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设计的研究和探索

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设计的研究和探索
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设计的研究和探索

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设计的研究和探索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的逐步推广背景下,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已经逐渐向新式

课堂教学方法过渡。原有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适用于如今的核心素质教学课堂,其具有压制学生创新性思维以及迫使教师利用填鸭式方法授课等诸多弊端,不利

于高中历史课堂的正常进行。而在新式课堂教学方法中,主题式教学方法具有能

够开发学生逻辑潜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兴趣等明显优势,应当进一步深入推广。本文主要对高中历史课堂使用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必要性进行分析,随后提出

相关的应用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设计;研究探索

引言:主题式教学设计即为根据特定的主题,用多种学习材料制作脚本来整

合学习内容。通过融合章节之间的内容,来为学生设置相关任务,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点的深入了解,从而完成教学目标。主题

式教学设计的起源可以追溯20世纪70年代初,源自于史密斯里根综合主题教学法,这种理论倾向于将复杂而零散的专题知识组织起来,调动学生们的探究兴趣,鼓励他们深入参与课堂教学。通过对高中历史专题教学的研究,可以拓宽历史教

学的研究范围,进一步促进系统理论和新的历史观点的发展。为高中历史教学提

供进步空间,加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效果。

一、高中历史使用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我国教育部门所公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拉开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帷幕。

山东、江苏等省的中学率先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河北省各中学纷纷效仿,

正式开始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体现了世界基础教育的发展路线以及未来的倾向,符合中国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快速发展的现状,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质的

进一步发展。此外,新课改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技能、价值观两部分,强调学生

在通过课堂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了解社会的基本价值观与法律要求,促进世界

观和人生观的形成。[1]通过强调态度和情感价值观的养成,适当降低了历史课程

的政治代表倾向,更加强调教育和社会辅导的课程功能。事物的意义来自于我们

所建构的东西,而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在特定的状态下借助教师的帮助才能够发

展完整,如人际合作、交流等。得益于意义的建立和获得,学生能够把知识和经

验作为成长的新起点,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发展新的观点。因此,创造一

个让学生能够建立意义的环境有利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与学习,能够加强教学效率。

二、应用主题式教学设计的方法策略

(一)对教材进行主题整合

教师应当通过合理整合教材学习资料,舍弃多余的拓展内容,保留核心教学

部分,强调基础素质培养知识。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例如,必修一《从汉至

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这一课的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汉朝到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政治

制度讲解,由于内容过于复杂且琐碎,导致不利于学生掌握完整的流程体系和古

代政治制度的发展特点。因此,通过应用主题式教学设计方法,将本课融入第二

课《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中进行结合讲解,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解程度,加

强教学效果。

(二)拟定教学任务目标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育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三方面。与过去相比,如今的课堂更注重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并在历史

