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二轮复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高三二轮复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高三二轮复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高三二轮复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一、阶段特征:

1.日本加紧侵华:(1)原因:日本大举侵华有深刻国际国内原因-根本是因为这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既定国策,其次大危机也加速了其通过战争转嫁危机的步伐,中国国内的混战给其侵华提供了机会,国际列强忙于应付国内经济危机难于干预。(2)过程:侵华过程不断加深:九一八事变后吞并了中国东北,扶植建立了伪满洲国;制造华北事变,意欲吞并华北,企图灭亡全中国。(3)影响:随着日本侵华不断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华北事变后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2.国民党的统治:(1)对日妥协退让,提出“攘外必先安内”反动政策,不断对红军根据地进行围剿;随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在西安事变后被迫转向与中共合作抗日。(2)采取措施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形成。

3.中共探索走向成熟:(1)开创工农割据革命道路;(2)被迫进行长征;(3)遵义会议中共走向成熟,也使革命再次转危为安。(4)中共领导抗日:具体史实参考上面表格。

4、近代化十分曲折:(1)经济发展:随着国民党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但受到官僚资本排挤,仍然困难重重;(2)政治上:中华大地出现了红色政权-工农苏维埃政权,这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现代化道路在壮大;(3)思想结合:马列主义原理和中国国情结合,诞生的工农割据理论。

检测训练:

1.毛泽东同志曾对一位外国来访同志说:“……哎!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

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的理解是() A.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B.找到井冈山的革命道路

C.遵义会议的召开D.长征的胜利完成

2.《剑桥中华民国史》写到:“当共产党出发长征时,亚朋德和A.J.比林汉(外国传教士)考察了共产党原先统治过的地区。在那里他们发现农民们喜欢的是共产党,而不是国民党。”当时农民们喜欢共产党的主要原因是

()

A.红军打败了国民党“围剿”B.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

C.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利益D.国民党对日妥协投降

3.近代《良友》画报第62期刊登一幅大大的地毯,说明性文字写道:蒋主席公邸地毯图案,色彩庄严而华丽,象征全面统一,表现国体尊荣,然而际此10月国庆节期,内忧外患频仍,东北一角,崩缺糜烂,即使毯毁损,已堪惋惜,况国土失陷,可哀孰堪!这期画报出版的时间应该是()

A.1915年

B.1927年

C.1931年

D.1949年

4.下表为1894~1936年中国和外国产业资本的比重变化表,该表不能反映出中外产业资本比重()

A.外国资本的增速约为本国资本增速的一倍

B.中国经济现代化主要是由外国资本促成的

C.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具有依附外资的性质

D.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工业增长速度

5.右图为上海滩最早刊登的抗日宣传广告:把绘有铁路干线

的东北三省地图作为主图案,其上部印有“请国人注意东北形

势”字样,右侧绘有一个巨大的叹号;叹号两侧是“外侮日亟”四

个美术字。广告的中右部印有“国人爱国,请用国货”字样,最下

面才是“美丽牌”“有美皆备,无丽不臻”的广告语,

并绘有三包

“美丽牌”卷烟。通过该广告,可以判断()

A.日本侵略日益加剧中日民族矛盾

B.抗战时期国人民族危亡意识的增强

C.国共已就合作抗日达成共识

D.中华民族已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

6.(2013?北京东城区统检)下面为“1927~

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折线图”。图中显

示1928年至1934年党员人数大幅度增加,导

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C.抗日战争的爆发

D.解放战争的胜利

7.(2013·郑州市质检)下图是中

国近代某时期的政治形势示意图,

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北伐战争打响后,北洋军阀走向

末路

B.武昌起义后,清政府面临崩溃

C.秋收起义后,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D.抗战开始后,敌后根据地开辟

8.1927~193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它包括( )

①革命道路②工作重心③组织领导④革命区域重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9.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应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10.20世纪30年代前期,“左”倾错误领导人把反对资产阶级同反帝反封建并列,企图毕其功于一役,使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左”倾错误的表现有( )

A.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 B.坚持国民革命路线

C.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11.关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表述最完整的是:

A、发展迅速

B、初期有较快发展,后期不断萎缩

C、发展缓慢

D、在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剥削和压榨下,全面萎缩

12.国民政府前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其进步作用是:

A、促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B、为抗战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C、为国家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D、促使轻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13.“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这说明当时

A.俄国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 B.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

C.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

14.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

A.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B.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准

C.全盘吸收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主张D.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

15.美国战地记者斯诺访问延安后,他把中国共产党提高到了生气勃勃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的地位,批驳了所谓中共不过是从属于莫斯科之傀儡的看法,断言中国人已发展了一种独一无二的、土生土长的共产主义。“土生土长的共产主义”的局面开创于

