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秸秆发电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江苏省秸秆发电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江苏省秸秆发电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天然气发电设备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1)

天然气发电设备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规划设计/投资分析/产业运营

摘要 该天然气发电设备项目计划总投资5667.45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 资4550.9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0.30%;流动资金1116.46万元,占项 目总投资的19.70%。 达产年营业收入7819.00万元,总成本费用6204.48万元,税金及附 加95.64万元,利润总额1614.52万元,利税总额1932.85万元,税后净 利润1210.89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721.96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 28.49%,投资利税率34.10%,投资回报率21.37%,全部投资回收期6.18年,提供就业职位142个。 提供初步了解项目建设区域范围、面积、工程地质状况、外围基础设 施等条件,对项目建设条件进行分析,提出项目工程建设方案,内容包括:场址选择、总图布置、土建工程、辅助工程、配套公用工程、环境保护工 程及安全卫生、消防工程等。 2017年全球天然气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例为23.2%,中国天然气发 电仅占总发电量的3%,远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国天然气发电市场存在 较大发展空间。但由于天然气发电成本居高不下,成为制约行业发展难题。 报告主要内容:基本情况、建设背景、项目市场前景分析、项目规划 方案、项目选址分析、项目建设设计方案、项目工艺说明、环境影响说明、项目职业安全、风险评价分析、节能方案、项目实施进度、投资方案说明、盈利能力分析、评价及建议等。

天然气发电设备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目录 第一章基本情况 第二章建设背景 第三章项目规划方案 第四章项目选址分析 第五章项目建设设计方案 第六章项目工艺说明 第七章环境影响说明 第八章项目职业安全 第九章风险评价分析 第十章节能方案 第十一章项目实施进度 第十二章投资方案说明 第十三章盈利能力分析 第十四章项目招投标方案 第十五章评价及建议

秸秆发电厂上料系统工艺流程管理及设备安装调试简介【项目】

秸秆发电厂上料系统工艺流程及设备安装调试简介(上) 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对能源和环保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利用秸秆燃烧发电是充分利用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之一。秸秆发电厂上料系统是整个系统的重要环节之一。 一、秸秆发电厂上料系统工艺流程介绍 秸秆发电厂采用秸秆为原料,将其打碎并包装成捆,上料系统将深加工后的秸秆燃料通过散包机进行二次打碎,并将二次打碎后的燃料分散成碎料送至皮带机,皮带将分散后的秸秆碎料送入蒸汽炉的加热系统内充分燃烧,使蒸汽炉循环水转变为水蒸气推动汽轮机旋转,再由动能转化为电能。整个上料系统包括散包机的原料分散和皮带机的物料输送两部分。 散包机原料分散系统 散包机由压料辊、导料辊、输送辊、一次侧散包机、二次侧散包机几部分组成。 秸秆燃料进入散包机后,先由压料辊将其进行二次粉碎,粉碎后的燃料通过导料辊进入输送辊。后由输送辊送入一次侧散包机进行分散作业,分散后再次经由输送辊送至二次侧散包机进行二次分散作业。 皮带机物料输送系统 经二次分散作业后的秸秆燃料由散包机进入皮带机内,燃料由0#皮带机→1#皮带机→2#皮带机→3#皮带机,最后由3#皮带机将其送入加热炉的炉膛内进行燃烧。

二、上料系统流程简介 1) 软质秸秆采用厂外破碎再打包进厂,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力,减少厂内处理环节,可提高电厂运行的可靠性,也有利于环境保护。 2) 软质秸秆和硬质秸秆的主输送线采用同一套设备,可以分别输送软质秸秆和硬质秸秆,也可以同时输送两种秸秆掺烧,因此可以根据原料的来源灵活调整运行方式,适应性好。散料斗还可以作为事故料斗,在抓包、散包设备故障时作为备用上料设备。 3) 打包的软质秸秆进厂后采用散包机松散后再输送,散包机采用双包进料方式,不设分料平台,减少了发生堵料、卡料的可能性。硬质秸秆采用螺旋卸料机直接送入皮带机,简单可靠。 4) 每台锅炉配两条输送线,正常情况下两条线同时运行,在一条线出现故障时减负荷运行,检修完好后再投入运行。 5) 炉前不设料仓,从皮带机输送机来的的秸秆经过渡料斗进入一道推料螺旋,从而消除了料斗缩口,在推料螺旋出口设有一道止逆门防止漏风、回火。从推料螺旋出来再进入炉前双螺旋给料机,因此流程短,设备少,提高电厂运行的可靠性。 6) 每台锅炉配两条输送线,采用一个锅炉进料口对应一条上料线的方式,两条线同时运行,在一条线出现故障时减负荷运行,这样可以简化流程,运行操作简便。 三、防火与安全 由于秸秆原料易着火的特性,必须设置防火设施,因此在炉前给料设备上设置了两道防火门、三个感温测点和三道灭火接口,具有较完善的防火措施。

农作物秸秆“五化”综合利用技术

农作物秸秆“五化”综合利用技术 农作物秸秆是一类具有丰富氮、磷、钾及有机质养分的可再生生物质资源,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副产品。随着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条件和农村燃料结构改变,作物秸秆逐渐变为农产品废弃物,秸秆焚烧成为春秋两季农忙时节的标志性现象,同时因其所引发的强雾霾天气等环境问题已成为亟需解决的社会性问题。自1999 年国家环保总局与农业部等部委联合发布《秸秆焚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200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2011 年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十二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2016 年国家秸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行《中国秸秆产业蓝皮书》、至2017年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及著作相继对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进行界定,阐述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技术措施,并将秸秆“五化”综合利用技术分解为20 余项小类技术,这对稳定农业生态平衡、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缓解能源、环境压力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中国各科研院校针对秸秆“五化”综合利用技术不断地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作物秸秆肥料化利用技术 01寒地玉米秸秆还田东北农业大学以玉米秸秆为原料,根据

