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新理论对当代中国的影响与启示(定稿)

国际贸易新理论对当代中国的影响与启示(定稿)
国际贸易新理论对当代中国的影响与启示(定稿)

摘要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国际贸易规模越来越大,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区分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绝对优势论、比较优势理论和资源禀赋理论为代表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对国际贸易新的变化已难以做出有力的解释,主要体现在:1.世界贸易的绝大部分是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工业化国家之间进行的;2.大部分贸易是产业内贸易,即相似产品的双向贸易;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扩大的贸易中相当一部分是在没有资源重新分配或收入分配影响情况下出现的,也就是说出现了以战略性贸易理论、竞争优势论和产业内贸易论等新的国际贸易理论体系。

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国际经济形式下我国也加入了WTO,慢慢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和增长速度全部比GDP发展速度高,中国在这种环境下也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频繁的与世界各国进行各种经济交流。全新的世界经济态势,必然会对中国的各方面尤其是外贸产生长远的影响。只有中国的对外贸易持续、平稳、健康的发展,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本文从中国当前外贸情况出发,充分研究与分析了国际贸易新要素论、国家竞争优势论不完全竞争与规模经济的国际贸易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和产业内贸易论,并阐述了几大理论对中国外贸的影响,并且进一步的提出经济一体化的全球环境下新国际贸易理论对外贸易的影响与启示。

关键词:对外贸易;国际贸易新理论;政策影响与启示

ABSTRACT

Since the 1960s, with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ductive forces, the scal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s growing, trade commodity structure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 has undergone great changes, absolute advantage theory,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resource endowments theorynew changes to international trade represented by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has been difficult to make a strong explanation,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vast majority of world trade betwee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with similar factor endowments; 2. mosttrade is intra-industry trade, two-way trade in similar products; trade expanded after World War II, a considerable part in the absence of resource re-allocation or income distribution impact case, that appears to strategictrade theory,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intra-industry trade of new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system.

Form of the global economy becomes increasingly integrated international economy, China also joined the WTO, slowly total foreign trade volume and growth rate of all of the high speed of development of GDP, in this environment gradual integration into the world economy, frequent and various countries in the world economic exchanges. Whole new world economic situation is bound to all aspects of the Chinese foreign trade long-term impact. Only China's foreign trade is sustainable, st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departure from China's current foreign trade situation, full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new elements of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mperfect competition and economies of scal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the theory of strategic trade policy and intra-industry trade theory, and explains a few theories on the impac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and further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the global environment under the new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foreign trade influence and Revelation.

Keywords: foreign trade; new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olicy implications and Inspiration.

1 绪论

纵观外贸贸易发展史,国际贸易理论在经过漫长时间的发展后,已经从传统贸易理论发展到了以产业内贸易论、竞争优势论、战略性贸易论为核心的新国际贸易理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都按照新的国际贸易理论的指导急速发展,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加大了对高科技产业的支持力度;政府和各类型的联合合作,不断开发出各种新的技术,这对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比如美国政府采购支持国家各个部门的发展;在“保护高科技工业论”的刺激下,各个发达国家互相相扶持,大力发展高科技技术产业,不断去的取得优势、获取利益。

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对外贸易呈出了良好的态势,与世界的经济交流也日益频繁,逐渐的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但是,要认识到的是我国对外贸易中依旧存在很多突出的问题。如何面对和紧跟世界经济发展方向,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贸发展战略与政策措施,增强我国外贸综合竞争力,必须研究国际经发展新动向和国际贸易理论研究虚拟成果,以先进的理论来指导我国外贸的发展。本文从以上背景出发,综合国家现实外贸状况,详细的阐述了新国际贸易理论对当代中国对外贸易的若干影响与启示。

2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演变过程

2.1 古典贸易理论到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2.1.1 古典贸易理论

英国古典学派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最早提出了国家贸易的产生与影响,将贸易理论的起点定位于生产过程的研究,提出绝对优势理论。再后来,著名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优势论。绝对优势论和比较优势论被现世称为古典贸易理论。

对商业领域的探索研究是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关键,慢慢的形成了重商主义学说。而到了18世纪,斯密和李嘉图等一批经济学家不断研究完善,提出了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至此,国际贸易理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亚当·斯密经过对地域分工的研究,提出了绝对利益说。但是该理论仍旧有不足之处。对此,李嘉图经过研究,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以“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为核心观点,和绝对利益学说互相弥补,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一大进步,它充分阐述了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对世界的影响。

2.1.2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贸易理论提出后,国际上渐渐产生了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贸易理论对国际贸易进行了分析,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也随之出现。

20世纪早起,著名经济学家赫克歇尔提出:除技术差异因素外,单一国家在不同产品的比较优势还受其他原因影响,而生产要使用要素的比例和素禀赋状况则是其中重要的两个因素。不久,其学生伯尔蒂尔·俄林以赫克歇尔的观点为基础,经过充分的研究,提出了H-O理论。20世纪中叶,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指出:各国收入差距受国际贸易对的影响,不同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的绝对价格和相对价格均等化。也就是说,资源丰富的国家应该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丰富的国家应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总之,在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学说中,各国国际贸易发展的原因都与资源禀赋和劳动生产率等有很大的联系。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以自由贸易为基础,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可行的;因为政策主张,也使各国开始提倡自由的贸易,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则是根据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进行,通过这种生产与贸易,各国福利水平获得了提高,产量大大增加,各国收入分配状况也大大改变。

2.2 当代国际贸易新理论

20世纪50年代里昂惕失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提出质疑: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战后美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分析计算,得出与许多国家贸易模式相吻合的要素禀赋论相矛盾的结论使得经济学界震惊之余掀起探讨和解释其的热潮,出现了劳动熟练说、人力资本说、要素反向论等学说,极大的促进了战后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的发展。60年代的林德和维农从动态角度提出了不同于比较优势的新的贸易基础。到70年代末,国际贸易理论出现重大突破。80年代初,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新贸易理论”。

2.2.1 基于不完全竞争与规模经济论的国际贸易理论

(1)基于不完全竞争的国际贸易理论。不完全竞争指市场存在一定的垄断因素,公司的进入和退出存在壁垒,同类产品具有不同的效用,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与欲望,即所谓“异质产品”。不完全竞争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是基于产品的差异化;国与国之间差异越小,则引起的产业内贸易差异越大,贸易就越显著;在垄断的市场结构下,贸易结构的主要对象以产业内贸易。

(2)基于规模经济的国际贸易理论。规模收益不变是传统贸易理论的假设,即假定生产厂家无论生产多少数量的产品,每生产多一件,不变的是增加的成本,即边际成本不变。换一种说法,增加一倍投入,也增加一倍的产出。

2.2.2 国际贸易新要素论

国际贸易新要素论包括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技术不但可以提高每个个要素的使用率,生产要素整体的生产效率也可以大大加强,从而降低产品成本、优化产品质量降低,大大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技术的进步还将对各个国家生产要素禀赋的比率产生一定影响,从而使各国产品的相对优势受到影响,贸易格局也将因此产生一定的变动。

(2)人力技能:技能或人力资源对国际贸易格局有重要影响,这其中包括格局、方向、结构和效益等。人力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贸易结构上,往往是人力资本或技能因素密集型产品。

