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诗三首

中国当代诗三首
中国当代诗三首

第三课中国当代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中国当代诗不同的风格特点。

2、理解诗中新颖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细腻的感情。

3、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意象的意义和象征作用。

郑愁予在诗中运用了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马蹄”、“春帷”,特别是“东风”这一意象取自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之意。“莲花的开落”也是个变化着的意象,它在诗中有两层意思:一是暗示“我”与她分别的时间之长,一是说她的容颜在等待中憔悴。

《致橡树》中橡树、木棉两个主体意象分别象征男性的阳刚之美和女性的阴柔之美。两树各自保持着自己独立的个性;并肩而立的形象,象征着新时代人们所追求的平等、高尚的爱情。木棉在这里是诗人的自我意象,所以在领会一株木棉在清风中深情真切地表白自己的爱情观时,也便理解了诗人的情感。此外,诗中还有其它众多的意象,如“攀援的凌霄花”等,也要注意其象征意义。

《面对大海,春暖花开》中有一些清晰的意象:“喂马”、“劈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姑且视动作为意象),其中“大海”是核心意象。海子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的作品中也透露出其复杂的内心世界,因而诗中既有对幸福的憧憬,又有对俗世的逃避。

2、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错误》一诗,承接的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宫怨和闺怨一类诗歌的传统。诗中写了一位思念情人的女子,通过细腻的笔触,写出他盼望情人归来的缠绵之情。本文情景交融,“美丽的错误”是最让人欣赏的字眼,可谓妙笔生花。全诗情意缠绵,格调凄婉,含蓄蕴藉,韵味悠长。《致橡树》跳出一般爱情诗的窠臼,以局外人的身份关照爱情,对爱情的本质进行一番理性的拷问与判断。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喊出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诗中先写作者对传统认可的爱情模式的批判、屏弃,后抒发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在形式上,这首诗有否定和肯定两相对应的结构,有穿插对偶和排比、长短错落的句式,有疏密相间的意象和韵脚。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以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唱出一个诗人的真诚善良。诗人想象的尘世,一切都那么新鲜可爱,充满生机和活力。海子在诗中真诚地祝愿每一个陌生人都在尘世中获得幸福。

教学设计:

1、抓住诵读;

2、以意象为突破口,反复涵咏。

学法指导:

抓住意象,反复诵读,体会诗歌中思想情感的表达特点。

教具使用:常规教具。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郑愁予的《错误》流传甚广。评论家说它“轻巧隽永”、“美丽凄哀”,“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我们来看它何以博得如此评价。

二、作者:

课本注释1。

三、诗歌内容感知:

第一节:写我骑马在江南赶路,自然而然地想起那位还在这里苦等的“佳人”。

“莲花的开落”是个变化着的意象,它在诗中有两层意思:一是暗示“我”与她分别的时间之长,一是说她的容颜在等待中憔悴。

第二节:写“我”对佳人的想象。

时节虽是阳春,但由于所盼望的人尚未归来,所以她丝毫也未感觉到柳絮飘飞的春意。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封闭、沉闷、没有生气。在这个城中——东风不来,柳絮不飞,向晚的街上已无人迹,她在失望中将心的门扉紧掩。

这几行诗不禁让我们想起宋代柳永的《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由此也可见出此诗的古典韵味。

第三节:写“美丽的错误”。

这时,街上传来达达的马蹄声,这声音给极度失望的她又带来新的希望。但是这希望不过是一个“美丽的错误”,那并不是她盼望的归人,而只是一个过客。

对这首抒情短诗的内容有两种不尽相同的解读:

一种意见认为错误是因女子而起,女子是主动者。诗中的女子和“我”两人交臂错过,而错误的形成,只因少女的心扉是紧掩的,或者她另有所盼,另有所期,诗人遂在交臂时错过惊艳的回眸,在少女眼中,“我”不是归人,而“是个过客”了。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骑马走过江南的“我”才是主动者。我透视了女子的内心世界,不但知道女子此刻在寂寞中等待,更知道她已等待了一段绵长的日子,因此,“我”极可能就是女子日夜盼望的“归人”。我骑马来了,对她而言这蹄声是美丽的。然而,“我”只是过路而已,“打江南走过”,并不停留,她自然会失望伤心。由此可见,“美丽的错误”不是诗中女子的原因,而是“我”一手造成的,“我”捉弄了她的感情。

全诗: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变化过程。

四、鉴赏要点:

1、继承古代诗词传统。

“闺怨”是我国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也有许多著名的篇章,如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温庭筠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刘禹锡的“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从前人所创造的意境里都可找到这首短诗的影子。

中国闺怨诗一向含蓄不露,不违温柔敦厚之旨,这首诗的风格也是明快而不直露,含蓄而不晦涩,委婉地抒写了离愁别绪,表达了一段缠绵悱恻的情怀。

诗中所出现的意象也都是传统的、中国的,“莲花”、“柳絮”、“青石的街道”,甚至象声词“达达”形容马蹄声,都以独有的东方风味唤起了中国读者心中亲切的联想。作者从中国诗歌的浓厚传统中吸取丰富的养料,形成浓厚的民族风格,是其创作特色之一。

2、鲜活的比喻和生动的意象。

这首诗通过鲜活的比喻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柔弱的女子,日复一日,春去秋来,空房独守,容颜憔悴,诗人以“莲花的开落”喻指女子红颜的消退;以“小小的寂寞的城”、“窗扉紧掩”描摹女子幽闭的内心世界,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寂寞女子哀怨的形象。

作者还运用了“东风”、“柳絮”、“青石街道”、“窗扉”、“春帏”等意象,营造出别具感情色彩的意境,尽力渲染浓重的愁绪,把亲人久别的抑郁和不得相聚的惆怅,曲折地表现了出来。

五、课后练习第一题:

题旨:这道题主要是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叙事方式、艺术技巧、修辞方法等方面品味诗中的趣

