镇江历史上的方志

旧志综述

镇江为我国历史文化古城之一,建置已有3000年。据文献记载,最早的方志,始于南朝刘宋时期。其后历代均有修纂,前后相承,颇具规模。镇江自秦以来即称丹徒,虽所属州郡名称多次更改,然丹徒作为县名基本未变;宋元以来,丹徒即为镇江府首邑,史事记叙往往府、县交叉难分,故将府、县志一并记述。

南朝至唐代的镇江古志,虽亡佚已久,然仍有残篇留存于世。镇江最早有著录的方志,是刘宋时山谦之所纂《南徐州记》。南徐州为南朝侨置郡名,又是刘宋王朝发祥地,这部书实际上是刘宋建国史志。同时,还有刘损所纂《京口记》。这两部书,现存的《汉唐地理书钞》及《永乐大典》本[嘉定]《镇江志》、[至顺]《镇江志》中尚辑存若干佚文。唐代地志,润州人孙处玄所纂《润州图经》,新、旧《唐书》均有著录。此图经也早已失传,唯在后世的地志中可见引用的佚文。

宋、元镇江方志,佚多存少。北宋除真宗时有《祥符图经》的著录外,已无所闻。具有系统性质的方志,始见于南宋。首先是[乾道]《镇江志》,著录于《宋史·艺文志》,今已失传。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年),又有卢宪的[嘉定]《镇江志》30卷,原版本已佚,系后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出22卷传世(已佚8卷)。卢宪的志书取材丰富,纪事详赡,在镇江中古史志散失殆尽的情况下,幸得此志保存了许多宝贵资料,为后来史志纂修奠定了坚实基础。以后又有[嘉定]《镇江续志》的纂修。据刘文淇《嘉定志校勘记》考证,其书当成于癸未、甲申(1223-1224年)之间,今无传本,故成书后是否刊行,难以肯定。景定(1260-1264年)、咸淳(1265-1274年)年间,又有[咸淳]《镇江志》出版,原本久佚,只留存修纂者方逢原一篇序,录于[康熙]《镇江府志》中。元代志书,仅有[至顺]《镇江志》21卷,现有传本,也是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宋[嘉定]《镇江志》、元[至顺]《镇江志》这两个辑本,后均为清代乾嘉间阮元所得,印行问世,广为流传,成为镇江目前仅存的两部古方志。宋志重文献征集,元志重资料考订,相辅相成,珠联璧合,在全国古方志中有一定地位。

明代府、县志,存佚参半。镇江府志前后有[永乐]、[成化]、[正德]、[万历]四种,前三种都已亡佚,现仅存[万历]《重修镇江府志》一部。此志汇集前志之长,出自名家之手,故记事纂言,都能核其事实,汇其精粹,很具特色。丹徒的县志,以明正德年间新修《丹徒县志》为最早。它以当时新刊[正德]《镇江府志》为基础,搜阅群书,补充了最新资料

,内容虽不免简略,但确有首创之功。其
后知县何世学在旧志基础上,增补正德十四年(1519年)至万历元年(1573年)的内容,刊刻[万历]《丹徒县志》。崇祯七年(1634年),知县张文光据[万历]《丹徒县志》原版增“选举题名”一门,出版了[崇祯]《丹徒县志》,惜现已不存。明代县志虽有以上三种,但后两部都是[正德]《丹徒县志》的修订、补充,并无新意。

清代以来所纂府、县各志,都有传本。康熙十一年(1672年),诏命各省、府、州、县修纂志书,进呈史馆,汇为一统志,以昭示“一代同文之盛”。镇江知府高得贵设志局于万岁楼,延请名士修纂府志,至康熙十三年付印,这是[康熙]《镇江府志》初版。康熙24年因“圣祖南巡”又以旧版重印。雍正年间,冯夔飏作过增补,未印行。到乾隆十五年(1750年),知府朱霖在雍正旧志稿的基础上补入新划进辖区的溧阳县事,编成[乾隆]《镇江府志》。这两部府志讹漏甚多。道光初,邑人陈宗起在其《重修镇江府志事宜条件答赵太守问》一文中,曾详加指摘。赵太守名光禄,似曾有意于重修府志,并物色陈宗起主其事,故有修志条件答问一事,惜未见下文。致使乾隆以后,镇江府志断修。

清代丹徒县志的纂修,绵延不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丹徒知县鲍天钟重修县志,两月告成。因修纂时间仓促,不免有些粗糙。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知县贵中孚又聘请邑中硕学之士纂修县志,前后长达40年,到嘉庆十年(1805年)万承纪任内才付印,这是[嘉庆]《丹徒县志》。此志文字纯朴,考核精详,可称信史。同治十二年(1873年),知县何绍章因旧志零落,版毁无存,捐俸设局修志,至光绪五年(1879年)冯寿镜任内始完成,这是[光绪]《丹徒县志》。当[光绪]《丹徒县志》纂修之际,邑人李恩绶旅居汜水,未能入志局,他把搜集到的资料及对前志中存在的问题和修改意见,汇寄修志局供采纳参考,实际上参与了编纂工作。县志刊行后,他又将未及寄出的书稿辑为《县志摭余》10卷,其子又加增扩,于民国7年(1918年)印行。此书政治观点有错误,但保存了不少近代文献资料,可补[光绪]《丹徒县志》的不足。

 辛亥革命后,时事更易,县志失修多年。至民国9年(1920年),丹徒县知事张玉藻设局修志,以清宣统三年(1911年)为下限。聘高觐昌领衔纂修,杨邦彦为协修兼总干事,具体负责。至民国19年印行,这是《续丹徒县志》。此志不少部分颇能革新,惜成书迁延日久,付印仓促,以致印刷粗劣,内容也有草率之处。至此,镇江旧志编纂终结。

 辛亥革命后,时事更易

,县志失修多年。至民国9年(1920年),丹徒县知事张玉藻设局修志,以清宣统
三年(1911年)为下限。聘高觐昌领衔纂修,杨邦彦为协修兼总干事,具体负责。至民国19年印行,这是《续丹徒县志》。此志不少部分颇能革新,惜成书迁延日久,付印仓促,以致印刷粗劣,内容也有草率之处。至此,镇江旧志编纂终结。

 至于专志,明清两代曾有一批著作问世。流传较广的有《京口三山志》、《京口三山全志》、《京口山水志》、《金山志》、《续金山志》、《焦山志》、《焦山续志》、《招隐山志》、《夹山竹林寺志》、《鹤林寺志》、《开沙志》、《京口八旗志》、《西石城风俗志》等。

 至于专志,明清两代曾有一批著作问世。流传较广的有《京口三山志》、《京口三山全志》、《京口山水志》、《金山志》、《续金山志》、《焦山志》、《焦山续志》、《招隐山志》、《夹山竹林寺志》、《鹤林寺志》、《开沙志》、《京口八旗志》、《西石城风俗志》等。


从脚下的几块石头开始,用记忆的碎片,探寻镇江的文化脉络!2008-1-10 15:16:56 岁月留痕


等级:阿诺
文章:3841
积分:23765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3月17日第 2 楼

