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坝区商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规划

沙坪坝区商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规划
沙坪坝区商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规划

沙坪坝区商业与现代服务

业发展战略规划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沙坪坝区商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规划沙坪坝区是重庆市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区幅员面积 396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82 万。是重庆着名的科教文化区。区内有重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大专院校 7 所,电大职大 10 所,科研院所 60 多所,中专和中小学 173 所,在校学生 25 万人,科技工作者 5 万余人,民营科技企业 260 家。有国家级重庆大学科技园和重庆市大学城,是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和“文化工作先进区”。

为推动沙坪坝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共沙坪坝区委提出了用 10 — 15 年的时间,把沙坪坝区建成“一区两高地”的总体要求,即:建成独具特色的现代都市产业示范区、科教文化高地和人才集聚高地,努力使沙坪坝区的各项工作始终走在全市的前列。确立了通过“十一五”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打造“一城三中心”的阶段目标,即:打造重庆西部新城、重庆市科教文化中心、重庆市铁路物流中心和重庆市极具文化艺术特色的商贸中心。通过建设人文生态城区,打造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发达区,为沙坪坝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商业与现代服务产业是沙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未来几年的发展,应紧紧围绕全区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进行科学谋划,确立沙区商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使商业与现代服务业真正发展成为促进全区经济快速增长的先导产业。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在社会大生产序列中已由末端行业转升为先导行业,小流通带动小生产,大流通带动大生产。商业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血脉和神经,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对引导生产、促进消费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中,商业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现代服务业是当前增长最快的行业,其兴旺发达程度已经成为衡量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服务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产业,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战略任务。未来 15 - 20 年,我国将处于适合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逐步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可以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创业的氛围,可以与现代制造业形成互动的机制,从而能强力拉动都市经济的发展。未来一个时期,现代服务业作为潜力最大的产业能否快速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经济的增长速度。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不仅可以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强大持久的动力,而且还有利于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保持社会稳定。要全面推进城市现代化发展,离不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积极作用。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其显着的产业特征为高成长、高增值、高科技含量和强辐射性。现代服务业包括建立在信息基础上的新兴服务业和一部分经过改造“再现青春活力”的传统服务业两部分。

在沙坪坝区大力发展商业与现代服务业,对落实区委区政府“突出工业,统筹兼顾”工作方针,构筑“三大产业基地”,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将会为沙坪坝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沙坪坝区商业与现代服务业现状

(一)商业与现代服务业基本情况

沙坪坝区的商贸经济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全区从事第三产业企业有 20528 个(其中国有、集体单位 2841 个,个体私营企业 17687 个)。批发、零售贸

易及餐饮业有 13914 个(其中:零售企业 8986 个,餐饮业: 3616 个);批零贸易餐饮业中国有、集体、股份制企业有 1546 个;个体私营业有 12368 个;服务业有 6534 个(教科文卫体、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 1249 个;个体私营业有 5285 个)。全区商业网点有 24746 个,批零贸易及餐饮业从业人员 6 万多人。有各类综合市场、专业批发市场、集贸市场 72个,建筑面积达 70

多万平方米。

2004年商贸销售总额亿元,同比增长 4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同比增长 % 。

以三峡广场为标志的中心商业区,每天人流量在 25 万人次以上,有商业网点 4453 个(法人企业: 494 个,个体经营: 3959 个),从业人员 29332 人,营业面积 46 万平方米,年营业额达亿元,占全区商贸销售总额的

44% 。其中,商贸业:经营户数 2609 ,从业人员 16054 ,经营面积万平方米,营业收入亿元。餐饮业:经营户数 547, 从业人员 5471 ,经营面积

万平方米,营业收入6亿元。服务业及其他:经营户数 1297 ,从业人员

5807 ,经营面积万平方米,营业收入 3 亿元。(以上数据为2003年中心商圈调查数据)

较大的商业企业有重百沙坪商场、新世纪凯瑞商都、北京华联、立洋百货、明日百货、苏宁电器、国美电器、商社电器、赛博数码、好又多大型超市等。

到 2004年底,四大专业市场发展到占地 1000 多亩,建筑面积 60 多万

平方米的规模,成为商品门类齐全,高中低档具备;辐射能力较强的全市重点市场,交易额达到 73 亿元,比上年增长 % 。其中:马家岩建材批发市场的交

易额达到亿元,营业面积 25 万平方米,交易额成交量,物资吞吐量和规模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建材装饰批发市场,被列入全市十大重点市场之一。金属材料市场已成为全市最大的钢材批发交易市场,正在筹建西南最大的钢材物流配送中心,其钢材周转率居全市第一,年钢材吞吐量达140多万吨,销售额达到亿元,已进入全市重点市场,营业面积万平方米。西南物资交易市场,交易额达亿元,营业面积24万平方米;联芳建材、家具市场,交易额达4亿元,营业面积万平方米。

区内有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等15家商业银行,有申银万国、华夏证券等5家证券公司,有中国人民保险、平安保险等 5 家保险公司全面开展业务。区内有广告、咨询、信息、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575家。

2004年,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亿元,增长 % ;各项贷款余额亿元,增长%;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亿元,比年初增长 23%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95元,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3814元,增长%。

(二)商业现状分析

1、商业规模分析

商业网点:

沙坪坝区商业网点万个,服务人口 112 万人(常住人口 82 万人,暂住人口 20 万人,流动人口 10 万人),千人拥有商业网点 22 个。与国际通行标准千人拥有商业网点 30 - 50 个相比,网点总量与市场容量基本适应,同时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商业面积:

全区商业总面积 85 万。按照全区人口 112 万统计,人均拥有商业面积平方米。与北京人均拥有 1 平方米(国际通行配置标准)、上海平方米、广州平方米相对比,沙区人均商业面积已经趋于饱和。

其中,以三峡广场为核心的中心商业区营业面积为 46 万平方米,占全区商业总面积的 53% 。这表明,东部城区商业聚集度过高,与人口分布比例不协调,网点布局不均衡。

如果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千人拥有大型百货商场营业面积 35 - 40 平方米计算,整个沙区的大型百货商场营业面积应为 39200 - 44800 平方米。但事实上,目前沙区大型百货商场的营业面积总和已经达到 7 万余平方米 ( 见下表) ,无论从全区的角度,还是从以三峡广场为核心的中心商业区的角度,大型百货商场的面积均已超标,应加以控制。

2、商业结构分析

2003年,沙坪坝区商贸销售总额亿元。其中,梨树湾金属材料市场亿元,马家岩建材市场亿元,西南物资交易市场亿元,德意家具市场 3 亿元,以三峡广场为核心的中心商业区亿元,其他市场亿元。其所占比例如下图:

四大专业市场所占比例为 42% 。如下图:

可以看出,四大专业市场对全区商贸销售总额的贡献接近一半,因此,未来沙坪坝区商业发展应该继续把专业市场作为重点。

2003年,沙坪坝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亿元,中心商业区年消费品零售额亿元,占全区社零销售总额的 86% 。沙坪坝区商业发展主要依赖于中心商业区,区域消费水平不均衡。

3、商业布局分析

沙坪坝区大型商业设施主要分布于以三峡广场为核心的中心商业区,集聚效应过强。由于商业网点分布与组团式人口分布不协调,为居民购物带来不便。同时,其商业人流的“锅底效应”造成交通拥堵,商业、居住环境及城市整体环境质量受到较大影响。

4、商业业态分析

中心商业区业态以百货商场和超市为主,专业店的比重不足,表明中心商业区仍处在共性消费的初级阶段,个性化消费需求不强。

据资料统计显示,全区专业店 1200 个,总营业面积万平方米,平均单店营业面积平方米;专卖店 350 个,总营业面积万平方米,平均单店营业面积平方米。这表明,专业店和专卖店经营规模明显偏小。

全区专业店与专卖店营业面积之和为万平方米,占全区商业总面积的

11 %,明显低于百货商场的 18 %。见下图:

位于中心商业区的国美电器、苏宁电器、商社电器和赛博数码广场等几大专业店,其营业面积分别为万平方米、万平方米、万平方米、万平方米,营业面积总和为万平方米,只占中心商业区商业面积总和的%,大大低于百货商场的 33 %。见下图: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商业发展成熟阶段,商业中心内百货商场与专业店的营业面积比例为 1 : 3 ;沙区的情况显示,无论是从全区角度还是从三峡广场来看,专业店的总体规模都明显不如百货商场,这表明沙区商业发展尚未到达成熟阶段。

5、商业饱和度分析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 30 万人拥有 5 万平米百货商场考量,目前三峡广场的百货商场总面积处于饱和状态,专业店、专卖店、专营店等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业态明显不足。应当积极调整。

百货业态的过度饱和,必然导致恶性竞争,最终出现倒闭现象。目前在美国, 5000 平米以上的百货商场只剩 37 家,在法国巴黎也只剩 2 家。在国内,北京的百货业态也从扩张期回归到紧缩期,而国美电器、大中电器、苏宁电器等专业店则方兴未艾。这些专业店抢夺了大型百货商场的家电生意,家电

市场专业化已经成为主流。在杭州萧山区,仅剩的 2 家百货商场经营惨淡,其家电业务被苏宁电器、汇德龙家电超市等专业店无情替代;其服装业务更被规模大、品种全、档次高的市心广场等专业服装市场所取代。百货商场的缩小和专业店的壮大,是商业发展的必然产物。

6、商业发展阶段分析

根据国际通行的中心商业区发展四阶段理论,如下表:

2003年,沙坪坝区商贸销售总额亿元,同比增长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同比增长 %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超过 12 %的增长率即进入快速增长期,沙坪坝区商业发展处于较高速度的增长阶段。

把沙坪坝区当前的现状与上表对照,可以看出,沙坪坝区商业发展目前处于高速增长期,未来 5 年将逐步进入平稳增长期。预计到 2015 年,进入稳定发展期。

(三)当前商业存在的问题

1、商业网点布局不均衡。东部中心商业区聚集度过高,中心区外商业网点偏少且档次较低,与人口居住分布比例不协调。

2、商业业态发展不合理。传统零售业比重偏大,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业态明显不足。特别是大型百货商场发展超标,专业店和专卖店经营规模明显偏小。缺乏一批有特色的专业店、专卖店。全区小型商业网点,大部分都是档次低、无特色的传统小店,缺少有自己特色的专业店、专卖店和精品店

3、商业特色不突出。区内零售商业以传统生活服务型零售为主,与其他地区商业形态雷同。中心商圈档次不高,特色不突出,业态较少,缺少吸引力和凝聚力。没有形成与沙区区域特色相适应,具有独特优势的商业服务体系。

4、专业街发展滞后。区内还没有一条真正意义上的专业街,特别是象南滨路那样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街。

5、专业市场档次较低。区内各专业市场基本是档次较低的粗放型市场,没有汽车市场等高端消费品市场,缺少与科教文化特色结合紧密的文教用品市场、科技产品市场等一批特色市场。

6、商业发展环境需进一步改善。缺乏对商业布局的调控手段;商贸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不足;没有对重点发展的商业设施预留相应的土地资源;三峡广

场中心商圈管理体制不完善;中心商圈周边道路交通不畅,停车位少,停车不便。

二、沙坪坝区商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定位

(一)商业发展战略分析(SWOT分析)

1、优势

( 1 )地域优势:重庆城市和商业的组团结构和山城形成的交通条件,使沙区形成相对独立的商业市场发展环境, 对沙区商业建成区域商业中心有较好的发展基础。

( 2 )消费潜能优势:沙区人口众多,总量居全市第二位,消费潜力巨大。作为重庆的科教文化名区,拥有 8 - 12 万以医生、大专院校教职工为职业的高收入人群,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中产阶层,每年在校的近 30 万的各类学生, 都为商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消费基础。

( 3 )物流交通优势:沙区是重庆市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的重要结点。境内有 6 个火车站, 4 条铁路,5条国道、省道,西南地区最大的铁路货运交通枢纽和集装箱中心站规划在土主镇,物流产业发展有良好基础,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产生和物流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可能。四大专业市场规模在全市各主要市场具有重要地位, 并有上升空间,为沙区商业辐射提供了物质基础。

( 4 )品牌优势:“三峡广场”中心商业区已具有相当规模,在重庆及周边地区具有相当强的品牌影响力,集聚和辐射效应明显。

( 5 )文化、旅游特色优势:红岩文化、陪都文化、古镇文化等可供挖掘的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以磁器口古镇文化和陪都文化等为核心的旅游经济必将为商业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 6 )人才优势:区内现有的7所大专院校、 60 多所科研院所、 359 个医疗机构,聚集了一大批各种类型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智力优势突出,具备发展中介、咨询、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的有利条件。

2、劣势

( 1 )东部城区土地资源紧张,给商业发展尤其是新型业态发展如汽车、物流的发展带来一定难度。

( 2 )新型工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足,传统工业后劲乏力,缺少以白领阶层为代表的高端时尚消费群体。

( 3 )东部老城区道路交通发展相对滞后,对商业物流和消费人流的扩大形成一定制约。

( 4 )区内工业以传统工业为主,增长乏力,产业工人的收入增长不高,对商业的拉动效应不强。

( 5 )东部城区城市结构和商业结构的组团式分布,给商业规划带来一定难度。

3、机会

( 1 )消费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住宅消费、汽车消费有望形成规模。

( 2 )住宅产业的兴起为建材等专业市场开辟宝贵的成长空间, 专业市场可望继续扩大。

( 3 )旅游业的持续升温,与陪都文化的深度挖掘,将形成新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市场。

