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期末复习提纲教学内容

大学化学期末复习提纲教学内容
大学化学期末复习提纲教学内容

《大学化学I》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化学热力学基础与化学平衡

一、物质的聚集状态

1、理想状态气体方程

pV = nRT (公式1)

单位:P—Pa;V—m3;n—mol;T—K;R—摩尔气体常数,R = 8.314J·mol-1·K-1适用条件:理想气体、高温低压下的实际气体

2、混合理想气体的分压定律和分体积定律

道尔顿分压定律:在温度与体积恒定时,混合气体的总压力等于各组分气体分压力之和。

表述二:混合气体中每一种气体组分的分压力等于总压力乘以摩尔分数。

阿马格分体积定律:在温度和压力恒定时,混合气体的体积等于组成该混合气体的各组分分体积之和。

3、实际气体—范德华方程(不做要求)

4、气体的液化及液体的特点

当液体的蒸发速率等于蒸气的凝结速率时,该液体和它的蒸气处于平衡状态,此时蒸气所具有的压力称为该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简称蒸气压。

气体液化的条件:降温或同时增加压强。

液体的蒸发-饱和蒸气压( p* )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

1、热力学基本概念

(1)系统和环境:

系统:

隔离系统:与环境无物质和能量交换。

封闭系统:与环境有能量交换,无物质交换。(重点研究)

敞开系统:与环境有物质和能量交换。

环境:

(2)状态与状态函数

状态:系统一系列性质的综合表现。

状态函数(性质):是描述状态的宏观物理量。

状态函数的特点:

单值函数;

?状态函数的变化值只取决于状态变化的始态和终态,与系统在这两个状态间变化的细节无关;

?状态函数在数学上具有全微分的性质。

?系统中各个状态函数间相互制约,有一定的依赖关系,如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状态函数的类型

?广度性质(容量性质):数值大小与系统中物质的量成正比,具有加和性,如:m,n,V ?强度性质:数值大小与系统中物质的量无关,不具有加和性,如:T,P,ρ,E

?平衡态:热平衡、力平衡、相平衡、化学平衡

(3)过程和途径:

几种重要的过程

?等温过程:T始=T终=T环?等压过程:P始=P终=P环?等容过程:V始=V终

?等温等压过程:a,b二者都具备。

?绝热过程:体系与环境之间没有热量传递,只有功的传递。

?循环过程:体系由一始态出发,经一系列变化过程又回到原来的状态。

按不同变化分类

?状态变化:组成,聚集态不变

?相变化:组成不变,聚集态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组成变,发生化学反应(学习重点)

2、热力学第一定律

(1)热力学能(内能)系统内部能量

热力学能是体系的一种性质,是状态函数;?广度性质,具有加和性;?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内能仅是温度的函数;

?热力学能的绝对值无法测知,其变化值ΔU=U2-U1可用热和功来度量;?单位:J

(2)热和功:

正负值规定:系统吸热为正值,Q > 0 系统放热为负值,Q < 0

热Q :系统与环境因温度不同而传递的能量。热不是状态函数,与变化途径有关,δQ?化学反应热- - -等温条件下系统发生化学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的热。

?相变热- - -等温等压条件下发生相变时吸收或放出的热。

?显热- - -伴随系统本身温度变化吸收或放出的热。

功W :系统与环境间除热之外的其它能量传递形式。

正负值规定:系统从环境得到功为正值,W > 0;系统对环境做功为负值,W < 0。分为体积功和非体积功功不是状态函数。δW 、δW′

?系统在抵抗外压的条件下体积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功称为体积功(W)。

?体积功以外的各种形式的功都称为非体积功(W′)

体积功的计算

dv(公式2)

δW=-p

①等容过程系统体积恒定不变,过程的每一步都有dV=0,所以体积功W=0;

②自由膨胀因为p外=0,所以体积功W=0;

③等外压过程 p外始终保持不变,所以W=-p外Δv

(3)可逆过程

系统沿原途径回到原状态时,系统和环境都恢复原状(系统和环境都没有功、热和物质的损失)——假想的理想化的过程。

可逆过程特点

?一个相等——等温可逆膨胀过程中,体系对外做功最大;等温可逆压缩过程中,环境对体系做功最小。膨胀功与压缩功数值上相等。

?二个复原——经过可逆过程后,体系与环境都恢复了原状。

?三个无限——体系与环境的压力始终是相差一个无限小量d P,

过程变化无限缓慢,每一瞬间体系与环境无限接近平衡。

可逆过程体积功

W=?-12V V pdV=nRTln21V V=nRTln12p p(公式3)

(4)热力学第一定律数学表达式

ΔU = U2-U1=Q + W(公式4)

孤立系统:内能守恒W=0,Q=0,ΔU = 0 循环过程:ΔU=0,Q=-W. 始终态相同的两个过程: Q 1+ W 1= Q2 + W 2 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

3、等容热、等压热与焓

恒容热: Q V (d V = 0, W ′= 0)Q V = ΔU 恒压热与焓: Q P ( d P = 0, W ′= 0) 焓H = U + PV ,H 是状态函数,容量性质 在恒压、不做非体积功时Q P = ΔH 封闭系统,H 只取决于温度 ΔH>0吸热过程 ,ΔH>0放热过程

4、热容

定义:C =δQ / d T ; 单位:J ·K-1

热容定义的条件:不做非体积功、不发生化学变化和相变化的纯物质。 定压热容:C P=δQ P / d T 定容热容:C v=δQ V / d T 当系统的温度在恒压下由T1升到T2时 ΔH=Q P =n

dT C T T m p ?

1

2

, ΔU=Q v =n dT C T T m v ?1

2

,

理想气体的C p 、C v 之间的关系Cp -Cv = nR 或Cp,m -Cv,m = R 凝聚相(固相或液相): Cp ≈Cv ;Cp,m ≈Cv,m

5、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应用

理想气体的等值过程 1)等温过程

ΔU =0,ΔH =0,Q =-W ;等温(可逆)过程中吸收的热等于对外所作的功

W =-Q =?-

1

2

V V pdV =nRTln 21

V V =nRTln 1

2

p p 2)等容过程 dV =0,W =0,ΔH=Q P =n dT C T T m p ?

1

2

, ΔU=Q v =n dT C T T m v ?1

2

,

3)等压过程 ΔH=Q P =n

dT C T T m p ?

1

2

, W =-p 外?ΔV =-p 外(V 2-V 1)

4)绝热过程

Q = 0,ΔU = W

6、热化学概论

(1)化学反应进度ξ cC + dD →gG + hH

反应进度(ξ):量度化学反应的进展程度。D ξ=

B

B

v dn (v B 反应物取负值,生成物取正值) 对于确定的化学反应:反应进度的数值与选用物质无关,与反应方程式的写法有关。 ξ的取值:正整数、正分数、零。ξ= 0 mol :反应刚刚开始。

ξ=1mol :参加反应的物质按所给的化学计量关系进行了一个单位的反应。

(2)等容反应热与等压反应热 等压反应热称为反应焓(变),等容反应热称为反应热力学能(变)。

ΔH 1 = ΔU 2 + (Δn )RT Q P = Q V + (Δn )RT

摩尔反应焓变△rHm :在等压条件下发生一个单位反应的热效应。ΔrHm=

ξ

H

?

摩尔反应热力学能变△r U m :在等容条件下发生一个单位反应的热效应。ΔrUm=

ξ

U

?

v B 气体物质计量系数的代数和(公式5)

ΔrHm 、ΔrUm 与化学计量数有关。

(3)热力学标标准状态:在温度T 和标准压力p θ(100kPa )下的物质的状态。(通常采用T =298.15K )

? 液体和固体的标准态:指定温度、标准压力下的纯固体和纯液体。(若有不同形态则选最稳定的形态)

? 气体的标准态:指定温度、标准压力下具有理想气体性质的状态(气体混合物中,各气体分压均为标准压力)。

? 溶液中溶质的标准态:指定温度、标准压力下的物质的质量摩尔浓度m b = 1mol 。kg -1

理想稀溶液性质的状态。

标准热力学函数:标准状态时热力学函数。ΔrHm θ

为标准摩尔反应焓变 (4)热化学方程式

注明是等压热效应还是等容热效应,前者用Δr H m 表示后者用Δr U m ,表示。(吸热反应为正,放热反应为负。)

? 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力。

? 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和晶型。g 、l 、s 分别表示气、液、固态;用aq 表示水溶液。 注明反应的计量方程式,计量方程式不同,摩尔反应焓也不同。

6、化学反应热效应的计算

(1)盖斯定律

在恒温恒压条件下,系统只做体积功时,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只与反应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2)标准摩尔生成焓

