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综述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综述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综述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综述

袁蓓郭熙保

内容提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性的人口老龄化已是不可逆转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研究人口老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经济学家从消费、储蓄率、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形成和社会养老制度安排这五个方面,对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展开了更为全面且深入的研究。本文就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概括,并总结了其中的分歧与焦点问题。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口老龄化已不再为发达国家所独有,许多发展中国家同样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也已逐步从以发达国家为背景,以养老保险为途径影响经济增长的研究思路拓展开来。近年来,从消费、储蓄率、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形成和社会养老制度安排这五个方面,对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关系展开了更为全面且深入的研究。本文试从上述几个方面,以新古典主义、新增长理论和结构主义为主线,对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概括。

一、人口老龄化对消费与储蓄率影响的研究

人口老龄化势必通过劳动力增长率、消费当量人口、消费结构和预期寿命等因素对人均消费水平和储蓄率产生影响。人均消费水平不仅是衡量经济增长结果的重要指标,并且还从需求的角度影响增长。储蓄率则与投资相关联,为经济增长提供物质资本,因此人口老龄化对消费与储蓄率的影响倍受关注。Ando & Modigliani(1963)在生命周期理论中就已指出,各年龄段人口的消费量存在差异。随着人口老龄化,这种消费量上的差异将影响实际消费人口支持率,并与人口老龄化相伴随的劳动力增长率减缓一起,对经济增长产生水平效应,共同改变消费与储蓄的增长路径与稳态均衡值。Cutler(1990)将人口老龄化对实际消费人口支持率的影响引入新古典Ramsey(1928)模型,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对消费与储蓄的影响。他指出,封闭经济中人口老龄化对稳态消费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取决于实际消费人口支持率与劳动力增长率的比较,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实际消费人口支持率下降效应大于劳动力增长率下降效应时,稳态消费下降,反之上升。实际消费人口支持率变化对稳态储蓄率没有影响,而劳动力增长率的下降将使稳态储蓄率下降。他利用美国1990-2060年数据进行消费与储蓄动态路径模拟,结果表明,在消费最初增加之后,由于赡养负担超过劳动力增长减缓,消费下降,最后新的稳态消费将小于初始水平。储蓄率则在调整之初就大幅度下降,之后随着实际消费人口支持率上升而上升,但仍小于初始稳态水平。最终,储蓄率将下降至一个新的长期稳态水平,它等于一个与更缓慢增长的劳动力相匹配所需的储蓄量。Cutler在以美国和其它OECD国家建立的两国开放模型中,模拟了1990-2050年消费和外国资产产权变化率,得到了美国消费的动态路径和稳态结果与封闭状态时相同,只在幅度上存在差异的结论。

继Cutler之后,许多经济学家对由人口老龄化引起的实际消费人口支持率和

劳动力增长率变化对消费与储蓄率的影响展开了研究。Elmendorf & Sheiner(2000)将研究推进到小型开放经济,他们利用美国2000-2060年的数据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消费从开始调整时就下降,并将一直持续到新的稳态消费为止,最优储蓄率则是上升。但在封闭经济中,Elmendorf & Sheiner 认为人口老龄化对最优储蓄率的影响要取决于消费的代际间替代弹性。与此相类似,袁志刚等(2000)在Diamond (1965)模型下证明了,封闭经济中消费的跨期替代弹性小于1时,最优储蓄率与第2期青年人的数量负相关。Senesi(2003)则将任意两个时间点的消费时间偏好率设定为依赖于之后任一时间的消费,将消费的时间偏好率内生化。从而总消费取决于财富水平和人口年龄结构两方面因素,并得到了人口老龄化经济中储蓄倾向下降的结论。Guest(2006)进一步将研究扩展到了与现实更为接近的资本非完全自由流动开放经济模型中。他指出,极微小的资本非完全自由流动,就足以得到与封闭经济相似的稳态消费和稳态储蓄结果,以及相似的动态调整路径。他还详尽的将资本非完全自由流动下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分解为赡养效应、索罗效应和资本深化效应。他利用澳大利亚数据进行的模拟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对消费影响的很大一部分,可由对消费产生负向影响的赡养效应解释,其它两个效应对消费为正向影响,但作用小于赡养效应。

Guest(2007)将研究方向从消费当量人口转向了消费结构的变化。他认为人口老龄化有可能引起需求在部门间转移,改变经济的平均资本集约度,从而影响劳动生产率。他首先将年龄结构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引入消费函数,建立了一个包涵人口年龄结构的消费函数:

11,11,1)1(-ψψ

ψ-ψψψ-ψψ??????-+=t N t t T t t c c c μμ (1)

φμμt t N L ??? ??=0 (2)

其中,t c ,t T c ,和t N c ,分别表示代表性消费者的总消费、对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消费;ψ表示代际消费替代弹性(贸易品和非贸易品之间);t μ表示消费指数系数;L 表示劳动年龄人口数量;N 表示总人口数量。

Guest 认为,人口老龄化有可能引起需求从贸易品部门转向非贸易品部门,也可能相反;贸易品部门与非贸易品部门的资本集约度(Y

K ),可能是贸易品部门的资本集约度大于非贸易品部门,也可能相反。Guest 设基本情况为,贸易品部门的资本集约度高于非贸易品部门,人口老龄化将造成需求从贸易品转向非贸易品。他在开放非完全资本自由流动的假设下,对澳大利亚2002-2100年的数据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在任何假设条件下都将使生活水平下降。

Creedy & Guest (2008)在完全替代弹性社会福利函数下,对分别以个人和当量个人作为权重时,人口老龄化对最优消费路径、最优储蓄率、税收和财政平衡的影响进行了对比研究。他们发现,具有平均年龄的代表性个人的最优消费路径,与以个人为权重加总计算的社会福利函数得到的最优消费路径相同。他们指出,以个人为权重加总计算的社会福利函数在老年人有更高基本需要的前提下,将产生一个乍看起来似乎矛盾的结果,即从老龄人口较多的时期转向较少时期时,会提高社会福利。采用当量个人作为分析单位,不会产生上述矛盾。他们利用澳大利亚2004-2050年的数据进行模拟研究,得了两个相互关联的结论:第一,社会福利函数中不同权重的设定,通过同一时期人口增长率与当量消费人口增长率的差异,再由政府主观价值判断设定的参数值的放大或缩小作用,将产生差距或

大或小的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最优消费路径。第二,最优消费路径的不同意味着最优储蓄率也不同,在一个拥有较高最优消费的社会福利函数中最优储蓄率较低。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之外,有的学者在内生增长模型中对人口老龄化的储蓄率影响进行了研究。Futagami & Nakajima (2001)将生命周期理论与Romer(1986)内生增长模型结合起来,得出的结论是,人均寿命延长将使储蓄率上升。原因在于,储蓄率取决于经济增长率与人口预期寿命,人口预期寿命对储蓄率的直接效应是负向的;而通过经济增长率产生的间接效应,一方面由于预期寿命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正向关系,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增长率与总收入消费比的负向关系(由于经济增长加大了过去与现在收入的差距,而依赖于过去收入的老年人消费相对于当前收入将下降,并且该消费下降超过了经济增长引起的生命周期收入增加而提高的收入消费比),使得人均预期寿命对储蓄率的影响为正向。最终,人口预期寿命对储蓄率影响的间接效应超过了直接效应①(Futagami & Nakajima ,2001)。然而,Tabata(2005)在老年人健康支出由自利的年轻人承担的假设下,在世代交叠模型与Romer(1986)内生增长模型中,得到了父母寿命越长且患有疾病概率越高时储蓄率下降的结论。

二、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的研究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的计量,影响途径以及老年劳动力是否比其它年龄段劳动力具有较低的劳动生产率这三个问题,在近年来的研究文献中得到了更为细致的研究。Prskawetz & Fent(2007)以模糊固定替代弹性生产函数(fussy CES )计量了澳大利亚劳动力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劳动力之间的替代弹性值对劳动生产率有着巨大的影响。Guest(2007)使用更为一般的CRESH(Constant Ratio of Elasticity , Homogeneous)函数计量澳大利亚劳动力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他指出,不同年龄段劳动力之间的相对替代弹性和绝对替代弹性都取决于不同年龄段劳动力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两个具有高度适应性年龄段劳动力之间的替代弹性大于适应性较小的劳动力之间的替代弹性。由此得到结论:劳动力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取决于各年龄段劳动力适应性的大小。

