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概论》第三章课堂笔记

《管理学概论》第三章课堂笔记
《管理学概论》第三章课堂笔记

福师《管理学概论》第三章管理环境课堂笔记

◆主要知识点掌握程度

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了解要求学生知道;理解要求学生在识记的基础上明白其中主要的观点和联系;掌握要求学生在记忆、理解的基础上转化为自身知识,并能用于考核及平时的实际问题分析。掌握属于本课程教学要求的最高层次。理解和掌握层次的内容为本课程主要考核的内容。

本章内容同学们要重点掌握管理环境包括制度、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的环境描述。

◆知识点整理

一、管理环境概述

(一)环境的定义

环境,斯蒂芬.P.罗宾斯定义为对组织绩效起着潜在影响的外部机构或力量。环境是组织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它存在于组织界限之外,并可能对管理当局的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二)一般环境

一般环境,是指对某一特定社会中所有企业或其他组织都发生影响的环境因素,也称为宏观环境因素。

一般环境的改变是单个组织无法控制的,组织只有通过一定的决策来适应已变化的一般环境,但有些一般环境因素是可以预测的。一般环境包括以下一些因素。

1、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影响组织行为诸多因素中最关键、最基本的因素,相对于其他方面而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对组织所产生的影响更直接,更为重要。而最主要的是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和政府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

2、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是指总的政治形势,它涉及社会制度、政治结构、党派关系、政府政策倾向和人民的政治倾向等。政治的稳定无疑是组织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3、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如价值观念、消费风格、品位、宗教信仰、教育文化水平等都属于社会环境内容。组织一经产生,就按照社会环境的要求进入一定的位置,但组织所处的社会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组织必须使其经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迁,也就是说,组织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它们内部政策,必须随社会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4、技术环境

任何组织都与一定的技术存在着稳定的联系,一定的技术是一定组织为社会服务或贡献的手段。一个组织拥有的技术先进与否,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影响极大。

(三)具体环境

具体环境指的是与实现组织目标相关的那部分环境,它由对组织的绩效产生积极或者是消极的关键因素构成。供应商、顾客、竞争者、公众都是组织极为关心的具体环境因素。

(四)环境的不确定性

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而且大多数变化,管理当局不可预测,因此环境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根据环境不确定性的程度,我们可以把环境分为动态环境和稳态环境。动态环境是指组织环境要素大幅度改变的环境。反之,则称之为稳态环境。环境的不确定性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衡量。一是环境的复杂性。复杂性程度可用组织环境中的要素数量和种类表示。二是环境的多变性,即组织环境中的变动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它不仅取决于环境中各构成因素是否发生变化,而且还与这种变化的可预见性有关。

(五)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组织在于环境之中,毫无疑问,环境势必对组织产生重大影响。这是组织与环境关系的基本问题。一个组织是与具体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系统,并密切关注其一般环境的潜在作用。

环境对组织有制约作用,组织要生存发展,就要适应和服从外部环境。

但组织对环境的适应并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能动的、积极的,而且组织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环境加以控制,尤其在影响具体环境方面,组织可以设法发挥更大的能动作用。

二、管理的制度环境

(一)制度环境的涵义

所谓制度环境指的是组织管理所处的法律、政策和法规等。管理的制度环境是约束管理活动的最重要的因素。因为,一切管理,无论是管理制度、还是管理中使用的方法、手段都首先必须合法。否则,管理就无法进行。

在管理的制度环境中,最为重要的是一个社会的经济体制。任何管理体制都是社会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搞好管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管理者的管理积极性问题。合理的体制会是管理者产生加强管理的积极性,而不合理的体制则会抑制管理者做好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二)制度规范

制度规范是组织管理过程中借以约束全体组织成员行为,确定办事方法,规定工作程序的各种规章、条例、守则、规程、程序、标准、办法等的总称。制度规范的种类包括企业基本制度、管理制度、技术规范、业务规范、个人行为规范

(三)制度化管理的实质

制度化管理的实质在于以科学确定的制度规范为组织协作行为的基本约束机制,主要依靠外在于个人的、科学合理的理性权威实行管理。以理性的、正式规定的制度规范为基本权威实施管理,就是制度化管理的实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允许发挥个人权威的作用,只是起基本制约作用的是制度权威。

制度权威也可叫正式权威,个人权威则称为非正式权威。正式权威来自于组织结构中对管理者地位和权力的正式规定,在这种形式下,管理者拥有组织授予的奖惩权,可以视被管理者工作的不同情况进行奖惩。而非正式权威来自于个人所具有特殊品质,如个人在某方面的专长,或非凡的组织领导能力等,具有这种品质的某个人可以将众人吸引到自己身边,服从其管理和领导。非正式权威建立在对个人的忠诚关系上,是对个人负责。制度化管理是依靠正式权威来进行管理的管理方式。

三、管理的经济环境

(一)当代经济环境发展的三大趋势

1、经济活动国际化

经济活动国际化,或者说是全球化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其具体的表现是:第一,国际贸易迅猛增长。第二,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并且正以庞大的规模和雄厚的实力左右着世界经济。第三,金融市场全球化。随着各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金融全球化的步伐很快。金融市场全球化的双重影响十分突出,它可能使一个国家或者是地区的金融危机演变为世界性的灾难。如亚洲金融危机就是典型的例子;第四,经济信息传递的全球化。当前,在全球电脑网络的推动下,经济活动已经全球化,而且使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经济信息的全球化更为突出。

2、经济活动知识化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的同时,全世界都在感受到的另一个发展趋势就是知识化。知识经济的到来是管理的经济环境变化的又一个重要的方面。知识经济兴起的最重要的背景是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它直接导致了全球经济的根本性变化。这一方面表现在知识对传统产业的高度渗透。另一方面表现在以知识为基础的新兴产业的崛起,这尤其体现在计算机、电子和航天等高科技产业和知识密集服务业中。

与以往的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经济有一些什么样的特点呢?

