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unnstrom运动功能恢复6级分期

-Brunnstrom运动功能恢复6级分期

Brunnstrom运动功能恢复6级分期

Brunnstrom将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过程根据肌张力的变化和运动功能情况分为六阶段来

Brunnstrom治疗技术

Brunnstrom治疗技术 一、概述 signe Brunnstrom是瑞典物理治疗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美国从事临床、教学及研究工作,一直到70年代。1970年他出版了《偏瘫的运动疗法》,书中详细的介绍了治疗偏瘫的方法,因此Brunnstrom技术也称为运动治疗技术 二、Brunnstrom技术的基本理论 为中枢性促进技术,在患者尚未恢复任何主动活动之前,利用人体发育早期本属于正常的各种皮层下反射活动即共同运动、联合反应和反射活动去引出非随意运动,来促发恢复进程的开始,然后不断修正运动模式,使之成为更复杂的功能性活动。 (一)原始反射 出生后的新生儿具备了许多运动反射,这些反射是生来就有的正常反射又称为原始反射。随着婴儿神经的发育及其不断完善,大部分的原始反射在一岁以后逐渐消失。但脑部受损后这些反射又会再次出现,成为病理反射。 1.同侧伸屈反射

是同侧肢体的单侧性反应。例如刺激上肢近端伸肌产生的冲动能引起同侧下肢伸肌收缩,或者刺激上肢近端屈肌可以引起同侧下肢屈曲反射。 2.交叉伸屈反射 当肢体近端伸肌受刺激时,会产生该肢体伸肌和对侧肢体伸肌同时收缩;反之,刺激屈肌会引起同侧和对侧肢体的屈肌收缩。 3.屈曲回缩反射 是远端屈肌的协同收缩。表现为刺激伸跖肌可以引起伸跖肌、踝背伸肌、屈膝肌,以及髋的屈肌、外展肌和外旋肌出现协同收缩以逃避刺激。上肢也有这种回缩反射,例如刺激屈指、屈腕肌时不仅引起屈指肌和屈腕肌的收缩,也可以使屈肘肌和肩后伸肌反射性收缩。 4.伤害性屈曲反射 当肢体远端受到伤害性刺激时,肢体出现屈肌收缩和伸肌抑制。其反应的强度与刺激的强度成正比。轻微刺激只引起局部反应,例如在仰卧位下肢伸直时如果轻触足底前部,会出现足趾屈曲和轻微的踝趾屈。随着刺激强度增大,反应逐渐向近端关节肌肉扩展,除了足趾和踝屈曲外,可以出现屈膝、屈髋,屈曲的速度也加快,甚至会出现对侧肢体的伸展。 5.紧性颈反射(TNR):

-功能锻炼及康复指导

功能锻炼及康复指导 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功能锻炼在骨折康复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广泛重视。对骨折或关节损伤后的患者应以恢复原有功能,降低致残率及残疾程度为根本目的。根据康复护理的原则,护理行为或护理程序,都是直接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而进行的。 一、功能锻炼的意义及原则 功能锻炼是通过患者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维持肌肉、关节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促进血液循环,预防畸形,最大范围地恢复功能,最大程度地降低致残率。患肢是康复护理地重点,对骨折或关节损伤的患者虽然采取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复位固定,但是如果只注意固定而忽视了功能锻炼,可能会使患者本应该恢复的功能得不到恢复,甚至造成残疾,其严重程度远远超过原发损伤。康复锻炼必须积极地科学地进行,讲清原理,动作轻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二、功能锻炼地临床作用 1、促进肿胀消失:肿胀是外伤后的炎症反应: (1)体液渗出→肌肉痉挛→静脉血液及淋巴淤滞→回流障碍→肿胀肢体。 (2)肌肉收缩→加速血液循环→肿胀消退→疼痛减轻。 2、减少肌肉萎缩程度:肢体废用必然导致肌肉萎缩,锻炼可避免肌肉萎缩,并使大脑始终保持对有关肌肉的支配。 3、防止关节僵硬粘连:肌肉不活动→静脉淋巴淤滞→水肿→浆液纤维蛋白渗出→滑膜粘连。 4、促进骨愈合过程的正常发展:肌肉代谢产生乳酸→刺激血管→血管扩张→促进循环→新生血管较快成长→促进骨痂形成、强固骨痂→骨折愈合、早期活动关节面。 三、运动方案制定 针对每个患者的运动能力、损伤性质、骨折的部位和类型、年龄及身体素质等制定运动方法及运动量。运动方案应做到个体化,对于运动的设计是按要达到目的来进行的。 (一)基本步骤 1、骨折早期的功能康复锻炼(伤后1-2周) 此期特点局部反应大,肿胀明显,骨痂尚未形成。骨折断端虽颈2整复,但不稳定,有时会有轻度侧方移位或成角畸形。骨折并发的软组织损伤尚需修复,局部疼痛,肢端肿胀仍存在。所以此期锻炼的方法是关节不活动的情况下,以肌肉的主动收缩和舒张练习为主,即静力练习。 (1)锻炼上肢肌肉的方法:用力握拳和充分伸直五指,反复交替进行,增强手的握力。 (2)锻炼下肢肌肉的方法: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增强臀大肌、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的力量;用力做踝关节背伸、跖屈及伸屈足趾,促进血液回流,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 (3)被动活动:向心性按摩,改善血液循环,减轻肢体肿胀。 2、骨折中期的功能康复锻炼(伤后3-6周) 此期特点是,骨折肢体肿胀和疼痛已明显减轻,软组织损伤基本修复,骨痂已逐步形成,骨折断端初步连接,接近临床愈合。 (1)此期在医护人员或健肢的帮助下进行肢体活动,继续做肌肉舒缩锻炼,逐

术后康复训练

术后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加强对患者康复期功能锻炼的指导对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促进病人康复至关重要,早期功能锻炼可在伤后24小时或拔除引流管后开始,指导患者作股四头肌收缩锻炼、踝关节主动伸屈和旋转活动,各足趾屈伸运动,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防止踝关节僵硬和足下垂。健侧下肢可以做直腿抬高运动和膝关节伸屈运动,可防肌肉萎缩和膝关节僵硬,鼓励患者自主活动双上肢、握拳、屈伸肘、腕关节前屈、后、外展、内收肩关节等活动,以保持上肢肌力,同时又有助于保持呼吸功能正常,通过正确的功能锻炼,患者可以安全的从卧床到下地,从站立到行走,直至康复。患者要以最大的耐力维持,但以不引起疼痛为原则 1,如果在手术后,可以在床上行锻炼,可以下肢的踝关节和膝关节行屈伸活动,但是一定要在床上按循序渐进的进行,也可以在床上有他人辅助锻炼. 2,在手术后2各月的时候,可以在家人的陪同下住双拐下地活动,患肢可以下地,但不能承重. 3,在手术后3个月的时候,可以住双拐下地活动,患肢可以承重下地.

