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作文大赛获奖作文

创新作文大赛获奖作文

【篇一: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历届获奖作品(高中

组)】

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历届获奖作品(高中组)

珍惜心底的不安

姓名:劳怡楠

学校名称:绍兴县鲁迅中学柯桥校区

指导教师:彭玉华

第八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高中组特等奖

珍惜心底的不安

清晨醒来,推开窗户,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凉风习习,鸟语花香。你浸润在舒适之中。你觉得整个世界都浸润在舒适之中,一切并无不妥,可就在你醒来之时,在你的思绪与记忆接轨之时,你心里便有一块区域教你明明白白地记得,万里之外,必然有一片土地上的人蒙受着饥恶的折磨;越过千山万水,必然有一群人因着战争暴动颠肺流离;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必然有人在酝酿着恶的阴谋。它们时时发生,却与你相去甚远,可这并未能阻止你的感知。它们始终留在你的脑海里,只是暂时被掩埋。

它们虽遥远,你却不乏感知它们的途径。或是通过普及式的大众传媒,或是通过隐秘性的口口相传。因为遥远,它们都被罩上了一层模糊不确定的色彩,阻碍着你的细细寻觅。你有众多理由拒绝置身室内,可它们不可否认的存在仍为你带来不安与忧惧,这不安不一定是基督徒似的深深的负罪感与赎罪欲,也不一定是佛教普渡众生的慈悲心怀,或是士大夫一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你只是不安,从你心底善的流域。我不相信任性本善,更不相信人性本恶,只有多少的区别。而这不安便是从最根本的善中折出的光芒,它只是一种本能,一点带着正义色彩的善。

面对着不安,一些人选择了直面。它们不辞千辛万苦的寻找,不逾万水千山地流浪,只为一片心安。正如当年在水门事件中坚持揭开冰山一角的新闻记者,远赴硝烟民满的战场只为心中人道主义精神的志愿救助者,需要指出,遥远并非空间概念,而只在感知,在一件事情中你只要能彻底地置身事外,那它便是遥远的。在至今仍感动于垂垂老矣的马寅初面对攻击所说的话:“我虽年届八十,寡不敌

众,自当单枪匹马,出来应战直到战死为止!”这样的傲骨,如何配

不止勇士之名?

然而这一选择却有着及大的危险,更非常人所及。若论不安,如能

直面,只怕难以数尽,一人一生的努力,恐怕都仅为杯水车薪。勇

士往往过早逝去,又有几人留名?更多的人,面对不安,物理承受,便选择公布于他的小社会,以求稀释自己的不安,平坦自己的责任。此时若无人又应,便可从于大流,生活如常。而被告知知者亦可公

布于他的小社会,来加倍释这不安,几释,不安便越来越淡,只成

为心底上无关痛痒的一绕,在大势所趋的保护下被永久掩盖几近无形。随着牵扯人员越来越多,社会便成了平铺而无力的社会,纵使

再有人愤起,也可仰仗着社会冷眼旁观,凭着所谓法不责众心安理

得地做“沉默的大多是”,“善”的一角也就因此而蒙尘。无力再次闪光。所以依然有凉风习习,鸟语花香,恶与灾难仍在上演,仍被呈

现于眼皮底下,可舒适也仍在延续。而当着惰性加倍,我们冲淡不

安的速度也愈发快捷,最初的不安也越来越少。直至我们已无法置

身事外之时,不安也早已被抑制,沉默可以代表静谧的心灵的无限

沉思,也可以代表黑暗中队萌芽的扼杀,这样平铺而无力,和谐而

无声地社会,如何指望它冲出有力的一拳?

若既不愿成为冲在前面的勇士,抑不愿在无形中泯灭自己的善的灵光,便好好珍惜自己的不安吧。不安事实上无处不在,我们便该珍

惜自己感知的能力。在压抑时,将它喷薄而出,纵使不能激起熊熊

烈火,抑可激起小小的火烛。用行舍藏,便是智慧。若没有这种智慧,我宁可偏向前者。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鲁迅说:“相比于国家的自大者,我更欣赏个人的自大者。”相比于

平铺无力的社会,我更希望有一个参差多态的社会,即使过于偏激,即使有时蛮不讲理,至少也有众说纷芸的声音,至少也有站起来的人,至少也有顶起太难的力量,已时时洗刷心灵的蒙尘。与其选择

完美的寂静,不如选择小小的拙劣的冲击,以保留心底的不安,以

在置身事内的事件中又向善的勇气。纵使疯狂,纵使可能受伤,依

然很美。

一位德国说过一段著名的话,大意是:当他们抓犹太人时,我保持

沉默,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当他们抓心教徒时,我保持沉默,因为

我是天主教徒。当他们抓我时,没有人再能为我说话了。平淡的话

中透出一股凄凉。我们或许会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无能为力,但

我们不该将其忘却,更不该将那一份不安忘却。若没有当初一次次

地争取,如何能换来今日的自由歌唱。而不安,便是我们当初选择

争取最初的动力,它是激愤与悲悯的源泉,造就善的故事。

当黑幕笼罩大地,万物无声之时,我们至少该看到自己心底的不安,那便是正义的希望!

愿得心安

姓名:李子卓

学校名称:北京四中

指导教师:袁海萍

第八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高中组特等奖

愿得心安

大脑先生:

我是最忠于您的心脏,您知道那三个渔人后来如何了吗?

因为没有任何线索,第一个、第二个渔人都放弃寻找。他们每一日

都不停地告诉自己:太晚了,太迟了。但没有什么效果,打从他们

捡到瓶子那一日起,他们开始每晚做着同样的梦:一个看不清模样

的人孤独地坐在一座孤岛上,一切都很昏暗,只有一双黑亮的眼直

直地盯着他们。他们每天都被吓醒。后来,因为精神衰弱,第一个

渔人每每出海都昏昏沉沉,一次小小的风浪丢掉了性命。第二个渔

人安慰自己,一定有人就来那人,但仍旧噩梦不断。在他生命的最

后一夜,他在梦中终于看清了那人的脸——赫然是他自己。

只有第三个渔人坚信“既不会太晚也不会太远”踏上了寻找那人的征途。天南海北,每个角落都不放过,但直到他白发苍苍、垂垂老矣,也一无所获。可奇异的是,他躺在病榻上,脸上却浮显隐约的微笑。望着身边的亲人,他喃喃自语:“那么现在我可以说心安了。那人大

概早已获救了。”随即,他咽了气。

当然,相信大脑先生您必定是看出来了,以上纯属我虚构。但我绝

么有戏弄您的意思,只是为了对您说一句想了很久的话:无论您做

与不做,只愿得心安。

前两个渔人想得很细,考虑很多,没有像第三个渔人那样做了一辈

子无用功。但他们一生活在不安之中,最终将自己困在了心的荒岛上。而第三个渔人虽劳无所救,可他求了心安。

我知道您聪明,每每遇到什么情况总能想到一堆好点子,一堆顾虑。最后的最后,您总说算了,您说有别人,您说做了或许更糟;您说

忘了吧。

但您真的忘了吗?

