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93958097.html,

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者:马韧

来源:《农业与技术》2012年第04期

摘要:本文初步对我国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得出了我国地

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合理,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的问题日益突出,对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日趋显露的结论。同时为解决矛盾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地下水;现状;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TV213 文献标识码:A

1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根据《中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调查评价》(2007)成果,1980~2000年我国年平均地

下水资源量为8219×108m3,其中矿化度不超过1g/L的地下水资源量为7972×108m3;矿化度1~2g/L的地下水资源量为247×108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6772×108m3,相当于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的82%;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765×108m3(含与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间的重复计算量318×108m3),相当于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的21%。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量为

2459×108m3,占全国的30%,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量为5760×108m3,占全国的70%。

我国南北方地区地下水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组成差异较大,南方地区供水以地表水供水为主,北方地区地下水供水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与20世纪80年代初第一次水资源评价成果比较,我国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有以下几个特点:

1.1水资源总量变化不大,部分区域变化较大

与第一次评价成果相比,全国地下水资源总量减少62×108m3,减少了0.75%,但部分区域变化较大。受降水量减少等因素影响,辽河平原区和松花江平原区分别增加7.9%和9.4%,海河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减少10%,淮河平原区减少6%。

1.2地下水供水量呈增长趋势,尤其北方地区增长较快

1980~2000年,全国供水量从4406×108m3增加到5628×108m3,供水增量中,地下水458×108m3,占38%;北方地下水供水量显著增加,年均增长2.8%,东、中部增长最为显著。

1.3开发利用总体比例上看北方利用率高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 策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麦积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摘要:通过对麦积区水资源现状分析,要解决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管好用好水资源,要突出水资源的节 约、保护和配置,加强工程管理,科学合理的开发利 用水资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1、水资源现状 麦积区位于天水市东北部,区内人口57.57万人,其中城市人口为12.18万人,土地面积518.1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75.27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2亩/人,本区以西秦岭为界,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28mm,且年内分配不均,65%的降水集中在6—9月份;区内季节变化明显,蒸发量较大,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300mm。岭南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包括党川、利桥两乡,境内流域面积1279km2,主要河流有白家河、花庙河、红崖河,多年平均径流量均在1亿m3左右,且水源稳定性较好;岭北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境内流域面积2180km2,主要河流有:渭河及支流藉河、牛头河、颖川河、东柯河。根据水文资料,渭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2.7亿m3,最大为30.43亿m3,最小为5.26亿m3,且随季节变化十分明显,丰水季节流量骤

增,最大为4920m3/s,枯水季节流量突减,最小仅为 0.34m3/s,而且含砂量大,多年平均含砂量为73kg/m3。 由于近年来连续干旱,部分河流出现连年干旱断流现象。如葫芦河98年断流时间为120天,99年、2000年断流均为84天;藉河97年断流长达330天,此后基本长年断流,仅在雨洪季节有短时洪水流过。 经现状分析,区内水资源量、需水量,可供水量在不同保证率p=50%(平水年),P=75%(枯水年),P=95%(偏枯年)时分别为:(见下表) 附表一单位:亿m3 续表单位:亿m 从上表可以看出,区内水资源从总量上看虽然相对较多,但其中地表水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地表水资源在区内利用率很低,造成的原因是:降雨量虽然较大,但年际变化也大,大

