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取向的制度分析

大学生择业取向的制度分析
大学生择业取向的制度分析

大学生择业取向的制度分析

一、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与大学生择业取向的形成

择业取向的形成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受到个人因素如偏好、理想、能力等的影响,也受到家庭因素比如父母职业、家庭收入等的影响,更受到社会因素比如劳动力市场状况、经济景气程度等的影响。究竟哪个因素影响大,这要依情况而定。如果大学毕业生职业取向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则可以说个体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大;如果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取向表现出很高的一致性,则可以说是社会因素的影响大。从前面的统计可知,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表现出了比较高的一致性,因此可以推断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对他们的择业意识和择业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事实上也正是如此,我们认为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是大学生择业取向形成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新古典经济学假定劳动力市场是充分竞争的,但现实却是,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市场经常被很多因素分割为不同的子市场。在这些分割因素中,有性别、种族、学历等,不过在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更多地表现为制度性分割。这其中主要是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和城市内部主要市场和次要市场的分割,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这两种分割都可以统一称为主要市场和次要市场的分割。前述沿海地区、城市、外企、国家机关等可以看作是主要市场,农村、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等可以看作是次要市场。

主要市场和次要市场的根本差异表现为,前者大学毕业生的存量较多,有的地方和行业甚至存在某种程度的教育过度;提供的工作工资高、条件好、就业稳定、职业有保障、权利较平等,并有较多晋升机会;后者的大学毕业生存量少,甚至可以说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所提供的工作往往工资福利低、工作条件差、就业变迁性大。另外,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几乎不提供培训,晋升机会也少,而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培训却是经常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

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由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中小企业构成,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有时也称为非正规就业或在非正规部门就业。非正规部门在经济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在为满足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节约资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力资本形成、打破工资刚性等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有资料表明,全世界非正规部门产出在各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在5%-35%之间,城市劳动力在非正规部门就业的比例占20%-70%,平均约占50%。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迅速,非正规部门吸收了大量的

被拒之于正规部门之外或被正规部门挤出的人员,因此,非正规部门也被称作巨大的“劳动力海绵”。

非正规部门就业现象在亚洲国家非常普遍,80年代很多国家在非正规部门中就业的比例在40%-66%之间。我国也大体如此,据有学者估算,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所吸纳的就业占近两年全部就业人数的38%。

在主要市场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特别的障碍,即如果劳动力在主要市场和次要市场之间流动没有制度性成本,则我们可以可想见,很多大学毕业生会先到次要市场去就业,边工作边找寻,等有合适的机会后就离开次要市场而到主要市场上去就业,而不至于在主要市场形成失业。但由于下面三个原因,大学毕业生一般不愿意到次要市场就业。

1.在次要市场找到较高工资率的单位的可能性小

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一直比较大,在改革开放之初城乡收入比就己经高达2.5倍,远大于亚洲其他低收入国家(平均为1.59倍),稍大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为2.2倍)。由于农村改革先行以及农副产品提价等原因,城乡收入差距一度有所缩小。但自1984年以后二者的差距又扩大了,2002年二者的名义收入比为2.9:1。这也就是说,若大学毕业生去农村找工作,根据斯蒂格勒工作搜寻理论,他所面临的工资频率分布曲线会比城镇矮短得多,即使农村里有比较理想的工作岗位,也会因为空间距离遥远和信息不畅通等原因而非常难于找到。也就是说,在农村找到相同工资率的单位的可能性比在城市里小得多。

2.流动成本高

大学毕业生一旦去了次要市场工作,他若要回到主要市场来就业,则会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成本:

一是对新单位的搜寻成本,即在寻找新的工作单位中所支出的各种成本。一般说来,新旧单位所在地的空间距离越远,通讯条件越差,工作接受成本就越高。尽管现阶段农村的交通通讯条件较前已大为改善,但相对于城市来说,仍然是很差的,特别是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数字鸿沟。因此,在农村地区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要在城市找到一个比较理想工作所支付的成本要比已在城市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所支付的成本高得多。

二是单位导向的力资本的损失。人力资本是决定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人力资本包括三个方面,即一般人力资本、行业导向的人力资本和单位导向的人力资本。有研究表明,在这三种资本中,单位导向的人力资本对个人收入的影响最大。由于在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情况下,很多福利待遇是与单位相关联的,离开原单位,不仅意味着单位导向人力资本的损失,也意味着与原单位相关的各种福利的损失,因为很多单位的福利待遇是与在单位的服务年限相联系的。

三是与原单位的交易成本,即在转换到新单位去的过程中必须向原单位支付的种种成本以及原单位设卡不放人时所导致的机会成本。前者比如所谓的违约金和人情费,后者则指在新单位己联系好但原单位不肯放人的情况下新旧单位之间的收入差距总和。例如,由于农村单位招聘到一个大学毕业生很不容易,因此一旦招到,用人单位就往往在主观上把他当宝贝而不肯轻易放手,比如规定5年之内不准调离,也不准报考研究生,否则要交付很高的违约金。

3.社会保障的巨大差异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体系的特点是城乡分割,主要市场和次要市场分割,保障过度和保障不足并存。具体来说是,农村基本没有或很少社会保障,仍以家庭保障为主。城市中的社会保障覆盖的只是主要劳动力市场,次要劳动力市场基本上没有社会保障。城市社会保障还存在保障过度和保障不足并存的现象,有些群体的保障项目不仅齐全,而且水平很高,而另外一些群体所享有的保障项目少,而且水平很低。社会保障的这种状况不仅限制了既有劳动力的流动,也极大的影响着人们的职业选择。

