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脆弱区生态贫困的主体分析

中国生态脆弱区生态贫困的主体分析
中国生态脆弱区生态贫困的主体分析

中国生态脆弱区生态贫困的主体分析

摘要:本文基于CAS理论的视角,认为生态贫困包括管理主体,生产主体,消费主体和还原主体。并根据前文的理论分析,考虑到相关数据的来源,将对生态贫困产生影响的因素从管理主体、生产主体、消费主体与还原主体等四个方面进行考量,建立中国生态贫困影响因素测度指标体系框架,并运用eviews计量模型,从实证的角度对中国生态脆弱区生态贫困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由于生态贫困问题太复杂,影响因素太多,在一般面板数据分析步骤的基础上加入了变量筛选以突出显著性变量,实证分析的步骤为数据平稳性——变量筛选——面板模型选择,得到在本文的研究框架下对贫困影响显著的生态贫困主体模型。

关键词:生态脆弱区,生态贫困,CAS理论

中国由于人口在庞大基数上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相伴随的生态破坏,使得自然资源损耗日趋严重,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远远不能满足对环境资源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有的地区处于越来越凸显的生态贫困状态,这既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又阻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社会安定,从长远看,还将影响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目前,有关生态贫困的研究多数停留在表面,分析贫困与脆弱生态环境的相关性与生态贫困的发生机制,本文基于CAS理论对生态贫困进行剖析,寻找其显著影响因素,有助于生态贫困的治理。

1.生态贫困与CAS理论

何运鸿(2001)将生态贫困定义为“某一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超过其承载能力,造成不能满足生活在这一区域的人们的衣食住等基本生存需要和难以维持再生产的贫困现象”1。而鲍青青等(2009)分别从生态承载力,发展模式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3个角度去理解生态贫困,提出由于粗放式发展模式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负荷超过其生态承载力引起了生态赤字,人类的生态需要得不到正常满足,就是生态贫困状态2。本文倾向于认为生态贫困是低质量(或脆弱)的生态环境与过度的(或不适当的)人类经济活动相结合,引起的生态环境的恶化,进而威胁到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与居民的基本生存环境,使当地居民同时面临生态与经济的双重贫困。

关于生态贫困的研究,大多数学者都集中于研究贫困与脆弱生态环境的关系,并且认为可以把这种由于脆弱的生态环境或生态环境的退化导致的贫困理解为生态贫困。戴维·皮尔斯,李瑞丰·沃福德(1996)在世界环境委员会1987年对非洲撒哈拉地区的贫困现象进行了极具说服力的论述:“没有比任何一个地区承受着这种‘贫困—环境退化—进一步贫困’的恶性循环的痛苦更悲惨的了”。1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P·托达罗(1992)在《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中用地域差异理论来解释贫穷国家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指出贫困与生态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是造成贫困落后地区经济社会难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2李周,孙若梅(1994)指出我国的贫困地区与脆弱生态环境具有高度的相关性3。赵济(1995)认为在中国,西部生态贫困问题尤为突出,贫困人口也大都集中分布在西部生态脆弱地区4。赵跃龙,刘燕华(1996)提出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之间存在相关性,但这种相关性因不同工业、农业、种植业比重和不同工业、经济发展水平而不同;因不同经济地理区位、交通条件、地形地势而不同。5安树伟(1999)对中国农村贫困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症结和出结在于区域环境条件与主体不发育与供体不平等,其中部分内容涉及了生态贫困问题。6严冬立(2000)7,张义丰、周礼(2000)8,何运鸿(2001)9与陈南岳(200210,200311)从地理环境决定论角度研究了贫困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压力,提出消除生态贫困,实现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路。

复杂适应系统(Complez Adaptive Srstem,以下简称CAS)理论是美国霍兰(John Holland)教授于1994年在圣塔菲研究所成立十周年时正式提出的一种复杂性科学理论。复杂适应性理论的提出是对系统演化规律的思考。复杂性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复杂性产生机制的研究,复杂适应性理论正是对这个问题的一种回答。简单地说,其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适应性造就复杂性。CAS理论充分肯定了复杂系统的主体性存在,要素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存在是复杂适应系统的最

1戴维·皮尔斯.李瑞丰·沃福德.世界无末日[M] .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6:313

2迈克尔·P·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102~103

3李周.孙若梅.生态敏感地带与贫困地区的相关性分析[J] .农村经济与社会.1994.(4):49~56

4赵济.中国自然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5赵跃龙.刘燕华.中国脆弱生态环境分布及其与贫困的关系[J].人文地理.1996.11(2):1~7

6安树伟.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研究—症结与出结[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148~149

7严立冬.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A].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生态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0

8张义丰.周礼.西部贫困的根源是生态贫困[J].调研世界.2000.(11):13~15

9何运鸿.消除生态贫困的有效途径[J].农村经济与技术.2001.(2):33~34

10陈南岳.城市生态贫困问题研究[J].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2002.16(1):9~13

11陈南岳.我国农村生态贫困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4):42~45

基本的特征。复杂适应系统的适应是一种主动的适应,而主动的适应是必须具备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存在这一基本条件的。12

2中国生态脆弱区的生态贫困及其主体分析

从某种意义上讲,贫困问题就是一个生态问题。贫困率和贫困度的大小与生态环境的状况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在我国生态脆弱区与贫困地区的分布上有着明显的耦合体现。

世界银行依据收入贫困率与消费贫困率来评估我国三大区域的贫困发生率,我国西部省份的约是中部和东北部地区省份的3-4倍。由西到东贫困的发生率均依次下降,与我国生态脆弱区的区域分布具有一致性。以消费贫困率来说,贫困发生率最高的是西北各省(29%),其次是西南各省(21%)。接下来是中部各省(13%),贫困发生率最低的是东北地区(7%)和沿海各省(6%);收入贫困率有类似的情形,唯一的不同是中部和东北省份的收入贫困率基本相同(约为6%),收入贫困率最低的是沿海各省。13若按贫困人口的区域分布情况来衡量贫困的话,贫困与生态脆弱的区域一致性更加显著。全国贫困人口中的大约一半都分布在西部省份中,远高于西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29%)。而且,西部省份的贫困人口无论在深度还是严重度上(用贫困缺口比和贫困缺口比的平方来衡量)都远远高于中东部省份,依次大约为60%和66%。换句话说,中国约三分之二的贫困人口中分布在西部各省。14陆大道等以省为单位,根据贫困人口规模、贫困发生率等要素,将全国31个省份分为五类贫困地区15。其中,贫困发生率高的省区都属于生态脆弱区。贫困发生率不高,但贫困规模较大的地区中大部分也属于生态脆弱区。在李周等16的研究中,贫困在我国生态脆弱区十分显著。在划入生态脆弱区的县中,约有 76%的县是贫困县,在划入生态脆弱区的土地面积中,约有 43%的土地面积在贫困县内;在划入生态脆弱区的耕地面积中,约有 68%的耕地面积在贫困县内,在划入生态脆弱区的人口中,约有 76%的人口生活在贫困县内。17我国生态脆弱区还存在着这样一条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因果链:……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迟缓……生活贫困……生态环境更加恶12曾珍香.张培.王欣菲著.基于复杂系统的区域协调发展:以京津冀为例.科学出版社.2010.02:27

