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课后习题含答案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课后习题含答案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课后习题含答案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

思考探究

一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找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

答: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这句评价对应

叙述的小事是:叶圣陶对来访的客人一定要远送,再三道谢,目送离开;即使晚

年不能起床,对来探望的客人也还举手打拱,连声称谢。20世纪70年代作者曾

去看望叶圣陶不遇,之后叶圣陶十分悔恨,并为作者沦为住旅店而悲伤。这令

作者感慨:“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从这些小事和作者的评价看,叶圣陶的德行源于仁心,成于小节,并在任

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

二作者在第1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

什么?文中还有类似这样有含义丰富的语句,再找一些出来做品析。

答:作者得知叶圣陶逝世时恰在除夕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倒传来不幸的消息。

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是“双层的悲哀”。示例语句:“譬如近些年来,

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

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品析:“宣扬朦胧”与“简明如话”对立,前者是让

人看不明白,后者是要让人看得明白,大约宣扬朦胧的人认为让别人看明白是

不高明的写作,所以才会嘲笑简明如话的佳文。“顺势朦胧”指并不推究用语,

只是跟着感觉走,其实是一种不认真的写作态度。这里作者表达含蓄但褒贬分

明,值得品味。

三叶圣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

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怎样理解这种“写话”的主张?本文具有这样的“写

话”风格吗?举例说说。

答:叶圣陶的“写话”主张即强调语言的简明、顺畅、通俗、质朴。本文也具

有这种“写话”风格,比如:“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

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

作品的时候。”“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随意中透着亲切;“我当然知道他,

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三层意思用三个短句表达,语气舒

缓,读来顺口,如同日常说话一般。

积累拓展

四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对你有启发吗?拿出自己最近写过的作文,看看有没有累赘的地方,做些修改。

学生要学以致用,培养良好的用语习惯,并通过反复修改,锤炼语言,提高写作水平。

五课外阅读吕叔湘的《怀念圣陶先生》,想一想:文中写了哪些事?从中你还看出叶圣陶先生哪些精神品质?

答:文中写了叶圣陶先生给人看稿一丝不苟,不仅要改正笔误,理顺词句,

甚至要描清标点;为普及汉语言文字知识和语文教育教学所做的大量工作;“文

革”期间迫于形势不得不应对一些责难和压力,并深切关心朋友们的安危;给吕

叔湘先生送书法作品,并为其女文章题诗,待人诚挚;和吕叔湘先生一同避暑和

视察的情形;等等。

本文所叙及和课文一样都表现出叶圣陶先生是一位躬行君子,为人师表,

待人温良,倾全力专注于事业。除此之外,从此文还可以看出叶圣陶先生在普

及汉语言知识及语文教育事业中的巨大贡献;对友人的关怀鼓励,充满文人情怀

和雅趣;淡泊名利,不爱无谓的交际应酬,生活追求简朴;等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品教案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1.学习略读,学会通过抓住关键句段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2.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学习本文通过若干件小事,写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手法。 4.感受“小事件”中的“大品格”,学习叶老先生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是说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拥有崇高的德行,历来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我们也提倡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又该怎么去践行这美好的道德品行呢?做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了解一下叶圣陶先生,看看他的为人处世。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相关资料 1.简介叶圣陶先生。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主要作品: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等。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 叶圣陶热切地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和除去异体汉字。最重要的是,叶圣陶在出版领域提倡使用白话文。他的杂志和报纸大多使用白话文,这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阅读。所有的这些贡献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2.介绍作者张中行。 张中行,原名张璇,河北省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张中行和他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从文中能深深地感受到张中行先生对叶圣陶先生的尊敬。作者通过对叶先生言行的记述,赞美了叶先生的高尚品性,同时也阐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公开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

