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教案)

第一章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教案)
第一章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教案)

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能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观察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的发展,认识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这一基本的旅游活动发展规律。

教学重点:1.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2.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教学难点:旅游活动的产生。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

一、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迁移活动

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人类客观上既无开展旅行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亦无外出旅行的愿望。

二、人类旅行需要产生的背景

三次社会大分工与旅行的产生: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分离;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大分工商业、商人与农业、手工业分离。易货贸易的发展使得不同产品之间的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生产和需求情况,需要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品,因此也产生了旅行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需要。

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远远不是什么消遣或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目的,特别是出于经商贸易、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和接触的需要,所促发的一种经济活动。

三、奴隶制社会的旅行发展

西方奴隶制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客观上为当时的旅行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条件。一方面是道路的建设;另一方面是驿站(既有官方的,也有私人旅店)的发展。

奴隶制社会的旅行活动基本上都是在本国境内进行的,特别是以较近距离的旅行为主。但也有国际性的长途贩运,大多是贩运粮食、酒、铅、锡和陶器等基本商品,另外还有奢侈品。

就整个世界而言,人类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绝大多数旅行活动是人们出于易货经商的需要自发开展的一种经济活动,是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品交换,从而推动了人们对外出旅行的需要。

四、封建社会时期旅行的发展

(一)中国

道路:驰道、直道、五尺道、新道等四通八达的道路网

驿站:置、邮、驿、亭、站、军台、赤台、水驿、递运所

类型:

帝王巡游:乾隆下江南、隋炀帝下江南、秦始皇东巡

士人漫游:李白、杜甫、苏轼等

公务旅行: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

宗教旅行:鉴真东渡、玄奘取经

科学考察旅行:徐霞客地学考察、李时珍药物考察

商旅:始终在各种旅行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欧洲

类型:

1、朝觐旅行、宗教旅行:

2、保健疗养温泉旅行

1562年,英国医生威廉·特纳发表一份研究报告,谈到英格兰、德国和意大利的天然温泉对各种体痛病症有疗效,此举在当时的英国乃至欧洲引起温泉旅游热潮,温泉洗浴成为流行时尚。

3、修学求学旅行

(三)封建社会旅行发展的特点

1、旅行活动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直接相关;在政治安定、生产力发展、经济繁荣的统一时期,旅行活动便会发展,反之则会停滞甚至倒退。

2、各种非经济目的的旅行活动虽然有新的发展和扩大,但是经商旅行仍占主导地位;

3、封建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农村人口占统治地位。农业劳动忙闲有致的季节性特点及其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人们在主观上缺乏对外出旅行或度假的要求;

4、就非经济目的的旅行活动,特别是就消遣性质的旅行活动而言,消遣旅行活动的参加者多为王公贵族等统治阶级阶层。其人数不多,在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因此其消遣获得不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广大劳动群众客观上没有能力参加旅行活动。

第二节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

关于旅行与旅游:

(1)目的不同,旅游是出于消遣性目的而暂时离家外出活动;旅行可以出于任何目的;

(2)旅游是往返双程,旅行可以是单程的。

一、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的影响

进入19世纪的欧美地区,特别是从19世纪中叶起,无论是国内旅游活动还是国际旅游活动都有了突破性进展。这些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当时的产业革命的影响分不开的。

产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手工业的过程,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这场产业革命与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与当时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英国,并于19世纪30年代在英国具基本完成。这场产业革命既是生产技术的巨大革命,也是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它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提高了生产社会化程度,使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在机器大工业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并最终战胜封建制度而居于统治地位。

产业革命的出现和完成给当时的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对当时旅游活动的发展所产生的推动性影响主要包括:

1、产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从而使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地点发生了变化,即从乡村转移到了工业城市。这一变化导致了人们需要适时舒解紧张的城市社会所带来的身心压力,促使人们产生了回归大自然的要求;这种工作和生活地点的变化对产业革命之后旅游活动的发展是英国重要的刺激因素。

2、随着很多人工作和生活地点的变化,产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性质。原来的忙闲有致的多样性农业劳动被枯燥、重复的单一性大机器工业劳动取代。这一变化促使人们强烈要求假日,以便获得喘息和调整的机会。

3、产业革命改变了阶级关系。产业革命造就了工业资产阶级,并使之成为统治阶级,这意味着社会生产财富不再只流向封建贵族和大土地所有者,而且越来越多地流向了资产阶级。这就使得在经济上有条件外出旅游消遣的人数有了明显的增加。在产业革命造就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同时,还造就了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工人阶级。工人阶级为争取自己的权益而进行的不懈抗争使得资本家在增加工人工资以及给予工人休假机会等方面做出让步。这样就使更多的人有条件外出旅游;

4、产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特别是蒸汽机技术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改变了人们外出旅行的技术条件,使大规模人员流动成为可能。

二、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铁路时代

自1769年詹姆斯·瓦特发明蒸汽机之后,这一技术很快变被应用于制造新的交通运输工具,轮船和火车因此而出现。但是对当时旅游活动发展影响最大的,还是铁路运输的出现。1825年,英国享有“铁路之父”之称的史蒂文森建造的斯托克顿至达林顿的铁路正式投入运营,并不断向更远的地区延伸。

新兴的铁路旅行具有很多优点,其中主要的优点:

1、旅行费用低廉;同时人们不必再缴纳路税。这就使得更多的人有能力支付旅行费用,从而扩大了外出旅行和旅游的人数。

2、速度较快;旅行速度的提高缩短了旅途所需要的时间,从而为人们抽出时间短时外出某地提供了可能。

3、运载能力大;这在技术上使得大规模外出旅游活动成为可能。

4、运营地域和运营网络的不断扩大,加之火车运行速度的因素,使人们外出旅行半径得以扩大。

三、托马斯·库克的活动与旅游业的诞生

(一)托马斯.库克的活动

1、1841年组织570人的团体从莱斯特前往洛赫伯勒参加禁酒大会;往返全程24英里。这次活动的组织被当时的人们称为“伟大的创举”,并普遍被后来的人们看作是近代旅游业的开端。

人们之所以普遍看重托马斯·库克组织的这次活动,并认为起标志着近代旅游业的开端,是因为这次团体旅游活动具有以下与众不同的特点:

(1)这次活动具有广泛的公众性。起参加者来自各行各业,甚至包括很多家庭妇女和儿童。

(2)托马斯·库克本人不仅发起、筹备、组织这一活动,而且从始至终随团陪同照顾。这一点可以说是新的旅行社全程陪同的最早体现。

(3)这次活动参加者的规模之大,不仅在当时是空前的,而且此后也不多见。

(4)这次活动为以后托马斯·库克旅行社的正式创立打下了基础并提供了经验。

但是,由于这次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参加禁酒大会,因而实际上并非是单纯的消遣性旅游;此外,托马斯·库克组织这次活动也不是出于商业性目的,而是他自己所说的“业余活动”。因此,我们只能说这次活动的成功组织只是为其后正式创办旅行社打下了基础。

2、1845年开始商业性旅游业务。1845年夏天,托马斯·库克出于商业性目的组织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团体消遣旅游。这次活动从莱斯特出发经过若干地区停留和访问,最后到达利物浦。整个过程历时1周,人数为350人。托马斯·库克组织这次旅游活动具有以下特点:(1)这次组织旅游活动不再是业余活动,而完全是出于商业性目的。

(2)此前托马斯·库克组织的团体旅游活动都是当日往返的一日游,而这一次则是沿途在多处停留访问并需在外过夜数日的长途线路旅游。

(3)在策划和组织这次团体旅游活动过程中,托马斯·库克沿途作了大量的实地考察,以确定沿途所要停留的地点以及所要开展的参观游览活动,特别是注意了解当地有无足够的廉价旅馆。这对于当时并不富裕的旅游者特别是对于如此大规模的旅游团体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4)编写并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旅游指南《利物浦之行手册》。其内容为全程活动过程中的有关时间安排、停留地点、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有关要求和注意事项等。

(5)托马斯·库克不仅本人担任该旅行团的陪同和导游,而且沿途在某些地方停留和游览时,还聘雇了当地人为旅行团解说和导游,可谓是最早使用地方导游的案例。

3、1855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从英国莱斯特到法国巴黎参加世界博览会的团体旅游活动。这次活动在巴黎停留游览4天,全程采用一次性包价。人们一般认为这是世界上组织团体包价出国旅游的开端。

4、1865年,托马斯·库克父子旅游公司成立;发行代金券,这种代金券被认为是当今旅行支票的最早雏形,实际上可以说是最早的旅行支票。

5、1872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世界上第一例环球旅游团,使他的旅行社名声大振。

托马斯·库克旅游活动的成功说明了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已经成熟。托马斯·库克组织旅游活动的开展标志了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二)其他旅游组织与企业的出现

英国:1857年登山俱乐部;1885年帐篷俱乐部;德国:1890年观光俱乐部;

美国:1850年运通公司开始旅行代理业务,1891年发行旅行支票。

到20世纪初,英国托马斯.库克公司、美国运通公司、比利时铁路卧车公司成为当时世界旅行社业中的三大公司。随着旅行社行业的发展和旅游需求的增大,很多其他类型的旅游企业和旅游设施的建设也相应有了新的发展。

第三节二战后现代旅游迅速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一、关于现代旅游的概念

现代旅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于世纪各地的社会化旅游活动。

二、二战后旅游活动迅速发展的原因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人们的旅游活动不仅迅速地重新恢复,而且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战后旅游活动之所以出现如此快速的发展,其主要原因还是同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关。战后就整个世界总的政治环境而言,缓和与发展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注意相对安定的和平环境,为战后世界经济的增长和旅游活动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保证。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世界经济和社会状况也不断出现新的发展。这些方面的发展变化都对战后旅游活动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具体地讲,二战以后,现代旅游活动迅速发展的原因有两大方面:

(一)旅游需求方面的因素

1、战后世界人口迅速增加。世界人口基数的扩大为战后大众旅游人数的增加提供了基础。

2、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国家财富的增长,个人收入的增加和支付能力的提高对旅游活动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起到了重要的刺激作用。

3、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缩短了旅行的时间距离。交通工具在性能上的进步和在数量、种类上的发展不但使得人们的旅行时间缩短,也使得人们旅行费用减少。

4、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劳动者的带薪假期得以增加。60年代后,发达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实施了带薪假期,旅游活动作为休闲的重要形式,因此有了时间上的保证。这就使得参加旅游活动的人数增加,外出旅游的时间也得到延长。

5、战后各国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战后的城市进程加快,使得人们产生了“城市病”,他们需要定期回归大自然的怀抱,使自己疲惫的身体和紧张的神经得到放松。这也是战后度假旅游迅速发展的重要社会心理原因之一。

6、战后世界各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进步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们对自己本乡土以外乃至本国以外的地区和国家的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这种好奇心驱使他们希望有机会,或者创造机会去观察和体验异国异乡。

(二)旅游供给方面的因素

1、政府政策与措施:很多国家的政府在发展旅游业和便利旅游者来访方面采取支持的态度和鼓励的措施;

2、景点的开发和旅游设施的建设:很多目的地在旅游景点开发和接待设施假设方面做出了努力和投入;

3、便利而廉价的团体包价旅游的推出与推广。

二战后现代旅游活动迅速兴起和发展的原因和发展状况证明,旅游活动不仅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而且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第四节我国旅游业的历史发展

一、解放前旅游业的发展

旅行社方面:

1923年8月陈光甫设立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

1927年该旅行社编印出版第一本《旅行杂志》;

1927年6月,更名为中国旅行社。该社宗旨:“导客以应办之事,助人以必需之便。如舟车舱之代订,旅舍卧铺之预订,团体旅行之计划,调查游览之入手,以致轮船进出日期,火车往来时间,在在为旅客所急需者。”

旅游资源开发方面:

庐山、北戴河、莫干山、鸡公山等地度假区的开辟。

旅游促销方面:国货博览会、西湖博览会等。

二、新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一)建国到改革开放之前

1949年,华侨服务社作为第一家国营旅行社在福建厦门成立,主要任务是接待海外侨胞归国探亲和观光旅游。(后更名为华侨旅行社)

1954年4月15日,在周恩来总理的提议下,中国国际旅行社成立,主要任务是搞好政治接待而不在于营利。

1964年中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成立。

1973年中国华侨旅行社总社恢复成立,1974年更名为中国旅行社总社。

(二)改革开放以来

这一时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1978年至80年代中期,以接待入境旅游为主的阶段。

这一时期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没有遵循“先国内,后国际“的常规发展模式,而是优先发展了入境旅游。对于国内旅游,国家实行“不提倡、不鼓励、不反对”的政策。

