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案例)中建总公司的集团管控案例

(企业管理案例)中建总公司的集团管控案例
(企业管理案例)中建总公司的集团管控案例

中建总公司的集团管控案例

一. 中建总公司简介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简称中建总公司)组建于1982年6月11日。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建总公司已发展壮大成我国规模最大、人才最多、品牌最佳、主业最突出、国际竞争力最强的特大型建筑集团和最大的国际工程承包商。到2005年底,资产总额由2002年底的741亿元增长到1056亿元;公司在国际承包市场累计签订合同额31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80亿美元,建成项目4578个,创造净利润15亿美元,继续保持全国外经领域的龙头地位。2005年在国际权威机构ENR最新公布的世界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排名中,中建总公司排名位第17名,成为唯一一家进入前38名的中国企业,公司入选2005年《财富》全球企业500强。

二. 中建总公司的改革之路

近20年的国有建筑企业改革,在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国有建筑企业效益的连年滑坡和亏损面的逐步扩大是不争的事实。

根据建设部建[1995]188号文《建筑业工业化发展纲要》,国有大型建筑企业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调整企业结构,发展成为包括规划设计、科研开发、房地产经营、总承包、施工承包、物资采购、机械制造维修、运输等业务的综合性的资金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的企业或企业集团。

中建总公司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是为数不多的不占有大量的国家投资,不占有国家的自然资源和经营专利,以从事完全竞争性的建筑业和地产业为核心业务而发展壮大起来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中建总公司的实践证明,国有企业在完全竞争行业大有可为,在国际市场

的竞争中,同样也大有可为。

中建总公司在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框架下,近几年的改革发展取得了令人惊喜的进展,体质机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且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主要抓好了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大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力度

建立规范合理的工程建设总分包管理体系。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要求,建立“综合总包、专业分包、劳务分包”三大层次的工程建设总分包管理体系。综合总包类企业,即指在工程承发包市场上独立承包综合类工程的建筑业企业。专业类分包企业一般只能在分包市场上向总包单位分包工程任务(特殊工程除外)。劳务分包类企业既可向综合总包类企业分包任务,也可向专业分包类企业分包任务。

规范发展建筑企业集团。依法建立规范的集团体制,处理好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集团母公司要逐步增强科研开发功能、工程总承包功能、投资融资功能和跨国经营功能。集团内部的集团层次不宜过多,各子公司之间的经营范围应各有所侧重,以避免内部同业竞争。鼓励和支持建筑业企业集团发展,充分发挥企业集体技术优势互补的组合效应,专业分工协作的规模效应,资金集中运作的放大效应和整体效应。

2. 全面推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严格按《公司法》建立和完善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依法建立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形成相互依托、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

企业依法行使法人财产权。出资人以投入企业的资本为限承担有限责任,并依附股权比例行使重大决策、人事任免和收益权,不得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依法享有资产占

有、使用、支配和处分权,建立健全企业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逐步解除企业历史负债和社会包袱。要根据企业债务形成的不同原因,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和措施予以妥善处理。要避免不良债权债务带入改制后的企业中,企业办社会职能要结合当地条件和可能,逐步移交给地方社区服务组织统一办理,近期内可采取联办或托管方式逐步过渡,明确责任主体,保证企业轻装前进,参与市场公平竞争。

3. 继续推进建筑业企业项目管理体制改革

完善项目经理责任制。项目经理是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工程项目上的代理人,受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委托和授权,在授权范围、授权内容和授权期限内行使职权,不得越权。项目经理在授权范围内指挥本工程项目的生产经营活动,调整并管理进入工程项目的人力、资金、物资等生产要素,有权决定项目内部具体的分配方案和分配形式;设备购置、主要材料采购、资金回收与使用等权力应集中于企业。

建立和完善项目成本核算制度。推行项目管理要坚持:“企业是利润中心,项目是成本中心"的原则,正确处理企业与项目的经济利益关系。企业应当坚持每个项目单独核算,落实责任会计,加强成本管理。项目实施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和费用台帐。企业一般应以项目成本作为项目经理经济责任的重要考核依据,项目完工后,应通过审计确认的项目经济责任目标实现情况,认真落实奖罚。

按照优化和动态的原则组建项目管理班子。项目管理班子的人员配备应本着"精干高效、结构合理"的原则,根据工程项目的规模、结构、工艺和技术复杂程度及管理工作量的大小来确定;人员来源于企业各职能部门,由项目经理提名,企业审批。项目班子成员在接受项目经理领导的同时还应接受企业职能部门的指导、检查、监督和考核。项目经理部人员尤其是项目经理从工程开工到竣工施工全过程,一般不应随便调换。

4. 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积极参加社会再就业工程

建立和完善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建立和健全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都应当进入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并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签订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协议。中心保证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发放和代缴养老、医疗保险金。

采取多种途径分流和安置企业下岗人员。如创办三产、转岗培训、买断工龄、停薪留职,内部退养、自谋职业、协调外调等方式分流企业富余人员。企业应采取多种方式努力创造就业条件,包括投资入股、参股、出让产权、产权划转等,以此带走部分下岗和分流职工,也可对自谋出路和主动要求分流的职工群体提供一定时期内的资金支持,帮助其通过自身努力寻求新的工作岗位。

积极参加社会再就业工程。下岗和分流人员应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获得重新就业机会。企业对待业期间的职工应逐月发放失业救济金和保险金。企业确因经营困难,无力支付富余人员工资的,可向当地政府申请,批准实行地方财政贴息、企业主管部门调剂、银行提供贷款的\"三家抬\"办法解决职工的基本生活费。

5. 进一步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要配备好一把手

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加强企业领导班子考核和评价,健全民主生活制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加强民主监督,坚持职代会评议企业领导干部制度;对因经营管理不善而严重亏损的企业一把手,一年黄牌警告,两年予以撤换;切实加强和完善企业领导制度,将那些事业

心强、责任感重、懂经营、善管理、通技术、精业务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各级领导岗位。

抓好企业领导班子成员培训。不断增长其法律、经贸、外语、财会、科技、信息和现代营销等知识,逐步提高经营素质和管理水平。努力造就一支职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建筑企业家队伍。

6. 推进建筑企业技术进步,捉高企业整体素质

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要通过政策引导和经济支持,鼓励企业推广应用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提高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支持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加强企业的人员培训。支持大企业和企业集团设立培训中心。重点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项目经理和关键岗位操作工人,并将培训、考核与上岗、晋升挂钩。切实加强企业管理。重点是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和完善基础管理工作。

从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来看,国有建筑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将成为未来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以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为核心,必将引起其他配套机制的改革和跟进,其中包括政资关系、政企关系、政社关系、政府框架、企业管理、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财税制度、会计制度、以及民商法规等各方面的变革,这些制度的变革,主要是围绕国有企业的战略重组来开展的,但是从深层次上看,这些制度变化恰恰是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在的经济发展势态来看,国有大中型建筑企业要以改革为动力,加强企业改组、技术改造和企业内部管理,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解决企业历史包袱问题,采用各种措施增资减债,改善企业负债结构,使企业轻装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增强活力,大大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企业效益。优质、高效、快速的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向社会提供质量优良、功能完善、价格合理的建筑产品。

三. 中建总公司集团控制力建设

中建总公司在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框架下,近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惊喜的进展,体质机制发生了

深刻的变化。为了加强集团的控制力建设,企业在公司治理、内部制度、市场行为、发展规划、突出主业、缩短管理链条、降低成本、强化管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刻改革和广泛探索,并且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1. 突出主业,优化企业业务结构

劳动密集型的建筑行业是完全竞争性的微利行业,要实现做强做大的目标,必须突出主业,优化业务结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建总公司着眼于理顺集团体制,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基本方向,抓住施工企业资质就位的契机,以货币资本、人力资本和品牌资本为链接,进行资产重组和整合,组建和壮大三家重点骨干企业。

第一家是中国海外集团有限公司。主要以在香港上市的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为主体,从事地产开发、实业投资和工程总承包业务,是中建总公司的主要利润产出点。

第二家是中海地产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新的融资渠道和银行借贷的杠杆作用,大力增加优质土地储备,在市场竞争中实施规模经营和品牌经营战略,尽快发展成为市值大、品牌响、效益佳的国内上市地产企业,并通过地产业的超常发展,有力支持中建总公司工程承包业务的拓展,极大地强化中建集团有别于同行的竞争优势,使中建总公司尽快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承包和地产企业集团。

