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

恶性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
恶性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

恶性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附45例分析)

作者:杨光雯杜金梁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打印本文放入收藏夹收藏到新浪

【摘要】目的为提高恶性脑膜瘤影像学认识水平,分析了45例恶性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45例病理证实为恶性脑膜瘤的病例从临床表现、病理、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恶性脑膜瘤占脑膜瘤的2%~10%,男性多见,是侵袭性肿瘤,易复发和远处转移,影像学具有肿瘤密度不均匀、边界不规则、强化不均匀、明显的瘤周水肿等相对的特征性表现。结论头部CT与MRI检查是恶性脑膜瘤术前诊断最主要的诊断方法。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脑膜瘤恶性脑膜瘤

脑膜瘤的发病率仅次于胶质瘤,占颅内肿瘤的15%~20% [1]。脑膜瘤中瘤细胞明显分化不良者均称为恶性脑膜瘤,又称分化不良性脑膜瘤[2]。恶性脑膜瘤包括脑膜肉瘤,发病率占脑膜瘤的2%~10%,男性多见,患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是侵袭性肿瘤,易复发和远处转移[3]。本文将我院经病理诊断证实为恶性脑膜瘤45例的影像学表现做一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对本病及影像学的认识,以提高其诊断正确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搜集我院1988~2004年12月经病理证实为恶性脑膜瘤患者45例,男27例,女18例,年龄5~70岁。发生在大脑凸面及矢状窦旁34例,后颅窝4例,侧脑室2例,蝶骨嵴2例,桥小脑角2例,前颅窝1例。本组病例均行头颅平片、CT平扫及增强扫描,39例行血管造影检查,38例行MRI检查,其中31例行MRI增强造影检查。

1.2 方法血管造影采用德国西门子Angiotvon系统;CT机采用美国皮克公司IQPremier扫描机及PQ2000SV全身CT机,先进行平扫后快速注入60%泛影葡胺行增强扫描;MRI使用GE公司Signa1.5T HorizonLX及Vactra0.5超导型磁共振系统,经静脉注入Dd-D TPA增强检查。

2 结果

2.1 头颅平片表现本组病例均行头颅平片检查,发现异常者39例,其中18例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征象:脑回压迹增多者8例;蝶鞍扩大、鞍背及后床突可见骨质吸收、鞍底轮廓模糊吸收者4例;儿童颅缝分离者3例。10例表现为广泛放射样骨针状骨质增生伴有不规则破坏。15例破坏颅骨内外板,其中7例在颅外形成软组织肿块。3例可见肿瘤样钙化、松果体钙斑移位。血管造影100%发现异常,可见异常的肿瘤血管和供血动脉,局部循环加速。

2.2 头部CT表现本组病例均行头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CT平扫45例表现为不均匀低密度肿块影;43例表现为肿块边缘不规则呈分叶状或结节状,其中29例可见结节状肿块明显突出并向肿块周围伸出一个或多个瘤节,即“蘑菇征”;22例表现为肿块,不具有完整的包膜;29例可见显著的瘤周水肿,使脑室结构受压,中线结构移位;15例可见肿块邻近颅骨骨质增生或破坏,其中7例穿透颅骨内外板,在颅外形成肿块;3例侵犯脑实质,部分边界显示不清。增强造影检查35例表现为肿瘤中等程度不均匀强化,不规则形的肿块影向脑实质侵入,使部分边界仍显示不清。

2.3 头部MRI表现本组病例38例行头部MRI平扫检查,其中T 1 WI呈等、低混杂信号者12例,T 2 WI均匀或混杂高信号者18例;29例瘤周可见中、重度大片环绕状水肿带;22例表现为包膜不完整且局部与脑组织分界不清;12例瘤内可见出血或大片状坏死及囊变。31例行增强造影检查,其中25例表现为分叶状、结节状、斑片状不均匀强化,肿瘤内的囊变、坏死区不强化。3例侵犯脑组织者表现为肿瘤部分或全部境界模糊与正常脑组织分界不清。4例可见部分肿瘤边缘硬膜强化,呈现粗细不规则形态的“硬膜尾征”改变。

3 讨论

3.1 恶性脑膜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恶性脑膜瘤具有脑膜瘤相同的好发部位和好发年龄:多位于大脑凸面和矢状窦旁,男性多见,好发于青壮年[4]。恶性脑膜瘤不但具有脑膜瘤的压迫症状和颅内压增高症状的临床表现特点,还具有侵袭性和复发转移的危险。脑膜瘤病理组织学按肿瘤发育成熟程度分为4级[5],即Ⅰ级:良性;Ⅱ级:非典型性;Ⅲ级:发育不良性;Ⅳ级:肉瘤型。Ⅱ级属于间变型,Ⅲ/Ⅳ级属于恶性。据报道[6]随着恶性度的增加复发率明显提高。恶性脑膜瘤的病理学特点是[3]:富细胞成分,核分裂、坏死、浸润、分化不良,核染色粗糙且深染,有时可见脑浸润,经血行转移是肿瘤绝对性恶性征。

