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谱分析综述

光谱分析综述
光谱分析综述

学科分类号

综述题目

学科专业

学号

研究生姓名

导师姓名

课程光谱分析

二零一四年十一月

目录

一、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主题................................................................................................ .5

三、结论 (10)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和表征

摘要石墨烯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潜在的巨大应用价值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兴趣,但其特殊的零带隙结构却限制了它在光电领域的应用,石墨烯独特的结构和电子特性使其成为优秀的导电支架,可从量子点中捕获并输运电子,实现了电子空穴对的有效分离。本文详细总结了近年来石墨烯-量子点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相转移法、静电复合、水热和溶剂热法以及电化学法和微波辅助法等,并简要介绍了相关应用领域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石墨烯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研究提供相关的参考与依据。

关键词石墨烯?量子点复合材料制备方法表征

Abstract Due to its uniqu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promising widespread application value graphene has been attracting intensive research interest.However,it has been limited the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optolectronics due to its special structure of zero bandgap .The special electronic properties and structures of graphene make it an excellent conductive scaffolds,which would capture and transport electrons from the excited QDs and also effectively separate the electron hole pair.In this paper ,we summerized the synthetic methods of graphene-QDs composites,includeing the phase-transfer methods,electrostatic compound strategies,hydrothermal and solvothermal methods,electrochemical template method and the microwave-assited ways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applications has also been presented,which would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graphene-based nanocomposites.

Key words graphene-quantum dot composites;synthesis ;representation

1 前言

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与环境问题已经变得日益突出,全球变暖而引发的气候剧烈变化也引起各国的高度关注。由于化石能源燃料的无限制的开采与广泛使用,导致大气层中温室气体含量的不断升高,从而引发全球平均气温的不断升高所带来的生态系统危机已经显现出来。石墨烯,一种新型二维单原子层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电子输运和物理学特性,在微纳电子器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已经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关注[1-12]。然而,由于石墨烯是一种零带隙半导体材料,因而限制了它的电子及光电子特性,从而导致它几乎在电学领域没有任何应用[13-16]。有趣的是,当这种零带隙材料被制作成纳米带(GNRs,宽度小于10 nm)或量子点时,由于量子限域效应和边缘效应,它的带隙就被打开了[17]。超强和可调的发光特性使其在发光二极管、电致发光、有机光伏器件、生物标记和药物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得到了材料、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各学科领域科学家的广泛关注[18-21]。关于这种新型零维材料实验和理论方面的研究,在最近两三年内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2 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

虽然石墨烯量子点具有优异的性能和诱人的应用前景,但是到目前为止,大批量可控的制备石墨烯量子点仍是一个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石墨烯量子点的合成方法从原理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法[22]。所谓自上而下的方法,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大尺寸的氧化石墨烯薄片(GSs)切割成尺寸较小的石墨烯量子点(GQDs),包括水热法、电化学法、微波辅助水热法、化学氧化剥离碳纤维法等;自下而上的方法是指以小分子作为前驱体,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制备GQDs,这其中主要包括溶液化学法、微波法和超声波等。在这些反应过程当中,GQDs的表面由于反应中引入了各种各样的增溶基团因而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另外还有一些较为特殊的制备方法,例如电子束刻蚀和钌催化富勒烯C60开笼法。

2.1 水热法

水热法[23]是制备GQDs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工艺主要有三步:首先,将氧化石墨烯(GO)在真空中经加热还原为GNSs;然后在浓硫酸和浓硝酸中氧化GNSs;其次被氧化过后的GNSs在水热环境下被还原。水热法制备的GQDs表现出很强的受激依赖性,并只能发出特定颜色的光(蓝色或绿色)。Pan等最早报道通过超声酸氧化结合水热法化学切割GNSs制备GQDs。他们最初获得的GQDs 粒径分布范围为5-13 nm,水溶性很好,发很强的蓝色荧光,但排列较为无序。而采用经过改良的方法,以高温热处理后的GO作前体,制备得到尺寸更小的(1.5-5 nm)、结晶度更好、发绿色荧光的GQDs。这两种方法制备得到的GQDs 荧光性质均很大的受到溶液pH的影响(碱性环境中发光,酸性环境下淬灭),而且量子产率都不高(~7%左右)。

2.2 电化学法

电化学法是制备碳纳米材料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方法[24-27]。电化学法制备GQD是的工艺主要有4步[28]:首先,水在阳极上发生氧化反应产生大量的羟基和氧自由基,石墨被自由基氧化或羟基化,从而导致了阳极上碳纳米晶体的分解,这一步主要发生在石墨晶粒的边缘和缺陷区;第二步,氧化反应进一步的打开了边界层,便于阴离子插层,石墨阳极去极化并膨胀;第三步,石墨片氧化裂解为石墨烯纳米颗粒;第四步,石墨烯纳米片作为产物沉淀下来。在上述机理中,阳离子的氧化性比水更强,因此水在阳极被氧化,阴离子则起着嵌入剂的作用。2.3 化学氧化剥离碳纤维法

化学剥离碳纤维法是通过化学方法层层剥离碳源GQDs[29]Peng等以沥青基碳纤维为碳源,通过酸氧化处理将碳纤维中堆叠的石墨剥离,仅一步就能制得大量不同尺寸分布的GQDs,所制得的产物大多数呈锯齿形边缘结构;而且尺寸分布主要集中在1-4 nm,由1-3层石墨烯组成,表现出很好的二维形貌;另外,采用这种方法制得的GQDs结晶度很好,能很好地溶解在水和其他极性有机溶剂中。通过改变不同的反应温度可调节产物GQDs的尺寸和带隙,进而改变它的发光颜色。在120 ℃、100 ℃、80 ℃的反应温度下,可分别获得发射蓝色、绿色和黄色荧光的量子点。

自上而下制备GQDs的方法具有原料丰富,操作简单而且可以大量制备的优点。另外,经过自上而下的方法制备得到的GQDs通常在其边缘上含有大量含氧官能团,从而促进了它的溶解度,表面功能化和钝化。然而,这种方法仍有一些缺点,例如需要一些特殊的设备,产率低,对六元碳环的破坏,无选择的自上而下的切割过程,以及对产物形貌和尺寸分布缺少精确的控制。

2.4 溶液化学法

通过自下而上的溶液化学方法可以制备出形貌、尺寸大小均一的石墨烯量子点,这不失为是一个十分有效的制备方法。采用溶液化学法制备的GQDs,其溶解性往往随着GQDs尺寸的增大而逐渐减小。这是由于随着石墨烯尺寸增大层与层间相互作用力越来越强,产物水溶性急剧下降。总体来说,这种方法制备GQDs,步骤比较复杂,工序较多,但优点在于能够精确控制单分散GQDs的形貌和尺寸。

2.5 微波和超声波法

微波、超声波辅助化学法是一种新颖、高效的制备量子点的方法。微波法是直接将溶液用微波加热或超声处理一段时间,一步就可制得GQDs,且制得的GQDs 均表现出高度水溶性和显著的荧光特性。Zhu等较早采用微波法以葡萄糖、去离子水、PEG为原料合成碳纳米颗[30];Wang等采用微波法以糖类、去离子水、无机离子为原料制备碳点[31];Li等采用超声波法以葡萄糖、去离子水、酸/碱为原料合成碳纳米颗粒[32]。Tang等近期报道了以葡萄糖为碳源,将水热和微波结合制备GQDs[33]。采用该法制得的GQDs高度结晶,发深紫外光且荧光无尺寸依赖性。Zhuo等用超声法以石墨烯为碳源制备的单分散果糖等)作为碳源,糖类脱水后形成的C=C构成GQDs的基本骨架GQDs,其荧光性质无受激依赖性。微波法多采用糖类(如葡萄糖、单元。羟基、羧基、羰基中的H和O会在水热环境中脱水除去,残余的官能团连接在GQDs表面作为“钝化层”存在,使GQDs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荧光性质。