总结研究文献,人口老龄化可通过以下四条途径影响劳动生产率:

1.劳动力的年龄结构与劳动参与率。在人口因素之外,制度与宏观经济变量也可引起劳动力年龄结构的变化(Johnson ,2002)。其中,不同的养老制度构成了对人们退休年龄和方式的不同刺激(Cruber & Wise, 1999)。V otruba (2003)对美国已婚退休老年人工作可能性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养老金收益与老年人劳动供给呈反向关系。然而,车冀等(2007)对青岛市养老金与老年劳动力供给行为的实证研究却发现,养老金与老年人劳动供给正相关。他们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有养老金的老年人拥有更多的工作机会,在劳动力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和延长工作可获得更多养老金的制度与结构因素。Barrientos & Gorman & Heslop (2003)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均GDP 与65岁及以上男性与女性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进行的回归研究表明,劳动参与率与人均GDP 存在反向关系。他们认为,贫困、缺乏市场机会、基本社会服务获取困难和社会网络缺乏迫使发展中国家老

① 01)

;(???-??=????+??=g s A T

s T g

g s T s

dT T g ds , s 、g 、T 分别代表储蓄率、经济增长率和预期寿命。

年人通过在低收入和危险的行业中就业来维持生活。

2.劳均资本存量。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劳均资本存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同向关系。Beaudry & Collard (2003)通过对18个工业化国家的实证研究发现,成年人口增长率通过劳均资本存量对劳均GDP产生了微弱影响,并且两者之间为反向关系。

3.技术。Canton & Groot & Nahuis(2002)在既得利益基础上证明了,人口老龄化不利于新技术采用,从而不利于生产率提高。他们的理由是,不同年龄段人口采纳新技术的成本不同,由于新技术产生收益具有时滞性,老年人在新技术收益产生前就已死去,但仍要承担采用新技术牺牲休闲的机会成本,所以对新技术采用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人口老龄化加大了持反对意见人口的比例,不利于技术进步。然而,Alders(2005)认为出生率下降造成劳动力稀缺,诱导下一代人力资本投资增加。而技术进步依赖于雇员平均人力资本水平,更高的人力资本水平将导致更好的技术被采用。

4.商品与服务需求。Guest(2007)在非贸易部门具有较高资本集约度和人口老龄化将引起需求从贸易部门转向非贸易部门的假设下,得到了人口老龄化将造成劳动生产率下降的结论,但当资本集约度相反或需求转移方向相反时,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也相反。

老年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的实证研究是在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上展开的。宏观层面上对老年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的研究文献都表明,劳动力老龄化对生产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但在具体年龄段上存在分歧。Nishimura (2002)对日本1980-1998年受过教育的40岁及以上工人占工人总数的比例与工业技术进步关系的实证表明,20世纪80年代两者的关系为正向,而90年代后为负向,原因是90年代高速的技术进步使生产率的高峰向年青人转移。Tang & Macleod(2006)对加拿大1981-2001年十个省的劳动力年龄结构对生产率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发现,55岁及以上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低于年轻劳动力,并且劳动力老龄化对加拿大的生产率增长存在温和的负面影响。Feyrer(2007)则从分解索罗余值入手,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年龄结构对生产率存在重要影响。其中,40-49岁劳动力与生产率之间存在明显正向关系,50岁及以上劳动力与生产率之间则为负向关系。

Skirbekk (2004)在所作的个体年龄与生产率关系的研究综述中认为,总体上生产率趋势曲线呈倒U型,50岁左右为转折点,生命周期中认知能力的下降是造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他通过总结研究文献进一步指出,在有解决问题、学习和速度要求的工作中,老年人生产率下降显著;而在经验、语言能力很重要的工作中,老年人仍保持着相当高的生产率水平。Prskawetz(2006)对随年龄变化的个人能力与劳动力市场对这些能力的需求相结合进行了研究。他发现,从长期来看,劳动力市场对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的需求增加,而体力与身体协调能力在市场上已失去其重要性。Prskawetz估计,在适当考虑经验作用的情况下,生产率高峰在35-44岁达到;如果对经验的需求下降,生产率高峰期将向前推移到更年青的年龄。此外,他还认为,教育和运行良好的劳动力市场对维持老年劳动力的生产率至关重要。

三、人口老龄化对人力资本形成影响的研究

从投资的角度上看,人力资本形成分别源于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和社会公共财

政支出。人口老龄化对个人人力资本投资是起刺激作用,还是相反?面对人口老龄化,政府应如何平衡财政支出中的老龄人口养老金支出和教育支出?人口老龄化会对政府公共教育投资产生怎样的影响?针对老龄人口的公共财政支出与人力资本形成有什么样的关联?在人力资本已成为现代经济增长重要源泉之一的今天,上述问题不仅属于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范畴,还与老龄化社会如何保持和加快经济增长息息相关。Fougère & Mèrette(1999)在源于物资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内生增长模型里,对OECD国家1954-2050年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模拟研究中认为,人口老龄化会给后代创造更多的人力资本投资机会,刺激经济增长,缓解人口老龄化对人均产出的负面作用。在Fougère & Mèrette 的模型中,人口老龄化通过以下两个途径促进私人人力资本投资:第一,物质资本收入下降提高了未来工资收入的现值,促使人们减少物质资本投资,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第二,由于现收现付养老制度所需的养老金全都来源于工资收入税,人口老龄化起初将引起工资收入税率上升,税后工资收入下降,但在长期,税率将恢复到最初水平。工资收入税率的上述变化使不同代际间投资内容发生改变,年青一代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中年人增加劳动供给。

Cipriani & Makris(2006)则从预期寿命与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关系入手,在寿命内生化的世代交叠模型中证明了预期寿命与个人人力资本投资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他们认为,高水平人均人力资本将提高人们的预期寿命,而预期寿命的提高又将促使人们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使人口老龄化的自我实现预言得以实现。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政府应如何平衡财政支出中的老龄人口社会保障支出和教育支出,Pecchenino & Pollard(2002) 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面对人口老龄化压力,把给予年轻人的教育财政支出转移到老年人社会保障中是短视行为。他们指出,正确的作法是政府在降低养老金工资替代率的同时,提高教育税率。因为教育的生产率提高效应和社会保障的储蓄降低效应,通过年轻人教育资源的增加将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福利水平。他们进一步指出,政府教育投资的效率和代际间利他程度,是决定将更多资源投向于年轻人教育是否能提高福利水平的关键。

Zhang & Zhang & lee(2003)对成年人死亡率和公共教育投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成年人死亡率与公共教育投资之间呈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因为死亡率下降初期,增加人力资本投资而提高的退休储蓄收益率效应(由后来相对于物质资本较高的人力资本引起),超过了老龄人口为增加晚年消费而减少人力资本投资的效应;但当死亡率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如果死亡率再下降,上述两个效应的力量对比将发生逆转。他们的最终结论是,从高死亡率开始下降(如发展中国家),死亡率下降的净效应是促进经济增长;但从低死亡率再下降(如发达国家),死亡率下降的净效应是减缓经济增长。

然而,Gradstein & Kaganovich(2004)在由劳动力人数、退休人员人数和是否支持教育投资意愿共同决定教育投资规模的模型中得到了与Zhang & Zhang & lee(2003)不同的结论。他们认为,人均寿命延长将增加公共教育投资。原因是,退休人员因无法从教育投资中获利,而倾向于将教育投资减少到最小。支持教育投资的力量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之间的互补性,人力资本投资增加提高了物质资本的收益率,劳动力人群预期从教育投资中将获得更多的退休储蓄利息收入;另一个是,劳动力人群因预期寿命延长,而增加的对支持教育投资的刺激,这也使得源于寿命延长的人口老龄化对教育投资同时存在着支持与反对两个方向相反的作用。最终,支持力量超过反对力量,人口老龄化促使公