--------------------------------------------------------------------------------
府 志

一、[嘉定]《镇江志》

22卷首1卷,宋卢宪纂。现存清嘉庆间阮元《宛委别藏》本,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丹徒包氏刊本,宣统二年(1910年)丹徒朱氏金陵复刻包氏本。

卢宪,字子章,浙江天台人,嘉定六年(1213年)任镇江府学教授,此志成于他任职期间。据《直斋书录解题》载[嘉定]《镇江志》30卷;原书久佚,后人从《永乐大典》辑出,只22卷首1卷。卷首:郡县表(州郡、县、封爵食邑);卷一:地理(叙郡、子目);卷二:地理(城池、坊巷、桥梁、津渡);卷三:风俗、攻守、形势;卷四:田土(屯田、军田、职田);卷五:赋税(土贡、钱盐、宽赋、和买、经总制钱、免役钱、均役、课程、坊场河渡)。卷六:地理(山川);卷七:宫室(祠庙);卷八:僧寺(寺、院);卷九:道院(观、院);卷十:学校(子目、镇江府学、丹阳县学、金坛县学、书院),兵防(子目、子目);卷十一:古迹(居宅、陵墓);卷十二:宫室(楼、台、亭、堂),公廨(治所、仓、库、驿传、务、场);卷十三:刺守(晋徐州刺史、晋晋陵太守、宋南徐州刺史、齐南徐州刺史、梁南徐州刺史、陈南徐州刺史、宋齐梁行南徐州事、宋齐梁南东海太守、宋齐梁陈南兰陵太守);卷十四:刺守(唐润州刺守、五代润州刺守)

;卷十五:刺守(宋太守)参佐(晋宋齐梁陈大小中正以下、晋宋齐梁陈长史司马以下、晋宋齐梁陈别驾治中以下、宋
迄陈郡丞·齐梁典签文学·唐副使行军司马以下);卷十六:参佐(唐别驾长史司马以下、唐知盐铁院·宋通判以下),将佐(唐都头以下、宋都统制以下);卷十七:宰贰(丹徒县、丹阳县、金坛县),寓治(总领所、粮料院、干办公事);卷十八至卷十九:人物;卷二十:总目(释、道);卷二十一:祥异(天文、虹、地震、火、花卉、龙凤、鸟兽、虫鱼、器物、谣、谶、纪异),杂录(子目、文事);卷二十二:杂录(武事、恤刑、鞫狱、拾遗)。此志现存卷数与《直斋书录解题》既不相符,且脱文错字较多,其目录体例亦有不当。阮元在《四库未收书提要》中评论说:此书固有残缺,小有差误,然宋人地志存留至今者,十不得一。而镇江自六朝以后,至宋室南渡以前的重要典籍如唐孙处元《图经》、《祥符图经》、《润州类集》、《京口集》之类,世无传本,赖此书保存了不少资料,很可宝贵。

此志除保存南宋以前大量地方性遗留文献外,对六朝侨寄郡县脉络交待清楚;对地方官员的任职起讫年月和变动情况,稽考尤详,如唐刺史韦损传,参酌《唐书地理志》、《练塘碑》、李华《复练塘颂序》以及《招隐大律师碑》等书籍文献而后定,这是以前的郡志作者所未能做到的。故清代目录学家周中孚把此志与宋代著名的《建康志》、《新安志》并称。

从脚下的几块石头开始,用记忆的碎片,探寻镇江的文化脉络!2008-1-10 15:18:15 岁月留痕


等级:阿诺
文章:3841
积分:23765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3月17日第 3 楼

--------------------------------------------------------------------------------
二、[至顺]《镇江志》

21卷首1卷,元俞希鲁纂。现存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丹徒包氏刊本,同治二年(1863年)刊本,民国12年(1923年)丹徒陈庆年墨印本,如皋冒广生朱印本,阮元《宛委别藏》本①。

俞希鲁,字用中。温州平阳人,随其父德邻侨居京口,初任处州独峰书院、饶州长芗书院山长(即院长),后为庆元路儒学教授,归安(今吴兴)县丞,历任江山县尹、永康县尹,至正十六年(1356年)以松江府路同知告退。希鲁学识渊博,见闻丰富,工于古文。此志成于至顺四年(1333年),元本久佚,现存本为后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此志在其他史籍中未见著录,现存诸本亦未见署名,故清嘉庆间大学士阮元进奏《四库未收书目》时,尚不知此书作者姓名。后经邑人柳兴恩(宾叔)考订,在明丁元吉《成化

镇江府志序》中有前朝俞用中著[至顺]《镇江志》的记载,始确认此志作者为元代俞希鲁。此志编例多从[嘉定]《镇江志》。卷首:郡县表(州部、郡国、县邑)
,官制表(封君、刺史、太守、参佐、宰贰、司属、学职、将佐、寓治);卷一:地理(叙郡、子目);卷二:地理(城池、坊巷、乡都、桥梁、道路、津渡、子目);卷三:风俗(子目、岁时),户口(土著、侨寓、单贫、僧、道);卷四:土产(谷、布帛、饮食、器用、花、果、蔬、药、草、竹、木、畜、禽、兽、鱼、虫);卷五:田土(总属、官民、荒熟、输复);卷六:赋税(常赋、土贡、子目、造作、孳息、子目、宽赋);卷七:山水(山、沙、洞、水、河、湖、港、浦、渎、潭、洲、荡、陂、塘、池、泉、井、海、潮);卷八:神庙(祠、庙);卷九:僧寺(寺、院、庵);卷十:道观(宫、观、院庵);卷十一:学校(蒙古字学、儒学、医学、阴阳学),兵防(教场、营寨屯);卷十二:古迹(园圃、居宅、陵墓);卷十三:宫室(宫、楼、观、台、阁、亭、堂),公廨(坛、治所、仓、库、务、驿传、院、局、场、囹圄),廪禄(俸钱、禄米、职田),公役(胥吏、皂隶、户役、力役、庸役、杂役);卷十四:封君(汉、后汉、吴、晋、陈、宋);卷十五:刺守(宋太守、元刺史),参佐(宋通判以下、元同知以下);卷十六:宰贰(录事司、丹徒县、丹阳县、金坛县);卷十七:司属(元司狱以下),学职(蒙古字学、儒学、医学、阴阳学),将佐(宋都统制以下、元镇守万户以下),寓治(宋总领所以下、元行大司马以下);卷十八:人才(科举、仕进、节义);卷十九:人才(孝友、隐逸、方外);卷二十:杂录(天文、祥异、地理、郡事、人物、姓氏、文事);卷二十一:杂录(武事、刑罚、谈笑、考古、拾遗)。所列目录虽经改易,然仍不免芜杂,眉目未清。清代目录学家周中孚认为:这是传钞者不明体例,误以子目升作大目,以致门类复杂,体系不够精确。

