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导学案03.docx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导学案03.docx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导学案03.docx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及结果,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史实,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认识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重点:1.《马关条约》的影响:分析条约内容,引导学生和《南京条约》内容作对比,以认识到《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后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补充史实以加深理解;

2.《辛丑条约》之严重危害:幻灯片打出条约的详细内容,逐条分析;引导学生得出清政府角色之完全转变以得11!英严重影响.

难点:怎样评价义和团运动:因为义和团之争议较多,则分寸难以把握,也容易将学生思想搞乱,所以,引入史料让学生自己从正反两方而讨论分析,最后一分为二得出结论.

【自学导航】阅读教材57?59页,完成以下问题:

探究一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材料1:“日本乃万国之本”,“开拓万里之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明治天皇《御笔信》

材料2: 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福泽谕吉力主“进行东洋攻略, 使国内人心转而外”.

材料3: 1894年3月,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 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结合课本57页前三段和上述材料冋答:甲午战争发生的背景吗?

1、战争背景:

根本原因:

现实原因:

直接原因:

2、战争经过:

A、导火线:

B、战争经过(注意战争形势图)

爆发标志:

重大战役:

3、结果:1895年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定《马关条约》一一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程?标志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请同学们根据《马关条约》内容分析危害.

4.甲午战争屮国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海军备款三千万,仅购数艘,而西太后即命提款,营构颐和园.问海军衙门所管何职,则颐和园Z工程也.”

材料二:黃海大战后,清军主力尚存.1895年,日军进犯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丁汝吕主动

请求歼敌,李鸿章下令:“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

(1)内因:

⑵外因:

5.影响: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一日本在《马关条约》屮的巨大获利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深了(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加剧了清朝统治的危机.

第二课时

【自学导航】阅读教材58?59页,完成以下问题:

探究二: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义和团反帝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

(1)义和团兴起的原因:

材料一:“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自信天,不信神佛忘祖先.天无雨,地焦干,都是鬼子止住天.神也怒,仙也烦,一同下山把道传.升黄表,敬香烟,请出各洞众神仙...............................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2)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表现

兴起于山东(清政府态度派袁世凯剿杀)一一转移到直隶一一进入京津地区(“扶清灭洋” 口号和清政府“招抚”政策)一一抗击八国联军一一失败(1900年8 M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3)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根木原因:

主要原因:

(4)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材料: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之四分之一……故瓜分

一事,实为下策. 一一瓦德西《拳乱笔记》

根据这段材料结合教材P59页最后一段,归纳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

【合作探究】如何评价“扶清灭洋” 口号?

材料一: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一一《拳匪纪事》

材料二: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探究三:八国联军侵华

1.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时局图》是根据兴中会会员谢瓒泰1898年发表在香港报纸上的漫画改绘的.图上的虎代表英国,熊代表俄国,蛙代表法国,肠代表德国,太阳代表日本,鹰代表美国.

材料二下图是八国联军发行的宣传进攻中国的政治明

信片一一《向中国开战》

2.过程:由英国海军屮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进犯北京,攻陷北京.

3.结果:签订《辛丑条约》

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英、俄、德等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

4.影响:

请同学们根据《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归纳影响.

【知识建构】

【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某檄文写道「'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吾大清国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 有贼臣焉,大学士李鸿章也,,,”又将关系七省门户之台湾,,,”全输之倭奴.”该檄文与下列哪次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的结局有关()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的“议约”是指()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射猪斩羊图》是义和团运动时散发的宣传揭帖.观察下图从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

A.义和团运动把斗争矛头直指在华洋教势力

B.反映民族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C.表达了义和团反対外來侵略的坚决态度

D.对清政府不再抱有幻想,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反侵略斗争

4.台湾义士丘逢甲上奏朝廷:“万民誓不从日,害协死,拒亦死,宁先死于乱民手,不愿死

于倭人之手,"”与这段话反映的史实有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北京条约》

5?慈禧曾说:“我本来决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问-?段吋期,因洋人欺负太甚了,也不免有些动气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我若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慈禧所称的“他们”是指()

A.顽固派

B.洋务派

C.太平军

D.义和团

6.该协定的正式名称为《中国与十一国关于赔偿1900年动乱的最后协定》.原文是以法文为准.在国际法上,因为中国不承认与各国的正式交战,事件是出于义和团的暴乱.故此条约只属于一个协定,而并非和平条约?这个条约是指()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7.右图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 (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TVTLTSATTON).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