国内生态旅游普遍存在的问题

国内生态旅游普遍存在的问题 (1)旅游发展与扶贫 当前,旅游业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中西部经济发展战略中具有其他产业不可替代的优势,中国中西部地区拥有的独特的旅游资源已经在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中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旅游扶贫战略已经成为中央与地方政府中西部地区扶贫攻坚战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但是旅游与很多其它的社会经济发展项目一样,随着规模化和规范化运作,穷人在参与程度和在“价值链”中的份额非常有限,旅游扶贫有可能加大贫富差距。 (2)生态旅游概念和认证 目前国际上对于生态旅游的定义非常多,但是缺乏统一的标准,会上有代表提出单纯依靠定义来发展生态旅游是没有意义的。现在的情况是有一些企业或个人,大肆宣传开发生态旅游,其实并不关心旅游本身,真正关心的是资本运作,即以旅游开发为名取得低利息贷款,把贷款投入到利润率高的行业中去。 而一些真正想搞生态旅游的企业或组织,却要花大量的精力和资源来应付这些层出不穷的“李鬼”,以免被各种怀疑的眼光误认为自己的动机不纯。这就导致了市场的混乱,投资者对于投资环境没有安全感,很多适合的项目地区随之失去了开发生态旅游的机遇。 关于生态旅游的概念,究竟是强调“生态”还是强调“旅游”,由于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众说纷纭之中似乎各有各的道理,导致各方面对于生态旅游的要求既复杂又略显苛刻,开发的过程需要照顾方方面面的关系,使得生态旅游从一开始就承受了太多的压力和责任。而由概念而引出的生态旅游认证,比如国际上知名的绿色环球21认证,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国内的认可和接受,在中国的推广也有待时日,短时期内还无法解决生态旅游真假难辨和市场混乱的局面。 (3)生态旅游产品 相对与大众旅游市场的无序开发和唯利是图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大家对于开发兼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周边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精品的观点是比较肯定的。但随之而来的问题较多,例如生态旅游市场信息由谁或应该由谁来收集,产品由谁来设计,如何开拓市场以及市场是否接受,做精品项目需要的先期投入资金从何而来,精品项目的卖点和市场核心竞争力在哪里,生态旅游究竟应该承担多大的功能和任务? (4)生态旅游的市场营销 中国的生态旅游处于探索开发阶段,针对市场营销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考虑,一是市场定位问题,二是生态旅游采用什么的营销方式。旅游企业的市场定位是市场营销的一项战略性工作,它是企业在营销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来确定本企业的服务对象。 中国的生态旅游市场应该怎么定位,目标群体是外国游客?还是中国的富有人群?需要进一步思考。 中国目前的旅游营销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是,(1)市场动态掌握的少,宣传促销的针对性不强;(2)宣传促销的投入不足;(3)整体促销合力不强,宣传促销活动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生态旅游要避免以上问题,同时要充分利用现在媒体的力量和政府的作用,加强旅游产品和线路的宣传促销,扩大生态旅游产品的知名度,激发游客的旅游欲望,开生态旅游的旅游市场。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和加强生态旅游宣传促销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和有效的促销手段开展国内外客源市场的宣传促销,增加生态旅游的影响力。 (5)旅游与旅游开发区当地人的权利 旅游开发商、政府干部等应该把充分尊重当地社区群众意见,保证他们的权利加以慎重

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精)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 水资源是人类及其他生物赖以生存及发展的必要物质, 很难想像, 地球上没有了水会是怎样的一种光景, 同时, 水资源也是发展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它的作用包括灌溉、发电、给水、航运、养殖等,种类有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江河、湖泊、井、泉、潮汐、港湾和养殖水域等。水资源的特点有以下几点:时程变化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 循环性、有限性及分布的不均一性 ; 利用的多样性。水资源对于人类的发展如此重要, 但是水资源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此外, 基于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这样的基本国情, 人均水量相当有限,我们更改懂得如何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水资源。 水是人类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 是工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不可替代的极为宝贵的自然资源。水资源(water resources一词虽然出现较早,随着时代进步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但是水资源的概念却既简单又复杂, 其复杂的内涵通常表现在:水类型繁多,具有运动性,各种水体具相互转化的特性;水的用途广泛,各种用途对其量和质均有不同的要求; 水资源所包含的“量”和“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改变; 更为重要的是,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受经济技术、社会和环境条件的制约。因此, 人们从不同角度的认识和体会, 造成对水资源一词理解的不一致和认识的差异。目前, 关于水资源普遍认可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人类长期生存、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所需要的既具有数量要求和质量前提的水量,包括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水资源开发利用, 是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一个方面, 其目的是发展社会经济。最初开发利用目标比较单一,以需定供。随着工农业不断发展,逐渐变为多目的、综合、以供定用、有计划有控制地开发利用。现在各国都强调在开发利用水资源时,必需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方面。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很广,诸如农业灌溉、工业用水、生活用水、水能、航运、港口运输、淡水养殖、城市建设、旅游等。防洪、防涝等属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另一方面的内容。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在以下一些问题上,还持有不同的意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与水电开发率