2、80年代中期至1997年,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并行发展。这一时期国家的政策是:“因地制宜,正确引导,稳步发展”,90年代以后,进一步转变为“积极发展”。这一时期,三类旅行社同时发展。1991年我国明确将旅游业列为第三产业中的重点。

3、1997年至今,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1997年中国处境旅游市场形成。中国旅行社业经营的生产格局全面改善。

旅游美学第一章旅游与美

第一章旅游与美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旅游与审美的关系,理解游客的审美需求,掌握旅游的审美特征,并能应用解析旅游活动中的审美要素。 [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围绕旅游与美的关系展开,探讨了游客的审美需求,介绍了旅游审美心理要素以及旅游审美特征,并简要介绍了旅游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以及研究意义。 [教学重点] 游客的审美需求。 [教学难点] 旅游审美心理要素。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要点讨论。 [实训环节] 游客审美需求和审美满意度调研 [教学过程] 第一节旅游与审美 一、美与审美贯穿了旅游活动的始终 美的客观存在和人的主观审美欲求结合是引起旅游的最根本的原因。 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实践活动。它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与生活美之大成,融文物、古迹、建筑、园林、绘画、书法、雕塑、篆刻、音乐、歌舞、服饰、陈设、烹饪、民情、风俗等于一炉,涉及审美的一切领域和形态。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旅游接待服务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游客越来越追求高雅的情调和舒适的享受,旅游经营者则把传播美和创造美轮美奂的旅游大环境当作提供旅游服务的高文化境界来追求。 【趣味小测试】 请学生在朋友圈中随机提问10位好友,调研他们的旅游动机和曾去过的旅游目的地,问一问他们印象中最美好的一次旅游经历都有哪些记忆深刻的东西? 二、旅游审美需求 1.游客对美的认识

(1)什么是美?——美的定义与特征 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人类实践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并以适宜于人的感性形式显现。具有客观性、社会性、形象性、创造性和感染性的特征。 【想一想】苏格拉底说,“美是难的。”对此,你怎样理解? (2)真、善、美的联系与区别 美与真、善的联系在于:美是人类实践合目的性与和规律性的统一。合规律性是“真”,即人类对客观存在的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合目的性是“善”,即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所追求的有用或有益于人类的共用价值。真和善是美的前提,美是真、善在实践中所显现的生动形象。 美与真的区别在于:真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真不等于美,却是美的基础。 美与善的区别在于:善也不是美,而是美的灵魂。善直接与功利相联系,而美与功利间接联系,功利潜伏在形象中;善不强调形式,而美注重形式,强调内容要显示为生动的形象。善是意志活动(目的、功利)的对象,而美是观赏对象,能唤起情感喜悦。 (3)游客对旅游过程中美的期待与感知——游客的审美需求 审美需求作为人们对获得美感的一种愿望,始终贯穿交织在各层次需求之中。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旅游者,都希望自己的旅程是愉悦的,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是赏心悦目的,能够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 游客的审美动机即审美行为的驱动力因人而异,从旅游者偏爱和选择的角度分析,旅游审美动机一般分为自然审美型、艺术审美型、社会审美型(以审美的眼光观察、体验旅游地的社会制度、结构、人情、伦理、道德、民风与生活方式等)和饮食审美型。 2.旅游审美心理要素 旅游者在对美的认识中,通常伴随着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其中涉及主要的四种心理为:知觉、想象、情感和理解。这些要素作为特殊的审美心理活动功能,在旅游者与旅游从业人员的互动关系中引发出不同程度的审美愉悦或审美快感。 审美知觉泛指审美对象刺激人的感官而引起的各种感觉和与之俱来的知觉

第一章 旅游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章旅游的产生和发展 1.古代旅行活动产生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答: A、生产力水品低下,生活物资匮乏,人类被迫迁移 B、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力的提高,生产资料的相互交换产生旅行 C、社会财富的集中,使得有部分人可以外出游玩 2.简要叙述一下世界古代旅行的发展概况。 答: A、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27 年至公元476 年》 B、中世纪黑暗时期《公元500 -1400 年》 C、7.8世纪阿拉伯帝国旅行家苏莱曼 D、11世纪起的十字军东征,促成欧洲基督徒从事非军事行为的旅行商业或朝圣 E、依斯兰教的兴起促发了亚太地区的朝圣旅游(如印尼到麦加) F、13世纪(1271-1295)的马可波罗 G、15世纪中叶地中海贸易受阻西欧国家另寻出路促成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 H、16 世纪文艺复兴与地理大发现 3.简述近代旅游活动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答: A、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使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 B、产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使得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C、产业革命带动了交通工具的革新,使旅行活动更为便捷 4.简述中国近代旅游业的发展。 答: 中国近代旅游主要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这段时期。在这一时期的旅游活动人数进一步增加,范围更加广泛,中国旅游业也开始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1923年8月15日,著名爱国资本家陈光甫先生在上海创立了第一家由中国人自行投资创办的旅行社——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后改名中国旅行社)。 5.世界现代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答: A、战后国际政治局势的相对稳定,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战后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C、生产效率的提高,使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 D、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缩短了旅行的时空距离。 E、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激发了人们的旅游动机 F、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G、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使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 H、政府的扶持和鼓励,使旅游业的发展有了坚强的后盾。

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教案)

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能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观察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的发展,认识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这一基本的旅游活动发展规律。 教学重点:1.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2.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教学难点:旅游活动的产生。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 一、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迁移活动 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人类客观上既无开展旅行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亦无外出旅行的愿望。 二、人类旅行需要产生的背景 三次社会大分工与旅行的产生: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分离;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大分工商业、商人与农业、手工业分离。易货贸易的发展使得不同产品之间的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生产和需求情况,需要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品,因此也产生了旅行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需要。 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远远不是什么消遣或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目的,特别是出于经商贸易、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和接触的需要,所促发的一种经济活动。 三、奴隶制社会的旅行发展 西方奴隶制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客观上为当时的旅行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条件。一方面是道路的建设;另一方面是驿站(既有官方的,也有私人旅店)的发展。 奴隶制社会的旅行活动基本上都是在本国境内进行的,特别是以较近距离的旅行为主。但也有国际性的长途贩运,大多是贩运粮食、酒、铅、锡和陶器等基本商品,另外还有奢侈品。 就整个世界而言,人类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绝大多数旅行活动是人们出于易货经商的需要自发开展的一种经济活动,是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品交换,从而推动了人们对外出旅行的需要。 四、封建社会时期旅行的发展 (一)中国 道路:驰道、直道、五尺道、新道等四通八达的道路网 驿站:置、邮、驿、亭、站、军台、赤台、水驿、递运所 类型: 帝王巡游:乾隆下江南、隋炀帝下江南、秦始皇东巡 士人漫游:李白、杜甫、苏轼等 公务旅行: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 宗教旅行:鉴真东渡、玄奘取经