这是现存镇江古方志中较完整的一部。体例虽多据宋志,但记事、考证远较宋志精密,对历代兴亡史事,记载详备。元时镇江府为江南财赋繁富之区,故于“田土”“赋税”诸门中许多数字都详加记载,而于“物产”“土贡”门内,遍引《说文》、《广雅》、《方言》、《本草图经》诸书,罗列名状,详解细述。此外且多存民族、宗教史料及地方珍贵文献多种。阮元在《四库未收书提要》中说:此书自明以来,藏书家都无著录,真是一部难得见到的藏书。今重加校订缮写,以供研究京口历史的人作参考。其价值可与袁桷的《四明志》相媲美。



① 最新版本有1990年江苏古籍出版社排印点校本。

从脚下的几块石头开始,用记忆的碎片,探寻镇江的文化脉络!2008-1-10 15:19:12 岁月留痕


等级:阿诺
文章:3841
积分:23765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3月17日第 4 楼

--------------------------------------------------------------------------------
三、[万历]《重修镇江府志》

36卷图1卷,明王应麟修,王樵等纂。现存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刻本。

王应麟,字仁卿,福建龙溪人,万历八年进士,万历二十一年任镇江知府。居官廉惠,修府学,延聘地方名士纂修府志。王樵,字明逸,号方麓居士,金坛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刑部侍郎,以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告退。所著有《方麓居士集》等。

此志重修缘起,王应麟在《志序》中说:正德时镇江知府林魁是他的同乡人,他到镇江任职后,看到林公当年修的《正德府志》已经日见湮没,为了继承遗志,于是请方麓王老先生为总裁,又选博学之士陈永年、骆重熙、丁文光、孙一龙、王塈、邓伯羔6人为助手重修府志。卷一:郡邑志(建置沿革,坊巷);卷二:山川志上;卷三:山川志下;卷四:户口;卷五:(缺);卷六:盐钞;卷七:赋役志;卷八:赋役志:(均徭,嘉靖十六年赋役册);卷九:赋役志(马政);卷十:赋役志(驿传);卷十一:屯田籽粒;卷十二:征解库藏事宜;卷十三:(缺);卷十四:官守志;卷十五:(缺);卷十六:官守志(宰贰);卷十七:(缺);卷十八:官守志(学校);卷十九:官守志:(武卫);卷二十:官守志(祠祀);卷二十一:士品志(古先贤哲);卷二十二:士品志二(进士);卷二十三:士品志三(乡举);卷二十四:士品志四(贡);卷二十五:士品志五(隐德);卷二十六:士品志六(隐德);卷二十七:文翰志;卷二十八:(缺);卷二十九:(缺);卷三十:(缺);卷三十一:杂志(古迹);卷三十二:杂志(宫室[丹徒境]);卷三十三:杂志(寺观);卷三十四:祥异;卷三十五:释、道、方技;卷三十六:杂记。

此志无论记事纂言,都能考核其事实,摘取精华。对于历史沿革的是非,历代政治的得失,以及古今人物的评价,都比较公正,且词义简明。王应麟在刻成“伏几再读”之余,不禁赞叹说:“真一郡之信史也!”

从脚下的几块石头开始,用记忆的碎片,探寻镇江的文化脉络!2008-1-10 15:21:40 岁月留痕


等级:阿诺
文章:3841
积分:23765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3月17日第 5 楼

-----------------------------------------------------------------

---------------
四、[康熙]《镇江府志》

54卷首1卷,清高得贵修,张九征、何洯、程世英等纂。现存康熙十三年(1674年)刻本,又二十四年刻本。

高得贵,字崇吾,三韩人,康熙十年任镇江知府。张九征字公远,丹徒人,
顺治四年(1647年)进士,曾任吏部文选司员外郎等职。何洯,字雍南,镇江人,在家乡以诗和古文词闻名,所交多一时名士。此志由他主稿,同里程世英为副手。程世英,字千一,明代秀才,也有文名。

此志开始修于康熙十一年高得贵任内,至十三年刘鼎任内初刻。二十四年知府高龙光因康熙南巡重印一次。此志卷首:世表、宸翰、图经;卷一:建置沿革、星野、疆域;卷二:山川上;卷三:山川下;卷四:形胜、城池、风俗;卷五:户口;卷六至卷十三:赋役一至赋役八;卷十四:邮政;卷十五:学校;卷十六:公署、武卫;卷十七:秩坛、庙祠;卷十八:津梁;卷十九:宫室;卷二十:寺观;卷二十一:陵墓;卷二十二:古迹;卷二十三:刺守;卷二十四:参佐;卷二十五:宰贰;卷二十六:师儒;卷二十七:军镇;卷二十八:封爵、举辟;卷二十九:进士;卷三十:乡贡;卷三十一:贡士;卷三十二:武科、恩封、恩荫;卷三十三:国系、名宦上;卷三十四:名宦下;卷三十五:名臣上;卷三十六:名臣下;卷三十七:儒林;卷三十八:孝义;卷三十九:高隐;卷四十:仙释、方伎;卷四十一:列女;卷四十二:物产;卷四十三:祥异;卷四十四至卷五十三:艺文一至艺文十,卷五十四:遗事。

此志广征博取,内容丰富,诠注山川,描述兽禽,引用资料亦颇详赡,尤突出记述镇江历代战守、兵食、形势险阻的情况。其不足之处如:郡县建置沿革、山川派别、府城的修创、铁瓮的命名、艺文的选辑等方面,或有不精,或有遗漏。邑人陈宗起在其《养志居文稿》中,《重修镇江府志事宜条件答赵太守问》一文曾详加指出。举例如下:建置沿革篇记“汉高帝封其从兄子①刘贾为荆王,都于此。”而《史记·汉兴以来诸侯年表》作“荆国都吴”,所谓“吴”,即会稽郡所属的吴县。宜据《史记》补录,附注于下。又如陆游《镇江府驻扎御前诸军副都统厅壁记》等作,“艺文”内应收而未收。

① 按《汉书》载,为从父弟。

从脚下的几块石头开始,用记忆的碎片,探寻镇江的文化脉络!2008-1-10 15:22:01 岁月留痕


等级:阿诺
文章:3841
积分:23765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3月17日第 6 楼

-----------------------------------------------------------------------

---------
五、[乾隆]《镇江府志》

55卷首1卷,清冯夔飏重修,朱霖增纂。现存乾隆十五年(1750年)增刻本。

冯夔飏,雍正八年(1730年)任丹徒知县。朱霖,辽宁松山人,乾隆十五年任镇江知府。康熙府志重印后40余年,丹徒知县冯夔飏因府志残缺,补刻
数万字,又编入《桐村艺文》一卷(内有《续丹徒隐逸志》、《续丹徒节孝志》等)。至乾隆十五年,朱霖以冯志耗蠹严重,旧版字迹磨损很多,不可辨认;又因溧阳于雍正八年划归镇属,而《溧阳县志》已于乾隆八年修成出书,于是组织力量整理旧版,补入应增列的新资料,编成此书。此志前五十四卷全依康熙旧志,增补第五十五卷:河工疏稿,坍田疏稿,桐村艺文等。

