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专题四 教材基础实验题

4. 专题四  教材基础实验题
4. 专题四  教材基础实验题

专题四教材基础实验题

类型1对比实验

(A卷6年3考;B卷6年3考)

考情阐述:重庆关于对比实验的考查主要涉及:燃烧条件的探究、金属锈蚀条件的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纸花实验及与二氧化碳反应)、溶解性实验(物质溶解时的吸放热现象和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探究蜡烛火焰、石蕊变色规律等。

一、燃烧条件的探究

1.[2017重庆B卷22(3)题]“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根据以下实验回答问题。

第1题图

(3)从图中可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2.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试管中充满空气)。

第2题图

(1)热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支试管中,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管中的白磷燃烧,烧杯中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

二、金属锈蚀条件的探究

3.[2017重庆A卷22(3)题]“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根据下列所示的实验示意图回答问题。

第3题图

(3)实验3是探究铁钉生锈条件的实验,会出现明显现象的是试管________(填序号),说明铁生锈实际上

是铁与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

4.为探究金属锈蚀的条件,进行如图实验,一周后观察到①中铁钉生锈,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4题图

(1)①中铁钉锈蚀最明显的部位在______________。

(2)对比①②可以得出铁生锈是与______________有关。

(3)③中放干燥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

5.(2014重庆A卷16题)我们曾经做过以下一组对比实验,该对比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第5题图

①CO2密度比空气密度大②CO2能够与水发生化学反应③CO2不能使干石蕊纸花变色

④CO2不支持燃烧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6.将收集满CO2的两支试管分别插入盛有水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水槽中,出现了如图所示的现象,写出B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分析两支试管内液面高低不同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6题图

四、溶解性实验

7.[2017重庆B卷22(2)(4)题]“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根据以下实验回答问题。

第7题图

(2)图B中________(填“左”或“右”)边试管发烫。

(4)图D中打开可乐的瓶塞,可观察到大量气泡冒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________有关。

8.为了研究物质的溶解现象,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1)对比实验①、②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实验②、③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探究蜡烛火焰

9.[2017重庆B卷22(1)题]“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根据以下实验回答问题。

第9题图

(1)图A中,可观察到________(填火焰的名称)处的火柴炭化最明显。

六、石蕊变色规律

10.[2018重庆B卷22(3)题]回答下列有关实验基本操作和设计的问题。

第10题图

(3)探究紫色石蕊变色规律的实验中,往点滴板1~6号的孔穴中先加入如图所示的试剂,再分别滴入2

滴紫色石蕊溶液。其中作为空白对照实验的是孔穴________(填孔穴编号)。

七、补充全国常考对比实验

11.为了探究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设置如图实验。

第11题图

(1)为了探究不同催化剂对双氧水分解速率的影响,该实验的改进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探究催化剂对双氧水分解速率的影响,该实验的改进措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某同学为了研究微观粒子的性质做了如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12题图

(1)如图,将一定量水降温到0℃以下,发现烧杯内冰的体积比原烧杯中水的体积大,请用微观粒子的 性质解释该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手捏塑料瓶,发现塑料瓶变瘪,松开手后塑料瓶又恢复原样,请用微观粒子的性质解释该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2 组合实验

(B 卷:2018.22,2013.22)

1.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1题图

(1)A 实验中,b 试管处接的是电源的________(填“正极”或“负极”)。

(2)实验B 集气瓶内装满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C 发现测得的结果小于15

,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 实验中,将紫色石蕊溶液滴入到氢氧化钙溶液中,可观察到溶液变为________。

2.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第2题图

(1)以上实验操作中,有错误的是______(填序号)。

(2)A、B、C、D四个实验中都用到的同一种仪器名称是________,它在四个实验中的作用________(填

“相同”或“不完全相同”)。

(3)B中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说明

________(填序号)。

①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

②氢氧化钠与硫酸都能使酚酞变色

③氢氧化钠与硫酸会发生化学反应

3.根据如图所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第3题图

(1)将图1实验所得液体静置,说明乙醇能溶于水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2是验证分子性质的实验,实验中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3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发生了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4)图4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可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些常见实验。请回答:

第4题图

(1)如图1为探究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实验,试管A中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实验可

以得到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_____。

(2)图2所示实验是用pH试纸测小苏打溶液的酸碱度,若先用蒸馏水润湿pH试纸,再滴小苏打溶液,

则测得结果与实际值相比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图3所示实验是将等体积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分别倒入体积相同并充满CO2的软塑料瓶中,迅速拧

紧瓶盖,振荡,能说明CO2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CO2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丙图是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装置,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有一处

错误,请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如图所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第5题图

(1)甲实验能区分硬水和软水,除了要控制水样品的量相等外,还要控制________________相等。

(2)如图乙为工业炼铁原理的实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被还

原的物质是__________。

(3)如图丙所示向B试管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情况),即可证明温度和固体颗粒大小都

是影响冰糖溶解快慢的因素。

6.如图是初中化学的一些基本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第6题图

(1)甲中木条变黑,说明浓硫酸具有________性。

(2)乙为验证铁、铜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验。实验时需要控制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可设计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种)。

(3)丙中B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若将酚酞溶液换成紫色石蕊溶液,能否达到实验目的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如图所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第7题图

(1)甲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若未在集气瓶中加少量的水,可能造成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

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由此可知影响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乙: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气球膨胀,再滴入稀盐酸后,气球变瘪。气球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丙所示,将高锰酸钾粉末装入硬质玻璃管中加热,可观察到气球________,同学们称量反应前

后装置的质量,发现反应前后质量________,该实验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类型3跨学科综合题

(B卷:2018.19)

1.(2018重庆B卷19题)某课外活动中,学生利用如图所示的杠杆完成探究实验,杠杆已调至平衡。

第1题图

(1)实验1中,较长时间后,左边铁粉布包下降,是因为铁粉与__________发生了反应。将铁粉换成下

列物质中的________(填序号),杠杆也会出现相似现象。

A. NaCl

B. NaOH

C. CaO

(2)实验2中,通入CO2一段时间,右边乒乓球_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再往集气瓶中滴入

