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职能部门大部制改革的目标方案与运行机制

高校职能部门大部制改革的目标方案与运行机制
高校职能部门大部制改革的目标方案与运行机制

高校职能部门大部制改革的目标方案与运行机制

一、我国高校职能部门设置现状

根据管理学的组织理论,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属于直线一职能制的组织结构类型[1]。学校下属院系为直线部门,依据职能分工进行设置的党政管理机构为职能部门。为了解高校职能部门设置现状,对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39所“985工程”高校的职能部门设置情况进行考察。考察发现,大多数高校的职能部门数量都在30个以上,有的甚至多达40余个。这些职能部门大体上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党务部门,包括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学工部、统战部等;第二类是行政部门,包括校长办公室、教务处、学生处、科技处、财务处、人事处、后勤处等;第三类是直属部门,包括网络中心、图书馆、期刊社、出版社等;第四类是社群组织,包括工会、团委等。

各高校在具体职能部门设置上存在诸多差异,但在核心部门设置上往往有许多相近之处。在对上述39所高校职能部门设置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将各校普遍具有的职能部门提取出来,组合成了高校职能部门的典型结构(见图1)。

图1显示的是高校最基本的职能部门架构,尽管已剔除了一些部门,但部门数量仍多达27个。而拥有37000多名师生员工的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仅拥有8个行政机构[2]。由此可见

我国高校职能部门“碎片化”倾向之严重。职能划分和部门设置的不合理,使高校内部管理面临诸多难题。首先,职能交叉、政出多门、职责不清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个重大决策往往需要多个部门负责,主要责任主体难以明确。特别是当管理难题出现时,管理部门都不愿承担相应责任。其次,部门间协调难度大,各部门各自为政,部门之间不协同等问题较突出,严重影响了管理效率。“设置不同的职责与部门可以更专业化,但也增加了协调与控制的难度,各个部门都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结果只能是部门最优化,即重点在于达到部门的目标而不是整体的目标。”[3]60第三,机构庞杂,人员冗繁。管理人员一般要占教职工总数的一半左右。而教育部1999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职员制度暂行规定》明确指出,从事管理和服务工作的职员总数一般应控制在学校基本编制总数的15%—20%。巨大的人员支出使管理成本骤增,并挤压了有限的教育经费。第四,职能部门“衙门化”,官僚作风较严重。校一级的职能部门常缺乏明确定位,将自己与学院的关系定位为上下级的关系,缺乏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意识,并常常干预甚至包办学术事务。因此,对高校职能部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已成为高校一项紧迫的任务。

图1 我国高校职能部门基本结构

二、大部制与高校管理机构改革

要改变高校管理职能划分过细、职能部门设置过多的现状,应推动高校管理机构改革向“大部门、大职能、大服务”范式转变。实行大部制是这一转变过程中可以着重考虑的一种改革方案。大部制即大部门体制,是指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类同的事务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4]。20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始对政府机构进行大部制改革。此后,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也纷纷效仿。综观这些国家的改革可以发现,大部制改革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以职能整合为基础。对行政体系承担的职能进行重新梳理和划分,对相近职能进行整合,理清职能结构,明确职能界限。二是以机构合并为基本特征。根据职能调整,对机构进行重新拆分或合并,对人员进行分流,形成承担大职能的大部门。三是以实现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对独立为核心。通过职能划分和机构重组,实现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职能相对分离和独立。四是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为基

本目标。精简机构,消除冗员,降低行政成本,同时,加强机构之间和机构内部的协调,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

近年来,大部制也逐步进入我国政府和公众的视野。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

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2008年年初,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和十一次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先后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我国政府机构大部制改革由此拉开序幕。随后,许多地方政府也逐步开始探索大部制改革。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要“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

由于大部制在许多方面契合了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

需要,在政府机构大部制改革浪潮的推动下,一些高校也开始探索内部管理机构的大部制改革[5-6]。高校实行大部制改革,一方面,是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客观需要。环境影响对组织的制度化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7]。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与社会、市场关系的日益密切,都要求高校在响应外部环境需求时,要有更灵活的组织体系和更高的行政效率。另一方面,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提高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只有调整行政职能,克服过度行政化倾向,回归学术本位,大学才能重获

生机和活力。但总体来看,现有改革尚有许多不成熟之处。例如,有的学校以机构的简单合并代替职能的有机整合,尽管多个机构被并入一个部门,但缺乏职能上的重新调整与合理划分,内部机构缺乏实质性整合,机构间的壁垒依然存在;有的学校

机构虽做调整,但人员和编制基本没变,冗员难以裁撤;有的学校改革雷声大、雨点小,缺乏实质性措施,改革难以推进;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有既得利益者的阻挠、人员安排困难等方面的原因,也有缺乏理论指导、没有成熟模式可借鉴等方面的缘故。

三、高校职能部门大部制改革的目标与原则

所谓“高校职能部门大部制”,可理解为高校通过合并职能相近部门以拓宽单个部门管理职能,并向基层和学术组织分权,推进管理重心下移而建立的内部管理模式[8]。高校推行职能部门大部制改革,主要目的是在对管理机构进行职能调整和机构整合的基础上,优化内部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实现从“权责不清”到“权责明确”,从“多头管理”到“集中管理”,从“政出多门”到“统一决策”,从“利益分割”到“利益整合”,从“管理为主”到“服务为主”的转变,形成分工合理、权责一致、决策科学、执行有力、监督有效的内部管理体制。具体来说,高校职能部门大部制改革应遵循以下目标和原则。

1.厘清职能,划清权责边界。职能是一个组织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机构则是职能的载体。不能简单地把大部制改革理解为部门合并、机构精简,它必须建立在职能合理调整的基础之上,并以职能整合为重点带动机构整合。“责任划分不清,会造成部门间的责任推诿与扯皮;职责重叠,会造成冲突,会浪费精力并会产生非故意的冗员。”[3]60因此,要对现有部

门的具体职能进行分解和整合,弄清哪些职能应当合并,哪些职能需要增加,哪些职能需要剥离等,并按照“大职能”的理念,对各项具体职能进行整合,优化职能结构,划清职能边界。在此基础上,进行机构重组,对职能相同或相近的部门进行整合,建立大职能、宽范围的综合性部门,从而理顺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解决职责不清、职责交叉、职责划分过细等问题,提高职能部门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效能。