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

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

B.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

& (2014 ?潍坊)甲午战后,有人指出:我们在以前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

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该认识的产生主要基于()

A.清政府腐朽无能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洋务运动的失败

D.义和团运动的蓬勃发展

9?“义和团之运动,实由其爱国心所发,以强中国,拒外国人为目的者也.虽一败涂地,然

英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非无故也.”材料反映ill义和团运动()

A.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C.具有反帝爱国的革命性

D.奠定了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

10.“事实上我们的威信大增,我们敢肯定地说,多少年來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该言论最有可能发表

()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北京条约》签订后

B.《马关条约》签订后0.《辛丑条约》签订后

11.“春秋笔法”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书写历史方法之一,作者往往用不同的文字来表达态度,不发议论而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因此,不少重要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下列历史概念屮具有这种特色的是()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

C.甲午战争

D.义和团

12.(2014 ?石家庄)坐落在天津市红桥区的吕祖堂是目前我国仅存且较完好的义和团坛口,现为义和团运动纪念馆.后殿陈列的当年使用的传单和供奉着宋江、燕青等名号的神牌,显系效法梁山好汉.这表明()

A.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反封建的农民起义

B.义和团运动被屮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C.义和团对清政府缺乏清楚的认识

D.义和团运动带有盲目排外的倾向

13.(2014 ?泰安)1903年时人记载:“大前门侧立清国人凡数人,手执马棒”为保护洋人者, 马棒,亦打清国人者也!”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列强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B.洋人勾结清朝官员欺压百姓

C.清政府屈膝投降,卖国求荣

D.屮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确立

【学后反思】

从甲午中日战争起,列强开始瓜分中国,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梦想被中国人民粉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社会完全沦入半姑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但它们却驯服了清政府,使之成为其侵略小国的工具. 这样形成了帝国

主义列强共同宰割屮国的格局.

201x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唐雎不辱使命》(第2课时)学案 新人教版

2019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10《唐雎不辱使命》(第 2课时)学案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学习对话形式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3.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1.背诵课文,识记重点实虚词、句子的含义。 【精读课文,赏析人物】 2.从文中看出秦王(或唐雎)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3.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的?请你举例说明。 4.那唐雎能够不辱使命的原因是什么?

【大胆质疑】 5.在这篇文章中你认为哪些情节不合情理呢?结合你所知道的历史知识判断。 参考答案: 1.略。 2.秦王是一个骄横狂暴、阴险、贪得无厌、骄横狡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盛气凌人、阴险狡诈的封建君主。 唐雎是一位爱国忠君、有胆有识、不卑不亢、机智勇敢、从容镇定、不畏强暴、凛然正气、智勇双全的外交家的形象。 3.(1)通过人物神态和动作、语言刻画人物,最主要的是语言,例如:从秦王前后矛盾的话语中知道秦王的虚伪;从唐雎的言语中我读到了他的善辩。 (2)对比的方法。 人物对比:秦王盛气凌人,又是质问又是威胁;唐雎从容镇定,据理力争,义正词严。 态度对比:秦王先倨后恭 唐雎先恭后倨 性格对比:秦王色厉内荏外强中干 唐雎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3)衬托手法。用安陵君衬托唐雎。安陵君是文中的次要人物,但又必不可少。如没有安陵君的支持与信任,唐雎虽浑身是胆也无用武之地。两种人物的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 (1)唐雎出色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任务,既保全了安陵,又使得秦王意识到安陵虽小但不可欺。在这场交锋中他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以自身的凛然正气和镇定勇敢、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直逼得秦王束手就缚,自取其辱。 (2)面对秦王的发难,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唐雎努力周旋,并未当面揭穿骗局,而是说“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说话有理有据,既拒