第三家是中建国际建设公司。充分利用“中国建筑”的品牌和规模优势,将中建总公司海外经营的优良资产和中建建筑承包公司的管理优势结合起来,组建中建国际建设公司,实现总公司海外和内地承建业务的一体化经营,以“国际化”为主要特色,提高中建总公司的国际竞争能力。

2. 缩短管理链条,优化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效率

企业一般应按照经营决策层、项目管理层和作业层三个层次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组织机构。经营策层应精简机构,提高效率,保证决策、监督、协调、指导、服务职能的履行,并保持资源的合理分布和有序流动,在远离企业总部并承担到多个工程项目的经营地区,可组建区域性分公司,作为公司的派出

机构,负责该地区工程项目的统一管理。项目管理层主要负责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和企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作业层可面向企业,也可面向社会,实行双向服务,并逐步向专业化、小型化企业方向发展,形成机制灵活、形式多样、技术水平高、适应能力强的新型企业组织形态。

建筑企业面广、点多、分散,管理链条长,管理难度大。在建筑行业的国有企业要做强做大,必须缩短管理链条,提高管理水平。中建总公司针对所属机构数量众多、管理链条过长、经济效益流失等问题,中建总公司提出了“整合机构、缩短链条、强化集约管理、节约费用支出”的工作目标,并确定了“局、公司本部同城的分公司要大幅度削减,原则上都要分别并入局、公司本部,由本部直接管理所属项目;局、公司本部同城的子公司,属于主营业务部分的原则上并入本部,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没有经营业务和产出能力的分公司、新子公司要坚决实行关门和歇业”等机构整合工作原则。

三级管理的组织机构形式

两年来,系统内企业按照总公司机构整合工作的任务布置,积极推进机构整合工作,通过合并、撤消、歇业、改制剥离、产权转让等多种方式减少机构690户,取得了较大成效。总公司系统各级次、各类型企业户数从2001年底的1,876户降低到目前的1,186户,其中,八个工程局所属各级机构由2001年底的1,466户降低到目前的870户,减少了596户,机构减少了41%。

3. 推进资金集中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建筑行业的企业要做强做大,必须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提高财务控制力,实现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中建总公司通过在全系统内推行资金集中管理,各单位均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一局通过资金集中管理,在2005年压缩了4.8亿元的银行贷款和应付票据;三局通过进行网银系统招标,采取“银企直通”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压缩银行账户30 多个,集中存量资金1亿多元,为局属各单位办理各类保函及信贷证明125笔,金额达12.5亿元,获得银行综合授信额度55.6亿元;七局通过实行资金集中管理,结算中心2005年的日均存款从200万元上升到5000万元,获得银行的免担保授信额

度1.4亿元;八局通过结算中心的全面运转,资金集中度达到95%左右,母公司2005年预计集中资金可达到48亿元,同比增长18%。

4. 建立完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实现考核的科学性

科学的业绩考核体系是企业激励约束机制实施的基础,也是企业做强做大的前提。为落实总公司与国资委签订的任期和年度业绩考核目标,进一步扩大业绩考核的影响,加大考核的压力,在2005年初召开的工作会上,借助签订责任状的形式,由总公司与所属15家企业签订了任期目标和年度目标。总公司坚持分类考核,努力做到一企一策,结合所属企业所在行业不同、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现实,对系统内不同行业和不同发展水平的企业进行差异化考核。总公司重视考核指标选取,引导企业提高经营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总公司加强了考核目标执行过程中的动态监控。从2005年起建立了经营业绩考核报告制度,建立了业绩考核的过程监控体系,要求下属企业每个季度向总公司报告指标完成的进度和计划采取的措施。通过该项制度的执行,使总公司能够了解企业整体运行状况,及时发现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保证总公司的经济运行处于正常的轨道。

5. 加快内部三项制度改革,逐步完善企业经营机制

建筑行业在国内外都是完全竞争行业,如果没有先进的体制机制,就不可能有竞争力。国有企业要在完全竞争行业做强做大,首先就必须有比其他企业更有效率的体制机制。三项制度改革是完善企业经营机制的重要内容。中建总公司在大力推进企业结构调整和股权多元化为主要内容的产权制度改革的同时,继续做好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的配套改革工作。自上而下实行了领导人员聘用制、交流制和绩效考核制;采取竞聘上岗,创新人才选用机制;建立领导人员退出制度,实现了能上能下;在全系统实行经营者年薪制、营销人员提成制、管理技术人员岗薪制、后勤服务人员工资社会化的改革。一线项目人员在标价分离的前提下,管理人员实行项目成本承包责任制,操作人员实行记件工资制。同时在全系统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三项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有力地推动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6. 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提高核心竞争力

建筑行业门栏低,竞争激烈。国有企业要在全球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必须加强自主创新,拥有自身的核心技术,提高核心竞争力。经过五年的不断努力,中建已基本形成了以总公司技术中心为龙头,以专业技术中心和区域技术中心为骨干,以下属企业技术中心为分支,以工程项目为示范推广载体的“树状”科技创新体系。总公司技术中心于2005年正式启动运做,并先后启动了建筑加固改造与病害处理、材料与工程研究、信息技术研究等3个专业技术中心,正在筹划建立建筑模板脚手架、建筑节能、建筑地产研究、钢结构研究等专业技术中心,并积极运作北京、上海和贵阳3个区域性技术中心的建立工作。同时,在工程局一级建立了9个综合性技术中心。还拥有5个科研院所,9个设计研究院。同时,总公司申请成立了国内建筑施工企业唯一的一家国家级重点检测实验室,在中建三局、八局先后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并与多所知名高校、国内外知名企业、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深入的合作模式,为有效吸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开辟了通道。

截止到2005年,总公司共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及发明奖32项,各类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00余项,获得中国建筑业最高奖——鲁班奖89项,有122项技术获得了国家专利授权。实施的总公司级以上示范工程89项,其中列入国家建设部示范16项,已组织验收25项,平均科技进步效益率2.2%。同时科技示范工程的做法在集团内各企业普遍得到重视,每年通过的局级示范工程约80项,公司级示范工程数量上百项,科技进步效益率达到1.8%以上,产生的效益相当可观

7. 推进文化建设,树立中建国际品牌

在建筑行业,树立品牌意识是提升全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自1996年中建总公司正式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以来,有计划、有步骤地不断推进具有中建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各项工作。2005年开始,以打造中建大文化为重点,积极开展“四个形象”的宣传推广工作,不断提高企业品牌的知名度,促进企业的管理,增强员工的凝聚力。

一是推广企业理念形象,向系统内外传播具有中建特色的文化理念。2004年,通过系统内的理念征集、研讨活动等,总结提炼出七条基本理念,即企业宗旨(服务社会、造福人类、建设祖国、福利员工)、核心理念(追求阳光下的利润最大化)、企业精神(铸造精品,超越自我)、经营理念(竞

争无情、商机无限、市场唯大,经营为先)、质量观(过程精品,质量重于泰山;中国建筑,服务跨越五洲)、环境观(建筑与绿色共生,发展和生态协调)、安全观(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安全是生命的保障)。在全系统下发《关于调整中建总公司企业理念的通知》,通过多种方式加以宣传推广,成为中建总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一项首要任务。

二是推广企业行为形象,向系统内外展示中建总公司良好的行为方式。通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活动并将之努力展示于社会,包括策划实施一些大型公关活动和参加助教、助残、扶贫、济困、救灾等社会公益活动,向系统内外展示中建企业和员工在“诚信”、“奉献”精神引导下的行为方式,展示具有中建特色的“执行力文化”,在丰富员工文化生活的同时实现了提升企业形象的目的。

三是推广企业视觉形象,向系统内外展现中建总公司鲜明的视觉规范。1996年中建总公司正式在全系统导入CI战略,不但提升了企业和员工形象,而且创造出“过程精品、标价分离、CI形象”三位一体的项目管理新模式。2005年,中建总公司通过加大施工现场CI规范标准的执行和检查力度、加大CI工作培训力度、积极完善中建总公司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等手段,逐步深化企业CI战略。2005年,中建总公司CI工作获得全国工程建设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一等奖,中建总公司获得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奖。