4,在手术后5个月的时候,在家人的陪同下,可以下床自行活动,不用双拐. 5,在手术后6个月时,拍片看一下骨折的愈合情况.可以的话,可以自行自由活动. 复位内固定后,即可取半卧位休息,开始进行股四头肌锻炼和踝关节的背伸,跖屈锻炼,禁止做髋关节的内收活动,以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直和骨折发生再移位,4-6周后可在床上做主动或被动的髋膝关节锻炼,但不宜做髋关节内收和外旋运动.2-3个月扶拐步行锻炼,一般不宜负重太早,在骨折尚未愈合之前,为了防止髋关节内收畸形,并有利于骨折愈合,做到:不盘腿,不侧卧,不下地. 术后患肢均不需外固定术后3天病员就可在床上伸屈患肢及加强股四头肌活动。1周后在床上做抬腿锻炼。2周后离床扶双拐不负重活动。 股骨颈手术后应注意将患肢放于外展微屈髋位,可用枕头垫于腿下,以抬高患肢,预防肿胀。早期组织存在较为明显的炎性反应,且骨折易移位,故以静力练习(关节不活动,保持某一姿势直至肌肉疲劳)为主。练习中应绝对避免髋内收动作(交叉腿等)。平卧时双腿之间垫枕头,使双腿不能并拢。不得向患侧翻身。向健侧翻身时应保护患腿,

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价

Brunnstrom技术 一、概述 二、成人偏瘫患者的运动模式 三、评定方法 四、治疗技术及临床应用 一、概述 瑞典物理治疗师Signe Brunnstrom,提出了脑损伤后恢复的6个阶段,并利用这个规律创立了一套治疗脑损伤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方法。 分级: 完全性瘫痪(Brunnstrom I级) 运动模式异常(BrunnstromⅡ级) 异常运动模式达到顶点(BrunnstromⅢ级) 分离运动的出现(BrunnstromⅣ、V级) 几乎恢复正常(Brunnstr omⅥ级) 特点: 在脑损伤后恢复过程中的任何时期均使用可利用的运动模式来诱发运动的反应,以便让患者能观察到瘫痪肢体仍然可以运动,刺激患者康复和主动参与治疗的欲望。 二、成人偏瘫患者的运动模式 (一)联合反应: 是指偏瘫患者健侧上下肢紧张性随意收缩时,患侧上下肢也发生肌肉紧张引起的关节活动。 上肢联合反应一般为对称性运动; 下肢内收、外展为对称性的;屈曲、伸展为非对称性的(Raimiste现象)(二)共同运动: 当患者活动患侧上肢或下肢的某一个关节时,不能做单关节运动,邻近的关节甚至整个肢体都可以出现一种不可控制的共同活动,并形成特有的活动模式。 1.上肢共同运动 (1)上肢屈曲共同运动表现为腕和手指屈曲,前臂旋后,肘关节屈曲,肩胛骨内收(回缩)、上提,肩关节后伸、外展、外旋。 (2)上肢伸展共同运动表现为伸腕、屈指,前臂旋前,肘关节伸展,肩胛骨前伸,肩关节内收、内旋。 2.下肢共同运动 (1)下肢伸展共同运动表现为脚趾跖屈,踝跖屈、内翻,膝关节伸展,髋关节内收、内旋。 (2)下肢屈曲共同运动表现为脚趾背屈,踝背屈、弹翻,膝关节约90°屈曲,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 (三)原始反射

乳腺癌术后功能锻炼图

乳腺癌手术切除范围较广,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功能锻炼,将会造成患侧上肢的功能障碍,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术后正确的功能锻炼是保证患侧上肢功能恢复的重要措施 有利于手术后上肢静脉回流及上肢水肿的消退 有利于术后引流液的流出 降低皮下积液、积血、皮瓣坏死及上肢严重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 减少疤痕挛缩的发生,提高了患侧上肢的功能恢复 有利于患者自理能力的重建,增强了患者对生活的信心,提高了生活质量 卧床期 乳腺癌根治术后1-3天,主要锻炼手、腕部及肘关节的功能 术后24小时做伸指握拳动作

●术后2~3天坐位练习屈肘、屈腕动作,前臂伸屈运动 下床期 肩关节上肢功能锻炼的重要一环 ●术后4~7天摸同侧耳,摸对侧肩膀 出院后 ●术后9-10天抬高患侧上肢 ●术后14天

①低头位②挺胸位③抬头位 ④患侧手掌越过头顶并触摸对侧耳部 ⑤肘关节后伸练习⑥手指爬墙练习 避免过度疲劳,定时定量,循序渐进,适可而止 对有特殊情况的患者,应酌情减少或延缓锻炼时间,但尽量不要停止练习。 手指沿墙壁向上伸,以术前记录高度为目标。每天做好记录,每次尽量向上伸。伸至一定高度时,停留3~5秒,再慢慢放下。直至患侧手指能高举过头,自行梳理头发。 ?功能锻炼持续时间应在6个月以上,前三个月尤为重要 ?不要在患侧肢体测血压、抽血、静脉注射、提重物等,患肢负重不能超过5公斤,以免影响患肢功能锻炼,避免皮肤破损及感染、避免蚊虫叮咬和戴腕饰。

