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侧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研究个体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等。

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区别(研究对象是共同的、但侧重点是不同的)

变态心理学心理学侧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和特点,个体差异和环境影响

精神病学临床医学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精神病的预防与康复

精神分析两个基本命题出发的:1、心理过程是潜意识的;2、性的冲动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精神分析五个推断:

1、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这一动力冠名为“力比多”。

2、力必多”在幼年期驱动人的性心理发展,自出生到发展结束有三个发展阶段:口唇期、肛欲期、生殖器期。

3、人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与此相应的人格则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4、“本我”是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是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是按“道德原则”活动。

5、人们为了防止冲突引起焦虑,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这种能力叫做“防御机制”(又称压抑或克制能力)。精神分析认为异常心理的原因:心理发展受挫—固着、神经症性焦虑、压抑。

行为主义——巴甫洛夫认为,神经症和精神病产生是由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的。

两个条件:1、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艰难相遇,即这两个过程的冲突失调。2、强有力的、异乎寻常的刺激。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异常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

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是“存在焦虑”,“存在”与“责任”的冲突

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存在焦虑”,这种“存在焦虑”是“存在”和“责任”的冲突。

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生物体)

?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

任,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社会功能)

?能使人类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心理)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李心天提出的标准化区分:?医学标准?统计学标准?内省经验标准?社会适应标准(社医统内)

根据统计学标准,心理异常是(由个体行为偏离平均值的程度决定的)。

郭念锋的三原则: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3.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

正常心理和行为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两个包含在此原则下的精神科临床标准:

自知力——对自身状态的反映错误;“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统一性丧失。

现实检验能力——认知与客观现实的一致性是判断主客观是否统一的前提。

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是指(知、情、意之间保持协调)

人格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情况下,人格稳定性破坏提示心理活动出现了问题。

作为考试而言郭年峰的三原则只用来判断一个人是否为重性心理异常(即是否为精神病性、原因是精神病性明显违背三原则)

心理学区分原则依据判别标准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主观和客观是否完整

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知、情、意是否统一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人的个性是否相对稳定

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认知障碍、情感障碍、意志行为障碍。

&认知障碍:

一、感知障碍:

1.感觉障碍感觉过敏:病理性功能性感觉阈限降低,多见于神经症、感染后虚弱状态患者

感觉减退:病理性功能性感觉阈限增高,多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

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脑外伤综合症

2.知觉障碍病理性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精神疾病患者的错觉不能接受现实检验)

幻觉(无对象性的知觉;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

按幻觉体验的来源,分为真性幻觉(形象清晰、生动,位置精确)与假性幻觉(形象模糊、产生

于患者的主观空间如脑内、牙齿内,如闭上眼睛能看到东西,不用耳朵也能听到声音等)。

按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有:功能性幻觉(与正常知觉同时出现、存在、消失)、

思维鸣响(听到自己的思想)、心因性幻觉(强烈精神刺激引发)。

3.感知综合障碍:视物变形症(感知客观事物的饿个别属性大小、远近、长短发生变化);

非真实感(周围事物象布景、“水中月”“镜中花”);窥镜症(认为自己面孔、体形发生变化,经常窥镜) 二、思维障碍(思维障碍包括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

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形式障碍包括思维的量和速度的变化、思维联想过程的障碍,以及思维逻辑障碍。包括:?思维奔逸(词汇丰富,自诉脑子反应快,每句话正常但总体表达无意义);

?思维迟缓(反应迟钝、语速慢、自诉脑子不灵了);

?思维贫乏(语速不慢,回答简单,没有什么要想,也没有什么可说的);

?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不切题,答非所问);

?破裂性思维(严重的破裂性思维,语词杂拌);

?思维不连贯(意识障碍情况下发生的);

?思维中断(思维过程突然中断,不受意愿的支配,心里明白,但脑子里一片空白);

?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还有属于自己的思维活动);

?思维云集又称强制性思维(完全不受自己意愿的支配)。

?病理性赘述、病理性象征性思维

⑴语词新作:自己创造文字、图形或符号,并赋予特殊含义

逻辑倒错性思维:思维联想过程中逻辑性的明显障碍,坚持己见,不可说服

思维内容障碍:(1妄想、2强迫观念、又称强迫性思维、3超价观念)

?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

它的特点是:第一,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违背思维逻辑,得出不符合实际的结论;

第二、对荒唐的结论坚信不移, 不能通过讲道理,进行教育以及亲身经历来纠正这种结论。临床上通常按妄想的主要内容归类常见的有:①关系妄想②被害妄想③特殊意义妄想④物理影响妄想⑤夸大妄想

⑥自罪妄想⑦疑病妄想⑧嫉妒妄想⑨钟情妄想⑩内心被揭露感;

其他妄想:被窃妄想,变兽妄想,非血统妄想等。

特殊意义妄想:患者认为周围的人的言行,日常的举动不仅与他有关,而且有一种特殊的含义。

物理影响妄想:患者认为操控其精神活动的外力是由某种先进的仪器发出的激光、X线、紫外线,红外线等(均为物理因素)就称为物理影响妄想。

夸大妄想:患者常常夸大自己的财富,地位,能力,权利等。

自罪妄想:又称罪恶妄想患者会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患了严重的错误和罪行,甚至觉得自己罪大恶极,

死有余辜,应受惩罚,以至于拒食或要求劳动改造以赎罪。

疑病妄想:又称虚无妄想。患者会毫无根据的怀疑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的躯体疾病或者不治之症,所以到处

求医,甚至多次反复医学验证都不能纠正其歪曲的信念

嫉妒妄想:患者坚信自己的配偶对其不忠,有外遇。跟踪监视自己的配偶的日常活动。

钟情妄想:被钟情妄想患者坚信某异性对自己有好感,即使遭到对方的的严词拒绝,也是对方在考验自

己对爱情的忠诚。

内心被揭露感:认为自己的想法或者本人及其与家人之间的隐私未经患者语言文字的表达别,人就知道了。按照妄想的起源以及妄想与其他精神症状的关系分类:

原发性妄想:突发、与其他精神障碍无关、对诊断精神分裂有重要的价值。

(三种表现形式:突发性妄想、妄想知觉、妄想心境)

继发性妄想:与其他精神障碍有关,以错觉、幻觉、情绪高涨或情绪低落等精神异常为基础产生的妄想。

(临床意义不如原发性妄想)

?强迫观念、又称强迫性思维:某一固定的观念在脑子里反复出现,这些观念是患者不愿意想的,且伴有主观的被迫感觉和痛苦感觉。往往越想控制,这些念头越出现。患者体验到这些念头是自己想

的,不是外力强加的。(明知不必,但无法摆脱而苦恼)。表现形式:①强迫性回忆②强迫性

穷思竭虑③强迫性计数④强迫性怀疑⑤强迫性对立观念。

?超价观念:是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其发生一般均有事实的根据。此种观念片面而偏激,但在逻辑道理上并不荒谬。超价观念的内容往往与切身利益有关,并带有强烈的情感作用,影响其行为。

三、注意、记忆、意志行为障碍

注意障碍注意减弱:(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的兴奋性减弱)注意狭窄:(注意范围缩小,主动注意减弱)记忆障碍: 1.记忆增强 2.记忆减退 3.遗忘:顺行性遗忘、逆行性遗忘、心因性遗忘

(1)顺行性遗忘:不能回忆疾病发生以后一段时间内所经历的事性。

(2)逆行性遗忘:忘记受伤一段时间的经历

(3)心因性遗忘:对生活中某一特定阶段经历完全遗忘。

4.错构:是记忆的错误。对过去曾经经历过的事情,在发生的时间、地点上出现错误的回忆,并坚信不移。

5.虚构:没有做过的事,没有过的经验,而患者坚持认为他做过或经验过。多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柯萨可夫综合征:又遗忘综合征,同时出现记忆减退(特别是近记忆力减退)、错构、虚构以及定向力发生障碍。智能障碍:精神发育迟滞

