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十家鸡的外形与内部解剖

实验十家鸡的外形与内部解剖
实验十家鸡的外形与内部解剖

实验十家鸡的外形与内部解剖

鸟类或禽类是指体表被覆羽毛、有翼、恒温和卵生的高等脊椎动物。它是在中生代从爬行类分化出来向空中发展的一支。鸟类分古鸟亚纲和今鸟亚纲,古鸟亚纲仅有始祖鸟等化石鸟类,今鸟亚纲中除齿颌总目为化石种类外,均为现存鸟类,分为平胸总目、企鹅总目和突胸总目。其中突胸总目包括了现存鸟类的绝大多数,分布遍及全球。它们的共同特征是翼发达,善于飞翔,胸骨具龙骨突,骨骼充气,具尾综骨,体表有裸区及羽区之分,正羽发育良好,构成羽片,雄鸟绝大多数不具交配器官。

鸟类是对环境变化最为敏感的类群。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大力提畅保护。以家鸡的外形与内部解剖观察,来掌握鸟类的适于飞翔的主要特征,将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家鸡骨骼及解剖的观察,认识鸟类各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适应于飞翔生活的主要特征;同时学习解剖鸟类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一)家鸡整体骨骼的观察

(二)家鸡的解剖。

三、实验材料和用具

家鸡(或家鸽)整体骨骼标本、活家鸡(或家鸽、鹌鹑)。

开水、水桶、大盆、解剖器具、解剖盘。

四、实验操作及观察

本实验以解剖操作为重点,骨骼系统以了解鸟类与适应飞翔生活有关的大体结构为主。

(一)家鸡骨骼系统的观察:

1.脊柱:区分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除颈椎及尾椎外,鸟类的大部分椎骨已愈合在一起,使其背部更为坚强而便于飞翔。

⑴颈椎:16~17枚(家鸽14枚),彼此分离。第一、二颈椎特化为寰椎与枢椎。取单个颈椎(寰椎与枢椎除外)观察椎体与椎体之间的关节面;观察其上面和侧面有何不同?鸟类的颈椎为何种形状?有何功能?

⑵胸椎:5个胸椎互相愈合,每一胸椎与1对肋骨相关节。★鸟类与鱼类的肋骨相比有何区别?

⑶愈合荐骨(综荐骨):由胸椎(1个)、腰椎(5~6个)、荐椎(2个)、尾椎(5个)愈合而成。

⑷尾椎:在愈合荐骨的后方有6个比较分离的尾椎骨。

⑸尾椎骨:位于脊柱的末端,由4个尾椎骨愈合而成。

2.头骨:鸟类头部的骨骼多由薄而轻的骨片组成,骨片间几乎无缝可寻(仅于幼鸟时,

尚可认出各骨片的界限)。头骨的前部为顔面部;后部为顶枕部,后方腹而有枕骨大孔。头骨的两侧中央有大而深的眼眶。眼眶后方有小的耳孔。注意上颌与下颌向前延伸形成喙,不具牙齿。

3.肩带、前肢及胸骨:

⑴肩带:由肩胛骨、乌喙骨及锁骨组成,非常健壮,分为左右两部,在腹面与胸骨连接。

A肩胛骨:细长,呈刀状,位于胸廓的背方,与脊柱平行。

B乌喙骨:粗壮,在肩胛骨的腹方,与胸骨连接。

C锁骨:细长,在乌喙骨之前,左右锁骨在腹端愈合成1个“V”字形的叉骨。生活时上端与乌喙骨相连,下端由韧带与胸骨相连。叉骨为鸟类特有,想想它有什么功能?

D肩臼:由肩胛骨和乌喙骨形成的关节凹,与肱骨相关节。

⑵前肢:对照教材上的图认识肱骨、尺骨、桡骨、腕骨等骨骼连结,腹中央有1个纵行的龙骨突起。

4.腰带及后肢:

⑴腰带:构成腰带的髂骨、耻骨、坐骨愈合成无名骨。骼骨构成无名骨的前部,坐骨构成其后部。耻骨细长,位于坐骨的腹缘。开放型骨盆。

⑵后肢:对照教材上的图,注意胫骨与跗骨合并成胫跗骨。跗骨与跖骨合并成跗慧骨。两骨间的关节为跗间关节。注意趾骨的排列情况。

(二)外形观察:鸡的身体与一般鸟类一样被羽,这些羽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鸟类身体原来的轮廓,而使它成为流线型。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短的尾部。

1.头部:头之前端为一长形的喙。由上下颌伸延而成,上覆以角质的鞘,上喙的基部有一裂缝状的外鼻孔。眼大而有上下眼睑及瞬膜在眼眶的前上角。耳位于眼后下方,已有外耳道形成,并为耳羽掩盖。

2.颈部:颈长而易于弯曲。

3.躯干及四肢部:躯干略呈圆形并有两对附肢,前肢特化为翼(或称翅膀),后肢的下端部分被覆着角质鳞。★想想这与爬行类有何关系?

4.羽毛:分正羽、绒羽、毛羽(纤羽)。注意羽毛的分布,并区分羽区与裸区。★这对飞翔有何意义?

(三)内部解剖:

两人合作,一人左手抓住鸡的双翅根部,右手将鸡的头部塞进左手双翅中间,用左手握牢,做为主刀人。另一人在主刀人的左侧,抓住鸡的双腿。准备好后,主刀人右手持刀,在鸡的颈部割断颈静脉放血,使鸡死亡。待鸡断气后,将其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开水桶中泡片刻,至羽毛能很容易被拨掉,然后放入解剖盘中退掉羽毛。

解剖时,沿着龙骨突起切开皮肤。切口前至喙基,后至泄殖腔。用解剖刀钝端分开皮肤;当剥离至嗉囊处要特别小心,以免赞造成破损。

沿着龙骨的两侧及叉骨边缘,小心切开胸大肌。留下肱骨上端肌肉的止点处,下面露出的肌肉是胸小肌。用同样方法把它切开,试牵动这些肌肉了解其机能。然后沿着胸骨与肋骨相连的地方用骨剪剪断肋骨,将乌喙骨与叉骨联结处用骨剪剪断。将胸骨与乌喙骨等一同揭去,即可看到内脏的自然位置。

1.消化系统:

⑴消化管:

口腔:剪开口角进行观察。上下颌的边缘生有角质喙。舌位于口腔内,前端呈箭头状。在口腔顶部的两个纵走的粘膜褶壁中间有内鼻孔。口腔后部为咽部。

食管:沿颈的腹面左侧下行,在颈的基部膨大成嗉囊。嗉囊可贮存食物,并可部分地软化食物。

胃:胃由腺胃和肌胃组成。腺胃又称前胃,上端与嗉囊相连,呈长纺锤形。剪开腺胃观察内壁上丰富的消化腺。肌胃又称砂囊,上连前胃,位于肝脏的右叶后缘,为一扁圆形的肌肉吓。剖开肌胃,检视呈辐射状排列的肌纤维。肌胃胃壁厚硬,内壁覆有硬的角质膜,呈黄绿色。肌胃内藏砂粒,用以磨碎食物。

十二指肠:位于腺胃和肌胃的交界处,呈U形弯曲(在此弯曲的肠系膜内,有胰腺着生)。找寻胆管和胰管的入口处。

小肠:细长,盘曲于腹腔内,最后与短的直肠连接。

直肠(大肠):短而直,末端开口于泄殖腔。在其与小肠的交界处,有1对豆状的盲肠。鸟类的大肠较短,不能贮存粪便。

⑵消化腺:★观察家鸡的肝脏共有几叶?,由胆囊(家鸽无胆囊)伸出两支胆管注入十二指肠。

2.呼吸系统:

外鼻孔:开口于上喙基部(家鸽位于蜡膜的前下方)。

内鼻孔:位于口顶中央的纵走沟内。

喉:位于舌根之后,中央的纵裂为喉门。

气管:一般与颈同长,以完整的软骨环支持。在左右气管分叉处有一较膨大的鸣管,是鸟类特有的发声器官。

肺:左右2叶。位于胸腔的背方,为1对弹性较小的实心海绵状器官。

气囊:与肺连接的数对膜状囊,分布于颈、胸、腹和骨骼的内部。

3.循环系统:

⑴心脏:心脏位于躯体的中线上,何种很大。用镊子拉起心包膜,然后以小剪刀纵向剪开。从心脏的背侧和外侧除去心包膜,可见心脏被脂肪带分隔成前后两部分。前面褐红色的扩大部分为心房,后面着色较浅的为心室。

⑵动脉:靠近心脏的基部,把余下的心包膜,结缔组织和脂肪清理出到头,暴露出来的两条较大的灰白色血管,即无名动脉。无名动脉分出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肱动脉和胸动脉,分别进入颈部、前肢和胸部(锁骨下动脉为无名动脉的直接延续)。用镊子轻轻抻起右侧的无名动脉,将心脏略往下拉,可见右体动脉弓走向背侧后,转变为背大动脉后行,沿途发出许多血管到有关器官。再将左右心房无名动脉略略提起,可见下面的肺动脉分成2支后,绕向背后侧而到达肺脏。

⑶静脉:在左右心房的前方可见到两条粗而短的静脉干,为前大静脉。前大静脉由颈静脉、肱静脉和胸静脉汇合而成。这些静脉差不多与同名的动脉相平行,因而容易看到。将心脏翻向前方,可见1条粗大的血管由肝脏的右叶前缘通至右心房,这就是后大静脉。

从实验观察中可以看到鸟类的心脏体积很大,并分化成4室;静脉窦退化;体动脉弓只留下右侧的1支。因而动、静脉血完全分开,建立了完善的双循环。★想想上述特点与鸟类的飞翔生活方式有何联系?