教学中渗入情感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感性分析能力,了解历史知识点背后的通

[课改,策略,高中]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旧有的基础教育面对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冲击,已显得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了,为此,我国当今的教育改革,无论从其深度还是从其广度。都可以说是改革以来最大的一次。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必然的。新课程改革的原则是要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贯彻教学大纲,着重于对基础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许多学生特别是男生对与社会有关的知识其实是很感兴趣的,只是他们不喜欢教条式的、枯燥乏味的历史课。那么对于老师来讲,就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自己的授课方式。对于学生而言,上面提到了学生的历史学习态度的问题,不重视和畏难情绪深深地打消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学习效率不高也就见怪不怪了。 一、高中历史教学重要性 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一直被认为是副科,家长学生都不重视,导致学习时间保证不了,特别是一些学生认为历史课就是死记硬背,没有什么智力含量,只要努力记就一定能学好,所以课余时间学生基本上不学历史,把时间用在学习主科上。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直接影响到了教学效果。在高考中,历史分数占1 0 0分,历史学科的成绩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高考总分。从高考中历史出题的角度来看,学生需要有分析问题、分析材料的能力。做题方法的积累、答题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学生只是在快考试时进行突击性背诵,那是很难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的。很多同学在历史考试后抱怨背书没有什么用,直接靠背诵就能拿分的题少之又少。这类问题的出现,原因无非就是学生们做题太少,不注意历史学习是总结思考,从而不会学以致用,不会分析问题,找不到答题的入口。另一方面,历史学习中确实需要记忆一些知识,涉及到很多的年代、事件、人物、地点等纷繁复杂琐碎的知识点,记忆起来容易混淆,导致很多学生有畏难情绪。为了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不少学生便对考试知识点死记硬背,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历史课在他们眼里也成了枯燥乏味的记忆课。而在背过之后,考试依旧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打消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以致学生对历史课提不起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不高。 二、处理好新课程新教材下教学的策略 2.1营造富有生活情趣的学习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如果情感冷漠、缺乏沟通,不仅使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会使教学活动失去宝贵的动力源泉。在教学中应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位学生,把微笑洒向每位学生,使每位学生健康发展。教学中要让学生敢于发表独特的见解,进行激烈的争论,必须让学生有无拘无束的自然情感的流露。教师要从权威的宝座下来,走近学生,平等地与他们对话、沟通。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感觉距离比较遥远。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再现历史情景,打破时空界限,缩短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全面释放自己,激起兴趣,引发探究欲望。 2.2适当改进教学形式 好的历史教学内容还必须通过好的教学形式来展示,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一堂历史课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一、教学目标设计 本案例出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Ⅲ),本课的内容标准及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内容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老子、孔子的重要思想主张;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董仲舒对儒学改造的主要表现。 理解:“道”和“仁”的含义;“天人感应”;董仲舒新儒学。 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意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归纳: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的演变。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所得,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并分析比较它们的差异;通过儒学地位的变化,分析政治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文化史上这一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尊崇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本课的重点是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以及儒学在汉代的发展。中国思想的源头起自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之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当时的“百家争鸣”也对思想的创新与活跃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正是这种局面导致了中国思想史黄金时代的形成。所以,对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别是儒、道、法、墨等主要几派的思想以及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思想家要有了解,对于西汉以后儒学的发展要有所知晓。 本课的难点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和新儒学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活跃、最辉煌的时期之一。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文化、民族性格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教师要引导学生给予分析和认识。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局面到汉代已不复存在,儒家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逐渐成为主导思想,特别是汉武帝时,由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朝廷采纳,此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三、教学内容分析本课讲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老子和孔子的思想、百家争鸣、董仲舒新儒学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较为全面地叙写了春秋战国至西汉武帝时儒学兴起,发展,“坑儒”,独尊的经历。 1老子和孔子的思想 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老子的思想。老子把“道”当作万事万物的本体,它是超时空的存在,是永远不可感知的精神实体。老子思想中的精华是它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这就是他认为世间万物都包含着对立面的统一,对立双方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周朝政治紊乱,礼乐崩坏,他消极悲观,提出了一个回复到“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的主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显然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 作为哲学思想的“仁”,内容非常宽泛。孔子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首开私人讲学之风,被尊为“万世师表”。他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被奉为圭臬,指导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教育,而且在今天看来,多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合,闪烁着科学的光芒。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史料教学

浅谈中学历史课堂中的史料教学 [内容摘要]史料是历史科学的生命。在历史教学中引进史料可以使历史课堂更具有生命与活力。本文就史料的释义、分类以及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作一简单的探讨,以期能够为历史教学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史料教学应用注意事项 近些年,全国各省市纷纷把历史纳入中考考试科目,并且逐步使中考历史试卷在命题方式、考查方向等方面与高考接轨,加大史料分析、史料评价的占有量比例,这样史料教学成为当前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史料的释义、分类、应用、注意事项等方面作一简单探讨。 一、史料的释义与分类 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和口述(传)史料。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文献史料主要表现为史书资料、档案材料、思想或学术著作、文学作品、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报刊杂志等,是我们研究历史的主要资料来源。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多用于现代史的研究,借由对尚在人世的当时人访问口述而获得对历史更直接深入的了解。按照史料价值的不同,史料又可分为原始史料和转手史料。所谓原始史料是指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遗迹遗物;所谓转手史料就是就是史学家凭借直接或者间接的原始史料,论述他们没有亲见的事件。在我们历史教学中,常见的史料主要有文字资料、实物图片、人物图片、图表、示意图、战争形势图等,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按不同分类方法对这些史料进行区别分类,掌握简单的史料甑别、辨伪方法以及通过不同史料对比从不同角度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

