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教案两篇

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教案两篇
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教案两篇

《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教案两篇

《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教案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课文语境说说重点词语的意思。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谭千秋老师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诠释,再结合读写训练,表达自己的感受。

4、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谭千秋老师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诠释,再结合读写训练,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一定还记得2019年5月12日吧!这是所有中国人都难以忘怀的日子,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侵袭了巴蜀大地。这是一场相当于400 多颗原子弹能量的大地震,一个个美丽的乡镇瞬间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同胞顷刻间失去了

生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灾难中的一位老师,他的名字叫——谭千秋。让我们共同去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了解文意

1、过渡: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预习,那么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2、谁能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这几个要素来说说主要内容呢?(5 月12 日发生大地震,教学楼就要坍塌了,谭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四个学生,自己却献出了生命。)

三、品读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

1、过渡:谭老师为何能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作出如此选择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回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2、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通常作者会抓住什么来写,我们应该抓住什么来读呢?(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

3、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读课文。请大家打开书,默读课文2—7 小节,找出描写谭老师语言、动作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去刻画人物的,你觉得哪些词句用得特别好,圈出来,在旁边做一做批注。

4、认真读读你画的句子,试着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5、汇报交流:

(1) 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

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指导朗读:教育学生循循善诱; 表白心声铿锵有力。

(2) 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 什么也不要拿! 快……”

“情况不妙”指的是怎样的情况?用文中的句子告诉大家。(忽然,课桌摇晃起来! 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指导朗读:抓住五个感叹号,读出情况的危急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关心学生。

(3)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了如此抉择?(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指导朗读:情况越来越紧急,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谭老师做出了最后的抉择,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撑起一把保护伞,撑起一个避风港,撑起了生命的希望。

6、文章除了对谭老师言行的刻画,还比较多地描写了当时的环境( 出示四句话)。自己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

么要这样写?

7、小结:灾难面前方显英雄本色,环境描写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表现他对学生无私的关爱。让我们再来回顾这

惊心动魄的瞬间,把2——7 小节连起来读一读。

四、品读侧面描写

1、过渡:楼房塌陷了……谭老师被深深地埋在了废墟中,讲台上再也见不

到他的身影,听不到他的声音。但是从别人的话语中,我们仍能感受到他的存在。

3、汇报交流:

(1)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

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 抓住“死死地护着”、“眼含热泪”体会,誓死护卫学生、令人感动、震撼)

(2) “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我们身上。”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抓住“飞身扑倒”体会,奋不顾身)

(3) 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

希望留给了学生。” (抓住“生死攸关”释义并体

会,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4、我们发现,这几段话中都没有直接描写谭老师的壮举,而是选取了别人说的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5、小结:灾难来得突然,谭老师时间没有留下更多的言行,但是别人的语言评价可以从侧面烘托出谭老师的英雄形象,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让我们再次品读这些精彩的片断,分角色朗读8——10 自然段。

五、品读“最后的姿势”

1、过渡:那个每天早早起床,给小女儿洗漱穿戴、带她散步的好父亲不在了; 那个讲课绘声绘色、妙语连珠的好老师不在了; 那个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的谭老师永远离开我们了,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却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脑海中。

2、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齐读)(板书: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3、你觉得这是一种怎样的姿势呢?把课题中的“最后” 换个词。(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恪尽职守的姿势,舍己为人的姿势,护卫学生的姿势,大爱无私的姿势、生命的姿势……)

4、读了这篇文章,老师也深感震撼,写下了一段话。出示:最后的姿势是恪尽职守的姿势。灾难来临之际,谭老师想到的是学生,忘记的是自己。他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承受住千钧重压,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条年轻的生命。地动山摇,楼房坍塌,谭老师依旧坚守在他深爱的教育岗位上。师恩难忘,大爱无私,谭老师用自己51 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一名人民教师的职业操守和伟大灵魂。

请你仿照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表达你的感受。(来不及就作为课后作业)

5、谭老师用这最后的姿势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板书:爱与责任)

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爱与责任《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教案2 课时任务:

1. 检查预习情况,读通通顺课文。

2. 结合“坍塌”、“震撼”理解课文4-8 小节,结合语

言文字感受危急关头那“最后的姿势”。

一、导入新课

2019 年5 月12 日下午2 点28 分,每个中国人都难以忘却。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侵袭了巴蜀大地。这是一场相当于400 多颗原子弹能量的汶川地震,我国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数以万计的同胞顷刻间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今

天,我们一起认识灾难中的一位老师,他的名字叫——谭千秋。(指读)

二、交流预习情况昨天,同学们已经利用学案预习了第六课,咱们先交流一下,谁来读读词语?