第一,人力资源,特别是掌握着知识和技术的人力资源在经济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日趋重要,人力资源成为无论是宏观管理还是微观管理都必须倍加重视的资源。

第二,诞生了许多新型的组织,如知识型企业、虚拟企业、网络企业、学习型组织等等。

第三,学习在知识经济中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知识经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劳动力市场对科技人员和有高度熟练技能工人的需要日益增长。因此,学习将成为工人或者组织发展的有效工具,是挖掘新技术的生产潜力和保持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

3、经济发展目标指向可持续发展

与经济的全球化、知识化过程相伴随的还有一个重大的变化是全世界都在追求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基本需求和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可以说,这是当今一切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管理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在自然环境约束下发展经济、社会和人自身的要求,当然,对一切管理活动都会产生影响,特别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更是要考虑这一点。

(二)跨文化管理

跨文化管理(Transcultural management),是指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事的管理。

跨文化管理产生的根源在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出现国际化趋势,生产的社会化已超越了国界,分工协作从企业内部、国内各地区之间发展到各国之间,企业要从事跨国经营,这正是跨文化管理产生的根源。一般来说,跨国经营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其中文化环境对跨国经营活动有重大影响。在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和社会环境大体相似的两个国家,跨国经营企业的活动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文化环境的不同。充分了解文化因素有助于跨国经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

四、管理技术环境

(一)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

1、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大大加快

2、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

3、高技术之间的综合、交叉越来越多

(二)不同技术条件下管理的重点

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当前一般将技术划分为如下三类:

1、长链式技术:长链式技术也称之为大批量生产或工业技术。在这种技术基础上,劳动的分工要服从生产装配线的流程。

2、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技术指的是高度依赖技术人员的自身技术开展活动的技术。

3、中介式技术:中介式技术指的是专门用于联结活动中具有相互依赖的有关方面的技术。如银行、批发、零售等领域一般都认为所使用的是中介技术。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在哪一种技术中,技术的先进程度对作为工人的工作满意程度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研究表明:尖端技术一般容易使职工产生工作满足感。因为工作技术越是先进,工作就越带有挑战性,职工就容易产生战胜挑战的动力。此外,技术的多变性也具有同样的作用。多变性的技术会减少工作的枯燥无味的压力。所以,无论是哪一种技术,都应当与先进性和多变性结合起来。

五、管理的文化环境

(一)文化含义与特征

文化是一个使用得特别频繁的概念,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在管理学中,文化指的是一种除政治、经济、军事以外的一种观念形态。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它一般表现为一定时期人们的知识、宗教、信仰、道德、习俗、心理等传统。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如下几种特征:

1、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一种群体特征。

2、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是人们的精神活动的产生,是从事精神产品产生的结果。

3、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一种文化形态都是从社会经济结构发展起来的,并且要受这个结构的制约。但是文化形态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这说明,一种文化形成后,其变化是相当缓慢的。文化的稳定性表现为文化都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地区性、民族性和排他性。

4、文化还是不断地发展变化。

(二)文化分类的四个维度

美国管理学会的管理学家吉特.霍夫斯泰德在1980年发表了一篇《动机、领导和组织:美国的理论可以在国外应用吗?》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了很有影响的、从管理学的角度对文化进行分类的四个维度:

1、权力距离:权力距离是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相区别的第一个维度,指的是社会承认和接受的权力在组织中的不平等分配的范围。在管理中的权力距离也就是指的职工与管理者之间的社会距离。

2、对风险与变革的态度:对风险与变革的态度也有人翻译为不确定性避免。不确定性避免指的是一个社会感受到的不确定和模糊的前景的威胁。

3、是崇尚个人主义还是崇尚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都是指的一种社会结构。个人主义指的是一种松散的社会结构,而集体主义则是一种紧密的社会结构。崇尚个人主义的社会最关心的是自己和家庭,而崇尚集体主义的社会最关心的是对集体的关心,关心他人,对内部的群体忠诚。

4、男性度——女性度的分布:这是区别文化的第四个尺度。指的是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中,是男性通常具有的一些信念和性格占主导地位,还是女性通常所具有的信念和性格占主导地位。

霍夫斯泰德提出的划分文化类别的四个维度具有合理性,避免了对文化简单化的不足。

(三)中、美、日三国文化的特点

在世界管理实践中,影响较大的有美国的管理与日本的管理。美国的管理可以说是西方管理实践的代表,而日本的管理则可以看作是东方管理实践的代表。这两种管理有着明显的不同,形成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我们认为是管理所处的文化环境的不同。下面分别对我国和美、日两国文化以及在管理上的影响作一些介绍。

1、我国文化的特点及对管理的影响

按照哲学家的划分,中国文化也属于东方文化。但是中国文化又不同于如印度在追求人的自身超脱中形成的宗教文化,也不同于等级森严的日本文化。中国文化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中形成的。在这种文化中,人们习惯从关系中去体认一切,把个人看作是群体的分子而不是动力的个人,是整个戏剧中的角色而不是独立的演员。这样的文化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人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将“人和”这一哲学语言翻译为管理学用语,它就是今天管理学中所说的人际关系的和谐。“人和”的需要对管理的作用是双重的,有利的方面是人们都愿意为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而努力,因此容易形成凝聚力,也比较容易沟通;不利的方面是:在制度化的组织中,理性的管理措施不易被接受,矛盾常常被掩盖;此外,过分地追求人和,会抑制成员之间的竞争。

第二,强调集体主义。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最大的一个不同点是集体主义优先,个人从属于集体,人们从集体中感受自身的存在。如古代的思想家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人们的整体行为中就有很大的影响,此外,先公后私,忠君报国,兼善天下等思想也体现着集体主义精神。与“人和”的特点一样,集体主义对管理的影响也是双重的,有利的方面是:它在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的共同目标上面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的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组织成员在组织的共同目标下团结起来,能够产生最大的集体力。不利的方面是:集体主义强调过分,可能扼杀组织成员的创新精神,不利于人才的成长与发展;过分强调集体主义,忽视合理的个人利益,最终会使成员丧失工作的积极性。

第三,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无论是治国安邦的大事,还是管理家务这样的小事,一般都是以情为先导,循理不循法。这种现象在改革开放之后,强调“法治”以来有了较大的改变,但是仍然在许多方面存在。

2、美国文化的特征及其对管理的影响

美国文化是典型的个人主义文化。我们认为这种说法过于偏颇。一般说来,美国文化有这样几种特征:第一,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居主导地位的是:自然和物质世界都是应当被人类所控制,并用来为人类服务的。这种思想表达了强烈的要主宰自然的倾向。

