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上科学教案

初中九年级上科学教案
初中九年级上科学教案

初中九年级上科学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从物质变化的本质引出自然界物质变化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如物态变化、机械变化、地球运动等,而且在水和空气的学习中,学生也接触了一些化学变化,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可使学生初步明确物理和化学两个变化的含义,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否生成新的物质。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为接下来学习物质的变化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不同物质的形态和运动形式发生着相互作用。

2、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

技能目标

1、了解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

3、固体物质加热的实验装置和操作要求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接受物质是变化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难点: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酒精灯、锥形瓶、试管、硝酸铅溶液、碘化钾溶液、发黄的落叶、硫酸铜晶体、绿叶、细铁丝、蒸馏水、氢氧化钠溶液、鸡蛋清。

【教课思路与方法】

⒈“演示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本节教材贯穿一系列的实验,难度较高的由教师演示,较易的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验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含义,同时得出物质的性质。

⒉教材首先提出自然界的物质在不断的变化中,让学生感受身边的物质变化,接着问要想知道物质是否发生了变化,该如何来判断呢,从而引入“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这一部分内容分两部进行,第一部笼统的来了解物质在发生变化时有什么证据,第二部分以一个具体的例子(硫酸铜晶体的变化)来加以说明。最后是物质变化的一些简单的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

整个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结合新学期的一些变化来举例,使学生感到熟悉,活跃课堂气氛)

引出课题:物质的变化

一、物质是不断变化着

师: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自然界中所有物质都在不断的变化中,请你谈谈你发现了哪些变化?

生:云中的水有时会凝结成雨水而落下,

小树苗会长成参天大树,木材燃烧,瀑布的水落下。

讨论:自然界中的这些变化是什么变化?

投影:图1-1下雨

请学生讲讲下雨的成因,然后教师再总结分析:空气中的水气在遇冷的情况下凝结成小雨滴,越积越多后就形成降雨。

师问:整个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生:在这个过程发生的是水的三态变化。

投影:图1-2木材燃烧

学生分析:木材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

投影:图1-3植物的光合作用

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阳光下,通过叶绿体,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投影:图1-4瀑布下落

分析:水从高处落下,位置发生改变,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问:若将以上的四个变化进行分类,你准备怎么分?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生:根据在变化中是否生成新的物质把以上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下雨和瀑布下落没有生成新物质,在变化中没有生成其它物质,这类变化叫物理变化。木材点燃发热、发光生成了新物质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和氧气。在变化中生成了其他物质,这类变化叫化学变化。

巩固练习: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1、钢铁生锈

2、打开小手电筒,发光发热

3、镁带能燃烧

4、用条形磁铁吸引铁钉

5、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出示:水分子电解的模型

请学生从微观角度来判别水电解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生:在整个变化过程中,水电解生成了氧气和氢气。构成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属于化学变化。

教师指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过度:我们周围的物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如何判断变化是否发生了?

二、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师;要了解物质的变化,必须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演示实验1:取适量的硝酸铅溶液放锥形瓶中,再向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碘化钾溶液,观察反应前后的现象。

问: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有

现象:反应前溶液无色透明,反应后生成黄色沉淀。

分析实验现象:在此反应中,有不溶于水的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师:在这个变化中,两种溶液反应生成沉淀,是此变化是化学变化的证据。

出示:发黄的落叶,与绿叶做对照

提问:你知道叶子为什么会发黄吗?

生:落叶的黄色是由于缺含镁的无机盐或温度不适等因素引起叶绿素不能形成的造成的。

师:从这两个变化中,我们可以发现物质的变化时常伴随着颜色的变化。

投影:图1-7钢铁厂的高炉

分析:铁在高温下熔化变成铁水,状态发生变化,但物质的组成本身没有变化,这种物质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演示实验2:拿出桌上的一段细铁丝,观察颜色、状态、形状,弯曲成各种形状,并用剪刀把细铁丝剪成几段。

问:细铁丝在形状变化中,发生的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生:属于物理变化。

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特征或性质,如。不同物质有不同的性质,根据物质的某些性质,可用来识别该物质。我们可把物质的性质分为两大类: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小结: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以发现物质的颜色、形状和状态、

是否有沉淀生成等都可以作为判别物质变化的标准。

九年级科学上册2.4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新版)浙教版

第4节物质的分类 1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比较、归纳等对物质分类的方法 2、知道氧化物的分类依据、化合物的分类依据,并认识分类是可以逐级进行的 3、学会用观察、实验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归纳、概括、分类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4、通过对物质的分类,体验分类在化学研究和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5、发展学习科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感受科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新设计 在“物质分类”的教学中。事先,布置学生寻找以前学过的知识,如单质、氧化物、纯净物和混合物等,按照以往学过的知识进行开展教学,对学生而言既是一种知识的回顾,又是一种知识的补充。再结合一些现实物质的分类,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科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一项充满活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学生从中体验到了科学的内在价值,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3学情分析 物质分类是根据事物研究规律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归纳方法。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运用物质的组成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并能指认具体物质的类别,从而要求学生对物质的微观世界有一个总体的认识。纯净物的分类可有多种依据,如颜色、状态、溶解性等,但物质的性质、用途与其组成有密切关系,故寻找较为科学的分类依据――以物质的组成进行分类是本节课的核心。从知识掌握程度来看,学生在八年级下册时已经学习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但对纯净物的分类还未了解,而对酸、碱、盐却已经在第一章的学习中认识,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但又是熟悉的,本节课学生在已有的认识基础上对氧化物的分类、化合物的分类进一步的认识,因而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也是一种知识的总结。从学习能力来看,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有一定的分类意识,但对进一步分类的能力还有待于提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有了提升的机会,应而课堂上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能力,这样可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4重点难点 物质的分类方法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九年级科学上册3.4简单机械教案

