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高二政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高二政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为什么必须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怎样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懂得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人为什么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人怎样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明确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作用,提高培养科学思维方法认识事物本质的自学性。

具体要求

(一)知识教学点

识记: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积极作用。

理解:

1.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表现;

2.结合实例,从道理上说明为什么必须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

3.说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物质条件、客观规律和自身素质的制约;

4.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

5.结合实例说明真理的确切含义;

6.结合事例说明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7.结合事例说明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及其各自的作用;

8.结合基本事实,理解认识要不断深化、不断扩展、不断向前推移变化;

9.结合实例,指出概念、判断、揄在思维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10.结合基本事实,说明在认识过程中分析和综合的意义。

运用:

1.列举实例,运用有关原理,比较说明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否认或夸大主观能动性都是错误的;

2.结合事例分析“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危害;

3.能运用有关原理,针对某一社会问题进行调查,写出调查分析报告。

(二)能力训练点

1.在教学中,通过比较主观能动性的不同表现,比较否认或夸大主观能动性的观点,比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比较认识的深化、扩展、推移,比较概念、判断、推理的作用,比较分析与综合的意义,等等,通过这些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2.在教学中,通过讲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制约它的因素之间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分析与综合的关系,等等,提高学生的评语思维能力。

(三)觉悟渗透点

1.提高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学性,挖掘自身潜力,把自己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在重大的社会问题上,能自觉坚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思维方法,端正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

教学重点

1.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3.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4.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二个条件。

教学难点

1.辩证地认识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2.现象和本质的区别;

3.对感性材料的思考加工中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4.分析与综合相接合。

教学课型:复习课。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和逻辑结构

(这个问题由老师讲述)

1.本课地位

本课是全书理论上的一个转折点。前四课着重讲整个世界的本质、状态、规律,它的普遍原理当然也是用于对人的认识,对人的活动的认识。例如,人们从事活动、企望达到谋一目的,都要评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前四课所讲的方法论意义,无疑都是指对人的活动的意义。但前四课的重点不是在专门讲人。从第五课开始重点则是讲人,讲人区别于人的特点是“想”和“做”、人应该按照怎样的价值去“想”和“做”,讲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等等。人们要正确的从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不仅要立足与对外部的正确了解,也要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把握。在前四课的基础上,后四课集中讲人的“想”和“做”的问题。可见,本课作为理论上的转折点,其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另外,本课首先提出人区别于物的特点,这对于后四课的内容有提纲挈领作用。在此基础上,本课着重围绕“认识的根本

任务”分析“想”的过程。总之,我们应该立足于全书内容理解本课。

2.逻辑结构

本课分为三节。第一节,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二节,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第三节,注意培养科学思维方法。

我们说“本课是全书的一个转折点”,主要是指第一节是前四课到后四课的的转折点。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事实上总是在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因而就应该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把握。从最高的抽象意义上说,人人是自身首先是要认识自己同其他一切事物的区别,即找出人不同于物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人具有自觉能动性,或者叫主观能动性。这就引出了第一节第一框的内容:“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既然主观能动性是人的特点,人就应该重视它,发挥它。那么人又应该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呢?第二框题就提出要“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如何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作了一定程度的分析。

主观能动性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即“想”和“做”。第二节就专门讲“想”的问题(顺便指出,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的整体考虑,没有在“想”之后立即讲“做”的问题。)关于“想”有许多内容可讲,这里不可能面面俱到地都讲,只是突出讲了“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第二届的节题就表明了这一点。围绕“分析事物的本质”,当然首先应提出为什么必须分析事物的本质,这就引出第一框题“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那么,怎样才能完成认识的根本任务呢?第二框题指出“创造必要的条件认识事物的本质”。但第二框题的内容,主要是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来说的,而从认识的总体来说,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因而需要“深化认识发展认识”,这样第三届的叙述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在了解现象进而分析本质的过程中,需要运用一系列科学思维方法,所以第三节就讲“注意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科学思维方法有许多,这就需要找出学生经常使用的、比较容易理解的一种思维方法加以说明,那就是“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第一框题主要就是阐述这一内容的。在思维过程中,“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二框题对此作了说明。

二、本课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这部分内容由学生归纳)

1.基本概念

⑴主观能动性P3-5⑵认识P3⑶感性认识P12⑷理性认识P12⑸现象P12

⑹本质P1⑺规律P12⑻真理P14⑼科学理论P15⑽去粗取精P18

⑾去伪存真P19⑿由此及彼P19⒀由表及里P19⒁分析P27⒂综合P28

⒃想象P31⒄创造性思维P32⒅知识经济P32

2.基本常识

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人们对人的特点的各种认识P2

⑵主观能动性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P3-5

⑶人类积极地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的表现P3

⑷决心、意志、干劲的作用P5

⑸信念、意志、激情、行动的重要性P5

⑹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原因P7

⑺人的主观因素的内容P10

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利益出发点P10

⑼认识的根本任务P12

⑽认识、真理、科学理论的关系P14-15

⑾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两个条件P17-21

⑿分析与综合的方法P27-30

⒀合理科学想象的要求和作用P31

⒁创造性思维的要求和作用P32-33

⒂知识创新的目的、作用及其与技术创新的关系P32-33

⒃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需要注意的问题P33-34

3.基本原理

⑴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P8-10

⑵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P12-14

⑶现象、本质、规律的关系P12-13

⑷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P12-14

⑸认识总是发展的P21-26

⑹分析与综合相结合P26-30

三、教师讲解复习本课要重点理解的几个问题:

1.人类积极的能动的认识世界的表现

①人的认识活动是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的。当面对非典,动物只能听其自然,而人却在思考着非典的成因和怎样战胜非典,并积极地同非典搏斗。人可以想方设法创造条件,