第二,在看待科学与技术的作用问题上,美国占主导地位的是坚信科学及技术是了解自然的主要工具。

第三,物质主义的色彩比较浓厚,美国人将物质的富足和享受看作是人们应有的权力。

与东方文化不同。美国文化中的个人是在与他人的差别中来认识自己,而东方文化则是在将个人归属于某个集体来体认自己。所以,美国文化强调自我的存在和个人的价值,强调个人之间的竞争。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个人的权力界线十分清楚,个人的权力欲也比较强。在美国人看来每个人都应当自己负责。这种文化对组织的影响就是,每个人都干好自己分内的事情。

3、日本文化的特点及其对管理的影响

日本文化也属于东方文化,但是它的文化与中国文化,印度文化这些东方国家的文化又有很大的不同。由于日本能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创之后迅速恢复,日本文化因此也就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对象。因此,形成了多种有关日本文化特点的观点。美国著名的人类文化学学者本尼迪克特在其著作《菊花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中对日本文化的特点作出了这样的归纳:

第一,日本民族具有双重性格。这种双重性格表现为既和善又好斗,既爱美又尚武,既顺从又不任人摆布;

第二,日本文化中等级制度色彩鲜明。日本封建社会时间较长,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这种等级制度在社会和家庭中都很突出;

第三,集体主义。日本文化强调国家利益至上、集体的利益至上,集体主义思想普遍。

而我国的一些学者认为,日本文化除了等级制度、集体主义等特点之外,还有注重人际关系,家庭意识强烈的特点。正是这样的文化环境,才使得日本的企业集团仍然带有家庭统治的色彩。此外,日本文化对外来的优秀文化有很强的“兼收并蓄”的包容能力。

日本文化对日本的企业管理乃至政府的社会管理都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当今日本企业中的三大制度(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集体决策)的形成和主要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与日本特殊的文化有直接的联系。

当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等推动文化发展因素的影响,日本的传统文化也开始出现许多现代管理要求相冲突的现象。

(四)社会责任和管理道德

什么是社会责任,人们有不同的认识。这些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总体上可归为两大类,即一种站在纯经济的立场,诊断管理者的责任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另一种是站在社会经济立场,认为管理的责任不仅仅是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而且要增进社会福利。我们认为,社会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土壤,企业是依托社会而存在的。只有充分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的企业,才会最终获得消费者的高度评估和认可,使企业有良好的形象,这是企业兴旺发达的首要条件。

企业如何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对社会造成影响的责任,另一类是企业对社会问题的责任。企业对社会问题承担责任的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社会创新,即把一项社会问题转化成新型的、有利可图的企业机会,使企业在解决社会问题、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能获得重大的经济效益。

(五)影响社会责任和管理道德的因素

所谓影响管理者的社会责任和道德的相关因素,是指影响管理社会行为和道德表现的变量,列举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导向和管理价值体系。一个社会的管理,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是信仰问题。

第二,特殊需要群体。女性、儿童、少数民族都具有特殊需要的群体。

第三,紧张的生活气氛。走向市场经济的中国,失业、通货膨胀、新的法规的推行,都是对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民隋性心态的剧烈冲击。

《C语言程序设计》第三章 C语言基础 课堂笔记

页眉内容 《C语言程序设计》第三章C语言基础课堂笔记 §3.1 基本字符集、关键字和标识符 一.基本字符集 字符是C的基本元素,C语言允许使用的基本字符集: 1.26个大写字母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2.26个小写子母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3.10个阿拉伯数字0 1 2 3 4 5 6 7 8 9 4.其他字符!" # % & ' ( ) * + , - . / : < = > ? [ \ ] ^ _ { | } ~ 5.空格字符以及制表符合换行符等控制字符 二.关键字(P375,附录II) C中具有固定意义的字符串。 (1) C中的关键字共32个,必须用小写字母 (2) 关键字不可用于变量名、函数名等。 auto break case char const continue default do double else enum extern float for goto if int long register return short signed sizeof static struct switch typedef union unsigned void volatile while 三.标识符 标识符用于命名变量、类型、函数和其他各种用户定义的对象,是由字母、下划线和数字三种字符组成。 (1) 第一个字符必须为字母或下划线 (2) C对标识符的长度规定为任意,Turbo C区分32 个字符 (3) C区分大小写 (4) 不允许关键字作为标识符 §3.2 C数据类型

应用写作病文修改的笔记讲课稿

童鞋们,以下是老师上课讲过的一些病文的笔记,请看蓝色字体部分,是她讲的修改意见,看看吧,考试有一题是“病文修改”,可能会用上。加油! 病例析改 [病文1] 关于庆祝首届教师节开展游园活动的通知 为了庆祝第一个教师节,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的友谊,我校定于×月×日晚×时在××(地点)举办游园活动。为确保此次活动的顺利开展,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加游园活动者都必须是本校教职工,其他人员不得参加。 二、必须听从工作人员的安排,服从工作人员的指挥,不得无理取闹,以免影响工作人员的正常工作。 三、必须严格遵守各项活动规则,不准随便破坏游园活动的规定,如有这种情况应受到校纪处分。 四、参加任何活动都必须排队,不准随意插队,不准在队列中故意拥挤。 五、保护好一切活动器械,严禁私自拿或破坏。 六、领奖时必须排队,不准不排队而领奖这种现象发生。 七、工作人员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不得乱发奖票。 以上规定,望大家自觉遵守,互相监督执行。对那些不遵守者,应给予校纪处分。 特此通知。 ×××学校教师节游园活动筹备组(章) 一九××年九月九日 红色字体改成以下几个方面: 一、参与人员: 二、活动内容和地点: 三、活动要求: 四、领奖须知:

[病文2] 机关游泳池办证的通知 机关各直属单位: 机关游泳池定于6月1日正式开放,6月10日开始办理游泳证。请你们接此通知后,按下列规定,于元月三十日前到机关俱乐部办理游泳手续。 一、办证对象:仅限你单位干部或职工身体健康者。 二、办证方法:由你单位统一登记名单、加盖印章到俱乐部办理,交一张免冠照片。 三、每个游泳证收费伍角。 四、凭证入池游泳,主动示证,遵守纪律,听从管理人员指挥。不得将此证转让他人使用,违者没收作废。 五、家属游泳一律凭家属证,临时购买另票,在规定的开放时间内入池。 ×××俱乐部 ××××年×月×日 红色字体改成以下几个方面: 一、办证时间: 二、办证地点: 三、办证对象: 四、办证方法:

八年物理第三章 物态变化课堂笔记教学文稿

第三章第一节温度 叫温度。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 一、温度计 1.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2.液体种类:酒精,水银,煤油。 3.分类: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Ps. 它们的量程不同,分度值也不同。 二、摄氏温度 1.常用单位:摄氏度,符号℃。 2.规定: 0℃: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 100℃:把在标准大气压沸水的温度定为100℃。 1℃:0℃和100℃之间分成100个等份,每1个等份代表1℃。 三、温度计的使用

使用前: 1.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 2.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保证读数的正确。 使用时: 1.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 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微等一会儿,待温度计 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 中液柱的液面(上表面)相平。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四、体温计 1.用途:测量人体温度。

2.分度值:0.1℃,测量范围:35℃~42℃。 3.不同:液体体温计的玻璃泡与玻璃管之间有一个缩口,在体 温计离开人体时液柱不会自动退回玻璃泡,可以离开人 体读数。 4.用法:每次使用前要用力向下甩,使玻璃管中的液体回到玻 璃泡中,以保证测量的准确。 5.体温计的种类:液体体温计、电子体温计、膜状液晶体温计、 非接触红外线体温计等。 三种不同用途温度计对比表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学习资料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 听课时间:2010年9月24日,第二节。 听课地点:C159教室 听课年级:九年级 听课班级:C159 听课学科:化学 上课教师:廖建红 上课内容:课题3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记录: 教师: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 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何重要用途。 师生归纳引入:氧气有很多重要用途,那你们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吗?教师: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获得氧气?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演示: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 1、在试管中加入约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没有燃烧。 师生分析原因:

①无氧气放出②有氧气放出,但是量太少,不足以让木条复燃。 2、向上述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复燃 师生分析原因: ①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发生反应,有氧气生成。 ②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但它是过氧化氢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也可能是促进者。 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观察:①木条复燃②试管底部二氧化锰的量好象没有变化 师生分析原因: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它不是反应物,它的量如果用精密仪器称量,我们会发现并没有发生变化,且还可继续使用,说明二氧化锰的质量、化学性质并没有改变。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小结。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也叫触媒。例:汽车排气管有一个尾气处理装置,里面加入了一种催化剂,使会污染空气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了无污染的氮气和二氧化碳。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催化剂用途: 老师强调: 1、改变(加快或减慢)速率,不能片面说是加快。

《应用写作》教学大纲1

《应用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10166 课程中文名称应用写作 课程英文名称Applied Writing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 学分/学时2/36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先修课程无 推荐教材(参考书)《新编应用文写作教程》,裴显生,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将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实训的方式展开,主要包括应用文书的界定、党政机关公文、事务文书、日常文书、经济文书、诉讼文书、科技文书、礼仪文书、传播文书等九个专题部分,让学生掌握专业及常用性应用文的特点、格式和基本写作的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文写作基本素养和应用写作的方法的能力,为后续的职场专业化写作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让学生具备各类文种(尤其是《办法》《条例》规定的15种通用公文)写作的能力、掌握写作的方法,了解写作的要求,熟悉文种特点、功用、分类和构成要素,能够选用正确文种,通过应用文突出主旨,安排结构,运用语言规律。学习应用文写作能够帮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掌握应用写作的规律,提高应用文写作、培养运用应用文体进行信息交流的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写作实践及运用应用文进行信息交流,服务于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四、教学进度表 序号项目名称学时教学周安排备注 1应用文写作基础理论概述21 2党政机关公文62-4 3事务文书65-7 4经济文书68-10 5诉讼文书411-12

6科技文书613-15 7日常、礼仪、传播等类文书616-18 五、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 1、考核方式:闭卷考; 2、成绩评定办法:平时成绩(包括提交作业、课堂操作练习、考勤、课堂讨论)占20%,期中考试占20%,期末考试占60%。 六、教学内容提要 教学内容一应用文写作基础理论概述(学时2)教学目的:让学生更加深刻了解应用文写作的种类和特点。(理解能力)教学内容:学生先分组选择国内、外,古代、近现代中的应用文写作的历史沿革和代表人物,作典型案例介绍,并指出不同时期的公文写作 特点,可用文献法或案例分析法来搜集和展示资料,分析讨论。 后教师总结应用文的主旨、材料、结构、表达和语言特点。 教学要求: 1、了解应用文写作的各发展阶段; 2、掌握应用文写作的特点和要素; 3、理解应用文写作的性质和作用,明确学习的意义及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对任课教师的要求: 任课老师讲解教学内容时,总结要全面,补充的知识要全面,并指导分组学生活动中的材料收集和典型案例寻找一切技能与实务问题,包括学生对自主学习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基本概念:应用文主题材料结构语言 思考题: 1、你所理解的文学写作与应用文写作有什么不同,你是怎样理解应用文实 用性和真实性的? 2、应用文书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转载 如何整理课堂笔记