上次学校组织去了江西支教,您很是兴奋。想带着小孩子做手工,

想知道他们平日的生活,想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可是立刻地,您

又时对自己说,不可以。万一让他们学会了享受物质怎么办?万一

他们是留守儿童怎么办?万一他们用一双天真的大眼睛看着我,告

诉我他们走不出去呢?于是,您几乎什么也没说,只教了半节美术课。最后走的时候,看着孩子们去拥抱最受欢迎的小老师,您站在

一边,怀疑自己连名字都没好好告诉孩子。

后来孩子寄来了信,收信人里竟有您的名字;您反复得看那封错字

满篇的信,好长时间不放手。我也为您高兴,呼呼地越跳越快。连

我还是知道,您又多么后悔那些没做饿事,每次您想着它们,我也

跟着向下沉。

您考虑得多,未必是好的。如果最后非但什么也没做,还每每想起

都胸闷难过,那些考虑就太多余了。

您又想过,或许做了,就不一样吗?

这回换个例子,您还记得为老人让座的事吗?从初中时,您坐公交

就不再坐下来了。因为太过内向说不出“奶奶您坐”,也不想做装睡

视而不见的事儿。后来上了高中,一次车子无人,您坐下,结果后

来人却多了起来。一位老奶奶拄着拐杖,一步三晃地上来,看着就

让人担心。间周围无人让座,您控制着四肢僵硬地站起来,脸部也

平肃异常。值得开心的是,老人和您道谢,您也抿着嘴角笑了,我

也高兴地

狂跳了好一阵。

瞧,您怕了那么久,做了,才知道并不可怕,还因此有了更多的勇气。

我说了,一开始的故事纯属我虚构,第三个渔人如果放在现实里也

不会心安的。现实要残酷更多,您们纵使看重结果——虽然嘴上不说。但是您要知道,现实里也难遇上故事里这种奇怪事儿,再难的

事也会有结果的,再糟的结果而回让您得到些什么东西,而卧相信

您会甘之如怡。

我也知道您总说这世界真是什么人都有,这社会发生的事总让您望

而却步。可我还听您说,看清这世界,然后爱它。您又那么多朋友,我相信您能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做一些您之前总顾虑太多又每每

后悔没做的事。

当然我说了这么多,只想告诉您:您还年轻,想到了就去做,现在

就那么多不安,以后力不能及了难道要在后悔中虚度一生吗?您想

做哪个渔人呢,将自己困在心的荒岛里,还是即使徒劳无功也能笑

着和自己说“不虚此行”呢?

还有,我这个心脏可要陪您一生呢,您每每后悔我都胆战心惊地猛

跳一阵,您不在乎自己思考太多占去太所脑容量,我可是会得心脏

病的。

大脑先生,做与不做,愿得己心安。

另:您回去再遇到乞讨的老奶奶,不妨考虑一下给她零钱,我知道

您又一阵不安了。

愿陪您心安一生的心脏

2013年8月3日

宇宙大问,解在人间

姓名:樊问朔

学校名称: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

指导教师:李宏

第八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高中组特等奖

宇宙大问,解在人间

几个渔人,一个瓶子,一张纸片,几行文字,直逼人类思维的尽头。救助或不救助?理性判断或感性体悟?入世的知力解释不了的,宗

教的机锋就能明断了?

渔人面对的问题太严重,困惑和迷茫压得他们欲辨而动不得。从人

性与知欲本能出发,他们想象着这位未曾谋面的人类兄弟在荒岛上

市怎样谋生存,怎样坠入绝望,怎样非人地死亡。这种推测必将勾

连起对同胞的怜悯。而对别人命运的揣测之后便是对自己未知命途

的恐惧。极其合理大拿黑暗惨绝的经历既然会发生在他者身上,本

为什么不会成为自己的终结方式?彻骨的冷意从齿根摹地弹出,生

命之侗着对非理性非常识的恐惧。

再从理性知识去认知,全部的信息就收纳在一个漂流瓶与一张小纸

片中,甚至都不能复原真相最简单的轮廓。身份未知、地点未知、

时间未知、生死未知。没有逻辑,不能判断,超越了可知。或者像

第三个渔人一样跳脱常识,用哲学推衍,不不会太晚,因为何时都

有可能;不会太远,因为没处都在发生。不知那人的方位,其实亦

何尝知道自己的方位?甚至可能,呼救的人就是自己因为精神盲点

而不曾认识到的自身......一次偶然,勾出看渔人,不,是人类骨子里

的冲突。自幼时便确定形成的分明绝对的认识秩序被打破了。彻底

地模糊让他们洞见自己的无知苍白。走到思维的尽头,渔人不安,

读者悚然,寂静落下,混乱开始。

那么干脆脱离此间,以彼此的高度来俯仰人世。该去拯救吗?该选

择无声吗?末法时代,人人迷茫。科技祛魅的现代世界,上帝已死,信仰崩塌,天下承平,人们信奉超自任来消遣无趣的光阴。世教凌矣,暴力恣肆,想、气横行。佛教净土早已布满灰尘,铜佛、木佛、泥佛;梵音、佛乐、法帖欺漫世人。真佛从精神世界里消失,小乘

佛法依稀残留在俗人对前代大师隐士的记忆里。度已力无,何谈度人?