《第4节简单机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机械中识别杠杆。 (2)知道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体验、演示,使学生学会比较、概括,了解杠杆的本质。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影响杠杆转动效果的因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春秋时代杠杆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2)通过对力臂的探究,进一步认识事物的相对性和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3)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认识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结构及特点以及它们的应用。教学难点: 理解机械效率并学会测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杠杆 1.定义:一根硬棒如果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做杠杆。 注意:杠杆的形状各异,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 2.杠杆的五要素 (1)支点(O) (2)动力(F1) (3)阻力(F2) (4)动力臂(l1) (5)阻力臂(l2) l: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1 l: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2

3.杠杆的平衡条件 (1)杠杆的平衡状态 杠杆静止、杠杆匀速转动 (2)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 2211l F l F =或2112l l F F = 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3)为何要调节成水平位置平衡? 倾斜状态力臂比杠杆上的刻度小,所以为了直接根据杠杆上的刻度读出力臂,把杠杆调节成水平位置。 4.杠杆的分类 (1)2121F F l l <>、省力杠杆如:铡刀、铁锹; (2)2121F F l l ><、费力杠杆如:钓鱼杆; (3)2121F F l l ==、等臂杠杆如:天平。 注意:在支点和动力作用点确定的情况下,沿与支点和力的作用点的连线垂直的方向用力,力臂是最长的,力是最省的。 5.人体上的杠杆 二、滑轮 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可以绕着中心轴转动的轮子。 滑轮根据它的不同使用方法可分为三种类型。 1.定滑轮 (1)定义:在工作的时候,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定滑轮。使用时,轮子在不停地转动,但位置不变。 这种定滑轮我们日常生活经常见到如升国旗。旗杆顶上装一个定滑轮,人站在地上就能把旗子升到高处。 使用定滑轮与不使用定滑轮而直接用手去提拉,用力的大小是相等的,即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也不费距离。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所以,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动力F 1等于阻力F 2,即不省力,因此不省力也不费距离。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37教案

(一)引入新课 出示图片(电饭煲、电热壶等),生活中的部分家电在使用中会发热,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 (二)新课教学 1、电流的热效应 提问:电热器的工作时能量是如何转化的?你还能再举其它利用电流热效应的电器吗?电热水器、电热毯、电烘箱、热的快、电取暖器等等… 电热器:用来加热的设备。主要元件是发热体,由电阻率大、熔点高的电阻丝绕在绝缘体上制成的。、 2、电流热效应的利与弊 学生讨论:热效应的利与弊。 优点:无污染、热效率高、方便控制和调节温度 缺点:①在家庭电路中,由于长期的电流热效应,导线外的绝缘层会加速老化,甚至会烧毁绝缘层而引发火灾; ②同时,由于电流热效应,会影响家电的使用性能和寿命。 防止措施:加装散热系统(如散热电扇)或为了更好散热而特别设计的结构(散热窗)。(学生讨论举例) 3、电热的计算 探究电热与哪些因素有关 (1)提出问题: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学生猜想:可结合生活经验,并说明简单的理由 (3)设计实验:出示实验装置,思考采用什么方法和如何利用实验仪器来进行实验。 注意控制变量法的使用: ①控制t、I相同,研究电阻与热效应的关系 ②控制t、R相同,研究电流与热效应的关系 ③控制I、R相同,研究时间与热效应的关系 (4)进行实验:略 (5)获得结论:当电流相等时,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当电阻相等时,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就越多; 通电的时间越长,电流产生的热量就越多。 (三)布置作业 1、课本P109第一、二题。 2、作业本第7节第一部分。 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教案 39 个

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教案 40 个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3.1《能量及其形式》优秀教案

《能量及其形式》优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能、光能、热能、电能、化学能、太阳能、核能等自然界中能量存在的各种形式。 2.能在具体情景中分析能量的存在形式。 过程与方法 1、学会从具体事例的分析中,得出一般规律的方法。 2、通过设计实验和操作体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重点:能在具体情景中分析能量的存在形式。 难点:能在具体情景中分析能量的存在形式 教学过程: 活动1:新课导入 是什么使下图的物体动起来 ) 1.骑车的人利用双脚蹬动自行车踏板提供能量使自行车动起来。 2.太阳能汽车是利用太阳的能量转化成电能后,使车里的马达运转起来,使车向前进。 3.电车利用电能让车动起来。 4.风车叶片的转动时由于风的能量驱动的。 …… (