1. 洗漱吱吱声废墟摇晃坍塌震撼深凹诠释

2. 在这些生字中,你觉得哪些生字的字形要提醒大家注意?

漱(右边不是反文旁)释(左下部分是“米”字)凹(写一个)

3. 请同学读读这篇课文。

4. 再次读完文章,你能用这三个词语概括主要内容吗?

三、结合词义讲读课文

(一)坍塌

1. 理解词义板:坍塌

2. 课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坍塌的情景?请你快速浏览

4-7 小节并勾画下来。

出示: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 地震!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坍

塌了

这些都是地震时的环境描写,这样的环境描写是一个整体,把这三段话连起来读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3. 我们不愿触碰那些画面,记忆却已刻骨铭心。(播放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 内容。 5.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谭千秋最后的姿势体现出的当 机立断、恪尽职守、无私师爱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2019年5月12日14时28分吗?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 师: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 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却发生了这样一个可歌可泣的感 人故事,齐读课题。这个故事讲的是谁的事迹?谭千秋(板书,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面对死亡,谭老师为什么要用 这样一个姿势?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2、出示文中生字新词,个别读,齐读。 洗漱吱吱废墟坍塌 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能结合课文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3、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谭老师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姿势? 4、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吗? (本文主要写了在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 5、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找出文中表示 时间的词。你能按时间顺序来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吗?6、默读,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5月12日,谭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写了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情赞颂。 三、精读课文 学习第一段: 1、让我们先从5月12日的早晨开始回忆,默读第一小节,

六年级语文:6、最后的姿势 教案(教案文本)

小学语文标准教材 六年级语文:6、最后的姿势教 案(教案文本)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六年级语文:6、最后的姿势教案(教案文 本)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

的方法。 教学重点: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 1、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3、请学生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两个)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教参57页 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

大班最后一学期教案

大班最后一学期教案 【篇一:学期是孩子们在幼儿园的最后一学期】 学期是孩子们在幼儿园的最后一学期,也是最关键的一学期。再过几个月,他们将离开幼儿园这片让他们开心、难忘的地方,在小学的天空里自由飞翔。如何使他们永远记住幼儿园的快乐时光、如何使他们顺利过渡并尽快适应、如何使他们充满自信地走进小学等课题,将是本学期的工作重点,我们针对本班班况及本学期的工作重点拟订了以下学期工作计划。 一幼儿情况分析 我班现有幼儿58名,转学了一个,又新来了一个,所以幼儿总人数和上学期一样。通过一学期的培养、学习,幼儿在各方面都有较大进步。具体表现在:身体发展方面: 在家长的配合下,幼儿能遵守幼儿园的常规,个别常迟到的幼儿已能按时入园;大部分幼儿能按自己的冷热感觉、气温变化主动增减衣服、个别幼儿较为被动;极少数幼儿还不能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其他孩子很积极并敢于挑战自己;幼儿的身体素质明显增强。 认知发展方面: 幼儿倾听习惯已增强,大部分幼儿能大方、大胆地当众表达自己的想法;求知欲较强,学习习惯良好,逐步学会了使用铅笔,但书写姿势有待纠正;能主动参加科学小实验,喜欢思考与动手操作。 社会性发展方面: 随着年龄增长,部分孩子已懂得谦让、分享、轮流,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能主动为班级体服务。有上小学的强烈愿望。开始关注身边、国家的大事。少数内向的孩子能逐步融入集体,逐步学会与同伴交流。但收拾物品、整理书包的习惯还要不断培养,自律、自控力还有待加强。如何让每一位幼儿在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方面得到发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这学期的工作重点。 二教育教学及班务工作重点 (一)本学期工作目标 1、认真领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以《园务计划》为指导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幼儿一日活动中,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幼儿一日活动时间、内容,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

《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课文语境说说重点词语的意思。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谭千秋老师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诠释,再结合读写训练,表达自己的感受。4、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重点: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难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谭千秋老师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诠释,再结合读写训练,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导入课文同学们,你们一定还记得2008年5月日吧!这是所有中国人都难以忘怀的日子,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侵袭了巴蜀大地。这是一场相当于400多颗原子弹能量的大地震,一个个美丽的乡镇瞬间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同胞顷刻间失去了生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灾难中的一位老师,他的名字叫——谭千秋。让我们3 2019-07-10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课文语境说说重点词语的意思。3、通过品读语言文

