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复习资料总结

流行病学复习资料总结
流行病学复习资料总结

名词解释

1.distribution of disease: 疾病分布:是以疾病的频率为指标,描述疾病在不同的地区、时间和人群的分布现象。研究疾病分布是描述性流行病学的主要内容,是分析性流行病学的基础。

2. cause of disease 病因:一般称为危险因素Risk factor,是使疾病发生概率即危险升高的因素。

3.screening筛检:运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或其它方法,将健康人群中那些可能有病或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人,同那些可能无病者鉴别开来。

4. matching 匹配或称配比,即要求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保持一致,目的是对两组进行比较时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

5.odds ratio(OR):优势比,又称比值比,交叉乘积比。指病例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除以对照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

1.incubation period潜伏期: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临床症状出现的这段时间。

2.randomized controlld trial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是在病人中进行的,通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结果而确定某项治疗或预防措施的效果与价值的一种前瞻性研究。

3.crossover control交叉对照: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在第一阶段,一组人群给予干预措施,另一组人群为对照组,干预措施结束后,两组对换试验,每个研究对象兼作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

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及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的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9.爆发(outbreak):疾病暴发是指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在短时间内发生多例同类病人的情况,它可以看成是疾病流行的特殊形式。

11.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 人群归因危险度:The rate of disease in the population is due to the exposure

12.Definition of cause:A factor (characteristic, behavior, event, etc.) that influences the occurrence of a disease. Reducing such a factor in a population should reduce occurrence of the disease。

13.选择偏倚(selection bias): 纳入的研究对象中获得的在关因素与疾病的联系不同于源人群中该因素与疾病之间的真实联系,产生选择偏倚14.筛检(screening):运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或其它方法,将健康人群中那些可能有病或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人,同那些可能无病者鉴别开来。

15.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 ADR):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时出现的任何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16. 生态学研究(ecological study):是描述性研究的一种类型,它是在群体水平上研究某种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群体为观察和分析的单位,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疾病的频率,分析该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17.暴露标志(exposure marker):与疾病或健康状态有关的暴露因素的生物标志,称为暴露标志,其包括外暴露标志和内暴露标志。

18.效应标志(effect biomarker): 指宿主暴露后产生功能性或结构性变化的生物标志。其包括疾病标志和健康状态标志。

23.医源性传播:在医疗、预防工作中,由于未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而人为地造成某些传染病的传播。

1.Relative risk, RR 相对危险度:是反映暴露与发病(死亡)关联强度的指标,是暴露组的累积发病率(或发病密度)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或发病密度)之比,表明暴露情况下的发病危险是不暴露情况下发病危险的多少倍,具有病因学意义。RR为点估计值,RR的意义需根

据RR95%可信限来确定。

2. expoure 暴露:是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具备某种待研究的特征或行为。暴露在不同研究中有不同的含义,暴露可以是有害的,也可以是有益的,但都是需要重点研究的。

3. over-matching: 匹配过度(头),把不必要的项目列入匹配,企图使病例与对照尽量一致,就可能陡然丢失信息,增加工作难度,结果反而降低了研究效率。这种情况称为匹配过度(头),应当注意避免。

4.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又称嵌入式病例对照研究,是以队列研究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全部来自研究队列,对照是队列未发病人群的随机样本。

5. heritability遗传度:在多因子遗传病中,遗传对易患性所起作用的大小程度称为遗传度,遗传度可用下式来表示:h2= 因遗传因素所引起的差异×100%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引起的差异

遗传度越高,说明遗传因素在某病发病中的作用越重要。

Epidemiology 流行病学:

Incidence density 发病密度:

Bias 偏倚:

PYLL 潜在减寿年数:

Hospital infection 院内感染:

Confounding 混杂:

DALY 伤残调整生命年

surveillance of disease疾病监测

25 primary prevention 一级预防:

20.systematic review系统综述

4、Confounding bias混杂偏倚

5、SMR 标化死亡比

6、AIDS的中英文全名 a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7、AR 归隐危险度

Incubation period 潜伏期

22.自愿报告系统(spontaneous reporting system, SRS)

简答题

36.简述患病率与发病率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联系:在病程不变的情况下,患病率与发病率成正比。

37.简述病因判断的常用标准。

(1)关联的时间顺序(2)联系的强度(3)剂量-反应关系(4)暴露与疾病的分布一

致性(5)关联的可重复性(6)关联的合理性(7)暴露终止效应

简述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用途

(1)潜伏期的长短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

(2)根据潜伏期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以追踪传染源并确定传播途径。

(3)根据潜伏期长短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检验期限。

(4)根据潜伏期确定免疫接种时间。

(5)根据潜伏期评价某项预防措施效果。

2试述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基本特征及设计的基本原则

基本特征:

(1)是前瞻性研究

(2)必须增加一种或多种干预处理

(3)研究对象是来自一个总体的抽样人群

(4)实验分组采取严格的随机分配原则

(5)必须有平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

基本原则:设立对照

随机化

盲法

3.简述流行病学实验的分类及其设计原则。

分类:1临床试验研究对象:病人随机单位:个体目的:评价药物、治疗手段的效果举例:某新一代抗生素感染效果的评价

2 现场试验研究对象:正常人群或亚临床干预单位:个体目的:评价某种预防手段的效果举例:乙肝疫苗效果的评价

3社区实验研究对象:正常人群或亚临床干预单位:社区、某一人群或亚人群目的:评价某种预防手段的效果举例:水加氟预防齿、食盐加碘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

4类试验为不严格的上三种试验,缺少四个基本特征中的一个或几个特征(通常缺3或4)无对照组:自身对照或历史对照无随机对照组:试验对象进入对照组不是随机分配的

原则: 设立对照随机化盲法

3.简述爆发调查的基本步骤

(1)爆发的核实核实诊断,确认爆发。

(2)准备和组织人员安排,物资筹备

(3)现场调查病例发现,病原体检测,个案调查,探索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4)资料整理

(5)确认爆发终止

(6)工作总结

4. 简述偏倚的概念和分类以及产生的原因。

偏倚是指在流行病学研究中某变量的测量值偏离其真实值,使得研究结果或推论结果与真实情况之间出现偏差,是由于系统误差造成的。

分类及产生原因:

选择性偏倚:研究对象的选择方法不当,缺乏代表性所引起。

信息偏倚:由于测量或诊断方法不当所引起的。使收集得到的资料准确性较差。

混杂偏倚:是指在研究暴露与疾病的关系时,一种与所研究疾病和暴露因素均有关的因素在比较的组中分布不均时产生的。

5. 如何对混杂偏倚进行控制?