( 4 )区委、区政府确立“突出工业、统筹兼顾”的产业化方针,将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从而带动商贸繁荣,直接促进商业持续发展。

( 5 )西部新城开发,将创造具有一定规模的新消费市场。

4、威胁

( 1 )市场格局已定,新建市场成长空间被压缩。如在汽车市场的发展上,随着九龙坡、渝北等区汽车交易市场的不断扩充,其先发效应将使其他后起汽车市场的竞争能力大大降低。

( 2 )主城其他区规模更大的专业市场的建立,有可能不断分割沙区现有专业市场的销售份额。

( 3 )与沙区临近的其他主城区商圈发展速度很快,可能比沙区中心商圈功能更完善、业态更先进,将抢夺沙区中心商圈现有市场份额。

(二)商业与现代服务业定位

目前沙坪坝区商业增长方式依旧属于规模型,这在商业发展初级阶段是适合的,随着共性消费需求的普遍满足,个性化需求逐渐增强,未来商业的发展,应适当控制总量规模,把增长点放在丰富业态结构、细分商品档次、完善

设施功能上。虽然总体规模不再大规模扩张,但商品档次更加丰富,个性化需求更被充分挖掘,其创造的商业价值将更多。

在商业定位上,注意区别特色与优势。文化与科教是沙区的特色,但从商业的角度考量,并不能直接形成优势。文化与商业之间并不能划等号。沙坪坝区与十多年前的北京市海淀区十分相似,海淀区拥有 140 多所大专院校,是北京市着名的科教文化名区,但海淀区的商业发展并不仅仅依赖于高校资源。因为校园消费属于满足生活基本需求的日常消费,其消费额毕竟有限,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不会占有太高的比重,对商业的拉动效应不强。海淀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龙头的高科技产业的蓬勃兴起。中关村科技园区被称为中国的硅谷,联想、方正、清华紫光、用友、北大青鸟、清华同方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的迅猛发展,使海淀区的经济突飞猛进。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吸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资讯科技精英,直接带动了住宅和汽车消费的增长。同时,广告业、咨询业等各种服务业也随之兴旺,造就了大批为信息产业提供服务的高收入职业者。他们的吃穿住用行,促进了海淀区的商业繁荣。目前,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从业人员已达 30 万人,高科技企业从建园之初的 500 余家发展到万余家,各项经济指标始终保持着 30 %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多年来对海淀区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 90 %。文化与商业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高科技的发展却离不开大专院校,只有将科技与文化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对商业发展产生强大的支撑。

同时,不能过度强调与主城四区的竞争关系。沙坪坝区与主城的其他四区确实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但是,重庆市主城五区之间更多的应该是协调和协作发展关系。就中心商业区而论,主城五区虽各有特色,但无论是业种业态,周边环境,还是规模效益,均为同多异少。因为中心商业区主要满足居民

的日常购物需求,在商品形态上很难有大的差异,错位经营的机会不多。同时,由于日常消费是以消费半径为前提的,消费者很少为了日常生活用品而跨区采购。因此,主城五区的商业中心除渝中区外更多的是满足区内消费,彼此之间并不构成强势竞争。虽然渝中区作为老商业区有很强的品牌优势,但随着三峡广场等其他主城区中心商业区的崛起,商品的种类、质量都与渝中区处在同一水平,其辐射力和集聚效应便自然局限于区内,辐射半径逐渐接近于消费半径。这样,随着其他主城四区中心商业区的替代作用增强,主城五个中心商业区之间便形成“井河不犯”的共同发展态势。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主城五区周边地区的商业也会发展到与主城五区相当的水平,于是,逐级替代效应进一步增强,主城五个中心商业区的内外辐射力都会继续减弱。因此,未来沙坪坝区中心商业区的发展,不能过分强调“与主城四区商业中心区形成错位经营”的单一思路。

沙区商业未来的发展,应以促进城市商业繁荣、增强便民利民功能、发展综合消费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建设现代商业氛围浓郁商业中心的步子,构筑重点突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业态齐全、功能完善并与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商业和服务业网络。

商业布局上,应立足于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充分考虑本地区和周边地区消费水平和市场环境特点、现有商业网点布局、旅游景点和交通条件;要研究消费规律和发展趋势,并同消费群体分布和购买力水平相适应,从实际出发,着眼大局,统筹考虑。

应当体现层次化、多样化,按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居住区)商业、中心城镇商业和专业特色街不同要求设置。要适应不同消费层次,将结构调整与业

态创新相结合,促进优势互补,努力形成层次清晰、各具特色的商业街区,提高各层次、各区域商业的协同效应。

应当做到总量适度、结构合理,注重大中型与小型、新建与改造、集中与分散、综合与专业相结合,避免贪大求多、过分集聚和重复建设,形成合理的布局结构,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应当瞄准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着眼于长远,以满足消费、引导消费,挖掘消费潜力,关注需求变化,创新消费方式,大力发展都市购物旅游。在网点分布、业态设置、购物环境等方面适度超前,提升起点与标准,开拓新的经营服务领域,适应现代商业发展需要。

综上所述,沙坪坝区商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定位应该是:构建购物环境优美,商业形态完善,业态配置合理,消费层次分明,商务功能完备,服务方便快捷,管理科学有序,具有现代水准的集购物、娱乐、观光、休闲各项功能于一体,重庆市极具文化艺术特色的区域商业中心和现代服务业示范区。使沙区商业与现代服务业达到对内能全面满足区内广大消费者的不同消费需求,促进其他产业协调发展,对外成为联系其他地区经济的桥梁和纽带,并具有旅游、休闲特色的综合生产、消费服务平台,真正成为拉动全区经济快速增长有力的“机车”。

(三)商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

商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围绕全区“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都市产业示范区及人才集聚高地、科教文化高地,到 2010 年建成长江上游经济强区、科教文化名区,到 2015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在重庆基本实现现代化”总目标的实现,通过十余年建设和发展,基本建成东部中心商业区繁荣昌

盛,西部商业中心功能完备,特色专业街充分发展、社区商业基本配套,现代物流全市领先,区域商贸综合平衡,商品集散能力较强,商业贸易和现代服务业的其他相关行业综合配套,与直辖市中心城区相适应的极具科教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商业与现代服务体系。

第一阶段:从 2005年到 2007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年均增幅在14% 以上,绝对额超过 90 亿元;商贸销售总额保持年均增幅在 15% 以上,绝对额达到 221 亿元;商贸流通增加值由 14亿达到 21 亿元;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高于地区经济增长速度 10 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从 2007 年到 2012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年均增幅在13% 以上,绝对额达到 169 亿元;商贸销售总额保持年均增幅在 13% 以上,绝对额达到 408 亿元;商贸流通增加值由 21 亿元达到 39 亿元。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高于地区经济增长速度 8 个百分点。