《旅游概论》旅游资源教学设计教案

《旅游概论》旅游资源教学设计教案 ——曾维 一、设计依据: 中职教学要求: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应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从感性认识出发,发挥想象,通过讨论, 获得理性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基本方 法及学会做人的基本态度和基本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旅游概论是中职旅游服务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传授旅游基本知识的专 业课程。要了解旅游知识就必须了解旅游构成的三要素,旅游资源就是其中的客 体,是旅游的吸引力因素,也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这就 要求全面的认识旅游资源。 2、对教材的处理: 旅游资源是旅游的吸引力因素,在旅游活动中具有突出的作用和地位。这节就是要通过展示一些学生熟悉的旅游资源,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把握旅游资源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2、学生学会理解和分析各类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功能。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各种旅游资源价值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在旅游活动中的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增进爱护旅游资源的意识。 2、使学生能够认识我国旅游资源的特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四、教 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旅游资源的概念,旅游资源的类型及特点。 2、对旅游资源功能的分析与理解。 教学难点: 对旅游资源概念的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 五、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刚步入职高,对新的专业知识,好奇心强,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想象力丰富,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容易被激发出来,而且学生在前面教材的学习基础上,已经具备了一 定的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力,这节课在多媒 1

(完整版)《旅游美学》课程标准

《旅游美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旅游美学》 课号:091D74D 所属学院:旅游学院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专业 课程类型:选修 1.前言 1.1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的功能是通过对实际旅游景观、文化艺术、饮食文化等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实际景点景区的景观的美学分析能力,最终提高学生旅游审美素质。 前修课程为:无,后续课程是“景观设计与鉴赏” 1.2设计思路 课程开设依据:通过对本专业工作岗位分析,导游、景区助理管理员、酒店服务管理员是本专业学生的重要岗位,也是学生在专业能力得益继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素质,严格来讲,在旅游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美,对游客来讲外出旅游就是来寻找美和感受美,因此作为工作人员应首先懂得感悟美,因此本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应当作为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 内容选择标准:导游和景区助理管理员工作涉及审美分析及审美能力发挥,通过对这些岗位进一步调研,并经过行业专家深入、细致、系统地分析,根据学生实际在岗位中要完成的任务,我们将教学内容分为五大块:自然景观美、人文景观美、旅游餐饮住宿美、导游服务美、景区建设美,因此,本课程主要围绕这五块内容开展教学和训练。 项目载体设计思路: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在真实的职业活动情境中学生才能更好地获得职业能力,并获得理论认知水平的发展。因此,本课程打破了传统的纯理论的教学方式,而是整合工作任务中涉及的专业知识与审美技能,以真实的审美对象为项目载体来开展教学与训练,彻底改变了学与教的行为,同时通过实际工作岗位模拟,让学生在具体岗位上,感受到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内容编排顺序:本课程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规律,采用递进与并列相互结合展现教学内容,例如:在景区审美分析时候,先从单一的景观开始,然后是复杂的综合性旅游景区规划审美。由此顺序渐近,所选分析对象具有典型性和覆盖型,通过这些审美对象分析,使学生具备一般的审美能力,并学会对典型景观鉴赏,为使学生具有更广的审美能力,课外展开审美能力训练,以实现能力的灵活应用。 本课程所涉及的程度用语主要有“熟练”、“准确”、“基本”。“熟练”指能在所规定的

旅游概论第二章教案 Word 文档

第二章旅游简史 第一节世界旅游简史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世界旅游、旅游业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掌握现代旅游和旅游业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2、能力目标,使学生养成正确分析问题、看待历史的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促使其树立自信心。教材分析: 1、重点,掌握现代旅游和旅游业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2、难点,对旅游业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的理解。 3、关键,了解并掌握世界旅游的发展历史。 教学方法: 1、教法分析,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2、讨论学习法, 课时计划:2个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学习了《旅游概论》第一章以后,对旅游专业产生了一定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存在了一些疑问,让我们试着一起来解决这些疑问吧。 让学生对其分析,并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为什么旅行社(导游)是“不可替代”的? 2、你认为是什么力量推动,使古代奥运会流传至今,发扬光大? 3、你能回答这两个疑问吗? 旅游从旅行中孕育,又从旅行中分离是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的。由于在上一章我们已经对旅游的产生作了分析,这里仅就旅游的发展过程作一概括论述,借以了解旅游的历史传统,揭示旅游、旅游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征,以扩大对旅游的历史视野,加深对现代旅游的认识。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世界旅游历史的发展。 一、古代旅行和旅游的发展及其特征 (一)发展: 1、公元前3000年腓尼基人 2、公元前八世纪希腊、罗马 3、公元前六世纪中叶波斯帝国 4、公元7-8世纪阿拉伯帝国 5、公元10-11世纪西欧城市 (二)特征: 1、古代的旅行、旅游动机更多地与物质功利、宗教以及政治目的 相联系,因而,古代旅行、旅游往往与通商贸易、宗教旅行以及奴隶主、封建帝王的巡游活动相结合。 2、以欧洲人为代表的探险、考察旅行相对发达,但具有物质占有 和殖民文化倾向。

《中职旅游概论》说课稿

说课目录 1.说教材:脉络体系、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2.说学情:学生所学专业、学生特点 3.说教法学法:教学方法、学法、教学手段 4.说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突破重难点、教学活动设计、创新点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邵世刚老师主编的《旅游概论》第一章旅游概述里面的第一节内容旅游的产生、定义及内容。我的说课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即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教材所处的地位(教材内容的脉络体系) 1、基础 《旅游概论》课程是旅游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也是学生了解旅游的入门课程。它以旅游活动的内容和构成要素为主线,研究旅游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影响。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应用性强,强调基础概念,对于旅游专业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结构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前位性 一般情况下,旅游学概论总是作为其它专业课的前位课程,也是中职学生课程中一定会接触到的课程,这对于学生有效把握与后续课程的关联与衔接,将起到重要作用。本次说课选取第一章第一节知识,旨在让学生了解旅游的发展产生历程,为后面学习旅游的相关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把课程目标具体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旅游从迁徙、旅行到旅游的产生过程 理解商人与旅游产生的关系