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及其所导致的高流动成本,大大缩小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大学毕业生是理性的劳动者,在这种制度环境下,他们当然不会将农村和中小企业作为自己就业的首选对象,而是想方设法要留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甚至不惜暂时的失业。因为他们若去了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则他们终生收入的现值就肯定比留在主要市场就业时低得多。因此我国出现了这样一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广大农村、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人才奇缺,另一方面大批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可以说,前述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取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大学毕业生因应我国现行制度环境的结果,而不能简单地将之归结为大学毕业生观念落后了事。

二、优化制度环境,拓宽大学生就业空间

大学毕业生是高层次劳动力,大量的失业无疑是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最近一段时间,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开会部署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有关部门也多次发文,要求各级政府和各高校高度重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并将它列为高校的一把手工程。根据前面的分析,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取向及其引起的就业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国现行的制度环境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造成的。解铃还得系铃人。为有效地拓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空间,使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愿意去、能够去农村和基层就业,甚至自主创业,必须改革有关的体制,扫除体制性障碍,健全统一竞争的劳动力市场。

1.打破户口壁垒,鼓励人才合理流动

户籍管理制度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最大的体制性障碍,而且是其他许多制度形成的基础和条件。因此,户籍管理制度不改革,其他制度变化就无从谈起。

目前,户口这一坚冰已经开始松动,一些地区纷纷出台政策,减少大学生落户的限制。特别是在2002年3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对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相关的户籍管理等制度提出了明确的改进意见。比如要求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放开对吸收高校毕业生落户的限制,省会以上城市也要根据需要,积极放宽高校毕业生就业落户规定,简化有关手续。公安部门对应届毕业生凭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签订的《就业协议书》和高校毕业生所持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办理其落户手续;对非应届毕业生凭用人单位录(聘)用手续、劳动合同和《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办理落户手续。要求取消对接收高校毕业生收取的城市增容费、出省(自治区、直辖市)费、出系统费和其他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和农村工作。对原籍在中、东部地区的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工作的,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根据本人意愿,户口可迁到工作地区,也可迁回原籍,由政府主管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机构提供免费人事代理服务;到西部贫困边远地区和农村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可提前定级,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高定工资标准。对毕业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机构对保管其档案免收服务费用。学校可根据本人意愿,将其户口转至入学前户籍所在地或两年内继续保留在原就读的高校,待落实工作单位后,将户口迁至工作单位所在地。超过两年仍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学校和档案管理机构将其在校户口及档案迁回其入学前户籍所在地,等等。

2.为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和非正规就业创造条件

自主创业和非正规就业将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去向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为此,我们要顺应潮流,创造条件。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推进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尽快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能够覆盖包括在非正规部门就业的所有从业人员,减少在非正规部门就业的风险,解除毕业生的后顾之忧。对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和到非正规部门就业给予优惠政策,比如规定凡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工商和税收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1年内免交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有条件的地区由地方政府确定,在现有渠道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凡高校毕业生愿意到西部地区、农村和非正规部门就业,可以减免学费或由政府归还学生在学期间的助学贷款等。

与此同时,要切实解决非公有制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的有关问题。正如前述《通知》所要求的,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公安机关要积极放宽建立集体户口的审批条件,及时、便捷地办理落户手续。用人单位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与所聘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为其办理社会保险手续,缴纳社会保险费,保障其合法权益。从事个体经营和自由职业的高校毕业生要按当地政府的规定,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险登记,交纳社会保险费。

3.大学毕业生要转变观念

就业是劳动力供给方与需求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扩大就业的过程中,我们要改革制约供需双方观念和行为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制度环境,但也不能忽视供需主体特别是大学毕业生本身的观念和行为调整。首先,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个体毕竟是渺小的,我们虽有权利要求改变不合理的体制,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旧体制的改革和新体制的建立有个过程,很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是等待体制改革到位后才行动呢还是先行动主动适应社会?答案应该是很明确的。识时务者为俊杰,一朝先,步步先,这在就业选择过程中也是这个道理。其次,大学毕业生应该认识到,随着高校扩招的不断进行,大学毕业生会越来越多,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从而作为一个个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优势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明显。如果还待价而沽,并固守传统的择业标准,则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吃亏的只能是自己。最后,根据前面的统计,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单位时考虑最多的个人今后的发展。问题是什么地方和单位能提供最好的发展空间?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也得与时俱进。想当初,很多人是不愿意去民(私)营部门工作的,因为在民营部门工作的职业声望不高。但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以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越来越发挥基础性作用,那些最早从事个体私营企业的人在今天大多成了中等收入者。同样道理,西部地区、农村和非正规部门在今天条件确实不是很理想,但我们应该有信心,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行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它们将来会成为大学毕业生施展才智的坚实舞台。

.

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制度

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制度 在做出职业走向的选择时,首先还是应该对自身的发展有明确的定位。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帮助自己确定职业发展目标,鞭策自己努力工作,抓住个人发展重点,引导个人发挥潜能,给自己一个看得明确的职业走向。2016新一年,希望每个人都有崭新的开始和希冀。影响我国就业形势的因素纷繁复杂,既有来自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人口年龄结构和生育政策的变化等,也有来自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等因素。这些因素当中既有积极有利的方面,也有消极不利的。 (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将愈发复杂多变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会通过各种渠道传导到国内,从而对国内的经济和就业产生影响。在经济方面,美国经济的逐渐复苏和欧洲债务危机的逐渐化解都将增强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有利于我国扩大对外贸易和出口,从而带来就业的增长;而印度、巴西、俄罗斯和南非等金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增长乏力又会减弱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在地缘政治方面,乌克兰危机对俄罗斯乃至全球经济增长带来较大挑战;与日本、菲律宾等国在领土上的争端和政治上的分歧会使我国双边经贸关系受到一定影响,从而波及我国相关出口企业的就业状况。 (二)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

