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合物结构鉴定

化合物结构鉴定
化合物结构鉴定

3.4 Fusarium sp. JN158紫色素的分离纯化3.

4.1 利用LC/MS对紫色素组分的分析

A

B

C

图3-11 紫色素溶液的HPLC(A)和总离子流色谱图(B)

及各组分的MS正离子图(C)

Fig. 3-11HPLC (A), total ion chromatography (B) and MS spectra of purple

pigment

LC/MS技术是将液相色谱高效的在线分离能力与质谱的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检测能力相结合,并且同时能得到化合物的保留时间、分子量与特征结构碎片等丰富信息,是组分复杂样品及微量样品分离分析最有力的研究方法[69]。该紫色素的LC/MS色谱图如图3-11所示。

由图可看出该色素有6个主要峰,分析时间大概是15 min,这些主要峰基本达到基线分离,分离峰窄而高、峰形尖锐、无漂移。对出峰时间分别为2.67、

3.14、3.64、3.74、

4.18、

5.36 min的化合物进行质谱扫描,然后通过Massly-nx V4.1软件进行分析,得到这6种组分的分子量分别为354.0、368.0、368.0、382.0、368.0、382.0,发现这6种化合物的分子量之间平均相差14,其中3种分子量为368.0、2种分子量为382.0的应该是结构类似物。

3.4.2 利用HPLC对紫色素进行分离

本实验通过HPLC分离各组分图谱如图3-12所示。

图3-12 紫色素各组分的HPLC洗脱图谱

Fig. 3-12 Spectrum of the composition of the purple pigments by HPLC 本实验选用C18柱,对色素分离效果较好,由图可看出有6个峰,与LC/MS 分析的出峰数基本上一致,分别标记成Ⅰ~Ⅵ,Ⅵ峰的峰相对最高,与周围杂峰距离也较远,该组分较易分离纯化,所以只对这一组分进行了制备。

3.4.3 利用HPLC对色素样品进行纯度检测

将收集到的色素溶液集中,加NaOH沉淀,得到紫色的色素,用乙腈-三氟乙酸溶解后,用C18(4.6×250 mm)的分析柱对纯化后的色素进行纯度检验,结果如图3-13所示。

图3-13 检测色素纯度的HPLC图谱

Fig. 3-13 Spectrum of detecting the pigment purity by HPLC 由图可看出,收集的色素Ⅵ的纯度能达到95%以上,纯度满足要求。

3.6 Fusarium sp. JN158紫色素结构的鉴定

3.6.1 紫色素的紫外光谱分析

图3-21 紫色素的光谱扫描图

Fig. 3-21The spectrum of purple pigment

早期对有色的有机化合物研究发现,颜色的发生与分子中存在不饱和基团或体系有关如>C=C<,>C=O,-N=N-,苯环等,把这些基团或体系称为生色团[72, 73]。紫外光谱仅提供分子中的共轭体系和某些基团的结构信息。通过LC/MS的分析,得到该色素的紫外吸收光谱如图3-21。由图可看出,该化合物

在紫外区有两条吸收带,分别为253 nm 和274 nm ,可初步判断该色素是一种带苯环的化合物。 3.6.2 紫色素的质谱分析

一级质谱主要是用于分析目标分子的分子量,该紫色素的一级质谱图如图3-22所示,从图可看出该色素的分子量为382.0。

图3-22 紫色素的正离子质谱图

Fig. 3-22The MS spectra of purple pigment

3.6.3 紫色素的红外光谱分析

*紫

色素

556.52

799.43

1002.08

1048.051147.06

1226.77

1334.60

1382.661431.03

1453.82

1596.42

1616.09

1732.97

2926.22

3437.29

36 38 40 42

44

46 48 50 52 54 56

58 60 62 64 66 68%T

500

1000 1500

2000

3000 4000

W ave num be rs (c m -1)

图3-23 紫色素的红外光谱图

Fig. 3-23 The IR spectrum of purple pigment

红外光谱是记录有机分子吸收红外光后产生化学键振动而形成的光谱吸收,测定范围一般为4000~400 cm-1,常用来确定各种羧基、烷烃、芳环及炔烃等基团的特征吸收峰。基团频率区在4000~1300 cm-1之间,在1800 cm-1(1300cm-1)~600 cm-1区域内,除单键的伸缩振动外,还有因变形振动产生的谱带。O-H基的伸缩振动出现在3650~3200 cm-1范围内;-CH2基的吸收峰出现在2930 cm-1和2850 cm-1附近;C=O伸缩振动出现在1900~1650 cm-1范围内;苯的衍生物的泛频谱带,出现在2000~1650 cm-1范围,是C-H 面外和C=C面内变形振动的泛频吸收;频率范围在1500~1300 cm-1为C-H 弯曲振动区;酚的相应谱带在较高频率1200~1280 cm-1;醇的C-O出现在1000~1200 cm-1[72-74]。结合图3-23,该紫色素的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汇总见表3-7。

表3-7 紫色素的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Table 3-7 The IR spectrum results of purple pigment

3.6.4 紫色素的核磁共振(NMR)分析

1)1H核磁共振图谱(见附录2)分析

从图谱的位移值及峰形来看,化学位移11.500为烯醇的H;化学位移5.384与芳环中的羟基中的H一致;化学位移3.908为醇羟基中的H;化学位移4.550为甲氧基相连的CH2中的H;化学位移4.053与羟基相连的CH2的H一致;化学位移4.486为C=C-OCH3中的H;化学位移3.527为C-C-OCH3中的H。

2) 13C核磁共振图谱(见附录2)分析

从图谱的位移值及峰形来看,化学位移178.67、176.12与羧基中的C一致;化学位移53.12、53.71、55.68为甲氧基中的C,表明该色素含有3个甲氧基,

其中2个是对位的,与氢谱结果一致;化学位移157.42为苯环中与羟基相连的C ;化学位移为C=C 中接羟基的碳;化学位移56.27与C-OH 中的C 一致。

结合紫色素的性质及质谱与红外的光谱分析,通过COSY(Correlated Spectroscopy)、HMQC(Heteronuclear Multiple Quantum Coherece)、ROESY(Rotaing Frame Overhauser Efect Spectroscopy)及MLEV[M. Levitt (broadband composite decoupling sequence )]对1H 、13C 核磁共振谱峰进行准确的归属[75, 76],确定了该色素的分子量为382.0,分子式为C 17H 18O 10,结构如下图:

O

O

H 3CO HO

OH OH OCH 3

OH

OH

OCH 3

有机化合物的鉴别

有机化学中常见有机物的鉴别方法 有机化合物的鉴别、分离和提纯是三个既有关联而又不相同的概念。分离和提纯的目的都是由混合物得到纯净物,但要求不同,处理方法也不同。分离是将混合物中的各个组分一一分开。在分离过程中常常将混合物中的某一组分通过化学反应转变成新的化合物,分离后还要将其还原为原来的化合物。提纯有两种情况,一是设法将杂质转化为所需的化合物,另一种情况是把杂质通过适当的化学反应转变为另外一种化合物将其分离(分离后的化合物不必再还原)。鉴别是根据化合物的不同性质来确定其含有什么官能团,是哪种化合物。如鉴别一组化合物,就是分别确定各是哪种化合物即可。 在做鉴别题时要注意,并不是化合物的所有化学性质都可以用于鉴别,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1)化学反应中有颜色变化。 (2)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明显的温度变化(放热或吸热)。 (3)反应产物有气体产生。 (4)反应产物有沉淀生成或反应过程中沉淀溶解、产物分层等。 化合物的鉴别是重点,为了帮助大家学习和记忆,将各类有机化合物的鉴别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典型例题进行解析。 一.各类化合物的鉴别方法 1.烯烃、二烯、炔烃(含有不饱和碳碳键): (1)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红棕色褪去。 (2)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褪去。 2.含有炔氢的炔烃(末端炔): (1)硝酸银的氨溶液,生成炔化银白色沉淀。 (2)氯化亚铜的氨溶液,生成炔化亚铜红色沉淀。 3.小环烃:三、四元脂环烃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三元环常温就能褪色,四元环需加热。),但不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4.卤代烃:硝酸银的醇溶液,生成卤化银沉淀;不同结构的卤代烃生成沉淀的速度不同,烯丙型和叔卤代烃卤代烃最快,仲卤代烃次之,伯卤代烃 需加热才出现沉淀。 5.醇: (1)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鉴别6个碳原子以下的醇)。 (2)用卢卡斯试剂鉴别伯、仲、叔醇。叔醇立刻变浑浊,仲醇放置后变浑浊,伯醇放置后也无变化。 6.酚或烯醇类化合物: (1)用三氯化铁溶液产生颜色(苯酚产生兰紫色)。

化合物结构鉴定地的题目及详解

1、有一黄色针状结晶,请根据下列信息做答: (1)该化合物易溶于10%NaHCO3水溶液(A), FeCl3反应(+)(B), HCl-Mg反应(+)(C), -萘酚-浓硫酸反应(-)(D), Gibbs: 反应:(+)(E); 氨性氯化锶反应(-)(F)。 ZrOCl2反应黄色, 加入枸橼酸, 黄色褪去(G)。 各性质说明什么问题? (2)该化合物UV λmax (nm): MeOH 267 340 (H) NaOMe 267 401,429 (I) AlCl3 270 395 (J) AlCl3/HCl 270 395 (K) NaOAc 279 312,378 (L) 各组数据说明什么问题? (3)IR: 3200, 1660, 1610, 1500 cm-1 给出什么结构信息? (4)1H-NMR (DMSO-d6): δ 7.20 (2H, d, J = 8.5 Hz), 6.53 (2H, d, J = 8.5 Hz), 6.38 (1H, d, J = 2.5 Hz), 6.30 (1H, s), 6.08 (1H, d, J = 2.5 Hz);归属各质子信号。 (5)MS: m/z: 270, 152, 118。解析各碎片离子信息。

(6)推断并画出化合物结构式 (7)化合物分子式 答案: (1)化学反应A-G 易溶于10%NaHCO3水溶液(A),具有7,4’-OH FeCl3反应(+)(B),具有酚羟基HCl-Mg反应(+)(C),为黄酮类化合物-萘酚-浓硫酸反应(-)(D), 不是苷类Gibbs: 反应:(+)(E); 8位无取代氨性氯化锶反应(-)(F)。无邻二酚羟基 ZrOCl2反应黄色, 加入枸橼酸, 黄色褪去(G)。5位有酚羟基(3位没有) (2)UV位移H-L MeOH 267 340 (H):黄酮类化合物,267 nm为II带,340 nm为I带NaOMe 267 401,429 (I):I带红移,有4’-OH AlCl3 270 395 (J):与AlCl3/HCl同,示结果中无邻二酚羟基 AlCl3/HCl 270 395 (K):I带红移55nm,有5-OH NaOAc 279 368 (L):II带红移12nm,有7-OH (3)IR 解析3200 cm-1羟基, 1660 cm-1羰基, 1610, 1500 cm-1苯环 (4)1H-NMR信号全归属

有机化合物的鉴别讲解

4.有机化合物的鉴别 鉴别方法有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物理方法,可根据物态、溶解性、气味、折射率、旋光活性等物理性质来鉴定;以及红外光谱法(IR):根据吸收峰的位置及吸收峰的强度判断分子中可能存在的官能团,紫外光谱法(UV):主要用于判断分子中是否含共轭体系或某些官能团存在,核磁共振谱法(1HNMR):根据化学位移来确定分子中质子的种类。 用化学方法鉴别化合物是有机化学学习和考核的一类重要的题目。它是掌握各类化合物的特征反应及其灵活运用的最有效的方式。通过大量的练习,即可加深对重要化学性质的理解,更可使各章有关知识相互贯通。因此,以掌握化学方法为主。 4.1各类有机化合物主要特征反应总结 表各类有机化合物主要特征反应

4.2答题思路和方法 1、不同类型的有机物,主要根据不同官能团的典型性质鉴别。 2、同一类型的有机物,主要用反应的活性顺序或结构差异的特征反应。 3、一定要用简单的、试剂易得的、实验室中易实现的、现象明显(即有颜色变化,气体产生,沉淀、浑浊或分层出现,温度变化等等)的化学反应。 4、题的形式多种多样,在此建议采用流程图形式,只注明试剂和现象即可。无 要求时不必写出反应式。 5、Na主要用在醇类化合物的鉴别。因为在酸性相对较大的水、酚、酸、硫醇、 硫酚中使用易发生爆炸。 6、如题中未给出结构式,一定要首先将其结构正确写出,以免发生误解。 4.3解题示例 用化学方法鉴别下列各组化合物 1、苯酚,苯甲醚,苯甲醇 [分析]对不同类型的化合物,可利用官能团的特殊反应进行区别。 解

苯酚 显色 2× ×↑√ 2、1-戊酮,3-戊酮,1-戊醇,2-戊醇,3-戊醇 [分析]这五种化合物中两种为酮,三种是醇,首先根据醇和酮在化学性质上的差异,将它们分为两组,再根据各组化合物结构上的差别来鉴别。其中,2-戊酮为甲基酮,可发生碘仿反应;1-戊醇,2-戊醇,3-戊醇分别是伯、仲、叔-醇,可根据它们与Lucas 试剂反应的活性大小来鉴别。 解 × × 2-3-1-2-3- 黄色↓ 黄色↓ 3、乙二酸,丁烯二酸,丙酸,丙二酸 [分析]这四种化合物都是酸,根据酸性显然无发区别它们。但是,乙二酸,丁烯二酸可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丁烯二酸还能使溴水褪色,而丙酸,丙二酸则不能。在加热条件下丙二酸可脱羧放出二氧化碳气体。 利用这些性质上的差异,可以鉴别出这四种化合物。 解: 乙二酸 丙酸丙二酸 ×气体 ↑ 4、乙酰乙酸乙酯,1,3-环戊二酮,丙二酸二乙酯,1,4-环戊二酮 [分析]前三个化合物都有活泼的亚甲基,其烯醇式可使三氯化铁溶液显色。乙酰