转载:小学生怎样记课堂笔记 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小学生在课堂上记笔记有什么好处。因为在我的课堂上,每一个班的学生都要求记课堂笔记,而且每堂课在我走进教室之前笔记本就是打开着的,省得一到让学生动笔的时候课堂就有一段时间显得特别混乱,转身掏书包找练习本、铅笔、橡皮掉在地上,影响正常课堂教学时间。 课堂笔记就是学生对老师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做书面记录,并把它作为今后复习和学习的重要资料,好处有很多,比如有助于知识的存储和记忆,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帮助学生提高课堂注意力,因为小学生注意力保持的时间比较短。再有就是回到家里复习或等到期末复习的时候课堂笔记就派上用场了。 记课堂笔记的方法很多,但不是每一种方法都适合于每一个学生,教师得想办法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记笔记方法。 一、在书本上作“旁注”。 有的时候老师可能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学期下来,翻开学生的教科书时像新的一样,一个字也没有。这样的学生积累的东西一定特别少。认为在课堂上对于老师的讲解重点例如一些词语的解释、重点的段落,或用画线、或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或写一些简单的注解等标注出来。比方说重点的地方可以用直线画下来,比这个还重要的内容用波浪线现出来,遇到有疑问的地方可以画一个问号,需要积累的词语可以用圆圈、方框圈起来。总之教科书不能空着,不能学过了还和新的一样!这不利于积累,复习时也没有依据。毕竟在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一定会有精彩的部分,这些精彩有时是转瞬即逝的,可能课堂上你还记得很牢固,但你保证不了过一段时间不遗忘,如果你记笔记了,做标注了,复习时当你看到你的标注,课堂精彩处的镜头就会马上再现,可能一些知识点很快回到你的记忆当中。 二、准备一个专门的课堂笔记本。 每一个学科都应该有一个专门的笔记本,包括语文、数学、思品与社会、科学等等,这是养成一种好的学习习惯的基础。课堂笔记本不是要你把课堂上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一般情况下以老师的板书为主,其次是抓住老师讲解的重点记录在本子上。每一个学科的记录方法也有不同,比方说数学科中的一些概念、法则,书本上都有,所以这些不必记,在书上画上重点号就可以,但一些老师对概念的理解,一些解题的技巧等一定要记下来,因为这些可能是老师用很长时间、甚至是用一辈子的时间总结出来的经验,你说这重不重要,值不值得记下来?语文课上一些课文的作者简介、写作时代背景、写作特点等书本上可能没有作注解,老师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或根据教学要求,课堂上一定会对这些作出简要介绍,这也是老师通过查阅很多资料或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作笔记的重点。这样复习的时候效率才会高,积累的东西才会多。为什么说每一个学科要有一本专门的笔记本呢?因为不同的学科记笔记的方法有所不同,而且混用笔记本有的时候会很乱,复习起来不方便,找来找去的效率不会高。 三、学会在笔记中质疑。 细心的老师会发现,有的学生课堂记笔记的方法也掌握了,课听得认真、笔记记的详细,学习成绩本该提高得很快,可就有个别学生的成绩提高起来还很慢,成绩好的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得也不够好,就是我们俗话所说的没后劲。什么原因?其一、写字速度慢,课堂只为记笔记而记笔记,有的时候跟不上老师的讲解。其二、学生不会思考!课堂只为了记而记,没有充分的思考时间,或没有自主思考问题的习惯。所以在记笔记的过程中,要学会记重点,留下一些时间把自己的困惑写下来,然后留在课后思考、与人交流,这样才会有发展。记完课堂笔记后,一定要记得整理。因为课堂老师的讲解一定要快于学生动笔记录,所以没跟上的地方一定要和同学比较一下,把自己没跟上的抄到自己的笔记上,使笔记更趋于完整以免使一些知识点掌握有误,其实这个过程也是记忆和复习的过程,一定要趁热打铁,不要拖拉。

高中化学课堂笔记化学选修笔记完整版

高中化学课堂笔记化学 选修笔记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化学选修4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符号:△H (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 2·8H 2 O与NH 4 Cl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 2 、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小结: 1、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 化学键生成,放出能量 2、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放热反应,体系能量降低,△H为“-”或小于0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吸热反应,体系能量升高,△H为“+”或大于0 3、反应热数值上等于生成物分子形成时所释放的总能量与反应物分子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之差

二、热化学方程式 1.概念:表示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 2.意义:既能表示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又能表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C元素转化为CO2,而不是CO;H元素转化为H2O(l),而不是H2O(g), N元素转化为N2。如:H2(g)+ 1/2 O2(g) = H2O(l); △H =-285.8 kJ/mol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燃料是以1mol作为标准,因此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其它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可用分数表示;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区域经济学-课堂笔记-全书梳理---课程整理概要

区域经济学 1 学科特性 年轻性(60年代在世界范围兴起,直至90年代才在中国范围内兴起,一方面说明其“体系不完善”,另一方面则说明其具有较强的“吸纳能力”,即“包容性”) 应用性 前沿性 第一章 区域和区域经济学 一 区域的概念: ¥ 1 内涵 区域是一个有限的空间范围 (空间范围的大小不同决定了其空间具有“层次性”) 在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尽可能完整:表明其具有较强的“自组织能力”) # 承担特殊的专业化职能(在全国或者较高系统) 二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于发展 (一)| (二)在西方: 1 从经济问题的产生于矛盾的激化: ) 自组织能力 衍生为内生增长机制 较为完善的地域结构,包含三要素: 腹地 … 核心(中心城市群)网络体系 较为完善的产业结构:合理、协调、弹性(能够很快调整产业结构,适应外部变化) 1956年, 瑞典 , 缪尔达尔,《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 循环积累因果论,(市场经济的结果不是有效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而是扩大,若要有效缩小差距,则需要政府作有效调控) 1960年,艾萨德, 1957年, 赫希曼, 核心与边缘区理论(极化效应,涓滴效应)

^ 2 从学科渊源:(由古典区位论发展而来) 1826年,杜能,《农业区位论》,市场距离为核心影响因素; 1909年,韦伯,《工业区位论》,劳动力、运输为影响因素; 1932年,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 1940年,廖什,《消费中心理论》 1960年,艾萨德,《区位分析法》 (三)在中国: 1 改革开放之前:以“生产力布局学”为前身 — 2 改革开放之后:放权、让利 【※】中国改革30年中引发的突出的区域经济问题: (1)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基尼系数) :国际区域经济不平衡警戒线 中国省域基尼系数:1978年: 2004年: 在东中西三大区域中,东部地区省域之间的差距最大,而且在同一省内,县域之间的差异比省域之间的差异更大。 (2)低水平重复建设,区域产业结构趋同 | “五小企业遍地开花”——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3)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4)地区之间的分工协作效益丧失 (5)资源两覅额和环境污染 三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研究对象 从宏观角度研究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及其相互联系的决策性科学。 (二)^ (三)研究内容 1 区域机构(产业结构) 区域的本质是一种结构,这种结构的形成过程就是区域的形成过程,区域结构的完善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 2 区域经济自组织 区域经济增长要素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3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与优化 - 4 区域分工与联系