1)定义:在标准状态下,由最稳定单质生成1mol 化合物时的热效应称为该物质的标准摩尔

生成焓。Δf H m θ单位kJ ·mol -1

;温度一般取298.15K ,Δf H m θ(稳定单质)= 0(C 的稳定单质为石墨,磷的稳定单质为白磷) 2)

(公式6)

(3)标准摩尔燃烧焓

1)定义:在标准状态下,1mol 物质完全燃烧时的反应焓变称为该物质的标准摩尔燃烧焓。

符号:Δc H m θ;单位kJ ·mol -1

;温度一般298.15K

? 完全燃烧:物质中的碳、氢、硫完全转变成CO2(g),H2O(l )和SO2(g)。 ? O 2完全燃烧产物的Δc H m θ = 0。 2)

(公式7)

3)Δr H m (TK)≈Δr H m(298.15K )

三、热力学第二定律 1、热力学第二定律

1)、自发过程的不可逆性

①自发过程有明显的方向性。②自发过程有一定的限度。③自发过程有对外做功的能力。④自发过程的不可逆性。

2)热力学第二定律两种表述:

开尔文说法——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功而不引起其它的变化。(功变热的不可逆性)

克劳修斯说法——不可能使热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它变化。(热传导的不可逆性)

不是说热不能变成功,但需从两个热源取热全部变成功。

不是说不能从单一热源取热全部变成功,而是强调会产生其它影响。 3)热力学第二定律数学表达式 熵的定义:dS=

T Q 熵S 是状态函数。单位J ·K -1 摩尔熵S m 单位J ·K -1 ·mol -1

熵的物理意义:系统无序程度或混乱度的量度。

热力学第二定律数学表达式:

热力学封闭系统发生的任何不可逆过程(实际过程)必定是系统的熵变大于过程热温商之和的过程;

系统的熵变小于过程热温商之和的过程是不可能发生的。 可逆过程中系统的熵变一定等于其热温商之和。 4)熵增原理

绝热过程

一个封闭系统从一个平衡态经过一绝热过程到达另一平

衡态时,它的熵永不减少。 孤立系统一个孤立系统的熵永不减少

5)熵判据

在孤立系统发生的过程总是自发地朝着熵增加的方向,直

至系统的熵值达到最大

2、系统熵变的计算 (1)简单状态变化

等温过程: ΔS=nRln

12V V =nRln 2

1

p p (公式8) 等压或等容的变温过程 等压变温过程ΔS=nC p ,m ln

1

2

T T 等容变温过程ΔS=nC v ,m ln 1

2

T T P ,V,T 都改变 ΔS=nC p ,m ln

12T T +nRln 12V V 或者ΔS=nC v ,m ln 12T T +nRln 2

1

p p (公式9) 3、热力学第三定律和标准摩尔熵

热力学第三定律 在绝对零度时,一切纯物质的完美晶体的熵值等于零。

物质的标准摩尔熵 规定熵(绝对熵):纯物质在温度T 时的熵值。摩尔规定熵:1mol 物质的规定熵,记作S m (T )。标准摩尔熵:在标准状态下1mol 物质的规定熵,记作Sm θ(T )

单位:J ·K -1·mol -1

S m θ (稳定单质)≠0;S (0K)= 0 ;S m θ(H+ ,aq) = 0 熵值的大小规律

a. 同一物质,同温度:S (g) > S (l ) > S (s)

b. 同一物质,聚集状态相同:温度升高,熵值增大

c. 不同物质在温度相同、聚集状态相同:分子中微粒多者或组成复杂者熵值大

d. 化学反应熵值的定性判断:导致气体分子数增加的过程或反应熵值增大 标准摩尔反应熵的计算

(公式10)

近似处理:Δr S m θ(T K)≈Δr S m θ(298.15K)

4、吉布斯函数

定义:G = U + PV -TS = H -TS

G 是状态函数;容量性质;单位J ;绝对值无法测知,无明确的物理意义

摩尔吉布斯函数:Gm= G/n ;单位J ·mol

-1

△G 的物理意义:等温等压下系统做非体积功的能力。 等温等压条件下的吉布斯函数判据 ΔG ≤W 等温等压不做非体积功

等温过程ΔG 的计算 ΔG = ΔH -T ·ΔS (公式11) ΔG = nRTln

21V V =nRTln 1

2

p p 标准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

等温等压不做非体积功,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断

(公式12)

标准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的计算

(1)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法

(公式13)

(2)由ΔrHm θ和ΔrSm θ计算ΔrGm θ

ΔrGm θ=ΔrHm θ-T ΔrSm θ(公式14)

(3)利用状态函数特性计算

四、化学反应平衡 1、标准平衡常数

化学平衡的特征

定υ正= υ逆,各物质的量不再随时间而改变;Δr G m = 0,化学平衡是可逆反应的最终状态。

动υ正= υ逆,并非反应停止进行,只是正逆反应的影响相互抵消,是一种动态平衡。

变化学平衡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

标准平衡常数

(公式15)

p(B)为化学反应中气态物质B的分压,p(B)/pθ称为B相对压力;方次为化学反应方程式中各物质前面的系数。

标准平衡常数的意义:Kθ越大,表示正反应进行的越完全;影响Kθ的因素:系统的温度,反应的本性;

Kθ一定与化学反应方程式匹配。Kθ与方程式相对应纯固体、纯液体和稀溶液的溶剂,其浓度视为常数,不写进Kθ表达式中。多重平衡规则:在多重平衡中,一个反应可以表示为

两个或更多个反应之和(或差),则总反应的Kθ等于各步反应的平衡常数的积(或商)。Kθ值与温度有关,书写Kθ的表达式应注明温度。

2、化学反应等温式

等温等压下不做非体积功的化学反应

标准平衡常数的理论计算ΔrGmθ=RTln Kθ(公式16)

用化学反应等温式判断化学反应方向和限度

恒温恒压下不做非体积功

?Q < K ,Δr G m(T) < 0 正向反应自发进行

?Q > K ,Δr G m(T) > 0 逆向反应自发进行

?Q = K ,Δr G m(T) = 0 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当Δr G mθ<< 0时,即Kθ >> 1,认为化学反应能进行到底。

当Δr G mθ >> 0时,即Kθ << 1,认为化学反应不能发生

当Kθ与1相差不大时:调节Q 改变化学反应方向。

3、化学平衡的移动

Q < Kθ,Δr G m < 0 :反应正向自发,即平衡向右移动。

Q > Kθ,Δr G m > 0 :逆向自发,即平衡向左移动。

Q = Kθ,Δr G m = 0:反应处于平衡状态,即平衡不移动。

(1)浓度的影响:在平衡系统中,增加反应物浓度,平衡向生成产物的方向移动。

(2)压力:对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加平衡系统总压,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减少的方向移动。

a.等温等容下加入惰性气体:平衡不移动。

b. 等温等压下加入惰性气体: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增加的方向移动。

(3)温度:

(公式17)

4.化学平衡的计算

第二章 化学动力学

一、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以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浓度(或分压力)的减少,或生成物的浓度(或分压力)的增加来表示。

·反应速率r 的单位:mol ·L -1·s -1

反应速率数值:与所选用的物质无关,与化学方程式 2、反应机理:

基元反应:由反应物分子(或离子、原子、自由基)直接碰撞发生相互作用而生成产物的反应。

3、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基元反应:aA+ bB →gG+hH r=kC A a C B b

反应速率常数k

意义:单位反应物浓度时的反应速率。

k 的影响因素:与反应物的浓度无关,与反应物本性、温度、催化剂等有关。 反应速率与反应速率常数成正比。k 的单位:不同反应级数k 单位不同。 (2)反应级数

速率方程中浓度项的指数a 、b 分别为反应物A 、B 的级数,其和为反应的总级数,简称反应级数。

反应级数:表示浓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程度。

元反应:反应级数与反应分子数(系数)一致。 (3)简单级数的反应

零级反应:r=kC A 0

=k 零级反应速率常数意义: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浓度减少量

单位:与速率相同, mol ·L -1·s -1

速率方程的积分形式:C A =C A

-kt(公式18)

半衰期: 反应物反应掉一半所需的时间,T 1/2=

k

C A 20

一级反应r=kC A 一级反应的速率常数意义和单位:单位时间内A 反应掉的分数。单位s -1

ln

A

A C C 0

=-kt (公式19) 一级反应lnc A ~t 呈直线关系 定温下达到一定转化率y 所需的时间为定值,与c A,0无关

半衰期T 1/2=ln2/k 一级反应的半衰期与反应物起始浓度无关 4、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ln