共教育投资增加。

教育形成知识性人力资本,医疗服务形成健康人力资本,并且后者是前者发挥作用的基础。V an Zon & Muysken(2001)将体现为健康和教育的人力资本都视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健康投资的报酬递减,教育投资的报酬递增。此外,健康还是仅次于消费的效用与福利的来源。他们的研究模型认为,收入水平提高和人口老龄化会增加人们对健康的偏好,减缓经济增长速度。并且代际替代弹性下降、贴现率上升将造成对现在消费、健康服务需求的增加,再加上健康部门的低效率会使经济增长完全消失。他们认为,在贫困的发展中国家,如果致力于提高健康部门的生产效率和非健康行为的人力资源的有用性,能导致经济起飞。Lloyd-Sherlock(2000)在对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障政策的挑战的研究中指出,人口老龄化使发展中国家容易预防的流行病与“富贵病”并存,但医疗改革的个人健康倾向和贡献原则使大量资金用于花费高昂的“富贵病”的治疗,而花费较少就可极大提高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基本医疗服务被忽视了。

四、人口老龄化、养老制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现收现付养老制度(pay-as-you-go)和基金制(fully funded)作为两项基本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仅为老年人提供重要的生活来源,还通过储蓄率、生育率和人力资本形成等渠道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面对人口老龄化,从长期经济增长角度考虑,一国应采用哪种养老保险制度,一直以来都是经济研究关注的焦点问题。现收现付养老制度因其对私人储蓄的不利影响而阻碍了经济增长(Feldstein,1974),在Lucas(1988)人力资本内生增长理论和Becker & Barro(1988)生育内生化模型提出之后,上述观点受到了来自理论和实证研究上的挑战。Sánchez-Losada (2000)建立的赠予遗产带来快乐的人力资本积累内生增长模型中认为,虽然税后收入减少不利于教育投资,但现收现付养老制度能减少因乐于赠予遗产造成的过度物质资本积累,增加教育投资,在人力资本占生产的份额足够大时,现收现付养老制度能促进经济增长。Kemnitz & Wigger(2000)以人力资本积累的外溢性为切入点,认为设计恰当的现收现付养老制度能将人力资本积累的外溢性内生化,实现经济的帕累托改进和更高的增长速度。

Zhang & Zhang(2003)在生育和人力资本内生增长模型中证明了,越是依赖于个人收入的现收现付养老制度越是能起到减少生育率,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之后,Zhang & Zhang(2004)利用1960-2000年市场经济国家的跨国资料证实了上述理论模型。Y ew & Zhang(2009)将人力资本外溢性和生育内生增长模型相结合,得出的结论是,对孩子的数量偏好相对于孩子的福利偏好足够小时,存在着最优规模的现收现付养老制度,能有效的提高福利水平。

尽管有相当数量的文献支持现收现付养老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为数不少持相反观点的文献。继现收现付养老制度在罗默物质资本内生增长模型中有碍经济增长(Saint-Paul, 1992;Windmer, 1996)的研究之后,Docquier & Paddison(2003)在人力资本内生增长模型中证明了现收现付养老制度不利于经济增长。他们认为,现收现付养老制度使物质资本积累减少引起利率上升,未来工资收入现值下降,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增加,不利于经济增长。Cerda(2005)在由人力资本推动经济增长,人口转变内生于现收现付养老制度的模型中,证明了现收现付养老制度的不可持续性内生于模型本身。理由是,现收现付养老制度下现期养老金税率的提高促使人们增加劳动供给时间,缩减养育子女

时间,而总经济增长率与养育子女时间成正比,从而破坏了现收现付养老制度的基础。即使通过人均人力资本提高也不能筹集到足够的养老金,政府被迫提高养老金税率,形成恶性循环。Echevarria & Iza(2006)认为预期寿命延长,一方面促使教育时间增加,另一方面在现收现付养老制度下还刺激人们提前退休,造成经济活动人口比例下降,人均GDP增长率下降。

发展中国家的养老制度与发达国家截然不同。发展中国家与贡献相联系的养老金制度存在着覆盖率低、加剧分配不平衡、财政健康状况恶化和支付危机等问题(Roncada, 2000)。并且与贡献相联系的养老金在有的城市如布宜诺斯艾利斯,还不足以维持生存,再加上家庭对养老金的再分配,获取养老金并未使老年人避免贫困(Lloyd-Sherlock,2000)。在其它老年人经济支持来源上,Cameron & Cobb-Clark(2002)对老年人参与市场劳动、与亲戚同住和来源于子女的经济支持进行了比较研究。他们发现,与亲戚同住不是对老年父母的一种明显支持形式,而是家庭结构演化的结果。对印度尼西亚的研究表明,来自非共同居住子女的经济支持既不与老年人的需求相关,也不与子女的经济能力相关。由于该经济支持的不可预见性和数量太少,对老年人的市场劳动供给几乎没有影响。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老年人的公共养老计划被忽视了。Justino(2003)对印度的实证研究发现,老年人基本社会保障因其加强了人们的社会与经济安全感,成为印度减少贫困,促进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然而,作为三大养老支柱之一的非贡献基本养老金,在发展中国家同样存在着覆盖率低、数量少的问题(Lloyd-Sherlock,2000)。联合国的《2007世界经济与社会观察》指出,应保障基本养老金的广泛获得性,并与其它社会资源配置政策相互配合,即使在最贫困的国家非贡献基本养老金也是可行的(UN,2007)。

五、简评

进入21世纪,世界性的人口老龄化已不可避免,经济学界对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文献越来越呈现出纵深化的特征,即:人口老龄化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人口问题或养老问题,通过消费、储蓄、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形成和养老保障制度这五条途径,人口老龄化将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具体而言,这一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人口老龄化影响经济增长的途径不是单一的,而是几个途径的相互交织,有时甚至是同时产生几个作用方向相反的力量,结果取决于合力的指向。例如,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第二,研究文献中,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变量之间的关系缺乏一致性的结论。研究所使用的模型、所包含的变量、变量间关系的假设、参数值的大小以及对引发人口老龄化因素的设定,所有这些都可能导致不同的结论。第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制度环境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异,将理论模型运用于发展中国家时,其假设前提的适用性应极为慎重。近年来,对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研究与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异,集中体现在研究侧重点与方法上。具体来说,有关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研究,主要是对人口老龄化与贫困问题和养老制度问题的研究,研究方法以描述和案例分析居多。

纵观研究文献,人口老龄化作为始发因素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所经过的众多环节中,以下两个相互关联的中间环节,因其是分歧产生的关键,预计会成为未来研究的焦点。

第一,物质资本收益率。物质资本收益率无论升降,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

对经济增长同时存在着促进与阻碍作用,因此极为复杂。促进作用表现在:首先,物质资本收益率下降,工资收入现值上升,促使私人人力资本投资增加,有利于经济增长。其次,物质资本收益率上升,抑制了老年消费需求目的的储蓄,有利于人力资本投资增加。阻碍作用则与促进作用正好相反。人口老龄化对物质资本收益率变化趋势的影响,同样是推进与抑制力量并存。

第二,人力资本投资。研究文献中一致认同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认为人口老龄化造成的劳动力稀缺必需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加以弥补。关键在于,能否保证足够多的私人与公共人力资本投资额,人力资本投资效果和指向这三个方面。

参考文献:

Alders, P. (2005) ,“Human capital growth and destruction: the effect of fertility on skill obsolescence”,Economic Modelling 22: 503-520.

Ando, A. & F. Modigliani(1963) ,“The…Life Cycle? hypothesis of saving: aggregate implications and test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3(1):55-84.

Barrientos, A. & M. Gorman & A. Heslop(2003) ,“Old Age pover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ontribution and dependence in later life”, World Development 31(1):555-570.

B eaudry, P. & F. Collard(2003) ,“Recent 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change among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insights from population growth”,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105(3): 441-463.

Becker, G.S. & R.J. Barro(1988) ,“A reformulation of the economic theory of fertility”,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3: 1–26.

Cameron, L.A. & D. Cobb-Clark(2002) ,“Old-Age suppor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labor supply, intergenerational transfers and living arrangements”, IZA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289.

Canton, E.J.F. & H.L.F. de Groot & R. Nahuis(2002) ,“V ested interests, Population ageing and technology adoption”,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8:631-652.

Cerda, R.A. (2005) ,“On social security financial crisis”, 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18(3):509-517. Cipriani, G.P & M. Makris(2006) ,“A model with 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 of longevity”, Economics letters 91:122-126.