A.国民革命时期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6.史学界有人认为,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14年,而不是通常所说的8年。该观点重在(A.揭露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罪恶B.肯定国民政府抗战的重要贡献

C.突出华北人民抗战的历史地位D.强调中国局部抗战的重大意义

17.毛泽东在一份给中央的报告中曾列举以下内容:(1)有很好的群众;(2)有很好的党;

(3)有相当数量的红军;(4)有便于作战的地势;(5)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这份报告意在论述()

A. 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B。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持久抗战的必要条件D。解放战争胜利经验

18.民国初年到1920年,中国工业增长速度达到年均12.8%;1927~1936年是国民经济

发展的另一个黄金十年。这两个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A.政府扶持国民经济的发展B.国内政治局面很稳定

C.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D.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19.下表是“1880年至1930年中国国民收入和人口增长”表(据《中国近代经济史》)

A .人口增长制约了工业化进程

B .政府忽视近代化建设

C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

D .民生状况有所改善

A .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B .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 .国民政府发展经济措施的促进

D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21. 右下表是民国时期几类商品所占国内市场比重的 变化情况。它说明当时中国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资本主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C .近代工业化进程有所发展

D .民族工业产品在数量上超过了进口品

22.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收税则》确定进口税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和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23.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下表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 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 单位:1000海关两 A 、国民政府的倡导

B 、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C 、在“爱用国货”思想的影响下,农民自觉抵制进口农机具

D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壮大,抵制了农机具的进口数量

24. 蒋介石日记载:“敌人以共产主义为第一对象,希望以本党本人为刽子手,希望国内自相残杀,使中国成为第二个西班牙,我要严防……对共产党要放宽,使尽其所能事。”据此能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A .材料中所述“敌人”为美国

B .蒋介石承认中共合法地位

C .蒋介石希望和中共合作抗敌

D .蒋介石能以民族大义为重

25.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作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我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此时民族企业

发展的原因。(3分)

(2)依据材料二所示的民族工业的状况,从政治、思想方面分析对我国民主革

命转型所产生的影响。(3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有哪些。(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

位。(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用暴力手段推翻以满清贵族为首的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起独立的民族国家。……经由平民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核定地价,解决社会问题。

材料二: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清室推翻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人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在压制的……”

材料三:一九二七年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自然要使同志们(作这样看法的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

——选自《毛泽东思想》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孙中山先生什么思想?(1分)这一思想对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有何意义?(1分)材料二的思想较之材料一有什么进步之处?(1分)

(2)依据材料三说明这一时期毛泽东提出了什么理论?(1分)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又创造性提出了什么理论?(1分)

(3)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点。(2分)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12 BBCD ABCD BABB 13-24 DDBD BADC CABD

25.答案(1)政治: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

解体;思想: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2)政治:促进无产阶级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奠定阶级基础。思想:

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奠定思想基础。

(3)内部因素:国内政局不稳,内战的破坏;官僚资本挤压;外部因素:世界

经济危机影响;外国的侵略。

(4)是一种先进的经济成分;遭受双重压迫,不能独立、正常发展。

26.答案:(1)思想:三民主义;意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理论指导等);进步:明确提出了反帝的思想。(3分)

(2)工农武装割据(或者“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分)

(3)与国情结合,实事求是;注重理论的继承和创新(2分)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12 BBCD ABCD BABB 13-24 DDBD BADC CABD

25.答案(1)政治: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

解体;思想: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2)政治:促进无产阶级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奠定阶级基础。思想:

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奠定思想基础。

(3)内部因素:国内政局不稳,内战的破坏;官僚资本挤压;外部因素:世界

经济危机影响;外国的侵略。

(4)是一种先进的经济成分;遭受双重压迫,不能独立、正常发展。

26.答案:(1)思想:三民主义;意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理论指导等);进步:明确提出了反帝的思想。(3分)

(2)工农武装割据(或者“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分)

(3)与国情结合,实事求是;注重理论的继承和创新(2分)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12 BBCD ABCD BABB 13-24 DDBD BADC CABD

25.答案(1)政治: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

解体;思想: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2)政治:促进无产阶级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奠定阶级基础。思想:

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奠定思想基础。

(3)内部因素:国内政局不稳,内战的破坏;官僚资本挤压;外部因素:世界

经济危机影响;外国的侵略。

(4)是一种先进的经济成分;遭受双重压迫,不能独立、正常发展。

26.答案:(1)思想:三民主义;意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理论指导等);进步:明确提出了反帝的思想。(3分)

(2)工农武装割据(或者“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分)