此志保留了[康熙]《镇江府志》的优点,增加了康熙十三年(1674年)后的部分内容,如“孝义”载至乾隆六年,刻补了旧志模糊不清的版面及《溧阳县志》的各有关部分,使内容较为完整,但仅刻补而很少增订,如“知府”仅载至高龙光为止,此后数十年均不载。又《溧阳县志》与旧志体例上不一致之处也没有调整,而补刻字迹与旧刻很不一致,这些是其缺点。

从脚下的几块石头开始,用记忆的碎片,探寻镇江的文化脉络!2008-1-10 15:22:30 岁月留痕


等级:阿诺
文章:3841
积分:23765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3月17日第 7 楼

--------------------------------------------------------------------------------
县 志

一、[正德]《丹徒县志》

4卷,明李东修,杨琬纂,潘浩、毛文同纂。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编纂,十六年刻本。

李东,字震卿,陕西蓝田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正德十三年任丹徒知县。杨琬,字无仁,镇江人,正德十四年中举,文学经术闻名于时,后官至隰州知州。潘浩、毛文,均无考。此志共4卷,42目。卷一:沿革、分野、疆域、形胜、风俗、城池、坊市(街、巷、坊牌附)、乡都(沙、镇附)、山(岭、岗、洞附)、江(潮、渡、港、浦、洲、泉、湖、溪、潭、池塘、井附)、河渠(坝、埭、堰、闸、石达、经、涵、桥梁附)、物产;卷二:田赋、户口(力役附)、贡课、马政、蠲恤、设官(题名、名宦附)、公署(仓、库、驿、铺、营、屯、寨、教场、车院附)、庙学(社学、贡院、字学、书院附)、坛、祠庙、礼义;卷三:国系、封爵、进士、乡贡、岁贡、荐辟、恩封、恩荫、人物、隐逸、列女、方伎、仙释;卷四:居第(堂、亭、楼、观、轩、苑、园附)、陵墓、寺观(院、庵附)、古迹、碑刻、祥异、另附地理之图、县治之图、儒学之图。

此志为丹

徒第一部县志,体例完备;穷溯本源,重考据,辑录文献皆注出处,内容地方特色鲜明,“江”“河渠”等目,记载较宋[嘉定]《镇江志》、元[至顺]《镇江志》为详,“马政”一目保存了明代丹徒县及江南地区民间养马服役制度演变的珍贵史料。综观全志,虽体裁严谨,但记载内容失之过简。


脚下的几块石头开始,用记忆的碎片,探寻镇江的文化脉络!2008-1-10 15:22:58 岁月留痕


等级:阿诺
文章:3841
积分:23765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3月17日第 8 楼

--------------------------------------------------------------------------------
二、[万历]《丹徒县志》

4卷,明何世学纂修。现存明万历间刊本,浙江宁波天一阁藏。

何世学,字道甫,浙江萧山人,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隆庆三年任丹徒知县。在任期间,节约开支,爱惜民力,公私两裕,后升任都察院经历。此志为何世学据[正德]《丹徒县志》原书,又增辑正德十四年(1519年)以后、迄万历元年(1573年)间事。天一阁现藏2部,唯卷首序文均缺页,故增纂始末未详。共分4卷,34目:卷一:沿革、分野、疆域、形胜、风俗、城池、坊市、乡都、山、江、河渠、物产;卷二:田赋、户口、贡课、马政、公署、设官、庙学、礼义;卷三:国系、封爵、进士、乡贡、岁贡、人物、方技、仙释;卷四:居第、陵墓、寺观、古迹、碑刻、祥异。

此志体裁义例与[正德]《丹徒县志》大同小异,虽谨严有度,而未免太简;博综前事,引证虽多,但均未注明出处、书名,难于核考。












从脚下的几块石头开始,用记忆的碎片,探寻镇江的文化脉络!2008-1-10 15:23:21 岁月留痕


等级:阿诺
文章:3841
积分:23765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3月17日第 9 楼

--------------------------------------------------------------------------------
三、[康熙]《丹徒县志》

10卷首1卷,清鲍天钟修,何洯、程世英纂,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刻本。

鲍天钟,辽东人,由笔帖式(中央机关的下级书吏)升海南知县,康熙二十二年调任丹徒知县,时朝廷命令各府县未有成志者都要修辑上报。鲍天钟任职后,即延聘何洯、程世英,于2个月内赶写而成。此志共10卷80目。卷一、方舆:沿革、星野、疆域、形胜、山水、土风;卷二、建置:城池、学校、公署、水利、津梁、坊表;卷三、赋役:户口、田赋、芦政、徭役、漕輓、驿传、盐课、恤政;卷四、典礼:仪制、坛墠、祠祭;卷五、物产:谷属、蔬属、果瓜、药物、花卉、草属、苞属、木属

、禽属、兽属、鳞属、虫属、器物;卷六、职官:宰贰、师儒;卷七、选举:封建、举辟、进士、乡举、贡士、武科、恩封、荫;卷八、人物:国系、名宦、名臣、儒林、孝义、隐逸、列女、释道、方技;卷九、艺文:诏、制、表、文、赋、辞、记、序、书、启、题跋、辨考、说、颂、墓志、诗、诗余;卷十、杂记:古迹、祠庙、宫室、陵墓、
碑碣、寺观、灾祥、轶事。

何洯、程世英曾参与康熙十三年镇江府志的编纂,此次编修县志系在府志中有关丹徒县内容的基础上补充康熙十三至二十二年间史事,分门别类整理而成。因仓促成书,词义失当之处颇多。但此志比明[正德]、[万历]《丹徒县志》内容丰富,体例也有所发展;全志10卷,每卷都冠以卷名,各卷首均写有简短的无题小序,对各卷内容起提纲挈领、彰明因果的作用。





从脚下的几块石头开始,用记忆的碎片,探寻镇江的文化脉络!2008-1-10 15:23:36 岁月留痕


等级:阿诺
文章:3841
积分:23765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3月17日第 10 楼

--------------------------------------------------------------------------------
四、[嘉庆]《丹徒县志》

47卷首4卷,清贵中孚、万承纪修,蒋宗海、王文治等纂。现存嘉庆十年(1805年)刻本。

贵中孚,湖南武陵人,以举人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任丹徒知县。万承纪,江西南昌人,嘉庆八年任丹徒知县。蒋宗海字星岩,号春农,晚号归求老人,镇江人。乾隆十七年进士,官中书舍人,以母老辞归,主持梅花书院,乾隆中在扬州参与选献《四库全书》书籍的工作。王文治字禹卿,号梦楼,镇江人。乾隆二十五年一甲三名进士,历任国史馆纂修,云南临安知府,后以病告退,主办浙江敷文书院。乾隆三十一年,丹徒知县贵中孚推举蒋宗海纂修县志。受命之始,蒋氏即以“无滥无遗”公正自誓,并请退居乡里的原吉安知府张明谦为助手。惜志稿未成,蒋氏即去世。继由王文治、张明谦、张崟诸人续纂,成于乾隆六十年,但直到嘉庆十年万承纪为丹徒知县时,始得刊印。此志以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至乾隆六十年为断,体制上仿《江南通志》而变通之,计分10志,凡47卷首4卷。卷首一至四:宸翰。舆地志--卷一:建置沿革并表、星野、疆域、形势;卷二:山水;卷三:风俗、封建、城池、公署(公所附)、桥梁、坊表、古迹;卷四:陵墓、坛墠;卷五:庙祠;卷六:寺观;卷七:宫室。食货志--卷八:恤政、户口;卷九:田赋;卷十:徭役、芦政、漕运、盐法、仓储、物产。学校志--卷十一学校(