1

21

221T T T T R E k k a -=(公式20)当温度由T 1 升高到T 2,活化能大的反应,反应速率常数增加的倍数大。

活化能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当温度一定,不同的反应:活化能越小反应速率越快。

活化能大的反应:温度对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越大。

发生有效碰撞条件①反应物分子具有足够高的能量。②反应物分子碰撞时的取向要适当。 反应的活化能越大,反应的阻力越大,反应就越难进行。 ΔrHm ≈ΔrUm=E a 正-E a 逆>0 该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加快反应速率的方法

(1)增大反应物浓度。(2)升高温度。(3)降低活化能。 5、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催化剂作用关键:大大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 性质:

催化剂能同时加快正、逆反应速率。 催化剂不能改变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催化剂只能对热力学上可能发生的反应起加速作用。

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一、溶液

1、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物质B 的质量摩尔浓度b B 或m B 定义:溶质B 的物质的量(以mol 为单位)除以溶剂的质 量(以kg 为单位)。A

B

B m n b =

2、稀溶液的拉乌尔定律 拉乌尔定律:一定温度下,稀溶液中溶剂的蒸气压p A 等于同一温度下纯溶剂的饱和蒸气压p A *与溶剂的摩尔分数x A 的乘积。

溶液中溶剂的蒸气压下降值与溶液中溶质的摩尔分数成正比,与溶质的种类无关。

p A =p A *x A (公式21)

3、稀溶液的依数性

(1)稀溶液的蒸汽压下降 ΔP=Kb B

K 与溶剂的本性有关,溶剂一定,其值一定。

溶液中溶剂蒸汽压下降值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与溶质的种类无关。 (2)稀溶液的沸点上升 ΔT b = K b b B (公式22) (3)稀溶液的凝固点下降ΔT f =K f b B (公式23) (4)稀溶液的渗透压 ΠV = nRT (公式24) 溶液渗透压只与溶液中溶质的浓度有关,与溶质的本性无关

二、酸碱质子理论

1、酸碱的定义与共轭关系

酸:凡是能给出质子的物质(分子或离子)都是酸。 碱:凡是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分子或离子)都是碱。 共轭酸?质子+ 共轭碱 ①酸越强,共轭碱碱性就越弱。②质子酸碱两性物质。③酸碱质子理论排除盐的概念,离子酸、离子碱。

2、酸碱反应

1)酸碱反应的实质:两个共轭酸碱对之间的质子传递过程。 2)酸碱反应的方向:总是向着生成较弱的酸和较弱的碱的方向。

三、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

1、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 (1)标准解离平衡常数K θ K 是温度的函数,与电解质的起始浓度无关。我们不考虑温度对弱酸弱碱解离常数的影响。

弱酸的K a θ

越大,表示给出质子能力越强,酸越强。

弱碱的K b θ

越大,表示接受质子能力越强,碱越强。 (2)一元弱酸弱碱溶液pH 计算 一元弱酸C (H

+

)=C K a `? (公式25) 一元弱碱C (OH -)=C K b `

?(公式26)

??αc K a /≈(公式27)

(3)多元弱酸弱碱溶液pH 的计算

从解离常数看:Ka 1 >> Ka 2 H 2S 溶液中的离子浓度相对大小:c (H 2S) >> c (H +

) ≈ c (HS -) >> c (S 2-)

多元弱酸中,负二价离子的浓度近似等于二级解离常数 (4)离子酸、离子碱的解离平衡

离子酸、离子碱的解离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K a θ·K b θ

=k w 2、同离子效应与缓冲溶液 (1)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而使弱电解质的电离度下降的现象。 (2)缓冲溶液

在一定范围内,能抵抗少量外加酸、碱或稀释而保持溶液的pH 值基本不变的溶液 组成:弱酸-共轭碱;弱碱-共轭酸。 缓冲对 缓冲溶液pH 值的计算

(公式28)

缓冲溶液中加入少量强酸、强碱、少量水时,缓冲溶液的pH 值基本不变。 缓冲溶液的缓冲能力是有限度(缓冲容量)的。

所选缓冲对的pKa 值(或pKb 值)尽可能的接近要配溶液的pH 值(或pOH 值)

如果配制pH ≤2或pH ≥12的缓冲溶液,直接选取强酸或强碱溶液按要求的pH 值配制成相应的浓度即可。

如果配pH 在2~12之间的缓冲溶液,应尽可能选用pH =pKa 的弱酸及其共轭碱配制。 四、沉淀溶解平衡

1、标准溶度积K sp θ

公式29

K sp θ

大小反应了难溶强电解质的溶解能力。是温度的函数

溶解度与溶度积的关系相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K spθ大,溶解度s大

2、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1)溶度积规则

(2)沉淀的生成

同离子效应:在难溶强电解质的多相离子平衡系统中,加入具有相同离子的易溶电解质,会使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下降的现象。

分步沉淀:混合溶液中离子发生先后沉淀的现象。

沉淀的顺序:所需沉淀剂浓度小的离子先沉淀。

沉淀完全的条件:离子浓度<10-5 mol·L-1

(3)沉淀的转化

沉淀转化的方向:向更难溶电解质的方向转化。两种沉淀物的溶度积差别越大,沉淀转化越完全

第四章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基础

一、氧化还原反应

1、基本概念

·还原剂:失去电子(氧化数升高)的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氧化剂:得到电子(氧化数降低)的物质,发生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由氧化半反应和还原半反应构成,每个半反应均表示同种元素两种价态间的转化

·氧化还原电对:表示符号:氧化型/还原型

共轭关系:氧化剂氧化能力越强,还原剂还原能力越弱。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强氧化剂+ 强还原剂→弱还原剂+ 弱氧化剂

2、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将反应分成氧化和还原两个未配平的半反应

·配平半反应:原子个数相等,电荷数相等--添加电子

·合并半反应:得失电子总数相等。

·核对

配平半反应式:

酸性介质中,多氧一边加H+;在缺氧一边加H2O

碱性介质中,多氧一边加H2O;在缺氧一边加OH-

酸性介质中的反应不可出现OH-;碱性介质中的反应不可出现H+

二、原电池和电动势

1、原电池

(1)电池反应、电极反应

电极反应:原电池反应在电极表面进行,半电池反应又叫电极反应。

电池反应:两个半电池反应之和。

电极的种类金属电极、非金属电极、氧化还原电极。电极构成要素:氧化还原电对、导电

(2)原电池图示

用“||”表示盐桥,负极在左,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在右,发生还原反应正负极中电解质溶液紧靠盐桥写,用“│”表示界面,注明组成电极的物质的状态、组成、正负极

(-) Zn│Zn2+(c1)‖Cu2+ (c2)│Cu(+)

(3)可逆电池

可逆电池必须满足的条件

A.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必须可以正、逆两个方向进行,且互为可逆反应;

B.通过电池的电流必须无限小,电极反应是在接近电化学平衡的条件下进行的。

(4)可逆电池热力学

ΔrGmθ=-nFEθ(公式30)

Eθ原电池标准电动势 Eθ=?+-?-n:电池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 F:法拉第常数 96485C·mol-1

三、电极电势

1、标准电极电势

(1)标准氢电极Pt∣H2(100kPa)∣H+(1.0mol·L-1) ?θ(H+/H2)=0V

(2)标准电极电势的测定E=?θ(待测电极)- ?θ(H+/H2)

(3)?θ(电极)值大:电对中的氧化型物质氧化性强;

?θ(电极)值大:电对中的氧化型物质氧化性强;

?θ(电极)值小:电对中的还原性物质还原性强。θ(电极)值小:电对中的还原性物质还原性强。

(4)参比电极 Hg2Cl2(s)+ 2e?2Hg(l) +2Cl?