13世界银行.东亚及太平洋地区扶贫与经济管理局编.从贫困地区到贫困人群中国扶贫议程的演进中国贫困和不平等问题评估.中国贫困和不平等问题评估编委会.2009.51

14世界银行.东亚及太平洋地区扶贫与经济管理局编.从贫困地区到贫困人群中国扶贫议程的演进中国贫困和不平等问题评估.中国贫困和不平等问题评估编委会.2009.51

15陆大道等著.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3年04月第1版.186

16李周.陈若梅.高岭.等.中国贫困山区开发方式和生态变化关系的研究[M].太原:山西经济版社.1997:1-2 17李周.陈若梅.高岭.等.中国贫困山区开发方式和生态变化关系的研究[M].太原:山西经济版社.1997:1~2

化……欠发达……生态环境恶化……经济难以顺利起飞……继续贫困……18生态脆弱与经济贫困在这些地区范围内都表现显著,即生态贫困在我国生态脆弱区表现显著,于是就出现了我国生态脆弱区与贫困地区在地理分布上耦合的现象,这种地理分布的耦合现象又反过来证明了我国生态脆弱区存在生态贫困。

生态贫困问题实际上是把贫困问题放在生态经济系统的背景下进行分析,它把贫困的内涵更加丰富了。正如知识贫困、能力贫困等往往都是伴随着物质贫困与经济贫困存在一样,生态贫困也必然伴随着物质贫困与经济贫困而存在,而且可能同时伴随着知识贫困、能力贫困等。

根据生态环境脆弱的不同表现以及生态脆弱区的不同状态,我国生态脆弱区的生态贫困,一是地理因素表现的生态贫困,主要包括荒漠干旱区的生态贫困与喀斯特地貌区的生态贫困两种典型形态;二是人为因素表现的生态贫困,主要包括毁林开荒地区的生态贫困与资源枯竭地区的生态贫困两种典型形态。

我国生态脆弱区生态贫困作为一个系统,是由许多主体相互作用而成。本文将对以其本身性质的不同为分类标准的主体进行具体地分析。

生态贫困的主体分为内外两个层面。外部主体又称管理机构,包括相关的市场与环境管理机构及非政府组织。内部主体主要是经济系统中的不同企业与个人,根据其在生态贫困系统中的功能不同,分为生产主体,消费主体和还原主体。生产主体与消费主体就是我们传统经济学中的生产者与消费者,还原主体是人们生态意识觉醒后出现的一个新主体——资源再生产业(也叫循环产业)。由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组成的食物链网构成了生态贫困系统的内部主体。在还原主体出现以前,生产者在管理机构的管理和调控下,不断从源生态库中获取资源流、能源流、信息流等,消费者将经代谢的废弃物排入汇生态库,并且达到物质能量代谢的动态平衡。3就这样,生态贫困系统内部与外部的主体担负着不同的职能,并且彼此联系,互相影响,耦合组成了生态贫困系统的主体。

2.1管理主体

管理主体就是负责对生态脆弱区的经济发展、生态保护、资源开发等情况进行管理干预的组织。生态贫困的管理主体应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各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另一个层次是政府下属机构(各事业部门)和民间组织。二者密切合作,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我国生态脆弱区生态贫困的管理主体。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政府的手段由直接干预转换为间接调控,由政府单中心调控转向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多中心调控;因此各种干预则由政府下

18王宇辉.李长亮.李光全等编著.区域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基于中国西部经济发展和生态重建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7:184

属机构和非政府组织来执行。

2.2生产主体

生产主体是以获取收益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或个人,包括企业(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独立承担经济责任与经济风险的法人)与农户(从事农、林、牧、副、渔的具体市场经营活动)。生产主体生产产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是支配生产主体行为的根本原则,是生产主体作出各种选择时的核心动机和出发点,所以从理性经济人选择角度来看,他们往往继续向环境排放有毒物质来降低营运费用(绿色和平组织Greenpeace,1999)。

2.3消费主体

消费主体作为一个群体,它既是产品和服务的最终使用者,也是生产劳动要素的提供者。消费主体意味着那些既有消费意愿,又有消费支付能力的人与群体,即拥有可以随意支配的收入的人与群体。而且不同消费群体的话语权不是由其数量的多少决定,而是由其可以随意支配的收入决定。生活在生态脆弱区,深陷生态贫困怪圈的消费主体的消费需求,往往以物质需求为主,对于生态资本的期望,也是基于能够尽快转化为经济利益,增加其收入,使之摆脱贫困。过于迫切的脱贫期望,如果在行动中过于冲动(如对资源的滥采乱伐),很可能不利于生态资本的循环开发,也不利于生态贫困的彻底改善。

2.4还原主体

还原主体是生态经济系统区别于一般经济系统的一类特殊主体。它的职责是使系统垃圾与废弃物循环再生或对生态破坏退化进行修复,对生态贫困有缓解作用。还原主体包括废品回收企业与垃圾处理企业等再生资源企业。再生资源是指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已失去原有的全部或部分使用价值,经过回收与加工处理,能够重新获得使用价值的各种废弃物,包括废旧金属、报废机电设备及其零部件、报废电子产品、废轻化工原料、废造纸原料等。还原主体通过回收利用再生资源,使资源能够循环利用,其产业链条主要包括居民与企业等废物产生源——固定或流动回收站对废弃物进行集中分拣——再生资源化初加工或深加工——再生资

源利用供给。它能够有益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对生态资本的循环使用以及生态贫困的改善有着积极效果。

各主体在组织结构、文化信息基础结构及资源状况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生态经济系统的主体分为内外两个层面。外部主体又称管理机构,包括相关的市场与环境管理机构及非政府组织。内部主体主要是经济系统中的不同企业与个人,

根据其在生态经济系统中的功能不同,分为生产主体,消费主体和还原主体。生产主体与消费主体就是我们传统经济学中的生产者与消费者,还原主体是人们生态意识觉醒后出现的一个新主体——资源再生产业(也叫循环产业)。由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组成的食物链网构成了生态经济系统的内部主体。在还原主体出现以前,生产者在管理机构的管理和调控下,不断从源生态库中获取资源流、能源流、信息流等,消费者将经代谢的废弃物排入汇生态库,并且达到物质能量代谢的动态平衡。19本来生态经济系统具有适应性,可以随着时间而变化,经过系统内部和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适应、调节,通过自组织作用,经过不同阶段和不同的过程,向更高级的有序化发展,但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与人类对生活条件要求的不断提高,资源系统与环境系统逐渐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能量需要,于是物质能量代谢的动态平衡被打破,生态环境恶化。于是还原主体随着生态环境恶化而诞生。这里可以用维纳提出的控制论来阐述以正反馈和负反馈为基础的“自组织”科学概念。正反馈是一种破坏原有稳定状态,使系统趋于不稳定状态的反馈。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它的作用是能自动地加剧系统离开原有目标运动,朝着新的状态加速度地变化,其速度是令人难以意料的。在这种经济模式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开发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和获取利润。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弃物大量地投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一次性的。也就是说通过把资源持续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上的增长,结果却导致了环境的恶化和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而负反馈是一个自稳定的环路,它的作用是使系统不断消除干扰和噪声,系统表现为自调节、自适应行为,使系统力图恢复原来稳定状态的反馈。在经济生产中,还原主体与采用了节能环保技术的生产主体共同建构起一种负反馈的自调节机制。当企业生产过剩,导致资源存量下降时,资源的价格上涨,它自主促使生产主体节约资源或还原主体推进废弃物的资源化,使得生产能循环往复下去。同样,当废弃物的处置成本过高,它就会开发清洁生产工艺使生产主体与还原主体结合,进行无废(或无害化)生产或少废生产。可以说,还原主体与采用了节能环保技术的生产主体是生态经济系统区别于一般经济系统的重要标识。就这样,生态经济系统内部与外部的主体担负着不同的职能,并且彼此联系,互相影响,耦合组成了生态经济系统的主体。3生态贫困系统主体要素的构成