2.合理分权,优化权力结构。目前,我国高校内部权力结构失衡问题较为严重,主要体现在:一是学校权力与院系权力的失衡。高校内部管理权过于集中在学校和校级机关,院系管理自主权较为有限。而综观世界一流大学,二级院系一般都具有充分的管理自主权。二是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失衡。行政权力过度膨胀,常常干预甚至包办学术事务,管理过度行政化问题较严重。

大部制改革的实质,是一种权力结构的重组和再造[9]。

高校应以大部制改革为契机,推进向基层和学术系统的“双向分权”:一是纵向分权,即学校(校部机关)向基层院系分权,实现管理重心下移;二是横向分权,即学校和基层院系的行政系统向学术系统分权,促进教授治学,回归学术本位。要约束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行使,避免彼此间的不正当干预和冲突。同时,要促进学校和大部门内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对分离和独立,确保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

3.强化服务,转变管理职能。实现管理职能转变是大部制改革的重要目标。高校实施大部制改革,必须推进管理部门职能的转变,使职能部门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活动。这是因为,学术性是高校的根本特性,为学术服务是高校职能部门的根本价值所在。高等院校所承担的基本功能和我国高等教育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都要求高校行政工作必须以“服务”为中心,这也是整个社会行政管理思想变革趋势的必然要求[10]。高校在推行职能部门大部制改革过程中,应坚持“学术本位”的管理原则,对内部管理职能进行重新定位,强化职能部门和党政权力的服务职能,实现从管理型机关向服务型机关转变,形成职能部门为教学科研机构服务、党政权力为学术权力服务、管理人员为师生服务的“大服务”格局。

4.加强协调,提高行政效率。从管理角度来看,建立大部制结构主要是想解决因职能部门划分过细导致的部门和部门

之间协调困难的问题,降低协调难度与成本,以提高管理效率。在大部制改革中,要充分发挥大部门“职能广、机构大”的优势,将部门之间的协调转化为部门内部的协调,从而避免因部门之间长时间的讨论磋商、讨价还价,甚至利害冲突而使学校工作受到影响,加快内部信息传递,提高工作效率。

5.精简机构,降低行政成本。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是大部制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但在被称为“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块堡垒”的高校,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却并非易事。这是因为,

机构数量的减少必然伴随着领导岗位的减少,原有部门领导的重新安排是一件颇费斟酌的事;并且,高校职能部门往往是安排教师家属等“特殊人员”的地方,这些“必要照顾对象”是难以裁减的。可以说,人员安排是高校大部制改革的最大难点之一。但可以考虑先将大部门建立起来,再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和全员聘任制的实施,不断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逐步进行人员调整,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循序渐进,最终实现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合理匹配。

四、高校职能部门大部制改革方案

按照大部制的要求,首先应当对组织承担的职能进行梳理,然后按照“整合相近职能、避免职责交叉”的原则进行机构重组。综合考虑高校承担的基本职能、内部领导体制的特点、组织运行的实际需要等方面因素,尝试对高校内部管理职能体系进行重新划分,构建一个“大职能”结构,即把高校内部管理职能划分为党群工作、综合协调与后勤保障、教学、科学研究、学生教育与服务、对外交流合作六大方面。根据这一职能结构,可将现有基本职能部门整合为党群工作部、总务部、教务部、科学研究部、学生综合服务部、合作发展部6个大部门。具体方案如下:

1.党群工作部。该部门主要负责党务工作和群众工作,可整合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纪委办公室、党校、机关党委、离退处、工会等部门的职能。由于监察处、审计处与纪委办公

室在职能上具有密切关系,因而也将监察处、审计处并入该部,与纪委办公室共同组成纪检监察审计工作组。

2.总务部。该部门主要负责综合协调、资源建设、后勤服务、安全保障等工作,可整合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发展规划处、人事处、财务处、基建处、资产管理处、后勤处、保卫处、网络中心、图书馆等部门的职能。

3.教务部。该部门主要负责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学科专业建设等工作,可整合教务处和研究生处的教学管理职能,一些高校设立的学科建设办公室也可并入该部。

4.科学研究部。该部门以原有的科技处为基础,主要负责科研管理工作,一些高校设立的社科处、出版社、期刊社等部门亦可并入该部。

5.学生综合服务部。该部门主要负责学生日常管理与服务工作,可整合学工部、招生就业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的职能和研究生处的招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管理等职能。

6.合作发展部。该部门主要负责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可整合国际交流处、校友办、基金会等单位的职能。

原有部门合并成大部门后,如再根据原有部门的形制来设置科室,则容易出现部门内部的隔阂与利益分割,而影响大部门的整体性。应根据大部门承担的具体职能,对内部机构进行重新划分,按照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的不同,设置各个工作组,

以打破原有部门的壁垒,促进部门成员沟通融合、形成合力,并减少职能部门的行政化色彩。例如,学生综合服务部整合了原有的学生处、招生就业处、团委和研究生处负责招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管理等科室后,可下设思政工作组、奖助工作组、招生工作组、就业工作组、团务工作组等工作小组。除设立常设的工作组外,如遇特殊任务,还可从各小组抽调人员,组成临时性的工作小组。通过职能整合和机构合并,学生综合服务部基本上涵盖了从招生到在校管理再到就业的全部

学生事务工作,使学生工作责任主体更加明确,避免了职责不清、多头管理、互相推诿等现象,同时也解决了原有部门间协调难的问题。

上述方案,是构建高校职能部门设置的一种“理想模型”。虽然这一“理想模型”只是在现实经验基础上所做的一种构想,但其对于认识高校职能部门结构,探索高校职能部门大部制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方案并非高校大部制改革的唯一方案,不同高校应根据自身发展历史、办学规模、管理理念等方面因素,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职能部门设置模式。

五、大部制模式下高校职能部门的运行机制

高校大部制改革是一个包括职能调整、机构重组、机制创新、流程再造的系统工程。大部门建立起来之后,还需要构建一套包括科学决策机制、沟通协调机制、弹性运行机制、综合

服务机制、监督评估机制在内的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不断完善部门工作流程,以保证大部门高效良性运转。