?出院后,可重复做上述的各项练习,特别是扶墙抬高上肢的运动。可使上肢及肩关节的活动范围逐渐恢复正常。为了进一步使各项动作协调、自然、轻松,还可以进行以下几项功能锻炼?(1)上肢旋转运动;先将上肢自然下垂,五指伸直并拢,自身体前方逐渐抬高患肢至最高点,再从身体外侧逐渐恢复原位。注意上肢高举时要尽量伸直,避免弯曲,动作应连贯,也可以从反方向进行锻炼。 ?(2)上肢后伸运动;患者上肢自然下垂,用力向后面摆动上肢,再恢复原位,反复进行。患者应保持抬头挺胸。 ?此外,一些基本的锻炼方法常用以恢复手臂及肩部功能,若您对常规锻炼感到厌倦,可以用其他方法代替,如扫地、洗碗、晒衣服、擦窗户等,这样同样可以达到锻炼的目的。 ?以上锻炼要求每天锻炼1~3次,每次15~20分钟。按时、准确进行功能锻炼,是上肢功能恢复的重要保证。锻炼中既要防止动作过大、过猛影响伤口愈合,又要注意动作不能过小,以免影响训练效果。 ?增加动作时不增加量,加量时不加动作,循序渐进,争取患侧上肢功能尽快恢复,最终达到功能锻炼的达标要求。应注意避免过度疲劳。

【为什么是功能训练】day10王雄博士精彩分享世界体能训练发展趋势功能训练的兴起与发展

【为什么是功能训练?】DAY10王雄博士精彩分享世界体能训练发展趋势—功能训练的兴起与发展 ?? Day10专题一:世界体能训练发展趋势—功能训练的兴起与发展Expert王雄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国家队体能训练中心负责人,清华大学运动人体科学硕士、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备战伦敦奥运会身体功能训练团队中方召集人,备战里约奥运会身体功能训练团队体能训练组组长,《身体功能训练手册》主编。注:(专题二、专题三涉及多支国家队及在役运动员的训练信息,抱歉不能公布) 部分内容及论点:图1—开篇语—存在即合理 一种事物的兴起和发展必然存在其时代因素和深层原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依然是最适用的解释,事物发展内在的推动力依然是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改变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当前世界范围内体能训练的巨大改革是由体育产业特别是职业体育的迅猛发展所推动的,这种变革无法阻挡。整体来说,身体功能训练(或功能性训练)的出现和兴起是需求导向所致,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以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来看,片面夸大或忽视排斥都将走向两极化的误区。 图2—冰山一角

事物的表象往往只是一隅,了解内在的、更深层的系统性因素和发展根源,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规律。 图3—“看不见的手”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曾用“看不见的手”的隐喻来描述这样一种原理:由于个人行为的非故意的结果,出现一种能产生善果的社会秩序。其意思是,个人在经济生活中只考虑自身利益,受“看不见的手”驱使,即通过市场和分工的作用,而达到了国家富裕的目的。后来,“看不见的手”被认为是具有普遍性的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是市场在利益的驱动下自我调节,由价格、供求和竞争的关系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在世界高水平竞技体育职业化和商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同样也被“看不见的手”—市场需求所指引,体育市场化、职业化的道路是大势所趋。 图4-8——美国职业体育带来的挑战与变化 美国职业体育四大联盟巨大的市场导向,将多赛制、高强度的魅力联赛推向全球,成为“美式文化”娱乐世界的“带盐人”。然后,一场正式NFL橄榄球赛后,约有一半的队员受伤。对于球队来说,激烈的对抗,训练、比赛中的伤病,仅靠队医治疗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行业的分工进一步细分,体能训练师、物理治疗师、运动防护师、整脊治疗师等新职业出现,需求日益增加。 图9-10——美国体能训练领域行业协会、先锋人物、公司机

身体功能训练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 姓名:朱学强 学号:1004320160070 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 研究方向:田径

一、联系高水平运动训练发展的新趋势,分析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根据你的理解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路径。 1现代运动训练特征 1.1 身体训练为基础 运动员们身体训练,其实也就像运动竞争一样同样的也被支配于竞争之中。尤其是,青少年在进行运动训练当中,如果不能全面以身体训练作为基础话,身体很有可能会造成运动畸形。时下在现代运动训练中为了改变这个缺点,也开始注重身体的全面训练,为培养我国优秀运动员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计划性训练 从一开始掌握运动员的高度运动技能训练一直到全面的身体训练,一多半主要是在于训练的计划性,在制定训练训划时候,就一定安排好运动员们全年的训练内容,如:训练及季节初与季节中之间的差异,在需要时行全年式计划训练的时候,季节初的训练主要要安排好最基础体力培养要提高肌力以及耐力、灵敏性、柔韧性等要使体力变的充沛,这也是为了今后能够顺利地去执行训练计划所必须具备的。在接近比赛时候,也就是指此时已经进入完成新的训练,在这个时期,就要尽量的去避免强度大的练习,可以通过训练培养的体力和技术基础,去调整好身体的竞技状态。 1.3 科学性训练 科学性训练也就是指,在运动员的积极参与下或是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为了不断地提高运动员们的运动成绩,而专门组织设立的一种

科学性的教学过程。它作为一种运动实践活动,也是检验运动训练理论是否科学性的唯一标准。动训练科学化的整个动态的过程,就是提高科学化水平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反复的实践过程,也就不会有理论的发展突破。但是,高水平的理论却恰好又可以更好的来指导科学化的实践过程,两者之间不仅相互影响也交替上升。我们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科学化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其发展的水平也会越来越高永无止境。为了不断迎合现代运动训练,这就需要社会各界的专家人士、教练和运动员之间研究、探索和沟通,使得运动训练学理论在运动员身上得到良好体现,从而汇集成一系列具有中国特点的运动训练科学理论体系。 2现代运动训练的发展 随着我国现代体育运动水平不断地提高,在加上科学技术的应用,近年来,出现了一些较为创新的运动训练概念和方法,如:模式化训练、模拟训练、高原训练、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运动链、动作模式、高强度间歇性训练、核心训练、离心力量、游泳的有效强度等等。这些大胆创新的科学方法,也大大推动了我国现代体育运动事业的发展。 3当今面临的主要问题 3.1训练周期趋于小型化 2003年,刘翔仅大的比赛就超过 20 次,传统的全年三周期(准备期、比赛期、休整期)制已不能符合现代比赛的要求。其缺点也逾发明显:这种单调冗长的训练极易使运动员的运动系统、神经系统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 搜集了一些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I.早期康复的内容: 包括1.保持良好的肢体位置;2.体位变换;3.关节的被动活动;4.预防吸入性肺炎;5.床上移动训练;6.床上动作训练;7.起坐训练;8.坐位平衡训练;9.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10.移动训练。 早期康复开始的时间: 一般认为,康复治疗开始的时间应为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小时,康复训练开始越早,功能恢复的可能性越大。蛛网膜下腔出血未手术病人,应观察1个月左右在谨慎开始康复训练。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训练的主要内容 1.正确的床上卧位 体位摆放关系到康复预后的好坏,为预防并发症,应使患者肢体置于良好肢位,即良肢位。这样可使患者感觉舒适,又可使肢体处于功能位置,预防压疮和肢体挛缩,为进一步康复训练创造条件。 具体如下: A.健侧卧位 健侧肢体处于下方的侧卧位。头枕于枕头上,躯干正面与床面保持直角。患侧上肢用枕头垫起, 肩关节屈曲约100°,上肢尽可能伸直,手指伸展开。患侧下肢用枕头垫起,保持屈髋、屈 膝位,足部亦垫在枕头上,不能悬于枕头边缘。健侧肢体在床上取舒适的姿势,可轻度伸髋屈 膝。健侧卧位有利于患侧的血液循环,可减轻患侧肢体的痉挛,预防患肢浮肿。 B.仰卧位 头部枕于枕头上,躯干平展,在患侧臀部至大腿下外侧垫放一个长枕,防止患侧髋关节外旋。 患侧肩胛下方放一枕头,使肩上抬,并使肘部伸直、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开手中不握东西。患 侧下肢伸展,可在膝下放一枕头,形成膝关节屈曲,足底不接触物品,可用床架支撑被褥。