(3)信息:信息是一种无形的资源,它能够创造巨大的价值,特别是在当代信息技术对生产力影响越来越大的基础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各种信息的搜集与利用能够影响企业乃至是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进而该企业或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也获得改变。

2.2.3 国家竞争优势论

这一理论致力于揭示特定国家的企业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即:一个国家要想在国际竞争中获得利益,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是其中的关键。而一国的主导产业是否具有相对优势是获得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得关键,这其中,企业的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又是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该理论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开放的经济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并不是不变的,各个国家产业的发展都有很强的可选择性一级能动性,拥有的比较优势不是谋求增强国际竞争优势的障碍。

国家竞争优势的获得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与制约。首先,生产要素,这其中又包括: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可以分为两类: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初级要素指的是一个国家先天就获得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高级要素是指的是社会以及个人通过不断的投资以及发展,从而创造出的因素。对国家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高级要素的价值,若一国的基本要素不高,但高级要素具有相当的优势,就仍可以具有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比如日本。其次是需求因素:一个国家的国内需求市场非常大,而且国内的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消费需求也很高,不仅对企业迅速达到规模经济有利,而且对提高企业在世界市场的竞争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再次是支持产业因素:与企业有一定联系的行业一级供应商的竞争力。一个企业经营好坏与否,与其他企业的合作、适时生产和信息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这能让企业从中获得并且保持竞争力。最后则是

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状态因素:良好的企业战略结构,是促进企业成长、进军国际市场的关键因素之一,当然,国内市场的繁荣竞争程度,对一国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也有重大影响。此外,机遇与政府作用也对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起着辅助作用。

国家优势产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生产要素导向阶段,这一阶段竞争优势在于一国的基本要素是否具有优势,如自然资源丰富度,劳动力资源是否低廉等;第二,投资导向阶段。其主要取决于资本要素,因为资本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第三,创新导向阶段。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研究和开发要素能力;第四,富裕导向阶段。

2.2.4 战略性贸易政策论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利润转移理论;二是外部经济理论。

(1)利润转移理论。该理论充分解释了利润转移的三种类型:一,用增加关税的方法,对外国寡头厂商利润进行抽取;二,加大出口补贴为本国寡头企业加强市场竞争力;三,用进口保护来作为促进出口的方法。

(2)外部经济理论。该理论主要研究外部经济性活动能多大程度上对社会产生影响以及如何应用该理论。某些行业或者生产厂家能产生非常大的外部经济,促进其相关联行业的发展及进出口的扩大,但是厂商不能完全占有外部经济有。此时若政府给予适当的保护和支持,则必定能极大的促进这类行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得到长远的战略利益。

2.2.5 产业内贸易论

作为经济学界产生的一种新理论,与传统的理论有很大的不通。国家与国家之间、劳动生产率有很大差别的和不同的行业之间的贸易是传统贸易理论的主张。而产业内贸易理论则侧重说明国际贸易大部分在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产生,并伴随同时进出口同一类产品的情况。该理论对进出口产品内的贸易现象进行了说明与解释,同时提供了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方法。交易的产品大部分都具有消费上的可替换性以及生产中要素投入的类似性。各国在利益获得增加的的同时,科学的管理、精神在不同地区也得到了极大的传播与扩散。提高产业内贸易水平,是提高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3 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的比较分析

3.1 思想渊源分析

传统的理论以古典经济为基础,认为自由的市场经济不存在规模经济。古典经济学主要内容是:市场竞争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能使社会福利最大化和劳动分工使生产效率提高并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20世纪后期,经济学家运用现代数学分析工具将古典经济学的精华具体化,使得新兴理论得到了发展。

3.2 产生和利益主张分析

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劳动生产率、要素禀赋差异等的比较优势是造成国际贸易的原因。新古典贸易理论认为国与国之间存在外生比较优势,在没有政府干预情况下,国际贸易必定会产生,而且实行自由贸易能够提高一国的福利水平。新兴的贸易理论认为即使两国之间不存在要素禀赋的差异,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也会导致国际贸易的产生。国内贸易产生是因为一国的交易效率的改进。效益与费用负相关,费用越高效率就越低。

3.3 前提假设、分析方法分析

传统的贸易理论在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的前提下,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和总体均衡方法,其研究重点是一定的经济组织结构下最优资源配置问题和国际贸易与要素变动的相互影响关系。新理论则采用实证研究和超边际分析方法对国际贸易现象进行研究和解释,更加贴近国际贸易的现实状况。

4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及问题

4.1 我国外贸发展总体状况

4.1.1对外贸易总额高速增长

上世纪中后期,国际外贸市场上最引人注意的事情就是中国以进出口强国的条件重新返回世界市场。1978年,中国贸易规模只有世界贸易总额的0.78%,在世界上居第34位;而到了2006年后,中国的进出口商品总贸易额高达17606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世界第三进出口大国。短短的二十多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了将近90倍,远远的高于同期GDP 的增长速度,到 2010 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成功超过德国,成为世界贸易第一大国。另外,随着我国成为贸易打过,很多产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抢占了大部分的实际市场,如纺织品行业已占据超过70%的纺织品国际市场。

表4.1 2010-2013世界经济增长趋势 单位:%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

4.1.2 加工贸易出口占据半壁江山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加工贸易制品的出口额从不足6%上升到50%左右,俨然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贸易方式的主要推动因素,也成为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重要因素。 69%15%

12%

4%进料加工贸易来料加工装配贸易一般贸易

其他

数据来源:新华财经网

图4.1 加工贸易比重图

2010 2011 2012 2013 世界经济

5.3 3.9 3.5 4.1 发达国家

3.2 1.6 1.4 2.0 美国

3.0 1.7 2.1 2.4 欧元区

1.9 1.4 -0.3 0.9 日本

4.4 -0.7 2.0 1.7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

7.5 6.2 5.7 6.0 世界贸易 12.9 5.8 4.0 5.6

4.1.3 外商投资推动了出口的高速持续增长

从79年以来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大量外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引进FDI最多的国家。中国的出口加工产品大部分来自国内私营企业,这些中小企业对出口增加额的贡献率在四分之三左右,处于主导地位。到本世纪初,外商在出口额度中所占的比例仍然不降,贡献率接近四分之三,上升到主导地位,成为推动外贸出口的主导力量。

表4.2 中国出口贸易方式和经营主体情况

项目金额(亿美元)同比(%)

总额8466.5 -21.3

一般贸易3785.0 -24.5

加工贸易4085.1 -19.7

其他贸易596.4 -8.9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

从79年后,我国的改革开放使大量外国商人来中国投资。20世纪中后期,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长的贡献率大约为四分之一,非外资企业占主导地位。20世纪90年代中期,外资企业出口增长虽然排第二,但其重要性已增加。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外资企业的贡献率不断增加,接近四分之三的出口贡献率使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推动外贸出口的主导力量。

表4.3 中国出口贸易经营主体情况

项目金额(亿美元)同比(%)