四是推广企业品牌形象,向系统内外传递中建总公司统一的品牌宣言。中建总公司坚持用规模形成品牌,用质量塑造品牌,用科技支撑品牌,用文化提升品牌,打造了“中国建筑”和“中海地产”这两个建筑和房地产行业最有影响力的著名品牌。同时把品牌宣传作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积极对接社会大众媒体,开展品牌推广工作,展示企业品牌奉献社会、造福人居、福利员工的良好形象。在2005年度世界著名品牌500强排名中,“中国建筑”榜上有名,成为入选的国内27家企业之一;中海地产继续领军国内房地产业:去年相继获得第二届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排名综合实力第一名、“2005年中国地产蓝筹企业”榜首、中国地产业领导品牌第一等一系列荣誉。

四. 中建总公司的“走出去”战略

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对外开放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江泽民主席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实施‘走

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名牌。”因此,实施“走出去”战略,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的必然趋势。

从2000年到2005年,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完成的营业额翻了一番,实现利润增长22倍,超常规的发展得益于海外业务的快速增长。

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25名工人正准备前往阿尔及利亚的首都阿尔及尔,参加由中建总公司承建的阿尔及尔国际机场建设。

目前,中建在阿尔及利亚的工人超过了8000人,承建的项目有四十多个,合同金额高达16亿美元。阿尔及利亚市场已经成为中建赢利的重要来源。2005年,中建海外经营共完成合同总额31亿美元,海外经营的效益占全公司收入的60%多。

但是在进军海外之初,中建也曾经因盲目扩张,蒙受重大损失。50多个海外机构,有半数以上处于亏损状态。中建公司总经理认为,当初的海外经营应该说还是比较散,应该根据自己人、财、物的情况来集中在几个市场比较好或选择适合中建总公司的市场来拓展。

整合资源,突出优势。中建先后裁撤了30多个没有市场前景的海外机构,新组建了两家公司分别负责巩固港澳市场和拓展北非市场、中东市场。还与一些国际大公司建立了长期战略伙伴关系,通过合作推动自身体制、机制的转变去适应市场的竞争。几年下来,中建海外公司的数量减少了一半多,营业额却增长了8倍,利润更是增长了29倍。根据新的发展规划,到2010年,中建总公司的海外营业收入要达到60亿美元。

企业在选择实施“走出去”的路径上,应把握如下原则:

第一,制定明确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强调跨国经营战略与总体发展战略相协调,把国际化发展与企业

的总体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企业的每项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必须服从于整体战略。

第二,正确理解“走出去”的国家战略和企业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国家战略需要企业以经济效益为核心,企业不能以符合国家战略要求为由盲目决策投资,出现问题时期待政府出面承担。

第三,合理取舍产业链条,确定经营方向,从资源重组角度出发,以降低成本为基点,开拓海外市场或寻求海外资源和技术,将资源开发、技术开发、耗能高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转向境外相关地区。不计成本或低价竞销,既达不到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目的,又损害国家和企业利益。

第四,在产业选择上,不进入企业不熟悉、与企业先有业务发展不相干的领域,更不鼓励企业大规模进入高风险领域。

第五,在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选择上,要根据企业现有竞争实力和驾驭能力,采取形式多样、高效快捷的方式进行跨国经营,诸如跨国并购、战略联盟、项目融资等。要量力而行地选择跨国经营的进入方式,并非所有的企业都适合于同一种模式。如近年来国内一些企业面对德国等西方国家因产业结构调整或经营不善出售企业的机遇,纷纷尝试以收购的方式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结果是成败交织。跨国并购的关键不仅在于成功的收购交易,关键是要把国内外资源进行重组,将收购的企业真正纳入到本企业经营体系和产业链条上,继而盘活,做大,做强。

企业在“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不仅要有战略执行力,而且要有战略控制力。企业应强化战略管理与控制,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着力完善跨国经营管理制度,包括投资决策制度、经营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风险规避制度等等,以制度推动和约束企业发展。跨国经营的战略管理与控制制度,是实现企业全球化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

其次,以效益为核心,向管理要效益,关键在于成本管理和战略控制。

企业在产业布局过程中,一定要兼顾成本和利润率,实行价值链管理,以母公司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标。对现有生产经营的产业链进行细分、延长,由国内外分支机构按资源优化组合的原则进行专业化分工协作,把国内劳动力资源的竞争优势转化为利润,然后加大对研发和营销的投入,创立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

最后,高度警惕和防范跨国经营可能遭遇的各类风险,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和风险防范预案,通过快速反应机制,应对风险的发生并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除政治风险可以依托我国政府和政策性机构获得相应的规避和赔偿外,合同风险、汇率风险、管理风险等,都需要企业依靠健全的风险防范机制进行规避。

集团管控体系培训_[全文]

集团管控体系培训 前言 本方案是在对集团原有母子公司管理框架进行论证、规范、细化的基础上形成的。 集团母子公司管控体系的设计基于以下“三化”原则: 强化原则:强化母子公司治理,强化监督控制,强化专家治企,强化关键人才管理、强化投融资管理功能,强化母公司产品研发功能,强化母公司营销管理功能。 虚化原则:虚化子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同化原则:战略协同,管理协同,资源协同,财务协同,营销协同,研发协同,文化协同。 本方案所设计的集团母子公司管控体系仅适用于集团全资或控股子公司。 报告结论摘要 集团母子公司管控体系设计原则:“三化”原则 “强化”原则 “虚化”原则 “同化”原则 战略协同 管理协同 资源协同 财务协同 营销协同 研发协同 文化协同 虚化子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强化母子公司治理 强化监督控制 强化专家治企 强化关键人才管理 强化投融资管理功能 强化母公司产品研发功能 强化母公司营销管理功能 集团母子公司组织结构设计方案:“航母式” 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战略投资委员会 董事会 股东会 监事会 董事会秘书 集团公司办公室 财务管理中心 战略投资中心

人力资源管理中心 工程技术中心 营销管理中心 审计中心 宁波仪器有限公司 宁波科技有限公司 余姚塑配有限公司 成都中科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科依光学工程有限公司 余姚机电制造有限公司 宁波进出口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委员会 财务管理委员会 审计委员会 集团公司 集团总裁/副总裁 “航母式”特点 特征 采用混合集权型母子公司组织形式,属直线职能制,重大经营决策权和管理权集中于总部(集团公司即集团总部,集团公司总裁即集团总裁) 集团公司无经营实体,将各子公司的产品研发功能、营销战略管理功能集中于总部,对集团及各子公司关键核心资源实行集中控制和综合开发、利用 完善董事会下属专业委员会职能,增设财务管理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提高董事会决策水平和质量 集团设总裁一名,副总裁一名 改设战略投资中心,强化战略管理和投资管理功能 强化人力资源中心职能,将所有子公司中层及以上干部、集团关键技术人员的“选、用、育、留”权进行集中,加强集团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和储备、充分开发利用功能 设计审计委员会和审计中心,将财务与审计分开,加强集团审计监控职能 财务管理中心设立内部银行或结算中心,实行集团统一资金调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优点 有利于整合集团资源,提高整体作战能力,真正形成航母或航母战斗群 有利于整合整个集团的管理,加强对子公司的管控,减少管理成本(内部交易成本) 有利于集团整体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管理 有利于防范风险 组织结构清晰,适合于集团的管理现状,易于平稳过渡 缺点 由于子公司的一些重大权限将收归集团,可能使子公司经营层积极性降低,需进行说服工作需突破子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障碍 重复纳税 具体说明 集团母子公司管控模式全景图 集团董事会 集团总裁

集团管控模式研究分析报告

东浩集团管控模式报告 一.集团管控模式介绍 1.1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企业集团这种现代经济组织的重要形式在欧美一些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中形成。随后这 种企业群体形式遍及世界,在经济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的扩 张越来越快,规模也越来越大。一些大集团、大企业借助其 巨额的资本实力、先进的技术力量、庞大的组织架构、一 流的治理水平以及多元的文化背景,差不多对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的阻碍。 为了加速从打算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改革进程,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我国在20世纪80年 代就开始组建企业集团,当时要紧是通过政府的干预形成 了一批依靠行政关系统一治理的企业集团的雏形。进入20 世纪90年代后,通过国有资本授权持股等方式,我国组建