痴呆(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后天获得;假性痴呆是大脑组织结构无任何器质性损害,由心理应激引起,预后较好。)

四、自制力障碍自知力:是指患者对其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评能力。(神经症患者通常能认识到自己的不适,

主动叙述自己的病情,要求治疗,医学上称之为自知力完整。)?神经症自知力完整。?精神病患者往往自知力完全丧失或无自知力。

?自知力是精神科用来判断患者是否有精神障碍,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以及疗效的重要指征之一。

&情绪障碍:

情感障碍

1.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绪障碍:

?情感高涨:精力充沛,内心充满幸福感,睡眠减少,爱管闲事。

?情感低落(愉快感缺失、自我评价过低、自罪妄想、自杀企图)

?焦虑:缺乏充分的事实根据和客观因素下,皇皇不可终日,感觉大祸临头。并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生理、心理都焦虑,严重的急性焦虑发作,称惊恐发作,患者常有濒死感、失控感、呼吸困难、

心跳加快、手心出汗、尿急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恐怖:对特定境遇,事物,产生的与处境不相符的紧张害怕感,明知没有必要,但是无法摆脱。

2.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情感迟钝?情感淡漠?情感倒错:情绪反应与现实的刺激性质不相称。

3.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

(一)情绪脆弱:(爱激动)常常因为无关紧张的小事伤心落泪或兴奋激动,无法克制。常见于脑动脉硬化的精神障碍和神经衰弱。

(二)易激惹:(爱发脾气)点火就着常常因为小事而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常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和躁狂发作。

(三)强制性哭笑:不明原因的突然出现不能控制的哭笑。没有任何内心体验。常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四)欣快:痴呆基础上的“情绪高涨,笑容单调刻板。给人以呆傻,愚蠢的感觉。可见于痴呆和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

&意志行为障碍:1.意志增强; 2.意志减退; 3.意志缺乏;

4.精神运动性兴奋(协调性与不协调性);

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知情意协调,与环境协调,行为有目的,可理解。

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知情意不协调,动作杂乱无章,动机和目的不明,难以理解。

5.精神运动性抑制:①木僵与亚木僵(紧张性、抑郁性、心因性、器质性)②违拗(主动性、被动性)

③蜡样屈曲(空气枕头)④缄默⑤被动性服从⑥刻板动作⑦模仿动作⑧意向倒错

⑨作态⑩强迫动作(违反本人意愿,反复出现)

违拗:(抗拒形)病人对别人加于它的动作和提示不仅没有相应的反映,而且加以抗拒。

蜡样屈曲:是在木僵状态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不仅木僵且任人摆布,可将不舒服姿势维持较长时间;空气枕头。

精神分裂症

?一种原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疾病。

?具有感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或脱离现实为特征。

?通常能维持清晰的意识和基本的智力,但某些认知功能会损害。

?多起病于青壮年。

?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部分患者可发展为精神活动的衰退。患病期自知力基本丧失。

妄想性障碍:又名偏执性精神病。这是以妄想为中心的一组精神病,属于内因性精神病范畴。临床症状是出现单一或者一整套相关的妄想,持久,甚至终身存在。(系统妄想)

内容有一定的现实性,不荒谬,个别伴有幻觉,但是历时短暂不突出。

病前人格多固执,主观,敏感,猜疑,好强等特征。

病程发展缓慢,多不为周围察觉。有时人格常保持完整,并有一定的工作及社会适应能力。

偏执性精神病,临床上主要分偏执狂及类偏狂性精神病。

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共同特点:一:在两周内急性起病。二:以精神病症状为主。三:起病前有相应的心因。

四:病程2~3个月内完全恢复。

心境障碍

躁狂发作(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

抑郁发作(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

双相障碍(情绪高涨与情绪低落交错发作)。

持续性心境障碍:(待续性并常有起伏的心境障碍,每次发作极少严重到足以描述为轻躁狂,甚至不足以达到轻度抑郁)。

神经症:神经症是一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到或者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此而深感痛苦且妨害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但是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

神经症五大特点:

1.意识的变形心理冲突;

2.精神痛苦,有自知力,主动求医;

3.持久性;

4.功能受损;

5.没有器质性病变做基础;心理冲突的常形:

一是它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例如,夫妻关系不和,病人长期想离婚又不想离婚,十分苦恼;

二是他带有明显得道德性质,无论你持什么道德观点,你总可以将冲突的一方是为道德的,而另一方是不道德的。

心理冲突的变形

一、是它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或者它涉及的是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一般人认为简直不知的为它操心,

或者使不懂精神病学的人感到难以理解,很容易解决的问题为什么病人却解决不了。

二、是他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比如吃药,你不能说吃药和不吃药何者道德何者不道德。心理冲突的变形是

神经症性的而心理冲突的常形则是大家都有的经验

神经症一般诊断标准

病程:三个月为短程1分,三个月至一年为中程2分,一年以上为长程3分精神痛苦程度:可主动设法摆脱为轻度1分,须靠别人帮助或处境改变为中度2分,几乎无法摆脱为重度3分。社会功能:照常工作学习交往或只有轻微伤害1分,工作学习效率或人际交往显著下降2分

完全不能工作或完全回避某些必要社会交往,3分神经症诊断细则:

打分病程精神痛苦程度社会功能受损程度总分诊断

1分< 3个月,

短程轻度,自己可以

摆脱

照常工作学习,人际交往只有轻微妨

3分不是

2分3~12个月,

中程中度,须靠别人

的帮助或处境的

改变才能摆脱

效率显著下降,或只能部分工作,或

某些社交场合不得不尽量避免

4~5分疑似神经症

3分>12个月,

长程重度,几乎完全

无法摆脱

完全不能工作学习,不得不休病假或

推卸,或某些必要社会交往完全回避

>=6分神经症

急性应激障碍(ASD):急性应激障碍的患者在遭受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后,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发病。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又称延迟性心因反应,是指患者在遭受强烈的或者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后,延迟出现,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从创伤到发病间的潜伏期可从数周到数月不等。病程呈波动性,

多数可恢复,少数可转为慢性,超过数年,最后转变成持久的人格改变。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表现:

1创伤性体验反复重现。(闪回)2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3在麻木感知和情绪迟钝的持续背景下,发生与他人疏远、对周围环境漠无反应、快感缺失、回避易联想起创伤经历的活动和情境。4常有植物神经过度兴奋、伴有过度警觉、失眠。5伴有焦虑和抑郁,可有自杀观念。

适应障碍(AD):在重大生活改变或应激性生活事件的适应期,出现的主观痛苦和情绪紊乱状态。常会影响社会生活和行为表现。通常在遭遇生活事件后1个月起病,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

应激相关障碍:旧称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是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精神障碍。

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因遗传、先天以及后天不良环境因素造成的个体心理与行为的持久性的固定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偏离社会文化背景。给个体自身带来痛苦,或贻害周围。

1.偏执性人格障碍: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

2.分裂样人格障碍:以观念、行为、外貌装饰奇特;情感冷漠、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

3.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具有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

4. 冲动性人格障碍:以阵发性情感爆发,伴明显冲动性行为特征,又称攻击性人格障碍。

5. 表演性人格障碍:又称为癔症性人格障碍,以过分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以吸引他人注意为特点。

6. 强迫性人格障碍:以过分要求严格与完美无缺为特征。

7. 焦虑性人格障碍:是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和自卑,总是需要被人喜欢和接纳,对拒绝和批

评过分敏感,因习惯性地夸大日常处境中的潜在危险,所以有回避某些活动的倾向。

8. 依赖性人格障碍:特征是依赖、不能独立解决问题,怕被人遗弃,常感到自己无助,无能和缺乏精力。心理生理障碍:与心理因素相关、以生理活动异常为表现形式的精神障碍。

一、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神经性呕吐.