的追求和诠释,再结合读写训练,表达自己的感受。4、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重点: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难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谭千秋老师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诠释,再结合读写训练,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导入课文同学们,你们一定还记得2008年5月日吧!这是所有中国人都难以忘怀的日子,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侵袭了巴蜀大地。这是一场相当于400多颗原子弹能量的大地震,一个个美丽的乡镇瞬间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同胞顷刻间失去了生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灾难中的一位老师,他的名字叫——谭千秋。让我们3 2019-07-10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课文语境说说重点词语的意思。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谭千秋老师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诠释,再结合读写训练,表达自己的感受。4、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重点: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难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理解

最后的姿势2

小学语文最后的姿势 泰兴市分界小学李冬美 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6课《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 设计意图: 《最后的姿势》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5.12汶川大地震中,四川省特级教师、德阳市东汽中学谭千秋老师,在教学楼坍塌的瞬间,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而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生命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文章质朴感人,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的赞颂与崇敬之情。 第一时间感应到地震发生的谭千秋老师,没有选择只身逃生。他只喊了一句话,就使全班学生的生命转危为安。他只做了一个动作,就让四个学生安然无恙。他的一言喊尽了对学生的真爱。他的一行铸就了他伟大的师魂。 教学《最后的姿势》,就是要通过解读谭老师的一言一行,让学生感受到他舍己为人、舍生取义的高尚师德。弘扬正气,接过爱的接力棒,传递爱的精神。另外,使学生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设计思路: 读一言一行,感悟高尚师德;听沉痛回忆,学习英雄精神;创设情境,感受中华魂。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的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 这节课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 (板书:最后的姿势) 【设计意图: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能让学生很快很快地进入课堂,为授课

《最后的姿势》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最后的姿势》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谭、漱、吱、墟、撼、凹、感、诠、释”;会认识二类字“坍、攸”;能联系课文语境理解“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的意思,会用“生死攸关”造句。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能够理解“最后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生字,生字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最后的姿势》,感受谭老师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新课。 教学二到七自然段。 (一)、阅读课文二到七自然段,分别找出描写环境和谭老师的句子。 (二)、交流环境描写的句子。 1、出示句子(1)、天空阴沉沉的。(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有摇晃起来!地震!(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理解交流:地震来势汹汹) 2、指导朗读。可以用上抑扬顿挫,重读,轻声,等到方法把自己体会传递给听者。第一句子可以用低沉的声调读出天空的阴沉沉。如:第二个句子的“摇晃”,第三个句子的“厉害,刺耳、腾空而起”;第四个句子的“地动山摇,重重,塌陷”等词可以重读或者轻读来强调。 3、比较四个句子的程度,用渐强的语调读出变化。 4、小组轮读。 (三)、此时谭老师分别都在做什么呢?教师引导,当天空阴沉沉时,谭老师正在—— 学生接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体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人间大爱,赞颂的是他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课文用环境和场景描写渲染人物、推进情节的发展;用侧面描写,升华人物的精神品质,用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是本文的最大写作特色。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熟悉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由于本课运用了环境和场景描写、侧面描写以及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预设为: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难点预设为: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说学生 六年级学生乐学善思,已经具有独立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有着较高的学习热情,学习较为主动。但由于学生可能对汶川地震不是很了解,因此,课前要求学生收集汶川“512”大地震的概况,了解当时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以及地震中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感情。 三、说教法 1、情境法:创设情境,引导想象 本课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与责任教育的好材料,在教学中要充分的利用教师的语言,地震发生时的悲壮,课文中的插图或者一些声音音像,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2、扣题法:紧扣课题,引导探究 本课课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可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说说课文讲的是谁的“最后的姿势”引出这个问题后对谭千秋老师进行简单介绍,以及他“最后的姿势”是怎么样的再对谭千秋老师的崇高精神进一步挖掘。 四、说学法 1、情感朗读法:以读为主,明理悟情 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来学习课文。初读课文,尝试理解不懂得词语,提出问题;细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思考理解,体会感情,从深层次感悟谭千秋老师的大公无私以及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2、合作讨论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通过小组讨论,探讨谭千秋老师护住四个学生的经过是怎么样的以及他“最后的姿势”是什么以这样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意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预设用两课时展开,在这里我主要讲第一课时。 (一)布置预习,收集资料 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为学习课文做充足的准备。而且本组课文也要求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所以我组织学生搜集资料,设置三个专题:“5·12地震实况”、“感人故事”以及“我所知道的谭千秋老师”。通过课前预习,搜集资料,既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实践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激发学生强烈的感情。 (二)情境导入,品读课题 在上课刚开始,课件上出示地震的景象,把学生带入地震的悲痛中,在一声声悲痛中走进课文,这样学生由对地震的悲痛情感,再到课题的初步感知,再到有感情的朗读,全方位、多层次的理解感悟语言,进而引出课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这篇文章的题目深沉而富有韵味,值得好好朗读体会。让学生齐读课题后,强调“姿势”,是怎么样的姿势再读课题,强调“最后”,这姿势为什么会是最后的了由课题的不同读法,体会不同的重音强调表达的不同含义。课题的朗读体会,可以在开课时就点燃学生的阅读欲望,带着问题进入文本。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重点品味)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重点品味)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直奔重点。 1、《最后的姿势》讲的是谁?找出课文中描写谭千秋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用“”画出,有感情地读一读。 2、交流(共三处)。 3、这个姿势概括一下就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二、紧扣重点,品味文本。 1、出示最后的姿势第一处: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指名读。 2、语言文字要去细细品味,这句话你会抓住哪些词品味呢?你又品到了什么呢?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要求学生把品味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请用“”画出第一段中描写环境及地震场面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这样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情况危急)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土腾空而起。(情况越来越危急了)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暗示着谭老师牺牲了)