学校管理学导论 张济正

第一章绪论 ? 第一节研究学校管理学的意义 一、深化学校教育改革与学校管理学 历史和现实表明:学校教育和学校管理改革需要学校管理学的理论指导,从而去有效分析和解决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改革的历程也为创建我国的学校管理学提供实践基础,丰富和完善学校管理学的科学理论。 二、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与学校管理学 要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就必须研究学校管理问题。真正科学的学校管理学,应能对学校管理的实际问题作出理论上的说明,使学校管理由被运转向主动。可见,研究学校管理学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急迫需要。 三、培训学校管理人员与学校管理学 研究学校管理学理论,加快学校管理学的建材建设,是培训学校管理人员的客观需要,也是广大学校管理人员的急切愿望。 ● 第二节学校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学校管理活动是古老的社会现象 学校和学校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学校管理活动是随学校的产生而出现、随学校的发展而演变。在这个意义上说,学校管理活动也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比较古老的历史现象。 二、学校管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逐步形成公共教育制度。 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和近代学校的发展,提出了独立研究学校管理问题的必要性,研究的可能性。 学校管理学成为独立的专门学科具体始于何时呢?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看法。 三、学校管理学发展历程的考察 科学的发展存在两种趋势,1即学科的不断分化和不断综合,两者又是联系着、结合着的。 学校管理学产生时的学说源流对学校管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学校管理学包含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研究课题,有创新精神的学者都可从这两方面寻求新的进展。最后,必须指出的是,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同,学校教育和学校管理的实际状况不同,学校管理学在各国的发展必然是千姿百态的,不会完全按一同一模式开展研究工作。 四、我国学校管理学的演变过程 第一时期:清未近代学校的产生到辛亥革命 第二时期:辛亥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第三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 第三节学校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管理和学校管理 正克莱兰特作业式定义是一种将管理的观念与一些可供观察和标准结合在一起的定义方式,可适用不同环境中的管理 据此,可知: ①管理是一种社会的共同活动;②这种活动不是单独个体的行动,而是一种组织活动;③在组织中要处理人和各种资源的关系,经一定的过程以达成某种目标;④要择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去求得活动的效率。 学校管理:学校管理是一种以组织学校教育工作为主要对象的社会活动。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整体优化学校教育工作,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 二、学校管理学的研究范围 学校管理学主要研究学校领域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研究学校教育活动的领导和组织问题,从而实现学校的管理目标。 学校管理学的研究内容:1.目标 2.原则 3.内容 4.过程 5.方法 6.制度 7.管理者 四、学校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综述 系统中诸因素的相互影响作用及其规律。 它的基本内容包括:①研究学校工作目标和学校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②研究对学校各项工作实施管理的活动内容和方法;③研究学校管理活动的过程及其有效进行的条件;④研究学校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组成及其活动方式。 ● 第四节学校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学校管理学的基本原则 各门学科都应有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研究方法,更应有明确的指导研究工作的基本原则。根据创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学校管理学的要求以及学科的特点,研究学校管理学必须贯彻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二. 研究学校管理学的常用方法 一)调查法(二)文献法 (三)比较法 (四)统计法五)实验六个案法(或案例法 第二章学校的工作目标 ● 第一节目标与学校管理目标的内涵 一、学校工作目标的组成部分 教育工作是学校工作中的一个方面,指的是育人工作的全部活动。管理工作是学校工作中的另一个方面,它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从教育活动中分化出来的一种独立的职能活动。

第三章化学课堂笔记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1、物质都有可分性。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 3、分割 物质(宏观)=============微粒(微观) 聚集 二、微粒的基本性质 1、微粒很小 2、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实验: 现象: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结论:氨分子不断运动 3、微粒之间有空隙 ①不同物质微粒间的空隙大小不同。 ②固体、液体中微粒间的空隙较小,固体、液体不易被压缩;气体中微粒间的空隙较大,气体易被压缩。 ③物质的状态是由微粒之间的空隙大小决定的 例: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⑴湿衣服在太阳底下干得快 答:水分子是不断运动着的,水分子获得太阳的能量,运动加快。 ⑵糖放到水中不见了 答:糖分子运动到水分子之间的空隙里去了。 ⑶物体的热胀冷缩 答:受热,微粒之间的空隙变大;遇冷,微粒之间的空隙变小。 ⑷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 答:水分子之间有空隙。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分子:大多数物质由分子构成 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由原子直接构成 离子: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一般由阴、阳离子构成 一、分子

1、概念: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例如: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 2、分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 例如: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制得的氧气与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分解制得的氧气化学性质相同,是因为它们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一氧化碳(CO)和二氧化碳(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是因为它们的分子不同。 二、原子 1、概念: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又一种基本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实质) 分解结合 ————→————→ 水分子氢原子氧原子氢分子氧分子 化学变化的过程,实质是原分子被破坏,分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 ......成新分子的过程。 3、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在化学变化中 ......,分子可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MnO2 例1:在2H2O2 ===== 2H2O + O2↑反应中,发生改变的微粒是过氧化氢分子(H2O2),没有改变的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生成的新微粒是水分子和氧分子。 例2: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的不同。 答:水的蒸发是水分子之间的空隙变大,水分子本身没有变,是物理变化;水的分解是水分子在通电的条件下,分出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子变了,是化学变化。 构成构成 5、原子————→分子————→物质 直接构成 6、人类对原子的认识 ①英国科学家道而顿提出了原子学说

《证券投资学》第三章课堂笔记

福师《证券投资学》第三章股票课堂笔记 ◆主要知识点掌握程度 掌握股票概述,包括股票的含义、特点、种类;股票的价格,包括股票价格的含义及股票市场价格的评价方法;股价的波动及其原因;股票价格指数及其编制。 ◆知识点整理 第三章股票 一、股票概述 股票是股份公司为筹集长期资金而公开发行的一种有价证券,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证明其所入股份的凭证,是股东对股份公司享有权利的依据。 (一)股票的基本特征 1.股票的特点 (1)股票是公司所有权的象征 购买了公司的股票,就成为公司的股东。股东有权按出资的比例,即拥有公司股份的多少,享受公司的收益和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包括参与股东大会、进行投票表决、享受股息红利、参与公司剩余财产的分配等各项权利。 (2)股票是一种不定收益的证券 公司的经营管理的效果直接关系或影响到股东的收益,而且,在股票市场上,各种因素都有可能影响股票的市场价格,投资者有可能遭受价格波动所导致的损失,而一旦公司经营不好,破产倒闭时,则会导致灾难性的资本投资损失。 (3)股票是一种具有流通性的证券 投资者持有的公司股票,可以在股票的二级市场上进行交易。在健全的股票交易市场存在的条件下,持有股票可随时卖出变换成现金。衡量股票流通性强弱的指标称为股票的变现力,即在极短的时间内变换成现金而不致亏损的能力。变现力越强的股票则越受投资者青睐;而变现力弱的股票则无人敢于问津。 (4)股票没有期限性 在购买股票以后,持有股票者不能向公司退股要求返还本金。股东要想收回投资,只有把股票转卖给他人。所以,股票没有期限性,是一种永久性的投资。只要公司存在,其所发行的股票就存在,并给持有股票的投资者带来收益和风险。 2.股票的票面特征 股票的票面特征要综合反映股票持有人的各项权益、股份公司和发行股票的一些基本情况。股票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有价凭证,是股份公司和投资者的一种契约反映。 (二)股票的种类 1.普通股票和特殊股票 普通股票 普通股票即股息随公司利润的大小而增减的股票。普通股股东享有以下权利:盈余分配权、资产分配权、表决权、选举权、优先认股权、股份转让权等。由于普通股票是在权利内容上不附加任何条件的股票,所以被当作标准股票,作为衡量其他股票的基准。现在股份公司发行的股票,大都是普通股票。 2.优先股票 优先股票是在股份公司的收益分配和剩余财产分配上较普通股票享有优先权的股票。优先股在发行时事先规定固定股息;其股息支付也先于普通股。在公司破产清算时,优先股的股东有权按票面价值先于普通股得到清偿。 但优先股在投票权和表决权的行使上受到一定限制,持有优先股的股东一般没有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权利。只有在直接关系到优先股股东利益的表决时,优先股股东才能行使表决权。 (三)普通股在证券交易市场的分类 普通股票按其在股票流通市场上的属性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教育学概论知识点