生物质谱 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与有机波普学课件

生物质谱 早期有机质谱主要用于测定普通的有机小分子,对多肽、蛋白质及其他生物大分子难测定。 因:1.分子量太大 2.气化高温分解。 80年代后,发明了快原子轰击电离(FAB),电喷雾电离(ESI)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ALDI)。生物大分子可转变成气相离子。产生了生物质谱。 Biomass Spectrometry 有机质谱及其联用技术在生物医药学中的应用 快原子轰击电离(FAB) 1981原理:在进样探头放样品,溶于底物(甘油或硫化甘油),惰性气体(Ar)电离后,加速,使之具有较高的动能,在原子枪(atom gun)内进行电荷 交换反应: Ar+(高动能的)+ Ar(热运动的)→Ar(高动能的)+ Ar+(热运动的) 高动能的Ar原子束再轰击样品分子使其离子化,样品离子进入质谱。 适用于难汽化,极性强的大分子。 注意:FAB质谱图中会出现基质分子产生的相应的峰及基质分子与样 品分子的结合峰。

电喷雾电离(ESI) 1984用于质谱 原理:样品溶液从毛细管出,电场、气流使成雾状带电液滴,蒸发, 液滴变小,离子从液滴出来,通过锥孔,透镜进质谱仪。 20世纪90年代中期,ESI出现纳喷雾离子源(nanoelectrospray ionization source),纳升流速,分析灵敏度提高,且少至0.5uL的样品溶液可得到30min稳 定喷雾,有充分机会进行质谱参数优化和许多串联质谱分析。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ALDI) MALDI可使热敏感或不挥发的化合物由固相直接得到离子。 1988原理:混合物(样品加基质)真空下受激光照,基质分子能有效的吸收激光的能量,成基质离子,碰撞样品,使样品分子解吸附进入气相并得 到电离,进质谱仪。 MALDI适用于生物大分子,如肽类,核酸类化合物。可得到分子离子 峰,无明显碎片峰。 1995Hillenkamp 用MALDI-TOF 测定短杆菌肽S合成酶,分子量为 512000u R. Nelson 用MALDI-TOF测定单克隆人体免疫球蛋白抗体,分子量为 982000u 以后R.D.Smith 用ESI/FT-ICR-MS测定DNA片段,分子量为1.1 10 8 u 应用范围: 生物大分子的分子量测定 肽序列分析(根据其质谱中的碎片离子来推导) 鉴别生物大分子的构象 蛋白质中二硫键、糖基化(glycosylation site)、磷酸化(phosphorylation) 连接点 用ESI观察非共价键相互作用的研究 I.生物大分子的分子量测定 用MALDI-TOF 测定,多数只得单电荷离子,质谱图中的谱峰与样品各组分的质量数由一一对应关系。所以MALDI-TOF-MS最适合分析多肽及蛋白质混合物。

各类有机化合物的鉴别方法大全

各类有机化合物的鉴别方法大全 1.烯烃、二烯、炔烃: (1)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红色褪去 (2)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褪去。 2.含有炔氢的炔烃: (1)硝酸银,生成炔化银白色沉淀 (2)氯化亚铜的氨溶液,生成炔化亚铜红色沉淀。 3.小环烃:三、四元脂环烃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4.卤代烃:硝酸银的醇溶液,生成卤化银沉淀;不同结构的卤代烃生成沉淀的速度不同,叔卤代烃和烯丙式卤代烃最快,仲卤代烃次之,伯卤代烃需加热才出现沉淀。 5.醇: (1)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鉴别6个碳原子以下的醇); (2)用卢卡斯试剂鉴别伯、仲、叔醇,叔醇立刻变浑浊,仲醇放置后变浑浊,伯醇放置后也无变化。 6.酚或烯醇类化合物: (1)用三氯化铁溶液产生颜色(苯酚产生兰紫色)。 (2)苯酚与溴水生成三溴苯酚白色沉淀。 7.羰基化合物: (1)鉴别所有的醛酮:2,4-二硝基苯肼,产生黄色或橙红色沉淀; (2)区别醛与酮用托伦试剂,醛能生成银镜,而酮不能;

(3)区别芳香醛与脂肪醛或酮与脂肪醛,用斐林试剂,脂肪醛生成砖红色沉淀,而酮和芳香醛不能; (4)鉴别甲基酮和具有结构的醇,用碘的氢氧化钠溶液,生成黄色的碘仿沉淀。 8.甲酸:用托伦试剂,甲酸能生成银镜,而其他酸不能。 9.胺:区别伯、仲、叔胺有两种方法 (1)用苯磺酰氯或对甲苯磺酰氯,在NaOH溶液中反应,伯胺生成的产物溶于NaOH;仲胺生成的产物不溶于NaOH溶液;叔胺不发生反应。 (2)用NaNO2+HCl: 脂肪胺:伯胺放出氮气,仲胺生成黄色油状物,叔胺不反应。 芳香胺:伯胺生成重氮盐,仲胺生成黄色油状物,叔胺生成绿色固体。 10.糖: (1)单糖都能与托伦试剂和斐林试剂作用,产生银镜或砖红色沉淀; (2)葡萄糖与果糖:用溴水可区别葡萄糖与果糖,葡萄糖能使溴水褪色,而果糖不能。 (3)麦芽糖与蔗糖:用托伦试剂或斐林试剂,麦芽糖可生成银镜或砖红色沉淀,而蔗糖不能。 二.例题解析 例1.用化学方法鉴别丁烷、1-丁炔、2-丁炔。