3.1生态贫困影响因素测度指标体系

我们根据指标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结合生态贫困系统主体要素的构19叶文虎主编王如松著.生产生态学基础.新华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93

成,以及本文基于CAS视角对生态贫困的解读,考虑到相关数据的来源,将对生态脆弱区生态贫困产生影响的因素从管理主体、生产主体、消费主体与还原主体等四个方面进行考虑,建立中国生态贫困影响因素测度指标体系框架。

测量指标体系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一级目标、二级目标、三级目标、四级目标。一级目标是生态贫困系统,二级目标是生态脆弱区贫困的影响要素也即生态贫困的主体,三级指标是对生态贫困主体的影响媒介,四级指标是针对三级指标设计的具体影响因子,具备可操作性。见表1所示:

表1 生态贫困影响因素测度指标体系框架

3.2具体测度指标解读及变量选取

(1)具体测度指标解读

第一,管理主体。由于在中国生态脆弱区生态贫困问题上,政府发挥着不可忽略、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对其下属机构与非政府组织有着极强的影响力,所以本文对管理主体影响的测度是通过政府财政支出来说明的。政府财政支出与生态贫困有关的包括教育财政,卫生财政,环保财政,农林财政,工商财政等项目。并且认为财政支出越大意味着政府对这方面的调控力度越大。教育财政,卫生财政是政府对消费主体的调控,农林财政,工商财政是政府对生产主体的调控,政策补贴是政府对还原主体的调控。

第二,生产主体。本文对生产主体影响的测度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其中,产业情况通过其GDP与就业人数来说明,并假定GDP 越大,就业人数越多,生产主体对生态贫困的影响就越大。

第三,消费主体。本文对消费主体影响的测度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进行:人口

数量、人口质量、农村消费与城市消费。其中,人口数量是通过人口出生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来说明;人口质量通过高等学校学生数与中等学校学生数来说明;农村消费通过农村恩格尔系数与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城市消费通过城市恩格尔系数与城市人均消费支出。

第四,还原主体。由于数据有限,本文对还原主体影响的测度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废水处理情况,废气处理情况,废物处理情况。

3.3数据说明

相关指标的面板数据是从2001年到2006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林业统计》及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组织编写的《在发展中消除贫困:中国发展报告2007》4中整理而来的。

4生态贫困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本节旨在运用eviews计量模型,从实证的角度对中国生态脆弱区生态贫困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由于生态贫困问题太复杂,影响因素太多,下文在一般面板数据分析步骤的基础上加入了变量筛选以突出显著性变量,其步骤为数据平稳性——变量筛选——面板模型选择。

接下来,我们分别用LLC、IPS、ADF-Fisher 、PP-Fisher四种方法对生态贫困影响因素测度指标体系中的二十个指标数据以及贫困的检验指标贫困率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发现只有财政补贴支出、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废水处理量与废物处理量五个指标数据平稳。考虑到回归模型应该平稳以及相关指标应该一致,对指标数据进行对数差分处理,得到其相关指数,并对处理过的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使所有数据都通过单位根检验。将贫困变化指数定义为P,教育财政支出变化指数定义为Z1,卫生财政支出变化指数定义为Z2,政策补贴支出变化指数定义为Z3,农林财政支出变化指数定义为Z4,工商财政支出变化指数定义为Z5,农业GDP变化指数定义为Z6,农业就业人数变化指数定义为Z7,工业GDP变化指数定义为Z8,工业就业人数变化指数定义为Z9,高等学校学生人数变化指数定义为Z10,中等学校学生人数变化指数定义为Z11,人口出生指数定义为Z12,人口自然增长指数定义为Z13,农村人均食品支出变化指数定义为Z14,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变化指数定义为Z15,城市人均食品支出变化指数定义为Z16,城市人均消费支出变化指数定义为Z17,废水处理量变化指数定义为Z18,废气处理变化指数定义为Z19,废物处理变化指数定义为Z20。所有变量都平稳,可以直接进行回归。

这二十个变量的选取是基于前文在CAS视角下生态贫困的主体分析,主体

的互动与适应性,自然也会体现在相关的变量上,尽管对数据进行了一定的处理,但是变量间仍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有些自变量可能并不对贫困的变化有显著影响,同时有些自变量之间可能相关,为了是解释变量更具有说服力,在正式回归之前,先用逐步回归法对自变量进行筛选,选出其中对贫困影响最显著的变量来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对所有指标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后,由于数据的有限性,只保留了对P影响最显著的两个变量:Z15与Z20,具体输出结果如下所示P=-0.058818 Z15 -0.000481 Z20

(-5.495510)(-1.988578)

在面板数据模型形式的选择方法上,我们通常采用F检验的方法。首先建立Z15,Z20与P的变系数模型,具体见表2。

表2 Z15,Z20与P的变系数模型

从表5中,可以得到S1= 0.010069。个体影响可以分为固定影响与随机影响两种,变截距模型也可以分为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与随机影响变截距模型两种。

5当数据中所包含的数量是所研究总体的所有时,个体之间的差异可以被看作是回归系数的参数变动,固定效应模型是合理的。由于本文是利用中国生态脆弱区所有省份的数据来考察贫困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截面包括总体的所有单位,因此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建立Z15,Z20与P的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具体见表3。

表3 Z15,Z20与P的变截距模型

于是,从表3中可以得到S2= 0.011878。接下来建立Z15,Z20与P的不变系数模型,如下:

P =0.000653-0.063490 Z15-0.000494Z20

(0.325307)(-3.539197)(-2.006634)

并得到S3= 0.016033。

然后根据F统计量的计算方法

F2=[(S3-S1)/│(N-1)(K+1)│]/[S1/NT-N(K+1)]∽F[(N-1)(K+1),N(T-K-1)]

F1=[(S2-S1)/│(N-1)K│]/[S1/NT-N(K+1)]∽F[(N-1)K,N(T-K-1)]

此处的面板数据拥有22个横截面单位,2个自变量,5个时期,则N=22,K=2,T=5,数据代入得:

F2= 2.26155888∽F(84,22),

F1= 0.514481893∽F(63,22)。

在给定5%的显著性水平下,根据EZCEL的FINV功能,得到F的临界值。

由于F2=2.26155888>F(84,22)= 1.86044311,所以不选择不变系数模型。

又由于F1= 0.514481893

于是贫困变化指数与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变化指数及废物处理变化指数的回归结果(具体见表3)为:

P=-0.054518Z15-0.000437Z20

回归结果表明,对贫困变化指数P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即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变化指数及废物处理变化指数的系数的t统计量分别为3.03235与1.817617。给定a=0.05,查t分布表,在自由度n-2=20时,得到临界值2.085963,所以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变化指数对贫困变化指数有显著性影响,而废物处理变化指数对贫困变化指数的影响就不那么显著,而且从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变化指数及废物处理变化指数的回归系数来看,可以得到以下两个结论:

(1)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变化指数与贫困变化指数之间是反向变动的,对此,可以理解为农民消费增速越快,扶贫绩效越好。从时序上农民消费增速提高必然蕴含着农民收入的增长。一方面,中国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中国中西部地区,这些地区人们的经济发展仍然以农业生产为主,作为中国生态脆弱区贫困的主体,农民本身就是扶贫的对象,其消费的增速越快意味着他们的生活越过越好,生活水平在提高,贫困状态自然得到改善;另一方面消费对经济增长有乘数效应,而且这种乘数效应在中国不同地区表现还有所不同,西部明显高于东部6。西部居民特别是农民有着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农民消费增速提高既有益于其自身,又有宜于社会。

(2)废物处理变化指数与贫困变化指数之间也是是反向变动的,对此,可以理解为废物处理量增速越快,意味着中国生态脆弱区在不断发展高能耗高污染行业,2000年到2005年正是西部大开发的起初几年,中西部地区积极寻求发展契机,迫切希望能够对东部产业进行承接。恰好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力成本与土地成本等的增加,部分资源密集型产业与污染性产业愿意到中西部投资建厂,这些产业的到来带动了中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了当地的就业水平,产业承接的好处已得到显现,于是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承接的动力更加充足,加大引进步伐,在这一过程中,难免就忽视了生态保护,从东部转移出来的这些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在推动承接地经济增长,提供当地居民收入,改善当地贫困状况的同时也加速了当地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1]何运鸿.消除生态贫困的有效途径[J].农村经济与技术.2001.(2):33~34

[2]鲍青青等.生态贫困初探.资源与产业[J].2009.10.112

[3]叶文虎主编王如松著.生产生态学基础[M].新华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93

[4]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组织编写.在发展中消除贫困:中国发展报告2007[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09月第1版. 39

[5]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06

[6]张宗静.乘数效应的省际差异分析.置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

国家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名录

国家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名录 区域范围面积(平 方公里) 人口(万人) 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根河市、额尔古纳市、鄂伦春自治旗、 阿尔山市、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扎兰屯市黑龙江 省:北安市、逊克县、伊春区、南岔区、友好区、西林区、翠峦 区、新青区、美溪区、金山屯区、五营区、乌马河区、汤旺河区、 带岭区、乌伊岭区、红星区、上甘岭区、铁力市、通河县、甘南 县、庆安县、绥棱县、呼玛县、塔河县、漠河县、加格达奇区、 松岭区、新林区、呼中区、嘉荫县、孙吴县、爱辉区、嫩江县、 五大连池市、木兰县 346997711.7 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吉林省:临江市、抚松县、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浑江区、江源区、 敦化市、和龙市、汪清县、安图县、靖宇县黑龙江省:方正县、 穆棱市、海林市、宁安市、东宁县、林口县、延寿县、五常市、 尚志市 111857637.3 阿尔泰山地森林草原生态功 能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市、布尔津县、富蕴县、福海县、哈 巴河县、青河县、吉木乃县(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属团场) 11769960 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 能区青海省:同德县、兴海县、泽库县、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玛沁县、 班玛县、甘德县、达日县、久治县、玛多县、玉树县、杂多县、 称多县、治多县、囊谦县、曲麻莱县、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 35339472.3 若尔盖草原湿 地生态功能区 四川省:阿坝县、若尔盖县、红原县2851418.2 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 功能区甘肃省:合作市、临潭县、卓尼县、玛曲县、碌曲县、夏河县、 临夏县、和政县、康乐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33827155.5 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 功能区甘肃省:永登县、永昌县、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不包括北部区块)、民乐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不包括北部 区块)、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中牧山丹马场、民勤县、山丹 县、古浪县青海省:天峻县、祁连县、刚察县、门源回族自治县 185194240.7 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江西省:大余县、上犹县、崇义县、龙南县、全南县、定南县、 安远县、寻乌县、井冈山市湖南省:宜章县、临武县、宁远县、 蓝山县、新田县、双牌县、桂东县、汝城县、嘉禾县、炎陵县广 东省:乐昌市、南雄市、始兴县、仁化县、乳源瑶族自治县、兴 宁市、平远县、蕉岭县、龙川县、连平县、和平县广西壮族自治 区:资源县、龙胜各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 县 667721234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山西省:五寨县、岢岚县、河曲县、保德县、偏关县、吉县、乡 宁县、蒲县、大宁县、永和县、隰县、中阳县、兴县、临县、柳 林县、石楼县、汾西县、神池县陕西省:子长县、安塞县、志丹 县、吴起县、绥德县、米脂县、佳县、吴堡县、清涧县、子洲县 112050.51085.6

我国生态脆弱区社会经济不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生态脆弱区传统产业结构重组新疆论文职称论文 摘要:生态脆弱区具有独特的人地关系特征,生态脆弱性与高资源消耗、高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和高耗水等“四高”为特征的传统产业结构间的矛盾是我国生态脆弱区社会经济不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文章研究以闽西为案例,探讨了生态脆弱区传统产业结构重构的一般原则和三大传统产业部门的重组要点。 关键词:生态脆弱区;传统产业;结构;重组 一、生态脆弱区的产业结构特征 (一)我国的生态脆弱区 在生物圈中,从宏观的角度认识生态脆弱区,中国主要有五个典型脆弱生态区:一是北方半干旱农牧交错带,范围包括东起科尔沁草原经鄂尔多斯高原南部和黄土高原北部、西至河西走廊东端的52个县(市)共约25万km2的地区;二是北方干旱绿洲边缘带,范围主要包括甘肃、新疆的61个县(市),面积约59万km2的地区;三是西南干热河谷地区,主要包括由一系列高山峻岭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紧密排列的岭谷相间地区的横断山区以及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为主体的自然环境最为多样化的广大地域;四是南方石灰岩山地地区,主要包括贵州、广西的76个县(市),共约17万km2的地区,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五是青藏高原地区,面积共约250万km2,属于高寒海拔生态脆弱区。根据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脆弱因子和过度垦殖、过度放牧等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可以归纳出一些脆弱生态指标。根据这些指标可以划分出西北半干旱区、北方半干旱半湿润区、华北平原区、南方山地丘陵区、西南石灰岩山地区、西南山地区和青藏高原区等7大类脆弱生态区。从上述两大典型分类可以看出,无论是从景观生态的角度还是从自然地理特征的角度,我国的脆弱生态区主要集中在三大阶梯的交接地带。在地形上,南方以山地丘陵为主,而北方以景观分界线附近的平原地形为主。闽西属于典型的南方山地生态脆弱区,生态脆弱性主要表现在环境的破坏极易导致水土流失、山洪瀑发和泥石流等严重的生态灾害。 (二)生态脆弱区的产业结构特征 1产业发展轨迹中呈现三大核心矛盾。首先是资源型工业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其次是技术力量弱、研发投入少与提升产业、产品档次、资源深加工的矛盾;第三,以农业为主的地域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轻工业落后的矛盾。 2.资源型产业结构特征突出。 3.传统农业比重较大。 二、闽西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农业结构的调整 1.发展大农业,逐步调整结构。发展大农业要求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实行一体化经营,组建大型农工商集团公司。同时放弃小而全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分步骤地压缩非优势农产品的生产,需压缩的产品主要是常规品种的早籼稻、油菜籽、糖蔗等,实现结构调整。 2.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规划期内重点投资发展优势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延长产业链,实现产业化经营。选择优势产业应遵循有限目标原则,主要构建三大产业链:生猪和优质家禽等养殖业产业链、盆栽花卉和反季蔬菜产业链、优质地方土特产品(地瓜干、花生)产业链。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大举措是培育农业类上市公司,同时尽快出台有关促进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以利于规模化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财预[2011]428号)