东北寒地垄作特点,将秸秆粉碎的细一些,春季秸秆绝大部分留在垄沟中,对垄顶(作物播种带)的土壤温度影响较小的原理,构建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模式。工艺流程如下:玉米秋季机械收获、秸秆粉碎抛撒→沿原垄深松、灭茬→沿深松灭茬带播种玉米或大豆→播后化学封闭除草→苗期垄沟深 松→苗期化学除草→中耕追肥→秋季机械收获、并粉碎秸秆。以玉米秸秆还田现场为例,如下图所示: 玉米秸秆还田现场图02秸秆菌糠生物有机肥南京农业大学以稻草、麦秸、玉米秸、大豆秸、甘蔗渣等农业废弃物作为原料,利用工厂化秸秆栽培食用菌的菌糠,经过粉碎、补料、发酵等流程,二次利用秸秆原料,增加了经济效益,减少了秸秆对环境的污染,延长了秸秆循环的链条,促进了秸秆物质的进一步循环利用。该项技术成果已形成秸秆菌糠生物有机肥生产线、可年产万吨秸秆菌渣生物有机肥。现今该项成果已在某市成功示范了30 个鸡腿菇大棚,生物学转化率达到了120%,合计示范区应用面值800 余亩。 03高效生物质腐熟肥料中国农业科学院以麦秸、玉米秸、稻秸、油菜秆、甜高粱秆等农作物秸秆为原料,在农作物收获后,及时将收下的作物秸秆均匀平铺,配套喷洒机具撒施高效生物腐熟菌剂,使腐熟剂与秸秆充分接触,维持微生物活动适宜的养分和通气条件,调节碳氮比,使秸秆快速腐熟释放有益物质,制成高效腐熟肥料,以利于下茬农作物的播种

秸秆气化技术

秸秆气化技术 秸秆气化集中供气技术是我国农村能源建设推出的一项新技术。它是以农村丰富的秸秆为原料,经过热解和还原反应后生成可燃性气体,通过管网送到农户家中,供炊事、采暖燃用。国家对这项技术开发利用和示范推广工作十分重视,“七五”期间开始进行科研攻关,“八五”期间由国家科委、农业部在山东等地进行试点,从1996年开始在全国各地示范推广。目前,全国已建起秸秆气化站400多处,仅山东省就有200多处,河北、河南和江苏等省也都在30处以上。全国已有5万多农户用上了秸秆燃气。我省是从1997年开始秸秆气化技术试点工作的,目前全省已建成呼兰县双井镇光荣村和绥化市北林区西长发镇和平村两处秸秆气化站。从这两处秸秆气化站的运行情况看,在我省加快推广此项技术是可行的,受到了农民和基层干部的好评。尽管我省已有这两个成功的试点,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推广秸秆气化技术在我省才刚刚起步,与先进省区相比有较大差距。基层干部群众对推广秸秆气化技术的重要意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存在着试点少、投入少、规模小、发展慢的问题。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对推广秸秆气化技术重要意义的认识,尽快把秸秆气化技术在全省广大农村推广开来。 1、什么叫做秸秆燃气? 秸秆燃气,是利用生物质通过密闭缺氧,采用于溜热解法及热化学氧化法后产生的一种可燃气体,这种气体是一种混合燃气,含有一氧化碳、氢气、甲烷、等,亦称生物质气。 2、秸秆燃气中含有哪些燃气组分? 根据北京市燃气及燃气用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2000年10月25日,秸秆燃气检验报告得知:秸秆燃气含量15.27%,氧3.12%、氮56.22%,甲烷1.57%,丙烷0.03%,丙烯0.05%,合计100%。 3、秸秆燃气的开发前景怎样? 2003年,“太阳能”杂去第一期《我国植物生物质能源开发展望》一文中已做预测,摘录如下: 植物生物质能源是一个巨大的太阳能仓库,是重要的“绿色能源”之一,可以讲开发利用植物生物质能源,就是开发利用太阳能。植物生物质能源可以再生,取之不尽,取之不竭。因此,根据我国国情和当今国际社会“新思维、新料学、新技术”的发展态势,发展的植物生物质为原料的绿色能源转化技术,符合本世纪发展的主题——社会可持续发展。 据报道,我国能源专家对本世纪上半叶我国植物生物质能源的发展进行了3个阶段的科学预测:

农作物秸秆发电项目调研报告

农作物秸秆发电项目调研报告

农作物秸秆发电项目研究报告 全球经济发展迅速,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性能源的消耗量不断增加,终有枯竭的一天,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断寻找新的能源以减少或替代一次性能源的消耗。由于生物质秸秆能源具有热值含量高、易获得、清洁等优势,生物质秸秆发电近年来不断发展,成为一项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新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研究和利用。 秸秆发电的历史和现状 秸秆发电在欧洲,尤其是北欧的一些国家已有20 多年的历史。随着一次性能源的逐渐减少及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进一步要求,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发达国家已方兴未艾。1973 年的石油危机,促使丹麦开始研究生物质能秸秆发电技术。其中丹麦BWE 公司率先研发秸秆生物燃烧发电技术,并在1988 年投运了世界上第一座秸秆生物燃烧发电厂(Haslev,5MW),此后BWE 公司在西欧设计并建造了大量的生物发电厂,其中最大的发电厂是英国的Ely发电厂,装机容量为38MW,现在以秸秆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已经占丹麦能源消耗的24%以上。瑞典、芬兰、西班牙等国由丹麦BWE 公司提供技术设备建成了