浅析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与水电开发率

————————————————————————————————作者:————————————————————————————————日期: 2

浅析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与水电开发率 · 近期一些媒体在谈及水电开发时往往引用国际公认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或警戒线,也许是非专业的原因,产生引用错误。把水电开发的程度等同于水资源利用,由此,一些人士在议论水电建设时往往以为我国水电开发已经过度,实际上是混淆了两个不同概念。作者较长时间从事水资源开发利用统计分析计算工作,对此,将从此观点的来源出处和权威性解释,比如从中国人大网对于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解释,水利部中国水资源公报,以及中国水资源公报编制技术大纲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是供用耗水的利用程度、特别是水资源利用中的耗水程度,而不是水力资源的开发程度。我国现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为25%,国际上公认的一个流域或国家的水资源利用程度的警示界线是40%,从全国而言,不完全一样,南方特别是西南,水资源丰富而利用量少,利用程度低,而北方尤其是西北干旱地区,利用程度高,其中一些北方河流水资源利用程度有些年份高达80%,甚至更高。 1.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的概念 水资源利用程度的主要指标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通常从水资源规划利用角度,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供水能力(或保证率)为75%时可供水量与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的比值,是表征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一项指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率,体现的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 水资源开发利用又可分为河川径流(简称地表水)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一般以河流为单元只统计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流域为单元时综合统计,或分别统计,但不特别指出时(如综合利用率),也仅只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比如一条河流的开发利用就是指该河流的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 根据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关于“水资源综合规划名词解释”中与此相近的有:地表水资源开发率是指地表水源供水量占地表水资源量的百分比,水资源利用消耗率是指用水消耗量占水资源总量的百分比。 从水资源利用统计分析计算的角度,水资源利用率的计算更多是采用实际耗水量与总的水资源量之比,体现的是水资源量被耗用即消耗利用的程度,与上述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的差异在于一个是水量被利用程度、一个是水量被消耗程度,这样就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那么我们如何来节能利用水资源,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呢? 由于河流来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又有丰水年、枯水年和平水年之分,所以在计算当年实际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时,随着水量的变化又有所不同。如黄河断流最严重的1997年利津入海径流量只有18.6亿m3,当年地表水资源利用率高达80%,当然这里指的是消耗程度,也就是说80%的水被耗用掉,那么当年的利用程度可能就要高一些,因为利用量中有一部分并没有被消耗。 2.水法释义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与国际上公认的40% 2002年10月1日修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下简称新《水法》),从法律上确定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重要地位,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规定水利部是全国水资源的行政主管部门。

4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4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4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4.1水资源状况 4.1.1水资源分区 水资源分区采用区域区划的有关规定和方法,在高级分区中以水 资源中地表水的区域自然形成(流域、水系)为主,在低级分区中,考虑供需系统及行政区域,水资源分区与行政区域有机结合,保持行政区域和流域分区的统分性、组合性与完整性,适应水资源评价、供需分析、合理配置、节约保护、综合治理和科学管理等工作的需要。 根据贵州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分区成果,石阡县全境属于长江流域一级水资源分区;二级水资源分区包括乌江和洞庭湖水系;三级分区包括乌江思南以上和洞庭湖水系的沅水浦市镇以上;四级分区为思南以上的余庆河~石阡河、沅江浦市镇以上的施洞以上四级分区。结合石阡县河流分布状况,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特点,综合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今后规划等因素,将石阡县划分为6个水资源五级区:直汇乌江区、余庆河区、本庄河区、黑滩河区、石阡河区、汇入沅江流域区。石阡县全县面积为2165.49km2,其中境内乌江流域面积为2070.51 km2,占全县面积的95.6%,境内洞庭湖水系流域面积为94.98 km2,占全县面积的4.4%。石阡县河流水系及水资源分区见图 1和图2。各水资源区面积见表4.1.1-1。 表4.1.1-1石阡县水资源分区表 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 分区面 积 (km2) 长江乌江思南以上 余庆河~石阡 河 直汇乌 江 36.84

(2070.51km 2 ) 余庆河 336.11 本庄河 171.23 黑滩河 79.24 石阡河 1447.09 洞庭湖水系 沅江浦市镇以上 施洞以上 (94.98km 2) 汇入沅江 94.98 4.1.2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 4.1.2.1 降雨的时空分布特点 根据石阡县境内站网布设状况,选择石阡气象站、石阡水文站、石固雨量站、坪山雨量站、聚凤雨量站、本庄雨量站、白沙雨量站、扶堰雨量站、甘溪雨量站、中坝雨量站、尧寨雨量站等站进行分析,依据各站实测资料,并以石阡气象站为参证站,对各站降雨资料进行插补延长,计算各站多年平均降雨量成果见表4.1.2-1。 表4.1.2-1 石阡县境内雨量站情况表 站名 降雨量均值(mm ) Cv 观测项目 备注 石阡气象站 1103.3 0.16 降雨、蒸发、气温等 Cs=2Cv 石阡水文站 1093.4 0.16 降雨、径流等 石固雨量站 1016.9 0.19 降雨 坪山雨量站 1191.4 0.21 降雨 聚凤雨量站 1069.0 0.18 降雨 本庄雨量站 1145.6 0.17 降雨 白沙雨量站 1141.2 0.18 降雨 扶堰雨量站 1150.2 0.21 降雨 甘溪雨量站 913.6 0.17 降雨 中坝雨量站 1051.0 0.16 降雨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 (一)当地水资源量 按1956~2003年48年地表水资源量系列计算成果,衡水市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总量为6.13亿m3,其中地下水资源量5.71亿,地表水资源量0.73亿m3,重复计算量0.31亿m3,水资源可利用总量4.4亿m3。 衡水市人均水资源量148 m3,仅为河北省省人均水平319 m3的48%,全国人均2238 m3的6.6%,世界人均7300 m3的2%;亩均水资源量76 m3/亩,远低于农灌需水量,是河北省省乃至全国严重缺水的地区之一。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衡水市大规模地兴建引蓄水工程开始于1958年,经历了“63.8”洪水的衡水人民开始大规模开挖排沥河道、兴建除涝工程。进入七十年代后,相继修建了大量闸涵和排灌扬水站,增加了蓄水能力,减少了自然灾害。截止2012年,初步形成了以衡水湖为中心的引、蓄、供、排、灌工程框架体系,水利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建成卫千引水、中线引黄、中线引江、岗黄应急引水等调水线路;形成了以衡水湖为主的蓄水体系,全市主要河道及较大支流河道上共有主要闸涵199处,其中各河主要闸涵37处,小型闸涵47处,分干渠道以上的闸涵115处。全市支渠以上河渠总长度5739 km,正常蓄水面积约86 km2,蓄水能力可达到3亿m3;全市3亩以上坑塘6018处,蓄水