天荆地悚,个体尚不能开悟得救,又怎能苟求其人,撑一叶小舟,

寻一片孤岛、载回一颗或许早已枯槁无救的心灵?此岸诸事无了,

彼岸一片苍茫。

够了罢!在思想的极路上,我们已经走了太久。渔人的故事,只是

无数引人困顿的寓言中的一个。有太多的谜团,我们太想解开,却

发现未知的事情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越来苦厄,却仍旧

是一无所知。

应该知道,我们一定会遇见的问题未必不可回避。不可回避的问题

未必一定能解答。人类一思考,上帝便发笑。人太骄傲了,总以为

理智之剑能够破除一切魔障,逻辑的刀锋能战胜迷幻的妖魔,认真

对待生命的人定会省察生命。但是省察生命不等于穷尽生命。

当我为了追求最高的真理而走遍了世界,却发现自己竟从走出脚上

的一双鞋。既然精神必须依附着形骸否则将灰飞烟灭;既然我们必

须向尘世吸取资源否则将从云霄落入深渊;为什么还要用痛苦的泪

水去洗刷人家人必须沾染的凡世尘烟?为什么要用熬干生命得到的

鲜血去浇灌永恒的死忙空间?为什么如此执着,宁愿让此岸的无比

真实与彼岸的虚幻梦境将自己撕裂!

我也是一个严肃地对待生命的人,我也备尝思虑的困扰与辛酸。我

也没想去抛弃肉体,让灵魂自由弛娉在天际云端。

为了实现生命的价值,我的人生发问,由我救谁退至谁救我,再至

救已度人。退而再三,仍未有正解。为了解决生命的意义,为了参

透宇宙的不变真理,我进入文字,又从文字隐偱到哲思,由修悟人

事隐偱到历史之观,自觉已经隐无可隐,逃无可逃,痛苦煎心,却

仍未得到答案。

所幸由于某种属人亦属灵的特性,我们最终定会与这个世界和解,

就像由土壤的是在温厚中诞生的孩子,在一定时刻一定会渴望天的

浩瀚轻盈。用死亡矫正人生,用宇宙洞察人生,是思想者跨越不了

的宿劫。然而如果为了迎接最后的虚无,为了满足本质自私的求知欲,便对世界无动于衷,弃子女丈夫的家庭责任不管,抛忧患书生

的社会担当不顾。这就不配叫作对生命的敬畏,而只是对生命客观

实在性的逃避。

所以迷失的渔人必定会在寂静中任水波载他们回到岸旁的茅房。屋

里莼菜地清香扑面而来化解了今日沉重与劳碌。妻子温情的眼神使

他们回到真实,回到人间,自己的意义,自己的价值,自己的坚守,应在这屋,这船,这家之中。偶踏歧途,他认清了自己,看清了人生。

于是诗人也不再沉默,低低的苦吟变成了高亢的歌声。我走出思想

耳朵泯潭,诵着启悟后以热爱写就的诗篇:

末法无端意踌躇,殷勤问道伤心苦。

心血枯焦天不语,酣愁万绪散西风。

抛却诗心清云上,热肠忧叹老书生。

狼狈辛酸为那端?性本不忍苟想全。

别竹辞花亦何憾?只恨平生志高远。

笔重神滞文章瘦,漫步卷犊自误久。

应纵四合卷九州,俯仰人世任自由。

五蕴皆空我不转,一力移山救末俗!

良知未泯

姓名:卢宇

学校: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

指导教师:张永威

第八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高中组特等奖

良知未泯

看渔人三辨而置呼救于不顾,说实话这样的情节没有给我的心弦予

重击,虽然理由仍有牵强晦涩。但自我安慰就算出海相救也未必有果。但最后刺人的字眼是一个“不安”,至少良心还在撕扯他们的灵魂。我把不安归为良心未泯,说不上褒贬,只是让我关于这种不安