混杂偏倚的控制:

随机化: 只适用于实验研究,不仅可能避免已知的混杂,还可能避免未知的混杂作用限制: 能控制已知的混杂,存在代表性问题匹配

数据分析阶段: 分层分析,使用回归模型

4.简述RCT的基本原理及主要用途

RCT 即随机化对照试验,是在病人中进行的,通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结果而确定某项治疗或预防措施的效果与价值的一种前瞻性研究。

基本原理:选定患有某种疾病的病人(住院病人或非住院病人),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病人施加某种预防或治疗的干预措施后,随访并观察一段时间,比较两组病人的发病结局,从而判断干预措施的预防或治疗效果。

主要用途:治疗研究诊断研究筛检研究预后研究病因研究

2. 简述RCT的基本原理及常见的偏倚

RCT 即随机化对照试验,是在病人中进行的,通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结果而确定某项治疗或预防措施的效果与价值的一种前瞻性研究。

基本原理:选定患有某种疾病的病人(住院病人或非住院病人),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病人施加某种预防或治疗的干预措施后,随访并观察一段时间,比较两组病人的发病结局,从而判断干预措施的预防或治疗效果。

常见的偏倚:选择性偏倚、测量偏倚、干扰和沾染、依从性

5.何为循证医学?获得临床研究证据的方法有哪些?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是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与临床实践(临床经验、临床决策)以及患者价值观(关注,期望,需求)的结合。EBM是运用最新、最有力的科研信息,指导临床医生采用最适宜的诊断方法、最精确的预后估计和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治疗病人。EBM强调医师应认真地深思熟虑地将目前所得到的最佳证据,用于对每一个病人进行健康

服务时的决策。使我们提供的医疗服务建立在目前所能获得的证据基础上。

获得证据的方法:Meta-分析;系统综述;Cochrane中心

9. 循证医学常见的偏倚有哪些?(发表偏倚、文献库偏倚、纳入标准偏倚、筛选者偏倚)

4. 简述分子流行病学与传统流行病学的关系

分子流行病学与传统流行病学既是一个统一体,又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分子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传统流行病学在研究暴露与疾病关系时,常常使用“黑箱”理论直接研究暴露与疾病或健康的关系。虽然发病和死亡测量可以直接反映人群疾病和健康状况,但由于黑箱的存在,使暴露与疾病关系的判断显得缺乏直接证据。而分子流行病学使用传统流行病学方法选择研究对象,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从分子和基因水平阐明生物标志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疾病/健康的关系和影响因素,可以全面阐明疾病自然史,即健康-疾病连续带和暴露-发病连续带,从而揭示“黑箱”秘密,制定更有效的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5.简述遗传流行病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

定义:遗传流行病学是研究与遗传有关的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病因、以及制订预防和控制对策的学科。它着重研究疾病发生中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作用的方式、后果和预防控制方法。

研究内容:

是否有家族聚集性

家族聚集性产生的原因

疾病在家系中的传递方式

提出疾病的预防策略和措施

6. 简述统计学联系与因果联系的区别:

答案:

统计学联系:两者的联系消除了抽样误差

因果联系:必须具备统计学系,同时还必须排除是由各种偏倚引起,并且符合因果推断标准。

简述药物不良反应有哪些研究方法

泊松分布判断法,病例报告,生态学研究,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

8.筛检和诊断试验的评价指标有哪些?

真实性: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阴性)率,阳性阴性似然比,约登指数

可靠性:变异系数,符合率,KAPPA一致性

预测值: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10.ADR因果关系评价准则

1时间方面的联系 2联系的普遍性 3联系的特异性 4联系强度 5有否其它原因和混杂因素

11.简述甲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1经食物传播 2经水传播 3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4其它肠道外途径如昆虫携带等不常见

13、简述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

以现在确诊的患有某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调查他们发病前对某个(或某些)因素的暴露情况,比较两组中暴露率和暴露水平的差异,以研究该疾病与这个(或这些)因素的关系。

14、简述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

优点

l所需样本量小,病例易获取,因此工作量不大,所需人力物力较少,易于进行,出结果快2可以同时对一种疾病的多种病因进行研究

3适合于对病因复杂、发病率低、潜伏期长的疾病进行研究

4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对治疗措施的疗效与副作用做出初步的评价

缺点

l由于受回忆偏倚的影响,选择合理的对照又比较困难,因此结果的可靠性不如队列研究2不能计算暴露与无暴露人群的发病率,只能计算OR

6、简述结核病的防制策略与措施

一、预防性措施

(1)减少传染源针对已经感染结核杆菌、并且有很大发病概率的人群进行抗结核药物预防性治疗。如对HIV感染者、与新结核病人密切接触者、来自高流行区的移民进行药物预防性治疗,以减少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①阻止痰菌阳性病人排菌污染空气②降低或杀灭空气中的结核菌③建立传染源与易感者间的屏障

(3)针对未感染人群进行卡介苗接种,如新生儿卡介苗接种

二、治疗性措施

发现和治愈传染性(涂片阳性)肺结核病人,推行督导短程化疗以提高治愈率。

43.以禽流感为例,试述分子流行病学在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方面有哪些应用?(8分)(1)病原体研究

(2)人群感染和传染源研究

(3)传播途径研究

(4)人群易感性研究

(5)疫苗及免疫预防制剂的研究

(6)防治对策和措施研究及其效果评价。

17.简述因果推论的基本步骤

暴露E与疾病D(提出假设)——》有统计学关联否?(排除偶然)——》有偏倚否?(排除虚假)——》有时间先后否?(前因后果)

15.简述常用的因果推断标准

1.关联的时间顺序

怀疑病因X→疾病Y,则X必须发生于Y之前

实验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和生态学研究>横断面研究

慢性病需注意X与Y的时间间隔

2. 关联的强度

关联的强度越大,同弱关联相比,该关联为因果的可能性就越大

一个强关联如果为混杂因素所致,该混杂因素与疾病的关联将更强

弱的关联更可能是未识别的偏倚所致

3. 关联的可重复性

在不同的人群、地区和时间可以重复观察到特点

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

可重复性使因果关联的可能性增加

少数或个别研究的不同不能简单反驳因果假设

4. 关联的合理性

解释与现有理论知识不矛盾(客观评价)

高脂血症与冠心病的因果关联,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证据以及动物实验结果吻合

研究者的主观评价

吸烟与肺癌的关联,设想化学物质沉积在呼吸系统上引起癌变

5. 研究的因果论证强度

设计类型与它的论证强度密切相关

实验性研究>观察性研究有对照的研究>无对照的研究以个体为分析单位的研究>以群组为分析单位(生态学)的研究。满足时间顺序和可重复性控制各类偏倚的干扰

16.简述匹配的条件及目的

条件:1、研究因素与疾病因果链上的中间变量不应匹配。2、只与可疑病因有关而与疾病无关的因素不应匹配。

目的:对两组进行比较时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

8. 试述乙型肝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参见教材P480和P482)

传播途经:经血传播、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和日常生活接触传播4种。

预防措施:1、强化乙肝疫苗预防接种落实儿童乙肝疫苗免疫规划新生儿以外人群乙肝疫苗预防接种。2、切断传播途经,控制HBV传播采取严格措施,杜绝乙肝病毒经血传播阻断母婴传播控制家庭内传播 3、管理传染源乙肝病人管理 HBsAg携带者管理4、加强宣传教育

论述题

1.某药物研究机构开发了一种新的降低高血压的药物,动物实验证明此药物是安全有效的,现经FDA批准可进行人群临床试验对其安全性和效果进行评价,假如你是该临床试验的设计者,请你设计一套研究方案。

研究对象

(入选标准、剔除标准)

合格的研究对象

随机分组

试验组对照组

接受相应的治疗措施

一定的观察期

观察结果

3. 在一个局部地区,短期内,突然发生较多的麻疹病例。你作为一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工作人员接到报告后,将如何采取调查处理措施

答案:

(一)及时报告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二)调查处理前的准备

人员、方案、调查表格、实验室器材等

(三)听汇报,初步了解疫情

了解疫情发生经过,及已经采取的措施。然后与当地协商下一步调查方案。

(四)核实疫情,确认麻疹暴发

结合临床表现和麻疹病例定义核实疫情,采集部分现症病人的血清标本,送地区级或省级麻疹实验室检测。

(五)确定和调查麻疹疑似病例

对麻疹疑似病例进行调查,填写调查表

(六)描述暴发

1. 麻疹暴发情况

2. 分析暴发来源

(七)麻疹暴发原因调查

1. 评价麻疹疫苗接种率

2. 评价麻疹暴发疫情报告的及时性

3. 开展病例对照调查或队列研究

(八) 采取处理措施

原则是边调查,边采取相应控制措施。如消毒隔离、麻疹疫苗应急接种等,从一开始时就应采取,而不必等实验室确认是否为麻疹暴发。

(九)反馈和信息通报

麻疹暴发调查结束后,要及时向当地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反馈调查结果,提出具体建议。为取得居民的支持和配合,并避免恐慌,应将暴发的情况和拟采取的措施通告有关部门和居民。另外,还要将有关麻疹暴发疫情向临近县、地区或临近省通报,以便采取共同预防控制措施。

(十)暴发信息的汇总

报告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下列信息:情况介绍,监测方法,暴发描述,暴发分析,控制措施,存在问题,结论与建议。

4. 横断面研究提示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癌相关,请设计一研究来验证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癌之间的因果联系。

答题简要:研究目的或研究假说

采用哪种研究设计(回顾性或前瞻性队列研究)

研究人群的要求和定义

如何选取研究队列(暴露与非暴露人群)的方法

需要哪些观察指标

如何减少或控制各类偏倚

如何收集及分析资料。

7. 案例1:为了解广州市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及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从广州市所有高校中随机抽取一所大学,以该校的2001,2002,2003,2004级在校学生共9268人为调查对象,男4125人,女5143人,纳入标准:身体健康,心理正常,年龄在17-25 岁,在校学生,来自城乡的学生机会均等。排除标准:行为异常,有心理疾患,或身体不健康者。通过对艾滋病基本知识问卷的填写,以便发现大学生对艾滋病知晓率的情况。

案例2:某研究小组从1990年初起,对45岁以上的5000名男性进行观察,当时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血压、血脂、心电图、生活习惯等有关内容的测定,然后对其随访,并逐年记录人员的变动情况,发病和死亡登记。至2000年底研究者发现,在原有高血压的人中,发生脑卒中64人,而血压正常组发生脑卒中25人,请问该项研究属于何种设计。

问:上述案例1和2各属于何种类型设计,各有什么优缺点

上述案例1属于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中的现况调查(横断面调查),案例2属于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中的队列研究(前瞻性调查)。

现况研究的优点:

1.抽样调查在现况研究中较常用,其样本一般通过随机化从人群中选择调查对象,故其研究结果有较强的推广意义。

2. 现况研究在收集资料完成之后,可按是否患病或是否暴露来分组比较,即有来自同一群体的自然形成的同期对照组,使结果具有可比性。

3.现况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或采样检测等手段收集资料,一次调查可同时观察多种因素。

现况研究的缺点:

1. 现况研究是在特定时点和特定范围进行调查,疾病与暴露因素一般同时存在,难以确定先因后果的时相关系。

2.一般只能获得患病率资料,不能获得发病率资料。

3.处在潜伏期或临床前期得病人易被误认为正常人,使研究结果发生偏倚,低估该研究群体得患病水平。

队列研究的优点有:

1.由于研究对象暴露资料的收集在结局发生之前,并且都是由研究者亲自观察得到的,所以资料可靠,一般不存在回忆偏倚。

2.可以直接获得暴露组和对照组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可直接计算初RR和AR等反映疾病危险关联的指标,可以充分而直接地分析暴露的病因作用。

3.由于病因发生在前,疾病发生在后,因果现象发生的时间顺序上合理,加之偏倚又少,又可直接计算各测量疾病危险关联的指标,故其检验病因假说的能力较强,一般可证实病因关联。

4.有助于了解人群疾病的自然史。有时还可能获得多种预期以外的疾病的结局资料,分析一因与多种疾病的关系。

5.样本量大,结果比较稳定。

队列研究的缺点有:

1.不适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的研究对象数量太大,一般难以达到。

2.由于随访时间较长,对象不易保持依从性,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失访偏倚。同时由于时间跨度太长,研究对象容易在研究过程中改变他们的态度。

3.研究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较多,其组织和后勤工作亦相当艰巨。

4.由于消耗太大,故对研究设计的要求更严密。在随访过程中,未知变量引入人群,或人群中已知变量的变化等,都可使结局受到影响,使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复杂化。

9. 有人进行肥胖与冠心病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选取首次因心绞痛而入院后按当前最好标准确诊的冠心病病人200例。选取同一医院同期入院,且年龄范围相同,性别比例相同确诊无冠心病的糖尿病病人200例作为对照。在200例冠心病病人中按身高体重指数(BMI)>=25kg/m2者诊断为肥胖的120例;在对照中按同一标准肥胖者100例。

问题:

1.请将该研究结果整理成标准四格表资料。

2.请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OR值。

3.请解释该OR值的含义。

4.根据你所学医学知识,从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学的角度对该研究进行评价。

答案:

冠心病病例非病例合计

肥胖110 100 210

正常体重90 100 190

合计200 200 400

OR =(110* 100)/ (100*90) = 1.22

冠心病病人中肥胖的比例是对照组的 1.22倍,肥胖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是非肥胖者的1.22倍

评价:

1.病例对照的选择的合理性:

病例:病人从新发病例中选取,代表性较好。但来源于医院,一般不能代表社区病例。对照:来源于医院,代表性较差。对照为糖尿病病人,因肥胖是糖尿病与冠心病存在共同的危险因素。该对照会导致低估肥胖与冠心病之间的联系。

2.病例与对照的一致性:不能评价。

3.有无其它偏倚:不能评价。

4.结果的可靠性:存在低估的可能性。

计算与问答题(共20分)

41.有人进行肥胖与冠心病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选取首次因心绞痛而入院后按当前最好标准确诊的冠心病病人200例。选取同一医院同期入院,且年龄范围相同,性别比例相同确诊无冠心病的糖尿病病人200例作为对照。在200例冠心病病人中按身高体重指数(BMI)>=25kg/m2者诊断为肥胖的120例;在对照中按同一标准肥胖者100例。

问题:

1.请将该研究结果整理成标准四格表资料。

2.请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OR值。

3.请解释该OR值的含义。

冠心病病例非病例合计

肥胖120 100 220

正常体重80 100 180

合计200 200 400

OR =(120* 100)/ (100*80) = 1.5

冠心病病人中肥胖的比例是对照组的1.5倍,肥胖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是非肥胖者的1.5倍.

42.某研究发现重度吸烟者肺癌发病率为200/10万,非吸烟者为12/10万。请你计算下列指标并解释其含义:相对危险度、归因危险度、归因危险度百分比。(6分)

RR=200/12=16.7

AR=200/10万-12/10万=188/10万

AR%=188/200=94%

1.某地研究链球菌感染与风心病的关系,调查了风心病病人和正常对照组人群过去链球菌的感染情况,结果见下表。(6分)

风心病病人正常对照组合计

有链球菌感染史49 51 100

无链球菌感染史32 273 305

(1)该研究是何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2)计算风心病病人和正常人链球菌的感染率。

(3)风心病病人和正常人链球菌的感染率有无何统计学差别?