能力可达3亿m3。9条骨干排沥河道按照正常水位蓄水能力可达1亿m3左右。机井保有量总数达7.5万眼,咸淡混浇井组12500组,地下防渗管道达27000 km。 按统计,近三年年平均供水总量为17.42亿m3,其中地表水供水2.87亿m3占16%,地下水开采量13.95亿m3(其中浅层地下水3.95亿m3,深层地下水10亿m3)占80%,微咸水0.6亿m3占4%。全市近三年年平均总用水量17.42亿m3,其中城乡工业生活用水2.34亿m3,农田用水14.2亿m3,河道外生态用水0.08亿m3,河湖坑塘生态调蓄补给0.8亿m3。农业用水比重较大,占总用水量的82%。

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在乡村旅游的兴起,全国越来越多的乡村被开发为旅游乡村。在这个潮流的带动下,乡村 的发展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也有弊,优点在被无限放大之时,弊端比没有被 掩盖掉。若是这些弊端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乡村旅游的发展将会弊大于利。因此,了解这些问题, 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将是乡村旅游业开展之初首要做好的。 1.乡村旅游的起源 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到处都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夏,路上都是川流不息的车辆。没有蓝天白云,没有清澈小溪,更没有鸟语花香。大城市就像一个大大的牢笼,每天有着规划好的行程,有着道德规范好的行为准则......城市里的人有着太多的不得已,有许多的压抑,许多的不自由,不快乐。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长期积蓄的情绪需要释放。因此,就有了许多想到大自然走走,感受感受,释放自己的人。然而,一些名山大川为世人所敬仰,很多时候都会有如潮的人流,并不是放松自己的好去处。这时,乡村的炊烟袅袅之景,乡民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随心安逸生活景象,还有乡村民情、礼仪风俗等都使大城市里来的人感触颇深。还可以观赏当时种植的一些乡村土产(水稻、玉米、高粱、小麦等)、果树、小溪、小桥及了解它们以前,现在的故事。在乡村,没有拘束,没有压力,也没有喧闹,只有自然的宁静。而当到乡村散心的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频繁的时候,发现有利可图的商人,开始出资开发乡村旅游,就这样,乡村旅游开始商业化出现了。 2.乡村旅游开发分析 乡村旅游其实有许多的优点,让人们了解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欣赏乡村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假日旅游外,还包括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在假日步行、登山和骑马等活动,探险、运动和健康旅游,打猎和钓鱼,教育性的旅游,文化与传统旅游,以及一些区域的民俗旅游活动。但是,现在,许多跟随乡村旅游潮流的商人开发的乡村旅游,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他们只是以牟取暴利为目的,忽视了乡民的利益与造成的问题后果。 3. 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做得好不仅能给游客带来快乐,也能发张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 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 对乡村旅游层面理解不深,概念混乱 目前,许多的开发商并不懂得真正的乡村旅游的真正概念。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

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

“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 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相关部署,科技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和海洋局共同制定了《国家水安全创新工程实施方案(2015-2020年)》,统筹部署水安全科技创新工作。根据国家水安全创新工程总体安排,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及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主管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本专项紧密围绕水资源安全供给的科技需求,重点开展综合节水、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与安全运行、江河治理与水沙调控、水资源精细化管理等方面科学技术研究,促进科技成果应用,培育和发展水安全产业,形成重点区域水资源安全供给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及配套技术装备,形成5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当量效益,远景支撑正常年份缺水率降至3%以下。 根据重点专项总体安排,基于“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本专项2018年度指南主要支持实施方案提出但在2016年和2017年指南未覆盖的任务,持续围绕综

