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美关系史专题

20世纪中美关系史专题
20世纪中美关系史专题

“20世纪中美关系史专题”课程要求和教学安排

(历史系·2009年春季学期)

任课教师:王立新E-mail: wanglx@https://www.360docs.net/doc/fc17256803.html, 学分:3学分

上课时间:周二7-9节(14:40-17:30)上课地点:文史楼105

课程介绍:

本课程为研究生专题课,内容涉及中美关系史的一些主要方面。既包括知识性的内容,同时也注重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训练,以使学生对中美关系史学科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学会如何对之进行研究。本课程的授课形式以教师讲授和课堂讨论相结合(教师讲授4次,讨论12次)。

课程要求:

认真阅读教师布置的材料。

每位选课学生选择2-3个专题,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做主题发言。主题发言者需先对档案文献进行解读,对论文的主要观点做一简要介绍,然后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主持课堂讨论。为了讨论的方便,主持者需至少提前2天将要讨论的问题通过电子邮件发给每位学生和任课教师,任课教师会提供反馈意见。

除主题发言者外,其它选课者须就阅读材料和主题发言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参与讨论的情况记入总成绩。

主题发言稿经修改和整理后于课程结束前上交,作为期末成绩的主要依据,主题发言的情况占期末总成绩的80%。课堂参与(包括出勤和课堂讨论)情况占期末总成绩的20%。

本课程要求选修者应对中美关系史的基本知识有一定了解,缺少这方面知识储备的选课者需事先阅读有关中美关系史的基本教材。(见附录)

教学安排:

2月17日课程及主要参考书目介绍(讲授)

2月24日美国与中国的中美关系史研究(讲授)

3月3日决策理论与美国对华政策过程(讲授)

3月10日总论:20世纪中美关系的主要趋势与问题

史料:

1.Henry Luce, “American Century”, Life, Feb. 7, 1941

论文:

章百家:“改变自己,影响世界:20世纪中国外交基本线索刍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代中国与世界》,第1卷,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514-548页。

资中筠:“百年思想的冲击与撞击”,《资中筠集》,中国社科出版社2002年,第212-234页。

Michel H. Hunt, “East Asian in Henry Luce ‘American Century’”, Michael J. Hogan, ed., The ambiguous legacy : U.S. foreign relations in the "American century" ,New York,1999, pp. 233-278..

3月17日文化传统与中美关系(讨论)

史料:

1.John F. Kennedy’s Inaugural Address, Jan. 20, 1961.

论文:

1.Roger S. Whitcomb, The American Approach to Foreign Affairs: An

Uncertain Tradition, Praeger, 1998, chapter 1.

2.王立新:“美国国家认同的形成及其对美国外交的影响”,《历史研

究》,2003年第4期。

3.Colin Dueck, “ Hegemony on the Cheap: Liberal Internationalism from

Wilson to Bush”, World Policy Journal, Volume 20, No.4, Winter

2003/2004.

4.王缉思:“美国外交思想传统与对华政策”,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

所编:《中美关系十年》,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30-162页。

5.Shuisheng Zhao,“Chinese Nationalism and Its International orientations”,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115, No.1, Spring 2000, p.1-33.

3月24日“门户开放”政策的形成与性质(讨论)

史料:

1.US Secretary of State John Hay’s Circular Letters, 6 Sept. 1899 and 3 July 1900, Michael Gambone, Documents of American Diplomacy, Greenwood Press, 2002.

2. “华盛顿九国公约”,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集》,第一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368-370页。

论文:

1.吴机鹏、梁碧莹:“从门户开放到辛亥革命中美关系研究述评”,资中

筠、陶文钊主编:《架起理解的新桥梁――中美关系史研究回顾与展

望》,安徽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丁名楠:“关于美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历史考察”,《历史与档案》,

1986年第1期。

3.Thomas McCormick, "The China Market", Thomas Paterson, Major

Problems i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Vol.1, D.C. Heath and Company, 1984, pp.400-407.

4.Michael Hunt, “The Open Door Constituency’s Pressure for US

Activism”,Thomas Paterson, Major Problems i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Vol.1, D.C. Heath and Company, 1995, pp.463-476.

5. William Williams, “ The Open Doo r Policy: Economic Expansion and

the Remaking of Societies”, Thomas Paterson, Major Problems i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Vol.1, D.C. Heath and Company, 1995, pp. 7-12.

3月31日基督教在华传教运动及其影响(讨论)

史料:

1.D.Z.Shefield, “The Relations of Christian Education to the Present Condition and Needs of China”, Papers to General Missionary Conference held at 1890, Shanghai, 1890.

论文:

1.保罗·科恩:“1900年以前的基督教传教运动及其影响”,费正清主编:

《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第十一章。

2. Carol C. Chin, “Beneficent Imperialists: American Women Missionaries in China at the Turn of Twentieth Century”, Diplomatic History, Vol.27, No.3, June 200

3.

3.王立新:“文化侵略与文化帝国主义:美国传教士在华活动两种评价范式辨析”,《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

4.Ryan Dunch, “Beyond Cultural Imperialism: Christian Theory, Christian

Missions and Christian Modernity”, History and Theory, Vol.41, Oct. 2002,

pp.301-325.

4月7日文化传播、全球资本主义与中美关系(讨论)

史料:

1.Excerts(about Boxer Indemnity Remission) from President Roosevelt’s Annual Message of Dec. 3, 1907; US Congress Joint Resolution to provide the remission of a portion of the Chinese indemnity; Mr. Rockhill to Prince Ch’ing(庆亲王).

论文:

1.资中筠:“洛克菲勒基金会与中国”,《美国研究》1996年第1期。

2.Zhang Yufa, “Returned Chinese Students from America and Chinese Leadership(1846-1949)”,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Vol.35, No.3, Spring 2002, pp.52-86.

3.Chih-ming Wang, “Capitalizing the big man: Yao Ming, Asian America and the China Global”,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Vol.5, No.2, 2004, pp. 263-278.

4月14日是否存在一个“失去的机会”:美中对抗的形成(讨论)

史料:

1.Secretary of State Acheson’s Letter of Transmittal (to President Truman) attached to The China White Paper, July 30, 1949.