总额8466.5-21.3

国有企业1375.2 -30.2

外商投资企业4701.8 -21.1

其他企业2389.5 -15.5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

4.1.4 出口市场集中

我国出口商品的市场主要为美国、日本、欧盟、东盟、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俄罗斯等国家。排名靠前几大贸易伙伴主要来自欧盟等国家,双边贸易额占我国贸易总额的近45%左右,对其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的53%左右。与前十大贸易伙伴的出口额之和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81%,出口市场集中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4.2 我国外贸发展存在的问题

4.2.1 能源和资源耗费较大,环境污染现象较重

技术水平程度低、污染大的加工业等被移到我国,从而使我国的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同时也因此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潜在的环境污染问题。高消耗、高污染的出口模式是中国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化的罪魁祸事之一。

4.2.2 出口企业生产经营较困难、贸易便利化程度低等

当今中国的对外贸易现状是:许多以出口为导向的企业效率实际情况不是很理想的,中小企业仍然面临巨大困难是融资难,在利润的盈利能力上,各出口企业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出口企业分类考核标准不合理,非质量和规格的产品退货将由海关征收进口关税,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加工贸易产品转内销,在出口加工区无法维修,影响国内销售的进行,同时给企业和客户带来不便。4.2.3 产品附加值低

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因为拥有高端技术从而在国际分工的主导地位,所以在国际贸易中能获得最大的利益。此外,低附加值加工贸易尤其是来料加工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促进了国内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高价格的进口原材料、低价出口商品的现象被进一步加剧。外资企业严格控制核心技术和销售渠道,跨国公司的技术和品牌的控制占主导地位,利润都很高,而中国的加工企业只有微薄的加工费用。

4.2.4 外贸增长速度迅速,但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

相比全球发展中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中国对外贸易的规模增长更为迅速、广泛,但中国的外贸出口是粗放型的,过分的依赖数量扩张,外贸规模以及效率都偏低。此外,从事加工贸易的劳动力素质相对底下,中国的三资企业面临升级还贷难度较大的问题,失去了相当一部分的国际市场,也丧失了参加国际之间产业转移的重要机会。

4.2.5 产品的层次偏低,高技术产品所占比重较低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

图4.2 1985-2010年中国外贸产品结构变化

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多,但该产业大多为低附加值,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相关产业升级,中国的产业结构也因此被僵化。

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发展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很落后,远落后与货物贸易的发展速度,特别是保险、物流、银行等行业,成本高,服务质量差,费用高,不能满足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需要,渐渐的发展为外贸增长方式变化的障碍。

4.2.6 外贸对象过于集中,对传统市场依赖大

美国、日本、欧盟、韩国、香港、台湾、东盟等国家和地区是我国贸易的传统主要市场。与欧盟、美国、日本双边贸易占我国对外贸易的45%以上,其中,对其三个市场的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的53%左右。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

图4.3 中国十大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比重

5 新国际贸易理论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的启示

5.1 重视规模经济作用,发展国际竞争力

规模经济说明了当代国际市场以垄断竞争和工业制品贸易为主的特征,工业品多样化使得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留用本国资源生产所有工业制品,即使同一行业也有进出,贸易空间愈加广泛,为贸易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优势可以增强国际竞争力。同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各类型企业数量庞大,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具有建立规模经济良好的基础条件。因此,充分相信政府的知道和市场机制,企业的内外经济规模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道路是正确方向。

能够获得国家竞争优势的核心是国家的主导产业是不是具有优势,而企业的创新机制和能力则是必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具有多层次性是中国经济的特色,也是短时间内难以改变的问题。要想改变现状,首先需要调整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发挥后发优势。我国应在原有比较优势基础上大力发展本国的竞争优势,发展产业竞争优势是基本方向,产业结构也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出口规模上则需要增加技术密集型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引进技术与开发技术相结合,推动国家创新与企业创新,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转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力求与世界经济发展主导方向一致并在世界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5.2 提高产业内贸易层次,加强贸易竞争力

通过规模经济,实现不同国家在产品层次上的合作,加以增强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发展,以推动国家的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由此看来,提高产业内贸易水平,是提高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而我国目前的贸易格局基本上是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水平低下,贸易便利化程度低,这种格局阻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减缓了外贸竞争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应当加快知识、技术型高科技行业产业的发展,推动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同水平差异产品的贸易互动与增长。同时,完善并规范外贸进出口标准与政策法规,为企业合理发展提供便利,加快外贸竞争优势的形成步伐。

5.3 重视对外贸易的要素基础,改善出口格局

新要素理论扩大了生产要素范围,符合当今贸易对外发展状况。在重视要素市场培育和发展的同时特别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我国工业信息化水平较低、整体从业人员素质还有待提高,在已经确立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为主的发展方针后,利用市场机制与竞争机制诱导要素市场成长,我国东部沿海较发达地区发展证实了这一要素市场发展成功的经验,尤其要优先发展技术市场、研究与开发和信息市场,促进这些生产要素转化为外贸企业增长的内在动力基础,逐步改善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产品、机电和纺织等为主的出口格局。

5.4 支持战略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结构升级

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能够形成高技术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的关键之处是要大力发展战略和高科技产业行业,通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通产品之间的地区间贸易,产业内贸易指数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由此而形成的规模将一定程度上提高对外贸易产品的竞争能力;当今世界,新兴行业和高科技产业这些具有战略意义的竞争为当今世界的主要竞争,转换到贸易领域则具体表现在进出口产品的知识和技术密集程度。所以,在接下来十年的竞争中,高科技产业是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占领技术优势,则占有市场。另外,还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国际间沟通与交流。综上,我国的产品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关键。

我国长期以来外贸出口中加工贸易为主,大量外商投资与合资企业存在,对外贸易中高技术产品比重低且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企业规模小、利润低、竞争能力不足等状况突出。因此,对于技术、知识密集度高的产业如计算机和信息产业、生物工程、电子机电等高科技产业,通过补贴、增发科研经费和组织实施大型科研计划等手段,大力扶持其成长,以增强本国战略性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获取外部经济效应等多种额外收益;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兼并重组、进入高科技行业,推动国家产业结构升级。

5.5 积极发挥政府作用,实行政府适度保护政策

根据战略性贸易理论,政府通过进口保护、补贴等措施对现在和潜在新兴的战略性行业进行资助与扶持,将有利于顶住外国进口产品的强大冲击,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有利于培育产业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金融危机过后,贸易保护主义等现象抬头,而我国新兴行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中小企业生存环境严峻,融资出口等面临挑战。同时通过开放部分国内市场,以竞争机制推动国内产业发展,适时的帮助企业解决国际贸易争端,以推动企业国际化。

5.6 外贸主体结构和市场结构多元化

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历史上的一件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这不仅揭示了中国参与了世界经济结构大循环,也向我们说明了中国企业的又一个挑战来临,民营企业能够经得起世界经济大潮的冲击,这是衡量中国的对外战略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外资企业企业必须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并渐渐建立一个全面的、符合当前国际贸易的出口促进体系。要继续巩固和扩大美国和日本市场,与三大市场适当扩大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口,以缓解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市场,特别是周边地区,应加大开发的力度,并与之建立密切的经济联系。当下中国应该着重发展国内短缺的急需的战略资源和产品,建立一个相对固定的基地,对外实施贸易和经济合作,从而实现外贸市场多元化。