府学、书院等附)。兵制志、驿传志--卷十二:兵制、驿传。职官志--卷十三:历代官制表、宰贰、教职。选举志--卷十四:召辟、科目;卷十五:贡监(吏员附);卷十六:封荫、勋尉(议叙附)。人物志--卷十七:国系、名宦、忠节;卷十八至卷二十:名臣(上中下);卷二十一:宦绩;卷二十二:儒林;卷二十三:孝友;卷二十四:文苑(书画附);卷二十五:隐逸;卷二十六:尚义(义举、
乡饮、寿民附);卷二十七:方技;卷二十八至卷三十:列女(上中下);卷三十一:缁流;道流。艺文志--卷三十二:节目;卷三十三至卷三十四:碑目(上下);卷三十五:赋;卷三十六至卷四十:诗(一至五);卷四十一:诗余;卷四十二至卷四十四:杂文(上中下)。杂缀志--卷四十五:史事;卷四十六:祥异;卷四十七:纪闻、附四君传、后序。

此志记述事物,有条不紊。编纂者深惜旧志引书多无书名,故于旧志所载,均重加考核,多所校正,务归详实。对旧有人物传则以为“必采之正史,参以群书,大抵有删节而无增改,仍注书名以备参考”。对近世尚未列于典册的人物,则要求秉笔者公正撰录,不以私好私恶妄加褒贬。

从脚下的几块石头开始,用记忆的碎片,探寻镇江的文化脉络!2008-1-10 15:24:00 岁月留痕


等级:阿诺
文章:3841
积分:23765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3月17日第 11 楼

--------------------------------------------------------------------------------
五、[光绪]《丹徒县志》

60卷首4卷,清何绍章、冯寿镜修,吕耀斗纂。现有光绪五年(1879年)刻本。

何绍章字啸赓,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同治十二年(1873年)任丹徒知县。自己捐俸设局修志,第二年即去任。经过六七年后,于冯寿镜为知县时修成。冯寿镜字已亭,浙江德清人。同治十年(1871年)进士,自光绪二年(1876年)起,先后三次任丹徒知县。吕耀斗字庭芷,一作定子,阳湖(今常州)人,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翰林院编修,官至直隶永定河道。学问渊博,能词善画。他受左宗棠、马新贻器重,声望很高。此志本由何绍章延聘本县举人杨履泰、李宗元、唐秀森,贡生颜锡森、罗志让等分纂。稿成后,常镇道沈敦兰转请吕耀斗斟酌定稿,故署名为吕耀斗,而杨履泰等人的创撰之功被抹煞。

全志分10个大目。编纂者认为[嘉庆]《彤徒县志》分目变通《江南通志》体制,把河渠并入舆地,从兵制中分出驿传的办法不当,所以又恢复了《江南通志》的分目。卷首一至四卷:“宸翰”,卷一至十:舆地志;卷十一:河渠志;卷十二至十八:

食货志;卷十九:学校志;卷二十:武备志;卷二十一:职官志;卷二十二至二十四:选举志;卷二十五至四十五:人物志;卷四十六至五十六:艺文志;卷五十七至六十:杂缀志。各志子目与嘉庆志大体相似。

此志在名胜古迹方面,补缺考讹,较嘉庆志完善,人物、艺文、风俗、物产等方面,也增加了不少内容。但所增每有失误。如《人物志》中笪重光传收入了“仙去”的传说,王玳梁传说她是王文治女、左兰诚
妻等皆误。《艺文志》中增收的诗文,亦未能做到“略于游览而详于纪事”。





从脚下的几块石头开始,用记忆的碎片,探寻镇江的文化脉络!2008-1-10 15:24:22 岁月留痕


等级:阿诺
文章:3841
积分:23765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3月17日第 12 楼

--------------------------------------------------------------------------------
六、《丹徒县志摭余》

21卷,清李恩绶撰,李丙荣续辑。现存民国7年(1918年)刊本。

李恩绶,字丹叔,号亚白,晚号讷庵,镇江人。附贡生,候选训导。撰《丹徒县志摭余》,未能完成即去世,其子李丙荣续辑而成。

自光绪五年(1879年)[光绪]《丹徒县志》告成,至《丹徒县志摭余》成书,其间近40年。经历清末变法维新和辛亥革命,因此其体例虽“悉遵正志”,而目则不尽相同,“正志目所不能赅括者,依类增之。倘子目无类可归则别立总目,如外交之传教、通商,武备之邮电、铁路,舆地之关隘,食货之实业,学校之学堂是也”。卷一:文宗阁赐书书目,诏谕志;卷二:舆地志;卷三:金石真迹(摄影铜版)、河渠志、食货志、学校志、武备志、外交志;卷四:职官志;卷五:选举志;卷六:人物志、名宦;卷七:名贤宦绩、忠义、孝义;卷八:儒林文苑、书画、隐逸;卷九:尚义(义举附)、耆硕、方技、方外;卷十:列女(一)、贤孝;卷十一:列女(二)、完节、守贞、节烈;卷十二:完节表、贞女表、节烈表;卷十三:艺文志;卷十四:赋、杂文一;卷十五:杂文二;卷十六:杂文三;卷十七:杂文四;卷十八:杂文五;卷十九:诗;卷二十:诗余、杂缀志(史事、祥异);卷二十一:纪闻、正志校勘记。

此志政治上敌视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和义和团运动,着力宣扬封建教化,多不足取。但有关镇江军民抗英斗争的史料,可补正史之不足,对建置沿革等,根据确实资料考订过去志书的伪误,有独到见解。

从脚下的几块石头开始,用记忆的碎片,探寻镇江的文化脉络!2008-1-10 15:24:40 岁月留痕


等级:阿诺
文章:3841


积分:23765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3月17日第 13 楼

--------------------------------------------------------------------------------
七、《续丹徒县志》

20卷首1卷,民国张玉藻、翁有成修,高觐昌等纂。现存民国19年(1930年)刻本,当时有《附篇》,记辛亥革命以后事,今已不存。

张玉藻字子卿,天津人,民国8年9月任丹徒县知事,次年设局修志。民国12年5月,调任靖江县知事。翁有成字志县,杭州人,民国12年6月任丹徒县知事。高觐昌字葵北,号省庵,
晚号葵园遁叟,镇江人。光绪十二年(1886年)进士,翰林院编修,在广东历任知府,道台,辛亥革命后返里家居,以遗老自命,民国9年受聘领衔纂修《续丹徒县志》。而修志的实际发起组织者及主持日常事务的则为杨邦彦。邦彦字振声,号君斋,镇江人。清秀才,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后任丹徒县民政长,民国8年任丹徒县公署教育科长,后并任志局协修兼总干事,志稿于民国13年基本完成,因战乱未刊。后仍由杨邦彦对志稿作了最后调整,并多方募集经费,于民国19年付印。