二、睡眠障碍。包括失眠症、嗜睡症和发作性睡眠异常情况(如嗜睡症、夜惊,梦魇等)。

癔症:旧称歇斯底里,是一种没有器质性病变,以解离(精神)症状和转换(躯体)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

起病常在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

心理健康的标志是: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③有幸福感;

④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许又新的三标准——体验、操作、发展

郭念锋的十标准——(一)心理活动强度(二) 心理活动耐受力(三) 周期节律性 (四) 意识水平 (五) 暗示性(六)康复能力 (七) 心理自控力 (八) 自信心 (九) 社会交往 (十) 环境适应能力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因常形冲突常形冲突变形冲突

时1-2个月2个月以上、半年以下常常不足3个月

度(情绪反应与社会功能)理智控制/不良情绪可能短暂失去理智控制/痛苦情绪失控常人难以忍受

正常只效率下降工作、生活、人际受到一定影响

对学习工作生活有一定影响,

人际关系可能受到影响

泛化无有

不良情绪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便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没有泛化痛苦情绪激发因素不仅局限于最初事件,而且与最初事件有联系或类似的其他事件也引起此类痛苦情绪——泛化健康心理学的工作领域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1.躯体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

2.促进和维护健康的心理学问题;

3.疾病患者的心理学问题;

4.促进健康服务和健康服务政策的制定。躯体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1.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生改变;2.患者把注意力人外界转移到自身的

体验和感觉上;3.情绪低落;4.时间感觉发生变化;5.精神偏离日常状态;

压力源是现实生活要求人们去适应的事件。

?从心里学角度看,压力是一种经验到的东西,它无法脱离主体而单独存在。(压力源)如果一件事情发生了,但是主体对其漠视,毫不关心,或意识到刺激的存在但是认为不值得认真对待。这时压力就无从谈起。(压力反应)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人的内心冲突及与之相伴随的情绪体验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压力。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是外部事件引发的一种体验。

压力源的种类:

(1) 生物性压力源:躯体创伤或疾病、饥饿、性剥夺、睡眠剥夺、噪音、气温变化

(2) 精神性压力源:错误的认知结构、个体不良经验、道德冲突、不良个性心理特点

(3) 社会环境性压力源:纯社会的;由自身状况造成的人际适应问题。

在1931年,心理学家勒温(Lewin)和后来的米勒(Miller,1944)按冲突的形式,将内心的冲突分为四大类:1.双趋冲突 2.趋避冲突 3.双避冲突 4.双重趋避冲突

压力的种类:

?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其后效不完全是负面的);

?叠加性压力((1)同时性叠加的压力:“四面”。(2)继时性叠加压力:“祸不”);

?破坏性压力:又称极端压力,包括战争,大地震,空难,遭受攻击,被绑架,被强暴,等。

可以造成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灾难综合征(DS)(三阶段:惊吓期;恢复期;康复期)

压力的适应三阶段——一般适应症候群:

?警觉阶段(发现了事件并引起警觉,同时准备战斗);

?搏斗阶段(全力投入对事件的应对,或消除压力、或适应压力、抑或退却);

?衰竭阶段(消耗大量生理心理资源,最后筋疲力尽

外控型人格:认为个人生活中的主导力量是外力,自己对自己如何生活,是无能为力的。

内控型人格:认为在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根源在自身,成功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失败是自己的失误。

变态心理学试题及其规范标准答案

变态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每小题1分,共10分) 1.把心理异常解释为体内四种体液的不平衡的学者是( B ) A 盖伦 B 希波克拉底 C 克雷佩林 D 高尔登 2.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是( D ) A 美国 B 墨西哥 C 日本 D 匈牙利 3.在金赛等人提出的同性恋-异性恋比例表中,单一的异性恋和单一的同性恋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 ) A 35%,1% B 35%,4% C 80%,4% D 80%,10% 4.智力迟滞的边缘状态所指的智商(IQ)分数为( C ) A 70----84 B 75----84 C 70---79 D 65---79 5.人本主义理论认为,造成情感障碍的原因是( D ) A 自我惩罚 B 习得的无助感 C 高度的成就感 D 难以处理的独立状态 6.具有神经症行为风格的人在人际关系中通常带有明显的( A ) A 依赖倾向 B 暴力倾向 C 合作倾向 D 隐瞒倾向 7.心理防御机制中,不包括( C ) A 否认 B 合理化 C 学习 D 升华作用 8.被看作是心理治疗的“第三势力”的心理疗法是( B ) A 行为疗法 B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 C 精神分析 D 认知治疗 9.若某患者经过长期训练可学会基本卫生习惯,但即使经过训练也很难达到自理,需要他人照顾,基本丧失学习能力,情感幼稚,情绪反应容易过头,那么该患者属于( B ) A 极度智力迟滞 B 重度智力迟滞 C 中度智力迟滞 D 智力迟滞的边缘状态 10.先天愚型的智力迟滞又叫 ( B ) A 猫叫综合症 B 唐氏综合症 C 特纳综合症 D 弗伶综合症 二.多选(每小题1分,共5分)

2020年(情绪管理)变态心理学重点与难点

(情绪管理)变态心理学重点和难点

《变态心理学》重点和难点 1、关于精神病的认识 当下尽量不用精神病这壹说法。因为精神病这壹概念是壹个日常概念。界定的范围不明确。 当下的概念体系是:精神障碍包括精神病性障碍和非精神病性障碍。 所谓精神病性障碍是指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精神病,比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障碍等。 所谓非精神病性障碍是相对前者而来的,是指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比如:各种没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焦虑症和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等等。实际上,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碍者是心理咨询(针对对象:心理不健康)和心理治疗(针对对象:情感性精神障碍和神经症)的主要工作对象。 2、常见异常心理的表现(症状)归类 课件上列举的症状有很多,对于学习者来说,难免容易混淆。首先要对总体分类有壹个大概的印象,就像抓住壹棵树的树干壹样: (壹)认知障碍: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注意记忆和智能障碍,自知力障碍。 感知障碍包括感觉障碍、知觉障碍和感知综合障碍。 思维障碍包括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 (二)情感障碍: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 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情感高涨,情感低落,焦虑,恐怖; 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情感迟钝,情感淡漠,情感倒错;

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情感脆弱,易激惹,强制性哭笑,欣快。(三)意志行为障碍:意志增强,意志缺乏,意志减退,精神运动性兴奋,精神运动性抑制。 归类中,壹些常见的考点需要重点关注: (1)思维鸣响属于壹种幻觉,而不属于思维障碍,谨防多选题中用来作干 扰项; (2)语词新作、逻辑倒错属于思维形式障碍,被洞悉感属于思维内容障碍(妄想),这三个规律性不强的症状谨防考归类; (3)三个倒错:逻辑倒错属于思维形式障碍,情感倒错属于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意向倒错属于精神运动性抑制(意志行为障碍)。 (4)俩个强迫:强迫观念属于思维内容障碍,强迫动作属于精神运动性抑制(意志行为障碍)。 (5)精神运动性抑制包括木僵,违拗,腊样屈曲,缄默,被动性服从,刻板动作,模仿动作,意向倒错,作态,强迫动作。因规律性不强,谨防考归类多选题。 3、常见异常心理的表现(症状)鉴别 壹些容易混淆的关联症状需重点鉴别清楚: (1)非真实感和幻觉:非真实感是被动感受,环境不会“动”。幻觉可主动摄取, 感到环境“动”的诊断幻觉。 例:病人坚持睡走廊而不睡床,因为躺上床上即感到床摇得厉害。(幻觉)(2)内感性不适和内脏幻觉:性质是否明确,部位是否具体。 (3)思维破裂和思维不连贯: 意识是否清晰,基础疾病为器质性疾病仍是功能性疾病。