当前世界经济环境对中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无不昭示着中国的对外贸易理念应该也可以考虑按照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理念发展。当前中国应根据国际竞争优势的理论,坚持质量战略,提高竞争力的商品出口和服务的质量,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开拓新市场,努力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尽快赶上贸易强国。

6 结论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对外贸易发展成绩卓著,已直逼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但是我国外贸整体实力依然偏弱、国际竞争力不足,是贸易大国而非贸易强国。如何面对和紧跟世界经济发展方向,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贸发展战略与政策措施,以增强我国外贸综合竞争力,必须研究国际经发展新动向和国际贸易理论研究虚拟成果,以先进的理论来指导我国外贸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当代国际新贸易理论进行详细的说明和分析,进而针对我国对外贸易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利用国际贸易新理论的成果,对我国对外贸易平稳、长远发展提出若干建议和启示:重视规模经济的作用;发挥国家竞争优势,完善相关外贸法律法规;大力扶持战略产业发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进行外贸主体结构和市场结构多元化;培育和发展新的外贸要素产业,适度的贸易保护;发挥好政府在调整市场与解决贸易争端等中的作用,创建有效的市场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对国外子公司实施本土化战略。

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研究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结合中国当前对外贸易现状,对中国的外贸产业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有关中国外贸的若干影响与建议。但由于受个人能力、时间等条件限制,文章探讨还缺乏深度;这些问题将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冯居君.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Z].商洛学院学报2009(2)21-24

[2]刘纯安等.国际贸易新理论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创新[Z].当代经济2008 31-33

[3]郑吉昌.新贸易理论与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Z].浙江学刊2010(1)13-15

[4]邱春叶等.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及其与传统贸易理论的比较分析[Z]. 经济理论2007(5)1-3

[5]徐栋等.国际贸易新理论及对中国外贸政策的启示[Z].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0(6)15-16

[6]汤尚华.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进展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Z].计划于市场2006(3)27-29

[7]纪昀.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Z].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5)12-15

[8]雷辉.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Z].经济研究200814-16

[9]盛宝柱.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思想与我国对外贸易对策[Z].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5)72-73

[10]詹洪华.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Z].国际贸易2010 13-16

[11]刘涛.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对我国外贸战略的启示[Z].产权导刊2011(12)53-54

[12崔凡.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启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 (9)8-9

[13]郭冠男.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研究[M].财经界2006(06)82-83

[14] 廖才安邱春叶.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及其与传统贸易理论的比较分析[M].山东纺织经济2005

[15] Jiang-qiang .New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on China's foreign trade strategy and its inspiration. Contemporary Economic 2012(12)154-155

[16]YI Xue-ling. On Theory of Processing Trade in China,Department of Journa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004, China,2010

[17]Land,N.R. Foreign Trade and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1978-1996. 199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致谢

本论文是在导师彭定赟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彭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使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论文从选题到完成,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彭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同时,本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其他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没有他们的帮助和支持是没有办法完成我的学位论文的,同窗之间的友谊永远长存。

新新国际贸易理论

新新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基于网上文献资料整理所得 国贸1001 2号 江小梅新贸易理论是指80年代初以来,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 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贸易保护主义的效果以及最优贸易政策的思想和观点。起初新贸易理论旨在用实证的方法解释贸易格局,添补传统贸易理论的逻辑空白,后来发展成为以规模经济和非完全竞争市场为两大支柱的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 自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提出新贸易理论以来,在近20年中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沿进展甚少,其分析视角是从国家或产业层面入手,模型中企业是同质的、无差异的,无法解释国际贸易中更为微观层面的许多现象。如为什么同一产业内有的企业从事出口,而其他企业却仅仅涉足于国内市场等问题。直至2003年梅里兹提出“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形成了以企业层面研究国际贸易的新新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沿用了新贸易理论垄断竞争市场结构和规模报酬递增的假定,但放松了同质企业的假定,将企业生产力的差异内生到垄断竞争模型中,运用一般均衡框架下的动态产业分析方法扩展了克鲁格曼的垄断竞争贸易模型,从而成功将企业生产率内生到模型中,将贸易理论研究对象扩展到企业层面。新新贸易理论的基本逻辑是,市场份额向高生产率企业靠近,而那些低生产率的企业被迫退出,从而提高了行业生产率水平,这一效应在封闭经济中是无法实现的。 新-新贸易理论是近年来刚刚兴起的前沿国际贸易理论。该理论是用来解释最新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现象的,且以微观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企业的全球生产组织行为和贸易、投资行为。其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假设企业是异质的,也就是企业是存在差别的,而不是像新贸易理论那样假设所有的企业都是同质的,只是外在的市场结构差异影响到企业行为。 新-新贸易理论包括了两个研究方向。一是关于企业的国际化路径抉择,即企业可以选择退出市场、供应国内市场、出口国外市场以及通过对外直接投资(FDI)供应国外市场等4 种类型;二是关于企业的内部化抉择,即一体化(Integration)和外包(Outsourcing)两种,再分为国内国外两种情况,企业的选择包括:(1)国内一体化,也称为国内内包(Insource at Home),是指企业只在国内生产;(2)国际一体化,又称国际内包(OffshoreInsource)和垂直对外直接投资(Vertical FDI),是指企业通过在国外设立分公司生产部分中间产品和零部件,再通过公司内贸易出口到国内母公司的生产形式,其涉及到公司内贸易(Intra-firm Trade);(3)国内外包(Outsource at home),是指企业通过在国内外包的形式组织生产;(4)国际外包(OffshoreOutsource),是指企业将部分中间产品和零部件通过在国外市场外包,再通过贸易进口到国内来组织生产,这一过程会涉及到贸易,所以又称为“长臂贸易”(Arm’s-Length Trade)。 2l世纪初诞生的新新贸易理论突破了新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以产业为对象的研究范畴,将分析变量进一步细化到企业,以异质企业的贸易投资作为研究重点。企业异质性有两种形式,由于产业内部不同企业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异质性以及企业组织形式差异而产生的异质性,这两种异质性紧密相连。新新贸易理论通过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的建立,阐明了现实中只有部分企业选择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通过企业内生边界模型的建立和拓展,将产业组织理论和契约理论的概念融入贸易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公司内贸易模式,并在企业全球化生产研究领域进行了理论创新。 从研究范畴看,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没有对单独企业的研究,主要研究的是产业间贸易。在新古典贸易理论中,大多数研究都假定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一般均衡模型只是限定了企业所在产业部门的规模,企业的规模则是模糊的。新贸易理论主要研究的是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业内贸易,虽然Helpman-Krugman差别产品模型对企业的规模做出了限

人大最新国际贸易理论作业答案

★国际贸易理论(第三版)(ZK028C) 第一章导论 1、【164096】(单项选择题)在国际贸易中,由商品进口国和出口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对第三国来说,叫做()。 A.总贸易 B.有形贸易 C.直接贸易 D.转口贸易 【答案】D 2、【164097】(单项选择题)在国际贸易中,商品交换国之间从事的纯粹的商品交换,不含任何加工成分,这种贸易称为()。 A.一般贸易 B.加工贸易 C.直接贸易 D.转口贸易 【答案】A 3、【164099】(单项选择题)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属于()。 A.转口贸易 B.无形贸易 C.总贸易 D.有形贸易 【答案】B 4、【164102】(单项选择题)世界贸易组织建立于()。 A.1995年1月1日 B.1993年1月1日 C.1994年1月1日 D.1996年1月1日 【答案】A 5、【164104】(单项选择题)第八轮多边关税及贸易谈判又被称为()。 A.乌拉圭回合 B.东京回合 C.尼克松回合 D.狄龙回合