公开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 公开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 公开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说出文章所呈现的详写和略写的内容,并能说出各部分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怎样的美德。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化理解叶圣陶先生的美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人物性格的观察能力,能够树立起“事必躬亲”和“宽人严己”的社交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说出文章所呈现的详写和略写的内容,并能说出各部分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怎样的美德。 【教学难点】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人物性格的观察能力,能够树立起“事必躬亲”和“宽人严己”的社交态度。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展示《稻草人》的连环画图片,请同学来讲述故事。老师提问:“大家都对这个故事很熟悉,那么谁还记得这个故事的作者

是谁”经过提问得出结论:“叶圣陶”。然后教师接用多媒体展示叶圣陶生平“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然后,老师接着问:“为什么叶圣陶先生被称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学生们可能不知道,老师接着解释“因为他热切地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并为此做出很大的贡献,这是因为有他,我们现在才可以简洁易懂地交流。那今天我们就来听听他的故事。”并由此导入本课:叙事性散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公开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篇2: 一、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叙写叶圣陶先生的具体事例。 2.结合具体事例品析文中所展现的先生的优秀品质(人物形象) 3.学习以生活中小事来展现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手法。 4.感知叶先生“宽厚待人,严于律己”的优秀品质,陶冶性情,涵养美德。一、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事例品析文中所展现的先生人优秀品质。二、教学难点:学习以生活中小事来展现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略细结合,朗读感悟;圈点批注;启发点拨;小组合作探究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1.借助工具书预习课文,标记段落,利用生词造句。 2.利用平板电脑查阅有关作者张中行的资料,重点查找除课文以外的能够表现叶圣陶先生优秀品质的名演或轶事。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及答案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张中行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重点难点】 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3.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知识链接】 1.走近作家作品 张中行:(1909-2006.2.24),原名张璿,字仲衡。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1909年1月生于河北省香河县一农家。1931年通县师范学校毕业。1935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先后任教于中学和大学。建国后就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先生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家”。自觉较专者为语文、中国古典和人生哲学。吹牛为文,以“忠于写作,不宜写者不写,写则以真面目对人”为信条。被季羡林先生称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曾任中学、大学教师,副刊编辑、期刊主编。1949年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特约编审。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2.题目解读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3.知识建构 在写作中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这种艺术处理以一点观全面,以小见大,从不全到全的表现手法,给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写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为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典型的例子就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一件小事》。 4.字词:

叶圣陶《习惯成自然》阅读训练及答案

习惯成自然叶圣陶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9.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分) 10.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4分) 11.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4分) 12.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3分) 1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9.(3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10.(4分)①列举了观察、劳动、读书、做好公民四个事例;②阐明懂得了事物的道理并非具备了相应的能力。(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1.(4分)不能去掉。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但在这里,作者用“似乎”强调了“知”与“不知”并无两样,因为“知”仅仅是懂得了道理,并没有化为习惯,形成能力。 (答“不能去掉”得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2.(3分)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意思对即可得分) 13.(4分)要点:学校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习惯、培养能力。 (答出要点得2分,结合实际、表述清楚得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人教版语文七下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同步练习-教学文档

人教版语文七下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部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生疏.(shū) 商酌.(zhuó) 拖沓.(tà) 诲.人不倦.(huǐ juàn) B.草率.(shuài)晦涩 ..(huì sè)牵涉.(sè)自顾不暇.(xiá) C.恳.切(kěn)冗.长(rǒng)累赘.( zhuì)颠沛 ..流离(diān pèi) D. 譬.如(pì) 朦胧.(nóng)搀.合(chān)鞠躬 ..尽瘁(jū gōng )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繁碎慎重不屑不即不离 B.躬行尊嘱拙作以身作则 C.峰芒恢复效法付之一笑 D.规矩生疏妥贴下里巴人 3、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庆节来临之际,春华街道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召开了一次廉政教育会议,要求全街干部 以身作则 ....、严于律己,严格执行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正风肃纪,过好假期。 B.新春佳节,我们一家人津津乐道 ....地谈论着春晚的精彩节目,共享天伦。 C.对于外界的流言,他只是付之一笑 ....,毫不在意。 D.他一生勤勤恳恳,诲人不倦 ....,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才。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上,老师听取了广泛同学们的意见。 B. 作为一种新媒体,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 C. 考生在考场上专心答卷,而场外的老师和家长无时无刻都在焦急地等待。 D. 市卫生监督部门要求各餐饮单位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管理。 5.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 ①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②当然要观察。③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④怎样才能接近实际? ⑤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试题(含答案)