秸秆发电厂,许多国家还制定了相应的计划,如日本的“阳光计划”,美国的“能源农场”,印度的“绿色能源工厂”等,它们都将生物质能秸秆发电技术作为21 世纪发展可再生能源战略的重点工程。欧美国家把秸秆资源作为优先发展的可再生能源并予以高度重视并给予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欧洲国家秸秆利用技术成熟,政策较为完善。 《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了2020 年生物质发电装机3000万千瓦的发展目标。秸秆直接燃烧技术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缺乏合适的技术和规模2003 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先后批复江苏如东、山东单县和河北晋州3 个国家级秸秆发电示范项目,拉开了我国秸秆发电建设的序幕。2004 年,国家发改委批准河北省晋州市秸秆发电厂建设项目,这是我国第一个完全利用秸秆燃烧发电的发电厂。2006 年,宿迁秸秆直燃发电示范项目在江苏宿迁正式投产。这是我国投入点火运行的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秸秆直燃发电示范项目。近年来,全国各地生物质能电厂蓬勃发展。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秸秆的收集和储存都是一个难以忽略的问题。由于国内秸秆市场体系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导致目前秸秆发电项目燃料成本过高,这是制约目前我国秸秆发电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但是从长远来看,秸秆发电项目仍将因其

天然气发电项目调研报告材料2

燃气发电项目研究报告(2013年) 目录 前言概述 第一章热电负荷 1.1电力需求预测及电力平衡 1.1.1南网电力负荷预测 1.1.2南网装机方案及区外受电安排 1.2热负荷需求预测及市政未来规划 第二章天然气供应 2.1天然气整体规划 2.2天然气最大供应量 第三章国家及省市相关政策 3.1气价政策 3.2热价政策 3.3电价政策 3.4其他相关优惠政策 3.5国已运行项目情况 第四章经济技术分析 4.1燃气机组概况 4.2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典型机组比较

4.2.1 9E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供热机组概况 4.2.2 9FA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供热机组概况 4.2.3以美国GE公司E级燃气机组和F级燃气机组为例的简要对比 4.3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供热机组配置方案及对比 4.4经济效益分析 4.4.1单一因素变化对盈利的影响分析 4.4.2多因素变化对盈利的影响分析 4.5影响盈利的主要问题(投资风险预测) 4.5.1天然气价格影响分析 4.5.2电价影响分析 4.5.3热价影响分析 4.5.4燃机联合循环性能 第五章结论和建议 5.1项目可行性 5.2关注天然气价格 5.3供热亏损问题。 5.4机组选型建议。 5.5机组配置建议。

前言概述 我国已经步入能源结构调整的新时期,以清洁能源建设利用为中心,优化能源机构,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效益,确保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随着天然气开发利用程度的不断加大以及日益严格的环保保护要求,天然气综合利用项目以其高效率、低污染等诸多优势为国外所亲睐,必将迎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近20年来最适用于燃用天然气的燃气轮机及其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单机燃气轮机的最大功率可达334MW(三菱M701G),净效率最高达39.5%(GE的PG9001H和三菱M701G),联合循环机组的最大功率可达972 MW (三菱MPCP2),效率最高达60%(GE的S109H)。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具有功率大、热电效率高、厂用电率低、重量轻、尺寸小占地少、启停快调峰能力强、安装周期短、工程总投资少、可燃用多种燃料、污染排放低(无固体排放物和烟尘排放物,极低的二氧化硫排放)及少用水、自动化程度高、人员定编少等优点,逐渐在发电供热领域取得优势地位;单位造价可控制在3200元/千瓦,低于煤电机组的4000/千瓦。 在国际燃机技术上处于垄断地位的主要有四家,即美国GE、日本三菱、法国阿尔斯通、德国西门子。国合作主要有