(提示:χ2= (ad-bc)2 n = 69.8

(a+b)(c+d) (a+c) (b+d)

χ20.05(1)=3.84,χ20.01(1)=6.63

(4)计算链球菌感染与风心病发病的联系强度。

5. (1)(成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2)计算风心病病人和正常人链球菌的感染率。

风心病病人:49/81×100%=60.5%

正常人:51/324×100%=15.7%

(3)本次研究χ2=69.8, p<0.01,故风心病病人和正常人链球菌的感染率有统计学差别。

因此链球菌感染与风心病可能有关。

(4)OR= 49×273 =8.20

51×32

2.一项吸烟与肺癌死亡率关系的研究表明,吸烟者的肺癌死亡率为0.57‰,不吸烟者的肺癌死亡率为0.07‰,请你计算下列指标并解释其含义:相对危险度、特异危险度、归因危险度百分比。(6分)

相对危险度RR=0.57‰/0.07‰=8.14,RR表明吸烟者的肺癌死亡率是不吸烟者的8.14倍。

特异危险度AR=0.57‰-0.07‰=0.50‰,AR表明吸烟者中有0.50‰的肺癌死亡由吸烟造成。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0.57‰-0.07‰×100%=88%,表明吸烟者中发生肺

0.57‰

癌死亡的有88%归因于吸烟。

2.研究发现重度吸烟者肺癌发病率为200/10万,非吸烟者为12/10万。试计算重度吸烟与肺癌关联强度的若干指标,并说明其意义。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

免疫学复习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⒋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 二、脾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

流行病学考试重点

流行病学 1.发病指标:①发病率(incidence rate)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 率,常用来描述疾病的分布,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设和评价防制措施效果;②罹患率(attack rate)与发病率同样是测量新发病例的频率指标,一般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的发病频率,观察时间以月、周、日或一个流行期为时间单位,多用于描述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及传染病的暴发流行;③患病率(prevalence rate)亦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患病率=发病率*病程; ④感染率(infection rate)指在受检查的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人数所占比率,通常用百 分率表示;⑤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 rate,SAR)也称二代发病率,指在一定观察期内某种传染病在家庭易感接触者中二代病例的百分率。自原发病例出现后,在该病最短至最长潜伏期之间发生的病例称为续发病例,即二代病例。继发率=易感接触者中的续发病例数/易感接触者总数*100%。计算续发率要掌握的资料有:原发病的发病时间、接触者中易感者人数、观察期内的二代病例数。 2.患病率与发病率区别:①患病率的分子为特定时间内所调查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的总和, 而发病率分子为异性时期内暴露人群中某病的新发病例数;②患病率是横断面调查获得的疾病频率是衡量疾病的存在或流行情况的静态指标,而发病率是由发病报告或队列研究获得的疾病频率,是衡量疾病发生情况的动态指标。 3.死亡指标:①死亡率(mortality rate)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 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其分子为死亡人数,分母为该人群年平均人口数。死于所有原因的死亡率是一种未经过调整的死亡率,所以通常被称为粗死亡率(crude death rate),是衡量人群因病伤死亡危险大小的指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卫生水平的综合反映。按疾病的种类、年龄、性别、职业、种族等分类计算的死亡率称为死亡专率(specific death rate),常用于探讨疾病的病因和评价防制措施。②病死率(fatality rate)表示一定期间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通常用于病程较短的急性病。③生存率(survival rate)指患某种疾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措施的病人)经n年的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占观察病例总数的比例。④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是指某病某年龄组人群死亡者的期望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即死亡造成的寿命损失。PYLL是测量人群疾病负担常用的指标,也是评价人群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用途:(1)可以反映各种死因对人群寿命的危害程度;(2)有助于确定该地区(县)的重点疾病并为制定合适该地区(县)的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3)可用于评价疾病防制措施效果;(4)对不同疾病连续多年计算潜在减寿年数,可以了解疾病发展趋势。⑤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是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包括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years of life lost,YLL)和疾病所致伤残引起的健康寿命损失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用途:(1)有助于宏观上认识疾病和控制疾病;(2)有助于确定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以及相应疾病的高危人群和高发地区,为正确制定防治对策与措施提供重要信息和依据;(3)用于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4.疾病流行强度:指某病在一定时期内,某地区某人群中发病率的变化及其病例期间的联 系程度。描述常用术语有:①散发(sporadic)是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②流行(epidemic)指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发发病率水平。③暴发(outbreak)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④大流行:即疾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域广,往往在比较短的期间内越过省界、

(完整版)流行病学调查表

、病例的发现/报告情况 1. 病例的首次发现单位(具体到科室): 1.1联系方式:(1)电话: ⑵传真: (3)E-mail: 1.2发现时间:□口□□年□□月□□日□□时□□分 2. 首次报告单位: 2.1接到报告单位: 2.2报告方式:□电话 □传真 CE-mail □网络直报□其它 2.3报告时间:□□□□年□□月□□日□□时□□分 2.4报告疾病名称: 3. 首次报告时,是否进行网络直报: 3.1若进行网络直报,报告单位为: 3.2报告时间:□□□□年□□月□□ 日□□时□□分 3.3报告疾病名称: 病例一般情况 病例的发病与就诊经过 附表1 流行病学调查表 1. 发病日期:□□□□年□□月□□日 2. 发病地点:□家中 □单位 3. 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前,是否自行服药: 3.1若自行服药,则服药种类: 4. 请填写以下就诊情况: □其他 □是 □否 □不知道 就诊次数 就诊单位 就诊日期 治疗天数 诊断结果 是否隔离 入住院时间 门诊/住院病历 号 □是 □否 家长姓名(若是儿童,请填写): 1. 病例姓名: 2. 性别: □男 3. 民 族: 4. 出生日期:□□□□年□□月□(如出生日期不详,则实足年龄:□□岁或□□月) 5. 身份证号码:□□□□□□□□□□□□□或家长身份证号码) 6. 户籍: 7. 现住址: □女 县(区) 乡(街道) 乡() 组(单 元) 组 () 8. 学习或工作单位: 9. 联系电话:(1)手机: 10. 职业: □幼 托儿童 □餐饮业 ⑵家庭电话: □散居儿童 □商业服务 □渔船)民 □学生 □工人 □干部职员 (3)其它联系人电话: □教师 □民工 □离退人员 □保育保姆 □农民 □家务 □待业 □医疗机构工作人员 □其他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一、总论 1、感染过程出现的表现: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最常见)、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病原携带状态(重要传染源)、潜伏性感染。(即五种表现) 隐性感染---又称为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的感染,其表现约超过显性感染的10倍以上。 2、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毒力---包括毒素和毒力因子。毒素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 外毒素内毒素 代表菌群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和霍乱弧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 作用机制通过与靶细胞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而起作用激活单核-吞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而起作用 3、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包括传染源、传染途径、人群易感性(即三个条件) 传染源---指病原体已经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易感者---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他们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而又有传染源和传染途径时,则容易发生该传染病的流行。 4、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即四个特点) 5、再燃与复发 再燃---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 复发---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6、传染病的预防:包括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法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包括:鼠疫和霍乱。要求城镇发现后2小时内上报,农村不少过6小时。 小结:传染病过程包括三个条件、四个特点、五种表现 二、病毒性肝炎 1、乙肝的抗原抗体系统: A.HbsAg(表面抗原)和抗HBs:表面抗原是HBV感染后首先出现的抗原,该抗原只有免疫性,无传染性。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在其抗原转阴一段时间后开始出现,其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见于乙肝恢复期、过去感染及疫苗接种后。 B、HBcAg(核心抗原)和抗HBc:核心抗原因存在于Dane颗粒中,在肝脏,主要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出现较晚于HBcAg,其存在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且有较强传染性。抗HBcIgM较早出现,其阳性提示急性期或者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抗HBcIgG出现较迟,可保