C.患侧卧位 患侧肢体处于下方,这样有助于刺激、牵拉患侧,减轻痉挛。患侧头稍前屈,躯干后倾,用枕 头稳固支撑后背,患侧肩前伸、肘伸直、前臂旋后、手腕背伸、手心向上、手指伸展开。患侧 下肢髋关节伸展、微屈膝。注意,一定要保持患侧肩处于前伸位。 2.关节活动度的训练 早期开始进行关节活动度的训练,不仅可以维持关节正常活动范围,还可以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并可促进全身机能恢复。 A.肩关节的屈曲和外展、肩关节的内收和外旋:治疗师一手固定肩关节加以保护,另一手做肩 关节的屈曲、外展、内旋和外旋。

身体锻炼

做小燕飞啊!平趴在床板上,手臂和腿同时往上抬,双臂打开,双腿自然伸直。身体成十字形。每天坚持做,可以循序渐进,10个,20个,慢慢往上加。另外,要睡硬床板,弹簧床和床垫都不能睡,对腰不好。晚上睡觉前可以平躺在床上,双腿弯曲,吸气,然后慢慢吐气,吐气的同时把腰往床板上贴。前提是床板一定要硬,要平整。这两个都是对腰椎有好处的活动,要坚持做才有效,腰椎间盘突出不是容易治愈的病,只能从缓解疼痛上下功夫。做手术神马的都有风险,本人不是很赞成,如果锻炼的好的话,不会压迫神经,就能缓解疼痛。不会影响正常生活的。一定要坚持锻炼啊! 按摩等,这些方法只能暂时缓解症状,不能从根本上治好疾病,结果导致疾病反复发作,治疗费用不断增加。手术治疗虽然适应症相对较多,但风险大,给患者带来的创伤和痛苦大,而且费用也较高,不易被患者接受。临床证明采用有效的中药外敷保守治疗治疗是非常理想的治疗手段,可以达到治疗的真正目的。这类药物有赫尔克舒络贴,可以试一下。 腰椎间盘突出的锻炼对腰椎间盘突出的恢复可以起到辅助性治疗的作用,且多数能起到作用!临床显示使用腰椎间盘突出的专业药物和一些锻炼方法来帮助腰椎间盘病人,促进身体的恢复,治愈率比较高,对于一些年龄高,体质弱的朋友来讲,更是实在!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药物有赫尔克舒络贴,是目前唯一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临床有效率高达93%,五年内复发率仅0.42%的外用药物,这类药物一般坚持周期性的治疗和锻炼,腰椎间盘突出均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的锻炼主要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急性期 1、卧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应睡硬板床,仰卧时膝微屈,腘窝下垫一小枕头,全身放松,腰部自然落在床上。侧卧时屈膝屈髋,一侧上肢自然放在枕头上。安徽省中医院针灸康复科顾光 2、下床:从卧位改为俯卧位,双上肢用力撑起,腰部伸展,身体重心慢慢移向床边,一侧下肢先着地,然后另一仙下肢再移下,手扶庆头站起。 3、坐位:坐位腰部挺直,椅子要有较硬的靠背。椅子腿搞度与病人膝到足的高度相等。坐位时,膝部略高于髋部,若椅面太高,可在足下垫一踏板。 4、起座:从座位上站起的,一侧下肢从椅子侧面移向后方,腰部挺直,调整好重心后起立。 二、恢复期 恢复期做自我锻炼,使腰背部肌力增强,一可增加腰椎活动度,二可增加腰脊柱的稳定性。 1、仰卧抬起骨盆:仰卧位双膝屈曲,以足和背部作支点,抬起骨盆,然后慢慢落下,反复20次。该动作能矫正下骨盆前倾,增加腰椎曲度。 2、抱膝触胸:仰卧位双膝屈曲,手抱膝使其尽量靠近胸部,但注意不要将背部弓起离开床面。

跟腱断裂-术后功能训练与康复(内容充实)