3 石墨烯量子点的表征

迄今己有多种技术用于表征GQDs的结构和性质,但化学领域目前较多的集中在GQDs的形貌、结构以及光学性能的表征。形貌表征方面,主要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结构表征方面主要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以及拉曼光谱等,形貌表征方面主要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Abs)、光致发光谱(包括光致发光发射谱(PL)以及光致发光激发谱(PLE))以及时间分辨光谱(TRPL)。现对这些表征手段作以简单介绍。

3.1形貌表征

(1)透射电子显微镜成像(TEM)

TEM是把经加速和聚集的电子束投射到非常薄的样品上,电子与样品中的原子碰撞而改变方向,从而产生立体角散射。本论文中TEM主要用来观察GQDs的形貌和分散性,尺寸分布以及平均尺寸可以用粒径分布软件Nano Measurer 1.2统计得到。结晶度好的GQDs可以通过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图像(HRTEM)观察到明显的石墨稀(1120)的晶格条纹。

(2)原子力显微镜成像(AFM)

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一种可用来研究包括绝缘体在内的固体材料表面结构的分析仪器。它通过检测待测样品表面和一个微型力敏感元件之间的极微弱的原子间相互作用力来研宄物质的表面结构及性质。将一对微弱力极端敏感的微悬臂一端固定,另一端的微小针尖接近样品,这时它将与其相互作用,作用力将使得微悬臂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本论文中AFM虽可以观察GQDs的形貌,但主要是用来确定GQDs的厚度。

3.2结构表征

(1)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红外吸收谱也是一种用于研宄分子振动能级变化的光谱。红外吸收所揭示的固体原子振动模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成键原子之间有相对位移的伸展振动模式(stretching mode),另一类是成键原子之间没有相对位移的弯曲模式(bendingmode),也称变形模式(deformation mode)。红外光谱是研究GQDs的结构,特别是GQDs所含基团的一种有力手段。但红外光谱只是一种定性和半定量的分析手段,定量分析结果只能作为参考。

(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XPS是一种非破坏性的表面成分分析技术。它可以提供原子间成键和键能的,键能则反映了电子在原子中化学环境的改变情况,因此可以进行材料基本化

学结构的研究。此外,它还可以用于区分元素和其化合价。具体的,通过XPS全谱可以确定GQDs结构都含有哪些元素,更近一步,通过测量精细谱及分峰(Origin 8.0),可以确定GQDs的各个键的含量。

3.3光学表征

(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Abs)

紫外吸收光谱和可见吸收光谱都属于分子光谱,它们都是由于价电子的跃迁而产生的。物质的紫外吸收光谱基本上是其分子中生色团及助色团的特征,而不是整个分子的特征。所以,只根据紫外光谱是不能完全确定物质的分子结构,还必须与红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波谱、质谱以及其他化学、物理方法共同配合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本论文中紫外-可见吸收谱主要用于测试GQDs的光学吸收性能。

(2)光致发光谱(PL和PLE)

光致发光光谱,指物质吸收光子(或电磁波)后重新福射出光子(或电磁波)的过程。从量子力学理论上,这一过程可以描述为物质吸收光子跃迁到较高能级的激发态后返回低能态,同时放出光子的过程。光致发光是多种形式的焚光(Fluorescence)中的一种。本论文中光致发光谱主要包括光致发光发射谱(PL)和光致发光激发谱(PLE)。它们是研究量子点焚光性能的主要手段。

(3)时间分辨光谱(TRPL)

一种能观察物理和化学的瞬态过程并能分辨其时间的光谱。在液相中,很多物理和化学过程,如分子的顺-反异构和定向弛豫、电荷和质子的转移、激发态分子碰撞预解离、能量传递和焚光寿命以及电子在水中溶剂化等,仅需10-8秒就能完成。本论文中,因实验条件限制没有进行GQDs的时间分辨光谱测试。

4结论与展望

石墨烯作为一种新兴的碳材料,具有优良的电学、热学、光学和机械性能,使其成为与半导体量子点等纳米粒子复合的良好基底材料,从而达到改善其光电性能、扩展其应用的目的。虽然目前各种简有效的方法陆续被报道,但制备结合紧密、稳定性好、分散均匀且覆盖率高、尺寸可控、无团聚、量子产率及单层石墨烯产率高、对石墨烯性能无损的复合材料仍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因此,随着石墨烯?量子点复合材料在各领域应用的展开,其制备方法依然是广大科研工作者

关注的焦点。

参考文献

[1] A. K. Geim, Science. 2009, 324, 1530-1534.

[2] A. K. Geim, K. S. Novoselov, Nat. Mater. 2007, 6, 183.

[3] K. S. Novoselov, A. K. Geim, S. V. Morozov, D. Jiang, Y. Zhang, S. V.

Dubonos, I. V. Grigorieva, A. A. Firsov, Science. 2004, 306, 666. [4] D. Li, M. B. Muller, S. Gilje, R. B. Kaner, G. G.Wallace, Nat.

Nanotech. 2008, 3, 101.

[5] M. Choucair, P. Thordarson, J. A. Stride, Nat. Nanotech. 2008, 4, 30.

[6] Y. W. Son, M. L. Cohen, S. G. Louie, Phys. Rev. Lett. 2006, 97,

216803.

[7] X. Wang, Y. Ouyang, X. Li, H. Wang, J. Guo, H. Dai, Phys. Rev. Lett.

2008, 100, 206803.

[8] X. Li, X. Wang, L. Zhang, S. Lee, H. Dai, Science. 2008, 319, 1229.

[9] L. A. Ponomarenko, F. Schedin, M. I. Katsnelson, R.

Yang, E. W. Hill, K. S. Novoselov, A. K. Geim, Science.

2008, 320, 356.

[10] M. Y. Han, B. Ozyilmaz, Y. B. Zhang, P. Kim, Phys. Rev. Lett. 2007,

98, 206805.

[11] C. Stampfer, J. Gu¨ttinger, F. Molitor, D. Graf, K. Ensslin, Appl.

Phys. Lett. 2008, 92, 012102.

[12] D. V. Kosynkin, A. L. Higginbotham, A. Sinitskii, J. R. Lomeda, A.

Dimiev, B. K. Price, J. M. Tour, Nature. 2009, 458, 872.

[13] L. S. Li, X. Yan, J. Phys. Chem. Lett. 2010, 1, 2572.

[14] L. L. Li, J. Ji, R. Fei, C. Z. Wang, Q. Lu, J. R. Zhang, L. P. Jiang, J. J

Zhu, Adv. Funct. Mater. 2012, 22, 2971.

[15] K. Nakada, M. Fujita, G. Dresselhaus, M. S. Dresselhaus, Phys. Rev.

B: Condens. Matter. 1996, 54, 17954-17961.

[16] J. Shen, Y. Zhu, X. Yang, J. Zong, J. Zhang, C. Li, New J. Chem.

2012, 36, 97.

[17] X. Yan, X. Cui, L. S. Li, J. Am. Chem. Soc. 2010, 132, 5944.

[18] D. Y. Pan, J. C. Zhang, Z. Li, M. H. Wu, Adv. Mater. 2010, 22, 734.

[19] Y. Li, Y. Hu, Y. Zhao, G. Q. Shi, L. E. Deng, Y. B. Hou, L. T. Qu,

Adv. Mater. 2011, 23, 776.

[20] J. Lu, J. X. Yang, J. Wang, A. Lim, S. Wang,

K

P. Loh, ACS Nano. 2009, 3, 2367.

[21] J. Zhou, C. Booker, R. Li, X. Zhou, T. K. Sham, X. Sun, Z. Ding, J.

Am. Chem. Soc. 2007, 129, 744.

[22] Q. Zhao, Z. Zhang, B. Huang, J. Peng, M. Zhang, D. Pang, Chem.

Commun. 2008, 41, 56.

[23] L. Zheng, Y. Chi, Y. Dong, J. Lin, B. Wang, J. Am. Chem. Soc. 2009,

131, 4564.

[24] J. Peng, W. Gao, B. K. Gupta, Z. Liu, R. Romero-Aburto, L. Ge, L.

Song, L. B. Alemany, X. Zhan, G. Gao, S. A. Vithayathil, B. A.