与就业增长最为密切相关的因素就是经济增长率。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长期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水平,1978-2013年经济增长的平均增速达到了9.8%。然而,我国宏观经济面临三期叠加,潜在增长率将明显下降,2012和2013年的经济增长率均在7.7%左右,预计2014年我国经济增速将回落至7.3%左右。我国经济增速回落属于向新常态的过渡,将逐步由高速回调至中高速增长平台,这种增速的放缓必然会给就业增长带来一定的压力。 (三)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较长时间内,我国实行了独生子女政策,当时是为了应对人口的高生育率和高增长率而采取的强制措施。这一措施在一段时间内确实起到了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快速老龄化社会,2002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7.3%,到2013年这一数值已上升至9.7%。与此同时,我国适龄劳动人口的比重也从2011年开始逐渐下降。为了适应未来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局面,国家人口政策开始调整,从严格的独生子女政策转变为放开“双独”家庭二胎限制再到允许“单独”家庭生养第二个子女。人口生育政策的这种调整将会减少近期育龄妇女的劳动参与率,但将有利于远期劳动力的供给。 (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面临深度转型 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要面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的问题。虽然目前我国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大学生就业取向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取向调查报告 -----浅谈现今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及其家长意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人对当今的就业意向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分歧。作为本科在读大学生,我们站在当今大学生的立场上对大学生以及其家人对于就业的意见做了大概的分析。 现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届的密切关注,因为大学生属于社会中高级知识人群,肩负着社会和家庭的希望,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趋势。 于是,为进一步了解不同大学生以及其家长对就业价值观的取向,在这个暑期,本小组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调查。 首先,本小组七位成员一起商量、讨论,分别制作出了两套调查问卷,一份是给在读大学生的,另一份则是为家长们准备的。之所以做这两份问卷,是因为我们不仅想了解大学生对就业价值观的思考,而且也想了解家长们对孩子们的就业价值取向是否支持,或是保留意见。在填写调查问卷过程中,各大学生积极响应,其家长也热情配合我们的调查活动。以下是本小组对这次调查活动的总结与心得体会。 一、大部分学生都以自己的专业为以后工作的努力方向 调查问卷显示,大部分在读大学生都不会放弃自己的专业去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可见大学生们认为,一份工作的稳定的重要性大于自己的兴趣爱好。然而,仍有一小部分学生愿意为了今后生活的幸福度去挑战自己专业以外的工作。当然,这一决定并不是取决于大学生一人,而是在高考前或是高考后与家长共同探讨的

结果。大部分学生都会考虑到以后社会的发展情况而选择一个朝阳专业。另一部分学生则是在填志愿时,填了自己感兴趣的,但是却是冷门专业。然而,不管是朝阳专业还是冷门专业,都是我们大学生努力的方向,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几乎所有大学生都对以后的工作生活有一定的担忧 通过调查问卷可以看出,无论是选择朝阳专业或是冷门专业的大学生,都对今后的工作生涯有很多担忧。比如担心专门人才供大于求、用人单位在毕业生聘用上过于挑剔或者是就业市场存在不公正的情况。但是这些担忧可能是社会因素造成的,然而也有一些是由于学生个人因素造成的,如学生自我定位过高,择业过于挑剔。所以,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认为大学老师应该给与相应的帮助,比如从业资格证的培训指导、模拟面试技巧、就业方向指导或是自主创业指导,此外,还应给予大学生心理方面的辅导,从各方面减轻大学生心理和生理上的压力。 三、大学生的就业取向进一步导致了产业结构失衡 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其价值观念的形成是由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的。因此,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就业取向也随之变化。从几年前开始的产业结构失衡也并未好转。从调查问卷中显示出来,大学生选择服务业的比例明显比其他行业好少的多,这也造成了如今社会服务业水平素质低下的问题。 此外,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还收到传统观念、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家庭环境的影响。就问卷显示,家长学历的高低以及对

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

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 1、建国初至60年代中期的毕业生就业制度(1949-1965) 自谋职业与政府招聘相结合 2、“文革” 期间的毕业生就业制度(1966-1976) “工农兵大学生社来社去” 3、恢复高考制度后初期的大学生就业制度(1977-1985) 统一分配制度“抽成调剂、分级安排”的办法 4、改革开放深化后的大学生就业制度(1985至今) 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改革教育体制的规定》,提出了改革大学招生的计划制度和毕业生分配制度的要求。大学生就业由国家计委移交给国家教委来分管。 1986年提出“切块计划”(80%国家教委,20%学校),并首次提出“供需见面”。 1989年3月2日,国务院批转了国家教委提出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即“中期改革方案”),自1989年招收的新生执行。核心: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实际是毕业生在“本行业、本地区”所谓的“自主择业”。 1998年,随着高校办学体制发生变化,行业办学逐步取消,同时取消跨地区就业人才流动壁垒。 1999年开始基本实现了“实质”意义的自主择业。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历史沿革 1、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概念及含义 就业指导的概念 就业指导的概念:帮助择业者根据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职业的过程。狭义:择业期的选择过程; 广义:择业的准备过程和选择过程,以及在职业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1、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概念及含义 2、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3、是兼顾学生个人特征与社会需要,以期达到职业适应性而进行的自觉、自主、有科 学根据地计划职业发展、合理选择职业的过程。 4、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含义 5、a.大学生就业指导是理论应用与现实的结合。 6、b.指导大学生认识自己,正确地评价自己,在自己适合的职业领域内去发展自己的职业 能力。 7、c.就业指导有阶段性,但并不是一个环节的工作,而是阶段的连续过程。 2、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历史沿革 (1)就业指导的产生 1908年美国人帕森斯(铁路工程师、律师)在美国的波士顿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就业指导机构——波士顿地方职业局。 我国就业指导工作的恢复是在80年代中期。