Creedy, J. & R. Guest(2008) , “Population ageing and intertemporal consumption: Representative agent versus social planner”, Economic Mo delling 25:485-498.

Cruber, J. & D.A. Wise(1999) ,“Introduction and summary”, NBER Chapters 10698: 1-40.

Cutler, D.M. & J.M. Poterba & L.M. Sheiner & L.H. Summers & G.A. Akerlof(1990) ,“An Aging Society: Opportunity or Challenge?”, Bookings Papers on Econo mic Activity 1: 1-73.

Diamond, P.A.(1965),“National debt in a neoclassical growth model”,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5(12): 1126-1150.

Docquier, F. & O. Paddison(2003) ,“Social security benefit rules, growth and inequality” ,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25:47-71.

Echevarria, C.A. & A. Iza(2006) ,“Life expectancy, human capital, social security and growth”,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90:2323-2349.

Elmendorf , D.W. & L.M. Sheiner(2000) ,“Should America save for its old age? Fiscal policy, population aging, and national saving”,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4(3): 57-74.

Feldstein, M. (1974),“Social security, induced retirement, and aggregate capital formatio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3: 905–926.

Feyrer, J. (2007) ,“Demographics and productivity”, T 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89(1):100-109. Fougère, M. & M. Mèrette(1999) ,“Population ageing and economic growth in seven OWCD countries”, Economic Modelling 16:411-427.

Futagami, K. & T. Nakajima(2001) ,“Population aging and economic growth”, J 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23(1):31-44.

Gradstein, M. & M. Kaganovich(2004) ,“Aging population and education finance”,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88:2469-2485.

Guest, R.S.(2006) ,“Population ageing, capital mobility and optimal saving”, Journal of Policy Mo deling 28:89-102.

Guest, R.S.(2007) ,“Innovation in macroeconomic modeling of population ageing”, Economic Modelling 24:101-119.

Johnson, P. (2002) , “The impact of ageing: the supply of labour and human capital”, Economic policy for aging societies, Springer-V erlag, Berlin: 111-125.

Justino, P.(2003) ,“Social secur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myth or necessity? Evidence from India”, PRUS Working Paper NO. 20.

Kemnitz, A. & B.U. Wigger(2000) ,“Growth and social security: the role of human capital”,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6: 673-683.

Lloyd-Sherlock, P. (2000) ,“Old age and pover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new policy challenges”,Wold Development 28(12): 2157-2168.

Lucas, R.E.(1988) ,“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oneta ry Economics 22: 3–42. Nishimura, K.G. & K. Minetaki & M. Shirai & F. Kurokawa(2002) , “Effec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ging work force on labor demand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Japanese industries: 1980-1998”, Discussion Paper CIRJE-F-145, Faculty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Tokyo.

Pecchenino, R. A. & P. S. Pollard(2002) ,“Dependent children and aged parents: funding education and social security in an aging economy”,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24: 145-169.

Prskawetz, A. & B. Mahlberg & V. Skirbekk & I. Freund & M. Winkler-Dworak & T. Lindh & B. Malmberg & A.C. Jans & O. Nordstr?m & F. Andersson(2006) ,“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Ageing on Innovation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in Europe”, Research Report 28, March.

Prskawetz, A. & T. Fent(2007) ,“Workf orce ageing and the substitution of labour: The role of supply and demand of labour in Austria”, Metroeconomica 58(1):95-126.

Ram sey, F.P.(1928) ,“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Saving”, Economic Journal 38(12): 543-559.

Romer, P.M.(1986) ,“Increasing returns an d long-run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4:1002–1037. Roncada, A.L.C.(2000) ,“Reforming old-age pension system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lessons from Latin America”, Brazil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119-137.

Saint-Paul, G.(1992) ,“Fiscal policy in an endogenous growth model”,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7: 1243–1259.

Sánchez-Losada, F.(2000) ,“Growth effects of an unfunded social security system when there is altruism and human capital”,Economic Letters 69:95-99.

Senesi, P.(2003) ,“Po pulation dynamics and Life-Cycle consumption”, 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16(2):389-394.

Skirbekk, V.(2004) ,“Age and individual productivity: A literature survey”, V ienna Y earbook of Population Research.

Tabata, K.(2005) ,“Population aging, the costs of health care for the elderly and growth”,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27:472-493.

Tang, J. & C. Macleod(2006) ,“Labour force ageing and productivity performance in Canada”,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39(2):582-603.

UN(2007) ,“Development in an ageing world”,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New Y ork: UN.

V an Zon, A. & Joan Muysken(2001) ,“Health and endogenous growth”,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20: 169-185. V otruba1, M.E.(2003) , “Social Security and Retirees Decision to Work”, Princeton Uni versity,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Center for Economic Policy Studies, Working Paper 107.

Wiedmer, T.(1996) ,“Growth and social security”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 152:531–539.

Y ew, S.L. & J. Zhang(2009) ,“Optimal social security in a dynastic model with human capital externalities, fertility and endogenous growth”,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93:605-619.

Zhang, J. & J. Zhang & R. lee(2003) ,“Rising longevity, education, savings, and growth”,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70(1): 83-101.

Zhang, J. & J. Zhang(2003),“Long-run effects of unfunded social security with earnings-dependent benefits”,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 Control 28:617–641.

Zhang, J. & J. Zhang(2004)“How does social security affect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 om cross-country data”,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17(3):473–500.

车冀,王元月,马驰骋,2007:《老年劳动者劳动供给行为的Logistic 经验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1期。

袁志刚,宋铮,2000:《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与最优储蓄率》,《经济研究》第11期。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海南大学管理学院)

A Research Survey of Population Ageing and Economic Growth

Yuan Bei Guo Xi-bao

人口老龄化文献综述

人口老老龄化的文献综述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全球人口发展的趋势,这种人口年龄的结构变迁正在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新世纪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老龄战略早已被纳入到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之中,摆到了各国政府工作的主要议程之上。我国在世纪之交也进入了老年型国家行列。人口老龄化也成了人口学、社会学、法学等很多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本文在大量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进行了文献资料进行梳理。 一、人口老龄化的概念 在人口学界,人口老龄化( Population of Ageing)的概念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的提高过程,是指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联合国,1982)这是西方学术界认同的定义。 1986年我国出版的《人口学辞典》将人口老龄化定义为:“人口中老年人比重日益提高的现象, 尤指已达年老状态的人口中老年人 比重继续提高的过程。” 但是应该看到,这个定义中的两句话还是有一定差别的。第一句 话说的是老年人比重提高的现象,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定义,而后一 句话说的是继续老龄化的事情,并且使老龄化的概念衍生出两层含义:一个是指任何一个人口中只要老年人比重提高就是人口老龄化,另一 个是指老年型人口中老年人比重的继续提高。但是我国学术界在使用人口老龄化概念时, 采用的是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即老年人口比重 的提高。对于人口老龄化概念的理解问题, 近来我国学术界也有研究, 对这一概念的由来及现今的发展作了有意的探讨。( 罗淳,2001) 学者姜向群,丁志宏认为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和政府文件中出现了一定程度老龄化概念泛化、概念模糊化的情况,即把人口老龄化理解 成老年人口规模的扩大和增长, 或者将比重结构性的问题与规模数 量性的问题混在一起来讲, 导致了人口老龄化概念的不清楚和不规范。认为老年人口的比重问题是人口学的基本问题, 或总体性的问题, 而老年人口的人口规模扩大增长则是一个亚人口问题,是老年学的问题, 两者绝对是两个意思, 不应该混淆的。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人口老龄化概念有三层含义: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动态过程;人口老龄化是 指整个人口年龄结构的动态变化,而不是个体的老龄化;人口老龄化 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的动态过程。 刘助仁的研究认为:与人口老龄化相关的概念颇多, 综合起来可