续志断限为清光绪五年(1879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对上限以前的事只作少量拾遗补阙,不像以前的各部志书通贯古今。它比[光绪]《丹徒志》多列“外交”“烈女”两个大目,前者反映了时代特征,后者从人物志分出。其次序为:卷首:“咸丰兵事谕旨”;卷一至三:舆地志;卷四:河渠志;卷五:食货志;卷六:学校志;卷七:武备志;卷八至九:外交志;卷十:职官志;卷十一:选举志;卷十二至十五:人物志;卷十六至十七:列女志;卷十八:艺文志;卷十九:杂缀 ;部份旧方志;卷二十:“修志函件摘要”等。

续志中陈庆年分纂的兵事、通商、传教等部分,打破旧志忌讳,记述了郑成功北伐,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战争三次战事和近代新生事物。但成书过程迁延日久,时断时续,参加纂修者先后死亡,付印仓促,所以内容草率,印刷不良。如书成于民国而仍称清为“国朝”,避讳、抬头一仍旧例;列女虽独立成志,反把旧志中“才艺”一小类取消,只剩了贞女、节妇;人物志不为刘鹗立传,而增加了一个伪造爵谥的刘无极。书前的目录十九、二十两卷与实际内容不符,文句颠倒错乱和误字也多。





从脚下的几块石头开始,用记忆的碎片,探寻镇江的文化脉络!2008-1-10 15:25:00 岁月留痕


等级:阿诺
文章:3841
积分:23765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3月17日第 14 楼

--------------------------------------------------------------------------------

 志

一、《京口三山志》

10卷,明张莱撰,顾清订正。现存明正德七年(1512年)刻本,清宣统三年(1911年)横山草堂刻本。

张莱字廷心,号心庵,本姓雷,镇江人。明正德九年(1514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管理国储诸仑,后任留都宣谕,办理粮政很有成绩。《京口三山志》是他应镇江推官史鲁之请,考三山名迹、沿革及历代诗文汇集成编,并经松江顾清裁订,为我国著名的山志之一。全志十卷,卷一:总叙、诸寺、堂宇、田土、祠庙;卷二:名贤、住释;卷三:集诗一(北固山);卷四:集
诗二(金山);卷五:集诗三(金山);卷六:集诗四(焦山);卷七:集文(上);卷八:集文(下);卷九:诗话、碑刻;卷十:杂记;纪异。书前有华亭顾清《京口三山志序》,书后有史鲁《京口三山志后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此志考证典核,颇能订伪正谬。然未能博征群籍,故每有漏略。隆庆年间,有徐邦佐、陈朝用、朱文山同撰的《京口三山续志》4卷,专取当时人游览诗赋荟萃成书,于三山考订无关。

从脚下的几块石头开始,用记忆的碎片,探寻镇江的文化脉络!2008-1-10 15:25:22 岁月留痕


等级:阿诺
文章:3841
积分:23765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3月17日第 15 楼

--------------------------------------------------------------------------------
二、《京口三山全志》

10卷,明许国诚修,高一福撰。现存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刊本,1983年3月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国方志丛书》影印本。

许国诚,字孟葵,福建晋江人,明万历二十二年任镇江知府,为官廉俭,重士恤民,社会安定。高一福,字时顺,福建福清人,曾为镇江府学训导,受许国诚之托,编撰《京口三山全志》。《京口三山全志》以《京口三山志》为基础,增绘了“润州三山图”,辑补了有关金山、焦山、北固山的诗文。全志仍是10卷。卷一:总叙、诸寺、堂宇、田土、祠庙;卷二:名贤、住释;卷三:集诗一(北固山);卷又三:《续集》五言;卷又三:甘露五言续诗、七言律诗类;卷四:集诗二(金山);卷五:集诗三(金山)─五言律诗类《续集》诗;卷又五:金山五言续诗:卷又五:金山七言律诗七言绝句类、七言续诗;卷六:集诗四(焦山)─五言古诗类《续集》诗、五言律诗类《续集》诗、七言律诗类《续集》诗、七言绝句类《续集》诗、七言续诗;卷七:集文(上);卷八:集文(下);卷九:诗话;卷十:杂记。其中凡正卷之内容多沿用《京口三山志》,而又卷之中有《续集》字样的,多为《京口三山续志》的内

容,其余则为《全志》重新辑补的。

从脚下的几块石头开始,用记忆的碎片,探寻镇江的文化脉络!2008-1-10 15:25:46 岁月留痕


等级:阿诺
文章:3841
积分:23765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3月17日第 16 楼

--------------------------------------------------------------------------------
三、《京口山水志》

18卷,清杨棨撰。现存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刻本,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刻本,宣统三年(1911年)排印本。

杨棨,字羡门,号蝶庵,镇江人,道光五年选贡。天资敏悟,博贯古今,诗文词赋,清雅拔俗,尤善考证。孜孜搜集散佚
文献资料,手选群书,著作终生。《京口山水志》以记述镇江府治所在的山水为主,兼及镇江属县。有关建置及艺文的内容系列各山水之下,归不进去的,附录于卷末。卷首:郡邑;卷一:丹徒诸山(北固山);卷二:丹徒诸山(金山);卷三:丹徒诸山(焦山);卷四至卷八:丹徒诸山;卷九至卷十二:丹徒诸水;卷十三:丹阳诸山;卷十四:丹阳诸水;卷十五:金坛诸山;卷十六:金坛诸水;卷十七:溧阳诸山;卷十八:溧阳诸水。卷末:附录,补遗。此书材料丰富,引例确实。

从脚下的几块石头开始,用记忆的碎片,探寻镇江的文化脉络!2008-1-10 15:26:04 岁月留痕


等级:阿诺
文章:3841
积分:23765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3月17日第 17 楼

--------------------------------------------------------------------------------
四、《金山志》

10卷,清卢见曾纂。现存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雅雨堂刊本,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重刊本。

卢见曾字抱孙,号雅雨山人,山东德州人。康熙六十年(1721年)进士,雍正三年(1725年)出任四川洪雅知县,后官至两淮盐运使告退。喜校勘古书,著有《雅雨堂诗文集》等。

明庐陵胡经始辑《金山志》。到清代,有释行海所辑《金山志》,详于佛门之事,其他方面建树不多。后闽人刘名芳纂《金山志》,着力于增广材料,但讹误很多。卷首:凡例、“宸翰”、图;卷一:山水、建置;卷二:碑刻;卷三:方外;卷四:杂识;卷五:艺文一(赋);卷六:艺文二(诗一);卷七:艺文三(诗二);卷八:艺文四(诗三、诗余);卷九:艺文五(文一);卷十:艺文六(文二)。此志卷首重点是集辑圣祖、高宗巡狩江南驻跸金山时的诗文联额;全志于古迹兴废、碑刻源流及历代艺文记述特别详备。