制造仪器设备,建立实验室,设计各种方案,去探索事物的奥秘,不达目的决不罢体。(提问:这是属于认识能力问题,还是认识活动问题?)这一点主要是讲认识活动的特点。

②人不只是反映事物的外部的表面的现象,而且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能通过思维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提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属于认识能力,还是属于认识活动?)这一点既是指认识能力,是人高于一般动物之处;又是讲认识活动,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特有的认识活动。正是因为人的认识的这一特点,才有各门科学理论知识,才使人超出了动物界。

③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只是反映既成事实,反映现实,还具有预见性和创造性。人可以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预见自然和社会的变化,预见自己行为的结果,预见未来;人们还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出那些现实中暂时还没有的事物,这也是人在认识世界方面不同于动物之处。这一点同样既反映了人的认识能力的特点,又反映了人的认识活动的特点。2.全面、完整、准确地把握主观能动性受着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

3.现象、本质、规律的关系

可见,现象不是本质,现象再丰富仍然是现象,感性认识不是理性认识。这当然不是说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毫无关系,现象反映本质,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这个问题在后面还要讲到。正由于现象和本质是相互区别的,所以,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

4.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首先,这些感性材料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说,有的重要,有的次要,有的是精华,有的是糟粕,需要分析、筛选,来个“去粗取精”。这是认识本质和规律中的重要的一步,不分主次,不舍弃次要的东西,就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

第二,在感性材料中,真象与假象并存(假象也是真实存在的现象,是合乎实际的),需要分析、鉴别,来个“去伪存真”。否则,把假象当真象,甚至把道听途说的虚假材料和错觉当做依据,绝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

第三,感性材料是对个别事物的个别方面的认识,是彼此分离的,需要把他们综合起来,进行比较,从整体上进行思考,来个“由此及彼”。

第四,感性材料是对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要通过感性材料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还需要来个“由表及里”。

5.学习知识也是不断深化知识、扩展知识、把知识向前推移的过程

第一,要克服学习中、认识上的骄傲自满情绪,永远也不要满足预先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工作成绩,而应通过实践、人事、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深化与扩展,不断把自己的认识与学习、工作推向前进,使其达到更高的水平。

第二,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与时俱进,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当客观实际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的时候,主观认识应当随之变化;如果认识仍停留在原有的阶段上,就会犯思想落后于实际的错误;当客观实践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原有的矛盾尚未充分暴露展开,如果硬要强制推移,就会犯冒进的错误。

第三,学习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简单轻易的过程,而是需要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由少到多,由浅入深,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融会贯通。

6.分析和综合的核心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就是既分析又综合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是揭示概念的辩证发展、矛盾运动的基本方法之一,属辩证法的内容。而作为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而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列宁指出:“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所以,既然对立统一规律是整个辩证法的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对立统一规律的方法论体现的矛盾分析法,当然也就在整个方法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其他辩证的方法都可以从中得到说明,矛盾分析法也就成了辩证方法的基础和核心。因此,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贯穿于分析与综合具体方法的核心是矛盾分析法。

无论是定量分析还是定性分析,无论是静态分析还是动态分析,无论是结构分析还是功能分析,还有因果分析,等等,只要是科学的分析,就必须把分析与综合结合起来。例如,学习物理课,无论是计算关于“力的合成”的题目,还是计算关于“力的分解”的题目,只

要正确地把分析与综合结合起来,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7.如何理解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在人的认识过程中,既存在着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形式的一些如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等等逻辑思维方法的运用,也存在着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逻辑性形式出现的非逻辑思维方法的运用。因为逻辑的思维方法以其严格的程序性、规范性为特点,对认识的发展起重要的作用,但其自身也存在着缺陷,需要非逻辑形式的补充使认识得到发展。比如在很多的情况下,人们不是掌握了全部的事实材料再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所需的正确结论,而是凭借少量事实的启发,发挥想象的力量,如作出某种假设,建立理想化模型等,实现对某些复杂事物的本质、结构或规律的认识。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想象力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它引导人们发现新的事实,而且激励人们作出新的努力。贝弗里奇在《研究的艺术》中指出:“事实和设想本身是死的东西,是想象力赋予它们生命。”只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使人把概念转变为形象,才能构思出感官无法达到的事物发生、发展的假说,才能作出重大惊人的发明和创造。所以,根据一定的条件,作出合理的想象,能大大增强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这是十分必要的。

创造性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并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大胆的想象力、强烈的求异性和活跃的灵感等显著特征。它常常打破逻辑规则,超出人定秩序,往往出人意料,不受固定程式的约束。比如有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等主要形式。歌德说:“创造一切非凡事物的那种神圣的爽朗精神总是同青年时代和创造力联系在一起的。”爱因斯坦也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力的人,社会上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创造是人的天性,发挥人的创造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创造性思维离不开想象,二者互相包含,都属非逻辑思维方法。但也并非脱离逻辑思维活动而单独进行,要以一定的逻辑活动为基础,又受到它的制约。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本身就应该是逻辑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和非逻辑的跳跃上升过程的有机统一。要发挥创造性思维,就必须做到:一要以一定的事实为依据,进行合理想象,否则就是徒劳无益的胡思乱想;二要坚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进行深入思考;三要敢于挑战权威,不迷信偶像,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评判。这也是对一个现代人的素养要求。

总之,思维方法的不同直接影响到人们认识活动的成果,决定着主体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客体以及正确的程度。许多作出重大创造发明的科学家都十分重视思维方法,强调方法对科学研究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爱因斯坦甚至认为新方法的产生往往导致一门新科学的诞生。随