同步检测 一、基础达标 1.填空。 (1)本文作者是(),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出版散文集《》《》《》《》《》《》《》等。 (2)叶圣陶(1894-1988),名(),字(),江苏苏州人,著名()家、著名()家。早期代表作长篇小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等著名的短篇小说。 2.注音释词。 搀和: 东四八条: 冗长: 著作等身: 沾溉: 高文典册: 3.翻译句子。 (1)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2)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节选)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绝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旧贯。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4.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文章内容。 5.找出文中的过渡句,并说明其作用。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生字词、成语运用习题【部编版七下第13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生字词、成语运用习题【部编版七下第13课】 一、课后读读写写: 修疏.shū商酌.zhuó恳.切pì朦.累赘.zhui 别沓.tà妥.帖tuǒ诲.耻.下问chǐ颠沛.流离pèi 以身作则.zé 二、多音字、形近字注音: 多音字: 累:累.赘léi累.积lěi劳累.lèi 别:别.离bié别.扭biè 率:草率.shuài效率.lǜ 形近字: 蒙.眬méng朦.胧méng 恳.切kěn开垦.kěn 诲.人不倦huì悔.恨终身huǐ 憔悴.不堪cuì鞠躬尽瘁.cuì 三、词语解释: 重点课下注释: 【修润】修改润色。 【商酌】商量斟酌。 【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补充词语: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鞠躬尽瘁】不辞辛苦,勤勤恳恳,竭尽全力,贡献出全部精神和力量,一直到死为止。 【拖沓】形容做事拖拉,不爽利,不简洁。 四、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譬.如(pì)修润.(rùn)累赘.(zhui) 叶圣陶.(táo) B.拖沓.(tà)妥帖.(tiē)悲哀.(āi)丁卯.年(mǎo) C.触.及(chù)恳.切(kěn)监.督(jiān)颠沛.流离(pèi) D.感慨.(kǎi) 草率.(shuài)告辞.(cí)诲人不倦.(huǐ) 【答案】D【解析】 D“诲”应读“huì”。 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拖沓.(tà)生疏.(shū)商酌.(zhuó)诲人不倦.(juān) B.草率.(shuài)晦.涩(huì)牵涉.(sè)自顾不暇.(xiá) C.恳.切(kěn)冗.长(rǒng)累赘.(zhuì)颠沛 ..流离(diān pèi) D.譬.如(pì)朦胧.(nóng)搀.合(chān)鞠躬 ..尽瘁(jūgōng) 【答案】C【解析】A.诲人不倦(juàn)B.牵涉(shè)D.朦胧(lóng)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修润生疏商酌诲人不倦 B.恳切譬如蒙胧不耻下问 C.累坠别扭拖沓颠沛流离 D.妥帖恳切累赘以身作则 【答案】A【解析】B.朦胧C.累赘D.以身作责 3、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庆节来临之际,春华街道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召开了一次廉政教育会议,要求 全街干部以身作则 ....、严于律己,严格执行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正风肃纪,过好假期。 B.新春佳节,我们一家人津津乐道 ....地谈论着春晚的精彩节目,共享天伦。 C.对于外界的流言,他只是付之一笑 ....,毫不在意。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精编版