2.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别了,司徒雷登”,“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论文:

1. 时殷宏:《敌对与冲突的由来――美国对新中国的政策与中美关系》,“研究现状与主要问题”,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唐耐心:《艰难的抉择:美国在承认新中国问题上的争论》,第十章:“国务院和白宫:决策没有实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斯蒂芬·戈德斯坦:“失去机会,还是根本没有机会”,袁明、哈里·哈

丁主编:《中美关系史上沉重的一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4.Warren I. Cohen, “Introduction: Was There a ‘Lost Chance’ in China”.

5.Chen Jian, “The Myth of America’s ‘Lost Chance’ in China: A Chinese

Perspective in Light of New Eviden ce”.

6. John W. Garver, “ Little Chance: Revolutions and Ideologies”,

Diplomatic History, Vol. 21, No. 2, Winter 1997, pp.71-105.

7.王立新:“意识形态与美国对华政策――以艾奇逊和承认问题为中心的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4月21日国会与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外教讲授)

4月28日朝鲜战争与中美关系

史料:

1.“Intelligence Estimate Prepared by the Estimate Group, Office of Intelligence Research, Dept. of State”, June 25, 1950, FRUS, 1950, Vol.7, pp.148-154.

论文:

1.沈志华:“朝鲜战争研究综述:新材料和新看法”,《中共党史研究》,1996年第6期,1997年第1期。

2.Chen Jian, “In the name of revolution: China's road to the Korean War revisited”, William Stueck, Korean War in World History,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2004.

3.乔纳森·波拉克:“朝鲜战争和中美关系”,袁明、哈里·哈丁编:《中美关系史上沉重的一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4.Robert Jervis, “The Impact of the Korean War on the Cold War”, Th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24, No.4, Dec 1980.

5月5日尼克松访华与中美关系

史料:

1.黄华:“基辛格秘密访华和尼克松访华公告的发表”,《百年潮》,2007年第7期。

2.Henry Kissinger, “President Nixon meets Chairman Mao in Beijing, 21 Feb.1972”, Excerpts from Kissinger Transcripts, edited by William Burr, New York, 1999, pp.59-65.

论文:

1.资中筠:“缓慢的解冻:尼克松访华前几十年间美国对华舆论的转变过程”,《资中筠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2.Geoffrey Warner, “Nixon, Kissinger and the rapprochement with China, 1969–1972”,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83, No.4, 2007, pp.763-781.

3.约翰·加迪斯:《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时殷弘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第九章:“尼克松、基辛格与缓和战略”。

4.Nancy Bernkopf Tucker(唐耐心), “Taiwan Expendable? Nixon and Kissinger Go to China”,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Vol.92, No.1, June 2005, pp.109-135.

5月12日人权问题与中美关系(讨论):

史料:

1.US Dept. of State, “China human Rights Practice, 1994”, John Franklin Copper, Coping with a Bad Global Image: Human Right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993-1994, pp.275-307.

论文:

1.Arthur M. Schlesinger, Jr., "Human Rights and the American Tradition",

The Cycles of American History, Boston, 1986, pp.87-110.

2.周琪:“美国的人权外交及有关争论”,《美国研究》1998年第1期。

3. Peter Van Ness, “Addressing the Human Rights Issue in Sino-American Relation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49, No.2, Winter 1996.

4.哈里·哈丁:“打破人权问题上的僵局”,傅高义编:《与中国共处:

21世纪的美中关系》,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143-160页。

5月19日相互形象与中美关系:美国人心中的中国形象(讨论)

史料:

1.David Abeel(雅裨理),“A Missionary View”, Excerpts from Abeel’s Journal of A Residence in China and the Neighboring Countries, from 1829-1933, New York, 1834.

论文:

1.Warren I Cohen, “American Perception of China”, Michael Oksenberg and Robert Oxnam, ed., Dagon and Eagle, Basic Books, 1978.

2.T. Christopher Jespersen, "Missionaries and Creation of American

Perceptions of China", American Images of China, 1931-1949,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3.哈罗德·伊萨克斯:《美的中国形象》,第9-10章,时事出版社1999年,第76-87,263-328页。

4.王立新:“在龙的映衬下:对中国的想象与美国国家身份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

2008年第3期。

5.Hongshan Li, “Introduction: Image and Perception in US-China Relations”, Hongshan Li and Zhaohui Hong, ed., Image, Perception and the Making of US-China Relations,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98.

5月26日相互形象与中美关系:中国人心中的美国形象(讨论)

史料:

1. 徐继畬:《瀛寰志略》节选

2.梁启超:《新大陆游记》节选。

论文:

1.杨玉圣:“从延安看美国”,“中国人民的死敌”,《中国人的美国观:一个历史的考察》,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70-188,234-242。

2.Michael Hunt, "Themes in Traditional and Modern Chinese Images of

America", Papers presented to Asia Program, The Wilson Center, 1988.

3. R. David Arkush and Leo Lee, ed., Land without Ghosts: Chinese

Impressions of America from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Introduction and Afterword.

4.He Di, “The Most Respected Enemy: Mao Zedong’s Percep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Quarterly, No.137, March 1994, pp.144-158

6月2日中国的崛起与中美关系的前景(讨论)

1.兰德尔·施韦勒:“应对大国的崛起:历史与理论”,阿拉斯泰尔·伊恩·约翰斯顿、罗伯特·罗斯主编:《与中国接触――应对一个崛起的大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Owen Harries, “A Year of Debating China”, The National Interest, Issue 58, Winter 1999/2000.

3. Emma V. Broomfield, “Perceptions of Danger: The China Threat Theory”,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 12, No.35, 2003.