了一批以产权、技术和产品等要素操纵为特征的、较为规范的企业集团。然而,由于受传统打算经济的阻碍,我国企业集团在组建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现象,如只注重规模的扩张而忽视总体效益的提高,过渡多元化导致企业核心业务逐渐削弱,在一些地点还存在相当严峻的政府行政干预和“拉郎配”行为,集团内部治理体制不规范而难以发挥整体组合功能等。 东浩集团也是在上海九十年代后期组建大集团的背景下,由上海市政府和外经贸委牵头组建的通过行政关系统一治理的企业集团。成立五年来,在上级领导和部门的关系支持下,在集团上下的共同努力下,集团营业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然而与此同时,集团也存在着国有集团公司所普遍存在的过度多元化而核心业务不突出、业务组合政府行为色彩较重等特点。随着对这些问题认识的加深,外经贸委提出了重视“资本运营和资产经营”的指导思想。“资产经营”,也就对现有的集团资产——集团公司及其子公司如何进行“经营”,那个地点包含了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管控方式、公司内部的治理方式等一系列问题。

(企业管理案例)中建总公司的集团管控案例

中建总公司的集团管控案例 一. 中建总公司简介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简称中建总公司)组建于1982年6月11日。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建总公司已发展壮大成我国规模最大、人才最多、品牌最佳、主业最突出、国际竞争力最强的特大型建筑集团和最大的国际工程承包商。到2005年底,资产总额由2002年底的741亿元增长到1056亿元;公司在国际承包市场累计签订合同额31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80亿美元,建成项目4578个,创造净利润15亿美元,继续保持全国外经领域的龙头地位。2005年在国际权威机构ENR最新公布的世界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排名中,中建总公司排名位第17名,成为唯一一家进入前38名的中国企业,公司入选2005年《财富》全球企业500强。 二. 中建总公司的改革之路 近20年的国有建筑企业改革,在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国有建筑企业效益的连年滑坡和亏损面的逐步扩大是不争的事实。 根据建设部建[1995]188号文《建筑业工业化发展纲要》,国有大型建筑企业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调整企业结构,发展成为包括规划设计、科研开发、房地产经营、总承包、施工承包、物资采购、机械制造维修、运输等业务的综合性的资金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的企业或企业集团。 中建总公司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是为数不多的不占有大量的国家投资,不占有国家的自然资源和经营专利,以从事完全竞争性的建筑业和地产业为核心业务而发展壮大起来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中建总公司的实践证明,国有企业在完全竞争行业大有可为,在国际市场

的竞争中,同样也大有可为。 中建总公司在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框架下,近几年的改革发展取得了令人惊喜的进展,体质机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且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主要抓好了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大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力度 建立规范合理的工程建设总分包管理体系。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要求,建立“综合总包、专业分包、劳务分包”三大层次的工程建设总分包管理体系。综合总包类企业,即指在工程承发包市场上独立承包综合类工程的建筑业企业。专业类分包企业一般只能在分包市场上向总包单位分包工程任务(特殊工程除外)。劳务分包类企业既可向综合总包类企业分包任务,也可向专业分包类企业分包任务。 规范发展建筑企业集团。依法建立规范的集团体制,处理好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集团母公司要逐步增强科研开发功能、工程总承包功能、投资融资功能和跨国经营功能。集团内部的集团层次不宜过多,各子公司之间的经营范围应各有所侧重,以避免内部同业竞争。鼓励和支持建筑业企业集团发展,充分发挥企业集体技术优势互补的组合效应,专业分工协作的规模效应,资金集中运作的放大效应和整体效应。 2. 全面推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严格按《公司法》建立和完善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依法建立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形成相互依托、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 企业依法行使法人财产权。出资人以投入企业的资本为限承担有限责任,并依附股权比例行使重大决策、人事任免和收益权,不得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依法享有资产占

集团管控体系设置培训大纲

集团管控体系设置培训大纲 【课程背景】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无论是国有、民营还是跨国公司发展都非常迅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向集团公司方向发展是大势所趋,如何从单体公司管理思维向集团化公司管理思维转变,采取有效的管控手段,以提高集团公司资源配置效率,化解集团公司风险是当务之急。 【课程学时】 1天 【培训对象】 集团公司董事长、董事、监事、总裁、副总裁;子公司董事长、董事、监事、总裁等;事业部/分公司总裁及副总裁等;政府高级官员等。 【课程目标】 企业家如何将公司做优做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企业集团,有效培育集团战略管控能力,通过总部职能部门对子公司在股权投资、人事、财务、绩效等方面进行有效管控,找到有效的协同方法与发掘资源、配置资源的方法。 【课程收益】 通过全面学习重点解决多个核心及关键问题:即在战略明晰基础之上、选择何种组织管控模式、如何优化组织结构、如何规范权责体系和核心管理流程;集团总部管控体系搭建、总部战略规划与制定、集团投融资策略、集团并购重组后的整合、集团企业在迅速扩张时的风险防范、构建集团盈利模式等方法与工具和实施技能,多角度全方位深入解决集团管控问题。 【授课方式】 讲授+现场演练+讲师点评+案例+视频 【课程大纲】 引言案例------天士力从为集团而集团,到布局产业集团化发展(视频) 新加坡中航油事件(视频) 何为集团 ?集团特征 ◆以股权为纽带 ◆层级组织性 ◆多法人的联合体(非法人性) ◆组织规模性 ◆成员具有多种联系纽带

?企业集团类型 ◆按行业划分 ●横向组成的企业集团 ●纵向组成的企业集团 ●混合型的企业集团 ◆按组织结构划分 ●直线职能制(U型) ●事业部制(M型) ●控股公司体制(H型) ?存在问题 企业集团体系搭建 ?设计原则 ?组织变革 集团管控(企业集团母子公司管控操作实务) ?集团化管理的理论基础 ◆企业边界理论 ◆规模效益理论 ◆协同效益理论。 ?集团管控类型: ◆操作管控型 ◆战略管控型 ◆财务管控型 ?战略管控 ◆集团企业战略规划与战略管控 ◆集团企业国际化思维与战略 ◆母子公司管控策略 ?资本运营与股权管控 ◆企业集团投融资策略 ◆企业集团并购重组及整合策略 ◆企业集团法人治理 ?人力资源与文化管控 ◆集团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集团企业人力资源管控体系建设 ◆集团企业文化管控体系建设

集团化管控模式设计方案(新)

集团化异地管控模式的选择 水晓丽 目录 一、集团公司管控模式比较 (一)财务管控型 (二)战略管控型 (三)运营管控型 二、集团现状分析 (一)现有业务介绍 (二)现有管控模式 (三)公司总体战略 三、案例分析:华润 四、集团管控模式选择 (一)影响管控模式选择的因素分析 (二)异地管控模式匹配模型 五、管控模式执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一)总部功能定位 (二)人力资源管控 (三)跨地域业务实行财务一体化管理(四)异地用工中的法律风险控制 六、结语

摘要:根据集团的“走出去战略”和集团中长期战略规划,集团的公司规模势必越来越大,异地子公司也越来越多,跨地区程度越来越高,未来还将开发国际业务,投资控股关系也越复杂,选择合适有效的经营管理模式将是集团扩发展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本文主要通过综合比较集团化企业发展过程中常见的三种管控模式,从而分析建议集团今后集团化发展异地管控模式。 集团(以下简称“集团”)注册资本1亿元,总资产47.14亿元,下属成员公司9家,人员4038名,涉足酒店、高尔夫、景区、游艇游轮、文化休闲和健康养生六大产业。毫无疑问,集团未来的发展势必朝着集团化方向,集团型企业相对于单体企业来说,有利于发挥协同效应,挖掘各业务板块的战略运营潜力,在不同专业和地域间更好的配置资源,并通过利用集团资源控制及规模化的整体优势,有效抵御经营风险。 根据集团的“走出去战略”和集团中长期战略规划,集团的公司规模势必越来越大,异地子公司也越来越多,跨地区程度越来越高,未来还将开发国际业务,投资控股关系也越复杂。选择合适有效的经营管理模式将是集团扩发展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因为集团化管理的核心是确立集团管理总部与下属公司的责权分工,通过对管理总部的功能定位和职能