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范本

国家产业安全理论研究综述 曹秋菊苏艳 [内容提要]随着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的加快,国家产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对产业安全理论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评述,以期对我国在开放条件下应对国家产业安全问题有所启示。 [关键词]产业安全理论贸易理论投资理论 一、国家产业安全的理论起源 目前普遍的看法是,产业安全起源于国家经济安全理论。国家经济安全作为系统、科学的研究仅仅只有几十年的历史,有关国家经济产业安全的理论也正在讨论、构建和形成之申。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曾对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经济特征进行过描述,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处于低生活水平、高失业和收入分配不均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穷国与富国的经济、政治力量的悬殊。力量的悬殊不仅表现在富国占有控制国际贸易格局的支配地位,还表现在富国拥有决定以什么条件向穷国转移技术、外援和私人资本的专断权力"发达国家还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不切合后者实际国情的价值观、体制以及行为准则等,说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受着国外势力的控制和支配。以巴西学者T.D.桑托斯为代表的依附理论者认为"所谓依附,我们指的是若干国家的经济受到它们所依从的另一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扩大的制约"。他们认为,经济上依附将会产生国内经济不稳、加强外国资本主义的控制、受跨国公司的压榨等不良后果。 著名国际经济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曾说过,国际金融体系有内在的"疯狂、恐慌和崩溃"倾向。它容易不时发生债务危机、国际资本流动不稳、投机、为追求更高收益率或安全避风港而出现的资本抽逃。他认为,国际金融是同霸主国对国际经济和政治事务施加影响紧密相关的。霸主国既是国际金融体系的管理者,又是该体系中的主要收益者。总之,从发展经济学家以及国际经济学家和国际政治学家的著作中,我们都能发现蕴涵着国家产业安全的问题。① 二、国家产业安全的贸易理论基础 1.重商主义保护贸易论是产业安全经济思想的萌芽。国际贸易保护理论开始于15世纪的重商主义,它是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分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约翰,海尔斯和威廉,斯塔福,主要观点是:金银是财富的唯一代表,国家的一切经济活动和一切经济政策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金银,为了国际经济贸易的顺差,国家必须干预经济。景玉琴(2005)研究认为,

应用文-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非物质原因理论研究综述--当代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前沿问题研究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非物质原因理论研究综述--当代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前沿问题研究'迄今为止,学术界缺乏对思想、道德、精神等非物质原因在 增长和经济 中重要作用的认识,很少将人的思想、道德、精神等非物质素质作为人力资本或劳动力素质的重要方面,缺乏对人的思想、道德、精神等非物质素质与家庭收入、贫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相关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在反贫困 中,缺乏思想、道德、精神等非物质反贫困或非物质扶贫措施(如思想反贫困或思想扶贫)的 。探索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非物质原因,既是重大的学术关怀,又是经济发展和反贫困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思想原因 (一)思想 人的经济行为与其他行为一样,受其思想观念支配,受其思想 驱使。思想是中性的,先进思想对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反之则反。发展经济学家的论述已经涉及到人的思想观念及其转变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其“研究项目把‘发展’和‘不发达’的现实与思想观念结合起来”。佩雷菲特指出:“贫穷国家赶上富裕国家是可能的。追赶,首先是思想上的追赶。日本如果没有思想上的转变,还会是一个被贪婪的西方蹂躏的封建 ”,尤其是“竞争信念的思想主导着日本的发展。”而“满清的墨守成规、固守传统、敌视创新,无政府主义,内战使中国在3/4的世纪里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失之交臂。但在10年或20年之后,随着国民思想的解放,轮到把中国奇迹列入经济发展的历史不是不可能的。”刘易斯也认为,思想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要大于物质的力量并指出:“人是由他们应该如何生活的思想所激励的,这些思想能影响社会经济变化,并且是社会经济变化的首要力量。”“在不发达国家里,一个引人注目的事实通常是,这些国家如同缺乏资本和自然资源一样,在社会领域里缺乏各种思想以及实现这些思想的人。”赫希曼指出,思想观念的转变成为经济变革的障碍,经济发展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吴碧英指出:“扶贫要先扶思想,改变观念,在制定扶贫方针政策时重在唤起贫困者脱贫意识”。叶普万认为思想观念贫困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众多国内学者揭示了解放思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指出国民从“左”的、姓“社”姓“资”的、姓“公”姓“私”等思想困惑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发展。 (二)新思想 刘易斯认为,新思想是人们对创新、冒险等新事物的认可、接受的态度。具有某种新思想的人即为“新人”,新人善于抓住经济机会,在影响经济增长变化方面起最主要作用。第一,经济增长源于经济机会,“一旦人们抓住经济机会是可能的,经济增长就会发生”,或者“新机会引起了新的富裕”,“对于经济增长来说,基本问题是抓住机会。因此,经济增长的加速可能是由于新机会的出现,也可能是由于制度的变化允许抓住业已存在的机会,或者也可能是由于两者兼有。第二,经济机会又源于冒险、创新等新思想。“经济增长要求人们有冒险思想,要求有适量的创新者”。因为,冒险、创新等新思想一旦转变为人的行动,将永远激励人去奋斗,是人们抓住经济机会的根本前提,“经济机会和新思想的这种积累性作用是相互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文献综述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文献综述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国际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趋显着。自16世纪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自由贸易产生分工,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这一观点后,掀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对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热潮。本文对国际贸易理论、增长理论、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并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学者就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以图在浩瀚的文献中找出主流的声音。 一、理论研究方面目前,国内外关于“国际贸易、经济增长的一般动力、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显着。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关于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着重于对外贸易能否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上。 (―)国际贸易视角的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和绝对成本说开创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先河。他的动态生产率理论和剩余产品出口理论代表了对外贸易拉动经济增长

的最初思想。剩余产品出口理论认为,对外贸易使得一国剩余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增加了各国福利,同时由于各国市场的扩大,刺激了各国增加生产,改进技术,从而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推动了经济增长。 近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奠基人大卫.李嘉图在其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赋税原理》书中指出,即使一国各个行业的生产都缺乏效率,成本没有绝对低于他国的产品,但是通过国际贸易仍能得到经济利益:比较成本学说应运而生。李嘉图从进口可以平抑物价的角度论述了对外贸易可以保证英国工业化的资本积累并促进经济增长。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表明,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弥补国际间生产要素分布不均衡的缺陷,使各国都能更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合理的国际分工,使贸易各国的生产率增长均得到提高。 与H-O理论推断相反的“里昂惕夫之谜”揭开了贸易自由化理论的新篇章。约翰.穆勒首先明确区分了贸易利益和发展利益,促使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分析方法由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转变。此阶段主要理论有需求偏好理论、技术差距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美国经济学家巴格瓦蒂于1958年提出“贫困化增长”理论,认为出口较为单一且大量的开放型发展中国