4.(美) 布热津斯基:“如何与中国共处”,《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3期。

中美关系史基本教材

(藏于图书馆教学参考书阅览室)

1.胡礼忠等:《从望厦条约到克林顿访华》,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熊志勇:《中国与美国》,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陶文钊:《中美关系史》,全三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孔华润著,张静尔等译:《美国对中国的反应》,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018年中考历史《中美关系》专题训练卷及解析

中美关系 一、选择题 1.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 A.信息化全球化B.工业化市场化C.市场化全球化D.工业化、信息化 【答案】A 2.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总统之一。下列选项中与富兰克林?罗斯福有关的是() A.维护国家统一,废除黑人奴隶制 B.结束了中美20多年的敌对状态,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其改革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范例,并成功领导了美国的反法西斯战争 D.领导了北美人民的独立战争,摆脱了巩固的殖民统治,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 【答案】C 3.下列历史事件有直接联系的是() ①《权利法案》——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②珍珠港事件——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③古巴导弹危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④经济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 【答案】C 4.照片“历史性的握手”(见右图)记录了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进一事件表明() A中美结束了长达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B美国彻底放弃了遏制中国的立场 C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即将恢复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答案】A 5.周恩来在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时说:“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之间的来往中断了二十多年。现在经过中美双方的努力,友好往来的大门终于打开了。”这里“友好往来的大门终于打开”的原因有 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②中苏两国关系的破裂 ③中美两国共同的需求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6.孟德斯鸠认为,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必须分置,否则自由便不复存在。在资产阶级创立新体制的过程中,最早贯彻这一思想的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日本 【答案】B 7. 1775年4月的一天,北美大陆的一声枪响,一支英国军队与来克星顿的民兵发生冲突。枪声改变了这片大陆的历史航道,让这场冲突上升为战争。这场战争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B.美国独立战争C.法国大革命D.美国内战 【答案】B 8.下列文献最能体现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的是() A.《独立宣言》B.《人权宣言》C.《明治宪法》D.《1787年联邦宪法》 【答案】D 9.《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书对美国社会影响巨大,林肯在接见作者斯托夫人时说:“你就是那位引发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这“一场大战”的根本目的是() A.废除黑人奴隶制度 B.维护国家统一C.促进资本主义发展D.建立世界霸主地位【答案】B 二、解答题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布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富兰克林·罗斯福 材料二到2000年3月,一个新的记录在美国经济史上产生,这就是美国经济连续107个月保持增长。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世界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l)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2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这一时期经济保持增长的主要原因。(2分)【答案】(1)特点:国家干预经济。(2分) (2)主要原因:高新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推动。(2 分)(有其它吉之有理的答案,参照给分)

20世纪美国作家作品

American drama 1 尤金·奥尼尔Euge ne o’Neill(1888-1953),America’s greatest playwright. 《天边外》Beyond the Horizon, 《琼斯皇》The Emperor Jones(1920), 《安娜·克里斯蒂》Anna Christie(1921),《毛猿》The Hairy Ape(1922),《榆树下的欲望》Desire under the Elms(1924),《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All God’s Chillun Go t Wings(1924),《大神布朗》The Great God Brown(1926), 《奇异的插曲》Strange Interlude (1928),《马可百万》Marco Millions (1928),《送冰的人来了》The Iceman Cometh(1946),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1956) 2 One of the most distinguished playwrights who remained in evidence for over four decades on the American stage was赖斯Elmer Rice (1892-1967), author of the well-known play 《计算器》The Adding Machine. 3 奥德兹Clifford Odets (1906-1963) may not be the best craftsman of the group,but his ability to impress was remarkable . 《等待老左》Waiting for lefty . Till the Day I Die, Paradise Lost , and《醒来歌唱》A wake and Sing . 4 Postwar American drama has been said to begin with the staging of The Glass Menagerie in 1945 . Its author,田纳西·威廉斯T ennessee Williams (1911-1983) , has certainly become one of the greatest American dramatists to go down in the country’s literary history .《玻璃动物园》The Glass Menagerie 1944 《欲望号街车》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1947), a Pulitzer Prize-winning play , introduces both violence and sexual abnormality . 《热铁皮屋顶上的猫》Cat on a Hot Tin Roof (1955) 5 Another great dramatist to come out of the 1940s is 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1915-)who has , along with Tennessee Williams , led the postwar new drama . 《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 (1947) , his masterpiece 《严峻的考验》The Crucible (1953) and 《桥头眺望》A V iew from the Bridge (1955) 6 爱德华·阿尔比Edward Albee (1928-) 《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Who’s Afraid of V irginia Woolf Albee has been linked with the traditions of the Theater of the Absurd which came into vogue in the 1950s and 1960s.

高中历史《国别史专题四:美国》复习资料整理

高中国别史专题四:美国
美国的诞生(独立战争 1775-1783) 1、原因 a:英国殖民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美利坚民族形成、启蒙思想传播、英国压制 2、导火索:1773/12 波士顿倾茶事件 3、六件大事 来克星顿的枪声(1775) 第二届大陆会议 《独立宣言》发表(1776) 萨拉托加大捷(1777) 北美英军投降(1781) 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83) 4、推翻殖民统治,取得独立,为发展奠定基础 双重性质 美国共和政体的建立 1、1787 年宪法 A、应用了三权分立、人民主权学说 B、确立了联邦共和政体 内容: 1、中央与地方 2、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 特点:三权分立,制约权利、平衡利益 评价: 1、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2、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 3、三权分立,防止专制独裁,保障了民主制度 4、联邦制赋予政府强有力的权力, 也给予地方一定的自治权利 C、局限:允许奴隶制的存在,实行种族歧视 2、联邦政府的成立 1787 年华盛顿组建了第一届联邦政府 性质: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阶级联合专政 美国联邦制的权利结构 第一层 联邦与州之间的分权,其实质是联邦与州共享主权 第二层 中央政府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华盛顿 ①1773 年,波士顿倾茶事件(导火线) ,华盛顿参加反英,参加第一届大陆会议。 ② 1775 年,莱克星顿打响第一枪。华盛顿在第二届大陆会议上被推为大陆军总司令。整顿大陆军,训练正 规军,对保证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重要作用。b5E2RGbCAP ③ 1776 年,围攻波士顿,取得首次胜利。7 月 4 日,通过〈独立宣言〉 ,宣告美国成立。 ④ 指挥大陆军袭击特伦顿和普林斯顿的英军,取得胜利,鼓舞了各地的爱国者 ⑤ 1781 年,指挥约克镇战役,英军投降,1783 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1、拒绝接受王位。