全国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及点评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一、本课地位 本课内容为《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的第二框。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既是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在前面的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基本明确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发展,也明白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创新。那么,怎样进行文化创新便是本课探讨的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落脚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过程中要认识、处理好的两对基本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分析判断能力:结合具体实例初步具备分析判断文化现象中的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高雅与庸俗等的能力。 (2)实践探究能力:在合作、探究中体验生活、生成认识、构建知识的能力。 (3)思辨创新能力:结合具体实例初步具备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提出富有创意的方案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关注世界文化发展。 (2)积极参加文化学习、创作活动,具有积极学习借鉴各民族文化优点,特别是对中华文化发展创新的态度。 (3)要坚持辩证的观点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反对文化生活中的“守旧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处理好的两对关系。 (2)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坚持的正确方向。 难点: (1)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2)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四、教学构思 (一)设计理念 (1)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和主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地学习,体现新的学生观。 (2)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们观察文化现象、体验矛盾冲突、引发辩证思考、合作探究解决、生成构建知识、启发正确观念、反思践行提升,体现新的学习观、知识观。 (3)教学过程中大胆突破教材局限,重新生成和整合知识结构,从中国和世界两个角度深化对文化正确方向的理解。 (4)教学过程中以典型的文化现象——“奥运会开闭幕式”的品评、设计、展示等活动贯穿始终,充分发挥和体现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特点。 (5)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情,通过文化创新途径的实践与探索培养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情景教学法、实践探索法等 (2)学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等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五.教学过程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景教学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景教学 ——以《鸦片战争》为课例 摘要:传统教学重视老师语言的讲述和知识的传授,简单的说就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这种教学突出了教师的主导性,却忽视了学生主体性,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不能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注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而情景教学正是体现了教学活动中的这种人文主义精神。 关键词:历史教学情景教学鸦片战争 简单的说,历史就是过去人类各种活动的全体。在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学习主要是谈人类历史,包括人类文明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高中历史中,历史人物、文化思想、历史事件、人类遗产和众多的历史奥秘等交织在一起,绘制出了一幅极其生动的人类历史画卷呈现在同学们面前。可以说,高中历史是一门非常生动有趣的学科。但是,我们知道,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具有不可再现性,这就使得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仅靠老师的讲述很难让学生感知、理解发生在过去的生动场景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设置一定的历史情景以引起同学们的历史感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传统教学重视老师语言的讲述和知识的传授,简单的说就是老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老师转,这种教学突出了教师的主导性,却忽视了学生主体性,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不能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注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

而情景教学正是体现了教学活动中的这中人文主义精神。 情景教学有时也被称为情境教学,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1-70]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语言讲述和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容入了具体生动的情景,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新课标理念。新课标实施以来,我校历史教研组在历史教学研究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把情景教学容入到课堂中来,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学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大大提高。我现以岳麓版必修(Ⅰ)中的《鸦片战争》为例,简要介绍一下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对情景教学法的一些运用。 在《鸦片战争》这一节课里,我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融合多种情景教学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图片情景、视频音像情景、角色情景、数字情景等方法把学生带进历史的时空隧道中,激发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问题情景。 问题情景是启发式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可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来一步步把学生带入历史背景中,加强师生互动。所谓历史教学中的问题情景,我认为就是教师通过课文中所叙述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来提出相应的历史情景问题,让学生置身于这种情景中去体味、思考这种现象的前因后果,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辨证能力的一种历史教学方法。在《鸦片战争》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