Kaipparettu, A. A. Marti, T. Hayashi, J. J. Zhu, P. M. Ajayan, Nano Lett. 2012, 12, 844.

[25] H. Zhu, X. Wang, Y. Li, Z. Wang, F. Yang, X. Yang, Chem. Commun

2009, 34, 5118.

[26] X. Wang, K. Qu, B. Xu, J. Ren, X. Qu, J. Mater. Chem. 2011, 21,

2445.

[27] H. Li, X. He, Y. Liu, H. Huang, S. Lian, S. Lee, Z. Kang, Carbon.

2011, 21, 2445.

[28] L. Tang, R. Ji, X. Cao, J. Lin, H. Jiang, X. Li, K. S. Teng, C. M. Luk,

S. Zeng, J.Hao, S. P. Lau, ACS Nano. 2012, 6, 5102.

[29] S. Zhuo, M. Shao, S. Lee, ACS Nano. 2012, 6, 1059.

[30]. L. Fan, Y. Hu, X. Wang, L. Zhang, F. Li, D. Han, Z. Li, Q. Zhang, Z.

Wang, L. Niu, Talanta. 2012, 101, 192.

[31] J. Zhao, G. Chen, L. Zhu, G. Li, Electrochem. Commun. 2011, 13,

31. [50] Y. Li, Y. Zhao, H. Cheng, Y. Hu, G. Shi, L. Dai, L. Qu, J.

Am. Chem. Soc. 2012, 134, 15.

[32] X. Yan, X. Cui, B. Li, L. S. Li, Nano Lett. 2010, 10, 1869.

[33] M. Dutta, S. Sarkar, T. Ghosh, D. Basak, J. Phys. Chem. C. 2012,

116, 20127.

红外光谱分析概述

红外光谱分析概述(上) 1.红外光谱 红外光谱是反映红外辐射强度或其他与之相关性质随波长(波数)变化的谱图。目前,它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研究表征物质的化学组成,在分子层次上的结构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有力手段。红外射线发现于1800年,在用普通温度计测量可见光谱的温度效应时,在红光一端的外侧观察到有较强的热效应。后来,实验证实了这是由一种肉眼看不见、波长比红光更长的电磁辐射所造成的,这种电磁辐射被称为红外光。通常将红外辐射的波长范围定为0.8~1000微米,并可粗略地分为三个波段:(1)近红外的波段为0.8~2.5微米,波数为12500~4000厘米-1;(2)中红外的波段为2.5~25微米,波数为4000~400厘米-1;(3)远红外的波段为25~1000微米,波数为400~10厘米,目前,实验上已能测定到2500微米,波数为4厘米-1。相应地有近红外光谱、中红外光谱和远红外光谱。 红外光谱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从本质上可分为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两大类。物体的红外发射光谱是指样品在通过受激或自发辐射的条件下,所发射的红外光的强度随波长(波数)变化的光谱图,红外发射光谱主要决定于物体的温度和化学组成。吸收光谱是指样品对红外辐射的吸收能力随波长(波数)变化的光谱图,在实验上,使红外光与样品发生相互作用,测定红外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前后光强的变化与波长(波数)之间的关系, 称红外吸收光谱。 2.分子的振动和转动光谱 对于分子体系而言,其振动和转动是量子化的,其能级差所对应的光子的波长落在红外光范围,因此是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的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指出,红外光谱的研究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分子的振动、转动跃迁,某些特殊体系的电子能级跃迁亦可能落在红外光谱波段范围内,例如,超大规模共轭体系的电子跃迁、某些稀土离子的f-f能级跃迁等等。不过目前绝大多数的红外光谱研究工作仍集中于分子的振动能级跃迁上,以最简单的双原子为例,其振动吸收Eν可近似地表示为: 式中h为普朗克常数;ν为振动量子数(取正整数);n0为简谐振动频率。当ν=0时,分子的能量最低,称为基态。处于基态的分子受到频率为n0的红外射线照射时,分子吸收了能量为n0的光量子,跃迁到第一激发态,得到频率为n0的红外吸收带, 它称为分子振动的基频。反之,处于该激发态的分子也可发射频率为n0的红外射线而恢复到基态。n0的数值决定于分子的约化质量μ和力常数κ: κ决定于原子的核间距离、原子的特性和化学键及键级等。 在多原子分子体系中,各原子在平衡位置附近作相对运动。这些振动方式可以被分解为各种简正振动的线性组合,所谓简正振动就是指分子中各原子以同一频率、同一相位在平衡位置附近作简揩振动。含N个原子的非线分子有3N-6个简正振动方式;线性分子有3N-5种简正振动方式。 对于分子的转动而言,往往可以假定分子为刚性转子,则其转动能量Er为: 红外光谱分析概述(中)

4.光谱分析作业指导书

光谱分析作业指导书 1.主体内容和适用范围 1.1本规程适用于15CrMo、12Cr1MoV、35CrMo、1Cr18Ni9Ti等电厂常用 合金紧固件及耐热合金钢材料的材质复核、混料分选、粗定材质以及合金钢焊接接头的焊缝复查。 1.2本规程适用于由交直流电弧发生器及看谱镜组成的谱线直读式对合金元素 进行定性或含量的半定量分析。 2.引用标准: DL5011-1992 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汽轮机机组篇 DL5031-1994 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管道篇) DL/T438-2009 火力发电厂金属技术监督规程 DL/T869-2004 火力发电厂焊接技术规程 火力发电厂金属光谱分析导则 3.人员职责 3.1光谱分析人员的矫正视力应在1.0以上,色盲者不能担任光谱分析工作。3.2凡从事光谱分析的工作人员必须经专业培训,并经光谱分析人员资格鉴定考 核委员会考试合格,取得资格证书后方能从事与其资格证书级别相符的光谱分析工作。 3.3对光谱高级分析人员的要求 3.3.1应全面了解光谱工作项和工作量,协助技术人员制定工作计划及拟订技术 措施。 3.3.2参加并指导光谱分析工作,解答复核疑难问题,并作出准确结果。 3.3.3掌握常用合金钢的性能用途及燃弧时间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3.3.4能分析仪器所能分析的合金元素,对主要的合金元素作必要的半定量分析, 并对检验结果负责。 3.4对光谱检验人员的要求 3.4.1熟练操作仪器,具有一定的仪器维护和一般的故障排除技能。 3.4.2掌握电厂常用合金钢及所含合金元素的定性与半定量分析技能,并对其检 验结果负责。

3.4.3作好分析记录和分析标记,对被检出的不符合技术资料要求的项目必须进 行复核,并及时签发检验报告,通知有关部门。 3.4.4具有排除被分析试样中影响分析结果准确性的各种因素的能力,对违反安 全规程不符合工作要求的试件,应拒绝接受分析检验。 3.4.5了解安全防护知识,及时排除不安全因素。 4.工作程序 4.1分析前的准备 4.1.1了解被检试样的原始状态(包括规格、钢号、热处理状态),以便作出准 确判断。 4.1.2对被分析合金钢管道及焊缝,应绘制系统管路图,并在分析过程中作编号 标记。 4.1.3分析前检查被检件是否存在影响分析结果的因素,(风力、光线、油漆、 油污、氧化层)并作出必要的措施。 4.1.4分析前应熟悉该钢种所含化学元素种类及合金元素含量。 4.1.5制定分析措施,确定分析工作条件(火花或电弧),选定分析用电极(铜 极或铁极),分析前必须了解技术资料对技术条件的要求,并在委托单上注明。 4.2光谱分析的定性与半定量分析 4.2.1光谱分析是利用激发光源对试件提供能量,使原子处于激发状态,借助看 谱镜观察各排列有序的谱线进行分析的。光谱分析是利用对钢中合金元素(Cr、Mo、V、Ni、W、Ti、Mn、Si等)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从而达到复核钢号的目的。 4.2.2定性分析是确定被分析试样中某元素存在与否的一种方法,可通过标准试 件比较法,基体(铁谱线)特征线中元素谱线是否出现来判断别元素的存在与否,但定性分析只能判定某元素是否存在,不能确定和复核钢号,必须以被分析元素的最“灵敏线”(最低含量时出现的谱线受干扰除外)的出现与否来判定。 4.2.3半定量分析是根据定量分析原理(谱线亮度或强度与其含量的函数关系基 本是呈线性的)通过基体线与元素线的强度比较或标准试样与被分析试样在同一条件下谱线强度的比较来粗略估计其元素含量的。半定量分析对比线组宜选取同一视场,相距较近的谱线,同时应选用灵敏度较高即含量变化