5、生死攸关的一刻,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勇气像谭老师那样抉择。(补充“范跑跑”事件)你可以不高尚,但不可以无耻。 6、谭老师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选择呢?再读第一段,去寻找背后的原因。(平常、早早地、人生的价值……) 小结:这里的描写似乎与课文重点无关,实际上为人物形象做了铺垫。 7、出示最后的姿势第二处描写:“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住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指名读。 8、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个词?为什么? 学生说后,请他读出自己的感受。教师相机指导。 9、这是谁说的?还写了哪些人的话? 10、谁读学生的话?你想品一品哪个词?读出自己的感受。 11、谁读老师的话?你想品一品哪个词? 读出自己的感受。 12、作者为什么选这三个人说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第一段是正面描写,这里是侧面烘托。) 13、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从教26年来,他不仅教学成绩卓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被同事誉为“最爱学生的人”。然而——(学生读下去) 14、这是第三处描写最后的姿势。谭老师,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学生读: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15、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16、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三、拓展延伸,升华中心。 1、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是谭老师最后的姿势。但在5.12汶川大地震中,还有很多老师,尽管姿势不同,但都用生命中的最后姿势守护着他们的学生。请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完成下列句子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___________生命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海安县李堡镇中心小学顾慧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课文语境理解课后第二题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品读词、句,深入文本体会谭老师在生死攸关的时刻,用自己的臂膀护住学生,英勇救生的高尚师德、崇高精神。 4.领悟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环境烘托、侧面描写。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体会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最后的姿势(齐说)。 2.同学们,还记得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指名回答(张开双臂,护住学生),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下这最后的姿势,相机板书。 这就是谭老师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3.(出示第2题词语) (1)这些词语会读吗?指名读词。(指名2生读,齐读) (2)读着这些词语你能想到课文中的什么? (3)指名回答师相机评价。 楼房即将坍塌时谭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震撼人们的是谭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生死攸关时谭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谭老师用——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诠释了人生的价值 (4)再读这些词,会有不一样的感受。(齐读) 读着,读着,课文中那百年不遇的大地震又浮现在我们眼前。