味。

1、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变化过程。

时光悠悠,莲花开了又落了,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生气,她在失望中将心的门扉紧掩。这时,街上传来达达的马蹄声,这声音给极度失望的她又带来新的希望。但是这希望不过是一个“美丽的错误”,那并不是她盼望的归人,而只是一个过客。

“你”是指那个等待归人的女子。

2、“不来”、“不飞”、“不响”、“不揭”四个否定句在彼此相对独立的位置上互相呼应,委婉地摹写了等待中的那女子的哀怨心情,有助于全诗音韵的和谐。

3、诗中多处用到比喻,如把女子凄清自闭的心比作“小小的寂寞的城”、“小小的窗扉紧掩”。因为对这首诗内容的解读不尽相同,所以对这些比喻的理解也可以可抒己见。

4、错误而谓之美丽,本不合常理。但达达的马蹄声在女子听来却以为是归人,这种感觉关乎一段美丽的感情故事、一些可想象的美丽的细节。可惜的是,偏偏“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就是错误之所在了,这个错误引来了女子由期待到惊喜再到极度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也正是因为它触动了女子的心而显得尤为美丽。

六、小结:

这首是在台湾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而且海外华人中“愁予风”长期不衰与这首诗有很大关系。

第二课时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1952年生。

“朦胧派”的主将之一。(关于“朦胧派”见“单元说明”之“单元课文特点2”)“朦胧派”的代表诗人: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

二、介绍《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的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与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的十万万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1979年4月20日

三、诵读提示:

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真诚、坦率、个性鲜明的“我”。舒婷曾经这样自白:“我通过我自己深深意识到,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愿意尽可能地利用我的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所以,全诗的感情基调是理智冷静的,既没有“教郎恣意怜”的诉求,也没有“我愿变作一只小羊”的矫情,它是中国女性关于爱情理想和人格理想的宣言。诵读时,应注意把握这种感情分寸。

四、内容:

《致橡树》发表在1979年第四期《诗刊》上,它是诗人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在诗中,千百年来那种男欢女爱的程式描写不见了,女性对男性的温顺依附关系也被彻底否定,代之以平等、独立、相互尊重的新型爱情关系。

作者以橡树和木棉树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邻而居、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的理想爱情。通过“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诊视自身价值的崭新的爱情观。

全诗共36行。

1至13行: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否定依附性和单方面奉献的爱情观。

依附性的爱情观:“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

单方面奉献的爱情观: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14至31行:正面抒写理想的爱情观:爱情的双方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既保护各自的独立个性,又互相支持,携手并进。

前提:把“我”看成“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双方要具有同等的尊严和价值。

双方要有完整的个性:“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双方要同甘共苦,永不分离:“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双方要在灵魂上互相依存:“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我们不难看出,诗中摒弃的是金钱和权势装饰的虚假情爱以及女性对男性的依附。追求的是独立的人格,自我的价值。虽然诗歌情调温柔委婉,但却锋芒潜藏,尖刺直指陈腐的爱情婚姻观,这也正是令无数青年读者倾倒的原因。

32至36行:写真正的爱情就应该既爱双方的人品,也爱他的理想——忠于祖国。

五、鉴赏要点:

1、这是一首优美、深沉的哲理诗,树起了橡树和木棉这一组爱情诗中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让形象最大限度的包容了思想和感情,从而否定了“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旧的两性关系。

2、橡树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人性人格,她摒弃了旧式女性纤柔、妩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3、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这是本诗让人感不到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的原因。

4、诗歌还可以引申出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六、课后练习第二题:

题旨: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这首诗主要意象的丰富含义,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1、第一问见上四,全诗内容总结;

第二问:学生对这种爱情观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应引导学生结合其他文学作品阐释自己的观点,不要空洞评价。

2、这首诗有一种优美典雅的冷静美,可以多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

3、这首诗具有极强的节奏美;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

第三课时

一、介绍海子:

课本第13页注释(1)。

原名查海生,1979年考入北大法律系,1983年毕业后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1989年3月26日于河北的山海关自杀。他是当代学院派新诗人的代表,自认为擅长写长诗,但他的众多的抒情短诗也斐然成章。《面对大海,春暖花开》就是其中的佳作。

二、诵读提示:

这首诗写于海子死前两个月,有人评价说,这时的海子“已经完全把自己视做‘尘世’之外的人了。他真的已完全与这个世界和解,但那不是浪子回头的和解,而是彻底解脱,沐浴在天堂之光中与现世的和解”。(燎原《扑向太阳之豹》)虽然诗人在诗中想象着尘世的幸福生活,并用平白、温暖的话语表达了对每一个人的真挚祝福,但我们仍旧分明感到在那份坦诚沉静的语气中隐含的忧伤。诵读时应注意体会。

三、内容:

海子是诗的理想主义者,他曾经抱定这样的理想:“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他想要“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他用自己全部的生命热情景仰着伟大的史诗,用自己的创作实践着这个诗歌理想,也正因为如此,注定他难于融合到世俗的生活中,注定他的灵魂永远在诗的王国中游走,于是他创作了这首诗。

这首诗分为三章。

第一章:诗人描绘了他想象中的尘世生活。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幅图景即便是尘世生活,也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田园牧歌式的尘世生活;实在却不乏闲散,清苦却不乏浪漫。如果抒情主人公真的可以在这幅图景的感召下走出封闭,摆脱孤独,那么的确可以算作“一个幸福的人”了。但是这一切憧憬却被“从明天起”限制住了,“从明天起”才会如此,那么今天呢?今天注定孤独、暗淡,注定无法融入尘世的幸福生活。所以这首诗初次读来常常给人清新欢快的感觉,但是仔细品味,却会发现有种苦涩的泉水随诗句流过心底。从第二章开始,抒情主人公由个人的憧憬走出,迈出了更为广阔的群体领域。