跟腱断裂-术后功能训练与康复 发表者:杨大鉴141516人已读 康复训练:从手术一个月后去掉石膏开 始,分三个阶段进行。早、中期训练旨 在松解踝、跟部伤、术后粘连,恢复踝 关节伸屈活动度和精细运动调节功能。 早期阶段(术后46周)以床上踝关节的 非阻抗伸屈功能活动为主。中期(术后 1.5-3个月)应下地走路和进一步功能锻 炼,如向前和向后走路、蹬功率自行车、 足滚圆木练习等。初下地训练时,鞋跟 应适当垫高,以减轻对跟腱的牵张力, 待适应后再逐步将鞋跟减低。后期(术后 3-6个月)以恢复踝跟肌、腱抗牵拉张力 的肌力训练为主,如负重起踵练习、踝 背伸抗阻练习等,为重返训练场作最后 跟腱断裂 准备。 缝合术后康复程序 一、早期——屈曲30度石膏固定期(0-4周) 目的:减轻疼痛,肿胀;早期肌力练习,尽可能避免肌肉萎缩。 (一)、手术当天: 麻醉消退后,开始活动足趾;如疼痛不明显,可尝试收缩股四头肌(即大腿前侧肌肉绷劲及放松)。 (二)、术后一天: 1 、活动足趾——用力、缓慢、尽可能大范围地活动足趾。但绝对不可引起踝关节活动!5分/组,1组/小时。(对于促进循环、消退肿胀、防止深静脉血栓具有重要意义) 2、股四头肌(大腿前侧肌群)等长练习——即大腿肌肉绷劲及放松。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大于500次/每日) (三)、术后2天: 1、继续以上练习。 2、可扶双拐脚不着地行走, 但只是去厕所但必要的日常活动。 3 、开始尝试抬腿——腿抬高至足跟离床15㎝处,保持至力竭。10次/组,2—3组/日(有

可能因石膏托过重无法完成。方法见附录1—图4)。 根据损伤及手术特点,为使跟腱可以愈合牢固,石膏托一般需戴3-4周左右。固定期间未经医生许可只能进行上述练习,盲目活动很可能造成损伤! 二、中期—活动度及肌力练习期(4—12周) 复查,根据情况由医生于3或4周时将石膏托去短至膝关节以下。除练习时取下,其余时间必须佩带! 目的:开始活动度练习,强化腿部肌力练习,开始负重练习,逐步恢复正常步态行走。 (一)、术后4周:(根据情况由医生决定开始关节活动度练习。) 1 、开始侧抬腿练习,30次/组,2—4组/日,组间休息30秒。(方法见附录1—图5、6。) 2 、开始踝关节活动度练习:主动地屈伸踝关节,即缓慢、用力、最大限度地绷脚尖和勾脚尖。(无或微痛范围内!因早期组织愈合尚不够坚固,过度牵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10-15分/次,2次/日。练习前热水泡脚20-30分,以提高组织温度改善延展性,加强练习效果。 3 、开始膝关节屈曲练习(因长时间固定膝关节活动度会有所下降,故练习初期可能有疼痛,坚持练习即可改善。) 4 、开始伸展练习(坐位悬吊):于足跟处垫枕,使患腿完全离开床面,放松肌肉使膝关节自然伸展。(见附录1—图14)30分/次,每日1次,至患腿可伸直和健侧腿相同为止。 5、开始腿部肌力练习:以恢复石膏固 定期萎缩的大腿肌肉。 练习绝对力量,选用中等负荷(完成20 次动作即感疲劳的负荷量),20次/组, 2-4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60秒,至疲 劳为止。 (二)、术后5周 1 、开始“滚筒”练习:选一实心圆筒(如 酒瓶、易拉罐等),反复练习20分钟, 泡脚后坐于椅子上,屈膝患脚踏在圆筒 跟腱断裂 上踩住圆筒来回滚动,逐渐加力并增大 活动度,每日1-2次。 2、可扶单拐脚着地行走。 3、加强各项肌力练习。

胫腓骨骨折术后康复训练

胫腓骨骨折术后康复训练 (1)术后第3天。开始趾关节活动。各脚趾轻微活动,会有一些不灵便和神经麻的感觉。每天3-4次,每次50下。 (2)术后第5天。开始踝关节活动。脚背用力往后拉,为今后下蹲练习打基础,参照健康的脚的角度,一般80-90度就可以了。每天3-4次,每次100下,要用力。 (3)术后第7天。开始膝关节活动。这个是一个比较艰巨的锻炼,非常必要、无法偷懒、耗时长、有时候练起来还有点吃亏。一开始会碰到膝盖弯曲时听到里面的筋咔咔直响,很不顺趟。膝盖弯曲,从180度—90度是第一个阶段,从90度—45度是第二个阶段,从180度—45度是第三个阶段,从45度—15度左右是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每天4-6次,每次10下,正常情况下10天就可以进入第二阶段。 (4)术后第10天。开始抬腿练习。练习大腿和小腿的力量恢复,特别是大腿的力量恢复,很重要,避免大腿肌肉萎缩。 (5)术后第12天。开始组合练习——抬腿、屈膝(第一阶段)、弯脚背、动脚趾。每天至少4-6次,每次20-50下。特别的,屈膝练习要忍住酸胀的疼痛用力下压,弯脚背也是要忍住酸麻硬的障碍,但也要注意,只能在自己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不可强来。 (6)术后第20天。屈膝(第二阶段)练习。这个阶段有时会遭受到医生给你施加的外力,因为90度是个坎,有些人难以突破(俺就是),医生乘我不注意突然一用力,把我压的哇哇直叫,但后

来,我就这样突破这一关了。同时趾踝和大腿组合练习继续。 (7)术后第28天。屈膝(第三阶段)练习。这个其实是对前面练习的整理和巩固提高。 (8)术后第30天。健腿下地练习力量。这个有早有晚,因人而异。但是下地之前一定要适应2天,因为长期卧床,健康的腿突然下地也会感觉力量不足,膝盖打弯,往地下只跪的,搞不好还会伤及伤腿。 (9)术后第32天。伤腿血液循环训练。就是人还在床上,但让伤腿开始垂立,不着地,不承力。伤腿会明显变色,先变红,再变黑,再变成紫红发花,脚也开始肿,有胀的感觉。把脚倒立或是平放,会很快恢复。 (10)术后第35天。单脚落地+架双拐。这个也是一个练习的巩固,对健腿力量练习的巩固,对伤腿血液循环的巩固,同时也开始练习操作拐杖。 (11)术后第45天。伤腿(脚板)尝试轻轻触地,但不承力。脚掌会有轻微胀的感觉。 (12)术后第49天。练习正坐。双腿平放,伤腿从不加力点地到自然放置。期间伤腿会肿,会变颜色,小腿会发硬,大腿会酸,这都很正常,有个过程。 (13)术后第53天。练习双脚落地+架双拐,但伤腿不承力。其实就是练习走路的姿势啦,伤腿最好不要用力,仅仅是挨着地做个样子罢了。