教学目标: 1、通过略读,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待人宽、律己严,及体现这一品性的典型事例。(重点) 2、了解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两项重要主张:“写话”和“简洁”及其内涵。 3、通过细读,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以及本文平易朴实、明白如话的语言特色。(难点)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 出示课题: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齐读课题,理解题目含义。 “叶圣陶”:文章主要写作对象 “先生”:读出对叶老的尊敬 “二三事”:本文主要写有关叶老的几件小事 再次读课题,带着崇敬之心。 今天咱们就走进这篇写人记事的回忆性散文,走进叶圣陶先生的二三小事,从更多角度认识他,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二、略读感知二三事

本文约2000字,请同学们使用略读的阅读方法,在5分钟内读完课文,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作者主要回忆了叶圣陶的哪些事?勾画文中评价叶老的语句,概括叶老的品德? 文字方面——描写文章标点;修润课文文字。 日常交往方面——告辞时远送客人;举手打拱;真诚复信,为友人颠沛流离的处境悲伤。 写作方面——写文章用写话风格 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重视细节力求完美 三、精读景仰叶圣陶 同学们,现在请你使用精读的方法,说一说你读到了什么样的叶圣陶? 预设: 1、待人宽厚的叶圣陶 例如: 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运用删改法,体会“描”的意蕴。一字传神。 ——叶圣陶默默为他人修改文章,连标点也仔细认真的修改。 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三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知识盘点

第四单元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一、文学常识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二、重点字词 1.重点字 草率.(shuài)生疏.(shū) 商酌.(zhuó)恳.切(kěn) 譬.如(pì)朦胧 ..(méng lóng) 累赘.(zhuì)拖沓.(tà) 颠沛 ..流离(diān pèi) 2.多音字 shuài(草率)tiáo(调解) 率调 lǜ(效率)diào(调动) 3.形近字 率率领疏疏远酌商酌 卒兵卒蔬蔬菜醉喝醉 譬譬如帖妥帖悔后悔 壁墙壁贴粘贴诲教诲 耻耻辱朦朦胧扭别扭 职职责蒙蒙人纽纽扣 联联合檬柠檬钮按钮 4.重点词 修润:修改润色。 商酌:商量斟酌。 天坛:这里指北京市的天坛公园。 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沾溉:浸润浇灌。 搀和:掺杂混合。 冗长:(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含贬义。 5.相关成语 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已欲而立人,已欲而达人:语出《论语·雍也》。意思是: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三、重点句子 ⒈叶圣陶先生于一九八八年二月十六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剖析:这段话表明了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时间以及作者得知这个消失后的心情。除夕之日,鞭炮齐鸣,本是热闹非凡、欢天喜地的日子,作者却得知叶先生的离世的消息,顿时心里悲伤不已,响亮的鞭炮声在作者看来,都罩上了悲哀的色彩。 2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剖析:作者根据自己对叶圣陶的了解,不由自主的想起了《论语》上的话,并和孔子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孔子都没有做到的事情,叶圣陶却做到了。敬仰之情不言而喻。 3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 剖析:这段话讲述的是吕叔湘看到叶圣陶在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从中收到教育,并将应用在以后的写作中。“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表明了叶圣陶对吕叔湘的影响之大。 4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剖析:这段话写的是叶圣陶送客时的情景。从“阻拦”“无论”“一定还是”“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等词语表现出叶圣陶送客时候的真诚。直到晚年卧病在床,别人和他告别时,他虽然行动不便,但是还举手打拱,口中不断地说谢谢。从中体现出他的热情和有修养。 5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剖析:这句话是叶圣陶的写作观。写文章要像人说话一样,即写话。要求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 四、结构层次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五、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修改文章、送客、复信和会上发言等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叶圣陶作为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形象,号召我们学习这种叶圣陶这种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可贵的精神风貌。