变态心理学重点与难点

《变态心理学》重点和难点 1、关于精神病的认识 现在尽量不用精神病这一说法。因为精神病这一概念是一个日常概念。界定的范围不明确。 现在的概念体系是:精神障碍包括精神病性障碍和非精神病性障碍。 所谓精神病性障碍是指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精神病,比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障碍等。 所谓非精神病性障碍是相对前者而来的,是指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比如:各种没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焦虑症和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等等。实际上,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碍者是心理咨询(针对对象:心理不健康)和心理治疗(针对对象:情感性精神障碍和神经症)的主要工作对象。 2、常见异常心理的表现(症状)归类 教材上列举的症状有很多,对于学习者来说,难免容易混淆。首先要对总体

分类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就像抓住一棵树的树干一样: (一)认知障碍: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自知力障碍。 感知障碍包括感觉障碍、知觉障碍和感知综合障碍。 思维障碍包括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 (二)情感障碍: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 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 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情感高涨,情感低落,焦虑,恐怖; 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情感迟钝,情感淡漠,情感倒错; 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情感脆弱,易激惹,强制性哭笑,欣快。 (三)意志行为障碍:意志增强,意志缺乏,意志减退,精神运动性兴奋,精神运动 性抑制。 归类中,一些常见的考点需要重点关注: (1)思维鸣响属于一种幻觉,而不属于思维障碍,谨防多选题中用来作干扰项; (2)语词新作、逻辑倒错属于思维形式障碍,被洞悉感属于思维内容障碍(妄想),这三个规律性不强的症状谨防考归类; (3)三个倒错:逻辑倒错属于思维形式障碍,情感倒错属于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意向倒错属于精神运动性抑制(意志行为障碍)。 (4)两个强迫:强迫观念属于思维内容障碍,强迫动作属于精神运动性抑制(意志行为障碍)。 (5)精神运动性抑制包括木僵,违拗,腊样屈曲,缄默,被动性服从,刻板动作,模仿动作,意向倒错,作态,强迫动作。因规律性不强,谨防考归类多选题。

变态心理学知识框架

变态心理学得定义与对异常心理得解释 第二节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 第三节常见异常心理得症状 精神障碍症状学总表

感知障碍得分类

概念辩析:错觉与幻觉 错觉有生理性与病理性之分,幻觉一般都就是病理性得。错觉就是有对象性得知觉,只不过知觉发生了错误,而幻觉就是无对象性得知觉。 概念辩析:内感性不适与内脏性幻觉 内感性不适就是感觉障碍,而内脏性幻觉就是知觉障碍。内感性不适得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而内脏性幻觉性质明确,部位具体。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内感性不适与内脏性幻觉哪个更严重?答案就是内脏性幻觉,因为内脏得痛觉(见基础心理学)本身就具有性质不明确与放射性得特点,所以内感性不适更接近于内脏得生理感受,也更接近于正常 概念辩析:思维鸣响就是思维障碍吗? 思维鸣响在有得教科书里放到思维障碍中,有得教科书放到知觉障碍中,笔者认为思维鸣响虽然有“思维”二字,但从定义上讲还就是一种特殊得幻觉 思维障碍得分类

概念辩析:思维迟缓与思维贫乏 思维迟缓与思维贫乏得思维活动都减少,但后者语速不减慢 概念辩析:强制性思维与强迫性思维 两个概念虽然一字之差,但就是强制性思维见于精神分裂症,强迫性思维见于强迫症 概念辩析:思维插入、思维被夺与思维云集 思维插入与思维被夺得思维中还有属于患者自己得思维,受患者自己支配;而思维云集得思维活动完全不受患者本人支配,没有属于自己得思维内容 概念辩析:关系妄想与其她妄想 其她类型得妄想也都含有关系妄想得成分,比如被害妄想得实质也就是关系妄想,特殊意义妄想得实质也就是关系妄想,但就是如果符合典型得被害妄想得表现就不再诊断为关系妄想,而就是诊断为被害妄想 注意障碍、记忆障碍与智能障碍得分类

变态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考试学资学习网押题 变态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每小题1分,共10 分) 1.把心理异常解释为体内四种体液的不平衡的学者是( B ) A 盖伦 B 希波克拉底 C 克雷佩林 D 高尔登 2.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是( D ) A 美国 B 墨西哥 C 日本 D 匈牙利 3.在金赛等人提出的同性恋-异性恋比例表中,单一的异性恋和单一的同性恋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 ) A 35%,1% B 35%,4% C 80%,4% D 80%,10% 4?智力迟滞的边缘状态所指的智商(IQ)分数为(C ) A 70 - 84 B 75 ------ 84 C 70---79 D 65---79 5.人本主义理论认为,造成情感障碍的原因是( D ) A 自我惩罚 B 习得的无助感 C 高度的成就感 D 难以处理的独立状态 6.具有神经症行为风格的人在人际关系中通常带有明显的( A ) A 依赖倾向 B 暴力倾向 C 合作倾向 D 隐瞒倾向 7.心理防御机制中,不包括( C ) A 否认 B 合理化 C 学习 D 升华作用 8.被看作是心理治疗的“第三势力”的心理疗法是( B ) A 行为疗法 B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 C 精神分析 D 认知治疗

9.若某患者经过长期训练可学会基本卫生习惯,但即使经过训练也很难达到自理,需要他人照顾,基本丧失学习能力,情感幼稚,情绪反应容易过头,那么该患者属于( B ) 1 / 37 A 极度智力迟滞 B 重度智力迟滞 C 中度智力迟滞 D 智力迟滞的边缘状 态 10.先天愚型的智力迟滞又叫( B ) A 猫叫综合症 B 唐氏综合症 C 特纳综合症 D 弗伶综合症二.多选(每小 题1分,共5分) 1.吸毒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是( ) A 超剂量中毒 B 戒断反应 C 自杀 D 多种物质混杂滥用中毒 2.变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 ) A 相关研究方法 B 实验方法 C 病史与临床方法 D 跨文化研究法 3.致依赖性物质包括( ) A 中枢神经抑制剂 B 中枢神经兴奋剂 C 致幻剂 D 挥发性溶剂 4.在自杀的治疗和预防中,现在普遍采用的方式有( ) A 社区调查 B 心理治疗 C 学校教育 D 热线电话 5.可以用来治疗单项抑郁症的药物包括( ) A 阿密替林 B 氟哌啶醇 C 氯丙嗪 D 丙咪嗪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从心身医学的观点出发,心身疾病的发病过程为:紧张刺激--情绪反应--( )--细胞疾病--( ).