足量NaOH溶液,杠杆重新平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形成压强差。

第2题图

(1)图Ⅰ是化学教材中常用的喷泉实验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下同)。在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而胶头滴

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下列气体和液体的组合中不可能形成喷泉的是________(填写字母编号)。

A.HCl和H2O B.O2和H2O

C.NH3和H2O D.CO2和NaOH溶液

(2)某学生积极思考,他设计了如图Ⅱ所示的喷泉实验装置。已知在图Ⅱ锥形瓶中加入酒精,且放置于

一水槽中,水槽内加入冷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结果可以产生喷泉。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________(填写字母编号)。

A.生石灰B.食盐C.硝酸铵D.硫酸铜

(3)某同学又设计了如图Ⅲ所示的喷泉实验装置,则该同学引发喷泉实验的方法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专题四 教材基础实验题

类型1 对比实验

1.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P +5O 2=====点燃

2P 2O 5

2. (1)提供热量、隔绝空气(或氧气) (2)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 (3)Ⅰ 水和氧气

4. (1)与液面接触的位置 (2)空气(或氧气)

(3) 吸收试管中的水蒸气 5. B

6. 2NaOH + CO 2=== Na 2CO 3 + H 2O CO 2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7. (2)左 (4)压强(或气压)

8. (1)同种物质在不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2)探究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

9. (1)外焰

10. (3)1

11. (1)使双氧水的浓度相同 (2)使两试管中双氧水浓度和体积相同,一支试管加催化剂,另一支不加

12. (1)随着温度的降低,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

(2)随着外界压强的增大,瓶内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类型2 组合实验

1. (1)负极 (2)排尽瓶中的空气,使收集的气体更为纯净

(3)红磷量不足(或装置漏气等合理即可) (4)蓝色

2. (1)BD (2)玻璃棒 不完全相同 (3)2NaOH +H 2SO 4=== Na 2SO 4+2H 2O ③

3. (1)液体红色均匀,不分层 (2)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分子在不断运动 (3)产生白烟 化学 (4)两 支试管中溶液均变红 碳酸钠溶液显碱性

4. (1)铁丝表面附着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Fe >Cu >Ag (2)偏小 (3)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塑料瓶变瘪的程度较大 CO 2 +2NaOH=== Na 2CO 3 + H 2O (4)Zn +2HCl=== ZnCl 2+H 2↑ 错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氢气

5. (1)加入肥皂水的体积 (2)3CO +Fe 2O 3=====高温

2Fe +3CO 2 氧化铁(或Fe 2O 3) (3)10 mL 冷水5 g 块状冰糖(或10 mL 冷水 5 g 粉末状冰糖)

6. (1)脱水(或腐蚀) (2)稀硫酸的质量及溶质质量分数、铁丝和铜丝的形状、大小均相同 将铁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合理即可) (3)作对照 不能,紫色石蕊溶液的显色不明显,紫色和蓝色在溶液中不易分辨

7. (1)集气瓶瓶底炸裂 氧气的浓度 (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瓶内压强减小,气球膨胀,再滴入稀盐酸,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瓶内压强增大,气球变瘪 (3)膨胀 不变 能 类型3 跨学科综合题

1. (1)氧气和水 BC (2)下降 2NaOH +CO 2=== Na 2CO 3+H 2O

2. (1)B(2)A(3)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氨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管内空气,氨气与

水接触,从而引发喷泉

2015年基础版英语教材 答案

2015年基础版教材答案 时态、语态基础提高练习1 1-10 BADAD DDCAD 11-20 ABDBB DCBDB 21-30 ACADA CCCAD 31-40 BBCAD CBCDA 41-50 ADCDB ADDCD 51-55 DDCAA 时态、语态基础提高练习2 1-10 AAACB DCDCB 11-20 CDCAB CDBDA 21-30 BDCBB ABCCB 情态动词练习1 1-15 DBBCA ACDBC DCADC 情态动词练习2 1-25 ACDDA DBBCB ACDDC BCCCD CCDBA 非谓语动词综合练习1 1-5 DABDB 6-10 CDDBC 11-15 CDADD 16-20 BBCCC 21-25 DDAAB 26-30 DBCCD 31-50 DCDCA CCDDB CDABD BDCBA 非谓语动词综合练习2 1―5 C B D B D 6―10 C B A A A 11―15 C B C C B 16―20 C A D C A 21―25 A D B C A 26―30 C C B C C 31―35 C A D B B 36―40 B B A D C 41―45 A C A A A 46―50 C D A B D 虚拟语气练习答案 CAABB BCBCB CABDB CDCCA ADCDC DBABD CADBD DCABC CCCCD BADCD BDADB BDCDC CACCB DCDCC 形容词与副词练习 AADBB ACACD BCDAC DDDCB DBDCC DABBA 名词性从句 1-5 BBBDD 6-10 DBCBC 11-15 AABDD 16-20 CBCBA 21-25 BDBAA 26-30 DCDBB 定语从句答案 1-5 ACDCB 6-10 BCCAD 11-15 BDDAD 16-20 ADAAD 21-25 DCCBA 26-30 ADDBA 状语从句练习1 1-5 CABDA -10 DDCBC 11-15 ADBDC 6-20 DAACC 21-25 BDBCA 26-30 ADDCB

电路基础课后习题答案(专科教材)汇总

第1章章后习题解析 1.1 一只“100Ω、100 W ”的电阻与120 V 电源相串联,至少要串入多大的电阻 R 才能使该电阻正常工作?电阻R 上消耗的功率又为多少? 解:电阻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 1100 100'===R P I A 所以应有 1120100=+R ,由此可解得:Ω=-=201001 120R 电阻R 上消耗的功率为 P =12×20=20W 1.2 图1.27(a )、(b )电路中,若让I =0.6A ,R =? 图1.27(c )、 (d )电路中,若让U =0.6V ,R =? 解:(a)图电路中,3Ω电阻中通过的电流为 I ˊ=2 -0.6=1.4A R 与3Ω电阻相并联,端电压相同且为 U =1.4 ×3=4.2V 所以 R =4.2÷0.6=7Ω (b)图电路中,3Ω电阻中通过的电流为 I ˊ=3 ÷3=1A R 与3Ω电阻相并联,端电压相同,因此 R =3 (a) (b) (c) (d) 图 1.27 习题1.2电路图

