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苏赫巴托(СYхбаатар)和乔巴山(Чойбалсан...

近代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苏赫巴托(СYхбаатар)和乔巴山(Чойбалсан...
近代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苏赫巴托(СYхбаатар)和乔巴山(Чойбалсан...

近代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苏赫巴托(СYхбаатар)

和乔巴山(Чойбалсан...

要了解近代蒙古国独立的路程,一定要谈到苏赫巴托和乔巴山这两位英雄。革命时期的苏赫巴托(左)和乔巴山(右)

苏赫巴托(СYхбаатар),1893年出生在买卖城(今蒙古国阿拉腾布拉克)的一个贫苦牧民家庭,童年时期正值清朝末年,满清长年来的高压统治以及蒙古封建主的残酷剥削,使群众长期处于悲惨的境地。再加上沙俄的虎视眈眈,局势显得格外复杂。

后来全家迁往库伦(现在的乌兰巴托)近郊,当时是沙俄驻蒙

古领事馆所在地,有很多俄国工人。苏赫巴托在当地学会了俄语。1907年,14岁的他到驿站做工,饱受剥削,驿工生活使他亲眼目睹清朝官吏、蒙古封建主横行霸道,欺压人民的恶行。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点燃了对封建统治者的仇恨的火焰。

在他上学期间,父亲调到监狱里当兵,又让他见到监狱

折磨犯人的情景。父亲告诉他,犯人之所以被关押是因为无力替王爷还债和交不起捐税。这让苏赫巴托后来立志参加革命。

1911年,中国爆发辛亥革命。同年12月,外蒙古宣布独

立,建立“大蒙古国”。需要组建军队实行自治。1912年,19岁的苏赫巴托应征入伍参加自治军。后来被提升为排长。翌年再被提升为机枪连副连长。在部队期间,他结识了来自蒙古各地的有志之士,进一步了解各地群众的悲惨生活。

苏赫巴托经常教育士兵,习武并不是为了给封建地主卖命,而是为了民族的未来。他不仅向士兵传授军事技术,而且经常讲解世界大事,视士兵为兄弟。因此,士兵亲切地称他

“Багш”(老师),而不是叫他“Дарга”(长官)。

尽管表面上实行象征独立的自治,但政权仍把持在以喇嘛为首的封建领主手里。群众依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1917年,苏联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兴起了全球的革命风暴。与苏俄毗邻的蒙古人民很快得到关于十月革命的消息。

1918年,“大蒙古国”政府兵务衙门对苏赫巴托在军中的影响深感不安,调他到印刷所当排字工。苏赫巴托到印刷所后,很快就结识了一些侨居蒙古的俄国革命者。从那里了解到十月革命的情况。同年年底,苏赫巴托和乔巴山分别在库伦近郊成立了秘密革命小组。这两个小组主要活动是张贴标语,

散发传单,宣传和组织群众,揭露封建王公的罪行,号召起来革命。稍后这两个小组取得了联系, 苏赫巴托结识了同志乔巴山,共同开展革命活动。

苏赫巴托堪称近代蒙古国建国第一功臣

然而形势却转为复杂。1919年,中国军阀徐树铮出兵干

涉,强迫外蒙古哲布尊丹巴(活佛的称号)取消自治。苏赫巴托和乔巴山在共产国际协助下成立“蒙古人民党”,即蒙古人民革命党的前身。苏赫巴托决定组织蒙古革命代表团赴苏求援。最后以蒙古人民党名义起草了致苏俄政府的请援书。苏赫巴托尔和乔巴山前往伊尔库茨克。其他一部分成员赴莫斯科,一部分回库伦。

在伊尔库茨克期间,苏赫巴托和乔巴山到苏俄红军学校学习军事技术。两人后来在恰克图筹备工作,并在边境一带的牧民中开展宣传,着手组织游击队。1921年3月1日,苏赫巴托主持召开蒙古人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将游击队改编为人民军,成立人民军司令部,苏赫巴托被任命为总司令。后来他又被选为临时人民政府军事部部长兼武装部队总司令。

同年3月18日,苏赫巴托率领人民军部队发动突击,重创徐树铮的部队并攻占了买卖城。蒙古国就把这一天定为蒙古人民军建军节。

打跑了中国军阀并不意味着胜利,1921年2月,沙俄余孽窜入蒙古占领库伦。勾结哲布尊丹巴举行重登汗位的典礼,并组织政府对蒙古革命者进行屠杀。蒙古境内出现了两个政权。苏赫巴托建议苏政府军援,苏联红军部队迅速进入外蒙古,和苏赫巴托领导的人民军双管齐下,击败了白匪部队,解放了库伦。1921年7月11日,蒙古人民革命政府宣告成立。苏赫巴托被任命为人民军军事部长。8世哲布尊丹巴(活佛)

成为虚位元首,只管理喇嘛教教务,不理政务。长年的奋

斗努力终于换来甜美的果实。

1921年10月,苏赫巴托率领蒙古代表团赴苏俄。他代表蒙古政府在蒙苏友好协议书上签字。在苏期间,列宁亲自接见了苏赫巴托等人。列宁肯定了蒙古人民革命的意义,并希望蒙古人民在“非资本主义道路”上取得经验和成绩。

随着人民革命政府在蒙古的步步取得成绩和群众的肯定,反动派封建旧势力对其恨之入骨。王公喇嘛仇视新政权并伺机反扑,千方百计破坏。1923年2月22日,阴谋分子乘苏赫

巴托患病之机用毒药杀害了他。时年30岁。蒙古人民为了

永远纪念这位人民革命的领袖,在乌兰巴托市修建了纪念碑。在俄罗斯伊尔库茨克也有以其命名的街道。

苏赫巴托遭人毒杀后,人民新政府的重担就落在同志乔巴山的身上。乔巴山不但带领蒙古人民共和国走过多年的风风雨雨,也为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乔巴山(Чойбалсан),1895生在车臣汗部的贫苦牧

民家庭,幼年时当过牧童,13岁时被送进喇嘛庙。17岁逃

出喇嘛庙到达库伦,靠搬运、打更为生,后进帝俄领事馆办的翻译学校学习。1914年春,因成绩优良被送至俄国伊尔

库茨克学习。在俄国,他看到了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俄国工人运动,受到了革命的启蒙教育。

1919年,乔巴山与苏赫巴托筹建蒙古人民党,组织人民武装。并于翌年一同赴苏,在伊尔库茨克红军军官学校学习。1921年3月,蒙古人民党成立,乔巴山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和中央主席团委员,担任人民革命军副总司令兼政治委员。解放恰克图后,乔巴山任西路革命军指挥,与苏俄红军联合作战,击败了俄国白匪军。7月,蒙古人民革命政府成立,乔巴山任第一届人民政府委员、人民军政治委员。8月,任蒙古革命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书记。

1923年,苏赫巴托逝世后,全部重担便落在他的忠实战友乔巴山同志身上。

乔巴山和蒙古人民党为彻底消灭封建势力、坚持逐步迈向社会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24年,人民党改名为人民革命党,制订了新总路线:彻底消灭封建残余势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同年11月,第一届大人民呼拉尔(国会)通过了蒙古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宪法规定,在苏联的援助下,消灭帝国主义和封建制度压迫,保证向非资本主义道路发展。乔巴山参与了这部宪法的制订。1920年代中后期,封建余孽依然猖獗,他们以放毒、纵火、暗杀,甚至武装叛乱企图扳回劣势。乔巴山铁腕整治,不但大力铲除领主,喇嘛等封建旧势力,还从党内肃清了走向资本主义的右派。粉碎其企图政变的阴谋。1928年12月召开的大人民呼拉尔上,决定将没收封建主的牲畜与财产分