3.2 恶性脑膜瘤的影像学特点恶性脑膜瘤具有脑外肿瘤生长特征,头颅平片具有脑膜瘤的特征表现。继发颅骨改变是恶性脑膜瘤的重要征象,可呈颅内外浸润性生长,破坏颅骨内外板,甚至在颅外形成软组织肿块。血管造影的特点是:颅内外肿块可见粗细不一、密度不均匀的肿瘤血管,局部循环加速,并由脑外动脉供血。CT平扫表现为密度不均匀、边界不规则的低密度肿块影;包膜不完整;显著的瘤周水肿;肿瘤缺乏钙化;因肿瘤生长迅速常有瘤体坏死、出血、细胞毒性和血源性水肿并存,累及临近硬脑膜、静脉窦及颅骨;侵犯脑实质以及广泛性骨质破坏;增强造影可见肿块不均匀或环形强化。MRI检查肿瘤信号不均匀、形态不规则、轮廓不清、边缘可呈多个结节状改变;包膜多不完整且局部与脑组织分界不清;瘤周可见不同程度水肿,尤以中重度多见;瘤内可见出血灶状或大片状坏死及囊变;肿块向脑外生长使邻近的脑室、静脉窦受压、闭塞、脑回肿胀;增强造影肿块表现为不均一强化者多见,同一病灶内部分可呈斑片状强化,而另一部分则呈轻度强化。文献报道[7,8]肿瘤形态不规则,是恶性脑膜瘤的特征性表现;边缘不规则呈“蕈”状突出高度,提示恶性脑膜瘤;增强造影可见邻近脑组织异常强化,瘤内可见中等程度不均匀强化,也可作为恶性脑膜瘤征象表现。

3.3 恶性脑膜瘤的鉴别诊断(1)恶性脑膜瘤应与良性脑膜瘤鉴别:后者表现为密度均匀、边界清楚的肿块影,大部分有瘤周水肿,1 0%~20% [9]可见瘤内钙化,出血、坏死、囊变少见;增强扫描肿瘤均匀一致的强化,密度明显升高,边界锐利。(2)与转移瘤的鉴别:后者表现为脑实质内多发病灶伴有显著的瘤周水肿,位于脑灰白质交界处,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3)与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鉴别:后者多发于脑白质,呈灶状或弥漫性浸润生长,少数可见钙化,增强扫描可见强化的壁结节。(4)与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鉴别:好发于幕上,常见出血坏死,占位效应明显,增强扫描呈不均匀花环状强化。

综上所述,恶性脑膜瘤影像学具有相对的特征性表现:肿瘤密度不均匀,边界不规则,不均匀强化,明显的瘤周水肿,无明显钙化。CT与MRI在本病的诊断中不占有绝对优势,CT平扫出现的出血、坏死、囊变等易造成误诊,MRI在显示肿瘤内部结构、轮廓、包膜完整性、硬膜是否受累方面较优越。恶性脑膜瘤术前诊断相当困难,但结合各方面因素并对以上征象加以全面分析,仍能得到正确诊断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吴恩惠.头部CT诊断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57,265.

2 刘彤华.诊断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929-932.

3 Alvarez F,Rode JM,Romero MP,et al.Maligant and atypical menin-giomas:A reappraisal of clinical hisological and co mputed tomographic features.Neurosurery,1987,20:688.

4 薛庆澄.神经外科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56-273.

5 邓克学.脑膜瘤诊断的进展.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96,1:2-6.

6 Jasskelainen J,Haltia M,Servo A.A typical and anaplastic menin-giomas:radiology,surgery,rediotherapy,and outcom

e.Surg Neurol,1986,25(3):233-242.

7 Drape JK,Krause D,Tongo J,et al.MRI of aggressive meningiomas.Neuroradiol,1992,19:49.

8 方松华.恶性脑膜瘤的MRI诊断.临床放射学杂志,1998,4:199-201.