高中历史优秀教案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A.课标: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形成的任内阁的史实,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课标解读:根据学生知识实际、课标和升学愿望,初中生学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直观、初步地了解其革命过程和政治制度。因此,我该在知识系统性和深度方面做适合学生学习就近发展区地设计,重点落在《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发展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等方面,难点放在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条件。据课标和历史教育对人情感、价值观影响特殊作用。我应充分发掘历史知识的内在精神,发挥其“读史明智”“古为今鉴”作用,培养学生接人待物,认识社会的良好态度,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健全人格。教学中不但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精神,更要突出得到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及历史发展过程。 B.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英国革命、《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等史实。 2.熟记《权利法案》核心思想(内容)、责任内阁和首相产生、内阁与议会关系和首相权力。 3.理解君主立宪制建立条件、特点和代议制。感悟对今天社会问题的启示。 二.过程与方法 1.以史料解读历史来龙去脉,生动展现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引导学生解读史料,培养学生史料阅读、分析和表达能力;学生潜移默化养成“论从史出”等历史意识。 3.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思考,感悟得到知识地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学生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权利法案》和责任内阁制地学习,感悟妥协和协商是血的教训,感悟传承和创新的历史智慧,培养学生法制观念、有限权利和责任意识。 2.通过历史和现实联系,学生分组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C.教学设计思想 我对课标和课本研读,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突出学生感悟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发展中蕴含的法制、民主、妥协、协商、责任、有限权力等现代政治文明的精神。教学要注重知识逻辑性、开放性和历史发展脉络,激发学生兴趣和广阔思维空间。我整合了教材,直接突出主题最先讲解“议会权力的确立”,学生就能直观认识和深刻理解英国君主立宪政体,也有了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条件的制度背景,更好回答资产阶级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原因。然后随历史发展,再学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这也为学生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特点和影响铺垫完整的知识基础。为拓展学生知识、思维维度和照顾知识完整性,留了选作题,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建立的影响。 为培养学生研读史料能力、史学意识和理解知识等,为此,我亲自精心挑选切合的史料。为突出过程与方法,在学生史料分析和回答问题时,要点明依据。教学中设计悬疑、创设历史情境,设计分组抽签展示和“七嘴八舌”环节等多种教学手段,调到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 D.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语:同学们,我们将要学习《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我有个疑问,能帮我解决吗?“君主”给你们什么印象?“宪”你们能想到什么呢?同时给出两幅图片,给学生思考启发点。

