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基罗雕塑作品赏析

米开朗基罗雕塑作品赏析
米开朗基罗雕塑作品赏析

米开朗基罗雕塑作品赏析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1002109099

米开朗基罗的经典语录:

?1、对好人行善,会使他变得更好;对恶人行善,他就会变得更恶。

?2、睡眠是甜蜜的,成了顽石更是幸福,只要世上还有羞耻与罪恶存在着的时候,不见不闻,无知无觉,便是我最大的幸福,不要来惊醒我!

?3、“终于从大理石的牢狱中解放出来了。”

?4、完美不是一个小细节;但注重细节可以成就完美。

?5、我对艺术刚刚有点入门,却要死了,我正打算创作自己真正的作品呢!

?6、想努力创造完美的东西,必须具备心灵的纯洁,同时富于宗教精神。

借助这些话,我们应该能大略理解以下罗曼·罗兰给予米开朗基罗的评价。

“不相信天才,不知天才为何物的人,请看一看米开朗琪罗吧!从没有人这样为天才所拘囚的了。这天才的气质似乎和他的气质完全不同;这是一个征服者投入他的怀中而把他制服了。他的意志简直是一无所能;甚至可说他的精神与他的心也是一无所能。这是一种狂乱的爆发,一种骇人的生命,为他太弱的肉体与灵魂所不能胜任的。”

-------罗曼·罗兰一四七五年三月六日,米开朗基罗生于卡森蒂诺地方的卡普雷

塞。荒确的乡土,“飘逸的空气”,米开朗琪罗欢喜说他的天才是由于他的故乡的“飘逸的空气”所赐。岩石,桐树,远处是亚平宁山。不远的地方,便是阿西西的圣方济各在阿尔佛尼阿山头看见基督显灵的所在。

父亲是卡普雷塞与丘西地方的法官。这是一个暴烈的、烦躁的、“怕上帝”的人。母亲在米开朗琪罗六岁时便死了。他幼时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以后他把做雕塑家的志愿好玩地说是由于这幼年的乳。人家把他送入学校:他只用功素描。“为了这,他被他的父亲与伯叔瞧不起而且有时打得很凶,他们都恨艺术家这职业,似乎在他们的家庭中出一个艺术家是可羞的。”因此,他自幼便认识人生的残暴与精神的孤独。可是他的固执战胜了父亲的固执。十三岁时,他进入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画室——那是当代翡冷翠画家中最大最健全的一个。

一年之后他们分手了。他已开始憎厌绘画。他企慕一种更英雄的艺术。他转入雕塑学校。那个学校是洛伦佐·特·梅迪契所主办的,设在圣马可花园内。这个学校由多那太罗的学生贝尔托尔多所主持。那亲王很赏识他:叫他住在宫邸中,允许他和他的儿子们同席;童年的米开朗琪罗一下子便处于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处身于古籍之中,沐浴着柏拉图研究的风气。短短四年中,他在美第奇宫里获得了一个伟大艺术家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为他整个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米开朗基罗还经常去听宗教改革家、修道士萨伏纳罗拉揭露教会黑暗的演说,这位为了拯救人类命运而不怕宗教法庭审判的修道士

给他的灵魂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他的艺术家之门已被开启了。

一四九八年,25岁的米开朗基罗完成了第一个让他闻名于世的作品《哀悼基督》。在不了解米开朗基罗之前,我只是无意识的被圣母的宁静、安详、出离悲伤的神态吸引。而当我知道那段期间米开朗基罗的遭遇后,更无名的增加几分哀伤。

一四九○年,三十七岁的教士萨伏那洛拉,依据多明我派的神秘经典《启示录》面对十五岁的米开朗基罗开始说教。一四九一年,米开朗琪罗的哥哥利奥那多便入了多明我派修道。一四九四年十月,米开朗基罗听信萨伏那洛拉关于翡冷翠定要逢到大灾难的预言而逃往罗马,冷静后直至一四九五年春,他重新路过翡冷翠,正当举行着狂欢节的宗教礼仪,各党派剧烈地争执的时候。但他此刻对于周围的热情变得那么淡漠,且为表示不再相信萨伏那洛拉派的绝对论起见,他雕成著名的《睡着的爱神》像,在当时被认为是古代风的作品。在翡冷翠只住了几个月;他到罗马去。直到萨伏那洛拉死为止,他是艺术家中最倾向于异教精神的一个。他雕《醉的酒神》、《垂死的阿多尼斯》和巨大的《爱神》的那一年,萨伏那洛拉正在焚毁他认为“虚妄和邪道”的书籍、饰物和艺术品。米开朗琪罗于一四九六年六月到罗马。《醉的酒神》、《垂死的阿多尼斯》与《爱神》都是一四九七年的作品。他的哥哥利奥那多为了他信仰预言之故被告发了。一切的危险集中于萨伏那洛拉的头上:米开朗琪罗却并不回到翡冷翠去营救他。萨伏那洛拉被焚死了:米开朗琪罗一声也不响。时在一四九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在他的信中,找不出这些事变的任何痕迹。

米开朗琪罗一声也不响;但他雕成了《哀悼基督》:永生了一般的年轻,死了的基督躺在圣母的膝上,似乎睡熟了。他们的线条饶有希腊风的严肃。但其中已混杂着一种不可言状的哀愁情调;这些美丽的躯体已沉浸在凄凉的氛围中。悲哀已占据了米开朗琪罗的心魂。据米开朗琪罗与孔迪维的谈话,可见他所雕的圣母所以那么年轻,所以和多那太罗、波提切利辈的圣母绝然不同,是另有一种骑士式的神秘主义为背景的。

这件作品是米开朗基罗为圣彼得大教堂所作,作品的题材取自圣经故事中基督耶稣被犹太总督抓住并钉死在十字架上之后,圣母玛丽亚抱着基督的身体痛哭的情景。雕像中,死去的基督肋下有一道伤痕,脸上没有任何痛苦的表情,横躺在圣母玛丽亚的两膝之间,右手下垂,头向后仰,身体如体操运动员一般细长,腰部弯曲,表现出死亡的虚弱和无力;圣母年轻而秀丽,形象温文尔雅,身着宽大的斗篷和长袍,右手托住基督的身体,左手略向后伸开,表示出无奈的痛苦;头向下俯视着儿子的身体,陷入深深的悲伤之中;细密的衣褶遮住了她厚实的双肩,面罩却衬托出姣美的面容。圣母的表情是静默而复杂的,不仅倾泻了无声的哀痛,也不只是圣母充满哀思的祈祷,它已经大大超出了基督教信仰所饱含的内容,这是一种洋溢着人类最伟大最崇高的母爱的感情。

因为是母子关系,耶稣与圣母应该是很相像的,雕塑确实是将一张面孔,塑成了两张性别迥异的脸上,圣母表情里无声的哀伤与耶稣死后的安详互相呼应着主题,将人们引入作者的精神世界。

米开朗基罗曾经说过:圣母玛丽亚是纯洁、崇高的化身和神圣事物的象征,所以必能永远保持青春。作者突破了以往苍白衰老的模式,圣母被刻画成为一个容貌端庄美丽的少女,却没有影响到表现她对基督之死的悲痛,她的美是直观的,但她的悲哀却是深沉的。她所体现出的青春、永恒和不朽的美,正是人类对美追求的最高理想1501年春,米开朗琪罗以知名雕刻家的身份回到了佛罗伦萨,从而结束了他的流亡生涯,开始了他艺术的辉煌年代。当时的佛罗伦萨市政厅诚意邀请他为市政厅雕塑一个塑像,来表达人民对压迫势力的抗争精神。刚好有一块已经放置了一百多年的大石料,因为体积巨大而无人敢动。当米开朗琪罗看到这个石料时,就注定了不朽的《大卫》的诞生。到1504年1月,仅仅耗时2年零3个月,完成了这件雕像。不过这里我更想提的是让他热情与意志的均衡实现得最完全的作品《摩西》