合节水、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与安全运行、江河治理与水沙调控、水资源精细化管理等方面开展科研部署。 本专项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年。2018年拟支持不超过20个项目,国拨经费约3.2亿元。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对于企业牵头的应用示范类任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如指南未明确支持项目数,对于同一指南方向下采取不同技术路线的项目,可以择优同时支持1-2项。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每个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不超过6个,项目参与单位不超过10个。 本专项2018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1.综合节水理论与关键技术设备 1.1 公共建筑节水精细化控制技术及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不同供用水模式下的公共建筑供水系统效能评价方法及基准指标体系;甄别公共建筑节水关键环节与用水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综合节水集成技术与系统供水设计技术方法;研发公共建筑节水精细化控制技术设备产品,并开展示范推广。 考核指标:建立公共建筑水系统节水效能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形成公共建筑节水集成技术和节水系统设计方法,开发公共建筑节水精细化控制技术设备产品5台(套)以上,

大中型水资源开发利用建设项目

大中型水资源开发利用建设项目 节水评价篇章编制指南 (试行) 一、总则 (一)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落实节水优先方针,指导大中型水资源开发利用建设项目开展节水评价工作,明确节水评价篇章的编制内容和深度要求,制定本指南。 (二)本指南适用于具有水资源开发利用任务的大中型水利建设项目立项阶段节水评价篇章的编制。 (三)建设项目节水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程规范要求;坚持以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核心,统筹协调好节流与开源、不同用水对象的用水需求,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严守红线、控制总量,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相关规划中的节水指标要求。 (四)节水评价范围主要是水资源开发利用建设项目的供水区域。必要时应结合工程的规划范围适当扩大节水评价范围。 (五)本指南引用的主要标准和文件包括: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国办发﹝2013﹞2号) 《水资源规划规范》(GB/T51051)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GB/T35580)

《城市节水评价标准》(GB/T51083)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50363) 《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技术规范》(SL429) 《调水工程设计导则》(SL430) (六)节水评价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 1.开展供水区现状供用水节水水平(用水效率)、现状节水潜力等分析评价。 2.结合项目所在区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提出切实可行的节水目标和指标。 3.从需水预测合理性、可供水量预测合理性、缺水状况分析、水资源配置方案合理性等方面,对建设项目立项阶段提出的水资源配置方案进行节水符合性分析。在此基础上,从节水角度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4.从水源方案、输水环节、工程总体布局等方面,分析建设项目工程节水的符合性,并从节水角度分析评价建设项目工程规模的合理性。 5.从建设项目节水措施三同时要求、监控计量设施方案设计、水价形成机制等方面提出建设项目的节水保障措施。 6.进行节水效果评价,提出主要评价结论与建议。