(情绪管理)变态心理学重点与难点最全版

(情绪管理)变态心理学重 点与难点

《变态心理学》重点和难点 1、关于精神病的认识 当下尽量不用精神病这壹说法。因为精神病这壹概念是壹个日常概念。界定的范围不明确。 当下的概念体系是:精神障碍包括精神病性障碍和非精神病性障碍。 所谓精神病性障碍是指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精神病,比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障碍等。 所谓非精神病性障碍是相对前者而来的,是指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比如:各种没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焦虑症和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等等。实际上,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碍者是心理咨询(针对对象:心理不健康)和心理治疗(针对对象:情感性精神障碍和神经症)的主要工作对象。 2、常见异常心理的表现(症状)归类 教材上列举的症状有很多,对于学习者来说,难免容易混淆。首先要对总体分类有壹个大概的印象,就像抓住壹棵树的树干壹样: (壹)认知障碍: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注意记忆和智能障碍,自知力障碍。 感知障碍包括感觉障碍、知觉障碍和感知综合障碍。 思维障碍包括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 (二)情感障碍: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脑 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 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情感高涨,情感低落,焦虑,恐怖; 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情感迟钝,情感淡漠,情感倒错; 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情感脆弱,易激惹,强制性哭笑,欣快。

(三)意志行为障碍:意志增强,意志缺乏,意志减退,精神运动性兴奋,精神运动 性抑制。 归类中,壹些常见的考点需要重点关注: (1)思维鸣响属于壹种幻觉,而不属于思维障碍,谨防多选题中用来作干扰项; (2)语词新作、逻辑倒错属于思维形式障碍,被洞悉感属于思维内容障碍(妄想),这三个规律性不强的症状谨防考归类; (3)三个倒错:逻辑倒错属于思维形式障碍,情感倒错属于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意向倒错属于精神运动性抑制(意志行为障碍)。 (4)俩个强迫:强迫观念属于思维内容障碍,强迫动作属于精神运动性抑制(意志行为障碍)。 (5)精神运动性抑制包括木僵,违拗,腊样屈曲,缄默,被动性服从,刻板动作,模仿动作,意向倒错,作态,强迫动作。因规律性不强,谨防考归类多选题。 3、常见异常心理的表现(症状)鉴别 壹些容易混淆的相关症状需重点鉴别清楚: (1)非真实感和幻觉:非真实感是被动感受,环境不会“动”。幻觉可主动 摄取,感到环境“动”的诊断幻觉。 例:病人坚持睡走廊而不睡床,因为躺上床上即感到床摇得厉害。(幻觉)(2)内感性不适和内脏幻觉:性质是否明确,部位是否具体。 (3)思维破裂和思维不连贯: 意识是否清晰,基础疾病为器质性疾病仍是功能性疾病。 (4)强迫观念和强制性思维(思维云集):

变态心理学试题

三、智力障碍 名词解释 1. 智力 2. 智力障碍 3. 智力迟滞 4. 痴呆 5. 唐氏综合症 单选题 1. 现在一般认为治理就是人们在认识过程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其中( )是智力 的核心。 A 观察力 B 想象力 C 记忆力 D 思维能力 2. ( )是当今一个世界性的、最严重的社会、医学、教育和心理问题。 A 认知障碍 B 智力迟滞 C 性行为障碍 D人格障碍 3. 由于大脑受到物理、化学或病毒、病菌等因素的损伤使原来正常的智力受到损害,造成缺陷,则称为( )。 A 痴呆 B 智力迟滞 C 白痴 D 智力障碍 4. ( )衡量智力的重要标志。记忆力 抽象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 观察力 5. 智商在35—49之间者,大致相当于“能训练者”,是属于( )智力迟滞。 A 轻度 B 中度 C 重度 D 极重度 6.智商在20—34之间者,人数约占智力迟滞者的7%,是属于() A 轻度 B 中度 C 重度 D 极重度 7. 现在已知的遗传性疾病就有三千多种,其中凡是与( )有关的遗传性疾病都会严重损害儿童的智力发展。 A 运动系统 B 中枢神经系统 C 内分泌系统 D 周围神经系统 8. 染色体畸变引起的智力迟滞最具代表性的是( ) A 唐氏综合症 B 呆小症 C 先天性畸形 D 苯丙酮酸尿症 9. ( )又称精神发育迟滞或精神发育不全,是以智力低下和适应能力欠缺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A 智力障碍 B白痴 C 痴呆 D 智力迟滞 10.智商分数在50—69之间者,是智力迟滞众人苏最多的一类,约占智力迟滞总数的80%,大致相当于“能教育者”,是属于()智力迟滞。

变态心理学复习指导模板

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复习指导》 诊断技能常会考识别!! 第一节对心理异常现象现代说明书p254 ☆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性的冲动潜意识 ☆行为主义的解释:兴奋和抑制的冲突,及强而有力的刺激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解释:责任与自由选择对立产生的存在焦虑,潜能受阻,自我无法实现。 第二节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之区分 心理的正面,即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其正面的功能(三大功能) l 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l 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 l 它能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以便创造性地改造世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四种区分方式) 一、常识性: 1)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 2)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 3)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 4)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二、非标准化 > 1)统计学2)文化人类学3)社会性4)精神医学5)认知心理学 三、标准化 1)医学2)统计学3)内省经验4)社会适应 四、从心理学角度切入,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提出以下三条原则

(病与非病三原则)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原则: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现实保持一致(主客观统一)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协调一致(知情意行协调)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人格特征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 ( 第三节、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 对于有精神障碍的人——即通常所说的精神病患者,既要进行心理咨询也要进行心理治疗治,但它只是辅助性的,而且是有条件的。 条件如下: 1必须是在经过系统临床治疗,病理性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以后 2 主要目标应是社会功能的康复和预防复发 3 必须密切配合精神科医生一起实施 以下内容注意各种分类与识别 ¥ 1、认知障碍 2、情感障碍 3、意志行为障碍 I. 认知障碍: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自知力障碍 一、感知障碍 (一)感觉障碍 1、感觉过敏 ; 2、感觉减退 3、内感性不适

《变态心理学》复习试题

《变态心理学》复习试题

变态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每小题1分,共10分) 1.把心理异常解释为体内四种体液的不平衡的学者是( B ) A 盖伦 B 希波克拉底 C 克雷佩林 D 高尔登 2.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是( D ) A 美国 B 墨西哥 C 日本 D 匈牙利 3.在金赛等人提出的同性恋-异性恋比例表中,单一的异性恋和单一的同性恋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 ) A 35%,1% B 35%,4% C 80%,4% D 80%,10% 4.智力迟滞的边缘状态所指的智商(IQ)分数为( C ) A 70----84 B 75----84 C 70---79 D 65---79 5.人本主义理论认为,造成情感障碍的原因是( D ) A 自我惩罚 B 习得的无助感 C 高度的成就感 D 难以处理的独立状态 6.具有神经症行为风格的人在人际关系中通常带有明显的( A ) A 依赖倾向 B 暴力倾向 C 合作倾向 D 隐瞒倾向 7.心理防御机制中,不包括( C ) A 否认 B 合理化 C 学习 D 升华作用 8.被看作是心理治疗的“第三势力”的心理疗法是( B ) A 行为疗法 B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 C 精神分析 D 认知治疗 9.若某患者经过长期训练可学会基本卫生习惯,但即使经过训练也很难达到自理,需要他人照顾,基本丧失学习能力,情感幼稚,情绪反应容易过头,那么该患者属于( B ) A 极度智力迟滞 B 重度智力迟滞 C 中度智力迟滞 D 智力迟滞的边缘状态 10.先天愚型的智力迟滞又叫 ( B ) A 猫叫综合症 B 唐氏综合症 C 特纳综合症 D 弗伶综合症 二.多选(每小题1分,共5分)