【答案】A 6、【164124】(单项选择题)某年世界出口货物贸易额为1.6万亿美元,进口货物贸易额为1.7万亿美元,该年国际货物贸易额为()。 A.0.1万亿美元 B.1.6万亿美元 C.1.7万亿美元 D.3.3万亿美元 【答案】B 7、【164133】(单项选择题)GATT是下列哪个组织的缩写()。 A.世界贸易组织 B.世界银行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答案】D 8、【164121】(简答题)为什么需要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正式的国际经济贸易组织? 【答案】(1)《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仅是根据《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议定书》生效的临时协议,并不是正式生效的国际公约。从传统的法律和组织来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众多国际机构中级别最低的一个,没有自己的组织基础,仅是一个政府间的行政协议。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各缔约方同意临时接受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法律义务,这就使一些国家以此为理由,在自己的贸易立法或政策制定中时常偏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本义务,削弱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权威性。 (3)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不能适应国际经贸环境的巨大变化,尤其是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仅管辖货物贸易,而农产品、纺织品和服装还不受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贸易自由化的约束。 (4)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争端解决机制在做出决策时要求所有缔约方“完全协商一致”,只要有一个缔约方不同意解决争端专家小组的仲裁结果,则该解决争端专家小组的报告就不能通过。因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很难在公正、客观基础上按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本身的规则对缔约方之间的贸易争端做出裁决。 (5)《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各缔约方在经济贸易利益关系调整过程中妥协的产物,是一个“软法律文件”。 9、【164106】(多项选择题)下面属于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有()。 A.关税 B.配额 C.许可证 D.海关估价 E.政府采购 【答案】A,B,C,D,E

国际贸易实务课后习题答案

国际贸易实务(答案) 第一章 案例分析题:某年 3 月,A 公司与 B 公司按照 CIF 条件签定了一份出口某种日用品的合同。由于考虑到该商品的季节性很强,买方要求在合同中规定货物必须在4月底之前运达目的港,以保证5月初投入市场,过期买方不再接受货物。卖方为了卖得好价钱,同意了买方的条件,并在合同中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卖方在合同规定的装运期内发运了货物,然而载货船只在途中发生故障,修船延误了时间,结果货到目的港已是五月中旬。买方拒绝接受货物,并提出索赔,双方为此发生了争执。卖方认为,合同是按照 CIF条件成交的,根据《INCOTERMS 2010》的解释,CIF是在装运港交货,买卖双方承担的风险是以装运港船上为界划分,也就是说卖方只承担货物装上船之前的风险,而在运输途中发生的货物损坏,灭失以及延误的风险均由买方承担。但买方则认为,双方在订立合同时已明确规定了期限到达,这是买方接受货物的前提条件。现在货物抵达目的港的时间超过了规定的最后期限,买方自然有权要求解除合同。你认为卖方主张有理,还是买方主张有理? 答:我认为是买方的主张有理。 理由:虽然根据《INCOTERMS 2010》的解释,CIF是在装运港交货,买卖双方承担的风险是以装运港船上为界划分也就是卖方只承担货物装上船之前的风险,而在之后的风险由买方承担。在一般情况下卖方不承担因为装船之后的由于运输公司逾期到达目的港的风险责任。但是,由于在合同中有一条对于卖方极其不理的条款:“保证在 4 月底之前到达目的港,过期买方不接受货物”,买方也同意签署了合同,那么就应当根据合同中的条款履行,买方可以拒绝接受逾期货物。 第二章 思考题: 1、EXW 买卖双方的基本义务卖方基本义务: (1)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地点,将合同约定的货物置于买方的处置之下 (2)承担将货物交给买方处置之前的一切费用和风险。 (3)提交商业发票或有同等作用的电子讯息,以及合同可能要求的,证明货物符合合同规定的其他任何凭证。 买方基本义务:(1)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地点,受领卖方提交的货物,并按照合同规定支付货款。(2)承担受领货物之后的一切费用和风险。(3)自担风险和费用,取得任何出口和进口许可证或者其他官方许可,在需要办理海关手续时,并办理货物出口的一切海关手续。 2、比较 FCA、CPT 和 CIP 的异同点。 相同点: 第一、适用于任何运输方式,包括多式联运,也包括海运。 第二、卖方在规定的日期或期间内在出口国的内地或港口把货物交给承运人或第一承运人照管。 第三、卖方自行负担风险和费用,取得出口许可证或其它官方批准证件,并办理货物出口所必须的一切海关手续;买方自负风险和费用,取得进口许可证或其它官方批准文件,并办理货物进口以及必要时经由另一国家过境运输所需的一切海关手续。

浅析新国际贸易理论

浅析新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在于揭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以及贸易利益的分配问题。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国际贸易理论也在不断发展。二战后,国际贸易表现出新的特点与格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无法或不能全部解释这些现象,新贸易理论因此得以涌现发展。本文对新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主要内容、特征等作了简要介绍。 一、战后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 战后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国际贸易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比重迅速上升;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部分;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工业国传统的“出口制成品,进口初级产品”的贸易形势逐渐变化,出现了大量的同一产业内既有出口又有进口的产业内贸易;跨国公司空前发展,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成为工业国总贸易量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针对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反思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指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是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核心内容,以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基础,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以比较优势为基础进行自由贸易,可以实现贸易双方的利益双赢。因此其主要在于解释产业间贸易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分工与贸易。所以不能或不完全能解释国际贸易中的新变化,必然会引起对传统贸易理论局限性的重新思考: 首先,传统贸易理论是以国家之间的差异和要素禀赋的差异来解释贸易,强调国家间的相似性与贸易量之间的反向关系,即国家间差异越大,产生贸易的可能性越大,即贸易更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显然不能解释二战后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事实。其次,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各国应当按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进行生产与贸易,即所交换的应当是要素密集度不同的产品,应当是产业间的贸易。然而,实际的贸易构成中却包括大量的要素密集度相似的同一产业内的双向贸易,即产业内贸易。此外,当人们将注意力转向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及由此引起的公司内贸易时,就会进一步发现传统理论的不适应性,期望有一种考虑了公司行为的贸易理论。 因此,为了能对国际贸易的新变化做出科学的解释,需要对传统贸