1.科学决策机制。在高校现有决策模式中,虽然学校重大决策基本上都是由书记办公会、校长办公会或党政联席会审议通过,但一项决策从酝酿到提出再到成形往往都是由相关职能部门具体负责,职能部门对决策的操控空间较大,这既不符合大部制对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分离的要求,也为行政权力干预学术权力创造了条件。职能部门是执行学校决策的机构,其主要角色是执行者,应当将学校重大决策的制定权从职能部门剥离出去。在学校层面,可借鉴国外大学的委员会制度,完善或组建教学指导委员会、职称评定委员会、校园规划建设委员会等各类专门委员会,分别负责学校有关领域的重大决策,并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具体执行。在部门层面,可吸收有关方面代表组成部务委员会,由其负责部门决策,并由部门内的相关工作小组负责执行。同时,还要建立健全重大事项公示制度、听证制度、决策咨询制度等有关制度,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2.沟通协调机制。在大部制模式下,随着部门数量和部门间业务交叉的减少,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变得相对简单。但由于每个部门都合并了多个部门,部门业务工作更加复杂多样,部门内部沟通协调难度加大。除了召开常规性工作会议之外,还可以考虑建立例会制度,以优化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的沟通

协调机制。例会,作为一种非正式的碰头会,它能够承上启下,是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执行力的一种有效手段[11]。实行例会制度,需要注意:第一,参加人员。为保证例会效果,参会人数一般应控制在10人左右。可分别召开由部门负责人、部门内工作组负责人、工作组成员参加的不同层面的例会。第二,例会周期。考虑到不同层面的例会在会议目的、人员召集难度等方面各有不同,工作组例会可每周召开一次,部门例会可每月召开一次,部门间例会可每个季度召开一次。第三,例会内容。由于例会具有“非正式”特点,会议内容可灵活多样,可以是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可以是针对某项工作展开研讨,可以是就工作中存在问题交流看法,也可以是业务学习和交流。通过例会,不仅可以有效推动工作开展,也可以促进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的沟通、交流与合作。

3.弹性运行机制。职能部门的工作量“半径”在不同阶段一般是不同的,如按最大“半径”定编,一到“淡季”人员闲置,如不按最大“半径”定编,一到“忙季”人手不够。而在大部门中,A工作组的“忙季”可能恰好是B工作组的“淡季”,此时B工作组的成员便可补充到A工作组中来。因此,在保持各工作组成员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可根据工作任务、工作量等的变化,对部门内各工作组人员构成进行适当调整,或组建新的工作组,这不仅有利于减少虚设岗位和闲置人员,也有利于部门内部各工作组之间的沟通融合。此外,大部门之间同样可

以采用这种弹性化的运行机制,当遇到教学评估、校庆等重大任务或紧急任务时,可从各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临时性的工作团队,共同协作完成工作任务。

4.综合服务机制。小部门体制下的公共服务职能基本上是一种碎片化服务,因而提供的公共服务具有典型的不完整性和非连续性[12]。而大部制具有“大服务”的特点,要更好地发挥大部制的综合服务优势,服务流程的优化至关重要,应对职能部门的服务工作进行流程再造。信息化建设是流程再造的技术前提,也是新的服务流程运行的技术平台。因此,要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技术手段,推进管理和服务现代化,实现由传统的文件式、串联式、部门分散化的服务方式向电子化、并联式、部门集成化的服务方式转变,从而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例如,在科研经费管理中,教师认领项目汇款,通常要先到科研主管部门审核、盖章,然后再到财务部门办理入账手续。而通过网上办理流程,就可以将流程变为“教师网上认领—科研主管部门审核—财务部门入账并返回信息”,审核和入账两个环节就可以由科研主管部门和财务部门在网上快速协作完成,不仅使教师免于在不同部门之间来回奔波,也加快了科研经费下拨速度[13]。

5.监督评估机制。大部制下,职能部门业务范围扩大,部门权力也随之加大,对职能部门的监督愈显重要。但由于职能

集中,责任清晰,避免了多头管理和推诿扯皮等现象,对部门的监督和评估也更加便利。一方面,要加强对职能部门权力运行的监督。高校要保证纪委、监察、审计机构相对独立运行,加强对部门权力行使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部门权力规范运行;要充分发挥教师代表大会、工会、学生代表大会等群众组织的民主监督作用,更好地维护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职能部门工作绩效的评估。对工作绩效进行评估,是提高职能部门执行力的有效途径。但目前高校中,职能部门的工作绩效基本上只是通过撰写部门工作总结或由部门领导向

校领导汇报来呈现,对部门的考核也缺乏科学的绩效考核标准。高校应当建立职能部门一把手负责制,实行目标管理,并成立评估委员会或评估办公室等专门评估机构,完善绩效评估方法体系及操作程序,对职能部门工作情况进行专业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给予相应奖惩,以推动职能部门更好地履行职能。此外,各职能部门也应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对各工作小组权力行使和任务完成情况的监督检查,以更好地实现部门整体目标。

顺德大部制改革实施方案

顺德大部制改革方案 将原有的41个党政部门大刀阔斧砍为16个,精简幅度接近2/3。而仅有的10个区政府 工作部门,有7个局长由常委或副区长兼任。顺德区此次精简机构的另一个亮点,就是最多“1正5副”制机构职能调整的具体情况如下: 调整后党委机构(6个) ●区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 组建区政务监察和审计局,与区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合署办公。将区监察局、审计局的职责整合划入区政务监察和审计局。不再保留区监察局、审计局。区信访局并入政务监察和审计局,在区政务监察和审计局内设机构挂牌。 ●区委办公室 区政府办公室与区委办公室合署办公,挂区决策咨询和政策研究室牌子。 ●区委组织部 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与区委组织部合署办公。将区人事局机关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职责划入区委组织部(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区委宣传部 组建区文体旅游局,与区委宣传部合署办公。将区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版权局)除文体许可及文化综合执法以外的职责、旅游局除旅游市场监管以外的职责划入区委宣传部(区文体旅游局)。不再保留区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版权局)、旅游局。 ●区委政法委员会 区司法局与区委政法委员会合署办公。 ●区委社会工作部 组建区民政宗教和外事侨务局,与区委社会工作部合署办公,挂区港澳台工作办公室牌子。将区委统一战线工作部、区外事侨务局、民族宗教事务局、工商业联合会机关的职责,区残疾人联合会机关除残疾人就业培训以外的职责,区农业局管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责,区民政局双拥优抚、基层政权建设、民间组织管理的职责,整合划入区委社会工作部(区民政宗教和外事侨务局)。不再保留区委农村工作部、统一战线工作部、区外事侨务局、民族宗教事务局。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归口区委社会工作部,按各自章程运作。