掌握旅游的定义和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旅游的产生过程,掌握旅游的含义,为后面的知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协调、配合能力;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旅游学科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旅游的定义。 旅游源自旅行(旅行观念产生的基础和条件)。 2、难点: 旅行、游览、旅游的联系与区别。 二、说学情 学生所学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中的航空和铁乘方向,将来她们所从事的行业要求学生们掌握一定的旅游相关知识和基本素养,这也决定了旅游相关知识对同学们的重要性。 学生特点:全班学生女生居多,且学习基础都相对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这就要求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尽量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注重课堂的生动性。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教师讲授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相应的知识,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 (2)课堂讨论法 课堂讨论主要是给出一个主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每组学生派代表

旅游概论教案(第一章第二章)

旅游概论 教 案 系别:商旅系年别: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班级: 2015级旅游管理高职班 2015级酒店管理高职班姓名:

课程表 一二三四五1-2 3-4 o 5-6 7-8 9-10 教材:《旅游学概论》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洪帅主编 2010年6月第1版 2014年6月第3次印刷 ISBN:978-7-313-06178-2/F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校历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备 注 一 8月24 25 26 27 28 29 30 1.2015年8月27日教 职工上班。 2.2015年8月29日、8月30日新、老生报到, 8月31日老生正式上课,新生军训。 3.第二十周为考试周。 4.节假日安排按照学院通知执行。 二 31 9月1 2 3 4 5 6 三 7 8 9 10 11 12 13 四 14 15 16 17 18 19 20 五 21 22 23 24 25 26 27 六 28 29 30 10月1 2 3 4 七 5 6 7 8 9 10 11 八 12 13 14 15 16 17 18 九 19 20 21 22 23 24 25 十 26 27 28 29 30 31 11月1 十一 2 3 4 5 6 7 8 十二 9 10 11 12 13 14 15 十三 16 17 18 19 20 21 22 十四 23 24 25 26 27 28 29 十五 30 12月1 2 3 4 5 6 十六 7 8 9 10 11 12 13 十七 14 15 16 17 18 19 20 十八 21 22 23 24 25 26 27 十九 28 29 30 31 1月1 2 3 二十 4 5 6 7 8 9 10 星 期 日 周

旅游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章、旅游的产生和发展 1.简述近代旅游活动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答: A、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使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 B、产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使得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C、产业革命带动了交通工具的革新,使旅行活动更为便捷 2.简述中国近代旅游业的发展。 答:中国近代旅游主要是指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到 1949 年新中国成立的这段时期。在这一时期的旅游活动人数进一步增加,围更加广泛,中国旅游业也开始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1923 年 8 月15 日,著名爱国资本家光甫先生在创立了第一家由中国人自行投资创办的旅行社——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后改名中国旅行社)。 3.世界现代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答: A、战后国际政治局势的相对稳定,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战后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C、生产效率的提高,使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 D、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缩短了旅行的时空距离。 E、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激发了人们的旅游动机 F、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G、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使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 H、政府的扶持和鼓励,使旅游业的发展有了坚强的后盾。4.简述世界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四大特点。 答: A、旅游业增长的持续性 B、旅游活动最大的大众性 C、旅游活动地域上的集中性 D、旅游市场竞争的激烈性 5.改革开放 30 年,中国旅游业取得了哪些成绩? 答:30 年来,中国旅游业发展迅猛,入境旅游、国旅游和出境旅游三大市场全面繁荣。入境旅游市场方面,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以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使我国和平、安全、发展的国际形象为越来越多的国际旅游者所接受,从而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带来了良好机遇。入境旅游市场始终

旅游的产生和发展

旅游的产生及其发展 -----------------------作者:

-----------------------日期:

第二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5学时) 从历史的眼光看,人类的旅游活动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一是限定在有闲阶层中的古代旅游,其特征是以游乐为主,规模较小。二是开始普及到中产阶层的近代旅游,它源自于人本主义意识和科学技术进步,并直接促成了现代旅游业的出现。三是社会大众共同参与的现代旅游。 一、原始社会末期——人类旅行的起源时期 (一)迁徙和旅行 旅游现象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对于旅游现象具体起源时间,有人认为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有些人则认为是在人类社会跨入文明阶段之后才产生的。 1、原始社会的迁徙活动 一般人认为,原始社会没有旅游,只有迁徙活动。 迁徙行为,是人们出于谋生的目的,或者出于自然原因(如气候、天灾等对生存环境的破坏),或者出于人为原因(如战争)的威胁而被迫离开定居地,在新的定居点定居下来,不再回到原来的定居点。如非洲原始人类向亚洲、欧洲的迁徙;亚洲东北部的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通过白令海峡向美洲大陆迁移,成为那里的原始居民。 迁徙与旅游的区别:(1)目的是为求生存而不是消遣游玩。(2)离开原来居住地而不是暂时的。 2、人类旅行的产生 旅行,是人们出于迁徙以外的任何目的,可以是经商、学习,也可以是旅游,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到异地作短暂停留并按原计划返回的行为。 旅行与迁徙的区别:(1)目的不同;(2)离开后一般还要返回原来住地。 但旅行又不同于旅游。现代汉语中“旅行”(travel)和“旅游”(tourism)二词大体可以相通,但严格地说,二者是有区别的。 旅行与旅游的区别:(1)目的不同。单纯的旅游是指人们出于消遣性目的而暂时离家外出的活动;而旅行则是泛指人们出于任何目的,商务、求学、打工等,往来于不同地点间