第三阶段: 2012 年至 2015年,在前两个阶段发展的基础上,保持适度的发展速度,商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档次进一步提升,商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从规模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业态业种配置齐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比例科学;传统专业市场继续做大做强,新兴专业市场形成品牌,强力吸引区外消费;社区商业规划合理,规模适度;现代物流产业蓬勃发展;现代服务业兴旺发达,与新型工业和高科技产业共同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三、沙坪坝区商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和实施步聚

根据区委、区政府确立的“一区两高地”和“一城三中心三基地”的发展格局,结合未来几年沙区将实施的重大建设项目,沙区商业及服务业确立的发展重点是推进“二中心十二区七街六场一园区”培育建设,即:提升完善东部

佛山市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

佛山市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 佛山市科技服务业进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科技服务业是指运用现代科技知识、现代技术和分析研究方法,以及体会、信息等要素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兴产业,要紧包括科学研究、专业技术服务、技术推广、科技信息交流、科技培训、技术咨询、技术孵化、技术市场、知识产权服务、科技评估和科技鉴证等活动。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关键产业。为促进佛山市科技服务业的进展,特制定本规划,分析佛山市科技服务业进展基础和进展环境,明确佛山市科技服务业进展的指导思想、进展思路和目标,重点领域和要紧任务,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一、佛山科技服务业的进展基础 (一)进展现状 1.体系持续完善 近年来,依靠佛山制造业完整的产业链和资金链,佛山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佛山科技服务业迅速进展,共有6个国家火炬打算特色产业基地,省级研究院4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78家,市级工程中心138家,差不多上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中小企业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市创新中心、行业创新中心、专业镇创新平台、企业创新中心等齐头并进的一体化进展格局。 2.集聚创新成效明显 佛山市专业镇和“一区六园”的快速进展成为推动科技服务的重要力量,借助政府的“有形之手”与市场的“无形之手”催生了以专业镇为载体的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如西樵南方技术创新中心、华夏建陶研究开发中心、华南家电研究院等等,这些平台通过集聚科技创新力量,重点解决各行业进展过程中基础性和前瞻性的咨询题,为各类企业提供服务。这些平台所取得的技术突破促进使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持续往新的、更高层次的模式转变,成效明显。

武昌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武昌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1、规划依据 《武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 《武昌区“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空间布局规划》 《武昌区“十一五”旧城改造专项规划》 《武昌区区域发展战略规划》 《武昌特色区域商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关于武昌区城市总体规划的建议》 2、现代服务业现状评价 表1 武昌区现代服务业发展SWOT分析 (1)优势 ①资源禀赋得天独厚 武昌区拥有丰厚的区位、金融、科教、智力、行政、通讯等发展现代服务业所必不可少的资源。先天的资源优势为武昌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武昌区应努力将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以提升其区域竞争力。 ②产业发展块头较大

武昌区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从全口径税收的角度来看,现代服务业在武昌区“三大产业”中所占的比重高达60.1%,在三大产业中块头最大。其健康、稳定发展有利于弥补武昌区过度型工业退出所留下的GDP和税收缺口,同时对武昌区现代都市工业和文化及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拉动作用。 ③龙头企业地位突出 本研究报告的统计数据表明,武昌区现代服务业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87.5%)、设计业(77.8%)、金融业(42.9%)、现代物流业(34.3%)、批发和零售业(33.8%)等都是产业集中度较高的产业,行业内龙头企业地位突出。龙头企业的壮大对武昌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推动作用,加快了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同时有助于提升武昌区现代服务业的整体形象和知名度。 ④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武昌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具体表现为行业全口径税收及企业户数增加较快:从全口径税收来看,武昌区现代服务业2004年、2006完成总税收分别为79550.03万元、175602.6万元,年平均年增长率为48.6%,比武昌区GDP增速(13.97%)多出近35个百分点;从企业户数来看,武昌区从2004年到2006年现代服务业企业户数年平均年增长比率达11.1%。 (2)劣势 ①空间再布局有难度 武昌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也是武昌区今后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为此,有必要从武昌区产业分布现状及特点出发,按照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律及产业布局优化的要求,对武昌区现代服务业进行空间再布局。但要真正实现武昌区现代服务业再布局却面临一些困难,具体体现在:第一,现有的城市布局已基本固化,要想改变,将会面临土地征用、拆迁等一系列棘手的问题,而且拆迁费用不菲;第二,容易引发社会稳定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第三,可能会影响原址处企业的商业利益,增加企业与企业及企业与政府之间冲突的可能性;最后,再布局必然会增加道路及其他基础设施的施工量,且在施工期间,其正常使用会受到影响。有鉴于此,在

南沙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

附件2: 南沙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 一、航运服务集聚区 航运服务集聚区主要包括龙穴岛除造船基地以外的所有用地、沙仔岛黄阁大道以北地区、小虎岛南部地区、南沙岛东部地区和位于万顷沙镇的南沙保税港区加工区。该区域将重点依托南沙保税港区,重点发展保税仓储、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展示、临港加工等港口物流业务,吸引航运经纪、航运咨询、航运金融、海事仲裁、公正公估等航运高端要素在南沙集聚发展,加快构建完善的保税物流体系,力争建成华南及泛珠三角地区有影响力的保税物流中心、采购中心、转口贸易中心、商品集散交易中心和航运服务中心。 二、科技创新服务集聚区 科技创新服务集聚区主要包括南沙岛南部东起资讯科技园、西至西部工业区滨海地块,面积约10—12平方公里。该区域将依托广州中科院工业技术研究院、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教育部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水平的公共研发机构,开展电子信息、服务外包、生物医药、新能源、精细化工、现代中医药等领域的研发,鼓励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园将先进科技成果在南沙及珠三角地区产业化,积极打造粤港科技联合创新的示范区

和珠三角自主创新的重要区域。 三、滨海文化休闲旅游集聚区 滨海文化休闲旅游集聚区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包括上下横档岛在内的南沙岛东南部滨海地块、黄山鲁和大山乸地块,主要依托邮轮码头、游艇俱乐部、高尔夫球场、天后宫、大角山炮台、滨海公园、滨海泳场和南沙大酒店等旅游设施,发展滨海休闲旅游;二是万顷沙十八涌以南地块,主要依托人工湿地、百万葵园等旅游景点发展滨海生态旅游,力争把南沙打造成为世界邮轮旅游航线的著名节点、粤港澳旅游市场的对接枢纽和珠三角滨海观光旅游的重要中心。 四、珠三角鲜活农产品物流集聚区 珠三角鲜活农产品物流集聚区主要包括珠江街、横沥镇和万顷沙镇的农业生产和配送区域,该区域将以国通供港澳水产基地为龙头,加快南沙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园、现代滨海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区的建设,高标准打造信息化、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吸引国内外农产品物流、交易、科技服务、检测服务等企业进入南沙新区发展,探索建立粤港澳“一地两检”的农产品检验检疫制度,构建绿色、环保、安全的农产品供应体系,力争把南沙打造成为珠三角鲜活农产品的重要供应基地和配送中心。 五、服务外包集聚区 服务外包集聚区与科技创新服务集聚区发展用地范围一致,