给贫牧户,减少中牧户的税收。政府还建立由乔巴山领导的专门机构,依靠广大劳动牧民,没收封建主的财产。如此一来,长年来遭受奴役剥削的广大牧民群众才算真的重见天日。乔巴山(右)和朱可夫元帅(左)巡视前线战场

除了内政,在抵御外敌方面乔巴山也功勋卓著。1939年5月,日本关东军侵犯蒙古边界,乔巴山率领人民军和苏联援军,合力把侵略者赶出蒙古。此后他倡议建立民兵部队。1944年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二战期间曾派兵协助苏联。1945年8月,蒙古人民共和国向日本宣战。乔巴山率领八

万骑兵和机械化部队穿越戈壁沙漠,翻越兴安岭,行军1000公里,进入辽东半岛,与苏联红军联合作,痛击日本伪满关东军。毛泽东对其赞誉有加:“乔巴山元帅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战争中给予中国人民的援助,将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永垂不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乔巴山领导蒙古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蒙古。1952年1月因肾癌逝世。他的著作有:《蒙古人民革命简史》、《青年的立志》、《马克斯托布传》、《蒙古人民的大事》等等。

内蒙古的发展史

Nwei 内蒙古的发展史 --------------------------------------------------------------- 额尔古纳河畔是蒙古族的历史摇篮。“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逐渐统一各部落后才演变成了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大约在公元7世纪,蒙古部从额尔古纳河流域开始向西部蒙古草原迁移。12世纪时,这部分人繁衍子孙氏族分出了乞颜、扎答兰、泰赤乌等许多部落,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当时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儿、翁吉刺、蔑儿乞、斡亦刺、克烈、汪古诸部。13世纪初,蒙古部首领铁木真征服统一了蒙古地区的诸部后,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1206年铁木真称汗,号成吉思,建立了蒙古贵族政权——蒙古国。从此,中国北方第一次出现了统一各部落而强大、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蒙古族。蒙古族首领成吉思汗建立政权后,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活动。1211—1260年先后灭西夏和金,版图扩展到中亚、南俄。忽必烈继汗位后,迁都至燕京(今北京市),并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了全国,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版图,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1368年元朝灭亡。后来明朝在辽东西部、漠南南部、甘肃北部和哈密一带先后设置了蒙古卫所20多处,各卫所长官都是由蒙古封建领主担任。15世纪初,漠西蒙古瓦刺部和东部蒙古的鞑靼部先后向明朝称臣纳贡,建立了臣属关系。明未,女真建立后金政权。636年后金改为清,漠南蒙古各部封建主,也先后被清朝征服。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人关统一全国,直到1757年平定准噶尔部落。至此蒙古族完全置于清朝的统治之下。清朝为了加强对蒙古族的统治,在重新调整蒙古原来的大小封建领主的基础上,参照满族的八旗制度,在蒙古族地区建立了盟旗制度。颁布了以盟旗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诏令,强化和发展了蒙古的封建制度。清朝对蒙古族统治的加强,有效地制止了封建割据和战争,使蒙古族社会获得了近200年的稳定,畜牧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元代以来,蒙古族在祖国许多科学文化领域做出了贡献。如13世纪中叶写成的蒙古族重要历史、文学名著《蒙古秘史》和清代的著名文学作品《一层楼》等。在医学、历算、数学等方面蒙古族也有重要贡献。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蒙古族人民积极投入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那时驻防在东南沿海蒙古八旗官兵与各族军民奋起抗敌。1841年10月蒙古族爱国将领裕谦指挥三镇将士在浙江定海奋战六昼夜,以身殉国。次年4月英军进犯乍浦,守军7000人英勇反击,其中有蒙古八旗官兵800余人参战,蒙古官兵牺牲200余人。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当英军入侵渤海湾时,内蒙古东三盟和察哈尔旗蒙古士兵5000人,奉调天津海口防守。蒙古各地捐献大量马匹、银两支援前线。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北京,僧格林沁亲王奉命从内蒙古各盟征调蒙古骑兵参战。在大沽口的三次保卫战和八里桥之战中英勇抗击侵略者,其中有4000余名蒙古骑兵参战的第二次大沽口保卫战中,打沉敌舰5艘,击伤6艘,打死打伤英法侵略军592人,获得胜利。在第三次大沽口保卫战中,蒙古族爱国将领乐善率千余官兵坚守炮台,拼死抵抗,全部为国捐躯。在保卫北京的八里桥之战中;从卓素图盟、昭乌达盟、哲里木盟和察哈尔调集4000蒙古骑兵穿插奋战,毙伤敌军1000余人。蒙古骑兵也有很大牺牲;在两次鸦片战争中,蒙古骑兵以弓箭、马刀抗击了敌方的洋枪洋炮,在中国近代史上写出了爱国爱民的悲壮诗篇。1900年前后与义和团运动相呼应的遍布东西部各盟旗的反教斗争,从1858年伊克昭盟的“独贵龙”运动起到辛亥革命前夕规模较大的反封建赋役、反垦、夺地的斗争共有10多次。

蒙古族后裔揭氏族谱及资料

蒙古后裔揭氏族谱及资料 序 坦率的说:面对自己家族的历史,似乎我从来不是亲历者,也不是参与者,甚至算不上旁观和远眺。于是我不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也很难描述,哪里是‘我们揭氏的根’,何处是‘我们揭氏的梦’,什么是‘我们揭氏的魂’。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书;有什么样的书,也就会有什么样的人。因此,必须重写我蒙古后裔揭氏家族的历史,重写我蒙古后裔揭氏的书! 700多年前我蒙古后裔揭氏祖先跟随忽必烈从蒙古高原色楞格河流域到了 大都北京,于1279年跟随忽必烈的哥哥来到南方江浙行省。元末明初公元1360年前后在江西永丰(今江西省广丰县)定居并繁衍生息。 我蒙古后裔揭氏六世祖是公元1330年元朝右榜状元笃列图。但对于他的先祖是谁颇有争议,一说其祖先是元朝时期永丰县达鲁花赤捏古氏的火室答儿,一说他是成吉思汗“四怯薛”之一逊都思氏的赤剌温的五世孙,遗憾的是至今未发现有族谱遗传。但在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文献,我们看到虽然历史长河的细节离我们远远而去,其中一些纪录由于种种缘故也莫名在变迁(这些缘故在后续的章节里会做详细的阐述),但是无论是捏古氏的先祖播而祝吾还是逊都思氏的先祖锁儿罕失喇、赤老温,他们在蒙古帝国建立之初,都是跟随圣祖成吉思汗打天下的兄弟。根据《蒙古秘史》记载:圣祖成吉思汗在蒙古帝国第一次分封95名重要功臣中,捏古氏是第 24位,锁儿罕失喇、赤剌温是第 27位的千户首领而被载入历史的史册。捏古氏和逊都思氏分别和铁木真家族是父系和母系的亲戚。由此我们得出结论:无论是捏古氏还是逊都思氏,到了今天要搞清楚他们中谁是我们真正的先祖已经不重要了!捏古氏和逊都思氏他们都是最早期蒙古部落里尼伦家族和迭儿列勤家族中很亲近的人,很巧合的是国内史记上明确记载着这俩个家族都有在铁木真少年危难时期,解救过铁木真生死性命的家族故事,这也是其他纯正蒙古部落的家族里面没有的!历史从那个时刻到现在已经 800多年,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既是赤老温后裔,我们也是播而祝吾的后裔,因为历史已经把我们和他们都融在一起,从内心的情感来说我们也无法否认他们其中任何一个,并且他们都是值得后人崇敬的先人,值得我们蒙古后裔揭氏子孙生生世世的追怀与纪念。 我们家族后来很多口口相传迁徙故事,都和逊都思笃列图密切相关,在后面记载中把先祖逊笃思的家族史详细描述。 关于我们的姓氏,据二十九世孙揭英年老人回忆,他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随其父一同给笃列图上坟祭扫时,亲眼见墓碑上刻着“揭笃列图”,但我们在查阅