(3)与国情结合,实事求是;注重理论的继承和创新(2分)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12 BBCD ABCD BABB 13-24 DDBD BADC CABD

25.答案(1)政治: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

解体;思想: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2)政治:促进无产阶级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奠定阶级基础。思想:

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奠定思想基础。

(3)内部因素:国内政局不稳,内战的破坏;官僚资本挤压;外部因素:世界

经济危机影响;外国的侵略。

(4)是一种先进的经济成分;遭受双重压迫,不能独立、正常发展。

26.答案:(1)思想:三民主义;意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理论指导等);进步:明确提出了反帝的思想。(3分)

(2)工农武装割据(或者“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分)

(3)与国情结合,实事求是;注重理论的继承和创新(2分)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背景: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中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起义经过 1927.8.1 周恩来、贺龙等 占领南昌,成功后南下受挫,后兵分两路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标志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权的开始 土地八七时间:1927、8、7 汉口 革命会议内容 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 武装起义 意义:给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背景:1927、 9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开始找到革命的正确道路的创建 1927、10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根据地土地革命实质:废除封建剥削 意义: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革命积极性 空前高涨 根据经济: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意义: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政权)地建政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背景:1930年起,毛、朱领导红军取得三次反“围剿”胜利设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1年冬、瑞金、毛泽东、朱德 性质:代表广大工农群众的民主政权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毛泽东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红军的长征 “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经过 1934、10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 1935、 1 遵义会议内容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 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为政治局常委 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35、10 中央红军陕北吴起镇会师 1936、10 红二、红四与红一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胜利标志) 意义粉碎国民党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开创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五年真题分类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必修1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必 修1 一、选择题 2016年题组 1.(2016·新课标全国卷Ⅱ文综·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中共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解析】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南方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还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经济建设,发展生产,这些措施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粮食增产增收,故A项正确;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指的是通过武装斗争,粉碎敌人对革命根据地的进攻,与粮食增产增收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工农武装割据,根据地经济建设只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之一,不能说明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故C项错误;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是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革命根据地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带来的结果,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A 2.(2016·上海单科·23)下图反映了近代中国关税总收入的明显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A.改订新约运动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民族经济发展D.北伐战争爆发 【考点】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改订新约运动 【解析】改订新约运动,国民政府逐渐实现关税自主,有利于提高关税收入,故A项正确;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是前提条件但不是近代中国关税总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故B 项错误;民族经济发展出现在1913年之前,因此不是近代中国关税总收入明显变化的主要原

国共十年对峙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学习目标】 掌握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实践、意义和影响;了解国共十年对峙结束的原因和发展; 体会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与时俱进的革命品质和为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基础自查】 1.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土地革命的基本概况;“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内容和意义 2.红军长征的背景、经过(可结合图适当补充)、结果、意义(重点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长征精神”的内涵 【概念解读】 1、土地革命:在革命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2、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在领导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的基础上, 在广大农村进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并以此来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一种斗争形式,也是中国式革命道路必经的重要手段。 3、井冈山道路:通俗地说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4、中央红军长征胜利与长征的最后胜利:中央红军的长征胜利是指1935年10月,毛泽东 领导的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长征的最后胜利是指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5、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6、苏维埃政权:(意即“代表会议”或“会议”)苏维埃制度是苏联的政治基础,是俄国 劳动人民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政权组织形式。 7、左倾与右倾:“左”倾:是激进冒险主义、机会主义,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 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如王明的“左”倾错误,文革中的“左”倾错误等。“右”倾:是保守主义、投降主义,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如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二者都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思想基础都是主观主义。两者都有危害性,尤其是“左”倾错误的危害性更大。因此,既要反“左”,也要反“右”。【知识结构】 一、“工农武装割据”形成 1、武装起义 (1)南昌起义 (2)秋收起义 (3)八七会议 2、“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1)土地革命 (2)根据地建设 (3)武装斗争 二、红军长征 1、背景 2、开始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国共的十年对峙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工农武装割据 1.背景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发动,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3)秋收起义:1927年9月,湘赣边秋收起义,损失惨重。 2.开辟 1927年10月,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3.内容 (1)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2)政权建设:1931年11月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3)武装斗争:进行武装斗争,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前四次“围剿”。 [图示记忆]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及关系 二、红军长征 1.原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以失败告终,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2.开始 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开始长征。

3.转折 遵义会议(1935年)。 (1)内容: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2)意义: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4.会师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 5.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轻巧识记] 数字法归纳国共的十年对峙 (1)一个核心:农村革命道路的探索。 (2)三点成就:开辟了井冈山道路;形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正确领导;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策略。 (3)四个转移: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中国时局由内战转移到“一致对外”。 (4)六点实践: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创建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研习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 史料一1927年8月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同时选择了两条道路:一条是仿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行城市武装暴动,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另一条是仿中国的历史传统,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 史料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史料三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