关于印发《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财预[2011]428号)的通知 财预[2011]42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 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动地方政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民生,充分发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政策导向功能,提高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绩效,特制定《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 财政部 二○一一年七月十九日 附件: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 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引导地方政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所在地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央财政在均衡性转移支付项下设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 一、基本原则 (一)公平公正,公开透明。贯彻民主理财理念,补助范围的确定、转移支付分配、资金使用与绩效考评等具体办法,由财政部会同中央有关部门并广泛征求地方意见后研究制定。转移支付办法和分配结果公开。 (二)重点突出,分类处理。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考虑中央财政承受能力,适当扩大转移支付范围,逐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三)注重激励,强化约束。实施绩效考评机制,对生态环境保护较好和重点民生领域保障力度较大的地区给予适当奖励;对因非不可抗拒因素而生态环境状况恶化,以及公共服务水平相对下降的地区予以适当处罚。 二、资金分配 (一)范围确定 1、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保护区、海南国际旅游岛中部山区生态保护核心区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2、《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禁止开发区域。 3、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的省区。 对环境保护部制定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其他国家生态功能区,给予引导性补助。 不享受中央均衡性转移支付省市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暂不纳入补助范围。 (二)分配办法 1、测算级次。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按县测算,下达到省,省级财政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分配落实到相关市县。 2、测算办法。选取影响财政收支的客观因素,适当考虑人口规模、可居住面积、海拔、温度等成本差异系数,采用规范的公式化方式进行分配。用公式表示: 某省(区、市)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应补助数=∑该省(区、市)纳入转移支付范围的市县政府标准财政收支缺口×补助系数+纳入转移支付范围的市县政府生态环境保护特殊支出+禁止开发区补助+省级引导性补助 其中: ①纳入转移支付范围的市县政府标准财政收支缺口,根据中央均衡性转移支付测算的该省纳入转移支付市县标准支出总额和该省(区、市)标准收支缺口率测算确定。 ②生态环境保护特殊支出,是指按照中央出台的重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程规划,地方需安排的支出,包括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污水、垃圾处理运行费用等。 ③补助系数,根据中央财政财力状况及纳入转移支付范围市县政府标准财政收支缺口等因素计算确定。 ④禁止开发区补助,根据各地国家层面禁止开发区域的面积和个数分省测算。 ⑤省级引导性补助,参照环境保护部制定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对省级生态功能较为重要的县市按照其标准收支缺口给予引导性补助。 三、监督考评 省级政府要做好资金分配和监管工作。享受转移支付的基层政府要将资金重点用于环境保护以及涉及民生的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为提高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益,财政部将定期会同有关部门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分配情况和使用效果进行评估。 (一) 资金分配情况。

产业园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报告编号:1505AAA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 报告编号:1505AAA ←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738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咨询电话: Email: 网上阅读: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高密度集聚之地,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产业园区可以通过带动投资、实现GDP增长以及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等多种渠道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非常强的拉动作用。因此,地方政府对产业园区的建设和运营有着非常高的积极性,通常在政策、资源等方面给予较大优惠以支持产业园区的建设。 未来产业园的发展必然从孤立的工业地产开发走向综合的产业开发,通过土地、地产项目的产业入股等方式,将土地、园区物业与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同样也从片面的环境建设走向全方位的氛围培育。同时,现代产业的发展也决定了新的产业区功能的综合性,不是单纯的工业加工、科技产品制造区,还包括配套服务的各种商业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管理服务、医疗服务、娱乐休憩服务等综合功能。 2015年版中国产业园区市场专题研究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是对产业园区行业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对研究过程中所获取的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分析,通过图表、统计结果及文献资料,或以纵向的发展过程,或横向类别分析提出论点、分析论据,进行论证。2015年版中国产业园区市场专题研究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如实地反映了产业园区行业客观情况,一切叙述、说明、推断、引用恰如其分,文字、用词表达准确,概念表述科学化。 2015年版中国产业园区市场专题研究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揭示了产业园区市场潜在需求与机会,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和公司领导层做战略规划提供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对银行信贷部门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复习辅导讲义+课后练习:生态脆弱区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2份)第19讲 生态脆

第19讲生态脆弱区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 主讲教师:田佩淮北京著名地理特级教师 题一:长江上游地区地形复杂,自然资源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800~1600mm之间。根据所学知识和下列资料,回答(1)~(5)题。 材料一:见图甲材料二:见图乙 图甲长江上游流域概况示意图图乙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构成 材料三:见图丙 图丙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与地形坡度的关系 (1)长江上游流域的优势自然资源有_______、_______、。 (2)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比重最大的土地类型是________;在地形坡度5°~25°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________。 (3)长江上游流域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多选)() A.植物种类增加B.土壤肥力降低 C.涵养水源能力下降D.泥沙淤积河道和湖泊 E.增加降水量,引发滑坡、泥石流 (4)分析影响该区域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5)提出该区域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 题二:材料分析题:材料一:从黄土高原现代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分析,人为原因所占的份额要高于自然因素。例如,陕西省的安塞县是一个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据科学工作者对这一地区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为原因的研究,发现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占目前总水土流失量的9.6%,而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要占到90.4%。 材料二:甘肃西峰南小河沟,是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典型流域。在进行小流域治理时,根据这里土壤侵蚀的规律,实行了“保塬、护坡、固沟”的治理方针。 (1)哪些人为因素造成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2)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什么?应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实现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实施方案(最新)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 实施方案 为了确保今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价与考核工作顺利完成,按照环保部、财政部《关于加强“X”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工作的通知》(环办监测函〔X〕X号)、省环厅、省财政厅《关于加强“X”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工作的函》(X环函〔X〕X 号)、《X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暂行办法》(X环发〔X〕X号)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我县已被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名单》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各有关单位要严格按照考核指标计算,及时汇总上报,推动我县地表水、空气质量、污染源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监测工作取得实效,确保中、省对生态补偿转移支付资金的正常拨付和奖励兑付。 二、考核范围及内容 (一)范围。依据《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名单》,我县全境均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考核范围之内。 (二)内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内容包