蒙古史

蒙古对外征服成功原因 一、蒙古骑兵,纵横天下的无敌军团 作为一个游牧民族,一个以战争为生产的民族,蒙古军队的核心是蒙古骑兵。随着蒙古帝国的扩张,需要征服的地区的差异,作战方式的多样化,步兵、工程兵、攻城炮兵和水(海)军也开始出现,但是多数由被征服地区征召的民族担任。蒙古骑兵依然保持着帝国军队中的中心地位。蒙古骑兵是世界历史上最优秀最著名的骑兵部队,整个蒙古骑兵部队都是骑射骑兵,分为轻骑兵和重骑兵两种。弓箭,简单的蒙古复合弓(使用动物角和木材制成)是蒙古骑兵的标准武器。蒙古复合弓的拉力要超过80磅,有效射程在180米左右。据说蒙古弓箭有一些配备有两种箭头,有些箭头轻巧尖锐,适合射击远距离目标,有些箭头后重宽平,适合射击近距离目标。蒙古骑兵进攻开始时候,就是首先以骑射骑兵的弓箭不断向敌军进行火力覆盖,通常仅仅是这样的箭雨就可以让敌军产生巨大伤亡并陷入混乱,然后再以重骑兵加以冲击和歼灭。正因为蒙古人的部队清一色由骑兵组成,因此具有相当大的战略优势。由于军队中没有步兵,所以蒙古骑兵可以毫无顾忌地自由行动。由于单一的骑兵部队没有掩护步兵的责任,所以可以纵横驰骋,随意选择要攻击的地点,而步兵则没有如此强大的机动能力,无法及时增援,也正因为骑兵所具有的机动能力,可以使骑兵迅速转移攻击方向,使敌人来不及判断蒙古人的动向,从而掩盖了自己的战略意图。而且蒙古人没有后勤辎重部队,这一点直到第三次蒙古西征才得以改变。蒙古人的军队中,每个蒙古骑兵都有很多匹马,至少有四、五匹,最多有十八匹,在长途奔袭的远程进攻中,马歇人不歇,蒙古骑兵随时换马继续作战。由于大部分蒙古战马都是母马,所以蒙古骑兵在奔袭中只取一些马奶冲击,也随身携带一部分肉干和乳酪,有时甚至只喝一些马血,一如欧洲人的记录,“蒙古人生吃各种肉类,喝浑浊不堪的泥水”,其他的补给全部由战争过程中的抢夺得来,蒙古骑兵进攻如此之快,以至于很多地区都来不及进行坚壁清野。正因为蒙古草原的恶劣的自然环境,使长期缺乏资源的蒙古人形成了惊人的耐力和适应艰苦环境的能力,而蒙古马也同样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不挑剔食草和水,比任何一种欧洲的战马都能持续不断地跑更远的路。这种闻所未闻的持续不断的机动作战能力是蒙古人的对手无法想象的,很多对手几乎是在一阵旋风和闪电般的攻势下被摧毁了!游牧民族的骑兵作战也是最早的“闪电战”作战模式! 二.蒙古人还拥有一个庞大而严密的情报网 在每次大战之前都会有大量间谍进入即将进攻的地区刺探情报和散布谣言制造恐惧。蒙古的商队在为帝国赚取利润的同时也充当情报员的身份。蒙古军队在远征时候也会向被征服地区的周遍派遣大量骑兵进行侦察性进攻,为以后的远征进行准备。 三.蒙古人同样喜欢利用心理作战的方法。 蒙古人在攻占一个地区之后有可能将一部分战俘放走并驱赶很多难民涌向下一个他们要进攻的地方,让这些难民和战俘向所经过的地区散布恐怖的信息,造成即将被征服地区的恐惧心理和混乱,并消耗当地的粮食储备。在一系列的宣传战中瓦解敌人的抵抗心理。在攻城时候,蒙古人会驱赶被俘的当地人和士兵走在攻城的前列或者强迫他们操纵攻城武器,这样守城的士兵就不得不杀死自己的同胞或者亲人,有时候守军会因为无法忍受杀死自己人而放弃抵抗。这是成吉思汗在进攻中国中原地区之后想出的战术。 四、蒙古人的攻城武器 随着蒙古人逐渐统一草原进入农耕区,更多的城市也进入蒙古人的视野中。蒙古人以前生活的领域从来没有过城市,自然对于什么是城市、城市的作用、城市文化以及如何攻打城市都一无所知。骑兵长于野战但是却不适用于攻城,蒙古人在早期的攻城战中只能以骑兵的弓箭向城墙上的士兵进行打击,或者射出火箭点燃城内的建筑,然后骑兵下马云梯攻城。但是蒙古人的数量有限,在伤亡巨大的攻城战中往往得不偿失,如果总以骑兵下马强行攻城的方式进攻,可能中国还没有打下来,蒙古人就全军覆灭了。而且蒙古人还见识到了守城的金军士兵使用的火药武器的威力,那是女真人从汉族人那里学会的。很快,蒙古人从攻陷的中国城市中征召攻城技师,制造大量的攻城武器。它们包括可以发射巨石和各种燃烧弹的投石机,可以发射火箭的弩炮,用于攻破城门的攻城槌和可以打击城墙上的敌人的、可以活动的攻城塔楼。火药武器也被用于蒙古人的进攻中,“霹雳炮”(一种装有石灰的早期炸弹)、震天雷(装有火药和铁渣的炸弹,也称“铁火