人教版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同步试题(含答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程标准: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1937年以前)。 一、南昌起义 1.原因 中共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中共掌握了部分武装力量,南昌附近的敌人力量比较薄弱。 2.经过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领导革命军占领南昌城。 3.意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2.秋收起义 (1)概况: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进攻长沙受挫,改向山区进军。 (2)结果: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土地革命 (1)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2)意义: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4.根据地建设 (1)经济建设:毛泽东领导军民进行经济建设,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2)武装斗争: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围剿”,巩固了革命根据地。 (3)政权建设: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三、红军长征 1.原因 博古、李德等人犯了“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经过 (1)开始:1934年10月。

(2)遵义会议: ①时间:1935年1月。 ②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③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胜利: ①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 ②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3.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3)开始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说井冈山“历史红”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是什么? 依据: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2.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各内容之间的关系 ………主题一中共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史料探究] 材料一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大家也都想进长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 ——《秋收起义》 材料二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意义。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试题解析卷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试题解析卷 一、选择题 1.[2018·南京、盐城模拟]胡兰成在《山河岁月》中评述:“五四时代是个分水岭,从此军阀要过时,国会的花要谢,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幕府以来的士,从袁世凯训练下来的新兵,都要让给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了。”这表明五四运动() A.改变了国家政权的性质B.促使社会主导力量发生了变化 C.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D.冲击辛亥革命以来的民主秩序 答案B 解析五四运动时期,国家政权仍然掌握在北洋军阀手中,仍是封建性质,故A项错误;材料中“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幕府以来的士,从袁世凯训练下来的新兵,都要让给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了”说明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和北伐革命军成为社会的主要领导力量,即社会主导力量发生了变化,故B项正确;五四运动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以来的民主秩序是被北洋军阀的统治破坏的,故D项错误。 2.“这种以武力威胁为后盾的无耻外交手段,巩固了日本在山东和东北的地位,但未能把中国变为日本的一个保护国。在这过程中,它反而把中国的民族意识激发到了一个新的高潮。”“新的高潮”() ①促使中国民主革命发生转折②使“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共识③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④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这种以武力威胁为后盾的无耻外交手段,巩固了日本在山东和东北的地位”,可知这是指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新的高潮”指的是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促使中国民主革命发生转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①④正确。②属于20世纪20年代初军阀混战和列强侵略的影响;③属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均排除。故选C项。 3.[2018·浙江温州十校联考]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提出“组建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一年之后召开的中共“二大”上,却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统一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内容标准】 了解南昌起义.“工农武装割据”.红军战略转移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 史实。 【学习要求】 1.了解南昌起义.“工农武装割据”.红军战略转移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 要史实。 2.认识南昌起义.“工农武装割据”.红军战略转移等历史事件的伟大意义。 背景: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中认识到掌握的重要性 起义经过 1927.8.1 周恩来、贺龙等 占领南昌,成功后南下受挫,后兵分两路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标志中共、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权的开始 土地八七时间:1927、8、7 汉口 革命会议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 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 武装起义 意义:给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革命根据地背景:1927、 9毛泽东领导湘赣边,开始找到革命的正确道路 的创建 1927、10毛泽东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根据地土地革命实质:废除封建剥削 意义: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革命积极性 空前高涨 根据经济: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意义: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政权)地建政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背景:1930年起,毛、朱领导红军取得三次反“围剿”胜利 设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1年冬、瑞金、毛泽东、朱德 性质:代表广大工农群众的民主政权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毛泽东的、和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红军的长征 原因: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经过 1934、10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 1935、 1 遵义会议内容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 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为政治局常委 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 1935、10 中央红军陕北吴起镇会师

国共十年对峙与抗日战争时间表文档

国共十年对峙时间表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 1927年8月湘赣边秋收起义 1927年8月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 1927年底广州起义 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 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2年一.二八事变、十九陆军抗战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5年1月遵义会议 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 1935年10月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 1935年一二.九运动 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宁等地,长征结束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抗日战争时间表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1931年10月12日黑龙江沦陷 1932年1月28日淞沪事变 1935年5月29日梅津美治郎就华北问题提出备忘录,7月6日,何应钦复函全部承认日方要求,《何梅协定》 1935年8月1日中共《八·一宣言》 1935年11月24日冀东内蒙脱离中央 1936年5月5日国共初步议和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1937月2月15日中共接受国民政府改编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事变后,国军最高统帅蒋介石即宣示求战必应战战略原则,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7年7月26日平津沦陷 1937年8月7日国民政府决议抗战 1937年8月13淞沪会战 "八一三"事变,又称"八一三"淞沪抗战,是抗日战争初期继"七·七" 事变以后,1937 年8 月13 日上海军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壮烈战斗,日本帝国主义为扩大侵华战争在中国上海制造的事变,1937年8月13日爆发,即第二次上海事变 1937年10月30日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1937年11月5日上海沦陷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南京大屠杀 1937年9月11日-11月8日太原会战包括有:天镇战役[1]、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