高校大部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教育体制改革的六项任务。为积极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于2010年底正式启动,其中,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加快构建有利于高水平大学科学发展的内部管理体系,推进内部治理结构的改革,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合肥工业大学将建设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创新型高水平大学作为学校“十二五”期间的总体发展目标,把“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作为实现目标的重要保障措施。自2011年3月启动行政管理大部制改革以来,制度框架不断完善、治理结构不断健全,各项工作运行平稳,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开展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有益探索。 一、以“横向六模块、纵向三层次”为基本框架 《教育规划纲要》强调,“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在传统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中,存在着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界限模糊,管理与服务、经营与服务职责不清,办理权与监督权空间不明,使得体制运行缺乏活力,工作人员缺乏动力,部门单位之间、上下左右之间缺乏合力,各层级执行力不强、工作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合肥工业大学紧迫地认识到,要想提升学校的层次水平,实现学校“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向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创新型高水平大学迈进,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部治理结构和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解决发展的潜力、活力、动力与合力问题,达到活化机制、激发潜能、提高效益的目的。在此背景下,学校提出全面推进行政管理大部制改革的思路和实践探索。 行政大部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以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导,以明晰关系、明确职责、规范权限、加强管理、强化服务为原则,以精简机构、转变职能、活化机制、激发潜能、提高效能为目标,全面推进职员制和管理重心下移,打通本研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机构再造、职责再造、流程再造和制度再造,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分离、经(营)与(服)务分离、(行)政与学(术)分离、办(理权)与(监)督(权)分离,构建与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创新型高水平大学相适应的现代大学内部治理机构体系。 行政大部制改革的基本框架。可以概括为“横向六模块,纵向三层次”。在横向上,根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校务管理、财务管理、后勤保障六个模块,将学校现有的党政办公室、发展规划处、人事处、财务处等17个行政管理部门整合为校务部、教务部、财务部、总务部、研究生院、科学技术研究院6个运行部,原有的53个科室归并为29个办公室(中心)。形成“三长(秘书长、教务长、总务长)、一师(总会计师)、两院(研究生院院长、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的管理运行模式,注重部(院)之间、部(院)内部的协调。加强贯彻执行学校内部政策方针的力度,明确督办权限与职责,强化执行力,

关于大部制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大部制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有关“大部制”改革的思路,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大部制”的内涵和意义,分析其改革的方向和成功条件,以深入研究、深入思考的积极姿态,应对大部制改革这样的新课题、新考验。 什么是大部制改革?党的十七大在部署未来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明确指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报告特别指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统筹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机构设置,减少领导职数,严格控制编制”。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的一系列有别于以往改革的思路,为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所谓大部门体制,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大部门制,是国外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政府管理模式,比如“大运输”、“大农业”等,并在公共管理变革中有了新的发展,如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等。 市场化国家之所以普遍实行大部制管理模式,主要在于它有一些明显的优越性。 其一,这种管理模式能够减少部门、机构的数量,降低行政成本;其二,能够有效地避免政府机构之间由于职能分工过细,导致政府职能交叉、重叠等引发的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其三,由于实行相近业务的统一管理,可以防止部门之间沟通难、协调难等政府各部门经常会遇到的通病。 为什么要进行大部制改革 首先,与过去历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比,2008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着三个方面的较大压力: 一是宏观经济的压力。今年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我们在宏观经济领域遇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是,居民消费指数增长幅度过大、过快,物价呈现出由结构性上涨到出现通货膨胀的风险,使政府的宏观调控面临比较大的压力。

大部制改革方案

根据11日披露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务院将新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 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如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5.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6.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8.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部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1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14.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1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17.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18.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19.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2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2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6.中国人民银行 27.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 根据《国务院组织法》规定,国务院组成部门的调整和设置,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国务院其他机构的调整和设置,将由新组成的国务院审查批准。 国务院机构改革情况一览表 调整后部委 合并、调整或包含的原部委 新增下属机构 隶属关系调整 撤销部门 备注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发改委(部制不变) 国家能源局国家能源委员会 不再保留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要要进一步转变职能,集中精力抓好宏观调控。 财政部 财政部 中国人民银行

大部制改革方案文档资料

大部制改革方案 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即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2019年3月10日披露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表明,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即将启动,国务院组成部门将减少至25个。 大部制改革方案 2019年3月10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开启新一轮大部制改革。国务院组成部门将减少至25个。 (一)实行铁路政企分开 将铁道部拟订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部统筹规划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发展,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组建国家铁路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承担铁道部的其他行政职责,负责拟订铁路技术标准,监督管理铁路安全生产、运输服务质量和铁路工程质量等。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铁道部的企业职责,负责铁路运输统一调度指挥,经营铁路客货运输业务,承担专运、特运任务,负责铁路建设,承担铁路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等。 不再保留铁道部。 (二)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将卫生部的职责、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职责整合,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要职责是,统筹规划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资源配置,组织制定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拟订计划生育政策,监督管理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负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等。 将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研究拟订人口发展战略、规划及人口政策职责划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家中医药XX局,XX局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管理。 不再保留卫生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三)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XX局,XX局的职责、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整合,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要职责是,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和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等。将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相应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队伍和检验检测机构划转食品药品监督 管理部门。 保留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具体工作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承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加挂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牌子。 新组建的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大部制改革的优势和弊端

大部制改革的优势和弊 端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

优势:·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有利于落实“问责制”,建设责任政府 ·有利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和深化,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亮点一:体现一个“综”字 方案综合考虑了改革的长远目标和当前的改革重点,综合考虑了当前国际大环境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并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需要和可能。此次机构改革方案的形成和提出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适应了我国新时期、新阶段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推进机构改革,必须符合这样一个整体要求和时代背景。” 亮点二:突出一个“转”字 方案突出了转变政府职能这个核心,体现了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方案将突出转变政府职能落实到部门职能的配置上。比如,合理配置国家发改委的宏观调控职能。方案提出,国家发改委应集中精力抓好宏观调控,搞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指导推进和综合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