蒙古民族历史概况

蒙古民族历史概况 蒙古民族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主体民族和自治民族。蒙古民族在繁衍生息、兴盛发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俗。 一、族源与族称 (一)蒙古民族族源 蒙古族起源于东胡系诸部族。即包括东胡、鲜卑、契丹、室韦——达怛。东胡人大约与匈奴同时见于史乘。东胡,是华夏人对当时内蒙古东部地区族属相同或相近的各部落的总称。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征服了东胡人,把他们划归左贤王统治。 东胡人及其后裔的居地大体上就是内蒙古东部地区。从昭乌达沙漠到额尔古纳河流域,是以东胡人和他们的后裔——鲜卑、后来的契丹、室韦——达怛人为主体的语言相同或相近,地域相连,风俗习惯也相似的各个部落的居住地。东胡后裔鲜卑人乘匈奴的衰败,占据了蒙古高原,强盛一时。“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人进入内地,并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秦、南凉等几个割据政权,后来拓跋鲜卑统一了黄河流域,建立了北魏王朝。7世纪以后,进入内地的所有鲜卑人最终同化于汉族之中。 在鲜卑人迁进内蒙古西部地区和内地以后,北魏时期在东胡故地居住的主要有契丹和室韦人。契丹人属于地道的蒙古人种。起初在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共有八个部落。他们在内部的争战、唐朝和突厥的统治、同邻族的战争中改变自己民族学面貌。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契丹国辽王朝后,其统治遍及蒙古高原,许多部落都向辽王朝称臣纳贡。1125年辽亡于金,而辽宗室耶律大石又在中亚建立了西辽国。这样,契丹人大部分同化于汉族以外,一部加入了形成中的蒙古族。 室韦——达怛人居住在呼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东西、额尔古纳河与黑龙江两岸。史籍称其“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室韦”。6世纪时,室韦——达怛人分为五大部,曾受突厥的统治,后与唐朝保持密切关系。室韦、达怛这两个名称在汉籍中可以互通互易,所以,我们可以称他们为室韦——达怛人。唐朝时,称室韦为“十三姓达怛”。室韦——达怛人的语言,保持东胡后裔语言的特点和方言,这种语言和方言,叫作原蒙古语。 (二)蒙古民族族称 蒙古民族的名称起源于蒙古地区东北部的一个室韦部落——蒙兀室韦。“蒙兀”是蒙古一词的最早的汉文译写,见于《旧唐书·北狄传》。蒙兀室韦的居地在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后来,关于蒙古一词的不同译写还有很多,如“萌古”、“朦骨”、“萌骨”,等等。写作“蒙古”,最早见于《三朝北盟会编》所引《炀王江上录》。“蒙古这个词开始只是—个氏族或部落的名称,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建立蒙古汗国以后才成为一个新兴民族的共同称谓。 二、语言与文字 (一)蒙古语言 蒙古语是古老的民族语言之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布在中国、蒙古国、俄罗斯个国家。中国境内的蒙古语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自治区。 蒙古语的主要特征有:在语音方面有严格的元音和谐律,即按照元音舌位前后或圆唇不圆唇进行和谐,如在一个词里,要么都是后元音(阳性元音),要么都是央元音(阴性元音)。但是前元音(中性元音)与后元音或央元音均可出现在同一个词里。在形态学方面以词根或词干为基础,后接附加成分派生新词和进行词形变化;名词、代词、形容词、数词、副词、后置词和形动词,都有数或格的语法范畴;动词都有时、体态、式等语法范畴。在结构学方面,名子中的语序都有一定的规律。通常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被修饰语之前,谓语在宾语之后,各种状语在句中都有一定的语序。

蒙古族民俗常识

教学内容:蒙古族的生产民俗 教学时间:2012年11月21日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蒙古族的历史、节庆习俗、服饰、建筑、饮食、歌舞、民族文化等要点; ②能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观赏视频、聆听音乐,让学生直接感受,引发思考,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②以导游讲解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生讲解介绍,多次给学生创造成功机会,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勤思考、爱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②通过视听欣赏,让学生用心去感知美,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蒙古族的节庆习俗。 教学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形象生动地介绍蒙古族的服饰、建筑、饮食。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这个地区有多少个少数民族?能不能说说都有什么民族?人数居多的是哪个民族?

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蒙古族民俗常识。 板书课题 2、学习新课 有没有同学知道是谁统一了蒙古部落? 我们一起把书翻到第二页,共同来了解蒙古族的来源,成吉思汗的简介和蒙古族主要分布的国家,人口数目。(课件) 解决老师课件的问题。 蒙古族被誉为“马背民族”、“草原骄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我们一起来学习蒙古族的生产民俗。 (1)狩猎民俗(出示课件)带着问题自由读文,解决问题。 ①狩猎方式主要归纳为两种:个人狩猎和集体狩猎。(板书)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个人狩猎和集体围猎的不同。②蒙古族狩猎的方法有几种?学生自行读文,汇报结果。③出示问题:蒙古族的狩猎活动为何在秋、冬两季进行?学生自己归纳,老师总结。 3、欣赏蒙古族生产民俗图片、民族音乐。 4、整理笔记。 5、课堂小结: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节课的重点内容,老师做归纳总结。 6、课后拓展: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书籍等方式搜集一些有关蒙古族的资料,留意一下身边的蒙古族朋友,看看他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民俗是我们平时所没有注意到的,请教一下他们,这些民俗有什么意义。 板书设计:蒙古族的生产民俗 狩猎民俗个人狩猎、集体围猎

蒙古族服饰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价值

摘 要 蒙古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文化灿烂。自古至今蒙古族的服饰艺术都存在着较高的审美价值。从蒙古族的出现到后来的建立元朝, 一直发展到现在, 蒙古族的服饰在人民的心中都有一定的地位,现已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蒙古族服饰内部却各具特色。服饰艺术是研究历史和民族风俗的宝贵实物, 从 蒙古民族服饰中, 我们可以透视其历史文化、社会风俗。

目 录 CONTENTS Array 1 . 蒙古族服饰的组成 2. 蒙古服饰的形成影响因素 3.蒙古族服饰蕴含的文化价值 4.蒙古族服饰的传承与保护 5. 图片欣赏

01蒙古族服饰的组成

1.1蒙古族服饰的四个组成部分 01首饰 可分为头饰、项饰、胸饰、腰饰、 手饰等五大类。头饰主要有头巾、 帽子、头带、头圈、辫钳、辫套、 头钗、头簪、耳环、耳坠等,是 蒙古族首饰中最绚丽的部分。 02 袍子 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 俗称“蒙古袍”。春秋穿夹袍, 夏季穿单袍,冬季穿皮袍、棉袍。 蒙古袍的特点是宽大袖长、高领、 右衽。袍子的边沿、袖口、领口 多以绸缎花边或虎、豹、水獭、 貂鼠等皮毛装饰。 03腰带 扎腰带既能防风抗寒,骑马持缰 时又能保持腰肋骨的稳定垂直。 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上提, 束得很短,骑乘方便,又显得精 悍潇洒。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 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 美的身段。 04 靴子 蒙古靴子是蒙古民族服装的配套 部件之一。蒙古人爱穿靴子,蒙 古靴分布靴、皮靴和毡靴三种, 根据季节选用。蒙古靴做工精细 考究,靴帮、靴靿上多绣制或剪 贴有精美的花纹图案。

1.2内蒙古东、中、西部蒙古族服饰的区别1.鄂尔多斯的蒙古服饰主要 与特殊节日以及婚庆、丧葬 关系密切。在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的服饰。其中包括款式、面料以及颜色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2.乌珠穆沁蒙古人的帽子、首饰和佩带品有男女老少之别。乌珠穆沁未婚或已婚妇女的装饰和发式也有明显区别。大多数乌珠穆沁部蒙古人偏爱白、蓝、棕、绿、黄色的蒙古袍。部传统蒙古袍的色彩具有一定的社会象征意义。1.鄂尔多斯 蒙古服饰 2.乌珠穆沁 蒙古服饰 3巴尔虎 部落蒙 古服饰 3R 3.巴尔虎蒙古族服饰从整体 款式上看,较多保留着古代 蒙古民族服饰的特点和传统 风格。男子主要穿以蓝、淡 蓝、紫红、深棕色团花缎为 面料的长袍和特尔利克,夏 季穿白色单衫,系桔黄、黄 绿、灰蓝色绸类腰带,腰带 靠下腰系,以上提袍为美; 妇女则穿以红、紫红、绿色 绸缎为面料的长袍和特尔利 克,系紫红、粉红、淡绿色 绸类腰带,以靠上腰系腰带, 使袍子上部贴身为美。