中考历史专题-中美关系

历史专题(四)中美关系 教材连接 1、美国的历史概况: (1)1775年4月,列克星敦的枪声揭开独立战争的序幕。1776年7月4日北美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由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布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1783年美、英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独立战争结束。 (2)1861~1865年南北双方因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爆发了南北战争,结果北方获胜,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 (3)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是策源地,发展很快。到1894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一位。 (4)1917年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大肆捞取战争利益。 (5)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后,美国攫取了亚太地区利益。 (6)1929~1933年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大危机。1933年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 (7)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为日本偷袭其珍珠港而参加到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成为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之一。 (8)二战后,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推行“冷战”,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发动局部战争,干涉别国内政。 (9)1991年底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仍然推行其霸权政策和强权政治。 2、近代史上中美关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美国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在二战中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共同进行反法西斯战争;二战后扶蒋反共.具体史实有: (1)1844年,美国强迫清政府签定<<望厦条约>>,攫取侵华特权. (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伙同俄国充当英、法的帮凶,在1858年强迫清政府签定《天津条约》,扩大侵略权益。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先后单独或伙同日本侵略台湾,造成我国边疆的危机. (4)1899年,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使中国成为列强掠夺的开放市场。此后,美国在中国的侵略势力一天天膨胀起来。 (5)1900年,美国参与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签定《辛丑条约》。 (6)国民革命时期美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破坏中国革命。 (7)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美国在中国基本奉行“扶蒋反共”方针以维护其在华特权。特别是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帮助蒋介石打内战。 (8)1942.1.1,美、英、苏、中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组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3、新中国成立后的中美关系:20世纪70年代以前处于对抗关系,70年代以后走向正常化。具体史实有: (1)1950年,发动侵朝战争威胁中国、遏制中国。随后将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止

20世纪最好的英文小说(100部)

1.乔伊斯(James Joyce)爱尔兰《尤里西斯》(Ulysses)1922 2.费兹杰罗(F. S. Fitzgerald)美国《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1925 3.乔伊斯(James Joyce)爱尔兰《青年艺术家的画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1916 4.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俄裔美籍《洛莉塔》(Lolita)1955 5.赫胥黎(Aldous Huxley)英国《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1932 6.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美国《喧哗与骚动》(The Sound and Fury)1929 7.海勒(Joseph Heller)美国《第22条军规》(Catch-22)1961 8.柯斯勒(Arthur Koestler)匈牙利《中午的黑暗》(Darkness at Noon)1941 9.劳伦斯(D. H. Lawrence)英国《儿子与情人》(Sons and Lover)1913 10.史坦贝克(John Steinbeck)美国《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1939 11.劳瑞(Malcolm Lowry)英国《在火山下》(Under the Volcano)1947 12.巴特勒(Samuel Butler)英国《众生之路》(The Way of All Flesh)1903 13.奥威尔(George Orwell)英国《一九八四》(1984)1949 14.格雷夫斯(Robert Graves)英国《我,克劳狄》(I, Claudius)1934 15.沃尔夫(Virginia Woolf)英国《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1927 16.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美国《美国悲剧》(An American Tragedy)1925 17.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美国《心是孤独的猎手》(The Heart Is a Lonely Heart)1940 18.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美国《第五号屠宰场》(Slaughterhouse-Five)1969 19.埃里森(Ralph Ellison)美国《隐形人》(Invisible Man)1952 20.赖特(Richard Wright)美国《土生子》(Native Son)1940 21.贝娄(Saul Bellow)美国《雨王亨德森》(Henderson the Rain King)1959 22.奥哈拉(John O"Hara)美国《在萨马拉的会合》(Appointment in Samarra)1934 23.多斯帕索斯(John Dos Passos)美国《美国》(U. S. A.)1936 24.安德生(Sherwood Anderson)美国《小城故事》(Winesburg, Ohio)1919 25.福斯特(E. M. Forster)英国《印度之旅》(A Passage to India)1924 26.詹姆斯(Henry James)美国《鸽翼》(The Wings of the Dove)1902 27.詹姆斯(Henry James)美国《奉使记》(The Ambassadors)1903 28.费兹杰罗(F. S. Fitzgerald)美国《夜未央》(Tender Is the Night)1934 29.法雷尔(James T. Farrell)美国《「斯塔兹.朗尼根」叁部曲》(Studs Lonigan-trilogy)1935 30.福特(Ford Madox Ford)英国《好兵》(The Good Soldier)1915 31.奥威尔(George Orwell)英国《动物农庄》(Animal Farm)1945 32.詹姆斯(Henry James)美国《金碗》(The Golden Bowl)1904 33.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美国《嘉莉妹妹》(Sister Carrie)1900 34.渥夫(Evelyn Waugh)英国《一掬尘土》(A Handful of Dust)1934 35.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美国《当我弥留之际》(As I Lay Dying)1930 36.沃伦(Robert Penn Warren)美国《国王的人马》(All the King’s Men)1946 37.威尔德(Thornton Wilder)美国《圣路易·莱之桥》(The Bridge of SanLuis Rey)1927 38.福斯特(E. M. Forster)英国《此情可问天》(Howards End)1910 39.鲍德温(James Baldwin)美国《向苍天呼吁》(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1953 40.葛林(Graham Greene)英国《事情的真相》(The Heart of the Matter)1948 41.戈尔汀(William Golding)英国《苍蝇王》(Lord of the Flies)1954 42.迪基(James Dickey)美国《解救》(Deliverance)1970