2018-2019学年人教版《拿来主义》导学案(1)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拿来主义(教师) 【学习目标】1.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学习文章主要采用的两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 比喻论证。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重点难点】1?结合实际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2?了解并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预习案|自主学习一台前幕后,先睹为快 导入新课 著名作家冯骥才,前几年赴法国访问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问 道:“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 ?”同学们 请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会怎样回答呢 ?冯先生是这样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 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 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 来主义”。 【知识链接】 1. 走进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 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 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 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本文选自鲁迅 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2. 关于杂文 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它 短小、犀利、幽默、灵巧、隽永,常借助典故、 笑话、趣闻、传说等,通过打比方、分类别、说古道今、谈天说地等手法使议论形象化 ,内容广泛,形式 多样,凡是有关社会生活、事件动态、日常工作、学习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短评、札记,都可以 归入杂文一类。 3?“介亭”二字的由来 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 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 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 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黑暗现实。 4. 背景介绍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 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 续实行“送去主义”。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 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 。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提出了 “拿来主义”的口号, 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自主检测】 1. 给加点字注音: 冠冕堂皇(gu 01 mi an )吝啬(I ins e )玄虚(xu 岔) 蹩进(bi e ) 残羹冷炙(g aig zh i )脑髓(su i ) 孱头(c m ) 自诩(xu )'掘起(ju e ) ?磕头(k e )徘徊(p dhu 6 )譬如(p i )国粹(cu i )' 2. 解释词语,并解释加粗词语。? (1)礼尚往来 (2)大度 (3) 残羹冷炙 (4) 冠冕堂皇 (5) '孱头 (6)玄虚 (7)国粹 【整体感知】仔细反复朗读文章,思考问题 1?什么是“拿来主义”? 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3.怎样“拿来”? 课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1、2段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文艺)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辱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主张 必须针锋相对,实行“拿来主义”。 3、4段尖锐地指出“送去主义”的自欺欺人的实质,它必然导致亡国灭种的惨重后果。 高一语文必修4 导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九年级第六单元导学案2 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初三班组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培养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一、查阅资料,把你收集到的《战国策》知识和本文背景知识写在下面。 《战国策》: (1)《战国策》是__ __末年__ __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____篇。 (2)唐睢是____国的使臣,他是一位____的谋士,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辱”的意思是:。 相关背景: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唐雎.()怫.然怒()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休祲.降于天()天下缟.素()色挠.()韩傀.() 三、认真诵读课文两三遍,将读时遇到的疑难困惑写在下面,课上交流。 四、再读课文,用1-2句话概括故事的内容,思考: 1、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课堂学习】 一、预习反馈:小组交流课前预习,订正答案。 二、小组合作学习及展示: 1、分小组多种形式演练课文朗读,后小组竞赛。 2、疏通文句,落实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巩固练习: 1、解释加点的字词: 秦王使人谓.( )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 )安陵,安陵君 其.( )许.( )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 ..( ),以大易小,甚善;虽.然.(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 )使唐雎使.( )于秦。 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 )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 ..( )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 )寡人与.(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 )千里不敢易也,岂直.( )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 ..( )怒,谓唐雎曰:“公亦尝.( )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 王尝闻布衣 ....( ),..( )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以头抢.( )地耳。”唐雎曰:“此庸夫 ..( )之怒也,非士.( )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 )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 )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天下缟素 ..( ),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 )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

《唐雎不辱使命》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基础知识 2、能根据题意运用知识 【重难点】 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 一、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1、①唐雎jū②聂政niè③韩傀guī 2、①免冠徒跣xiǎn②以头抢地qiāng③彗星袭月huì ④休祲降于天jìn⑤天下缟素gǎo⑥寡人谕矣yù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 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很虽然这样 ②唐雎不辱使命辱没、辜负 ③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违抗轻视 ④长跪而谢之道歉 ⑤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听从 ⑥岂直五百里哉难道只是 ⑦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曾经 ⑧否,非若是也章像这样,如此 三、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秦王不说通“悦”高兴 2、故人不错意也错同“措”,放在