流行病重点总结

第一章 流行病学概述(考试可能不考,但可帮助从整体上把握本学科内容) 1) 流行病学(epidermiology )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 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㈠描述性研究→产生假设 包括 现况研究、筛检和生态学研究; ㈡分析性研究→检验假设 包括 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 ㈢实验性研究→验证假设 包括 临床试验、现场试验和社区试验; ㈣理论性研究(数理法)→预测疾病 包括 数学模型。 3) 临床流行病学定义 是在临床医学领域内,引入现代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 方法,从患者个体的诊治,扩大到群体特征的研究,以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治、预防及预后等临床规律并进行严格的设计、衡量和评价的临床基础科学。 第二章 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 第一节 疾病频率测量指标(掌握各自用途,了解定义) 一、 发病指标:①发病率(incidence rate )k ?=同时期暴露人口数新病例数一定期间某人群中某病,是人群新病例发 生频率的指标。②罹患率(attack rate )是短时间内(日、周、旬、月)人群新病例发生频率的指标。③患病率(prevalence )病程发病率同期的平均人口数现患某病的新旧病例数某观察期间一定人群中?=?=k (当某地某病的发病率和该病的病程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时)患病率分时点和期间两种,时点患病率常用。通常用于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发生或流行情况。④感染率(infection rate )%100?=受检人数受检者中阳性人数 ,其性质与患病率相似,应用甚为

广泛,是

流行病学复习要点

(绪论) 1、流行病学的定义: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按研究设计类型分类,可分为: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试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 3、流行病学认识疾病的途径是:从群体水平认识疾病。 (病因与疾病的分布) 1、病因:与疾病发生和流行有关因素的总和。一般认为,那些能使人群的发病概率升高的一切因素都是病因。 2、疾病发生的三要素(病因三要素):致病因子、宿主、环境。 3、共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因果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例如:甲肝的发病率与生食毛蚶的量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4、流行病学探索病因的一般程序是:从统计学关联(相关)到因果关联。(相关不等于因果,因果也不一定相关)。 5、衡量疾病危险度的指标是:发病率。 发病率=某时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 同期暴露人口× K 一般为1年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 6、较短时间内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是:罹患率。 罹患率=观察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数/ 同期暴露人口× K 7、适用于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的指标是:患病率(又称现患率)。患病率=某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现(新+旧)患病例数/ 同期平均人口× K 8、续发率又称“二代发病率”。 续发率=接触者中二代病例数/ 接触原发病例的易感者人数× K 9、满足患病率=发病率×病程的条件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病率和病程都相当稳定。 10、疾病的三间分布包括:人群、地区、时间分布。 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家庭)、地区分布(国家间、国内、城乡、局部地区)、时间分布(流行、爆发、季节性、周期性、长期变异) 11、横断面分析(属描述性研究)是指:对同一时期不同年龄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分析。 12、易感人口增加,导致麻疹流行:宿主因素发生变化,宿主比重增加。 13、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引起流感流行:环境因素不变,病因比重增加。 14、夏季气温高、雨量多、蚊媒密度增加,引起乙脑流行: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导致病因比重加重。 15、战争年代因饥荒、贫穷、流离失所、生活条件恶劣,引起传染病流行: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导致宿主比重加重。 16、自然疫源性疾病:一些疾病的病原体不依靠人,而是依靠自然界的野生动物绵延繁殖,人只在偶然的情况下才感染该疾病。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森林脑炎、狂犬病、鼠疫、莱姆病等。 (描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1、对病因不明疾病,描述性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寻找病因线索。主要用途是:提出病因假说。 2、进行爆发调查时的首要工作是:核实诊断。 3、某病的流行曲线只有一个高峰,所有病例都集中在该病的常见潜伏期内,据

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

概述: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 )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 )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 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 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infection )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 )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 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位置而到达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 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reinfection )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coinfection )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 )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继发性感染(sec on daryi nfection )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 其他病原体感染。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 1. 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 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 ):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 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 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 ):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

流行病学考点总结教学内容

流行病学考点总结

流行病学考点总结 一、名解 1.流行病学:研究疾病(包括伤害)和健康状况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订 和评价预防、防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2.队列研究:是将某一特定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为亚组,追 踪观察一定时间,比较两组或各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以验证暴露因素与某疾病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3.病例对照研究: 是按照疾病状态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和对照,分别追溯其既往(发病 前)所研究因素的暴露情况,并进行比较,以推测疾病与暴露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 4.随机对照实验:将研究人群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将研究者所控制的措施给予试验人群后,随访并比较两组人群的结果,以判断措施的效果。 5.散发: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 6.流行: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一般发病率水平的时候称为流行。 7.暴发: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病例的现象。 8.统计地方性:由于社会因素而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病率显著地高于其他地区,这种情况与地区自然条件无关。 9.自然地方性: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使一些疾病只在这些地区存在。 10.自然疫源性:是指某些传染病可在某一地区长期存在,这些疾病的病原体不依靠人而能独立地在自然界的野生动物中传播,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传染给人。

11.长期趋势(长期变异):是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临床 表现、病原体种类及宿主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的现象。 12.暴露(研究变量):指研究对象(人)曾经接触某因素,或者具备某些特征,或者处于某种状态。 13.相对危险度(RR):是反映暴露与发病(死亡)关联强度的指标,为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 14.归因危险度(AR,率差):是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说明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 15.匹配(配比):即要求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保持一致,目的是对两组进行比较,排出这些因素或特征的干扰。 16.比值比(OR):就病例对照研究而言,病例组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的暴露比值之比。 17.单盲:指研究对象不知道自己的分组和所接受处理的情况,但观察者和资料收集分析者知道。 18.双盲:研究对象和观察者都不知道分组情况,也不知道研究对象的处理措施。 19.筛检:是运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或其它方法,从表面上无病的人群中查出某病 的阳性者和可疑阳性者,指定就医,以便进一步诊断和治疗的一种方法。(此概念在七版书上已删去) 20.诊断实验:指应用各种实验、医疗仪器等手段对病人进行检查,以确定或排除疾病的试验方法。 21.真实性(效度、准确性):指诊断实验的测量值与实际值相符合的程度。 22.灵敏度(真阳性率):是由金标准诊断为“有病”的病例中,经诊断试验检测为阳性例数的比例。