9 崔世民,只达石,廉宗 .颅内肿瘤影像与病理图谱.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46-250.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 一、病因学 任何脑膜细胞均有能力产生脑膜瘤,绝大多数脑膜瘤起于蛛网膜粒的特殊细胞即蛛网膜帽细胞(arachnoid cap cell),少数者来源于硬脑膜的成纤维细胞或附于颅神经、脉络丛的蛛网膜组织。染色体22在脑膜瘤发生上起重要作用,单一染色体见于72%病例,长臂缺失也较为多见。神经纤维瘤病Ⅱ型系遗传性病变,易发生脑膜瘤。脑膜瘤发生还可能与性激素有关,肿瘤易发生于女性,孕期增大,许多脑膜瘤中发现有孕激素、雌激素或雄激素受体。放射治疗可能也是脑膜瘤诱发因素之一。 二、病理学 脑膜瘤常有完整包膜,多属脑外肿瘤,大体形态有两种,即球形、分叶状肿块或为扁平状,后者易见于颅底部位。肿瘤可浸润硬脑膜及骨质。脑膜瘤的硬脑膜附着处常为宽基底,少数者狭窄而呈有柄肿瘤。通常,肿瘤与相邻脑质有明确分界,其间有裂隙状蛛网膜下腔并有陷入的CSF和血管。脑膜瘤血供丰富,多来自脑膜动脉分支,肿瘤周边部位可有软脑膜血管参与供血,侧脑室内脑膜瘤血供来自脉络膜动脉。肿瘤质地可较软,也可较硬,取决于瘤内纤维组织和钙化量。瘤内常可见到坏死和出血灶,然大量出血者少见,有

时瘤内也可发现囊变或黄色瘤样变。瘤周硬脑膜常有环状反应性增厚。 根据脑膜瘤细胞学表现,可将其分为合体细胞型、纤维型、过渡型、成血管细胞型和间变型,此外还有多个亚型。目前,WHO根据肿瘤增殖活跃程度、侵袭性等生物学行为,将脑膜瘤分为三型:典型或良性脑膜瘤,占88~94%;不典型脑膜瘤,占5~7%;间变型即恶性脑膜瘤,仅占1~2%。 三、部位 脑膜瘤易发生在静脉窦附近、颅缝封合处和有蛛网膜粒部位。 幕上者占90%,常见的部位是矢状窦旁(25%)和大脑突面(20%),两者之和几乎占全部脑膜瘤的1/2。矢旁区脑膜瘤多起于上矢状窦中1/3,易侵犯和闭塞上矢状窦。突面者起于大脑表面硬膜,常发生在冠状缝附近。幕上第三个常见位置是蝶骨嵴(15~20%),其中1/3起于蝶骨嵴内1/3,常侵犯视神经管。发生在鞍区及嗅沟、前额凹底的脑膜瘤各占5~10%。 后颅凹脑膜瘤约占10%,岩骨后缘、斜坡及小脑幕是常见的部位。 约2%脑膜瘤不与硬脑膜相连,通常位于侧脑室三角区,起于脉络丛间质细胞或脉络丛组织。其它少见部位是视神经鞘和松果体区。 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硬脑膜之外的脑膜瘤罕见,仅占

恶性脑瘤能治好吗

恶性脑瘤能治好吗?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恶性脑瘤,恶性脑瘤生长较快,无包膜,界限不明显,呈浸润性生长,分化不良。无论良性或恶性,均能挤压、推移正常脑组织,造成颅内压升高,威胁人的生命。 恶性脑瘤能治好吗?恶性脑瘤大都生长在颅神经组织内,细胞分化不良,生长迅速,难以根治.而有一些部分的所谓颅内恶性肿瘤,由于生长在不非常重要的脑组织中,几乎能全部切除,术后也能生存较长时间,甚至能治愈。 恶性脑瘤大都生长在颅神经组织内,细胞分化不良,生长迅速,难以根治.而有一些部分的所谓颅内恶性肿瘤,由于生长在不非常重要的脑组织中,几乎能全部切除,术后也能生存较长时间,甚至能治愈。 恶性脑瘤怎么治疗? 1. 手术治疗对于原发性脑胶质瘤 予以外科手术切除 尽可能将脑胶质瘤细胞移除干净 避免细胞增生仍是最普遍的治疗模式。对于一般的恶性脑瘤 如退行性星状细胞瘤、髓母细胞瘤、脑室膜瘤、畸胎瘤等 能够完全切除或接近完全切除者 预后较佳 但必需加上放射治疗及或化学药物治疗 方能达到控制肿瘤生长的目的。初发性脑瘤病人的存活率与肿瘤的类型及病人的年龄和生理机能有相当大的关联性 这些因素将会影响病人选择治疗的模式。 2. 化学治疗由于脑部血脑屏障(BBB)的特殊结构 脑瘤的化学治疗仍受到许多限制, 任何化疗药物只能通过药物的脂溶性,通过血管内膜细胞进而进入肿瘤细胞产生作用,这样的模式影响了药物作用的速度与效率,颈动脉滴注疗法通过供血动脉直接用药于瘤体,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3. 放射线治疗放射线治疗是利用放射线或者γ射线、高速中子射线对肿瘤细胞进行杀灭 简称放疗。放射线治疗是最常见的肿瘤辅助治疗手段 一般于手术后1至2星期开始。放射线治疗主要利用肿瘤细胞对放射线比较敏感 容易受到放射线的伤害来杀死肿瘤细胞 一般治疗约需四至八个星期 会依据不同的肿瘤病理诊断、分化程度及影像医学检查结果而决定照射范围的大小及剂量。对许多恶性肿瘤及无法安全切除的深部位良性瘤 放射线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在脑肿瘤的治疗过程中,也不能只盯着手术和药物,还要关注患者的日常生活。食疗对增加自身免疫力,对脑瘤患者极为重要。在饮食上,脑瘤患者宜吃具有保护颅内血管作用的食品:芹菜、荠菜、菊花脑、茭白、向日葵籽等;宜吃具有防治颅内高压作用的食品:玉米须、赤豆、核桃仁等;宜吃具有防护化疗、效疗副作用的食品:香菇、银耳、黑木耳、黄花菜、核桃等。 可见,为了做好脑肿瘤的治疗,不但需要及时进行手术和放化疗等治疗,而且对于患者的日常饮食也要关注,通过使患者多吃一些抗癌食物和减轻高压的食物,可以起到比较好的辅助治疗的作用。