他发誓要把那未知的尘世的幸福传达给“每一个亲人”,“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

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他的渴望别人分享他的幸福,在他传递幸福的同时,传递的是对世界的问候,对亲人的祝福。可见,单调、封闭与孤独并不是他理想的生存状态,他真诚地希望与世界有精神的沟通。所以,他愿意用饱蘸爱意的笔“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这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戴自然。在诗人的观念中,抒情诗人分两类:一类诗人只“热爱生命中的自我”,另一类诗人,“虽然只爱风景,热爱景色,热爱冬天的朝霞和晚霞,但他所热爱的是景色中的灵魂,是风景中的大生命的呼吸”。而作者的理想自然是后者。最后,抒情主人公把三个最世俗化也是最真挚的祝愿留给了陌生的世人。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却以一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最终把自己隔绝到了尘世生活之外。我们现在已经说不清这份遗世独立是逃避意识在作怪,还是不甘堕落、追求崇高的结果。诗人的孤独并不是由于他先于大众觉醒而导致的游离群体的孤独,而是他有意把自己关在生存的困境和文化的困境中与世隔绝而导致的个人的孤独,他的孤独感不是来自社会,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旷古的悲剧情结的体现。

四、鉴赏要点:

1、挥之不去的悲凉感。

这首诗乍看是以淳朴、欢快的方式发出对世人的真诚祝愿,抒情主人公想要做“一个幸福的人”,愿意把“幸福的闪电”告诉每一个人,即使是陌生人他都会真诚地祝愿他“在尘世获得幸福”。但是在满溢着“幸福”的诗句背后,却有着挥之不去的悲凉感。“从明天起”,恰恰意味着今天的暗淡,“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只愿”两字犹言幸福是你们的,“我”情愿独面大海,背对世俗。他把幸福的祝福给了别人,自己却难于在世俗中找到幸福生活。联想到两个月后诗人的自杀,读者会为这首诗增添一份悲凉的情调。

2、质朴本真的语言风格。

这首诗的语言很少雕饰、铺陈,它以近乎白话的表达体现了一种质朴、本真之美。正是由于语言的简单质朴,才愈发显示出了祝福的真诚纯粹,抒情主人公的孤独凄冷。

五、课后练习第三题:

题旨: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海子的诗和海子的死一直是有争议的,所以对他的诗的理解也可以不同,建议让学生多找些海子的诗来读一读。

六、作业:

1、完成两本练习册上的本课部分;

2、预习第四课《外国诗三首》。

教后感:

高中语文必修一中国现代诗歌三首

中国现代诗歌三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等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 2、理解《死水》一诗象征手法的运用和“反讽”手法,体会“三美”主张。 3、对《再别康桥》,能够借助诗歌意象体会诗歌的画面美。 4、指出《雨巷》中意象的象征意义,体会复沓叠句、讲究韵律的音乐美。 死水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同学们,当你看到臭水沟里的一沟污水、死水时,你会想到什么?你能把它写成诗来讽刺一种社会现象吗?1925年,著名的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就以“死水”为题,写了一首诗歌《死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原名闻家骅,后改名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他强调新诗要具备“三美”: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匀称﹚,作品有诗集《红烛》和《死水》。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因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而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分子暗杀。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赞扬了闻一多:“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 1922年,作者旅美留学,他看到了西方文明丑恶的一面,以及旅美侨胞身受的歧视和屈辱,写下许多爱国主义的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了本诗的深层根基。 【诗歌赏析】 师:请大家阅读第一节,并思考这节中“绝望”、“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突出了死水的什么特点? 生:突出了死水的凝滞、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特点。 师:“不如”、“爽性”表达出作者什么情感?

《现代诗二首》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1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现代诗二首人教(部编版) 3 现代诗二首 【教学目标】 1.学会认“巢、苇、罗”等6个生字。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受童年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反复朗读诗歌,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4.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受童年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教学难点】 反复朗读诗歌,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图片导入,引起学生思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归纳学生发言,引出所讲题目《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 强调字音---一巢(cháo) 2.学生齐诵读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1)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流利。 (2)指名朗读,尝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

归鸟、夕阳、芦苇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 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苇 3.读这首诗,讨论诗意。 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这情景好比一幅画,但在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而不是静的。作者把芦苇拟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方法看到了什么? 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 4.欣赏《花牛歌》。这是一首赞美儿童的诗,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出示《花牛歌》。 5.读这首诗,讨论诗意。 诗人描写了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也表现了归巢的鸟儿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对现实的抗争。 6.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花牛在草地里睡觉。) 三、小结:秋晚的江上黄昏时的景色是美丽的,而《花牛歌》描写了作者童年时的乐趣。 【板书设计】 晚秋的江上:归鸟斜阳芦苇—美景花牛歌:睡觉有趣 【教学反思】 《现代诗二首》(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新诗,归鸟低飞,残阳斜照,一派秋晚江上的景色。《花牛歌》是诗人徐志摩的作品,这首诗歌使我们体会到了童年时的乐趣。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让我们在诗的世界里享受着生活的乐趣诗歌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语感,其关键在于创设情景,在读中感悟现代诗歌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感到很欣慰,孩子们的发言并不是那么积极,但我分明感受了孩子们蠢蠢欲动的心灵,只是他们还有些含蓄。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现代诗二首人教(部编版) 3 现代诗二首

中国当代诗歌精选

中国现当代诗歌精选(一)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我等候你 ----徐志摩 我等候你。 我望着户外的昏黄 如同望着将来, 我的心震盲了我的听。 你怎还不来?希望

在每一秒钟上允许开花。 我守候着你的步履, 你的笑语,你的脸, 你的柔软的发丝, 守候着你的一切; 希望在每一秒钟上 枯死──你在哪里? 我要你,要得我心里生痛, 我要你火焰似的笑, 要你灵活的腰身, 你的发上眼角的飞星; 我陷落在迷醉的氛围中, 像一座岛, 在蟒绿的海涛间,不自主的在浮沉……喔,我迫切的想望 你的来临,想望 那一朵神奇的优昙 开上时间的顶尖! 你为什么不来,忍心的! 你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你这不来于我是致命的一击,