功能锻炼及康复指导

功能锻炼及康复指导 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功能锻炼在骨折康复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广泛重视。对骨折或关节损伤后的患者应以恢复原有功能,降低致残率及残疾程度为根本目的。根据康复护理的原则,护理行为或护理程序,都是直接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而进行的。 一、功能锻炼的意义及原则 功能锻炼是通过患者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维持肌肉、关节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促进血液循环,预防畸形,最大范围地恢复功能,最大程度地降低致残率。患肢是康复护理地重点,对骨折或关节损伤的患者虽然采取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复位固定,但是如果只注意固定而忽视了功能锻炼,可能会使患者本应该恢复的功能得不到恢复,甚至造成残疾,其严重程度远远超过原发损伤。康复锻炼必须积极地科学地进行,讲清原理,动作轻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二、功能锻炼地临床作用 1、促进肿胀消失:肿胀是外伤后的炎症反应: (1)体液渗出→肌肉痉挛→静脉血液及淋巴淤滞→回流障碍→肿胀肢体。 (2)肌肉收缩→加速血液循环→肿胀消退→疼痛减轻。 2、减少肌肉萎缩程度:肢体废用必然导致肌肉萎缩,锻炼可避免肌肉萎缩,并使大脑始终保持对有关肌肉的支配。 3、防止关节僵硬粘连:肌肉不活动→静脉淋巴淤滞→水肿→浆液纤维蛋白渗出→滑膜粘连。 4、促进骨愈合过程的正常发展:肌肉代谢产生乳酸→刺激血管→血管扩张→促进循环→新生血管较快成长→促进骨痂形成、强固骨痂→骨折愈合、早期活动关节面。 三、运动方案制定 针对每个患者的运动能力、损伤性质、骨折的部位和类型、年龄及身体素质等制定运动方法及运动量。运动方案应做到个体化,对于运动的设计是按要达到目的来进行的。 (一)基本步骤 1、骨折早期的功能康复锻炼(伤后1-2周) 此期特点局部反应大,肿胀明显,骨痂尚未形成。骨折断端虽颈2整复,但不稳定,有时会有轻度侧方移位或成角畸形。骨折并发的软组织损伤尚需修复,局部疼痛,肢端肿胀仍存在。所以此期锻炼的方法是关节不活动的情况下,以肌肉的主动收缩和舒张练习为主,即静力练习。 (1)锻炼上肢肌肉的方法:用力握拳和充分伸直五指,反复交替进行,增强手的握力。 (2)锻炼下肢肌肉的方法: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增强臀大肌、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的力量;用力做踝关节背伸、跖屈及伸屈足趾,促进血液回流,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 (3)被动活动:向心性按摩,改善血液循环,减轻肢体肿胀。 2、骨折中期的功能康复锻炼(伤后3-6周) 此期特点是,骨折肢体肿胀和疼痛已明显减轻,软组织损伤基本修复,骨痂已逐步形成,骨折断端初步连接,接近临床愈合。 (1)此期在医护人员或健肢的帮助下进行肢体活动,继续做肌肉舒缩锻炼,逐

膝关节术后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是保证关节功能,恢复肌肉力量,加快康复进程的必要手段。锻炼开始的时间及锻炼的强度等因病变部位(关节上或关节下)、手术损伤软组织的程度(轻或重)、修复固定方法(是否用骨水泥填充)等情况的不同而不同。功能锻炼要在医生护士的指导下进行,但不能只是被动服从,要了解锻炼的意义、达到的目的、锻炼的注意事项及锻炼的方法等,做到主动锻炼,才能收到好的锻炼结果 术后1天—3天行早期康复训练。该训练方式主要是为了提高患肢肌力,对于骨性关节炎患者来说非常重要。术前肌力恢复对术后康复和早期活动有益,有利于减少卧床并发症,特别是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 踝泵运动:术后当天即可在床上做此运动,手术后当天起即可在床上做此运动。患者用力把膝关节伸直、踝关节背屈,再努力收缩大腿和小腿肌肉至少6 s,之后完全放松。可用静脉止痛泵控制刀口疼痛。患者需用力把膝关节伸直,踝关节背屈,再努力收缩大腿和小腿肌肉,之后放松,这样可促进血液回流。练习应分组进行,每组5次—10次,每天3组—6组,每个动作尽量做到位,由慢至快。 压腿练习:术后第2天患者可坐起练习按压膝关节。将腿伸直放在床上,用软垫垫于足跟处,并将双手放在膝盖上方,轻轻下压,使腿尽量伸直,每次要维持5 min左右,到患者可以忍受疼痛的程度为止。术后第2天,患者可坐起做按压膝关节动作,尤其是术前伴有屈曲挛缩畸形的患者更应在术后做此练习。患者可将腿伸直放在床上,用软垫垫于足跟处,并将双手放在膝盖上方,做轻轻下压动作,使腿尽量伸直,坚持5分钟,直到不能忍受疼痛为止,这是锻炼腿伸直的最好方法。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伸直比屈曲要困难,只有伸直了腿才能正常行走而不引起疼痛。持续被动活动器练习:手术后第3天拔除引流管,并摄X线片复查假体位置后方可开始练习。因膝关节周围肌肉少而肌腱多,加上长期膝关节病变使肌肉萎缩[1],此时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膝关节活动,可以借助CPM机进行关节活动度的训练。膝关节的活动范围可以由0°~30°开始,每天2次,每次30~60 min,速度每分钟1~2次,以后每天增加10°,术后2周应达到95°以上[1]。直腿抬高练习:术后第3天开始练习。用力伸直膝关节,并使踝关节背屈,然后将整条腿抬高30°,维持几秒钟后将腿放下,完全放松。练习应分组进行,每组5~10次,每天3~5组。(5)弯腿练习:术后第3天起开始练习。开始时可在床侧进行,患者坐于床边自然放松,小腿凭借重力垂到床下,达到90°;然后将健肢放到患肢前方,向后压,即可增加屈膝角度,用力大小以能够忍受为度。(6)行主动膝关节屈伸活动。 预防水肿:将患肢用特制下肢垫抬高,以利于血液回流,患肢远端应高于心脏水平。膝关节屈曲5度—10度以防腓总神经麻痹,踝关节背屈90度,足跟悬空,防止受压。 术后3天—14天行恢复期锻炼。术后第3天,患者应在无痛情况下进行锻炼,学会直腿抬高方法。直腿抬高的高度不高于30厘米,每5个或10个为一组,每天做3组—5组。若患者恢复情况好,可借助持续被动活动器(CPM)进行髋膝关节屈曲被动锻炼。初次练习屈伸由0度—30度,以后每天增加10度,术后两周应达到120度,每日2次,每次30分钟。频率由慢到快,活动范围以患者无痛为准。CPM对肌力恢复、髋膝关节活动度恢复有良好