脑膜瘤

脑膜瘤(meningioma),脑脊膜瘤;硬脑膜肉瘤;durosarcoma ,生长缓慢,病程较长,甚至可达10余年是颅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肿瘤往往长得很大,而临床症状(特别是颅内压增高症状)还不严重;脑膜瘤在儿童期极少见,仅占儿童期颅内肿瘤的0.4%~4.6%。 纠错编辑摘要 目录 ? 1 概述 ? 2 分类 ? 3 发病机制 ? 4 病因 ? 5 流行病学 ? 儿童脑膜瘤 X光图 脑膜瘤(meningioma),别名:硬脑脊膜肉瘤;脑脊膜瘤;硬脑膜肉瘤;durosarcoma ,生长缓慢,病程较长,甚至可达10余年,是颅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肿瘤往往长得很大,而临床症状(特别是颅内压增高症状)还不严重;脑膜瘤在儿童期极少见,仅占儿童期颅内肿瘤的0.4%~4.6%。 脑膜瘤(meningioma)来源于埋在上矢状窦两侧的蛛网膜绒毛的细胞(脑膜皮细胞),占颅内所有原发性肿瘤的20%左右。多为良性,生长缓慢,易于手术切除,此瘤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预后最好。好发部位为上矢状窦两侧、大脑镰、蝶状嵴、嗅沟、小脑桥脑角,枕大孔及脊髓的周围。肉眼观,为不规则性肿瘤,与硬膜紧密相连,陷入脑表面,但脑内浸润很少,肿块质实,灰白色,呈颗粒状,可见白色钙化砂粒,偶见出血。镜下特征性图像为脑膜皮细胞呈大小不等同心圆状漩涡状,其中央血管壁常有半透明变性,以至于钙化形成砂粒体。(脑膜细胞型或融合细胞型—瘤细胞还可为梭形,呈致密交织束结构,有的胞核可呈栅栏状排列,其间可见网状纤维或胶原纤维(漩涡细胞型),有时可见囊性变或向黄*色瘤细胞、骨、软骨细胞分化,但这些组织学类型却与预后无关。以上所述组织型的脑膜瘤生长缓慢,组织学上也为良性。与此相反,呈乳头状构造的脑膜瘤呈恶性经过。有时直接生成恶性脑膜瘤,此时细胞分裂像多,有的出现脑内浸润,有的形态上很象纤维肉瘤。[1]

脑膜瘤不一定都那么典型-看看这15种脑膜瘤您会受益匪浅

脑膜瘤不一定都那么典型,看看这15种脑膜瘤您会受益匪 浅 ※※打造影像人自己的医学影像平台※※◎让学习成 为一种习惯◎让知识成为一种内涵◎让专业成为一种交流 ◎让我们成为一世朋友※※※※※※※※※※※※※※※ ※※※※※※01纤维型(成纤维型)脑膜瘤影像学特点: T2WI示肿瘤中央呈极低信号,增强扫描轻度强化,周边呈等信号,明显强化;CT表现为中心更高密度。 02 脑膜皮型(内皮型)脑膜瘤 最多见的一种类型,常表现为:信号均匀,无明显坏死囊变,增强扫描后均匀强化,除肿瘤位于静脉窦旁外均很少出现瘤周水肿(静脉窦旁任何类型的脑膜瘤由于其压迫静脉窦而致回流障碍均可引起肿瘤周围水肿) 03过渡型脑膜瘤是常见的一个病理亚型,属于WHO I 级肿瘤,常见于40-60岁中老年人,具有内皮细胞型和纤维型间过度的特点。组织学基本成分由脑膜细胞、纤维母细胞、过渡型细胞、血管、砂粒体组成。常单发,血供丰富,膨胀生长。04沙粒型脑膜瘤砂粒体型脑膜瘤的特征是在肿瘤中形成许多矿物质化的同心圆结构和砂粒小体。其形成机理可能为:瘤细胞质膜芽生并分离出许多小泡于细胞外,小泡内含有高水平的碱性磷酸酶被释放出来,和细胞无结构的