3、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青色 四、填空。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它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辱的意思是:辱没,辜负。 五、文段阅读。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1、解释加粗的词: 故不错意也置意措意 轻寡人与轻视、小看 虽千里不敢易,岂直五百里哉即使难道只是 请广于君扩充 2、选择译文正确的一项: ①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B) A、以为安陵君是年长者,所以不放在心里。 B、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C、认为安陵君是年长者,所以不注意他。 D、拿安陵君当作忠厚的人,这是不打他主意的缘故。 ②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B)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 (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2、能力训练目标 (1)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2)通过学习本文形象、含蓄、幽默、犀利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陶冶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祖国改革开放国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博大的心胸和远大的政治情怀。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透过词语的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三、教学难点 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四、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 五、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 由于改革开放,国门敞开,大量国外的东西涌入我国。这涌入的有先进的科技,但同时也有腐朽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答案吧。 [新课] 一、时代背景 本世纪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为推行政治上的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主张“全盘西化”,贩卖民族虚无主义的文化观点,极力摧残民族文化。而在当时的左翼文化战线的内部,在“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中,一些受极“左”思潮影响的同志,又把“采用旧形式”视为“机会主义”、“类乎投降”,也不能正确对待民族文化遗产。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后来成为中国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的代名词,普遍采用至今。 [布置阅读]要求学生默读全文,找出生字词,并理出文章思路 二、阅读:

《1.2排列与组合》习题课导学案

《§1.2 排列与组合》习题课导学案.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 1.能运用排列组合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能结合具体情况,灵活选用常见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排列组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解题策略、解题方法的选择 【学法指导】 1.结合具体问题,归纳题型特点,选择解题方法 2.比较区别,找准不同问题情境的联系与区别 【知识链接】 排列组合的定义,排列数组合数公式 【学习过程】 练1用0,1,2,3,4,5这六个数字: (1)能组成多少个无重复数字的四位偶数? (2)能组成多少个无重复数字且为5的倍数的五位数? (3)能组成多少个无重复数字且比1 325大的四位数?

知识点二:相邻不相邻排列问题(即某两或某些元素不能相邻的排列问题) 例2.7位同学站成一排, (1)甲、乙和丙三同学必须相邻的排法共有多少种? (2)甲、乙和丙三名同学都不能相邻的排法共有多少种? (3)甲、乙两同学间恰好间隔2人的排法共有多少种? 知识点三:选排问题先取后排 例3.(1)4名优秀学生全部保送到3所学校去,每所学校至少去一名,则不同的保送方案有多少种? (2)四个不同球放入编号为1,2,3,4的四个盒中,则恰有一个空盒的放法有多少种? 练2(1)6本不同的书分给甲、乙、丙3位同学,每人各得2本,有多少种分法? (2)把6个不同的小球全部放到5个有编号的小盒中,每小盒至少有1个小球,有多少种方法? (3)把6个相同的小球全部放到5个有编号的小盒中,每小盒至少有1个小球,有多少种方法? (4) 某校准备组建一个10人的篮球队,由高一的6个班学生组成,要求每班至少1人,则名额的分配方案有多少种?

九年级语文下册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冰心《冰心》 战国末期大约最后十年,秦国相继翦灭六国,吞并了原为六国附属的若干小国。当时,秦国的兼并与其他六国的反兼并矛盾空前尖锐。一些国家屈服于秦的淫威,“割地贿秦”,但也有不少国家,敢于起来抗争,维护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机智果断、勇武兼备的爱国者——唐雎,一起来感受他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深入虎穴,并与之斗智斗勇的故事,相信你心中定然升腾起一股豪侠之气。 1.积累文言词汇。 2.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情节。 3.探究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4.学习对比,衬托,对话刻画人物的方法。 5.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而斗争的精神。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要接触《战国策》里的又一个游侠勇士——唐雎。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雎( ) 怫( ) 跣( ) 抢( ) 祲( ) 缟( ) 傀( ) 挠( )

2.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 怫然: 休祲:休,祲, 色挠:挠, 免冠徒跣:冠,跣, 谢: 谕: 3.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 (1)秦王不说() (2)故不错意也() (3)轻寡人与() (4)仓鹰击于殿上() (5)寡人谕矣( ) 4.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1)“虽,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虽然:)(2)“非若是也”(是:) (3)“休祲降于天”(休:) (4)“虽千里不敢易也”(易:) (5)“长跪而谢之曰”(谢:) 5.一词多义。 (1使: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依次为: 使人谓安陵君曰 (2)徒: 亦免冠徒跣 徒以有先生也 (3)夫: 此庸夫之怒也

唐雎不辱使命(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学案)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一、正音 雎()怫()冠()跣()抢() 庸()诸()僚()彗()聂() 傀()要()祲()与臣而将.四矣() 缟()挠()谕() 二、必须掌握的词 1. 故:故不错意也() 2. 惠:大王加惠() 3. 请:请广于君() 4 .若:非若是也() 若士必怒() 5. 善:以大易小,甚善() 6. 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7. 素:天下缟素()