变态心理学 名词解释

变态心理学名词解释 (09)变态心理(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刺激泛化:在一些情景中,个体不仅会由中性刺激引起某个反应,相似的人或事都会引起这种反应。 标准化:是一个过程,通过标准化的过程可以确定一组标准或常模。这组标准可以用于测量、计分和统计分析的全过程。 知觉:人们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通过头脑的加工(综合与解释),产生反映事物整体的心理现象。 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幻觉:是一种虚幻的知觉体验,指在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官时发生的知觉体验。 妄想:一种错误的、歪曲的病理性信念或判断,既没有事实根据,也与个体所处的背景和文化中公认的观念不一致;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都无法纠正。 自知力:内省力、领悟力,是临床精神病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 焦虑:一种以显著的负性情绪,紧张的躯体症状以及对未来的担忧为特点的情绪状态。 惊恐障碍:是指个体突然感到强烈的恐惧、紧张,或者预感到有不好的事情将要发生。 广泛性焦虑:指一种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为主的焦虑症,并有显著的自主神经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 恐惧症:也称为恐怖症,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的恐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 强迫观念:持续反复的念头、影像或闯入意识到冲动。 强迫行为:对强迫观念的反应包括固定仪式(如洗手,检查,抹擦)或心理活动(如数数,祈祷或默默地重复某个词语)。

(09)疑病症:是指尽管存在大量相反的证据,个体仍然深信自己患有严重的生理疾病,或过分恐惧会患上这种疾病。 病人角色:只要指社会公认的病人应该享有的权利和应该执行的义务。 医源性影响:是指医生的不恰当言语、态度和行为给病人造成的不良心理影响。 癔症:是一种以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这些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 解离症状:指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识别和对过去的回忆,CCMD-3称为癔症性精神症状。 转换症状:是指在遭遇在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发生不不快心情,以转换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CCMD-3称为癔症性躯体症状。 癔症性躯体障碍:曾被认为是歇斯底里,也称为转换障碍,是一种把心理压力转换为躯体症状的失常。包括3种类型:癔症性运动障碍、癔症性抽搐发作、癔症性感觉障碍。 (10)癔症性精神障碍:分离障碍又称解离症状,,是癔症的两大症状之一,在DSM-IV又称为分离障碍,之所以叫分离是因为这种障碍的症状是由两个或多个心理过程同时存在或交替进行的,而相互之间却没有关联和影响。 包括4种类型:癔症性遗忘、癔症性漫游、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癔症性精神病。 癔症性遗忘:也称分离性遗忘症, 癔症性漫游:也称分离性漫游,是一类以突然意外地从家里或自己平常工作的地方出走,伴有不能回忆自己的过去和对自己的身份模糊不清,或设定一个新的身份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障碍。 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又称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人们在日常中称为多重人格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是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也称反应性精神障碍。应激相关障碍有三种只要类型: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是一类在接触极为严重的创伤性事件1个月之内发生的以分离症状、焦虑、警觉性高等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在创伤事件之后的严重而持久的精神障碍。

2020年心理咨询师《变态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卷三)

2020年心理咨询师《变态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卷三) 一、名词解释 1、人格 2、人格障碍 3、强迫性人格障碍 4、被动攻击性人格障碍 5、抑郁性人格障碍 6、自恋性人格障碍 7、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8、分裂型人格障碍 二、单项选择 1表演型人格障碍是哪一种神精症的基础( ) A、强迫性神经症 B、癔病 C、恐怖症 D、神经衰弱 2提出采用行为治疗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是() A、班杜拉 B、布鲁勒 C、鲁宾斯 D、巴甫洛夫 3按DSM-IV分类,下面属于情感强烈而不稳定的人格障碍是() A、偏执型 B、回避型 C、边缘型D被动攻击型 4常有不考虑后果的行为倾向,容易暴怒、不能控制行为的爆发属于下列那种人格障碍() A反社会B类分裂样C强迫型D冲动型 5、李某,26岁,在厂内总是猜疑别人,无理找三分。明明是自己的错也挑别人的理,自小就固执、学习不好,找老师的原因,不爱

和别人交往。总认为自己是最棒的,对侮辱和伤害总是怨恨持续很久,依此症状判断他有以下哪种人格障碍() A偏执型人格障碍B自恋型人格障碍C强迫型人格障碍D分裂性人格障碍 6、哪种人格障碍的主要表现包括:1不能享受;2情感冷淡,对人无温情、无体贴,也不发怒;3对赞扬或批评均无反应4对异性不感兴趣5沉迷于幻想,孤独地活动6无知心朋友没有亲密或信任的人际关系7不遵守社会传统习俗。() A分裂型人格障碍B类分裂样人格障碍C冲动性人格障碍D戏剧性人格障碍 7、ICD—10关于人格障碍的分类似区分为()种不同类型,每种类型的临床表均列出()个特征如果具有其中的()个,且表现突出和严重,我们就可以诊断为该类型的人格障碍。 A、18;7;3 B、9;6;4 C、8;7;3 D、10;8;5 8、刘某,40岁已婚,对待家人冷淡,妻子和孩子病了不管,态度很冷淡也不愿和别人交往,家里来了客人也没有热情接待,还常有奇特的幻想,从小父母离异,对婚姻没有强烈的需求,在母亲百般催促下才结婚,据此表现判断此人是() A边缘型人格障碍B自恋型人格障碍C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D分裂性人格障碍 9、当一个人经常表现为自我戏剧化、情绪表达过分、易受暗示易受他人影响、情感肤浅等,此人患有何种类型人格障碍()

变态心理学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 3.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精神科医生运用心理异常的症状知识,是为了诊断精神障碍和进行治疗;心理咨询师是为了鉴别精神障碍和非 精神障碍,以便在必要时将精神障碍患者转诊给精神科医生;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心理治疗的条件:1.必须是在经过系统临床治疗,

病理性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以后才能进行;2.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主要目标,应是社会功能的康复和预防复发;3.必须密切配合精神科

象性的知觉;病理性错觉的特点是:不能接受现实检验; 6.内感性不适和内脏性幻觉:内感性不适是感觉障碍,而内脏性幻觉是知觉障碍。内感性不适的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而内脏性幻 觉性质明确,部位具体。内脏性幻觉更严重,因为内脏的痛觉本身就具有性质不明确和放射性的特点,所以内感性不适更接近于内脏的生理感受,也更接近于正常。

8.关系妄想和其他妄想:其他类型的妄想也都含有关系妄想的成分,比如被害妄想的实质也是关系妄想,特殊意义妄想的实质也是关系 妄想,但是如果符合典型的被害妄想的表现就不再诊断为关系妄想,而是诊断为被害妄想; 9.注意障碍、记忆障碍和智能障碍的分类: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感知觉、思维、记忆、智能活动等之所以能够正常进行,均 需要注意的参与,因此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共有的属性,注意对判断是否有记忆障碍、意识障碍(特指对周围环境的意识障碍)有重 10.智能:包括注意力、记忆力、分析综合能力、理解力、判断力、一般知识的保持和计算力等等,总之智能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精神 活动; 11.精神发育迟滞与痴呆:精神发育迟滞的人,智力从未达到过正常成人的水平,而痴呆患者则是曾经有过正常的智力水平后又衰退的结 果,比如老年性痴呆 12.自知力障碍:自知力:指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神经症患者通常能认识到自己的不适,主动叙述自己的病情,主 动要求治疗,称之为自知力完整;精神障碍患者往往丧失了对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称之为自制力完全丧失或无自知力;自知力是精神科用来判断患者是否有精神障碍、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以及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变态心理学》期末重点