4.泌尿生殖系统:

⑴排泄系统:

肾脏:紫褐色,左右成对,各分成3叶,贴近于体腔背壁。

输尿管:沿体腔腹面下行,通入泄殖腔。鸟类不具膀胱。

泄殖腔:将泄殖腔剪开,可见到腔内具2横褶,将泄殖腔分为3室:前面较大的为粪道,直肠即开口于此;中间为泄殖道,输精管(或输卵管)及输尿管开口于此;最后为肛道。

⑵生殖系统:(可交换雌雄标本观察)

雄性:具成对的白色睾丸。从睾丸伸出输精管,与输尿管平行进入泄殖腔。多数鸟类不具餐生殖器。

雌性:右侧卵巢退化;左侧卵巢内充满卵泡;有发达的输卵管。输卵管前端借喇叭通体腔;后方弯曲处的内壁富有腺体,可分泌蛋白并形成卵壳;末端短而宽,开口于泄殖腔。

五、示范

(一)鸟类正羽、绒羽和毛状羽示范。

(二)鸟类囊与肺的示范标本。

(三)鸡蛋的基本结构示范标本。

六、作业与思考

1.绘制鸡的呼吸系统图,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2.鸟类振翅的肌肉主要是那些?其功能是什么?

3.试述鸟类在骨骼系统上有那些适应飞翔生活的特点?

家鸡的解剖

一、目的与要求

(一)通过家鸡的解剖和观察,认识鸟类各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适应于飞翔生活的重要特征。(二)学习鸟类解剖的方法。

二、材料与用具

活家鸡,大解剖盘,手术刀,中、小镊子,解剖针,大、小剪刀,骨剪,棉花,棉线,大烧杯,玻璃管。

三、实验操作及观察

(一) 外形观察

取活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 Brisson)观察,家鸡身体呈纺锤形,可分为头、颈、躯干、尾和附肢五部分,除喙及跗跖部具有角质覆盖物外,全身被有羽毛,羽毛分布可分为羽区和裸区。1.头部:头部前端具有喙;上部有肉冠,下部有肉垂;喙基部有外鼻孔;眼具有可动的眼睑及半透明的瞬膜;眼后有被羽毛遮盖的外耳孔。

2.颈部:细长,活动灵活。

3.躯干:纺锤形,两侧有翼,下部有脚,躯干后端腹侧具有泄殖腔孔。

4.尾:具有尾羽;尾的背面基部具有一对尾脂腺,这是鸟类唯一的皮脂腺,分泌油脂以保护羽毛。

5.附肢:有翼和脚。翼是前肢,掌指骨部位着生初级飞羽;尺骨部位着生次级飞羽;肱骨部位着生三级飞羽;在初级飞羽之前,近翼角处,第一指骨上,还有丛生的小翼羽。脚分为股、胫、跗、跖及趾等部分,股、胫被羽毛,跗跖部以下裸露,被角质鳞片;雄鸡第一趾上方具有一角质突起,称为距;脚为4趾,趾端具爪。

(二)处死

用窒息法,具体做法是两名同学配合,一人用一只手持鸡双翼肱骨部,另一只手持住鸡双脚;另一人用一只手中指和食指压住鸡外鼻孔,拇指和第四指抵住喙下部,4个手指共同封死口及外鼻孔,另一只手用力捏住鸡的胸部,数分钟后鸡可窒息死亡。如只一人处死时,可一只手持以翼,另一只手捏住口及外鼻孔,将鸡侧放在地上,用一只脚适当用力踩住鸡的胸部,亦可将其窒息处死。

(三)内部解剖及观察

取处死的家鸡置于大解剖盘中腹部向上,用水打湿腹部羽毛,然后拔掉羽毛,拔时要顺着羽毛生长方向,同时用手按住皮肤,以免将皮肤撕破,在拔颈部羽毛时尤要小心,每次不要超过2~3枚,拔羽毛时注意羽区和裸区之分。拔下的羽毛放在盛有水的大烧杯中。在泄殖腔孔下方,垂直于胸骨,横向将腹壁切开一小口;在颈部纵向亦切开一小口,暴露出气管,将气管切断,插入一玻璃管,一人向内吹气,另一人可在腹部开口观察气囊充气情况,然后两人更换观察。

将腹壁开口扩大,沿着龙骨突起切开皮肤,切口前至嘴基,后至泄殖腔。沿身体两侧,用骨剪将两侧肋骨剪断,将胸部前端乌喙骨与叉骨联结处剪断,把胸部胸骨、乌喙骨等一起揭开,可看到内脏的自然位置。在剪开胸部揭开胸骨时要特别小心胸部前端的血管,尽量不要弄破;在剥离嗉囊时也要特别小心,以免造成破损。

以上操作完毕后,按以下顺序进行观察。

1.循环系统

(1)心脏:位于躯体的中线上,体积很大。用镊子拉起心包膜,然后以小剪刀纵向剪开,除去心包膜,心脏即可露出。可见心脏被脂肪带分隔成前后两部分。前面褐红色的薄壁部分是左右心房,后面颜色较浅壁厚部分是左右心室(对比左右心室壁的差异)(图20)。

(2)动脉系统

靠近心脏的基部,把余下的心包膜、结缔组织和脂肪清理出去,暴露出来的两条较大的灰白血管是无名动脉。无名动脉分出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肱动脉和胸动脉,分别进入颈部、前肢和胸部(锁骨下动脉为无名动脉的直接延续)。用镊子轻轻提起右侧的无名动脉,将心脏略往下拉,可见右体动脉弓走向背侧后,转变为背大动脉后行,沿途发出许多血管到有关器官。由右心室发出的肺动脉分成2支后,绕向背后侧而到达肺(图22)。

(3)静脉系统

管壁薄,呈暗红色。在左右心房的前方可看到两条粗而短的静脉干,为前大(腔)静脉。前大静脉由颈静脉、肱静脉和胸静脉汇合而成。这些静脉差不多与同名动脉平行,因而容易看到。将心脏翻向前方,可见一条粗大的血管由肝脏的右叶前缘通至右心房,这就是后大(腔)静脉(图21)。

从实验观察中可以看到鸡的心脏体积很大,并分化成四室;静脉窦退化,体动脉弓只留下右侧的一支,因而动、静脉血完全分开,建立了完善的双循环。

2、消化系统:

(1) 消化道(图17):

口腔:剪开口角进行观察。上下颌的外缘生有角质喙。舌位于口腔内,前端呈箭头状。在口腔顶部的两个纵走的粘膜褶壁中间有内鼻孔。口腔后部为咽部。

食道:沿颈的腹面左侧下行,在颈的基部膨大成嗉囊。嗉囊可贮存食物,并可部分地软化食物。胃:鸡的胃由腺胃和肌胃组成。腺胃又称前胃,上端与嗉囊相连,呈长纺锤形。穿过心脏的背方,

被肝的右叶所盖。可剪开腺胃观察内壁上丰富的消化腺。肌胃又称砂囊,上连前胃,位于肝脏的右叶后缘,为一扁圆形的肌肉囊。剖开肌胃,可观察呈辐射状排列的肌维纤。肌胃胃壁厚硬,内壁覆有硬的角质膜(鸡内金),呈黄绿色,内藏砂粒用以磨碎食物。

小肠:较长,前端呈“V”形部分为十二指肠,小肠与大肠交界处有一对较长的盲肠。

大肠:直而短,也叫直肠,末端开口于泄殖腔。

(2)消化腺:

肝脏:赤红色,分左右两大叶,右叶较大,其后方有一胆囊,胆囊以输卵管通入十二指肠后部。胰脏:位于十二指肠弯曲部内,淡黄色,有胰管2~3条通入十二指肠后部。小心分开附近胰脏就可看到。

另外,位于十二指肠附近有一卵圆的紫色小球,即脾脏,属淋巴器官。

3.呼吸系统

(1) 外鼻孔:开口于喙基部。

(2 ) 内鼻孔:位于口顶中央的纵沟内。

(3) 喉:位于舌根之后,中央的纵裂为喉门。

(4) 气管:一般与颈同长,以100-120个完整的软骨环支持。在左右气管分叉有一段膜状的较膨大的鸣管,鸣管上下有鸣肌,是鸟类特有的发声器官(图18)。

(5) 肺:左右二叶,位于胸腔的背方,为一对弹性较小的实心海绵状器官。

(6) 气囊:与肺连接的数对膜状囊,分布于颈、胸、腹和骨骼的内部。有颈气囊、锁骨间气囊、前胸气囊、腹气囊等,处死标本后吹气可观察(图19)。

4.排泄系统:

(1) 肾脏:紫褐色,左右成对,各分成3叶,贴附于体腔背壁。

(2) 输尿管:沿体腔腹面下行,通入泄殖腔。鸟类不具膀胱。

(3) 泄殖腔:将泄殖腔剪开,可看到腔内具2横褶,将泄殖腔分为3室:前面较大的为粪道,直肠即开口于此;中间为泄殖道,输精管(或输卵管)及输尿管开口于此;最后为肛道。

5.生殖系统:(同学可交换雌雄标本观察)

(1) 雄性:精巢(睾丸)1对,位于肾的前叶腹侧,形似豆状,浅黄色。每一精巢内侧有一卷曲的管子即附睾,附睾下面为白色弯曲的输精管,与输尿管平行进入泄殖腔(图23。多数鸟类不具外生殖器。

(2) 雌性:右侧卵巢退化,但左侧卵巢内充满卵泡;有发达的输卵管。输卵管前端借喇叭口通体腔;后方弯曲处的内壁富有腺体,可分泌蛋白并形成卵壳;末端短而宽,开口于泄殖腔(图24)。

四、作业

注家鸡解剖图。

五、思考题

鸟纲的主要结构特征是什么?有哪些适应飞翔的结构特征?