÷0.6=5Ω (c)图电路中,R 与3Ω电阻相串联,通过的电 流相同,因此 R =0.6÷2=0.3Ω (d)图电路中,3Ω电阻两端的电压为 U ˊ=3- 0.6=2.4V R 与3Ω电阻相串联,通过的电流相同且为 I =2.4÷3=0.8A 所以 R =0.6÷0.8=0.75Ω 1.3 两个额定值分别是“110V ,40W ”“110V ,100W ”的灯泡,能否串联后接到220V 的电源上使用?如果两只灯泡的额定功率相同时又如何? 解:两个额定电压值相同、额定功率不等的灯泡,其灯丝电阻是不同的,“110V ,40W ”灯泡的灯丝电阻为: Ω===5.30240 1102 240P U R ;“110V ,100W ”灯泡的灯丝电阻为:Ω===121100 1102 2100P U R ,若串联后接在220V 的电源上时,其通过两灯泡的电流相同,且为:52.0121 5.302220≈+=I A ,因此40W 灯泡两端实际所加电压为: 3.1575.30252.040=?=U V ,显然这个电压超过了灯泡的额定值,而 100 W 灯泡两端实际所加电压为:U 100=0.52×121=62.92V ,其实际电压低于额定值而不 (a ) (b) 图1.28 习题1.4电路图

北京中考物理一模分类汇编 专题六 实验评估题 学生版

2019年中考物理一模试卷分类汇编 专题六 实验评估题 【力学部分】 1.(2019.4西城中考1模)实验桌上有如下器材:已经组装好的倾角固定的斜面和长木板(如图1所示)、质量已知且不同的甲、乙两个小钢球、木块、刻度尺。小勇利用上述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质量是否有关”。他利用小钢球撞击木块,通过观察 木块在水平板面上滑行的距离的大小来判断小钢球具有的动能大 小。 以下是他的主要实验步骤: ① 将甲、乙两个小钢球的质量m 记录在表格中。 ②在斜面上标记点A 、点B ,让小钢球甲从A 点由静止开始滚 下,撞击放在C 点的木块。用刻度尺测量木块在水平木板面上滑行的距离s ,并记录在表格中。 ③更换小钢球,让小钢球乙从B 点由静止开始滚下,撞击放在C 点的木块。用刻度尺测量木块在水平木板面上滑行的距离s ,并记录在表格中。 (1)小勇的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针对小勇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写出改正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9.5海淀中考1模)在探究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大小关系的实验中,小波的一次操作过程如图2所示。 实验步骤: ①用细线将物块系好,挂在已调零的弹簧测力计挂钩上, 测出物块所受的重力G 物(如图2甲),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②将水倒入溢水杯中(如图2乙); ③将挂在弹簧测力计挂钩上的物块浸没在溢水杯内的水中, 不接触溢水杯,同时用小桶收集溢出的水,物块静止、待溢水 杯中的水不再流出时,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F (如图2丙), 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④将步骤③中装有溢出水的小桶挂在弹簧测力计挂钩上, 测出小桶和溢出水的总重G 总(如图2丁),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⑤利用F 浮=G 物-F 求出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并与G 总进行比较。 (1)请指出上述步骤中存在的两个问题: 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请根据小波测量出的物理量和ρ水及g ,写出计算物块体积的表达式: V 物=____________。 图1 A B C 图2

实验探究专题练习题

专题四相关练习: 1、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C.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锌粉、镁粉D.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2、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一定能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Ba2+、Cu2+、OH- B.Na+、Cl-、SO42- C.Na+、H+、CO32- D.Fe2+、Cl-、NO3- 3、下列各组物质的稀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就能鉴别出来的是() A.FeCl3、NaOH、Na2SO4、KCl B.Na2CO3、HCl、CaCl2、HNO3 C.NH4Cl、KOH、Na2SO4、BaCl2 D.KNO3、HCl、NaOH、FeCl3 4、以下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对图示反应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A.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共含有三种元素B.参加反应的物质分子个数之比为1:1 C.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只有一种单质D.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5、下列方法不能把待鉴别的物质区分开的是() 选项待鉴别的物质鉴别方法 A 软水、硬水加肥皂水,搅拌,观察产生泡沫的多少 B 硝酸铵和氢氧化钠加水溶解,用手触摸烧杯外壁温度的变化 C 食盐水和醋酸加入酚酞试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D 棉纤维、羊毛纤维点燃,闻燃烧产生的气味 6、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利用混有少量CO2的CO气体还原氧化铁,并验证反应后的气体产物.实验室现有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可重复使用).按气体从左到右的方向,装置连节顺序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B.甲→丙→乙→丁 C.乙→甲→丙→甲→丁D.乙→甲→丙→乙→丁 7、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1)写出仪器的名称:E__________、F___________。 (2)图A的实验室制氧气装置有两处错误,请改正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H与B组合,操作弹簧夹可以使反应停止或发生,还可以从“C至H”中选择仪器_______________(填序号)组装一个可随时使反应发生或停止的装置;若用H2O2和O2,且能获得平稳的气流,应选E(或F)和______组合。 (4)若用图I所示医用塑料袋排空气法收集H2,则H2导入端为______(填“a”或“b”).(5)用图J所示矿泉水瓶可以证明CO2与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反应,其现象是____________,应作的对比试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某金属冶炼厂的管道烟泥中含有炭黑及金属铜和锌。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从管道烟泥中回收金属铜的实验方案,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请回答: (1)步骤①中,过滤操作使用了玻璃棒,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滤液B中的溶质有______________ (填一种)。 (2)步骤④中,所加入的金属X与Zn的活动性顺序是Zn >X, 金属X具有广泛用途,X是__________。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

2020人教版中考化学实验题突破03 教材基础实验及拓展讲练(1)(附答案解析)