名词解释 1、神经病 当个体的神经系统出现障碍时个体表现为神经系统的不同的疾病。 2、精神病 广义概念类似精神疾病,更多使用狭义概念,即指精神障碍中患者的心理功能严重受损,自知力缺失,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并保持与现实的接触的一组情况。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妄想障碍)和某些(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心境障碍。 3、心理障碍 是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情绪、行为失常的统称,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其广义概念类似精神病学中的精神障碍,从心理学角度反映了对异常现象的研究与理解,其狭义概念指重性精神病、器质性精神障碍以外的那些更多的由心理原因所致的障碍,例如神经症或焦虑障碍。 4、精神障碍 又译心理障碍,与精神疾病含义大致相同,属于临床医学中精神病学的研究范畴,包括精神障碍的所有内容,如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神经症或焦虑障碍、人格障碍等,也包括脑器质性病变所致的精神障碍,如老年性痴呆。 5、DSM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 6、CCMD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7、ICD 《国际疾病及相关问题的统计分类标准》 8、病程 指某种疾病发病后倾向于持续的时间,例如精神分裂症倾向于慢性病程,即指其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出现,甚至持续终身。 9、预后 预期某种心理障碍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如变好或变坏,并预期这一过程的大致时间。10、恐怖症 指接触到特定事物或处境时具有的强烈的恐惧情绪。患者采取回避行为,并有焦虑症状和植物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心理障碍。临床表现为场所、社交、特定恐惧症。 11、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以再度体验创伤为特征,并伴有情绪的易激惹和回避行为。PTSD是一种创伤后心理失平衡状态,通常在创伤事件后经过一段潜伏期才发病。潜伏期从几日到数月不等,多数在6个月之内,症状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以上。

变态心理学 复习资料(考试重点)

变态心理学复习重点 一、概念 1、变态心理:是将心理科学应用于心理障碍,包括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治疗进行研究的一个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2、神经症: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 3、创伤后应激障碍:指经历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境后而引起精神障碍的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存 4、性心理障碍:也称性变态,泛指以两性行为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并以这类性偏离作为性兴奋,性满足的主要 或惟一方式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 5、强制性思维:不受患者意愿控制,强制性的大量涌现在脑内,内容杂乱多变,毫无意义,与周围环境无任何联系,这 些内容往往突然出现迅速消失。 6、思维中断:又称思维阻滞。患者无意识障碍,又无外界干扰等原因,思维过程突然出现中断。表现为患者说话时突然 停顿,片刻之后又重新说话,但所说内容不是原来的话题。 7、刻板动作:机械刻板的重复某一单调的动作,常与刻板言语同时出现。(动作不具有任何目的,也无现实意义) 8、机能性幻听:在某个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跃状态的同时出现的幻听。 9、思维鸣响:又称思维化身,患者能听到自己所思考的内容,在病人感觉到思维活动的同时,其脑中出现与思维活动一 样的言语伴随思维活动而出现。 10、自知力:又称内省力,是指病人对其本身精神状态的认知能力,即能否觉察或辨识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 能够正确分析和判断,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和体验中哪些是属于病态的。 11、强迫意向:又称强迫冲动,一种强有力的内在驱使,一种即将要行动起来的冲动感,但患者从来不会有真正的行为 12、癔症性漫游:在觉醒状态下做无计划无目的的漫游,有自我身份识别障碍,事后有遗忘,发生在成年期,开始和结 束都突然。 二、辨析 1、原发性:与病因直接有关具有诊断价值的症状,往往突然出现。 继发性:与原发症状存在因果关系。 2、原发性获益:由于疾病本身使它的本我从此得到满足。 继发性获益:通过疾病得到更多的照顾免于承担责任。 3、器质性:由已知器官状况所引起的障碍能够找到生理解剖上的证据。 功能性:找不到生理解剖方面的问题但表现为正常功能受到影响。 4、真性幻觉:又称完全性幻觉、知觉性幻觉。系指患者体验为经由感官所感知到的实际不存在的、来源于客观空间、具 有“真实”鲜明生动的幻觉。患者坚信不移,伴有相应的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反应。 假性幻觉:幻觉形象不够鲜明生动,产生于患者的主观空间如脑内、体内。幻觉不是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如听到肚子里有说话的声音,可以不用自己的眼睛就能看到头脑里有一个人像。虽然幻觉的形象与一般知觉不同, 但是患者却往往非常肯定地认为他的确是听到了或看到了,因而对此坚信不疑。 真性幻觉与假性幻觉的区别 真性幻觉假性幻觉 (1)有知觉实体性无知觉实体性(模象) (2)存在于客观空间存在于主观空间 (3)由外部感官感受由“内部感官”感受 (4)病人对幻觉有生动逼真的行为反应病人大多意识到是主观的东西 (5)知觉过程障碍表象过程障碍 5、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感觉障碍)。 内脏性幻觉:患者躯体内部性质很明确,部位很具体的异常知觉(知觉障碍)。

变态心理学,考试大纲要点汇总

变态心理学 考试大纲要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 1、变态心理:也称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定义心理障碍的三个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P2-3 2、CCMD-3.的10种分类: 0.器质性精神障碍 1.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病性障碍 3.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6.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8.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 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3、变态心理评估的几种方法:P10-12 答:1)临床访谈法:临床访谈帮助临床工作者收集个体在行为、态度和情绪方面的信息,以及有关个体的总体生活状况和当前问题的资料史。它是大多数临床工作的核心。包括①精神状况检查、②无结构访谈、③结构访谈三种形式。 2)行为评估:指在特定的情境下评估个体的思维、感觉和行为。 3)身体检查:进行身体检查是因为身体状况的异常有时候与心理上的障碍有关。 4)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用来收集与个人有关的心理功能信息的工具,它包括特定的与某种障碍有关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方面的测验,以及更广泛的测量人格特点的测验。 5)生理心理评估:是对大脑结构及其功能的更加精确、更加全面的评估方法。 6)脑成像技术:通过脑成像技术能够得到大脑组织和结构的清晰的“图像”。 4、心理障碍的多维综合模型与经典的4大心理学派对变态心理的基本观点。 答:1)心理动力学派:主要关心的是心理动力有意识或无意识.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他们认为,人内部的欲望和动机是一些相互冲突的力量,如果冲突解决的不好或未得以解决,他们就会引起焦虑、悲伤,人们将通过一些方式来保护自己,以免除这些焦虑和悲伤。 2)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强调自由和选择以及责任和意志力在人成长中的作用,相信个体必须要自由地做出选择,这种选择才是他们的真正欲望和目标。他们认为,如果个体选择躲避自己的责任并把自己看成是软弱的、无助

钱铭怡版变态心理学

钱铭怡版《变态心理学》课堂笔记 第一章什么是变态心理学 (简答)变态心理学又称病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人类各种心理活动,包括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动机和智力,意志活动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及其原因;对这些是异常进行分类和解释,阐明心理异常的发生、发展、转归的原因和规律;并把这些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简单地说,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 (名词)变态心理学是探索、理解和预测人类心理异常的一门科学。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异常的实质,即异常心理的原因、机制和心理结构问题。 (2)正常和异常的区别以及判断标准。 (3)心理异常的分类和表现特点。 (4)解释心理异常的心理学理论,都以各种学派对正常人格的观点为基础。 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联系与区别: 变态心理学偏重于对异常心理活动规律性的认识,并为心理治疗提供理论基础,这种认识对精神病学也是一种有益的促进。而精神病学侧偏重于对精神疾病的诊断、临床治疗以及护理和预防,它也是变态心理学的基础之一,它的临床实践可丰富变态心理学的内容,验证变态心理学的某些理论和假设。 心理异常的类别与范畴: (1)严重的心理异常;(2)轻度的心理异常;(3)心身疾病;(4)心身障碍:主要表现为躯体功能障碍,但无病理形态学变化的基础,也无明显的精神活动障碍的一组疾病;(5)大脑疾患和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异常;(6)行为偏离和人格障碍;(7)药物依赖及儿童青少年障碍。 严重心理异常与轻度心理异常的区别 严重心理异常轻度心理异常 精神病症状重轻 社会适应丧失(严重适应不良)部分丧失