Word 是学生和职场人士最常用的一款办公软件之一,99.99%的人知道它,但其实,这个软件背后,还有一大批隐藏技能你不知道。掌握他们,你将开启新世界的大门。

Tab+Enter,在编过号以后,会自动编号段落

Ctrl + D调出字体栏,配合Tab+Enter全键盘操作吧

Ctrl + L 左对齐,Ctrl + R 右对齐,Ctrl + E 居中

Ctrl + F查找,Ctrl + H 替换。然后关于替换,里面又大有学问!

有时候Word文档中有许多多余的空行需要删除,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完全可以用“查找替换”来轻松解决。打开“编辑”菜单中的“替换”对话框,把光标定位在“查找内容”输入框中,单击“高级”按钮,选择“特殊字符”中的“段落标记”两次,在输入框中会显示“^P^P”,然后在“替换为”输入框中用上面的方法插入一个“段落标记”(一个“^P”),再按下“全部替换”按钮。这样多余的空行就会被删除。

Ctrl + Z是撤销,那还原呢?就是Ctrl + Y,撤销上一步撤销!

比如我输入abc, 按一下F4, 就会自动再输入一遍abc

实验九 牛蛙的外形和内部解剖

实验九牛蛙的外形和内部解剖 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牛蛙的外形和内部各系统主要器官的观察,了解脊椎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中,两栖类在结构和功能上所表现出的初步适应陆生的特征,并掌握牛蛙解剖的基本方法(双毁髓处死方法)和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二、实验内容 牛蛙外形和内部各系统主要器官观察。 三、实验仪器设备 电脑、投影仪、显微镜、解剖用具。 四、实验材料 鲜活牛蛙、牛蛙解剖示范标本、牛蛙骨骼标本。 五、实验操作与观察` (一) 外形

取一活蛙(或蟾蜍)进行观察,蛙体短而宽,无尾,颈不明显,全身可分及躯干两部,从吻端到口角为头部,其后为躯干,躯干部具附肢,体表裸露。 1.头部:前端有宽大的口、具上、下颌、蛙的口底不断升降,这种活动有何作用?头背面有一对外鼻孔,注意鼻孔怎样启闭?鼻孔的启闭和口底升降有何关系? 眼具上、下睑和瞬膜,观察瞬膜的活动和眼的启闭方式。眼后有一椭圆形的鼓膜。内为中耳。蟾蜍眼的后方鼓膜上面有一长圆形隆起,称什么?有何作用?

2.躯干部:蛙背部两侧自眼直到泄殖腔孔有两条隆起的背侧褶,蟾蜍无背侧褶但背部具有大小不一的疣粒、躯干部末端有一开口,称什么? 3.四肢:前肢由上臂、前臂、手三部分组成,接近躯干部处称上臂。与上臂相连的为臂,手包括哪些部分,具几指? 近体侧为第一指。远体侧为第四指,雄性在第一指上常有质隆起,为其副性征,交配时借以抱住雌蛙,这一构造称什么? 后肢可分股部、胫部、足三部分,足包括哪些部分? 具几趾? 哪一趾最短? 哪一趾最长趾? 间是否具蹼? 第一趾基部及第四趾基部各有一椭圆形或圆形的皮肤突起,前者为内突,后者为外跖突。 (二) 皮肤: 取蛙皮肤切片,在低倍镜下观察,先分清表皮和真皮,然后以中倍镜观其构造。 1.表皮:有几层上皮细胞组成,分成二层,即角质层和生长层;角质层在表皮之最外层,是由死的角质化的扁平上皮细胞组成,能不断脱落,生长层是活的上皮细胞组成,注意层生长层细胞的形状有无区别?哪一层细胞具有分生能力? 2.真皮:位于表皮之下,主要由结缔组织组成,紧靠表皮的真皮内有一层色素细胞;在真皮的

蝗虫精巢减数分裂观察实验报告-时明辉

蝗虫精巢减数分裂观察实验报告 时明辉(薛敏) 10级生科3班 学号:201000220069 时间:2012/9/15 摘要蝗虫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减数分裂是比较好的观察减数分裂的材料之一,实验中取蝗虫精巢小管头部制作了精子发生减数分裂的标本,观察到了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偶线期、粗线期等五个时期以及后期I和末期II的染色体形状。通过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减数分裂的过程以及各个时期的染色体特点,了解生物性母细胞减数分裂的一般规律及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的动态变化过程。并且掌握制片、染色技术。 1.引言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产生生殖细胞的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和数量上会产生明显的动态变化(细胞连续进行两次的核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减数分裂结束形成了四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从而为遗传学研究中远缘杂种的分析、染色体工程中的异系鉴别,常规的组型分析以及三个基本规律的论证,提出直接与间接的实验依据。 蝗虫比较常见,容易取材,染色体数目较少,且染色体较大,易于观察。在同一染色体玻片标本上可以观察到减数分裂各个时期,还可以观察精子的形成过程。 2.实验材料 2.1试验材料 1器材:显微镜,解剖针,镊子,刀片,盖玻片,载玻片。 2药品:改良苯酚品红。 3实验材料:雄蝗虫的精巢。 2.2实验过程 2.2.1取材 在九月底十月初采集雄蝗虫,去掉第一对步足及翅,在翅基部的后方(相当于腹部背侧前端),用解剖剪将其体壁剪开,见到在上方两侧各有一块黄色的团块,这便是蝗虫精巢。精巢有许多排列在一起的精巢小管组成。 2.2.2固定

固定的目的是采用渗透力强大的固定液将组织、细胞迅速杀死,蛋白质沉淀,并尽量保持原有的状态。将生活细胞固定后,将有利于后续的解离和染色。 固定液比较常用有效的是Carnoy固定液,Carnoy I:冰醋酸:乙醇=1:3。 固定时间一般为24小时,然后将固定的材料转入乙醇中保存,长期保存放4℃的冰箱中,时间不能超过一年。 2.2.3制片及压片 用取2-3条精巢小管于载玻片上,用解剖针将其撕破或者用刀片在其中部横切两三刀,轻轻挤出内部细胞,滴加一滴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10至15min。将染色后的材料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盖上两层吸水纸,将多余的染液吸干。用左手的食指压紧,防止盖片滑动。然后用大拇指压盖玻片,再用解剖针轻敲盖玻片,使材料均匀分散开。 2.2.4镜检 注意将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分辨清楚,特别是对前期I的各个时期能够独立辨认。减数第一次分裂分为:前期I、中期I、后期I、末期I。前期I:时间特别长,经此期染色体逐步折叠、浓缩。同时出现非姐妹染色体间的交换现象。根据细胞核及染色体的形态变化将前期I 分为五个时期: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分为前期II、中期II、后期II、末期II。由于经过了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已经分离因而染色体数目减半。从形态上看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体积较小,染色体只有n。 精子的形成过程(变态):精细胞枣核状柳叶状精子 3.实验结果 3.1结果观察 图一、细线期图二、偶线期