03 教材基础实验及拓展(一)(讲练) 【题型概述】 配制溶液、粗盐除杂、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金属的冶炼以及溶液酸碱性检验等实验,在每年的中考题中常考,题型涉及也很广泛,比如选择题、填空题、探究题等,主要以选择题考查的更多些。考查内容主要以课本为主,会有创新性的拓展考查。这部分试题需要学生,首先掌握好课本上这一部分实验的基础考点,再通过全国各地的考题以及变式考题,研究题型,探究解题方法,提高解题技巧。 【考点梳理】 考点一: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一、用固体药品配制溶液 1、实验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细口瓶。 2、实验步骤:(1)、计算;需要食盐8克;需要水42克;即42毫升。 (2)、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食盐8g,用量筒量取42毫升水。 (3)、溶解;先将食盐放入烧杯中,然后将量取的水加入,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4)、装瓶存放;将配好的溶液放入试剂瓶中,注意标签(注明药品的名称和溶质质量分数)向外。 3、误差分析:(1)如果配制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低于16%,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仰视取水;砝码缺损;食盐不纯;左物右码放反了,并且用了游码等。 (2)如果配制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16%呢?俯视取水;砝码生锈等。 (3)对溶质质量分数没有影响?装瓶存放时撒了一些溶液;左物右码放反了,但没用游码等。 二、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 1、实验仪器: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细口瓶。 2、实验步骤:(1)计算:所需6%的氯化钠溶液———g(体积——ml),需加水——g 计算的依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2)量取:用量筒量取所需的6%的氯化钠溶液(密度约为1.04g/cm3),量取水,倒入烧杯中。

机械基础(第五版)教材及习题册参考答案

机械基础习题册(第五版)参考答案 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绪论 一、选择题 二、判断题 三、填空题 1.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件液压与气动 2.信息 3.动力部分执行部分传动部分控制部分 4.制造单元 5.高副 6.滚动轮接触凸轮接触齿轮接触 7.滑动大低不能 8.机械运动变换传递代替或减轻 四、术语解释 1.机器——是人们根据使用要求而设计的一种执行机械运动的装置,其用来变换或传递能量、物料与信息,以代替或减轻人类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2.机构——具有确定相对运动的构件的组合。 3.运动副——两构件直接接触而又能产生一定形式相对运动的可动连接。 4.机械传动装置——用来传递运动和动力的机械装置称为机械传动装置。 五、应用题 1.答:

2.答: 零件:螺钉、起重吊钩、缝纫机踏板、曲轴、构件:自行车链条 机构:台虎钳、水泵、 机器:车床、洗衣机、齿轮减速器、蒸汽机、3.答:动力部分:发动机 传动部分:离合器、变速箱、传动轴、 执行部分:车轮 控制部分:方向盘、排挡杆、刹车、油门

*4.答:略 第一章带传动 一、选择题 二、判断题 三、填空题 1. 主动轮从动轮挠性带 2. 摩擦型啮合型 3. 摩擦力运动动力。 4. 打滑薄弱零件安全保护 5. 无两侧面不接触。 6. 帘布芯绳芯包布顶胶抗拉体底胶7.Y、Z、A、B、C、D、E 8.几何尺寸标记。 9.型号基准长度标准编号 10.实心式腹板式孔板式轮辐式 11.平行重合 12.调整中心距安装张紧轮 13.弧形凹形变直摩擦力传动能力

14.SPZ SPA SPB SPC 15.型号基准长度 16.啮合带传动齿轮传动 17.单面带双面带节距 18. 仪表、仪器、机床、汽车、轻纺机械、石油机械 四、术语(标记)解释 1.机构传动比-----机构中输入角速度与输出角速度的比值。 2.V带中性层-----当V带绕带轮弯曲时,其长度和宽度均保持不变的层面称 为中性层。 3.V带基准长度L d-----在规定的张紧力下,沿V带中性层量得的周长,称 为V带基准长度。 4. 5.同步带传动------依靠同步带齿与同步带轮齿之间的啮合传递运动和动力,两者无相对滑动,而使圆周速度同步的一种啮合传动,称为同步带传动。 五、应用题 1.答:包角是带与带轮接触弧所对应的圆心角。 包角的大小,反映带与带轮轮缘表面间接触弧的长短。包角越大,带与带轮接触弧的越长,带能传递的功率就越大;反之,所能传递的功率就越小。 为了使带传动可靠,一般要求小带轮的包角a1≥120o。

2020年中考化学复习重点专题六 实验探究题

专题六实验探究题 一、实验探究题的基本环节 二、解答实验探究题的基本方法 1. 认真读题,审清题意,确立探究的课题。 2. 根据课题,选择合适的方法,提取相关化学知识,设计探究方案。 3. 根据试题要求和探究的问题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与提炼,迁移到要解决的问题中来。 专题分类训练 类型1反应后物质成分的探究 一、猜想方法 反应一般可表示为A+B―→ C+D↓或A+B―→C+H2O或A+B―→ C+H2O+D↑ 猜想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时,反应生成的沉淀、气体、水以及反应物中不溶于水的物质均排除 从物质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和是否过量去考虑:反应后物质成分中一定有反应的生成物,可能有未完全反应的反应物。可据此作出以下猜想: ①恰好完全反应,只有C ①A过量,有A和C ①B过量,有B和C 二、判断猜想是否合理及相关依据 判断猜想中的物质之间是否能够发生反应,实质是判断在溶液中物质能不能共存。 三、实验方案的设计 要证明猜想成立,实质是证明对应物质的存在。生成物C一定存在,不用证明C的存在。故需分析A与C,或B与C的化学式,确定探究实质,即要检验的是哪种“离子”。 根据离子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方法(或试剂)进行验证。 若C的存在会干扰对A或B的检验,需提前除去C。 1. (2019长沙)小华同学通过阅读课外资料得知,潜水艇中常用过氧化钠(Na2O2)作为供氧剂,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 2Na2CO3+O2,2Na2O2+2H2O=== 4NaOH+O2↑,于是他用如图所示装置来制取CO2并验证其与Na2O2的反应: 第1题图