二、感受场面描写,体会环境渲染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7自然段,画出描写地震场面的句子,(出示:地震场面)用心读一读,写写自己的感受。 2.下面我们来交流:你画出了哪些描写地震场面的句子?并说说你的感受! (1)预设1: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学生谈感受并读出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抓住三个“!”,感受地震突然,强烈、 来势迅猛!)此时情况紧急! (2)预设2: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 腾空而起。 师: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危险在逼近啊! 刺耳的吱吱声可能是——,可能是—— 外面尘埃腾空而起是因为—— 此时情况多么——危急啊!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命悬一线、生死攸关、十万火急……) (3)预设3: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师:“地动山摇”——震天撼地啊! “重重砸下”——毫不留情啊! 连楼房都塌陷了—— “......”透过省略号我们仿佛看到了人们惊恐的眼神,还看到了——,听到了——,多么惨烈的画面,一起读。 3.品悟谭老师在危急情况下的语言、动作 (1)2008年5月12日下午两点多钟,谭老师正在上课,出示:忽然,课桌摇晃 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师引述:谭老师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出示:“大家快跑! 什么也不要拿!快……”(齐读) 师:来不及多想,想到的只是——他的学生啊! (2)接着,出示: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 尘埃腾空而起。(齐读) ①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出示谭老师动作(指名 读)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新选入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的是去年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学生迅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学生,而他却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文章编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这个主题单元,我认为非常的好,是歌颂爱岗敬业伟大精神的优秀作品,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的高尚的师德和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选入结合时代精神,体现苏教版教材的特点。 在课的导入上,我利用5.12特大地震的一些图片,让同学们了解一下灾难发生时的一些动人场景,同时播放音乐增强效果。但是后来由于对班班通使用不熟悉,音乐没有在学习生字时及时关上,课堂效果不是太好。 接着是整体感知、随文识字环节。我在识字这个环节上设计了三个板块第一个带拼音识字、第二个不带拼音识字、第三个正确的读音。导致在这个识字上花费的时间太长。其中在书写生字“凹”的时候,正确的的笔顺应是横折折,我却说是横竖横,这是知识点的错误、我下次会避免。接着我用生快速浏览,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文中的什么最使你感动? ②日常生活中的谭老师是怎样的呢? ③作为一名父亲,他是慈爱的;作为一名教师,他是和善的。你还知道关于谭千秋的其他事迹吗? ④谭老师像平常一样,给我们讲课、他讲授的是什么内容? 在第一个问题的设计上同学们会对“最后的姿势”有个初步的了解。第二个问题可以得出谭老师生活中是一个平凡的。第三个问题同学们可以了解更多的谭老师的资料。但是在这个环节的时候我让同学说得太少后来时间剩余太多。第四个问题的设计可以了解在教学过程中的谭老师讲述的内容,而他也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他的讲课内容: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视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接着理清文章脉络的环节,我找了一位同学,而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准确,我就没让第二位同学回答,我应该让多找两位同学说说不同的意见。

正确的坐立走姿势教案

第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名字叫“我来做你来猜”,游戏规则是,老师在前面做动作,你们用一个字来猜老师做的是什么动作。 教师分别摆出“坐立走”的姿势,学生进行自由猜测,并说出理由。(教师随机板书:坐立走) 2.教师过渡:刚才大家猜的都很正确,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什么是正确的坐立走姿势。(教师补充课题:正确的姿势)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发现坐得最正确、站得最正确、走得最正确的小朋友,为他们颁发“坐之星”、“立之星”、“走之星”小奖花。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导入,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用激励性评价颁发“坐之星”、“立之星”、“走之星”小奖花来激起学生的探究正确的坐立走姿势的欲望。】 二、互动交流,体验探究:正确的坐立走姿势 1.探究一:坐的姿势 (1)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调查结果及感受:课前,大家认真观察了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坐的,谁来谈谈你的调查结果和感受? (2)学生谈调查及感受:有的人把腿放在屁股底下坐;有的人翘着二郎腿坐;有的人趴在桌子上坐;有的人斜着身子坐…… (3)教师小结:对,不正确的坐姿不仅不美观,还对我们的身体有害有时还会给人一种不尊重的印象,所以大家以后要注意自己的坐姿要正确。大家看,这里是你们收集的生活中人们的各种坐姿图片(课件展示:学生收集的各种坐姿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适时评价。 (4)谈话:同学们,这几张是老师收集的坐姿图片(课件展示:军人坐姿图、学生在集会时的坐姿图片),你又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感受,探究正确坐姿:那什么样的坐姿是正确的呢?学生畅谈看法。 (5)教师小结:对,正确的坐姿应该是坐如钟,挺腰板,腿并拢,脚放平。 教师课件出示儿歌并板书:坐如钟 坐如钟,挺腰板,腿并拢,脚放平。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自制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出示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欣赏一组汶川地震前后对比的图片,这一情景的再现,又把我和所有学生带回了去年的那次地震,这样的情感导入对学生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师: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八级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他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 1、板书:最后的姿势 2、齐读课题。 面队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那么这最后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从课文中提炼出一句话。 二、品读姿势 1、生回答,(课件一)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课文中有两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用横线画下来读一读。 3、(课件二)出示6、8两节相关句子 A、护生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抓住课文特点,渗透写作方法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新选入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的是去年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学生迅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学生,而他却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当我对这篇文章进行了细细的研读,着手认真的备课,却发现文章的编者独具匠心,短短的一篇课文中,渗透了好几种写作手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我想,这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是一篇教写作方法的好教材,预示,我在课上注意了写作方法的教学。 一、环境烘托 在课堂上,我抓住四处环境描写的句子,引导学生体会谭千秋老师是如何用宝贵生命诠释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来开展组织教学,这样的环境预示着什么?可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谭老师又是如何做的呢?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二、正面描写 抓人物的正面描写,抓谭老师在地震到来和楼房即将倒塌的时候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组织学生通过读和演来反复体会,真正理解谭老师是怎样诠释爱和责任的,感受谭老师舍己救人的精神。学生也真正明白了诠释的意思,不是简简单单能用解释来说明的。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住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细节描写中的动词“撑”,我让学生进行表演,让学生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 三、侧面描写 为了立体的体现人物的品质,课文第三部分引用最有说服力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教学时我没有急于去提炼、总结人物的品质,而是让学生去读出自己眼中的谭老师的形象,进而理解“最后的姿势”所蕴含的“爱与责任”最后的人生意义。 以上是我在教学《最后的姿势》这课后的反思与对这课的初浅的认识,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1 前几天,我学习了一篇课文叫《最后的姿势》,我被谭老师那舍弃自己,保护学生的精神所感动。 当我读到“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我被谭老师这一举动感到震惊,在那千钧一发之际,人生阅历丰富的他本来有极大的可能可以逃出这危险的地方,但是他第一个想到的却是学生,对学生的爱让他毅然地张开双臂,护住四位学生,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们,宁可自己被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砸得脑部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而不醒人世,也不愿意同学们受到一分一毫的伤害,这让我十分的感动,十分的敬佩谭老师舍己为人的精神! 在网上,我看到了一位和谭老师截然不同的老师,简直就像是一对反义词呀!在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的时候,范老师不顾一切地往外冲,也不管教室里的同学的安全,只管自己,他实在是太自私了!跟谭老师相比实在是相差太远了! “谭老师,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用生命捍卫为人师表的道德准则,是真正意义上的“灵魂工程师。”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谭老师的精神是永存的,他将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永生难忘。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2