服务业发展工作思路

服务业发展工作思路 一、XX年服务业发展工作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中央提出经济发展方式“两个转变”即: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的总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市委“港口引领、陆海联动、多极发展、全面跨越”总战略,围绕建设“台州北部服务业中心”和“宜居城市”目标,做到“三突出、三加快”和“四注重、四推动”: 1、“三突出,三加快”: 突出头门港建设,加快港口服务业形成。发展港口服务业,有利于提高港口运作效率,提升港口竞争力,发挥“一港带全局”的放大效应,带动我市经济发展。谋划长远、着手眼前,着重围绕“产业港、物流港、贸易港”的功能,突出头门港的龙头作用,加强与央企、国企开展项目推介和招商选资工作,大力发展物流、大宗商品交易、集装箱运输、储运等港口服务业。 突出“三圈两岸”平台建设,加快服务业集聚发展。建设服务业集聚平台,有利于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中和功能集成,提高服务业投资的质量和效益。根据区域和产业目标定位和发展优势,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一批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建设“三圈两岸”平台。加强项目推介和招商选资工作,瞄准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示范作用突出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商贸综合体、楼宇经济和金融创新等新型业态。 突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服务业结构优化。生产性服务业是我市服务业中的短板,当前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需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来保障。重点扶持培育现代物流、金融、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另一方面,要继续抓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鼓励企业做强主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主体培育,推进服务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 2、“四注重,四推动”:

关于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汇报

关于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汇报近年来我县围绕“新型工业县、优秀旅游城、生态示范区”发展战略,坚持文旅结合、商旅互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全县现代服务业发展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2013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22。55亿元,增长10。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8。7%;第三产业实现税收亿元,占全县总税收的%;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达到%。但是,目前全县现代服务业在发展机制上、在规划引领上、在政策引导上,还需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规划引领、项目支撑,夯实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 在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认真抓好现代物流、专业市场、商业网点以及教育、文化、旅游、信息产业等行业专项发展规划的编制。进一步完善优化《县加快服务业发展若干意见》,切实发挥好现代服务业在新形势下对经济的拉动和提升作用,加快完成《“十二五”商贸和物流发展规划》和《县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大力推进《粮药物流园区》、《文化产业园区》、《新城商业综合体》、《和谐国际金融中心》等项目规划的实施。坚持把抓项目、促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以现代商贸集聚区建设规划为抓手,以提升城乡商贸中心设施水平、完善业态布局为重点,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今年,我县引进、实施了“道地中药材全球

交易中心、新城商业综合体、九龙服装城、大南街中心商务区、和谐国际金融中心”等一大批商贸流通重点项目。这一批大型商业项目建成营业后,将为提升城市功能、优化网点布局、方便市民消费、增强商贸流通业持续发展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二、突出政策配套、人才保障,创优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 针对不同领域、不同性质服务业企业,进一步明确各方面优惠政策。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支持力度,建立服务业发展促进基金,进一步推行服务业标准化建设,推动品牌服务战略实施和名牌扩张,引领现代服务业整体发展。实行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土地管理政策,加强和改进土地利用计划调控,适当增加服务业发展用地。 一是对列入国家鼓励类服务业项目在用地指标上给予优先安排。对规划布局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项目和服务业重大项目,优先保障用地指标。四星级以上酒店优先安排用地指标,不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可按符合规定的最低价起始招拍挂出让土地。 二是在城市新区规划建设中要优先安排足够空间的商业用地。 三是规划建设城市新建居住区,按国家规范标准规划配套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停车场和再生资源回收网点。 四是对经县政府批准设立的现代物流集中区开发建设,给

突出创新驱动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

突出创新驱动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 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创新驱动的主导力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出,要坚持以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突出创新驱动放在重要位置。在推进全市加快转型升级、开放创新、绿色崛起的进程中,科技服务业的先导地位和引领作用愈加突显重要,需采取强有力举措,重点扶持,加快发展。 一、我市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下,我市科技服务业得到了较快发展。**高新区成功晋升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市已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个,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山区特色产业科技园区##个。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家,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个、高新技术企业#家、创新型企业#家、科普基地#个。2015年,全市入统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亿元,争取国家和省科技专项资金#万元,专利授权量#件,科技服务业在推进我市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加工等产业创新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科技投入少,政策环境不优。2015年全市科技经费及研发投入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0.51%,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悬殊。目前,全市还没有建立对科技服务业的统筹管理机制,缺乏系统完备的发展规划和相关配套支持性政策,对提供社会化科技服务、非营利性科技服务机构的优惠政策有待完善,有些政策落实得不够好。 二是产业规模小,竞争能力弱。据调查,在我市##家科技服务型企业和科研单位中,年收入超50万元的只有##家、占#%,10—50万元的##家、占#%,年收入不足10万元的有##家,占到##%,“小、散、弱”问题十分突出。 三是门类分布不均,部分行业尚属空白。在研究与试验、科研设计与服务、技术推广、科技咨询、科技信息培训、科技创业孵化及生产力促进等领域有所发展,但在技术交易与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科技投融资、科技测试服务等领域还未涉及,成为短板。 四是骨干服务机构少,基础支撑能力弱化。随着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原有的市县乡三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大部分转为经营性企业或合并、或撤消,科技队伍萎缩、人员老化现象十分突出,难以适应科技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和企业对科技服务的迫切需求。 五是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匮乏。目前,全市科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91831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 总体发展规划 2010.10 前言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充分利用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勇当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我国体制创新和制造业引进开放中发挥了历史性的先导作用。当前是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开放与合作,是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战略选择,也是深圳经济特区在新时期的新使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和《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要求深圳先行先试,以前海为载体,推进粤港澳现代服务业紧密合作。 为此,特制定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 前海位于深圳西部、珠江口东岸,毗邻港澳,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规划期至2020年。本规划是指导前海深港合作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行动纲领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依据。 一、总体思路 充分发挥经济特区先行先试作用,利用粤港两地比较优势,进一步深化粤港紧密合作,在前海合作发展现代服务业,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我国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建立更加开放经济体系作出有益的探索,为全国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一)重要意义。 ——有利于实现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新要求,培育参 与全球竞争新优势。合作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国提高开放 型经济水平的内在要求。利用香港服务业发达的优势,着力加强与港澳合作,在前海高起点高水平发展现代服务业,在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有利于提高服务业国际化水平、增强国际竞争优势和国际资源配置能力,为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更好的服务支撑。 ——有利于以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探索加 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模式。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经。前海以现代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区域服务能 力的生产性服务企业,打造功能突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地, 不仅有利于促进珠三角世界级制造业基地转型升级,形成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同时有利于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新模式。 ——有利于提升区域合作水平,打造粤港澳合作新载体。粤港澳地区是我国的重要国际门户,推进粤港澳紧密合作是提升我国区域合作水平的重要内容。前海位于粤港澳地区的核心节点,通过合作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区域性现代