PRB在地下水污染修复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_邱锦安

PRB在地下水污染修复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邱锦安1,张澄博1,2,李洪艺1,2,张永定1,陈仲如1,林涛1,彭利群1 (1.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广东广州510275;2.广东省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探查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地下水污染已成为当今世界严峻的环境问题。为保护地下水资源,采取有效的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已迫在眉睫。PRB 作为原位治理领域中的新型技术,具有处理时效长、可同时处理多种污染物、运行费用低等优点。综述了PRB的结构类型、反应介质、反应机理和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PRB;原位治理;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X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74X(2011)13-0144-03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PRB in remediation of polluted groudwater QIU Jin-an1,ZHANG Cheng-bo1,2,LI Hong-yi1,2,ZHANG Yong-ding1,CHEN Zhong-ru1,LIN Tao1,PENG Li-qun1 (1.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510275,China; 2.Guangdong Province Key Laboratory of Geological Processes and Mineral Resources Exploration,Guangzhou510275,China) Abstract:Pollution of the groundwater had became a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 in the world today.To protect the groundwater resources,taking effective prevention-control measures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was very urgent.As a new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treatment in situ,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 had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long processing ag e ing,simultaneous processing various pollutants,inexpensive operating cost and so on.Structure types,reactive medium,reactive mechanism,research progress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discussed generally in the paper.Some problems were analyzed,and the developing prospect was expected. Key words:groundwater pollution;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treating in situ;research progress 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生活、工业、农业等人为活动产生了大量污染物,不但引起地表水污染,还导致了地下水污染。据统计,我国超过50%的城市地下水污染较严重,大多数的城市地下水水质不断恶化[1]。在许多农村地区,由重金属引起的土壤污染也日趋严重[2]。土壤系统与地下水系统紧密联系,土壤污染也导致了地下水污染。 保护人类宝贵地下水资源和治理地下水污染已刻不容缓。相比传统的异位处理法(如抽出处理法),属于原位修复的可渗透反应墙(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简称PRB)技术无需外加动力,具有处理效果好、可同时处理多种污染物、处理时效长、运行费用低等优点。1998年美国环保署将其定义为:在地下安装活性材料墙体用来拦截污染羽状体,使污染羽体依靠自然水力传输,通过预先设计好的反应介质后,溶解的有机物、金属、核素等污染物被降解、吸附、沉淀或去除[3]。目前欧美发达国家普遍研究PRB 并将其商业化应用,而我国有关PRB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仍处于试验研究阶段。 1PRB系统及其反应机理 1.1PRB简介 PRB系统结构类型主要有两类:连续式可渗透反应墙(Continuous PRB)、漏斗-渗透门式反应墙(Funnel and Gate PRB)。连续式PRB结构比较简单,但它要设计得足够大,确保整个污染水羽体都能通过。而漏斗-渗透门式PRB将隔水漏斗嵌入隔水层中,引导污水流进导水门,汇集后经过含有反应介质的可渗透反应墙,就可进行污水修复了。漏斗-渗透门式PRB系统又可分为单通道系统和多通道系统。多通道又有并连多通道和串连多通道两类。当污染地下水羽较宽时,主要采用并连多通道系统处理;而对于不同类型污染物混合情况下的地下水处理,一般采用串连多通道系统。在实际应用时应根据场地、污染物、水流等特征采用结构合理的PRB系统。 在PRB系统构筑过程中,如何选取合理有效、费用低廉的反应材料是个关键问题。Blowes等[4]研究指出:高效的反应材料必须满足3个基本条件:(1)当污染地下水流经反应墙时,污染组分与反应材料之间应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反应性;(2)处理区的反应材料应能大量获得,以确保处理系统能长期有效地发挥功用;(3)反应材料不应产生二次污染。PRB介质材料主要有零价铁(Fe0)、活性炭、沸石、粘土矿物、煤炭、离子交换树脂、硅酸盐、磷酸盐、高锰酸钾晶粒、石灰石、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双金属、微生物、轮胎碎片、泥煤、稻草、锯末、树叶、黑麦籽、堆肥以及泥炭和砂的混合物等[5]。目前,PRB技术反应介质采用最多的材料是Fe0,它可以加速污染物中的难生物降解有机物的还原或分解,可以有效去除重金属,且取材容易、价格便宜。 PRB系统要在地下运行多年,对于污染成分复杂的地下水,单一的反应介质无法有效地去除这些污染物。选择 收稿日期:2011-05-19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5A30402004) 作者简介:邱锦安(1985-),男,在读硕士生,E-mail:qiujinan_sysu @https://www.360docs.net/doc/f93958097.html, 通讯作者:张澄博(1970-),男,博士,副教授,E-mail:eeszcb@mail. https://www.360docs.net/doc/f93958097.html, 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第13期 144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及对策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麦积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 摘要:通过对麦积区水资源现状分析,要解决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管好用好水资源,要突出水资源的节 约、保护和配置,加强工程管理,科学合理的开发利 用水资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1、水资源现状 麦积区位于天水市东北部,区内人口万人,其中城市人口为万人,土地面积万亩,其中耕地面积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亩/人,本区以西秦岭为界,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28mm,且年内分配不均,65%的降水集中在6—9月份;区内季节变化明显,蒸发量较大,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300mm。岭南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包括党川、利桥两乡,境内流域面积1279km2,主要河流有白家河、花庙河、红崖河,多年平均径流量均在1亿m3左右,且水源稳定性较好;岭北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境内流域面积2180km2,主要河流有:渭河及支流藉河、牛头河、颖川河、东柯河。根据水文资料,渭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亿 m3,最大为亿m3,最小为亿m3,且随季节变化十分明显,丰水季节流量骤增,最大为4920m3/s,枯水季节流量突减,最小仅为s,而且含砂量大,多年平均含砂量为73kg/m3。

由于近年来连续干旱,部分河流出现连年干旱断流现象。如葫芦河98年断流时间为120天,99年、2000年断流均为84天;藉河97年断流长达330天,此后基本长年断流,仅在雨洪季节有短时洪水流过。 经现状分析,区内水资源量、需水量,可供水量在不同保证率p=50%(平水年),P=75%(枯水年),P=95%(偏枯年)时分别为:(见下表) 附表一单位:亿m3 从上表可以看出,区内水资源从总量上看虽然相对较多,但其中地表水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地表水资源在区内利用率很低,造成的原因是:降雨量虽然较大,但年际变化也大,大部分以洪水形式流走;入境水由于没有相应的调蓄工程,再加