蛋白多糖颗粒基质以及大量间质内原纤维、胶原纤维相结合,经过矿化作用,羟磷灰石结晶逐渐沉淀,初期散在于原纤维和胶原纤维之间,继之融合成较大的颗粒及团块。05血管瘤型脑膜瘤 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显著强化(主要由于其血管丰富且扩张,水分含量高以及肿瘤细胞丰富)。06微囊型脑膜瘤其组织病理学主要特点为:瘤细胞多为合体状或纤维型, 胞浆突较长且呈旋涡状排列, 彼此间构成大量的微囊腔, 肿瘤间质易发生血管透明变性、胶质增生、脂肪退变、砂粒样钙化、坏死、出血及较大囊腔形成等特点。MRI 特点为平扫呈不均匀长T 1 长T2 异常信号, 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或蜂窝状强化07分泌型脑膜瘤一种少见的脑膜瘤亚型,占所有脑膜瘤1% ~ 4. 4% 。大多数SM好发于颅底,尤其是岩斜区和蝶骨翼。MRI 表现为T2WI 呈稍高信号,T1WI 呈稍低信号,明显增强而均匀强化; 部分病例可见明显的瘤周水肿。 08富淋巴-浆细胞型脑膜瘤以脑膜上皮细胞增生伴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特点,WHOⅠ级;主要见于青壮年,具有脑膜瘤的一般影像学特点,常呈圆形或类圆形,境界清楚;CT平扫多为较均质等密度或稍高密度病灶,钙化少见;高场MR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 2WI呈稍高信号,信号强度较均质,增强扫描多有明显

恶性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及诊疗体会

恶性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及诊疗体会 目的探讨恶性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恶性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及影像学特点。结果本组患者MRI、颅脑CT示肿瘤周围水肿较明显,大多呈现高密度或等密度块状影,大多可见坏死或囊变区域;肿瘤边界不清或边缘不规则,瘤组织呈现非均匀强化状态。17例初治者首选手术全切除治疗,7例复发者行γ刀治疗。术后其中14例行化疗,2例行放疗。随访7~70个月,完全缓解12例,部分缓解5例,无变化2例,进展3例,死亡2例。结论借助影像学检查有利于恶性脑膜瘤的诊断,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术后配合化疗、放疗。标签:恶性脑膜瘤;临床特点;手术切除 临床上通常认为脑膜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但随着医学科技与诊断技术的发展,研究发现恶性脑膜瘤也是存在的。恶性脑膜瘤不仅具有良性脑膜瘤的临床表现,而且易转移、易复发、侵袭性强以及生长快等特征,这些也可以成为该肿瘤的临床病理诊断标准之一[1]。据既往文献报道记载,恶性脑膜瘤占颅内脑膜瘤的比例悬殊在1%~20%,平均达到2.9%。我院按照WHO在1990年制定的脑膜瘤三级分类标准,将2008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脑膜瘤(排除脑膜肉瘤与不典型脑膜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恶性脑膜瘤的诊断。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08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脑膜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15~66岁,平均(48±6.3)岁;初发性17例,复发性7例;肿瘤最大径 2.3~11.5 cm,平均5.3 cm。单发20例,多发4例(各2个病灶)。发生部位为凸面8例,失状窦旁5例,桥小脑角4例,镰旁2例,蝶骨脊与中颅凹底各1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15例、癫痫3例、视力下降4例,其他症状依据肿瘤位置表现为肢体无力5例,耳鸣3例,平衡障碍4例,耳聋、头部肿块及言语不清各1例,部分患者存在两种或以上症状。从发病到住院时间6 d~3年,平均4.7个月。 1.2方法本组17例初治者首选手术全切除治疗,7例复发者行γ刀治疗。术后其中14例行化疗,2例行放疗。手术中将肿瘤尽量切除,同时将受累的硬膜与颅骨一并切除,并进行一定的修补。由于肿瘤边界相对比较清晰,大部分患者可以行全切除手术。 2结果 本组患者MRI、颅脑CT示肿瘤周围水肿较明显,大多呈现高密度或等密度块状影,大多可见坏死或囊变区域;肿瘤边界不清或边缘不规则,瘤组织呈现非均匀强化状态。术中显示肿瘤颜色为暗红色,质地柔软,血供丰富。其中脑组织界限清晰、肉眼可见包膜者8例,肿瘤呈分叶状者4例,侵犯颅骨者5例,侵犯硬膜者5例。随访7~70个月,完全缓解12例,部分缓解5例,无变化2例,