1513年,教皇尤里乌斯二世去世去见上帝了,这样又开始了他的陵墓的建造。毕竟人走茶凉,原来规模宏大的设计已经无法实施,就做了精简。米开朗琪罗用了3年的时间完成了最初的几尊雕像,包括《摩西》,两个完成的奴隶像,两个大致完成的奴隶像和两个没有完成的奴隶像。

摩西是圣经中的一个人物。他是古代犹太人的英雄,也是古代犹太人的立法者。他制定了十项法律,名叫《摩西十戒》。当有人触犯摩西十戒,摩西闻听大怒。这尊雕像就是他听到有人触犯戒条时的愤怒表情。好似马上就要猛的站起来,极富动势。

他的头发胡须蓬松柔软,

与脸部的刚毅形成鲜明对

比,在脸部刻画上,米开

朗基罗总是很细致入微,

但不会特别夸张。

《圣母抱耶稣悲恸像》耶稣细部

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中都倾注了自

己满腔悲剧性的激情。

这是米开朗基罗的素描手稿,同

样体现了力量与健美,作品总是

那么富有活力,身体的阴影也同

样是由线条完美地交叉重叠表

现,原来绘画可以如同雕刻一样

来塑造出立体,就像上面《圣母

抱耶稣悲恸像》的细部,被凿子

凿出的痕迹一样。他的作品都太

让人惊叹了,一张素描线稿就可

以让我们觉得高不可攀……

《昼》、《夜》、《晨》、《暮》

创作于公元1520-1534年

欧洲文艺复兴,已被史学界肯定为是西欧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一次思想革命。恩格斯曾对文艺复兴作过极为精到的论述,他说:“现代欧洲各民族全部新时代的历史”,“现代对大自然的考场和现代文学,都可以从这个时代找到自己的起源”,他特别指出:“在那个时候,意大利出现了艺术空前的繁荣,这种繁荣似乎是作为古典文化的回光返照出现的,而且,这样的繁荣是再也无法达到了”。而米开朗琪罗正是这个时期的巨人。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作品是他的雕刻作品《昼》、《夜》、《晨》、《暮》。

佛罗伦萨巨头梅迪奇家族的陵墓位于圣洛伦佐教堂的一座小礼拜堂内,断断续续地前后施工长达15年之久。米开朗基罗为这座陵墓制作了几尊著名的雕像,成为他创作盛期最后阶段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尼摩尔公爵朱利亚诺·美第奇陵墓前的一对男女人体雕像《昼》与《夜》和乌尔比诺公爵洛伦佐·梅迪奇陵墓前的一对男女人体雕像《暮》与《晨》,这是脱胎于古代河神的四件象征性雕刻。

《夜》是一个身材优美的女性,但身体的肌肉松弛而无力,她右手抱着头,正在深深地沉睡着,脚下的猫头鹰象征着黑夜的降临,枕后的面具则象征着恶梦缠身,她似乎已经精疲力尽,只有在梦境中才能得到安宁。

《昼》似乎是一个未完成的男性人体雕像,他好象刚刚从睡梦中被惊

醒醒,右手在背后支撑着身体,眼睛圆睁着,正越过自己的肩头向前方凝视着。

《暮》被表现成为一个强壮的中年男子,他松弛的肌肉无力地下垂着,上了年纪的脸上沉浸在平静的反醒中,或许是由于苦闷而在发呆。

《晨》的形象是处女的化身,她丰满而结实,全身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和光辉,似乎正从昏睡中挣扎着苏醒过来,但没有欢乐,只有身

体和精神上的痛苦。

这四个人物形象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寓意,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感,他们辗转反侧,似乎是为世事所扰,显得忧心忡忡,既象征着光阴的流逝,也代表着受时辰支配的生与死的命运。

梅迪奇家族陵墓和其雕塑作品是纪念碑式的杰作,同时也是米开朗基罗艺术生涯中重要的转折点。尤其是这四件雕像所表达出的不安、紧张以及带有辛酸的屈从,正是作者心灵深处真实写照。米开朗基罗面对处于动荡之中的意大利现实社会,人文主义的理想破灭了,他的思想开始变得深沉和苦闷,作品中留下的只有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和对人类美好未来的感伤。这些雕塑作品表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并成为后来“样式主义”美术作品的先驱。

米开朗琪罗的作品中充分反映出来的敏锐、深刻,以及他天才的表现技艺使它们成为不朽的艺术杰作。米开朗琪罗的独特而杰出的艺术表现能力能赋予他的作品不同寻常的生命力,使之与作品的内容、精神和谐一体。他通过人体精确的结构(特别是骨骼与肌肉的充沛力量)、各种不同形式与精神状态下的人体动态和姿势,深刻揭示了人类外在的(人体美)和内在的美(精神美);又将人体激烈的动势和古典的秩序与平衡感结合起。特别引人注目的一点是,他所塑造的人物,自始至终都带着类似希腊风格的比较平静的面部表情,与往往是处于激烈动态中的人物的身体形成某种对比,却又异样地和谐。他是直接从

人体美本身出发的,以表现人物内蕴的精神,以此直接地打动观者;而不是象中世纪一样承载了过多的宗教观念和意识、或者为了表现文学、道德等;他从雕塑本身出发。正是所有的这些融合起来,使得作品表现出那种极为罕见的深沉的悲剧感和英雄主义的特质。这样,与达芬奇的广博修养、深厚的科学知识以及充满理性和科学性绘画品,以及拉斐尔的充满人间气息、优雅、宁静、富有音乐性的绘画比较来,米开朗琪罗的作品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高中美术:罗丹的雕塑艺术教案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罗丹的雕塑艺术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 Rodin's Sculpture Art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罗丹的雕塑艺术 美术教案-罗丹的雕塑艺术 罗丹的雕塑艺术 教学目的: 1、欣赏西方近代雕塑艺术中的典范人物罗丹的作品,了解以法国为中心的近代雕塑的艺术成就及风格。 2、通过欣赏罗丹等人的雕塑作品,使学生领悟到雕塑可以深入表现人的精神世界与思想内涵,以及作者通过雕塑这一艺术语言对自己情感的抒发。 3、通过对罗丹雕塑作品的临摹,初步了解雕塑的艺术方法及其工作的艰辛和快乐。 教学重点: 1、了解罗丹雕塑的艺术风格与思想内涵。 2、通过对罗丹的作品的欣赏,领悟其内心情感的表达。 教学过程(https://www.360docs.net/doc/fb4139670.html,): 一、导入: 通过对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的回忆,介绍西方

雕塑艺术的状况及罗丹雕塑的地位引入课题。 二、罗丹简介: 奥古斯特罗丹(1840——1917)是19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雕塑家。他一生勤奋工作,敢于突破官方学院派的束缚,走自己的路。他善于吸收一切优良传统,对于古希腊雕塑的优美生动及对比的手法,理解非常深刻。罗丹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对资产阶级腐朽势力深恶痛绝,他经常通过雕塑这一艺术手段,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三、罗丹的雕塑作品赏析 1、《青铜时代》 以一个像植物一样律动而舒展的青年人体,表现人类刚从自然束缚中舒醒过来的状态,以象征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时代特征。这件作品与学院艺术的风格迥然不同,因而受到攻击和诋毁,成为艺术界争论的对象,不断地遭到攻击。但是历史证明,罗丹的这件人体雕塑,是人类文明初始的真实象征和生动写照。 2、《地狱之门》 这件大型雕塑共有186个形象,是根据但丁的《神曲地狱篇》构思创作的,历时达37年,直到他去世前一年还在修改。《地狱之门》代表的是罗丹更为内在的痛苦与压抑的灵魂。 3、《思想者》 这件作品将深刻的精神内涵与完整的人物塑造融于一