经济增长理论文献综述

科技经济市场 1引言 500年至1500年,经济的年增长只有0.1%,在1000年的漫长岁月中,产出只增长了3倍,而18世纪的英国却取得了10倍于过去的增长率。这一现象第一次让人兴奋不已,古典经济学家们首先探讨了经济增长问题,对经济增长过程的分析是由斯密、李嘉图和马尔萨斯为主要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核心工作,他们是研究经济增长理论的杰出前驱,斯密强调劳动专业化分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李嘉图则强调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马尔萨斯则强调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但他们的研究视野都被局限在识别影响增长的因素和说明决定经济增长过程的机制上。 哈罗德1939年发表的《关于动态理论的一篇论文》和1948年出版的《走向动态经济学》,提出了经济学界的第一个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使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从定性走向了定量,1946-1947年美国经济学家多马发表了二篇有关经济增长的论文。哈罗德和多马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既是对凯恩斯宏观理论的进一步扩展,又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起点,从而标志着主流经济学开始将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作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 2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化的开始 1870年以后,经济学主流关注的重点从供给转向了需求,经济增长的研究已远离了主流经济学家的视野,哈罗德-多马则开创了主流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研究,标志着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在主流经济学中的复兴。 现代经济学的增长模型是建立在Harrod(1939)和Domar (1946)的基础上,按照Harrod-Domar模型,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的最主要因素有两个:决定全社会投资水平的储蓄率和反映生产效率的资本-产出比率。由于假设前提的局限,在他们的模型中,资本和劳动同时实现充分就业的稳定状态的经济增长很难实现,即经济长期均衡增长呈现出“刀刃”特征。但Harrod-Domar模型标志了经济学界运用数理经济方法研究经济增长理论的开始,是对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一次重大革命:他对资本积累和劳动就业的研究,对以后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将资本和劳动作为经济增长所必须依赖的两大要素,显然具有直接的影响。这一模型既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起点,也是将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化的现代经济增长模型研究的起点,同时,它也是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内生化进程的出发点。 Harrod-Domar模型强调物质资本的增长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决定意义。这是以后的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经济增长率的起点,模型中四个外生的参数:资本-产出比、储蓄率、技术进步的速度和人口增长率,以后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发展基本上就是围绕着将这四个外生变量内生化而进行的。 3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基准 索罗在Harrod-Domar模型的基础上新引进了三个假设:(1)总 量生产函数象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一样具有新古典性质;(2)劳动和资本这二种生产要素在任何时刻都处于供求均衡状态;(3)劳动和资本可以相互替代。在此基础上索罗于1956年发表的论文《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成了近半个世纪几乎所有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研究的基准点:(1)自索罗模型开始,新古典生产函数就成了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中标准的总量生产函数;(2)在索罗模型的影响下,整个经济时刻都处于动态一般均衡状态成了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中的通则;(3)索罗模型将给定人们掌握的技术下的劳动生产率内生化,于是在其模型中引入了那个著名的代表技术水平的变量A;(4)索罗模型还在经济增长理论中确立了一个思想传统:它使经济增长理论变成了完全从供给方面研究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源;(5)在索罗模型的影响下,主流经济增长模型都以自己的长期增长稳态来解释形成“卡尔多稳态”的原因。 罗索模型通过假设资本和劳动之间的替代解决了Harrod-Domar模型中的“刀刃”问题,但它却不能解决没有外生给定技术进步时产生人均产出的长期增长,此外模型中的储蓄率也不是通过个人动态最优化行为内生决定的,更为紧要是的它能解决经济增长中的许多问题却不能解决经济增长本身!索罗模型的缺陷激发了经济学家们构造经济增长数学模型的冲动。其中,拉姆齐模型通过变分法解决了消费都在现在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的有效折中,解决了最优化的储蓄、生产和消费的时间路径,沿着这条思路的研究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卡斯和库普曼斯在1965年作出的贡献:他们将拉姆齐的消费都最优化理论引入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从而使新古典模型达到了最完美的程度。 4将储蓄内生化的经济增长模型 新古典经济理论没有考虑消费者的最优化决策行为,而是假设储蓄是产出的固定比例,并且是外生给定的,从而使这个模型缺乏微观经济基础。于是新古典经济理论在将资本内生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将储蓄率内生化。新古典经济理论的第二步内生化不仅导致了拉齐姆-卡斯库普曼斯模型(无限斯界模型)的产生,而且也导致了戴蒙德的世代交替模型的诞生。 按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将储蓄内生化,首要条件是建立附有对时间的主观帖现率的新古典的效用函数,在个人效用函数最大化分析中,重要问题之一是决策的时间范围,即决策的个人是将未来无限长时间中的效用最大化,还是仅仅将自己有限的一生的时间内进行效用的最大化,以前一种时间假定为条件建立的经济模型被称为“无限期界模型”(Infinite Horizon M odel)以后一种时间假设为条件建立的模型被称为“世代交叠模型”(Overlapping generations M odel)。 拉姆齐以数学模型论证了最优消费行为下,一国储蓄所必须满足的条件(Ramsey,1928),但由于当时经济数学工具的限制,拉姆齐推导出的其实是每个时点上的最优储蓄,而没有依据基本的效用函数指出整个未来时期中最优消费和最优储蓄的动 经济增长理论文献综述 佘时飞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东中山528402) 摘要:在哈罗德-多马将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化的基础上,索罗将资本进行了内生化,拉姆齐-卡斯-库普曼斯和戴蒙德则将储蓄进行了内生化,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此后沿着内生化方向,出现了大量的文献,将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内生化将经济增长理论发展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成为当前经济理论研究的主导方向,本文将对这一方向的发展作一个较为系统的综述。 关键词: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内生增长 经济研究 趦趻 2009年第8期

居家养老的文献综述

东方企业文化·百家论坛 2011年9月 176 居家养老的文献综述 魏 颖 (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沈阳,110034) 摘 要:居家养老作为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有利于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相关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现实意义十分重要。本文运用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从居家养老的概念界定、其发展的必然要求、所存在的问题及实施建议等几方面,对目前居家养老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和整理。 关键字:人口老龄化 居家养老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9—0176—01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而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这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和严峻挑战。建立和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必然要求。然而,我国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巨大困境,社会养老在“未富先老”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实施起来又困难重重,因此,居家养老这种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的养老方式便应运而生,对于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居家养老”的概念界定 “居家养老”的养老模式是由西方发达国家首先提出的,我国学者认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却享受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院式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即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外围、以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养老体系,也被称为“没有院墙的养老院”。(鞠秋锦、邓卫华,2004) 二、发展“居家养老”模式的必然要求 第一,从我国社会养老面临的困境角度出发。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一大特点是“未富先老”,即经济发展水平还不是特别高, 而人口老龄化程度却很高。社会养老机构收费偏高,养老设施发展相对滞后,造成事实上的需求十分有限,社会养老存在现实困难。 第二、从老年人的各方面现实需求角度出发。 居家养老符合世界多数老年人的传统观念。养老院缺乏“家”的感觉,不符合中国人“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集中宿舍式的生活使老人失去了适应社会的能力(苏珊?特斯特,2002)。居家养老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家庭物质资源,又可根据老年人多年的生活习惯安排日常生活,节省开支的同时有利于保证老年人生活质量(矫扬,2000)。居家养老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在自己长期生活过的社区养老,熟悉的环境能帮他们保持原来的生活习惯,亲朋好友、熟人也能使老年人精神愉悦(许爱花,2005)。 第三、从社区的建设和发展的角度出发。 在居家养老过程中,社区作为除家庭之外老年人生活的“第二空间”,能充分发挥优势,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促进社区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能够减轻政府负担;可以提供就业岗位,调动社区的闲置资源。(祁峰,2005) 三、居家养老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居家养老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制约居家养老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是财力不足。目前,居家养老主要借助社会力量,很多慈善捐助无任何强制性约束。 2、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服务水平较低,服务形式较单一,服务队伍不稳定。(杨福彬,2003) 3、社区的组织管理模式有待于进一步改善。目前,政府在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参与较多,行政色彩较浓,长期下去会阻碍居家养老的不断发展(任炽越,2005)。 四、实施“居家养老”的建议 居家养老作为一种社会服务,需要强有力的物质方面的支持,多数学者强调必须扩大投资渠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应以政府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对此,实施“居家养老”的建议一般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建设应逐步实现社区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培训,实现持证上岗;逐步开展和规范志愿助老活动,加强社区服务,形成一种规范化制度(王宗廷,2000)。 2、居家养老的服务对象、服务水平、服务内容应逐步调整,为社会老人提供有偿和低偿服务,鼓励有支付能力的老人自费享受居家养老服务,建立多层次的服务网络。 3、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社区医疗保健服务,建立社区老年医疗援助系统。(陈军,2001) 4、开展社区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加大社区娱乐设施的建设,开设老年活动中心、老年之家、老年康复中心等。 五、研究评述 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居家养老这一模式进行了剖析,给出了一些发展和推行居家养老这一模式的多层次、多方面的建议。这些都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总结。但是也存在以下几方面欠缺: 第一, 多数研究只停留在对现状、问题、各种措施的叙述, 很少从理论的高度进行系统、规律性的论述。第二,已有研究较多集中在生活照料、医疗和卫生服务等方面, 对其他方面, 如精神慰藉、情感照料等方面的研究较少, 而后者已越来越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第三,对不同特征老年群体的社区服务的深入研究极少。不同特征老年人有着不同的养老意愿和养老需求, 提供符合老年人切身需要的社区服务、合理配置养老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鞠秋锦.邓卫华,浅析中国的居家养老,热点透视,2004.12 [2] 苏珊?特斯特(著) ,周向红.张小明(译),老年人社区照顾的跨国比较,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2 [3] 矫 扬,发展社区服务是实现居家养老的重要保证,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0.3 [4] 许爱花,中国城市社区老年人养老模式反思,宁夏大学学报,2005.3 [5] 祁 峰,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新模式——对大连市首创“居家养老”模式的探讨, 经济问题探索,2005.2 [6] 杨福彬, “居家养老”模式升华“六化”战略清除发展障碍,银发世界,2003.6 [7] 任炽越,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基本思路,社会福利,2005.1 [8] 王宗廷,家庭转型与居家养老,理论月刊,2000.3 [9] 陈 军,居家养老:城市养老模式的选择,社会阅览,2001.9