打死我生命中乍放的阳春, 教坚实如矿里的铁的黑暗, 压迫我的思想与呼吸; 打死可怜的希冀的嫩芽, 把我,囚犯似的,交付给 妒与愁苦,生的羞惭 与绝望的惨酷。 这也许是痴。竟许是痴。 我信我确然是痴; 但我不能转拨一支已然定向的舵,万方的风息都不容许我犹豫──我不能回头,运命驱策着我! 我也知道这多半是走向 毁灭的路,但 为了你,为了你, 我什么都甘愿; 这不仅我的热情, 我的仅有理性亦如此说。 痴!想磔碎一个生命的纤微 为要感动一个女人的心! 想博得的,能博得的,至多是

她的一滴泪, 她的一声漠然的冷笑; 但我也甘愿,即使 我粉身的消息传到 她心里,如同传给 一块顽石,她把我看作 一只地穴里的鼠,一条虫,我还是甘愿! 痴到了真,是无条件的, 上帝也无法调回一个 痴定了的心如同一个将军 有时调回已上死线的士兵。枉然,一切都是枉然, 你的不来是不容否认的实在,虽则我心里烧着泼旺的火,饥渴着你的一切, 你的发,你的笑,你的手脚;任何的痴想与祈祷 不能缩短一小寸 你我间的距离! 户外的昏黄已然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9 短诗三首【教案】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着“现代诗”这一主题,编排了《短诗三首》《绿》《白桦》《在天晴了的时候》4篇课文,这些课文中的诗歌都有着浓浓的意味,饱含着作者的情感,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短诗三首》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与赞扬。《绿》是对春天的赞美,是对大自然的热爱。《白桦》歌颂了白桦的高洁之美。《在天晴了的时候》体现了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主题。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课时 教学目标 短诗三首 2 1.认识18个生字,会写23个字,正确读写17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诗歌。 3.体会诗歌的韵味,与同学交流读后感。 4.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绿 2 白桦 2 在天晴了的时 候 1 综合性学习 2 1.根据需要收集诗歌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2.尝试自己创作诗歌,合作编小诗集;朗读诗歌时能用恰当的语气、表 情、手势。 语文园地 2 1.能与同学交流诵读诗歌后的感受。 2.认识8个古代文人,认识“屈、渊”等10个生字。 3.学习描写颜色的句子。 4.诵读诗歌,并尝试仿写诗歌。 5.积累有关诗的名言。

9短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漫、涛”2个生字,会写“繁、漫”等8个字,正确读写“繁星、藤萝”等3个词语。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韵味,熟读成诵。 3.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识记生字新词,体会诗歌韵味,熟读成诵。 2.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生字不多,主要指导学生读准“啊、膝”等字的音变和易误读的字,指导“繁、藤”等笔画较多的字的书写,理解“永不漫灭、思潮”等词语的意思。 2.阅读理解 课堂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以及情境创设、补白想象、补充资料等教学策略,进行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现代诗歌的特点:朗朗上口、富有节奏、蕴含丰富想象、饱含真挚情感。 3.表达运用 在引导中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在赏读中感受诗歌的魅力,通过《繁星》学习现代诗的特点,根据现代诗的特点感受诗意诗情的融合统一。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漫、涛”2个生字,会写“繁、漫”等8个字,正确读写“繁星、藤萝”等3个词语。 2.正确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人教版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第一册第一单元《中国现代诗三首》 二. 学习目标 1. 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的简历及其不同的创作风格。 2. 咀嚼诗歌语言,把握意象、领会诗人情感。 3. 体会象征的诗歌表现手法。 三. 学法指导 1.《再别康桥》诗中意象的揣摩 2.《死水》中“死水”象征意义的分析 诗无达沽,不同生活经验的人可以从不同视角来阐释《死水》的象征意义。在旧社会生活过的人,深知旧时代的黑暗与污秽,容易联想到当时的社会现实,而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现在读这首诗,由于社会环境改变了,体会就可能有所不同,但诗中作者对“丑恶”所喷发出的激愤、对“丑恶”的强烈嘲讽,读者会明白地感觉到的。 3.《赞美》意象的象征意义 诗中的农夫象征着在苦难耻辱里苦苦挣所的人民,他们在抗战中不断觉醒,抛母别子为国捐躯。 四. 相关知识 1.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诗派盟主。他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影响较深。 注重意境的创造与音律和谐。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代表作有《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沙扬娜拉》等。

2. 闻一多(1899~1946)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本名家骅,湖北浠水人,早年参加“新月社”,著有诗集《红烛》《死水》。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3.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在中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在西南联大求学和任教。 五. 题解 1.《再别康桥》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2.《死水》诗题具有象征意义 (1)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不堪外国人的歧视写许多爱国诗篇。 (2)1926年,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的爱和期望,成为本诗的思想根基。于是,他便以艳丽鲜明的语言来刻写丑恶,再以精心刻写的丑恶来加强对现实批判与否定的力度。从那愤激的反语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3)黑暗的旧中国的象征 【重难点讲析】 《再别康桥》 1. 中国诗词中写离别的诗作不胜枚举,看下面几个例子,与《再别康桥》比较,看看《再别康桥》有什么特别新颖之处? (1)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现代诗两首_教案教学设计

现代诗两首 第6课《》(长城谣、一片槐树叶)教案课题:《现代诗两首》一、教学目标(三维):1.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2.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 2.体会诗人的情感。3.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长城谣》(一)导入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游子思乡的载体)(二)检查预习正音正字:焉支隘口蹲踞荒莽山巅焚起敕(注音略)三学海拾贝1.作者简介席慕容(略)2.听录音,整体感知 3.讲授第一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4.讲析第二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唱、写)追问:诗人如何抒情?“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5.讲析第三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