人教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归纳:国共的十年对峙

国共的十年对峙 1.“工农武装割据” (1).含义: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2).三者之间的关系:党的领导是前提,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是发动群众支持革命战争、巩固根据地的法宝,根据地建设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阵地,是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依托,根据地是战略基地。 (3).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推动了当时根据地的建设和红军的发展。 2、中国共产党开创正确革命道路的过程: (1)南昌起义开创了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 (2)“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给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 (3)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地区。经过近半年的努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4)1930年夏,全国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革命武装达到10万人。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发展成为燎原之势。 (5)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粉碎敌人三次反革命“围剿”,1931

年11月,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 3.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的异同。 (1)异: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但又滋长了“左”倾错误,给后来的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大危害;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到成熟的标志。 (2)同:都是在革命的危急关头召开;都纠正了党内的错误路线,使革命转危为安;都撤换了错误的领导人。 4.“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 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 (1)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2)坚持党的绝对领导;(3)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 (4)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5)艰苦奋斗的作风、坚定的信念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付诸行动。 从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到1936年10月长征结束,形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 国共十年对峙每日一题

专题国共十年对峙 (2018年天津卷)“(本次大会)向全世界与全中国的劳动群众,宣布它在全中国所要实现的基本任务,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这次大会的召开地点位于下图中 A.① B.② C.③ D.④【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依据题干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政权”等信息可以判断出,此次大会应该是1931年冬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制定宪法大纲,据此分析可知④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解题必备】正确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含义 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3.意义 (1)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 (2)这一理论来源于革命斗争实践,并从理论指导上阐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革命的胜利。这一理论的创立,推动了根据地的建设和红军的发展。 1932年3月中共中央局召开江口会议,讨论中央红军行动方针问题。毛泽东提出红军应集中力量向敌人统治比较薄弱、党和群众基础比较好、地形条件比较有利的赣东北方向发展,然而中央局多数人坚持临时中央的主张,力主红军主力夹赣江而下,夺取赣江流域的中心城市。这表明当时 A.中共中央失去共产国际指导 B.中共中央内部存在路线分歧 C.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深入人心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尚未成立 1930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联合发动反对蒋介石的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军阀混战。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出把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来抓。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 A.对中国革命的任务认识得当 B.能从时局出发做出正确决策 C.对革命形势的估计明显错误 D.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主张先解决军事路线问题,只批判临时中央在军事路线上的错误,没有提政治上的错误,相反还为这个时期的政治路线说了一些肯定的话。其主要目的是A.维护中央政治路线的严肃性 B.最大限度地避免党内的分裂 C.独立自主地解决党内的分歧 D.彻底粉碎“左”倾机会主义