商务服务业发展规划意见(完整版)

商务服务业发展规划意见 商务服务业发展规划意见 (四)规划的期限 中期规划201X—201X年,远期展望201X年—201X年。 (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商务服务领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实现内外贸一体化和贸工农一体化为目标,以现代流通服务方式改造传统产业,创新消费和服务方式,引导商务服务业有序发展,发挥商务服务业的先导作用,促进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六)规划的原则 1、以人为本,便民利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 2、结构调整,布局优化,互动发展的原则; 3、项目支撑,特色明显,重点突出的原则; 4、适度超前,多元投资,共同发展的原则; 5、规划先行,创新机制,依靠科技相结合的原则。 二、规划背景及现状 (一)规划背景 加快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我国人均gdp突破了1200美元,进入了前工业化时代,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提供就业机会的主要行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产业。目前

我国大多数城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都低于50,我州不到30,与发达国家相比低30多个百分点,发展空间较大。今年,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全国流通工作会议,并制订下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昭示着我国商务服务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高度重视农业发展,保持二产平稳、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同时,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即把商务服务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是产业、贸易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 (二)“十五”期间商务服务业现状 第三产业增加值201X年预计达50.6亿元,平均增长 9.7,低于gdp平均增长率(1 1. 4) 1.7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由201X年的3 1.78下降为2 7.8,下降 3.98个百分点,全省排位第8位; 其中批发贸易餐饮零售业201X年预计实现增加值1 4.99亿元,平均增长 10.96,占gdp的比重为 8.2;比201X年的 8.6下降0.4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X年预计实现4 8.97亿元,平均增长1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方案(最新)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方案 为推动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与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结合我区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x理论、“x”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商贸活区”发展战略,以规划为先导,以项目建设为切入点,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为着力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实施资源整合、要素重组、规模集聚和产业升级,推进现代服务业快速、高效、优质发展,使现代服务业成为我区经济新的增长极。 (二)发展目标。 到“x”末,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由x年的26%增加到28%;生产性服务业、新型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80%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以上;建成50万平方米的保障性安居房和120万平方米的商品房;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60%以上。 二、总体思路 (三)根据我区总体规划及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抓住国家对大别山片区扶贫开发的政策机遇,统筹规划工业与服务业、城市发展与配套服务业,合理规划区域布局和功能布局,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服务

业四大区域板块,即以传统专业市场、饮食、大型超市为主的老城商业板块;以金融服务、交通服务、房地产开发、宾馆会所为主的北部新城板块;以现代家具展示、商务服务、旅游休闲为主的园区与城区结合部新型功能板块;以火车站为中心的仓储物流板块。 三、主要任务 (四)积极发展商贸服务与现代物流业。整合现有零散的物流企业和个体运输户,培育商贸龙头企业,壮大物流企业实力和规模,建成区域性的物流中心。 (五)稳步发展房地产产业。重点发展普通商品住宅,建设一批房地产开发重点项目、精品项目,提高我区房地产业水平。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力度,逐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改善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 (六)加快金融和保险服务业发展步伐。重点引进金融业法人机构,支持金融机构拓展服务内容,积极发展农村金融业,大力发展商业保险业,不断提高金融业服务水平。 (七)加快发展商务服务业。积极引进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健全商务服务体系,搭建中介机构信用信息库及相应的网络平台,提升我区商务服务行业整体水平。 (八)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基础网络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大力发展以互联网、移动通讯网、数字有线电视网、无线宽带网络为载体的新型服务业。广泛开发和利用信用信息资源,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资源体系,推进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发展。

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批转的《市政协工作要点》,按照发展现代服务业专题调研方案,我们组织部分委员和有关部门同志,围绕发展我市信息与科技服务业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市信息办、科技局等部门的情况汇报,实地考察了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外包基地、信息传输服务业等建设情况,邀请有关职能部门、20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分别进行了座谈研讨,并赴成都等地学习考察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工作的经验。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随着我市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市委、市政府把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更是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不断提升产业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信息与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呈现持续上升的发展态势,在推动我市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与科技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 ,我市现代信息服务业的销售收入122.8亿元,其中电信传输和信息内容服务业78.8亿元,软件业44亿元。信息传输服务业方面,固定电话用户(含公用电话和小灵通)发展到113万户(城市电话户数73万户,农村电话户数40万户),移动电话户数为357万户,农村已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计算机互联网用户数为35万户,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软件服务业发展迅猛,全市聚集了我省近90%的软件企业,合肥市软件企业实现的软件销售收入占全省软件收入的85%;作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之一,我市共有100多家服务外包企业,实现产值近10亿元,目前正在加紧建设三个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园,其中安徽服务外包产业园经省政府批准,是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示范园区、国家级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 围绕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目前,我市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发展到10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2个,其中国家级5个,在孵企业600家,转化科技成果900余项;合

广东省科技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广东省科技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科技服务业是在研究开发链和科技产业链中,不可缺少的服务性机构和服务性活动的总和,主要包括研究与试验发展、专业技术服务、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新兴科技服务等领域。科技服务业是区域创新加速器和产业升级推进器,是现代服务业的新增长点,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是当今世界两大特征。经济全球化带动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频繁流动,引发科技全球化和研发全球化,带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发展。而科技进步不断消融产业边界,催生多种新的行业和职业,形成知识经济形态,使得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竞争更有赖于技术和创新。“十二五”是我省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创新型广东的关键时期,需要立足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把握发展机遇,理清未来五年科技服务业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加速我省科技服务业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广东和现代产业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和《广东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我省科技服务业增加值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为“十二五”时期科技服务业发展奠定了重

要基础。2010年全省共有3.5万个各类科技服务机构,从业人员53万人,实现营业收入3200亿元,增加值170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7%。 2.新兴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研发与试验发展、专业技术服务业、科技交流与推广服务业、地质勘查业等四类传统科技服务稳步发展,增加值年均增速18.8%,2010年产值达到48 3.79亿元。专业技术服务外包、创意设计、DNA检测、超级计算、云计算、风险投资等新兴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40%,其产业规模迅速赶超传统四大科技服务业。同时,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彼此延伸和融合,全省3000多个高新技术企业不仅提供高科技产品,而且随产品提供大量的科技服务,并将科技服务的价值固化在有形产品上,具有相当的规模。 3.珠三角科技服务集聚发展。在新兴科技服务业领域,科技服务机构几乎全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且呈现集群发展态势,并形成广州科学城、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佛山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山广东健康医疗技术服务区、广东工业设计城和珠海横琴新区等一批科技服务业聚集区。目前珠三角九市各类科技服务机构约占全省的87.2%,其中深圳占40.3%,广州占25.5%。 4.技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我省技术市场的不断繁荣,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不断发展壮大,技术市场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内蒙古自治区级服务业集聚区认定条件