8. 徒:亦免冠徒跣() 徒以有先生也() 9. 亡:且秦灭韩亡魏() 10. 为:以君为长者() 11. 谢:长跪而谢之曰() 12. 许:安陵君其许寡人() 13. 易: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以大易小() 弗敢易() 14. 布衣: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三、需要理解的词 1. 不辱使命() 2. 其() 3. 加惠() 4. 错意() 5. 请广于君() 6. 岂直() 7. 怫然() 8. 伏尸() 9. 免冠徒跣() 10. 抢()11. 士() 12. 仓()13. 休祲() 14. 与臣而将四矣()15. 必() 16. 缟素()17. 挺() 18. 色挠()19. 长跪而谢之() 20. 谕() 四、句子翻译 1.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3.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4.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5.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拿来主义导学案及答案电子教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及答 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 【学习方法】 1、品味重点语句。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领悟全文深刻意义,并能畅谈自己所受到的启迪; 3、联系实际、拓宽思维空间,能客观评论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简历: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成就: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散文诗集《野草》。 评价: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探寻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革命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做“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3、“介亭”二字的由来 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4、关于杂文 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它短小、活泼、锋利、隽永,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凡是有关社会生活、事件动态、日常工作、学习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短评、札记,都可以归入杂文一类。 【学习过程】 一、自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A级)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课导学案 第一版块:热身运动――温故知新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这是一部体史书,共有篇, 策。是时期的根据时代史实整理编辑而成。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列举至少三个出自《战国策》的成语故事(交代相关人物) 1. 2. 3. ★列举至少三个出自《战国策》的寓言故事 1. 2. 3. (温馨提示: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哟!) 第二版块: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一、概括故事主要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在A、B级中选一个来完成哟!) A级:秦王企图,遭到后,唐雎临危出使秦国,与秦王,结果秦王,唐雎。 (温馨提示:概括主要内容要交代清楚主要人物、事件的起因、简要经过及结果,语言力争简练) B级:请你用一副对联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考察你语言高度概括能力的时候到了,相信自己露一招吧!)上联:下联: (温馨提示:注意对偶句要求前后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应哟) 二、分析人物形象 ★走进虎狼之国的国君----秦王 (一)纵观全文,本文主要是通过对秦王的、、描写,来刻画其鲜明的形象的。(二)用心读一读,揣摩秦王的话语中流露的是怎样的语气或心理。 示例: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五百里”“十倍”重读,读出施加恩惠、诱惑对方的语气)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3.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4.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由此可见,秦王是一个的人。(用至少两个四字短语来形容) (三)从文中找出秦王神态变化的词语 ()()() 秦王对唐雎的态度可谓是前后,由此可见,秦王是一个的人。 ★走进弱小之国的使臣----唐雎 (一)品读语言,体会人物精神 1.第二段,唐雎面对秦王的骄横无理的质问,唐雎与第一段安陵君的回答都是拒绝,认真读一读,二者在语气上有什么区别吗? 2.第三段唐睢与秦王针锋相对,秦王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来威胁,唐睢以“”来应对;秦王以“”来恫吓,唐睢以“”来回绝;面对秦王“”的蔑视,唐睢以“”来回绝,慷慨陈词,列举三位义士,并以“,”来歌颂其壮举,并用“”暗示以死相拼,这段精彩的对话中,充分展现了唐雎 的精神品质。(至少用三个四字短语) 3.文章除用语言描写外,还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唐雎这个人物形象的?结合文章说一说。 (温馨提示:先认真想一想,我们学过可以用哪些方法来刻画人物呢?思考问题要全面哟!) 方法一: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8课《拿来主义》导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4

《拿来主义》 【使用说明】 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预习案】 一、基础知识 (一)知识链接 1、鲁迅先生的创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2、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排列组合中的分类讨论学案

2.(人教A版选修2-3第29页例4)1:某人手中有5张扑克牌,其中2张为不同花色的2,3张为不同花色的A,有5次出牌机会,每次只能出一种点数的牌但张数不限,此人有多少种不同的出牌方法? 变式2:将7个小球任意放入四个不同的盒子中,每个盒子都不空, (1)若7个小球相同,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放法? (2)若7个小球互不相同,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放法?