着人们认识的深入,不可避免地出现思维方法的多样化和深层化。如产生了数学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等等一些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但追根溯源,这些方法都是对辩证法的拓展和延伸,是在新领域、新阶段的具体表现。所以,我们要很好地把握辩证法,注意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高中政治选考选修三、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高中政治选修三: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专题一、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 第一课、国家的本质 1、国家的本质: (1)从国家的本质属性看,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本质属性。 (2)国家本质: 国家性质也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 (3)国家的历史类型: 按照国家性质划分,有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2、专政与民主: (1)专政的含义: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这就是专政。 (2)民主的含义: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其实质是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3)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民主只是属于统治阶级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世界上不存在超阶级的民主。 (4)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民主与专政相互依存,二者共同体现国家的性质,凡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必然包括一定阶级的民主,同时也包括对其他阶级的专政。 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1)国体即国家性质,反映社会各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政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 (2)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一定的政体服务于一定的国体。(3)政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由于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的不同,相同国体的国家也会采用不同政体即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 第二课、现代国家的管理形式 4、现代国家管理形式(政体)的基本类型 --- 三种政体的比较: 基本类型: (1)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2)民主共和制(议会制与总统制) 内容: ①国家元首产生的方式及职权: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世袭、象征性、无实权。 议会制:选举,虚位、无实权。 总统制:选举,有实权。 ②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议会。 议会制:议会。 总统制:总统。 ③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监督与被监督(议会产生政府)。 议会制:监督与被监督(议会产生政府)。 总统制:权力分立、制约和平衡。 ④议会产生的方式及职能: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选举,立法、组织、监督权、财产决定权。 议会制:选举,立法、组织、监督权、财产决定权。 总统制:选举,立法、监督权。

高二政治下册创造必要条件 认识事物的本质

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的本质 一、课前预习 ★预习指南 1.学习目标: 知识点识记理解运用 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2.学法建议: 学习本框时,可以运用类比推导法和图解法突破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备条件这一重点和难点。 3.情景导入: 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1)漫画蕴含的哲理是什么? (2)应怎样才能认识“换时装”的实质? [提示] (1)漫画蕴涵的哲理是: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2)人们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运用科学

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这样才能透过“换时装”的现象,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披着“民主”的外衣、实行专科统治的本质。从封建帝王到北洋军阀,再到国民党反动派,“时装”换了一件又一件,但专利的本质并没有变。 ★信息点击 新式坦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一举击溃德军防线。此番胜利与新式坦克的发明与运用息息相关。 1944年1月一个寒冷的黑夜,一艘英国小型潜艇悄悄地潜到法国诺曼底附近的海岸,两名突击队员上了海滩后,一边观察有无德国哨兵,一边小心翼翼地摸索前进,他俩侦察了20余次,带回了大量的沙土样品。岩石工程专家对沙土样品进行了分析,发现法国诺曼底海滩的沙土黏土含量高、黏I生大,通过计算,专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如果不采取措施,盟军的重型坦克在登上海岸后,将不可避免地陷入黏性过大的沙土中而无法动弹。 根据专家的分析报告,盟军的后勤保障部门发明了一种新式坦克。这种坦克前头带有一卷钢席,当它登上海滩后,就开始不断地铺设钢席,形成一条钢席道路,使坦克不致陷入泥潭中。 1944年6月5日深夜,盟军将准备了许久的诺曼底登陆作战计划付诸实施。新式坦克在海滩上铺下了一条条钢席道路,冲破了德军的防线,取得了诺曼底登陆的成功。善思——成功之舟 杨格是美国新墨西哥州高原地区的一个苹果园主。他曾说过:“你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吗?你想成为大众的好朋友吗?那你就多动动脑筋吧!要实干,要动脑这是项重要的。” 杨格每年都将苹果装箱发往各地。他登出的广告与众不同:“如果你对收到的苹果有不满之处,请函告本人。苹果不必退还,货款照退无误。”他的广告,每年都招来大批买主。高原地区的苹果风味佳美,买主很是满意,所以,从未有人提出退款的要

人教版高中政治选修三1.1《国家的本质》word练习题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政治1.1国家的本质课后知能检测新人教版选修3 一、选择题 1.“由于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由于它同时又是在这些阶级的冲突中产生的,所以,它照例是最强健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对恩格斯的论断表述不正确的是() A.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B.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C.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 D.国家是为社会谋福利的组织 【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国家是为社会谋福利的组织的说法否认了国家的阶级性,故选D。 【答案】D 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同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①享有民主的主体例外②专政的对象例外③它是绝大多数人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④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国家具有阶级性,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区别在于阶级性例外,①②③④都属于两者的区别。 【答案】D 3.2013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在会上农民工代表提出了不少关于社会保险、工资保障、职业技能培训等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意见和建议,使我们在中国的最高权力机关中听到了农民工的声音。这体现了()

①我国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②我国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③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了物质保障④我国民主的主体是全体公民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农民工代表参与国家管理,说明我国民主制度建设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同时,也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①②正确。 ③材料没有体现,④说法错误。【答案】A 4.“没有合适形式的政权机关,就不能代表国家。”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 B.合适的健康的政体,对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有着严重作用 C.有什么样的国体,就有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特定的政体 D.政权组织形式例外,但它的阶级本质是相同的 【解析】A项不符合题意。C项否认了政体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D项观点错误,抹杀了政体的阶级性。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5.围绕“美国民主”和“中国民主”哪种民主是更高类型的民主,有两位同学各持己见。 甲:在美国,人们可以解放地演说、游行、集会,发表例外政见;每届总统大选,更是热热闹闹,民主气氛深刻。这一切,在中国远远不及。因此,美国民主才是最高民主。 乙:中国的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它是世界上第一次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中国的民主具有空前广泛性、真实性。这一切,美国民主远远不及。因此,中国民主才是最高民主。