生态旅游存在问题

关于生态旅游存在问题的文献综述 摘要:目前生态旅游面临很大困境,究其原因是在理论研究上还未建立科学的概念体系,在实践中对旅游者、开发商经营者、行业管理、规划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缺乏有效的解决手段,因此,应当谨慎对待生态旅游盲目扩张的问题。 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破坏制约因素 正文: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旅游已经得到较快发展,但是生态旅游系统、科学理论体系尚未建立,在实践中存在可操作性差、有较多难以克服的制约因素等问题,导致其发展目标难以实现。同时,生态环境也因生态旅游的开展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旅游业被称为“无烟企业”,然而无烟并不意味着无污染无破坏,生态旅游的发展值得我们反思探讨。 一、大规模发展生态旅游的制约因素 1、尚未建立系统、科学的概念体系 什么是生态旅游?国内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比较统一的概念。据不完全统计,国外有近千个定义;国内学者给其下的定义也有数十种之多,不同定义之间的差异很大,主要体现在生态旅游的目的、途径、地点、主体及其造成后果等方面,在旅游业界还比较普遍的存在着对生态旅游概念的误用滥用等现象,上述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一种观点认为,凡是到生态环境较好的自然区域惊醒的旅游活动

都是生态旅游,在旅游业界这种观点非常普遍。照此观点,除城市旅游之外的旅游形式都属于生态旅游,这显然是不规范不科学的。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对两种概念理解不清的结果,它把生态旅游和自然旅游等同,而自然旅游属于普通旅游的一部分,这种认识没有触碰到生态旅游的本质,生态旅游对旅游的主体、资源、发展途径和目标都有一定的限定,这宗对生态旅游概念的泛化理解,实际上是对生态标签的滥用。 1.2另一种观点认为,只有生态旅游才特别强调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因而进一步认为,生态旅游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而生态学告诉我们,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都应该体现对生态环境的足够重视与维护,而并非只有生态旅游才可独当此任,更不可认为可持续理念就是生态旅游的本质,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其实践的具体途径应当包括生态旅游在内的多种旅游活动形式,两者的区别在于生态旅游只是一种特定的旅游活动形式,而可持续发展旅游是旅游地规划管理的一种模式。 1.3部分学者认为,广义的生态旅游者是指到生态旅游区的所有旅游者,而狭义的生态旅游者是指到生态旅游区旅游并对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和区域发展负有责任的游客。广义的生态旅游者概念的这种定义方法,具有统计意义上的便利性,但体现不出生态旅游者与普通旅游者的区别,因而有学者认为,正是概念泛化造成生态旅游区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狭义的概念对生态旅游着有明显的限定,要求旅游者有较高

(完整word版)“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

“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 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紧密围绕水资源安全供给的科技需求,在“十三五”期间重点开展综合节水、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与安全运行、江河治理与水沙调控、水资源精细化管理等方面科学技术研究,促进科技成果应用,培育和发展水安全产业,形成重点区域水资源安全供给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及配套技术装备,形成5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当量效益,远景支撑正常年份缺水率降至3%以下。 2016年2月,科技部发布了“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围绕“十三五”水资源安全保障急迫的、基础的和涉及重大战略布局的重点流域水利调度、水沙调控、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和城乡水安全等研究任务,设计19项内容,资助31个项目。根据重点专项总体安排,基于本专项实施方案,2017年将持续围绕综合节水等六大方面开展科学技术研究。 本专项2017年度指南拟支持项目约覆盖专项实施方案任务的1/3。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执行期3-4年。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对于典型应用示范类任务,中央财政资金不超过该专项中央财政资金总额的30%,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如指南未明确支持项目数,对于

同一指南方向下采取不同技术路线的项目,可以择优同时支持1-2项。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每个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不超过8个,项目参与单位不超过15个。 本专项2017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1.综合节水理论与关键技术设备 1.1现代灌区用水调控技术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灌区用水多过程调控理论,研究灌区用水实时调配技术与产品,开发灌区用水测控技术与设备,构建现代灌区高效用水调控技术集成模式并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提出现代灌区高效用水系统解决方案与配套技术,典型示范面积6万亩以上,与当前国内最好水平相比,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效率提高10%以上。 1.2农田节水减排控盐技术及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农田灌排协同排水控盐理论,研究农田水盐诊断预测及排水再利用评估技术,研发农田排水调控工程技术与产品,建立农田节水减排控盐技术集成模式并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提出农田节水减排控盐系统解决方案与标准体系,典型示范面积2万亩以上,排水再利用率提高20%以上,作物增产10%以上。 1.3生活用水新型实用节水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不同生活用水对象,研究节水技术集成应用以及用水终端、水系统设计、水系统全流程影响,研发城镇各类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