浅谈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浅谈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发表时间:2019-01-21T10:41:12.187Z 来源:《信息技术时代》2018年4期作者:孙玉良 [导读] 新课改理念提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发散思维,要深入理解并更好地利用历史资料的教学模式贯彻新课改思想。 (贵港市达开高级中学,广西贵港 537100) 摘要:新课改理念提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发散思维,要深入理解并更好地利用历史资料的教学模式贯彻新课改思想。本文从高中历史中运用历史故事的现实价值、历史故事的选取和使用策略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资料;运用;策略 引言 利用历史资料进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情感和价值观,这与现阶段的素质教育改革是相符的。历史资料离我们现实生活相对久远,这就要求历史老师要依据高中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善于运用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历史就是死记硬背的学科刻板印象。 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资料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高中阶段的历史知识 历史课程的学习首要任务无疑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而那些枯燥的死记硬背知识点的方法,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厉害的积极性,也使得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被破坏,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牢固记忆。在利用历史资料的教学模式下,要求教师把知识点的脉络理清楚,在学习历史事件时要把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任务、主要实践等更生动形象、更具有完整性的表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学习知识。 (二)历史资料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 高中是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善于想象,对历史上发生的事件比较感兴趣,不喜欢死记硬背。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在课堂教学时,善于利用历史资料,引起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历史资料能够将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历史资料能够把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对于细节的把握更好,而且学生愿意听。史料把课本的死知识变成了活灵活现的事件,能更容易让学生理解,特别是对于时间、地点、事件的记忆,有了前因后果的逻辑顺序学生更能加深记忆和理解。 (四)历史资料的实用性较强 历史课程的学习可以利用史料的形式向学生铺展开来,不应该把事件的关联性割裂开来,造成断章取义。对于历史资料的学习,我们总要对人物和事件作出评价,才能借古喻今。因此,历史课程的学习不自然的就会用到历史资料的形式,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备课,掌握正确的、丰富的历史资料,把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扩展到最大化。在讲述历史资料的过程中突出学习知识点、考点,使得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二、高中历史教师在运用历史资料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贴近历史真相 认真备课特别是熟悉教材,对教材要做到“懂、透、化”,是教师教好历史课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出处教师要做到有根有据,不能乱讲,要对事件做到反复查阅,尽力达到真实可靠。特别是对于一些野史的传说,也要甄别其真伪,不能因为图一时之快或者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历史不负责任,乱讲一通。 (二)基于教学目标,历史资料要有针对性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任何教学策略和方法的使用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讲授知识的时候一定要抓住重点,切不可随性而动。对于知识的学习,教学目标也有相应的规定,要有针对性的讲解,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讲不出重点,甚至本末倒置,这是教师教书的致命错误,将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历史资料要通俗易懂 历史的学习是让大家体会到古代人类发展的历程,看到文明的进步。学习中华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并从中学到经验和教训,以便启迪人的智慧,指导人们现在的生活。因此,教师在讲述历史资料的时候要通俗易懂,接地气,贴近现实,使学生对历史不陌生反而亲切,这样有利于学生更能理解史料其中蕴含的哲理,增强历史学习的现代意义。 三、高中历史教师正确应用历史资料教学的策略 (一)注重处理好历史资料的情节 历史资料能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历史资料是否合理,尤其对于形象思维占据主动地位的高中生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历史教师在讲解历史资料的时候,开头一定要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历史资料的情节要节奏明显,内容充实;历史资料的结尾要与开头相呼应,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要熟练掌握历史资料的内容,正确处理好历史资料的情节。 (二)注重历史资料的讲解契机 一节历史课程有多个环节,也有很多任务要一一完成,历史教师必须要掌握好契机,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不能片面的将历史资料的讲解作为给学生提神醒脑的工具。历史教师一般在进行新课导入的时候可以利用历史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课堂重难点的讲解时,历史教师也可以利用历史资料将复杂的知识点简单化;也可以在本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讲解历史资料,巩固本节课所学知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次重要的变化, 主要属于当代历史的范畴, 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并不扎实。由于这一时期的内容离现在并不遥远,课文中许多重要事件,如北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对当今复杂多样的世界形势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对于这一课的内容很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偏向,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较多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重难突破: 1,苏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让位于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为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苏联为尽快恢复战争创伤,捍卫反法西斯战争成果,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如“经互会”和“华约”。 2,“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方面,美苏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其表现,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总之,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互相之间充满敌意和不信任,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 另一方面,美苏两国势力均衡,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使世界在近五十年时间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1.结合主题思路大胆取舍,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建议教师:以“冷战”的形成背景、具体表现及其影响为思路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例如,为了更好理解课文内容,适当补充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二战

高中历史_《知宋回眸两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知宋?回眸两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古代两宋时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和评价,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宋朝的发展概况。 了解古代中国两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繁荣的具体表现,掌握两宋农耕经济、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的发展概括。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两宋时期儒学的发展演变,理解三教合一的内涵和原因。了解两宋诗词、戏剧、书法绘画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概况 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等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唐宋时期成熟的政治制度,繁荣的农耕经济,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促进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学科素养目标】 通过对两宋的时空定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在对史料的解读中,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中国古代宋朝的变与不变。 【本课难点】了解宋朝发展的原因、内容和影响。 【本课地位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在必修一、二、三当中都有,主要讲述宋朝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讲述宋朝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方面的演变及相关方法与规律的理论总结,本节课重点交代了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方面的特征,适应社会需求,学以致用。本课还讲述了文化思想多元开放,理学的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贯穿一主题线索:宋在10—13世纪的发展历史,在中国史上的地位:中国

浅谈在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浅谈在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 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成了人才的竞争和国民素质的竞争。在我国旧有的基础教育面对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冲击已显得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了为此我国当今的教育改革无论从其深度还是从其广度都可以说是改革以来最大的一次。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必然的。 一、推行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我国社会学科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推动我国的社会建设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巨大的成就背后也有不少的缺陷。想想看建国50多年来在我国旧有的教育体制、教育内容下我们还没有培养出一位世界最高荣誉(科技文化)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尽管有人会说“诺贝尔奖”在评定时布满了很浓的政治意识其实这也只是在诺贝尔奖中的“和平奖”、“文学奖”中就是这两项奖中虽然有不少争议但总体而言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文学奖”的人绝大多数是名副其实的。因此尽管我国科技文化在新中国后的发展突飞猛进但也