浙江地区高中政治5.2《中国与联合国》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

一、课程标准: 5.13评析联合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阐述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 二、新课教学: (一)、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演变 课堂探究: 1945年4月25日至6月26日,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即旧金山制宪会议)在美国召开。董必武受中共中央委派,作为中共和解放区的代表随中国代表团出席这次会议,并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与会期间,董必武欣然赋诗,记述此行感受:“世界安全要共谋,橡林建议早绸缪。主盟坛坫推三国,荟集衣冠合五洲。争论中心为委托(英文vet0的译音,否决权之意),商量大事不糊涂。宪章签字施行日,庶使劳民得小休。” 请你解读这首诗,并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说一说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渊源。 1、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 中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国,参与了酝酿、筹建联合国的过程。中国是旧金山制宪会议发起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 2、1949—1971年中国因美国的无理阻挠而被排除在联合国之外。 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经历了复杂曲折的过程。1949年,中国人民推翻国民党政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政府要求取代已经根本不能代表中国的旧政府,参加联合国工作。苏联、印度等国也提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但是,在美国的无理阻挠下,这一正义要求遭到拒绝。美国采用“延期审议”等手段,为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设置重重障碍,导致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大国长期被排除在联合国之外。 专家点评: 联合国有不少会员国因革命或政变而更迭政权、改变国名,但是新政府顺利继承旧政府的国际法主体资格,在联合国的席位并未受到影响。按照国际惯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以后取代国民党政权在联合国的席位,是顺理成章、不应有任何争议的事情。美国的无理阻挠致使新中国进入联合国的进程被拖延22年之久。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暴露了联合国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局限性。 3、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通过第2758号决议案,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经过长期斗争,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著名的第2758号决议案,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立即把台湾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从政治上、法律上和组织上彻底地解决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问题。这是中国与广大坚持原则、主持正义的国家的重大胜利。从此,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联合国舞台上,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步入正轨,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 相关链接: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是联合国技术援助计划的管理机构,其宗旨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向它们提供系统的、持续不断的援助。1979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中国设立代表处,启动了中国与联合国驻华机构的合作。经过双方多年的共同努力,合作形式不断创新,合作内容日益扩大。 到2004年底,联合国系统驻华机构多达15个,对华援助资金与项目覆盖农业、工业、环境、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众多领域,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二)、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堂探究: 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将一如既往地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履行国际义务,同各国一道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018高考优秀作文:透过现象看本质

2018高考优秀作文:透过现象看本质 导读:本文2018高考优秀作文:透过现象看本质,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本站整理了2018高考优秀作文:透过现象看本质,高考作文将不断更新,欢迎大家阅读。 2018高考优秀作文:透过现象看本质 本质和现象是事物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本质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功能、发展趋势的根本属性。它“隐藏”于事物内部,不能凭感官直接感知。现象是事物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事物外部的、形象的表现,我们可以直接感知。人们接触一个事物,总是先认识到它丰富多彩的现象,由感觉、知觉而到表象,取得关于这个事物的整体的感性的认识。通过分析事物的现象,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 事物的本质是蕴含在事物的现象之中的,往往很难一眼看出;同时,其本质也有层次深浅或主次的区别,不易一下抓准。因此,动笔写作前须仔细审度,深入探究,不可贸然做出判断。 对记叙文而言,要注意发掘,一是发掘人物“思想”,二是发掘发掘事件的意义。不论那种发掘,都须凸现最根本的、最动人的、最深刻的那一点。可采用以下方法:①高屋建瓴法,即善于提高一步,开拓一层,善于从似乎不相干的事物与事物之间发现息息相通的共有规律。②小中见大法,即从小事情中悟出大道理,在小人物身上显示

大精神。③质疑审问法,即要追根究底,要环环相扣,剥茧抽丝,等等。 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虽然篇幅一般都比较短,但在体现“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上有其独特的作用。比如通过它可以深化叙事的内容,可以在篇末出现,也可以在文章中或是开头出现。通过它还可以让情感得以升华,无论是饱含哲理的抒情还是与抒情相结合的议论,还是赋予议论以形象化、情感化的色彩,这些都能透过所叙内容揭示这些内容的本质意义。 对议论文而言,应注意在纷纭复杂的问题表象中,拨开层层掩盖的现象外壳,抓住问题的核心,高屋建瓴地确立自己的观点。可采用以下方法:①深海探珠法,即要“有的放矢”立意准,开小口子挖掘深;②联想立意法,即锐意穷搜的联想,比较对照选优的概括。福建高考佳作《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就很典型。文章在开头亮出“真正的革命者总是有一份热,发一份光”的中心论点之后,第2节写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代表周恩来在“风雨如磐暗故园”的旧中国,和其他革命志士一起,把全部的生命之“热”,化为点点闪光的火星,去散发,去传播。第3节写新中国普通战士的楷模雷锋在平凡的岗位上播撒熠熠的贡献之光。第4、5节解决问题分作两步,第一步引用周恩来和雷锋的话回答“生命之热”怎样才能发出“贡献之光”,使内容渐趋深入。第二步,进一步引申到在实现四化新的条件下青年应如何发光上,赋予文章以跳动的时代脉搏和崭新的时代精神。本文层层深入、步步紧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本质,显