经济增长--文献综述

请大家查阅2014年《经济研究》中有关经济增长的论文,写一份有关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字数在1000内,格式为“主题+主要结论+主要研究方法”。 对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贡献 本文基于哈罗德-多玛模型,主要谈论的是一个长期增长模型,在模型中接受除不变要素比例之外的所有哈罗德-多玛假定。与哈罗德-多玛模型相反的是,我认为在新古典中比较标准的条件下,单个复合商品由劳动和资本生产的。其中将比较详实地考察体系如何去拟合一个作为外生变量的既定的劳动增长率,从而看一看哈罗德所谓的不稳定是否出现。除此之外,还要分析价格-工资-利息之间重要作用的反应,然后,我会稍微将一些假定予以放松,看看会有什么变化。最后考虑更加“凯恩斯化”的关系和刚性后果。这些分析首先建立一个长期增长的基本模型K=sF(K,L0ent)上,该方程决定了在所有劳动力都就业下资本积累的时间轨迹。它的解给我们一个关于共同体的资本存量的唯一时间轮廓,资本存量将使全部可供劳动都实现就业。在可变化要素比率和不可变规模收益时,自然的增长率和有保证的自然增长率之间就有可能不发生简单对立,或许根本没有。然后提出要素固定比例不变、柯布道格拉斯以及规模报酬不变等三种情况来分析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关系。然后确定价格工资利率行为,并利用中兴技术变化、劳动供给、可变储蓄率、税收及人口的视角对理论进行一些拓展,和对工资刚性、灵活偏好、政策含义和不确定性进行修正。通过上述的分析,说明储蓄、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如何影响一个经济的产出水平及其随时间推移而出现的增长。 2014年1月-10月《经济研究》有关经济增长方面的论文还是比较多的,基本上每一期都有1-2篇关于经济增长方面的论文。我根据学者们在经济增长中

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文献综述.docx

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文献综述 、八 前言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到2050 年,全球老龄人口将增加到近2 0 亿,而60 岁以上的人口也将超过15 岁以下的青少年人数。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性潮流,而我国在1999年的时候,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32 亿,占总人口比重超过了10%,这也标志着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且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比较多和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共同面对的挑战之一。 一、关于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的探讨目前,大部分学者通过分析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认为中国步入人口老龄化以来,老龄化发展加速,且进程很快。如刘思敏(2011)认为,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快于西方的原因在于中国近三十多年的人口计划生育的政策,使得人口生育率长期低于人口的更替水平。徐文杰(2011)则进一步认为,经济发展水平的状况决定了老年人口分布的状况,因此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老龄化也相对比较严重。 二、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特点的研究 1、“未富先老”。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具有“未富先老” 这样一个显著的特点。“未富先老”是邬沧萍教授首先在20世纪80年代首先提出,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总人口和老年人口都占世界的五分之一,又由于中国长期积贫积弱,在改革开放前我国的GDP 还不到世界的1%,中国人口庞大,并且又迎来加速老龄化阶段,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国家(2006);田雪原(2010)则认为在21世纪的今天,“未富先老”的特点始终伴随着我们,制定人口老龄化发展的政策等,必须考虑到这样的特点的制约和影响;冯慧阳(2011)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认为“未富先老”的特点是更加明显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速度赶不上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刘士杰和原新(2011)则把“未富先老”认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2、“未备先老”。另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未备先老”的特点。如李建民,杜鹏等学者(2006)则认为“未富先老” 并不是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本质特征,中国当前的老龄人口问题也是和“未富先老”无关的,并指出老龄化挑战的真正含义是“未备先老”。而穆光宗等(2011)则认为人口老龄化除了具有“未富先老”的特点外,还具有“未备先老”,“孤独终老”的特点。 3、区域发展不平衡。有些学者认为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也是人口老龄化的一大特点。 如王志宝,李国平等(2013)通过分析了近20 年的人口面板数据,认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较大,且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关联性比较高,认为经济发展是推动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的因素之一。 4、其他特点。其他学者则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了人口老龄化的其他特点。如钱凯(2010)认为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学年论文 题目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专业XXXXX 班级XX 班级 姓名XXX 指导教师XX(讲师) 所在学院XX 学院 完成时间:2012年9月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全球人口发展的趋势,这种人口年龄的结构变迁正在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新世纪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老龄战略早已被纳入到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之中,摆到了各国政府工作的主要议程之上。我国在世纪之交也进入了老年型国家行列。人口老龄化也成了人口学、社会学、法学等很多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本文在大量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进行了文献资料进行梳理。 一、基本内容 (一)人口老龄化概念 联合国国际人口学会编著的《人口学词典》对人口老龄化的定义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7%时,其人口即称为“老年型”人口,这样的社会即称之为“老龄社会”。[1]许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步入了老龄社会,在20世纪80年代初,东德有15.6%的人超过65岁,在奥地利、瑞典、西德和法国,这个比率为13.4%或更高,英格兰和威尔士有13.3%,苏格兰有12.3%,北爱尔兰有10.8%,美国有9.9%。而中国是在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在2000年11月底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6.96%,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10.2%,以上比例按国际标准衡量,均已进入了老年型社会,老龄化己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征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低龄老人多,高龄老人增长速度快;人口转变迅速,老龄化进程快;人口老化与综合国力发展不相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显著。[2] 一是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目前,中国人口数量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是世界第

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范文之一 关于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 一、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相对比较完善,许多学者对于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内容扩展到了很多领域,Michael Hoel 和Tor Iversen(2002)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对强制保险和非强制保险下人们的行为差异进行研究,得出了在某些领域实施强制责任保险的必要性。William R Johnson(1977)对强制保险下的逆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科学合理的强制保险制度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提高经济效率。Adam Whitmore(2000)建议将强制保险制度引入环境保护中,实行环境责任强制保险,以化解因为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气候改变的风险。 国外学者也从多个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进行了研究,Michael G. Faure LL.M(Netherlands)(2004)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进行了研究。他在研究中阐述了目前国际学术界对现行强制责任保险的两个方面的争论,一是强制责任保险政策的制定者制定相关法律和规定时是否经过了深思熟虑,二是一个完全竞争的保险市场能够根据相关的法律政策提供相应的保险产品。在他看来,这些争论表明了现在强制责任保险发展的一个趋势:即从强制第三者责任保险向强制第一责任保险转变。 Michael(2004)教授认为当市场失灵时,对市场给予一定的干涉是必要的,可以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在此基础上他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的功能、运行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另外还对强制责任保险运行中存在的道德风险、逆选择等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Paul Bou-Habi(University of Essex)(2006)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的作用作了阐述。他认为,适当的强制责任保险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他不赞同“家长式的强制保险”,而是提倡“非家长式”的强制保险(NPCI),只有这样才能让强制责任保险的实施走出困境。 Tony Sheldon(2003)认为,现行的强制责任保险保障范围太小,强制责任保险应该扩大保障范围,只有在某些关键领域和高风险领域实施相应的强制责任保险才能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 从国外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现状来看,发达国家的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相对比较成熟,一般都有多个成功实施的强制责任保险险种,并且在强制责任保险的立法,实施和监管方面都积累了大量成熟的经验,形成了适合自己国情的运作模式,这

浅谈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浅谈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内容摘要:在发达国家人口走向老龄化的同时,中国也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但中国的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面对未富先老的状况我们该怎么办?本文先介绍了中国老龄化的现状并分析产生的原因,然后总结了老龄化待来的问题,最后提出一些应对的措施。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应对措施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现状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既有与发达国家类似的方面,也有不同的特点,最突出的就是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数量多,地区差别大。 (一)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特别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年均100万的增长速度,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养老问题日趋严峻。内地各大城市都相继进入老龄化社会。 (二)我国城镇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规模大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总人口为52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个百分点,而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个百分点。 2速度快 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快,发达国家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从5%上升到10%,一般需要40年甚至半个世纪的时间,而我国老龄人口从1982年的%上升到1999年的10%,只用了18年时间,可以说是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 3底子薄 西方国家先进入工业化,后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财富积累到人均大约1万美元的程度后进入老龄社会,是“先富后老”,有充裕的财力支持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而我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在国内生产总值人均仅800美元时,老龄化就提前到来,是“未富先老”国民经济制约着老龄问题的解决。 4负担重 我国是在没有社会保障积累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问题只能通过代际转移的方式来解决。我们这一代人要负担两代人的养老保险,即在供养离退休人员的同时,必须为自己将来的养老准备部分资金。 二.中国老龄化产生的原因 (一).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高生育率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过去在战争时期受到抑制的生育率产生反弹,出现了生育高峰,这些婴儿在60年后陆续在各个年龄段形成人口高峰,最终进入老年期。 (二).死亡率急剧下降,平均寿命迅速上升 解放前,中国人口平均寿命只有35岁左右。建国后卫生事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全民健康水平,平均期望寿命在短短的10多年间提高到近60岁,在平均寿命延长的初期,最大