建设秸秆气化发电站分析报告

建设秸秆气化发电站分析报告 一、秸秆发电当前国内行业状况 秸秆能源在我国是一个刚起步的新产业,是一个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产业,自2004年开始,秸秆发电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也逐步成为中国政府和民间关注的热点。目前国内秸秆发电方式采取的是秸秆直燃发电模式和秸秆气化小型发电模式。 秸秆直燃发电模式 国内秸秆直燃发电工程准备建设和正在建设的项目不少,而建成运行获利的秸秆直燃发电项目基本没有。江苏省近年来共建成12个秸秆直燃发电厂,全部亏损。国内其他声称不亏的项目,是否秸秆燃料私下掺烧煤炭不得而知。 秸秆直燃发电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是技术问题没有能够解决。由于锅炉及前处理设备是从国外引进,设备价格昂贵,导致大型秸秆发电厂的初始投资成为很大的问题。动辄上亿元的投资,意味着太大的风险,况且是投入到这类新型的农村能源系统中,投资方会承担更大的风险。 二是秸秆直燃发电最大的问题是资源的收集,这在我国尤其困难。对于秸秆直燃发电项目,秸秆产量有多大,秸秆的分布和运输条件如何,必须要先调查清楚。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以农户为农业生产单位,户均耕地占有面积很小,根据对我国粮食产量最大的五个省的统计,每年每户的秸秆可获得量仅为4~5吨。以2.5万千瓦的秸秆发电厂每年消耗秸秆20万吨计,需要从近5万户农户收购,这些秸秆还是分夏秋两季提供,意味每年需要完成近10万笔秸秆收购交易,无论对收购的组织还是收集成本控制都是极大的考验。其次,大型的秸秆发电系统存在的一个最大风险就是秸秆的收集问题,我国农村人多地薄、自然村相对分散的特点决定了很难在几个自然村的小范围内收集到大型秸秆发电系统所需要的数十万吨秸秆燃料,除非扩大收集半径。这样又涉及到秸秆的收集、分选、运输、储存、防腐、防火等诸多问题,收购成本会急剧上升。 一个产业只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才能健康发展。但当前对秸秆能源的利用,大家关注的多是项目建设,其中甚至不排除为赶时髦和出政绩而上项目。进口机组为了提高效率,单个发电系统的设计装机容量比较大,基本上都在2万千瓦以上,这导致每个电厂每年需要30万吨以上的秸秆供应,电厂投资都达2亿至3亿元之巨。因此,最终发出的电力价格会比较偏高,且短期内很难降下来。 由于每种技术都有各自的特点,所以,不应该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某一项技术。关键是

关于编制天然气发电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说明

天然气发电站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单位:北京中投信德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编制时间:https://www.360docs.net/doc/fc2388930.html, 高级工程师:高建

关于编制天然气发电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 告编制说明 (模版型) 【立项 批地 融资 招商】 核心提示: 1、本报告为模板形式,客户下载后,可根据报告内容说明,自行修改,补充上自己项目的数据内容,即可完成属于自己,高水准的一份可研报告,从此写报告不在求人。 2、客户可联系我公司,协助编写完成可研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大纲(具体可跟据客户要求进行调整) 编制单位:北京中投信德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专 业 撰写节能评估报告资金申请报告项目建议书 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1.1项目概要 (1) 1.1.1项目名称 (1) 1.1.2项目建设单位 (1) 1.1.3项目建设性质 (1) 1.1.4项目建设地点 (1) 1.1.5项目主管部门 (1) 1.1.6项目投资规模 (2) 1.1.7项目建设规模 (2) 1.1.8项目资金来源 (3) 1.1.9项目建设期限 (3) 1.2项目建设单位介绍 (3) 1.3编制依据 (3) 1.4编制原则 (4) 1.5研究范围 (5) 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5) 1.7综合评价 (6)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7) 2.1项目提出背景 (7) 2.2本次建设项目发起缘由 (7) 2.3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7) 2.3.1促进我国天然气发电站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8) 2.3.2加快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8) 2.3.3满足我国的工业发展需求的需要 (8) 2.3.4符合现行产业政策及清洁生产要求 (8) 2.3.5提升企业竞争力水平,有助于企业长远战略发展的需要 (9) 2.3.6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需要 (9) 2.3.7促进项目建设地经济发展进程的的需要 (10) 2.4项目可行性分析 (10) 2.4.1政策可行性 (10) 2.4.2市场可行性 (10) 2.4.3技术可行性 (11) 2.4.4管理可行性 (11) 2.4.5财务可行性 (11) 2.5天然气发电站项目发展概况 (12)

秸秆发电项目规划方案

秸秆发电项目 规划方案 规划设计/投资方案/产业运营

承诺书 申请人郑重承诺如下: “秸秆发电项目”已按国家法律和政策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报告内容及附件资料准确、真实、有效,不存在虚假申请、分拆、重复申请获得其他财政资金支持的情况。如有弄虚作假、隐瞒真实情况的行为,将愿意承担相关法律法规的处罚以及由 此导致的所有后果。 公司法人代表签字: xxx科技公司(盖章) xxx年xx月xx日

项目概要 秸秆是一种很好的绿色可再生能源,是最具开发利用潜力的新能源之一。秸秆发电是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燃料的一种发电方式,大力发展秸秆发电极大地解决我国的秸秆过剩问题。秸秆发电可分为秸秆气化发电和秸秆燃烧发电两类,其中秸秆气化发电适用于小规模的发电项目。秸秆发电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在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背景下,秸秆发电发展潜力巨大。 该秸秆发电项目计划总投资16437.67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1924.2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2.54%;流动资金4513.4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7.46%。 达产年营业收入34849.00万元,总成本费用27656.17万元,税金及附加315.74万元,利润总额7192.83万元,利税总额8500.68万元,税后净利润5394.62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3106.06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43.76%,投资利税率51.71%,投资回报率32.82%,全部投资回收期4.55年,提供就业职位731个。 努力做到合理布局的原则:力求做到功能分区明确、生产流程顺畅、交通组织合理,环境保护良好,空间处理协调,厂容厂貌整洁,有利于生产管理和工程分区建设。

秸秆利用及现状

雾霾来源之一秸秆的综合利用现状 摘要:我国是秸秆产量大国,合理利用秸秆资源对于保护环境、缓解能源危机、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我国秸秆综合利用的几种方式,以及各种利用方式存在的优缺点,为我国秸秆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一些参考。 关键词: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利用方式