关于当前大连大学生就业和就业制度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当前大连大学生就业和就业制度问题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在中国整体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大学生就业不仅影响到每一位大学生的自我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更直接影响到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和谐。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持续严峻 中国自1999年至今延续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加之就业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下降,使得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矛盾进一步激化,举办的各类招聘会总是人满为患,公务员考试炙手可热,出现几十人、几百人甚至数千人竞聘一个岗位的情况。同时,社会中还积存了大量大学生待业人员。一些学生遭遇多次求职受挫之后,容易引发焦虑、自卑、失落、怀疑等消极情绪,大学生这一高学历群体的就业问题若得不到及时妥善地控制,不仅意味着我市高学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更会对我市高等教育事业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就业市场供需矛盾。近年来的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使得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例下降,社会就业总量增加不足;传统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为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而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人员大量精简,国有企业改制和产业结构调整,

分流出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需就业人员大量增加,社会发展总需求不足,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同时,高校扩招使供需矛盾加大。 2.高等教育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学校在制定大学生教育发展规划、办学思路时,市场意识不强,表现在:第一,专业课程设置错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产业、新岗位层出不穷,但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就业后难以适应工作需求;一些院校盲目设置热门专业,导致专业结构不合理;不少院校专业划分过细,学科门类狭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培养出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第二,社会实践不足导致知识转化率低。学生在大学侧重于理论知识学习,实际操作机会不多,加上高校和企业联系不够,学生企业实习机会不足,未来工作中所需要的实际操作能力达不到工作岗位要求,知识转化率低。第三,就业指导滞后。我国高校目前基本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但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常常限定于介绍就业形式,传授求职技巧、面试技巧,联系用人单位和推荐学生,缺乏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难以适应变化多端的就业形势。 3.毕业生择业观念和能力素质不适应社会需求。第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理念仍存在一些偏差。热衷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不愿到基层就业,就业期望值过高,容易遭受挫折。第二,大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缺失。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科研、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等方面。另外,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不健全的人格特征,如缺乏艰苦创业精神,挫折承受力差,与人合作与沟通方面存在障碍,盲从和依赖心理普遍存在等。第三,择业能力水平不高。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常出现高估或低估自己能

大学生就业工作管理规章制度.doc

大学生就业工作管理规章制度 大学生就业工作管理规章制度 篇一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做好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更好地为祖国振兴和社会发展服务,维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教育部和省、市的有关法规和政策,特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学生是国家按计划培养的专门人才,毕业生取得毕业资格的,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的指导下,按有关规定就业。 毕业生有执行国家就业方针、政策和根据需要为国家服务的义务。 第三条我国毕业生就业方针政策是“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充实生产、科研、教学第一线的方针。贯彻学以致用,人尽其才的原则。 第四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学校的领导下,设立校、院两级工作机构。学校成立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及其所属的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各院设

立毕业生就业工作小组。 第二章职责分工 第五条学校成立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全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制定学校就业工作的发展规划,协调、指导、检查、督促有关职能部门和各院的就业工作;讨论决定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六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隶属招生就业处)是学校一级的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职能部门,在招生就业处的业务指导下,负责全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管理与服务工作,其主要职责为: 1、根据国家、吉林省和XX市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定,制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意见及细则,部署本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 2、负责学校毕业生的资格审查和统计工作,及时向主管部门报送毕业生资源情况; 3、积极向用人单位宣传介绍学校情况,负责收集和管理全国范围内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建立和维护学校就业网站,并通过网络等及时发布就业信息,把就业网站作为就业政策宣传和就业信息传播的主阵地;

关于大学生择业观的调查报告[1]

专业: 工程造价班级:5100104---5100106 学生:位玉萌、姚乔予、王晓楠、张艳 大学生择业观调查报告 作为大二的学生,虽然说我们距离就业还有两年的时间,但事实上,不少学生已经把就业问题提上日程,尤其是外地的学生更为明显。时代在变化,那我们就业的方向和就业选择究竟有哪些呢?我们小组以此为主要核心,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采访等形式了解了一下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的同学们的择业观。 虽然我们学院在大一就向大家灌输一些职业规划的思想,开设有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但是择业难对于很多人都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大学生,更是一个必须要面临的难题,多数大学生毕业之后一片茫然,很容易走进择业的误区。因此,大学生的择业压力越来越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需求高标准的压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单位之间,企业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学历层次高、综合素质好的优秀人才十分抢手。但是学历层次低、专业需求少的毕业生所承受的就业心理压力较大。 二、供求不平衡带来的就业压力 大学中所学专业限制了学生们的择业自由,社会对不同的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也呈现出不同的比例,热门专业比较受欢迎。因此,专业需求不平衡是造成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差异明显的重要原因。 三、人为因素对大学生择业的压力 毕业院校知名度的不同、学历层次的不同、以及性别问题都是给大学生的竞争造成了不公平、不公正的环境,因而,面对择业时,毕业生也带有很大的心理压力。 我们这次的调查主要是以问卷和实地采访为主。我们的问卷设计如下: 关于大学生择业观调查问卷 同学们好,我们是工程造价10级的学生,希望同学们可以配合我们的调查工作。谢谢大家! 作为大学生,在一年以后即将步入社会,开始我们人生中的又一个旅程,走出校园,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择业.择业――一个在时间冲刷下永不褪色的话题,已经随时代的发展成为了人们,特别是大学生必须面对的一个严峻的问题,而时代在变化,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也会随之变化,究竟走出象牙塔的我们该何去何从,面对机遇该如何抉择呢? 1. 你的性别 ○男○女 2. 你所在的年级 ○大一○大二○大三 3.请问您毕业后有什么打算? ○工作○专接本○其他 4. 你认为现在的就业形势如何 ○形势严峻,就业难○形势正常○形势较好,就业容易○不了解 5. 你是否考虑过自身的择业问题 ○认真考虑过○偶尔想想○很少考虑○到时候再考虑 6. 工作与专业不对口时,你会做何选择 ○愿意从事这种工作○先干着,以后待机向专业方面发展 ○不愿意从事这种工作○视工作情况而言