米开朗基罗作品分析

【前面的话】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米开朗基罗在晚年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我以往那空洞而快乐的艺术之爱将如何 当肉体及灵魂的的双死渐进 无论绘画或雕刻皆不能让我灵魂安宁 盼望着十字架的神圣之爱 以他张开的双臂将我入怀 ………… 米开朗基罗用他的灵魂雕刻出了一个个不朽的传奇作品。他的每一尊雕塑都透露出灵魂的气息,现在我要走进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世界,倾听凿与锤碰撞的声音,感受大理石的呼吸。 【关键词】米开朗基罗;文艺复兴;雕刻艺术;宗教灵魂 1 辉煌的开始,充满才能的青年时期 1.1 《阶梯旁的圣母》《酒神巴库斯》 1475年3月4日米开朗基罗在现意大利城市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普莱斯(卡波热斯)出生了。13 岁时进入了佛罗伦萨著名画家多梅尼科·吉兰达伊奥(Ghirlandaio)的工作室,后又跟随多纳泰罗的学生贝托多学习了一年雕塑。从这里开始,他超人的艺术天赋就开始展露出来。他开始在美第奇的宫廷,花园临摹古代的雕像。还与人文主义学者,诗人自由交流,是雕刻技艺和文化修养得到较大的提高。

米开朗基罗最早的作品是在美第奇自由美术学校创作的浮雕《阶梯旁的圣母》。作品取材于宗教题材描绘了倚在阶梯旁的圣母给圣婴耶稣哺乳时的情景。浮雕表现了当时雕刻中罕见的粗壮朴实的形象,藏匿于大理石中的圣母神情严肃庄重,但是衣裙的刻画却又细腻万分。圣母手中怀抱着的圣婴耶稣虽然还是个婴儿但是手臂与背部上的肌肉厚实有力,透露出米开朗基罗对男性力量的表现,足以看出那是年仅17岁的米开朗基罗已经具有了让人不可忽视的天赋与才华,虽然充满个人特色的雕塑风格还没有成型,但是对自身的今后的雕刻路线米开朗基罗已经了然于心。 对于米开朗基罗另一件作品《酒神巴库斯》,我们可能都知道它以完美的裸体表现和略显摇晃的醉态突破了15世纪雕刻的机械平衡构图,体现了一个年轻雕刻家的卓越才华。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醉酒的“酒神”也是米开朗基罗当时自己的写照呢? 那时的罗马的佛罗伦萨居民区发生了流血暴力事件,这是因为亚历山大六世将萨沃纳罗拉驱逐出教会而爆发的。米开朗基罗忧心忡忡的看着周围发生的一切,他的画稿上出现的正是酒神巴库斯雕像的构想。同时期继母卢克丽娅去世了,父亲洛多维科悲哀的在来信中哭泣。可以想象米开朗基罗收到信件时坐在椅子上伤心的哭泣,他又失去了一位善良的妈妈,人间最珍贵的母爱只能成为永远埋藏在心底的温馨回忆。 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酒神”也是米开朗基罗对自己的质问。巴库斯喝的是甜蜜甘醇的葡萄酒,紫红色的葡萄却是从他好友的坟墓上长出来的。他的嘴唇边露出了似醉非醉的的神秘微笑,他快乐吗?他放纵吗?巴库斯想忘却失去好友的悲伤,借酒消愁,但是酒醒后才发现又是南柯一梦,旧友已逝,伤痛还在。 沉重的酒杯,沉重的紫红酒色,沉重的脚步与沉重的心。

“米开朗基罗”式哲学

“米开朗基罗”式哲学 内容摘要: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 Bounaroti, 1475-1564),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 关键字:人文主义,灿烂文化,《创世纪》,作品,痛苦,坚持。 13世纪后期,欧洲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社会劳动分工日 益扩大,城市经济日趋繁荣。新兴市民阶级作为封建社会内部新生产方式 的代表者,力图突破封建统治者和教会的思想禁锢,批判封建主义的神学 世界观,倡导资产阶级的人生哲学和自然哲学,主张传播科学知识。同时,随着封建社会内部阶级矛盾的不断激化,农民和城市工人、贫民的反封建起 义此伏彼起,支持和推动了新兴市民阶级的反封建斗争。这样,包括人文 主义和自然哲学在内的反封建新思潮便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市民阶级的一种社会思潮。人文主义 的思想核心是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人文主义者推崇人的价 值和人的尊严,对神权政治和神学权威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他们宣称人的 本性就是追求尘世欢乐的生活,反对基督教的原罪说、禁欲主义和来世永 生的说教。跟中古时代不同,文艺复兴的画家更关注人类存在的意义。 其中我最欣赏的一名大师是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雕塑家、建筑师、画家—— 米开朗基罗。他与列奥纳多·达芬奇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艺术三杰”,以人 物“健美”著称。他的雕刻作品“大卫像”举世闻名,美第奇墓前的“昼”、“夜”、“晨”、“昏”四座雕像构思新奇,此外著名的雕塑作品还有“摩西像”、“大奴隶”等。他最著名的绘画作品是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的《创世纪》天顶画和壁画《最后的审判》。他还设计和初步建造了罗马圣伯多禄大殿,设计建造了教皇尤利乌 斯二世的陵墓。米开朗基罗脾气暴躁,不合群,但他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他的风格影响了几乎三个世纪的艺术家,因为他,雕塑作品“终于从大理石的牢狱中解放出来了”(米开朗基罗原话)。 曾经看过一部有关米开朗基罗的纪录片,不得不赞叹他的惊世才华和坎坷的命运。

美术史巨人 米开朗基罗作品

美术史巨人米开朗基罗作品 美术史巨人米开朗基罗作品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 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与拉斐尔和达芬奇并称为文艺复兴后三杰。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不同于达·芬奇的充满科学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艺术作品中倾注了自己满腔悲剧性的激情。这种悲剧性是以宏伟壮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现实的反应。这些都使他的艺术创作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圣母玛利亚大卫像 米开朗基罗. 1475-1564,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巨匠,以他超越时空的宏伟大作,在生前和后世都造成了无与论比的巨大影响。他和达芬奇一样多才多艺,兼雕刻家、画家、建筑家和诗人于一身。他得天独厚活到89岁,度过了70余年的艺术生涯,他经历人生坎坷和世态炎凉,使他一生所留下的作品都带有戏剧般的效果、磅礴的气势和人类的悲壮。 非利士人( 现在的巴勒斯坦)入侵以色列时,牧童大卫去前线给哥哥们送饭。敌方巨人哥利亚异常凶悍,国王扫罗许诺,谁能杀了哥利亚,就将王位让给他。大卫请战,他用投石器和石子击中了哥利亚,三军涌上击败了非利士人。后来大卫

成了以色列的国王。大卫是耶稣的祖先。是以色列历史上最有名的国王,著有《诗篇》150篇,其子所罗门也是中东以有智慧财富著称的国王,著有《箴言》31章。都在世界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在艺术技巧上,艺术家以解剖学为基础,对人体结构和全身的筋肉都表现得极为合理极为自然,同时对手的关节和大腿加上夸张加长,手和脚稍大,这对一个少年来说是正常的。面部表情也非常逼真,他双眉紧锁,目光炯炯,全神贯注,显示出压倒一切敌人的威武姿态。这件作品成为后世艺术家学习雕塑的楷模,是雕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雕塑分雕和塑两种。塑是用泥巴先做成型,然后用石膏翻成阴模子,再用石膏翻成和原先的泥巴一样的成品,而雕就是直接拿工具在材料上操作。塑是做加减法,可以任意修改,而雕却是做减法,只能去掉,不能加上去。一凿子下去,稍有不慎,即立刻完蛋,前功尽弃。所以,这样伟大的艺术品搞成功是多么地不容易啊! 米开朗基罗素描米开朗基罗素描 米开朗基罗的素描作品,价值连城。米开朗基罗的素描造型极其精准生动,线条大气磅礴,充满了力量和运动感,直到当今,还是极少有人能达到如此高超的水平和境界。摩西像