集团管控案例

两个房地产企业集团管控案例的比较分析 近几年,受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的驱动,地产行业蓬勃发展,而宏观调控措施的接连出台,更使得经历洗礼的房地产企业呈现出强者更强、优者更优的马太效应,不少具有资本与品牌优势的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规模迅速扩大,从地区性公司转变成为跨区域甚至全国性集团公司,从单一的房地产开发公司转变成为集土地开发、住宅地产、商业地产甚至工业地产等在内的综合性房地产集团公司。伴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壮大,对不同业务、不同地域的分/子公司如何有效管控和激励的问题迅速浮出水面,成为摆在各房地产集团面前一道现实而紧迫的管理任务,从更深刻的意义上讲,集团管控问题是众多快速发展的房地产集团公司的一项前所未有的艰巨挑战。 集团公司管控模式是一个综合的体系,它不仅包括总部对下属企业的管控模式,而且包括公司治理结构的确定、总部及各下属公司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划分、公司组织架构的具体形式选择、对集团重要资源的管控方式以及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还有诸多外界因素的考虑。如下表,集团公司对下属企业的管控模式一般可划分为“操作管控型”、“战略管控型”和“财务管控型”三种模式,前者偏重于集权而后者偏重于分权。

一、两个房地产集团公司的集团管控案例 M企业的背景:中型民营企业,住宅业务刚刚开始跨地域发展,有少量工业地产业务,基础管理较为薄弱,尚处于成长阶段的房地产集团公司 主要建议:总体上宜对住宅和工业地产两个业务板块以及物业管理业务采取操作管控模式,今后可随着集团管理水平的增强而适当放权,逐渐过渡到战略管控模式M企业是山东一家有8年历史的中型民营房地产开发企业,拥有各种资产15.71亿元,公司先后投资开发十多个普通住宅小区、两个别墅小区及一个工业园区等各类地产,累计开发面积达到72.49万平米,企业品牌在山东东部地区颇有影响力。公司所开发的各个小区绝大多数由集团下属的物业公司负责管理。2005年,公司开始对外扩张,先后在本省的另外两个地级市以及临近的河北省某市投资建设住宅项目4个。由于公司领导长期注重业务经营与拓展,对内部管理有所忽视,但伴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对外地项目公司的管控问题逐渐成为公司的一道管理难题。 经过现场的认真调研和分析我们发现,M企业的业务比较单一,基本以住宅业务为主,零星涉足工业地产,且公司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跨地域发展刚刚开始,相应地,公司的各项基础管理较为薄弱,在集团管控上尚无丰富经验可循。基于如上分析,太和顾问对M企业的集团管控问题提出如下分析建议:首先,住宅业务是公司主业,且M企业在住宅业务上的经营管理经验丰富,但对外地住宅项目公司的管控经验相对缺乏,因此对总部所在地的项目公司可实行操作管控,对外地公司可实行总体偏操作管控、适当结合战略管控的管控模式,即大的战略方向由集团总部决策,具体项目运作主要受控于总部、部分下放于外地公司,以达到确保公司住宅主业稳健发展的目的,未来随着公司管控能力的不断增强和相关业务流程的标准化,再逐渐放权;其次,物业管理业务作为主业的配套,基本的战略定位是支持主业,并随主业发展而发展,且目前业务以管理自有物业为主,因此集团对该业务的管控宜采取操作管控的方式;至于工业地产等其它业务,待其形成一定规模后,可考虑采取偏战略管控的方式。 N企业的背景:大型国有企业,综合性房地产投资控股集团,以住宅、商业地产为主业,物业管理为配套,同时涉足酒店、服装和食品业等,管理水平较高,已发展到成熟阶段

大连万达 集团管控案例

大连万达集团管控案例 随着房地产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房地产企业在实现规模化扩张、跨区域发展时,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和优化现有经营管理模式,增强企业快速响应市场能力,以适应房地产企业组织架构庞大、分散的现状。几年前,当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意识到信息化升级对企业的重要性时,找遍国内却发现没有一套覆盖业务范围广、完全系统化的房地产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这种需求直接促成了万达集团与用友公司的“携手”。 井然有序的信息系统 万达集团的信息化建设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基础设施,信息门户和管理平台。可以用交通运行体系来比喻万达集团的信息化建设体系。交通首要是要有公路,万达集团建立了自己的专网,使信息传速更加稳定可靠。不同城市中的万达商场、楼盘、影院可以通过各城市节点共同接入万达集团的核心网络,由核心网络共同接入全国网络。在路上跑的车有三辆:第一辆车是ERP系统,万达集团建设ERP系统有十个子系统,是房地产的经营系统与技术系统完全的结合。第二辆车是VOIP系统,万达集团通过V2oip系统实现全国各地项目的实时沟通。第三辆车是视频监控系统,通过专网和遍布全国的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察看所有万达集团建设的小区动态及情况。万达集团员工就好比驾驶员,通过系统操作来完成自己的工作、培训等。停车场就是万达集团的机房,所有的小型机、安全设备都统一停放在机房。 有了路,有了车,还有交通法规。万达集团信息部的内部有工作细则,与用友开发项目组有工作规范。有交通法还要有交警,信息工程部就起到了这样的职责。目前的万达集团信息工程部编制是16人,分为综合组、业务组、信息平台组、网络组、视讯组、商务组6个完全不同的组别。子公司有兼职的维护人员,分为网络兼职维护人员和各部门的兼职维护人员。目前万达集团的信息化交通运行体系已经建成,井然有序,为万达集团走向国际化的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万达集团管理信息系统: ◆招投标系统:主要功能包括招、投、开、评、定标全过程,并建立招标信息库、合格供方管理,实现招投标全业务流电子化处理、存储和查阅。 ◆项目过程管理系统:包含了房地产管理的几大核心业务,主要功能包括目标成本控制体系,资金计划体系和工程进度计划体系以及合同管理体系的管理。 ◆营销管理系统:系统将项目的策划、推广、销售、房源、客户及入伙后的物业管理等功能进行有机的整合。包括销售费用管理与报表分析、客户关系管理等。 ◆运营管理系统:是根据万达商业地产运作模式定制开发的商业运营管理系统,以客户和合同为中心,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支持多部门多岗位的协

集团管控体系构建六步法

集团管控体系构建六步法 ——佐佳咨询 根据集团管控4+X总模型理论原理,结合佐佳咨询集团管控咨询经验,中国企业集团管控体系建设管理变革可分为六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实践操作步骤,我们将其称为集团战略与执行变革六步法: 步骤一前期准备与集团管控诊断 前期准备与集团管控诊断是推进构建集团管控体系的第一步。前期准备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主体工作内容:1、组建集团管控建设团队;2、确保集团管控建设的计划性;3、集团内部广泛的学习与宣传;4、准备诊断模块内容清单。 首先集团管控建设团队需要得到集团最高决策层领导的充分授权,能充分调动集团总部与分子公司的各种资源来支持变革。同时这个团队必须是跨部门的,掌握集团战略与管控等专业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只有这样的团队组合才能保证团队对管理变革的强大推动力; 其次编制构建集团管控体系的变革计划就是为了明确变革推进时间表,对构建集团管控体系的每个步骤、需要配置的资源及期望的产出作详细的规划,它能够帮助变革团队明确推进工作的行动安排,确保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再次广泛的宣传与培训也是前期准备阶段必不可少的活动,它的主要作用是能够通过宣传与培训向集团总部乃至分子公司的全体员工推介变革的重要意义,以获得广泛支持。 最后集团管控现状诊断也是变革准备完成后的一项活动,无论是企业自身开展还是咨询顾问介入,都有必要组织一次前期诊断活动,来获得一些有关集团在战略、管控等各个方面的信息。佐佳咨询开发出的“基于集团管控4+X总模型的诊断清单”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诊断的科学性。 步骤二集团战略规划 集团战略规划与单体公司战略规划巨大差异,集团战略规划不仅仅要思考单一产业中的产品与市场增长策略,如何利用自己的核心能力打败竞争对手,还要分析多产业组合战略,研究集团产业之间的协同效应,认真设计如何将实体产业经济与虚拟金融经济有效的组合在一起。因此集团战略规划的内容一般主要包括:宏观与产业环境战略环境扫描分析,集团资