高二政治下册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练习与解析

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练习与解析 一、选择题 1. 我国有“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大,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近热远凉。两小儿的辩论给我们的启示是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解析:甲乙两小儿辩日是两人对太阳离人远近的认识,两人认识的根据仅仅是太阳的大小、热凉等现象,因而是感性认识,由于没有认识地球与太阳的本质联系,两小儿的认识都是不恰当的,所以A、C、D都不该选。两小儿的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因而B是正确的。 答案:B 2.“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解析: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因为客观事物不断发展,所以认识不断发展,原来正确的认识如果不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发展,必然也会变成错误。所以说:“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故正确选项为C项。A、B、D三项没有说明认识发展的道理,所以不选。 答案:C 3.我们常说,“眼见为实”。而事实上“眼见不一定都为实”,这主要是因为 A.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B.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 C.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D.本质是眼睛看不到的东西 解析:眼睛看到的都是现象的东西,因而形成的认识是感性认识。而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所以,感性认识不一定都是正确可靠的。B是正确选项。A、D不能构成原因,C不符合题干要求,因而不选。 答案:B 4.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制作需要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过程。下列对这四个过程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只有经过思考,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B.只有经过思考,才能获得理性认识 C.只有经过思考,才能完成认识的任务 D.只有经过思考,认识运动才能完结 解析:思考的过程就是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因此,A、B、C表述正确。世界是无限发展的,人的认识运动不会终结,因此,D表述错误。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内容,故选D。 答案:D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但二者又有区别。这种区别表现在 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终点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D.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感性认识必然会发展到理性认识 解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只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认识并没有终结,A的表述中认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正确的,但认为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终点是错误的。B表述的是二者的联系,所以不选。D表述错误。 答案:C 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对我国现行宪法进行了修改。据此回答6~7题。 6.我国对宪法的修改说明 A.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B.认识应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C.修改前的宪法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决定的事物的发展进程

高中政治《国家的本质》教案3(人教版选修3)

我国的国家职能 教学内容:1、我国的对内职能。2我国的对外职能。 基本要求:理解:从国家行使国家职能的具体事实,判断其属于何种职能。 运用:运用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的关系原理,阐明我国现阶段国家的根本任务。 教学重点、难点:我国的国家职能及其理解和运用。 教学过程: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具有特定的对内对外职能。 一、我国的对内职能 1、政治职能。即国家维护政治统治和政治稳定的职能。它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第一,依法打击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原因: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目的: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犯,保卫人民民主,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国家致力于民主政治建设。原因:民主和社会主义不可分。目的: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维护人民的民主权利。 2、经济职能。即国家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职能。原因:现阶段我国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具体管理措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3、文化职能。即国家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原因:不仅能够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而且能够为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内容:一方面,加强宣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科学理论,抵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在全体人民中进行“四有”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组织和发展教育、科技、文化、艺术、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 4、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即国家为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职能。主要包括: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搞好社会治安,保护公共财物;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兴办各种公共工程,完善各种公共设施;保护公共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等。 二、我国的外对职能 1、防御外部敌人的侵犯和颠覆,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主要内容。 2、发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原因、方式。 3、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理解我国的国家职能时特别强调:一个前提、两个背景 一个前提是:我国的国家职能是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它由我国国家性质决定,又反映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 两个背景是:(1)应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背景下去理解我国的国家对内职能。 (2)应在复杂的国际环境(变数增加)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认识我国的对外职能。 基本练习: 选择题: (01—33、34、35)200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重奖了吴文俊、袁隆平院士。袁隆平提出的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现在,我国杂交水稻的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平均增产20%。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3题。 1、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杂交水稻良种的培育和推广,这说明政府应当履行(A )

高二政治知识点:实现人生价值

高二政治知识点:实现人生价值 价值、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 价值是指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人的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即社会价值),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自我价值)。 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贡献了什么,主要看他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原理内容】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以及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5.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5.2、4.5.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会因

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5.4、价值冲突与评价标准 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当个人利益与他人、社会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 6.1、价值的实现方式 人生价值实现的基本标志是为他人、为社会多作贡献、多尽责任。 ◎在劳动和奉献中、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 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人只有在劳动和奉献社会中才能创造、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拥有幸福的根本途径。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客观条件:社会所提供的生存条件、发展条件、享受条件和工作条件等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离不开个人的主观条件: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

不畏浮云遮望眼 透过现象看本质 深刻.