不可否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文化尤其是社会学科仍有很大的差距而这种差距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我国教育的落后。 原有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如在旧课程的目标上存在着教条化、成人化倾向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视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体验和感悟“忽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个性发展的培养”;“在课程的内容上仍存在着‘难、繁、偏、旧’现象留给教学活动的余地过小”而高中阶段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意识是极其强烈的他们关注自己的个性发展与人生设计他们不再把自己的思维束缚在教材中束缚在学校里他们有意识地开始关注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与自己的人生价值相结合他们的自控能力逐步增强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批判性也明显增强高中历史旧课程的教学要求刚好压制了高中学生这些增长的因素因此旧的高中历史课程是直接导致学生厌学历史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使历史的教学功能大打折扣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课程的实施上旧课程仍是以教师、课本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未得到充分体现。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从世界各国的课程目标来看他们大多数都不再把单纯地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目标而是把培养社会责任感、培养个性发展与生存能力、培养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培养合作精神等等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而中国旧的教育模式、旧的教育课程及其内容确实与

高一历史第三单元教案

高一历史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 本课是近现代历史开篇,英国一系列制度创新为人类政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学习本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课标要求为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当注意把握本课主线君主立宪政体历程,感受制度创立的艰辛。设计中应当注意线索贯穿、重点突出。 学习目标/重点: 1.了解议会形成的历程以及在发展进程中的转变和巨大作用。 2.通过史料教学和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分析《权利法案》和君主立宪制 度内涵,感受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重大进步。 教学难点: 1.重点:《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特点. 2.难点:君主立宪制特点. 单元课时分配: 1.第一课2个课时 2.第二课1个课时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一)、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1640~1688年) 1、原因: 2、完成:1688年“ ”,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二)、确立:1689年的《 》 1、内容: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2、意义:该宪法使封建时代的君权神授遭到否定,君主权力由 法律赋予,受到法律严格制约, 的权力得以保障, 标志着英国的 制确立起来。 (三)、内容: 1、国王:国王作为国家元首,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处于 “ ”地位;同时,也是英联邦首脑,起着维系英联 邦的纽带作用; 2、议会:国家权力中心,国家的最高 机关。议会掌握 的权力、 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 的权力。 产生:国王任命在议会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 职能:掌握国家的 大权和 权 3、首相:(英国第一位首相是 ) 4、内阁:内阁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 内阁及首相对 负责,体现 原则。 (四)、特点:①议会权力至上,是国家权力中心;②国王是国家 元首,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五)、作用及影响: 1、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有利于避免暴力冲突,稳定社会秩序;(各派可通过议会竞争 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如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 得更多席位。) 3、使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 4、为其他国家树立了一种政体模式。 一、美国1787年宪法 (一)、建立原因和条件: 1、前提条件: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 2、主要原因:独立之初的美国的邦联制使形势很严峻(中央权力 较弱,各州的权力很大,有权征兵、征税和发行货币,财政政策 更是各行其是。邦联制使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受阻。) 3、理论来源: 受启蒙思想家 的“三权分立”学说 的影响 (二)、制定:1787年在 召开 制定了 1787年宪法。 (三)、内容: 1、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实行 制 A.联邦政府拥有 、 、 、 大权,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B.地方有一定的自治权,避免过度集权,有利于发挥地方积极性, 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国家权力的分配 (1)、立法权—— 行使 ①国会实行两院制 : 每州2名,任期 年,每两年改选1/3 : 按各州人口比例由选民直接选出 ②国会通过的法案,须经 批准后才生效 ③国会除有立法大权外,还拥有 权和 权, 参议院有对总统 和 的审批权 (2)、行政权—— 行使 ①总统由选民 产生,任期 年 ②总统是 、 和 ③总统可任命政府官员和大法官,但须经 同意 ④总统可对国会通过的法律行 权 (3)、司法权—— 行使 ①最高法院法官由 任命,但须经 批准 ②最高法院拥有 权,并有权 (四)、原则:1787年宪法体现了 原则 (五)、评价: 1、积极意义: ①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 ,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并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 ②加强了国家的权力,又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③地方自治权与中央政权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维护了独立战争的重大成就,使政府建立在民主原则的基础上,带来美国长期稳定。 2、局限性: ①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承认 的存在,留有种族歧视的烙印; ②妇女地位低下,印第安人、黑人无选举权。 (六)、实践: 1789年, 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他两届任满后,坚持不再参选,开启了美国总统任期一般不超过 届的先例。 二、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摘要:与旧课程标准不同,新课改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于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更注重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地位的实现,主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将课堂还给学生。 关键词:改革与创新提高认识注意问题 这种新的课程理念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要改变过去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要探索适合学生学的教学方法。本文主要围绕此问题展开,论述了以自护、合作探究和自助式学案教学三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旨在为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提供借鉴。 一、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概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我国社会学科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推动我国的社会建设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巨大的成就背后,也有不少的缺陷。原有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高中阶段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意识是极其强烈的,他们关注自己的个性发展与人生设计,他们不再把自己的思维束缚在教材中,束缚在学校里,他们有意识地开始关注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与自己的人生价值相结合,他们的自控能力逐步增强,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批判性也明显增强,高中历史旧课程的教学要求刚好压制了高中学生这些增长的因素,因此,旧的高中历史课程是直接导致学生厌学历史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使历史的教学功能大打折扣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课程的实施上,旧课程仍是以教师、课本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未得到充分体现。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二、提高认识,正确实施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认识高中历史新课程与旧课程的联系与区别。高中历史新课程与旧课程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辨证关系,所以它们有一致的地方,如,都强调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性的功能,无论是新旧高中历史课程,对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都会涉及到的,对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也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脉络。当然,新旧课程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从高中历史新旧课程教育的目标来看,旧课程主要重视学生的共同发展,而新课程不仅重视学生的共同发展,还为每个学生创设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高中历史新课程在教学活动的内容上,与旧课程差异是较大的。新课程在这些方面的要求提高了,其教学活动的内容更丰富,活动的形式也更多。新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还要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的目标上”,旧课程更强调课本的固定结论,并要求学生按照课本的结论来解决问题,而新课程更多地强调宏观性、思辨性和开放性,只要表达合理、逻辑性强,就是成功的。在“过程与方法”层面上,新课程增加了“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而旧课程所要求的答案往往带有惟一性、排他性,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与创新应注意问题 反对忽视历史基本知识的教学,去空谈改革与创新。有不少历史教师,在高举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的旗帜下,认为可以放弃历史的基本知识,而片面强调学生的思辨性和开放性,这只能导致历史虚无主义的出现,导致学生人文素养、民族意识的空泛。反对借口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又使历史教学从新回到旧课程教学的老路上。高中历史新课程已实行近2年了,但还有不少教师对新课程的教学仍用旧的教学方法,他们主要的理由是,旧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更有利于学生的应试能力的提高。其实,他们错了,因为新课程的考试内容要求与旧课程有很大的差别,仍旧采用旧的教学方式,包括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答案模式化等等,肯定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考试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新课程推行的浪潮面前,更应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才能使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得以顺利进行。历史教学本来是一门有趣的教学,就是在旧课程的教学要求下,真正的优秀历史教师也会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案 【篇一: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 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 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 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 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 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 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 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 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 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 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 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 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 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高中历史主题教学的策略