的重大问题等。同时,要进一步减少国家发改委的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 亮点三:探索一个“大”字 方案遵循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推出了若干个大部门。 比如,拟组建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就是一个大部门,它不是以往工业管理部门的回归,而是按照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工业改造相结合和军民结合的要求,负责行业规划、政策、标准的部门,但不干预企业市场经营活动。又比如,拟组建的交通运输部,将公路、水路、民航融为一体,对优化交通运输布局,加快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将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再比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组建,将从体制上打破“白领”和“蓝领”的区分,统筹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管理,整合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培育和发展,有利于建立健全从就业到养老的社会保障体系。 亮点四:关注一个“民”字 方案以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与整合了若干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而且方案明确了卫生部门的综合监督职责,符合客观规律,是实事求是的。 亮点五:尊重一个“实”字

大部制改革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1. 大部制改革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请提出对问题解决的构想。 答:大部制也称大部门体制,即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一)进行大部制改革意义重大,它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第一: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体制。目前国务院的组成部门仍然有28个,而日本是12个,美国是15个,英国是17个。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政府部门设置依然较多,削弱了政府的决策职能,也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职能交叉还损害了国家整体利益的实现,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实行大部制,有利于整合政府资源,再造工作流程,确保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为公共提供便利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第二:有利于落实“问责制”,建设责任政府部门过多必然造成职能分散、政出多门,既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和加强政府应有权威,又不利于落实“问责制”和建设责任政府。多个部门负责同一项工作的做法,貌似加强领导,实则减轻了部门应承担的责任,同时,还导致部门利益的滋生,使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合法化甚至个人化。大部制强调的是部门职能的有机统一和综合管理,能够较好地协调职能机构统一和专业分工的关系,对于协调部门关系、强化政府权威和落实责任追究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有利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和深化,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大部制将是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亮点,应当将大部制改革放到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全局来定位和设计,综合考虑政府改革的系统配套问题,将组织重建、体制变革、机制创新、职能转变、流程再造、管理方式创新以及相互关系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以全方位推进我国政府组织变革。因此,要从整体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治理创新和现代化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大部门的重大意义,将其作为加快行政管理改革的关键环节,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周密设计、统筹协调、稳步推行。 (二)大部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其一,部门合并是一种权力和利益的重组,如何“说服”既得利益者“放弃”现有的势力范围,将是一个复杂的博弈过程。重叠的职能部门盘根错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整合这些行政资源,就像剥蚕丝一样,每一根丝都触动一大片官场神经,稍有不慎,不是形成权力真空,就是形成新的权力交叉、重叠,还会引起官场“地震”。计划框架下的渐进式市场化改革,使得诸多部门同时拥有了计划之权和市场之利。纵观当前,一个部门或系统往往约等于一个完善的“产业链”——源头是行政性垄断的权力支撑,中下游则是“灿若繁星”的挂靠产业和中介结构,形成蔚为大观的“权力部门化,利益集团化”格局。

大部制改革方案要点

大部制改革方案要点 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简称大部制),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全会作出的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部署。围绕大部制改革问题,国内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关于大部制的涵义与特征 有学者提出,所谓大部门体制,就是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有学者认为,大部门体制,或者大部制,就是在政府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大部制是国外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政府管理模式。基于上述涵义的界定,有学者揭示出大部制的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大。这种大表现为组织规模大和职能范围广;二是少。就是职能部门少,如实行大部制的美国政府仅15个职能部门等;三是合。实行大部制的目的之一是整合行政资源;四是协。大部制改革必须有机整合机构,优化组织结构,使之高度协调。 很显然,大部制是将政府相同及相近的职能进行整合,归入一个部门管理,或将一些职能相近或相关的部门整合为一个较大的部门。与按照政府专业管理职能设置政府机构的小部制不同,大部制是一种政府事务综合管理的体制。职能有机统一是大部制的精髓所在;宽职能,少机构则是大部制的鲜明特征。 关于大部制改革的目的与作用 学者大都认为,大部制改革的基本目的是拓展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有学者具体分析大部制改革的目的,认为推行大部门体制的主要目的不在于精简机构和裁减人员,而是为了集中和综合决策,建立

大部制改革方案(2012年12月最新讨论稿)

大部制改革方案(2012年12月最新讨论稿) 一、国务院办公厅【合并部分国务院办事机构】秘书局 研究室 督查室 新闻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法制办公室(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信访办公室(国务院信访办公室) 应急管理办公室 电子政务办公室 二、国务院组成部门 01、国防部 02、外交部【合并国务院侨务办公室】 03、国家统一和民族事务部【合并国家民委、国务院台办、国务院港澳办、国家宗教事务局】 04、民政部【合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社会保障职能】 05、财政部 06、公安部 07、司法部 08、国家安全部【合并国家保密局、国家密码管理局】 09、发展计划部【合并国家能源局】 10、资源环境部【合并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林业局、中国地震局】 11、农业部【合并国家粮食局】 12、工业和信息化部【合并国防科技工业局】 13、商务部【合并国家烟草专卖局】 14、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15、交通运输部【合并铁道部、中国民航局、国家邮政局】 16、劳动人事部【合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劳动人事管理职能、国家公务员局、国家外国专家局】 17、教育部 18、文化部【合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文物局、国家旅游局】 19、卫生部 20、中国人民银行【合并国家外汇管理局】 21、监察部 22、审计署 三、国务院直属机构 01、海关总署 02、国家统计总局 03、国家税务总局 04、国家资源环境监察总局【合并国家测绘局、中国气象局】05、国家安全生产监察总局【合并公安部消防局部分职能】 06、国家市场运行管理总局【合并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07、国家知识产权局 08、国务院参事室 09、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 10、国务院体制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四、国务院直属特设机构 01、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02、国务院公共事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03、国务院金融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合并中国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 五、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 01、国家档案馆 02、新华通讯社 03、中国科学院 04、中国工程院 05、中国社会科学院【合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06、国家行政学院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改组为荣誉机构,设置办事和议事机构。两院的研究实体,按地区或专业合并组建为独立的科学院、研究院;或并入高等院校、中央企业。 武装警察部队编制体制 武装警察总部【中央军委、中央政府双重领导】(大军区级) 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装备部 司令部内设消防指挥部(正军级)(安监总局双重管理) 司令部内设森林指挥部(正军级)(环监总局双重管理) 司令部内设交通、水电、黄金指挥部(正军级) 直属武警机动总队(正师级) 直属武警警种总队(正师级) 省市武警总队【武警总部、省市政府双重领导】(副军级)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 司令部内设消防处、森林处(副师级)(双重管理) 直属支队、飞行支队(正团级) 地市武警支队【武警总队、地市政府双重领导】(副师级)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 司令部内设消防处、森林处(副团级)(双重管理) 直属大队(正营级) 县市武警大队【武警支队、县市政府双重领导】(副团级)司令部、政治处、后勤处 司令部内设消防科、森林科(副营级)(双重管理) 直属中队(正连级) 警卫、边防警察、海事警察部队列武警序列,分别由公安部警卫局、边防局、海事局管理。