括技术评价指标(自然生态考核指标、环境状况考核指标)和调节指标(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无人机遥感抽查、人为因素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其中自然生态考核指标包括林地覆盖率、草地覆盖率、水源涵养指数、耕地和建设用地比例、生态保护红线等受保护区域面积所占比例;环境状况考核指标包括Ⅲ类或优于Ⅲ类水质达标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优良以上空气质量达标率、土壤环境质量指数;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包括生态保护成效、环境污染防治、环境基础设施运行及县域考核工作组织。 三、职责分工 财政局负责提供X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证明材料,加盖单位公章。(包括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证明材料表,X年生态转移支付支出明细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各类专项资金下达文件) 经发局负责提供X县产业增加值指标证明材料;生态建设工程项目计划表,工程明细,以及项目的文件(工程设计资料、批准实施的文件和验收文件批复或阶段性验收报告);产业负面准入清单、资料及相关文件。 住建局负责提供X县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指标证明材料,包括:污水处理厂信息表,照片和证明文件,照片要求以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为对象,拍摄近景、远景照片(电子版和纸质版),尺寸不得小于2500*1500像素;证明文件包括污水处理厂运行、在线监控数据、有效性监测报告等资料以及年度污水排放总量、收集量、达标排放量、

全国生态环境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

我国是世界上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最大、脆弱生态类型最多、生态脆弱性表现最明显的国家之一。我国生态脆弱区大多位于生态过渡区和植被交错区,处于农牧、林牧、农林等复合交错带,是我国目前生态问题突出、经济相对落后和人民生活贫困区。同时,也是我国环境监管的薄弱地区。加强生态脆弱区保护,增强生态环境监管力度,促进生态脆弱区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脆弱区的保护。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我国许多地方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很低;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就是保护中华民族发展的根基。《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明确指出在生态脆弱地区要实行限制开发。为此,“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部将通过实施“三区推进”(即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保护战略,为改善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提供政策保障。 本纲要明确了生态脆弱区的地理分布、现状特征及其生态保护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任务,为恢复和重建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编辑本段一、生态脆弱区特征及其空间分布 生态脆弱区也称生态交错区(Ecotone),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交界过渡区域。这些交界过渡区域生态环境条件与两个不同生态系统核心区域有明显的区别,是生态环境变化明显的区域,已成为生态保护的重要领域。

(一)生态脆弱区基本特征 1.系统抗干扰能力弱。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较差,对环境变化反映相对敏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发生退化演替,而且系统自我修复能力较弱,自然恢复时间较长。 2.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中,环境与生物因子均处于相变的临界状态,对全球气候变化反应灵敏。具体表现为气候持续干旱,植被旱生化现象明显,生物生产力下降,自然灾害频发等。 3.时空波动性强。波动性是生态系统的自身不稳定性在时空尺度上的位移。在时间上表现为气候要素、生产力等在季节和年际间的变化;在空间上表现为系统生态界面的摆动或状态类型的变化。 4.边缘效应显著。生态脆弱区具有生态交错带的基本特征,因处于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交接带或重合区,是物种相互渗透的群落过渡区和环境梯度变化明显区,具有显著的边缘效应。 5.环境异质性高。生态脆弱区的边缘效应使区内气候、植被、景观等相互渗透,并发生梯度突变,导致环境异质性增大。具体表现为植被景观破碎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系统退化明显,水土流失加重等。 (二)生态脆弱区的空间分布 我国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南方丘陵区、西南山地区、青藏高原区及东部沿海水陆交接地区,行政区域涉及黑龙江、内蒙古、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类型包括:

工业园区发展现状分析

1.我国工业园区发展趋势方向——产城共融 一、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从1984年第一个经济开发区一一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正式设立开始,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工业园区已经发展成为由大量不同种类、不同级别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旅游度假区、生态经济区等组成的遍及全国各地的发展格局。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例,1998年8月,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开始实施,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明确列入火炬计划的重要内容。在火炬计划的推动下,各地纷纷结合当地特点和条件,积极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到2013年末,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数量达到21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数量为105个;截至2014年8月末,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数量为21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数量为114个。 图表1:2008-2014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数量(单位:个)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随着全国各级开发区数量的不断增加,开发区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国民经济贡献率持续提高。其中,国家级开发区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占所在城市的比重超过13%,东部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占所在城市的比重达到16%,中西部达到9%以上。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工业园区建设与运营市场前瞻及转型升级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1-6月,全国215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409亿元,工业增加值2600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657亿元,财政收入7339亿元,税收收入62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12.3%、14.7%、18.7%、15.2%,增幅分别高于全国(7.4%、7.2%、8%、8.8%和8.5%)5.6个、5.1个、6.7个、9.9个和6.7个百分点;实际使用外资和外商投资企业再投资金额2020亿元,同比增长8.8%;实现进出口总额24315亿元(其中,出口12917亿元,进口11398亿元),同比增长4.5%。国家级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

生态脆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思路

生态脆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思路 2006-12-26 生态脆弱区也就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联合国《濒危物种公约》认为,脆弱生态环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其损失不可弥补;二是对于人类引起的变化特别脆弱;三是如果这一损失或退化导致物种多样性降低和生态系统不稳定性增加,将可能产生广泛的不良连锁反应。北京大学学者刘燕华认为,脆弱生态环境是一种对环境因素变化敏感而维持自身稳定性的可塑性较小的生态环境系统;著名学者申元村认为脆弱生态环境是生态稳定性差,生物组成和生产力波动性较大,对人类活动及突发性灾害反应敏感,自然环境易于向不利于人类利用方向演替的一类生态环境。生态学家杨勤业总结了关于脆弱生态环境的三种理解和认识。第一种是纯自然的理解,即以自然属性或生态方面的变化类型和程度来定义,认为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被打乱,超过了弹性自调节的“阈值”,并由此导致反馈机制的破坏,系统发生了不可逆变化,从而失去恢复能力;第二种是自然~人文理解,即认为生态系统发生了根本变化,以至于影响当前或近期人类的生存和自然资源的利用;第三种是人文理解,即认为环境退化超过了能长期维持目前人类利用发展的现有经济社会技术水平。他认为,第一种理解回避了人为干扰对生态环境所发生的作用和影响;第二种理解把人地关系系统视为一个静态的、封闭的系统,从中去探求系统内部的自然因素和人为条件的变化及其后果,忽略了来自地区以外的可能投入、技术上的变化、经济活动的替代性以及环境退化对区域以外的影响。这与任何一个地域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的认识相矛盾;第三种理解把区域环境变化、存在的问题与区域乃至区际的社会经济条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目的在于找到最终导致生态环境脆弱和资源枯竭的真正原因,为正确认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科学制定区域开发决策服务。因此第三种理解更具有实际和理论意义。本成果采用第三种理解的概念,并把它作为判断青海生态脆弱区的主要标准。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牛文元教授主编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书测算出,青海的生态环境脆弱度高达1.2344,在大陆30个省市区中名列第2位,而脆弱度越大,表明该区域生态环境越脆弱。其结论是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宁夏、青海、甘肃、陕西和新疆等西北5省区的生态环境最脆弱。该书还同时指出,如果以北京和上海区域发展的相对成本为1.00时,青海的区域发展成本就高达1.84,也位列各省市区第2位。所以从整体看,青海高寒缺氧、气候干旱、土壤贫瘠,生物自育繁殖能力极低,全省都属于生态脆弱区。但是青海地域辽阔,面积广大,情况复杂,各地生态脆弱的表现和原因不尽一致。这里根据形成的原因(如是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等自然因素引起,或过垦、过牧、过樵和工业污染等人为因素引起)、环境结构类型(如生态景观、地貌形态等)、脆弱表现形式及脆弱程度差异,将全省分为4个生态脆弱区~东部地区,柴达木地区、三江源区和环湖地区。我们不难发现,在4个区域中,环湖地区生态环境自我恢复能力较强、植被覆盖率也较好,基本属轻微生态脆弱区,而其他3个区域都属于重度生态脆弱区。本成果接受有关部门的意见~主要研究东部地区,柴达木地区和三江源区的生态脆弱问题,并分区制定各自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对环湖地区基本不给予考虑。按理,本成果应对3个生态脆弱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但鉴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比较多,这里再没有单独列章给以重复,而是把其内容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实施方案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考核 工作实施方案 为做好我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价和考核工作,确保我区顺利通过考核验收,根据《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办法》、《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指标体系实施细则》和《X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工作实施方案》等有关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充分认识考核工作的重要性 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评价结果关系到中央财政对县域转移支付力度,对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和增强保护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每年对列入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区)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并通过奖罚并重的政策对生态环境质量有所好转的县区进行奖励,对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变差的县区进行扣减转移支付资金,重在鼓励各县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主要通过地方自查与抽查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每年通过统计相关考核指标,编制自查报告,按时报送接受考核验收。 二、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X年度X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副区长X任组长,区政府办主任X、环保X分局局长X任副组长,区经发、财政、统计、国土、林业、农业、水务、城管