中国优秀雕塑作品(美术欣赏)

中国优秀雕塑作品(美术欣赏) 一、授课时间(一课时) 二、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我国古今优秀雕塑作品,漫步历史,开阔眼界,提高审美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提高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重点和难点: 1、了解祖国悠久的美术传统,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2、让学生了解一些雕塑基本知识,认识雕塑是雕和塑的总称,并认 识和区分圆雕与浮雕。 四、课前准备: 1、实物投影机。 2、挂图、圆雕、浮雕原作一两件。 五、教学过程: 一、出示精美的雕塑作品,(圆雕、浮雕),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认识雕塑是雕和塑的总称,以可塑的(如粘土 油泥)或可雕刻的的(如金属、木、石等)材料,制 作出各种具有实在体积的形象。一般分为圆雕和浮雕两类。板书 课题。 二、讲授新课: 1、重点欣赏《说唱俑》《艰苦岁月》。

2、教师介绍《说唱俑》是四川东汉墓中出土的陶塑,引 导学生讲出唱俑的特点 ⑴.设问:作品表现了这艺人什么动作?教师归纳学生讨论进行小节:这件生动的《说唱俑》将古代说书艺人的形象,用夸张的手法(手舞足蹈,眉开眼笑,一副谐趣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显示了古代艺人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制陶技巧,给我们带来形象美的享受。 ⑵赏折《艰苦岁月》。 教师简述内容:在革命战争年代,一老一少的两位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仍保持乐观精神,他们衣衫破烂,双足赤裸,面容消瘦,老战士悠然自得革命战士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对革命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是一件思想性、艺术性都很高的雕塑作品。 设问:①为什么红军战士穿得那么破烂? ②老战士和小战士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教师归纳:衣衫褴褛、面容消瘦的老战士和小战士形象反映了中国革命战争环境的艰苦,他们为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坚定而乐观地经受艰苦岁月的考验,让我们永远记住那悠扬的笛声,沿着他们斗争的道理奋勇前进。 3.欣赏反映近代革命斗争的雕塑。教师用简单的语言介绍作品: 《虎门销烟》是浮雕作品,刻画了广州虎门人民销毁鸦片, 进行反英斗争的伟大壮举。 收租院》是泥塑作品,刻画了一位不满地主剥削,百愤 交集地怒视着地主的农民的形象。 《武昌起义》是雕塑作品,着重刻画革命战士手握步抢向前冲锋的英

美术鉴赏の米开朗基罗

美术鉴赏论文 --米开朗基罗 【摘要】 1475年生于佛罗伦斯加柏里斯镇 13岁进入佛罗伦萨画家基尔兰达约的工作室,后转入圣马可修道院的美第奇学院作学徒 19岁来到罗马,创作了《酒神巴库斯》和《哀悼基督》等 26岁回到佛罗伦萨,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大卫》 30岁奉教皇之命在罗马负责建造教皇的陵墓,1年后停工回到佛罗伦萨 33岁又奉命回到罗马,用四年零五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 38岁创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44岁~59岁创作了圣洛伦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 61岁回到罗马西斯廷教堂,用了近六年的时间创作了教堂壁画《末日审判》89岁逝世于自己的工作室中。

【正文】 1、米开朗基罗简介 (1)生平简介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全名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又译“米开兰琪罗”、 “米高安哲罗”1475年3月6日-1564年2 月18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 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时 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与拉斐尔和列奥 纳多〃达芬奇并称为文艺复兴后三杰。 (2)家庭背景 米开朗基罗的家族在中世纪曾显赫一时。不过到其父是,收入微薄。父亲是当地的一名法官,脾气爆烈,但是惧怕上帝。母亲在米开朗基罗六岁的时候就死了。之后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的家里,因此从小就对雕塑发生兴趣。事实上,这个家庭没有任何产生艺术家的可能条件。尽管他在诗文上颇有才赋,但对于父亲给他安排的法语课却丝毫不感兴趣。相反,他对绘画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 (3)时代背景 米开朗基罗处在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代给予艺术家前所未有的殊荣。米开朗基罗十五六岁时被大公美第奇慧眼识中,从此每日与该时代最杰出的人物同席共餐,分享着自罗马奥古斯都大

米开朗基罗作品欣赏

米开朗基罗作品欣赏 一件艺术作品只有作为一种重要并且永恒的成就,才能跻身于杰作之列。能够创造出这样一件优秀的作品,对于一位艺术家来说是其一生无上的荣耀。而在雕塑、绘画、建筑、诗歌等众多艺术门类中能够取得这样辉煌成就的,在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史上,可以说只有一个人。他,就是与达芬奇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的米开朗基罗。他的才智是如此杰出,以至于在他活着的时候,人们就尊称他为“神”。 米开朗基罗 幼年,与石相伴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 Bounaroti 1475-1564)于1475年3月6日诞生于文艺复兴胜地佛罗伦萨附近的小城卡普里斯。米开朗基罗出生后,体弱多病的母亲弗朗西斯卡无力照料他,把他送到附近塞提雷诺小镇由一位奶妈喂养。塞提雷诺镇是一个林地茂盛、青石蓝天的地方,盛产大理石。奶妈的丈夫是当地采石场的工人。米开朗基罗

在这个山区小镇度过了大部分的童年时光,整天与奶妈的石匠丈夫在一起,玩弄他的工具,观看他砸石头。艺术家日后回忆说:“如果我还有些值得称道的东西,那是由于我出生在空气清新的山区;正是奶妈乳汁的哺育,使我学会了用凿子和锤头来制作雕像。” 米开朗基罗幼年丧母,10岁时随再婚的父亲搬到佛罗伦萨居住,并开始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此时的佛罗伦萨正在成为全欧洲艺术活动的中心。在文艺复兴这样一个艺术、智力和精力重生的时代,米开朗基罗被城市中丰富的艺术品深深触动,执意要成为一名艺术家,即使父亲的鞭打也未能使他放弃追求。最后父亲拗不过他,在他13岁时,把他送到佛罗伦萨最受尊敬的艺术家吉兰达约的作坊当学徒。米开朗基罗在此接受了在新鲜石膏上做壁画的全面技术训练。 然而,这位年轻的艺术家很快就发现自己更喜欢用笔而不是用刷子来作画。一年以后,他转向著名雕塑家多纳太罗的学生贝尔托尔多学习雕塑。米开朗基罗在14岁时正式尝试雕塑作品,几天之内就成功地完成了神话中牧神头像的雕塑。他的才华引起了佛罗伦萨当时最有权势的人物洛伦佐美第奇的注意。这位艺术和学术活动的慷慨资助人邀请14岁的少年到自己的宫殿居住。此后,米开朗基罗每天和洛伦佐及围绕在他周围的一些知名人士共进午餐,接触到许多思想家、艺术家。在与他们的交往中,米开朗基罗深受人文主义

最新人美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如何欣赏雕塑作品》教案

《如何欣赏雕塑作品》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雕塑艺术及其特点,提高对雕塑艺术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 欣赏分析雕塑艺术的审美取向及造型特点。了解雕塑艺术发展的历史,认识雕塑作品从形到意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雕塑作品的造型和表意特点。 教具准备: 与课本图片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引: 1、两位同学上讲台摆一个他们自己认为很酷的姿势,在让下面的同学讨论一下两位同学的姿势如何?由此引入今天的课题。 2、问一下同学们平时见过哪些雕塑?给他们留下怎么样的印象?能看出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 二、导入新课: 先出示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作品的图片各一张。问美术分为哪几类?再问一下同学们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吗?由此引出雕塑念。 雕塑:可雕性、可塑性的材料,通过雕、塑、铸、焊等手段制作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理想的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 三、雕塑的分类: 1)、按材料:石雕、木雕、竹雕、泥雕、金属雕、冰雕、石膏像等 2)、按空间形制(形态):圆雕、浮雕、透雕。 圆雕:不附着背景的完全立体的可从四面观赏的一种雕塑。如《思想者》、《菊花仙子》。 浮雕: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厚度,根据凸起的高度可分为浅浮雕和高浮雕。 透雕: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背景部分,有重视一面艺术效果的单面雕,也有双面雕。如室内的屏风。