光谱分析系统定标操作指南解析

光谱分析系统定标操作指南 1.打开WY直流电源和光谱仪电源,预热15分钟,启动 PMS-50/80PLUS软件。 2.在PMS-50/80软件主界面“测试”菜单“系统设置”中的“通讯 选项”对话框里设置相应通讯端口,选择任意一种“测试模式”。 3.把负载线连接在积分球上的“1”“2”接线柱和WY电源输出端之 间(WY305电压电流调至最小位置即逆时针方向调节电压和电流旋钮发出响声) 4.安装标准灯,调节灯杆位置使灯泡处于挡光班的中心高度,以确 保标准灯发出的光线不直射光度探测器和光纤。 5.关闭积分球,在“测试”菜单中或工具栏中选择“光通量定标”, 点击“关灯校零”进行光度校零。 6.校零成功后,手动调节WY电源(也可以在软件中的WY系列功 能中输入标准灯的标定电流和参考电压(输入的电压数值比标识的参考电压高1-2伏以把线路上的压降考虑进去),使其输出电流至标准灯标定电流值并处于稳流状态,等待5分钟以上待发光稳定,进行光通量定标,并“存盘推出”。 7.在“测试”菜单中或工具栏中点击“光谱定标”,进行色温定标, 完毕后“存盘退出”。 8.在PMS-50/80软件主页界面“测试”菜单“系统设置”中的“通 讯选项”对话框里选择另一种“测试模式”。 9.在“测试”菜单中或工具栏中点击“光谱定标”进行色温定标,

完毕后“存盘退出”。 10.把标准灯当做被测光源,在“测试”菜单中或工具栏中点击”电光 源测试“开始测试,测试结束验证测试色温和光通量是否正确:(要求色温偏差在±15K以内,光通量偏差在±1%以内)符合进行11步,如不符合关灯后重新5-10步的操作。 11.把WY电源的输出调至最小,以熄灭标准灯,等标准灯冷却后, 取下放入灯盒。 12.关闭WY电源,取下负载线接至机柜后的负载接线柱,至此完成 定标,即可以正常的测试操作了。 注:早期的PMS-50(即测试时间为2-3分钟的机型不需要8、9两步的操作)!

近红外光谱分析及其应用简介

近红外光谱分析及其应用简介 1、近红外光谱分析及其在国际、国内分析领域的定位 近红外光谱分析是将近红外谱区(800-2500nm)的光谱测量技术、化学计量学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基础测试技术交叉结合的现代分析技术,主要用于复杂样品的直接快速分析。近红外分析复杂样品时,通常首先需要将样品的近红外光谱与样品的结构、组成或性质等测量参数(用标准或认可的参比方法测得的),采用化学计量学技术加以关联,建立待测量的校正模型;然后通过对未知样品光谱的测定并应用已经建立的校正模型,来快速预测样品待测量。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首先在农业领域应用,随着化学计量学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80年代以来逐步受到光谱分析学家的重视,该项技术逐渐成熟,90年代国际匹茨堡会议与我国的BCEIA等重要分析专业会议均先后把近红外光谱分析与紫外、红外光谱分析等技术并列,作为一种独立的分析方法;2000年PITTCON 会议上近红外光谱方法是所有光谱法中最受重视的一类方法,这种分析方法已经成为ICC(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ere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国际谷物科技协会)、AOAC(American Association of Official Analytical Chemists美国公职化学家协会)、AACC(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ereal Chemists美国谷物化学家协会)等行业协会的标准;各发达国家药典如USP(United States Pharmacopoeia美国药典)均收入了近红外光谱方法;我国2005年版的药典也将该方法收入。在应用方面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已扩展到石油化工、医药、生物化学、烟草、纺织品等领域。发达国家已经将近红外方法做为质量控制、品质分析和在线分析等快速、无损分析的主要手段。 我国对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起步较晚,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了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到了90年代,石化、农业、烟草等领域开始大量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但主要是依靠国外大型分析仪器生产商的进口仪器。目前国内能够提供完整近红外光

2014 第三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 作业答案

第三章原子吸收光谱法作业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2分?10=20分) 1. 由温度引起的原子吸收线变宽称为()。[ B ] A. 自然宽度 B. 多普勒变宽 C. 压力变宽 D. 场致变宽 2. 最早对原子吸收现象给予科学解释的是()。[ B ] A. 英国化学物理学家渥拉斯通(W.H.Wollaston) B. 德国光谱物理学家基尔霍夫(G.Kirchhoff) C. 澳大利亚物理学家沃尔什(A.Walsh) D. 瑞典物理学家西格(K.M.Siegbahn) 3. 空心阴极灯外壳一般根据其工作波长范围选用不同材料制作,若工作波长在350nm以上,应选用的材 料为()。[ A ] A. 玻璃 B. 石英 C. NaCl晶体 D. KBr晶体 4. 当吸收线半宽度一定时,积分吸收系数Kν与峰值吸收系数K0 ( )。[ A ] A. 成正比 B. 成反比 C. 无关 D. 无法判断 5 . Mg、Mo、W是易生成氧化物、氧化物又难解离、易电离元素,用AAS法测其含量时,最佳火焰为()。 [ B ] A. 中性火焰 B. 富燃火焰 C. 贫燃火焰 D. 高温贫燃火焰 6. 下图为实验测得的原子吸收光谱的灰化曲线①和原子化曲线②,根据此图,请选择最佳的原子化温度范 围()。[ D ] A.1600~2000℃ B.2000~2300℃ C. 2300~2500℃ D. 2500~2800℃ 7. 用AAS测量铝锭中Zn含量时,其吸收线波长为213.96nm,应选择()溶解试样。[ B ] A. 硫酸(H2SO4) B. 盐酸(HCl) C. 磷酸(H3PO4) D. 氟化氢(HF) 8. 使用一台具有预混合缝形燃烧器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采用普通的燃气和助燃气,发生下列情况,你 建议采取的补救办法是(),分析灵敏度低,怀疑在火焰中形成氧化物粒子。[ B ] A. 采用贫燃火焰 B. 采用富燃火焰 C. 采用中性火焰 D. 没有办法 9.正常燃烧的火焰结构由预热区、第一反应区、中间薄层区和第二反应区组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时,试样原子化主要在( )进行。[ C ] A. 预热区 B. 第一反应区 C. 中间薄层区 D. 第二反应区 10. 在测定Ba时,做了两个实验:在纯水中测量Ba的吸光度,绘制A?c曲线(如图中的1),曲线是弯 曲的,但加入0.2% KCl后,再测量Ba的吸光度,绘制A?c曲线,直线性很好,(如图中的2)加入KCl主要消除了( )。[ D ]

光谱分析仪

光谱分析仪 一、概述 光谱分析仪是在平时的光通信波分复用产品中较常使用到的仪表,当WDM系统刚出现时,多用它测试信号波长和光信噪比。其主要特点是动态范围大,一般可达70dB;灵敏度好,可达-90dBm;分辨率带宽小,一般小于0.1nm;比较适合于测试光信噪比。另外测量波长范围大,一般在600~1700nm.,但是测试波长精度时却不如多波长计准确。 在光谱的测量、各参考点通路信号光功率、各参考点光信噪比、光放大器各个波长的增益系数和增益平坦度的测试都可以使用光谱分析仪。光谱分析仪现在也集成了WDM的分析软件,可以很方便地把WDM的各个波长的中心频率、功率、光信噪比等参数用菜单的方式显示出来。 二、常用参数的测试 光谱分析仪的屏幕显示测量条件、标记值、其它数据以及测量波形。屏幕各部分的名称显示如下:

图1:屏幕各部分的名称 1、光谱谱宽的测量 谱宽即光谱的带宽,使用光谱分析仪可以测量LD、发光二极管的谱宽。在光谱的谱宽测量时,要特别注意光谱分析仪系统分辨率的选择,即原理上光谱分析仪的分辨率应当小于被测信号谱宽的1/10.,一般推荐设置为至少小于被测信号谱宽的1/5。 在实际的测量中,为了能够准确测量数据,一般选择分辨率带宽为0.1nm以下。分辨率带宽RES位于SETUP菜单中的第一项,直接输入所要设定的分辨率带宽的大小即可。如下图2、3、4所示(图中只为区别光谱形状的不同),当选择的分辨率带宽不同时,从光谱分析仪观察到的光谱形状有很大的不同,并且所测量得到的谱宽大小的不同。

图2:分辨率带宽RES=0.5nm时的光谱形状 图3:分辨率带宽RES=0.1nm时的光谱形状

紫外光谱分析法习题答案

紫外光谱分析法习题 班级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 1. 在紫外-可见光度分析中极性溶剂会使被测物吸收峰 ( 3 ) (1) 消失 (2) 精细结构更明显 (3) 位移 (4) 分裂 2. 双光束分光光度计与单光束分光光度计相比,其突出优点是 ( 4 ) (1) 可以扩大波长的应用范围; (2) 可以采用快速响应的检测系统 (3) 可以抵消吸收池所带来的误差; (4) 可以抵消因光源的变化而产生的误差 3. 许多化合物的吸收曲线表明,它们的最大吸收常常位于 200─400nm 之间,对这一光谱区应选用的光源为 ( 1 ) (1) 氘灯或氢灯 (2) 能斯特灯 (3) 钨灯 (4) 空心阴极灯灯 4. 助色团对谱带的影响是使谱带 ( 1 ) (1)波长变长 (2)波长变短 (3)波长不变 (4)谱带蓝移 5. 指出下列哪种是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常用的光源? ( 4 ) (1) 硅碳棒 (2) 激光器 (3) 空心阴极灯 (4) 卤钨灯 6. 指出下列哪种不是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使用的检测器? ( 1 ) (1) 热电偶 (2) 光电倍增管 (3) 光电池 (4) 光电管 7.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主要决定于 ( 2 ) (1) 分子的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 (2) 分子的电子结构 (3) 原子的电子结构; (4) 原子的外层电子能级间跃迁 8. 基于发射原理的分析方法是 ( 2 ) (1) 光电比色法 (2) 荧光光度法 (3) 紫外及可见分光光度法 (4) 红外光谱法 9. 基于吸收原理的分析方法是 ( 4 ) (1) 原子荧光光谱法;(2) 分子荧光光度法; (3) 光电直读光谱法; (4) 紫外及可见分光光度法 10.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中, 强度大且光谱区域广的光源是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1·前言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是分析化学领域迅猛发展的高新分析技术,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分析专家的注目,在分析化学领域被誉为分析“巨人”,它的出现可以说带来了又一次分析技术的革命。 近红外(NIR)谱区是人类认识最早的非可见光谱区,波长范围在0.75—2.5 m之间,用波数表示时则在13330—4000cm-1之间。由于近红外的吸收谱带复杂,谱峰重叠,信号弱,在分析上难以应用,长期以来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十多年来,随着近红外仪器的改良,新的光谱理论和光度分析方法的建立,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化学计量学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使近红外光谱技术成为目前发展最快、最引人注目的分析技术,并以其简单快速、实时在线、无损伤无污染分析等特点,在复杂物质的分析上得到广泛应用。在包括制糖和制药的许多与化学分析和品质管理有关的行业中的应用前景极其广阔。 关于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制药行业中应用的文献报道越来越多,显示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制药领域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红外光谱分析具有的快速实时、操作简单、无损伤测定、不受样品状态影响的特点很符合药物分析的要求。因此,在制药业中原料药的分析、药物制剂中水分、有效成分的分析、药物生产品质的过程控制等方面近红外光谱技术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 2·光谱介绍 近红外光是介于可见光和中红外光之间的电磁波,根据ASTM(美国试验和材料检测协会)定义是指波长在780~2526nm范围内的电

磁波,习惯上又将近红外区划分为近红外短波(780~1100nm)和近红外长波(1100~2526nm)两个区域。 近红外光谱属于分子振动光谱的倍频和主频吸收光谱,主要是由于分子振动的非谐振性使分子振动从基态向高能级跃迁时产生的,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近红外光主要是对含氢基团X-H(X=C、N、O)振动的倍频和合频吸收,其中包含了大多数类型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和分子结构的信息。由于不同的有机物含有不同的基团,不同的基团有不同的能级,不同的基团和同一基团在不同物理化学环境中对近红外光的吸收波长都有明显差别,且吸收系数小,发热少,因此近红外光谱可作为获取信息的一种有效的载体。近红外光照射时,频率相同的光线和基团将发生共振现象,光的能量通过分子偶极矩的变化传递给分子;而近红外光的频率和样品的振动频率不相同,该频率的红外光就不会被吸收。因此,选用连续改变频率的近红外光照射某样品时,由于试样对不同频率近红外光的选择性吸收,通过试样后的近红外光线在某些波长范围内会变弱,透射出来的红外光线就携带有机物组分和结构的信息。通过检测器分析透射或反射光线的光密度,就可以确定该组分的含量。 3·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制药业中的应用 3·1 原料和活性组分的测定 药物加工过程中第一步就是原料的鉴定,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后续加工过程的成败于否,而同一类型的原料中多变因素主要是湿度和颗粒大小,近红外光谱在湿度测定中的灵敏度及其适于固体表面的表征的特性,使他能够很快地得到样品的湿度和颗粒大小的信息,然

光谱分析考试题

光谱分析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小题20分) 1.节日焰火有不同的颜色是由于: A,不同的物质在激发后会发射出不同波长的光; B,火药有不同的焰色; C,燃放的高度不同; D,温度的不同 2.下列辐射中,频率最高的是: A,X射线; B,远紫外; C,远红外; D,可见光 3.下列元素中,共振线波长最长的是: A,Cl; B,Mg; C,Rb; D,Si 4.当总角量子数L=1时,习惯上用哪个字母表示? A,S B,P C,D D,F 5.原子发射光谱定量分析成份复杂的废液时,应选哪种激发光源? A,火焰; B,电弧; C,等离子体; D,火花 6.原子发射光谱法中的三标准试样法的工作曲线的纵坐标-横坐标是: A,黑度差-浓度的对数; B,黑度差-浓度; C,相对强度的对数-浓度; D,黑度-浓度的对数 7.能够测量谱线黑度的仪器叫: A,阿贝比长仪; B,光谱投影仪; C,光栅摄谱仪; D,测微光度计 8.下列元素中,激发电位最低的是: A,Cs; B,Na; C,Fe; D,Cl 9.在下列激发光源中,电极头温度最高的是: A,直流电弧; B,交流电弧; C,火花; D,等离子体 10.用X射线荧光法分析下列元素时,灵敏度最高的可能是: A,C; B,Ag; C,K; D,Mg 11.为了增加火焰原子吸收中的试液提升量,可以: A,使用富燃焰; B,提高火焰温度; C,增加燃烧器高度; D,增大载气流量 12.引起谱线变宽最主要的因素是: A,自然宽度; B,同位素变宽; C,多谱勒变宽; D,自吸变宽. 13.当产生了1%吸收时,其吸收值为: A, 0.01; B,0.001; C,0.0044; D,0.44 14.为了使原子吸收的测量误差最小,试液中被测元素的浓度最好是特征浓度 的多少倍? A, 4; B, 10; C, 44; D, 100 15.原子吸收法中的物理干扰能用什么方法消除? A,加保护剂; B,加释放剂;