变式3:一个口袋内有4个不同的红球,6个不同的白球, (1)从中任取4个球,红球的个数不比白球少的取法有多少种? (2)若取一个红球记2分,取一个白球记1分,从中任取5个球,使总分不少于7分的 取法有多少种? 例2:设()443322104 13x a x a x a x a a x ++++=-. (1)求43210a a a a a ++++; (2)求420a a a ++; (3)求31a a +; (4)求4321a a a a +++; (5)求各项二项式系数的和. 变式4: 若( ) 100 100332210100 32x a x a x a x a a x +++++=- , 求()()299 53 12100420a a a a a a a a ++++-++++ 的值.

1【分析】:分类讨论,由于情况太多,要做到不重不漏. 【解答】出牌的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类: (1)5张牌全部分开出,有55A 种方法; (2)2张2一起出,3张A 一起出,有25A 种方法; (3)2张2一起出,3张A 分开出,有45A 种方法; (4)2张2一起出,3张A 分两次出,有3523A C 种方法; (5)2张2分开出,3张A 一起出,有35A 种方法; (6)2张2分开出,3张A 分两次出,有4523A C 种方法; 因此,共有不同的出牌方法8604523353523452555=+++++A C A A C A A A 种. 【点评】分类讨论一直是高中的难点,但更是高考的热点内容之一,所以同学们不能回避,应加强训练. 变式2:【解析】:(1)解法1:∵7=1+1+1+4=1+1+2+3=1+2+2+2, ∴分三类,共有分法 解法2(隔板法):将7个小球排成一排,插入3块隔板, 故共有分法 (2)∵7=1+1+1+4=1+1+2+3=1+2+2+2, ∴共有分法.65101 1 23252711122435274447=++C C C C C C A C C A C 变式3:【解析】:(1)将取出4个球分成三类情况1)取4个红球,没有白球,有4 4C 种 2) 取3个红球1个白球,有1634C C 种;3)取2个红球2个白球,有,2 624C C 种 符合题意的取法种数有 或或则个白球个红球设取种 186142332)60(72) 40(5,,)2(1151 64 42 63 43 62 42 624163444=++∴?? ?==???==???==∴?? ?≤≤≥+≤≤=+=++∴C C C C C C y x y x y x y y x x y x y x C C C C C 例2【分析】:本题旨在训练二项展开式各项的系数与二项式系数. 【解答】(1)令x=1得()16134 43210=-=++++a a a a a ; ). (201 42 41 4种=++C A C ). (203 6种=C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文本内容 2.学习对比,衬托,对话刻画人物的方法。 3.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培养国家尊严意识和不畏强暴的精神。 一.文本探究 自主学习:快速读课文,自主解决下列问题: 1.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怎么样? 3.唐雎出使秦国的使命是什么? 合作探究: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下列问题。 学习形式:先独立思考下面题目,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之后在班内展示。 1.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2.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 3.秦王对唐雎说“秦灭韩亡魏”之事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4.“与臣而将四矣”中的臣指谁?他说这句话有何用意?表现了他什么精神? 5.第四段写秦王的神情态度变化对刻画唐雎形象有什么作用? 二、人物赏析 1.找出表现秦王嬴政在唐雎出使前后的不同态度的句子,唐雎的表现的句子,从中你看出秦王和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 2.本文是如何刻画人物(唐雎、秦王)形象的?(在了解人物性格的基础上,体会文章所用的手法。) 三、拓展延伸 1.你知道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不辱使命的故事吗?请说出其名字及主要事迹。 2.从唐雎说话的技巧(言之有据,言之有节,言之有力)中,你有什么感悟与启发? 四.达标检测 一切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运用!让我们一起进入达标检测阶段,看看学习的效果如何。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完成9 ~11题。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虽然,受地于先王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B.且秦灭韩亡魏马无故亡而入胡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闻寡人之耳者 D.徒以有先生也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3.唐雎为什么要说到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的故事?请简要分析。(4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愉快。B.请广于君广:扩充 C.谓唐雎曰谓:对……说;告诉。D.长跪而谢之谢:感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徒以有先生也 C.天使之怒,伏尸百万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D.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3)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第一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揭穿秦王易地骗局,为后文设置悬念。 B.第二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易地的骗局,表现出其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C.第三段是故事的高潮,写唐雎以“士之怒”来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D.第四段是故事的结局,秦王“色挠”,唐雎取得了这场外交斗争的胜利。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②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5)《唐雎不辱使命》以对话为主,成功的塑造了人物形象,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唐雎的性格特点。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故不错意也错意:置意,错,通“措”B.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休祲:吉凶的征兆C.天下缟素缟素:白色的丝织品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谢:道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B.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拿来主义导学案_老师版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拿来主义》教学案 孙爱然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3、通过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4、通过学习本文形象、含蓄、幽默、犀利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重难点: 目标 2、3、4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基础积累 一、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 年5 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旁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 《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本文选自鲁迅的杂文集《且介亭 杂文》。 2、背景介绍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3、给加点字注音: 冠冕堂皇()吝啬()玄虚()蹩进() 残羮冷炙()脑髓()孱头()自诩() 掘起()磕头()徘徊( ) 蹩进()