2、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公式31)

n:电极反应中所转移的电子数

a、b:分别代表电极反应中氧化态、还原态的化学计量系数

电极反应中的固体或液体的浓度不列入方程式,电极反应中的气体(视为理想气体):用相对分压来表示,公式中c(氧化型)、c(还原型):应包括参加电极反应的所有物质浓度。

四、电极电势的应用

1、计算原电池电动势 E=E+-E-

2、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

根据Δr G m(T)=-nFE,若计算得到的E为正值,则Δr G m<0,说明电池反应是自

发的;

若计算得到的E为负值,则Δr G m>0,则电池反应是非自发的,或者说电池的正、负极位置换一下,电池反应才是自发的

3、确定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限度

氧化还原反应的Kθ值大小由下面因素决定:Eθ(氧化剂电对)-Eθ(还原剂电对);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形式不同,Kθ值不同

4、比较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

第五章相平衡

一、相律

1、相和相数

(1)相:系统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的均匀部分。

相与相之间有明显的界面存在;在界面的两侧系统的性质有着明显的突变

(2)相数

气相:Ф=1 系统中不论有多少种气体,都只有一个相

液相:纯液体Φ=1 混合溶液:完全互溶Φ=1 不互溶Φ=2,3·····

固相:一般一种固体物质为一相,同一物质的不同晶型也是不同的相

2、独立组分数和自由度数

(1)独立组分数

化学物种数(S):系统中所含的化学物质种类的数目。

独立组分数(C):用于描述平衡系统中各相组成所需

要最少的独立物种数。

系统中的独立组分数和化学物种数不一定相同。

独立组分数的确定

独立组分数=物种数-独立化学平衡反应数-独立浓度限制条件数

C=S-R-R′(公式32)

独立化学平衡反应数R:不包括以线型的组合形式由其它反应导出来的反应方程式;

浓度限制条件:几种物质在同一相中的浓度之间存在的某种比例关系,不同相的物种间不考虑浓度限制条件。

(2)自由度(数)f

在已达平衡的系统中,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任意改变,而不使系统原有的相数和形态发生变化(即不引起旧相的消失和新相的产生)的独立强度变量,又称独立变量。

3、相律

相律的数学表达式:f=C-Φ+2(公式33)

文字叙述:只受温度和压力影响的平衡系统的自由度数,等于系统的独立组分数减去相数再加上2。

系统独立组分数C增大,相数Ф减少,f 增大。

2:指影响系统平衡状态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

相律只适用于平衡系统:

若指定温度或指定压力:f*=C-Ф+ 1 f最小值:零;C、Ф最小值:1

二、克拉贝龙-克劳修斯方程

1、克拉贝龙方程

(公式34)

ΔαβVm :物质由α相转变到β相时系统的摩尔体积变

ΔαβHm:物质由α相转变到β相时系统的摩尔相变焓

2、克拉贝龙—克劳修斯方程

(公式35)

三、单组分系统的相平衡——水的相图

水的相图分析(其他单组分相图也可照此分析)

1、OA,OB,OC三条实线将平面分为BOC,COA,AOB三个区域,每个区域成为一个相区。这三个相区分别是水蒸气、液态水和固态冰的稳定存在区域,都是单相区Φ=1.由相律可知,三个单相区的自由度都是2,在这些区域内,必须同时指定温度和压力,系统的状态才能完全确定

2、OA,OB,OC三条曲线分别表示固液、固气、气液两相平衡,Φ=2.由相律,f=1,只有一个自由度,即温度和压力两个变量中确定了一个,另一个也随之确定。

3、OA,OB,OC三条曲线的交点O,是气、液、固三相平衡共存点。

4、由水的相图可以看出,OC,OB线的斜率是正值,而OA线的斜率是负值,从而有克拉贝龙方程可以得出冰的摩尔体积大于水的摩尔体积。

5、通过相图可以了解外界条件变化时,系统状态变化的情况,根据要求做平行于T轴或P轴的直线,分析直线与相图曲线的交点即可。

四、完全互溶的二组分气液平衡相图

1、理想溶液气液平衡相图

理想溶液压力—组成图理想溶液温度—组成图

(公式36,y B 是B 的蒸汽在气相中

的分数)

相图分析:(1)理想溶液的压力—组成图。图中p 为系统的总蒸汽压,x B (y B )为液相(气相)中B 的摩尔分数。气相线和液相线把全图分为三个区,气相线和液相线之间的区域是气液两相平衡共存的区域。相图中表示系统组成的点成为系统点。如图m 点,它表示系统中B 组分的摩尔分数x m 。当系统处于m 点时气液两相平衡,此时气液两相的组成可由过m 点并与横轴平行的平行线分别与气相线和液相线相交于l 点和g 点来确定,它们分别表示液相中B 组分的摩尔分数为x l ,气相中B 组分的摩尔分数为x g 。L 点和g 点表示相的组成,成为相点。在单相区系统点与相点是一致的,在多相区是不一致的 (2) 理想溶液的沸点—组成图同理 2、杠杆规则

总量守恒n=n l +n g

l n CD =g n EC (公式37)

3、非理想溶液气液平衡图的分析方法与理想溶液气液平衡图相同

第六章 界面化学

一、液体表面张力和表面自由能

1、表面自由能

(公式38)使膜面积增加过程中所做的功,应等于系统表面自由能的增加,

故称为表面自由能 2、表面张力

l

F

2=

σ 在液体表面上,与液体表面相切,并垂直液体表面“边缘”,单位长度上的收缩力 表面张力和表面自由能:同一数值的两个不同的概念。 影响表面张力的因素 σ与物质的本性有关,σ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表面张力减小,所有界面层分子受力不对称,都存在着界面张力。

二、凝聚相的表面自由能

1、液体对固体的润湿作用

杨氏方程

(公式39)

接触角:当气、液、固三相平衡时,在固-液-气交点处作气液界面的切线,此切线与固液交界线的夹角。θ<90o:润湿;θ>90o:不润湿 2、毛细现象与附加压力 (1)凹面和凸面的规定

弯向液体的为凹液面,弯向气体的为凸液面

(2)附加压力 对一个弯曲液面,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迫使弯曲液面向内收缩而产生一种额外的压力。

①附加压力的方向:凸液面:附加压力的方向指向液面下;凹液面:附加压力的方向指向气体。指向曲面的曲率中心。

②附加压力只发生在弯曲液面上。 (3)附加压力与曲率半径的关系

Δp=

R

σ

2(公式40) ①气泡或液滴半径越小:两侧压力差越大。

②凸形液面:曲率半径为正,则Δp 为正值,附加压力的方向指向液体内部;凹形液面:曲率半径为负,则Δp 为负值,附加压力方向指向气体;平液面:R 无穷大,故Δp = 0。 ③适用条件:小液滴或液体中小气泡的附加压力的计算。 (4)毛细现象

g

r h ρθ

σcos 2=

r 为毛细管曲率半径,h 为液柱的高度,θ为润湿角,液体上升的高度与曲

率半径成反比

(5)弯曲液面的饱和蒸汽压—开尔文方程

RTr

M p p r ρσ2ln

0= 液滴:液滴越小,饱和蒸气压越大

凸液面(r>0)凸液面上方液体的饱和蒸气压大于平面上饱和蒸气压; 凹液面(r<0)恒小于平面上的饱和蒸气压。

三、溶液的表面吸附与表面活性剂

1、溶液表面吸附

表面活性:表征溶质在溶液表面聚集程度和降低表面张力程度的性质。即一种物质越易聚集在液体表面,降低σ程度越大,其表面活性越强。

表面活性物质:使溶剂的表面张力降低。

2、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用少量就能显著降低水的表面张力的溶质。

表面活性剂分子:由亲水的极性基和亲油的非极性基(一般是碳氢长链)所组成。

表面活性剂是两亲分子。溶解在水中达一定浓度时,其非极性部分会自相结合,形

成聚集体,使憎水基向里、亲水基向外,这种多分子聚集体称为胶束。

随着亲水基不同和浓度不同,形成的胶束可呈现棒状、层状或球状等多种形状。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润湿作用、增溶作用、乳化作用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课程英文译名:Experiment of Organic Chemistry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开课对象: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和材料化学等工科相关专业 开课学期:3,4 学分:2 总学时:68学时讲课: 0学时实验:68学时 一、说明 【目的任务】 有机化学实验是是医药化工等工科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通过系统地、科学地安排各项实验项目,训练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印证有机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正确选择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分离与鉴定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验中所遇到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严谨求实的实验作风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安排】 本课程为考查课,安排在第3,4学期完成,总学时数68学时。 二、学时分配

注:必开实验45学时,选开实验23学时。 三、课程内容 实验一有机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教育(3课时) 【实验目的】 1、学习做有机化学实验时要达到目的和实验要求; 2、掌握有机化学实验室规则和实验室的安全知识; 3、了解有机化学实验常用仪器设备使用方法; 4、熟悉实验预习、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的书写。 【实验内容】 1、有机化学实验室规则教育; 2、有机化学实验室安全教育; 3、有机化学实验室常用玻璃仪器的认识和查验; 4、实验预习、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的书写要求。 实验二重结晶提纯法(3课时) 【实验目的】 1、学会重结晶提纯固体有机化合物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抽滤和过滤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折叠滤纸的方法。【实验内容】 1、抽滤和过滤装置的使用; 2、用重结晶法提纯固体有机物(水重结晶苯甲酸)。 实验三熔点的测定及温度计的校正(3课时)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参考书:天津大学主编,《物理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第五版 王岩主编,《物理化学学指导》,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于春玲主编,《物理化学解题指导》。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 开课单位:轻工与化学工程学院基础化学教学中心 简介: 物理化学课程是化工类专业重要理论基础课,其内容主要包括:化学热力学、统计热力学、化学动力学三大部分。其先行课要求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是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联系入手,采用数学的手段研究化学变化的规律的一门科学。研究方法多采取理想化方法,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其实验是采用物理实验的方法。 化学热力学采用经典的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从宏观上研究化学变化过程的规律,通过理论计算来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化学平的衡位置)、以及平衡状态时系统的相变化、界面变化、电化学变化、胶体化学变化的规律,同时,研究影响这些变化规律的因素(如:温度、压力、浓度、组成等等)。 统计热力学则从微观上,用统计学的方法,研究化学反应的变化规律。试图通过理论的计算热力学的状态函数。 化学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以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如:温度、压力、浓度、组成、催化剂等等)。通过化学反应的条件控制化学反应的进行,通过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确定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 第一章气体的pVT性质 考核内容: 一、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二、理想气体混合物 三、气体的液化及临界参数 四、真实气体状态方程 五.对应状态原理及普遍化压缩因子图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考核内容: 一、热力学基本概念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 三、恒容热、恒压热,焓 四、热容,恒容变温过程、恒压变温过程1.热容