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关于××县××镇××中学一起疑似流感的流行病学 调查报告 ××年6月12日17点20分,我中心疫情室接到××镇中心卫生院××同志电话报告:××中学八(5)班有疑似流感病例15例。接到电话后,疫情室立即将此信息报告给疾控中心主任××、卫计局副局长××、分管副主任××、急控科科长××。疾控中心决定由急控科科长××带队及相关流调人员前往调查处置。流调组于17点30分出发,21时到达现场,22时处置完毕,现将调查处理的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 ××镇位于县城北面,距县城138公里,东抵××镇,南与××镇接壤,西与××镇相邻,北与××镇相连,全镇面积176.7平方公里,有8个行政村、60个村民组,总人口:26354人,现有学校9所(其中:中学1所)。 ××中学位于××镇××村××街上,共有学生××人,教师××人,共有三个年级××个班。其中:七(1)班有学生××人,七(2)班有学生××人,七(3)班有学生××人,七(4)班有学生××人,七(5)班有学生××人,七(6)班有学生××人,八(1)班有学生××人,八(2)班有学生××人,八(3)班有学生××人,八(4)班有学生××人,八(5)班有学生××人,九年级共××人。经现场调查,现有症状学生10名,均为八(5)班学生。发病年龄在14-16岁之间,以15岁组为高发,均以咳嗽、流涕、头痛、咽痛、扁桃体肿大、咽部充血、轻中度发热为主要表现,偶有高热,恶心,乏力等症状。

二、调查结果: 首发患者××、男、14岁、××中学八年级(5)班。家住××镇二××村××街上新区,于××年6月8日发病,主要症状为咳嗽、咽干、流涕,最高体温39.1℃,发病前未外出。截止6月12日类似病例增至10例。三间分布情况见表1、表2、表3。 表1、发病时间分布表 发病时间6月8日6月9日6月10日6月11日6月12日合计 发病数 1 1 2 2 4 10 构成比% 10 10 20 20 40 100 表2、发病年龄分布表 发病年龄14岁15岁16岁合计 发病数 2 7 1 42 构成比% 20 70 10 100 表3、发病人群分布表 年级八(5)班其余15个班合计 学生数46 ×××× 发病数10 0 10 发病率% 21.74 0 ×× 三、流行病学特征 10例病例全部集中在八(5)班,其余班级均无发病情况,发病的10例学生中男生 6名,女生4名,男女构成比为1.5:1。 四、调查分析: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流行病学》期末考试总复习 第一章绪论 1、流行病学:研究疾病与健康状态在人群中得分布及影响因素,借以制订与评价预防、控制与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得策略与措施得科学。 2、流行病定义得内涵: ①、研究对象:人群 ②、研究内容:疾病(包括伤害)与健康状态 ③、重点:研究疾病与健康状态得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④、目得:为控制与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得决策依据。 3、根据就是否由研究者控制研究得条件,或者说就是否有人为得干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观察性研究或观察流行病学与实验性研究或实验流行病学。 4、流行病学研究得重要观点:

①群体得观点;②比较得观点;③概率论得观点;④社会医学得观点;⑤多病因论得观点。 第二章 疾病得分布 率与比得概念:率表示发生得频率或强度,可以取任何值,反应动态过程得一个参数。 比就是一个值。 构成比就是指事物各部分所占比重,一般使用圆饼图,取值在0~1之间。 如果把构成比当做率使用,将会得出错误得结论。 k ?= 数 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 率 %100?= 量(个体数之和) 同一事物内部的整体数数量(个体数) 某事物内部某一部分的构成比 发病指标 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得频率。 k ?= 同期暴露人口数 生某病的新病例数 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发病率 罹患率: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得发病率。观察时间月、周、日或一个流行期为时间单位。 k ?= 同期暴露人口数 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 罹患率 患病率: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得比例。 k ?= 同期观察人口数 病新旧病例数 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患病率 影响患病率升高与降低得因素: ?? ?期间患病率 时点患病率按观察时间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范文 前言:了解此次食物中毒的原因,爆发范围及途径等相关方面,为合理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控制措施提供重要依据。材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1953年6月27号下午2时后,上海某中学内每小时有数名腹泻、呕吐患者到保健科就诊,当晚十点后至28日黎明患者人数剧增,29日起病例逐渐减少,7月3号大体平息。 调查方法:对于该学校全部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以调查表的形式,采用叉生分析法。大致如下: 总罹患率:罹患率=1425/2418×100%=% 三间分布: 1、时间分布:首发病例发生于27日下午2时左右,末例病例发生于29日早晨时左右。根据患者食谱的调查,怀疑可疑餐次为6月27日的午餐,据此判断,该事件的潜伏期为2-36小时,高峰期是进餐后约10-16小时。 2、地点分布:患者来自上海某中学,均在学校食堂用餐。人群分布:患者性别男女均有,发病年龄不等症状和体征: 病人诊断标准:(1)、学校食堂就餐史; (2)、症状与体症(有发热、腹泻、腹痛、头痛、呕吐等症状);(3)、实

验室检验食谱调查 接受调查患者当日均有在食堂吃饭,早餐为油条,豆腐干,稀饭;中餐有茄子,小白菜,凉拌菜,榨菜汤,米饭;晚餐有茭白烧肉,咖喱洋芋,米饭,汤。 结果 1. 用餐地点与罹患率 2. 用餐情况与罹患率 3. 午餐种类与罹患率 还应进行早晚餐的食品与罹患率的调查,患者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等讨论 1、事件定义:本次事件中,发病症状主要为腹泻,腹痛,呕吐等肠道症状,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进展快。所有的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结果,本次事件所发生的病例有明显聚集性。初步怀疑为细菌感染食物后引起的食物中毒。 2、可疑餐次与可疑食品分析 通过对患者的共同进餐史分析,结合首发病例发病时间,可以初步排除27日的早餐为可疑餐次,因此引起食物中毒可疑餐次为27日的午餐。根据食谱调查,在27日午餐食用凉拌菜的患者多数发病,不食者不发病,因此,本事件的可疑餐次为27日午餐,可疑危险因素为凉拌菜。 3、传播途径分析

流行病学总结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阐明流行和分布规律,探索病因、制定防制对策和措施并评价其效果,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目的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人群;研究范围: 疾病与健康状况;研究任务: 探索病因;研究目的: 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 第二讲 病因与病因推断 一、.病因模型(多因论) (1)三角模式(triangle mode ) 流行病学三角(epidemiological triangle ) (2)轮状模型(wheel mode ) (3)病因因素模型 (4)病因网络(web of causation )模型 二.病因的定义 使人群发病概率即风险升高的因素,包括发病机理和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risk factor ):流行病学层次的病因。 三.病因的分类 必需病因(necessary factor of cause ):是指某疾病发生的必要因素,即缺乏该因素时疾病就不会发生。 促成病因(contributory factor of cause ):是指某因素的存在,可能导致某病产生的概率增加,但该病发生并非一定具有该因素。 四、.病因研究的基本方法 Mill 原则(如何提出假设) 1、求同法:相同事件之间找共同点 2、求异法:不同事件之间找不同点 3、共变法:因素出现频率波动时疾病频率或 强度也发生变化 4、类推法:疾病分布与病因已明的疾病的分布特征相似,推测两者有共同的病因 5、排除法:产生几个假设,逐一排除 五、病因推导原则 因素与疾病关联的形式: 统计学关联 虚假 描述性研究(查明分布) 形成假设(Mill 法则)分析性研究(检验假设)实验性研究(验证假设)病因推断(九条标准) 临床、病理实验等资料