活动2:教师讲解 任何物体的工作都需要能量,那么什么是能量呢 能量简称“能”,指用作功的本领量度的物质及其运动的属性。 能够使物体“工作”或者运动的本领叫做能量。 活动3:玩“溜溜球”。 提问:溜溜球在我们手中时具有什么能为什么 生:重力势能,因为溜溜球被举高了。 进一步提问:我们投放溜溜球时,溜溜球又具有什么能 ! 生: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 提出问题:生产生活离不开能量,那么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常利用的有哪些形式的能量呢 活动4:能量的存在形式及其利用 比一比:哪组知道的能量形式最多 (分组讨论,记录下来哦!)实物投影展示各组的讨论结果并作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常用的各种形式的能量板书在黑板上:电能、化学能、太阳能、光能、机械能…… 讨论:我们是如何利用这些能量的 (1)问题:我们是如何利用电能的 ^ (学生列举利用电能的方法,即电流通过各种用电器,用电器工作。) 引导:消耗了什么能得到了哪种形式的能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电能→光能;电能→机械能;电能→热能;电能→化学能…… (2)问题:我们是如何利用化学能的 学生列举利用化学能的方法,如:汽车利用汽油行驶;利用天然气加热;利用干电池给手电供电…… 引导:消耗了什么能得到了哪种形式的能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化学能→热能→机械能;化学能→热能;化学能

九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有机物1《身边的有机物》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九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有机物1《身边的有机物》教案(新版) 华东师大版 教学目标: 1.理解有机物概念;能区分身边常见的有机物和无机物。 2.了解几种简单的有机物的化学式、性质及用途。 3.通过探究丁烷元素组成的活动,知道判断有机物是含碳化合物的依据。 教学重点: 1.理解有机物并能举例身边的有机物。 2.了解几种简单有机物的化学式、性质,用途。 教学难点: 1.辨别有机物和无机物。 2.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以提问的形式,引起学生对新课的兴趣,由此展开新知识的传授。 师:同学们,今天早饭都吃了些什么? 生:米饭、包子、鸡蛋、面包、牛奶…… 师:看来同学们早饭都吃得很丰富,那同学们知道我们所吃的这些食物中都含有什 么营养成分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今天新课的学习——身边的有机物。 二、新课讲授: 1.家中常见的有机物: 师:无论是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和醋酸等,还是我们用的塑料制品、洗涤 剂的主要成分,分析它们的元素组成,可以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师(提示):当家里的饭烧得太过了,底上会有一层黑色的糊状物;塑料制品燃烧后,剩下黑色的灰烬,这些黑色的物质是什么呢? 生:是碳。 师:说明都含有碳元素,那么我们把这类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做什么呢? 生:有机化合物。 师:很好,我们把这类喊他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有机物除了含

碳元素外,还含有氢、氧、氮等元素。 说一说:举例日常生活中的有机物 举一反三,含碳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那不含碳的化合物呢? 生:无机化合物。 师:能不能简称为无机物呢?不能,无机物是单质和无机化合物的合称。同学们还记得单质得定义吗,什么是单质? 生:单质是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师:很好,以前的只是还没完全忘记。所以,同学们这里要注意有机物是有机化合物的简称,而无机物是单质和无机化合物的合称。 师:凡事皆有例外。我们说像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这类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虽是含碳的化合物,但由于它们在结构、组成、性质上都跟无机物相似,所以我们把它们归到无机物中去研究。 师:同学们是不是很好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例外,要究其原因,我们就要进一步地来认识有机物。 2.几种简单的有机物: 师: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甲烷这一最简单的有机物。我们说要认识一种物质,脑海中首先闪现的是什么?是不是它的化学式啊?那甲烷的化学式怎么写呢? 生:CH4。 师:同学们都知道甲烷的化学式为CH4,那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可以通过它的模型来看一下,我们看甲烷的模型,中间黑色的代表C原子,一个C原子连有4根键,每根键又有1个H原子,所以一个甲烷分子就包含有1个C原子和4个H原子,就写成CH4。师(补充):由这四个化学式,我们可以得出这一类化合物的通式。 师:没错,是甲烷,同时甲烷也是天然气和石油的主要成分,同学们能不能根据熟悉的沼气、石油等来猜想一下甲烷的性质呢? 生(猜想讨论):是一种气体,无色无味,可以燃烧。 师生互动,讨论补充完整甲烷的性质: 物理性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 师:常见的有机物除了甲烷还有很多,比如乙烷、丙烷,它们的性质和甲烷相似,就不详讲了,这里,我们具体来探究一下丁烷。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谷风教育)