(1)装置B的作用是。 (2)反应一段时间后,装置E中收集到的气体主要是。 反应后装置C硬质玻璃管中固体的成分是什么?小华为此又进行了如下探究: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Na2CO3 猜想二:Na2CO3和Na2O2 猜想三:Na2CO3和NaOH 你认为还可能是: 【设计实验】 【反思与评价】反应后装置C硬质玻璃管中的固体含有NaOH,原因可能是。 2. (2018长沙)在小英家的仓库里,堆放着一袋袋化肥——碳酸氢铵(NH4HCO3)。过了一个夏天,小英发现这种化肥所特有的刺激性气味变得更浓烈了,有些化肥袋里碳酸氢铵变少了。检查发现,变少的化肥包装袋没有密封,化肥也没有撒落在地上,更没有人进过仓库开袋使用。 为了探究这些化肥减少的原因,小英在实验室取了一些碳酸氢铵粉末,放在蒸发皿中加热,过一会儿观察到粉末完全消失,同时也闻到了这种刺激性气味。粉末为什么会消失呢? (1)【提出问题】碳酸氢铵粉末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2)【猜想】①碳酸氢铵在不加热或加热条件下由固态变成它的气态。①碳酸氢铵在不加热或加热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可能产生的物质有氨气和一些氧化物。 (3)【查阅资料】①碳酸氢铵属于氮肥,不具有升华的性质,说明上述猜想(填序号)不成立;①氨气(化学式NH3)具有特殊的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显碱性。但干燥的氨气不能使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①NO2为红棕色气体。NO为无色气体,在空气中易发生反应:2NO+O2=== 2NO2。 第2题图 (4)【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

专题五实验探究题(可编辑word)

20佃版《3年中考2年模拟》专用资源 专题五实验探究题 夯基提能作业 1.在物理实验中,对物理量有时要进行多次测量 ,有的是为了减小误差,有的是为了寻找普遍 规律,下列是为了减小实验误差的是 ( ) “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时 ,测量多组对应的电压和电流值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时 ,测量多组对应的电压和电流值 图乙中天平所测物体质量为 乙图:两个压紧的铅块能吊起钩码 ,说明 丙图:导线触接电源后小磁针发生偏转 ,说明 丁图: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一定角度 ,是由于 4.(1)图甲中: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是 g ;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是 mL;弹簧测力 计的示数是 N;温度计的示数是 C O A.在 B.在 C.在 “探究某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时 ,测量多组对应的质量和体积 D.在 “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时 ,测量多组对应的电流和电压值 2.(1) 图甲中物体的长度为 cmo 式是 家用白炽灯正常工作时,其两端的电压为 (选填“并联”或“串联” V;白炽灯与电视机之间的连接方 n ft [■Mil]: fT^^rrT] u -屮 ? 11f n 1^14 九 3.根据如图所示的四幅图,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相应的内容。 甲图:风中雨伞容易“上翻” ,是由于 r2 乙 鑑 甲

20佃版《3 年中考2年模拟》专用资源 (2)木块从图乙所示斜面上的位置静止释放,直到撞上金属片,测此过程木块的平均速度。 ①在图中画出需要测量的距离。 ②用粗糙程度相同、 质量不同的木块做实验所得数据如下表。根据公式 一次实验木块的平均速度 请归纳本实验木块的平均速度与质量是否有关 实验次数木块质量/g 运动距离/m 运动时间/S 1 100 1.000 0.8 2 150 1.000 0.8 3 200 1.000 0.8 4 250 1.000 0.8 5.在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溢水杯、空杯、三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物块、细线。 研究物块重空杯重物块浸没在水中时弹杯、水总浮力的大排开水所受对象G/N G杯/N 簧测力计的示数F7N 重G总/N 小 F 浮/N 的重力G排/N 物块1 1.25 0.35 1.1 0.5 0.15 0.15 物块2 1.15 0.35 1.0 0.5 0.15 0.15 物块3 0.45 0.35 0.3 0.5 0.15 0.15 ,: (1)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的大 小。 (2)把物块1浸没在水中,放手后将 (选填“上浮” “下沉”或“悬浮” io ■- J _ r=- 乙 算出第

河北专版中考化学复习第二编重点题型突破篇专题6教材基础实验题精练练习

专题六教材基础实验题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下列装置进行气体的实验室制取。请分析并填空: (1)小明选用AC装置的组合来制取某常见的气体,请帮他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2H2O2===== MnO2 2H2 O+O 2 ↑__。若小明选用AF装置的组合制取该气体,则a应与__b__(选填“b”或“c”)连接。 (2)装置B与A相比,其优点是__能够随时控制反应的进行或停止__。 (3)小丽在实验室制取了CO2气体,并将CO2通入某澄清石灰水中,观察到石灰水没有变浑浊。请分析造成此现象的可能原因:__所用盐酸为浓盐酸__(答一条即可)。 2.(xx重庆中考B卷)“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根据以下实验回答问题。 (1)图A中,可观察到__外焰__(填火焰的名称)处的火柴炭化最明显。 (2)图B中__左__(选填“左”或“右”)边试管发烫。 (3)从图C中可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温度达到着火点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4P+5O2===== 点燃2P2O5__。 (4)图D中打开可乐的瓶塞,可观察到大量气泡冒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__气压__有关。 3.(xx重庆中考A卷)“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根据下列所示的实验示意图回答问题。 (1)实验1中,将大小相同的滤纸片和乒乓球碎片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现象。通过此实验,可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的是__C__(填序号)。 A.可燃物B.空气 C.温度达到着火点 (2)实验2中,把干燥的紫色纸花和湿润的紫色石蕊纸花分别伸入两瓶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AD__(填序号)。 A.CO2与水发生了反应 精品