1.我国目前使用的是三级课程管理模式。 2.学科课程论它又称作分科课程论。 3.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于先于经济的发展。 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效果具有长期性。 5.不同类型层次的学校所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是指培养目标。 6.古代的教育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7.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学记》 8.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的性质 9.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论著《新教育大纲》的作者是杨贤江 10.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11.“启发”一词来源于孔子所讲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 12.从个体发展的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这个意义上说,个体的主动能动性是决定因素。 13.因材施教原则我的精神实质是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14.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5.学校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教育者、教育措施和受教育者 16.被人们看作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性著作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17.杜威和他的《民本主义教育》是20世纪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 18.由于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因而教育具有生产性 19.“应试教育”的根本错误是违背了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 20.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1.教育所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22.教学所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知与不知的矛盾 23.社会生产力对教育起制约作用 24.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目前教育落后的状况,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在于教育体制 25.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 26.校本课程是学校教师开发的课程 27.中国教育目的实现的基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论语》 29.“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终身性的特点的要求 30.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学派和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赫尔巴特和杜威 31.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教育思想家是亚里士多德 32.我国倡导启发式教学的第一人是古代教育家孔子 33.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的特点 34.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的是内发论 35.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 36.遗传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37.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有的素质在较低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的素质则要到较高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这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38.赫尔巴特所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一般被概括为: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和教师中心 39.涂尔干说:”教育是成年一代对社会生活尚未成熟的年轻一代所实施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政治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

初中化学笔记完整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2017年3月6日星期一)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理性质包含: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 2.化学变化: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包含: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3.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 规律的自然科学。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主要成 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2.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3.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1.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应用写作试题和答案

应用写作试题和答案 一、改错题:(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教材《应用写作》主编:张建高等教育出版社 下面是一则征稿启事,从格式到内容都有毛病,请按要求修改。 征稿启事为丰富校刊《中学时代》的内容,特征求下列稿件:园丁颂歌,班级新事,学习心得,读书笔记,思想火花和文艺创作等。来稿要求观点鲜明,文字简洁生动,字迹清晰,篇幅以不超过千字为宜。请写明真实姓名和所在班级。祝大家学习进步!《中学时代》编辑部2003年5月4日 启事的名称应写在首行正中。 2、正文中还应交代交稿的地点。 3、祝愿的话应该删去。 4、落款处的单位名称和日期应分两行写在右下方,因此,这则启事中的《中学时代》编辑部或单位名称应写在上行,2003年5月4日或日期应写在下行。 下面是家长会通知,试从格式、内容等方面找出6处不当的地方,并提出修改办法。 通知家长同志:兹定于2003年5月20日下午在我校召开初三年级家长会议,传达今年全省中考改革的要求,同时汇报我们初三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届时请务必到会参加。 此致敬礼×××中学 2003年5月15日 编号不当之处修改办法(1)家长同志顶格写 (2) 5月20日下午在“下午”后加“3点”(加上时间即可)(3)在我校在“我校”后加“阶梯教室”(加出地点即可)(4)传达……要求改“要求”为“(会议)精神”(5)务必到会参加将“参加”删去(删去“到会”也行)(6)敬礼顶格写 倡议书 A、住在学校对门的张大娘是一位狐寡老人,行动很不方便,买粮、挑水、拉煤十分困难。B、为了支持张大娘刻服困难,我们向全班同学倡议:C、发扬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的思想,立即组织起来,为张大娘买粮、挑水、送煤。D、希望同学们都能勇跃参加这些活动。此致敬礼初三(2)班第一小组2003·3·10 1、 文中有三个错别字是:狐寡、刻服、勇跃,依次改为:孤寡、克服、踊跃。 2、文中有两个病句,从A、B、C、D四处中找出:(只填序号)B、C;应依次改为:为了帮助张大娘克服困难,发扬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的精神。3、这份倡议书的格式上有两处毛病,请指出:(1)文前应加称谓;(2)不必写“此致敬礼”。 通知亲爱的同学们:为活跃我校课余生活,校团委决定组织一次歌咏比赛活动,请各班文娱委员于明日下午开会,讨论比赛有关事宜。 2003年4月18日 去掉称呼;活跃改为丰富;开会时间要交代具体,如:下午四点;开会地点要交代具体,:在小会议室、在团委书记办公室等;通知时间上方要有上方要有“落款,如:校团委。 根据下面内容代写的一份通知,有五处错误,请改在后面。 1.会议内容:筹备为希望工程献爱心活动。.2.出席对象:学生会干部,各班班长。.3.会议地点:政教处办公室。4.开会时间:5月14日下午5时。 通知:今天下午,在政教处办公室召开学生会干部或各班班长会议,筹备为希望工程献爱心活动,希准时参加。 此致敬礼!政教处 14日下午5时 1、“通知”应该写在第一行正中;“今天下午”应改为“今天下午5时”;“学生会干部或各班”应改为“学生会干部和各班”;“此致敬礼”应该去掉;落款处的“下午5时”应该去掉。 这是一篇不符合写作基本要求的计划。就计划的正文来说,存在的问题有:(P68) 1、前言部分:前一段的工作泛泛而谈;本季度的计划目的和指导思想又不明确;“作下列计划”应改为:“特制定如下计划”。 2、主体部分:一是当前工作任务也不明确;二是没有写出完成计划的具体方法、措施和步骤 3、整份计划泛泛而谈,过于简单。这样的计划是难以实施的,无法指导工作。 中国建设银行××支行第四季度工作计划 今年工作十分繁忙,尤其是第四季度的工作(第四季度都有哪些重点必做工作)。根据第四季度工作内容,作下列计划: 1、开头庸俗,第二句应写为做好第四季度工作,特制定如下计划 2、抽出时间(什么时间,具体到哪一天,用时多少)认真学习十二届三中全会有关基建改革的文件精神。 3、深入单位了解完成工作量的情况和资金支用情况(具体哪些项目),为审查好年终决算打基础。 4、了解建设单位明年的计划安排和完成情况,以便作好明年信贷工作(应该强调做好相关工作计划)。