叶圣陶《邻居吴老先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邻居吴老先生叶圣陶 一天早晨,太阳很好,可没见同院的邻居吴老先生出来,像往常一样晒他的手提皮箱。一打听知道他病倒了。说是病其实不大贴切,胸口有些闷,就懒得起来。他那儿子任夫先生,一个公务员,对我解释道:“只为昨天表兄来了,随随便便说了一句话。” “什么话呢?” “家父问他家乡情形怎么样,他说秩序还不错,地方上跟日本人处得很好,日本人常常说,你们这儿的人是最出色的中国人。就是这么一句话。” “他老先生听了怎么说?” “他听了闭上眼睛皱着眉,不说什么。半晌才看定了我,‘我决意做迁川第一世祖了’,他说。最出色的中国人,日本人口里评定的,咱们不能跟他们一伙儿住。我是老了,无所谓,四川也好,就住四川吧。往后有人问你贵处哪儿,你就说鄙籍四川。千万不要把家乡的名儿说出来,打这会子起,我对家乡的名儿感到羞惭,我不好意思再说我是某地方人。”他老人家说了这么些话,到夜就没有吃晚饭。” “他老先生原是最巴望回去的,听说成渝铁路又将动工他高兴,听说盟国在计划发展民航事业他高兴,今儿胜利等不到明儿动身似的。” “你看他见着太阳总不忘晒他的手提皮箱,只怕动身日子一到,为了晒皮箱耽搁。” “他老先生真的就横了心,不想回去了吗?” “我想也不过说说罢了。昨天他说了,我当然顺着他,说做四川人也好。到那一天把日本人赶了出去,我们还不是钻头觅缝想办法,最好挤上头一班下水船?我们为什么不回去?你想,人家是动也没动一动,死守在本乡本土,当顺民,当小汉奸,到了那个时候,你们哪儿还说得嘴响?我们可完全不一样,我们是吃尽辛苦,跑了几千里路,跟着政府内迁来的,我们是义民——谁说的,一下子想不起来了。总之没有错,我们是义民。地方上什么事啊务的,还不该由我们来承担?就是说两句公众话,我们当然也特别有力量,我们为什么不回去?”我虽然跟他们吴氏父子一样,家乡还在沦陷中,自己是寄寓在四川,可没有想到将来回去可以享受特殊权益,像任夫先生说的。我想这个想头有些妙,一时说不下去,只见任夫先生嫌他的身材不够高似的,狠狠地挺了一挺。 两天过去,吴老先生好了,可是从此以后,太阳虽好,再没见他晒他的手提皮箱。廊沿前种着两盆石斛,以前几乎见我一回说一回,石斛这东西滋阴,清内热,煎汤喝是最妙的饮料,回去的时候一定要带着走,哪怕多花些脚力,川石斛,在下江是太名贵了,这些话,现在也不再说了。 他改变了不出门的习惯,正月初七游草堂寺,春二、三月青羊宫赶花会,四月初八望江楼看放生,有什么应景的名目他都要去看看。回来就气吁吁的躺在廊下那张竹榻上,见着我或是他儿子,往往说:“成都确也不错,成都确也不错。”有时还加上说:“只是菜吃不惯,吃了足足六个年头还没有惯,样样要加上些花椒面和辣子,还有葱蒜,简直是跟舌头鼻子为难。”门前有挑着树苗卖的,随便讲价讲成了,他老先生买了两株橘树苗。他叫他儿子种在院子里,他在一旁相度,两株该距离多少远将来才可以各自发展。种停当了,他坐下来,自言自语道:“开花,总得七八年,结果,总得十来年吧。不过没关系,反正有人闻它的香味,吃它的橘子,就是了。” 从橘子谈到了四川的果子。他说除了橘子、广柑、苹果、龙眼以外,其他都不好吃,尤其是枇杷,一层厚皮包着颗核儿,单单忘了长肉。他说他们家里有两株大枇杷树,每年结上五六担,红毛白沙,个儿有核桃大,甜得胜过冰糖,冰糖没有它那股鲜味。他说现在是采枇杷的时令了。 他沉默了一会儿,突然朝我说:“叶先生,古人说到处为家,你看是不是有些道理?”