有机化合物鉴定与分析

第一章:紫外吸收光谱法 一、选择 1. 频率(MHz)为4.47×108的辐射,其波长数值为 (1)670.7nm (2)670.7μ(3)670.7cm (4)670.7m 2. 紫外-可见光谱的产生是由外层价电子能级跃迁所致,其能级差的大小决定了 (1)吸收峰的强度(2)吸收峰的数目 (3)吸收峰的位置(4)吸收峰的形状 3. 紫外光谱是带状光谱的原因是由于 (1)紫外光能量大(2)波长短(3)电子能级差大 (4)电子能级跃迁的同时伴随有振动及转动能级跃迁的原因 4. 化合物中,下面哪一种跃迁所需的能量最高 (1)ζ→ζ*(2)π→π*(3)n→ζ*(4)n→π* 5. π→π*跃迁的吸收峰在下列哪种溶剂中测量,其最大吸收波长最大 (1)水(2)甲醇(3)乙醇(4)正己烷 6. 下列化合物中,在近紫外区(200~400nm)无吸收的是 (1)(2)(3)(4) 7. 下列化合物,紫外吸收λmax值最大的是 (1)(2)(3)(4) 二、解答及解析题 1. 吸收光谱是怎样产生的?吸收带波长与吸收强度主要由什么因素决定? 2. 紫外吸收光谱有哪些基本特征? 3. 为什么紫外吸收光谱是带状光谱? 4. 紫外吸收光谱能提供哪些分子结构信息?紫外光谱在结构分析中有什么用途又有何局限性? 5. 分子的价电子跃迁有哪些类型?哪几种类型的跃迁能在紫外吸收光谱中反映出来? 6. 影响紫外光谱吸收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7.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带有几种类型?它们与分子结构有什么关系? 8. 溶剂对紫外吸收光谱有什么影响?选择溶剂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9. 什么是发色基团?什么是助色基团?它们具有什么样结构或特征? 10.为什么助色基团取代基能使烯双键的n→π*跃迁波长红移?而使羰基n→π*跃迁波长蓝移? 11. 为什么共轭双键分子中双键数目愈多其π→π*跃迁吸收带波长愈长?请解释其因。 12. 芳环化合物都有B吸收带,但当化合物处于气态或在极性溶剂、非极性溶剂中时,B 吸收带的形状有明显的差别,解释其原因。 13. pH对某些化合物的吸收带有一定的影响,例如苯胺在酸性介质中它的K吸收带和B 吸收带发生蓝移,而苯酚在碱性介质中其K吸收带和B吸收带发生红移,为什么?羟酸在碱性介质中它的吸收带和形状会发生什么变化? 14. 某些有机化合物,如稠环化合物大多数都呈棕色或棕黄色,许多天然有机化合物也具有颜色,为什么? 15. 六元杂环化合物与芳环化合物具有相似的紫外吸收光谱,请举几个例子比较之,并解释其原因。 16. 紫外光谱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未知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作业指导书

未知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 作业指导书 各参试实验室: 感谢贵实验室参加本次由高校评审组组织的实验室比对活动。 贵实验室将同时收到: 1、关于开展高校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实验室间比对活动的通知(第二轮通知); 2、测试样品壹份; 3、《样品接收状态确认表》一份; 请仔细检查样品的包装情况,及时填写《样品接收状态确认表》,并在一个工作日内传真(或扫描发出)给本项目联系人。如果出现样品包装破损、样品污染等影响测试的情况,请及时告知联系人。 请参试实验室在开始测试前认真阅读以下内容: 1、贵实验室代码为:Lab 。 2、关于样品的说明 样品为白色粉末,每个样品净重约200 mg, 供利用红外和紫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和元素分析进行结构鉴定。可直接从样品瓶中取样配置溶液或制备样品,样品浓度可根据仪器设备的灵敏度自行决定。样品易溶于甲醇、乙醇、二氯甲烷和氯仿等有机溶剂中。 3、分析项目 未知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A样和B样)。 (分析要求详见“6、关于结果评判的说明”)。 4、检测方法 检测依据为贵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能力表中相关项目/参数检测的检测依据。 5、结果反馈 要求提供各仪器设备检测结果的原始谱图和仪器设备的主要工作条件,并对

谱峰进行正确归属,结构推断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由于是多台套仪器设备共同完成结构鉴定工作,数据谱图较多,因此要求提供“检测结果汇总表”(见附表),在表中把主要检测结果及谱峰归属列出。 实验室最迟应在2013年11月6日之前把“原始记录”、“检测报告”以及“检测结果汇总表”以快递方式寄给联系人,报告日期以邮截为准。同时将检测报告的电子版发送至。 “原始记录”和“检测报告”格式按各实验室日常运作的格式。 邮寄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邮编:100875 联系人:李崧 电话:,手机: 传真: Email: 6、关于结果评判的说明 6.1 未知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项目的结果评判内容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化合物结构鉴定剖析

化合物结构鉴定紫外-可见光谱分析作业

1.说明纳米Ru、Rh、Ir 等十种纳米材料的紫外可见光谱(附图) 2.说明马尾紫、孔雀绿、多氯代酚、苏丹、peo-ppo-peo、pvp等十种有机物或聚合物的紫外可见光谱(附图) 解答如下: 1(1)、纳米ZnS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紫外吸收光谱表征: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可观察能级结构的变化,通过吸收峰位置变化可以考察能级的变化。由图5可知,硫化锌在200~340 nm波长范围内对紫外光有较强的吸收。 1(2)、NiFeAu纳米材料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紫外吸收光谱表征:

上图比较了相关纳米粒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b是NiFeAu纳米粒子分散在正己烷中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可以看出NiFeAu纳米粒子在约557nm有一个较宽的吸收峰.对比用同样方法合成的NiFe图a在所测试的范围内无特征的吸收峰可以判断多功能性NiFeAu纳米粒子具有源于Au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的光学性质.与用同样方法合成的纳米Au粒径8nm在可见光区526nm有强的吸收峰相比图c NiFeAu纳米粒子的吸收峰形明显变宽并出现红移该观察说明除了粒径大小变化的因素Fe和Ni的存在影响了Au的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也间接证明了NiFeAu纳米复合粒子的生成.Au的特征吸收峰的峰形和强度不同原因在于纳米粒子的组成发生了变化.根据纳米颗粒光学响应模型Mie理论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是由入射光频率和金属纳米颗粒中的自由电子的集体发生共振时产生的而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的共振条件对纳米颗粒周围的环境十分敏感纳米粒子的组成结构尺寸形状电解质或者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同特征吸收峰的强度和形状都会受到影响而不一样. 1(3)、TiO 纳米材料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2 紫外吸收光谱表征:

中药化学成分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方法和程序

中药化学成分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方法和程序 黄峰中药学 2110948107 摘要:中药化学成分单体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是深入探讨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构效关系、体内代谢以及进行结构改造、人工合成等的前提条件,本文主要对中药化学成分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的程序做一个综述,并对所涉及的色谱法、光谱法等在结构鉴定中的运用做一个具体探讨。 关键词:化学成分;结构鉴定;色谱法;光谱法 前言 中医药现代化是当今我国政府大力倡导和中医药领域各位同仁共同努力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尤其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重要特征之一。中药中发挥各种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如其中的生理活性成分和有效成分)的认知不仅是阐明中药作用机制的基础,也是中医药能够走向世界的关键。 从中药中经过提取、分离、精制得到的有效成分,运用各种物理或化学的科学技术鉴定或测定其化学结构,才能为深入探讨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构效关系、体内代谢以及进行结构改造、人工合成等研制提供必要的依据。因此,研究清楚中药中的化学成分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步骤。 因此,研究清楚中药的化学成分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中药现代化的关建步骤。本文主要对中药化学成分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方法和程序做一个综述,以在这个基础上,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对中药未知化学成分单体化合物进行探索。 1 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的一般程序 1.1纯度检测 在进行有效成分的结构研究之前,必须对该成分的纯度进行检验,以确定其为单体化学成分,这是鉴定或测定化学结构的前提。一般常用各种色谱法进行纯度检测,此外,固体物质还可通过测定其熔点,考察其熔距的大小作为纯度的参考[1]。液体物质还可通过测定沸点、沸程、折光率及比重等判断其纯度[2]。对已知物质来说无论是固体还是液体物质,如其比旋度与文献数据相同,则表明其已是或接近纯品。 用于纯度检测的物理常数的测定包括熔点、沸点、比旋度、折光率和比重等的测定。固体纯物质的熔点,其熔距应在0.5度~1.0度的范围内,如熔距过大,