人体解剖学实验考试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和腓肠肌标本制备 二、实验原理 三、1、蛙或蟾蜍等两栖类动物的一些基本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与温血动物相似,而其离体组织生活条件易于掌握,在任氏液的浸润下,神经肌肉标本可较长时间保持生理活性。因此,在生理学实验中常用蛙或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离体标本来观察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兴奋过程以及骨骼肌收缩特点等。 2、细胞的静息膜电位为外正内负,电刺激可改变可兴奋细胞的膜电位差。膜电位减小时,细胞去极化,细胞兴奋;膜电位增大时,细胞超极化,细胞兴奋性被抑制。蘸有任氏液的锌铜弓接触活组织时,可产生沿锌片—活组织—铜片流向的电流对细胞产生刺激效应。 四、实验步骤 1、洗净实验动物→毁髓→剥制后肢→分离坐骨神经→游离腓肠肌→游离股骨头→标本检验→电刺激极性法则的验证 2、双毁髓 一只手握住牛蛙,使其背部向上。用拇指压住牛蛙背部,食指按压其头部前端,另一只 手持毁髓针,由两眼之间沿中线向下触划,触及凹陷处即为枕骨大孔。将毁髓针垂直刺入枕骨大孔。将针尖向前刺入颅腔内搅动,此时为单毁髓;将毁髓针退回枕骨大孔,针尖转向后方,与脊椎平行刺入椎管内捣毁脊髓,完成双毁髓。 3、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1)剥制后肢标本:轻提双毁髓蛙,自背面耻骨联合上方约1公分处横向剪断脊柱。轻轻托起后肢,看清坐骨神经位置,沿脊柱两侧横向切口剪断体壁,去除断口以上肢体和内脏放入污物缸。剥去后肢皮肤后放入任氏液中备用。(2)分离两后肢,一只用于剥制标本,一只放入任氏液中保存。(3)分离坐骨神经:将后肢标本脊柱端腹面向上,趾端向外侧用蛙钉将标本固定在蛙板上。先在腹腔面用玻璃分针沿脊柱游离坐骨神经,然后在标本的背侧于股二头肌与半膜肌的肌肉缝内将坐骨神经与周边的结缔组织分离直到腘窝。(4)游离腓肠肌:同样用玻璃分针将腓肠肌与其下的结缔组织分离并在其跟腱处穿线、结扎;(5)分离股骨头:捏住股骨,剪去并刮净周围肌肉,保留股骨的后2/3,剪断股骨; (6)检验标本:用手术镊轻提标本的脊椎片,再用经任氏液蘸湿的锌铜弓接触坐骨神经,如腓肠肌发生收缩,则表示标本机能正常。轻提腓肠肌上的结扎线,将标本放入任氏液中保存15-20分钟后进行实验。(7)电刺激的极性法则验证:用棉线在神经干中间部位进行结扎,以阻断神经传导兴奋的能力。用锌铜弓跨越结扎线刺激坐骨神经干。 五、注意事项 1、避免血液污染标本,压挤、损伤和用力牵拉标本,不可用金属器械触碰神经干。 2、在操作过程中,应给神经和肌肉滴加任氏液,防止表面干燥,以免影响标本的兴奋性。 3、标本制成后须放在任氏液中浸泡数分钟,使标本兴奋性稳定再开始实验效果会较好。 六、实验结果 通过任氏液浸泡,刺激后,看到肌肉有收缩的反应,调换电极进行刺激后也同样有收缩 反应。通过铜—锌与锌—铜的两种刺激比较后,铜—锌更强。 八、思考题 1、剥去皮肤的后肢,能用自来水冲洗吗?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自来水中还有例如氯离子、钙离子等许多离子,它们会影响细胞膜的点 位分布,最终就会影响到刺激反应现象的观察;另外自来水里有许多微生物如果它们附着与誓言材料上,也会影响实验效果的。 2、金属器械碰压、触及或损伤神经及腓肠肌,可能引起哪些不良后果? 答:金属器械碰压、触及或损伤神经及腓肠肌会损伤腓肠肌细胞膜,使肌肉中的神经收到过

家鸽的外形与解剖

实验18 家鸽的外形与解剖 一、实验目的 1.学习鸟类的解剖方法。 2.通过家鸽的外形观察和解剖及其骨骼系统的观察,认识鸟类各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适应飞翔生活的主要特征。 二、实验材料 活家鸽、家鸽解剖示范标本、家鸽骨骼系统标本、家鸽神经系统浸制标本。 三、实验器具 解剖盘、粗剪刀、骨钳、解剖刀、解剖剪、解剖针、各种镊子、吸管、棉线或尼龙线、棉花、吸水纸等。 四、实验内容与操作 (一)外形观察 家鸽身体呈纺锤形,体表被羽,具流线型的外廓。身体可分为头、颈、躯干、尾和四肢等部分。 1.头部 喙上下颌向前极度延伸,前 端覆有角质膜。 蜡膜为上嘴基部隆起的软 膜。 外鼻孔1对,位于蜡膜下面两 侧,呈裂缝状。 眼大而圆,有可活动的眼睑 和半透明的瞬膜。 耳位于眼的后下方,外观为 一椭圆形的孔,称耳孔。鼓膜内陷 图18-1 鸟翼上的各种羽毛(自郑作新)

形成浅短的外耳道,耳孔外覆以羽 毛,称耳羽。 2.颈细长,灵活。 3.躯干略呈卵圆形,紧密坚 实,不能弯曲。 泄殖孔位于躯干的后端腹面,尾的下面。 4.翼(或称翅)前肢特化而成,其上着生各种羽毛,分上臂、下臂及手,弯曲成Z 形,飞翔时能伸展,为飞行器官。 飞羽构成翼的主要部分,可分为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图18-1)。 初级飞羽着生在腕掌骨和指骨上,为最长的1列飞羽,9-10枚。 次级飞羽着生在尺骨上,较初级飞羽短。 三级飞羽亦着生于尺骨上,为最内侧的次级飞羽,但其羽色和羽形常与其余的次级飞羽有所不同。 5.脚可分为以下几部分: 股或大腿为脚的最上部,与躯干相接,被羽。 胫或小腿在股的下面,跗跖的上面。鸽的胫部裸出。 跗跖在胫的下面,趾的上面,为脚部最显著的部分,其上着生角质鳞片。 趾4个,3趾向前、1趾在后,先端具爪,为常态足。 6.尾缩短成小的肉质突起。 尾羽生长在尾部的大型正羽。这些尾羽能展开成扇形,在飞翔中起舵的作用。 尾脂腺尾基部背面的1 对油腺,呈乳头状突起,能分泌 油脂。 7.羽毛家鸽体表被羽, 有羽区和裸区之分(图18-2)。 按羽毛构造可将区分为正羽(翮 羽)、绒羽和纤羽(毛羽)3种 (图18-3)。 正羽由羽轴和羽片构成, 图18-2 鸟类的羽区和裸区(自丁汉波)

蝗虫的外形和内部解剖

实验八蝗虫的外形和内部解剖(节肢动物门)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了解蝗虫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掌握昆虫纲的一般特征。 二.实验用具与药品 解剖镜、蜡盘、镊子、剪刀、大头针、解剖针。 三.实验材料 蝗虫浸制标本。 四.操作与观察 (一)外部形态观察:取1头放于蜡盘中。身体分头、胸、腹3部分,体表有几丁质外骨骼。 1.头部: (1)复眼:1对,由许多小眼组成。 (2)单眼:3个,位于两复眼之间,倒三角形排列。 (3)触角:1对,丝状,由若干节组成。 (4)口器:咀嚼式。仔细识别上唇、上颚、下颚、下唇,下颚须、下唇须。

2.胸部:分前、中、后胸三节。 (1)前胸:有1对前足,背板发达,马鞍型。 (2)中胸:着生1对中足, 1对前翅。 (3)后胸:着生1对后足,1对后翅。 每只足由6部分组成: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前跗节(爪)。3.腹部:11节,1-8节的背板两侧各有1气门。第1对气门后有1对听器。 雌性:腹末腹面不上跷;雄性:腹末腹面上跷。 (二)内部解剖和观察:用剪刀先剪去翅和附肢,再沿体侧的气门上方,由后端向前剪至头部,另一侧也同样剪开,然后用镊子将背部的外骨骼由前向后端揭开(保持背面的完整性)。 (三)用大头针将两侧体壁固定于蜡盘中,加水淹没虫体,观察内部构造。 1.呼吸系统:剪取一段气管,置于低倍镜下,可见气管内壁有几丁质螺旋状细环。 2.消化系统:分前、中、后肠三部分。 (1)前肠:口腔、咽、食道、嗉囊、前胃。 (2)中肠:又称胃。在胃与前胃交界处有6条指状突起的胃盲囊。 (3)后肠:回肠(胃后一端较粗的肠管)、结肠(较细)、直肠(结肠后一端粗

实验十一 家鸽的外形和内部解剖

实验十一家鸽的外形和内部解剖 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家鸽骨骼及解剖的观察,认识鸟类各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适应于飞翔的主要特征,学习鸟类解剖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1.家鸽外形观察; 2.家鸽解剖及其内部各系统主要器官观察。 三、实验仪器设备 电脑、投影仪、解剖用具等。 四、实验材料 家鸽健康活标本、家鸽解剖示范标本、家鸽骨骼标本、一次性注射器等。 五、实验操作与观察 (一) 羽毛的构造:

1、置羽毛装片于低倍镜之下观察正羽之构造,辨认羽轴羽根,羽枝、小羽枝,羽钩、上脐、下脐及付羽,注意羽钩着生于何处?再观察绒羽及纤羽之构造。将三者互作比较,有何异同? 2、观察各种羽毛在身体上的分布位置,特别注意正羽在翼上的排列情况,相邻正羽的内外羽片有何关系?这对于鸟类的飞行生活有何意义? (二) 骨骼系统的观察: 1、脊柱:区分颈椎、胸椎、腰椎、荐推和尾椎。除颈推及尾椎外,大部椎骨已愈合在一起,使其背部更为坚强而便于飞翔。 (1)颈椎:13或14个,彼此分离。第一、二颈椎特化为颈推与枢椎。取单个颈椎(环椎与枢椎除外)观察椎体与椎体之间的关节面;观察其上面和侧面有何不同?由于鸟类的颈椎具有这种旋转自如的鞍形椎体,因此鸟的头部可旋转半周。 (2)胸椎:5个胸椎与相愈合,每一胸椎与一对肋骨相关节。试与鱼类的肋骨相比有何区别? (3)愈合荐骨:由胸椎(1个)、腰椎(5—6个)、荐椎(2个),尾椎(5个)愈合而成。 (4)荐椎后方有6个比较分离的尾椎骨,其后即为尾综骨,尾综骨系由4个尾椎骨合而成。

2、头骨:组成头部各骨多为薄的骨片,骨片间几乎无缝可寻(仅于幼鸟时,尚可认出各骨的界限)。头骨的前部为颜面部;后部为顶枕部,后方腹面有枕骨大孔;头骨的两侧中央有大而深的眼眶。眼眶

初中生命科学《观察与解剖蝗虫》教学设计

第4章第2节动物(第9课时)观察与解剖蝗虫 建平中学西校范晓芳 一、设计思路 蝗虫,对生活在大城市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有关蝗虫的知识学生知道得甚少。从观察能力分析,学生曾经饲养和观察过蜗牛,有些基础;从解剖能力分析,学生缺少实践;还有学生没有接触过浸制标;从实验过程看,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和解剖;从学生的情感分析,浸制标本跟活体不一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厌恶感觉,不敢或不愿触碰它。 综上所述,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适当降低实验要求,如浸制标本质量不高,内脏高度腐烂情况下,只要学生能看到消化管道,就算实验成功。 全课采取先讲后实验、边讲边实验的教法,可采用图片投影进行外形、内部结构的直观教学,然后再让学生动手操作。 解剖口器和除去部分外骨骼是实验的难点,可采用自制蝗虫口器模型和蝗虫身体模型,边讲解剖要领、边演示操作技能、边学生动手实践,注意及时心理疏导,表扬胆大心细的学生,展示他们的实验成果,以同龄人为学习榜样,以点带面,提高课堂效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进一步理解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的相适 应性。 2.初步学会解剖蝗虫的基本方法。 3.理解蝗虫对禾本科植物会产生重大危害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解剖蝗虫,进一步认识到观察和解剖是了解动物的手段之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克服对浸制蝗虫标本的不良心理,懂得观察、解剖浸制标本也是重要 的科研手段。 2.加深对蝗灾危害性和灭蝗必要性的认识。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 2.学习解剖蝗虫的方法。 难点: 1.蝗虫口器的拆卸。 2.正确剥离蝗虫的外骨骼。 四、教学准备 1.学生器材:浸制蝗虫、蜡盘、解剖剪、解剖针、放大镜、镊子、大头针、 试剂瓶(盛清水)、培养皿、烧杯。 2.教师准备:除与学生器材一样外,还有:自制纸质蝗虫模型、石膏蝗虫

人体解剖学实验考试

坐骨神经一一腓肠肌标本和腓肠肌标本制备 二、实验原理 三、1、蛙或蟾蜍等两栖类动物的一些基本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与温血动物相似,而其离体 组织生活条件易于掌握,在任氏液的浸润下,神经肌肉标本可较长时间保持生理活性。因此, 在生理学实验中常用蛙或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离体标本来观察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兴奋过程以及骨骼肌收缩特点等。 2、细胞的静息膜电位为外正内负,电刺激可改变可兴奋细胞的膜电位差。膜电位减小时,细胞去极化,细胞兴奋;膜电位增大时,细胞超极化,细胞兴奋性被抑制。蘸有任氏液的锌铜弓接触活组织时,可产生沿锌片一活组织一铜片流向的电流对细胞产生刺激效应。 四、实验步骤 1、洗净实验动物→毁髓→剥制后肢→分离坐骨神经→游离腓肠肌→游离股骨头→标本检验→电刺激极性法则的验证 2、双毁髓 一只手握住牛蛙,使其背部向上。用拇指压住牛蛙背部,食指按压其头部前端,另一只手持毁髓针,由两眼之间沿中线向下触划,触及凹陷处即为枕骨大孔。将毁髓针垂直刺入枕骨大孔。将针尖向前刺入颅腔内搅动,此时为单毁髓;将毁髓针退回枕骨大孔,针尖转向后方,与脊椎平行刺入椎管内捣毁脊髓,完成双毁髓。 3、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1)剥制后肢标本:轻提双毁髓蛙,自背面耻骨联合上方约1公分处横向剪断脊柱。轻轻托起后肢,看清坐骨神经位置,沿脊柱两侧横向切口剪断体壁,去除断口以上肢体和内脏放入污物缸。剥去后肢皮肤后放入任氏液中备用。(2)分离两后肢,一只用于剥制标本,一只放入任氏液中保存。(3)分离坐骨神经:将后肢标本脊柱端 腹面向上,趾端向外侧用蛙钉将标本固定在蛙板上。先在腹腔面用玻璃分针沿脊柱游离坐骨 神经,然后在标本的背侧于股二头肌与半膜肌的肌肉缝内将坐骨神经与周边的结缔组织分离直到腘窝。(4)游离腓肠肌:同样用玻璃分针将腓肠肌与其下的结缔组织分离并在其跟腱处穿线、结扎;(5)分离股骨头:捏住股骨,剪去并刮净周围肌肉,保留股骨的后2/3,剪断股骨;(6)检验标本:用手术镊轻提标本的脊椎片,再用经任氏液蘸湿的锌铜弓接触坐骨神经,如腓肠肌发生收缩,则表示标本机能正常。轻提腓肠肌上的结扎线,将标本放入任氏液中保存15-20分钟后进行实验。(7)电刺激的极性法则验证:用棉线在神经干中间部位进行结扎,以阻断神经传导兴奋的能力。用锌铜弓跨越结扎线刺激坐骨神经干。 五、注意事项 1、避免血液污染标本,压挤、损伤和用力牵拉标本,不可用金属器械触碰神经干。 2、在操作过程中,应给神经和肌肉滴加任氏液,防止表面干燥,以免影响标本的兴奋性。 3、标本制成后须放在任氏液中浸泡数分钟,使标本兴奋性稳定再开始实验效果会较好。 六、实验结果 通过任氏液浸泡,刺激后,看到肌肉有收缩的反应,调换电极进行刺激后也同样有收缩反应。通过铜一锌与锌一铜的两种刺激比较后,铜一锌更强。 八、思考题 1、剥去皮肤的后肢,能用自来水冲洗吗?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自来水中还有例如氯离子、钙离子等许多离子,它们会影响细胞膜的点位分布,最终就会影响到刺激反应现象的观察;另外自来水里有许多微生物如果它们附着与 誓言材料上,也会影响实验效果的。 2、金属器械碰压、触及或损伤神经及腓肠肌,可能引起哪些不良后果? 答:金属器械碰压、触及或损伤神经及腓肠肌会损伤腓肠肌细胞膜,使肌肉中的神经收到过度刺激,而过度兴奋最终失活,刺激时候就没有现象。

牛蛙和蟾蜍的对比解剖

牛蛙和蟾蜍的对比解剖 1530402121 李婧柔 指导老师戈志强 摘要:蛙和蟾蜍作为同属脊椎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的两种两栖动物,在外形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均有很大区别。本文将对于它们结构上的异同情况进行综述。 关键词:牛蛙、蟾蜍、结构异同。 材料:活体牛蛙、蟾蜍 方法:双毁髓法处死,一般方法观察 牛蛙:新蛙亚目蛙科蛙属牛蛙 牛蛙原产于美国东部,因实用价值巨大而自1959年引进我国中部和东部养殖。牛娃体 棕绿色相间,粗糙,有深色点状凸起和条纹,腹部黄绿,头部似其他蛙类呈锐角三角形,皮肤光滑。口端位,吻尖面钝,口裂宽大延伸至头基部。上颌背侧前端有一对外 鼻孔,外鼻孔缘有鼻瓣,随呼吸开闭。眼大而外凸,位于头顶部偏左右,有上下眼睑,且下眼睑内侧有一半透明瞬膜,遇刺激眼球可迅速收回眼窝并以瞬膜覆盖。两眼后具 一对1.5公分左右大小圆形鼓膜。头部后接宽短的躯干部,伏状时十五公分大小,前肢较短,指骨顶端第一节下扣,两指骨、掌骨斜向腹侧生长,四指分离,后肢长而粗壮,有黑色条纹分布,伸展时逾十五公分。五指后三分之二指间有薄蹼。两腿间偏背侧有 一后凸结构,为泄殖腔孔。 观察外观后用双毁髓法将动物处死。按下蛙头,在枕骨间插入解剖针上下捣毁双髓, 在蛙四肢瘫软不回收后将解剖剪插入泄殖腔孔前段半寸的皮肤,剪至下颌骨,继沿腹 向两侧剪开一横口,用解剖针钉皮肤和四肢于蜡盘中。从腹中线左侧剪开腹直肌,并 向前沿胸骨中央剪断肩带。 (图片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fb10137517.html,/pic/牛蛙 /62782/0/86d6277f9e2f0708fc7d20c7ec24b 899a801f2f9?fr=lemma&ct=single#aid=0&pic =86d6277f9e2f0708fc7d20c7ec24b899a801f2 f9) 剖开蛙肚,可见左右两椭球状肺,剪开肺室,其 中布满肺泡。肺下为肥大的三叶状的肝,红色较 深,左右肝叶中央有一搏动深红色球状组织,为 心脏,分为左右两心房和一心室。在心房和心室 的交界处有明显冠状沟,连有黄色的脂肪体。肝 下有一青黑色的球形胆囊。张开蛙口,上颌边缘 有尖利而细小的一排齿尖向后的颌齿,一肌肉质 舌衍生于下颌内壁近外侧,拉出可观明显分叉。 口腔顶壁前端与外鼻孔相连有两椭圆形小孔,为 内鼻孔。颌角附近有一对大孔——耳咽管孔,直 通鼓膜。口腔通过喉门——食道口——食管直达 胃,胃为食管下端所 连的膨大囊状体,向下连有近身体长度的小肠,尾端为膨大的直肠,直 肠通于泄殖腔,以泄殖腔孔连接体外。