想到很多,想到自己深陷的社会泥潭,想

到人面具下善恶纷争,想到媒体网络上的世风日下,还有自己内心

中微小但饶人的良心质问:问自我坚信良知未泯,问人善的哲学理

论会在摩登中崩溃。清允许我说这会是一篇没有没有引用,没有题

记的文字,因为我无法寻求任何一个特殊的国度或时期相比拟,也

不会再有名人至理一语中的,之因为这仅是生活于当下之我所经历的。

其实路过的陌生人收到了她呼救的信条。

小悦悦惨死车下无人相救的事例早已成为媒体报刊讽刺人心不古的

佐证,图片视频轮回展出再伴有尖锐极端的评论更显咄咄逼人,舆

论就这样用正义之剑挑伤公众关于良知还未痊愈的痂。我不能完全

否定仍有正义执言的事实,但与此同时,我错感媒体在带领大众掩

藏下一个路人的不安,质疑那些义愤填庸却空洞索味的声讨是否会

唤醒良知之殇。路人过往而不问固然应受谴责,但其后更大的一群

人却是变相的下一个渔民。

有这我看到了范围更广的不安泛滥,和一种俨然成性的良知侵蚀,

值得关注的是这种良知缺失逐渐演化为责任推脱,甚至转化为语言

的正义包裹下的原形。直接表露不安还可以聊以自慰善良常驻,而

又些言论隐匿的不安令人生畏,其实他们只缺一句自警:我也曾在

悦悦身边走过。

其实他收到了车轮下女人呼救的信条。

药家鑫案彻底突破了公众已经一再下滑的道德底线,相比较悦悦身

边路人冷漠麻木,药家鑫将关于良知漏洞的被动保护直接推向人性

冰点的残杀。至于镜头里希望减刑的不安,我再也不能强加于良知,从良知漏洞、缺乏纵然到泯灭,还有理由?没有借口。

类似于此毫无良知可言的痛处时时隐发,出来对罪人的口诛笔伐,

真正不安的是我们。恼人性泯灭,怒社会不争,还有一种难以摆脱

突围的不安全感。社会中某些作为基石的道理基础一再颠覆,原先

视若本然地真理却被悬干风口浪尖遭人非议,总会担心自己是下一

个殃及池鱼。换而言之,这些隐晦但稳固的不安成为良知泯灭的副

作用,在丝丝动摇现代化的大厦。

以上的社会聚焦点是关于良知多面镜中的一个发射而已,微小但反

射的刺光让人无法直视。被强光瞬间扫过后地眩晕,眼前乌黑的我

们也该撇去做正人君子的情理,想想光源为何,眩晕怎样,到底良

知是什么?在我们这个社会中是否直视被视为美德而封存百年?良

知漏洞是信心作鬼还是社会作崇?面对日益严峻的道德审判是否只

是作壁上观的冷酷,还是矫正、过往的唾弃?眩晕只是片刻,思考

仍应继续。

其实良知的出处来源已久,可以说是人之初性本善的衍生,也可以

说是孔圣主仁的演变。若是妄想对其鞭辟入里的定义最后只会是片

面主观。这里不妨将文化相似的日本相较,日本文化中无善恶的清晰分别,也没有良知的推崇盛行,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情理的强调和克已服礼的制约。父母的孝和手足的悌则是因为传统要求使然,即我做因为外在情理要求。这样我们并不会将同是为人之道的“良知”和“情理”相提并论,因为我们深知良知是剔除外界的自我要求,而自理性一方面使良知更显高尚尊荣,同时也增加了不确定性喝随机性。无法妄自揣度有无约束的优劣好坏,但有一点是良知的自身属性使日后可能出现的良知缺失埋下伏笔。

文化修养氛围不会直接作用于摩登大楼下一块砖瓦之上,但是它控制了各种非物质性的犯罪。良知亦然,社会中固然法制健全约束繁多,但良知的心里暗示和自觉服从才是一切制度规范行效之本。若良知漏洞被放大撕裂,制度何用,人的主观危害性上升,前文所提到的不安全感产生,使人们暴露与强光之下任其灼烧,之后的社会会是怎样也可估计。

说了很多良知岁历史而绵延传承,又作用于社会发展的稳固,在我们这个时代却陡然停步,徘徊不前,语言刻薄的评论家大淡是现代化发展使然,这是有理的,应该说是物质材料的大丰富使留恋于超炫科技的人们淡化了精神世界的充实,物质胜于精神的信旨在人的大脑中存档安装。这种短暂的眩晕和自我迷失在任何一个生产力爆发的时代都有掠影,是必然也不可怕,因为良知是天性而贪婪和占有欲亦然。所以暂且熄了对现代化地怒火,我们应当关注的是之后人们怎样应对和媒体如何引导。显然我们的应付仓促无力又蛮横粗鲁,一味地谴责而大扬正义风帆,无理地担忧而无望于民众精神文化复兴,盲目逃避只是明哲保身,语言伪装也掩不了内心谴责。

既然道德大坝已蛀蚁穴,大可不必毁大坝以覆蚁穴,我们需要的是理性与客观,不煽动不满情绪

【篇二:第七届全国创新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2012年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试题及获奖作品

小学组

请选择一个题目作文。

题目一:童年记趣

以《童年记趣》为题,写一篇作文,叙述儿时最有趣而又难忘的一件事。不少于600字。

题目二:我的课本

每个学生都有课本,除了每学期的教材,很多同学把自己爱读的书

也视为课本,甚至还有一些特殊的课本,每个人对课本都会有自己

的感觉。

以《我的课本》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初中组

请选择一个题目作文。

题目一:八月的遐想

以《八月的遐想》为题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不超过2000字。

题目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窗帘鼓动,我知道风儿来了;

花影摇曳,我知道太阳来了;

烛光闪耀,我知道生日来了;

我知道太多的东西,包括你脸上的笑、嘴角的倔强??

书山埋首,我却不知道人生真实的模样;

亲人叮咛,我却不知道爱的芬芳的味道;

时钟滴答,我却不知道光阴残酷的力量;

有太多的秘密,青春年少的我还不知道!它们一定潜藏在某处,翘

首以望?? 请以“知道与不知道”为主题写作,写作内容可以涉及题目

的一方面,也可以涉及多个方面。体裁不限,不超过2000字。

高中组

请选择一个题目作文。

题目一:请从下列人物或词语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作为关键词,

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体裁不限,不超过2000字。

蔡元培、鲁迅、胡适、雷锋、韩寒、郭敬明、方舟子、史蒂夫.乔布斯、网络、传媒、教育、青春、理想、穿越、我的大学、我的高中。题目二:如下两段话,出自鲁迅一百多年前的论著。仔细阅读,然

后将自己的心得整理成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不超过2000字。

“盖使举世惟知识之崇,人生必大归于枯寂,如是既久,则美上之感

情漓,明敏之思想失,所谓科学,亦同趋于无有矣。”(《科学史教篇》)

“诸凡事物,无不质化,灵明日以亏蚀,旨趣流于平庸,人唯客观之

物质世界是趋,而主观之内面精神,乃舍置不之一省。”“物欲来蔽,社会憔悴,进步已停,于是诈伪罪恶,蔑弗乘之而萌,使性灵之光,愈益就于黯淡。”(《文化偏至论》)