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五版)习题答案教材课后题

第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习题答案 1. 计算机系统由哪两部分组成? 答案: 计算机系统由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组成。 2. 什么是输入设备?什么是输出设备,说出另外几种输入、输出设备的名称。 答案: 输入设备是完成信息输入到计算机的设备,输出设备则是完成把信息从计算机中 输出的设备。输入设备除了鼠标、键盘、扫描仪外,还有摄像头、话筒、光驱等。输出 设备除了显示器、打印机外,还有音响、绘图仪等。 3. 什么是系统软件?什么是应用软件? 答案: 系统软件是使用计算机必不可少的,负责管理计算机系统中各种硬件,使得它们 可以协调工作、并为用户使用计算机提供工作平台、维护计算机正常工作的一些软件。 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各种语言的编译程序、汇编程序、计算机的故障诊断程序、一 些外设的驱动程序、数据库管理程序以及网络管理程序等。 应用软件是为了特定的用途或某种应用目的而编写的程序,例如字处理软件、表 处理软件、银行管理软件、财务管理软件、教育软件等,都属于应用软件。 4. 位、字节、字长的概念是什么? 答案: 位:又称bit,是计算机中最小的存储单位,只有0 或者 1 两种状态。字节:是存 储器的基本计算单位,一个字节由8 个bit 组成。字长:字是由若干个字节组成的一个 存储单元,存放一条指令或一个数据,组成存储单元即字的位数称为字长。 5. 1 个G 是多少个字节? 答案: 1 个G 是1024M 个字节,1M 是1024K 个字节,1K 是1024 个字节,因此 1 个G 是1024×1024×1024 个字节。 6. 将下面的十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 (1)23 (2)376 (3)10581 (4)3777 答案: (1) 2 2 3 余1 2 11 余1 2 5 余1 2 2 余0 2 1 余1 即(23)10 = (10111)2 (2)

《电路基础》教材第10章 二端口网络

186 第10章 二端口网络 网络按其引出端子的数目可分为二端网络、三端网络及四端网络等,如果一个二端网络满足从一个端子流入的电流等于另一个端子上流出的电流时,就可称为一端口网络,如果电路中有两个一端口网络时就构成了一个二端口网络。 本章是把二端口网络当作一个整体,不研究其内部电路的工作状态,只研究端口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即端口的外特性。联系这些关系的是一些参数。这些参数只取决于网络本身的元件参数和各元件之间连接的结构形式。一旦求出表征这个二端口网络的参数,就可以确定二端口网络各端口之间电流、电压的关系,进而对二端口网络的传输特性进行分析。本章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找出表征二端口网络的参数及由这些参数联系着的端口电流、电压方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双口网络的电路。 本章教学要求 理解二端口网络的概念,掌握二端口网络的特点,熟悉二端口网络的方程及参数,能较为熟练地计算参数,理解二端口网络等效的概念掌握其等效计算的方法,理解二端口网络的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及特性阻抗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通过实验环节进一步加深理解二端口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直流二端口网络传输参数的测量技术。 10.1 二端口网络的一般概念 学习目标: 熟悉二端口网络的判定,了解无源、有源、线性、非线性二端口网络在组成上的不同点。 在对直流电路的分析过程中,我们通过戴维南定理讲述了具有两个引线端的电路的分析方法,这种具有两个引线端的电路称为一端口网络,如图10.1(a )所示。一个一端口网络,不论其内部电路简单或复杂,就其外特性来说,可以用一个具有一定内阻的电源进行置换,以便在分析某个局部电路工作关系时,使分析过程得到简化。当一个电路有四个外引线端子,如图10.1(b )所示,其中左、右两对端子都满足:从一个引线端流入电路的电流与另一个引线端流出电路的电流相等的条件,这样组成的电路可称为二端口网络(或称为双口网络)。 (a )一端口网络 (b )二端口网络 图10.1 端口网络 2U + _ _

初三化学实验探究题专题复习

专题六实验探究题专题分类集训类型 1 反应后物质成分的探究(郴州、衡阳均1 考) 湖南真题精选 1.(2018 衡阳)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学习“灭火器原理”后,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并对反应后瓶中残留废液进行探究。 第1 题图 【提出问题】废液中所含溶质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1:废液中的溶质是NaCl、Na2CO3和HCl 猜想2:废液中的溶质只有NaCl 猜想3:废液中的溶质是NaCl、HCl 猜想4:废液中的溶质是 ____________ 。 【讨论与交流】 小明认为猜想1无需验证就知道是错误的,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用化学 方程式说明)。 【实验与结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亮同学为验证猜想3,取少量废液装入试管中,然后滴入酚酞溶液,发现溶液不变色,于是小亮认为猜想3 正确。你认为他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正确”或“错误” ),理由是 ________ 。 请你另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3: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验证猜想4,可选择的试剂有。 A. 酚酞溶液 B. 氢氧化钾溶液 C. 稀硫酸 D. 氯化钡溶液 【拓展与应用】若废液中的溶质是NaCl 和HCl ,根据盐酸的性质,无需另加试剂,只要对废液进行___ 操作,即可从废液中得到NaCl 固体。 2.(2016 郴州)某化学兴趣小组完成了下列两个实验: 实验1:用试管取一定量NaOH 溶液,并滴加2 滴酚酞溶液,再加入稀盐酸,红色恰好消失。 实验2:用试管取一定量澄清的石灰水,然后加入饱和的Na2CO3 溶液。 实验结束后,把两支试管里的物质倒入同一烧杯,静置,烧杯中有白色沉淀,上层澄清液显红色。同学们欲对该澄清液成分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分析】 (1)实验1 的目的是验证_________ (填化学原理)。 (2)实验2 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澄清液显红色,说明该澄清液显碱性,其中溶质除一定有NaOH 外,还可能含有__________________ 或实验验证】

2017年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专题解析

2017年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专题解析

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专题解析 一、实验探究内容及考查点 1.课本实验探究(带※为中考的重点,带※※为中考的必考点) 考查内容考查知识点 平均速度的测量刻度尺的使用;停表的读数;平均速度公式的运用 音调和频率、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改变频率和振幅的方法(振动物体的长度和拨动的力度) 光的反射光的反射的内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等大蜡烛的意图(便于比较物体和像的大小) 透明玻璃板的原因(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图纸信息的处理(测量各点到平面镜的距离;连接对应点观察连线与平面镜的关系)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凸透镜成像特点及应用;对焦点、焦距、物距、像距理解 实像和虚像的区分(是否呈现在光屏上) 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和高低(中间放置凸透镜;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 ※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和条件(温度不变,需要继续吸热/放热)熔点和凝固点 ※水的沸腾水沸腾的图像和条件(温度不变,需要继续吸热) 沸点和气压的关系(气压高,沸点高) ※物体质量和密度的测量密度的计算 天平的使用(放、移、调、称、读的要点) 量筒的使用 质量和体积测量顺序的处理(注意测量时液体的残留) 重力与质量的关 系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匀速拉动物块运动(便于读数、拉力等于摩擦力)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控制变量法;实验加理论推导的实验思路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力平衡的条件;控制变量法 ※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压力作用效果的呈现(观察物体的凹陷程度) 液体压强的特点压强计的使用(观察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 控制变量法;液体压强的特点 浮力的影响因素浮力的影响因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浮力的求解 ※阿基米德原理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测力计的读数 浮力的求解(两次测力计的示数差) 实验的步骤(称小桶重力;空中称物重;水中称读数;称小桶和水的重力) 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平衡条件 力臂的读取(杠杆水平时读杠杆上的刻度)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机械效率的理解 有用功和总功的求解(有用功——重力做的功;总功——拉力做的功)拉力与物体重力的关系(F=(G+G 动 )/n;n——动滑轮上绳子的段数)匀速拉动绳子(便于读出拉力的示数)