从脚下的几块石头开始,用记忆的碎片,探寻镇江的文化脉络!2008-1-10 15:26:23 岁月留痕


等级:阿诺
文章:3841
积分:23765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

年3月17日第 18 楼

--------------------------------------------------------------------------------
五、《续金山志》

2卷,清释秋崖撰。现存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刊本。

秋崖和尚,号隐儒,光绪间金山住持。此志分上下2卷。卷上:形胜、建置(殿、阁、堂、楼、塔、台、轩、室、亭、门、径、桥、祠、寺)、碑刻、联、额、藏宝;卷下:禅宗、考异。全书上卷详于考订建置,下卷重在记载金山禅宗法脉源流,可补前志之不足。

从脚下的几块石头开始,用记忆的碎片,探寻镇江的文化脉络!2008-1-10 15:26:39 岁月留痕


等级:阿诺
文章:3841
积分:23765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3月17日第 19 楼

--------------------------------------------------------------------------------
六、《焦山志》

26卷,清吴云撰。现存同治十三年(1874年)刊本。

吴云字少甫,号平斋,又号退楼、愉庭。浙江归安人。历任镇江知府、苏州知府。擅长书画,尤精金石考据。此志是同治二年(1863年)作者应常镇道许道身之约,来焦山编撰的。逾年因病携稿回苏,与吴大澂进行多次讨论商酌,至同治七年脱稿,同治十三年始付梓刊行。

此志卷首为“宸翰”;卷一:山水、建置;卷二、三:周鼎;卷四:定陶鼎(杂器附);卷五、六:瘗鹤铭;卷七、八:碑刻;卷九:高隐;卷十:方外;卷十一:杂识;卷十二至卷二十六:艺文。卷首之前更有凡例及山图。此志作者为金石名家,故于志中特别注重于彝器、碑刻,以七卷篇幅介绍无专鼎、瘗鹤铭及其他金石文字,很是详尽。归安沈秉成称其“断制谨严,体例精善”。

从脚下的几块石头开始,用记忆的碎片,探寻镇江的文化脉络!2008-1-10 15:26:56 岁月留痕


等级:阿诺
文章:3841
积分:23765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3月17日第 20 楼

--------------------------------------------------------------------------------
七、《焦山续志》

8卷,清陈任旸撰。现存光绪三十年(1904年)刊本。

陈任旸,宜兴人,秀才。博学躬行,不乐科举。隐居焦山,办救生红船40年;并常受官府委托,办理南北各地灾荒救济,以工代赈,兴修水利。著有《孙子十三篇直讲》等。

此志卷首为《凡例》,卷一:山水;卷二:建置;卷三:碑刻;卷四:方外;卷五:杂识;卷六至卷八:艺文。全书搜集资料丰富,论证精严,颇与前志相同。唯陈氏讲求经世实用,故《续志》着重于水利、武备等问题,可与前志互为补充。

从脚下的几块石头开始,用记忆的碎片,探寻镇江的文化脉络!2008-1-10 15:27:13 岁月留




等级:阿诺
文章:3841
积分:23765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3月17日第 21 楼

--------------------------------------------------------------------------------
八、《开沙志》

2卷,今存三种本子:(一)明崇祯三年(1630年)传抄本(在台湾,现已收入《中国方志丛书》),明李蔚纂。(二)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刻本,王锡极纂,丁时霈增纂。(三)宣统三年(1911年)铅印本,王锡极纂,丁时霈增纂,王之瑚删订。

经查考,这三个版本前承后继,内容实为一种。如(二)康熙刻本与(三)宣统铅印本全同,均为王之瑚删定本;其中明代部分,又和(一)崇祯传抄本完全吻合,连序文也一字不差,唯传抄本
署“李蔚”名,康熙本署“王锡极”名。故此志初纂者究应属谁,尚难确定。

李蔚,字豹玄,号秋中,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官至福府长史,著有《天雄杂咏》。王锡极,字建之,游学不仕,50岁以后归里从事著述;其弟锡命,明天启贡生。丁时霈,字澍臣,号卧沧,明末秀才,博学能文,年逾80,亲见清初“迁海”①流亡洲民迁回开沙之事。王之瑚,字仲玉,号铁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进士,官至福建道监察御史。4人都是开沙当地人。

开沙,原是镇江东北长江中最大、最古老的沙洲,包括开沙、藤料沙两部分;西起焦山,东至圌山,长达60华里。除北面一小部分隶属江都县外,均属丹徒。长期以来由于沙洲坍涨无常,今已大部坍没,剩余部分大致相当于今丹徒县高桥、江心两乡的西南部。

《开沙志》分上、下二卷。上卷有《总叙开沙藤料沙形势考》、 《总叙顺江南新洲形势考》、《开沙道里考》、《诸洲》、《丘域、津梁、寺观、坊表、祠宇、坟墓》、《举辟、选举、贡生、学校、国学、武科、恩封、录荫、贤达、乡贤、耆英、散秩、烈女》、《物产》。下卷为《总叙开沙沧桑变迁始末》、《历代沿革》、《赋役、芦政、繇役》、《名迹》、《开沙八景诗及序》,以及其他诗文等。王之瑚删订本是在崇祯传抄本上《赋役》内增加了清代的田赋与恤政,其他门类中也增加了入清以后的人物和诗文。

① 清政府为防止台湾反清势力侵入沿海得到民众支援,下令强迫沿海居民内迁,制造沿海无人地带。当时称为“造海”。

从脚下的几块石头开始,用记忆的碎片,探寻镇江的文化脉络!2008-1-10 15:27:34 岁月留痕


等级:阿诺
文章:3841
积分:23765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3月17日第 22 楼

--------------------------------------------------------------------------------
九、《京

口八旗志》

2卷,清钟瑞、善连、文禄修,春元纂。现存光绪五年(1879年)版本。

钟瑞,京口驻防八旗左翼协领;善连,右翼协领;文禄,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举人,镶蓝旗佐领。春元,道光二十三年举人,候选直隶州知州,光禄寺署丞。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圈城区西南文昌、儒林、黄佑、怀德四个坊为旗营,此后这块地方就成了地方官吏管辖不到的特区。《京口八旗志》与光绪《丹徒县志》同时修成,有关旗营的事都由本志记载,县志则从略。

《京口八旗志》分6大目。卷上有营制志(建置沿革、额官、额兵、户口、俸饷、米石、马政、营地、官署、公所、兵房、教场、炮台、军队、祠庙);职官志(历任
副都统、名宦);学校志(学额、附义学、附月课);选举志(科目、武科);人物志(荫袭、忠节、宦绩、孝义、文苑附书画、方技附武勇)。卷下为列女志(贞节、孝烈、坊表)。

本志记事自顺治十六年(1659)起,但内容则详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蒙古旗移驻镇江以后,保存了镇江旗营的历史资料,是县志的补充部分。但从篇目上可以看出,对于旗营内的街道、房屋及旗民的宗教、语言、习俗等方面缺少反映。