变态心理学(1-6章)_重点

第一章绪论 【单选】 1. 属于心理障碍判断标准的是: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2. 认为扭曲的思维方式会导致异常行为,而矫正这种扭曲的思维方式就会减轻甚至消除异常行为的是:认知学派 3. 创造“患者中心治疗”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是:罗杰斯 4. 希波克拉底关于心理障碍的体液理论是一种:生物学的观点 5. 在心理障碍的评估中,人格测验是一种:心理测验 【判断】 1. 痛苦是所有心理障碍的共同特点(F) 2. 人本主义对人性持乐观态度(T) 3. 效度是信度的必要条件,信度是效度的充分条件。(F) 【名词解释】 1. 心理障碍——变态心理或者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2. 标准化——是一个过程,通过标准化的过程可以确定一组标准或常模。这组标准可以用于测量、记分和统计分析的全过程。常模可因标准化时选取的样本不同而有不同的类别 【填空】 1. 行为主义有3个最基本的假设:环境决定论、实验化和乐观主义 2. 第一个提出个体全程发展理论的是:埃里克森 3. 临床访谈包括精神状况检查、无结构访谈和结构化访谈 【简答】 1.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把心理障碍分为哪10种类别?(0)器质性精神障碍 (1)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3)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6)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8)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 (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论述】 1. 请谈谈你对变态心理多维度整合模型的理解 多维综合模型强调引起变态行为的原因是复杂且令人迷惑的,每个维度,无论是生物的或是心理的,都极大地被其他维度和个体的发展影响着。它们相互交织,通过多种多样的、复杂的和难以理解的方式造成心理障碍。为了探究各种心理障碍的病因,必须考虑所有相关领域的交互作用,包括遗传学、行为和认知过程、情感影响、人际关系作用以及发展的因素等 第二章心理病理现象

变态心理学期末复习

变态心理学 一、简答与简述 1、变态心理学含义:又称病理心理学或异常心理学,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类行为异常 的一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揭示异常行为的特点、原因,并形成科学的预防和治疗方案。p7 2、精神症状的主要特点: (1)症状的出现不受病人意识的控制; (2)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使其消失; (3)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 (4)症状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 3、思维形式障碍:包括思维联想障碍和思维逻辑障碍 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破裂性思维、思维不连贯、思维中断、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思维云集、病理性赘述、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 4、妄想的分类: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属于思维内容障碍)。 (1)按内容分类: ①关系妄想:把现实中无关的事情认为俞他本人有关。 ②被害妄想:坚信周围人某人或某团伙对他进行跟踪监视、打击、陷害。 ③特殊意义妄想:认为周围人的言行、日常的举动,不仅与他有关,而且有一种特殊的含义。 ④物理影响妄想:受到外界某种力量的支配、控制和操纵,不能自主。 ⑤夸大妄想:夸大自己的财富、地位、能力、权利等。 ⑥自罪妄想:又称罪恶妄想。患者毫无根据的认为自己犯了严重的错误和罪行,应受惩罚。 ⑦疑病妄想: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躯体疾病或不治之症,即使经过检查也不相信自己没有病。 ⑧嫉妒妄想:坚信对象对其不忠,另有外遇,因此,跟踪配偶的日常活动。 ⑨钟情妄想:实际上是一种被钟情妄想,坚信某个异性对自己产生了爱情。即使对方拒绝也不改变自己。 ⑩内心被揭露感:又称被洞悉感。认为其内心的想法或与家人的隐私,别人就知道了。 还有其他不常见的类型,比如被窃妄想、变兽妄想、非血统妄想等。 (2)按起病根源及与其他精神症状的关系分类: ①原发性妄想:是突然发生的,内容不可理解,与既往经历和当前处境有关,也不是起源于其他精神异常的一种病态信念。以突发性妄想最为常见。 ②继发性妄想:是指以错觉、幻觉、逻辑推理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等精神异常为基础产生的妄想,或者在某些妄想的基础上产生另一种妄想。 5、心理评估者的基本素养:P72 (1)足够的理论知识 (2)一定的评估与诊断经验 (3)熟悉测试技术 (4)良好的观察能力 (5)良好的沟通技能 6、神经症的含义:P90 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 神经症:负性情绪持续时间长,强度过强,带来神经系统的病变,神经官能失调。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作基础,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但病人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病程多迁延。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是将心理科学应用于对心理障碍,包括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治疗进行研究的一个心理学的分支科学。主要从心理与社会层面了解分析症状。 精神病学则是临床医学的分支学科,主要从生物层面来了解症状,对其进行干预诊断与治疗。神经病:属于临床医学中的精神病学研究的范畴,是指当个体的神经系统出现障碍时个体所表现的不同疾病。 精神障碍:与精神疾病的含义大致相同,属于临床医学中精神病学的研究范畴。精神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神经症或焦虑障碍、人格障碍等。 精神病:属于临床医学中精神病学的研究范畴,狭义是指精神障碍中患者的心理功能严重受损,自知力缺乏,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并保持与现实的接触的一组情况。 精神障碍(重性精神病)有三个特点(许又新): 1、社会检验能力严重受损; 2、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3、缺乏症状自知力。 心理障碍:是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情绪、行为失常的统称,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张伯源、陈仲庚提出的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判断标准: 1、个体经验标准:涉及个人的主观感觉不良和研究者对异常现象的主观判断; 2、社会文化标准:参照社会常模与社会适应的标准; 3、医学标准:根据病因与症状进行判断; 4、心理学标准:根据统计结果,观察其心理特征是否偏离平均值。 对心理障碍的医学诊断分类体系:中国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hines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Mental Disorders,CCMD);美国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及其相关问题的统计分类标准》(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Problems,ICD)。 克雷培林:德国精神病学家,师从著名心理学家,并曾在冯特的心理实验室工作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和临床实验基础上以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了精神病学,分析了上千的病例,建立了精神病学的系统并从1883年开始出版精神病学教科书。主要贡献:1、明确区分了两种精神病:躁狂忧郁性精神病和早发性痴呆;2、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关于精神疾病的科学分类;3、首次将实验心理学方法运用于对精神病学的研究;促进了精神病学的发展,也充实了变态心理学的科学内容;4、被认为是变态心理学医学模式的创始人。 催眠术:古希腊时就已有记载,中世纪,一些术士号称用一种神秘的力量来治病。麦斯默创立了动物磁感应理论,并将其操作成为麦斯默术。他认为宇宙间充满动物磁性,受损或阻滞就会生病。他采用磁铁、与对方接触或吸引对方注意的方式使病人进入恍惚状态,然后让其放松使之得到治疗。麦斯默术是催眠术的前身而且其治疗的癔症患者,与心理治疗一脉相承。19世纪70年代后,法国的Bernheim和Charcot(夏可)开始对催眠术进行研究,但是Bernheim认为催眠状态时病态的表现,与癔症相提并论,Charcot认为催眠是由暗示引起的,可见于正常人。于是由于意见分歧,形成了南锡派和巴黎派的激烈争论,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行为治疗与认知治疗:行为治疗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另外,华生认为行为都受环境事件控制,对行为可进行预测和控制,并且认为异常心理反应有可能是通过学习的经验而建立的。桑代克通过实验提出了练习律和效果律。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并将其应用于医院治疗,首次提出了“行为治疗”。沃尔普创立了“系统脱敏”等行为治疗方法。班杜拉提出社会学习理论,指出个体可仅仅通过模仿习得新的行为。认知治疗开始于贝克对癔症的治疗,之后埃利斯提出了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人的情绪困扰、行为问题或心理障碍均与人的认知有关,强调以改变认知的方式来消除或减轻心理问题。 ●几种脑成像技术:CT: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RI:核磁共振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