不畏浮云遮望眼透过现象看本质 ——高考作文如何写得深刻(之一) 【技法指导】 什么样的作文最能给人以启发,什么样的作文最能打动阅卷老师的心,无疑是那些能抓住事物本质、见解深刻的作文。关于“深刻”,《考试大纲》有三个评分点: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观点具有启发性,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其中的“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要求考生透过现象的迷雾作深入思考,对现象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加工,发掘出寓于事物中的本质来。写记叙文,就应着眼于人物思想品质和精神世界的发掘;写议论文,就要在纷纭复杂的事物表象中,剥去现象的外壳,抓住问题的核心,高屋建瓴地确立自己的观点。 我们知道,事物的现象与本质是有联系,也是有区别的。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事物的本质往往通过表象反映出来。每一个客观事物,都是多种规定的复杂的统一体,这些复杂的规定通过丰富多彩的现象表现出来。人们接触一个事物,总是先认识到它丰富多彩的现象,由感觉、知觉而到表象,取得关于这个事物的整体的感性的认识。通过分析事物的现象,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认识的开始,但是,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表象上。要想把认识导向深入,还需要进一步探求事物的内在特征、本质属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此,动笔写作前须仔细审度,深入探究,不可贸然作出判断。 写作中我们要做到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就要求我们要善于用理性的睿智之光,对观察到的表象下一番“振叶以寻根,观澜而溯源”的功夫。事物的现象是错综复杂的,往往真假交织,鱼龙混杂,不易分辨,同时事物的本质往往有一个逐步显露、逐渐展开的过程,因而,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并非易事。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加强积累,政治课本里的一些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要注意吸收消化,其他一些理论书籍和文章里的精彩论析,也得时时留意。这样,带一点“理论武器”进考场,根据需要适当地、妥帖地加以运用,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作文时,应注意用好比较的方法,对事物的现象进行概括,进而“上升”“飞跃”,形成对事物理性化的认识。比如有一年高考作文提供的寓言诗《鸟的评说》,描述了一群鸟儿互相揭短、互相攻击的怪现象,在审题时,首先须提取共性,揭示这群鸟的本质特征:不能正确地、全面地、辩证地看待自己和别人。否则,议论深刻也就无从谈起。同时,注意对事物发展过程进行动态分析,探求事物在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的特殊性。比如写“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就可以使用过程分析的方法,剖析逐步走向坚韧的各个发展阶段的特质,以及由脆弱转化为坚韧的各个方面的因素,等等。在探究事物的本质特征时,还要注意:相同、相似的现象可能反映不同的本质,不同的现象则可能反映相同的本质。 写作中我们要做到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要深入分析各种现象,找到其背后人的思想根源。任何不良的社会现象,穷根究底,最后—定能追到“私心”上;任何好的社会现象,追根溯源,一定能追到“公心”上。比如环境问题,似乎与“私心”没什么联系,是人类的共性的问题,但如果刨根问底地问几个“为什么”,就会发现问题的根源所在。草原为什么会衰退?不是因为过度放牧吗?人们为什么要过度放牧?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牛奶、牛皮、羊毛等越来越大的需求,是为了多赚钱。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越来越大的贪欲。由此推想,所有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各种贪婪的欲望。所以,每个人对环境的破坏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人类把本属于这个地球所有生命的环境,当成了只供自己消费的资源。如能分析到这一点,就是找到了问题的本质,文章也就深刻了。由此可见,对阅历尚浅的高中生来说,观察时不能放过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凡人小事。如果能放出眼光,开动脑筋,透过“芝麻绿豆”的小问题发现其中蕴涵的深刻含意,同样可以得到“寻常中显本质,微尘中见大千”的卓尔不群的立意。

高二政治《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教案

第三课国家机关以民为本 第二节我国的国家行政机关 第一框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初步了解我国政府的性质和职能,通过政府的活动,认识到政府的的职能是管理和服务,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政府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政府网站的浏览、用通俗的实例说明政府的职能。从政府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所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明确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制作多媒体课件交流,培养学生整理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捍卫者。从而自觉接受政府的领导,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 二、课前准备 1.结合教材分小组以收集资料的方式举具体的实例说明①中央政府在近几年中出台了哪些关系民生的政策和措施②教材p71操作平台 分四组同学进行资料查找并整理。 2.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①新一届政府诞生记 ②我国政府在“非典”肆虐期间采取的措施 三、教学过程 热点问题讨论、讲评 【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演示】:新一届政府诞生记 2003年3月17日16时20分许,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根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名,2900多名代表在这里表决通过了新一届国务院组成人员。 热烈的掌声又一次回响在人民大会堂…… 以温家宝为总理的新一届政府在热烈的掌声中正式“亮相”: 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以及国务院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审计长、秘书长,新一届国务院组成人员共36人。国务院领导成员10人,平均年龄比上届政府

成立时降低了0.6岁,有两名女性。新一届国务院组成部门负责人平均年龄58.7岁,交通部部长张春贤只有49岁。这29人是一个知识化的群体,28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11人具有研究生学历,教育部部长周济既是工学博士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此外,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是博士,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教师:你了解政府这个国家机关吗?请你用最简单易懂的一句话概括 学生:是国家的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办事的机关,实权的机关等等 教师:我国的政府就是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行政机关,它是为民办事的机关 【阅读与思考】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0国务院在我国国家机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请一位同学描述一下人大和政府的关系。 学生:突出一个是决策机关,一个是执行机关 教师:既然同学们说政府是一个执行机关,那它就是办实事的地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政府究竟干了哪些实事。 【板书】我国的中央政府 【教师多媒体演示】我国政府在“非典”肆虐期间采取的措施: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实行非典疫情一日一报制度,政府采取措施,稳定市场秩序,中央政府设立20亿元防治非典基金(略) 【学生讨论】 ①这里的政府是哪级政府?为什么由它出面采取措施? (中央政府即国务院,它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②我国政府在非典肆虐期间采取的措施,体现了它履行了哪些职能? (p72教材的内容)领导和管理卫生工作,体现公共服务 ③政府履行职能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 学生:保持稳定的社会环境,使我们生命和财产安全有保障,维护了人民的利益。 教师:可见,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同学们还有没有实例来反映我们的政府为广大人民服务? 【学生多媒体演示】 课前准备内容: ①中央政府在近几年中出台了哪些关系民生的政策和措施:政府“埋单”保障“免费”义务教育

中考作文预测范文800字:透过现象看本质

2017中考作文预测范文800字:透过现象看 本质 2017年中考即将来临,在此之际,一定要多加注意关注中考作文预测范文,可以为你的作文写作提供帮助。 2017中考作文预测范文800字:透过现象看本质 霍金和加州理工学院的理论物理学家莱昂纳德•蒙罗蒂诺合写的一篇文章。文章开头描述了这样的一种场景:一群金鱼被养在圆形玻璃鱼缸里,他们看到的世界和我们所处的世界,哪个更真实?鱼有的眼光,鱼有鱼的看法,我们有我们的视角和价值观,哪个更真实?这就需要我们学会透过现象,看清实质的本领,做一条不被表象迷惑的鱼。 色彩艳丽的野菇,很有可能会致命;白色的的雪花融化后地下可能是一滩污水;漂亮的的玫瑰长在满是尖刺的枝条上。这些看似光鲜亮丽的表面,往往是光彩照人,然而它们的本质与却大相径庭。所以我们不能仅从表面看事物,而要透过这些现象去看事物的本质。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就能抓住事物的要害和本质,不被表面光鲜亮丽迷惑。 中国著名搏击高手武生一龙,常常能在短时间内击倒对手,赢得了鲜花和掌声。在举国喝彩中,他发现了自己抗击打能力差的弱点,从而加强自身抗击打能力的训练。最终,在与德国拳手的比赛中,他把身体全部裸露在外面,不