引言 秸秆是农作物子实收获后剩余的茎秆和残留的叶片。我国是产秸秆大国,秸秆种类有近30种。秸秆中隐藏着巨大的资源,作物吸收的养分有将近一半会留在秸秆中。高利伟等[1]研究表明2006年中国作物秸秆资源数量超过7.6亿t,其 中蕴含的氮(N)、磷(P 2O 5 )、钾(K 2 O)养分资源数量分别达到776万t、249万 t、1342万t。但是一直以来人们都没能充分合理的利用它,大量的秸秆被丢弃、焚烧,不仅浪费资源还造成环境污染。近年来随着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条件的日益恶化,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 我国各类农作物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方式,可归纳为4个方面:肥料、饲料、燃料、其它。 1 秸秆还田 1.1 秸秆还田的方式 一般来说,秸秆还田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1.1秸秆机械化还田 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就是利用秸秆粉碎机将摘穗后的小麦、水稻、玉米、大豆、油菜、高粱等农作物秸秆就地粉碎,均匀地抛洒在地表,随即耕翻入土,使之腐烂分解,达到大面积培肥地力的一项农机化适用技术。 1.1.2堆沤还田 堆沤还田就是指将农作物的秸秆制成堆肥或者是沤肥等,等待农作物的秸秆发酵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再将其施入土壤之中。 1.1.3过腹还田 过腹还田,顾名思义,就是指借助于牛、马、猪或者羊等这些常见的家畜作为特殊的“中介”,将小麦、玉米、水稻秸秆等进行简单如切割之类的处理之后,作为饲料喂给家畜,然后将这些家畜的粪便施入种有农作物的土壤之中。这种方式最大的优点优点就是省时、简单,而且也是目前发现的最为科学和最具生态性的秸秆还田方式。 1.2 秸秆还田的优缺点 秸秆还田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如果在实际应用中不注意的话,效果可能不明显,甚至会对农作物造成不良影响。 1.2.1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秸秆发电项目策划方案

秸秆发电项目 策划方案 规划设计/投资方案/产业运营

秸秆发电项目策划方案 秸秆是一种很好的绿色可再生能源,是最具开发利用潜力的新能源之一。秸秆发电是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燃料的一种发电方式,大力发展秸秆发电极大地解决我国的秸秆过剩问题。秸秆发电可分为秸秆气化发电和秸秆燃烧发电两类,其中秸秆气化发电适用于小规模的发电项目。秸秆发电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在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背景下,秸秆发电发展潜力巨大。 该秸秆发电项目计划总投资4800.67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3285.1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8.43%;流动资金1515.5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1.57%。 达产年营业收入11589.00万元,总成本费用9101.65万元,税金及附加91.35万元,利润总额2487.35万元,利税总额2921.78万元,税后净利润1865.51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1056.27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51.81%,投资利税率60.86%,投资回报率38.86%,全部投资回收期4.07年,提供就业职位186个。 报告根据项目产品市场分析并结合项目承办单位资金、技术和经济实力确定项目的生产纲领和建设规模;分析选择项目的技术工艺并配置生产设备,同时,分析原辅材料消耗及供应情况是否合理。

......

秸秆发电项目策划方案目录 第一章申报单位及项目概况 一、项目申报单位概况 二、项目概况 第二章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分析 一、发展规划分析 二、产业政策分析 三、行业准入分析 第三章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 一、资源开发方案。 二、资源利用方案 三、资源节约措施 第四章节能方案分析 一、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二、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三、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 第五章建设用地、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分析 一、项目选址及用地方案

秸秆发电项目立项申请报告

秸秆发电项目立项申请报告 投资分析/实施方案

摘要说明— 秸秆是一种很好的绿色可再生能源,是最具开发利用潜力的新能源之一。秸秆发电是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燃料的一种发电方式,大力发展秸秆发电极大地解决我国的秸秆过剩问题。秸秆发电可分为秸秆气化发电和秸秆燃烧发电两类,其中秸秆气化发电适用于小规模的发电项目。秸秆发电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在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背景下,秸秆发电发展潜力巨大。 该秸秆发电项目计划总投资17704.11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3803.5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7.97%;流动资金3900.5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2.03%。 达产年营业收入28958.00万元,总成本费用22295.86万元,税金及附加329.37万元,利润总额6662.14万元,利税总额7910.43万元,税后净利润4996.61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2913.83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37.63%,投资利税率44.68%,投资回报率28.22%,全部投资回收期5.04年,提供就业职位463个。 报告内容:项目总论、建设必要性分析、市场调研、投资方案、选址方案、土建方案、项目工艺及设备分析、环境影响概况、项目安全卫生、风险评价分析、项目节能方案分析、实施计划、项目投资分析、项目经济效益、评价结论等。

规划设计/投资分析/产业运营

秸秆发电项目立项申请报告目录 第一章项目总论 第二章建设必要性分析 第三章投资方案 第四章选址方案 第五章土建方案 第六章项目工艺及设备分析第七章环境影响概况 第八章项目安全卫生 第九章风险评价分析 第十章项目节能方案分析 第十一章实施计划 第十二章项目投资分析 第十三章项目经济效益 第十四章招标方案 第十五章评价结论