谭千秋一个很平凡的人,平凡得令我们感到陌生。虽说平凡但是20xx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使他不再那么平凡。而现在的他的精神已经铭记在了我的心中,他的精神会永传千秋! 当我读了这篇课文时,我被深深地感到了,当时他的举止是多么的令人震撼啊!在地震来临的那一刻,谭老师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自己,而是他的学生。当有四位同学呗困住时,谭老师竟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们,他抛弃了亲人和孩子,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保护好自己的学生。可是,在谭老师的眼里,学生的生命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张开双臂,保护学生。虽然是谭老师死前的最后一个动作,但是那个姿势在我的心中是神圣高洁的!虽然谭老师牺牲了,但他永远活在我的心中!他恪尽职守,舍已为人的形象将定格在人们的记忆里!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3 读了《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我又一次捧起这篇课文,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形象已铭刻在我心中。 这篇课文主要讲:谭老师像平常一样早早的起来,赶到学校。可就在这个平常的一天将发生不平凡的事。下午,两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忽然,楼房摇晃了起来,谭老师赶忙指挥同学们冲出教室。可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学生冲出去?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读到这儿,我想,谭老师肯定会自己逃生,不管这几位同学。可我猜错了,谭老师做出了常人无法做出的举动,他张开双臂,竟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位学生。第二天,当人们发现他时,在

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参考文本)

小学语文标准教材 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参考文本)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参 考文本) 设计意图: 第一时间感应到地震发生的谭千秋老师,没有选择只身逃生。他只喊了一句话,就使全班学生的生命转危为安。他只做了一个动作,就让四个学生安然无恙。他的一言喊尽了对学生的真爱。他的一行铸就了他伟大的师魂。 教学《最后的姿势》,就是要通过解读谭老师的一言一行,让学生感受到他舍己为人、舍生取义的高尚师德。弘扬正气,接过爱的接力棒,传递爱的精神。 设计思路:

读一言一行,感悟高尚师德;听沉痛回忆,学习英雄精神;交流救灾资料,感受中华魂。 教学过程: 一、破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是《最后的姿势》。对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要问的吗?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新词,指生读,正音。 谭千秋洗漱吱吱废墟 震撼凹陷感动诠释 坍塌生死攸关 指导“漱”“凹”的写法。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指生读,一生一段,读后正音) 三、整体感知。 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叙述了在5.12汶川大地震到来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学生迅速撤离,并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述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个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示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忘我大爱。 谭老师的事例打动着你我,在打动之余,咱们细细想一想为什么如斯打动?一个定格的画面,一个不灭的信心!如何在课堂上更能体现语文味呢? 首先是重点词句的研读。重在深刻品读地震中谭老师的动作、语言,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感受谭老师的精神品质。把“你读出了一个怎么的谭老师”作为中心问题,让学生深刻浏览文本,找到感触最深的画面、情节,从而领悟人物的精神。如捉住五个“!”,体会危急的气氛,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和准确有力的动作——“拉”、“撑”、“护”,感受谭老师的临危不惧和学生忘我的大爱。引诱学生反复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短促的腔调朗读,感受谭老师的精神品质。 二是作者写法的学习。本课之所以如斯打动,和作者的表现手法是密不可分的。本课在环境的烘托,侧面对人物的评价上是标新立异的。课文有四周首要的环境及场景描述,这些描述渲染了人物出场的情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灾情的产生;“溘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面对骤然降临的灾害,谭千秋老师首先想到了学生;“地动山摇。破碎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谭千秋遇难了。他“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形象,在每个人的心中定格,

称为永久的瞬间。震后救济人员、获救学生和一名老师的话,侧面烘托了谭老师的英雄豪举,教学时引诱学生联络上下文或关键词”死死“、”飞身“、生死攸关”等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深敬意。 最后,学生回顾全文,自由表达内心的感受。用“谭千秋老师,我想对您说……”的句式,倾诉了对英雄的敬佩之情。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千载难逢的灾害,人在自然灾害眼前时藐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骤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震天动地的感人故事。谭千秋就是其中之一。让咱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溢忘我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众人长生难忘的——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地震来临的一刻,用书上的一个词语也可 以说是生死攸关的一刻。 2.什么是生死攸关?(关系到人的生存和死亡)生死攸关的一刻就是关系到人的生存和死亡的一刻,那时候,谭老师作出了怎样的抉 择?让我们回到那灰暗的一天。 二.精读课文第二部分 1.引读“天空阴沉沉的。”这段是自然环境描写,短短六个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读老师的话。 2.自读第4-7自然段,找出些地震情况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到了什么? (1)(引导学生体会情况的紧急和危险,谭老师的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等,从而 让学生体会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谭老师选择了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2)第五自然段“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意味着许多房屋倒塌了,谭老师他 们的楼房也即将垮塌 (3)“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得下所有的学生都能跑出去?”换个意 思表达。 (4)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5)在最后生死攸关的时刻谭老师是怎么做的呢?(抓住动词)他完全可以自己 也躲到课桌下,但是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在最后生死攸关的时刻谭老师又一次作 出了最后的抉择,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学生! (6)“地动山摇”体会到什么?连读。 (7)读第七自然段,你体会到了什么?什么心情?朗读表现出来。 (8).谭千秋老师遇难了,齐读“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小结:真爱无痕,大爱无私,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在求生的本能面前,他们把生的希望让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三.学习第三部分 1.自读8-10自然段,谁的话语最让你感动?为什么?带着感 情读一读。2.遇到自然灾害躲避,是人的本能,是什么让这一个普通的老师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超越了本能,选择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举动呢?在12自然段中找一找。(爱与责任)3.读11自然段,体会到什么感情?有感情地读一读。 4.人们赞颂他——让我们也用自己的笔来赞颂一下这位普通而伟大的人民教师 吧! 四.学生练笔 1.学生练笔2.交流 五.总结谭千秋老师走了,可他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永远感动着人们,其实,在 我们周围有许多人怀抱着爱与责任无私地关爱我们,在我们享受着老师、父母对我们无私的爱与责任的同时,让我们也感念他们,用我们的爱与责任回报他们。 板书:1. 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爱与责任 第 1 页