九 年 级 科 学 上 册 教 案浙教版

第一章 第1节物质的变化 教学目标:1、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不同 2、学会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的变化 重点难点: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的变化 药品器材:硫酸铜、氢氧化钠溶液、鸡蛋清、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 教学过程: 引入:什么是化学变化?什么是物理变化?举例说明。 -物理变化: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的改变。 -化学变化: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 结合课本第2页图说明它们分别属于何种变化? 提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一、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来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举例:硝酸铅和碘化钾反应、绿叶的变化、钢铁的熔化、铁丝的形变、水的电解等。 演示实验:硫酸铜晶体的变化 1、观察形状、颜色 2、晶体的溶解 3、和氢氧化钠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4、晶体受热分解(写出化学方程式) 5、硫酸铜粉末逐滴加水(写出化学方程式) 提问:实验中,哪些实验有颜色变化?有沉淀产生?有状态的改变? 并总结出硫酸铜晶体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蓝色晶体、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 小结:根据物质变化中所获得的信息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推测的方法是探索物质变化规律的基本方法。 二、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1、演示实验:鸡蛋清与硫酸铜的作用 ――利用硫酸铜可以检验蛋白质的存在 2、演示实验:白色硫酸铜粉末加水 ――利用这一性质可以检验水的存在 课堂练习:课本第5页练习1-3题 作业:作业本 反思:在实验除了要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外,更应该要引导学生从原理上理解实验。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4.3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

体内物质的运输(第1课时) 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3节 一、教材分析 《体内物质的运输》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章中的第3节,血液本身就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因此它成为了本章内容的基础。血液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学生对血液的颜色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还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和广播中获取到有关血液的信息,但大部分学生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因此,抓住学生对血液的新鲜感,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行生命教育。 二、学情分析 初中生好奇、好动、思维活跃,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教会学生如何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讨论、回答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兴趣和自学能力。根据教学内容情况,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制作大量动画,同时配以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具,使知识信息的传递立体化,综合利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认识功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三、设计理念 本节教学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探索导学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师组织、启发、鼓励、指导学生按正确的思维方向、路线、探求未知领域的知识,使学生尽可能独自去开掘知识宝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学生达到“学”是为了更好地“学”这一目的,实现主导与主体作用有机结合,“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注意对每一个问题的引入和启发,对每一个环节的点拨和释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凡是能够提出新颖性、创造性的问题和在探索中取得进步的同学,教师都鼓励、肯定,让学生树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强化创新的自觉性。 四、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初步学会看血常规化验单,了解血常规化验数据。 2.学会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3.说出心脏的位置,列举其结构和功能。 4.描述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5.概述血液循环的途经,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6.说出血压、脉搏和心率的概念,学会测量它们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对三种血管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的思维能力。 2.过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分组对猪心脏的观察和描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能力。、

九年级科学上册 3.2 机械能教案 (新版)浙教版

《第2节机械能》 教学目的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能的单位是焦耳。 2、知道什么是动能,哪些物体具有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哪些物体具有重力势能及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4、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哪些物体具有弹性势能及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材料准备 斜槽,不同质量的铁球,木块;一把刻度尺,外形相同的一个铁球和一个木球,一个装有细沙的金属盆。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中引入“能量”这个词。 2、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在描述物体的状态时,我们说物体或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运动的物体似乎比静止的物体有“优势”,我们来分析一下。流动的水会使浮于其上的竹排变得运动,子弹从枪膛射出后,运动速度很快,能将靶面击穿,运动的物体到底有什么“优势”? 这些运动的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这就是动能的定义。 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例如,行驶的汽车,抛出的石块,踢出的足球,坠落的陨石等,都具有动能。 如图所示,铁球A从斜面上滚下,碰到木块B时,会将B撞出一段距离。在同样的斜面上滑下,并使木块在同样的平面上滑动,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木块 B移动的距离远近,来判断铁球A的动能大小,很显然,木块B滑出得越远,表明铁球A的动能就越大。 以上就是我们进行探究实验的原理。所用的器材, 还应再加一个铁球C,A与C的质量不同, m A>m C。准备好器材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实验了。在进行实验时,你注意一定要使用“控制变量法”。因为我们想研究的是动能分别与运动速度、质量的关系,所以应先将不参与研究的变量保持不变才行。 当铁球A在斜面上的位置越高时,它滑下后运动速度就越大,这样我们将铁球A放在斜面不同的高度,就可以获得不同的运动速度。但做实验时,用同一个铁球才行,因为这样能