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制度

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制度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供求的多元化,使;一、中国经济走势;1.当今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四种压力影响:;第一种影响:受到欧美经济放缓影响;a.产业结构:热的过热:房产、股市、基金、钢铁;冷的太冷:制造业、劳动密集型、机械、服装业;b.分配结构,积累过多,基本建设规模大,形象工程;2.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亚洲开发银行(ADB)2013年10月2日公布2013和2014年最新经济展望报告,下调对亚太地区整体经济增长预期。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供求的多元化,使得各级高校都进入了大势扩招期,从而圆了90后每年浩浩荡荡的学子梦,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变化性导致高校所开设专业与社会的供求不完全匹配和教育质量的下滑性,进而引来了当今大学生就业压力,2014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如何面对当前的就业压力呢?很多人感觉很迷茫,那接下来,我就跟大家探讨一下,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 一、中国经济走势 1.当今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四种压力影响: 第一种影响:受到欧美经济放缓影响。第二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或到了拐点。第三种影响:多年来结构性矛盾的充分暴露。 a.产业结构:热的过热:房产、股市、基金、钢铁 冷的太冷:制造业、劳动密集型、机械、服装业。 b.分配结构,积累过多,基本建设规模大,形象工程耗资多,工资分配低,群众收入少,国内需求不足。第四种影响:人口红利率的下降。 2.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 亚洲开发银行(ADB)2013年10月2日公布2013和2014年最新经济展望报告,下调对亚太地区整体经济增长预期。ADB称,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料分别为7.6%和7.4%,据有关统计数据,中国2013年GDP增长估计7.5%,保8难以持续。 3.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分析 近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消费、投资和出口(俗称“三驾马车”)。 a、2009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为38.6%,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为37.7%,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为23.7%。 b、2010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为37.3%,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为54.8%,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为7.9%。 二、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首先,受欧美经济低迷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将放缓。2008年的金融危机在各国政府刺激政策推动下遏制了扩散势头,同时也恶化了一些国家的财政状况。希腊、西班牙、意大利主权

大学生就业机制的构建

大学生就业机制的构建 全球性金融危机,对美国、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我国国内经济也有巨大影响,其产生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企业生产放缓,纷纷裁员降薪,减少招聘人数,以节约成本,抵制金融危机的冲击。专家分析:对于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中国人才市场来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就业成为继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两大问题之后的又一个新的关注焦点,特别是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已遭遇多方面的挑战和挤压。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建立机制来调动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学生本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紧密配合,全面推进。 政策机制 政府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上起着“风向标”的作用。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国家要从体制上、政策上采取一系列带有突破性的改革措施。一是国家要通过制定政策来适当调控高校招生人数。每年要通过对劳动力的分析和预测,严格审批高校的招生计划,严格规范高校根据经济发展对专业的需求设置专业,对那些就业率非常低的专业要求高校停止招生。与此同时,要继续实施高等教育改革,逐步提升大学生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就业能力,消除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二是要为大学生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政府要消除对高校毕业生供给与需求的政策抑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

打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行政分割。三是国家要充分实现合理的社会流动。对于工作职位的开放范围应坚持普遍性原则,取消对大学毕业生的户口指标限制,取消各种各样显性或隐性的行政限制,促进大学毕业生无障碍就业和自由流动,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要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引导和吸引大学生到西部、农村等最需要的地方工作。四是要为青年就业创业立法。任何政策的实施都必须依赖于法律的制定和完善,西方国家大力推行青年就业保障计划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制定和完善青年就业法案。从立法的角度促进大学生的顺利就业,这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五是要提供更多的岗位选择给大学生。政府机关、军队、武警以及其他社会服务事业单位增加对毕业生的雇用量,国家也应考虑为企业吸引大学生制定倾向性政策。 创业机制 创业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发展创业教育是适应当前就业竞争形势的需要。要加强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一是要加强创业教育。高等院校不能仅仅局限于培养能够找到职业岗位的大学生,更应培养能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有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因此,从学生一进校的那一天起,就应该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使每个大学生有明确的人生职业设计,要有自主创业的基本规划与实践,使其能够适应各种社会环境。二是开设大学生创业方面的教学课程,使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具备走向社会创业岗位的意识和能力,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三是加强对大学创业理念、创业技巧的培

关于大学生求职择业取向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求职择业取向的调查报告 ------求职择业取向观念调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种类繁多,但面对社会“扎堆竞选”。有部门却招不到人。正可谓“有人愁没事干,有人愁没人干”。、各地区发展部平衡,社会就业局势日益严峻。其中大学生求职择业取向是影响就业因素之一。为了更好地,全面地了解大学生求职择业取向情况,我们展开了这次调查研究。具体情况如下: 1.调查人员: 2.活动地点:广东某某学院第五教学楼 3调查目的: 掌握关于大学生求职择业取向的一些看法与了解。分析在大学生求职择业取向观念中存在的问题, 4.调查对象: 5.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是在发卷填写,并当场收回的形式场发卷填写,并当场收回的形式。全系发卷30份,收30份,回收率达100% 6.调查时间: 2010年11月5日――――2010年11月10日 7.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了大学生求职择业取向前提情况、价值观念存在的一些差异。以及更多倾向于那些条件与那些的工作。问卷共向被调查的大学生提出了12个问题。 8调查反映: 根据调查问卷的相关数据显示,接受调查的人大部分都是来自经济发展程度一般的城镇地区,目前家中经济状况绝大部分偏于中等水平,较低和很好的经济状况分属两极。话说如此,但他们对未来的求职择业取向也有很大的共同点:就是找一份好的工作。