3)、按功用和所放的位置:城市雕塑、园林雕塑、纪念性雕塑、室内雕塑等。 四、雕塑艺术的特点: 1、雕塑的形体: 雕塑作为三维空间的实体,给予人的感受,首先来自它的形体。形体美是雕塑的形式美的灵魂。雕塑的形体,不仅要比例匀称、结构严谨,更要通过形体展示形象的动势、情绪与生命力。例如: A、罗丹的《思想者》。罗丹是法国近代最著名的雕塑家,被称为“近代雕塑之父”。他是旧时期(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位雕塑家,又是新时期(现代主义)最初一位雕刻家。这尊雕塑是罗丹为《地狱之门》中央的门楣而作的。雕塑的人物形态是弯腰屈膝,右手托着下颚,嘴咬着自己的粗手,陷入苦苦的思索之中。眉弓突起,双眼深陷隐于暗影之中,咬肌凸起,全身肌肉紧张。强化了他的苦闷、深思。 B、摩尔的《斜卧像》。这是1957——1958年为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楼创作的雕像。这是一件抽象化的雕塑,描绘的是一位斜卧翘首远望的女性。 像这种表现性的雕像,强调主观精神,审美理想。这样的雕塑应从内在的意境去观看,不能单看外表。 C、雕塑具有体量感,它直接影响着观赏效果与主题的表达。 2、雕塑作品的象征性和寓意性: 雕塑形象单纯,难于作复杂的描绘所以作者利用其形体变化,体量和外轮廓造成雕塑的节奏韵律感,赋予象征性和寓意性。如法国马约尔的《地中海》。他以丰满的女人体象征美丽富饶的地中海。马约尔是一位善于刻画女性美的艺术家,他从一个形象和姿态中显露出内心的情感,形体表达内在精神。 3、注重作品的材质和内容的关系: 材质美和材质与内容的统一,便是雕塑艺术的重要特点。《鳖》是一件因材施艺,构思奇巧,造型成功的小石雕。作者琢磨得精细逼真,同时在印体石上留有粗糙的砸痕来保持石材原有的特点。这是利用材质肌理对比和加工留痕,增强表现力和审美情趣。 霍去病墓的各种动物雕刻多是利用石材的原形稍加雕凿,既使其具有生命,又保持了石质的美感。 4、雕塑作品与环境的协调统一性 雕塑作品大多是为某一特定环境制作的,使作品作用与环境,并使环境成为作品的组成部分共生出新的景观。爱得华的《美人鱼》,是置于丹麦哥本哈根海滨公园中的巨石上。

罗丹的雕塑艺术

罗丹的雕塑艺术 教学目的: 1、欣赏西方近代雕塑艺术中的典范人物罗丹的作品,了解以法国为中心的近代雕塑的艺术成就及风格。 2、通过欣赏罗丹等人的雕塑作品,使学生领悟到雕塑可以深入表现人的精神世界与思想内涵,以及作者通过雕塑这一艺术语言对自己情感的抒发。 3、通过对罗丹雕塑作品的临摹,初步了解雕塑的艺术方法及其工作的艰辛和快乐。 教学重点: 1、了解罗丹雕塑的艺术风格与思想内涵。 2、通过对罗丹的作品的欣赏,领悟其内心情感的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对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的回忆,介绍西方雕塑艺术的状况及罗丹雕塑的地位引入课题。 二、罗丹简介: 奥古斯特罗丹(1840——1917)是19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雕塑家。他一生勤奋工作,敢于突破官方学院派的束缚,走自己的路。他善于吸收一切优良传统,对于古希腊雕塑的优美生动及对比的手法,理解非常深刻。罗丹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对资产阶级腐朽势力深恶痛绝,他经常通过雕塑这一艺术手段,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三、罗丹的雕塑作品赏析 1、《青铜时代》 以一个像植物一样律动而舒展的青年人体,表现人类刚从自然束缚中舒醒过来的状态,以象征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时代特征。这件作品与学院艺术的风格迥然不同,因而受到攻击和诋毁,成为艺术界争论的对象,不断地遭到攻击。但是历史证明,罗丹的这件人体雕塑,是人类文明初始的真实象征和生动写照。 2、《地狱之门》 这件大型雕塑共有186个形象,是根据但丁的《神曲地狱篇》构思创作的,历时达37年,直到他去世前一年还在修改。《地狱之门》代表的是罗丹更为内在的痛苦与压抑的灵魂。 3、《思想者》 这件作品将深刻的精神内涵与完整的人物塑造融于一体,体现了罗丹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罗丹的人体雕塑不仅展示人体的刚健之美,而且蕴藏着深刻与永恒的精神。 教师总结:这是一个强劲而富有内力,成熟而又深刻的形象。那生命感强烈的躯体,在一种极为痛苦状的思考中剧烈地收缩着,紧皱的眉头,托腮的手臂,低俯的躯干,弯曲的下肢,似乎人体的一切细节都被一种无形的压力所驱动,紧紧地向内聚拢和团缩,仿佛他凝重而深刻的思考是整个身体的力量使然。罗丹认为深刻的思想是靠富有生命活力的人体来表现的,所以,他的人体雕塑不仅展示人体的刚健之美,而且蕴籍着深刻与永恒的精神。 4、《加莱义民》 这件作品是大型纪念碑雕塑,这组雕塑以恢弘而真实的历史情境,表现了一种及为悲壮而崇高的精神气节与牺牲行为,以精致而深刻的心理表现,形象地刻画了在死亡面前,不同人物的情感与个性。同时,还以独特的群像形式,突破了传统纪念碑雕塑的程式。 5、《巴尔扎克》 以上我们欣赏了罗丹的几件作品,大家想一想,罗丹的雕塑作品是如何表达他的内在情感的?

第7课罗丹的雕塑教案

《罗丹的雕塑》教学方案 人美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7课 初中美术教案《罗丹的雕塑》 教学目标: 1、欣赏西方近代雕塑艺术中的典范人物罗丹的作品,了解以法国为中心的近代雕塑的艺术成就及风格。 2、通过欣赏罗丹等人的雕塑作品,使学生领悟到雕塑可以深入表现人的精神世界与思想内涵,以及作者通过雕塑这一艺术语言对自己情感的抒发。 3、通过对罗丹雕塑作品《思想者》的临摹,初步了解雕塑的艺术方法及其工作的艰辛和快乐。 教学重点: 1、了解罗丹雕塑的艺术风格与思想内涵。 2、通过对罗丹的作品的欣赏,领悟其内心情感的表达。 教学难点:作品通过艺术语言,具体地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和艺术的理解。