阿娃的眼泪

刘冰

姓名:刘冰

学校:山东省文登新一中

指导老师:刁云岭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高中组特等奖第二名

阿娃的眼泪

已是午后,天闷得让人感觉是在蒸笼里。阿娃把电动车停到楼下,

取出车上的最后一包快递。快递是方方正正的,单据上写着里面的

内容是书籍。阿娃摸了摸已被包装遮住的书角,拭去面上的灰,豆

大的汗珠啪啪地滴下来。

七年前,十八岁的阿娃怀抱着从邻村借的高中课本,拖着蛇皮袋踏

上了去县城高中的路。课本被汗浸湿,黝黑的皮肤被书角扎得发痒,他始终没有用课本扇风。中考放榜当天,阿娃家门口大白天地放起

了红炮仗——村子里好几年才出一个高中生哩!邻村一个上过高中

的后生将自己的高中课本庄重地递给阿娃:“娃,好好拿着,城里的

孩子也快开始预习了。”阿娃听爹妈说,这后生高考后就把自己闷在

家里,后来就拼命地干农活,哪也不去,问话也不回答。阿娃怔怔

地望着他消瘦的背影,看着手中那已被翻过无数遍的课本,鼻子竟

有点酸,差点掉下泪来。

“嘟——嘟——”打了两遍电话,仍然无人接听。大片乌云从天边漫

卷而来,压得人心慌。敢情这快递还送不出去了?阿娃捏着快递单

和笔,打量着不带雨具就骑车赶任务的自己,头微微有点疼,疼出

一种莫名的担忧。而这担忧,竟莫名的熟悉。

“李娃!”班主任点到名字,阿娃腾地站起来,七尺黑汉在六十人的

教室里很扎眼。底下传来几个女生的窃窃私语:“我还以为是个美女。”“不是汉武帝

的宠妃有叫这个名的吗?”“那是野史!”“嗯,是够野的。”一个女孩

转头看了几眼庄稼地里出来的李娃,点点头,捂着嘴笑了。

李娃听不太懂普通话,所以他不知道女孩们在谈论什么。他只是觉得,她们交头接耳的模样有点像自己家的老鼠。后来的几天,他发

觉这些女孩一直说着他听不太懂的“老鼠话”。教语文的班主任偶尔

文绉绉地大发感慨:“啊,孩子们,你们正值青春啊,大好时光啊!”然后李娃偶然瞥了一眼别人的课桌,桌上有张小字条:青春是一场

华丽的盛宴。

青春能吃?李娃想起这个月所剩无几的饭票,忧心忡忡。从乡下来

的李娃年龄比同学们都大,饭也吃得多。他愣是不明白,家里人吃

不完拿来喂鸡的白菜,在学校也要这么多票。至于青春,难道是自

己年龄大了,都吃完了?

说实话,阿娃从早上出来到现在不但没有吃饭,连口水都没喝。吃

饭是怕多耽误时间,喝水是怕路上找洗手间。现在自己急急地赶过来,连个电话都打不通。阿娃一肚子的无名火烧到手指头,狠狠地

按下了拨号键。“什么破工作!”他开始怪起自己的工作来。

高中三年,李娃很少打电话,只有收学费的时候才不得不和爹妈说

一声。爹本要到学校给他送钱,他怕爹既受累又耽误农活,执意要

自己回去取。几十里的山路,夏有烈日冬有雪,李娃深一脚浅一脚

地往回走,再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回去。念了这么多年书,你他妈连

个快递都送不出去!阿娃突然间又开始怨恨起自己来。他有点头晕,嘴干得难受,心里憋屈得直想掉泪。

没有昂贵的辅导班,没有优质的课外辅导资料,没有想都不敢想的

加分政策,阿娃用尽全身力气,像干农活一样使劲,每晚挑灯夜战,终于换来在一所二本学校学习的机会。

家里的红炮仗又响了,灿烂的火花映出了爹妈紧皱的眉。看热闹的

人很多,却没有人给他送来大学课本,没有人能告诉他以后的路怎

么走。高考前几天,班里为了缓解大家的紧张情绪,开了次班会,

让大家谈谈自己的理想,憧憬自己的美好未来。同学们畅所欲言,

或宏图大展,或稳中求胜,只有李娃一言不发。谈理想吗?干啥呢?在城里找个工作把爹妈接来?那也得先考大学啊!考哪呢?我怎么

知道!好好的一次班会,竟把李娃搅得心烦意乱。台上的同学还在

滔滔不绝地发言,阿娃却是真的想哭。

“喂,我是送快递的!我都打好几遍电话了!”阿娃心里有气,声音

中带着委屈。“我刚才在午睡,马上就来取。”是一个男人的声音。

没过一会儿,楼梯

上走下来一个中年男人。阿娃隔着几步远就把笔递过去:“签字!”

没有等待即将结束的欣喜,只有一腔怨气憋在心里。“呵呵,小伙子

等急了!多大了?看样子和我女儿差不多!”男人也不生气,一边签

字一边和阿娃说话。“孩子,进去喝口水再走吧。”男人微笑着看着

阿娃。阿娃被那一声“孩子”弄得有点慌,也顾不得心中的怨气了,

手足无措地说:“您??您比我爹年轻。”男人仰头一笑,随即望着阿

娃的工作服,慢慢地开口:“其实,我小时候送过报纸,也很辛苦。”

阿娃听见自己的心“怦”地跳了一下,他点点头,却不知该如何应答。好在男人适时地露出释怀的笑:“那段日子都过去了。”

都过去了,都会过去的。几个轻浅的字散在湿热的空气里,并随着

空气钻进阿娃的鼻孔——温温的,像眼泪的引子。

暴雨毫无防备地从空中砸下,阿娃的泪水肆无忌惮地奔出眼眶,在

滂沱大雨中肆意流淌。年轻的面庞被雨水和泪水打湿,却仍高高地

扬起,不羁中涌出满满的骄傲。

我才二十几岁,应该还有那不能直接当饭吃的青春。我还能做很多事,人生好好地过,理想的路一步一步地走。阿娃这样想。

点评:这篇文章用小说的结构,来演义一个叫做阿娃的农村高中毕

业生,在城市送快递的路途中,在现实生活强烈的挫败感中,回忆

自己暗淡的高中生活与青春岁月。明天与今天,过往与当下,互相

穿插,扣人心弦。最后他被一位从前也送过报纸的大学教师的话语

所启发,在眼泪奔涌中警醒,并感悟到原来自己还可以有青春与理想,有可以学习的榜样。全文生活气息浓厚,语言流畅朴实,没有

名言,没有排比,没有铺张,没有做作,没有所谓的作文技巧,但

读来自然生动,水到渠成。我经常说“用自己的语言,讲自己身边的

人和事,写出自己精彩的故事,就是优秀作文”,这篇文章也证明了

这一点。文章的不足之处在于叙述高中生活的故事稍嫌平淡,起伏

与纵深感有待加强。(点评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教授漆

永祥)