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学生中,超过一半的人不会坚持选择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他们表示,面对着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压力,他们认为:应要灵活进修,不断地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灵活选择工作。实现自我,成就自我。因为工作的环境而放弃自己钟爱的工作持有的态度选择不确定稍微居多。而他们找工作时,会首先考虑到家人或者恋人等因素占了46%,说明他们对家人及恋人的关系在心中处在较重的地位,对于未来是否考虑自主创业、支教等选择时,持有的不确定的态度十分明确。他们自信心理很强,也胆量十足,不会因为自身的文凭含金量不重这一原因而不敢向盛名较大的公司企业求职的数据则达到了72%。假如有机会,会留在实习单位继续工作持有肯定的与不确定态度的各占一半,而持有不会留在实习单位继续工作态度的只有4%。超过一半的人对“若父母拥有工厂企业。会进去就职”的回答表示肯定。假如家中父母通过人际关系给自己找到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会去就职的人超过了六成,不会去就职的只有2%。他们求职择业时也十分谨慎。也会做一些准备,其中超过98%的人会事先查阅该企业公司的相关的资料后,才投求职简历。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在求职择业之前他们认为“全面素质“的重要性超过60%,而对所持证书的含金量、学科专业的竞争因素看法是不太重要。而因为最困扰自身最大的是实习的经验不足。对相关文凭、表达能力等也看得较重的。他们更多的是倾向于沿海发达城市就职。比值同样超过了60%,相反,他们考虑到距离。经济发展的状况等因素,而对在内陆西部地区、国外以及自己的家乡求职择业则表示没有太大的考虑。超过20%的人向往的是有“铁饭碗”之称的政府机关部门相关工作单位,对外资企业也表示亲睐。对私营企业、国有企业的向往程度差不多。就工作性质内容而言,有超过一半的人倾向于管理类型,相比之下,而对技术型和营销型表示冷淡。追捧程度不高。他们绝大部分从实际出发,以谋生与实现个人价值为主作为择业的最初目的最低的生活要求。绝大部分的人是期望的第一份薪水不是满足简简单单生活要求。占绝少部分的人希望有一份较合理的。不但满足生活基本要求,而且相对有余的薪水。大概在2000元到3000元左右。其中期望3000元左右的占了49%。他们对当今的就业形势十分关注以及重视,也抱有不容乐观的态度,46%的人都表示担心。表示乐观的不到20%。他们倾向于人力市场或其他方式求职择业,其中倾向于各种方式组合求职择业的达50%。并且希望政府部门及学校会对就职提供帮助,其中希望组织企业招聘会比例差不多达到45%,公布招职信息占得16%。提供技术培训指导的比例达36%。大学生求职择业取向偏重点相同居多。不利于社会的各个行业的发展。不利于各地区的发展。就业形势严峻。

我国就业存在的问题及促进就业政策措施

申论热点:我国就业存在的问题及促进就业政策措施 一、我国就业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安国之策。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就业工作,近几年来,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促进就业的政策,并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到年末,全国城乡就业人员达到.亿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达.亿多人,比年末增加亿多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以下;“十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万人。但是,我们还应当看到,“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就业工作仍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 一是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突出。到年,全国劳动力总量将达到.亿人,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万人,而劳动力就业需求岗位只能新增万个,劳动力供求缺口在万个左右。 二是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一些传统行业出现大批下岗失业人员,而一些新兴的产业、行业和技术职业需要的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亟待提高。 三是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不规范。一些非法中介机构提供虚假信息,损害劳动者权益现象突出;一些职业中介机构、用人单位因劳动者性别、年龄、身体残疾等原因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是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相对滞后。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

和市场国际化趋势,对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进一步建立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强就业前培训、在职职工培训以及对进城就业农村劳动者的技能培训等十分迫切。 五是目前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难问题比较普遍,需要对其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建立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以及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制度,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此外,针对目前存在的 六是严重侵害劳动者就业合法权益的行为普遍存在。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就业率增长却并不同步。主要有四大因素抑制了高经济增长带动高就业。 这四大因素是: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就业总规模的扩大;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经济增长吸纳劳动力的作用减弱;企业改制、关闭破产使就业岗位减少;一些人找不到工作,有些岗位却没人去做,就业存在结构性矛盾。 二、促进就业的原则、方针和工作机制 一是坚持经济发展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逐步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目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发展和

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制度

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现状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已经处在较高的水平,而预计未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进一步放缓,要想再提高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规模已经非常困难。并且未来随着我国适龄劳动人口比例的逐渐降低,每年需要解决的新增就业人数也将逐渐减少。因此,今后我们需要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初步预计2015年我国经济将增长7%左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在1300万人左右,与2014年基本持平。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将成为政府与社会长期而艰臣的任务。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所减弱。各级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减员增效,国有单位这些传统的就业领域对毕业生的需求没有明显增加,而且还相对萎缩; 2 其次是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2006年是扩招后第一个就业高峰,毕业生的数量比往年明显增加,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存在很大的