国际贸易实务习题集附答案精简最终版

《国际贸易实务》习题集 第一模块货物的品质 一、不定项选择题 1、卖方根据买方来样复制样品,寄送买方并经其确认的样品,被称为(BDE )。 A、复样 B、回样 C、原样 D、确认样 E、对等样品 2、在国际贸易中,造型上有特殊要求或具有色香味方面特征的商品适合于(A ) A、凭样品买卖 B、凭规格买卖 C、凭等级买卖 D、凭产地名称买卖 )3、若合同规定由品质公差条款,则在公差范围内,卖方(A A、不得拒收货物 B、可以拒收货物 C、可以要求调整价格 D、可以拒收货物也可以要求调整价格 4、大路货是指(D ) A、适于商销 B、上好可销品质 C、质量劣等 D、良好平均品质 5、卖方交货是因采用GMQ 标准而发生争议,通常的解决方式是(C ) A、根据买方所在国法律解决 B、根据卖方所在国法律解决 C、同业公会一仲裁的方式解决 D、国际法庭解决 6、目前我国出口的某些工艺品、服装、轻工业品等常用来表示品质的方法是(A ) A、凭样品买卖 B、凭规格买卖 C、凭等级买卖 D、凭产地名称买卖 10、凭样品买卖时,如果合同中无其他规定,那么卖方所交货物(B ) A、可以与样品大致相同 B、必须与样品完全一致 C、允许有合理公差 D、允许在包装规格上有一定幅度的差异 二、判断题 1、在出口贸易中,表达品质的方法多种多样,为了明确责任,最好采用既凭样品又凭规格买卖的方法。N 2、在出口凭样品成交业务中,为了争取国外客户,便于达成交易,出口企业应尽量选择质量最好的样品请对方确认并签订合同。N 3、在约定的品质机动幅度或品质公差范围内的品质差异,除非另有规定,一般不另行增减价格。Y 第二模块货物的数量 一、不定项选择题 1、“以毛作净”实际上就是(B)。 A、以净重作为毛重作为计价的基础 B、按毛重计算重量作为计价的基础 C、按理论重量作为计价的基础 D、按法定重量作为计价的基础 2、我国目前使用最多的计量方法(B)。 A、按数量计算 B、按重量计算 C、按长度计算 D、按体积计算 3、国际贸易中大宗农副产品、矿产品及部分工业制成品习惯计量方法(C )。 A、按面积计算 B、按长度计算 、按容积计算D、按重量计算C.

国际贸易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四个重要阶段

国际贸易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四个重要阶段: (1)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以亚当斯密(代表作《国富论》)和大卫李嘉图(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为代表的古典学派提出了绝对利益学说和比较利益学说这两大学说主要以劳动生产率为出发点,从供给角度分析和探讨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人。 (2)西方经济学家穆勒(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原理》),马歇尔提出了相互需求理论和提供曲线理论。以国际交换比率为出发点,从需求角度分析和探索均衡国际贸易条件的形成。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国际贸易理论。 (3)两位瑞典的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代表作《区际与国际贸易》)提出额生产要素禀赋模型。该模型以比较利益为出发点,分析探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形成和条件。(4)里昂惕夫反论(代表作《投入—产出经济学》)及其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其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美国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分析,与要素禀赋理论结论相反,即美国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1.绝对利益学说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先提出了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理论。绝对利益学说的内容:①强调了国际分工的利益,指出国际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②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商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③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无论是自然禀赋还是后天的有利条件,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和贸易方面处于有利地位。 2.比较利益学说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是在绝对利益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比较利益学说的主要内容:两害取其轻,两利取其重。每一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专门生产其优势较大或劣势较小的商品,通过国际分工,两国总产量增加,通过国际贸易,双方均能从贸易中获利。 绝对利益学说和比较利益学说的异同: 相同点: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基础是两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不同点:若一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均占有绝对优势,而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双方之间能否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绝对利益学说不能回答这一点。 3.比较利益理论的模型 比较理论模型可用转换曲线,或生产可能性曲线加以证明。 机会成本:公式:边际转换率=小麦的变动量/汽车的变动量 (1)成本不变条件下的贸易转换曲线呈直线状,斜率不变,机会成本不变。 在成本不变的条件下,供给曲线呈水平线状。 在成本不变条件下,出现完全分工。 (2)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 特点:①成本递增导致转换曲线呈凹向原点的形状。曲线上任意一点的斜率不同。 ②供给曲线向上,见P34分析。 (3)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与成本不变条件下的贸易的不同: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利益小于成本机会成本不变下的贸易利益。前者是部分分工,后者是完全分工。 4.无差异曲线与国际贸易 无差异曲线的概念:各种可能的商品组合提供给消费者的满足度是相等的,或者说是无差异的。 特点:它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无差异曲线的反比关系表明,在满足程度不变的条件下,

4新国际贸易贸易理论

第四章新国际贸易理论 一、名词解释 1、产业间贸易 2、产业内贸易 3、规模经济 4、规模报酬递增 5、外部规模经济 6、内部规模经济 7、规模经济理论 8、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名词解释 1、产业间贸易,是现代贸易的有效组成部分。它是指属于不同部门的商品的交易。 2、产业内贸易,是现代贸易的有效组成部分。它是指属于同一部门的商品的交易 3、规模经济,指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单个企业的生产效率的显著改进或生产成本的大幅节约,它是规模报酬递增结果的货币表现。 4、规模报酬递增,指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单个企业的产出水平的更大幅度的提高。 5、外部规模经济,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首先提出的经济概念,它是规模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即单个厂商由于相关产业内的生产相同产品的其他企业的规模扩大所获得的生产成本的节约或生产效率的提高。 6、内部规模经济,也称垄断竞争,是规模经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是经济学家张伯伦首先提出的一个经济概念,即指生产差异化产品的单个厂商由于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所获得的生产成本的显著节约或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 7、规模经济理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部门内贸易替代部门间贸易成为主导性的贸易形式时,贸易理论家为探讨部门内贸易与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而建立的贸易理论。该理论的研究方式决定与贸易收益判定这类基本贸易问题。 8、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弗农发表于1966年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提出,试图对如下现象进行解释,即作为技术创新产品的知识密集型产品,均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里创造发明的,而且随着产品标准程度的提高,该产品的生产于出口逐渐由原发明国转向其他国家。 二判断题 1、印度软件生产与出口业集中在班加罗尔的现象可用内部经济来解释。 2、当规模经济发生在行业水平而非单个企业水平时,这种规模经济被称为内部经济。 3、汽车换汽车的贸易被称为产业内贸易。 4、国家间收入的相似性越大,贸易的可能性越大。 5、部门间贸易的相对重要性依存于国家间经济结构的相似性。 6、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贸易可以降低出口国消费者可利用的价格。 7、在波特的竞争优势论中,一国竞争优势的发展可分为:要素推动阶段、投资推动阶段、创新推动阶段、财富推动阶段。 8、迈耶在比较优势动态模型中指出,“比较优势梯子”最下端是一种创造的比较优势。 9、产业间贸易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利用规模经济。 10、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成长期,创新产品的技术已扩散到国外,创新国要面临国外的竞争。 11、国际贸易新理论的两个基本前提是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的市场结构。 12、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论认为,需求滞后的长度主要取决于两国的收入水平差距和市场容量差距,差距越小长度越短。 13、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论认为,技术差距也是国家间开展贸易的一个重要原因,贸易量的大小完全取决于技术差距的长短。 14、中国的丝苗米与日本的电子宠物之间的交换称之为产业间贸易。 15、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如果一个国家首先成功推出了一种新产品,则这种产品将在该国经历整个生命周期。 16、内在规模经济是指厂商的平均成本随着其自身规模的扩大而下降。 二.判断题 1、错 2、错 3、对 4、对 5、对 6、对 7、对 8、错 9、错10、错 11、对12、对13、错14、对15、错16、对