第3章 气化技术

第3章生物质气化技术 生物质气化是以生物质为原料,以氧气(空气、富氧或纯氧)、水蒸气或氢气等气化剂(或称为气化介质),在高温条件下通过热化学反应将生物质转化为可燃气的过程。生物质气化产生的气体,其主要有效成分为CO、H2、CH4,称为生物质燃气。气化和燃烧过程都需要空气或氧气,但燃烧过程需要供给充足的氧气,使燃料充分燃烧,燃烧后放出大量的热,反应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不可再燃烧的烟气。气化过程供给的氧气,使原料发生部分燃烧,从而提供制取可燃气反应所需的热力学条件,原料中的能量被尽可能地保留在反应后得到的可燃气体中。由于生物质原料通常含有70%—90%的挥发分,受热后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就有相当量的挥发分物质析出,既可供生产、生活直接燃用,也可通过内燃机或燃气轮机发电,进行热电联产联供,从而实现生物质的高效清洁利用。 目前气化技术是生物质热化学转化技术中最具有实用性的一种,它也是一项古老的技术。生物质气化的首次商业化应用可追溯到1833年,当时是以木炭作为原料,经过气化器产生可燃气,驱动内燃机应用于早期的汽车和农业灌溉机械。在二战期间,气化技术达到鼎盛时期。但是随着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开发利用,生物质气化技术进入低潮。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化石燃料价格增长,无节制地使用化石燃料使人类将面临化石资源枯竭的危险以及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对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等问题的出现,各国科学家和政府又重新重视生物质气化,从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开发经费和人力,开展生物质的气化新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3.1生物质气化技术的特点 据全国农林能源的调查统计表明,全国每年的生活用能和部分小型工业的生产用能,以直接燃用秸秆(约2.2亿吨)和薪材(约1.8亿吨)为主,其燃烧热效率仅为8%—12%。而将生物质气化成气体燃料后再使用,其燃烧总热效率可比直接燃烧生物质提高二倍以上,即热效率可提高到30%以上。生物质气化对推动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特点如下: (1)材料来源广泛,可以利用自然界大量的生物质能。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每年有6亿余吨农作物,除用农村炊事燃料、副业原料和饲料外,其余均成为废弃物。另外,在我国的薪炭林总面积近540多万平方米,每年有相当于1亿吨标准煤的薪材。 (2)可进行规模化生产处理。用气化技术可进行大规模的生物质处理,日处理可达几百乃至上千吨。 (3)这种方法通过改变生物质原料的形态来提高能量转化效率,获得高品位能源,能改变传统方式利用效率低的状况。通常生化技术的能量转换效率至多为40%左右,而气化技术的能量转换效率可高达80%以上,同时还可进行工业性生产气体或液体燃料,直接供用户使用。 (4)生物质气化具有废物利用、减少污染、使用方便清洁等优点。对于含水分少的有机物质,如木材以及纸屑和塑料为主的城市垃圾,都可采用气化技术将其变废为宝。 (5)可以实现生物质燃烧的碳循环,推动可持续发展。 3.2 生物质气化工艺 3.2.1 生物质气化过程 在典型的生物质气化过程中,通常包含了生物质的干燥、热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这四个过程在气化炉内对应形成四个区域,但每个区域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干燥:指对生物质的除湿,大约被加热至200—300℃,原料中的水分首先蒸发; 热解:指生物质脱挥发分或热分解,在500—600℃时,解析出焦油、CO2、CO、CH4、H2等大量的气体,只剩残余的木炭; 3.2.2生物质气化分类 生物质气化过程的分类有多种形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根据燃气生产机理可分为: (1)热解气化 (2)反应性气化 1)空气气化、水蒸气气化、氧气气化、氢气气化、气体混合物气化(根据气化介质不同分类); 2)固定床气化、流化床气化(根据采用气化设备分类); 在气化过程中使用不同的气化剂、采用不同的运行方法以及过程运行条件,可以得到三种具有不同热值的气化产品气:低热值燃气(低于8.4MJ/m3);中热值燃气(16.7—33.5 MJ/m3);高热值燃气(高于33.5 MJ/m3)

生物质液化技术简介

生物质液化技术简介 8.1.概述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导致对能源需求的高速增长,大量化石燃料燃烧利用过程中所排放的SO2、NOx等污染物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同时,作为世界上第二大CO2排放国,CO2大量排放所加剧的"温室效应"影响在我国也得到了重视,另外,由于石油危机的数次爆发以及石油价格的不稳定,也促使代用液体燃料的开发应用提上了日程。相比于煤炭等化石燃料,生物质是一种可再生清洁能源资源,同时因为生物质利用过程中具有CO2零排放特点,从而对于缓解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有着特殊的意义。在生物质的能源化利用领域中,生物质热裂解液化技术是目前世界上生物质能研究开发的前沿技术。该技术能以连续的工艺和工厂化的生产方式将以木屑等废弃物为主的生物质转化为高品位的易储存、易运输、能量密度高且使用方便的代用液体燃料(生物油),其不仅可以直接用于现有锅炉和燃气透平等设备的燃烧,而且可通过进一步改性加工使液体燃料的品质接近柴油或汽油等常规动力燃料的品质,此外还可以从中提取具有商业价值的化工产品。相比于常规的化石燃料,生物油因且其所含的硫、氮等有害成分极其微小,可视为二十一世纪的绿色燃料。 在生物质热裂解液化的各种工艺中,国外采用了多种不同的试验装置和技术路线,以达到增加生物油产率和提高能源利用水平的目的。如快速裂解、加氢裂解、真空裂解、低温裂解、部分燃烧裂解等,但一般认为在常压下的快速裂解仍是生产液体燃料最为经济的方法,其一