外国文学史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复习要点

外国文学史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复习要点 现实主义的新特点? 思想特点:①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蓬勃展开,使他们对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深入再现生活深层的内在方面,表现人的深层意识和微观心理世界;②着重刻画日常生活中真实、具有复杂个性的普通人。借鉴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经验,力图全面地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③无产阶级的生活和斗争越来越多地成为他们反映的对象。 艺术特点:①频频出现“长河小说”。②适应时代发展与人们的欣赏要求,吸收新的艺术表现手段,提高了艺术表现能力。③越来越淡化情节,越来越淡化塑造典型人物。 代表作品:英国作家劳伦斯的《虹》,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美国女作家米切尔的《飘》等。 英国文学 代表作家:劳伦斯,擅长社会批判和心理(主题:性爱和工业文明)成名作:《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妇女》(姐妹篇)。 约翰·高尔斯华绥《福尔赛世家》三部曲(揭露了英国资产阶级的“财产意识”)、《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 毛姆《人性的枷锁》;戈尔丁《蝇王》;莱辛《金色笔记》 萧伯纳《鳏夫的财产》《华伦夫人的职业》《巴巴拉上校》; 法国文学 马丁·杜伽尔《帝国一家》(《巨仆》《穷人》《首脑》);莫里亚克(心理分析)《腹蛇结》 罗曼·罗兰成就最高,《约翰·克里斯多夫》开创长河小说先河。 德国文学 曼氏家族:亨利希·曼《帝国三部曲》;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

一家》。 雷马克反战小说《西线无战事》;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美国文学 德莱塞《美国的悲剧》;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菲次吉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什么叫“迷惘的一代”? 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文学流派,海明威在《太阳照样升起》的题词中引用斯泰因的一句话: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该流派因此而得名。特点是痛恨帝国主义战争,关心战后青年一代的命运,反映当时美国青年普遍的迷惘情绪,以此为出发点,表现帝国主义精神危机。代表作家海明威和菲次吉拉德。 什么叫“冰山原则”? 1932年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提出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即用简洁的文字塑造鲜明的形象,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最大限度地藏在形象中,使之情感丰富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且隐而不晦,让读者通过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构成冰山原则的四要素,也是海明威的基本创作风格。 海明威相关知识: 《太阳照样升起》开创“迷惘的一代”的宣言书。 1940年《丧钟为谁而鸣》标志着海明威战争观的转变,支持正义战争,摆脱迷惘。 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把“迷惘的一代”文学推向了高峰。主人公:亨利·腓特力、英国护士凯瑟琳。 《乞力马扎罗的雪》:最成功的一个短篇。 代表作《老人与海》,思想意义?点警句“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它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它。”如何理解这句话? 海明威的作品《老人与海》是一部寓意很深的作品。故事表现了“英雄与环境这个传统的主题。 象征意义:“老人与海”具有很强的象征性与寓意性。小说中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是我们理解其思想意义的钥匙。老渔夫桑提亚哥实际上是抽象化的人类,作为人的对立面的大海、鲨鱼象征神秘的命运和不可知的自然力。老人在斗争中虽然失败了,但他坚忍不拔、不断抗争、奋力

中美关系史读书笔记

中美关系史读书笔记 随着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来华拉开中美关系史的序幕,两国的交往以及在国际舞台上的交手变得愈发频繁与密切。 早期的中美关系是和平友好的,但是地位却不近相同。中国当时是闻名于世的物产丰富的大国,小农经济下的自给自足和重农抑商的政策,让千里迢迢来到富庶东方寻求经济支持的刚刚独立的美国尝到了甜头的同时,也饱受贸易逆差之苦。而外来的传教士在中国也屡屡碰壁。 直到19世纪初,美商开始为了谋取高额利润而开始向中国贩卖鸦片,中美关系史由早期的友好开始有了冲突。不知是受传统文化“与人为善”的思想熏陶已久还是闭关锁国的中国不识人心险恶,中国仅凭美国表面上的顺从和配合将其列为“恭顺”“守法”。而“恭顺守法”的美国却在暗暗的利用中英矛盾来扩张自己的势力和利益。写到这里,我仍旧和几百年前的老祖宗一样,用善意来揣度为什么受人尊敬的麦迪逊总统会对友好的中国做出这样的举动。当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积累也许就可以解释这些事情。毕竟在国际舞台上,促使各国奋斗的就是本国利益。但是一方面暗地帮助英商脱手积压货物,听任英国炮舰凌辱中国,在英国获得特权之后也坐享其成,另一方面继续保持温和态度以赢得清政府的好感,这种做法未免太不人道。也许这样可以使本国的利

益最大化,但同时也损害了国家的声誉和形象。 从鸦片战争之后,中美关系的地位就开始了慢慢的转变。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密切注视中国情况的美国眼见英国获取了大量利益,也决定派遣使团来华签订条约。本来使团进京是以平等的谈判态度,国务卿的指示连叩头问题也放宽,“视实际情况自行甄办”,“不可冒犯中国人”。但是荒唐的是,清政府竟然在进京问题上犹豫了起来,理由是“与旧制有乖”!本来几乎对等的谈判,被美国人抓住了一个现在看来很可笑的把柄,生生的变成了含有威胁的不对等谈判。甚至到后来,清政府竟然表示“只要使团不坚持进京,清政府对签约一事原则上不表示反对”。而条款的内容,由于清政府没有事先准备,草约完全由美方提出。由于主管谈判的耆英对国际事务的无知,识别不出条约各款的危害性,将严重侵害中国主权的领事裁判权等轻易送给了美国。望厦条约的签订为其他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提供了蓝本,“成为中国在下一个十年当中直到天津条约签订之前国际关系的法律模式”。中国也从此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1856年,英法侵略者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美国在列强的侵略中坐收渔利,获得了更多的利益和特权。至此,清政府仍然天真对美国保持着良好的印象,并且将任期已满的驻华大使蒲安臣聘为中国全权特使。蒲安臣为了美国利益擅自越权签订了《蒲安臣条约》后,由于美国的“合作政策”使清政府安然度过了修约的危机时期,美国竟然再一