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生态环境质量考核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在环保X分局,X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X年度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X区生态环境质量考核日常工作及数据审核、自查等工作,各责任单位要指定一名业务骨干为办公室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此项工作。区财政局要统筹安排资金作为开展此项考核监测的工作经费。 三、时间安排 各相关单位要落实专人负责统计数据、收集资料,做好考核准备工作。环保X分局、区经济发展局、财政局、统计局、国土X分局、林业局、农业局、水务局、城管局等相关单位要按时间要求完成对应数据的填报工作,并报送区环境监测站汇总,证明材料一份(盖章)并附电子版。(数据表格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提供,报送时间为10月22日前) 四、职责分工 环保X分局:⑴负责环境状况考核指标填报工作,主要包括:①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强度;②污染源排放达标率;③Ⅲ类或优于Ⅲ类水质达标率;④优良以上空气质量达标率。⑵填报生态环境保护创建信息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信息表、受保护区域信息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情况表;⑶填报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项目)情况表; 区经发局:⑴填报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项目)情况表;(2)填报生态环境保护创建信息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信息表。

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

县域土地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 ——以新疆温宿县为例 人类活动正日益影响和改变着温宿县土地利用结构、布局、方式与强度,因此温宿县土地生态环境也发生显著变化,总体来说有变好的一方面,也有部分区域生态环境出现了退化现象。目前,对温宿县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变化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所引起的土地生态环境问题,还缺乏深刻、全面的认识和系统的研究。根据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围绕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切实做好温宿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温宿县土地利用生态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区域概况 新疆温宿县位于新疆西部天山中段托木尔峰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地处东径79°28′-81°28′,北纬40°52′-42°21′之间,北以天山主脊克尔斯克尔为界与昭苏县相依,地势北高南低,分为北部山区和南部平原两大部分。北部山区具有独特的冰融地貌,冰川伸入峡谷,冰融汇流成河,林木和高山、亚高山草地分布其间,是传统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南部平原占全县总面积的43.83%,有着不同气候、土壤、生物资源的两片平原—西部库木艾日克河与托什干河冲积平原和东部台兰河与喀拉尤勒滚河洪积平原,是传统的农牧业生产基地。 温宿县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山区气候呈垂直分布,高山寒冷,终年积雪,冰川纵横;中山温带,有云杉、草甸覆盖;平原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光照充足。温宿县水资源丰富,县境内冰川面积l2l9.68平方千米,总储水量1582.29亿立方米,大小河流43条,总长889千米,年均降水量65.4毫米,天然水资源储量96.4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16.18亿立方米。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冲积扇下部及扇缘地带,有利条件是灌溉水源便利,地形较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质地相对较细,通透适中,适应发展农业。 温宿县总面积为1420246.16公顷,总人口20.89万人,主要有维吾尔、汉、回、柯尔克孜等21个民族,包括1镇9乡和5个国有农场、5个国有牧场、2个国有林场,是个半农半牧县。2000年温宿县农业总产值6.84亿元,粮食总产16.l7万吨,种植业形成了以粮、棉为中心的多元化格局。温宿县是新疆商品粮基地之一,县水稻农场是全国“绿色食品”(优质大米)基地之一。温宿县粮食播种面积18.22千公顷(复播面积3.44千公顷),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9.10千公顷(复播面积1.27千公顷),有棉花、啤酒花、甜菜、胡麻、油菜等,是阿克苏地区棉花、啤酒花出口基地之一;昆托牌系列大米为2001年新疆名牌产品,它是新疆唯一的“绿色食品”大米,畅销区内外;啤酒花曾获国家经贸部优质产品荣誉证书。 2 温宿县土地利用现状 2.1 土地利用数量与结构现状分析 根据200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综合统计数据,全县土地总面积1420246.16公顷,其中耕地76946.11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4%,占利用面积8.3%;园地6769.23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47%,占利用面积0.73%;林地33871.22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38%,占利用面积3.65%;牧草地782726.25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5.1%,占利用面积84.45%;其他农用地16450.76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15%,占利用面积1.77%;居民点工矿用地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是实现我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被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水平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需要在实践中加以解决。本文首先围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现状加以阐述,然后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策,希望能够积极推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提升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水平。 关键词: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现状;对策 1 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刚刚起步。虽然潜藏着巨大的环境经济效益,然而,其实现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反而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和较多资金的不断投入。因此,当前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还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 1.1 思想认识不够,影响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水平 生态工业园区所预期的利益需要借助多个主体的共同参与才能最终实现。毕竟工业园区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相反,需要经过管理者进行有效协调、相关企业的积极参与等环节。然而,很多政府对工业园区的建设不愿报以太过长久的等待,希望立竿见影,马上得到利益回报。这种思想认识是有失偏颇的,无法推动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 1.2 管理机构运行不善,制度保障有所欠缺 随着城市发展对生态工业园区的逐渐重视,很多政府部门都设置了相应的工业园区推进管理机构。然而,这些机构普遍存在松松垮垮的特点,不能正常发挥出自身的职能,出现问题时,不能进行有效的协调。同时,管理工作开展需要一定工作制度,但绩效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仍然显得不合时宜,存在加大的提升空间,否则,会无端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制约建设步伐。 1.3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构建,构建难度很大 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制定往往建立在事后治理的层面上,还无法具备高度的前瞻性,法律法规的预防性无从体现。因此,促进经济、环境、社会均衡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更是没有构建。究其原因,我们要构建这样的法律法规体系,会设计很多部门,难度也较大,这是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却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 1.4 工业园区规划不合理,严重忽略其他因素