集团管控模式与发展趋势研究

集团管控模式与发展趋势研究 在过去的20多年里,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中国企业也进入了集团化发展阶段,特别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一大批企业集团纷纷建立,大家都寄希望于通过下属业务单位的整合产生“1+1>2”的协同效应。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当企业做大,成为集团公司之后,由于下属业务数量的增多,地域分布广以及多元化发展,此时的总部由于精力和能力有限,不可能像单体公司一样面面俱到的进行深入管理,因此就要有抓有放,才能实现集团整体效益的最大化。集团管控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集团公司管理体系的搭建提供了有力的方法论指导。集团管控承接战略,起自于管控模式的选择,一旦管控模式明确下来,就可以着手设计总部定位、权责界面、组织架构设计及集团管控核心流程设计。 企业集团管控体系作为一个宏观性的管理议题,里面包含很多内容和考虑因素,但各内容和子议题间既相互关联又有自己独立的体系。在对相关理论的研究后以及根据我们公司的具体情况,我认为,要研究我们集团公司的管控主要解决四个核心和关键的问题:管控模式的选择、集团总部定位及职权划分、集团组织架构、核心流程管理。本文笔者介绍了集团管控方面的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在研究过程中的体会,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一、集团管控的目标、内容和设计思路 (一)集团管控的目标 1、第一层次:总体目标 集团管控的总体目标应为,提高集团公司对下属企业的管控力,增强对下属企业的执行力,以保证企业之间的战略协同,从而保证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提升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在总体目标的前提下,应当贯彻核心目标以及将总体目标进一步分解为具体目标,并体现出有重点的核心目标。 2、第二层次:核心目标 (1)建立合理清晰的公司治理结构 对集团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及总经理等机构的职责、权利和运行规则等做出明确清晰的界定,从而完成对集团治理结构进行梳理和规范。 (2)确定集团管控模式 一般而言,集团公司往往所涉及行业众多、业务范围广泛,规模巨大,管理难度都大,因此有必要来确定适当的集团管控模式,实现对下属企业有效管理。 (3)重新梳理总部的功能定位 集团总部的功能定位是整个集团各管理层次功能定位的基础,许多大型企业集团所带来的管理问题都是由于总部功能定位不清造成的。因此,集团公司应当

《集团管控与战略规划培训心得》

《集团管控与战略规划培训心得》“集团管控与战略规划”培训心得 (常熟xxxx有限公司曹佳) 6月24日,xx集团组织了“集团管控与战略规划”培训。通过郑旭老师的精彩授课及集团x董事长的重要讲话,使我清晰的看到了集团及子公司未来整体发展的战略思路,同时通过环境分析法(swot)对集团及各子公司的优势、劣势、机会及威胁系统进行了分析,使我充实了关于企业战略管理的相关知识内容。 企业战略管理是从局和长远的观点研究企业在竞争环境下,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是现代企业管理人员最主要的职能,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处理核心地位,是决定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企业战略管理是一个层次化的体系,理论认为公司战略分为三个层次:公司战略、经营战略、职能战略,每个层次针对企业不同层次的战略制定、实施和评价、控制行为进行管理。 作为子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以前对战略管理的理解比较简单,认为应该公司领导思考的问题,只要抓好工作的执行和落实就是成功。学习之后感觉其实不然,企业战略管理对于提升管理思维,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推进管理精细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认为要首先认识到战略管理重要意义,它不是虚无缥缈的理论,而是指导现实工作指针和方向,只有方向正确,走的路才正确,才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战略是指导战术的总纳,是战术正确落实的灵魂,只有强化企业战略管理,更好的理解战略管理的方法和特点,才能在

推动具体工作的落实,提升管理品质上发挥更大的乘法效应。从建立战略思维,进行战略分析,到战略决策,再到执行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作为子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要努力学习好战略管理理论,树立战略管理思维,明确战略管理执行措施,真正用好、用活战略工具,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我也就以下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要站在公司管理的全局看问题,提高战略思维层次和高度 战略就是企业的经营方向,是未来的使用、愿景和目标,每一个企业都有这种战略意识和认识,做好战略管理抓好以下几点: 1、正确认识战术和战略的辩证逻辑关系,不要将工作重点当成战略目标; 2、提高战略制定后的执行力,不能只是挂在墙上,要进行细化分解,落实到每一名员工,每一个时间节点; 3、提高战略规划的指导意义,规划要长远,也要切合实际情况,不能搞在而全,要做好而精,比如公司推行的精细化管理,做事落实战略管理的重要抓手;战略管理要有长期的指导性,不能经常研究研讨,不断改变,让人无所适从; 4、战略管理是企业一个阶段经营、管理和发展方向,他包含了愿景、使命,包含建立共同的价值观的前提下去实现每一个阶段性目标; 5、战略的每一个阶段性目标是通过年度战略解码计划,即战术策略来实现的,每年的战略解码计划是我们设立的经营策略、方法,通过精细化的落实来保障战略目标的完成;战略下的战术策略又是通

集团公司培训体系

武汉公司培训体系 目录 一、总则 二、培训机构管理 三、培训课程规划 四、培训的资源管理 五、培训考评管理 六、培训制度 一、培训总则 (一)、公司培训的目的 (二)、公司培训体系的原则 (三)、公司培训的人事安排 二、培训机构管理: (一)内部培训管理 1、人力资源部培训部的培训管理 2、其他部门的培训说明 3、内部培训管理制度 (二)、外部培训管理 1、外部培训管理说明 2、外部培训制度 (三)、培训部讲师管理 1、培训讲师 2、培训师管理条例 三、培训课程规划: (一)、培训流程 1、公司培训计划图 2、员工申请培训流程图 3、培训实施流程图 (二)、培训需求分析: 1、培训需求的渠道 2、多种方法进行培训需求分析 3、培训需求分析 4、培训需求管理制度 (三)、培训实施: 1、培训方法 2、培训课程 (四)、培训规划:

1、按公司部门划分 2、按工作发展规划 四、培训的资源管理:(一)培训地点 (二)培训物品 1、培训物品的种类 2、培训物品管理制度(三)培训资料管理 1、培训资料的分类 2、培训资料的管理方法(四)培训档案的管理 1、员工培训档案管理 2、培训档案 五、培训考评管理:(一)、培训考核 1、考核方式 2、考核成绩简述 3、培训考核管理制度(二)、培训评估 1、培训评估的方法 2、培训评估的种类 3、培训改进 4、培训评估制度 六、培训制度 (一)培训机构管理制度: 1、内部培训管理制度 2、外部培训管理制度(二)培训师管理制度 培训师管理条例 (三)培训流程管理制度 1、公司培训计划管理制度 2、员工申请培训管理制度 3、培训实施管理制度: 4、培训奖惩制度: 5、培训出差管理条例(四)、培训资源管理制度: 1、培训资源管理制度 2、培训档案的管理制度 3、培训档案的管理制度(五)培训考评管理制度 1、培训考试管理制度 2、培训评估制度 一、培训总则 (一)、公司培训的目的:

阿里巴巴集团的企业管理模式

阿里巴巴集团的企业管理模式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仅有良好的生产效率、足够高的质量、甚至灵活性已不足以保持市场竞争优势。在这种竞争环境下,企业管理的知识对一间企业的日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一间企业的发展必定离不开企业管理模式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管理的创新性。众所周知,有一个集团凭借着其出色的企业管理模式和开创网上购物这一新型购物方式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佼佼者,它就是阿里巴巴集团。笔者将在本文中对阿里巴巴集团的企业管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阿里巴巴是全球企业间(B2B)电子商务的著名品牌,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网上交易市场和商务交流社区。自阿里巴巴于1999年成立以来,基于阿里巴巴价值观体系的强大的企业文化已成为阿里巴巴集团及其子公司的基石。他们在商业上的成功和快速增长以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精神为基础,并始终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进行创新。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阿里巴巴凭什么能存活下来?2003年,马云在美国哈佛的一次演讲中给出了答案:“第一,我不懂技术;第二,我不做计划。我不懂技术,因此,我要求工程师无论开发出任何软件都要让我先试用,我不会用就意味着80%的人都不会用,工程师们就得重新开发。正因为有了这一条,我们的软件操作起来十分简便,已有2000多万个中小企业的老板成为我们的客户。我不做计划,我认为计划书写得越厚越容易脱离实际,但是不按计划书说的办,那就骗了投资者;如果按计划书去运作,又无法应对不断变化的形势,所以我不订计划。”马云和他的同事就是靠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新思维,使阿里巴巴挺过了最初的创业期。 现在阿里巴巴无疑是全世界最大的B2B网站,他们开发出一套盈利的C2C 新模式,并产出巨大的效益。马云和他的团队是成功的创新者,成功的实现了经营模式的创新,以及产品、营销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创新。马云从底层市场入手,定位于中小企业,并以此作为切入电子商务市场战略途径的出发点,倒立者马云的创新思维,令金字塔的塔底变成了塔尖,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阿里巴巴自创建之始就没有简单复制美国的B2B模式,而是结合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走了一条创新之路:为中国的制造商和国外的采购商搭建一个信息平台,为中小企业服务,帮中小企业赚钱。从最基础的替企业架设站点,到网站推广以及对在线贸易资信的辅助服务、交易本身的订单管理,不断进行开拓和延伸。 下面就是阿里巴巴的企业管理模式的完整性: 上图为阿里巴巴专注于中小企业信息流服务的网络经纪模式 上图为阿里巴巴的扁平化组织结构模式图 组织结构。阿里巴巴首先在组织结构上实现扁平化, 减少信息流通环节, 达到快速高效的决策目标。阿里巴巴的企业各机构权责清晰、职能明确, 在“淘宝”网站研发过程的高度保密以至企业内部员工也只是在消息发布后才知晓的事例可以看出阿里巴巴组织机构的严密性、高效性。阿里巴巴设立首席执行官、