体能训练概论复习资料

.什么是体能?体能包含哪些要素? 将体能概括为:体能是指有机体在身体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是人体机能在肌肉活动中的表现。主要包括基本活动能力(走、跑、跳、投、攀、爬、搬运等能力)、身体素质(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协调能力等)和运动能力(是身体素质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与运动技能相结合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运动员体能的发展水平是由其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的发展状况决定的。实际上,运动素质的发展是决定运动员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的最主要因素。 2.简述体能的基本分类。 根据体能对机体运动的作用,把体能被分为健康体能和竞技体能。健康体能是指机体基本健康所需的能力,主要反映运动员身体健康程度的指标包括肌力、体成分、心肺功能、柔韧、肌耐力等。以上因素直接反映运动员的健康水平。竞技体能主要针对运动员完成专项技术时所必须的爆发力、速度、反应、灵敏、协调、平衡等能力 3.简述体能在竞技体育中的基本作用? 1.良好的体能是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提高的必要条件2.良好的体能是技术学习的基础,技术提高的保障,这在技能项目中尤为明显3.良好的体能为战术制定提供更多的选择。4.良好的体能对运动员心理有积极的作用。 5.良好的体能是长期高负荷训练的保障。 6.良好的体能可以防止损伤,延长运动寿命。 7. 良好的体能是制约青少年运动员能否达到最高竞技水平的重要因素。 4.简述体能训练的基本影响因素。 1.运动项目的竞赛规则2.运动项目的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主导性及体能构成要素的主导性认识3.运动项目的能量代谢系统4.运动项目的技战术5.运动员个体特征6.场地、器械等训练条件 超等长训练法是以肌肉弹性、收缩性和牵张反射发展力量的方法。训练目的是通过脊髓反射改善神经系统的适应性增强肌肉力量,提高支撑力、弹跳反应力、鞭打力等。练习中,当肌肉快速地被拉长时(离心阶段),刺激了肌梭感受器,通过脊髓的牵张反射,被拉长的肌肉积极收缩(向心阶段),以保持肌肉长度的恒定。各种起跳前的制动(缓冲),投掷前的预拉长,就是利用这种牵张反射,使肌肉的收缩力量加强。在肌肉快速收缩之前,先快速地牵拉肌肉,既可使肌肉处于适宜的初长度,又可通过牵张反射提高肌肉力量。 ?什么是力量?力量的基本分类有哪些?力量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力量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将力量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根据力量和专项得关系力量分为一般力量和专项力量;根据力量和体重的关系力量分为相对力量和绝对力量;根据力量在运动中的表现特征,分为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3.简述相对力量训练方法设计的基本要点。 三、相对力量的基本做法 1.强度通常采用85%以上的强度目的:使运动员肌肉中更多的运动单位参加工作,以提高协调能力。 2.次组数每组充分1-3次,6-10组 3.间歇时间 4.动作要求连贯的爆发式的,注意力、易受伤 第四节快速力量 4.什么是快速力量?简述快速力量训练中注意的问题。快速力量是指肌肉神经系统在一定时间段内产生最大冲动的能力 1.最大力量的决定因素具有相同的要求。2.运动单位的动员和激活频率及纤维的收缩特征是决定快速力量大小的突出因素。 3.由于快速力量具有非常专项化的特点,完成动作时正确技术的要求也很关键。 5.力量耐力训练方法设计的基本要点。1.强度通常采用25-40%,注意:负荷要求如果太小将影响训练质量。 2.次组数多次重复甚至到极限,组数不易太多。 3.间歇时间可进行间歇控制,一般组间间歇较短。发展力量耐力的基本方法发展力量耐力首先要根据专项特点认真分析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力量耐力,进而选择训练方法,确定训练负荷的基本要求 1.什么是核心稳定性? 核心稳定性(core stability)又可称为躯干稳定性(trunk ability),是指人体在运动中,处于身体躯干部位关节肌肉有效传递能量和保持身体姿势的能力 2.简述核心稳定性训练的意义。上效果,运动员就应该进行必要的核心稳定性训练。 稳定强大的核心区帮助运动员在比赛中控制身体加速、减速和稳定,提高平衡能力和协调性以及运动肌肉感知觉,对于防止和减少受伤,维持正确姿态和确保更有效的运动模式是十分重要核心稳定性在在训练实践中的具体意义表现如下: 1.改善身体姿态。 2.稳定肢体,保证较好的能量传递,产生较大速度的能力,用力更有效。 3.改善平衡和肌肉协调。 4.增加变向能力,因为能够很好的控制冲力。 5.降低受伤机率。总之,稳定性可以使你的身体在较低危险的情况下,发挥更有效