上海理工大学2020考研大纲:823普通化学

上海理工大学2020考研大纲:823普通化学 上海理工大学普通化学考研要点、题型、分值、考试时间已公布,出国留学考研网为大家提供上海理工大学2019考研大纲:823普通 化学,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上海理工大学2019考研大纲:823普通化学 重点掌握内容的范围: 考试参考书:《普通化学》第五版,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编,第一章至第八章 热化学与能源、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与大气污染、水化学与水污染、电化学与金属腐蚀、物质结构基础、元素化学与无机材料、高 分子化合物与材料、生命物质与人体健康。 考试总体要求: 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分析、基本计算。 考试要点: 掌握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近似计算。了解用弹式热量计测量定容热效应的原理,状态函数、反应进度、标准状态的概念和热化 学定律,能源的概况、各种能源及有关的化学知识。 了解化学反应中的熵变及吉布斯函数变在一般条件下的意义。掌握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吉布斯函数变的近似计算,能应用它来判断 反应方向。理解标准平衡常数的意义及其与标准摩尔吉布斯函数变 的关系,掌握有关的计算。理解浓度、压力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了解浓度、温度与反应速率的定量关系,元反应和反应级数的 概念,能用阿仑尼乌斯公式进行初步计算,能用活化能和活化分子 的概念,说明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了解链反 应与光化学反应的一般概念,大气的主要污染物,温室效应、臭氧

层空洞、酸兩及光化学烟雾等综合性大气污染现象及其控制,清洁 生产和绿色化学的概念。 了解溶液的通性,明确酸碱的近代概念、酸碱的解离平衡和缓冲溶液的概念,能进行同离子效应及溶液pH的有关计算,了解配离子 的解离平衡及其移动。掌握溶度积和溶解度的基本计算。了解溶度 积规则及其应用,胶体的聚沉、保护及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和应用, 水体的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危害。 了解原电池的组成及其中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原理,电极电势概念,能用能斯特方程计算电极电势和原电池电动势;能用电极电势判断氧 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和程度;了解化学电源、电解的原理及电解在 工业生产中的一些应用;了解金属电化学腐蚀的原理及基本的防止方法。 掌握原子核外电子分布的一般规律及其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了解元素按s、p、d、ds、f分区的情况;联系原子结构和周期表,了 解元素某些性质递变的情况;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基本特征,s、p、d轨道波函数及电子云的空间分布情况;了解化学键的本质及共 价键键长、键角等概念;了解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能用该理论说明 一些分子的空间构型;了解分子间力和晶体结构及对物理性质的影响;了解原子光谱和分子振动光谱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情况。 联系物质结构基础知识,了解单质的熔点、硬度及导电性等物理性质的一般规律和典型实例。联系化学热力学基础知识,了解金属 单质的还原性及在常温和高温与氧结合能力的变化情况,了解非金 属单质的氧化还原性的一般规律。联系周期系和物质结构,了解某 些化合物的熔点、沸点、硬度等物理性质的一般规律,氧化还原性 和酸碱性等化学物质的一般规律及典型实例。了解配合物的组成、 命名和某些特殊配合物的概念,配合物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及配合 物的某些应用。重要金属、合金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及纳米材料 的特性及应用。 了解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命名、分类、基本结构与重要特性,合成反应及改性、回收再利用的方法,几种重要高分子材料(如 塑料、橡胶、纤维及感光性高分子)和复合材料的性能及其应用。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1.实验课名称:现代控制理论 2.实验课程名称(英文):Modern Control Theory 3.课程代码:X040206 4.实验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 5.学时:10 6.学分: 7.适用专业: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8.先修或同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电路学、自动控制原理 9.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实验室 10.制定实验教学大纲的依据: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设定实验内容 11.本实验课在培养实验能力的地位及作用: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是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通过本实验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掌握系统建模的状态空间表达的基本思想方法,闭环控制系统分析与综合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现代控制理论的计算机模拟及稳定性能测试方法,使理论教学得到有效的巩固与提高。 12.应达到的实验能力标准:简单控制系统的分析和综合应用等。 13.实验内容 (1)系统的传递函数阵和状态空间表达式的转换 学习多变量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建立方法、了解统状态空间表达式与传递函数相互转换的方法,通过编程、上机调试,掌握多变量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与传递函数相互转换方法。 (2)多变量系统的能控性判别与稳定性分析 学习多变量系统状态能控性及稳定性分析的定义及判别方法,通过用MATLAB编程、

上机调试,掌握多变量系统能控性及稳定性判别方法。 (3)多变量系统的能观性判别与稳定性分析 学习多变量系统状态能观性及稳定性分析的定义及判别方法,通过用MATLAB编程、上机调试,掌握多变量系统能观性及稳定性判别方法。 (4)通过状态反馈实现控制系统的极点配置 了解和掌握闭环控制系统极点配置的设计步骤,对工程中常见的控制系统进行极点配置设计。 (5)状态观测器的设计 了解和掌握状态观测器的基本特点,设计控制系统的全状态观测器。 14.实验成绩考核办法 每次实验结束后,学生必须提交实验报告。根据学生实验操作、实验内容、完成的情况,实验报告完成的质量,评定实验成绩。实验成绩五级制,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实验报告必须使用专用实验报告纸内容书写,学生应独立完成实验报告的书写,严禁抄袭、复印,否则实验成绩为不及格。 15.实验教材、参考资料: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教材

《普通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普通化学、材料物理、必修、3学分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课程简介:普通化学课程主要讲授化学原理,包括气体和液体的基本定律, 热化学和化学反应方向,化学平衡(包括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氧化还原反 应等)及其在容量分析中的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原子的电子结构,分子结 构和理论,晶体结构配位化学以及常见元素及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和有机化学、 高分子化学、仪器分析等基础知识内容。此课程也是高等学校材料、化学、 化工、药学、轻工、纺织、环境、冶金地质等有关专业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 因此它是培养上述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 部分,同时也为后继材料、化学及其它课程打下基础。 目标与任务:《普通化学》是一般工科学生大学阶段唯一的化学必修课,因此 本课程介绍学生所应具备的化学最基本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以及与化学 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科技前沿发展、学科渗透交叉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 具有较高的化学素质和知识水平,建立化学的思维方式,增加用化学方法解 决实际问题,尤其是材料领域研究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先修课:高中化学;高中物理;高中数学 后续相关课程:材料科学基础;陶瓷材料;功能材料;物理化学;固体化学(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无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参考书:1、张淑民著:《无机化学》,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 2、华彤文主编:《普通化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编:《普通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介绍化学的定义; 第二节化学变化的特征; 第三节化学的疆域;

上海交通大学有机化学考纲

有机化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有机化学是综合性大学化学系基础课之一,也是生物化学、药物化学、材料化学,化学工程、高分子化学、农业化学等学科的基础。通过有机化 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达到如下要求: 掌握各官能团结构、性质、制备及其相互转换和有机化学基本原理组成。涉及的官能团有:烷、烯、炔、卤代烃、醇、酚、醚、醛、酮、醌、 羧酸、羧酸衍生物、胺、硝基化合物、杂环、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等;涉 及的基本原理有:立体化学、结构解析、自由基取代、亲电加成、亲电取 代、亲核加成和亲核取代等机理初步。 通过基础知识部分的学习,要求学生对有机化学学科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并了解其在化学、化工、环境、材料、能源、生命、医药、农业等学 科中的根基地位及其相互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一)、结构与性质 1.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史以及有机化学与生命科学的关系; 2.有机分子的结构:共价键、碳原子的特性; 3.有机化合物分子的表示法:实验式、结构式、投影式; 4.有机化合物中的共价键:碳原子的杂化轨道、σ键和π键; 5.共价键的属性;键长、键角、键能、极性和极化度; 6.有机化合物结构和物理性质的关系,分子间作用力对溶解度、沸点、 熔点、比重的影响。 (二)、饱和脂肪烃 1.烷烃的结构:SP3杂化;同系列;烷基的概念;同分异构现象;伯、 仲、叔、季碳原子的概念;烷烃分子的构象:Newmann投影式,重叠 式与交叉式构象及能垒。 2.烷烃的命名:普通命名法及系统命名法; 3.烷烃的物理性质; 4.烷烃的化学性质:自由基取代反应游离基取代反应历程(均裂反应、 链锁反应的概念及能量曲线、过渡态及活化能) 5.氧化反应及热化学方程式; 6.烷烃的来源和用途; 7.环烷烃的分类和命名(单环烷烃、螺环和桥环化合物); 8.环烷烃的结构,张力学说; 9.环烷烃的化学性质:开环反应、取代反应 10.环烷烃的构象:环己烷的椅式和船式构象;直立键、平伏键;优势构 象;纽曼投影式; 11.构象分析:顺-十氢萘、反-十氢萘;顺、反-取代环己烷的稳定性。 (三)、不饱和脂肪烃 1.烯烃的结构:SP2杂化、异构现象(结构异构和位置异构);