有机化合物的鉴定

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检验烯烃和炔烃 烯烃分子中含C=C 双键,炔烃分子中含C ≡C 叁键。二者均能与溴发生加成反应,使溴的红棕色消失,因此可以来鉴别烯烃或炔烃。 C H 2=C H 2 + B r 2C H C H + B r 2 C H 2B rC H 2Br C H B r 2C H Br 2 高锰酸钾溶液检验烯烃和炔烃 烯烃分子中含C=C 双键,炔烃分子中含C ≡C 叁键。当二者被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时,不饱和键被破坏,同时紫色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生成褐色的二氧化锰沉淀。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以来鉴别烯烃或炔烃。 RCH =CH R' + H 2O + K M nO 4 RCO O K + R'CO O K + M nO 2 硝酸银氨溶液鉴别末端炔烃 末端炔烃含有活泼氢,可与硝酸银氨溶液反应生成炔化银沉淀。借此可鉴别末端炔烃类化合物。 铜氨溶液鉴别末端炔烃 末端炔烃含有活泼氢,可与铜氨溶液反应生成炔化铜沉淀。借此可鉴别末端炔烃类化合物。 杜伦试剂鉴别醛和酮 土伦试剂是银氨离子(硝酸银的氢氧化铵溶液),它与醛反应时,醛被氧化成酸,银离子被还原成银,附着在试管壁上形成银镜,由此称该反应为银镜反应。土伦试剂与酮不发生上述反应,所以此实验可区别醛和酮。 RCHO + 2Ag(NH 3)2+OH -RCOONH 4 + 3NH 3 + 2Ag + H 2O 2,4-二硝基苯肼检验醛和酮 2,4-二硝基苯肼能与醛、酮的羰基发生亲核加成反应并生成黄色、橙色或红色沉淀。利用此实验可以鉴定醛或酮。 C=O R (H)R NHN NO 2 O 2N H 2NHN NO 2 O 2N +C R (H)R + H 2O 菲林溶液鉴别脂肪醛 菲林溶液是碱性铜络离子的溶液。该铜络离子能与脂肪醛反应,反应时,Cu++络离子被还原为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蓝色消失,醛被氧化成酸。菲林溶

化合物结构分类及鉴定方法研究

化合物结构分类及鉴定方法研究--青岛科标生物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区别于单质)。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特性,既不同于它所含的元素或离子,亦不同于其他化合物,通常还具有一定的组成。化合物为由二种或二种以上不同元素所组成的纯净物。组成此化合物的不同原子间必以一定比例存在,换言之,化合物不论来源如何,其均有一定组成。分类 按组成分类:可以把化合物分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含碳的化合物(但含碳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物)。仅含碳、氢两种元素的化合物叫做烃。如甲烷(CH4)是烷烃、乙烯(C2H4)是烯烃、乙炔(C2H2)是炔烃,苯(C6H6)是芳香烃。有机物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除CO2、CO、H2CO3以及碳酸盐外)如CH4、C2H5OH、CH3COOH 都含有碳(C)元素。 无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为不含碳氢化合物,如H2O、KClO3、MnO2、KMnO4、NaOH等等,都是无机物。 按化学键分类 离子化合物:钠是金属元素,氯是非金属元素。钠和氯的单质都很容易跟别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它们互相起化学反应时,生成化合物氯化钠。 共价化合物: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氢气跟氯气化合可以生成氯化氢气体。配位化合物:由中心原子(或离子))和几个配体分子(或离子)以配位键相结合而形成的复杂分子或离子,通常称为配位单元。凡是含有配位单元的化合物都称做配位化合物,简称配合物,也叫络合物。配位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的一种。鉴定

化合物纯度的鉴定方法,从快速、便宜、简便的要求出发,主要来之于以下几点:TLC纯度的鉴定: 1 展开溶剂的选择,不只是至少需要3种不同极性展开系统展开,是首先要选择三种分子间作用力不同的溶剂系统,如氯仿\甲醇,环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醋酸\水,分别展开来确定组分是否为单一斑点。这样做的好处是很明显的,通过组份间的各种差别将组分分开,有可能几个相似组份在一种溶剂系统中是单一斑点,因为该溶剂系统与这几个组分的分子间力作用无显著的差别,不足以在TLC区分。而换了分子间作用力不同的另一溶剂系统,就有可能分开。这是用3种不同极性展开系统展开所不能达到的。 2 对于一种溶剂系统正如wxw0825所言,至少需要3种不同极性展开系统展开,其一种极性的展开系统将目标组分的Rf推至0.5,另两极性的展开系统将目标组分的Rf推至0.8,0.2。作用是检查有没有极性比目标组分更大或更小的杂质。 3 显色方法,光展开是不够的,还要用各种显色方法。一般一定要使用通用型显色剂,如10%硫酸,碘,因为每种显色剂(不论是通用型显色剂,还是专属显色剂在工作中都遇到他们都有一化合物不显色的时候),再根据组分可能含有混杂组份的情况,选用专属显色剂。只有在多个显色剂下均为单一斑点,这时才能下结论样品为薄层纯 熔程判断纯度: 原理很简单,纯化合物,熔程很短,1,2度。混合物熔点下降,熔程变长。HPLC的纯度鉴定: 对于HPLC因为常用的系统较少,加之其分离效果好,一般不要求选择三种分子间作用力不同的溶剂系统,只要求选这三种不同极性的溶剂系统,使目标峰在不