光谱分析仪应用及功能特点

光谱分析仪应用及功能特点 由于近红外光在常规中有良好的传输特性,且其仪器较简单、分析速度快、非破坏性和样品制备量小、几乎适合各类样品(液体、粘稠体、涂层、粉末和固体)分析、多组分多通道同时测定等特点,成为在线分析仪表中的一枝奇葩。近几年,随着化学计量学、光纤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线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应用于包括农牧、食品、化工、石化、制药、烟草等在内的许多领域,为科研、教学以及生产过程控制提供了一个十分广阔的使用空间。光谱分析仪应用于钢铁冶金、有色金属、石油化工、机械制造、能源电力、铁路运输、航空航天、食品卫生、环境保护以及教学科研等各个领域。 直读光谱仪一般属于原子发射光谱,应用于冶金,铸造,有色,黑色金属鉴别,石化,机械制造等行业。国际上比较有名的有美国热电(收购瑞士ARL),德国斯派克,德国布鲁克,日本岛津等比较有名。 手持式光谱仪属于X射线荧光光谱仪,同样属于原子发射光谱仪,但和直读光谱的激发方式不一样,直读光谱靠高压放电激发,X射线是通过X光管来激发,接收原件也不同,检测元素范围和精度低于直读光谱,但应用于合金材料牌号鉴别以及混料筛选,废料回收,野外材料牌号鉴别有特殊用途,因可以做的小巧,一般做成手持式,方便携带。 性能特点 防返油真空技术,采用两级阀门控制。一级通过真空规管控制并与真空泵联动,为世界光谱仪领域最新技术,避免仪器抽真空带来的噪声、故障,防返油真空技术,避免油蒸汽对光学系统造成的污染,大大提高了仪器的使用寿命。 1.仪器采用的独立出射狭缝为国内首创,世界先进。金属整缝的特点是仪器调试方便、快捷,便于出射狭缝增加通道(用户可仅考虑目前应用的元素,以后需要的通道可随时增加)节约成本。 2.自动高压系统为世界先进水平。该系统可通过计算机控制每个通道提供8档高压,使同一通道可以在不同分析程序中得到应用,提高了通道的利用率和谱线最佳线性范围在分析不同材料中的采用,减少了通道的采用数量,降低了成本。 3.自动描迹为世界领先水平,同类仪器国内空白。自动描迹可大大缩短校准仪器所用的时间,使仪器校准变得简单、方便,非专业人员既可进行描迹操作。仪器设有内部恒温系统。大大减小了环境温度变化对光学系统造成的漂移。 4.WINDOWS系统下的中文操作软件,方便国内使用。不同层次的操作员可随时调用相关帮助菜单来指导对仪器的操作;分析速度快捷,20秒内测完所有通道的化学成分;针对不同的分析材料,通过制作预燃曲线来确定分析时间,使仪器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优的分析效果;预制好合理的工作曲线,用户可免购大量标样,节约使用成本,安装后即可投入使用。 5.多功能光源国内空白。多功能光源的采用可扩大元素的分析范围,满足超高含量以及痕量元素的分析;各系统独立供电,单元化设计,维修方便快捷。单元化的设计可达到非专业人员的快速维修,为互联网摇诊仪器故障做好了充分准备。

红外光谱分析概述

红外光谱分析概述 1.红外光谱红外光谱是反映红外辐射强度或其他与之相关性质随波长(波数)变化的谱图。目前,它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研究表征物质的化学组成,在分子层次上的结构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有力手段。红外射线发现于1800年,在用普通温度计测量可见光谱的温度效应时,在红光一端的外侧观察到有较强的热效应。后来,实验证实了这是由一种肉眼看不见、波长比红光更长的电磁辐射所造成的,这种电磁辐射被称为红外光。通常将红外辐射的波长范围定为0.8~1000微米,并可粗略地分为三个波段:(1)近红外的波段为0.8~2.5微米,波数为12500~4000厘米-1;(2)中红外的波段为2.5~25微米,波数为 (3)远红外的波段为25~1000微米,波数为400~4000~400厘米-1; 10厘米,目前,实验上已能测定到2500微米,波数为4厘米-1。相应地有近红外光谱、中红外光谱和远红外光谱。 红外光谱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从本质上可分为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两大类。物体的红外发射光谱是指样品在通过受激或自发辐射的条件下,所发射的红外光的强度随波长(波数)变化的光谱图,红外发射光谱主要决定于物体的温度和化学组成。吸收光谱是指样品对红外辐射的吸收能力随波长(波数)变化的光谱图,在实验上,使红外光与样品发生相互作用,测定红外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前后光强的变化与波长(波数)之间的关系, 称红外吸收光谱。 2.分子的振动和转动光谱

对于分子体系而言,其振动和转动是量子化的,其能级差所对应的光子的波长落在红外光范围,因此是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的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指出,红外光谱的研究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分子的振动、转动跃迁,某些特殊体系的电子能级跃迁亦可能落在红外光谱波段范围内,例如,超大规模共轭体系的电子跃迁、某些稀土离子的f-f 能级跃迁等等。不过目前绝大多数的红外光谱研究工作仍集中于分子的振动能级跃迁上,以最简单的双原子为例,其振动吸收Eν可近似地表示为: 式中h为普朗克常数;ν为振动量子数(取正整数);ν0为简谐振动频率。当ν=0时,分子的能量最低,称为基态。处于基态的分子受到频率为ν0的红外射线照射时,分子吸收了能量为ν0的光量子,跃迁到第一激发态,得到频率为ν0的红外吸收带, 它称为分子振动的基频。反之,处于该激发态的分子也可发射频率为ν0的红外射线而恢复到基态。ν0的数值决定于分子的约化质量μ和力常数κ: κ决定于原子的核间距离、原子的特性和化学键及键级等。 在多原子分子体系中,各原子在平衡位置附近作相对运动。这些振动 方式可以被分解为各种简正振动的线性组合,所谓简正振动就是指分子中各原子以同一频率、同一相位在平衡位置附近作简揩振动。含N 个原子的非线分子有3N-6个简正振动方式;线性分子有3N-5种简正振动方式。 对于分子的转动而言,往往可以假定分子为刚性转子,则其转动能量Er为: J=0,1,2,3,…,n

(完整版)光谱分析试题1解析

浙江省质量监督系统食品检验人员上岗考核试卷 仪器分析(光谱类)(第一套) 姓名: 单位: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 1 分) 5、下列属于法定计量单位的有( E ) A、升 B、千克 C、温度单位K D、克 E、以上都是 6、物质的量的单位是(B)。 A、个 B、摩尔 C、克当量 C、无单位 7、我国现行食品标签通用标准为GB7718-1994,国家规定从( A )起实行GB7718-2004标准。 A、2005年10月1日 B、2006年1月1日 C、2006年5月1日 D、2006年5月1日 8、下列误差中不属于系统误差的是(D )。 A.化学分析中使用未经校正的容量瓶。 B.用Na 2S 2 O 3 溶液测定过氧化值时,淀粉溶液未现用现配。 C. 仪器未检定。 D.测量时环境温度、仪器性能的微小波动。 9、下列关于有效数字说法错误的是(D )。 A.有效数字就是实际能测得的数字。 B.有效数字就是保留末一位不准确数字,其余数字均为准确数字。 C.有效数字反映测量的准确度。 D.有效数字保留的位数与分析方法和仪器准确度无关。