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

第十一单元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 [复习目标] 1.分析说明国民政府只是形式上统一了全国,比较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与广东国民政府北伐的异同,正确分析国民政府政权性质的变化,全面分析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 2.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概括归纳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内外政策及其特点,并揭示其政策的实质,进而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深入理解毛泽东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革命实践和“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4.结合世界历史背景,联系二、三十年代国内形势,理清日本侵华逐步深入的线索,分析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原因和影响,认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质。 5.对比“八七”会议与遵义会议的异同,分析说明中共是怎样从幼稚走向成熟的。 6.分析对比张学良东北易帜和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特点、实质和影响,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 7.掌握抗日民主运动的主要史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国民党内爱国力量的抗日活动。 [要点梳理] 本单元包括1927年-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涉及的主要内容是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日本大举侵华,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和高涨。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在政治上加强专制统治,围剿“红军”;同时,采取一系列整理财政和发展经济的措施。形成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在外交方面,发起改订新约运动。 大革命失败后,经过实践和理论的探索,中共找到了中国革命正确的发展道路。由于“左”倾错误和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实现战略转移。遵义会议成为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开始上升。民族危机加重,抗日民主运动不断高涨,中国共产党制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抗日序幕。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的对立斗争;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1)从国民大革命失败到“九·一八”事变前,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单元训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一、选择题 1. [2013·广东茂名二模] “双亲大人膝下敬禀者:……近来山东、青岛二问题均大失败,京津学界大为愤恨。而今,若不极力争之,则将一落千丈,吾国之无日矣!”该信件叙述的事件是( ) A. 辛亥革命 B. 新文化运动 C. 五四运动 D. 五卅运动 解析: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山东、青岛二问题均大失败,京津学界、不极力争则吾国之无日等可知是对五四运动爆发原因的表述。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主张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中华民国的斗争;新文化运动则主要宣传民主与科学;五卅运动则是工人阶级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故符合题意的是C项。 答案:C 2. [2014·广东省六校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联合考试]素有“民间思想家”之称的王康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五四”的演员在中国,剧本和导演却是在国外。这说明五四运动( ) A. 由外国领袖组织发动 B. 是十月革命在中国的翻版 C. 受到世界各国的援助 D. 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解析:五四运动由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领导,排除A项。从性质上看,五四运动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十月革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二者截然不同,排除B项。五四运动受到十月革命、巴黎和会等国际政治事件的影响,主要参加者来源于学生、工人、商人,并没有受到世界各国的援助,排除C项。 答案:D 3. [2013·北京西城高三期末]20世纪20年代,某文章宣称:“中国劳动团体为反抗资本家资本主义而战,就是为保全中国独立而战。”该文呼吁( ) A. 支持五四爱国运动 B. 建立无产阶级政党 C. 进行国民革命 D. 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关键信息:20世纪20年代、反抗资本家资本主义而战、为保全中国独立而战。“中国劳动团体为反抗资本家资本主义而战,就是为保全中国独立而战”反映出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的政治要求,故B项正确。从时间上看,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应是30年代,D 项排除。A、C两项似乎符合题意,但五四运动和国民革命是反帝反封建,故排除。 答案:B 4. [2013·江西宜春市五校高三12月联考]1921年中共“一大”上通过的《中国共产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教学目标】 1.课标: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1937年之前) 2.重点:土地革命,红军长征 3.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 【视频导入】播放视频“南昌起义”——视频中介绍南昌起义的背景,经过,结果和意义。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并结合课本完成本课第一子目内容。 一、南昌起义 1.背景: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2.经过: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 3.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过渡】国共十年对峙期间中共领导的主要实践活动除了南昌起义等一系列革命斗争外,还有结合我国国情的新创造——土地革命 二、土地革命 【过渡】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不仅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同时也通过实践进行理论总结,以便更好的指导革命实践活动。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十年间的比较重要的理论探索: (一)“八七会议” 1.时间、地点: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了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 2.内容: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3.意义:给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二)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 (三)农村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1.建立:1927年10月,毛泽东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2.发展:1930年夏,在毛泽东“工农武装根据”思想指导下,全国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四)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和实践 1.理论:毛泽东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实践: (1)土地革命:在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发动了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 (2)根据地建设:①政权建设: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②经济建设:毛泽东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经济建设,发展生产,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3)武装斗争:从1930年起,毛泽东、朱德领导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围剿”。 三、红军长征 1.原因:博古、李德等人坚持“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过程:①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②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③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 ④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师,长征结束。 3.意义:①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十年对峙(含解析)

核心素养提升练十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十年对峙 (40分钟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919年5月,《每周评论》转载选录了《晨报》等报纸的9篇评论,集中批驳法律制裁的谬论,赞扬学生运动,指出学生风潮出于爱国心,光明磊落,青岛事件为全国人民所注目,学生运动得到各方舆论之同情。这些评论( ) A.给五四运动以有力支持 B.改变了五四运动的方向 C.掀起了全国罢工的风潮 D.揭露了外交失败的原因 【解析】选A。由材料“青岛事件为全国人民所注目,学生运动得到各方舆论之同情”可知,这些评论对五四运动有支持作用,故A正确。 2.(2019·皖南八校联考)1920年5月4日,胡适撰文指出:“我们希望学生从今以后要注意课堂里,操场上,课余时间里的学生生活:只有这种学生活动是能持久又最有功效的学生运动。”胡适意在( ) A.反思五四时期社会风潮 B.指出五四运动得不偿失 C.阻止学生参与社会事务 D.赞扬青年学生爱国行动 【解析】选A。由材料中“只有这种学生活动是能持久又最有功效的学生运动”,可以看出胡适在1920年时,反思五四运动时期的学生运动,故选A。 【加固训练】 (2019·安徽十校联考)五四运动期间,曾流传一则广告:“某国恃强凌弱,骄横蔑视公理。……本所专售国货,敢不牺牲利益。国货日见完美,价目格外克己。……国民皆用国货,何惧强邻无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推动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 B.民族工业品质量可与洋货媲美 C.德国强占青岛激起国人抗争 D.购买国货使中国政治经济双获益