有机化合物的鉴别

有机化合物的鉴别 作者:admin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378更新时间:2006-5-8莎心"刁 在药品的生产、研究及检验等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和鉴别等问题。有机化合物的鉴别、分离和提纯是三个既有关联而又不相同的概念。 分离和提纯的目的都是由混合物得到纯净物,但要求不同,处理方法也不同。分离是将混合物中的各个组分一一分开。在分离过程中常常将混合物中的某一组分通过化学反应转变成新的化合物,分离后还要将其还原为原来的化合物。提纯有两种情况,一是设法将杂质转化为所需的化合物,另一种情况是把杂质通过适当的化学反应转变为另外一种化合物将其分离(分离后的化合物不必再还原)。 鉴别是根据化合物的不同性质来确定其含有什么官能团,是哪种化合物。如鉴别一组化合物,就是分别确定各是哪种化合物即可。在做鉴别题时要注意,并不是化合物的所有化学性质都可以用于鉴别,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1)化学反应中有颜色变化 (2)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明显的温度变化(放热或吸热) (3)反应产物有气体产生 (4)反应产物有沉淀生成或反应过程中沉淀溶解、产物分层等。 本课程要求掌握的重点是化合物的鉴别,为了帮助大家学习和记忆,将各类有机化合物的鉴别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典型例题进行解析。 一?各类化合物的鉴别方法 1.烯烃、二烯、炔烃: (1)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红色腿去 (2)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腿去。 2?含有炔氢的炔烃: (1)硝酸银,生成炔化银白色沉淀 (2)氯化亚铜的氨溶液,生成炔化亚铜红色沉淀。 3?小环烃:三、四元脂环烃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腿色 4?卤代烃:硝酸银的醇溶液,生成卤化银沉淀;不同结构的卤代烃生成沉淀的速度不同,叔卤代烃和烯丙式卤代烃最快,仲卤代烃次之,伯卤代烃需加热才出现沉淀。 5.醇: (1)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鉴别6个碳原子以下的醇); (2)用卢卡斯试剂鉴别伯、仲、叔醇,叔醇立刻变浑浊,仲醇放置后变浑浊,伯醇放置后也无变化。 6.酚或烯醇类化合物: (1)用三氯化铁溶液产生颜色(苯酚产生兰紫色)。 (2)苯酚与溴水生成三溴苯酚白色沉淀。 7.羰基化合物: (1)鉴别所有的醛酮:2, 4-二硝基苯肼,产生黄色或橙红色沉淀; (2)区别醛与酮用托伦试剂,醛能生成银镜,而酮不能; (3)区别芳香醛与脂肪醛或酮与脂肪醛,用斐林试剂,脂肪醛生成砖红色 沉淀,而酮和芳香醛不能;

有机化学中各类化合物的鉴别方法

有机化学中各类化合物的鉴别方法 1、烯烃、二烯、炔烃: (1)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红色腿去 (2)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腿去。 2、含有炔氢的炔烃: (1)硝酸银,生成炔化银白色沉淀 (2)氯化亚铜的氨溶液,生成炔化亚铜红色沉淀。 3、小环烃:三、四元脂环烃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腿色) 4、卤代烃:硝酸银的醇溶液,生成卤化银沉淀;不同结构的卤代烃生成沉淀的速度不同,叔卤代烃和烯丙式卤代烃最快,仲卤代烃次之,伯卤代烃需加热才出现沉淀。 5、醇: (1)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鉴别6个碳原子以下的醇); (2)用卢卡斯试剂鉴别伯、仲、叔醇,叔醇立刻变浑浊,仲醇放置后变浑浊,伯醇放置后也无变化。 6、酚或烯醇类化合物: (1)用三氯化铁溶液产生颜色(苯酚产生兰紫色)。 (2)苯酚与溴水生成三溴苯酚白色沉淀。 7、羰基化合物: (1)鉴别所有的醛酮:2,4-二硝基苯肼,产生黄色或橙红色沉淀; (2)区别醛与酮用托伦试剂,醛能生成银镜,而酮不能; (3)区别芳香醛与脂肪醛或酮与脂肪醛,用斐林试剂,脂肪醛生成砖红色沉淀,而酮和芳香醛不能; (4)鉴别甲基酮和具有结构的醇,用碘的氢氧化钠溶液,生成黄色的碘仿沉淀。 8、甲酸:用托伦试剂,甲酸能生成银镜,而其他酸不能。 9、胺:区别伯、仲、叔胺有两种方法 (1)用苯磺酰氯或对甲苯磺酰氯,在NaOH溶液中反应,伯胺生成的产物溶于NaOH;仲胺生成的产物不溶于NaOH溶液;叔胺不发生反应。

(2)用NaNO2+HCl: 脂肪胺:伯胺放出氮气,仲胺生成黄色油状物,叔胺不反应。 芳香胺:伯胺生成重氮盐,仲胺生成黄色油状物,叔胺生成绿色固体。10、糖: (1)单糖都能与托伦试剂和斐林试剂作用,产生银镜或砖红色沉淀; (2)葡萄糖与果糖:用溴水可区别葡萄糖与果糖,葡萄糖能使溴水褪色,而果糖不能。 (3)麦芽糖与蔗糖:用托伦试剂或斐林试剂,麦芽糖可生成银镜或砖红色沉淀,而蔗糖不能。 实例分析 例1、用化学方法鉴别丁烷、1-丁炔、2-丁炔。 分析:上面三种化合物中,丁烷为饱和烃,1-丁炔和2-丁炔为不饱和烃,用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或高锰酸钾溶液可区别饱和烃和不饱和烃,1-丁炔具有炔氢而2-丁炔没有,可用硝酸银或氯化亚铜的氨溶液鉴别。 例2、用化学方法鉴别氯苄、1-氯丙烷和2-氯丙烷。 分析:上面三种化合物都是卤代烃,是同一类化合物,都能与硝酸银的醇溶液反应生成卤化银沉淀,但由于三种化合物的结构不同,分别为苄基、二级、一级卤代烃,它们在反应中的活性不同,因此,可根据其反应速度进行鉴别。 例3、用化学方法鉴别下列化合物 苯甲醛、丙醛、2-戊酮、3-戊酮、正丙醇、异丙醇、苯酚 分析:上面一组化合物中有醛、酮、醇、酚四类,醛和酮都是羰基化合物,因此,首先用鉴别羰基化合物的试剂将醛酮与醇酚区别,然后用托伦试剂区别醛与酮,用斐林试剂区别芳香醛与脂肪醛,用碘仿反应鉴别甲基酮;用三氯化铁的颜色反应区别酚与醇,用碘仿反应鉴别可氧化成甲基酮的醇。鉴别方法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将化合物各取少量分别放在7支试管中,各加入几滴2,4-二硝基苯肼试剂,有黄色沉淀生成的为羰基化合物,即苯甲醛、丙醛、2-戊酮、3-戊酮,无沉淀生成的是醇与酚。 (2)将4种羰基化合物各取少量分别放在4支试管中,各加入托伦试剂(氢