国际贸易实务课后答案详解 第十九章 仲裁

第十九章仲裁 一、思考题 1.在进出口贸易中,解决争议的办法有哪几种 答:在进出口贸易中,买卖双方解决合同争议主要有以下四种途径: (1)友好协商 争议双方本着公平合理的原则,通过协商,达成和解,这是解决合同争议的好办法。但是,遇到与合同当事人有较大利害关系的争议时,争议双方往往各持已见,难以达成共识,故此种解决争议的办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2)调解 若争议双方通过友好协商不能达成和解,则可在争议双方自愿的基础上,由第三者出面从中调解。调解应在确定事实、分清是非和责任的基础上,尊重合同规定,依照法律,参照国际惯例,根据客观公正和公平合理的原则进行,以促使当事人互谅互让,达成和解。 (3)仲裁 仲裁是指买卖双方达成协议,自愿将有关争议交给双方所同意的仲裁机构进行裁决,而这个裁决是终局的,对双方都有约束力,双方必须遵照执行。国际货物贸易中的争议,如经友好协商与调解都未成功,而当事人又不愿意诉诸法律解决,则可采用仲裁办法。 (4)诉讼 争议双方经过友好协商与调解,都未达成和解,而他们又不愿采取仲裁方式,则可通过诉讼途径解决争端。 考虑到友好协商与调解的使用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诉讼也不是理想的途径,所以仲裁就成为解决合同争议广泛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重要方式。 2.何谓仲裁为什么仲裁是能为买卖双方所接受的一种比较常用的解决争议的方法 答:(1)仲裁的含义 仲裁是指买卖双方达成协议,自愿将有关争议交给双方所同意的仲裁机构进行裁决,而这个裁决是终局的,对双方都有约束力,双方必须遵照执行。 (2)仲裁是解决国际贸易争议重要方式的原因 在国际货物贸易中,买卖双方解决合同争议有友好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四种途径。考虑到友好协商与调解的使用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诉讼也不是理想的途径,而仲裁具有程序简便,结案较快,费用开支较少,具有灵活性、保密性、终局性和裁决易于得到执行等优点,所以仲裁就成为解决国际贸易争议广泛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重要方式。 3.进行国际商事仲裁,通常要经过哪些程序根据我国仲裁规则,仲裁庭是如何组成的答:(1)仲裁的程序 仲裁程序是指进行仲裁的过程和做法,主要包括仲裁申请、仲裁庭的组成、仲裁审理及作出裁决等。各国仲裁法和仲裁机构的仲裁规则对仲裁程序都有明确的规定。 (2)我国仲裁庭的组成规则 我国《仲裁法》规定,仲裁庭可以由三名仲裁员或者一名仲裁员组成。由三名仲裁员组成的,设首席仲裁员。《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规定,除非当事人另有约定或本规则另有规定,仲裁庭由三名仲裁员组成。 4.简述仲裁协议的作用。 答:按照我国和多数国家的仲裁法的规定,仲裁协议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仲裁协议表明双方当事人在发生争议时自愿提交仲裁。仲裁协议约束双方当事人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编辑]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编辑] (一)重商主义

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国际贸易观点,也称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其核心是追求贸易顺差,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 Mun)。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 [编辑] (二)重农学派 17世纪下半期,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形成了重农学派(physiocratic school),其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Quesnay)。 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他们认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贸易)是保证市场均衡和物价稳定的重要机制。[编辑] (三)绝对优势理论 18世纪末,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生产分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应用文-一体化对战后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影响

一体化对战后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影响 '一体化改变了战后国际贸易的格局,同时,从多方面推动了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论、战略性贸易政策、 贸易理论等的提出都与之密切相关。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影响是扩大了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范围;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的融合就是最典型的例证。 \xa0 一、跨国公司的出现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实际上是同一企业面临的不同选择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主体——跨国公司既是一体化的主要体现方式,生产国际一体化的载体,又是一体化的重要推动力。随着 一体化趋势的加快和明朗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实际上是同一企业面临的不同选择,出口或到东道国建立生产基地所应考虑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似的,因此,国际直接投资理论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理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战前的国际贸易理论在完全竞争的前提下,认定只有贸易才是一个企业或一个国家的最明智的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则不被考虑,因此,早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不是在国际贸易理论的框架内衍生出来,其创始人海默在市场不完全竞争的前提下,提出垄断优势理论,说明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和利益分配,这一前提与战前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前提完全不同。 被一些西方学者誉为“跨国公司理论之父”的海默在1960年开创性地将传统产业 理论 于分析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海默发现:知识密集型产业最容易产生对外直接投资,追求高利润率并非是其惟一的目标。他主张从不完全竞争及市场不完善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对外直接投资,认为不仅国际市场,而且国内市场都是不完全的,跨国

公司对外投资正是市场不完全性的产物。市场不完全性在商品市场表现为商品特异性、商标、特殊的市场技能或价格联盟等形式;在要素市场表现为特殊的管理技能、在资本市场上的便利以及受专利制度保护的技术方面的差异等,市场的不完全性还表现在规模经济以及不同国家在关税、 、利率、汇率上的差异等方面。市场的不完全性造成了少数企业拥有垄断优势,正是这些垄断优势的存在,使得部分企业可以跨越国界,克服跨国经营中增加的额外成本,在东道国与当地企业展开强有力的竞争。跨国公司具有的垄断优势,是跨国公司确保其跨国生产有利可图的条件,也是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出发点。 从新要素论开始,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走向融合,新要素论对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进行了扩展,特别强调“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在分析中,这一理论开始关注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之间的关系。强调人力资本的理论认为,人力资本与贸易、许可证和国际投资有着密切的关系,国际投资实际包括人力资本在各国间的转移,而贸易可能是建立在技能密集型(人力资本)基础上的产品出口,许可证的转移也往往产生于某国人力资本的优势;强调自然资源的理论认为,自然资源禀赋除了解释国际贸易以外,还可以解释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尤其是企业为了获得原材料的供给而进行的向后垂直一体化国际投资,但新要素论仍然假定各国国内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各国之间则不存在生产要素的自由移动。 二、对企业所做选择的分析使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出发点统一于竞争优势的分析 较早把对外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纳入一体化的分析框架中的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创立者弗农。他于1966年5月在《经济学季刊》上 了《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指出垄断优势理论并没有彻底说明跨国

国际贸易的发展及现状

国际贸易的发展及现状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国际贸易理论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古希腊、古罗马的经济思想中已包含对外贸易的内容(色诺芬《经济论》,主张鼓励外国人来希腊从事贸易活动,使雅典成为国际商业中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则关注国际交换中的“正当价格”)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一)重商主义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观点,也称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其核心是追求贸易顺差。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二)重农学派17世纪下半期,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形成了