大学生择业倾向调查报告

2011年关于贵州大学生择业倾向调查报告 引言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在不久以后即将踏入社会,开始我们人生中的又一个旅程。走出校园,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择业。随着社会的发展,择业已成为大学生面临的严峻问题。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应该根据每个人的潜能和特长来确定,要量体裁衣,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行业的更加细化,与此相对的职业也更加多样化,这一形势为具有不同潜能和特长的个人寻求更符合自身条件和兴趣的职业,创造了日益广阔的前景。因而,当代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要正确判断自己有哪些潜能和特长,找准定位,力求做到对号入座,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并在其中发挥自己的才能。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术界加强了对大学生择业倾向的调查研究。我们通常所说的大学生择业倾向,主要是指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的期望或选择职业的标准,是大学生关于职业的发展可能性、职业的声望、职业的报酬和求职应付出的代价等方面的比较稳定的根本观点与看法,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择业问题上的集中表现,也是大学生处理择业问题的总的态度和指导思想。 当代大学生在以择业为主体的姿态投身社会、选择理想职业的过程中,承受着日益沉重的择业压力 ,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竞争挑战。“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的出现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逐渐成为学校、家长及学者关注的话题,并成为社会关注焦点问题之一。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而大学生的择业倾向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冲击到中国经济,同时也影响到大学生就业。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系列的措施开始实施以促进大学生就业。作为高校学生教育工作者,加强大学生就业教育,帮助大学生就业,责无旁贷。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综观近年来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有些问题是值得注意和重视的,尤其突出的是毕业生的择业观念问题。有些毕业生总希望选择那些工资高、待遇好、离家近的大单位,不愿意到条件相对艰苦的基层单位去工作。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部分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有些职业空缺无法补充的状况。因此,树立合理的择业观、形成健康的择业心理对大学毕业生来说尤为重要。而就业指导工作无疑可以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工作应提早进行,避免在毕业前才进行而产生不佳效果。通过对贵州大学生择业倾向的调查,初步掌握我校大学生对择业问题的看法与想法,找出其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我们这次对贵州大学生择业倾向的调查意义在于通过对在校大学生,从不同层面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择业观和择业心理,分析影响大学生择业倾向的主要因素以及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条件,为自己在不久的将来择业做一定的准备,同时也希望在了解贵州大学生择业倾向的基础上,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端正自己和他人的择业倾向,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针对贵州大学全日制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学生问卷调查中涉及到工、文、理三个大类学科,包括多种专业的在校生。调查主要形式以问卷进行。共发放问卷150份,实际收回问卷140份。我们主要想通过调查了解这样几个问题:1、贵州大学生的择业的观念;2、对于将来就业的目的及其就业的取向;3、对就业单位的总体要求(包括工资期望值、福利等)4、正确分析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5、调查大学生在就业前的准备工作及其

关于当前就业问题和就业制度的分析及对策探讨

关于当前就业问题和就业制度的分析及对策探讨 发表时间:2014-11-27T11:06:42.387Z 来源:《价值工程》2014年第6月上旬供稿作者:冯峦 [导读] 就业的目的就是要维持生存一方面,用人单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的现象也加剧了就业难的状况。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urrent Employment Issues and Employment System 冯峦FENG Luan(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南通226011)(Jiangsu Vocational College of Business,Nantong 226011,China)摘要院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日益严峻,“民工荒”问题凸现。本文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当前的就业问题和制度进行初步分析和对策探讨。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in China, the employment issue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more andmore severe, "the shortage of migrant workers" is highlighted. Combined with the working practice, this paper analyzes current employmentissues and system and discusses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院就业;就业政策;自主创业;社会环境;和谐社会Key words: employment;employment policy;self-employment;social environment;harmonious society中图分类号院F241.4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16-0308-02 1 当前的就业现状及其特征近年来,随着农民工进城打工、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的凸现,就业难问题备受关注,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1.1 就业的目的就是要维持生存一方面,用人单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的现象也加剧了就业难的状况。有用人单位不管实际岗位是否需要,把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合格证书等都列入招聘条件,甚至把应聘者的身高、长相、气质及家庭背景都列入选择条件。另一方面,有些企业和单位也并不是完全按照求职者的才干来招聘员工,造成了一些不公平的竞争。在关系就业中,专业错位或低能高就的现象层出不穷。 因为要生存,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来源,一份稳定的、收入可观的工作就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来源。其实大多数家庭的背景还是很普通的,家里的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告诉他们,以后要找一份好工作,出人头地,生活得更好,实现个人价值,或者说,他们承载着一个家族的希望。这样就使得他们在日后的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去追求高薪水和大城市,要求很高。可以说,这种思想非常普遍地存在,是一种很现实的人生动力。因此,有很多人在用工荒的情况下找不到工作,其实是找不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同时加重了“就业难”和“用工荒”。 1.2 低端制造业成就了现有的就业模式有的专家指出,中国在世界经济分工中处于底层地位,在世界经济运作中仅仅是粗放型的基础生产,缺少了很多经济环节。这是针对目前中国的制造业还大规模地停留在低端产品上的现象而言的。低端产品的生产与流通缺少经济环节,不需要中高级人才,也不能给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无法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 农民工由于文化水平低,就成了低端产品制造的主力军,充其量他们大都以临时工的身份工作,同工不能同酬,付出和收益不能成正比,农民工作为劳动群体中的弱势群体,面对日益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他们往往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经常受到歧视和不平等的待遇。只要工资待遇稍微好点的单位出现,就会大批跳槽,他们顾及的是眼前利益,用工荒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民工荒”更凸现的是,有一技之长的生产性人员供不应求。有调查显示,技术、管理人才和熟练工人短缺情况比较严重。而城镇失业人员普遍年龄比较大、技能单一,再就业比较困难。同时,在已实现再就业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就业稳定性较差,容易出现新的失业。 1.3 自主创业举步维艰现在很多人提倡自主创业,然而创业并非很容易。很多人创业都是从中小型企业开始,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国家出台过一系列的政策来帮助中小型企业发展,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发展,而目前在很多地方这些政策的效果不是很明显。 现在存在的一些高税负和乱收费的现象,阻碍了很多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一方面他们多数经营的都是小成本的生意,利润小,各种的税负、收费和罚款,使得他们入不敷出。另一方面,在这些中小企业创办的时候,需要打通多方的关系,交纳各种费用。长此以往,很多微型企业、中小企业都会因为生存不下去而倒闭。 1.4 教育观念必须和社会需要形成一致社会对大学生的定义,仍旧是“精英”人才,应该从事所谓“精英”岗位。 有评论指出,我们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出现了问题。 在教育观念上,只去培养大学生,不培养技术型的工人,让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应该做脑力劳动,而不是去做体力劳动。这造成整个社会观念出现了问题。如果想让大学生做出观念上的转变,社会就必须先做出转变,高校教育与此分不开的。在教育方法上,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培养出的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归根结底,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好坏,和高校培养出的学生的素质有着很大的关系。专业特长不突出,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及工作经历。在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适应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表现仍然差强人意。 如果从高校走出来的毕业生本身素质不高,又不能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符合,在就业上就会出现问题。眼高手低,心比天高,不能正确定位自己。就业难是事实,但并不等于无业可就。 以上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相关社会体制的建立与健全,从现在就开始,不能把问题越积越多,否则长此以往,就业问题不仅不会得到解决,还会有加重的可能。政府部门应该转变观念,做到以人为本,考虑求职者的实际需求,给人们创造施展才华的舞台。 2 对就业问题与就业制度的对策毕业生就业制度是整个社会制度系统中的一个分系统,不是孤立于社会制度系统之外的,其运行必然受到其他制度的影响。如政府的公务员制度、编制制度、企业的用工制度等。所以,对就业制度的改革切不可单纯认为是学校的事或者学生的事,它涉及政府、用人单位、学校、学生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 2.1 完善就业制度的市场基础社会要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加大对相关人员的就业服务力度,以提高就业率,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从用人制度来看,国家的用人制度涉及人们的切身利益。市场经济的建立也必然要求有相应的人才制度,否则将会产生制度基础的缺失或衔接缺位,形成个人收益与组织收益的长期矛盾,为部分人“搭便车”、“拉关系、走后门”提供可能,从而损害其他人的利益。政府是制度行动和进行变革的首要力量,因此,国家要加快人事制度(用人制度)改革,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成为就业行为的主体,减少中间环节,强化监督,提高制度效率。 2.2 加快立法,完善制度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就业需要法制来维护。虽然我国陆续制定了一些《劳动法》、《合同法》的有关规定。但是这些规定对于当前的就业问题并没有起到有效的约束。虽然在《劳动法》中,有明确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