脑膜瘤的典型影像学诊断分析

脑膜瘤的典型影像学诊断分析 摘要:总结典型脑膜瘤在X线平片、C T 和磁共振成像( M R I ) 及脑功能成像检查的影像学表现, 对典型脑膜瘤的影像诊断进行了对 比分析,以进一步认识脑膜瘤各种影像学检查的影像表现及诊断意义。 关键词:脑膜瘤影像学诊断分析 流行病学:脑膜瘤是颅内第2 常见的肿瘤,脑膜瘤占颅内肿瘤的15% ~20%,中年以上多见。脑膜瘤是颅内最常见的非胶质细胞起源的肿瘤,可以发生在颅内有脑膜或脑膜细胞残余的任何部位, 但其发生与蛛网膜颗粒密切相关。50%的脑膜瘤位于矢状窦或附着于矢状窦,其他好发部位有外侧裂旁、蝶骨、鞍结节和鞍旁。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脑膜瘤在普通平片诊断的基础上, 发展到C T 和磁共振成像( M R I )成为该肿瘤的主要检查方法。CT 和磁共振在脑膜瘤的诊断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典型的脑膜瘤在CT 和磁共振图像上都有典型的表现。 临床表现: 1.脑膜瘤绝大多数属良性,肿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有报道称脑膜瘤早期出现症状平均 2.5年,少数可达6年之久。但少数脑膜瘤呈恶性生长,发展较快,病程较短。 2.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晚,尤其在高龄病人。由于肿瘤生长缓慢,神经组 织有充分的时间来适应肿瘤的生长,所以往往肿瘤长得很大,而症状仍然较轻。患者可以有严重视乳头水肿或者已经有明显的继发性视神经萎缩,但是没有明显

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高龄病人由于常常存在老年性脑萎缩,颅内代偿空间较大,所以颅高压症状出现更晚。但当肿瘤长得很大,神经系统失代偿时,可以出现病情迅速恶化乃至脑疝。 3.一般多先有局灶神经刺激症状。癫痫等刺激症状往往出现在神经麻痹症状(如偏瘫、失语、视野缺损等)之前,这是由脑膜瘤大多呈膨胀性缓慢生长的特点决定的。 4.颅骨受累表现。脑膜瘤可以引起邻近颅骨的增生或破坏。可引起颅骨内板 的增生增厚,少数可以引起局部骨板变薄和破坏。某些病例肿瘤可以长至头皮下方,形成包块。 典型脑膜瘤影像学表现: X线平片:脑膜瘤异常表现包括颅内压增高、松果体钙斑移位、骨质改变、肿瘤钙化 和血管压迹改变。单纯颅内压增高无定位、定性价值,松果体钙斑移位诊断价值也有限,其余征象则有定位和/或定性价值,其中脑膜瘤经平片检查定位者占30~75%,定性者为 20~30%。 1. 骨质改变 包括骨质增生和/或骨质破坏 骨质增生:可为弥漫性或局限性增生,前者表现骨质增厚及密度增高,后者则显示内板局限性向颅内突入,状如山峰,较为特征。 骨质破坏:可限于内板,或内、外板完全破坏而形成缺损,甚至肿瘤突入头皮形成肿块。 2. 肿瘤钙化 见于3~18%肿瘤,可为点、片状,明显者为雪团状,颇具特征。 3. 血管压迹改变 显示脑膜动脉压迹增宽,内板放射状血管压迹或棘孔扩大。 小结:头颅平片检查易于发现脑膜瘤引起的骨质变化,效果优于MR检查。并有可能因头外伤等原因检查而意外发现无症状脑膜瘤所致的骨质改变。内板局限性骨增生、脑膜血管压迹增宽和雪团状钙化均高度提示脑膜瘤,但不能确切指明肿瘤大小及与相邻结构关系,而需进一步行CT或MR检查 二)血管造影 血管造影检查,脑膜瘤可致血管移位,并能显示肿瘤的供血动脉、肿瘤循环及导出静脉。 1. 血管移位 由于肿瘤多位于脑外,易使邻近动脉突然转折或弧形移位,也可使血管发生分离而包绕肿瘤。脑突面肿瘤,则造成皮质动脉离开颅骨内板而形成无血管区。

脑膜瘤病理分型及典型影像表现

脑膜瘤(meningitoma)90%~95%为良性,占颅内肿瘤的13.4%,仅次于胶质瘤居第二位,发病的高峰年龄在45岁。女性发病多于男性,为2:1。脑膜瘤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大部分来自蛛网膜细胞,其好发部位与蛛网膜纤毛分布情况相平行,多分布于矢状窦旁、大脑凸面、蝶骨嵴、鞍结节、嗅沟、桥小脑角和小脑幕等部位。恶性脑膜瘤的生长特性、细胞形态具有恶性肿瘤的特点,并且可以发生转移。 临床要点 1.脑膜瘤生长缓慢,病程长,颅内压增高症状多不明显,常因肿瘤生长缓慢瘤体长得很大而临床症状轻微,出现早期症状平均2.5年。 2.局灶性症状,常以头痛和癫痫为首发症状。根据肿瘤部位不同还可出现视力、视野、嗅觉或听觉障碍及肢体运动障碍等。