中国生态园区现状分析

中国生态园区建设现状分析 一、中国生态园区概况 生态园区以绿色环保为宗旨,是现代工业园区建设的主流。在西方国家上世纪50、60年代开始营建生态园区起,我国在2008年方才命名苏州工业园等第一批生态园区。虽然起步较晚,但我国生态园区建设已呈蓬勃发展之势。从2008年的三家第一批生态园区,已发展到目前的60个。 二、已建成园区案例分析 1.苏州工业园 苏州工业园是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新城区。该园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要合作项目,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30万,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 于2008年被国务院命名为生态园区。 投资优势: 高新技术产业高地、国家级产业基地、创业投资活跃、知识产权保护。 入住产业及企业: 科技创新集群推进、软件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 2.中关村科技示范园 于2006年批准了中关村科技园区新的规划范围,逐步成为“一区十园”跨行政区域的高端产业功能区,并辐射全国。 示范区定位: -中国高科技自主创新的发源地 -中国高科技创业和投资的热土 -中国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先行实验区 -中国培养和聚集高素质人才的基地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 战略目标: 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培养和聚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 -研发和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 -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 -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 3.马坊镇工业园区(建设中) 马坊工业园区位于北京市平谷县西南方向京平高速南2km、京哈高速北5km处。总规划面积10k㎡,一期规划面积5k㎡。是北京市十六个市级开发区之一。 2007年12月中关村科技园区与平谷县人民政府签约共建“中关村马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入驻企业可享受中关村科技园区产业联盟、开放实验

北京市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9讲 生态脆弱区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课后练习 新人教版(1)

第19讲生态脆弱区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 题一:长江上游地区地形复杂,自然资源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800~1600mm之间。根据所学知识和下列资料,回答(1)~(5)题。 材料一:见图甲材料二:见图乙 图甲长江上游流域概况示意图图乙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构成 材料三:见图丙 图丙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与地形坡度的关系 (1)长江上游流域的优势自然资源有_______、_______、。 (2)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比重最大的土地类型是________;在地形坡度5°~25°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________。 (3)长江上游流域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多选)( ) A.植物种类增加B.土壤肥力降低 C.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D.泥沙淤积河道和湖泊 E.增加降水量,引发滑坡、泥石流 (4)分析影响该区域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5)提出该区域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 题二:材料分析题:材料一:从黄土高原现代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分析,人为原因所占的份额要高于自然因素。例如,陕西省的安塞县是一个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据科学工作者对这一地区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为原因的研究,发现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占目前总水土流失量的9.6%,而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要占到90.4%。 材料二:甘肃西峰南小河沟,是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典型流域。在进行小流域治理时,根据这里土壤侵蚀的规律,实行了“保塬、护坡、固沟”的治理方针。 (1)哪些人为因素造成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2)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什么?应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实现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 (3)有关水土流失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因素是形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B.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优点 C.水土流失可以随时发生在任何区域内的某一地段 D.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危害,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 (4)有关南小河流域治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南小河自然环境好,治理效益也好 B.南小河流域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因此,小流域治理要从治水入手 C.护坡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D.农业技术措施是固沟关键 题三:读图2-3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内蒙古阿拉善盟位于腾格里沙漠边缘,在十几年前,草原的覆盖率为5%,草场土质为粘土,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这里草原放羊载畜量为120万头,实际上养羊头数为200万头以上。 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有上百万的外地人拥入内蒙古草原搂取发菜(谐音发财)赚钱,内蒙古1/5的草原严重退化。人口增多及掠夺式的行为,给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是沙漠化土地扩大的主导因素。现今,许多地方寸草不生,阿拉善地区沙漠正以每年1000平方米的速度在扩大,牧民的生计陷入困境,有3万多人被迫转移出沙漠地区。 图2-3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出荒漠化扩大的人为原因分别是、。 (2)A农耕区出现的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是,形成的原因是。 (3)我国为防止这一地区沙漠的南侵,已营造了“”防护林带,该防护林带的作用是。 (4)解决该地区农牧民能源短缺的途径有哪些? 题四:读世界荒漠带分布图,回答(1)-(4)题。 (1)世界上的荒漠带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类型。

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类题目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类题目一、典例引领 [典例]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思路点拨] 第(1)题,将“小老头树”的形态特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降水量低于400毫米、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冬春季节多大风相结合即可。第(2)题,该区域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小老头树”的存在说明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不利于树木的存活和生长,而且树木的存在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因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相对于草本植物,树木会蒸腾更多水分,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第(3)题,根据前面两题的提示,本题主要从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的角度作答。 [答案] (1)降水量少(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 (2)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 (3)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

甘肃“三屏四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介绍

甘肃“三屏四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介绍 2010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土空间开发规划。按照国务院部署和省政府要求,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了《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2012年省政府印发了《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全国第二个颁布实施的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甘肃生态体系的基本特征和格局,甘肃省委、省政府确定在“十二五”期间积极构建“三屏四区”生态功能区。以下是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关于“三屏四区”资料介绍。 “三屏”是指以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为主的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以“两江一水”(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为主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以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为主的河西内陆河上游生态屏障;“四区”是指石羊河下游生态保护治理区、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区、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肃北北部荒漠生态保护区。涉及37个县市区,面积26.7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2.84%。人口883.18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33.61%。 生态功能区要以修复生态、保护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供给为主要任务,增强提供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产品的能力,引导生态脆弱地区人口有序转移。在突出生态功能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科学界定部分区域的农牧业生产规模,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林下产业、旅游业、服务业等特色产业。 1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

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包括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合作市、夏河县、碌曲县、玛曲县、卓尼县、临潭县,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临夏县、和政县、康乐县、积石山县,总面积33031.24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76%;2008年,区域内总人口为154.1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5.86%。该地区位于甘肃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多属高寒阴湿气候,是省内草场、林地比较集中的区域,植被茂密,传统牧业比较发达,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其中,黄河在玛曲境内迂回绕行433 公里,形成大面积沼泽湿地,是黄河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卓尼、临潭两县林区集中,是洮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功能定位:黄河上游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全国生态重点治理区。 发展方向: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与发展并重的方针,以构建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为重点,加快传统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推行禁牧休牧轮牧、以草定畜等制度,加大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草原综合治理和重点区段沙漠化防治,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培育与生态环境适宜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业等特色产业。减少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实施牧民定居工程,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建设全国重要水源涵养区和全省优质畜产品供给区。 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 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是我国黄河流域最大的水源补给区。草地、森林和湿地构成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涵养和补给着黄河水源,年提供约66 亿立方米水量,约占黄河总径流量的11%,在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该区域已纳入国家限制开发生态地区水源涵养功能区,2007 年12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并启动实施《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涉及生态保护与修复、农牧民生活生产、生态保护支撑体系等建设。 2 长江上游“两江一水”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 长江上游“两江一水”是指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流域,是我国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区。长江上游“两江一水”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陇南市的武都区、文县、康县、宕昌县、两当县,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迭部县、舟曲县。面积25060.01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5.88%。2008年,人口为145.35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5.53%。 该地区天然植被较好,是甘肃省最大的原始林区。流域内林地8838平方公里,天然草地165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40—57%,林草覆盖率最高的区域达到80%以上。既是甘肃热量和水分条件最好的地区,也是全省最大的天然林区和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为我国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生物基因库。 功能定位:长江上游水源涵养和生态屏障、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重要区域。 发展方向:坚持严格保护、合理利用、休养生息的方针,以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为重点,加强生态保护,减少与主体功能定位不一致的开发活动。继续实施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综合治理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绿化工程、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草地治理工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