20世纪美国文学的特点

20世纪的美国文学,堪称美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同时也可以说是又一次“文艺复兴”。这一时期,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现代主义形成了多元并存的局面,促进了现代美国文学的空前繁荣。 ==小说== 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主旨虽然是现实主义,但不同的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却呈现出各自的特色。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有几种倾向: 1、两种现实主义小说。在这方面的主要代表是亨利·詹姆斯,他的创作继承了19世纪的高雅“现实主义”传统,擅长描写美国东部有闲阶级男女的心理。他作品描写的民主思想浓厚、独立性强、天真无邪、不拘虚礼但又有些我行我素的美国上层妇女形象,始终被看成是美国文化产物的典型。与这种创作倾向截然相反的是乡土小说和反映农民心声的作品。这方面比较有影响的作家哈姆林·加兰。 2、乡土作家和幽默小说。这方面的代表性作家是欧·亨利。他的短篇小说篇幅不长,以情节取胜,一般以写小市民生活为主,充满了蕴含同情的幽默和恢谐之特色。尤其是那些出人意料的结尾和“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谋篇布局手法更每每令读者拍案叫绝。 3、“黑幕揭发者”与厄普顿·辛克莱。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一批以揭露资本家穷奢极欲和政府丑闻为主要内容的暴露文学曾一度发展到高峰。其中以厄普顿·辛克莱的《屠场》最有影响。 4、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交织。这一时期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成就在于出现了一批既具有现实主义倾向同时又受到欧洲自然主义哲学和文学思潮影响的作家。他们所描写的往往是一些没有文化、出身贫寒的下层人民和社会渣滓。第一部显示出决定论哲学倾向的作品是斯蒂芬·克莱斯的中篇小说《街头妇女郎梅季》。 杰克·伦敦参加过美国的社会主义运动,曾有“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之称。实际上,他同时受到马克思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和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这些均反映在他的主要长短篇小说中。他的写作风格粗犷而刚健有力,人物性格常常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展示。 西奥多·德莱塞(代表作《嘉莉妹妹》、《美国的悲剧》)运用巴尔扎克写典型、写细节的手法,成功地再现出他那个时代大城市中的社会生活和典型人物,场面比较广阔,含义比较深刻。他虽然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中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现象,但是又塑造了一批随波逐流、任性纵欲的主人公。但是他常常因为写作风格的滞重和句段的冗长而受到批评。 辛克莱·刘易斯是美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的小说家。他的小说多以讽刺手法揭露美国资产阶级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和矛盾。作为美国中产阶级的代言人,他的视野从未超越中产阶级。他的作品虽然从某些侧面揭露示了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矛盾,和社会的黑暗,但总的来说,缺乏一定的深度。

中美关系史上的三个公报

中美关系史上的三个公报 陈四妹 在中美关系史上有三个联合公报是构成两国关系的基本框架。它们分别是: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时发表的《上海联合公报》,1978年12月两国宣布建交时发表的《建交联合公报》,1982年8月17日双方就美国对台军售问题签署的《八一七公报》。三个公报确定的基本原则对指导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972年尼克松访华,经过反复磋商,两国在上海发表《上海联合公报》。公报中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并确认最终从台湾撤出全部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双方确认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双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双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是时代的产物。当时美国经济衰退,又陷于越战,国内人民对此纷纷表示不满。因此尼克松总统对美国外交政策尤其是对华政策进行调整,即利用中苏矛盾、缓和中美关系,以便从越南脱身和抗衡苏联。此时,中国也面临着严峻形势,中苏关系恶化,在南边又援越抗美。在开拓外交新局面,毛泽东作出打开中美关系的战略决定。

因此,中美逐步化敌为友,从对抗走向对话。 该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为以后中美关系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但公报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表现为: 1. 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中美关系服从并受制于美苏关系。 2. 台湾问题一直是阻挠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关键和争论焦点。美国对台湾的态度一直摇摆不定,致使中美关系停滞不前。 3. 在公报中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但没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这说明,两国关系仅是开始走向正常化,而不是实现正常化。 1978年12月16日,中国总理和美国总统在北京和华盛顿同时发表联合公报。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并决定3月1日双方互派大使。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重申了《上海联合公报》中双方同意的各项原则,美国于1979年1月1日发表声明,承诺对台湾“断交、撤军、废约”三项建交条件。1980年1月,美国宣布废除1954年与台湾签订的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此后,美台双边事务由非官方机构处理。《建交公报》的发表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部分 第一章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章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1.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有哪些特点? 答: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是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继续和发展。 (1)这一时期文学思想的特点 1.1受到了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十月革命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蓬勃展开,使20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家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使他们对现实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批判意识进一步增强,常常从阶级观念或社会主义思想角度观察社会问题,描绘社会现实。 1.2继承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经验 他们力图全面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以当代社会为对象,或者对历史进行再认识,充分展开社会背景的描绘。有的作家别开生面,解剖一个家族的发展史或盛衰史,从一个家族的荣枯变迁去反映整个历史时代的变化,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还有的作家索性将视野局限在一两个家庭中,描写其中各式各样的人物,以此去表现社会变化。 1.3无产阶级的生活和斗争,越来越多地成为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的内容 无产阶级的贫困化与资产阶级的财富迅速增长,成为20世纪上半叶社会生活的突出现象。工人的斗争变得更有组织,他们的罢工从经济考虑出发发展为带有政治性质,而且与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结成一个整体,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这种变化必然进入现实主义作家的视野之中。 1.4战争或反法西斯成为一个重要主题 两次世界大战,因其规模的巨大,战斗的激烈,残杀和迫害犹太民族的酷烈,政治斗争的复杂等,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灾难性后果,战争或反法西斯成为一个重要主题。现实主义作家纷纷表现反法西斯的主题,抒发爱国主义激情。 (2)这一时期文学的艺术特点 2.1 频频出现“长河小说” 这种多卷本小说能够深入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这种写法较为集中精炼,内涵丰富,容量更大。“长河小说”深得现实主义作家的喜爱,20世纪上半叶,长篇小说的繁荣与此密切相关。 2.2 创作明显表现出内向化、主观化特征 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无疑受到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从而使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巨大变化。在新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艺术探索的现实主义作家,较之19世纪作家更倾向于人物的心灵世界的开掘,他们的创作明显表现出内向化、主观化特征。心理描写的手法更为丰富。同时,现实主义作家也不时探索人物的潜意识,以反映人物完整的内心世界。此外,对现代主义的其他表现技巧,诸如内心独白、梦幻描写、时空颠倒、象征手法、荒诞意识、多层次多角度的描写,等等,都有所吸取,并从其他艺术形式如电影、电视、新闻报道中借鉴了一些有益的方法,丰富了艺术表现的技巧与手段。 2.3 越来越淡化情节,越来越淡化塑造典型人物 他们往往描写某一种社会现象、某一种社会心理、某一种犯罪动机,更注重心理变态的描写,而不是情节的曲折。这是向现代主义学习的结果,与传统现实主义有显著不同。 2.谈谈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与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异同。 答: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是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继续和发展,但同时又不固步自封。 (1)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继承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人道主义精神内核 1.1 20世纪现实主义作家谴责统治者的残忍和法西斯主义的暴行,猛烈抨击非人道的社会现实,揭露社会对 人的异化,并对受侮辱、受损害的下层人民表示了深切同情。 1.2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继承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重视真实客观性的创作原则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力图展现现实生活的真实图景,注重从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中探讨人生的意义,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质。