旅游学概论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旅游学概论旅游的产生与 发展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旅游学概论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 一、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一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的迁徙活动 P3 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人类客观上既无开展旅行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亦无旅行外出的愿望。 1、人类迁徙活动的原因是因为某些自然因素例如气候、天灾等对生存环境的破坏或特定人为 因素例如战争的威胁而被迫进行的并且都是出于求生存的需要。2、目的逃荒、移民或避难 活动。具有被迫性和求生性。 二、人类旅行需要产生的背景 三次社会大分工与旅行的产生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分离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大分工商 业、商人与农业、手工业分离。易货贸易的发展使得不同产品之间的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人 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生产和需求情况效用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品因此也产生了 旅行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需要。 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远远不是什么消遣或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目的特别是出于经 商贸易、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和接触的需要所促发的一种经济活动。 三、奴隶制社会的旅行发展 西方奴隶制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客观上为当时的旅行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条件。一方面是道路 的建设另一方面是驿站既有官方的也有私人旅店的发展。 奴隶制社会的旅行活动基本上都是在本国境内进行的特别是以较近距离的旅行为主。但也有国 际性的长途贩运大多是贩运粮食、酒、铅、锡和陶器等基本商品另外还有奢侈品。 就整个世界而言人类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 了迅速的发展。绝大多数旅行活动是人们出于易货经商的需要自发开展的一种经济活动是生产力 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品交换从而推动了人们对外出旅行的需要。 四、封建社会时期旅行的发展 一中国 道路驰道、直道、五尺道、新道等四通八达的道路网 驿站置、邮、驿、亭、站、军台、赤台、水驿、递运所、 类型

旅游概论第二章教案

教案首页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复习导入】 针对前节课的学习中暴露出的问题,设置案例,请学生讨论分析,进而巩固学习知识,由此导入新课 【告知目的】 能力目标: 1.熟悉散客导游在导游服务中的八个程序 2.掌握散客导游在导游服务中应做的工作 3.掌握散客导游在导游服务中的服务质量标准 知识目标:理解散客导游相关知识 【课程新授】 7.2 导游服务规范(二)——散客导游服务规范(二) 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出散客导游人员八大服务程序及其具体工作 一、接站服务 (一)服务准备 1.认真阅读接待计划(即《旅游委托书》) 2.做好出发前的准备 3.联系交通工具 (二)接站服务 1.提前到港等候 2.迎接游客 (1)导游人员和司机应站在不同的出口迎接游客。 (2)如果没有接到应接的游客,导游人员应该: ①询问机场或车站工作人员。 ②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寻找至少20分钟。 ③与散客下榻饭店联系。 ④若确实找不到应接的散客,与计调人员联系并告知情况。 ⑤当确定迎接无望时,须经计调部或散客部同意后方可离开。 ⑥回到市区后,应前往散客下榻的饭店。如果敞客已入住饭店,应主动与其联系,

并表示歉意。 (三)沿途导游服务 与团队导游服务不同的是,对散客,沿途导游服务应采取对话的形式进行。 (四)入住饭店服务 1.帮助办理入住手续 注意:要记住散客的房号,并督促行李进户。 2.确认日程安排 注意:散客确认日程后,应让其签字书面确认。 3.确认机票 注意:导游人员帮助确认机票后,应向散客部或计调部报告确认后的航班号和离港时间。 4.推销旅游服务项目 (五)后续工作 应及时将同接待计划有出入的信息及散客的特殊要求反馈给散客部或计调部。 二、导游服务 (一)出发前的准备 1.做好物质准备。如携带游览券、导游小旗、宣传材料、游览图册、导游证、胸卡、名片等。 2.与司机联系集合的时间、地点,督促司机做好有关的准备工作。 3.应提前15分钟抵达集合地点,引导游客上车。 (二)沿途导游服务 散客的沿途导游服务与旅游团队大同小异。 (三)现场导游讲解 1.如果是单个游客,导游人员可采用对话或问答形式进行讲解。 2.如果是散客小包价旅游团,导游人员应陪同旅游团,边游览边讲解 时回答旅游者的提问。 案例5:地陪王小姐在陪同一对老年夫妇游览故宫时工作认真负责,在两个半小时内向游客详细讲解了午门,三大殿、乾清宫和珍宝馆。老人提出了一些有关故宫的问题,王小姐说:“时间很紧,现在先游览,回饭店后我一定详细回答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讲义

第二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5学时) 第一节世界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从历史的眼光看,人类的旅游活动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一是限定在有闲阶层中的古代旅游,其特征是以游乐为主,规模较小。二是开始普及到中产阶层的近代旅游,它源自于人本主义意识和科学技术进步,并直接促成了现代旅游业的出现。三是社会大众共同参与的现代旅游。 一、原始社会末期——人类旅行的起源时期 (一)迁徙和旅行 旅游现象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对于旅游现象具体起源时间,有人认为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有些人则认为是在人类社会跨入文明阶段之后才产生的。 1、原始社会的迁徙活动 一般人认为,原始社会没有旅游,只有迁徙活动。 迁徙行为,是人们出于谋生的目的,或者出于自然原因(如气候、天灾等对生存环境的破坏),或者出于人为原因(如战争)的威胁而被迫离开定居地,在新的定居点定居下来,不再回到原来的定居点。如非洲原始人类向亚洲、欧洲的迁徙;亚洲东北部的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通过白令海峡向美洲大陆迁移,成为那里的原始居民。 迁徙与旅游的区别:(1)目的是为求生存而不是消遣游玩。(2)离开原来居住地而不是暂时的。 2、人类旅行的产生 旅行,是人们出于迁徙以外的任何目的,可以是经商、学习,也可以是旅游,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到异地作短暂停留并按原计划返回的行为。 旅行与迁徙的区别:(1)目的不同;(2)离开后一般还要返回原来住地。 但旅行又不同于旅游。现代汉语中“旅行”(travel)和“旅游”(tourism)二词大体可以相通,但严格地说,二者是有区别的。 旅行与旅游的区别:(1)目的不同。单纯的旅游是指人们出于消遣性目的而暂时离家外出的活动;而旅行则是泛指人们出于任何目的,商务、求学、打工等,往来于不同地点间的空间转移活动。(2)离开时间不同。旅游人们在完成目的地访问活动后,必须返回其原来的居住地;旅行则不一定。(3)内容不同。旅行仅仅是为完成某个动机的一般空间流动过程,旅游则包含旅行和游览。有旅游必定有旅行,有旅行不一定有旅游;旅游者同时是旅行者,旅行者不一定是旅游者。 所以,人类的旅游行为虽然孕育于人类的迁徙和旅行行为中,但迁徙和旅行都不是人类纯粹意义上的旅游行为。 旅行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它是伴随商业活动的兴起而产生的。在早期人类历史上,有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与农业的分离,第二次是手工业从农业、