般可分为如下几类:(a)机械接触式反应器,其主要通过一灼热的反应器表面直接或间接与生物质接触,将热量传递到生物质使其快速升温从而达到快速热裂解,典型的有英国Aston大学的烧蚀热裂解反应器、NREL提出的涡流反应器及荷兰Twente大学设计的旋转锥生物质热裂解制油反应器等;(b) 间接式反应器,这类反应器的主要特征是由一高温的表面或热源提供生物质热裂解所需的热量,其主要通过热辐射进行热量传递,如美国Washington大学的热辐射反应器;(c) 混合式反应器,其主要是借助热气流或气固多相流对生物质进行快速加热,其能提供高的加热速率以及相对均匀的反应温度,同时快速流动的载气便于热裂解一次产物及时析出,如加拿大Waterloo大学的流化床热裂解系统、加拿大Ensyn提出的循环流化床反应器和GTRI 的快速引射流反应器等。机械接触式反应器的设备规模较为庞大,同时机械接触磨损厉害而使得运行维护成本也较高,因此在规模化应用中将受到限制。而间接式反应器由于热源的局限性限制了其应用,此类反应器一般主要提供机理性试验所需。相比于前两种类型,国外已开发并且试图规模化的生物质热裂解液化反应装置侧重于第三类,尤其是应用流化床技术的生物质热裂解反应器,流化床工艺因能实现高的加热速率、较短的气相停留时间、简捷的温度控制、方便的炭回收、较低的投资以及成熟的设计方法而使得其成为目前最有发展潜力的热裂解制取液体燃料的工艺。 截至目前,我国开展生物质热裂解制取液体产物的研究还不多,规模基本上都局限在试验研究阶段。沈阳农业大学在UNDP的资助下,

秸秆发电公开资料全

秸秆发电资料 秸秆是一种很好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是最具开发利用潜力的新能源之一,具有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秸秆发电,就是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燃料的一种发电方式,又分为秸秆气化发电和秸秆燃烧发电。 秸秆是一种很好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是最具开发利用潜力的新能源之一,具有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在生物质的再生利用过程中,排放的CO2 与生物质再生时吸收的CO2 达到碳平衡,具有CO2零排放的作用,对缓解和最终解决温室效应问题具有潜在的贡献价值。 秸秆发电,就是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燃料的一种发电方式,又分为秸秆气化发电和秸秆燃烧发电。秸秆气化发电是将秸秆在缺氧状态下燃烧,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高品位、易输送、利用效率高的气体,利用这些产生的气体再进行发电。但秸秆气化发电工艺过程复杂,难以适应大规模应用,主要用于较小规模的发电项目。秸秆直接燃烧发电是21世纪初期实现规模化应用唯一现实的途径。 秸秆发电是秸秆优化利用的最主要形式之一。随着《可再生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等的出台,秸秆发电备受关注,目前秸秆发电呈快速增长趋势。秸秆是一种很好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每两吨秸秆的热值就相当于一吨标准煤,而且其平均含硫量只有3.8‰,而煤的平均含硫量约达1%。在生物质的再生利用过程中,排放的CO2 与生物质再生时吸收的CO2 达到碳平衡,具有CO2零排放的作用,对缓解和最终解决温室效应问题将具有重要贡献。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能源和生态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没有能源,经济发展就失去了动力;生态破坏,人们生存空间就受到了限制。于是,选择新型再生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就成了人们刻意追求的一个主要目标,而利用新型秸秆能源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容。[1] 秸秆是农作物通过采摘脱粒后留下来的茎叶。主要有玉米、小麦、水稻、高粱、大豆等秸秆品种。秸秆发电,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利用可再生资源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战略举措。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农作物秸秆年产量约为7亿吨左右,列世界之首,每年收获的秸秆除去用于造纸、饲料、造肥还田及收集损失的1.09亿吨外,可作为能源加以利用的秸秆总量达3.76亿吨。 农作物秸杆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作为燃料,直至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时丹麦开始在研究利用秸杆作为发电燃料,在这个领域丹麦BIOENER ApS公司是世界领先者,第一家秸杆燃烧发电厂于1989年投入运行(Haslev,5Mwe)。此后,BIOENER ApS 公司在西欧设计并建造了大量的生物发电厂,其中最大的发电厂是英国的Elyan发电厂,装机容量为38Mwe。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方面,提出要积极发展沼气、秸秆发电、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完善农村电网。自中国第一个秸秆燃烧发电厂在省晋州市建成以来,各地(如、等地)也在纷纷上马秸秆发电项目。 水/蒸汽循环 20世纪90年代后,以煤为代表的化石燃料发电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整个发电厂的发电效率,蒸汽的温度和压力得到了大幅提高。对于秸杆燃烧发电设备,也同样取得了很大发展。但是,相对与燃煤设备,秸秆燃烧发电设备的设计建设经验

燃气发电项目研究报告刚要完整版

燃气发电项目研究报告 刚要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燃气发电项目研究报告大纲 目录 前言概述 第一章热电负荷 电力需求预测及电力平衡 当地电力负荷预测 装机方案及区外受电安排 热负荷需求预测及市政未来规划 第二章天然气供应 天然气整体规划 天然气最大供应量 第三章国家及省市相关政策 气价政策 热价政策 电价政策 其他相关优惠政策 国内已运行项目情况 第四章经济技术分析 燃气机组概况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典型机组比较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供热机组配置方案及对比 经济效益分析 影响盈利的主要问题(投资风险预测) 天然气价格影响分析 电价影响分析 热价影响分析 燃机联合循环性能 第五章结论和建议 项目可行性