家鸽的内部解剖结构填图

1

2 鸽的解剖 (一)外形观察 家鸽身体呈纺锤形,体表被羽,具流线型的外廓。身体可分为头、颈、躯干、尾和四肢等 部分。 1.头部 喙 上下颌向前极度延伸,前 端覆有角质膜。 蜡膜 为上嘴基部隆起的软膜。 外鼻孔 1对,位于蜡膜下面两侧,呈裂缝状。 眼 大而圆,有可活动的眼睑和半透明的瞬膜。 耳 位于眼的后下方,外观为一椭圆形的孔,称耳孔。鼓膜内陷形成浅短的外耳道,耳孔外覆以羽毛,称耳羽。 2.颈 细长,灵活。 3.躯干 略呈卵圆形,紧密坚实,不能弯曲。 泄殖孔 位于躯干的后端腹面,尾的下面。 4.翼(或称翅) 前肢特化而成,其上着生各种羽毛,分上臂、下臂及手,弯曲成Z 形,飞翔时能伸展,为飞行器官。 飞羽 构成翼的主要部分,可分为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 初级飞羽 着生在腕掌骨和指骨上,为最长的1列飞羽,9-10枚。 次级飞羽 着生在尺骨上,较初级飞羽短。 三级飞羽 亦着生于尺骨上,为最内侧的次级飞羽,但其羽色和羽形常与其余的次级飞羽有所不同。 5.脚 可分为以下几部分: 股或大腿 为脚的最上部,与躯干相接,被羽。 鸟翼上的各种羽毛

3 胫或小腿 在股的下面,跗跖的上面。鸽的胫部裸出。 跗跖 在胫的下面,趾的上面,为脚部最显著的部分,其上着生角质鳞片。 趾 4个,3趾向前、1趾在后,先端具爪,为常态足。 6.尾 缩短成小的肉质突起。 尾羽 生长在尾部的大型正羽。这些尾羽能展开成扇形,在飞翔中起舵的作用。 尾脂腺 尾基部背面的1对油腺,呈乳头状突起,能分泌油脂。 7.羽毛 家鸽体表被羽,有羽区和裸区之分。按羽毛构造可将区分为正羽(翮羽)、绒羽和纤羽(毛羽)3种。 正羽 由羽轴和羽片构成,覆盖全身各处。正羽的色彩及在翼部和尾部的数目在各种鸟类是恒定的,为鸟类分类的依据。 取一飞羽,注意观察羽轴和两瓣羽瓣。羽轴的下段不见羽毛的部分称羽柄或羽根,其下部深入皮肤内。羽轴上段称羽干,羽干两侧斜生许多平行的羽枝,每一羽枝的两侧又生出许多带钩或齿的小羽枝,由小羽枝互相钩连组成扁平的羽瓣。纵切羽柄,可见有一成链状排列而柔软的角质幅状物,叫翮心,为活体时血管输送营养的通路。 鸟类的羽区和裸区 羽毛的结构和分类

家鸽(或家鸡)的骨骼

实验21家鸽(或家鸡)的骨骼 一、目的与内容 (一)目的 通过对家鸽(或家鸡)骨骼及解剖的观察,认识鸟类各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适应于飞翔生活的主要特征。 (二)内容 家鸽(或家鸡)整体骨骼的观察。 二、材料和用品 (一)材料 家鸽(或家鸡)整体骨骼标本。 (二)用品 镊子、放大镜、解剖盘等。 三、操作与观察 鸟类的骨骼的特点是轻而坚固,大多数的骨骼呈中空,与气囊相通,内充气体,故又叫气质骨。 (一)头骨(图22-1) 鸟类头部的骨骼多由薄而轻的骨片组成,骨片间几乎无缝可寻(仅于幼鸟时,尚可认出各骨片的界限),可增强头骨的坚固性。头骨的前部为颜面部;后部为顶枕部,后方腹面有枕骨大孔。头骨的两侧中央有大而深的眼眶。眼眶后方有小的耳孔。注意上颌与下颌向前延伸形成喙,不具牙齿。 1.头骨背面观 由后向前观察。

枕骨位于头骨后端,在枕骨大孔的周围,有四块骨片: 上枕骨1片在骨大孔的上方;外枕骨一对,位在枕骨大孔两侧部分;基枕骨一块在枕骨孔下方,其上有一枕髁,与寰椎相关节。 顶骨组成脑颅的背壁,即在上枕骨的上方。 额骨位于两眼窝间,组成脑颅的顶壁。 鼻骨在额骨的前方,为一对,每一个鼻骨有两个突起。 2.头骨侧面观 围耳骨为耳孔背缘部分的骨片,是由前耳骨,后耳骨,上耳骨愈合而成。 鳞骨构成脑颅后端的侧壁,背面与额骨私顶骨相连,腹面与方骨相连,亦组成眼眶的后缘。 眶蝶骨与前蝶骨这两骨愈后,共同构成眶间隔。 翼蝶骨在鳞骨的前方,上万与额骨相连,构成眼眶的后缘。中筛骨组成眶间隔前部的薄片。下万突出,达于泪骨,形成与鼻腔的分界,即眼鼻腔的中隔。 泪骨在眼眶的前方;上与额骨左右垂直相连之骨。 方轭骨和颧骨位于两眼眶外侧的弓形骨棒,前端以颧骨连接上颌骨,后端以方扼骨与骨相连接。 上颌骨与前颌骨上颌骨组成上嘴的侧缘,向侧后方分出内外支。分别与腭骨和颧骨相连。前颌骨组成上喙的前端,为三叉形骨,背支细长伸向外,背支之间与鼻骨相连而成喙峰,腹支与后方的上颌骨相接。 下颌骨为下喙,呈"V"字形,是由齿骨,隅骨和关节骨组成。 3.头骨的腹面观 基蝶骨位于基枕骨的前方,两耳孔之间,基中央前方有一小突起。

蟾蜍的解剖及循环系统的观察

蟾蜍的解剖及循环系统的观察 王超雄131140009 一: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双毁髓”手术技术 2)熟练使用解剖器械 3)游离蟾蜍心脏,辨别与心脏相连的血管,双穿线备用 4)分析心脏传导系和起搏点;学习斯氏结扎1,斯氏结扎2 二:实验原理 1) 蟾蜍的心脏由两心房、一心室组成;具有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循环途径;幼体期只有一心房和一心室。成体心脏的位置后移,由紧挨头部腹面后移至胸腔,外包围心膜。心房出现分隔,形成左右心房,由静脉窦、心房、心室、动脉圆锥组成,窦房间、房室间、心室与动脉圆锥之间都有孔和瓣膜。 2)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都具有自动节律性,但各部位的自律性高低不同。哺乳动物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它自动产生兴奋并依次通过心房优势传导通路、房室交界区、房室束、浦肯野氏纤维和心室肌,使整个心脏兴奋,表现出统一的收缩和舒张。由于窦房结是控制整个心脏活动的部位,故称为心脏起搏点。其他自律组织受窦房结的控制而不能表现出自动节律性,称为潜在起搏点(异位起搏点)。当窦房结的兴奋不能下传时,潜在起搏点的自律性就表现出来,使心脏产生异位节律。蛙属于两栖类动物,其心脏的正常起搏点是静脉窦,它产生的兴奋传到心房、心室而引起收缩。用结扎不同部位的方法,可观察蛙心的正常起搏点和心脏不同部位自律性的高低。 三:实验动物与器械 实验动物:蟾蜍(每人一只)