(完整版)中航工业集团管控案例研究

中航工业集团管控案例研究 、中航工业集团基本背景 中航工业集团发展历程是我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六十年征程的缩影,深 深的打上了时代烙印。以1951年4月的国家航空工业管理委员会成立为起点,历经十二次体 制变革,从1993年部委到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从1999年分拆成中航一集团和中航二集团, 再到2008年重组整合设立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不是简单的宿命轮回,而是国企改革的 时代意志使然。2000年前后国企改革的主旋律是拉郎配行政重组和市场化导入竞争并举, “十一五”期间国企改革的主旋律是做大做强整合产业链和资本杠杆撬动全价值链竞争。 2008年航空工业调整的内因是具有组建中国商用飞机公司实施大型客机项目上升到国家战 略高度,需要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合力;外因是国际同业巨头纷纷完成产业洗牌,世界各航 空厂商走向合作与融合,航空产业的竞争消除了国别障碍,国际竞争对手同场竞技使得国内 竞争同室操戈大可不必。 三年以来,中航工业大步迈进,围绕“航空工业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核心论断在集团 战略和管控方面进行了大力探索,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在财富五百强排名稳步向前,国资委 考核连续A级。集团公司按照“市场化改革、专业化整合、资本化运作、国际化开拓、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切实推进主要业务板块重组而不是简单合并报表,目前设有防务、运 输机、发动机、直升机、航电系统、机电系统、通用飞机、航空研究、飞行试验、贸易物流、资产管理、工 程规划建设、汽车等产业板块,下辖19家直属单位和近200家成员单位,从业员工40余万人。 2DO8年Z片29口,H鋅琮喷稚<敝空Qfc体创占眾比衆〉?訪Mlh屮组訓.出餐委宜血组建航空工业集团金因零备第的映益llUtU. 业隼团盘训(1^.1:业)正戌成立.療 立r “樹雜、三摹r五化*刀亿"的変廉战略,屮国飢空入牛斷的战幡境軽嗣朋。 1鹑晌许月IEL为了进母适应命城纯济笈展的篙趕*屮国詭空「程死蚩闍仝可、凉:堤闇£ 小屣生 以鏗亶星低偿业燈沖奧机.烘朿场为坏向.甲持职代蚩件*唯掛口上制撕,平特澡就业華. 业化植色養 *色彎仁田标世Hb 联褂呼焊剣也 中呃蔓卓就裁T业屎入srwr车民茁件‘的方豺,职楼片鬧飢空产晶对外阳口■厲住T业用皿* 廣量 第一;》撞锂济J*律外娣览细“财代、瞬削?代*療研■ 牴”的朗碑“血和机暗制、民樹S用护 Jlrti口上習质戾確?的Hh?幵農人賤蟆的 期耐崔尢冒进船刃产聖t 空」「业发J8L Aft吃I业出埋严虫*L三小"〔产詁城盘卅好, 全.零書件不足)闵JV i三錮產ift工作出現腔略柑黠W槻忒布局失肖工程理设St3S樹B 呃乂规 摸的“三蜒”程设r是咸r比较完駁足舂的書产產力- 从纯牛声對仍甜再封自彳『輕立设丹、M離自主従魁的适蹲.的尿功旳优衷" 豪剧我国林主工豐已從连入独立自却赛. 宦人财响浮部凤①轧生产的匕机不合杯询肋咖岸*撕?19胁r刖和7月屮央H仝畝?K整顿加产站 肪是樹s. Hz厂硕卅的(卜項开工标雎,划怯 丹也“陽立_一机邯(国肪丄业津}就空丄业坊.金狮诸片飢豎工业住设.建工厂、建科赣隘序、疑学 检.豈过五隼沖丸的望设.亢痕山滋理向制览的过主r山审年丁月,股国第一栗网L制裁点制逓功;掛 越式的发展空血般阳时:HI出曲遽土适介国勘需藍的飢电1业林亲価睥I月刚睿联常向中央建皿轴空 工ittNSji盘,MSTKffWH 以忑ia立究険带* 1備1年.威底越卒匸财悴斥委员 備.4fl29flas5feMwu i 局辰卯期间牙鄭联砂豐署了航空丁牝令件:协谡.规划了新中国就空工业盘槪 的基木匿热 1967-1977 1958-1963 uoMwein 1950-1951 图1.中航工业发展历程

金科集团高效职能式管控模式分析

金科集团高效职能式管控模式分析 来源:《明源IT&地产》作者:康芙瑛重庆明源实施部项目经理、高级实施顾问日期:2011-12-30 金科集团职能式管理模式下的运营管控策略、管控方法与特点,对希望规范化规模化发展的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企业而言,可复制性更强。 “运营综合管控+部门月度计划+量化考核”实现职能式组织高效运营 空间距离、文化与工作方式差异等原因,在异地项目开发时,集团与城市公司的纵向协同是个问题,当城市公司多项目并联开发时,职能部门的横向协同更是问题,效率下降、质量衰减的现象非常普遍。 金科集团针对总部能力强、高级人才数量多,城市公司尤其异地新公司能力相对总部较弱的企业特点,采用了职能式的项目组织模式。这与大部分区域性运作的房企非常相似。因此,金科集团的运营管控策略、管控方法与特点对二三线城市希望规范化规模化发展的房企更具学习价值,可复制性更强。 一、城市公司总经办辅助总经理进行经营计划综合管控 在城市公司一级,很多房企的运营管理岗位一般只负责单纯的项目进度计划管理,缺乏以经营者的视角对项目计划进行综合审视,成了简单的上传下达的信息统计员。某些房企中,一线公司的运营管理岗位甚至是可有可无。 在金科,城市公司层面的运营管理职责由总经理及总经办负责(集团层面的运营管理职责由常务副总裁及总裁办负责)。各城市公司总经办定位于辅助总经理进行经营计划综合管控,职责包括经营目标管理、项目收益管理、项目计划管理、信息化管理等,并根据城市公司并联开发项目的数量,设置合理岗位。总经办至少设置总经办主任、计划专员两个岗位。在并联开发项目较多时,还可增加计划管理人员及收益管理岗位。 《年度目标责任书》编制与跟踪管理 每年初,集团总部对各城市公司都会下达《年度目标责任书》,按财务、客户、运营、学习成长与可持续发展四个维度划分,涉及城市公司所有职能部门的主要年度目标。城市公司负责人的年度绩效评定以该《责任书》为主要指标,城市公司各分管副总的年度绩效指标也需包括其中对应的指标。 年初经营目标制定时,总经办主任组织总经办依据各项目的总控计划与各项目的目标收益模型,制定城市公司年度经营目标初稿,提交总经理及分管副总,为经营目标设定提供参考。 经营过程中,总经办定期(按月、季)对《年度目标责任书》中经营性指标实现的过程进行统计、回顾,并将重大风险提供给总经理及城市公司经营管理团队。 每年未,《年度目标责任书》中所有指标经集团各分管部门审核评价后,总经办负责对所有指标进行汇总统计。 年终,在城市公司对年度目标达成情况自查基础上,集团本部相关职能部门将对各年度指标进行评价与考核。考核结果即为城市公司年度绩效,直接影响城市公司上自董事长、总经理,下至最基层员工的年度收入。 面积指标跟踪管理,实现产销计划平衡分析