3.常引起邻近的颅骨增生、受压变薄或破坏,甚至穿破骨板使头皮局部隆起。 4.脑电图检查多为局限性异常Q波、懒波为主,背景脑电图的改变较轻微。脑膜瘤的血管越丰富δ波出现越明显。 影像表现 X线: 1.平片 1)脑膜瘤易引起颅骨的各种改变,头颅平片的定位征出现率可达30%~60%。 2)颅骨内板增厚,骨板弥漫增生,外板骨质增生呈针状放射。 3)局部骨板变薄和破坏的发生率为10%左右。 4)颅板的血管压迹增多。 2.脑血管造影 1)脑膜血管多为粗细均匀、排列整齐的小动脉网,动脉管腔纤细,轮廓清楚呈包绕状。 2)肿瘤同时接受来自颈外、颈内动脉或椎动脉系统的双重供血。 3)可见对比剂在肿瘤中滞留和肿瘤染色。 4)肿瘤周围脑血管呈包绕状移位。 CT: 1.CT平扫见类圆形稍高密度边缘清楚具有脑外病变特征的肿块(脑外病变见第二章第三节颅内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

恶性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

恶性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附45例分析) 作者:杨光雯杜金梁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打印本文放入收藏夹收藏到新浪 【摘要】目的为提高恶性脑膜瘤影像学认识水平,分析了45例恶性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45例病理证实为恶性脑膜瘤的病例从临床表现、病理、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恶性脑膜瘤占脑膜瘤的2%~10%,男性多见,是侵袭性肿瘤,易复发和远处转移,影像学具有肿瘤密度不均匀、边界不规则、强化不均匀、明显的瘤周水肿等相对的特征性表现。结论头部CT与MRI检查是恶性脑膜瘤术前诊断最主要的诊断方法。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脑膜瘤恶性脑膜瘤 脑膜瘤的发病率仅次于胶质瘤,占颅内肿瘤的15%~20% [1]。脑膜瘤中瘤细胞明显分化不良者均称为恶性脑膜瘤,又称分化不良性脑膜瘤[2]。恶性脑膜瘤包括脑膜肉瘤,发病率占脑膜瘤的2%~10%,男性多见,患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是侵袭性肿瘤,易复发和远处转移[3]。本文将我院经病理诊断证实为恶性脑膜瘤45例的影像学表现做一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对本病及影像学的认识,以提高其诊断正确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搜集我院1988~2004年12月经病理证实为恶性脑膜瘤患者45例,男27例,女18例,年龄5~70岁。发生在大脑凸面及矢状窦旁34例,后颅窝4例,侧脑室2例,蝶骨嵴2例,桥小脑角2例,前颅窝1例。本组病例均行头颅平片、CT平扫及增强扫描,39例行血管造影检查,38例行MRI检查,其中31例行MRI增强造影检查。 1.2 方法血管造影采用德国西门子Angiotvon系统;CT机采用美国皮克公司IQPremier扫描机及PQ2000SV全身CT机,先进行平扫后快速注入60%泛影葡胺行增强扫描;MRI使用GE公司Signa1.5T HorizonLX及Vactra0.5超导型磁共振系统,经静脉注入Dd-D TPA增强检查。 2 结果 2.1 头颅平片表现本组病例均行头颅平片检查,发现异常者39例,其中18例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征象:脑回压迹增多者8例;蝶鞍扩大、鞍背及后床突可见骨质吸收、鞍底轮廓模糊吸收者4例;儿童颅缝分离者3例。10例表现为广泛放射样骨针状骨质增生伴有不规则破坏。15例破坏颅骨内外板,其中7例在颅外形成软组织肿块。3例可见肿瘤样钙化、松果体钙斑移位。血管造影100%发现异常,可见异常的肿瘤血管和供血动脉,局部循环加速。 2.2 头部CT表现本组病例均行头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CT平扫45例表现为不均匀低密度肿块影;43例表现为肿块边缘不规则呈分叶状或结节状,其中29例可见结节状肿块明显突出并向肿块周围伸出一个或多个瘤节,即“蘑菇征”;22例表现为肿块,不具有完整的包膜;29例可见显著的瘤周水肿,使脑室结构受压,中线结构移位;15例可见肿块邻近颅骨骨质增生或破坏,其中7例穿透颅骨内外板,在颅外形成肿块;3例侵犯脑实质,部分边界显示不清。增强造影检查35例表现为肿瘤中等程度不均匀强化,不规则形的肿块影向脑实质侵入,使部分边界仍显示不清。 2.3 头部MRI表现本组病例38例行头部MRI平扫检查,其中T 1 WI呈等、低混杂信号者12例,T 2 WI均匀或混杂高信号者18例;29例瘤周可见中、重度大片环绕状水肿带;22例表现为包膜不完整且局部与脑组织分界不清;12例瘤内可见出血或大片状坏死及囊变。31例行增强造影检查,其中25例表现为分叶状、结节状、斑片状不均匀强化,肿瘤内的囊变、坏死区不强化。3例侵犯脑组织者表现为肿瘤部分或全部境界模糊与正常脑组织分界不清。4例可见部分肿瘤边缘硬膜强化,呈现粗细不规则形态的“硬膜尾征”改变。 3 讨论 3.1 恶性脑膜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恶性脑膜瘤具有脑膜瘤相同的好发部位和好发年龄:多位于大脑凸面和矢状窦旁,男性多见,好发于青壮年[4]。恶性脑膜瘤不但具有脑膜瘤的压迫症状和颅内压增高症状的临床表现特点,还具有侵袭性和复发转移的危险。脑膜瘤病理组织学按肿瘤发育成熟程度分为4级[5],即Ⅰ级:良性;Ⅱ级:非典型性;Ⅲ级:发育不良性;Ⅳ级:肉瘤型。Ⅱ级属于间变型,Ⅲ/Ⅳ级属于恶性。据报道[6]随着恶性度的增加复发率明显提高。恶性脑膜瘤的病理学特点是[3]:富细胞成分,核分裂、坏死、浸润、分化不良,核染色粗糙且深染,有时可见脑浸润,经血行转移是肿瘤绝对性恶性征。