重农学派。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他们认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贸易)是保证市场均衡和物价稳定的重要机制。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形成,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随之产生。 古典与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都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与当代国际贸易的现实也不相吻合,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新兴古典经济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兴的经济学流派.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依托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新框架,将贸易的起因归结为分工带来的专业化经济与交易费用两难冲突相互作用的结果,从而对贸易的原因给出了新的解释思路,使贸易理论的核心重新回到分工引起的规模报酬递增,是一种内生动态优势模型,是贸易理论和贸易政策统一的模型,是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统一的模型,能够整合各种贸易理论,是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国际贸易理论也趋于完整,当前,国际贸易的现状是国际贸易总额不断上升,贸易分工也由水平化与垂直化不断发展,分工不断细化。货物贸易依旧是处于领先位置,但服务贸易的比重也不断上升。贸易也呈现出一体化趋势,各国不断组建区域

国际贸易实务习题及答案-免费

国际贸易实务习题及答案-免费

国际贸易实务习题及答案 选择/判断 合同的商定与履行: 一、判断以下说法正确与否: 1. 在国际贸易中,达成一项交易的两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发盘和接受。()√ 2. 发盘必须明确规定有效期限,未规定有效期的发盘无效。()× 3. 一项有效的发盘,一旦被受盘人无条件地全部接受,合同即告成立。()√ 4. 在交易磋商过程中,发盘是卖方作出的行为,接受是由买方作出的行为。()× 5. 按《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规定,一项发盘发出后,发盘人可以随时将其撤销。()× 6. 还盘是对发盘的拒绝,还盘一经作出,原发盘即失去效力,发盘人不再受其约束。()√ 7. 一项接受,可以由受盘人作出,也可由发盘人作出。()√ 8. 国际货物买卖交易磋商中的接受,应以声明或行动表示,但在特定条件下,缄默也可以构成接受。(√)9. 逾期送达发盘人的接受,只要发盘人默认,合同即成立。()× 10. 因传递原因造成逾期接受,如发盘人未及时表示同意

间为()。BD A.发盘发出后 B.发盘生效前 C.发盘生效后 D.发盘到达受盘人的同时 E.受盘人表示接受前 6.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规定,受盘人对以下哪些内容提出添加或更改,均视为实质性变更发盘条件()。ABCD A.价格 B.付款 C.品质 D.交货时间与地点 E.不可抗力 贸易术语价格 判断以下说法正确与否: 1.按CIF贸易术语成交,卖方的责任应在目的港交货。× 2.我国按CIF条件出口某项商品,合同规定按信用证付款方式成交,买方在约定时间内未开来信用证,但约定的装运期已到,为了重合同和守信用,我方仍应按期发运货物,以免影响我国对外信誉。× 3.我国从日本进口货物,如按FOB条件成交,需由我方派船到日本口岸接运货物;如按CIF条件成交,则由日方租船舶将货物运往中国港口。可见,我方按FOB进口承担的货物运输风险,比按CIF进口承担的风险大。× 4. 按DES 术语成交,卖方是否投保,由其自便,按CIF 术语成交,卖方则必须投保。√

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程(第三版)课后答案

Unit 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trade Key I. Answer my questions 1. International trade is business whose activities involve the crossing of national borders. It includes not only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oreign manufacturing but also encompasses the growing services industry in areas such as transportation, tourism, banking, advertising, construction, retailing, wholesaling, and mass communications. It includes all business transactions that involve two or more countries. Such business relationship may be private or governmental. 2. Sales expansion, resource acquisi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sales and supplies. 3. To gain profit. 4. To seej out foreign markets and procurement. 5. There are four major forms which are the following: Merchandise exports and Imports, Service Exports and Imports, Investment and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6. It is the account which is a summary statement of the flow of all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financial transactions between one nation (eg.the United States )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over some period of time, usually one year. 7. Merchandise Exporting and Importing. 8. Yes.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1) direct investment takes place when control follows the investment. It usually means high commitment of capital, personnel, and technology abroad. It aims at gaining of foreign resources and foreign markets. Direct investment may often get higher foreign sales than exporting. And sometimes it involves two or more parties. 2) While portfolio investments are not under control. And they are used primarily for financial purposes. Treasures of companies, for example, routinely more funds from one country to another to get a higher yield on short term investments. 9. MNE is the abbreviation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Its synonyms are NNC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and TNC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 10. Examples are travel, transport, fee, royalties, dividends and interest. 11. The choice of forms is influenced by the objective being pursued and the environments in which the company must operate. 12. It is limited by the number of people interested in a firm’s products and services and by customers’ capacity to make purchase. 13. This is because at an early stage of international involvement these operations usually take the least commitment and least risk of a firm’s resources. 14. Royalties means the payment for use of assets from abroad, such as for trademarks patens, copyrights, or other expertise under contract known as licencing agreements.Royalties are also paid franchising. 15. It is a way of doing business in which one party (the franchiser) the use of a trademark that is an essential asset for the franchisers’ business. II Match each one on the left with its correct meaning on the right 1. J 2.A 3.E 4.B 5.C 6.D 7.I 8.G 9.F 10.H III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terms and phrases into Chinese 1 购买力11经济复苏;恢复

国际贸易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指导意义

国际贸易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指导意义 比较优势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 中国对外贸易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制定,要结合现阶段的经济积累状况来考虑长期性的目标指向,体现将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换的战略意图,对外贸易跨越式发展战略,不是单纯的计划制定,而应当让利益集团从政府制定的宏观政策中,展望各自能够获得的市场份额和市场利益,促使企业家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向利好项目大胆投资。因此,中国实施对外贸易跨越式发展战略的整体性框架应该是:以产业结构提升为目标的积极而可行的贸易政策,提高对外贸易部门的效率和竞争力,改善国内引资和投融资环境,采取灵活安排的汇率机制以及其他配套措施的发展。 采取适合本国对外贸易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产业发展战略是中国对外贸易跨越式发展成败的关键,遵循比较优势,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可以更好的利用中国的资源禀赋,加速稀缺生产要素的人均占有,从而形成产业结构的大幅度优化升级。在此过程当中,政府在利用比较优势对新兴产业进行选择、产业间的协调发展等问题上可以起到与市场机制同等重要的作用。 适合本国对外贸易的产业发展战略应当是出口创汇战略和利用进口促进发展战略并重的两个部分,出口至上战略中除了继续实施商品出口战略,还应当考虑资本和服务贸易的出口战略,利用进口促进发展战略应当包括进口产品战略和进口安全战略。

除关系国防安全的最重要资源型产业外,把大量资源型耗能型产业逐步向境外转移;把以产品出口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逐步改造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把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生产逐步推向销售国,国家积极支持组织跨国企业,甚至可以投入必要的强化政策,政府的产业政策主要是扶持最有希望在国际市场占据战略地位的产业发展;利用外资政策要为产业政策服务,通过引进外资首先着重引进技术,利用引进的技术提升中国的产业结构转换。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的根本特征和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它带来了整个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和资源的最优配置,这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然而,它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能量和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不平衡、不平等和不稳定,对所有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和地区都提出了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只能靠国际竞争力取胜。内需、投资、对外贸易是个国名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在国际经济日益开放的大环境下,发展对外贸易是是取胜国际市场竞争的必要手段也是优势手段。努力发展对外贸易是我们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将比较优势理论与禀赋要素理论融合进我们对外贸易的发展思想中,对我们对外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这两项理论也存在的一定局限性。比较优势理论,即一个国家生产同一单位的某种铲平的比较成本低于另一个国家,这个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