临床流行病学复习重点汇总

临床流行病学复习重点汇总 临床流行病学复习重点考题汇总 名词解释 1. 临床流行病学 (clinical epidemiology)应用现代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 : 从患病群体探讨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预后和临床决策的规律,通过严格的设计、定量的测量及客观的评价,为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 暴露因素:指接触过某种因素或具有某种特征或处于某种状态。这些因素、特征或状态称为暴露因素或研究变量。暴露因素可以是生物的、物理的、化学和机体的,是与疾病或某些医学现象发生有关的因素。 3. 真实性:也称效度或准确度,指测量值与实际值的符合程度,即测量值与真值的接近程度在试验的评价中,真实性是指待评价试验的测量结果与“金标准”测量结果的吻合程度。 4. 交互作用: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因子共同作用于某一事件时,其效应明显不等于该两个或两个以上因子单独作用时的和和/或积,称这些因子间存在交互作用。有时也称效应修饰。 5. RCT: 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是在病人中进行的,通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结果而确定某项治疗或预防措施的效果与价值的一种前瞻性研究。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是选定患有某种疾病的病人,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病人施加某种预防或治疗的干预措施后,随访并观察一段时间,比较两组病人的发病结局,从而判断干预措施的预防或治疗效果。 6. Bias:即偏倚,是指在研究推理过程的任何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所获得的结果系统地偏离真实值。

7. 保护因素:影响人群发病率降低的内外环境因素称为保护因素。 8. 盲法: 为了避免试验的执行者与受试者甚至资料分析者一方或多方主观偏性的影响,使其不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情况,接受的是试验措施还是对照措施,这种试验方法称为盲法(blinding)。 9. 普查:是为了了解某病的患病率或健康状况,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范围的人群中每一成员进行的调查或检查。特定时间应该很短,甚至是某一时点。一般为 1, 2 天、1, 2 周或 1, 2 个月,最长不宜超过 2, 3 个月。特定范围是指某一地区或具有某一特征的人群。 10. RR (relative risk) :即相对危险度,是表示暴露与疾病等生物学事件关联强度大小最重要的指标,又称作率比或危险比,是暴露组与非暴露组人群发病率或死亡率的比值,表明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性是对照组的若干倍。 11. 预后(prognosis) :是对疾病结局的概率预测,也就是指发病后疾病未来过程的一种预先估计。 12. Over matching:即匹配过头,把不必要的项目列入匹配,企图使病例与对照尽量一致,就可能徒然丢失信息,增加工作难度,结果反而降低了研究效率。 13. Double blind:即双盲,执行医疗措施的医护人员和受试者均不知道受试者的分组情况,接受的是试验措施还是对照措施。主要避免来自两方面的观察偏倚。 14. Nest case-control study: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又称套式病例对照研究,是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相结合的一种研究方法。研究开始时,首先选择一研究队列,收集暴露和疾病的有关资料,随访观察研究疾病的病例出现,并达到所设计的样本,将这些病例作为病例组,并在此队列用随机的方法选择非该病病人作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探讨暴露与疾病的关系,这种病例对照研究称为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如何撰写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报告

如何撰写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作者:————————————————————————————————日期: 2

如何撰写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调查总结报告目的: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所开展的调查处理进行工作总结,并向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汇报。 一、疾病爆发调查总结报告 (一)报告的主要要素 1、标题:简明醒目,包含事件发生地点、性质的内容。 2、事件概况(前言) 3、基本情况 (1)事发地自然、社会等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行政区域、面积、人口(数量、常居、流动,如在集体性单位发生的,还要有该集体的人员情况)、交通状况、当地医疗卫生组织的情况。 (2)疫情概况:当地该疾病既往流行情况;本次事件发生、波及范围等。 4、事件发生经过:未开展调查前本次疫情发生的经过。 5、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 (1)流行病学调查 ①流行特征:“三间分布” ◆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民族、是否为流动人口。 年龄:最小、最大、平均年龄,分组年龄。年龄出现差异主要与免疫水平状况、暴露病原因子的机会等不同有关。 性别性别出现差异:暴露或接触致病因素的机会不同等。 职业职业出现差异:暴露或接触致病因素的机会不同等。 民族:主要是考虑与生活习惯因素有关。

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是疫区与非疫区间传染病的传播纽带,有些疾病的爆发和大流行是因流动人口的带入性和输入性病例引起的。 ◆时间分布:各时间段发病人群的分布情况(月、旬、周为单位)、高峰时间。 ◆地区分布:一般按行政区域进行描述(乡(镇)、行政村或屯)。主要是反映致病因子在这些地区的分布和作用不同。 ②临床表现:临床症状、体症(一般、特殊)。 (2)卫生学调查:主要是针对一些肠道传染病。 (3)实验室检测:包括病原学、血清学和其他实验室检查。 样本:病人样本(如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动物样本、环境样本(如水)等。 (4)其他:调查可免疫性疾病时应了解发病人群的免疫水平。 6、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分析、结论 依据调查结果,对导致本次事件发生的原因(自然、社会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对本起事件进行定性。 7、事件处理经过、采取的防制措施及效果 简述对事件的调查、控制经过,已经实施了哪些防制措施(包括对病人的救治、预防和控制的措施),以及实施后的效果如何等内容。 8、存在问题与困难及今后的工作建议 主要是针对本次疾病爆发流行原因、防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等,提出改进的建议。 (二)行政性总结报告结构

流行病学考研必背重点

1、流行病学:就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得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得策略与措施得科学。 2、流行病学研究内容得三个层次:疾病、伤害、健康。 3、流行病学任务得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揭示现象,即揭示流行(主要就是传染病)或分布(其她疾病、伤害与健康)得现象,可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来实现。第二阶段:找出原因,即从分析现象入手找出流行与分布得规律与原因,可以借助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来检验或验证所提出得病因假说。第三阶段:提供措施,即合理利用前两阶段结果,找出预防或控制得策略与措施,可用实验流行病学方法实现。 4、流行病学研究得三种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 5、现代流行病学中得基本原理:①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得分布,其中包括疾病得流行现象;②疾病得发病过程,其中涵盖了机体得感染过程与传染病得流行过程;③人与环境得关系,即疾病得生态学;④病因论,特别就是多因论;④病因推断得原则;⑤疾病防治得原则与策略,其中包括疾病得三级预防;⑥疾病发展得数学模型等。 6、流行病学得实际应用:①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流行病学得根本任务之一就是预防疾病;②疾病得监测,疾病得监测就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得一项很好得措施;③疾病病因与危险因素得研究,这就是为了达到预防疾病得目得而必须进行得工作;④疾病得自然史,该应用时通过流行病学方法研究人类疾病与健康得发展规律,以进一步应用于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⑤疾病防治效果评价,这涉及防治疾病效果得最终判断。 7、流行病学研究按设计类型分为: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流行病学、

实验流行病学与理论流行病学。 8、流行病学特征:①群体得特征,流行病学就是研究人群中得疾病现象与健康状态,即从人群得各种分布现象入手,而不仅就是考虑个人得患病与治疗问题,目光始终着眼于人群中得问题。 ②对比得特征,在流行病学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对比得思想,对比就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得核心。 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得特征,流行病学极少用绝对数表示各种分布情况,多使用频率指标,因为绝对数不能显示人群中发病得强度或死亡得危险度。 ④社会心理得特征,疾病得发生不仅仅同人体得内环境有关,还必然受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得影响与制约。在研究疾病病因与流行因素时,我们应该全面考察研究对象得生物、心理与社会生活状况。 ⑤预防为主得特征,作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得一门分支学科,流行病学始终坚持预防为主得方针并以此作为学科得研究内容之一。 ⑥发展得特征,针对不同时期得主要卫生问题,流行病学得定义、任务就是不断发展得。 9、疾病分布:就是指疾病在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得存在状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主要描述疾病发病、患病与死亡得群体现象。 10、发病频率测量指标:发病率、罹患率、续发率。 11、发病率:就是指一定期间内,一定范围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病例出现得频率。 12、计算发病率需考虑得因素:(1)新发病例数;(2)暴露人口