浙教版初中科学九年级教学计划

2013年第一学期九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一.教学要求: 《科学》课程以学生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 1、热爱自然,对自然界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养成与自然界和睦相处的生活态度。 2、崇尚科学、相信真理,形成用科学知识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意识。 3、能在统一的科学概念的基础上,理解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三大领域内的基本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并掌握相应的基本技能。 4、能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与技能解释重大自然现象,解决生活、生产中有关的问题和个人决策问题,以及反对迷信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理念——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以及科学精神四个方面。科学素养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 (1)科学知识与技能(2)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 (3)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4)科学、技术与社会 如下: 1.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科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概括和应用科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在科学教学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二.教材分析:“科学”是一门在各个领域都广泛涉及到综合课程,知教师很有必要对教科书整体结构因此,识的呈现方式跟过去有了很大变化。. 体系有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处理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使教学内容有所衔接。这个学期的《科学》教学十分重视探究和合作学习,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实践、探究和思考,教科书中每章都安排了探究内容,还有一些研究性学习课题,以提高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九年级上共4章:“探索物质的变化”,“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代谢与平衡”。这4章以“转化和平衡”这一统一的科学概念进行整合。第1、2两章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它们与八年级下教科书中的“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空气与生命“共同构成了化学部分的基础知识体系。 第1章“探索物质的变化”是在八年级下基本掌握了分子和原子的构成、元素与元素符号、化学式、相对分子量的计算、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础上,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来理解物质变化的原理。这一章学习了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即对一类物质中的典型物质进行分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寻找物质的特性,从物质的变化中归纳其性质,从物质的性质推测其用途。这是带有普遍性的科学方法,为下一步学习物质分类打下基础。 第2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通过学习物质的组成来给物质分类。在系统了解各大类物质的性质之后,通过化学反应,就可以使物质发生转化,产生新的、人类所需要的物质。或者通过转化,使对人类有害的物质变成无害或有用的物质,让学生了解新材料的使用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影响。 第3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现代科学把物质、能量、信息作为三个并列的基本概念,可见能量并不局限于传统的物理学范畴。虽然能量这一章内容比较侧重于机械能、电能、内能、功和功率的计算等,但作为综合性的课程,特别要强调的是能量不局限于物理学范畴,它与生命科学、宇宙和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均有密切的相关性。能量的内容会涉及到力的运动,需“运动和由于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备课本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 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 一、指导思想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合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实验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科学》是一门综合理科课程。科学课程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养成学生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1)和(14)班的科学教学工作。上个学期的学习情况及多次的考试成绩来看(1)班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还不够。这个班的男生多虽然很聪明,但是很爱偷懒,学习科学也有较浓厚的兴趣上课纪律也较好。所以总体表现还不错,但是个别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些问题,需要特别关注,督促其认真学习。(14)班的学生对基本的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掌握,但对于部分知识点少数同学理解不透。往往对具体的问题束手无策,有待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有男孩强于女孩的现象。女生动手操作能力待进一步提高。且学生的的基础参差较大。 学生学习态度及习惯分析,大部分同学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认真,发言积极,课后能即使反馈课堂中不能弄清的问题。

学习自觉性教强,但也有个别同学的依赖性较强。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作业敷衍之事时有发生,对科学缺乏兴趣。基于这班学生的这种学习状况,我想我的教学仍然以基础知识为主,加强引导和注意鼓励相结合,努力鞭策和有效疏通相结合。而这个学期的科学知识较上个学期相比又明显困难了一些要想让我的教学效果更好。我想我必须做到提高学生动手意识地同时,提高学生等的动手能力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实际化、生活化。 三、教材分析 教材的概貌九年级上共4 4章以“转化和平衡”这一统一的科学概念进行整合。第1、2两章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它们与八年级下教科书中的“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 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是在八年级下册基本掌握了分子和原子的构成、元素与元素符号、化学式、相对分子量的计算、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 学习物质分类打下基础。 第2

九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新浙教版)

第一学期九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实验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是一门综合理科课程。科学课程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养成学生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解决个人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终身奠定基础。二、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一)班级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2)班的科学教学工作。全班共41人,其中男生占了25人,女生16人,就上个学期的学习情况及多次的考试成绩来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还不够。这个班的男生多,虽然很聪明,但是很爱偷懒,学习科学也有较浓厚的兴趣,上课纪律也较好。所以总体表现还不错,但是个别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些问题,需要特别关注,督促其认真学习。 (二)学生掌握的双基情况分析 从上学期期末检测情况分析,约有一般的学生对基本的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掌握,但对于部分知识点少数同学理解不透,往往对具体的问题束手无策,有待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有男孩强于女孩的现象。女生动手操作能力待进一步提高。且学生的的基础参差较大。 (三)学生学习态度及习惯分析 大部分同学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认真,发言积极,课后能即使反馈课堂中不能弄清的问题,学习自觉性教强,但也有个别同学的依赖性较强,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作业敷衍之事时有发生,对科学缺乏兴趣。 基于这班学生的这种学习状况,我想我的教学仍然以基础知识为主,加强引导和注意鼓励相结合,努力鞭策和有效疏通相结合。而这个学期的科学知识较上个学期相比,又明显困难了一些,要想让我的教学效果更好,我想我必须做到提高学生动手意识地同时,提高学生等的动手能力,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实际化、生活化。 三、全册教材基本内容说明 (一)教材的概貌 九年级上共4章:“物质及其变化”,“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代谢与平衡”。这4章以“转化和平衡”这一统一的科学概念进行整合。第1、2两章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它们与八年级下教科书中的“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空气与生命”共同构成了化学部分的基础知识体系。 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是在八年级下册基本掌握了分子和原子的构成、元素与元素符号、化学式、相对分子量的计算、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础上,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来理解物质变化的原理。这一章学习了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即对一类物质中的典型物质进行分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寻找物质的特性,从物质的变化中归纳其性质,从物质的性质推