【解析】选D。从材料“国货日见完美,价目格外克己。……国民皆用国货,何惧强邻无理”,可知购买国货可促进国产商品发展,同时也可抵御外国的侵略,对中国的政治、经济都有益。故D正确。 3.(2019·石家庄模拟)1921年中共“一大”通过党纲提出:“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1922 年中共“二大”决议强调: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打倒公共的敌人——本国的封建军阀及国际帝国主义”。对这一变化认识正确的是,中国共产党 ( ) A.认清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B.受到了党内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影响 C.采取了分化和瓦解资产阶级的革命策略 D.为维护国共合作做出了方针政策的调整 【解析】选A。由“一大”上强调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到“二大”将矛头对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明确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及民主革命的性质。 4.《中共二大宣言》中写道:“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使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这导致了( ) A.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质变化 B.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建立 【解析】选B。《中共二大宣言》发表于1922年7月,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纲领,主张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促成了国共的第一次合作即革命统 一战线的建立,故B正确。 【拓展延伸】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为什么采用党内合作的方式? 提示:主要原因是当时国共两党的力量和影响不可同日而语,国民党力量较强、影响很大,且有根据地和武装;而中国共产党刚成立不久,人数少、影响小,更谈不上根据地和武装;采取“党内合作”方式是当时国民党、孙中山能够接受的唯一合作方式。这种合作方式对国共双方有利,国民党扩充了“新血液”、更新了纲领,中国共产党则利用国民党这个合法组织发展了力量、扩大了影响。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单元测试卷(带答案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单元测试卷(带答案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一、单选题 1.红歌具有鲜明的时代 特色和历史价值。“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从上面歌词中可以推断出这首歌所反映的相关历史事件发生在() A. 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C.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D.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2.2017年是红军长征开始83周年。回顾长征之路,追寻红色记忆,当年中央红军巧妙地渡过金沙江,从此() A. 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B.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 安 C. 粉碎了敌人消灭红军的企图 D. 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3.北伐 战争中,以共产党员为主力,连克汀泗桥、贺胜桥,被誉为“铁军”的队伍是() A. 黄埔学生军 B. 蒋介石第一军 C. 第四军叶挺独 立团 D. 吴佩孚的军队 4.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 民政府,它代表的是() A. 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B. 北洋军阀政 府的反动统治 C.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D. 大地主大官僚的利 益 5.毛泽东是位杰出的共产党领袖,他根据当时中国的实际,放弃 了靠“工人阶级进行革命,从而夺取大城市”这一马克思主义原则,创新出新的革命策略。“新的革命策略”最早的实践是() A. 南 昌起义 B. 井冈山根据地创建 C. 井冈山会师 D. 长征 6.宋庆龄说“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这里的“内部条件”主要有()①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极大地推动了国民革命 ②“打倒列强,消灭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③“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成为全国人民的呼声④五四运动使孙中山看到了人民的 力量,决定改组国民党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7.“马 嘶人叫角号吹,万面红旗天际挥。赤水金沙辗转渡,雪山草地等闲飞……”诗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北伐战争 B. 红军长征 C. 平型关大捷 D. 台儿庄战役 8.叶挺独立团在两湖战场上的进攻方向 是() A. 汀泗桥-----贺胜桥-----武昌 B. 贺胜桥------汀泗桥 -----武昌 C. 汀泗桥------武昌--------贺胜桥 D. 武昌------- 贺胜桥------汀泗桥 9.每当翻阅日历时,都能看到8月1日那页上

6 第十五课 国共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第十五课《国共十年对峙》教学设计3 一、课程标准要求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二、学情调查 我所任教的是北京四中高一年级的7班和9班,在第一次上《鸦片战争》的时候,我感觉这两个班的基础都很好,7班的同学要比9班的更活跃一些,两个班的同学不需要在基础知识上过多的去强调,他们更需要提升能力,提升认识,评价,解读历史的能力,所以,在日常教学的时候,需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看问题的视角,补充相对鲜活和新鲜的史料。 我这次讲的国共十年对峙,又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相对简单,也比较容易理解,但又有些枯燥乏味。政治性比较强,可供探究的余地不大,只要能接受既成的,公认的结论即可,所以在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讲述的生动性,不要照本宣科式的死板讲述。除了对既成结论的强调之外,可以补充一些相对新鲜的史料故事,同时在讲授中共土地革命的同时,可以安排和以往的农民革命的土地政策的比较,例如:天朝田亩制度,突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进性以及其成功的必然性,进而为解放战争以及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理解,做一些铺垫。