扬。1880年,他的强调表现人类美德为主题的裸体塑像“施洗约翰”展出,进一步提高了罗丹的声望。自此罗丹建立了个人工作室,并接受政府定件,题材自定。他便选择了取材但丁“神曲”的“地狱之门”这一与建筑紧密相连的巨大艺术工程,耗去了他后半生的整整37年,至逝世也未完成。结合“地狱之门”完成的“吻”、“思想者”、“亚当”、“夏娃”等获得普遍的赞扬。1886年完成历史纪念雕像“加莱义民”。其后,完成“巴尔扎克”、“雨果”等一系列名作家、艺术家的塑像。 1916年法国政府为答谢罗丹把全部作品捐献国家,特建立罗丹博物馆。1917年11月17日罗丹在巴黎附近的缪当去世。资料的同学要事先进行筛选。 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补充,可以向其他组或同组的同学提问。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 四、罗丹的雕塑作品赏析(10分钟) 深入分析《加莱义民》(10分钟)1、《加莱义民》 历史背景:14世纪百年战争时期, 英国军队即将攻陷法国的加莱市,加 莱市被英军围困将近两年,市民的生 命危在旦夕。经过双方的谈判,英王 爱德华三世提出残酷的条件:加莱市 必须选出六个高贵的市民任他们处 死,并规定这六个人出城时要光头、 赤足、锁颈,把城门钥匙拿在手里, 才可保全城市。这是法国人民永难忘 怀的历史悲剧。 图片展示加莱义民的不同角度。加深 学生对雕塑是三维立体作品的印象。 作品题材:六位市民慷慨赴死的情 景。刻画了不同身份的市民在面对死 亡时的内心活动。 形式分析:雕塑构思新颖。罗丹用深 学生根据教 师提出的问 题进一步思 考。 学生配合教 师共同完成 局部分析。 学生可以展 开联想,充分 引导学生 通过美术 作品的审 美特征发 掘其内在 的历史价 值。

伟大的艺术家米开朗基罗的故事

伟大的艺术家米开朗基罗的故事 米开朗基罗(1475-1564年),作为文艺复兴的巨匠,以他超越时空的宏伟大作, 在生前和后世都造成了无与论比的巨大影响。他和达芬奇一样多才多艺,兼雕刻家、画家、建筑家和诗人于一身。他得天独厚活到89岁,度过了70余年的艺术生涯,他经历人生坎坷和世态炎,使他一生所留下的作品都带有戏剧般的效果、磅礴的气势和人类的悲壮。 米开朗基罗生于佛罗伦萨。他的建筑作品不多,但都富有创造性,成就很高,影响很大。他睥睨同代的人,并以自己的贵族出身自豪,然而他又热爱国家、民族、同胞;他有强烈的宗教信仰,因为他的信仰,使他在面临家里无理地索求,压榨他辛苦赚来的金钱时,在面对忘恩负义的弟弟时,他虽然愤怒,却仍选择原谅他们;他不能无视于当时教会的腐败,然而由于对艺术的执著,他和教皇起冲突后,最后还是服从教皇的权威。因为对艺术的执著,迫使他每每向现实低头,虽然他无法成为改革的影响者,从另一方面看,却是胜过他的敌人的。 1490年米开朗基罗进入罗绫索.麦第奇创办的美术学校,得以出入其宫廷,受 到最先进的人文主义思想的薰陶。 1494年,法军入侵义大利,佛罗伦斯人趁机发动革命,推翻当时统治的麦第奇 家族,并建立平民共和国,统治者为宗教改革家萨伏那罗拉,萨氏看出义大利在财富和衰败的宗教信仰下日益堕落,便起而反抗。之前他便曾就麦第奇家族的享乐生活和教会的腐败,发出措词强烈的抨击,并警告统治阶级如不悔改,佛罗伦斯的命运将如新约启示录中的巴比伦和罗马。他致力于道德革命,攻击教宗,支持平民政府的建立与共和思想。1498年萨氏以蔑视教皇的名义被处死。 米开朗基罗在政治上完全同情人民的起义,也始终对萨氏“怀著强烈的敬爱之情”,但在萨氏起义时却逃出佛罗伦斯,在萨氏被处死后,米开朗基罗也未对这位友人的死表示任何意见。他保持缄默,但无可否认的是,米开朗基罗目睹他同一时代的人为了理想而奋斗。他的内心没有挣扎吗?答案是有的。 在萨氏被处死的同年,米开朗基罗完成了《哀悼基督》像。圣母膝上抱著由十字架上取下的耶稣,她在为儿子的死而哀恸。耶稣为了世人的过错而道成肉身,死

《中外雕塑作品欣赏》教案

《中外雕塑作品欣赏》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中国画作品,了解我国优秀艺术瑰宝。(了解) 2、了解名画、作者、时代背景。(记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不同风格和流派的代表作品。 难点:知道不同风格和流派的代表作品及作者、时期。 教学过程: 一、介绍书中的名作 秦始皇陵兵马桶 1974年和1976年,在秦始皇陵外城东侧约1.5千米处地下,发现并发掘了秦陵从葬坑三处。其中一号坑规模最大,面积达14000平方米,内有6000多件形同真人、真马一般大小的兵马陶源和7000多件战车、铜兵器及金、铜、石等装饰品,是一个气势磅礴、威武雄壮、向东开进的古代大型军事长方阵形。它展现了秦军的编制、武器装备情况及古代战争的阵法。一号坑内,车与步兵相间,以步兵为主。二号坑内主要是车兵,也有骑兵、步兵,形成车兵、骑兵、步兵联队。 说书佣 中国古代有活人殉葬的习俗。到了汉代,这一习俗废除。但一些达官贵人还对此念念不忘,企望去世后在阴间也能作威作福。因此,他们就用陶土或木头做成人形,当作活人替身,随葬地下。这些陶或木制成的替身,叫做佣。1951年在成都天回山崖墓出土了一具击鼓说唱的东汉陶佣。 这具陶佣是一个说书艺人的形象。他坐在一个石台上,张着嘴巴,身体微微前倾,左臂环抱着一只鼓,右手高举鼓褪,一足翘起,似乎是说书说到了精彩之处,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显得清新活泼、栩栩如生。 青铜奔马 青铜奔马出自汉代的马踏飞燕铜像,是中国的艺术珍宝。马踏飞燕铜像是1969年在甘肃省武威县一座东汉古墓中出土的,是墓中近百件青铜车马仪仗桶中的一件,像高34. 5厘米。奔马矫健雄壮,四蹄腾空,昂首扬尾,马首向左微微昂起,口鼻微微张开,逼真地表现了骏

米开朗基罗《大卫》鉴赏

米开朗基罗《大卫》鉴赏 《大卫》,云石雕像,像高2.5米,连基座高5.5米,米开朗基罗创作于公元1501-1504年,现收藏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 米开朗基罗生活在意大利社会动荡的年代,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对所生活的时代产生了怀疑。痛苦失望之余,他在艺术创作中倾注着自己的思想,同时也在寻找着自己的

理想,并创造了一系列如巨人般体格雄伟、坚强勇猛的英雄形象。《大卫》就是这种思想最杰出的代表。 大卫是圣经中的少年英雄,曾经杀死侵略犹太人的非利士巨人哥利亚,保卫了祖国的城市和人民。米开朗基罗没有沿用前人表现大卫战胜敌人后将敌人头颅踩在脚下的场景,而是选择了大卫迎接战斗时的状态。在这件作品中,大卫是一个肌肉发达,体格匀称的青年壮士形象。他充满自信地站立着,英姿飒爽,左手拿石块,右手下垂,头向左侧转动着,面容英俊,炯炯有神的双眼凝视着远方,仿佛正在向地平线的远处搜索着敌人,随时准备投入一场新的战斗。大卫体格雄伟健美,神态勇敢坚强,身体、脸部和肌肉紧张而饱满,体现着外在的和内在的全部理想化的男性美。这位少年英雄怒目直视着前方,表情中充满了全神贯注的紧张情绪和坚强的意志,身体中积蓄的伟大力量似乎随时可以爆发出来。与前人表现战斗结束后情景的习惯不同,米开朗基罗在这里塑造的是人物产生激情之前的瞬间,使作品在艺术上显得更加具有感染力。他的姿态似乎有些象是在休息,但躯体姿态表现出某种紧张的情绪,使人有强烈的“静中有动”的感觉。雕像是用整块的石料雕刻而成,为使雕像在基座上显得更加雄伟壮观,艺术家有意放大了人物的头部和两个胳膊,使的大卫在观众的视角中显得愈加挺拔有力,充满了巨人感。 这尊雕像被认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不仅如此,《大卫》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对人体的赞美,表面上看是对古希腊艺术的“复兴”,实质上表示着人们已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米开朗基罗在雕刻过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热情,塑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得到表达的象征。作为一个时代雕塑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大卫》将永远在艺术史中放射着不尽的光辉。 为了艺术品的保护,《大卫》原作被放在佛罗伦萨美术学院中,同时在市政厅门前还矗立有一座复制品供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欣赏。