最后的姿势1

教学设计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检查初读情况1.导入:上节课我们领略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人格魅力,体会到人间伟大的真情。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充满人间真情,大体现爱无边的文章《最后的姿势》。 2. 师声情并茂地描述——2008年5月12日的一场突如其来的大 地震,将四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顿时,山崩地裂,家园损毁,山河呜咽,生命消逝,请同学们看看这惨不忍睹的场面吧。(出示课件---地震时“惨不忍睹的场面”) 3.师继续引入——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板书课题“姿势”,读准平翘舌音。这一姿势,成了谭老师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板书“最后的”,请大家齐读课题。 4.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读读课文,你脑海中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出示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5.出示词语“洗漱、坍塌、废墟、震撼、凹陷、诠释、生死攸关”。请大家认识一下这些词语。——这些加粗的字是生字,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指名说易错字的部件)——强调“凹”的笔顺及字形情感导入 学生进行情感体验自主学习

书写。(师范写,生再描红) 6.交流“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等词语的意思(重点理解——“震 撼”与“震动”区分程度不同;“诠释” 更加书面语;“生死攸关”理解“攸” 的意思,结合课文说说在句子里 的意思,尝试用这个词语说一句 话) 7.运用上面的词语概括课文的主 要内容。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人物 形象 梳理文章1.课题“最后的姿势”是什么姿势, 在文中标画出有关语句。(课件 出示: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 上… …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 生。)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 命中最后的姿势。”齐读句子,在 头脑中感受谭老师的形象。(板 书: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2.说说在你的眼中谭老师是一位 怎样的老师?可以用哪些四字词 语来表达,想好了写在黑板上。 (聚焦人物形象,用一些词语定 位人物精神品质——热爱学生、 恪尽职守、无私大爱、关爱家人、 尽职工作、言传身教、临危不 惧……)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 意兼得 (三)细读课文开头至“楼房塌陷 了……”(1—7自然段)体会自己 眼中的谭老师,感悟人格魅力。 1.默读课文开头至“楼房塌陷 了……”思考:你看到一位怎样的 谭老师?在有关的语句旁做出批 注。也可以从标点符号来理解(教 师巡视学生自学)

正确的坐立走姿势教案定

《正确的坐立走姿势》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1、知道保持正确姿势的意义,养成正确的坐、立、走姿势。 2、保持健康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 二、活动准备 1、收集有关儿歌。 2、制作课件。 3、用来奖励的小卡通图片。 三、活动步骤 (一)、视频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视频,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小哥哥身体很疼的呢? (学生根据视频,自由回答,最后总结出是不正确的姿势导致) 怎么样的坐立走姿势才算正确呢?这次活动课我们就一起来找答案。(板书课题) (二)、感知正确坐立走的好处,不正确坐立走的危害 老师这里有几张图片想和大家一起分享(教师播放解放军走,站姿势的图片)。 看了这几张图片,你有什么感觉?(学生可以自由回答) 教师小结:这就是保持正确的坐立走姿势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它可以让我们很美,很威武,很有精神,让我们的身体很健康。 如果没有养成这样好的习惯,又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哪些危害呢?我们先来认识一位新朋友。(教师出示脊柱图片)脊柱。让学生观察脊柱是直直的。请大家一起来看我们的朋友脊柱怎么了?(教师出示不正确姿势导致脊柱变形的图片)我们的朋友哭了,因为它变形了,很难受。 医博士有悄悄话要告诉我们。(教师读医博士的话) 你想让你的脊柱朋友哭吗?(不想)。

(三)、学习、感悟、体验坐立走正确的姿势 我们怎样做的姿势是正确的呢? 活动一:正确的坐姿 幻灯片出示学生的坐姿 1、图片中哪些学生的坐姿是正确的?哪些学生的坐姿是错误的? 学生结合图片内容回答 你能像正确的一样坐好吗?(学生练,老师请一名学生上台展示正确的坐姿) 2、结合儿歌学习正确坐姿的要领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位同学是怎样坐的? 老师随机引导:他的脚是怎样放的?身子怎样?背怎样?他坐的样子像什么? 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进行回答 老师这里有一首正确坐姿的儿歌 老师读儿歌(坐如钟腰板挺腿并拢脚放平) 我们一起读一读行吗? 学生齐读儿歌(坐如钟腰板挺腿并拢脚放平) 3、练习正确的坐姿 请大家捧起书本读书,我看谁坐得最端正。学生一边做,一边读儿歌。 4、我们读书写字的时候都要“坐如钟腰板挺腿并拢脚放平”。 活动二:练习立 1、(出示照片,升旗队伍) 图上的解放军叔叔正在进行升旗仪式,从哪儿看得出来他们站得有精神?指名回答。 2、是呀,他们站得就像一棵棵小松树。(出示儿歌:站如松) 3、讨论:小朋友们知道,什么时候要这样站立呢?(学生可自由回答)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