蒙古族的图腾崇拜-最新文档资料

蒙古族的图腾崇拜 无际的草原成就了蒙古族粗犷、豪放的性格,同时也形成了蒙古族特有的图形风格。要探寻蒙古族的艺术渊源,必须了解他们的传统文化风貌,并通过对其民间传统图形的研究了解蒙古族人在民族艺术上的审美追求。 一、蒙古族人对图腾符号的崇拜 列宁说:‘恐惧创造神。”《蒙古秘史》己载;‘成吉思汗的祖先是承受天命而生的李儿贴赤那,和妻子豁埃马兰勒一同过腾古思海,来至汗难名子河源头的不而罕山前住下,生子名巴塔赤罕根据蒙古语的解释,‘‘李儿帖赤那”意为“苍色狼”,“豁埃马兰勒”一词是“白色的鹿”。蒙古族自诩为‘苍狼白鹿”的后代,这显然有极深刻的图腾崇拜的意味。根据北方民族史、蒙古族的历史典籍中的有关记载,从蒙古族崇尚萨满教的神扯观念表现中也可推定蒙古先民确实将“狼”、鹿作为图腾进行崇拜。在蛮荒的北方草原,“狼”对于草原游牧人群来说是非常可怕的野兽。它们往往集结成群,无论捕食或对付进犯之敌,都协同战斗,团队意识极强,且凶猛而富有灵性。于是人们由恐惧而敬奉,把它们视作自己的亲属和同类,这也许就是“狼”图腾崇拜的缘由。“狼”的图腾崇拜不仅寄托了原始的蒙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尊崇,也传达了人类对自身力量和自我意识的认同与自信。作为图腾符号的‘粮”图形有着强烈的宗教意味。原始图

腾崇拜是蒙古族人的宗教信仰与审美取向的中介符号。蒙古族人民对“狼”图腾的崇拜,也涵摄了对“狼性”文化的审美意识的深刻体验。因此,“狼”图腾作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文化艺术符号,渗透进蒙古族文化的基因中,而审美文化、艺术活动作为文化形态也受其影响。由于受万物皆有神观念的影响,蒙古人对其他的动植物有着崇拜心理。根据考古及史料记载,蒙古族的图腾崇拜还包括有牛、马、羊、虎、鹿、蝶、鱼、佛手、杳花、莲花等图腾纹饰。虽然这些纹饰有些已经完全失去了原形,成为远古图腾文化的象征和回忆,但始终表现出蒙古民族特有的艺术活动与审美情趣。 二、蒙古族图形文化的样式特征 图形文化在蒙古族的文化中占有很大的份量,无论是图腾禁忌的图形样式,还是审美需要的物件装饰图案,都充满着蒙古族对生命、生活的态度。在原始信仰中,蒙古族人始终认为本氏族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是与它们有着亲缘关系,于是某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崇拜的图腾,也才有了古老的、著名的“狼”图腾的神话。因此说,蒙古族的图腾崇拜是对动植物的崇拜,实际是源于对祖先崇拜的一种对应转换,这种对应转换常常通过氏族起源的神话和图形展示出来。 蒙古族人对与他们共同生存、生长的动物和植物有着特殊的感情。如牛、马、羊、驼、犬、狼、鹰、鹿等及各种植物,象征着上天降下的吉祥,传达对幸福的理解与对理想的追求。聪慧的

蒙古族节日文化

蒙古族节日文化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蒙古族节日文化 春节是蒙古族传统的年节性大节。主要由祭火、除夕、初一等连续性节日组成,往往从头一年的腊月二十三一直延续到新年的整个正月,因而过年是一个综合性节日。 祭火神 蒙古人有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祭火神的习俗。他们认为火是生命的起源、家族的希望、纯洁的化身,而且传说这天是成吉思汗夫妻拜火日,所以蒙古人这天要拜火祭灶。拜火祭灶以前,家家户户必须进行环境大扫除。二十三那天每家煮数个羊胸叉,熟后取出并简单剔去肉,把几个羊胸叉骨叠在一起,用羊毛捻线缠绕,里面放入芨芨草、柏叶、佛香、红纸、圆饼、红枣等食物再用哈达包裹,黄昏时用其祭灶。再用羊肉汤、大米、糜米和红枣、奶酪等焖制成“祭灶饭”蒙语称为嘎林布达。祭灶时男主人或长辈高举盘中的羊胸叉骨,唱祭灶词,赞美火神并祈祷保佑,其他家庭成员在其身后频频磕头拜火;然后焚烧羊胸叉骨,每人轮流手捧盛有肉汤和酒等制作的“哈利木”并舀三勺敬献火神。最后结束祭灶拜火仪式。然后进行萨察礼,用羊肉、哈利木、美酒、奶食的德吉祭祀天地祖先和神龛。而且这一天要把祭灶拜火的美食相互赠送品尝,并认为谁家的祭灶饭味道最美,说明来年他家将兴旺发达。 除夕 是蒙古民族传统年节性系列节日之一。年三十要煮全羊或羊背子。太阳落山时,先要祭祀祖先供奉神佛,屋外要在选定的方向敬献各种食物德吉,屋内祭神龛,点酥油灯,祈求祖先和神灵的保佑。天黑时,门外要挂酥油灯,全家人团聚吃羊背子。之后大家包蒙古包子。午夜,吃团圆饭。蒙古族的年夜饭由两部分组成,即黄昏时吃羊背子,午夜吃蒙古包子。年夜饭后还要守岁。 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佛晓时分,要全家出动点天灯,烧旺火举行拜天仪式。在旺火旁摆放盛满食物的供桌,桌前铺一块新毡子,全家人以长幼为序面向南方磕头拜天,行萨察礼,放鞭炮,绕火净身。拜天仪式之后,要行拜年礼。长者首先进屋坐在正位,晚辈们依次进屋磕头请安,献哈达,互换鼻烟壶;长辈要高声祝福,并给压岁钱。拜年结束,全家人围坐一起喝新年早茶。新年茶有严格的程序和礼仪,首先把新年茶的德吉献给神佛,然后敬给老人。喝新年茶时还要给长辈敬酒,长辈要给孩子们一份礼物。家庭拜年礼结束后,便骑上快马成帮结伙地走浩特串苏木,开始了邻里亲朋之间的拜年活动。 马奶节 马奶节是以马之乳汁祭祀苍天大地的日子,是蒙古族崇马之俗的一种表现。马是蒙古人生命中的一部分,喜马、好马、爱马、敬马是蒙古族人的天性。马奶节,又是蒙古族崇尚白色的一种象征,马奶是众畜之乳,被认为是最圣洁的白色乳汁。每年夏季开始挤马奶和中秋停止挤马奶时,牧民们都要举行马奶节,祝福风调雨顺,水草肥美,五畜兴旺,奶食丰收。主人首先选定吉日,提前公布于众,并向邻近牧民发出邀请。马奶节前两三天,主人要请驯马能手把马群集中起来,套抓小马驹栓在牵绳上,并禁食马奶。之后,挤马奶制奶酒。 马奶节的仪式是由九位骑白马的骑士和主人共同完成。首先由九位骑士从牵绳处骑马到蒙古包前,主人要用银碗给骑士敬鲜奶,骑士品尝后按顺时针方向绕蒙古包一周,再回到牵绳旁。这里已经备好摆放羊背子,奶食品等供桌和装满马奶的木桶,骑士用套马杆抬起木桶,边行边用木勺进行萨察礼(把马奶抛向空中),祭祀