高考生物 考前三个月 知识专题突破练14 教材基础实验

(安徽专用)2015届高考生物考前三个月知识专题突破练14 教材 基础实验 [直击考纲] 能独立完成“知识内容及要求”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考点41 观察类实验和鉴定提取类实验 1.判断下列有关观察类实验的叙述 (1)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DNA和RNA分布时,使用吡罗红甲基绿混合液染色,细胞内染成绿色的面积显著大于染成红色的面积,而使用盐酸处理染色质能促进DNA与派洛宁(吡罗红)结合(2011·福建,26Ⅱ②改编和2013·山东,4B)( ×) (2)使用显微镜观察装片,在10倍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清晰、柔和,若再直接转换至40倍物镜观察时,则除调节细调节器外,还需要调用凹面镜(或调高亮度)、放大光圈(2013·上海,13改编)( √) (3)只有在保持细胞活性的条件下,才能用健那绿(詹纳斯绿B)染色观察动物细胞中的线粒体(2011·山东,6C)( √) (4)用高倍显微镜观察黑藻叶片细胞,叶绿体在细胞内是均匀分布的(2009·广东,5B)( ×) (5)将洋葱表皮分别置于0.2 g/mL和0.3 g/mL蔗糖溶液中,观察并比较细胞质壁分离的情况,预期结果是在0.2 g/mL蔗糖溶液中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现象更明显(2010·江苏,19①)(×) (6)若比较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可通过“观察多个装片、多个视野的细胞并统计”以减少实验误差(2013·福建,4D)( √) 2.判断下列有关鉴定提取类实验的叙述 (1)检测植物组织中的脂肪,应用的试剂是双缩脲试剂,预期的实验结果为脂肪颗粒被染成红色(2011·新课标,6B)( ×) (2)检测植物组织中的葡萄糖,应用的试剂是甲基绿,预期的实验结果为葡萄糖与甲基绿作用,生成绿色沉淀(2011·新课标,6C)( ×) (3)鉴定蛋白质时,应将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混合以后再加入待检组织样液中(2010·四川,2D)( ×) (4)水浴加热条件下,蔗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2009·江苏,21A)( ×) (5)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实验结果(如下图)表明,Ⅳ为叶绿素a,其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低(2010·四川,2B和2013·广东,6A改编)( ×)

《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教案(张兴龙主编教材)

学生情况分析 该门课程所授对象是电子20和电子22班,两个班的学生都接近50人,均为二年一期学生。该批学生已经学习了《电子技术基础》的模拟电路的大部分,对专业都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对专业课的学习方法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学习过《电工基础》课程且有部分同学通过了电工证的考试,还学习过电子技能训练,掌握了基本工具的使用,具备一定的制作能力并有浓厚的兴趣。他们都还处于入门期,对知识的渴望较高,对专业课的反映很好。这些都是有利的方面。 不利的方面也是有的,诸如存在学生之间发展不平衡:有的课外参加过制作培训,甚至有少部分同学对电视机维修都有较好的掌握,而有同学对起码的制作还没入门,更有甚者有学生还不会使用万用表。还存在班级发展不平衡:由于电子20班与电子22班在以前的授课中专业老师不一样,各任课教师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使得班级之间有各方面的差异。随着《电子技术基础》一年二期的学习,有部分同学产生了畏难情绪,失去了学习兴趣。这两个班都有少部分同学是从电子23班转入的,在学生不平衡方面就尤为明显。 当然,教学过程本身就是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状况做出相应的布置,让学生能学有所获。在对教材处理上,在教学方法上,在教学辅导等等各教学环节上都要有针对性的去解决问题,达到建立学生的学习兴趣,构成学生的知识个性。使学生能成为社会的中等技术工人,并具备后绪发展能力。

教材分析 该课程选用的由张龙兴主编的《电子技术基础》,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是教育部规划教材。全书分两篇,第一篇模拟电路基础,第二篇数字电路基础。第一篇学生已经在一年二期学习了大部分内容,只有集成运放一节没有学习。第二篇数字电路包括逻辑门电路、数字逻辑基础、组合逻辑电路、集成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脉冲的产生和整形电路、数模和模数转换、智能化电子系统简介八个章节。 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具到,就需要适度的对教材进行处理,只能以部分为重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侧重于逻辑门电路(8课时)、数字逻辑基础(10课时)、组合逻辑电路的教学(14课时)、集成触发器(16课时)、时序逻辑电路(16课时);对脉冲波形的产生和整形电路让学生了解性掌握(4课时)。对于智能化电子系统简介、数模和模数转换章节由于内容太深,太抽象学生不易掌握,不予讲解,但在大学阶段又有较多的应用,故就鼓励学生进行自学,对于不懂的内容个别辅导。所授内容共68课时(共需17周),由于时间限制,对其他相关内容只能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辅导以扩宽学生的知识面。故要求学生能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相关资料,来达到学以至用的目的。《电子技术基础》虽然是一门基础课,但他的应用还是相当广泛的,故在教学中也应该认识到这一点,以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灵活运用。

中考命题研究云南中考物理专题六电学实验与探究题(附2套中考模拟卷)