10、以下关于测量不确定度描述不正确的是(D )。 A.测量不确定度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 B.测量不确定用标准差表示。 C.测量不确定度有两种表示方式,分别为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 D.测量不确定度中的标准不确定度是由测量标准引起的不确定度。 11、在GB/T601-2002《化学试剂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中规定:制备标准滴定溶液的浓度值应在规定浓度值的 C 范围内。 A、±10% B、±8% C、±5% D、±3% 14、以下原子核(C )不能发生原子核能级的分裂。 A、HA的电离常数 B、A-的活度 C、HA的浓度 D、A+B+C 15、原子化系统的作用是将试样中的待测元素转变成气态的(B )。 A、分子蒸气 B、原子蒸气 C、离子蒸气 16、燃气与助燃气比例小于化学计量的火焰称为(A )。它具有温度低、氧化性强等特点。 A、贫燃火焰 B、富燃火焰 C、中性火焰 18、下列有关物质的量说法正确的是(B )。 A.1mol的任何物质都包含有6.02×1022个粒子。 B. 6.02×1023这个数值叫阿伏加德罗常数。 C.物质的量相等的任何物质,他们所包含的粒子数不全相同。 D.粒子的种类不同,1mol的两种物质的粒子数也一定不相同。 19、以下溶液不能组成缓冲溶液的为(D )。 A.HAC-NaAC B.NH 3.H 2 O-NH 4 Cl C.NaH 2 PO 4 -Na 2 HPO 4 D. H 2 CO 3 -Na 2 CO 3 21、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D )。 A、分子都比原子体积大 B、分子间有间隔,原子间无间隔 C、分子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原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22、非色散型原子荧光光谱仪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相同部件是(D ) A、光源 B、单色器 C、原子化器 D、检测器 25、下列关于分析天平的使用描述不正确的是(C)。 A、分析天平称量前应检查和调节天平的水平状态。 B、热的或过冷的物体称量前,应先在干燥器中放置至室温。

紫外光谱分析仪基础知识

紫外光谱分析仪基础知识 紫外,可见光谱法及相关仪器 UV-VIS Spectrometry & Instrument 紫外,可见光谱法及相关仪器 一(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概述 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2 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 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分类 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各项指标含义 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校正 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应用 四(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进展 一(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概述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来进行定量分析由来已久,可追溯到古代,公元60年古希腊已经知道利用五味子浸液来估计醋中铁的含量,这一古老的方法由于最初是运用人眼来进行检测,所以又称比色法。到了16、17世纪,相关分析理论开始蓬勃发展,1852年,比尔(Beer)参考了布给尔(Bouguer)1729年和朗伯(Lambert)在1760年所发表的文章,提出了分光光度的基本定律,即液层厚度相等时,颜色的强度与呈色溶液的浓度成比例,从而奠定了分光光度法的理论基础,这就是著名的朗伯,比尔定律。 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形成 吸光光度法也称做分光光度法,但是分光光度法的概念有些含糊,分光光度是指仪器的功能,即仪器进行分光并用光度法测定,这类仪器包括了分光光度计与原

子吸收光谱仪(AAS)。吸光光度法的本质是光的吸收,因此称吸光光度法比较合理,当然,称分子吸光光度法是最确切的。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物质中分子吸收200-800nm光谱区内的光而产生的。这种分子吸收光谱产生于价电子和分子轨道上的电子在电子能级跃迁(原子或分子中的电子,总是处在某一种运动状态之中。每一种状态都具有一定的能量,属于一定的能级。这些电子由于各种原因(如受光、热、电的激发)而从一个能级转到另一个能级,称为跃迁。)当这些电子吸收了外来辐射的能量就从一个能量较低的能级跃迁到一个能量较高的能级。因此,每一跃迁都对应着吸收一定的能量辐射。具有不同分子结构的各种物质,有对电磁辐射显示选择吸收的特性。吸光光度法就是基于这种物质对电磁辐射的选择性吸收的特性而建立起来的,它属于分子吸收光谱。跃迁所吸收的能量符合波尔条件: hvEE,,2121 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1854年,杜包斯克(Duboscq)和奈斯勒(Nessler)等人将此理论应用于定量分析化学领域,并且设计了第一台比色计。到1918年,美国国家标准局制成了第一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此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经不断改进,又出现自动记录、自动打印、数字显示、微机控制等各种类型的仪器,仪器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也不断提高,其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 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 全世界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生产厂家有上百家,产品型号成千上万,但就基本结构来说,都是由五个部分组成,即光源、单色器(单色仪)、吸收池、检测器和信号指示系统。如下图所示: 信号指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示系统光源

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系别:化学物理系 学号:PB09206108 姓名:倪宇飞

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一、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两种基本样品制备技术及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简单操作。 (2)通过谱图解析及标准谱图的检索,了解由红外光谱鉴定未知物的一般过程。 二、实验原理 (1)原理概述 物质分子中的各种不同基团,在有选择的吸收不同频率的红外辐射后,发生振动能级之间的跃迁,形成各自独特的红外吸收光谱。据此,可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特别是对化合物结构的分析,应用更为广泛。 (2)对试样的要求 A.试样应该是单一组分的纯物质,纯度应大于98%,便于与纯化合物的标准进行 对照,多组分试样应尽量在测试前预先用分馏、萃取、重结晶、区域熔融和色谱法进行分离提纯; B.试样中不应含有游离水。本身水有红外吸收,会严重干扰样品的谱图,而且会 侵蚀吸收池的盐窗,游离水的吸收为止约为3400cm-1以及1630cm-1; C.试样的浓度和测试厚度应该选择适当,以使光谱图中的大多数吸收峰透射比处 于10%~80%范围内。 (3)制样方法 本次实验中的提供了固体和液体两种未知待测样品,因此有针对性的采用了两种制样方法 A.液膜法 对于沸点较高的的液体,直接将样品滴在两块NaCl盐窗之间,形成没有气泡的毛细厚度液膜,之后用夹具固定,放入仪器的光路中进行测试。本实验中由于液体的流动性较差,故只用一片盐窗即可; B.KBr压片法,将1~2mg固体试样与200mg纯KBr研细混合,研磨至粒径小 于2微米,在油压机上压成透明薄片即可用于测定。 (4)仪器工作原理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主要由光源(硅碳棒、高压汞灯)、Michelson干涉仪、检测器、计算机和记录仪组成

红外光谱分析

红外光谱分析 序言 二十世纪初叶,Coblentz发表了一百多个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图,给有机化学家提供了鉴别未知化合物的有力手段。到四十年代红外光谱技术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当今红外光谱仪的分辨率越来越高,检测范围扩展到10000-200cm-1,样品量少至微克级。红外光谱提供的某些信息简捷可靠,检测样品中有无羰基及属于哪一类(酸酐、酯、酮或醛)是其他光谱技术难以替代的。因此,对从事有机化合物为研究对象的化学工作者来说,红外光谱学是必需熟悉和掌握的一门重要光谱知识。 一、基本原理 1、基本知识 光是一种电磁波。可根据电磁波的波长范围分成不同类型的光谱,它们各自反映出物质的不同类型的运动形式。表1列出这些电磁波的波长,其所在区域的光谱名称,以及对应的运动形式。 红外光谱研究的内容涉及的是分子运动,因此称之为分子光谱。通常红外光谱系指2-25μ之间的吸收光谱,常用的为中红外区4000-650cm-1或4000-400cm-1。 这段波长范围反映出分子中原子间的振动和变角振动,分子在振

动运动的同时还存在转动运动。在红外光谱区实际所测得的图谱是分子的振动与转动运动的加合表现,即所谓振转光谱。 每一化合物都有其特有的光谱,因此使我们有可能通过红外光谱对化合物作出鉴别。 红外光谱所用的单位波长μ,波数cm-1。光学中的一个基本公式是λυ= C,式中λ为波长,υ为频率,C为光速(3×1010cm/s)。设υ为波数,其含义是单位长度(1cm)中所含的波的个数,并应具有以下关系:波数(cm-1)=104/波长(μ) 波长和波数都被用于表示红外光谱的吸收位置,即红外光谱图的横坐标。目前倾向于普遍采用波数为单位,而在图谱上方标以对应的波长值。红外光谱图的纵坐标反映的是吸收强度,一般以透过率(T%)表示。 2、红外光谱的几种振动形式 主要的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伸缩振动和弯曲振动。 (1)伸缩振动(υ) 沿着键轴方向伸或缩的振动,存在对称与非对称两种类型。它的吸收频率相对在高波数区。 (2)弯曲振动(δ) 包括面内、面外弯曲振动,变角振动,摇摆振动等。它的吸收频率相对在低波数区。 4000cm-1(高)400cm-1(低) 3、红外光谱吸收峰主要的几种类型 (1)基频峰:伸缩振动,弯曲振动产生的吸收峰均为基频峰。 (2)倍频峰:出现在基频峰波数二倍处。如基频为900cm-1,倍频为 1800cm-1。 4、红外光谱吸收峰的强度