最新九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最新九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知识要点 一、酸的通性 1、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 2、酸+ 碱--- 盐+ 水(复分解反应) ①用胃舒平中和过多胃酸 3HCl + Al(OH)3==== AlCl3+ 3H2O . ②硫酸和氢氧化铜反应Cu(OH)2+ H2SO4 === CuSO4+ 2H2O . 3、金属氧化物+酸---- 盐+ 水(复分解反应) ①用盐酸除铁锈Fe2O3+ 6HCl === 2FeCl3+ 3H2O ②变黑的铜丝和稀硫酸反应 CuO + H2SO4==== CuSO4+ H2O 4、金属单质+ 酸---- 盐+ 氢气(置换反应) ①生锈铁钉在足量盐酸中产生气泡Fe + H2SO4= FeSO4+ H2↑ ②实验室制氢气 Zn + H2SO4= ZnSO4+ H2↑ 5、酸+ 盐----- 另一种酸+ 另一种盐(复分解反应) ①检验氢氧化钠已变质(加盐酸)Na2CO3+ 2HCl === 2NaCl + H2O + CO2↑ ②检验盐酸中的氯离子HCl + AgNO3=== AgCl↓+ HNO3 ③检验硫酸中的硫酸根离子H2SO4+ BaCl2==== BaSO4↓+ 2HCl 二、碱的通性 1、碱能使紫色石蕊变蓝色,使无色酚酞变红色. 2、酸+ 碱-----盐+ 水(复分解反应) ①用烧碱中和石油中的硫酸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3、非金属氧化物+碱--- 盐+ 水 ①氢氧化钠放在空气中变质2NaOH + CO2== Na2CO3+ H2O ②用烧碱溶液吸收工厂二氧化硫2NaOH + SO2== Na2SO3+ H2O 4、碱+ 盐----另一种碱+ 另一种盐(复分解反应) ①配制的波尔多液农药不能久置Ca(OH)2+ CuSO4==== Cu(OH)2↓+ CaSO4 ②氯化铁与烧碱反应3NaOH + FeCl3==== Fe(OH)3↓+ 3NaCl 三、金属的性质 1、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2、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②铁丝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Fe3O4

九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

九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 第一章:多媒体技术基础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的内容。这一章是学生在学习了初二的多媒体演讲稿的制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接触多媒体技术的相关概念,属于多媒体技术教学的基础。 二、学生分析: 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新奇事物很感兴趣,处于对事物理解的感性认识阶段。感知事物时,往往是目的性不够明确,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对事物的主要与次要特点分辩不清,还不能客观或全面地分析问题。因此,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关键在于诱导、疏通与渗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了解多媒体技术的概念。 ②了解媒体的种类及特性。 ③掌握多媒体的常用工具软件。 2、技能目标: 学会使用常用的多媒体工具软件,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3、情感目标: 通过大量知识和资料的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及特性,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多媒体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常用的多媒体软件的使用。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媒体及多媒体工具的使用方法,多媒体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了解多媒体信息的分类,并掌握简单的多媒体信息输入和处理方法,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服务。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1)学生互动探讨的学习方法 (2)总结、归纳 六、课时安排:4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多媒体技术的概念 一、引入新课: 很久以前信息的交互方式只是有文本和文字,计算机的出现,给人们不但减轻了劳动强度,更是提高了效率,多媒体的出现,语音和图像的实时获取,使人们获取和交流信息的渠道大为扩展,促进了各个学科的发展和融合,开拓了计算机在各个技术领域的广泛应用,从而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给人类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一场革命。 二、相关的概念介绍: 1、什么是媒体: 称声音,图像,图形,文字等为信息的载体,也称媒体。 在计算机领域,媒体有两种含义:

【中小学资料】九年级科学上册 1.2《物质的酸碱性》教案 (新版)浙教版

物质的酸碱性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有酸性和碱性之分。说出典型的强酸和生活中常见的弱酸性物质;确认强酸具有腐蚀性。说出典型的强碱和生活中常见的弱碱性物质;确认某些碱性物质具有一定的去污能力。21教育网 2.会用石蕊试液测定物质的酸碱性,知道物质酸碱性强弱可用pH值的高低来表示,会用pH 试纸和标准比色卡测定物质酸碱性的强弱。 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常见物质酸碱性的辨别。物质酸碱性强弱的测定。 2.教学难点:物质的酸碱性和酸碱性强弱的区别。 教学过程: 【导入】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水果引入,教师可以拿青苹果、柠檬、没有熟的桔子展示给学生看看,也可以让学生来尝尝。这些常见水果的酸味让人“回味无穷”。而这些之所以有这样的味道,是因为其中含有一种叫酸的物质。酸一般具有酸味。 【讲授】新课讲授 1、提问:除了常见的水果外,你立即会想到的酸性物质是什么?(醋) 演示实验:取一瓶食醋,倒一点在烧杯中。闻一闻,它的气味。 学生演示,发现问题后,教师纠正学生错误。 提问:为什么要轻轻扇动呢?( 减少对呼吸系统的刺激) 2、教师向学生演示三大酸:盐酸、硫酸、硝酸 观察颜色、状态。指导学生扇闻。具有相同的特性。 3、电离:物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而解离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在水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而盐酸、硫酸、硝酸都属于酸,这些酸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 书写电离方程