加任何防御,让对手连打十一拳,导致对方无名指骨折,最后,三拳战胜了德国拳手,赢得比赛。可见,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认识别人,要从认识自己开始。 苹果熟了,从树上掉下来,这是日常生活当中,习以为常的现象,没有人在意。然而,大物理学家牛顿却由此引发了苹果为何不飞上天而落到地上的联想,并且深入地研究,最终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透过了苹果落地这一现象,才看到它的本质是由万有引力造成的。在古代,人们看见自己生活的土地四四方方,而太阳却是东升西落。所以产生了天圆地方的说法,没有人去怀疑。但哥伦布环海旅行后,人们才真正意识到,地球是圆的,是一个球体。原来天圆地方的表象是错误的,而地球是一个球体才是本质。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拨开现象的迷雾,看清本质,寻找真谛。 以前,清政府就是因为没有看清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的科学技术巨大进步,超越了我们的本质,认为自己才是最世界的主宰,而妄尊自大,闭关锁国,结果被洋枪洋炮打碎了通关铁索,屈膝投降。而改革开放,吸收外国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三十多年来,中国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都位居世界前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这样,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追求真理,揭示表象,看清本质。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何愁做事情不成功?

高二政治下册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综合练习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综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认为“人最为天下贵也”,其意在说明() A.人是最可宝贵的,人是决定因素 B.人有自己特殊的能力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C.一切都要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 D.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无所不能的 2.水的流动规律在不同条件下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或者是“洪水无情”,或者是“细雨润田”。目前,我国正在兴建的三峡工程,其各种设施就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来的新条件,它对于防洪、发电、航运、灌溉等所起的作用是极为有利的。这主要说明() A.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变有害为有利 B.自然规律本身无所谓好坏,只是在一定条件下对人有利或是有害 C.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越来越具有创造性 D.人们能自觉地创造条件,改变自然规律起作用的方式,使规律发生的作用有益于人类 3.胡锦涛在河北考察工作时强调,全党同志在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扎扎实实地为党和人民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上述要求集中到一点就是全党同志一定要 A.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B.端正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利益出发点 C.认识到客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 D.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4.2003年12月26日,伊朗东南部发生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人们到现在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程度。这说明() A.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预测地震的发生 B.有些自然规律是无法掌握的 C.如果掌握了地震的规律,就可以防止地震的发生 D.科学预见离不开对于客观规律的掌握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回到西班牙。全国上下如同迎接凯旋的英雄一般地欢迎他。但嫉妒他的人在宴席上说:“发现新大陆并不值得惊讶,只不过是在把船驶往西方的途中偶然碰到的罢了。”哥伦布回答说:“不错,我也认为这是件很平常的事,不过因自己能先想到去做而倍感光荣。”回答5-6题: 5.从哲学上讲,哥伦布所说的“想”是指 ( ) A.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 B.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取得的辉煌成果 C.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 D.人们能自觉地创造条件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6.哥伦布积极地能动地认识世界表现在 ( ) A.一切认识均能指导实践 B.意志是一种支撑力和推动力 C.人们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主观能动性可以因人而定 丹麦科学家雅各布·博尔。将我们司空见惯的花瓶碎片按大小排列并称过重量后发现:10到100克的最少,1到10克的稍多,O.1到1克的和0.1克以下的最多。尤其有趣的是,在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有着严整的倍数关系,即最大碎片与次大碎片的重量关系比是6:1,中等碎片与较小碎片的重量比也是6:1等。

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三《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专题1.1 国家的本质 教案

国家的本质 【教学目标】 一、国家与国家性质 1.从国家的历史性、阶级性和构成要素方面理解国家。 2.什么是国家性质?国家性质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3.划分国家类型的依据是什么?简要说明四种类型的国家及其统治阶级、经济基础? 二、专政与民主 1.什么是国家,国家有哪些职能?国家的根本职能是什么? 2.什么是专政?什么是民主? 3.有没有超阶级的民主、全民的民主,为什么? 4.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5.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三、国体与政体 1.什么是国体?什么是政体? 2.政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4.什么是国家制度? 5.分别从国体、政体两个方面看民主制国家? 6.从民主的发展程度和民主的阶级性质两个方面,正确看待资本主义民主政体与社会主义民主政体。 【教学重难点】 比较专制政体与民主政体的区别。 【教学方法】 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教学设计】 【教学导入】 教师:展示不同的国家论点