旅游概论教案——第六章

教案设计 课题第六章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生态旅游 授课班级授课时间使用教材《旅游概论》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生态旅游资源。掌握生态旅游的概念和特点。能力目标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材分析重点掌握生态旅游的概念和特点。 难点对生态旅游的理解。 关键了解并掌握生态旅游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方法 教法分析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学法分析小组讨论法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45分钟)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教学分析教学内容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导入新课 学生在讨论 中思考相关 的学习内容 通过案例导 入,形象地开 展所学课程同学们,你们在过去的旅游过程中有没有发 现景区的问题呢?晓东是个细心的同学,他 把自己在旅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写信给当 地政府,你如何评价晓东的做法呢? 根据教材的导入案例,让学生对其分析,并 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晓东有必要写这封电子邮件吗?为什 么? 2、怎么样写,阅信人会更容易接受? 3、晓东说的这个地方的旅游业滑坡的症结 在哪里? 4、“发展”和“环保”,哪方面须优先? 分析教材 中的导入 案例,根 据问题让 学生以小 组的形式 展开讨 论,同时 教师启 发,学生 认真思考 问题,积 极回答 5'

教学过程教学分析教学内容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新授对学生思考 能力的考核 同时看看学 生对生态旅 游的认识 使学生的注 意力跟着老 师共同进入 课堂 狭义和广义 两个方面解 释生态旅游 的概念 在探讨中加 强学生对学 习内容的理 解 生态旅游以期对旅游资源破坏程度轻、 对环境影响小而为广大旅游界人士所著中, 为广大旅游者所追求,目前已成为世界旅游 发展的潮流。无论是从旅游资源保护角度出 发,还是从顺应世界旅游业发展趋势来看, 发展生态旅游都将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 保证。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生态旅游的概 念和特点。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和特点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狭义:是指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对生态学知 识有强烈兴趣或较多的了解的人们,到偏 僻、人迹罕至的生态环境中进行探险或考察 的专项旅游。 广义:是指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游览、观赏、 休闲、度假,在此过程中愉悦身心、增加生 态及相关知识。 (二)生态旅游的特点 1、天然性。 2、保护性。 3、知识性。 4、高层次性。 5、参与性。 那么,学习了生态旅游的概念和特点, 我们还需要对生态旅游了解些什么呢? 二、对生态旅游的认识 (一)生态旅游发展的原因 1、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引起人类社会对环 境质量的普遍关注。 2、旅游需求的变化和旅游动机的转变。 3、传统旅游呈现的弊端促使人们寻求新的 旅游方式。 (二)生态旅游的原则 1、少而精原则。 2、保护原则。 3、严格管理原则。 4、“双赢”原则。 教师讲解 课件展示 学生区分 教师讲解 课件展示 10' 5' 10' 教学过程教学分析教学内容教师调控时间

旅游美学知识点

旅游美学 第一章 第一节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建立,可以1750年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出版的专著《美学》第一卷中创立了“美学”这门学科的称号作为标志。 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最早提出和探讨了“美是什么”的问题。 美学家们对美的本质的探索大致分为三类:客观美论,主观美论,主客观关系美论。 审美活动的实质是一种价值活动,美是在这种活动中产生或形成的一种价值。 美是一种可以令人感到愉悦的价值。 美的特征:形象性,感染性,新颖性。 美的事物和现象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它的形象。 美的新颖性特征在社会美和艺术美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美的基本形态可以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自然美可分为“原态自然”和“人化自然”两种形态。 人化自然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自然被改造,二是一些自然物通过人类的想象,被赋予神化的色彩,从而获得“人化”。 自然美与社会美和艺术美相比,有着自身显著的特征:(1)、突出的自然性(2)、以形式美为重(3)、美具有多面性 社会美主要体现在实践活动美、实践主体美、实践成果美。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产劳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命活动。 人的美包括外在美和人在美两个方面。 外在美是指人的相貌、体态、服饰、行为、风度等方面。 内在美是指人的精神品质、心灵和情操等等。 艺术美(1)、艺术美来源于生活(2)、艺术美高于现实生活美 美感是人类所独具的高级意识,是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动。 美感的特征:(1)、具有个人直觉性 (2)、美感在个人直觉中潜藏着社会功利 (3)、美感的直觉是动情的,具有愉悦性 审美的差异性(1)、审美的差异,首先取决于审美主体个性的不同特性 (2)、对于性格、气质、兴趣爱好不同的审美主体来说,他们有各自的审美偏好,而文化教养、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的不同会形成千差万别的个性。 审美的共同性:相同的文化心态是构成民族审美情趣的共同性的重要基础。 第二节 旅游美学的概念(简答) 旅游美学,就是以旅游审美活动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旅游美学源自美学,是美学的分支。旅游美学是以旅游审美对象(即旅游者的观赏对象)、旅游审美主体(即旅游者)为其研究对象,分析旅游活动中的各种审美关系,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中

旅游概论第一章教案

第一章旅游概论 第一节旅游的产生第二节旅游的概念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旅游产生的过程。掌握旅游的定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促使其树立自信心。教材分析:重点:掌握旅游的定义。 难点:对旅游的定义的理解。 关键:了解并掌握旅游的概念。 教学方法:教法分析:讲授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分析:讨论学习法 课时计划:二个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同学们告别了中学学习,选择了热爱的旅游专业,那么,同学们对专业知识有多少了解呢? 1、学生在讨论中思考相关的学习内容 一、旅行导源于迁徙活动 “迁徙”就是人类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迁移活动;受自然因素和战争的威胁而被迫进行的。 旅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具有明确目的的一种自由活动 二者的关系: 相同点:“迁徙”和“旅行”具有共同的外部特征——空间移动。 不同点:迁徙:自然行为 旅行:自由行为 二、旅游在旅行的发展中孕育和分离 提问:具有现代意义的旅行和旅游活动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呢? 1、旅行观念产生的基础和条件 人类的剩余劳动产品已逐渐转化成商品,标志着商业到了应运而生的历史阶段,这就是人类旅行观念产生的社会基础和条件,并促使有自觉目的的意识的旅行活动的萌芽。 2、商人开创了旅行的先河