雕塑作品赏析

雕塑作品《中国梦牛精神》 雕塑家蒲爱兵为了弘扬《中国梦·牛精神》,照此画铸铜牛。重3吨,高2.3米,长5米。以作县标座落于盛水河之畔。雕塑作品形神兼备,时刻鞭策着十三亿中华儿女力耕不息,脚踏实地,奋发图强! 蒲爱兵(艺名林子),2006年创办深圳古园雕塑艺术中心,属于现代新锐的雕塑家。他以写实的手法使作品风格硬朗、明快、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和张力。2013年在深圳接手制作《中国梦·牛精神》作品源于著名漫画家陈与李(陈跛子、李青艾夫妇合用名)创作的《中国梦·牛精神》一画,表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此画于2013年被中央文明办,中央网络电视台“讲文明,树新风”第一批公益广告采用,发通稿,并配诗云:“铁骨响铮铮,奋蹄自有神。我是中国牛,天地任我行”。《人民日报》、《暸望》等全国各地报刊整版发表,首都及各大城市制作为巨幅宣传图片展示。 蒲爱兵- 代表作品:蒲爱兵创作的《中国梦牛精神》 深圳雕塑家蒲爱兵以邱县著名漫画家陈与李夫妇设计的《中国梦·牛精神》公益广告作品原型创作。铜塑牛高2.3米、长5米、底宽1.8米、重达3吨。纵观铜塑,以邱县悠久的人文历史和实干文化为主题进行艺术展示,并用洗练的手法、流畅的线条和厚重的质感,表现出俯首向前的“孺子牛”形象,给人以“力”的震撼和“拼”的劲道。 蒲爱兵- 创作背景:

自2013年7月31日《人民日报》整版刊发《中国梦牛精神》这幅漫画作品以来,中国牛勤劳善良、踏实前进的拼搏精神,让十三亿中华儿女产生了共鸣,此画于2013年被中央文明办,中央网络电视台“讲文明,树新风”第一批公益广告采用,发通稿并配诗云:“铁骨响铮铮,奋蹄自有神。我是中国牛,天地任我行”。《人民日报》、《暸望》等全国各地报刊整版发表,首都及各大城市制作为巨幅宣传图片展示。深受欢迎。全国124个城市争相展出和播放。11月8日,这幅佳作由平面图变成立体的啦!这尊“中国牛”铜雕由雕塑家蒲爱兵完全以原型设计打造,制作精良,表现出俯首向前的“中国牛”形象,给人以“力”的震撼和“拼”的劲道。牛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涵之一,融合了脚踏实地、公而忘私、积极进取、拼搏创新的优秀美德。 《中国牛》铜雕重3吨,高2.3米,长5米。座落于盛水河之畔。雕塑作品形神兼备,时刻鞭策着十三亿中华儿女力耕不息,脚踏实地,奋发图强!牛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涵之一,融合了脚踏实地、公而忘私、积极进取、拼搏创新的优秀美德。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应该发扬老黄牛的开拓精神,勇于开拓,奋力创新,无论面前是荆棘,是坎坷;是慢慢长路,还是千斤重负,都负重奋进,义无反顾,勤奋耕耘,用我们的心血和汗水来赢得共和国的和谐富强。 蒲爱兵- 作品赏析:中国梦牛精神 一头奋蹄拉犁、俯首向前的“中国牛”,从农耕文化中走来,在现代化的街头、报纸、电视、手机、互联网上频频亮相,抖擞冲天的牛气,透出一股子牛劲。 在“讲文明树新风”系列公益广告中,这幅《中国梦,牛精神》十分抢眼,令人难忘。这头以中国画手法创作的“中国牛”,从一个方面,生动诠释了“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文化、中国表达”。 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忠厚实诚、勤劳奉献的象征。它埋头耕耘,不辞劳苦,忍辱负重,“吃的是草,挤的是奶”,早已成为人们景仰、敬重、学习的榜样。 中国人身上,颇有“牛精神”。比如,一些城市数年甚至数十年如一日,创建和建设全国文明城市,始终保持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脚印上写的,台阶上留的,都是一种“牛精神”。 “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要靠劳动来创造。”用劳动来创造,其实就是一种“牛精神”。正因

罗丹的雕塑艺术

罗丹的雕塑艺术 教学目的: 1、欣赏西方近代雕塑艺术中的典范人物罗丹的作品,了解以法国为中心的近代雕塑的艺术成就及风格。 2、通过欣赏罗丹等人的雕塑作品,使学生领悟到雕塑可以深入表现人的精神世界与思想内涵,以及作者通过雕塑这一艺术语言对自己情感的抒发。 3、通过对罗丹雕塑作品的临摹,初步了解雕塑的艺术方法及其工作的艰辛和快乐。 教学重点: 1、了解罗丹雕塑的艺术风格与思想内涵。 2、通过对罗丹的作品的欣赏,领悟其内心情感的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对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的回忆,介绍西方雕塑艺术的状况及罗丹雕塑的地位引入课题。 二、罗丹简介: 奥古斯特罗丹(1840——1917)是19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雕塑家。他一生勤奋工作,敢于突破官方学院派的束缚,走自己的路。他善于吸收一切优良传统,对于古希腊雕塑的优美生动及对比的手法,理解非常深刻。罗丹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对资产阶级腐朽势力深恶痛绝,他经常通过雕塑这一艺术手段,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三、罗丹的雕塑作品赏析 1、《青铜时代》 以一个像植物一样律动而舒展的青年人体,表现人类刚从自然束缚中舒醒过来的状态,以象征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时代特征。这件作品与学院艺术的风格迥然不同,因而受到攻击和诋毁,成为艺术界争论的对象,不断地遭到攻击。但是历史证明,罗丹的这件人体雕塑,是人类文明初始的真实象征和生动写照。 2、《地狱之门》 这件大型雕塑共有186个形象,是根据但丁的《神曲地狱篇》构思创作的,历时达37年,直到他去世前一年还在修改。《地狱之门》代表的是罗丹更为内在的痛苦与压抑的灵魂。 3、《思想者》 这件作品将深刻的精神内涵与完整的人物塑造融于一体,体现了罗丹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罗丹的人体雕塑不仅展示人体的刚健之美,而且蕴藏着深刻与永恒的精神。 教师总结:这是一个强劲而富有内力,成熟而又深刻的形象。那生命感强烈的躯体,在一种极为痛苦状的思考中剧烈地收缩着,紧皱的眉头,托腮的手臂,低俯的躯干,弯曲的下肢,似乎人体的一切细节都被一种无形的压力所驱动,紧紧地向内聚拢和团缩,仿佛他凝重而深刻的思考是整个身体的力量使然。罗丹认为深刻的思想是靠富有生命活力的人体来表现的,所以,他的人体雕塑不仅展示人体的刚健之美,而且蕴籍着深刻与永恒的精神。 4、《加莱义民》 这件作品是大型纪念碑雕塑,这组雕塑以恢弘而真实的历史情境,表现了一种及为悲壮而崇高的精神气节与牺牲行为,以精致而深刻的心理表现,形象地刻画了在死亡面前,不同人物的情感与个性。同时,还以独特的群像形式,突破了传统纪念碑雕塑的程式。 5、《巴尔扎克》 以上我们欣赏了罗丹的几件作品,大家想一想,罗丹的雕塑作品是如何表达他的内在情感的?