内蒙古自治区级服务业集聚区认定条件 一、基本条件 (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二)有完善的集聚区建设规划,集聚区边界清晰、业态突出、目标明确。 (三)有专门的管理服务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和服务。 (四)公共服务功能完善,能够为入驻集聚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创新、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 二、类型条件 (一)现代物流园区:以现代物流企业为主体,具备加工、配送、分拣、包装、仓储、运输、货代、信息、金融、保险、税务等功能,入驻园区企业达到30家以上,年营业额10亿元以上。 (二)商贸功能区。以大型商圈、商贸物流、传统交易市场为基础,通过转型升级形成商品集散、物流配送、流通加工、检验检测、批发交易等基本功能及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研发设计、金融服务、商品展示等配套功能,年营业额10亿元以上。 (三)旅游休闲区:以A级旅游景区或城市特色街区为主题,以完善的配套设施为基础,具备观光游览、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功能,年接待20万人次以上。 (四)中央商务区:以金融、会展、商贸、商务活动或

企业为主体,写字楼、酒店、公寓等设施配套齐全,企业总部或者地区总部集中,交通便利。以商贸为主的中央商务区年营业额达到20亿元以上,以总部经济为主的中央商务区入驻企业50家以上。 (五)科技创业园区:具有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支撑体系和配套基础设施,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检测与推广、产品研发与试验、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企业孵化等服务,注册科技类企业达到15家以上。 (六)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拥有一定数量的自主知识产权,原创产品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有良好的品牌影响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能够为创意企业开展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影视制作、艺术设计、广告策划、动漫游戏等活动提供保障,注册创意及相关产业链配套企业达到15家以上。

服务业发展工作思路

服务业发展工作思路 一、XX年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中央提出经济发展方式“两个转变”即: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的总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市委“港口引领、陆海联动、多极发展、全面跨越”总战略,围绕建设“台州北部服务业中心”和“宜居城市”目标,做到“三突出、三加快”和“四注重、四推动”: 1、“三突出,三加快”: 突出头门港建设,加快港口服务业形成。发展港口服务业,有利于提高港口运作效率,提升港口竞争力,发挥“一港带全局”的放大效应,带动我市经济发展。谋划长远、着手眼前,着重围绕“产业港、物流港、贸易港”的功能,突出头门港的龙头作用,加强与央企、国企开展项目推介和招商选资工作,大力发展物流、大宗商品交易、集装箱运输、储运等港口服务业。 突出“三圈两岸”平台建设,加快服务业集聚发展。建设服务业集聚平台,有利于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中和功能集成,提高服务业投资的质量和效益。根据区域和产业目标定位和发展优势,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一批服务业

集聚区,重点建设“三圈两岸”平台。加强项目推介和招商选资工作,瞄准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示范作用突出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商贸综合体、楼宇经济和金融创新等新型业态。 突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服务业结构优化。生产性服务业是我市服务业中的短板,当前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需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来保障。重点扶持培育现代物流、金融、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另一方面,要继续抓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鼓励企业做强主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主体培育,推进服务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 2、“四注重,四推动”: 注重融合发展,推动三次产业互动共赢。融合发展是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重要特征,特别是工农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联系日趋密切。要围绕我市工农业发展现状和需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研发设计、市场营销、教育培训和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延伸,实现一、二、三产的互动发展。 注重统筹发展,推动城乡服务业协调共进。一方面,要突出城镇中心区建设,强化城市服务业综合功能,增强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另一方面,要引导服务业向农村延伸,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着重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商

成都市金牛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doc 15页)

成都市金牛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doc 15页)

成都市金牛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2007-2011) 填报时间: 2009-04-30 责任单位:金牛区商务局 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多数国家和城市服务业发展的主体,成为经济结构优化提升和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成为现代经济增长中最具创新性和活力的重要部分。为加快我区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作为中心城区的城市功能和作用,依据《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成都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以及《成都市金牛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

规划纲要》,结合全区服务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以指导我区现代服务业的稳健推进。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我区服务业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全区经济的重要支柱。2000-2006年服务业平均增速达到14 %以上,2006年服务业增加值达194.04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62.21%。现代物流、餐饮娱乐、房地产、会展等服务业品牌优势明显,科技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中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新型业态发展迅速。 1、科技服务业优势较为明显 我区具有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的载体优势、市场主体(企业)优势、科技产业优势、科研力量和人才优势。成都金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一期总部基地紧邻成都市高新西区,是成都市高科技产业发展聚集发展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该区域已汇集汇源、金亚等电子信息发展主导企业及康弘、新中汇、和正、大西南等大型现代生物制药企业。通过多年发展,这些企业在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科技创新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已经成为我

关于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工作方案

关于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工作方案 为全面落实我区“一二三六”产业布局,推动我区创新型城市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实现“打造北京CRD,构建和谐石景山,建设现代化首都新城区”的发展目标,区科委将科技服务业列入今年重点工作,以楼宇经济的模式积极推进。 一、产业界定 科技服务业,是运用现代科技知识、现代技术和分析方法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兴产业,是第三产业的一个分支,是所有第一、二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基础。它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与科技结合发展中最新、最快、最活跃的领域之一。科技服务业范围非常广,主要包含: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各类咨询、科技培训、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知识产权管理、文化创意、市场推广及相关配套服务等,涵盖产、学、研、商、中介等环节。 二、指导思想 以“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思想为统领,结合我区首钢搬迁后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调整,整合我区乃至全市科技资源、人才、信息和渠道优势,从会展、创意、商务、办公等领域入手,以楼宇经济为模式,推动我区第三产业发展。 三、工作目标 (一)通过发展科技服务业,更好的把握示范基地、产业培育基地发展方向,推动创意、创新企业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增长和产品品牌打造;通过整合基地技术服务平台、信息平台、中介咨询体系、人才培训平台等资源环境,吸引科技资源进一步凝聚,推动科技服务产业发展和区域服务能力的提升;

(二)科技服务业发展将以楼宇经济模式推进,楼宇经济的集约性和高效性便于科技服务业集聚和有效利用发展空间。 (三)充分发挥科技园区政策优势,体现园区带动与辐射作用;利用科技服务业产业特性,进一步完善我区产业环境,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园区建设、产业环境提升等方面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形成一园多基地的产业发展格局。 (四)通过发展科技服务业,“十一五”期间推动我区以中介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人才服务等方面为主的现代服务产业发展,带动区域金融、物流、物业、餐饮、文化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并辐射带动区域各行各业,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经济总量不断增长。 具体指标: 1、整合载体资源20万平米; 2、新增企业150家; 3、带动生产型服务业年技工贸收入和税收同比增长35%; 4、打造5家示范点; 五、工作思路 按照统筹管理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工作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我区范围内科技企业、科研院所、科技孵化器、中介服务机构进行基础信息调研,全面掌握我区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和面临问题,形成调研报告,为制定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和鼓励政策提供依据。 第二阶段根据调研结果形成我区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符合我区实际的科技服务业鼓励政策。 第三阶段制定我区科技服务业发展试点标准,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确定科技服务业发展试点单位,形成发展模式,在全区推广,实现我区科技服务业的全面发展。 六、具体方案