膝关节术后功能锻炼讲解

功能锻炼是保证关节功能, 恢复肌肉力量, 加快康复进程的必要手段。锻炼开始的时间及锻炼的强度等因病变部位(关节上或关节下、手术损伤软组织的程度(轻或重、修复固定方法(是否用骨水泥填充等情况的不同而不同。功能锻炼要在医生护士的指导下进行, 但不能只是被动服从,要了解锻炼的意义、达到的目的、锻炼的注意事项及锻炼的方法等, 做到主动锻炼,才能收到好的锻炼结果 术后 1天— 3天行早期康复训练。该训练方式主要是为了提高患肢肌力,对于骨性关节炎患者来说非常重要。术前肌力恢复对术后康复和早期活动有益,有利于减少卧床并发症, 特别是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发生率。 踝泵运动:术后当天即可在床上做此运动, 手术后当天起即可在床上做此运动。患者用力把膝关节伸直、踝关节背屈,再努力收缩大腿和小腿肌肉至少 6 s,之后完全放松。可用静脉止痛泵控制刀口疼痛。患者需用力把膝关节伸直, 踝关节背屈, 再努力收缩大腿和小腿肌肉,之后放松,这样可促进血液回流。练习应分组进行,每组5次— 10次,每天 3组— 6组,每个动作尽量做到位,由慢至快。 压腿练习:术后第 2天患者可坐起练习按压膝关节。将腿伸直放在床上, 用软垫垫于足跟处,并将双手放在膝盖上方,轻轻下压,使腿尽量伸直,每次要维持 5 min左右,到患者可以忍受疼痛的程度为止。术后第 2天, 患者可坐起做按压膝关节动作, 尤其是术前伴有屈曲挛缩畸形的患者更应在术后做此练习。患者可将腿伸直放在床上, 用软垫垫于足跟处, 并将双手放在膝盖上方,做轻轻下压动作, 使腿尽量伸直, 坚持 5分钟, 直到不能忍受疼痛为止,这是锻炼腿伸直的最好方法。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伸直比屈曲要困难, 只有伸直了腿才能正常行走而不引起疼痛。持续被动活动器练习 :手术后第 3天拔除引流管,并摄 X 线片复查假体位置后方可开始练习。因膝关节周围肌肉少而肌腱多,加上长期膝关节病变使肌肉萎缩[1],此时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膝关节活动,可以借助 CPM 机进行关节活动度的训练。膝关节的活动范围可以由 0°~30°开始,每天 2次,每次 30~60 min,速度每分钟 1~2次,以后每天增加 10°,术后 2周应达到 95°以上[1]。直腿抬高练习 :术后第 3天开始练习。用力伸直膝关节,并使踝关节背屈,然后将整条腿抬高 30°,维持几秒钟后将腿放下,完全放松。练习应分组进行,每组 5~10次,每天 3~5组。 (5弯腿练习 :术后第 3天起开始

颈椎术后康复训练治疗

颈椎术后康复训练治疗 病人在颈椎手术后应尽早开始功能锻炼。颈部康复操可改善患者颈部的血液循环,松解粘连和痉挛的软组织。 - 准备姿势: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全身放松,两眼平视,均匀呼吸,站坐均可。 - 双掌擦颈:十指交叉贴于后颈部,左右来回摩擦100次。 - 左顾右盼:头先向左后向右转动,幅度宜大,以自觉酸胀为好,30次。 - 前后点头:头先前再后,前俯时颈项尽量前伸拉长30次。 - 旋肩舒颈:双手置两侧肩部,掌心向下,两臂先由后向前旋转20~30次,再由前向后旋转20~30次。 - 双手托天:双手上举过头,掌心向上,仰视手背5秒钟。 -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后在脊髓功能不断恢复的同时,应当积极锻炼四肢的肌肉力量及功能活动。 上肢的锻炼,包括肩臂腕的活动以及握拳练习,还有手的精细动作的训练,如穿针、系衣扣、拿筷子等,或者通过健身球的练习增强手的力量和灵活性。 下肢的锻炼,包括股四头肌的收缩练习、抬腿、踢腿等 GAGGAGAGGAFFFFAFAF

动作的练习,病人也可在家属和陪护人员的陪同或搀扶下练习行走,以增强下肢力量,尽早恢复下肢功能。 病人如果因瘫痪较重,自己活动困难者,家属或者陪护人员应当积极主动的对病人四肢肌肉进行轻柔的按摩,帮助四肢关节的被动活动锻炼,以防止四肢肌肉的废用性萎缩和关节僵硬。由于手术后长期佩带颈围领,可以引起颈项部肌肉萎缩、无力等。因此术后应当尽早开始进行颈项部肌肉的锻炼,这样有利于改善颈项部肌肉的血液循环,改善颈部劳损等症状,同时可防止项背肌的废用性萎缩,促进肌肉力量的恢复,应当长期坚持锻炼。如果有条件的话,上述的功能锻炼在理疗师指导下进行,效果会更好。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28388 6EE4 滤35810 8BE2 询c d8KP[32238 7DEE 緮24201 5E89 庉21968 55D0 嗐H GAGGAGAGGAFFFFAFAF

骨科常见术后功能锻炼新

骨科常见疾病的术后功能锻炼 一 四肢骨折后的功能锻炼 (一)锁骨骨折 1目的: 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周围软组织损伤的修复,防止上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2功能锻炼的方法: z握拳、伸指、分指、腕屈伸、腕绕环、肘屈伸、前臂内外旋(图 1、2、3)等主动练习,幅度尽量大,逐渐增加用力程度。 图1握拳、分指、伸指 图2 前臂内外旋转 图3 腕、肘屈伸 z骨折后2周可增加捏小球,抗阻腕屈伸运动及被动或助力的肩外展、旋转运动(图4、图5、图6)等。

图4捏小球练习 图5 抗阻力腕屈伸 图6抗阻力肩外展、旋转运动 z骨折后3周可增加抗阻的肘屈伸于前臂内外旋转;仰卧位,头与 双肘支撑做挺胸练习(图7)。

图7双肘支撑挺胸练习 z骨折愈合解除外固定后,应开展全面练习肩关节活动练习: ?站立位上肢向患侧屈,做肩前后的摆动(图8); 图8肩前后摆动 ?患肢上举爬肩梯,抗阻牵拉肩、肘屈伸练习(图9、图10) 图9 爬肩梯 图10 抗阻牵拉肩、肘屈伸 ?但在骨折2周内应避免做大幅度的肩内收与前屈练习。 3注意事项:

功能锻炼时要坚持锻炼,活动幅度和力量要循序渐进。在内固定或外固定期间禁做肩关节前屈、内收动作。 (二)肱骨干骨折 1目的: 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肿胀,加速周围软组织损伤的修复,防止上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可增加两骨折端在重轴上的挤压力,防止骨断端分离,促进骨折愈合,防止脱钙。 2功能锻炼的方法: z固定后即可做伸屈指、掌、腕关节活动,患肢做主动肌肉收缩活动(见图1、图2、图3)。 z肩、肘关节的活动:伤后2-4周除继续以上训练外,因逐渐做肩、肘关节活动,其方法是:将健手托住患肢腕部,做肩、肘前屈、后伸,然后屈曲肘关节,同时上臂后伸(图11)。 图11肩、肘关节前屈、后伸 z旋转肩关节:病人身体向患侧倾斜,肘关节屈曲900以上,健手握住患侧手腕部,做肩关节旋转动作,即划圆圈动作(图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