集团化管控案例

从近期大型集团企业的各种管理变革和创新实践来看,集团化管理出现了新的态势,即大多数的变革集中在集团组织结构、法人治理层面,焦点是二级子集团的建立及虚拟化、产业集群、按价值链划分板块等 从国际环境来看,架构重组也是企业集团变革的一个焦点,趋势是“扁平化”、“虚拟化”及“无边界组织” 文|王吉鹏 著名管理学家钱德勒在他的《战略与结构》一书中指出:战略性的增长来自于更加有利可图地利用现存或者扩张中的资源。如果要有效率地经营一个被扩大了的企业,新的战略要求一个新的或至少是重新调整过的结构。没有结构调整的增长只能导致无效率。只要企业负责人不能创造出把若干行政职责有效结合所必要的行政职能和结构,他们就不能履行其基本的经济职能。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的组织机构必须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企业的现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规模越来越大,涉及的产业越来越多,下属企业众多,集团化发展的特点已经非常明显。从近期大型集团企业的各种管理变革和创新实践来看,集团化管理出现了新的态势,即大多数的变革集中在集团组织结构、法人治理层面,焦点是二级子集团的建立及虚拟化、产业集群、按价值链划分板块等。 从国际环境来看,架构重组也是企业集团变革的一个焦点,趋势是“扁平化”、“虚拟化”及“无边界组织”。全球知名的企业集团国际化的程度较高,架构重组不再局限于本国内,而是在全球范围内的架构重组。在世界经济这块大蛋糕上,各国的企业都是竞争者,组织更需要精干、灵活,更需要快速响应市场的变化。从组织的类型来看,国外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更加多元化,大多数都是几种组织类型的混合体。同时,架构重组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而

成本七大管控培训(1)

康大地产成本七大管控工作培训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 随着地产微利时代的来临,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房地产企业对成本管理的关注和重视。国内地产成本管理思路和模式由此发生了深刻变化。2003年形成了以万科为代表的核算型成本控制办法(其属于事后型,关注造价,强调算得快、算得准),2006年形成目标控制办法(其属于事中型,关注目标,强调目标成本控得住),2009年形成成本策划和成本控制耦合的管理新理念(其关注收益,强调成本结构的不均衡分布)。顺应时代变化,2013年年初我们公司即在全年十大任务中明确提出:强化全过程的成本管控:从策划定位管控、规划设计管控、图纸优化审查管控、招标采购管控、施工过程管控、管理费用管控、营销成本管控七大核心环节渗透浸润,保证全过程成本控制工作的落地。 当前如何做好地产公司成本管控工作思路有三: 一、从收益、全成本与客户视角做好成本管控。 首先,从成本价值来看,目前房地产项目投资收益管理存在前期投资环节和后期开发环节的管控脱节问题。地产公司往往在前期投资阶段做了详尽的收益计算和审批(咱们公司还停留在这个阶段),但后期开发过程中忽略了投资收益的管控,导致项目结算下来,成本大大超支,期初投资收益失败。其次,从成本范围看,成本实践者需要全成本视角。不能一味强调建筑成本低,更要关注和考量后期的服务成本、使用成本和维修成本,他们的综合才

是全成本概念。如凤凰广场空调先期选用的是螺杆机非变频,固然先期降低了采购成本,然后期耗电量大的缺陷也无限量的增加了使用成本,为此在采购之初全成本的综合考虑也应列在参考范畴。再次,从成本优化来看,成本一定要“好钢用在刀刃上”,做好成本的不均衡分布。不均衡的导向就是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将更多的成本投向客户关注尤其明显偏好的地方,才能实现成本价值最大化。如此凤凰广场写字楼的成本投放重点即为:大堂、电梯、走廊、室外绿化等了。 二、向外看:供应链竞争赢未来。 未来地产企业间的竞争不单纯是房企自身的竞争。在供应商结构如何、竞争力如何,将直接决定企业成本管理的好坏。如山语海地下车库管网安装完成后因标高问题又进行拆装、签证。如果一个有经验的安装队伍提前进行管网综合,就会避免签证。未来房地产的竞争,不单单是成本控制水平的竞争,而是转变为合作供应商的数量、资质、结构和合作深度、信任度的整体竞争。大多数成长型房企对供应链管理缺乏关注和投入,但标杆房企已建成成本管理平台和规范,整个成本管理向上下游产业延伸,打造全价值链成本管理体系,核心思想是以开发企业自身为核心,坚持客户多重需求得到满足和总成本节约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和整合供应商资源,坚持品质、服务、成本和合作信任等综合最优。我们需要打破甲乙思维,将供应商和开发商平等视为项目价值链上的不同部门,将彼此由过去的短期合作向长期迈进,最终建立和

集团运营及管控培训课程大纲

集团运营及管控培训课程大纲 课程背景 集团化是通往企业帝国路上的一个咽喉要道。集团化,必须研究一个根本的问题:集团化的主要优势是什么?如果终极答案是战略协同的话,那么战略协同为什么如此困难。 课程对象 集团公司董事长、总裁及副总裁、总经理,及其他高层经理;独立事业部高级决策人、总监及部门经理、子公司高管、人力资源总监、财务总监、人事经理及主管;办公室主任、中层管理者、部门经理、公司法律部、国家机关以及事业单位的领导者 课程内容 1、集团发展与管控面临的困惑和挑战 ?集团发展与管控到底有哪些困惑和挑战? ?发展方面的困惑与挑战:突破发展困境、多元化经营、高速增长、跨区域发展、赢利(商业)模式 ●案例分析——万科的加减法、GE兵败基德 ●案例分析——超级女声成功商业模式分析 ●高增长发展面临着“想管但力不从心” ●“天高皇帝远、诸侯自重”所带来的失控 ?管控方面的困惑与挑战:总部定位、集权与分权、战略协同、高管/经营层的考核与激励、人才培养及梯队建设 ?中国企业集团化“诞生模式”及集团化运作特点 2、集团企业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和竞争规则 ?市场竞争的全面展开 ?集团企业如何应对全球化经济整合? ?在企业生命周期的新轮回中集团企业怎么办? ?集团如何适应战略时代竞争规则? ?案例分析——招商银行的战略创新 3、企业集团通过组织管理变革促进企业发展 ?企业成长路径图 ?集团型企业组织变革的冲突因素和目标——研讨 ?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四种基本形式 ?战略决定组织,组织传承战略 ?诸侯时代的终结——母子公司管理 ?为什么必须要集团管控?集团管控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集团型企业组织变革和管理体系创新的内容和程序(总览) 4、集团管控模式的选择及总部定位 ?集团战略决定管控模式和核心功能 ?集团管控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三种基本的集团管控模式介绍 ●财务型管控

企业集团管控中出现的问题及改进——最经典的集团管控案例及分析

企业集团管控中出现的问题及改进——最经典的集团管控案例及分析 引言: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和业务范围的扩张,企业进入转制时期,在转制的特殊时期,企业集团管控中的弊病逐渐显现,出现了部门内部职责,部门之间,部门与子公司之间,主办与协办职责不清,各子公司之间未形成资源有效互补等现象,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如何进行有效的集团管控就成为了集团管理者头疼和关注的问题。此时,基于企业出现的问题搭建有效的集团管控模式,就显得至关重要。有效的集团管控可以促进集团内部协同效应发挥的内部资源整合,以及作为保障协同效应实现的规范治理和有效管控,进而实现效率的提高、成本的降低、组织的安全以及人岗匹配。由此可见,进行有效的集团管控是企业实现进一步发展的必要前提。本文是人力资源专家——华恒智信为某建筑企业进行有效集团管控方案设计的项目纪实。 【客户行业】建筑行业 【问题类型】集团管控 【客户背景及现状问题】 山东省某大型建筑企业,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作为一家已拥有半个多世纪发展历史的企业集团,是集土木工程建筑、勘察科研设计、房地产开发、工贸服务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集团总注册资本1.98亿元,职工6000余人,是山东省建筑施工综合实力五十强、全国先进建筑施工企业,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该建筑企业是一个拥有十多个下属子公司的企业集团,集团总部设有12个部门,集团公司副总级别领导达9个之多。在集团总部职能设置上是以行政管理为主要特色,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工作分析与统筹规划;在转制的特殊时期,各职能部门普遍反映存在部门内部职责,职能部门之间,职能部门与子公司之间,管理与协调,主办与协办职责不清的现象存在;另外,由于集团公司及各子公司业务特点,各项目地点分布于全国各地,点多面广,人员分散,公司信息上传下达缺乏有效的沟通手段,组织沟通成本高,信息不通畅;同时,各子公司的优秀技术人才往往被各子公司所控制,不能将其价值在整个集团中得以发挥;各子公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