恶性脑瘤国内有完全康复的例子吗

提及恶性脑瘤,人们的第一感觉就是恐惧。临床上,生长于颅内的肿瘤通称为脑瘤,具有恶性程度高、病情发展快、预后差等特点。很多患者在确诊后,出于对脑瘤的害怕,会错误地认为得了绝症,而失去信心,向脑瘤“妥协”。那么,在国内有恶性脑瘤经过有效治疗,实现完全康复的例子吗? 近年来,脑瘤发病率不断升高,且呈年轻化趋势,对人们的威胁指数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临床上,很多患者及家属认为,得了恶性脑瘤就等于死亡,为了避免给整个家庭带去沉重的经济负担,放弃治疗、忍受痛苦,就这样白白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下面我们具体看两位脑瘤患者的治疗病例: 【病例一】马先蕊,回族,女,49岁,2000年患脑瘤,头痛,右侧肢体麻木,卧床不起,双眼视力模糊,在菏泽、济宁、济南等地多家门诊部治疗也无效,建议作X光刀,因需花费3.5万元,且不能保证有效。由于家庭经济并不富裕,仅靠农闲时丈夫做个小生意挣点收入,经反复考虑,还是拒绝做X光刀。 后多方打听,特来求袁希福治疗。服药35剂后,即见明显效果,经用药6个月,各种症状全部消失。在原确诊的菏泽地区门诊部作CT和磁共振检查对照,肿块消失,CT室大夫连呼神奇(磁共振片见9页)。现十年过去了,还仍然参加正常劳动。 【病例二】刘鲲鹏,右小脑肿瘤术后复发,男,12岁,鹿邑县赵村乡前杨庄人,2002年初因头痛在县人民医院检查出脑瘤,在省医学院确诊实施手术切除并进行放疗,其后复查结果良好。2003年8月份再一次复查发现脑瘤复发并转移,随后进行数次化疗均无效。2003年12月14日通过康复病人介绍前来求助袁希福,到诊时症状(患者未来,其父描述其症状):头部后方有明显肿块、头痛、眩晕、视力较弱、语言困难、行动不便。 袁希福等众专家经过详细会诊,为其设计中药调理方案。一个疗程后电话回访,头痛、眩晕症状有所缓解。五个疗程后即2004年6月26日患者亲自前来复诊,到诊时症状:头部肿块有所减小且病症稳定,头痛、眩晕症状消失,视力恢复,话语正常,行动自如。其父母向袁希福等专家敬献锦旗以示感激。 通过恶性脑瘤患者马先蕊与刘鲲鹏的真实康复病例我们可以看出,不幸得了脑瘤并不等于死亡,病人根据自身实际病情,在西医治疗效果不佳,选择药性温和、无毒副作用、注重标本兼治的中药,完全能够实现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的效果。由此我们可知,恶性脑瘤并不等于死亡。 对于恶性脑瘤病人而言,如何在治疗中不走弯路,选择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及时把握治疗时机至关重要。临床上,很多患者与马先蕊、刘鲲鹏一样,首选汲取中医药精华的“三联平衡疗法”。该疗法具有不手术、不放化疗、不住院、无痛苦、无风险、无毒副反应,花费少等特点。通过天然中草药,对病人机体内环境的调节,可以有效实现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病人生命的效果。 恶性脑瘤国内有完全康复的例子吗?通过上文的详细介绍,希望对广大恶性脑瘤患者有所帮助。脑瘤虽然恶性程度高,对人们的危害大,但并不等于死亡。病人根据自身实际病情,积极选择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都是减轻患者痛苦,延长生命的重要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