达斡尔族民族历史及现状情况

(一)达斡尔族民族简介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下简称莫旗)是全国仅有的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另外两个是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之一,也是全国唯一的达斡尔族自治旗。 2013年达斡尔族3.28万人,占全旗总人口的9.43%,占全旗少数民族人口的47.81%。 全国达斡尔族人口共有12.4万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和新疆等三个省区。其中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是达斡尔族的主要聚居区。莫旗是全国达斡尔人最集中的地方,也是达斡尔族文明的发源地。 3、民族由来 据许多学者研究表明,达斡尔人是古代契丹人的后裔。唐宋年间,达斡尔先人在我国北方建立辽朝,后被金朝取代。金元时代,达斡尔先民除一部分北避到黑龙江上游南北岸外,还有一部分从属于金朝,仍聚居在讨浯河(今洮儿河)流域,直至元末才北迁。元代的达斡尔族是蒙古势力扩大以后,汇入蒙古的契丹达斡尔族,所以,他们一直将契丹达斡尔的传统保留下来。元灭后,达斡尔先人遗留于黑龙江上、中游地方,主要在北岸。明初,曾设奴儿干都司、海刺儿千户所以及许多卫来管理达斡尔族。清初,达斡尔又成为扩大后的满洲的一部分,被套满族称为“伊彻满洲”,即新满洲

(进来的满洲之意),直至清末、民国年间,达斡尔族在蒋介石实行的只承认五族共和的大汉族主义民族政策下,只能被称为“达斡尔蒙古”。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关照下,达斡尔族才被承认为单一民族。 4、风俗习惯及民族特色 在服装上由于达斡尔族一直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区,并受生产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过去以皮制服装为主。后来,随着产品交易的发展,纺织物服装在达斡尔族中流行。直到解放前后,皮制衣物仍为达斡尔族群众所钟爱、穿用。时至今日,达斡尔族在喜庆活动和节日里都要身着西装或精心制作的艳丽的本民族服装。 在饮食构成上,以前达斡尔人因狩猎、放牧等原因肉食占较大比重,近代转为粮食为主,但在节日和宴宾待客时,有些传统的食品和吃法如“手把肉”、“坤必乐菜”等仍为绝大多数达斡尔人所偏爱。 在居住上,达斡尔族人定居已有悠久的历史了,早在黑龙江沿岸时就建有村寨和房屋。达斡尔族的村屯和住房(主房)一般是座北朝南而建。住房大小两间、三间、五间不等。主房庭院两侧为厢房,或盖仓库、碾房,庭院四周围以木质栅栏或篱笆。房屋为土木结构,用松木或柞桦木做屋架,以沼泽塔头挤垒外墙,里外抹泥。屋顶铺细柳枝编织成的房盖,

内蒙古近代史料

内蒙古近现代档案史料 (一)、通志 内蒙古十通 刊野、王新民:《旅蒙商通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 刊野:《内蒙古文化大革命通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 刊野:《内蒙古轶闻旧事通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 刊野:《内蒙古民俗风情通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 刊野:《绥远通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 刊野:《内蒙古知识青年通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 刊野:《内蒙古旅游资源通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 刊野、宿梓枢:《呼和浩特通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 刊野:《内蒙古国土资源通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刊野:《内蒙古自然灾害通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二)、地方志 哲里木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哲里木盟志》方志出版社2000 呼伦贝尔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呼伦贝尔盟志》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9 呼和浩特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呼和浩特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兴安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兴安盟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包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包头市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 巴彦淖尔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巴彦淖尔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 乌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乌海市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 锡林郭勒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锡林郭勒盟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 赤峰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赤峰市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 阿拉善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阿拉善盟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 伊克昭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伊克昭盟志》现代出版社1994 (三)、档案史料 牧人《内蒙古自治区盐业史料》内蒙古盐学会1997 林明《内蒙古的新生》内蒙古平明出版社1952 以下来自于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 《兰台印记》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2009 《内蒙古统战史档案资料》档案出版社1987 《内蒙古自治区运联合会》北京档案出版社1989 《内蒙古文史竺书》档案出版社1986 《内蒙古民族团结革命史料》档案出版社1983 《绥远九一九起义<史料专辑>》内蒙古档案馆1986 《内蒙古农垦研究》内蒙古档案馆1986 《内蒙古水利档案史料》内蒙古档案馆1987 《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史料》内蒙古档案馆 《准格尔萨克衙门档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四)、论文 曹永年:《内蒙古历史渊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蒙古族传统文化资料

蒙古族传统文化资料 惟妙惟肖的蒙古族剪纸文化我国许多民族都有着剪纸这项民间艺术,而蒙古族的剪纸艺术却应用广泛,其历史却可以追寻到北魏时期,在这样代代相传的千古遗风中,使得剪纸艺术更加的贴近生活。 剪纸是蒙古族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学研究,其渊源可追溯到北魏时期,而学术界观点是远古时代。他们认为那时人类就已经发现和运用了以影像作为形象表记的艺术手法,并相继创造了在各种材料上镂刻、透空的艺术语言。这种完善的远古艺术手法在原始社会的岩画、彩陶、红山文化的玉雕、匈奴与东胡铜器等都有所体现。今天的民间剪纸与之在造型方式和外部特征上极其明显的一致。这充分说明它们之间的传承和延续关系。民间艺人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将千古遗风代代相传,使剪纸艺术成为一种贴近生活、植根于大众的民间艺术。 蒙古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无论从信仰文化、服饰文化、节日文化到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民间剪纸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空间象征和族群生命记忆的功能。 蒙古族剪皮艺术最常被用来装饰马鞍及鞍垫,多用皮剪成鸟、盘肠、回纹、交叉图案等纹样贴绣缝缀于马鞍上,既醒目大方又富有装饰感。剪皮贴花还多用于民间流行的盛乳

革囊等生活用品上,或摔跤服等服饰上。 在丰富多彩的蒙古族民间刺绣中,有靴花、枕花、鞋花、肚兜花、荷包花等不同类型的剪纸图案,还有毡绣和服饰贴花都是先剪后绣、剪绣结合的。蒙古族剪纸风格单纯质朴富有草原的乡土情趣,多以盘肠、卷草、花鸟、卷云,石榴、西瓜、葫芦等作为刺绣图案,有些花边和角隅纹样采用规则对称或重复的二方连续图案。 在草原牧区的剪皮与剪纸中,多采用造型奇异的形象,具有粗壮、热烈、奔放、丰满和简洁的特色,多数作品以半侧身的形象出现,以程式化的方式表现物象的各种结构,充满生命的活力。如在剪纸中点可以表示头饰中的珍珠、动物的腿、树的叶、锯齿纹可以代表鸟兽的毛以及衣服的皱褶等。剪纸布局也采用了透明透视的方法即大小套叠,如大动物身上刻小动物,大动物一般都被视为是小生命的母体,小动物可以是腹中的胎儿,具有强烈的的装饰效果,这种装饰风格在北方原始岩画中也可以看到。