只恐夜深花睡去

厉佩逾

姓名:厉佩逾

学校: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

指导老师:谈薇薇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特等奖第五名

只恐夜深花睡去

“诸凡事物,无不质化。”如此说来,古中国的几千年倒像是一场浩

大的精神野游,“思无邪”的时代明净姣美的爱欲如芙蕖嫣红涉江而来,诗三百里没有一句“我爱你”,却又没有一处不是“我爱你”。燕

燕于飞,呢喃不尽瞻望弗及的悲哀;不知其期,满满盛着人世烟火

的思念,却从无怨怼与悔意;绝望的时候,有阮籍穷途末路的长歌

当哭;对于美,是嵇康那积石如玉的风流神姿;我们遥见着月色,

想到的是“万户捣衣声”的温暖。那时候,我们只知“思”不知“质”。

我们了解的是本心,对于美有着极敏锐的灵识,也没有被物欲来蔽,说得出“我醉欲眠卿且去”,做的也是“天子呼来不上船”。

浪漫,曾是中国人的天性;寻美,曾是中国人的本能。

从19世纪第一声炮响轰开了国门,醉生梦死的人们惊醒,西方工业文明的华彩开始冲击着中国传统的美学。科学和知识成了我们最常

挂在嘴边的话题。我们渐渐了解的是,日月盈亏与天狗无关,银河

里没有潺潺春水,明亮的星辰不过是一块崎岖顽陋的石头。那些在

书页里散发出淡薄香气的神话不再美人如花隔云端,也不会有人幻

想蟾宫女娥,原来我们创造出的美的本“质”索然如斯。渐渐硬冷掉

的不仅是弃用的香炉,更是那些温润洁软的人心。科学带来了便捷,带走的是情感。

【篇三:第八届创新作文大赛(高中组)特等奖文章及评

委点评【完整无错】】

第八届创新作文大赛(高中组)特等奖文章(一)

翻越“高墙”,以道德立世

广东省广州市第二中学陈婕

当康德让“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扎根内心时,也暗含了道

德为一种美好信仰的态度。然而在愈发展愈复杂的社会中,道德,

于很多人看来不甚美好。道德与良知在铺天盖地的德育宣传中更像

越垒越高的城墙,人被唾沫左右,也被内心左右,让立世成为没有

答案、充满挣扎的谈资。

可惜的是,人们总记得星空很高,却忘了仰望星空的那份亲切感与

触手可得的满足。道德亦是如此。面对震耳欲聋的口号声,人们忘

记道德并不高大,作为人的初心,卑微而不卑贱。我们需要仰望和

敬畏的是法律,道德则能成为安心立世之本。

在渔人的故事里,“未知”是他们实施救援的最大阻碍。前两个渔民

因日期和地点的未知却步,也因此受到所谓“良心的谴责”。第三个

渔民则一语道出本质,一切未知的阻碍不过是因种种顾虑想要逃避

的借口,道德的施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关键是人如何看待。他看

见了社会的症结,他的不安既是内心的挣扎,也是对于社会的忧思。故事终究是故事,“这里”也仅仅是个喻体,象征着无处不在的道德

抉择。我们每日面临的冲突,说到底不过是一个选择的问题。胡塞

尔毕生论述“理性”与“非理性”,仍身处两者的旋涡中,难以逃脱。

他以真理、定律定义理性,那么何为真理?行善助人是否又是亘古

不变的绝对要求呢?因此道德藏身于两者之间,人们常常渴望有一

个做与不做的标尺,轻松地左右自身的抉择。然而,这个标尺是无

法存在的,立于现实,有的只是纯粹的行善、纯粹的行恶与纯粹的

独善其身。

小悦悦的事虽已时过境迁,也是国人不愿提起的伤疤,但作为透射

世间百态亦具有普遍价值的例子,用于此以分析道德冲突的本质未

尝不可。社会上众多行善反遭受不公平对待的例子,让人们面对求

救者时的第一反应即保全自身。路人途经鲜血淋漓的马路,大抵是

思索责任承担,思索医药费用,最终宽慰于周遭无人救援而漠然走开。

马尔道洛尔如此评价人们的心态:“人们无法消除不公正,只好将公

正淹没于普遍的不公正之中。”如此,人便孤立于极端的罪恶,以求“多数人”的内心平静。“多数人”是个假象,有“大家都这样”的暂时

安心,却改变不了败于冷漠的本质。

显然,社会评价中烂俗的“良知泯灭”已不再适用——对于阐述内心,绝对的否定过于单纯。人们不是不懂道德为何物,而是纠结于如何

使用道德。熊培云多次强调的社会道德底线问题,也正是人们尚未

解决的形而上学的命题。“底线”虽基础,于人心也是一道“高墙”。

我们有道德观,却更倾向于随意的个人行为。随心所欲、模棱两可、模糊不清,是许多人现有的摇摇欲坠的道德观的弊病。没有底线的

道德观必然是脆弱的,我们因此能够容忍利用善心行恶的罪状,也

无法踏出施以援手的一步。在道德面前,人人都应画出一条明确的

界线,有执着于心的原则,以此反抗黑暗。

与道德相对的是法律。在社会法治完善的路上,人们习惯于仰望法律,仰望那些白纸黑字、奖罚分明的文件,生怕触犯“天条”。此时

人们安于“被统治”,便缺乏忠诚的道德判断。将最基础的社会要求

看作让人崇高的戒律,无疑是危险的。单纯的法律统治之下,社会

只能在人性的底层徘徊。所以不要忘记,在法律之上的是更具权威

的道德。

道德,其实最终指向成“人”的问题。这一在现世作为较高要求的名

词存在于人的初心。人之初,无论善恶,必然是道德先行的,只是

社会带来了遗忘。如何为人?不必有多么高尚的节操,但必有纯粹

的道德理念。究竟是被世俗同化、被顾虑左右,还是弃绝社会的复杂,为“成人”而忠于内心,在人存在于世的最初便有定夺。

“角色错觉”的概念最初有曾德雄提出,四个简明扼要的字足以折射

众多忙碌于现实世界的人的心态。我们记得自己是教师,是公务员,是丈夫妻子,却忘记了自己首先是个人。只有重拾人的本真,在为

人中多一份义无反顾,才能最终放弃困于现实的“非我”。

常常羡慕尼采的出世复入世,能够透看世俗,懂得如何立足世间。

但对于道德抉择,我们可以不必成为尼采那样透彻的大师,顺应社

会的复杂,明辨自身的处境,又不失“出世”的警觉,很多两难的选

择也许便不再纠结。

正如康德所言,道德是一种信仰,优于信奉神佛,因为道德在给人

为人的慰藉之余,更指导人立世。而总是求神拜佛,望神慈悲保佑,而无法对人慈悲的人,永远只是无神论者。

文章的开头提到道德为安心立世之本,其实“安心”更多地指向自我,在社会为人,不妨以“安世”自勉,拥有一份低调不浮夸的使命感,

不需要伟大的论调或口号,仅仅是让人更圆满的方式。

道德之所以为“高墙”,不过是因为我们的视线被世俗蒙蔽,若是忠

于内心,也许会发现翻越“高墙”不过是四两拨千斤。我们追求的普

世价值先从守住道德开始,以此立世。

(指导老师:徐华)