第13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习题精选

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A卷基础篇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别.扭(bié) 譬.如(pì) 鞠.躬尽瘁(jū) B.业绩.(jì) 字帖.(tiē) 细致恳.切(kěn) C.恢.复(huī) 商酌.(zhuó) 颠沛.流离(pèi) D.累赘.(zhui) 拖沓.(tā) 以身作则.(zé) 2.下列字形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谦虚业绩朦胧正心修身 B.悔恨悠久出板南腔北调 C.儒家公寓丁卯躬行君子 D.微末天坛悲哀学而不厌 3.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庆节来临之际,春华街道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召开了一次廉政教育会议,要求全街干部以身 .. 作则 ..、严于律己,严格执行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正风肃纪,过好假期。 B.新春佳节,我们一家人津津乐道 ....地谈论着春晚的精彩节目,共享天伦。 C.对于外界的流言,他只是付之一笑 ....,毫不在意。 D.他一生勤勤恳恳,诲人不倦 ....,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才。 4.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至“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 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回答问题。 (1)下面两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 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是什么?他在这方面是怎样严格要求自己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叶圣陶先生对文风不简洁的现象为什么这么感慨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叶圣陶先生在“总的用语方面”是怎样律己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卷提升篇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到2016年4月,应用于移动通信芯片的国产自主卫星导航IP核数量近1 800万左右。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精品】

教学目标: 1.学习略读, 能快速把握的主要内容。 2.品析含义丰富的语句,理解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 3. 在阅读的基础上,能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张中行的资料,有关叶圣陶的资料。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小时候学过童话《稻草人》,知道作者是谁吗?对,是叶圣陶先生。叶圣陶先生不仅在文学、教育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在道德修养方面是人之师表。今天我们学习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了解叶圣陶先生有哪些崇高的精神品质让人感动。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1、介绍作者 张中行,著名学者、散文家。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2、叶圣陶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916年,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3、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商酌(zhuó) 累赘(léi zhuì) 拖沓(tà) 搀和(chān huo) 冗长(rǒnɡ) 简明扼要(è)躬行(gōng xíng)不耻下问(chǐ) 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繁碎:繁杂琐碎。拖沓:形容做事拖拉。 沾溉:浸润浇灌。比喻使人受益。累赘:拖累、麻烦。 躬行:指身体力行;亲身实行。冗长:(、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四、认真倾听,体会作者的感情 整体感知内容,自主探究下面的问题: 1、作者写这篇的缘由是什么? 点拨: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纪念他。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高尚品德的赞誉和亲切怀念。 五、学会略读,把握主要内容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重点学习略读。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的大意。它要求读者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1、概括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哪几方面的特点? 点拨: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两方面的特点:宽厚待人,严以律己。 2、本文通过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表现他的特点? 点拨: 为吕叔湘先生描写标点符号。 亲自和“我”谦虚恳切的商量修润课本的意见。 亲自送客到大门外。宽厚待人 及时给“我”回信表达悔恨和悲伤。 严格执行自己“写话”的主张。

人教版七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及答案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张中行 【积累·练字】(把下面一句话,用正楷认真工整地抄写在方格中。)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重点·难点】 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3.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预习·交流】 1.走近作家作品 张中行:(1909-2006.2.24),原名张璿,字仲衡。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1909年1月生于河北省香河县一农家。1931年通县师范学校毕业。1935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先后任教于中学和大学。建国后就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先生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家”。自觉较专者为语文、中国古典和人生哲学。吹牛为文,以“忠于写作,不宜写者不写,写则以真面目对人”为信条。被季羡林先生称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曾任中学、大学教师,副刊编辑、期刊主编。1949年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特约编审。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2.题目解读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3.知识建构 在写作中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