有机化合物的鉴别与分离

有机化合物的鉴别与分离 有机化合物的鉴别与分离是指利用不同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上的差异而导致的有机化合物性质上的差异来对不同的有机化合物进行区分的过程,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利用不同官能团化合物之间结构性质上差异对不同官能团化合物进行鉴别分离(例如苯酚、苯胺、苯甲酸的鉴别分离);二、利用相同官能团化合物之间局部结构和性质上的差异对同系物等进行鉴别分离(例如乙醇、异丙醇、叔丁醇的鉴别)。 对有机化合物进行鉴别和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分离的要求不同。鉴别是利用不同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差异对具有不同结构组成的单一有机化合物进行区分;分离是指针对具有不同结构的有机混合物,利用各自性质上的差异,逐一从混合物中分离出单组分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的鉴别分离基础是利用不同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质上的差异。因此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熟悉掌握不同结构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特点是解决有机化合物鉴别分离问题的关键。 根据教材体系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将《有机化学》分为上、下半册,按章节对有机化合物的特殊性质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于同学们巩固有机化学各章节基础知识,建立不同官能团化合物之间的联系,系统掌握有机化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同时,结合各章节内容,给同学们讲解一些有机化合物鉴别与分离的实例,以提高同学们综合运用有机化学知识的技能。

有机化学(下)鉴别分离相关知识点 第十章醇和醚 1. Lucas试剂(氯化锌/浓盐酸)与伯、仲、叔醇的反应速度不同。 各级醇反应活性次序为: 苄醇和烯丙醇?叔醇?仲醇?伯醇?甲醇 第十一章酚和醌 2. 苯酚的卤代反应---三溴苯酚白色沉淀,用于苯酚的定性检验和定量测定。 3. 酚类物质和氯化铁溶液的显色反应,用于酚羟基的检验。 4. 利用苯酚的弱酸性对酚进行分离提纯: 酸性:碳酸?苯酚?醇。酚(碱)→酚钠(二氧化碳)→酚。 5. 利用苯酚(碱)→酚钠(甲基化试剂、卤代烃)→酚醚(氢碘酸)→酚 和碘代烃的反应,对酚类物质进行分离提纯及酚羟基的保护。 第十二章醛和酮 6. 利用醛和酮与羰基化试剂(2,4-二硝基苯肼)生成不同颜色的腙对醛和 酮进行鉴别检验。 7. 利用醛和酮与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反应形成α-羟基磺酸钠白色沉淀(与 酸碱共热有还原为原来的醛和酮)来对醛、甲基酮、七元以下环酮进行鉴别与提纯。 8. 醛和酮都含有羰基,但醛基含有氢原子而易氧化。利用醛可与弱氧化剂 Tollens试剂(银镜反应)、Fehling试剂(红色氧化亚铜沉淀)反应来区分鉴别醛和酮(酮难于氧化)。

有机物常见的鉴别方法

有机物烯烃,炔烃,醇,酚,糖等鉴别方法 1. 烯烃、炔烃、二烯: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红色褪去,又能使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褪去。 2.含有炔氢的炔烃: (1)能使硝酸银,生成炔化银白色沉淀(2)又能使氯化亚铜的氨溶液,生成炔化亚铜红色沉淀。 3.卤代烃:硝酸银的醇溶液,生成卤化银沉淀;不同结构的卤代烃生成沉淀的速度不同,叔卤代烃和烯丙式卤代烃最快,仲卤代烃次之,伯卤代烃需加热才出现沉淀。 4.小环烃:三、四元脂环烃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5.醇:(1)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鉴别6个碳原子以下的醇);(2)用卢卡斯试剂鉴别伯、仲、叔醇,叔醇立刻变浑浊,仲醇放置后变浑浊,伯醇放置后也无变化。 6.酚或烯醇类化合物:(1)用三氯化铁溶液产生颜色(苯酚产生兰紫色)。(2)苯酚与溴水生成三溴苯酚白色沉淀。 7.羰基化合物: (1)鉴别所有的醛酮:2,4-二硝基苯肼,产生黄色或橙红色沉淀; (2)区别醛与酮用托伦试剂,醛能生成银镜,而酮不能; (3)区别芳香醛与脂肪醛或酮与脂肪醛,用斐林试剂,脂肪醛生成砖红色沉淀,而酮和芳香醛不能; (4)鉴别甲基酮和具有结构的醇,用碘的氢氧化钠溶液,生成黄色的碘仿沉淀。 8.甲酸:用托伦试剂,甲酸能生成银镜,而其他酸不能。

9.胺:区别伯、仲、叔胺有两种方法 (1)用苯磺酰氯或对甲苯磺酰氯,在NaOH溶液中反应,伯胺生成的产物溶于NaOH;仲胺生成的产物不溶于NaOH溶液;叔胺不发生反应。 (2)用NaNO2+HCl: 脂肪胺:伯胺放出氮气,仲胺生成黄色油状物,叔胺不反应。 芳香胺:伯胺生成重氮盐,仲胺生成黄色油状物,叔胺生成绿色固体。 10.糖: (1)单糖都能与托伦试剂和斐林试剂作用,产生银镜或砖红色沉淀; (2)葡萄糖与果糖:用溴水可区别葡萄糖与果糖,葡萄糖能使溴水褪色,而果糖不能。 (3)麦芽糖与蔗糖:用托伦试剂或斐林试剂,麦芽糖可生成银镜或砖红色沉淀,而蔗糖不能。

有机化学常见有机物的鉴别

一.各类化合物的鉴别方法 1.烯烃、二烯、炔烃: (1)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红色腿去 (2)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腿去。 2.含有炔氢的炔烃: (1)硝酸银,生成炔化银白色沉淀 (2)氯化亚铜的氨溶液,生成炔化亚铜红色沉淀。 3.小环烃:三、四元脂环烃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腿色 4.卤代烃:硝酸银的醇溶液,生成卤化银沉淀;不同结构的卤代烃生成沉淀的速度不同,叔卤代烃和烯丙式卤代烃最快,仲卤代烃次之,伯卤代烃需加热才出现沉淀。 5.醇:(1)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鉴别6个碳原子以下的醇);(2)用卢卡斯试剂(浓盐酸与无水氯化锌的混合物)鉴别伯、仲、叔醇,叔醇立刻变浑浊,仲醇放置后变浑浊,伯醇放置后也无变化。 6.酚或烯醇类化合物: (1)用三氯化铁溶液产生颜色(苯酚产生兰紫色)。 (2)苯酚与溴水生成三溴苯酚白色沉淀。 7.羰基化合物: (1)鉴别所有的醛酮:2,4-二硝基苯肼,产生黄色或橙红色沉淀; (2)区别醛与酮用托伦试剂(银氨溶液),醛能生成银镜,而酮不能;(3)区别芳香醛与脂肪醛或酮与脂肪醛,用斐林试剂,脂肪醛生成砖红色沉淀,而酮和芳香醛不能; (4)鉴别甲基酮和具有结构的醇,用碘的氢氧化钠溶液,生成黄色的碘仿沉淀。 8.甲酸:用托伦试剂,甲酸能生成银镜,而其他酸不能。 9.胺:区别伯、仲、叔胺有两种方法 (1)用苯磺酰氯或对甲苯磺酰氯,在NaOH溶液中反应,伯胺生成的产物溶于NaOH;仲胺生成的产物不溶于NaOH溶液;叔胺不发生反应。(2)用NaNO2+HCl:脂肪胺:伯胺放出氮气,仲胺生成黄色油状物,叔胺不反应。芳香胺:伯胺生成重氮盐,仲胺生成黄色油状物,叔胺生成绿色固体。 10.糖:(1)单糖都能与托伦试剂和斐林试剂作用,产生银镜或砖红色沉淀; (2)葡萄糖与果糖:用溴水可区别葡萄糖与果糖,葡萄糖能使溴水褪色,而果糖不能。 (3)麦芽糖与蔗糖:用托伦试剂或斐林试剂,麦芽糖可生成银镜或砖红色沉淀,而蔗糖不能。 二.例题解析例1.用化学方法鉴别丁烷、1-丁炔、2-丁炔。分析:上面三种化合物中,丁烷为饱和烃,1-丁炔和2-丁炔为不饱和烃,用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或高锰酸钾溶液可区别饱和烃和不饱和烃,1-丁炔具有炔氢而2-丁炔没有,可用硝酸银或氯化亚铜的氨溶液鉴别。因此,上面一组化合物的鉴别方法为:例2.用化学方法鉴别氯苄、1-氯丙烷和2-氯丙烷。分析:上面三种化合物都是卤代烃,是同一类化合物,都能与硝酸银的醇溶液反应生成卤化银沉淀,但由于三种化合物的结构不同,分别为苄基、二级、一级卤代烃,它们在反应中的活性不同,因此,可根据其反应速度进行鉴别。上面一组化合物的鉴别方法为:

综合解析I 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与有机波普学课件

波谱综合解析的一般顺序 1.确定分子量和分子式。根据分子式计算化合物的不饱和度。 分子式的确定: a)质谱分子离子的同位素丰度计算 b)质谱高分辨精确质量测定 c)核磁共振氢谱推算简单分子的分子式 d)综合各谱信息 2.找出结构单元(基团),各谱中获得结构单元类型及数目的信息. 3.计算剩余基团 将分子式与已确定的所有结构单元的元素组成作一比较,计算出差值 4.将小的结构单元(基团)组合成较大的结构单元。 1H和13C谱的化学位移和耦合常数,找出相邻基团的重要线索,确定基团连接顺序。二维谱确定基团间的关联更为简便可靠。质谱碎片峰为重要的证据。 紫外光谱判断有无共轭体系。红外光谱某些基团的吸收位置可反映该基团与其它基团的相连接的关系。 5. 利用已确定的结构单元,组成该化合物的几种可能的结构。用波谱数据核对。 a)核对已找出的结构单元中的不饱和基团和分子的不饱和度是否相符 b)注意不饱和键和杂原子的位置 c)以推出的可能结构出发,对各种图谱进行指认 d)利用各种经验公式计算核磁共振的化学位移,耦合常数以及紫外吸收带 位置等,利用质谱碎裂机理推测碎裂途径及碎片质荷比。由计算值与实 测值比较的结果,确定可能的结构。 确定未知物所含官能团 1.取代苯环 氢谱:δ=6.5~8.0ppm 3J6~9 4J 1~3 5J 0~1 碳谱:δ=110~165ppm 质谱:存在m/z39、51、65、77序列,常可见91、92。分子离子峰较强 红外:~3030、~1600、~1500cm-1有吸收峰,苯环取代区670~910cm-1有吸收峰(苯环上取代类型特征)。 紫外:吸收位置视共轭体系的大小而定。吸收波长>250nm 单取代苯: 由苯环三类取代基的概念,并分析氢谱中的化学位移和耦合峰形,确 定单取代基类型 多取代苯: a)取代基数目:氢数目,被取代碳原子δ低场位移,DEPT谱等 b)取代基类型:

化合物结构鉴定之四大色谱发展总结

2016级化合物结构鉴定结课论文 姓名:徐俊 学号:104754160909 专业:环境工程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2016年12月20日

四谱技术的应用进展与讨论 摘要: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及质谱分析技术也在各国迅速地发展起来,其应用面涉及生命科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医药卫生、环境保护、食品化学、农业科学、石油化工等各个领域,特别是在生命科学探索、药物开发、毒物分析等研究中起着先导作用。本文简单介绍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及质谱的相关原理,并就这四种光谱分析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做了总结和讨论。 关键字: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联用 引言 红外光谱[1]是一种分子吸收光谱,它反映分子振动能级的跳跃情况,提供化合物具有何种官能团的信息。当样品中分子受到频率连续变化的红外光照射时,某一波长红外光的频率若与分子中某种振动形式的固有频率相同,光子的能量可以传送给分子,如果分子对光子吸收而产生振动能级的跃迁,则相应频率的透射光强度减弱。以波数或波长为横坐标,吸收强度或透过率为纵坐标记录吸收曲线,就得到红外吸收光谱。 紫外光谱[2]原理是具有光学活性的化合物,在紫外—可见光区(200~800nm)范围内,吸收一定波长的光子后,其价电子在分子的电子能级之间跃迁,由此而产生的分子吸收光谱被称为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简称紫外光谱。 核磁共振[3]原理是原子核在磁场中受到磁化,自旋角动量发生转动,当外加能量与原子核震动频率相同时,原子核吸收能量发生能级跃迁,同时释放出微弱

的能量,发射电信号,把这许多信号检出,并使之能进行空间分辨,就得到运动中原子核分布图像质谱。 质谱[4]是一种按质量大小规律(质核比)进行排列的图谱。原理是是将有机分子在真空中用电子轰击,给出不同质荷比的分子碎片,经质量分离器分离后,检测记录获得质荷比与丰度之间关系的质谱图,依据质谱图可获取化合物分子质量及结构信息。 1 红外光谱应用 1.1 在临床医学和药学方面的应用 除特殊情况外,鉴于每个化合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红外光谱,故红外光谱能为药品质量的监测提供了快速准确的方法[5]。如对药材天麻、阿胶以及西药红霉素等药物的研究[6]。红外光谱在临床疾病检测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吴汉福等7]用FTIR法对天然牛黄中胆红素钙的含量进行了定量测定。随着漫反射测试技术的出现,无损药物分析在近红外光谱分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1.2 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红外光谱已成功地用于农产品的品质分析,进而扩展到污染物的测定,如烟草、咖啡的分类、农产品产地来源鉴别,还用于检测可耕土壤的物理和化学变化[8]。在农业领域,近红外光谱可通过漫反射方法,检验种子或作物的质量。还能用于作物及饲料中的油脂、氨基酸、糖分、灰粉等含量的测定以及谷物中污染物的测定,近红外光谱还被用于烟草的分类、棉花纤维、饲料中蛋白及纤维素的测定,以及监测可耕土壤中的物理和化学变化[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