内蒙古宁城蒙古族中学2021届高三考试历史试卷 含答案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单项选择题Ⅰ:1~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824年,诗人元稹为白居易的诗集作序,写道:“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模刻),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拿着白诗印本去换茶换酒)者,处处皆是。”上述材料反映出() A.雕版印刷已应用于诗歌B.活字印刷已经广泛使用 C.官员文化素质大大提高D.诗歌发展出现最高成就 2.16世纪前后,西北、东南、北直隶,山西等地的冶铁炉可容纳矿石2 000斤,每日出炉6次,每炉产铁200斤,当时已经可以生产重达千斤的大船锚;炼铁燃料“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山西为煤炭主要产区,“黧面短衣之人填街塞路”。据此判断() A.明朝末年冶铁业经济繁荣B.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C.煤炭的应用范围发展迅速D.煤炭用于日常生活 3.雅典人认为,无视法律的专制政体是最坏的政体。雅典还树立了刻有反僭主法的大理石石碑,规定企图在雅典建立独裁统治的人,任何人杀死他都无罪。公元前514年,两位青年因刺杀僭主失败被害,雅典人尊他们为一代英雄,并塑像以资纪念。这说明雅典制度() A.人民主权B.法律至上C.轮番而治D.公民意识 4.1839年,林则徐组织编译了《滑达尔各国律例》,并运用其条款“各国有禁止外国货物进口的道理”来证明禁烟的合法性,从而要求外商出具保证书。这说明林则徐() A.运用西方法律维护国家利益B.强调建立近代外交制度 C.系统实践“师夷长技以自强”D.主张采用西方政治体制 5.英国人密迪乐向太平天国将领提出进行鸦片贸易,遭到严厉拒绝。后英国特使又就《南京条约》中的“条约权利”向太平天国提出要求,被置之不理。这主要说明太平天国领导者() A.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B.初步形成了近代外交理念 C.具有朴素的独立自主意识D.具有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6.据记载,18世纪的英国商人一旦富有就购置地产,而拥有土地的乡绅则将其土地收入积攒的财富主要用于投资商业企业或政府公债。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社会阶层的垂直流动性较强B.资本活跃在诸多经济领域中 C.地主仍是社会的主导性力量D.商人与地主联手控制了经济 7.美国电话之父贝尔于1877年创办贝尔电话公司;爱迪生发明电灯后立即创立自己的电器公司;德国卡尔·本茨1885年发明汽油动力车,次年便成立奔驰汽车厂;美国莱特兄弟1903年制造出第一架飞机,1909年创办莱特飞机公司;瑞典化学家诺贝尔拥有100家工厂……从此类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经济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B.工厂开始逐渐取代了手工工场 C.发展重化工业成为当时主要潮流D.科技成为推进经济的重要动力 8.1937~1942年,中国沿海工厂企业迁移到西南和西北地区,西部工厂数增加,如下图所示,西部工厂数的这一变化()

一个蒙古族谈的历史及民族问题

一个蒙古族谈的历史及民族问题(2008-11-17 14:48:01)转载标签:宗教外蒙蒙古族民族问题成吉思汗中国杂谈分类:网络精选文摘 首先说说民族,请诸位网友自己问自己,一个民族你们认为什么最重要,文化、血缘、利益,在这三样中你们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基础。 一个民族之所以称为民族是因为有他核心的精神,就如中华民族(汉族)有诸子百家、忠孝节义礼义廉耻,海外华人即便是有了外国国籍在外漂流了几百年但是中华的印记还刻在骨子里永不消磨,我家很多人虽然身份证上写着蒙古族,但是每年祭祖都要冲着老家的方向,有些东西不是所谓身份证明就能抹杀了的,文化的印记永远镌刻在中国人心中,按靠苛刻的定义,中国没有几个民族,大多数都是族群,能够上民族之称的只有汉族、维回(回教民族放在一起毕竟信仰统一)、藏族(算半个),其他的只能算是族群。 满族和蒙古族为什不能算是民族,中国蒙古族的原因我说过,他的主体没有了别看喊着成吉思汗很响,但是情势需要让他们批判成吉思汗也会很痛快的;而满族从血缘到文化还有什么,以前一直宣扬自己是纯的,但是基因检测证明他的汉族血统占据主体,加上汉八旗的话,这个少数民族从血缘上完全可以看成是汉族分支,而文化他又有什么文化? 读马戎教授的文章,你会感受到现代版本的夷变夏夏变夷,马戎是回族,可是他或许比很多汉族都爱国,这是文化认同,而大量的汉改少又是什么认同,利益吗?基于政策优惠的利益共同体,连利益认同都算不上,我们现在需要什么样子的认同感,文化血缘利益我们需要什么?让少数民族认同什么拥护什么?我们的政策该如何修改? 先说说认同吧,认同中国、认同中华民族/汉族,我说的直白一些,中国大多数少数民族实际上离不开汉族,离开汉族他们一文不值,例如某些独立势力,如果没有中国也就没有人会养着他们,这群人的存在即是给中国捣乱的搅屎棍。有了汉族才有了中国,汉文化是中国当之无愧的代表,也许说的不好听,但是事实如此。 那么少数民族的认同该如何定义,这里先要分清少数民族中那些能成为民族,那些称为族群,标准大家各自标准不同,作者就不设一个标准了。本人因为算是一个少数民族也认识一些少数民族就来说说,第一,并不认为自己和汉族有区别或者就是汉族一部分、分支;第二,虽然有区别,但是主体上认同中国自认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愿意为国家出力;第三,有强烈信仰凝聚力,大多数族人和汉族不同,有国家认同感而没有文化认同感;第四,感觉和中国、中华民族、汉族格格不入,仇视中国或者漠视。 我们怎么建立一个有利于国家的民族政策,我觉得只要把少数民族文化等同于地区文化,把少数民族弱化为地域概念,政策上不必照顾只要平等(南方一些地区近两年开始实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优惠一体化可为借鉴)即可,过分的民族照顾以及民族划分是在凸显民族分歧,而不是融合,如果当初没有这套政策,现在我们谈论的就没有意义了。中国自古就有夷变夏夏变夷理论,认同中国文化中国利益的就是我们的同胞,不认同的自然是外人,标准很简单,就看我们怎么做。在现代打打杀杀已经不能解决问题,文化经济的交流侵略虽然看不到刀光剑影,但是会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彻底失去其原创文明,文化道德价值观被置换,皮还是那张皮芯被换了,参见台湾绿营。

蒙古族的丧葬习俗

民俗与民族音乐 蒙古族的丧葬习俗 【摘要】: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因受到气候、经济、文化、生产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的蒙古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作为最重要的礼仪之一的丧葬礼仪,自然也有着其独特的风采。本文将从蒙古族丧葬习俗发展概况、蒙古族丧葬葬式和丧葬礼仪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关键字】:蒙古族丧葬习俗发展概况葬式 一、蒙古族的丧葬习俗发展概况 蒙古俗语说:“人即生墓始形”。大概意思是,人一生下来便逐渐走向死亡,作为生命的客观规律,死与生同样不可避免。就像人活着的时候状况各异,死亡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一样,吊丧方式及其体现的丧葬习俗也有一定的差异。从整体上看,几个世纪以来,蒙古人丧葬风俗的变化要比其它风俗的变化要大的多。由于各地各部族所处自然和社会人文环境的不同,其习俗也有所区别。 在13世纪以前,蒙古人“以高声痛哭表示哀悼”,而接受佛教后,蒙古族的这一传统发生了转变。佛教认为“哭喊会使亡灵受惊迷路,如泪水沾尸体,亡灵会沉入泪海而不能转生”,因此,13世纪后的蒙古族在进行吊丧的时候只准啜泣而不能哭喊。 到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蒙古民众广泛接受佛教以后,尤其是被满清征服以后,蒙古人接受外来丧葬习俗比较多。天葬、火葬、木(或石)棺土葬等都是在那才出现在蒙古族的丧葬中的。 民国时期的蒙古族的丧俗,因地而异,但大体上来说,其丧俗可分为三类:靠近汉族的地区,接受了汉族的土葬习俗,盛行土葬;在内蒙古地区多实行火葬和野葬。民初以后,由于民族杂居地区不断扩大,农业区、半农半牧区逐步走向定居,丧葬习俗也在不断改变。在牧区基本还是沿袭野葬方式,在农区基本采取土葬。因受到萨满教和喇嘛教的影响,蒙古族的丧葬中具有浓厚的宗教主义色彩。人死后要请喇嘛念经,要给寺庙和喇嘛赠送一些牲畜、钱财等物品,请他们为死