从脚下的几块石头开始,用记忆的碎片,探寻镇江的文化脉络!2008-1-10 15:27:52 岁月留痕


等级:阿诺
文章:3841
积分:23765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3月17日第 23 楼

--------------------------------------------------------------------------------
十、《西石城风俗志》

5章,陈庆年撰。现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刻本。

陈庆年,字善余,号横山乡人,镇江人。曾应两江总督端方之聘,撰《洋务辑要》、《列国政要》等书,并著有《润故述》、《京口兵事通记》、《丹徒农事述》等。其祖居西石城村(今丹徒县辛丰乡境内),南宋以来即聚族而居,至光绪年间已有居民200余户,800余口,为县境东南的名村。此志为陈氏长期口询笔录,多方搜集资料编纂而成,内容有5章,共37节。第一章婚姻:议婚、行聘、行聘宴酬、告期过庚、迎奁、迎娶、合卺、妇谒祖先及见舅姑、女家会亲、婿见妇父母、岁时馈赠,杂记;第二章丧葬:初终袭殓、成服吊唁、营葬至葬、敬七、百日祥禫忌日、拜扫时荐、杂记;第三章祭祀:谒祭宗祠,谒祭分祠、分祠时荐、家荐墓祭、神道、杂记;第四章宾客:族党相见、燕酬常仪、生子、生日、杂记;第五章节令:新年及元宵日、二月二日上已日、端午节、天贶节、中秋节、十月朔日、腊月、岁除、杂记。《西石城风俗志》是江苏少见的

一部系统、真实记载一个村落风俗的专志,被我国民俗界公认为反映吴语地区历史风土人情的重要著作。

从脚下的几块石头开始,用记忆的碎片,探寻镇江的文化脉络!2008-1-10 15:28:14 岁月留痕


等级:阿诺
文章:3841
积分:23765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3月17日第 24 楼

--------------------------------------------------------------------------------
附:已佚方志

一、《南徐州记》

2卷,南朝宋山谦之纂,久佚。

山谦之,刘宋时史学学士,曾任棘阳县令。此书最早著录于《隋书·经籍志》:“南徐州记》二卷,山谦之撰。”惜原书久佚,断简残篇多散见于《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嘉定]《镇江志》、[景定]《建康志》、[咸淳]《毗陵志》、[至正]
《金陵新志》以及《艺文类聚》、《太平御览》、《世说新语刘注》、《史记正义》、《草堂诗笺》等书中。

从脚下的几块石头开始,用记忆的碎片,探寻镇江的文化脉络!2008-1-10 15:28:37 岁月留痕


等级:阿诺
文章:3841
积分:23765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3月17日第 25 楼

--------------------------------------------------------------------------------
二、《京口记》

2卷,南朝宋刘损撰。久佚,今有金溪王氏《汉唐地理书钞》辑本,可见部分条目。

刘损,或作刘损之、刘桢,字子骞,沛郡萧人,定居京口。宋文帝元嘉中历官义兴太守、吴郡太守。此书最早著录于《隋书·经籍志》:“《京口记》二卷,宋太常卿刘损撰。”《唐书·经籍志》上则著录:“《京口记》二卷,刘损之撰。”然《北堂书钞》、《太平御览》以及宋、元二志所引均写为“刘桢《京口记》”。

从脚下的几块石头开始,用记忆的碎片,探寻镇江的文化脉络!2008-1-10 15:28:57 岁月留痕


等级:阿诺
文章:3841
积分:23765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3月17日第 26 楼

--------------------------------------------------------------------------------
三、《润州图经》

20卷,唐孙处玄纂,久佚。今有蒲圻张氏大典辑本,可见部分条目。

孙处玄,唐润州人,以学行著名。武则天长安年间(701-704年),征为左拾遗。 [嘉定] 《镇江志》有传。此书著录于《唐书·经籍志》上:“《润州图经》二十卷,孙处玄撰。”原书久佚,佚文散见于《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景定]《建康志》及宋志诸书之中。

从脚下的几块石头开始,用记忆的碎片,探寻镇江的文化脉络!2008-1-10 15:29:15 岁月留痕


等级:阿诺
文章:3841
积分:23765
门派:无门无派

册:2006年3月17日第 27 楼

--------------------------------------------------------------------------------
四、[乾道]《镇江志》





10卷,宋熊克纂,久佚。今有蒲圻张氏大典辑本,可见部分条目。





熊克,字子复,建安(今建瓯)人。乾道八年(1172年)任镇江府学教授。在任受镇江知府宋贶之托,修纂府志,并集开宝以来诗文600余篇,编为《京口乾道集》20卷,后又补80余篇为《京口续集》2卷,惜此已刻、未刻之书,均已失传,唯宋、元二志中时有引用,此志《宋史·艺文志三》著录:“熊克《镇江志》十卷。”

从脚下的几块石头开始,用记忆的碎片,探寻镇江的文化脉络!2008-1-10 15:29:33 岁月留痕


等级:阿诺
文章:3841
积分:23765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3月17日第 28 楼

------------------------
--------------------------------------------------------
五、[嘉定]《镇江续志》

宋赵善湘修,何渷纂,久佚。今有蒲圻张氏大典辑本,可见部分条目。

赵善湘,字清臣,宋宗室。嘉定十四年(1221年)出任镇江知府,十七年召还,宝庆二年(1226年)再任镇江知府。何渷,从政郎,嘉定十五年(1222年)任镇江府学教授。

此志不见著录,唯[至顺]《镇江志》卷二“城池·子城”有两条注文都说引自《嘉定续志》。续志的修纂者,则是校勘宋[嘉定]《镇江志》的刘文琪根据当时镇江府任职情况推断出来的。

从脚下的几块石头开始,用记忆的碎片,探寻镇江的文化脉络!2008-1-10 15:29:52 岁月留痕


等级:阿诺
文章:3841
积分:23765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3月17日第 29 楼

--------------------------------------------------------------------------------
六、[咸淳]《镇江志》

宋陈均、赵汝楳、陈梦斗、赵与可修,方逢辰、黄国用纂,久佚。今有蒲圻张氏大典辑本,可见部分条目。

陈均,景定四年(1263年)任镇江知府。赵汝楳,赵善湘之子,景定五年代理镇江知府。陈梦斗,淳祐十二年(1252年)任镇江知府,景定五年知镇江军府事。赵与可,咸淳元年(1265年)代理军府事。方逢辰,号蛟峰,淳安人,景定四年任镇江府西厅通判。黄国用,永嘉人,淮海书院山长。

此志久佚,但有方逢辰《咸淳志序》一篇,载[康熙]《镇江府志》之首,方序综述此志修纂始末,最为详备。方逢辰以景定四年官镇江府西厅通判,当时的镇江知府陈均,命方氏与淮海书院山长共修此志,并请邑中耆宿艾庆远、黄开参与咨询。修撰始于景定五年春,当年夏陈均去任,继任知府为赵汝楳。此志脱稿以后赵汝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