非王臣。者,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一生前后共著对话二十五篇。(又译《国家篇》)成书于柏氏壮年之时,是柏拉图最重要的那篇对话”。在这篇对话中,他设计了一个以哲学家为中心的理想—— 卢梭在名著中论及:国 家是订立在契约的基础上产生的,而订立契 约的主体是人民,因此,国家应该体现人民 的最高意志……人民有权废除对自己无利的 契约。 霍布斯 (Thomas Hobbes) 17世纪英国哲学家 在自然状 《论自然和政治法则的基础》 以上这些理论能说明国家的本质吗? 按照你的理解,国家是什么? 问题:国家是什么?以上不同的论点能够说明国家的本质吗?(板书国家的本质) 【教学新知识】 【展示学习目标】 一、国家与国家性质 1.从国家的历史性、阶级性和构成要素方面理解国家。 2.什么是国家性质?国家性质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3.划分国家类型的依据是什么?简要说明四种类型的国家及其统治阶级、经济基础? 二、专政与民主 1.什么是国家,国家有哪些职能?国家的根本职能是什么? 2.什么是专政?什么是民主? 3.有没有超阶级的民主、全民的民主,为什么? 4.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5.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三、国体与政体 1.什么是国体?什么是政体? 2.政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4.什么是国家制度? 5.分别从国体、政体两个方面看民主制国家? 6.从民主的发展程度和民主的阶级性质两个方面,正确看待资本主义民主政体与社会主义民主政体。 【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依据问题阅读课文,找出问题的答案,合作交流 【课堂探讨】 1、国家的产生

新人教版政治选修3《中国与联合国》word教案

《中国与联合国》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演变 明确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认识中国是当今世界舞台上一支重要力量,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培养学生采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中发挥着建设性的作用,相信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学提纲 第二框:中国与联合国 第一目: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演变 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 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过程 联合国恢复我国的合法地位 第二目: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是联合国拥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之一 中国坚持以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 中国坚持以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中国是联合国改革的最早倡导者和有力支持者之一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方法】 1、讨论、交流引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资料 【课堂教学】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回忆联合国的有关常识重点回答联合国的作用 引入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一、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演变(大屏幕展示)

探究:董必武的诗作,说一说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渊源。 观看视频:中国重返联合国 学生讨论并回答 二、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屏幕展示) 讨论:学生展示成果,分享收集到的资料每组派代表回答 师进行总结并展示视频和事例,学生加强认识 1、中国在联合国的重要地位 (1)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是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 (2)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当代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3)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事关和平与安全的重大事务上享有否决权,是联合国中拥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之一。 2、中国在联合国的巨大作用 (1)中国坚持以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 解释多边主义和单边主义、观看视频:中国维和部队、图片展示、事例分享(2)中国坚持以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观看视频: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与中国、事例分享 (3)中国是联合国改革的最早倡导者和有力支持者之一 中国的主张 【课堂小结】 中国与联合国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演变 中国在联合 国中的地位 和作用 地位 作用 (1)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历史悠久, 是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 (2)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当代世界 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 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3)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事关和平 与安全的重大事务上享有否决权,是联合国 中拥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之一。 (1)中国坚持以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 (2)中国坚持以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3)中国是联合国改革的最早倡导者和 有力支持者之一

预测2016年高考作文题: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预测2016年高考作文题: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霍金和加州理工学院的理论物理学家莱昂纳德?蒙罗蒂诺合写的一篇文章。文章开头描述了这样的一种场景:一群金鱼被养在圆形玻璃鱼缸里,他们看到的世界和我们所处的世界,哪个更真实?在金鱼的世界里,由于光在进入水时发生了折射,在我们看来做直线运动的一个不受外力影响的物体,在金鱼的眼中就是沿着曲线运动的。而如果金鱼足够聪明,那么金鱼也可以在他们的世界里总结出一套物理学规律。虽然,这样的规律对于金鱼缸外的我们来说,根本就是胡说。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我们不在一个更大的我们没有观察到的圆形金鱼缸里呢?”对于上述的惊人发现,你有哪些启发和感悟?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例文】 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霍金和加州理工学院的理论物理学家莱昂纳德?蒙罗蒂诺合写的一篇文章。文章开头描述了这样的一种场景:一群金鱼被养在圆形玻璃鱼缸里,他们看到的世界和我们所处的世界,哪个更真实?鱼有的眼光,鱼有鱼的看法,我们有我们的视角和价值观,哪个更真实?这就需要我们学会透过现象,看清实质的本领,做一条不被表象迷惑的“鱼”。 色彩艳丽的野菇,很有可能会致命;白色的的雪花融化后地下可能是一滩污水;漂亮的的玫瑰长在满是尖刺的枝条上。这些看似光鲜亮丽的表面,往往是光彩照人,然而它们的本质与却大相径庭。所以我们不能仅从表面看事物,而要透过这些现象去看事物的本质。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就能抓住事物的要害和本质,不被表面光鲜亮丽迷惑。 中国著名搏击高手武生一龙,常常能在短时间内击倒对手,赢得了鲜花和掌声。在举国喝彩中,他发现了自己抗击打能力差的弱点,从而加强自身抗击打能力的训练。最终,在与德国拳手的比赛中,他把身体全部裸露在外面,不加任何防御,让对手连打十一拳,导致对方无名指骨折,最后,三拳战胜了德国拳手,赢得比赛。可见,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认识别人,要从认识自己开始。 苹果熟了,从树上掉下来,这是日常生活当中,习以为常的现象,没有人在意。然而,大物理学家牛顿却由此引发了“苹果为何不飞上天而落到地上”的联想,并且深入地研究,最终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透过了苹果落地这一现象,才看到它的本质是由万有引力造成的。在古代,人们看见自己生活的土地四四方方,而太阳却是东升西落。所以产生了“天圆地方”的说法,没有人去怀疑。但哥伦布环海旅行后,人们才真正意识到,地球是圆的,是一个球体。原来“天圆地方”的表象是错误的,而地球是一个球体才是本质。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拨开现象的迷雾,看清本质,寻找真谛。 以前,清政府就是因为没有看清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的科学技术巨大进步,超越了我们的本质,认为自己才是最世界的主宰,而妄尊自大,闭关锁国,结果被洋枪洋炮打碎了通关铁索,屈膝投降。而改革开放,吸收外国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三十多年来,中国无论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