浅析罗丹雕塑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艺术文艺欣赏 课程名称浅析罗丹雕塑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姓名刘茜学号 2011101297 专业美术年级 2011级 院、所美术学院年月日 2012年3月6日星期二 研究生课程论文评价标准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制

浅析罗丹雕塑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学生姓名:刘茜学号:2011101297 美术学院油画专业 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位置,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上的位置。罗丹和他的两个先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琢“三大支柱”。作为一位天赋雕塑家,罗丹的秘诀在于擅长用雕塑的静态和姿态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外延,并注入了令人无法忘怀的理想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想。关于古代人来讲,他是旧时期的最初一位雕塑家,又是新时期最后一位雕塑家。他的一只脚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内,另一只脚却已迈过古代派的门槛。可以讲,罗丹用他在古典主义时期锤炼得成熟而无力的大手,用他不为传统约束的发明肉体,为新时代翻开了古代雕塑的大门。罗丹深信“艺术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证明了这一观念,都深入地提醒了人类的丰厚情感。 自古以来,在艺术创作上人们就讲究“有感而发”,因此,情感是一切艺术形式的最根本起源。艺术作为情感的表现,不论从主体的精神心理来看,还是从艺术作品的内容来看,情感在艺术作品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没有感情就不会有艺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只有融入了情感,才能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艺术创作是在认识自然、研究自然的基础上,将人的感情、思想通过一定的形式和内容给予真情的流露。艺术创作并不是简单地描摹和再现客观对象,而是通过艺术的方式来表达情感。 在西方雕刻的传统与现代之间,罗丹以对世界的独特认识和深切感受作为创造的出发点。可以说,罗丹用他的雕塑语言向世人表达强烈的情感,对象的形体成了他恣意歌唱的工具,他的艺术作品无不充溢着形体内的生命感受与光影的特殊效果。 罗丹早期的作品是在边工作边自学的奋斗生涯中完成的。雇不起模特儿,他就请一个塌鼻的乞丐毕比给他当模特儿。乞丐的丑陋使罗丹看到了在其被磨损的脸上,有着人类所共有的愁苦和凄凉,同时他也想到了那位终生辛苦劳作而孤独的雕塑大师米开朗基罗。从而在罗丹的眼中生活的美丑和艺术的美丑有了不同意

《浅谈米开朗基罗与丢勒的素描艺术》

浅谈米开朗基罗与丢勒的素描艺术 摘要:在绘画素描领域中,米开朗基罗和丢勒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的作品被人们视为经典,为素描领域的完善和发展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结合本人多年的学习经验,在细致研究了两位画家资料前提下,观赏了他们大量的素描作品,对它们的素描艺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米开朗基罗;丢勒;素描 素描是一种用二维空间作为表现的一种形式,它是人类历史上出现最早的一种绘画形式,也是人类最早的艺术语言。在十五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逐渐人们才发现这种艺术具备的独特魅力。此时,意大利画家米开朗基罗等人发明了构图原理学、透视学和解剖学,为素描艺术的空间感和立体感提供了创作依据,并将素描艺术逐渐完善。从此,素描艺术就作为一种完美的绘画形式,在画坛中占有重要地位。丢勒出生德国,年轻的时候跟随父亲开始学习艺术,他在绘画方面表现出了独特的天赋,在十三岁的时候就能够将自画像画的十分逼真,十九岁的时候为父亲绘画的肖像作品中已经充分展现了其扎实的素描功底,可以和达芬奇相媲美。 一、米开朗基罗的素描艺术特点 米开朗基罗在年轻的时候创作过很多经典的作品,这些作品在他的艺术生涯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米开朗基罗素描中的“形”独具特色,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体会米开朗基罗素描中“形”的特点: 1、米开朗基罗素描中的“形”是指结构的形 不管哪一种形都能够反映客观无讹体的结构,结构和形是不能分开的,如果不了解一个物质的结构一定不会画对这个物质的形。米开朗基罗的素描中,都是按照人体真实结构来画的,在它年轻的时候,曾经潜心与解剖研究,欣赏他的人体素描会产生一种进入人体解剖知识学中。例如他的作品《男人体》,因为他已经对人体的各部位结构研究透彻,他在素描中人体永远是结实、明确清新的,不管认为在什么动作当中,他都可以准确无误的将形完美的表现出来,这幅作品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够深入骨髓,在他的作品中,都是严格按照人体的真是结构进行的,将一些部位放大或者缩小,即使每块肌肉的收缩和伸张也是不同的。比如这幅作品中的背部,三角肌、背阔肌和肩胛骨等部位都是重叠穿插的,在大腿和胳膊的绘画中,对肌肉包住的骨骼都能很好的表现出来。 2、米开朗基罗素描中的“形”是指立体的形 形是一种立体空间中人视觉中构成的一个轮廓,体和形是不能分开的,有体就必须有形,有形状就必然有体积,可以十分肯定的说“看不到形状也看不到体积”。米开朗基罗的素描作品中,所有人物都是结实厚重和立体的。在欣赏米开朗基罗素描作品的时候,会让人们产生一种幻觉,不是在欣赏素描而是在欣赏一个雕塑作品,总是忍不住向到作品的另一面继续宁欣赏,可以说他的作品比雕塑作品更加生动、立体。例如他的作品《圣劳伦斯习作》当中就是体现一个人向前倾斜的侧面,如果从俯视的视角来看,虽然我们不能够看到这幅作品的背面,但是我们在欣赏过程中却能够真是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身体的厚度,和一个立体的形象在我们面前一样。还有作品中人物的腿向外伸出,方向就是观看者,虽然这条腿用尺子测量只是很短的距离,但是在欣赏过程中确感觉很长。还有作品中人物的身高,同样如此。米开朗基罗能够充分利用二维平面的素描技术,让人们产生一种三维空间的立体感觉,这就是米开朗基罗作品中立体的“形”,给人们一种立体的感觉。 3、米开朗基罗素描中的“形”是空间形 立体的形必须要在一个空间当中,在一个特定的具体的空间位置,这种形有远、有近、

雕塑--奥古斯特·罗丹《吻》

雕塑奥古斯特·罗丹《吻》 1、作品的作者简介 奥古斯特·罗丹(1840年11月12日 --- 1917年11月17日)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法国最有影响的雕塑家,他一生勤奋工作,敢于突破官方学院派的束缚,走自己的路,他善于吸收一切优良传统,对于古希腊雕塑的优美生动及对比的手法,理解非常深刻,其作品架构了西方近代雕塑与现代雕塑之间的桥梁,罗丹是西方雕塑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罗丹的其他主要作品有:《伤鼻的男子》(1864)、《青铜时代》(1876)、《圣约翰的说教》(1878 )、《地狱之门》(1880-1917)、《亚当》(1880)、《夏娃》(1881)、《加莱义民》(1884-1886)、《吻》(1886)、《巴尔扎克》(1897)、《雨果》(1897)。 2、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历史地位 作为一件表现性爱主题的艺术作品,奥古斯特·罗丹的雕塑《吻》虽广为人知,却拥有一段复杂而富有争议的历史。作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80年。罗丹出生在巴黎的一个工薪阶层区,父亲是警察局的一名办事员。当时他年近不惑,已小有名气,第一次受法国政府委派为一座新建的装饰艺术博物馆设计两扇纪念性铜门。罗丹选择但丁的《地狱》作为作品的主题。一开始,他计划在左便板中央用浮雕雕刻一对恋人,取名为“忠诚”,以此表现保罗和弗朗西斯卡之间狂热的禁忌之爱。这对情人是19世纪艺术的流行主题。根据13世纪流传的原版故事,保罗和弗朗西斯卡坐在一起读宫廷爱情故事时坠人了爱河。弗朗西斯卡的丈夫,即保罗的哥哥发现他们的秘密后把两人刺死了。罗丹决定塑造他们初吻的一瞬间。如果就近观察,你就能看到男子左手中正有一本书滑落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