析:不眠)明确:梦回长城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6.老师小结: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这是一首咏物抒情,反观历史的抒情诗,具有民歌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四)当场成诵!(五)布置预习《一片槐树叶》,思考两篇诗歌之间共同点。灵活机动:诵读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并赏析其令人回味无穷的情感!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第二课时《一片槐树叶》一导入新课以复习《长城谣》的情感--思乡导入新课二简介作者纪弦(略)三赏析诗歌1听录音,2整体感知诗歌3讲析诗的第一节(可先范读)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明确:写一片“槐树叶”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当代诗三首》优秀教案

《中国当代诗三首》教案 重点:学习《致橡树》,把握诗中意象及形式结构所蕴涵的感情和意义;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又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过程 一、导入: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他,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为比翼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其中精彩。那诗人舒婷怎样看待爱情的呢? 二、解题: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的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

印度等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三、整体感知 1伴着音乐范读全诗。 2自由朗诵注意字音节拍。痴(chi一) 慰藉(jie四) 霹雳(pi一li四) 霭(ai三) 岚(lan二) 霓(ni二) 3指定一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学生评价。 4学生为诗分层并概括大意。明确:全诗分为两层。第一层由开头至这些都还不够,诗人在宣告自己不愿为男性的附庸,对世俗爱情观的扬弃。第二层表达了诗人新型的现代的爱情价值观念。 四、具体研习

1齐读第一层,思考并讨论本层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意象有何特点?通过哪些词句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明确:诗人用了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意象来表情达意。这些物象或攀缘借高枝炫耀自己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或送来清凉的慰藉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这一组意象均表现出依附橡树或无偿地付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出它们与橡树的不平等关系。诗人用不像不学不止像等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 2齐读第二层,思考并讨论诗中木棉和橡树有何深刻含义?诗中几组对偶句表现诗人怎样的爱情观?明确:诗中橡树和木棉分别象征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阴柔。橡树的铜枝铁干、木棉的红硕的花朵正是阳刚和阴柔的具体形象。诗人以阴柔的木棉自喻,对阳刚的像树倾诉内心的幻想。用几组对偶句,如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表达了诗人在相知相恋相依、相互平等相互独立的基础上,共建新型的现代的爱情价值观念的愿望。

语文:《中国当代诗三首》(大纲版第1册) 45分钟课堂达标测试

中国当代诗三首 基础巩固·站起来,拿得到!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wéi春帷.闱.墨嵬.然维.和 B.jí狼藉.慰藉.刀戟.棘.手 C.fēi门扉.非.礼蜚.声诽.谤 D.chù伫.立相触.家畜.罢黜. 答案:A 解析:B项慰藉(jiè),刀戟(jǐ),“狼藉”“棘手”,都读“jí”;C项诽谤(fěi),蜚声(fěi),“非礼”“门扉”都读fēi;D项伫立(zhù),其他都读“chù”。 2.下列各诗句的括号里,必须加“的”的一项是() ①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人②你有你()铜枝铁干③那等在季节里()容颜如莲花的开落④愿你有一个灿烂()前程⑤也爱你坚持()位置,足下的土地⑥像沉重()叹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⑤⑥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答案:B 解析:本题实际考查对语意的梳理和把握。句①“幸福的人”与“幸福人”毫无本质区别,“的”可加可不加。句④“灿烂的前程”与“灿烂前程”无本质区别。运用排除法选B项。 3.下列各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跫音 ..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跫(qiónɡ)音:人的脚步声。 B.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 ..紧掩窗扉:用来关窗的门扇。 C.我们共享雾霭、流岚 ..、虹霓流岚(lán):山中飘动的雾气。 D.不仅爱你伟岸 ..的身躯伟岸:魁梧,高大。 答案:B 解析:B项窗扉:窗和门。 4.对下列各诗句朗读节奏的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A.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B.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C.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D.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答案:B 解析:B项前句的正确划分为:我/只愿/面朝/大海(按句子的主、谓、宾关系切分)。 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舟楫.开门楫.盗绿阴.荫.庇子孙 B.装.潢梳装.打扮慰藉.声名狼藉. C.杂糅.矫揉.造作回溯.扑朔.迷离 D.雾霭.和蔼.可亲溪.落自辟蹊.径 答案:C 解析:A项楫—揖;B项装—妆;D项溪—奚。 能力提升·踮起脚,抓得住! 6.下面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的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A.“喂马”“劈柴”“粮食”“蔬菜”等意象寄托了诗人对尘世幸福生活的热爱之情。 B.比喻、象征、对偶、反复等手法的综合运用,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关爱尘世的博大胸襟和追求完美的执著情怀。 C.全诗三节,首尾照应,结构圆合严谨。 D.本诗的语言具有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的特点。本诗的抒情基调是热情达观、激昂高亢的。答案:D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现代诗发展简史 2.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 3.对诗歌做简要赏析,理解作者在诗中抒发的真挚感情。 二、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体会作者在诗中的情感。 难点:体会诗歌精炼的语言。 三、教学课时: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诗歌了解) 各位学员,“五四”新文化运动揭开了中国文学史的新篇章。新思想新观念的出现,必然呼唤着表达形式的革新,于是新诗应运而生了。此时的中国诗人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用新的诗歌样式抒写心中的灵性并产生了众多的诗歌流派。都说诗歌是最能传递人类情感的文学样式之一,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首处于不同时期的三位诗人的作品,看看这几首诗分别给我们传递了怎样的情感。 (幻灯片呈现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简史,让学员对现代诗歌做一简单的了解。) 二、诗歌吟诵: 1、朗读指导:这三首诗的感情基调不同,注意在体味各自感情基调的基础上, 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的理解,体会诗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2、教师范读《再别康桥》: 徐志摩是属于新月派的,新月派主张三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要读出音乐美,断句和语调很重要。语调: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3、正音解词:荡漾(yàng) :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青荇(xìng):绿色的水草。 招摇:原本贬义。这里是逍遥的意思, 表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 油油的:光润的样子。 漫溯(sù):悠闲地溯流而上。 斑斓(lán):灿烂多彩。 笙箫(shēngxīao):两种管乐器。 4、听录音朗读 5、学员齐读,个别朗读 注: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员学会朗读诗歌的方法,多读,让学员自己在朗读过程中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三、诗歌作者: (一)、徐志摩: 1、徐志摩其人及代表作: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著名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人物。早年留学欧美,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20岁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5) 22岁赴美留学。( 1918) 24岁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两年后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26岁时,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 30岁与陆小曼结婚。