14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

14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

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摘要) 前言 为充分发挥义乌商贸服务业发展优势,示范引领全省商贸服务业转型升级,打造商贸服务业竞争制高点,根据省委、省政府建设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的战略部署,特编制《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 规划依据:《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浙政发〔2010〕45号)、《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浙委办〔2010〕74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全省产业集聚区规划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明电〔2010〕39号)、《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编制导则》(浙发改地区〔2010〕260号)、《浙江省产业集聚区产业准入指导意见》(浙发改地区〔2010〕1049号)等,并与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主体功能区规划、产业带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等相衔接。 规划范围:包括义乌国际商贸城、义乌国内物流中心、义乌中国网商城、义乌综合保税区、义乌工业园区、佛堂产业区等发展空间,其中,重点规划区面积53.2平方公里,“十二五”开发建设区面积21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20年,以“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为重点。

一、基础条件 (一)发展背景 1、全球最具影响力小商品贸易中心建设扎实推进 义乌是一座以小商品市场闻名于世的国际商贸城市,也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贸易与流通中心。2009年外贸进出口额达到23.5亿美元,经义乌市场直接出口的集装箱箱量达到52万标箱,全年常驻义乌的国外采购经营户达到1万人以上,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2614户。当前,义乌正面临着全球小商品采购需求稳步提升的良好发展机遇。充分利用良好基础,加快建设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既可为建设全球小商品贸易中心拓展空间,又可为小商品市场链的上下游专业市场优化布局与建设创造条件,为打造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小商品贸易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2、国家国际贸易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申报积极推进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国家国际贸易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申报工作正积极推进。这将是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域的重大突破,也将是义乌探索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路径的难得机遇。建设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可为开展这一改革试点提供发展平台,从而为义乌推进国际贸易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奠定坚实基础。 3、浙江商贸服务业创新发展实践亟需引领推进

潍坊市服务业发展规划

潍坊市服务业发展规划 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山东省“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山东省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07]7号文件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意见》、《山东省政府关于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意见》、潍坊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潍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本规划以2008-2020年为主要规划期,对潍坊市服务业的发展基础、战略思想、发展目标步骤、重点领域、空间布局和支撑措施作重点规划。以2021-2050年为发展远景期,对潍坊市服务业的发展远景作描述性展望。 一、发展基础 (一)现状特点。 1、服务业增长速度快,发展潜力大。改革开放以来,潍坊市服务业发展迅速。200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508.44亿

元,是1978年(2.94亿元)的173倍,年均增长20.2%(当年价,下同),不仅高于第一产业(11.4%)和第二产业(17.8%)的年均增速,也高于GDP的年均增速(16.6%)。1990~200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1%, 2007年高达19.6%,显示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的服务业的强劲增长势头和巨大发展潜力。 2、服务业比重稳步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1978~2006年, 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总体演变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从1978年的44.1%下降到2006年的12.3%。第二产业比重在小幅波动中上升,从1978年的43.4%上升到2006年的58.2%,特别是“十五”期间,第二产业比重明显上升,未来几年仍有走高趋势。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从1978年的12.5%上升至2006年的29.5%,在2002年达最高值34.5%。近几年第三产业快速增长,但因增速低于第二产业,故比重略有下降。不过,从长期趋势看,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比重呈上升的态势是明显的。 3、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发展领域逐渐拓宽。服务业内部结构呈现优化升级趋势,正向宽领域、多层次方向拓展。传统服务业如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势头。2006年批零贸易和餐饮业增加值128.35亿元,在第三产业中占据最大比重(25.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等服务业比重稳中有升。卫生教育、文化、广播电影电

临海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总体思路

前言 服务业指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以外的一切服务性行业,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服务业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竞争力,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加快发展服务业,发挥社会分工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和要素,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和产品,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直接体现,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到新阶段的现实需要,也是顺应现代产业演进规律的必然要求。鉴此,特编制《临海市服务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服务业各类行业规划、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将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 一、服务业发展现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2003年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上升至65%以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有了较快发展,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2004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CDP比重为31.8%。我市服务业在近十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逐年上升,1995年至200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

增长10.5%,高于同期GDP平均增速,三次产业结构由18.68:52.01:29.31演变为10.34:55.71:33.95。从三产和就业比重看,我市服务业总体发展处于全国的中上、浙江的中下、台州的中等水平。从产业结构看,仍处于以交通、商贸等传统流通型服务业为主的初级阶段。 临海市产业结构轨迹图 三次产业占GDP比重表(2004年)

科技服务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doc

科技服务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 根据市委批转的《市政协工作要点》,按照发展现代服务业专题调研方案,我们组织部分委员和有关部门同志,围绕发展我市信息与科技服务业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市信息办、科技局等部门的情况汇报,实地考察了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外包基地、信息传输服务业等建设情况,邀请有关职能部门、20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分别进行了座谈研讨,并赴成都等地学习考察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工作的经验。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随着我市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市委、市政府把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更是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不断提升产业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信息与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呈现持续上升的发展态势,在推动我市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与科技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我市现代信息服务业的销售收入122.8亿元,其中电信传输和信息内容服务业78.8亿元,软件业44亿元。信息传输服务业方面,固定电话用户(含公用电话和小灵通)发展到113万户(城市电话户数73万户,农村电话户数40万户),移动电话户

数为357万户,农村已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计算机互联网用户数为35万户,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软件服务业发展迅猛,全市聚集了我省近90%的软件企业,合肥市软件企业实现的软件销售收入占全省软件收入的85%;作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之一,我市共有100多家服务外包企业,实现产值近10亿元,目前正在加紧建设三个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园,其中安徽服务外包产业园经省政府批准,是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示范园区、国家级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 围绕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目前,我市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发展到10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2个,其中国家级5个,在孵企业600家,转化科技成果900余项;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初步建成,促成产学研交易项目47个,交易额4900万元;“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展览规模28000平米,参展项目5000多个,219个自主创新合作项目签约,总投资988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初步形成“一带”(高新技术产业带)、“三区”(高新区、经开区、蜀山区)、“多园”的空间布局。 (二)政府牵头,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引领行业发展 由于信息资源、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的配置上存在多头管理、部门分割、重复建设、资源分散等问题,为优化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往往需要政府出面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建立共享平台。 1、大力推行电子政务,整合信息服务业资源 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电子政务建设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作为全国信息化试点城市,电子政务是我市信息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