流行病学期末试题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课程类别:必修[√]选修[ ] 使用班级: 考试方式:开卷[]闭卷[√]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姓名:流行病学参考答案 班级: 考试时间:2007 年 5 月30 日 学号: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30分) 1、疾病的三间分布是指:(C) A、时间分布、年龄分布和职业分布 B、人群分布、地区分布和季节分布 C、时间分布、人群分布、地区分布 D、短期波动、长期趋势和周期性 E、职业分布、年龄分布和性别分布 2.为了调查广州市初中生近视情况,将全市中学按照学校等级(省重点、市重点和普通学校)分成好、中、差三层,每层抽出若干学校。将抽到的学校按年级分成三层,每个年级抽取若干班,对抽到班级的全体学生进行调查和检查。这种抽样方法称为:(E) A、系统抽样 B、整群抽样 C、分层抽样 D、单纯随机抽样 E、多级抽样 3.队列研究最常见的偏倚是(C) A、混杂偏倚 B、信息偏倚 C、失访偏倚 D、选择偏倚 E、入院率偏倚4.反映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有:(A) A、散发、流行和爆发 B、季节性、散发和周期性 C、长期趋势、短期波动和周期性 D、长期趋势、流行和爆发 E、散发、爆发和长期趋势 5.1940年4月,某地80人出席了在教堂举行的晚餐,第二天有46人出现了恶心、呕吐、腹泻和腹痛,体温正常,被诊断为胃肠炎。这个事件可以称为:(E) A、epidemic B、sporadic C、rapid fluctuation D、secular trend E、outbreak 5.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是指:(C) A、病因、宿主、环境 B、传染源、宿主、环境 C、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D、传染源、传播途径、传播机制 E、生物环境、物理环境、社会环境 7.某个(些)因素的存在掩盖或夸大了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的真实联系,称为:(C) A、信息偏倚 B、失访偏倚 C、混杂偏倚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1、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包括传染源、传染途径、人群易感性(即三个条件) 2、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即四个特点) 一、病毒性肝炎 1、乙肝的抗原抗体系统: A.HbsAg(表面抗原)和抗HBs:表面抗原是HBV感染后首先出现的抗原,该抗原只有免疫性,无传染性。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在其抗原转阴一段时间后开始出现,其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见于乙肝恢复期、过去感染及疫苗接种后。 B、HBcAg(核心抗原)和抗HBc:核心抗原因存在于Dane颗粒中,在肝脏,主要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出现较晚于HBcAg,其存在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且有较强传染性。抗HBcIgM较早出现,其阳性提示急性期或者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抗HBcIgG出现较迟,可保持多年甚至终身。 C、HBeAg和抗Hbe:HbeAg出现较晚,在病变极期后消失,一般仅见于HbeAg阳性血清,若持续存在预示趋向慢性。抗Hbe出现而HbeAg消失,称为血清转换。抗Hbe阳转后,病毒复制多处于静止期,传染性降低。 2、HBV DNA:存在于Dane颗粒中,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最直接、最灵敏标志。 3、肝炎流行病学特点 甲戊型:传染途径为粪-口途径传播 乙丙丁型:体液或血液传播,如母婴传播、输血、密切接触及性传播等。 4、急性肝炎: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各型病毒均可引起。 急性黄疸型肝炎分期 黄疸前期:本期持续5-7天,甲戊型起病急,多伴发热,其他型多起病缓慢。主要症状为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疼痛,肝功能主要为ALT升高。 黄疸期:本期为2-6周,自觉症状好转,尿黄加深,皮肤和巩膜出现黄疸,1-3周达峰,肝脏大而质偏软,脾脏轻微肿大,部分患者有一过性粪色变浅、皮肤瘙痒、心动徐缓等梗阻性黄疸表现。肝功检查为ALT和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 恢复期:本期持续1-2月,症状渐消,黄疸消退、肝脏脾脏回缩,肝功能正常。 总病程2-4月,一般不超过6个月 5、慢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确而有慢性肝炎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改变者。可分为轻重中三度。 重度慢性肝炎:有岷县或持续的感言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 6、重型肝炎(肝衰竭)临床表现及诊断 1)肝衰竭表现:极度乏力、严重的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 2)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总胆红素≥17.1μmol/L或大于正常值10倍。 3) 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出现胆酶分离,血氨升高 4)腹水 5)出现肝肾综合征,可见扑翼样震颤及病理反射。 6)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 ADD:胆酶分离即在重型肝炎患者出现的ALT快速下降,胆红素不断升高的现象。 7、窗口期:即病毒感染肝炎病毒后,机体尚未产生免疫抗体的时期,此期抗病毒抗体检查

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

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 一.三大研究的特点 (一)描述性研究 1.以观察为主要手段,不对研究对象采取任何的干预措施,仅通过观察,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分析和总结研究对象的特点。 2.描述性研究中,开始时不设立对照组,暴露与结局的时序关系难以确定等原因,因果推断有局限性,但可作一些初步的比较性分析,为后续研究提供线索。 (二)分析性研究 1队列研究: (1)属于观察法:暴露不是人为给予的,不是随机分配的,而是研究之前客观存在的。(2)设立了对照组 (3)由因及果:一开始就确定了研究对象的暴露情况,在纵向前瞻观察其果。 (4)能确证暴露于结局的因果关系:先因后果且能计算结局的发生率,估计暴露人群发生某结局的危险程度,因而能判定因果关系。 2.病例对照研究: ①属于观察法; ②设立对照组; ③观察方向由果及因; ④不能确实证明暴露和疾病的因果关系。 (三)实验性研究(前瞻、干预、随机、) 1.属于前瞻性研究,干预在前,效应在后。 2.随机分组,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把研究对象分配到实验组或对照组,以控制研究中的混杂和偏倚。 3.具有均衡可比的对照组,实验流行病学研究对象均来自同一样本人群,其基本特征,自然暴露因素和预后因素应相似,这点与观察性研究不同。 类实验(quasi-experiment)在一些研究中,因为受实际条件限制不能随机分组或不能设立平行的对照组,这种研究称为类实验。 4.有人为施加的干预措施,这是与观察性研究的根本不同点。 二.优点与局限性 (一)病例对照研究 优点 1.特别适合于罕见病的研究,有时往往是唯一选择,因为病例对照研究不需要太多的研究对象。 2.省钱,省力,省时间,易于组织实施。 3.广泛探索病因的同时,还可应用与其他方面如疫苗免疫学效果的考核。 4.同时研究多种因素与某种疾病的联系,广泛探索病因。 5.对研究对象多无损害 局限性 1.不适合于人群中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因为需要很大的样本量 2.选择研究对象时,难以避免选择偏倚。 3.获取既往信息时,难以避免回忆偏倚。 4.信息的真实性难以保证,暴露与疾病的先后顺序难以判断,因而论证因果关系的能力没有队列研究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