中国当代诗歌精选

中国现当代诗歌精选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历史博物馆 -----席慕容 人的一生,也可以像一座博物馆吗? 一 最起初只有那一轮山月 和极冷极暗记忆里的洞穴 然后你微笑着向我走来 在清凉的早上浮云散开 既然我该循路前去迎你 请让我们在水草丰美的地方定居 我会学着在甲骨上卜凶吉 并且把爱与信仰都烧进 有着水纹云纹的彩陶里 那时候所有的故事 都开始在一条芳香的河边 涉江而过芙蓉千朵 诗也简单心也简单 二 雁鸟急飞季节变易 沿着河流我慢慢向南寻去 曾刻过木质观音浑圆的手 也曾细雕过一座 隋朝石佛微笑的唇 迸飞的碎粹之后逐渐呈现 那心中最亲爱与最熟悉的轮廓 在巨大阴冷的石窟里 我是谦卑无怨的工匠 生生世世反复描摹 三 可是究竟是哪里有了差错 为什么在千世的轮回里 我总是与盼望着的时刻擦肩而过 风沙来前我为你 曾经那样深深埋下的线索风沙过后为什么 总会有些重要的细节被你遗漏归路难求且在月明的夜里 含泪为你斟上一杯葡萄美酒 然后再急拔琵琶催你上马 知道再相遇又已是一世 那时候曾经水草丰美的世界早已进入神话只剩下 枯萎的红柳和白杨万里黄沙四 去又复返仿佛 总有潮音在暗夜里呼唤 胸臆间满是不可解的温柔需求用五色丝线绣不完的春日 越离越远云层越积越厚 我斑驳的心啊 在传说与传说之间缓缓游走 五 今生重来与你相逢 你在柜外我已在柜中 隔着一片冰冷的玻璃 我热切地等待着你的来临 在错愕间你似乎听到一些声音当然你绝不可能相信 你当然绝不可能相信 这所有的绢所有的帛 所有的三彩和泥塑 这柜中所有的刻工和雕纹啊 都是我给你的爱都是 我历经千劫百难不死的灵魂 六 在暮色里你漠然转身渐行渐远长廊寂寂诸神静默 我终于成木成石一如前世 廊外仍有千朵芙蓉 淡淡地开在水中 浅紫柔粉 还有那雪样的白 像一幅佚名的宋画 在时光里慢慢点染慢慢湮开 重量 -----韩翰 她把带血的头颅, 放在生命的天平上, 使所有的苟活者, 都失去了———重量!

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再别康桥 教学目的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国当代诗三首新教案 (1)

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国当代诗三首》新教案 金龙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中国诗歌的意象美。 教学方法 品味鉴赏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讲一个故事:这是农历三月的一个傍晚,在江南的某个小镇上,一位妙龄女子正倚在楼阁的窗栏上,深情地向着街道张望:春天快要过去了,他也应该回来了吧? 她已经不止一次地这么深情张望了。从春寒料峭的正月,到撩人睡意的二月,再到这阴雨绵绵的三月,她就一直这样在等待中张望,在张望中等待。 他该不会出什么事吧?生意场上的尔虞我诈,是你防不胜防的。他会不会因为生意场上的某一次失败而一时想不开?不,不会的。他不是一个经不起打击的人。 他会不会在外面有了新欢?想当初,他牵着马出门,我一直把他送到五里路外。临别时,他拉着我的手信誓旦旦地说永远也

不辜负我对他的一片情意,叫我等着他。一旦生意场上的事情有了眉目,马上回来看我。可一晃半年多过去了,他一直没有回来。 那吹拂万物的东风,你为什么还不来呢?因为你不来,本该纷纷扬扬漫天飞舞的柳絮也飞不起来了。这三月的天气咋就这么差,天空就像一块奇大无比的幕布,把春天挡在了外面。我的春天,你在哪里,在哪里啊? 好几次在睡梦中,被马蹄扣击青石路面的“达达”声唤醒。醒来以后,才知道那不过是一个梦。窗外的路面静得出奇,哪有半点马蹄声,就是脚步声也听不见。 天空渐渐变成了灰黑色,等待中的一天又要过去了。看来今天又没有指望了。两行泪水涌出了她的眼眶。于是她惆怅地关上窗户,准备到梦境中去再续前缘…… “达,达,达……”一阵清晰的马蹄声传来。该不是我又在做梦吧?不,这回可是真的。那不紧不慢的拔腿声,与我当时目送他远去的马蹄声是那么的相似。于是她疾步走到窗前,打开窗户朝下面看去—— 一匹白马驮着一个人正从远处缓缓走来…… “你终于回来了!”她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喜悦,说出了这么

中国现代诗三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现代诗三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 施永忠 教学目的: 一、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二、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1、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2、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一、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二、《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 一、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二、媒体设计: 1、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2、播放动画《再别康桥》。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动画《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分小组讨论。(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5中国现代诗歌五首