大学生就业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愈来愈多,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已成 为我国社会普遍关心和有待解决的问题。毕业生正面临着严峻的就业考验。而大学生 就业作为大学生人生一个重要的关口,初次就业和第一份工作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至 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成才和成长,因此,选择工作务必要慎重。 作为一名即将走入毕业的大学生,我认识到这一严重的问题后,决定亲自进入这 一市场进行调查。今年寒假我随高邮市高璐宝食品有限公司的有关人员去人才市场进 行招聘,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但让我感触很深,也让我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有了 一定的了解,这必定会对我明年的就业有所帮助。以下便是我总结出来的对目前大学 生就业观的分析。 首先,大学生在择业时会考虑报酬问题。虽然薪水不是大学生选择企业最重要的 因素,但是薪水无疑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非2500元或3000元不干”, 这曾经是媒体广泛报道的大学生找工作时定下的月薪数。如今,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一 年比一年大,大学生就业的工资底线也越来越低,随着大学毕业生薪水的下降,很多 用人单位在薪金制度上也有了很大转变:不再以人定薪,而是以岗定薪,更强调员工 为用人单位带来的实际利润。 职场中的机会永远不是遇到的,而是争取到的。同时很多大学生认为他所选择的 第一份工作只是作为他今后发展的一个过度口,积存经验。除了薪酬是学生考虑的重 要因素之外,工作环境、企业声誉与企业文化、工作富有挑战性、工作的稳定性、户 口和住房、社会保障体系等因素也是学生们重点考虑的因素。 大学生对于选择工作时因素的看重,与他们认为的工作意义是直接相关的。在大 学生看来,最重要的工作意义是自我实现,其次是生存的必须条件以及个人兴趣所在。而“学以致用”在找工作中似乎没有得到太多体现。有很多大学生对“专业对口”的看法是,找工作尽量专业对口,但不必强求”。还有小部分的人认为“专业并不重要,只要工作 合适就行”,也就是说有大半的人并不强求专业要对口,在工作中发展自己学了4年的 专业知识。而认为“应该专业对口,在工作中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的人只有少数。经 常在那里听到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说,最重要的是能找到工作,混口饭吃,先养活自己。

大学生就业研究分析

大学生就业分析

————————————————————————————————作者:————————————————————————————————日期: 2

第一章绪论 大学生就业己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越来越突出的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有效发挥这一群体的积极作用直接关系到民众人力投资的积极性,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乃是各国在迈向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进入攻坚期,这个时期出现的新趋势值得我们进行研究,而这些在大学生就业方面所引发新问题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解决,因为大学生就业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发展和稳定,研究和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是推动我国劳动力供需结构良性发展的前提,也是经济良性发展的关键。 目前,世界经济不振,对我国经济是一次考验,但同时也是逼迫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一个契机。多年来,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和非常优厚的政策,吸引大量国外资本投资带动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和不顾忌环境承载力的粗犷发展模式,已不适合我国的发展方式;改善民生是我国新时期的重要任务,其中大学生就业是关乎国家发展和稳定的大问题,因此,就业质量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选题背景 1、就业的历史演变 大学生是具有推动社会发展的具有创造力和充满活力的中坚力量,是国家重要的人力资源,那么关注其就业及就业质量,用好大学毕业生这个资源,使这些大学生能够为我国社会发展、提高我国综合国力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从1949年~1965之前,我国通过文化课考试统一进行招生与国家统一分配毕业生。这样的就业模式形成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在国家建设初期有其积极的一面,国家能够宏观调控人才配置, 给国家建设、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研究就业就得研究我国的招生制度,纵览我国的招生与就业制度从解放初期到文革彻底结束(1950-1977),我国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这一时期的高校招生就业制度实行统招统分。我国大学生就业模式从1950年至1984年实行的是“统包统分”的分配模式,就招生而言,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之前,高校是通过文化课考试统一对社会进行招生,文革开始后,1966 年高校曾一度停止招生,由于受文革左倾思潮的影响,国家废除了高考制度。高等院校停止招生,并持续了三年,这三年没有招生也没有就业,这三届学生也被叫做“老三届”,被积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