点评

本文作者以“翻越‘高墙’,以道德立世”为题,以一种势如破竹之姿、

行云流水之态,挥毫泼墨写就此文。纵观全文,文中出现的意象颇多,“道德”“理性”“真理”“良知”“底线”“高墙”“信仰”??作者灵动的

写作思维可见一斑。全文形散神聚,万变不离其宗,旨在鞭挞现世

社会道德的沦丧,以及对道德回归的期许与仰望。道德并不高深,

而是近在咫尺,只要我们“忠于内心”,“翻越‘高墙’不过是四两拨千斤”。全文观点独到而不失犀利,论述精辟而不失文学气息,且显示

出作者广泛的阅读兴趣,从哲学到时政,从宗教到历史,正是因为

广泛的涉猎,才成就了这样一篇佳作。

第八届创新作文大赛(高中组)特等奖文章(二)

良知未泯

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卢宇

看渔人三辩而置呼救于不顾,说实话,这样的情节并没有给我的心

弦以重击;虽然他们的理由牵强晦涩,但亦可自我安慰:就算出海

相救也未必有果。然而,在故事最后出现的“不安”,让我知道,至

少良心还在撕扯他们的灵魂。我把“不安”归为良心未泯,这说不上

褒贬,只是对于这种“不安”想到了很多,想到自己深陷的社会泥潭,想到人们所戴面具下的善恶纷争,想到媒体、网络的世风日下,想

到自己那微小但挠人的良心质问:我是否坚信良知未泯?人应该向

善的理论是否会在这个时代崩塌?也许这会是一篇没有引用、没有

题记的文字,因为我无法找到任何一个国家或时期来比拟,也不会

再有名人的至理之言让我借用并一语中的,只因为这仅是生活于当

下的我所经历的。

其实路过的陌生人收到了她呼救的信息。

小悦悦惨死车下无人相救的事例早已成为媒体讽刺人心不古的佐证,图片、视频轮流展出,再伴有尖锐极端的评论,这都显得咄咄逼人,舆论就这样用正义之剑挑开公众关于良知那还未痊愈的痂。我不能

完全否定媒体仗义执言的事实,但与此同时,我却觉得媒体在带领

大众掩藏下一个路人的不安,于是我质疑那些义愤填膺却空洞无比

的声讨是否会唤醒人们的良知。路人过往而不问固然应受谴责,但

其身后更大的一群人却是变相的渔人。

由此我看到了范围更广的不安正在泛滥,以及一种俨然成性的态度

侵蚀。值得关注的是,这种良知缺失逐渐演化为责任推脱,甚至转

化为语言正义包裹下的原形毕露。直接表露不安还可以聊以自慰善

良常驻,而有些言论隐匿的不安却令人生畏,其实他们只缺一句自警:我也曾在小悦悦身边走过。其实他收到了车轮下女人呼救的信息。

药家鑫案彻底突破了公众一再下滑的道德底线,相比小悦悦身边路

人的冷漠麻木,药家鑫将关于良知尽丧,人性彻底泯灭。至于镜头

里希望减刑的不安,我再也不能强加于良知,从良知漏洞,到良知

缺乏,直至良知泯灭,药家鑫还有什么理由要求宽恕?