麦积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摘要:通过对麦积区水资源现状分析,要解决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管好用好水资源,要突出水资源的节约、 保护和配置,加强工程管理,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 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 展。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1、水资源现状 麦积区位于天水市东北部,区内人口57.57万人,其中城市人口为12.18万人,土地面积518.1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75.27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2亩/人,本区以西秦岭为界,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528mm,且年内分配不均,65%的降水集中在6—9月份;区内季节变化明显,蒸发量较大,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300mm。岭南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包括党川、利桥两乡,境内流域面积1279km2,主要河流有白家河、花庙河、红崖河,多年平均径流量均在1亿m3左右,且水源稳定性较好;岭北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境内流域面积2180km2,主要河流有:渭河及支流藉河、牛头河、颖川河、东柯河。根据水文资料,渭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2.7亿m3,最大为30.43亿m3,最小为5.26亿m3,且随季节变化十分明显,丰水季节流量骤增,最大为

4920m3/s,枯水季节流量突减,最小仅为0.34m3/s,而且含砂量大,多年平均含砂量为73kg/m3。 由于近年来连续干旱,部分河流出现连年干旱断流现象。如葫芦河98年断流时间为120天,99年、2000年断流均为84天;藉河97年断流长达330天,此后基本长年断流,仅在雨洪季节有短时洪水流过。 经现状分析,区内水资源量、需水量,可供水量在不同保证率p=50%(平水年),P=75%(枯水年),P=95%(偏枯年)时分别为:(见下表) 附表一单位:亿m3 续表单位:亿m 从上表可以看出,区内水资源从总量上看虽然相对较多,但其中地表水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地表水资源在区内利用率很低,造成的原因是:降雨量虽然较大,但年际变化也大,大

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摘要:地下水数值模拟的应用研究进展国外对地下水数值模拟的研究和应用较早,且理论、技术等各方面相对成熟,目前已经从“水量问题”的应用研究逐步过渡到“水质问题”的应用研究上,以解决各种更复杂的地下水问题。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同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应用研究在地下水位预测、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地下水循环机制研究、地下水资源预报评价等水量、水位问题方面,但在加油站渗漏场、石油渗漏场、垃圾填埋场、工业废料填埋场、矿区、核废料处置场等污染场地污染物的迁移问题方面的应用研究逐渐增多,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关键词:数值模拟、进展、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学有效的数值计算方法在处理地下水污染、分析地下水资源评估等问题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地下水流等问题进行模拟,以其有效性、灵活性和相对廉价性逐渐成为地下水研究领域的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1]。尤其针对加油站渗漏场、石油渗漏场、垃圾填埋场、工业废料填埋场、矿区、核废料处置场等污染场地污染物的迁移问题,建立准确的数值模型进行预测是查明污染物污染潜水范围、程度及其分布特征最有效最直观的方法之一,同时还可以为污染区实施污染防治与修复等优化配置提供科学技术支持[2]。 地下水数值模拟的应用研究进展国外对地下水数值模拟的研究和应用较早,且理论、技术等各方面相对成熟,目前已经从“水量问题”的应用研究逐步过渡到“水质问题”的应用研究上,以解决各种更复杂的地下水问题。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同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应用研究在地下水位预测、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地下水循环机制研究、地下水资源预报评价等水量、水位问题方面,但在加油站渗漏场、石油渗漏场、垃圾填埋场、工业废料填埋场、矿区、核废料处置场等污染场地污染物的迁移问题方面的应用研究逐渐增多,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4]。 近几十年来,随着地下水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地下水数值模拟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加拿大Borden基地、美国Cape Cod基地与Columbus基地开展的大型野外试验场研究,大大丰富了地下水溶质运移的理论和方法,取得不少新的认识,并为发展和检验溶质运移理论和相应数学模型提供了大量数据(MacKay et al,1986; LeBlanc et al,1991;Bogga et al,1992;Zheng and Gorelick,2003);随机方法在非均质介质渗流和溶质运移的模拟中得到比较多的应用,从而加深、甚至改变了人们对此类介质中流体运动和溶质运移的认识(Dagan and Neuman,1997; Zhang D,2002);通过多孔介质中水流运动、溶质运移和化学反应,甚至生物过程的耦合建立模型来集成地研究这些过程也取得很多进展(van Genuchten and Sudicky,1999; Yeh and Tripathi,1989; Barry et al,2002)。此外,计算方法也取得不少进展,但溶质运移模拟中数值弥散和振荡问题的解决和地下水模拟逆问题的求解进展比较缓慢(Sun and Yeh,2007)。 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地下水数值模拟开展得比较晚,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文化大革命还没有结束,所以从事这项工作困难重重,而且人也不多,主要来自高等学校和研究部门,以后才逐步扩展到产业部门。为了加快我国地下水数值模拟的发展,深切感到有必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