新课标高三历史复习中美关系专题

第三轮复习资料 专题七大国关系之一(中美关系) 1、近代史上的中美关系: (1)晚晴时期: ①1844年美国逼迫中国政府签订《望厦条约》; ②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美国追随英法侵略中国,伙同沙俄充当英法的帮凶,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 ③1900年美国与其它列强一起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 (2)民国时期: ①在辛亥革命中美国政府和外交官拒绝支持和承认革命军;南方革命党人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推选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美国政府对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则奉行中立政策,一方面继续拒绝承认南京临时政府,但另一方面,扶持袁世凯。 ②出于维护在华政治经济利益、扩大在华的思想与文化影响和支持中国共和运动的考虑,威尔逊就任总统后,美国于1913年不顾其他列强的反对,放弃大国协商一致的原则,率先承认中华民国。 ③(简单了解)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帝国主义共同宰割中国的《九国公约》。美国为阻止日本独占中国,支持中国要求解决了山东问题。从1899年开始美国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华盛顿会议后美国势力在中国开始膨胀。削弱了日本在中国的势力(改变了一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独占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又恢复到了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④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美国为争得在华的外交优势,率先同中国缔结关税关系的条约,其它各国相继仿效美国,与中国签订了类似的新约。至1933年中国基本实现关税自主(《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的规定使中国开始失去关税自主权),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

条件。 ⑤二战中:1942年1月1日中、苏、美、英等26国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国家共同宣言》,组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中美两国同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员国,共同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⑥二战结束后,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形成独占中国的局面。中国人民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使美国的企图破灭。 2、新中国成立后的中美关系: (1)1949年至1970年:全面冰冻,对抗关系 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对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政策。发动朝鲜战争,企图进一步侵略中国,中国人民进行了抗美援朝斗争并取得胜利。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派第七舰队到台湾海峡,阻止解放军收复台湾,干涉中国内政。60年代美国又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中美关系在整个60年代仍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 (2)20世纪70年代:走向和解 ①1971年“乒乓外交”、基辛格访华; ②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上海公报》)。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结束了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步入正常化轨道。 ③1978年12月,中美两国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初,中美正式建交。 (3)当今中美关系的特点:友好发展是主流,双方也有摩擦、矛盾。 冷战结束后,中美关系一波三折。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美摩擦不断,美国不断干涉中国内政,制造麻烦。特别恶劣的是1999年5月8日在科索沃战争中悍然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引起我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中美不断摩擦的原因是美国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中美关系专题复习

高考专题:中美关系专题复习 1·背景材料 关注2004年至2005年高考前有关中美关系的热点材料,如中美在朝鲜核问题上的立场、观点和做法、中美两国在经贸方面的合作与纠纷、影响中美关系的台湾问题等。 2·知识回顾 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之一,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极其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 (1)追随英法,染指中国。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向中国走私鸦片,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以攫取侵华特权。19世纪60年代觊觎我国领土台湾。 (2)"门户开放",独立侵华。19世纪末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但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时,因忙于美西战争而错失时机。为加深和扩大美国在华侵略权益,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即在承认列强在华侵略权益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从此,美国在华侵略势力一天天扩大。 (3)扶黎扶蒋,控制中国。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进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帝国主义各国纷纷寻找在中国的代理人。 "一战"期间美国扶植黎元洪,20年代后期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从而实现了控制中国(20余年)的目的。在此期间美国对华商品输出(1931年)跃居第一位。 (4)"二战"期间,中美合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人战争。为打败共同敌人,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中国战场的抗战有力配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 (5)扶蒋反共,控制中国。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大为增强,凭借强大的实力,美国力图称霸世界。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1950年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

美国二十世纪最佳短篇小说之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题目:关于美国二十世纪最佳短篇小说《我死去的兄弟来到美国》的叙事学分析 ------ 以外聚焦的叙事模式为中心 课程名称《叙事学方法论》 任课教师熊沐清教授 年级2012级 班次9班 学号2012218 姓名张婷

关于美国二十世纪最佳短篇小说《我死去的兄弟来到美国》的叙事学分析 ------ 以外聚焦的叙事模式为中心 张婷(2012级9班朝鲜语专业 2012218) 摘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段时期无论是对于美国或是世界的 其他地区都是一段粗陋又残酷的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短暂的经济复苏和经济的蓬勃发展造成了美国对于经济社会安全的错觉。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经济不稳定的苗头在美国明显滋生,更是波及到海外。大萧条的经济危机的阴影之下由就业机会的丧失导致的移民狂潮。本故事讲述一个小男孩和他的到来与他的家人到美国,期间他的思想状态以及冲突。通过外聚焦的叙事学模式,大量使用意象的感受,和主角的设定,生动地描绘美国这段时期的社会现象以及多种角度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感受。 关键词叙事学;外聚焦模式;短篇小说;美国;社会;移民 正文 亚历山大·戈丁的短篇小说,《我死去的兄弟来到美国》,写于1934年,故事发生在二十年代中叶到三十年代之间。故事讲述一个小男孩和他的到来与他的家人到美国,期间他的思想状态以及冲突。在这段时期的美国,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本文主角,男孩也是如此。此时的美国正笼罩在一片大萧条的经济危机的阴影之下,这场即将波及到整个世界的危机,已经开始在就业方面,尤其是给贫困状况的低收入家庭造成极大负面影响。低廉的薪水、对外国激进的自由主义思想方面的恐惧、以及由就业机会的丧失导致的移民狂潮,引发了强烈的政治保守主义。反过来,导致孤立主义和移民的限制。戈丁似乎对这段时期有着强烈的个人感情。正如他潦倒不堪的的个人经历一般,他把自己置身于这段残酷的社会时期。通过大量使用意象的感受,和主角的设定,生动地描绘美国这段时期的社会现象。即他大量使用意象去感受这段时期的特征:经济走向萧条和政治气氛对孤立主义,文学走向自然。戈丁的短篇小说,《我死去的兄弟来到美国》用自然主义的文学技巧与强烈的意象和使用,以及功能强大的隐喻,用生动地描述性的方式来显示出典型的美国人和移民的情绪。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段时期无论是对于美国或是世界的其他地区都是一段粗陋又残酷的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短暂的经济复苏和经济的蓬勃发展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 近现代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每日一题