式: H2SO4=2H++SO42- HCl=H++Cl- HNO3=H++NO3- 我们把SO42- Cl- NO3- 称为酸根离子。 4、让学生倒一些洗涤剂在手上,有什么感觉?——有些滑。 生活经验:冬天,用洗衣粉洗过的手容易开裂。这些物质是碱性物质。 教师向学生演示两大强碱: 氢氧化钠、氢氧化钾,观察颜色、状态。 生活中,纯碱、洗涤剂、肥皂都为弱碱性物质。 生活经历:家里洗碗只用自来水,不能把碗洗干净;但在水中加点洗涤剂,就可以把碗洗的很干净。 学生演示:用湿布去擦有油污的烧杯,观察现象,用湿布浸一下烧碱溶液再擦,有何现象? 像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这些物质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实验室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具有碱性的物质有烧碱(氢氧化钠)、熟石灰(氢氧化钙)、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氨水等。 5、酸碱指示剂: 酸性和碱性的物质并不一定都具有特殊的气味或颜色,那我们如何判断物质的酸碱性呢? 实验室里有一类物质可以鉴别。能跟酸性或碱性溶液起作用的物质而显示出不同颜色。 能跟酸性或碱性溶液起作用的物质而显示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酸碱指示剂,通常也简称指示剂。 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是两种常用的酸碱指示剂,他们与酸性或碱性溶液作用时显示出不同的颜色, 下表是常用的指示剂: 溶液 指示剂 酸性溶液 (如食醋、盐酸) 碱性溶液 (如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 石蕊试液(紫色)

九年级科学上册4.1食物与营养教案新版浙教版

4.1 食物与营养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测定不同食物中的能量,了解“热量价”的含义,知道食物中蕴含能量。 2、说出食物中的主要营养物质及其作用。 3、培养对照实验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食物中的营养及其作用 2.实验测定不同食物燃烧并计算放出的热量 难点实验中变量的控制,各种食物所产生的热量是不同的。 三、教学设计: 一、食物与能量 引入:我们每天每时每刻都要消耗能量,对吗? 问:一天中进行不同的活动时,消耗的能量一样吗? 师:如书写时每千克体重每小时消耗的能量约为1.68千焦,打乒乓球时约为18.40千焦。那你计算一下你上一节课需要消耗多少能量?上一节体育课呢? 问:这些消耗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呢? 生:食物 问:这些食物是怎样变成能量的呢? 生:呼吸。 归纳:食物在体内发生氧化反应,与在体外燃烧有相似之处,都能放出能量。但食物在体内的氧化更缓慢、更复杂,属于缓慢氧化。 问:同样质量的不同食物中所含的能量也一样多吗?究竟哪种物质能提供更多的能量呢?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测得食物中所含的能量? 引出实验,观察教材134页,指出: (1)通过测量食物燃烧放出热量的多少来测定食物中的能量。 (2)选用的食物应该是容易燃烧的,食物种类应具有典型性,如富含糖类的、富含脂肪的、富含蛋白质成分的等等,以便进行比较。 (3)1毫升水每升高1度,需要吸收4.2焦的热能。 (4)为比较不同物质所含能量的多少,对实验原料应进行必要的称量。 讨论:食物(生物)氧化与非生物氧化或燃烧有什么不同?食物的缓慢氧化有什么好处?归纳:本质是相同的,进行的方式大不一样,细胞内生物氧化是在常温、PH值中性或近于中生及水环境中进行,是在一系列酶、辅酶和中间电子受体等的作用下是逐步完成的,因而能量是逐步释放的。这样就使细胞不致因能的骤然大量释放而受到损伤,也使释放的能得到有效的利用。 结论:从实验中可知,脂肪是较好的能量来源。 通过实验,知道食物中蕴含能量。每克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能量叫热量价。据

九年级科学上册 3_5 物体的内能(第1课时)教案2 (新版)浙教版

物体的内能(第1课时)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 2.理解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 3.知道做功和热传递过程中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实质。 (二)过程与方法 1.能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全面了解事物。 2.培养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培养概括和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和实验现象分析科学规律的探索科学的精神。 2.通过从能量变化的角度讨论问题,为建立能量守恒定律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及其方法的实质和等效性。 教学难点:1.内能的概念。 2.应用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分析实例。 教学准备 课件;克服摩擦做功、压缩气体做功、气体对外做功等演示实验。 教学设计 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第三章第5节的第一课时。内容属于物质科学。本节在学习了机械能及分子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把对能量的研究拓展到内能。教师应引导学生得出内能的概念并进一步探究内能的改变。为以后学习能量转化和守恒做好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关于“热能”,学生已经接触到多次,但是概念模糊。本节以“内能”为主题,从生活中常见的事例着手,从微观的角度(微粒运动)和宏观的表现(温度)给学生一个科学的概念,易于接受。