国内高校学部制改革情况

国内高校学部制改革情况 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高校特别是巨型大学正在积极尝试“学部制”改革,“学部制”遂成为当下高校管理领域的热点话题。“学部制”改革不是简单的机构调整,而主要是为克服学院数量过多造成的弊端,促进相关院系、学科间交叉与融合的有效途径,旨在创新高校管理体制,创建现代大学制度。下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我国高校学部制的实施状况予以梳理和简单分析。 一、学部制简介 所谓“学部制”,是指在高等学校内部校和学院两个层次之间增加“学部”一级学术性组织或一级管理机构。学部制是超越学院层次的更高起点、更高标准、更高要求的一种开放式跨学科组织,基本形式是在综合性大学里,学科相近的不同学院被整合在一起,形成“学部”,即院务会议领导下的学术指导、

科研组织和协调机构。

《浙江大学关于调整和加强学部功能的若干意见(试行)》(2008年7月26日)中指出:“学部主要是进行学术分类管理的平台,是教授治学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受学校委托协调所辖学院(系)工作的机构。” 学部作为大学中的重要组织,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约12世纪中期)大学的教师法团。“学部”(faculty)一词最初是指某一学科领域,至13世纪中期它的外延扩大为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和大师聚集在一起,实施教学与研究的专门机构。在德国,一般意义上的学部指的是拥有自治权限的大学教师组织。在日本,由于推行1918年政府颁布的《大学令》,几乎所有的国立重点大学都实行学部制。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是日本创办的第一所国立大学,现设有10个大学部,共537个讲座。 二、我国学部制改革概况 近年来,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20余所大学陆续启动了学部制改革,为推进学部制改革积累了很好的经验。 目前,从学校网页的机构设置上清楚看到实行学部制改革的高校有: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还有一些学校仅在网上有报道该校已实行学部制改革,但从其网页机构设置中尚看不出已实行学部制,如:重庆工商大学、天津大学、西南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上海交大、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华中师大,东南大学等。另外有不少高校的学部制改革仍在酝酿和探讨中。山

大部制改革-政府行政改革趋势分析

育明教育 【温馨提示】 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育明教育咨询部建议考生一定要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目前,众多小机构经常会非常不负责任的给考生推荐北大、清华、北外等名校,希望广大考生在选择院校和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最好是咨询有丰富经验的考研咨询师! 大部制改革 解析:“大部制”改革是近几年比较热点的问题,育明教育咨询师建议大家在复习行政管理的时候,要多留意。育明教育咨询师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弄明白了,关于“大部制”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一、含义 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按照业内专家的提法,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二、目前我国行政机构存在的问题 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根据一些学者的不完全统计,在国务院现有的66个部门中,职责多达80多项,仅建设部门就与发改委、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另外,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行政职能的错位和交叉,不仅造成了部门之间扯皮现象多,行政效能低下,过多经济资源被行政机构自身消耗掉;更重要的是,它无法履行宏观经济管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职能,无法向民众提供合格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因此,必须对现有政府机构进行有效整合,改变政府机构繁多、职能交叉的现象,通过减少机构数量,降低各部门协调困难,使政府运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色定位。而不仅仅是像过去一样,简单地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虽然这些是政府机构改革中最基础性的工作。

国内外大部制研究综述

国内外大部制文献综述 任静 (公共管理系107081 10708110) 摘要: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大部制改革的思路,为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 方向。在如此重要的报告中出现“大部门体制”这一提法还是首次,由此引发了学术界的许多热议和争论。学界围绕大部制改革,尤其是对大部制改革的原因、路径、难点与阻力以及国外经验借鉴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国大部制研究依然存在对大部制改革的理论基础研究不足,主要以“价值导向”和“功能导向”的“谚语式”研究遮蔽了经验性的科学讨论和理论积累等问题。本人对这些研究进行综述,希望对我国大部制改革的实行有所裨益。 关键词:大部制;内涵;政府管理;动因;推进;结构 正文: 大部制的内涵及产生渊源 明确大部制的概念是深入研究这一问题的前提,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此进行了探讨,尽管表述不一,但主流观点的要义和内蕴相差无几。学者们普遍认为,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大部制是指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都管理,从而降低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换言之,大部制是一种政府组织架构类型,是指以相对较少的政府组成部门覆盖尽可能多的政府的基本职能。 张成福和杨兴坤集中于大部制的内部结构的研究,认为大部制的实质在于政府机构内部的职能整合、统一领导、运转协调、资源共享、结构优化以及机构精简。李汉卿则认为大部制本质不仅包括部门调整,而且也是一个政治机会,其实质是政府职能的重新调整。 从政府产生之时,就存在着依据对象进行分工管理的客观要求。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要求公共权力在运行过程中必须有所分工,才能有效地实施管理,也就是实行部门管理体制。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承担的职责和功能不断增加,机构数量也将不断增多,进而出现政府部门管理中交叉、重叠、真空领域不断增加,产生矛盾和问题。于是,大部门体制应运而生。近几年来,大部门体制逐步成为部分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组织中央政府时的一种选择。 密尔认为,设立行政部门的原则应以处理行政事务的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性为主。1918年发表的《富尔顿报告》确立了设计政府体制的原则,即“按任务分工”的职能原则,从而使“混乱与重叠的情况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是对大部制的明确理论表述。实践中的做法就是把一些职能有联系的小部门合并组成“特大部门”。“特大部门”可以制定自己的策略和决定自己的工作重点,也能自行解决问题,而不用通过部门之间的委员会进行长时间讨论,它大得足以完成一些专门性的工作,能支持中央比较明确的策略。从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政府职能的增加,英国有意识地推行了大部制;这一过程在60年代曾加快进行,当时有三个具有代表性的