《现代控制理论A》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控制理论A》课程教学大纲 大纲执笔人:李益华大纲审核人: 课程编号:0811000374 英文名称:Modern Control Theory 学分:2.5 总学时:40 。其中,讲授40学时,实验0学时,上机0 学时,实训0 学时。适用专业: 自动化专业的本科生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积分变换、电路、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应用、 自动控制原理等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现代控制理论是经典控制理论的发展理论,从时间划分,现代控制理论处在智能控制理论之前。学生在学习了经典控制理论单输入单输出(SISO)系统的分析设计方法之后,进一步学习现代控制理论,通过学习掌握状态空间分析控制系统动态特性的方法,能够利用极点配置与状态观测理论,初步掌握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与综合,对于实现复杂系统的控制奠定理论基础。 二、基本要求 1、明确现代控制理论的任务,掌握控制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建立,熟练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几种转换关系。 2、掌握状态转移函数及其状态空间表达式的求解; 3、掌握线性控制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的判别方法,理解状态空间表达式的能控标准型和能观标准型,掌握线性系统的结构分解,了解传递函数的实现等。 4、掌握李雅普诺夫稳定判据第一方法与第二方法,熟悉李雅普诺夫方法在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中的应用。 5、掌握线性定常系统的极点配置、系统镇定、了解系统解耦、状态观测器,利用状态观测器实现状态反馈。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求线性时不变连续系统矩阵指数函数;线性时不变连续系统的解;线性时不变连续系

统的离散化;线性时不变连续系统能控、能观、约当标准型以及线性变换成标准型;由状态空间表达式求传递函数矩阵;线性时不变连续系统能控、能观、约当标准型以及线性变换成标准型;由状态空间表达式求传递函数矩阵;通过状态反馈任意配置极点的充要条件及设计方法;系统能镇定的充分充要条件;状态观测器存在的条件及设计方法. 难点:特征向量的求法、线性变换成各种标准型特征向量的求法、线性变换成各种标准型求各种系统的状态转移矩阵、系统状态按能控性、能观性分解的方法、非线性系统李雅普诺夫函数的求法、降维观测器的设计。 四、教学方法 采用理论教学与Matlab仿真相结合的原则,同时采用课堂教学、案例教学相结合。 五、课程知识单元、知识点及学时分配

《工科大学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工科大学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5010031 课程名称:工科大学化学实验 英文名称:Chemistry Experiment 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适应专业:矿物、冶金、环境、材料、粉体等专业 执笔人:古映莹 实验指导书: (1)关鲁雄主编,《化学基本操作与物质制备实验》,中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2)李元高主编,《物理化学实验研究方法》,中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 (3)邓珍灵主编,《现代分析化学实验》,中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 (4)罗一鸣,唐瑞仁主编《有机化学实验与指导》中南大学出版社 2012年 一、学时学分 总学时:136 课内学时:104 学分:3 课外学时;32 学分:1 二、实验课的任务、性质与目的 (一)工科大学化学实验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任务

“工科大学化学实验”是化学系列课程经过重大改革后形成的“四大化学”融合的实验教学新课程,是冶金、材料、环境等专业工科人才培养重要的基础课程。通过工科大学化学实验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巩固和加强课堂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工科大学化学实验课程性质和任务 《工科大学化学实验》是将传统的《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和《物理化学实验》四大化学实验融合成的一门新的实验课程。该课程以物质制备(含无机合成和有机合成)为主线,将化学基本操作、物理化学实验研究方法和现代分析手段等进行有机融合,呈现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工科化学实验知识体系。 (三)工科大学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 1.理论联系实际,使工科大学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理论和概念得到巩固和深化,并扩展课堂中所获得的知识。 2.通过以物质制备为主线的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正确地掌握物质制备的技术和方法,注重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有机合成和无机合成的一般物质制备实验方法和技能。掌握研究物质的程序,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和结果。熟悉和掌握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了解、掌握各种实验技能、技术、手段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了解各种实验研究方法的应用。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学会联系理论知识,独立设计和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正确处理数据及解释现象,从中得出科学的结论,并且撰写科学报告和论文。 4.培养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习其他课程和今后从事化学领域的科研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诱导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化学素质和创新意识。 三、基本原理 (一)基本操作实验 基本操作实验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化学实验技能训练,分为三大类:

中南大学有机化学考纲

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由化学化工学院学院教授委员会于2011年7月7日通过。 I.考试性质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为高等学校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有机化学属我校自行命题的考试。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较扎实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 II.考查目标 有机化学是化学的重要分支,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它的内容丰富,有机化学考试在考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生应能: 1.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法,有机化合物的各类异构现象,特别是立体异构。 2.掌握重要的有机化学反应:如取代、加成、氧化、还原、酯化、酰化、消除、缩合、脱羧、偶联、重排、周环化等反应,包括一些重要的人名反应。 3.掌握自由基取代、亲电取代、亲核取代、自由基加成、亲电加成、亲核加成反应机理和一些缩合、降解反应的机理。 4.能运用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分析和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5.熟悉各类化合物的制备,并能运用基本有机反应和理论,完成有机合成反应的设计、反应现象和机理的解释以及推断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等。 6.熟悉基本杂环、常见糖类及氨基酸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7.熟悉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中的应用。8.熟悉有机化合物合成、分离纯化的基本原理、基本操作和基本方法。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有机化学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约35% 基本有机反应约20% 有机合成约15% 有机反应机理约10% 推断有机化合物结构(含波谱分析)约10% 有机化学实验约10% Ⅳ.试卷题型结构 选择题、填空(如命名和完成有机反应)、问答题、有机合成、反应机理、推断结构、实验等 Ⅴ.考查内容

《自动控制理论II》课程教学大纲(精)

《自动控制理论II》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22315168 【英文译名】: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II 【适用专业】:自动化 【学分数】:2.5 【总学时数】:40 【实践学时】:0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自动控制理论II》是自动控制理论I的后续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本门课程学习,在离散系统分析、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的建立、线性变换及规范化、状态方程的求解、系统可控性与可观测性的研究以及状态反馈与状态观测器的设计等方面具备必要的知识,为学生深入研究线性系统及其他有关现代控制理论的后续课程和从事工业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改造打好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一) 基本原理 1.熟悉离散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离散控制系统的理论和分析方法; 2.熟悉状态空间的基本概念及相关术语; 3.会建立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了解通过线性变换变成标准型法; 4.掌握状态转移矩阵法,会求解线性系统状态方程的解; 5.掌握系统能控性和能观性的概念及判据; 6.掌握状态反馈方法,了解状态观测器; 7.理解控制系统的李雅普诺夫稳定性概念。 (二) 获得以下基本技能 1.初步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的理论方法; 2.掌握线性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法; 3.能用状态空间法进行控制系统的综合设计; 4.基本学会用MATLAB对控制系统进行典型分析。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修课程要求,后继课程等) 前修课程:自动控制理论I,微分方程,线性代数,复变函数