5.中国现代诗歌五首 ◎课前自主 【走进作者】 闻一多(1899~1946),现代诗人、学者,湖北人。他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我国新格律诗的探索者和创建者之一。代表作品:《七子之歌》、《醒呀》、《死水》。闻一多是我国新诗格律的最早探索者和创建者之一,他要求新格律诗心学而且有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早年留学英国剑桥大学,其代表作是《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等。他的不少诗作,神秘、朦胧、感伤、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著有《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等。艾青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1941年诗人来到延安,从此诗风转向悲壮高昂。艾青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 食指,本名郭路生,北京人,当代诗人。生于1948年,“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1968年到山西插队,70年进厂当工人,71年参军,73年复员,曾在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工作。代表作品:《热爱生命》《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 舒婷,当代女诗人,生于福建厦门。初中未毕业即“插队落户”。1969年开始写作,1979年在《诗刊》正式发表作品。现为中国作协理事;作协福建分会副主席,两次获全国性诗歌奖。1982年出版诗集《双桅船》和《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6年出版《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基本解读】 闻一多的《死水》写于1925年。怎样理解“死水”这一意象的寓意,不要强求统一。可以具体到一条臭水沟,也可以抽象到物极必反的哲理。象征的是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抑或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的中国,还是表面极其繁荣的美国,甚至是整个世界,允许大家联想,允许大家见仁见智。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在第三次欧游归途中所作。1928年7月底的一天,徐志摩一个人悄悄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但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的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到了11月6日在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再别康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抒写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中国当代诗三首教案(I)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中国当代诗三首教案(I)人教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 2.了解郑愁予、舒婷、海子的简历及创作特点。 3.感悟三首诗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吟诵、感悟能力。 2.比较现、当代诗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三、德育渗透点 1.热爱祖国,珍惜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进步。 2.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热爱自然。 3.珍惜人类美好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中国当代诗在开放改革的大形势下,更为繁荣,诗人们写出了风格多样、富有探索意义的当代诗,把他(她)们对祖国历史与前途命运的思考、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对大自然的敏锐感知、对人类美好情感的细腻把握以非常活泼、空灵或凝重、深沉的方式表达出来。由于时代的剧烈变迁,有一些意象,今天的中学生不易透彻理解并把握,有一些形式,今天的中学生不是人人都会认同。 在打破了文化传播单一模式的今天,在信息丰富,传媒多样、交流方便的今天,对当代诗的品读与理解,应允许学生见仁见智,教师应以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去吟诵,感受,领会,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理解,只要他们能言之成理,就不应打压和封杀,这样,既有利于优秀的当代诗拥有年轻的一代读者,也有利于读者在教育民主化的今天极大地解放他们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形成创新能力,并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学生活动设计 1.按照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到图书馆或网络上查阅“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的资料和几位作者的资料。 2.学生举办诵诗会并诵读课文上的几首诗,也可补充其他作品。 3.讨论各自对这几首诗的理解,或口述,或写成200—300字短文在全班交流。 4.自己尝试创作新诗。了解并运用必要的创作方法、技巧。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 2.了解几位作者的简历及创作特点。 3.能以诵读的方式把握住诗意、诗情并有效地传达给听众。 二、运用多种获取信息的途径,师生配合,梳理把握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 学生口述,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补充或纠错,并借助现代传媒手段展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来自各个解放区、来自原来的国统区、来自新光复的沦陷十多年的敌占区的各路诗人,他们大会合了,应和着亿万人民的同声欢呼,涌起了意气风发的诗的高潮,“诗人们作为时代的歌手,老一代新一代无不热血沸腾。他们几乎在同一个清晨,都甩干了久积于笔端的血水、泪水,蘸饱欢乐的酒浆,写起光明之歌,解放之歌,建设之歌”,写起共和国的颂歌。

2020-2021年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简史。 2.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的简历。 3.体会三首诗在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 4.把握诗的意象,领会诗的象征意义。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美读的能力。 2.着重体会现代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保护生活中的美。 2.了解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3.热切的爱国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与热爱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徐志摩、闻一多、穆旦都是为现代诗歌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诗人。他们的生活道路各不相同,诗歌创作的追求也各自有别,诗歌的风格自然迥异,这为学习四人的诗歌带来一定的困难。 “形象大于思想”,这是诗的重要特征。“诗是抒情的艺术”,抒情又是诗的独到之处。

所以,本课教学重点放在组织学生吟诵、美诵上,帮助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并在美诵基础上层开广泛的联想,充分调动他们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并进行再造想象,这是必要的,如能结合现代技术手段,结合直观教学,也有利于学生依据各自的努力创造出自己心目中的意境。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并翻阅课外书籍和上网查阅有关诗人的生平 简历。 2.利用《语文读本》中的知识说明文,了解中国现代诗的发展简史。 3.教师必要的点拨讲解。 4.学生反复吟诵、品味,开展课内外诵读比赛,组织诗歌诵读兴趣小组,激发并带动学生多读诗、多欣赏。 学生活动设计 1.让学生中的“诗歌创作与欣赏兴趣小组”成员在一定的时间内简介 中国现代诗发展简史。 2.诵读比赛。 3.学生自己搜集文、图、音资料,在教师帮助下,制作成光碟或输入磁盘,配合诵读。 4.写赏析短文并相互口述、点评。 课时安排 3 课时

精品文档 (30)《中国现代诗三首》新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中国诗歌的建筑美。 教学方法 举例论证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初中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一篇题为《最后一次的讲演》的文章,它的作者是(闻一多)。 2.闻一多先生不仅是民主的斗士,而且是著名的学者和诗人。他和徐志摩等人发起组织了一个诗歌流派,叫“新月诗派”。关于诗歌创作,闻一多提出了他的“新格律诗”的主张,认为写诗要做到“三美”(即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 3.“新月派”主张的诗歌创作的“三美”到底是怎样的“美”呢?我们首先来看“建筑美”。 二、例证分析 1.写诗如盖房子。房子设计施工得巧妙,就能显示出美感来,这就是盖房子的建筑美。把这个原理用来写诗歌,就形成了诗歌中的“建筑美”。 2.还是先看盖房子。如果我要盖一四层楼的房子,每层楼开五扇窗户,则其平面图可以简画为── 有人说,我喜欢房子高一点。那么我们还可以在上图的基础上再上升一倍,变成八层的──