金融发展文献综述

金融发展、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文献综述 作者XX大学 内容提要:本文简要评述研究金融发展、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文献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取决于金融是否可以增加(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投资总量和/或金融是否可以优化投资结构。同时,文献也表明,如果金融发展有利于穷人进行融资,那么金融发展会缩小收入不平等。反之,金融发展则会扩大收入不平等。 关键词:金融发展收入分配经济增长 一、前言 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取决于外生的经济技术进步率(Solow,1956,Swan,1956)。在新古典模型中,技术进步是一个黑箱,人们不确切知道哪些因素影响技术进步,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因此,一代代的经济学家尝试打开技术进步的黑箱。在20世纪80年代,对技术进步的黑箱的研究取得了进展,Romer (1986)和Lucas (1988)认为技术进步是内生的,是经济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从而开启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时代。在经济增长理论取得突破之前,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对金融中介和金融契约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Diamond and Dybvig,1983,Diamond,1984,Gale andHellwig,1985,Townsend,1979)。也正是由于这些突破性的进展,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 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金融与经济增长有着正相关的关系。但在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上,经济学家的观点不尽相同。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金融是因,即金融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例如,Hicks,1969);另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金融是果,即经济增长带来了金融发展(例如,Lucas,1988)。在20世纪90年代,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金融中介和金融契约理论,经济学家构建理论模型来研究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一些理论模型中,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在一些理论模型中,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相辅相成的,也即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反过来又促进金融发展。

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的文献综述

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当前的中国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宏观经济景观:一方面是货币过量供应,流动性泛滥,一些商业银行因为存差过大而发愁;另一方面是企业借钱难、筹资难,许多很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因为资金不足而得不到充分的发展。他认为问题症结在于,由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组成的金融体系发展严重滞后,使富裕的资金无法流入最有效率的产业和企业,资金流通不畅的必然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综观各个发达国家,几乎毫无例外的拥有发达的金融市场,而且似乎经济程度与金融市场的深度、广度也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究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怎样的一种关系呢?关于这个问题,国内外的诸多学者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912 年,Schumpeter 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被认为在经济理论史上第一次论述了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金融机构满足新兴企业信贷要求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所在,并强调银行的功能在于甄别出最有可能实现产品和生产过程创新的企业家,通过向其提供资金来促进技术进步。继熊彼特之后,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相关关系对于货币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西方古典经济学家根据萨伊定律提出了货币中性和信用媒介论,该理论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不影响产出、就业等实际的经济变量。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如K.Wicksell,虽然认识到了货币在经济增长中具有重大的、实质性的影响,但主要强调的是消除货币对经济的不利影响。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 Friedman 认为“货币至关重要”只是就短期而言,在长期中货币供给的变化只会引起物价水平的变动,而不会影响实际产出。 Joan Robinson 也认为金融体系的出现和发展仅仅是对经济增长的被动反应。新古典学派同样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什么关系。Robert Lucas 根据理性如预期学派的分析,认为经济学家过分强调了金融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因为理性的人们往往可能会在货币供给量变化之前就已调整了自己的行为,故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不会对产出和就业产生影响,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即使在短期内也是垂直的。 2.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和互动关系 20 世纪 70 年代,Mckinnon 和 Shaw 以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问题为研究对象,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

社区养老文献综述

郑州轻工业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题目:郑州市日间照料中心发展 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学生姓名:张飞 专业班级:劳动与社会保障11级1班 学号: 541109040144 院(系):政法学院 指导教师(职称):杨岚(讲师) 完成时间: 2015 年 4 月 25日

郑州市日间照料中心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减弱、机构养老资源不足等问题不断凸显,而像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等依托于社区的养老服务模式的优势则日渐展现出来。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养老服务模式在国外较为盛行,并且发展已成规模,然而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尤其像在郑州等这类二线城市中,发展仍然存在很多不足。近些年很多学者也对此做了很多研究,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国家日间照料中心的发展总结,结合国内实际经验,大胆的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我国养老事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日间照料中心监督机制对策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老年人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在国外的学术界定中也称为社会福利服务、个人社会服务或社会照顾服务。老年人社会服务是当代福利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的说,现代各国老年服务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由政府、社会组织向老年人家庭提供各种形式的支助,如提供现金支持、组织服务人员、提供咨询等;(2)向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3)向老年人提供环境和住房支持,如为老年人家庭或为照顾老年人的家庭提供一定住房补贴,在社区建设养老院等;(4)提供教育服务,包括制订老年教育方案,建立老年人课堂等;(5)建设老年人文体娱乐设施;(6)提供老年人培训再就业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1]。 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及走访调查,认为我国现阶段老年服务还是以机构照顾为主,服务对象更多的是城市老人,面对不断加剧的老龄化特别是高龄化趋势,[1] 姜向群,郑研辉.中国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及其经济保障问题分析[J].人口学刊, 2007(3):18-25.

关于社会老龄化问题研究报告

关于社会老龄化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人口老龄化有两个方面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我们大致了解到,如下信息: 综上可见,这个地区60岁以上人口大致占人口总数的7.9%,已十分接近国际老龄化标准。 同时,我们了解到了两个普遍问题。 一是老人年龄普遍偏高,同时相当一部分老人没有生活自理能力。这给他们的子女带来了许多负担。有条件的家庭一般是聘请保姆,条件相对较差的家庭只能消耗很有限的精力、尽自己所能来进行照料,有的老人甚至只能进敬老院。 二是老人的生活负担也相当重。因为许多家庭家中父母都是全天上班的,他们的子女只能由爷爷奶奶来照看,许多老人都因此十分疲惫,但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法。 同时,社会老龄化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如老龄人口的增长会改变人口的抚养比,被抚养人口的增加必将加重劳动人口的负担;伴随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劳动力年龄结构的老化,必将影响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老龄化使用于老年社会保障的费用大量增加,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负担;人口老龄化要求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以满足老年人口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特殊的需要。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认为,一方面,应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兴办社会化养老事业。社会化养老主要包括:一是投资主体多元化。要改变过去主要靠国家和集体投入这种单一的投资渠道,形成国家、集体、企业、个人多渠道投资,多种所有制养老机构共同发展的局面。二是服务对象公众化。过去福利机构只面对“三无”老人、“五保”老人,今后要面对全社会的老年人。三是服务形式多样化。过去对“三无”老人基本是供养,今后要有多种形式的服务,特别是通过上门、包护、日托等各种社区服务的方式为家庭提供支持。四是服务队伍实现专业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 同时,还应该推动医疗卫生机构积极为老年人提供卫生服务。作为老年人,身体素质不高,容易患病,这就要求医疗卫生机构积极为老年人提供卫生服务,来减轻赡养方的负担,减小社会影响。 第三,应该加强老年福利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强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建设,营造有利的居家养老支持环境。要制定落实各种优待政策,如对百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发给长寿补贴;老年人持户籍所在市的《老年人优待证》,可在省内其他地区享受当地除公用交通工具以外的各项优待服务;城镇老年人不承担社会性集资和其他社会性劳务负担,农村老年人不承担义务工、不缴纳各种集资费;对涉老案件,各级法院要优先受理、优先审理,老年人因合法权益受侵害提出诉讼,交纳诉讼费确有困难的,可以缓交或减免,需要律师帮助又无力支付费用的,可以获得法律援助等。 最后,需要政府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在全民中进行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我相信如果全社会能够充分重视社会老龄化问题,社会各方面能够积极按照要求实行,应该是能够缓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的,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