3、经商旅行孕育着旅游的因子 4、“享乐旅行”的出现标志着旅游的诞生 享乐旅行:是指出自消遣娱乐和享受人生价值的需要而进行的非功利性的旅行活动。 三、旅游产生的条件 1、人类意识的发展 2、精神需求的提高 3、经济条件的成熟 四、旅游的定义 1、概念的各种提法: (1)外国旅游界的定义,见教材p5-6页 (2)中国旅游界的定义,见教材p6-7页 (3)旅游定义包含的内容 ①旅游的异地性 ②旅游的时间性 ③旅游活动是经济、文化现象和社会因素相结合的产物 ④旅游的综合性 2、旅游的定义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认识,给旅游下个定义。 旅游是在社会条件许可的前提下,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以游览娱乐为主要目的,在异地的非定居性旅行和暂时停留所进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的总和。 3、旅游活动的三大因素 (1)旅游主体:指具有各种欲望和动机的旅游者。 (2)旅游客体:即旅游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等。 (3)旅游媒体:包括旅行社、旅游交通、饭店、景区、商店等 五、旅游与旅行、游览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游览:是一种“边走边看”,即具有“步移景异”功能和动与静相结合的活动形式。 2、旅行:是指人们在空间上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行进过程,它的目的广泛。 3、旅游:是一种排除功利目的的旅行和游览相结合,以获得精神愉快感受的消遣性、娱乐性的社会活动。 六、旅游的内容 请同学们根据晓东和妈妈的这次长白山之旅,总结出旅游的内容。 旅游活动的六大内容: 食、住、行、游、娱、购

旅游美学

旅游美学 第一章 1.旅游美学的本质:三种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 2.旅游美学的研究内容: (1)旅游美学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学科发展的过程 (2)与旅游活动有关的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旅游审美活动 (3)其他旅游审美问题 3.旅游美学的研究方法 (一)。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旅游美学研究具有哪些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科学地解决了人类活动的本质问题,从而解决了人类旅游活动的本质; (2)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强调世界的联系和发展,旅游美学研究对象涉及到的各个方面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主义的彻底立场,主张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旅游实践活动是旅游审美意识的根源。 (二)兼用旅游学和美学的研究方法 旅游学的研究方法:调查归纳描述统计和比较学; 美学:哲学抽象方法心理描述方法艺术创造和欣赏方法历史发展方法等。(三)采用其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 1.社会学方法 2.文化学方法 3.心理学方法 4.艺术学方法 5.各学科方法。 骆教授的结论:1.旅游美学研究以旅游活动中的审美关系为主要对象。 2.审美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人与景观;人与人。 研究旅游美学的意义与《旅游美学》教材的关系 1.直接为经济服务的实用性; 2.不但要研究客观存在的美,也要研究如何开发美创造美 3.具有审美教育功能 第二章.旅游与审美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世界旅游活动中的审美发展 一.古代各种旅游活动中的审美存在及其局限性 即商业公务学术考察宗教等,以上旅游活动的本意并非审美。 二.文艺复兴时期旅游兴起,对自然美的欣赏与认识 旅游目的: 寻求个性发展; 探寻古代文化遗迹 增长见识 探险 三.现代大众旅游与审美的进一步发展

旅游学概论 第一章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旅游学概论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 一、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一 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的迁徙活动 P3 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 这一时期人类客观上既无开展旅行的物质基础 主观上亦无旅行外出的愿望。 1、人类迁徙活动的原因 是因为某些自然因素 例如气候、天灾等对生存环境的破坏 或特定人为 因素 例如战争 的威胁而被迫进行的 并且都是出于求生存的需要。2、目的 逃荒、移民或避难 活动。具有被迫性和求生性。 二、人类旅行需要产生的背景 三次社会大分工与旅行的产生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分离 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第三次大分工商 业、商人与农业、手工业分离。易货贸易的发展使得不同产品之间的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 人 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生产和需求情况 效用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品 因此也产生了 旅行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需要。 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远远不是什么消遣或度假活动 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目的 特别是出于经 商贸易、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和接触的需要 所促发的一种经济活动。 三、奴隶制社会的旅行发展 西方奴隶制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客观上为当时的旅行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条件。一方面是道路

的建设 另一方面是驿站 既有官方的 也有私人旅店 的发展。 奴隶制社会的旅行活动基本上都是在本国境内进行的 特别是以较近距离的旅行为主。但也有国 际性的长途贩运 大多是贩运粮食、酒、铅、锡和陶器等基本商品 另外还有奢侈品。 就整个世界而言 人类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 了迅速的发展。绝大多数旅行活动是人们出于易货经商的需要自发开展的一种经济活动 是生产力 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品交换 从而推动了人们对外出旅行的需要。 四、封建社会时期旅行的发展 一 中国 道路 驰道、直道、五尺道、新道等四通八达的道路网 驿站 置、邮、驿、亭、站、军台、赤台、水驿、递运所、 类型 帝王巡游 乾隆下江南、隋炀帝下江南、秦始皇东巡 士人漫游 李白、杜甫、苏轼等 公务旅行 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 宗教旅行 鉴真东渡、玄奘取经 科学考察旅行 徐霞客地学考察、李时珍药物考察 商旅 始终在各种旅行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 欧洲 类型 1、朝觐旅行、宗教旅行 2、保健疗养温泉旅行

《旅游概论》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旅游概论》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篇一:旅游概论教学计划1 新学期开始了,根据学校的要求,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特别制定本学期的《旅游概论》教学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旅游概论教学大纲》为依据,认真组织教学,努力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 二、基本情况 本期任教的班是新生班,共有学生34人,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能按时完成作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缺乏旅游专业意识,并对本专业缺乏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三、教材分析 《旅游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国家教育部指定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之一。它主要研究旅游学理论的结构框架,以及旅游管理各专业课在学科中地位。着重介绍我国发展旅游的方针和政策,从而使学生对旅游现象和旅游学科有一个概括而全面的认识。 四、教学措施

首先,我会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使本课程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本课程的理解,从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我会注意教学方法和方式的互动性。要把过去教师主动,并填鸭式的师生模式转变成为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第三,我会增加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在课堂上,会多多利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放出来,以增强了本课程的吸引力。同时我会设计出多种学生活动,让学生在读、写、说、画、做等过程中掌握课堂知识,是课堂教学变得有声有色。 最后,我会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改变以往单一的以学习成绩作为学生评价的标准,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二:20XX年旅游概论教学计划根据学校的要求,便于正常的组织教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制定《旅游概论》教学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旅游概论教学大纲》为依据,认真组织教学,努力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 二、基本情况 本期任教的班共有学生29人,学生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能按时完成作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