排列组合复习教学设计

《排列组合的复习》教学设计 上传: 李火年更新时间:2012-5-8 6:27:3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够熟练判断所研究问题是否是排列或组合问题; (2)进一步熟悉排列数、组合数公式的计算技能; (3)熟练应用排列组合问题常见解题方法; (4)进一步增强分析、解决排列、组合应用题的能力。 2.能力目标 认清题目的本质,排除非数学因素的干扰,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注重不同题目之间解题方法的联系,化解矛盾,并要注重解题方法的归纳与总结,真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德育目标 (1)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认识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3)解决问题能抓住问题的本质。 教学重点:排列数与组合数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解题思路的分析 教学策略: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在必要时给予指导和提示,学生的学习活动采用自主探索和小组协作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媒体选用:学生在计算机网络教室通过专题学习网站,利用网络资源(如在线测度等)进行自主探索和研究。 教学过程 一、知识要点精析 (一)基本原理 1.分类计数原理:做一件事,完成它可以有类办法,在第一类办法中有种不同的方法,在第二类办法中有种不同的方法,……,在第类办法中有种不同的办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种不同的方法。 2.分步计数原理:做一件事,完成它需要分成个步骤,做第一步有种不同的方法,做第二步有种不同的方法,……,做第步有种不同的办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 …种不同的方法。

3.两个原理的区别在于一个与分类有关,一个与分步有关即“联斥性”: (1)对于加法原理有以下三点: ①“斥”——互斥独立事件; ②模式:“做事”——“分类”——“加法” ③关键:抓住分类的标准进行恰当地分类,要使分类既不遗漏也不重复。 (2)对于乘法原理有以下三点: ①“联”——相依事件; ②模式:“做事”——“分步”——“乘法” ③关键:抓住特点进行分步,要正确设计分步的程序使每步之间既互相联系又彼此独立。(二)排列 1.排列定义:一般地说从个不同元素中,任取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个不同元素中,任取个元素的一个排列。特别地当时,叫做个不同元素的一个全排列。2.排列数定义:从个不同元素中取出个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叫做从个不同元素中取出个元素的排列数,用符号表示。 3.排列数公式:(1)…,特别地 (2)且规定 (三)组合 1.组合定义:一般地说从个不同元素中,任取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个不同元素中取出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2.组合数定义:从个不同元素中取出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叫做从个不同元素中取出个元素的组合数,用符号表示。 3.组合数公式:(1) (2) 4.组合数的两个性质:(1)规定(2) (四)排列与组合的应用 1.排列的应用问题 (1)无限制条件的简单排列应用问题,可直接用公式求解。 (2)有限制条件的排列问题,可根据具体的限制条件,用“直接法”或“间接法”求解。2.组合的应用问题 (1)无限制条件的简单组合应用问题,可直接用公式求解。 (2)有限制条件的组合问题,可根据具体的限制条件,用“直接法”或“间接法”求解。