专题六电学实验与探究题 云南三年中考 1.(2018曲靖三中模拟中考)在“探究导体的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实验中,老师提供的器材有:电源(电压恒为4.5V),电流表、电压表和开关各一个,四个定值电阻(10Ω、15Ω、20Ω、30Ω),两个滑动变阻器(规格分别是“50Ω2A”、“20Ω1A”),导线若干。 (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在图甲中将实验电路图连接完整。 ,甲) ,乙) (2)在连接电路时,要求先将开关、滑动变阻器分别处于__D__的位置(填字母) A.闭合、阻值最小处B.断开、阻值最小处 C.断开、阻值任意 D.断开、阻值最大处 (3)实验时,先在ab间接入10Ω电阻,移动滑片P,使电压表示数为3V,并记录相应的电流值;再改接15Ω的电阻,此时滑片P应向__C__(选填“D”或“C”)端移动,这样移动滑片的目的是:__使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保持3V不变__。 (4)本实验需在ab间先后接入上述四个定值电阻,为完成整个实验,应该选取规格为 __“20Ω__1A”__的滑动变阻器。 (5)通过实验获取数据,得到如图乙所示导体的电流I随电阻R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得出结论:__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__。 2.(2018楚雄师范附中一模)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测量定值电阻R的阻值。 ,甲),乙),丙) (1)测量电阻的实验原理是__R=U I __。 (2)按图甲电路,将图乙中的滑动变阻器正确连入电路。 (3)连接电路时,开关必须__断开__;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应处于__最大__值。 (4)闭合开关,将图乙中的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左移动时,电流表的示数会__变大(如果滑动变阻器接法是右上左下,电流应是变小)__,当滑片P滑到某一位置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5A,电压表的示数如图丙所示,由此可知被测电阻的阻值R=__5__Ω。 (5)该同学完成一次实验后,为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接下来的操作是__B__。 A.换用阻值不同的电阻再进行几次测量 B.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到不同位置再进行几次测量 3.(2018云大附中二模)如图甲所示是“测量小灯泡电阻”的实验电路。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专题训练(整理)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专题训练 一、气体的制取、干燥及装置连接 1、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学习了气体的制取和收集后,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请你一起参与,并完成下面题目内容: (1)写出下列仪器名称:a ;b .图3 (2)若用E装置收集氧气,则氧气应从口通入(填“c”或“d”). (3)装置B、C都可用来制取二氧化碳,装置C相对于装置B在操作方面的优势是。也可用加热碳酸氢钠(NaHCO3)固体(产物为碳酸钠、二氧化碳、水)来制取C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若用此法来制取CO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收集装置为. (4)实验室制取氧气有以下主要操作步骤:①加热②把药品装入试管后固定在铁架台上③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④熄灭酒精灯⑤用排水取气法收集气体⑥从水槽中取出导管。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写序号)。(5)若用F收集CO2,要测量生成的CO2气体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目的是;植物油上方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结果(填“有”或“无”)明显影响. 2、图3所示装置有多种用途。请回答下列问题: (1)洗气:除去CO2中的水蒸气,装置内应盛的物质是,气体应从装置的端通入。 (2)检验:证明CO中混有CO2,装置内应盛。 (3)贮气:若用排空气法收集H2,气体应从装置的端通入(填“A”或“B”,下同。) 若用排空气法收集O2,气体应从装置的端通入。 若用排水法收集H2,瓶内先装满水,气体从端通入。 若用排水法收集O2,瓶内先装满水,气体从端通入。 3、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装置。请据图回答: (1)写出仪器①的名称。收集某气体只能采用E装置,由此推测该气体具有的性质;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组合是(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实验室制得的CO2气体中常含有HCl和水蒸气。为了得到纯净、干燥的CO2气体,除杂装置的导管气流方向连接顺序是(填选项)。A.a→b→c→d B.b→a→c→d C.c→d→a→b D.d→c→b→a 4、实验室用图所示装置制取纯净、干燥的氢气,并进行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1)装置B、C内所盛的液体分别是浓硫酸和氢氧化钠中的一种,则装置B内所盛液体是,装置C的作用是。 (2)为检验氢气还原氧化铜有水生成,装置E中所盛试剂是,反应后装置E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3)为证实生成的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装置B应改盛溶液。 (4)氢气还原氧化铜的主要操作步骤有:①加热氧化铜②检验氢气纯度③停止加热④通入氢气⑤停止通入氢气。正确的操作顺序(序号)是。

2018届教材基础实验专题(总结)

2018届高三实验级教材基础实验专题复习 高考实验复习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教材中的基础实验(考纲要求共计19个实验) 第二层次教材中科学家做的实验 第三层次实验探究与实验设计 一、基础实验 (一)观察类实验的比较

1.选用合适的材料是观察实验成功的关键 (1)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不能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几乎不含DNA、RNA)。 (2)不能用观察叶绿体的材料来观察线粒体(叶绿体中的色素颜色会掩盖健那绿染色后的颜色变化)。 (3)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或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时,应注意观察呈正方形的根尖分生区细胞(长方形的细胞可能是根尖的伸长区或成熟区的细胞,没有分裂能力)。 (4)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所选的材料可以是动物的精巢和植物雄蕊,而不宜选用动物的卵巢和植物的雌蕊(雄配子产生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更容易观察到减数分裂的细胞)。 (5)观察叶绿体时,若选用菠菜叶则取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靠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较大而数目较少)。 (6)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应选取成熟的植物细胞(含有大的液泡)。 2 ”(填表) 3.归纳盐酸和酒精的“同材异用

【方法技巧】 观察类实验操作流程 (二)鉴定类实验的比较 1.鉴定类实验应注意的问题 (1)在显色实验(如物质检测)中,材料最好不带颜色或颜色较浅,或实验时对有色材料进行脱色处理。 (2)物质检测实验一般不设立对照实验,若需设立对照实验,对照组应加入成分已知的物质,如验证唾 液淀粉酶是蛋白质,对照组可加入稀释的鸡蛋清。鸡蛋清作检测蛋白质的材料时,因其较黏稠,故使 用时需稀释。 (3)可溶性还原(性)糖检测中不宜选择甜菜、甘蔗等,因其不含还原(性)糖。 (4)颜色深浅与所检测的物质的含量有关,含量越多,颜色越明显。 2.辨析有关颜色反应类实验的五种颜色(填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