实验器械:解剖盘、毁髓针、剪刀、镊子、大头针、丝线、任氏液 四:实验过程 1)取蟾蜍一只,用双毁髓法破坏蟾蜍的脑和脊髓,使其仰躺在解剖盘上,用大头针固定四肢。 2)用镊子夹起腹部皮肤,用剪刀小心剪开,用剪刀剪开体腔,将腹壁向两侧分开,暴露心脏。 3)用眼科剪依心轴方向小心剪开心包膜,完全暴露心脏。仔细辨认心脏结构和主要血管。 4)观察并记录心脏跳动频率,并观察静窦脉、心房和心室三者收缩的时间顺序。 5)斯氏第一结扎:用眼科镊经主动脉下方穿一丝线,提起蟾蜍心尖,在心脏背面认准窦房结沟结扎以阻断窦房兴奋传播。观察心脏跳动有无变化。 心房和心室跳动的频率有无变化。 6)斯氏第二结扎:在房室之间用一丝线将房室沟结扎,阻断房室兴奋传导。 观察心脏跳动有无变化。心房和心室跳动的频率有无变化。 7)观察完毕后,处理蟾蜍,清洗实验器械。 五:实验结论

家鸽解剖实验设计

家鸽解剖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通过对家鸽的骨骼观察及内脏解剖,从进化角度、机能角度和生态学角度去认识理解骨骼系统、肌肉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泄殖系统的基本结构,以及鸟类适应于飞翔生活的特征。 实验方法:观察、触压、解剖,与青蛙解剖进行对比解剖实验。 实验材料:活家鸽 实验用具:解剖盘、解剖刀、解剖镊、解剖剪、骨嵌、镊子。(解剖针、胶皮手套、毁髓针、棉花) 实验猜想假设: 1.脑部有垂体、下丘脑感受器。 2.耳道内有半规管、前庭、耳蜗。 3.视觉系统、听力系统发达,视神经发达。 4.口腔内有舌,有鼻咽连接处。 5.鼻肺向连接,肺与气囊共同工作,气体在体内二次交换,肺与气囊有密集的结缔组织分布。 6.有肋骨,起到支撑保护胸腔的作用,两翼的肌肉发达,背肌、胸大肌发达。 7.有颈椎,颈椎周围有发育成熟的完整的肌肉系统支持。 8.喉咙内有声带。 9.两心房两心室,有房室瓣,靠左心室将血液泵向全身。 10.全身密布血管,并有动静脉、主辅动静脉之分。 11.骨骼骨腔中空,骨化程度高。 12.有胸腺、淋巴循环。 13.雄鸽有成熟精巢、输精管外生殖器。雌鸽有子宫、输卵管、卵巢。 14.有发达的内分泌系统,肾上腺、甲状腺发达。 15.表皮中有丰富的血管,羽毛的根部在皮肤中。 实验操作:(实验过程中注意记录不熟悉的结构、组织、器官) 1.勒紧家鸽脖子,处死。 2.观察鸽子皮毛,脱去胶皮手套,触摸,研究其性质。 3.使鸽子置于解剖盘内,观察眼睛、耳道的外在表现。 4.用水打湿腹侧羽毛,拔去羽毛,沿龙骨突切开皮肤,切口直到嘴基,解剖刀下刀时要轻且浅,完成后小心将皮肤外翻,观察气管、食管、嗉囊和胸大肌。 5.从口腔开始,寻找消化系统脉络(可用牙签或口腔直钩做辅助),观察消化系统连接工作方式及其脉络途径。(切开胸腔的方式:用骨钳剪断肋骨以及锁骨,将其一同揭去,暴露心脏) 6.以心脏为起点观察循环系统的整体途径,尤其是主动静脉、重要的毛细血管。 7.由鼻腔、食管、肺、皮肤、心脏血管为一个整体观察蛙类呼吸循环机制。从口腔开始切开颈部,由浅到深,同时注意观察从心脏处出发的血管。 8.将呼吸系统同循环系统联系在一起,观察两系统间的协调。(使用镊子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损坏其它气管) 9.观察肝、胆、脾、胃、肾之间的联系方式。 10.观察泌尿系统与循环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 11.尝试将循环、呼吸、泌尿、消化四个系统剥离开,观察各自的特点并重点观察四个系统之间的协调机制。 12.剥离观察过并已熟知的器官,识别并研究剩余组织器官,并观察其在体内的作用。

实验八蝗虫的解剖一、实验目的

实验八 蝗虫的解剖 无脊椎动物学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蝗虫的外形观察及内部解剖,了解昆虫的一般特征 2、掌握蝗虫的解剖方法 二、实验材料及工具 棉蝗浸制标本,解剖器、手持放大镜,显微镜,盖玻片、载波片。 三、实验内容 1、外部形态观察 体被坚硬的外骨骼,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1)头部 复眼 单眼 口器 触角 头顶 额 颊 唇基 口器各部分:

2)胸部 由前胸、中胸和后胸3节组成 ?外骨骼: 每一胸节都由背 板、腹板和两个 侧板组成 前胸背板 前胸腹板 中、后胸 腹板 中胸侧板后胸侧板 ?附肢-足: 3对 后足为跳跃足?翅:2对 前翅覆翅 3)腹部 由11个体节组成?外骨骼:背板、腹板、侧膜 尾须

外生殖器: 雌性一产卵器雄性一交配器4)听器5)气门10对 2、内部解剖 ★解剖方法: 用小剪刀从足与翅基部剪掉,再从尾部肛上板处开始,以 小剪刀沿虫体背中线偏左剪至颈部;再从尾端腹面开始,沿腹 面中线偏左剪至颈部;再将产卵器分成两半,从这里开始,将 左侧体壁除去。剪时注意剪刀要斜些,紧帖着背板或腹板来剪; 在去除体壁时先从背面分开所剪开的体壁,将连附着体壁的组 织气管分离,特别在胸部,注意肌肉的联系,要留唾液腺(乳 白色葡萄状的腺体,贴附在胸部腹面)。 以小剪刀从头的后缘中线向前剪至唇基下缘,将头部左侧 外骨骼去掉,小心将头部幕骨剪除。注意剪刀不可深入,因为 容易损坏围食道神经。 小心将气管及一些组织清除,则可以观察到各器官系统的 全部。 ★内部构造:6大系统 1)消化系统 前肠:口、食道、嗉囊、砂囊(前胃)中肠:胃。6个胃盲囊 后肠:回肠、结肠、直肠 1对唾液腺2)排泄系统 马氏管—细丝状,包围中后肠

蝗虫精巢细胞减数分裂的观察

蝗虫精巢减数分裂时期染色体的行为观察余振洋(高山山、潘红芳)、09级生技1班、200900140156、2011/9/18 摘要蝗虫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减数分裂是比较好的观察减数分裂的材料之一,实验中取蝗虫精巢小管头部制作了精子发生减数分裂的标本,观察到了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偶线期、粗线期等五个时期以及后期I和末期II的染色体形状。通过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减数分裂的过程以及各个时期的染色体特点,加深了对遗传学规律的认识。 关键词东亚飞蝗;染色体;减数分裂 1.引言 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的分裂方式,对种族绵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高等生物的雌雄性细胞形成的过程中,由有性组织(如花药和胚珠、精巢和卵巢)中的某些细胞分化为孢母细胞(2n),以及精母与卵母细胞(2n)。进一步由这些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最终各自产生4个小孢子或精细胞,或是分别产生一个大孢子或卵细胞与三个退化的极体(1n)。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以辨认染色体形态和数量上的动态变化,从而为遗传学研究中远缘杂种的分析、染色体工程中的异系鉴别,常规的组型分析以及三个基本规律的论证,提出直接与间接的实验依据。 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细胞连续进行两次的核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减数分裂结束形成了四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然后经过受精作用,雌雄配子又重新结合,形成了二倍体的合子。减数分裂确保了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使物种在遗传上具有了相对稳定性。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包含的同源染色体配对、交换、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体现了遗传学上的三大定律,在丰富基因的多样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蝗虫比较常见,容易取材,染色体数目较少(常见的中华蚱蜢等,雄蝗虫2n=23,雌蝗虫2n=24),且染色体较大,易于观察。在同一染色体玻片标本上可以观察到减数分裂各个时期,还可以观察精子的形成过程。 2.实验材料 2.1实验器材和药品:

实验四蟾蜍心脏传导系、心脏起搏点分析;蟾蜍循环系统的解剖

实验四蟾蜍心脏传导系、心脏起搏点分析;蟾蜍循环系统的解剖 一.实验目的 1.练习双毁髓法,熟练掌握双毁髓技术。 2.重复练习并熟练掌握蟾蜍的解剖技术。 3.观察蟾蜍的心脏,辨认和心脏相连的血管,并学会画和心脏相连的血管的图。 4.学习双穿线手法使心脏游离。 5.学会心脏搏跳的技术方法。 6.观察蟾蜍的心血管系统,了解两栖类心脏的构造、循环途径及其特点。二.实验原理 1.双毁髓法麻醉蟾蜍:用金属毁髓针破坏蟾蜍的脑和脊髓,使蟾蜍处于一种麻醉状态,四肢瘫软,从而对蟾蜍进行解剖,露出其心脏。通过对心脏结扎使心脏游离,阻碍循环系统由此可以观察静脉血管。 2.两栖类心脏的起搏和传导系统有静脉窦,窦房沟,房室沟组成。这一类起搏传导系统具有自动节律性,但是各部分的自动节律并不相同,其中静脉窦氏主要起搏点,它的节律性最高,正常情况下心脏的波动频率和静脉窦的节律相同(即取决于静脉窦的节律),窦房沟和房室沟是潜在的起搏点,正常状态下他们只起传导兴奋的作用,其自身的自动节律性被主要起搏点的节律所掩盖。因此他们波动的顺序是:静脉窦先波动,然后是心房最后是心室。但是当主要起搏点的兴奋不能传导到窦房沟和房室沟的时候,他们的自动节律可引起心脏的波动。本实验用斯氏结扎法结扎蟾蜍主要和次要起搏点,观察他们的自动节律性。 3.蛙心的结构示意图 4.斯氏结扎图 (A处为斯氏第一次结扎部位,B为斯氏第二次结扎部位) 三.动物器材 1.动物:蟾蜍一只 2.实验仪器:手术刀两把,普通剪刀一把,解剖针一根,蜡盘两个(一个中央有圆孔),镊子两把,大头针若干个。 四.实验步骤 1.双毁髓麻醉蟾蜍:左手食指与中指、无名指与小指分别夹着前肢、后肢,握住蛙体,拇指按住吻端使头部上下活动,两耳后腺间出现一道褶线,此线中点或用金属毁髓针沿头背中线向后移动触到一凹陷处,即枕骨大孔。拇指下压使头前俯与脊柱相连处凸起,同时将毁髓针由凹陷处垂直刺入1mm,再将针从枕骨大孔向前平行刺入颅腔并在颅腔内搅动,彻底捣毁脑组织使之成为“脊蛙”。 2.将剪开体壁的蛙体腹面向上置于解剖盘中,展开四肢,用蛙钉向内斜呈45

实验人体解剖学试题A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06—07学年第一学期考试卷课程:实验人体解剖学(本科)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 专业:06社会体育班级:学号:0634041姓名: 一、A型题:在以下每道试题中,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括号内。(本大题分30小题, 每小题1分, 共30分) 1.常用来描述与空腔器官位置关系的方位是() A.上和下 B.前和后 C.内和外 D.内侧和外侧 E.深和浅 2.内有鼻旁窦的颅骨是() A.额骨 B.下颌骨 C.颞骨 D.顶骨 E.枕骨 3.属于颈椎特点的是() A.横突有肋凹 B. 1-6颈椎有横突孔 C.椎体高大 D.棘突呈板状,水平向后 E.以上都不是 4.肩关节() A.由锁骨的肩峰端和肱骨的肱骨头组成 B.关节腔内有关节盘 C.只能作外展运动 D.关节囊内有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 E.是人体最稳定的关节 5.下列哪块肌肉属于髋肌的前群() A.髂腰肌 B.臀大肌 C.臀中肌 D.臀小肌 E.梨状肌 6.胆汁排放于十二指肠() A.上部 B.降部 C.水平部 D.升部 E.十二指肠空肠曲 7.通过肝门的结构不包括() A.肝固有动脉 B.肝左、右管 C.肝门静脉 D.神经和淋巴管 E.肝静脉 8.蝶窦开口于() A.上鼻道 B.中鼻道 C.下鼻道 D.蝶筛隐窝 E.上、中鼻道均有开口 9.膀胱三角位于() A.膀胱尖 B.两侧输尿管开口与尿道内口之间 C.膀胱体的上部 D.膀胱颈 E.膀胱体的下部

A.阴囊 B.精曲小管 C.精直小管 D.前列腺 E.精囊腺11.属于女性生殖腺的是() A.前庭大腺 B.卵巢 C.输卵管 D.子宫 E.乳腺 12.受精的部位通常在() A.子宫 B.阴道 C.输卵管子宫部 D.输卵管壶腹部 E.输卵管漏斗部13.右房室口有() A.主动脉瓣 B.肺动脉瓣 C.二尖瓣 D.三尖瓣 E.下腔静脉瓣14.下列哪条动脉不是颈外动脉的分支() A.甲状腺上动脉 B.甲状腺下动脉 C.面动脉 D.颞浅动脉 E.舌动脉 15.咬肌前缘能摸到搏动的动脉是() A.面动脉 B.舌动脉 C.上颌动脉 D.颞浅动脉 E.硬脑膜中动脉16.分布至胃底的动脉是() A.胃网膜左动脉 B.胃网膜右动脉 C.胃左动脉 D.胃右动脉 E.胃短动脉 17.关于大隐静脉的描述,正确的是() A.起于足背静脉网内侧 B.起于足背静脉网外侧 C.经内踝后方 D.经外踝前方 E.注入股静脉前没有属支18.不通过胸导管回流的淋巴干是() A.左颈干 B.左腰干 C.右颈干 D.右腰干 E.肠干 19.眼的屈光系统不包括() A.角膜 B.虹膜 C.房水 D.玻璃体 E.晶状体 20.咽鼓管开口于鼓室的() A.前壁 B.后壁 C.内侧壁 D.外侧壁 E.下壁 21.颞横回是() A.躯体运动区 B.视区 C.躯体感觉区 D.听觉中枢 E.听觉性语言中枢 22.下列哪个不是硬脑膜形成的结构() A.大脑镰 B.小脑幕 C.海绵窦 D.上矢状窦 E.筛窦23.肱骨体后面中份有一斜行的沟是() A.尺神经沟 B.结节间沟 C.桡神经沟 D.冠突窝 E.鹰嘴窝24.支配肱二头肌的神经是() A.肌皮神经 B.尺神经 C.桡神经 D.正中神经 E.腋神经25.滑车神经支配() A.下斜肌 B.上斜肌 C.内直肌 D.外直肌 E.上直肌26.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 A.脊髓骶2到骶4节段的骶副交感核 B.脊髓胸1到腰3节段的侧角 C.脊髓前角 D.丘脑 E.椎旁节

蟾蜍实验报告

蟾蜍的解剖与观察 生命科学院 张茜 111070094 一、实验目的意义 两栖动物绝大多数都是对人类有益的,例如消灭害虫、作药用资源等等。蟾蜍作为医学、生理学重要的实验动物则使用更为广泛。通过观察两栖类外形、皮肤、消化、呼吸、泄殖和循环等系统,了解两栖动物z 在生理学、药理学、毒理学等实验中常用组的准确取材。 重点:了解在摄食方式、营养、呼吸、排泄、生殖及血液循环器官系统的形态特征。难点:理解两栖动物了解两栖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地生活的各个器官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 二、实验对象的获得与麻醉 获得途径主要是由野外捕获或从特种养殖场购买(如牛蛙养殖场)。 抓取方法: 抓住其后腿,有经验者也可抓住其身体或借助一块布来抓,因蛙体表粘滑且蟾蜍体表有毒液分泌。 麻醉:两栖类皮肤有渗透性,放入含麻醉剂的溶液中就很容易麻醉。0.1%的甲磺酸—三卡因(ms—222)水溶液在几分钟内即可麻醉动物,所需时间因身体大小而异。也可用呼吸性麻醉剂,将蛙或蟾蜍放进玻璃罩或标本瓶内,同时放人浸有乙醚的棉花,几分钟后,即可发生作用。 三、实验操作与观察 (一)外形观察 将活蛙(或蟾蜍)静伏于解剖盘内,观察蛙(蟾蜍)的身体,可区分为头部、躯干和四肢三部分。 1.头部 头:呈扁等腰三角形。 眼睛:在头两侧,稍向背部突出,有上下眼睑。 瞬膜:在下眼睑的内侧,为一半透明的薄膜,该膜向上延展可覆盖眼球。 外鼻孔:两眼的前方,近于头的前端的一对小孔 内鼻孔:拉开下颌,在口腔顶壁的前端有一小孔 鼻膜:在外鼻孔外缘的一对瓣状膜 口:头端腹面有一很大的横裂 鼓膜:眼后有一明显的褐色而稍下凹的圆形膜,是中耳腔与外界接触的地方。蟾蜍的鼓膜较小,不明显 耳后腺:蟾蜍鼓膜后上方有一对椭圆形的隆起,是由若干毒腺集合而成的,故又叫毒腺。在受到压挤时,可分泌出一种乳白色的粘稠液,经加工之后即为中药“蟾酥” 舌:在下颌前端内侧着生一柔软粘滑的舌,折向口腔内部,用镊子轻轻将舌拉出展平,可以看到蟾蜍的舌尖钝圆状。舌底有淋巴间隙,分泌的淋巴液可使舌经常保持粘滑轻触其眼睑,观察上、下眼睑是否全动,瞬膜怎样活动 2.躯干部 蟾蜍尚无明显的颈部分化,后端腹中央处有一小孔称泄殖腔孔。 3.四肢 前肢:从近体侧起,依次为上臂、前臂、腕、掌和指。前肢有4指,观察指端形状,是否有爪,是否等长,指间是否有蹼。 婚垫:雄性的第一指(拇指),内侧的一膨大的突起,是由粘液腺集合形成的,便于交配时拥抱雌体,故生殖季节发达。 后肢:由近体侧起,依次分为大腿(或股部)、小腿(或胫部)、跗、蹠和趾五部分。后肢具五趾。注意各趾的长度是否相同,趾端的形状 髁状距:在第一趾(拇趾)内侧的一较硬的角质化突起 4.皮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