关注天然气价格供热亏损问题机组选型建议机组配置建议

前言概述 我国已经步入能源结构调整的新时期,以清洁能源建设利用为中心,优化能源机构,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效益,确保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随着天然气开发利用程度的不断加大以及日益严格的环保保护要求,天然气综合利用项目以其高效率、低污染等诸多优势为国内外所亲睐,必将迎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近20年来最适用于燃用天然气的燃气轮机及其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单机燃气轮机的最大功率可达334MW(三菱M701G),净效率最高达%(GE的PG9001H和三菱M701G),联合循环机组的最大功率可达972 MW (三菱MPCP2),效率最高达60%(GE的S109H)。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具有功率大、热电效率高、厂用电率低、重量轻、尺寸小占地少、启停快调峰能力强、安装周期短、工程总投资少、可燃用多种燃料、污染排放低(无固体排放物和烟尘排放物,极低的二氧化硫排放)及少用水、自动化程度高、人员定编少等优点,逐渐在发电供热领域取得优势地位;单位造价可控制在3200元/千瓦,低于煤电机组的4000/千瓦。 在国际燃机技术上处于垄断地位的主要有四家,即美国GE、日本三菱、法国阿尔斯通、德国西门子。国内合作主要有GE-哈尔滨电气集团、SIEMENS-上海电气集团、MHI-东方电气集团、Alstom-北重集团。 截止2010年底我国燃气发电装机约2800万千瓦,占装机总量的3%,机型以9F 为主,占比93%,其次是9E。燃机的主要设备全部需要进口,购臵费较高,国内组装。 第一章热电负荷 电力需求预测及电力平衡(电网公司关于未来三年的电力需求预测以及电源点规划,河南省郑州市)待查 河南郑州市电网电力负荷预测 待查 河南郑州市电网装机方案及区外受电安排装机方案。 待查 退役计划:待查 区外受电:待查

秸秆发电项目的政府优惠政策选择

2008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8卷第2期(总88期)J0umalofxi’anJiaoto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Mar.2008V01.28(sumNo.88) 秸秆发电项目的政府优惠政策选择 郭菊娥,薛冬,陈建华,席酉民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49) [摘要]秸秆发电是将秸秆作为燃料替代煤资源发电的一种能源替代模式,中国利用政府补贴鼓励其发展的力度不足。基于安徽宿州2×12Mw秸秆发电和河南新乡2×600Mw火力发电项目的可行性报告,测算比较分析了秸秆和火力发电的财务指标、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并通过敏感性分析发现秸秆发电对发电时间和静态投资更敏感,指出政府应落实对秸秆发电项目的上网优惠。在目前火电外部成本完全外推给社会的情况下,为使秸秆发电实现和火电投资相同的收益率,测算给出对秸秆发电的补贴应从现有的0.25元/Kwh上调至0.388元/Kwh,这与没有采用脱硫装置的火电的外部成本相当,同时,基于2004年中国能源投入占用产出表,测算出秸秆电价的这一变化对其他部门的影响很小,对居民消费指数的影响仅为0.0013%,可为政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秸秆发电;政府补贴;外部成本;能源投入占用产出表 [中图分类号]F2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45x(2008)02J0014m5 秸秆发电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世界性的石油危机爆发后,丹麦开始积极开发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大力推行秸秆等生物质发电,如今已建立了15家大型生物质直燃发电厂,提供丹麦全国5%的电力供应。1990年以来,生物质发电在欧美许多国家开始大发展,特别是2002年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以来,世界各国开始高度重视秸秆发电项目的开发,将其作为2l世纪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战略重点和具备发展潜力的战略性产业,如日本的“阳光计划”、美国的“能源农场”、印度的“绿色能源农场”。到2020年,西方工业国家15%的电力将来自生物质发电,1亿个家庭使用的电力来自生物质发电。大多数国家的经验表明:维持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前提是商业化,而商业化发展的特征是既要有一定的发展规模,又要有一定的连续性,并且连续性更重要一些…。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应用虽然集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于一体,但由于常规能源的利用对环境污染、人类健康等的“外部成本”转移给了社会,其成本没有在消费价格中反映,从而使可再生能源在产业化的初期与常规能源相比不具有竞争力。因此,无论是基础研究阶段还是推广应用阶段,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高投人、高风险性都要求政府 14给予强有力的财政支持,以保证投资主体合理的经济利益,激励投资主体扩大生产规模,逐渐实现商业化。 我国《中长期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我国到2010年将实现200万KW的生物质发电容量,2020年将实现1000万Kw的生物质发电容量。这一政策推动了秸秆发电产业的蓬勃发展,2004年11月,我国首个秸秆生物燃烧发电厂在河北省晋州市开工建设。截至2006年5月,我国已经有100多个县市开始投建或签订秸秆发电项目。目前国家对火力发电采取上大压小的政策,新建设的火力发电项目基本为超临界600Mw及以上火电机组,这也是投资主体在选择投资秸秆发电项目时的主要参照对象。本文基于安徽宿州2×12Mw秸秆纯燃发电项目和河南新乡2×600Mw火力发电项目可行性报告旧,3o中的数据比较,研究我国政府如何运用优惠政策对秸秆项目进行扶持,使其真正起到激励投资者投资秸秆项目的目的。 一、秸秆发电与火力发电项目投资的主要经济 指标比较分析 (一)财务指标比较分析 在对安徽宿州2×12Mw秸秆发电项目和河南新 [收稿日期]2007—12一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473072,70773091) [作者简介]郭菊娥(1961一),女,陕西II缶潼人,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薛冬(1984一),男,山东枣庄人,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陈建华(1960一),男,山东昌邑人,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席酉民 (1957一),男,陕西长安人,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管理学院教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