本节的主要内容为:内能的概念、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及其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实质。对学生来说,内能的概念及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比较抽象,他们在生活中和小学《科学》中对物体的内能虽有所了解,但对热平衡的概念认识还是远远不够的。但从年龄特点上来看,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方法,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多讨论分析,争取学生自己得出科学结论。 针对学生的特点并充分发挥科学这门课的实验探究特色,我将充分利用科学实验,启发诱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本节课我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各个知识点连贯起来,让学生在“兴趣—探究—发现—归纳—应用”的过程中探索发现知识和规律,并内化为能力。实现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兴趣的激发者的角色转化。充分体现将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火山喷发的情景,引入课题。 (二)探究新知 播放将红墨水滴到温度不同的水中扩散的一段视频。让学生回顾旧知识,为构建新知打小伏笔。 师:这是什么现象? 生:扩散现象。 师:产生扩散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生:构成物质的粒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教师提出热运动和内能的概念,并板书。 师:在不同的温度中,扩散的速度不同说明什么? 生:物体温度越高,微粒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温度、热运动和内能的关系,并板书。 根据PPT4信息分析归纳得出热运动和内能的概念,以及温度、热运动和内能的关系。 内能 1.物体内部大量粒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全章教案

课题 2.1物质的分类和利用课型新课课时第1课时 教学目标1、认知领域:掌握对纯净物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 2、技能领域:了解探究物质分类的方法, 3、情感领域:通过分类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接受物质是变化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重点物质分类的方法。难点对物质分类方法的系统掌握。 板书设计第1节物质的分类和利用 一、物质的分类方法 (一)引入新课 自然界中物质的各类繁多,性质各异,为了更好的研究和识别它们,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分类。在第一册中我们已经学过了关于动物和植物的分类。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物质的分类。 (二)新课教学 1、物质分类的方法 观察下列物质: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并按它们的颜色和状态进行分类? (1)按颜色分类白色:氯化钠、氧化镁 无色:硫酸、氧气、醋酸 黄绿色:氯气 紫黑色:高锰酸钾 (2)按状态分类固态:氯化钠、氧化镁、高锰酸钾 液态:硫酸、醋酸 气态:氧气、氯气

提问:还有其它的分类方法么?若有,请说明分类的依据(学生讨论,并回答)――还可以从气味、溶解性等来分类。 讲授:物质的分类 *注:⑴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⑵有机物:含碳的化合物(哪些需除外?),种类繁多,完全燃烧一般都生成水和二 氧化碳,不完全燃烧时会有黑色的炭产生。课题 2.1物质的分类和利用课型新课课时第2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并能运用实验的方 法,通过对比对物质进行分类。 2、技能领域: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 论的能力。 3、情感领域: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接受物质 是变化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重点物质分类。难点物质分类。

九年级科学上册 金属材料教案 新版浙教版1

《第1节金属材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及常见金属的特性和应用,能区分金属和非金属。 2、认识合金,能说出合金和纯金属在组成和性能上的区别,知道合金比纯金属用途更广泛。 3、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材料。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收集、整合信息的方法。 2、学习设计和进行对比实验的研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 1、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初步形成“物质性质决定物质用途,用途体现其性质”的观念。 2、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合理使用金属保护金属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及影响金属材料用途的因素。 2、难点: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但不是唯一因素。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查阅一些新型材料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一组金属制品的图片(马踏飞燕、司母戊鼎、铝合金制品、日常金属用品)。 提问:图片中的物品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提问:(1)生活、生产中常用金属有哪些?(2)你知道人类目前用途最广的金属(铜、铁、铝)被人类应用的时间前后吗? 录像展示:人类利用金属的发展史。 过渡: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金属材料的相关知识。 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决定用途的因素

讲述故事:1912年,英国探险队的船只,在去南极的途中,因天气十分寒冷,可是用于取暖的煤油却漏光了,以致探险队员全部冻死在南极冰原。原来装煤油的铁桶是用锡焊接的,而锡却莫名其妙地化为了灰尘。1867年冬天,俄国彼得堡海军仓库的大批锡砖,一夜之间不翼而飞,留下了泥土一样的灰色粉末。 提问:①听了上面两个小故事,你能猜出产生事故的原因吗?②在日常生活中,你碰到过类似因为不恰当使用金属而导致的尴尬事吗? 过渡:看来熟悉金属材料的性质非常重要,我们一起通过科学探究得到我们想知道的知识。活动探究:利用发给小组的金属材料进行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并结合生活经验总结金属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 总结:①常温下是固体(汞除外)②有金属光泽③有延展性④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⑤密度较大⑥熔点较高。 指导学生阅读课,了解金属共同的物理性质和部分重要金属的物理性质比较,之后提问。 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3、为什么灯炮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会出现什么情况? 4、为什么有的铁制如水龙头等要镀铬?如果镀金怎么样? 讨论:物质的用途主要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它是否是决定物质用途的唯一因素?还有哪些因素决定了物质的用途? 总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还应该综合考虑价格、是否美观、资源存量、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因素。 三、了解合金及其应用 过渡:目前已制得的纯金属只有90余种。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仅有的这些纯金属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和国防技术现代化的需求。因此合金材料应运而生。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 提问:1、我们在生活中所见到的金属是不是纯金属? 2、什么是合金?合金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常见的合金有哪些?(重点了解生铁和钢两种铁的合金。) 3、合金与纯金属在物理性质上有什么不同? 四、金属的污染与回收利用 1、金属污染的危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