蒙古族通史

清朝对蒙政策对蒙古后期发展的影响 满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得以统一全国并统治中国长达二百余年,这里虽然原因很多,但其中它妥善处理了与蒙古民族的关系,和蒙古封建主广泛建立联盟,使之成为其政权的可靠支柱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清王朝初期,统治阶级的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首先拉拢周围的蒙古族贵族,采取一些联姻等手段并且恩威并施将漠南的蒙古族臣服于旗下,在利用这些力来对付其他蒙古族各部。因为蒙古族分别有漠南、漠北和漠西三大部系。蒙古族三大部系在祖国的边疆过着游牧的生活。清朝入关之前,为了防止蒙古族各部时期成为边疆势力,采取了一系列镇压与怀柔并举的政策, 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终于使蒙古族各部成为了大清王朝的臣属。如何联合和治理蒙古,历史的经验教训是深刻的。与匈奴的“和亲政策”,也不同于北宋与契丹的“城下之盟”,如果采取明朝修长城的办法,想用一条军事上的防御工事做为分界线,扼守蒙古人南侵,结果徒劳无益。明朝时,蒙古瓦刺部打到北京德胜门,清初,皇太极突破长城直袭山东充州等地,都说明,只靠一条军事设施,来解决中央王朝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不会得到圆满结果。所以,清王朝主张,“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而较长城更为坚固”的方针,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一整套管理措施。但是这些政策也给后来的蒙古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联姻是清帝笼络蒙古的重要措施,长期的满蒙联姻,使蒙古很多部的领主贵族世代与清皇家保持姻亲关系,皇家格格、公主与她们的蒙古额驸,又繁衍大量的子孙后裔王公台吉,他们都与清帝有甥舅或外孙外祖父等关系,不少人又被清帝指婚,招为额驸,每年,他们还要轮班到北京或承德觐见皇帝,接受宴赏。累世联姻,扯不断的血脉亲情,进一步增进了蒙古王公贵族与皇家的情感。这些皇家姻亲领主贵族,是蒙古稳固隶属清中央的重要向心势力。作为与清室联姻较多的喀喇沁部,更是如此。据《清朝公主下嫁赤峰实录》中的史料记载,有清一代,清王朝与喀喇沁部蒙古的联姻次数达到一百多次。这种联姻行为的频繁,使得喀喇沁与清廷的联系更加密切起来。满蒙联姻在喀喇沁蒙古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清朝满蒙联姻规定,公主和贵族女子嫁往蒙古时,有一定数量的陪伴人员,凡公主下嫁,必具媵送。大量的陪送人员在蒙古草原安家落户,他们将内地的比较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带到了当地,推广农耕技术,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到18 世纪后半叶,在长城沿线的归化、热河、察哈尔一带,形成了相当数量的农业区,改变了当地单一的游牧经济格局,促进了半农业化的进程,很多蒙古牧民开始转向务农。如卓索图盟土默特旗、喀喇沁三旗,到1749 年有耕地二千五百五十六顷,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大麦、青稞等作物。公主、格格的下嫁,她们带来的陪嫁户开始在喀喇沁这一传统的游牧区种地、种菜、开荒务农,使当地蒙古人逐渐意识到农业的重要性,它不仅增加了当地的税收,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原来喀喇沁地区蒙古人粗放型耕种。受汉族移民潜移默化的影响,喀喇沁地区的蒙古人“渐染汉俗,操作亦如汉人”。这些外来人口,对于喀喇沁地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移民的迁入,解决了喀喇沁地区人少地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荒地的大量开垦,加速了喀喇沁地区的农业得到开发和发展。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工商业也有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清朝时期,蒙古地区形成了诸如归化、恰克图、绥远等著名的商业城镇。凡出嫁蒙古的皇家公主、格格等,都要媵送奴仆人户及人口,以供服侍,使她们在异乡的草原游牧地区,仍能保持在京时的贵族生活方式。此外,公主、格格的下嫁也带来

蒙古族

蒙古族 蒙古族崛起于我国北方草原,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蒙古族在我国有581万人口,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青海等省市自治区。在国内其他省市自治区也都有一定数量的小型聚居和散居的蒙古族人口,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内蒙古自治区有近403万蒙古族人口,是蒙古族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蒙古族起源于额尔古纳河流域,是古代东胡系统室韦诸部的一支,唐代史料称之为“蒙兀”。经过几个世纪的繁衍、发展,蒙古各部逐渐分布在蒙古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并曾臣属于辽、金王朝。1206年,蒙古贵族首领铁木真(即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高原诸部,建立了蒙古汗国。接着,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们又先后攻占了西夏、金和南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统一的元王朝,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版图,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为中西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为中华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元朝灭亡以后,蒙古族统治势力退居蒙古草原。明朝时期,为了削弱蒙古族封建统治者的势力,采取分离蒙古族的手段,蒙古族社会经济走上了严重衰退的道路。清朝前后用了一个半世纪以上的时间统一了蒙古各部,对蒙古族采取了实行盟旗制度,分封官爵,进一步推行喇嘛教等政策,强化了蒙古族的封建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蒙古族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蒙古族人民多次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斗争。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北方地区负责人李大钊等同志的关怀与培育下,在北京蒙藏学校学习的蒙古族优秀青年乌兰夫、奎璧、吉雅泰、多松年、李裕智等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于革命事业。从此,蒙古族地区的革命斗争走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道路。1947年5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蒙古族地区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 历史上,蒙古族经济以畜牧业为主。畜牧业是蒙古族衣食住行等生活基本物质需求的主要来源。在长期的游牧生产实践中,蒙古族积累了许多经营畜牧业的经验。随着历史的变迁,蒙古族由逐水草而居发展到现在的定居放牧,并早巳不再是单纯经营畜牧业的“马背上的民族”了,农业、工业、林业、交通等各项生产经济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蒙古语是千百年来蒙古族通用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蒙古语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各方言内包括若干土语。现在蒙古族通用的文字是13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的,经过多次改革,已经是规范化的文字。蒙古语言文字在新闻、出版、教学、广播、电视、戏剧、电影、网络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蒙古语言文字事业正在蓬勃发展。 蒙古族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12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建立蒙古汗国后,为了培养各方面的人才,命塔塔统阿教太子和诸王子以畏兀字书写蒙古语,这是蒙古族教育之始。元代时,蒙古族学校教育逐步形成。蒙古族按照中原的教育制度办了许多学校,培养了越来越多的蒙古族学生。新中国成立后,蒙古族人口分布较为集中的内蒙古、新疆、辽宁等省自治区,逐步建起了蒙古族小学、中学和学前班,在大学里开设了蒙古语言文学系和以蒙古语授课的各类专业。50多年来,已经培养了大批蒙古族知识分子。 蒙古族在1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传统的马刀舞、盅碗舞等节奏欢快,舞步轻捷;各种长调、短调民歌舒展奔放,体现了蒙古草原的坦荡和牧民宽广的胸怀,以及淳朴、热情、豪放的性格。深受群众欢迎的说唱艺术“好来宝”、历史悠久的马头琴等,展现了蒙古族民间艺术的神奇色彩,是蒙古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自蒙古族创制文字以来,历史、文学等方面的著作相继问世。《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江格尔》等,为人们了解和研究蒙古族历史、社会、经济、民俗、文学、语言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有珍贵的文学和史学价值。蒙医学历史悠久,积累了诊治疾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并有《饮膳正要》、《蒙医验方集》、《识药晶鉴》等医药著作为蒙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近十几年编写出版的《蒙医基础理论》、《临证医学鉴》等蒙医著作,丰富和完善了蒙医学的理论。蒙古族在文学、历史、天文、医学、地理等方面为我国科学文化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