仪器分析-光谱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1、利用两相间分配的分析方法是(D) A、光学分析法 B、电化学分析法 C、热分析法 D、色谱分析法 3、下列哪种分析方法是以散射光谱为基础的?(D) A、原子发射光谱 B、X荧光光谱法 C、原子吸收光谱 D、拉曼光谱法 4、下列分析方法中,哪一个不属于电化学分析法?(D) A、电导分析法 B、极谱法 C、色谱法 D、伏安法 5、仪器分析与化学分析比较,其灵敏度一般(A) A、比化学分析高 B、比化学分析低 C、相差不大 D、不能判断 6、仪器分析与化学分析比较,其准确度一般(B) A、比化学分析高 B、比化学分析低 C、相差不大 D、不能判断 7、仪器分析法与化学分析法比较,其优点是(ACDE) A、灵敏度高 B、准确度高 C、速度快 D、易自动化 E、选择性高 8、下列分析方法中,属于光学分析法的是(AB) A、发射光谱法 B、分光光度法 C、电位分析法 D、气相色谱法 E、极谱法

9、对某种物质进行分析,选择分析法时应考虑的因素有(ABCDE) A、分析结果要求的准确度 B、分析结果要求的精确度 C、具有的设备条件 D、成本核算 E、工作人员工作经验 10、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是(ABCDE) A、仪器结构的改善 B、计算机化 C、多机连用 D、新仪器分析法 E、自动化 二、填空题 1、仪器分析法是以测量物质的物理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2、仪器分析具有简便、快捷、灵敏,易于实现自动操作等特点。 3、测量物质试液的电化学性质及其变化来进行分析的方法称电化学分析法。 4、属于电化学分析法的有电导分析法、电位分析法、极谱、电解、库伦分析法。 5、光学分析法是一类重要的仪器分析法。它主要根据物质发射和吸收电磁波以及物质与电磁辐射的相互作用来进行分析。 三、名词解释 1、化学分析是基于化学反应和它的计量关系来确定被测物质组成和含量的一类分析方法。 2、仪器分析是基于测量某些物质的物理性质或物理化学性质、参数及其变化来确定被测物质组成与含量的一类分析方法。 四、简答题 1、定量分析方法的评定指标有哪些?

第三章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第三章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3.1概述 3.1.1红外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 红外吸收光谱法又称为分子振动转动光谱,属于分子光谱的范畴,是有机物结构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当一定频率的红外光照射分子时,若分子中某个基团的振动频率和红外辐射的频率一致,两者产生共振,光的能量通过分子偶极矩的变化传递给分子,该基团就吸收了这个频率的红外光,产生振动能级跃迁;如果红外辐射的频率和分子中各基团的振动能级不一致,该频率的红外光将不被吸收。如果用频率连续变化的红外光照射某试样,分子将吸收某些频率的辐射,引起对应区域辐射强度的减弱,用仪器以吸收曲线的形式记录下来,就得到该试样的红外吸收光谱,稀溶液谱带的吸光度遵守Lambert-Beer定律。 图3-1为正辛烷的红外吸收光谱。红外谱图中的纵坐标为吸收强度,通常用透过率或吸光度表示,横坐标以波数或波长表示,两者互为倒数。图中的各个吸收谱带表示相应基团的振动频率。各种化合物分子结构不同,分子中各个基团的振动频率不同。其红外吸收光谱也不同,利用这一特性,可进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分析、定性鉴定和定量分析。 图3-1 正辛烷的红外光谱图 几乎所有的有机和无机化合物在红外光谱区均有吸收。除光学异构体,某些高分子量的高聚物以及一些同系物外,结构不同的两个化合物,它们的红外光谱一定不会相同。吸收谱带出现的频率位置是由分子振动能级决定,可以用经典力学(牛顿力学)的简正振动理论来说明。吸收谱带的强度则主要取决于振动过程中偶极矩的变化和能级跃迁的概率。也就是说,红外光谱中,吸收谱带的位置、形状和强度反映了分子结构的特点,而吸收谱带的吸收强度和分子组成或官能团的含量有关。

高精度LED光谱分析系统

一、关于组合式光色电分析系统的数量清单,提供如下: 积分球/光谱分析仪可以配置电脑直接检测光源(节能灯,荧光灯,HID灯,白织灯,LED灯等)的相对光谱功率分布、色品坐标、相关色温、显色指数、色容差、峰值波长、光通量、光效、电压、电流等光色电参数组合式综合测试仪,由以下仪器组成. HSP系列组合式光谱分析系统 1、HSP-3000光谱分析仪(进口器件) 可测试参数: 相对光谱功率分布:P(λ);色品坐标:(x,y)、(u,v);相关色温:(Tc); 显色指数:Ra; Ri(I=1~14);色容差 (含国际和国内标准); 峰值波长、半宽度(光谱辐射带宽);红色比。 可自动测试光电变化曲线,适时监测电参数,光参数以及光效等。可直接保存为EXCEL文档,方便存档记录数据。 主要技术性能指标: 波长:380-780nm;波长准确度:±0.2nm; 波长重复性:±0.1nm;采样间隔:5nm; 光通量测试:根据积分球大小决定 光度线性:0.3%;光度准确度:一级(全范围); 色品坐标准确度:±0.0003(相对于稳定度优于0.0001的标 准光源和中国计量院直接传值); 色温测量范围:1500k-25000k; 色温准确度:±0.3%(相对于稳定度优于±0.1%的标 准光源和中国计量院直接传值)

显色指数测量范围:0-100.0;显色指数测量误差:±(0.3%rd+0.5); 色容差准确度:±0.5(相对于稳定度优于0.15的标准光 源和中国计量院直接量传计算值); 环境温度测量范围:―10℃∽80℃;球内温度测量范围:―10℃∽100℃; 新增功能: ㈠采用RS-232-C串口通讯或USB转RS-232-C串口通讯,无需插卡。 操作系统Windows/2000或Windows/XP。 ㈡快速负高压自动调节,不仅使测量时间更快,更大大降低了仪器的磨损。 ㈢仪器可自动校准系统误差,并增加了定时器功能,能自动进入测量。 ㈣环境温度、测光球内温度的同步监测,使测量条件更直观,资料更可靠。 ㈤光谱功率分布可选择彩色和黑白显示及打印。 ㈥测试报告中色品图与色容差图可自由转换,适合各类光源的测试㈦采用了更高精度的A/D转换,测量灵敏度和重复性更高。 2、1.5米导光纤维 主要用于HSP-3000光谱分析仪和积分球之间的光信号传输。 3、HP502标准灯专用电源 标准光源的供电电源,恒流源,带四位半数显电流表头。 ●输出范围:电压0.00 —30.00V,电流0.000 — 5.000A; ●稳压时电压稳定度:0.10 V —30.00V:≤5mV ●稳流时电流稳定度: 0.000 A —1.000 A:≤0.2mA 1.000 A —3.000 A:≤0.8mA 3.000 A —5.000 A:≤2mA 4、24V/50W通用标准光源(德国OSRAM) ●在标定的工作电流下具有稳定的可复现的色温(光谱分布)及光通量,用于HSP系列光谱分析系统的色温(光谱分布)定标及HP系列等光度计的光通量定标,量值可溯源至中国计量院。 5、2.0米积分球(特殊工艺喷涂) ●设计完全符合相应国际及国内标准的要求,内壁涂层主要材料选用分析纯硫酸钡(BaSO4),化学稳定性好,日久不易泛黄;球体材料选用冷轧钢板,不易变形;底座高度可调,能确保积分球的水平放置;多个接口可满足光源多项测试同时进行。 6、HP105电参数测量仪 在测量光源光参数的同时,监测光源的电压、电流、功率、功率因子/频率。可与HSP-3000 软件自动通讯。 ●四窗口同时显示:电压、电流、功率、功率因数/频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