还有人说,我喜欢房子大一点。那么,我们不妨把每层的五扇窗改为七扇,变成── 还有人说,我喜欢房子又大又高。那么,我们可以在上面四层七窗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倍,变成下面这种形式──

从以上四种房子的造型可以看出,它们具有(整齐)的共同特点。因此,所谓“建筑美”其实就是一种整齐和谐的美。 3.我们再来看诗歌。如果要在上面四幢房子的每一扇窗户里填进一个字,组成形式各不相同的四首诗,那么应该如何来填?(请四位同学来填) 4.根据上面四首诗的不同形式分别给它们取一个名字,它们分别是(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七言律诗。分别简称“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它们统称为“格律诗”。 三、学生实践 1.阅读《死水》,画出它的整体结构简图

高一语文 中国当代诗三首 练习

中国当代诗三首 一、基础部分(18分,每小题3分) 1.下面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干瘪(biē)驳(bó)船蜗(wō)行胚(pī)芽 B.迷惘(wǎng)荡漾(yàng)笑涡(wō)隧(suì)洞 C.绯(fěi)红耕耘(yún)眷(juàn)属喷薄(buó) D.稻穗(suì)纤(qiān)绳淤(yū)泥摸索(suǒ) 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 A.跃然纸上搬门弄斧诚挚委屈 B.生机盎然曲意逢迎讥诮翘首 C.驷马难追纨酷子弟陷阱详实 D.坚韧不拔忧心冲冲棉延抨击 3.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选取了众多平凡而富有特征的意象,象征着祖国五千年历史的足迹,抒发了对祖国深深的爱。 B.第一节和第三节所选取的意象恰形成对比,揭示祖国已渡过艰难,迎来的是“正在喷薄”的黎明。 C.短短的诗行里包含了祖国的沧桑变迁、痛苦和灾难,希望和荣光,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D.诗中的“我”是全诗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最好的奖赏是什么?是辛苦之后的休息,是自我的原谅和理解。 B.我登上城头,眼前的景象一下子震慑了。 C.内燃机的发明,使石油工业迅速地发展。 D.反腐倡廉的问题在领导和群众中广泛引起了议论。 5.对有关诗句的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茉莉花芬芳了晨 你的温柔宁静了夜张健《夜语》 (按常理,应该说茉莉花给清晨带来了芬芳,你的温柔使夜也变得宁静起来,可诗人不这样说,而是将“芬芳”“宁静”这类形容词动词化了,这异样的词类活用无疑增加了作品的诗意) B.升起,再升起 缓缓转过身子 一株水莲猛然张开千指 扣响着 我们心中的高山流水洛夫《舞者》 (身子“缓缓”转过与千指“猛然”张开,柔中有刚,慢中有快,舞者给观众以多样的艺术享受,在这里被诗人敏锐地捕捉到了) C.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击”写尽了搏击长空的鹰那矫健的身姿;“翔”刻画出浅底中欢快、自由地游动的鱼的形象) D.世界老这样总这样—— 观音在远远的山上 罂粟在罂粟的田里痖弦《如歌的行板》 (“观音”和“罂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意象。前者象征神遥不可及的理想,后者象征实实在在的生活)6.补充完整下列所给诗句。 (1)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当代诗三首之二:致橡树(教案)

中国当代诗三首之二:致橡树(教案) 导读:教学目的、重点: 1、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2、学习新诗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 3、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评判诗中表白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爱情主题的课文,视为禁区,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著名女诗人舒婷的新诗《致橡树》。 1、本诗完整的标题应该是什么? ——木棉致橡树 2、既然是木棉致橡树,那么,木棉又向橡树说了什么呢? 配乐朗诵全诗 ——木棉不愿做: 凌霄花 鸟儿 泉源 险峰 日光 春雨 3、难道这些有什么不好吗?木棉为什么要否定它们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攀援、炫耀;痴情、单调; 送来、慰藉;增加、衬托; 从这些词中,我们能看出诗人反对什么样的爱情观呢?有哪些词语可以表达? ——“依附、附庸、奴性、无骨气、趋炎附势” 即是 攀附型 痴恋型 奉献型 因为这些是感情的单向奉献,而并非平等的心与心的交流,其思想根源是什么? ——封建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 4、补充: a、诗歌《椰子树是什么?》 有人说/它像芭蕉/还有人说/它像棕榈/我说/椰子树什么也不像/椰子树就是椰子树/因为/太像别人就会失掉自己 b、电影《女人不是月亮》 c、易卜生的《娜拉》(即《玩偶之家》) 5、“甚至日光、甚至春雨”结构完整吗?怎样补全? ——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 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洒爱的甘霖,滋润你的心田; 二、总结:全诗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发现:诗人采取“破”的思

维方式,目的是引出诗的下半部分,即: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并肩站立的俩棵树,根相握、叶相触; 枝枝相覆盖,叶叶像交通。(《孔雀东南飞》)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三、学生齐读二部分 1、两棵并肩的树,其形象有什么不同? ——铜枝铁干的树:枝干像刀、像剑、像戟。 花像叹息,又像火炬。 2、在诗人(木棉)的心中,橡树和木棉应当怎样? ——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阳刚气概和阴柔气质。 四、总结:诗人崇尚的是: 心心相印、患难与共 共同进步、事业至上。 五、作文:根据《椰子树是什么》写一篇作文,7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凌霄花(攀附型) 不愿做鸟儿(痴恋型)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奉献型) 要做并肩站立的树根相握、叶相触 枝干像刀、像剑、像戟。心心相印、患难与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