四、教学重点难点 土地革命,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理解与评价 五、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是怎样走出低谷,找到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后来又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开始今天的新课“国共十年对峙” 【讲授新课】 提问:我们在上节课,讲到了国民革命的失败,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呢?提问:中共应该得到的教训是什么呢? 一、南昌起义 意义点一下即可。十大开国元帅中,参加过南昌起义的共有7人,除彭德怀,罗荣桓,徐向前外,都参与过。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在党的革命事业危急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请大家看教材71页第一段,划“清算陈独秀右倾错误,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意义:为党指明了方向。 尽管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的方针,但实际的行动却仍然是以夺取中心城市为主要目标,进而掀起全国的革命浪潮,最后取得革命的彻底胜利的道路。根据这一精神,中共又领导和发动了100多次的旨在夺取大城市的武装起义,其中著名的有湘赣边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让我们看一下秋收起义。 2.秋收起义 讲述:秋收起义原定分三路进攻长沙,结果均遭失败,5000余人的部队,起义几天后锐减为1500人,不得不停止进攻,而1927年12月的广州起义,尽管起义军在一开始顺利占领大部分广州市区,并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但这种占领也仅仅维持了一天,随后便被武装反扑的军阀部队赶出了广州,起义军除了少数突围之外,其余大部牺牲。 【提问】:中共组织的以攻占大城市为目的的武装起义,为什么都失败了?补充材料:1928年国民党军队,272个师又21个独立师18个独立旅,总数约200余万人。且多盘踞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中共则不到1万。中共党员的人数此时也仅仅是一万余人。 【总结】(1)城市敌人力量过于强大 补充材料:由于中国工业化程度很低,中心城市产业工人的数量和组织远不

人教版必修一:第十五课 国共十年对峙 教学设计

国共的十年对峙 教 学 设 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南昌起义的背景和经过;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 (2)了解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围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等基本史实,探究“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必然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长征的历程;理解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学会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课本图片和相关文字材料的分析,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2)探究“长征精神”,初步掌握从不同角度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分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产生的背景及探索和形成过程,得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是一条惟一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认识到这一革命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2)通过长征历程的学习和“长征精神”问题的讨论,培养不畏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直面困难、挫折的信心和勇气;通过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学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强保证。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土地革命、红军长征 2、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历史诗歌、材料及地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

国共的十年对峙测试题

基础训练11 国共的十年对峙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最重要的意义是 A.打响了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B.建立了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C.中共开始有了独立武装力量 D.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2.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得出的深刻教训是 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必须建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必须建立新型的人民军队 D.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3.“九一八”后,蒋介石不抵抗的最主要原因是 A.期待国联“公理解决” B.认为中国实力不如日本 C.幻想日本会“担保中国本部十八行省完整” D.“宁可亡于日,不可亡于共”的反动立场 4.毛泽东指出:“红色政权能够在白色政权包围中发生和坚持下来,并且日益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是 A.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在人民群众中留下深刻的影响 B.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C.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 D.中国各地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5.西安事变中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主要原因在于 A.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与教育 B.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权力 C.认识到民族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 D.国民党中亲英美派的奔走劝说联共 6.毛泽东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主要依据是 A.“八七会议”精神 B.共产国际指示 C.中国的国情 D.人民群众的支持 7.毛泽东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体现了唯物主义的原理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走群众路线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8.造成1933年革命根据地重大损失,红军被迫长征的主要原因是 A.蒋介石连续五次“围剿” B.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统治中央 C.国共两党力量悬殊 D.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侵略中国 9.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是 A.中共党内“左”倾错误带来的危害 B.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国共十年对峙教案

库车二中教师集体备课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一、本课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共十年对峙情况,即南昌起义、土地革命以及红军的长征。这些内容全方位介绍了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继续引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曲折发展历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南昌起义的相关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和影响。 (2)认识“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和作用、三次反“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等的基本史实,归纳总结中共在1927至1936年工作重心实现了怎样的转移、探索出了怎样的新的革命道路,分析中共成功探索的原因。 (3)认识红军长征的历程,遵义会议的召开,分析长征的原因和胜利意义,分析遵义会议召开的原因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大革命失败的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结合现实分析南昌起义的影响,使学生学会联系的学习方法,将前后发生的事物联系起来,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分析事物发生的因果关系。 (2)引导学生疏理由八七会议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基本史实,理清中共在这一阶段抗争探索的足迹,从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深刻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3)联系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分析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召开的原因,联系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分析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意义,培养学生联系历 史,对比分析,总结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努力,艰苦探索,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一次次使革命转危为安,妥善处理党内的分歧,开始独立自主地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