课堂笔记必修一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课堂笔记】必修一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钠 Na 1、单质钠的物理性质:钠质软、银白色、熔点低、密度比水的小但比煤油的大。 2、单质钠的化学性质: ①钠与O2反应 常温下:4Na + O2=2Na2O (新切开的钠放在空气中容易变暗) 加热时:2Na + O2==Na2O2(钠先熔化后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Na2O2。) Na2O2中氧元素为-1价,Na2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2Na2O2+2H2O=4NaOH+O2↑ 2Na2O2+2CO2=2Na2CO3+O2 Na2O2是呼吸面具、潜水艇的供氧剂,Na2O2具有强氧化性能漂白。 ②钠与H2O反应 2Na+2H2O=2NaOH+H2↑ 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注意配平)

实验现象:“浮实验现象:“浮——钠密度比水小;游——生成氢气;响——反应剧烈; 熔——钠熔点低;红——生成的NaOH遇酚酞变红”。 ③钠与盐溶液反应 如钠与CuSO4溶液反应,应该先是钠与H2O反应生成NaOH与H2,再和CuSO4溶液反应,有关化学方程式: 2Na+2H2O=2NaOH+H2↑ CuSO4+2NaOH=Cu(OH)2↓+Na2SO4 总的方程式:2Na+2H2O+CuSO4=Cu(OH)2↓+Na2SO4+H2↑ 实验现象:有蓝色沉淀生成,有气泡放出 K、Ca、Na三种单质与盐溶液反应时,先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碱再和盐溶液反应 ④钠与酸反应: 2Na+2HCl=2NaCl+H2↑(反应剧烈) 离子方程式:2Na+2H+=2Na++H2↑ 3、钠的存在:以化合态存在。 4、钠的保存:保存在煤油或石蜡中。 5、钠在空气中的变化过程:Na→Na2O→NaOH→Na2CO3→Na2CO3·10H2O(结晶)

学校管理学概论

期末作业考核 《学校管理学概论》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 学校管理:是一种以组织学校教育工作为主要对象的社会活动。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整体优化学校教育工作,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 2. 学校管理原则:是学校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管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学校管理原则是学校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为实现预定目标进行共同活动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管理者采取有效手段管人理财用物与处理各项育人事宜必须依循的行动准则。 3. “戴明环”学说:是美国统计学家戴明用以阐明管理环节的科学理论。戴明认为,一切有过程的活动,都是由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四个环节组成的管理周期的反复循环。它恰似一个不断旋转的圆环,推动着管理过程的不断向前发展。这个理论被简称为“戴明环”学说。 4.学校管理者:在学校中,一切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统称为学校管理人员,其中在学校中承担主要责任,发挥领导作用的管理人员称为学校领导者。学校领导者是影响学校管理效能的主导因素,在学校管理人员中占居突出地位。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学校管理的本质。 答:学校管理是一种用人以治事的活动,只不过人的特点、事的性质不同。学校中的“人”是有知识、有修养的教师群体和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学校中的“事”就是教育人、培养人,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管理是一种以组织学校教育工作为主要对象的社会活动。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整体优化学校教育工作,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 2. 简述学校组织机构的作用。 答:一般地说,学校组织机构是指按照学校一定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将组织成员按不同的工作性质、职务、岗位组合起来,形成层次恰当,结构合理的有机整体。在实际工作中,学校组织机构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学校组织机构是指一切正式的行政、业务、政治、群众等组织机构的整体。狭义的学校组织机构一是指学校行政和业务系统的组织机构,它有比较完整的组织结构,以适应繁杂的行政与业务管理事务;二是指规模较大的组织机构中,为了对各类组织进行有效管理而设置的组织结构中的各个部门或单位。 学校组织机构的作用主要有: (1)人力的汇集作用 (2)人力的组合作用 (3)人力的放大作用 (4)管理的职能作用 3. 简述学校管理目标的作用。 答:(1)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 (3)调节作用

高中化学教师读书笔记

高中化学教师读书笔记 高中化学教师读书笔记(一) 我重读了刘知新主编的《化学教学论》一书,对化学课程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有很大帮助。现对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做法书写如下: 一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也称为“求知欲”。 化学教学要使学生做到“要学——学会——会学”,其中要学是前提,而学习兴趣是“要学”的先导。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效果,智力发展和未来的成就都有重大影响。人们把学习兴趣看成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如果学生有了兴趣,那他就会自觉主动地学习,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二启发积极思维 让学生被动地记忆、重复、模仿来获得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学生有准备的基础上(如经过预习),把教学过程变成一连串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知识和能力发生有机联系。提出问题就是给学生设疑或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这是启发思维的关键,也是培养能力的开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开展积极的思维,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能力。 如在讲解化学计算题时,要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启发学生运用概念、原理、公式等去理解计算题的关键所在,以便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加强学科内的综合训练。 三建构知识结构 学生有时反映,“化学不好学,学不懂,记不住,不会用”。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掌握化学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化学变化的实质是物质构成的变化,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物质结构的理论和化学反应规律的知识,去指导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教师要弄清重点、难点,进而订出规划,具体落实,使知识连贯成索链,环环相扣,先后有序。这样,在教学中就能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就能从整体出发来深刻地理解局部,将局部的知识纳入有机联系的知识整体中,有的放矢,促进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有效地发展学生智能。 四严格进行智能训练 要实现知识和能力的相互转化,关键在于实践。严格训练便是一种特殊的实践形式,它是实现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主要手段和必由之路。 训练必须讲求实效。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应该根据这一目的来确定训练的内容和方式。如果离开了这一点,任何训练便都失去了意义。因此,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练有实效。练不在“多”而在“精”,要以少胜多。针对问题进行反复多次的训练,帮助学生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