后继课程:运动控制,过程控制,计算机控制系统等 四、课程内容 1.离散控制系统 知识点:计算机控制系统组成;采样过程;采样定理;零阶保持器;Z变换定义及计算方法;Z变换基本定理;Z反变换及计算方法;线性差分方程及求解;环节的脉冲传递函数;闭环脉冲传递函数;(纯)离散系统方框图及其简化;Z平面的稳定性分析;朱利稳定判据;数字控制系统的暂态、稳态、误差分析。 重点:采样定理、零阶保持器;带有零阶保持器环节的脉冲传递函数计算;闭环脉冲传递函数计算;系统性能分析。 难点:绘制(纯)离散系统方框图;典型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方法。 2.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 知识点:状态空间描述的基本概念;线性时不变系统状态空间模型;输入输出描述转换为状态空间模型;状态方程的标准形。 重点:系统状态空间描述;状态空间的标准形。 难点:状态空间的概念及状态方程的建立;状态转移阵和系统性能的关系。 3.线性系统的运动分析 知识点:状态空间描述的传递函数矩阵计算;特征多项式和特征值;线性定常系统的运动分析、状态转移阵、脉冲响应阵;线性连续系统的离散化;离散状态空间分析。 重点:状态转移矩阵及其计算。 难点:状态转移矩阵和系统性能的关系。 4.线性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测性 知识点:能控性和能观性的定义;能控标准形和能观标准形;能控性和能观性的判据。 重点:能控性和能观性标准形,能控和能观判据。 难点:能控性和能观性与系统性能之间的关系。 5.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综合 知识点:状态反馈和输出反馈;极点配置;状态观测器;引入状态观测器的状态反馈系统特性。 重点:状态反馈、极点配置法设计线性控制系统。 难点:极点配置与系统性能的关系。 6.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析 知识点:李亚普诺夫意义下运动稳定性的基本概念;李亚普诺夫第二法主要定理;系统运动稳定性判据。

《综合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化学专业)

《综合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化学专业) 课程名称 : 综合化学实验 英文名称:Comprehensive Chemical Experiments 课程性质:独立设课 课程编号:21120430 开出实验项目数:5 大纲主撰人:何文绚、李献文、娄本勇大纲审核人:黄晓东 一、学时、学分 课程总学时:32 实验学时:32 课程总学分:2 实验学分:2 二、适用专业及年级 化学(师范类)本科专业 三、实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一)实验教学目的 《综合化学实验》是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学生在一二年级经过系统的化学基础理论学习和“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训练后,已初步掌握化学学科主要的理论知识和化学实验技能。为加强化学学科之间知识的融合,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引导和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勇于创新,开设《综合化学实验》课程。 (二)实验基本要求 综合化学实验内容涉及化学各学科主要专业基础理论及实验课程,主要包括成分分析(仪器及化学分析,复杂体系的预处理)、大气样品采集及评价、有机及无机合成、基本理化数据测定等类型实验,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已常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各类实验之间既独立又相互联系,体现出综合化学实验的特点。 1、成分分析 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在实际应用中,如何用各种仪器及化学分析手段(包括如何进行样品前处理)来解决生产、生活及科研中的实际问题。掌握成分分析实验的基本原理,尽可能多地学会应用系里的各种先进仪器及设备。 2、大气样品采集及评价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在实际应用中,如何采集气体样品,如何监控大气质量以及如何评价大气质量。掌握气体采集、测定、评价的基本原理,学会气体采样机、气相色谱仪的操作。 3、有机及无机合成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常见的无机配合物、有机化合物合成方法和原理,使学生能够独立地设计、配置实验装置,从而进一步理解各种合成技能的应用。 4、常数测量实验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物质常见物理化学常数的测定,进一步理解这些物理化学常数与产品性能的关系。 综合实验的实验过程有别于基础实验,实验前应给学生1-2星期的时间,根据题目查阅相关资料,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尽可能组织讨论课,与学生一起对实验

教学大纲-四川大学化学学院

绿色化学(Ⅱ)教学大纲 (非化学类专业用)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 绿色化学课程组 2004.10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英文):绿色化学(Ⅱ)-1(Green Chemistry(Ⅱ)-1) 课程号(代码):20318620 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 学时:36 学分:2 二、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绿色化学(Ⅱ)”是非化学类(文管等类)本科生的素质教育选修课程,总学时数36学时,一学期完成。 绿色化学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研究如何节约资源、开发新资源和从源头上消除污染的化学,是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科学技术基础。在大学生中普及绿色化学基本知识,培养绿色化学意识,普及如何利用科学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知识,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十分重要。 本课程面对全校非化学类学生开出,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将系统学习绿色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发展规律。了解如何通过发展科学技术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使用、节约使用和循环使用,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延长现有资源的使用时间;了解如何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课程以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主线,通过绿色化学发展的实例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普通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术解决人类面临的主要挑战,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通过课堂讲授、专题讲座、课堂讨论、演算习题、自学和课程小论文等教学环节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三、讲授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10学时) 第一节化学是中心的、适用的、创造性的学科 化学是中心的、适用的、创造性的学科;化学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由猿到人――火(燃烧化学反应的利用);铜器时代(还原反应的利用);铁器时代(还原反应、合金技术的利用);聚合物时代(聚合反应的发明与使用);可持续发展时代(绿色化学)。 英国的发达与化学,德国的发达与化学,美国的发达与化学,日本战后的发展与化学。 化学与生命科学,疾病的防治,基因工程;化学与信息科学,硅革命与计算机的发展,分子器件,量子计算机; 第二节人类目前面临的环境危机与化学 造成目前人类社会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的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核冬天的威胁;臭氧层破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臭氧层破坏的化学本质;光化学烟雾的化学本质;大气污染的化学本质及其危害;酸雨及其危害;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的破坏;荒漠化。 第三节人类面临的资源问题与化学 能源问题,能源对国民经济和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石油、煤和天然气的有效使用与化学,生物质资源与化学。 其他资源问题,矿产资源,土地资源。 第四节人类面临的健康问题与化学 现代医药的发展与化学,手性分子的概念,治疗目前不治之症的新药的开发与化学,分子修饰的概念及其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减少药

大学化学考试大纲

大学化学考试大纲(工科)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大学化学是农业院校工科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它是培养高级农业人才不可缺少的课程也是大学生学好其他农业专业课程的基础,只要有坚实的化学知识基础,才能学好相关的农业理论课程。“大学化学”的基础任务是教育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培养大学生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严谨治学态度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通过大学化学的教学和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大学化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知识,具体来说要求学生掌握:(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二)分子结构;(三)化学反应速率;(四)化学热力学基础与化学平衡;(五)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对于这些理论要求融会贯通,掌握,理解会应用,能用以上化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相关农业方面的问题,同时用相应的化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相应农工业科学实验和科研上的理论问题,指导相关的农工科学实验。了解与此相应的一些农工知识,包括:〈一〉能源;〈二〉大气污染;〈三〉水污染;〈四〉金属腐蚀;〈五〉化学与生命、绿色化学等知识。 二.课程内容与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1.课程内容 (1)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 (2)原子核外电子分布的一般规律; (3)周期系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考核要求 (1)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量子化,波粒二象性,统计性),掌握波函数,四个量子数和电子云的基本概念,理解s,p,d波函数和电子云的角度分布示意图。(2)掌握周期系元素的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布的一般规律及其与长式周期表的关系,明确原子(及离子)的外层电子分布和元素按s,p,d,d s,f分区的情况。结合原子结构掌握元素的某些性质的一般递变情况;

《现代控制理论A》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案大纲 大纲执笔人:李益华大纲审核人: 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 学分: 总学时:。其中,讲授学时,实验学时,上机学时,实训学时。 适用专业: 自动化专业的本科生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积分变换、电路、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应用、 自动控制原理等 一、课程性质与教案目的 本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现代控制理论是经典控制理论的发展理论,从时间划分,现代控制理论处在智能控制理论之前。学生在学习了经典控制理论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分析设计方法之后,进一步学习现代控制理论,通过学习掌握状态空间分析控制系统动态特性的方法,能够利用极点配置与状态观测理论,初步掌握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与综合,对于实现复杂系统的控制奠定理论基础。 二、基本要求 、明确现代控制理论的任务,掌握控制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建立,熟练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几种转换关系。 、掌握状态转移函数及其状态空间表达式的求解; 、掌握线性控制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的判别方法,理解状态空间表达式的能控标准型和能观标准型,掌握线性系统的结构分解,了解传递函数的实现等。 、掌握李雅普诺夫稳定判据第一方法与第二方法,熟悉李雅普诺夫方法在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中的应用。 、掌握线性定常系统的极点配置、系统镇定、了解系统解耦、状态观测器,利用状态观测器实现状态反馈。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求线性时不变连续系统矩阵指数函数;线性时不变连续系统的解;线性时不变连续系统的离散化;线性时不变连续系统能控、能观、约当标准型以及线性变换成标准型;由状态空间

表达式求传递函数矩阵;线性时不变连续系统能控、能观、约当标准型以及线性变换成标准型;由状态空间表达式求传递函数矩阵;通过状态反馈任意配置极点的充要条件及设计方法;系统能镇定的充分充要条件;状态观测器存在的条件及设计方法. 难点:特征向量的求法、线性变换成各种标准型特征向量的求法、线性变换成各种标准型求各种系统的状态转移矩阵、系统状态按能控性、能观性分解的方法、非线性系统李雅普诺夫函数的求法、降维观测器的设计。 四、教案方法 采用理论教案与仿真相结合的原则,同时采用课堂教案、案例教案相结合。 五、课程知识单元、知识点及学时分配