类似于此类的毫无良知可言的痛处时时发作,除了对罪人的口诛笔伐,真正不安的是我们。恼人性泯灭,怒社会不争,还有一种难以

摆脱突围的不安全感。社会中某些作为基石的东西一再被颠覆,原

先视若真理的东西却被悬于风口浪尖遭人非议,总担心自己是下一

个被殃及的池鱼。换而言之,这些隐晦但稳固的不安成为了良知泯

灭的副作用,在一点一点地动摇着现代化的大厦。

以上提到的事件仅是关于良知的多面镜中的一个反射而已,但这刺

眼的光芒却让人无法直视。被强光瞬间扫过后的眩晕使我们眼前发黑,而我们也该撇开情理,想想:良知到底是什么?它在我们这个

社会中是否只是被视为美德而封存了百年?良知漏洞是人心有鬼还

是社会作祟?面对日益严峻的道德危机,我们是冷酷地作壁上观,

还是矫正过往地唾弃?眩晕只是片刻,思考仍应继续。

其实良知的出处来源已久,可以说是“人之初,性本善”的衍生,也

可以说是孔圣主仁的演变。若是妄想对其进行精确的定义,最后只

会得出片面主观的结论。这里不妨以文化相近的日本作为比较对象。日本文化中无善恶的清晰分别,也没有对良知的推崇,取而代之的

是一种对情理的强调和克己复礼的制约。父母的孝和手足的悌是因

为传统要求使然,即我之所以做是因为外在情理的要求。这样我们

并不会将同是为人之道的“良知”和“情理”相提并论,因为我们深知

良知是剔除外界的自我要求,而情理一方面使良知更显高尚尊荣,

同时也增加了不确定性与随机性。我无法妄自揣度有无约束的优劣

好坏,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良知的自身属性为日后可能出现

的良知缺失埋下了伏笔。

文化修养不会直接作用于现代化大厦的一块砖瓦之上,但是它对人

的影响却是巨大的。良知亦然。社会中法制建设固然约束繁多,但

良知的心理暗示和自觉服从才是一切制度规范行之有效的根本。若

良知漏洞被放大抑或撕裂,制度便会失去作用,人的主观危害性上升,前文所提到的不安全感产生,使人暴露于强光之下任其灼烧,

之后的社会会变成怎样也可预见。

良知随历史的发展而绵延传承,又作用于社会发展的稳固,却在我

们这个时代却陡然停步,徘徊不前。语言刻薄的评论家便认为这是

现代化发展使然。其实应该说是物质的极大丰富使留恋于超炫科技

的人们淡化了精神世界的充实,物质胜于精神的观念便在人们的大

脑中根深蒂固。这种短暂的眩晕和自我迷失在任何一个生产力爆发

的时代都会出现,是必然也不可怕,因为良知是天性,而贪婪和占

有欲亦然。所以暂且熄了对现代化的怒火,我们应当关注的是之后

人们怎样应对和媒体如何引导。显然我们的应对既仓促无力又蛮横

粗鲁,一味地谴责而大扬正义风帆,无理地担忧而无望于民众精神

文化复兴,盲目逃避只是明哲保身,语言伪装也掩不了内心的谴责。虽然道德大坝现蚁穴,但大可不必毁大坝以覆蚁穴。我们需要的是

理性与客观,不煽动不满情绪的同时多问自己而非质问他人。我们

的生活虽平淡无奇,但却是自我道德检验的考场,也是完善自我的

良机,更是为社会良知奠基的一抔抔硬土。而媒体人所说的不应仅

是传统儒学中的三纲五常,更应是作为社会责任人的真言、直言,

以自己的切身实感和无畏箴言告诫民众,这样才可以使传媒为良知

社会的构建添砖加瓦。

动笔之前本想用“良知泯灭”为题,但长久考虑之后还是决定以“未泯”为题眼,因为我还会做社会建设下一个十年的见证者,虽然怀疑叠加、质疑丛生,但是只有寄希望才会有希望。

良知泯灭?良知未泯!

(指导老师:张永威)

点评

本文作者找到了题目材料中三个渔人的共同点——“不安”。在作者

看来,这种“不安”里蕴藏“玄机”,那就是三个渔人都有一颗未泯的

良心。于是作者水到渠成地将文章的主题引入对“良知”的深层次讨论。接下来,作者借由“良知”这一话题,重新审视曾经热极一时的“小悦悦事件”与“药家鑫事件”,并尖锐地指出在面对这些“毫无良知

可言的痛处”时,人们总会感到不安,进而对产生这种不安的良知进

行分析与追问,直抵人的灵魂深处。作者视野开阔,除关注社会热

点外,还对传统文化以及他国文化都有所涉猎,行文既收放自如、

说理深刻,又逻辑严密,颇具深度。全文虽没有一句名人至理之言,但让人警醒的语句俯拾皆是,可谓字字珠玑。

第八届创新作文大赛(高中组)特等奖文章(三)

珍惜心底的不安

浙江省绍兴县鲁迅中学劳怡楠

清晨醒来,推开窗户,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凉风习习,鸟语花香。你浸润在舒适之中,于是你觉得整个世界都浸润在舒适之中。

一切并无不妥,可就在你醒来之际,在你的思绪与记忆接轨之时,

心中便有一块区域使你明明白白地记得,万里之外,必然有一片土

地上的人们正遭受着饥饿的折磨;越过千山万水,必然有一群人因

战争或暴动而颠沛流离;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必然有人偷偷进行着

肮脏的交易;在黑幕的笼罩下,必然有人在酝酿着邪恶的阴谋。它

们时时发生,却与你相去甚远,可这并未能阻止你的感知。它们始

终留在你的脑海里,只是暂时被掩埋。

它们虽遥远,你却不乏感知它们的途径。或是通过普及式的大众传媒,或是通过隐秘性的口口相传。因为遥远,它们都被罩上了一层

模糊不确定的色彩,阻碍着你的细细寻觅。你有众多理由拒绝置身

事内,可它们不可否认的存在仍为你带来不安与忧惧。这不安不一

定是基督徒似的深深的负罪感与赎罪欲,也不一定是佛教普度众生

的慈悲心怀,或是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你只是不安,这

不安来自于你心底善的流域。我不相信人性本善,更不相信人性本恶,我只相信人从出生起便是一片混沌,有善有恶,只是善恶的多

少有所区别。而这不安便是从最根本的善中折出的光芒,它只是一

种本能,是一种带着正义色彩的善。

面对这不安,一些人选择了直面。他们不辞千辛万苦地寻找,不惧

万水千山地流浪,只为一片心安。正如当年在“水门事件”中坚持揭

开冰山一角的新闻记者;或远赴硝烟弥漫的战场,只为心中人道主

义精神的志愿救助者??需要指出的是,遥远并非空间概念,而只是

一种感知——在一件事情中,你只要能彻底地置身事外,那它便是

遥远的。至今仍感动于垂垂老矣的马寅初面对攻击时所说的话:“我

虽年届八十,寡不敌众,自当单枪匹马,出来应战直到战死为止!”

这样的傲骨,如何配不上勇士之名?然而这一选择却有着极大的危险,更非常人所及。若论不安,如能直面,只怕难以数尽,一人一

生的努力,恐怕都仅为杯水车薪。勇士往往过早逝去,又有几人留名?更多的人,面对不安无力承受,便选择公布于他的小社会,以

求稀释自己的不安,平摊自己的责任。此时若无人回应,便可从于

大流,生活如常。而被告知者亦可将不安公布于他的小社会,来加

倍稀释这不安。几番稀释,不安便越来越淡,只成为心里无关痛痒

的一挠,在大势所趋的保护下被永久掩盖几近无形。随着牵扯的人

员越来越多,社会便成了平铺而无力的社会,纵使再有人想做点什么,其他人也可仰仗着社会冷眼旁观,凭着所谓法不责众的心态,

心安理得地做“沉默的大多数”,“善”的一角也就因此而蒙尘,无力

再次闪光。所以虽然有凉风习习、鸟语花香,罪恶与灾难却仍在上演,仍被呈现于眼皮底下。而当这惰性加倍,我们冲淡不安的速度

也愈发快捷,最初的不安也越来越少。直至我们已无法置身事外时,不安也早已被抑制,沉默可以代表静谧心灵的无限沉思,也可以代

表黑暗对萌芽的扼杀,这样平铺而无力、“和谐”而无声的社会,如

何指望它冲出有力的一拳?

若既不愿成为冲在前面的勇士,也不愿在无形中泯灭自己善的灵光,便好好珍惜自己的不安吧。事实上不安无处不在,我们便该珍惜自

己感知的能力。在压抑时,将它喷薄而出,纵使不能激起熊熊烈火,亦可激起小小的烛火。用行舍藏,便是智慧。若没有这种智慧,我

宁可偏向前者。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鲁迅说:“相比于国家的自大者,我更欣赏个人的自大者。”相比于平铺无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