唐雎不辱使命 导学案1

界首中学九年级(上)语文导学案 22《唐雎不辱使命》 姓名:班级: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学习文章通过对话突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培养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4、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学习难重点: 理解课文,了解人物形象。 学法指导: 学习文章通过对话突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时间:3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查阅资料,把你收集到的《战国策》知识和本文背景知识写在下面。 《战国策》: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唐雎.()怫.然怒()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休祲.降于天()天下缟.素()色挠.()韩傀.() 3、诵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4、认真诵读课文两三遍,将读时遇到的疑难困惑写在下面,课上交流。 二、自主学习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秦王不说()故不错意也()仓鹰击于殿上() 2、结合书下注释和资料,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唐雎不辱.使命()以大易.小()请广.于君() 以头抢地.耳()休祲 ..() ..降于天()天小缟素 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之()寡人谕.矣() 大王加惠 ..五百里哉() ..也()岂直 ..()故不错意 秦王怫然 ..有先生也()安陵君其.许寡人()..怒()徒以 3、结合注释和资料,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4)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4、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虽然,受地于先王()否,非若是也()长跪而谢之曰() 5、词语活用现象。 轻寡人与()请广于君() 6、一词多义 使.命()虽然.,受地于先王( ) 秦王使.人()秦王怫然.怒( ) 仓鹰击于.殿上()以.头抢地耳( ) 受地于.先王()以.五十时之地而存者( ) 请广于.君()以.君为长者( ) 徒以.有先生也( ) 三、整体感知 1、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3、文章结构内容: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 第二部分(第2.3段)写秦王与唐雎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场斗争有两个回合,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 第二层(第3段),写 第三部分(第4段),写斗争的结局。 四、合作交流,精读课文 (一)读第一段回答。 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2、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二)读第二段回答

唐雎不辱使命预习学案

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第一课时预习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作品常识及重点词语,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 2、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 3、学习本文的对人物言行的简洁传神的刻画方法。 4、理解并学习唐雎的不畏强暴,自主自强的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 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预习任务设计: 任务一:掌握作品 查阅资料,收集到《战国策》知识和本文背景知识。 任务二:阅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给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 ①唐雎()②怫然()③休祲() ④缟素()⑤徒跣()⑥色挠() 2.解释加粗词语。 (1)请广于君()(2)非士之怒也() (3)岂直五百里哉?()(4)弗敢易() (5)休祲降于天()(6)长跪而谢之() (7)秦王色挠()(8)寡人谕矣() 任务三:熟课文,以读准字音、句读,朗读流畅为目标。 任务四: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 预习诊断 1、请为下列句子中的“使”选择正确的义项。 A.使命B.听、讲C.派、遣D.出使E.使臣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2)唐雎不辱使命() (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请为下列句中加粗字选出正确的读音或义项。 (1)秦王色挠()A.骚挠 B.屈服 (2)长跪而谢之曰()A.道歉 B.谢意 (3)天下缟素()A.gǎo B.kǎo (4)弗敢易() A.交换 B.交易 3、下列各句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是古代帝王的敬称。 B.《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的,共三十二篇,分十二策。 C.“岂直五百里哉?”的“哉”是现代汉语“吗”的意思。 D.文中唐雎列举了四个平民中的有志之士的发怒。 4、结合书下注释和资料,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唐雎不辱.使命()以大易.小()请广.于君()以头抢.地耳 ()天小缟素 ..()故不错.意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 ..怒()徒以有先生也() 安陵君其.许寡人() 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预习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的对人物言行的简洁传神的刻画方法 2、理解并学习唐雎的不畏强暴,自主自强的精神 3、学习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评价人物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 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预习任务设计 分各色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讨论下列问题: 1、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安陵君以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要求? 2、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唐雎又是如何有针对性的进行反驳,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 3、面对唐雎严厉反击,秦王有什么行动和言语?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4、结合内容,分析评价秦王、唐雎这两个人物形象。 预习诊断 (一)按注音填空正确的字 (1)唐睢不rǔ____使命(2)秦王fú___然怒(3)免冠徒xiǎn ____ (4)以头qiāng ____地(5)休jìn ____降于天(6)天下gǎo ___素 (7)秦王色náo ____ (8)huì____星袭月(9)好收吾骨zhàng ___江边 (二)下面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扑于殿上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C、大王尝闻布之怒乎? D、秦王不悦。 (三)填空。 1、《战国策》是____末年____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____篇。 2、唐睢是____国的使臣,他是一位____的谋士,出色地完成了出使奏国的使命。 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____;聂政之刺韩傀也,____;要离之刺庆忌也,____。 (四)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臣而将四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