普通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普通化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Experiment of General Chemistry 课程编号: 学分: 2 实验总学时:36 先修课程: 适用专业:医学影像专业 一、目的与任务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直接获得大量的实验事实,经思维、归纳、总结,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学习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学生经过严格的训练,能规范地掌握有关实验基本操作、基本技能。 化学实验的全过程是综合培养学生智力因素(动手、观测、查阅、记忆、思维、想象、表达)的最有效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通过化学实验还可加强学生科学精神的训练,帮助他们养成准确、细致、整洁、节约、有条不紊等良好实验习惯。因此,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为后续课程及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化学基础。 二、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1、熟悉化学实验规则和要求,熟悉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名称、规格及其用途。 2、学习试剂的取用,掌握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 3、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实验记录,正确地分析实验现象。 4、复习相关基本知识,能根据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进行数据处理,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三、本课程实验教学的基本内容

注:实验内容可调整。 四、实验成绩的考核与评定方法 实验成绩的考核,以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实验过程以及实验考试(操作+笔试)为考核依据,成绩折算成百分制。 五、大纲说明 1、参考教材:《医用实验化学》,沈爱宝、朱卫华、嵇学林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 2、无机化学实验课单独设置、单独考核。 制定人:谢吉民 审定人: 批准人: 2007年8月28日

大学基础化学II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基础化学II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大学基础化学II——有机化学;物理学院材料化学专业,主干基础课;4学分;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相互转化、合成以及与此相关的理论问题的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有机化学课程是高等学校化学、材料、生物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 《有机化学(第二版)》共17章,按照以官能团分章的方式编排,每章最后都设置了相应的习题。教材内容精练,重点突出。在选材和举例方面,注重实用性和前沿性,许多实例都来自于科研。在内容设置上,在教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几乎每个章节都设立了思考、引导和探究项目,可供学生讨论。还设置了拓展阅读部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机化学(第二版)》的另一特色是,引入理论计算,对每种官能团的代表化合物都拟合出形象的电子分布密度图,便于读者形象地理解化合物结构与反应性的关系。 课程任务: 要求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验能够掌握并运用一些常见重要有机物的化学性质,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范围内重大的科学技术新成就,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和解决有机化学一般问题的初步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培养造就应用型人才打好一定基础。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无机化学与化学原理。先修课程对学生在掌握学习有机化学结构理论和立体化学、反应动力学和化学平衡等化学理论方面具有重要的学习意义。可通过前期的基本了解

学习,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李艳梅等,有机化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4. 参考资料: 高坤、李瀛等,有机化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1. 李瀛等,有机化学质疑暨考研指导,兰州大学出版社,2011. 古练权等,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伍越寰等,有机化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0. 邢其毅等编著,基础有机化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特征 第三节共价键 第四节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第五节有机反应中的酸碱概念 第六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第七节有机化合物构造式的写法 第八节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基本原则 第九节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 第一节通式、同系列和同分异构

611化学考纲(2018版)

福建农林大学2018年硕士自命题考试说明 2018年《611 化学》考试大纲 Ⅰ.考查目标 《化学》考试涵盖普通化学和有机化学两门本科教育的公共基础课程,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应用知识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并体现知识综合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表达能力。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其中: 《普通化学》部分,75分,含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和计算题。 《有机化学》部分,75分,含命名题、选择题、填空题(完成反应方程式)、判断题(有机反应类型和有机物异构类型)、鉴别题、推测结构题和合成题。 Ⅲ.考查范围 《普通化学》部分 一、气体、溶液和胶体 1.掌握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与换算; 2.理解稀溶液依数性的基本概念;掌握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及渗透压等计算公式的应用条件及依数性与溶液浓度之间的定量关系; 3.掌握溶胶的性质和胶团结构式的书写;电解质对溶胶聚沉能力的大小与其电荷、水合离子半径之间的关系。 二、化学热力学基础 1.了解系统、环境、状态函数、过程、途径、标准状态等基本概念; 2.理解热力学三大定律的基本概念;理解定化学反应热、热化学方程式、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生成自由能、化学反应的摩尔焓变、化学反应的摩尔熵变、化学反应的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等基本概念; 3.掌握计算化学反应△r H mθ、△r S mθ、△r G mθ的计算与应用; 4.掌握自发反应的判断条件及应用。 三、化学反应速率 1.了解活化分子、有效碰撞、活化能等基本概念; 2.理解化学反应速率、基元反应、复杂反应、速率常数、反应级数等基本概念; 3.掌握质量作用定律及非基元化学反应速率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推导;掌握浓度、温度及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四、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 1.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掌握化学平衡有关计算; 2.Kθ(T)与Δr Gθm(T)的关系以及多重平衡反应Kθ(T)的计算方法; 3.理解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能判断和计算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五、电解质溶液(或解离平衡)

《医用化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医用化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供四年制本科护理专业使用) Ⅰ前言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本科护理等学生使用。本课程教学任务:一是配合医用化学理论课教学,巩固、验证和加深对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二是对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实验技能的初步训练,培养学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治学作风,培养学生正确观察、缜密思考和诚实记录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学会一些常规仪器的使用,使学生在医用化学基本操作技能方面获得较全面的训练;三是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8学时。 四使用教材:《医用基础化学实验教程》,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1版,2015年。 Ⅱ正文 实验一溶液配制和常用容量分析仪器的使用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常用容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及其规范化的操作。 2.掌握医药学上常见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和配制方法。 二教学要求 (一)学习一些简单玻璃仪器尤其是移液管、容量瓶、滴定管、量筒等的使用和洗涤方法。(二)学会使用台称及天秤等。 (三)了解实验室的基本设施及安全事项。 (四)掌握溶液浓度的配制原理,掌握近似浓度、准确浓度的配制方法及操作技术。 二教学内容 (一)移液管的操作练习 (二)医学上常见溶液的配制 1. 用固体氯化钠配制生理盐水。 2. 用无水乙醇配制75 %医用酒精。 3. 配制浓度约为0.1 mol·L?1草酸(H2C2O4)标准溶液100 ml。 4. 将步骤3配制的草酸标准溶液准确稀释10倍,并配制100 ml的标准溶液。 (三)滴定练习

材料化学硕士教学大纲.doc-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材料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 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材料化学导论课程编号:0703212X01 学分:3 总学时:54 开课学期:1-2 学期考核方式:笔试+课程论文课程说明: 本课程是材料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课。要求同学以固体结构、用为主线,掌握二元离子晶体和三元典型离子晶体的结构描 述和各类点缺陷,握主要类型电、光和磁功能材料 的结构和性能, 纳米技术。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01 绪论(4 学时)定义和分类材料科 学中基本化学问题 02 理想晶体的结构(10学时)宏观 特征等径球主要堆积方式 03 缺陷晶体的结构(10学时)两类热 缺陷非化学整比化合物不等价元 素置换固溶体能带理论的概念 04 固体的电学性质与电功能材料(固 体电导率定义Frenkel 导体和 Schottky 导体超导概念和特征参 数压电效应和压电材料 材料与新技术革命 点阵概念 间隙杂质和替代杂质缺陷点缺 陷F- 心双重价态控制半导体 各类 缺陷 的拟化学平衡 10 学时)固体中的离子扩散快离子导 体两类超导体和库柏电子对模 型铁电效应和铁电材料 性能和应掌 了解固体材料的基本制备方法和

05 固体的光性质和光功能材料(8 学时) 光导电和光电转化材料发光材料组固体光吸收的本质发光材料的发光特性 成和发光原理 激光原理和激光材料 06 固体的磁性和磁功能材料(6 学时) 固体的磁性磁化率与温度的关系 磁性材料的分类过渡金属、合金和铁氧体的磁结构 分子磁体及其磁化学 07 纳米材料化学简介(6 学时) 纳米材料的概念、特性及应用主要纳米技术 纳米粉材料、孔材料和纳米碳管材料制备原理和典型示例 教材或主要参考书目: [1]张逢星、李珺编著,《材料化学导论》,西北大学本科讲义,2004 年 [2]张逢星、李珺编译,《无机材料化学》,牛津双语读物,2005 年 [3]苏勉曾,固体化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年 [4]唐小真主编,材料化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年 (大纲起草人:张逢星大纲审定人:史启祯) 课程名称:功能高分子材料导论 课程编号:0703212X02 学分:3 总学时数:54 开课学期:第1-2 学期 考核方式:笔试 课程说明: 本课程是材料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课。功能高分子材料在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功能化、生物医用器材、物质分离膜、能量转换和储能技术等工业领域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基本内容、研究方法、主要研究领域、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要求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功能高分子材料类型、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制备原理及方法,提高研究、开发特种功能高分子材料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