专题近现代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 (2018年贵州贵阳市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材料中“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主要是指 A.建国初实行的“另起炉灶”的政策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新时期不结盟政策的推行 【参考答案】B 【解题必备】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 1.历程 (1)从19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染指中国。 (2)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 (3)一战期间美国扶植黎元洪,控制中国。20世纪20年代后期积极扶植蒋介石。 (4)二战期间,中美合作。 (5)二战结束后,扶蒋反共,控制中国。 (6)1949年新中国成立,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走向对抗。 (7)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走向和解;1979年中美建交。 (8)中美正式建交后,前进道路,一波三折。 2.认识 (1)从总体上看,中美关系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双方都从本国利益出发,以比较务实、比较稳健的方式来处理彼此的关系。但在军事交往、高科技交往、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以及台湾问题等一些重要问题上,双方仍有很大的分歧。

(2)应全面、辩证与冷静地看待中美关系,中美之间仍然存在一系列现实问题,需要不断增进战略互信与互利合作,妥善应对各种挑战,推动中美关系“可持续发展”。 20世纪70年代,中国之所以能够摆脱某些大国的孤立,有 效地遏制和对付苏联,部分原因就是在意识形态上冲破了与西方交往的障碍,抛弃了非敌即友的陈腐观念。但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却认为中国是在“向快要淹死的尼克松扔救生圈”。这表明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 A.摆脱了苏联的威胁 B.延续意识形态外交 C.拯救了美国的衰落 D.奉行国家利益至上 下图为1979年邓小平在美国休斯敦西蒙顿马术竞技场接过17岁女孩凯利赠送的白色牛仔帽,并戴在头上向观众致意的场景。该画面反映的这一事件 A.揭开了中美关系发展的新篇章 B.促进日本加快与中国邦交正常化 C.显示了美国对中国态度的根本改变 D.促使美国敌视中国外交政策的破产 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当今世界关系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首脑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在开罗会议上提出了协同对日作战的宗旨,对处置日本侵略者做出了安排。宣言指出“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

中美关系历史沿革

中美关系历史沿革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一直是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之一。 二战中,由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美国卷入了战争,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日本法西斯,中美成为盟国。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为了称霸世界,美国需要在中国建立一个稳定的、统一的亲美反共政府。于是,美国积极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同时加强了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侵略,形成了独占中国的局面。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实行了长期的封锁、禁运、孤立等敌对政策,还发动侵朝、侵越战争威胁中国安全,把海军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挠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中美双方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 是中美双方逐渐产生外交意向的时期。 20世纪50年代中期, 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新中国在国际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美国开始谋求与中国对话。1955年8月,中美两国在日内瓦, 1958年在华沙, 先后进行了两次大使级秘密会谈, 双方就台湾、贸易等问题进行了商谈, 到1968 年1月, 会谈举行了134次,但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1968年8 月,尼克松出任美国总统,中美关系开始有所突破。首先,他指示美国总统国家安全助理基辛格重新考虑同中国的关系;然后,美国第七舰队的行动缩小到台湾海峡以内,并放松了对中国的贸易限制。中国方面也领会了这些信号,1970年1月两国恢复了在华沙的大使级会谈。不久,尼克松又请法国总统戴高乐等人把美国谋求与中国对话的想法转告中国政府,同时放宽美国公民访问中国的限制,后来又表示愿派一名高级密使秘密访问北京。同年底,毛泽东主席在与访问中国的美国友人斯诺谈话时也明确表示欢迎尼克松访华。 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是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时期。 1971年 4月,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美国乒乓球队发出希望访问中国的信号,中国抓住这一历史契机,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1971年 4月 10 日,美国乒乓球队抵达北京,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称他们在中美两国人民的关系史上揭开了新篇章。这就是国际舆论所称的乒乓外交。同年,美国总统国家安全助理基辛格两次秘密访华,为尼克松访华作准备。经过多方努力,1972年 2月 21日尼克松正式访问中国,周恩来总理到机场迎接。当天,毛泽东主席就会见了尼克松。2月 22日,周恩来总理同尼克松总统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谈,双方就中美关系正常化和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1972年 2月 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上海公报》(又称《中美联合公报》) ,双方同意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尼克松访华和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次历史性突破,为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开辟了新的道路。但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彼此关系进展缓慢。1977年,卡特出任美国总统后,双方关系发展进程才逐渐加快。1978 年12月 16日,两国发表了建交联合公报,重申了《上海公报》的各项原则,美国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确定了美国坚持与台湾最终实现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1979 年,中美双方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中美建交后,两国领导人进行了多次互访,双方进行了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有力地促进了双方的发展。但中美关系的发展并不顺利, 1979年 3月,美国国会通过了严重违背建交协议原则的《与台湾关系法》,美国正式宣布向台湾出售武器,公然把台湾作为一个政治实体,这遭到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对此,1982年 8月 17日,中美两国政府又发表了一个重要的联合公报,美国承诺,它无意执行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政策,准备逐渐减少对台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最终解决对台售武问题。 20世纪 90年代到本世纪初,是中美关系逐渐走向成熟时期。 20世纪 90 年代到本世纪初,美国又利用人权问题不断对中国进行刁难,制造撞机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