国有企业大部制改革方案

对国有企业改革决不能只满足于国资委监管的企业,更不能变成国资委系统内部的修修补补、分分合合,而必须按照产权多元化、改制市场化、重组资本化、目标国际化的要求对国有企业实施改革,尤其是中央企业,目标必须是国际化、全球化,而不是眼睛向内,只会与民争利。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媒体记者从国资委权威人士处获悉,国资委正着手制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就下一步国企改革方向和路径进行相关调研;如进展顺利,改革方案有望在今年上半年出台。 这也意味着,在整个宏观环境有利于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大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也有望在今年或明后两年取得重大进展。 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是,既然此次改革方案被称之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那么,就必须突出“国有”两个字,像大部制改革一样,能够覆盖整个国有企业,而不仅仅是国资委监管的企业。 众所周知,国资委是根据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设置的,是一个新设机构,也被称作特设机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指导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这也是当时全国上下都在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退民进步伐的必要措施。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国资委监管的国有企业,却不是职能定位和概念上的“全国有”,而是部分国有。金融国有企业、资源型国有企业,包括一些部门和行业协会管理的国有企业,也没有纳入到国资委统一监管,更别说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了。 也正因为这样,国有企业改革方案如何制定,如何确定改革的范围、内容、目标和要求,就不能局限于国资委监管的这些企业。可是,从媒体了解到的情况看,此次改革方案的研究制定,完全是由国资委负责。那么,也就可以这样理解,

接下来的国有企业改革,也主要是国资委监管的企业,而不包括其他部委和行业管理的国有企业。 显然,这是不符合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和要求的,也不符合国有企业的现状。 对改革方案来说,必须涵盖所有国有企业,包括国资委监管的国有企业,也包括其他行业、其他部门管理的国有企业。如金融性国有企业、资源型国有企业、行业和部门办的其他国有企业等。方案的内容也要兼顾到不同行业的不同特点,思路有两种,一是各种内容和要求都体现在一个方案之中,不管什么性质的国有企业,都执行相同的政策。优点是简单方便,易于操作,缺点是不符合行业特点,改革的效率和效果可能会受到影响,而且改革的难度会加大,矛盾会增多;一是方案只谈原则性意见,不同的行业再出台具体的细则和操作办法与规程。优点是符合实际,便于向纵深推进,缺点是比较复杂,如果考虑不周密,会影响改革的积极性,增加改革的难度。 但是,不管怎么说,将国有企业改革全部纳入到改革范畴,对改革向纵深推进、向“深水区”推进是有好处的。不然,只对着国资委监管的企业动改革的刀子,其他国有企业仍然躺在国家身上,既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也对需要实施改革的企业不公,会增加这些企业改革的难度。 新的方案,除对一般性竞争行业的国有企业提出改革要求之外,对垄断国有企业的改革也要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工作路径、工作目标、工作步骤和时间进度。因为,就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国有企业改革的真正难点,并不是一般性竞争行业的国有企业,而是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这也是社会各方面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被认为是最难攻克的难题之一。 能否在新的改革方案中对垄断国企的改革提出一些意见和措施,明确一下推进的进度与要求,对此次改革的成效关系极大。 除此之外,如何结合地方特点,制定出台符合地方要求的国有企业改革目标和思路,在新的改革方案中也要有所交代、有所明确。因为,虽然地方国企已经很少,但大多是地方政府十分倚重的企业。特别是政府投资类企业,更是地方政府舍不得改、舍不得放的。如何在这方面提出一些原则性要求和思路,是完全需要的。

大部制改革的意义知识交流

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按照业内专家的提法,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 根据一些学者的不完全统计,在国务院现有的66个部门中,职责多达80多项,仅建设部门就与发改委、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另外,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行政职能的错位和交叉,不仅造成了部门之间扯皮现象多,行政效能低下,过多经济资源被行政机构自身消耗掉;更重要的是,它无法履行宏观经济管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职能,无法向民众提供合格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因此,必须对现有政府机构进行有效整合,改变政府机构繁多、职能交叉的现象,通过减少机构数量,降低各部门协调困难,使政府运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色定位。而不仅仅是像过去一样,简单地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虽然这些是政府机构改革中最基础性的工作。 换言之,推行大部制同时就意味着政府职能必须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己任,从而使得政府权力得以规范、回归公共服务。如果大部制改革达不到转变政府职能的效果,那么,它就会像之前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一样,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因为大部制一个直接的目的就是要打破现有的部门利益,但正如人们所担心的,如果几个部合并成为一个超级部,权力很大,对它进行监督恐怕更加困难,因此,若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在大部制下,原来的“部”降格为“司”,“阎王”变成了“小鬼”,可手中的权没有变,仍然行使过去“部”的职权,那么,大部制改革就可能把过去分散的部门利益,积聚为集中的部门利益。要解决这一难题,惟有真正转变政府职能。 总之,大部制是社会大转型中政府保障服务性功能突出、行政色彩淡化的必然选择。而一个整合了不同部门利益的强势大部委,其职能也应该适应和体现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的管理需求。随着两会的来临,有关大部制改革将会受到社会的更多关注,笔者衷心地希望这次大部制改革能够收到扎扎实实的成效,政府部门都能成为一个个办事干练、勤政为民的政府。 一、推行大部制改革的意义 按照部门的职能大小和机构的数量多少不同,政府机构设置一般有“小部制”与“大部制”两种类型。小部制的特征是“窄职能、多机构”,部门管辖范围小、机构数量大、专业分工细、职能交叉多。我国目前实行的即是这种小部门体制。大部制是一种政府政务综合管理组织体制,其特征是“大职能、宽领域、少机构”,政府部门的管理范围广,职能综合性强,部门扯皮少。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行的“大部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具有重要而显现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我国目前政府组织机构设置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部门过多、职能交叉、权责脱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务院部门之间有80多项职责交叉,例如,建设部门与发展改革部门、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资源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局);劳务输出也存在多头对外的问题;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劳动保障、人事、教育部门职能交叉;在信息产业管理方面,信息产业部、国信办、广电总局等部门职能交叉;在城市供水、地下水管理方面,水利、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职能交叉,等等。这种较为典型的“小部制”,既造成部门之间的职责交叉、推诿扯皮,又导致职能分散、政出多门,削弱了政府的决策职能,也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职能交叉还损害了国家整体利益的实现,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实行“大部制”,能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由传统的以职能为中心的职能导向型政府转向建设以流程为中心的流程导向型政府,有利于整合政府资源,再造工作流程,确保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为公众提供便利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最终“整合不同的体制,提供无缝隙的服务”。