高中历史主题教学的策略 一、以问题探究为主题 在主题教学的过程中,确立合适的教学主题是关键。确立的主题可以是更为开放的内容,并不一定是某个特定的教学内容。当然,也可以是某种教学形式。以问题探究为主题展开课堂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首先,问题探究能够极大地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其次,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交流学习。这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思路,让他们更加全面而透彻地分析问题,而且,也能够让学生们深刻地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换言之,以问题探究为主题的教学形式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深化学生们对于相关问题的理解与分析,是一种非常值得推广的教学方式。在进行以问题探究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时,问题的确立非常重要。一个好的问题应该既要符合学生的兴趣,能够激起他们的探究欲望,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探究的空间,值得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如,在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时,教材只是列举了激进派“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的观点,并没有深入分析。对此,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设置如下问题:1.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2.你如何认识“打倒孔家店”这一口号?3.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既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又能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由此可知,这是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创设。以问题探究为主题来开展课堂教学,不仅能够很好地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能够很好地深化学生对教学知识点的理解与体会。 二、以历史材料为主题 以历史材料为主题同样是一种很好的主题教学模式。对于不少教学内容,课本中提供的历史材料并不是太充裕,往往只是就历史事件给学生做了大致介绍,并没有结合多方面的史实与材料来对相关的历史展开分析。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弥补这方面的空缺,让学生尝试在课下全面搜寻相关的历史材料,并且以历史材料为主题来进一步进行深度教学。以历史为主题的教学模式不仅是对课本知识的有效补充,而且学生在搜寻材料的过程中,还能够提高资料整理、归纳与分析资料的能力,从而为日后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大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 摘要】史料实证方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应用中出 现了不少困难。以下通过《五四运动》教学案例,具体探讨史料实证在中学课堂 中的运用。选用学生熟悉的史料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而多渠道收集、提炼经典的 各种形式的原始史料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连贯严谨地组织史料,形成证据链,训 练了学生的学习方法。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形成独立判断,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关键词】五四运动史料实证批判性思维 历史学习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史实、年代、人名和地名。学习历史,要提出问 题并整理证明问题的证据,掌握比教科书更多的史实,亲自检验历史的记录、文献、杂志、日记,观察历史的遗物、遗址以及其他的历史证据,对这些历史记录 所显示的内容进行有想象力的思考,并对当时的观点进行比较。[] 《五四运动》一课使用了42份史料,包括文字、漫画、照片、视频等。史料铺天盖地而来,却又要井然有序,让学生始终乐在其中,学有所成。 一、选择学生们熟悉的史料入手 课堂从播放说唱节目《party propaganda rap aims to tell foreigners truth about china》及其网评导入。这段MV在各大视频网站播放近千万次,并惊动了诸多外 国媒体跟进,被美国《时代周刊》、英国BBC、英国《卫报》等多家国际知名媒 体聚焦。MV歌曲主创说唱乐队4名成员,是来自成都的90后[]。播放时,弹屏(即时评论)非常丰富。同时展示了网友的跟帖: “这才是现在青年人应有的态度,给这几个小伙点赞。网络上充斥着各种谣言 喷子扭曲价值观的现在,这歌简直成了一股清流”“以前可能会对这类视频不屑, 但是今天却第一次被燃哭”。[] MV、网评、弹屏等都是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媒体,学生立即被深深吸引。 二、精炼地运用典型的原始史料,有效地构建历史场景 在介绍五四运动背景时,教师提供两份材料,一份是漫画《贪食小犬》,一 份是当时三余夜校发布的名为《泣血警告》的传单: “猖猖猖,倭奴猖;忘忘忘,耻勿忘……丧丧丧,身可丧;亡亡亡,国不亡; 凉凉凉,血勿凉;望望望,哭泣望——三余夜校全体学生哭告”[]。 两份简洁明了的原始文献,一字一血,生动地反映了日本侵略者的狂妄野心,将学生引入了当时真实的历史情景之中。学生们身临其境,真切地体会到了五四 运动时期,人们因受到列强侵犯而产生的愤怒和屈辱。 三、将史料串联成完整的证据链 为了说明五四运动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教师展示了两个方面的史料。 首先是陈独秀在不同时期对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三段不同评论。表面看来矛盾,实 际上是作者对西方列强,由希望到怀疑、由怀疑到绝望、由绝望到反抗! 其次,是苏俄的对华宣言的节录: “现在敬告中国人民:苏维埃政府已废除沙俄与中国、日本、协约国签订的一 切秘密条约,放弃沙皇政府从中国东北等地用侵略手段取得的土地……” ——1918年7月25日,苏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对中国人 民和中国南北政府的宣言》[] 苏俄的友善立场,与西方列强对华的态度形成强烈对比,形成完整的证据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