大部制改革的优势和弊端

大部制改革的优势和弊 端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优势: ·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有利于落实“问责制”,建设责任政府 ·有利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和深化,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亮点一:体现一个“综”字 方案综合考虑了改革的长远目标和当前的改革重点,综合考虑了当前国际大环境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并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需要和可能。此次机构改革方案的形成和提出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适应了我国新时期、新阶段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推进机构改革,必须符合这样一个整体要求和时代背景。” 亮点二:突出一个“转”字 方案突出了转变政府职能这个核心,体现了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方案将突出转变政府职能落实到部门职能的配置上。比如,合理配置国家发改委的宏观调控职能。方案提出,国家发改委应集中精力抓好宏观调控,搞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指导推进和综合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等。同时,要进一步减少国家发改委的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 亮点三:探索一个“大”字 方案遵循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推出了若干个大部门。 比如,拟组建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就是一个大部门,它不是以往工业管理部门的回归,而是按照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工业改造相结合和军民结合的要求,负责行业规划、政策、标准的部门,但不干预企业市场经营活动。又比如,拟组建的交通运输部,将公路、水路、民航融为一体,对优化交通运输布局,加快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将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再比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组建,将从体制上打破“白领”和“蓝领”的区分,统筹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管理,整合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培育和发展,有利于建立健全从就业到养老的社会保障体系。

大部制改革背景

大部制改革背景: 众所周知,政府部门在行政管理中,不时出现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相互推诿等情况,对此,民间戏称“八个部门管不好一头猪”,也有“九龙治水”等说法。大部制改革,就是要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趋同的部门集中成一个部门统一管理,减化行政审批,提高政策执行效能,降低行政成本。 在国务院2008年以前的66个部门中,职责多达80多项,仅建设部门就与发改委、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另外,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行政职能的错位和交叉,不仅造成了部门之间扯皮现象多,行政效能低下,过多经济资源被行政机构自身消耗掉;更重要的是,它无法履行宏观经济管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职能,无法向民众提供合格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因此,必须对现有政府机构进行有效整合,改变政府机构繁多、职能交叉的现象,通过减少机构数量,降低各部门协调困难,使政府运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色定位。 前景 大部制改革绝不简单仅仅是行政改革,改革的前期是政治改革,后期就是经济改革,大部制是两者的结合点,因此,并不只能从行政的视角对改革进行设计,要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多元角度进行探索设计。 对大部制改革的看法 中国国务院大部制改革之:艰巨性 权力整合难 重叠的职能部门盘根错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整合这些行政资源,就像剥蚕丝一样,每一根丝都触动一大片官场神经,稍有不慎,不是形成权力真空,就是形成新的权力交叉、重叠,还会引起官场“地震”。大部制下,相关几个部的权力重新洗牌,整合到一块,考验改革者的政治智慧和操作水平,既要大刀阔斧,又要心细如丝,做到平稳过渡,无缝衔接,确实不容易。 机制磨合难 一个整合了不同部门利益的强势大部委,可以打破现有部门利益格局,消解部门之间掣肘因素,压制部门利益追求冲动,从更宏观和科学的角度进行政策决策、执行和监督。大部制不是几个“小部”的简单迭加,如果这样的话,在大部制下,原来的“部”降格为“司”,“阎王”变成了“小鬼”,但手中的权没有变,仍然行使过去“部”的职权,改革就没有意义。 运行监督难 实行大部制管理后,由原来的几部委组成新部门,权力和财力势必更加集

大部制改革方案的意义

大部制改革方案的意义 大部制改革的原则: 1.回应性调适原则。一要回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强化宏观决策,加强市场监管,弱化微观管理,同时兼顾我国在经济转型中培育市场、促进特殊行业发展、有效管理骨干国企的需要。 二要回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扩展社会职能,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充分培养社会的自治精神和能力。三要回应利益多元的需要。充分考虑地方利益、地区利益和行业利益的平衡,既要合理配置利益机制,又要防止追逐违法利益。四要回应技术发展的需要。减少管理层级,实行扁平化管理。 2.总体性统筹原则。一要总体统筹职能设置。构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错落有致的服务型政府职能架构。二要总体统筹权力配置。加强国务院最高领导层对各部门的统筹能力,同时合理划分国务院与地方政府人权、财权、事权的权限。三要总体统筹各种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四要总体统筹府际改革,形成国务院机构改革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协调张力。 3.系统性集中原则。一是整合职能。有机合并相近职能,避免职能交叉,相互扯皮。二是整合权责。健全政府权责体系,形成部门间和层级间合理的权责构成。三是整合机构。减少管理环节和层次,优化结构。四是整合机制。整合大部门内部的运行机制,降低协调成本,提高行政效能。 4.制约性协调原则。一是国务院整体(国务院和部门及部门之间)决策权、执行

权与监督权的制约性协调。二是部门内部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制约性协调。三是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制约性协调。 5.总揽性分别原则。一是要进行改革的总体设计,形成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近期和远期改革的整体方案。二是要实行分层要求,对国务院和省市以下政府改革既要明确共同性,又要有不同针对性。三是要实行分类指导,对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政府改革提出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指导。四是要实行分步实施,既要考虑改革目标的实现,又要考虑改革的现实可操作性,尽可能减少改革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和消极成本。 2017大部制改革方案的意义: 按照部门的职能大小和机构的数量多少不同,政府机构设置一般有小部制与大部制两种类型。小部制的特征是窄职能、多机构,部门管辖范围小、机构数量大、专业分工细、职能交叉多。我国目前实行的即是这种小部门体制。大部制是一种政府政务综合管理组织体制,其特征是大职能、宽领域、少机构,政府部门的管理范围广,职能综合性强,部门扯皮少。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行的大部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具有重要而显现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我国目前政府组织机构设置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部门过多、职能交叉、权责脱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务院部门之间有80多项职责交叉,例如,建设部门与发展改革部门、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资源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局);劳务输出也存在多头对外的问题;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劳动保障、人事、教育部门职能交叉;在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