叶圣陶童话阅读试题

叶圣陶童话阅读试题1.在《一粒种子》中,最后( D )种植了这粒种子成功发芽 开花。 A.国王 B.富翁 C.兵士 D.农夫 2.在《一粒种子》中,富翁找了(D )个花匠来管这粒种子。A. 一B.二C.三D.四 3.在《玫瑰和金鱼》中,养玫瑰的是(D ),养金鱼的是( B)。A.商人B.女郎C.医生D.青年 4.在《小白船》中,哪个问题不是那个身子特别高,脸长得很可怕的那个人问的?( D ) A.鸟儿为什么要唱歌? B.花儿为什么香? C.为什你们乘的是小白船? D.云儿为什么那么白? 5.在《快乐的人》中,来向快乐的人募捐的是(C )。A.一个骗子B.一个医生C.两个骗子D.一个警察 6.在《稻草人》中,渔妇钓到了一条(D )。 A.鲤鱼B.鲑鱼C.青鱼D.鲫鱼 7.在《稻草人》中,稻草人的主人是(A )。 A.老农妇 B.渔妇 C.生病的孩子 D.跳河的女人 8.在《聪明的野牛》中,树林里的牛收到了(A )的信。A.城市里的同族B.草原上的羊C.大海里的小鱼D.小孩 9.在《古代英雄的石像》中,石像在一天( D)倒了。A.早上B.中午C.下午D.半夜 10.在《富翁》中,(A )先发现了山里的金子。 A.石匠 B.服装店老板 C.粮食店老板 D.农夫 11.在《鲤鱼的遇险》中,鲤鱼们把(C )误认为是朋友,其实是强盗,劫走了它们的同伴。 A.天鹅 B.鸳鸯 C.鸬鹚 D.大雁 12.在《皇帝的新装》中,(B )在陪皇帝喝酒时被杀了。A. 一个老臣B.皇帝最宠爱的妃子C.画家D.哲学家13.在《含羞草》中,第(A )朵玫瑰花想去旅行。 A.一B.二C.三D.四 14.在《含羞草》中,小草为了一些事情而羞愧,除了(D )A.替无知的庸俗的玫瑰花苞们羞愧,明明是非常无聊,它们却以为十分光荣。 B.替不合理的世间羞愧,有病走进医生的门,却有被拒绝的事情。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思考探究 一、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 评价。找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这句评价对应记叙的小事是:叶圣陶对来访的客人一定要远送,再三道谢,目送离开;即使晚年不能起床,对来探望的客人也还举手打拱,连声称谢。20世纪70年代中期,作者曾去看望叶圣陶不遇,之后叶圣陶十分悔恨,并为作者沦为住旅店而感到悲伤。这令作者感慨:“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从这些小事和作者的评价来看,叶圣陶的德行源于仁心,成于小节,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 二、作者在第1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 是什么?文中还有类似这样含义丰富的语句,再找一些出来做品析。 参考答案: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逝世时恰在除夕夜,一边是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一边是不幸的消息传来。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是“双层的悲哀”。 【示例】语句:“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品析:“宣扬朦胧”与“简明如话”对立,前者是让人看不明白,后者是要让人看得明白,大约“宣扬朦胧”的人认为让别人看明白是不高明的写作,所以才会嘲笑简明如话的佳文;“顺势朦胧”指并不推究用语,只是跟着感觉走,其实是一种不认真的写作态度。这里作者表达含蓄但褒贬分明,值得品味。 三、叶圣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 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怎样理解这种“写话”的主张?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举例说说。 参考答案:叶圣陶的“写话”主张即强调语言的简明、顺畅、通俗、质朴。 本文也具有这种“写话”风格,比如:“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人教版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学习目标 1.略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把握课文内容。 2.精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3.赏读课文语言,领悟作者简洁的表达,体会真挚的情感。 学习过程 一、作家作品先知 1.叶圣陶(1894—1988),原名,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家、家、家和家,有“”之称。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主要作品:我国第一部童话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火灾》《线下》等。 2.张中行,原名,著名、家、家。主要从事、及的研究。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逸人、至人、”。许怡评价他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 3.叶圣陶先生和张中行先生是的先驱,1988年2月16日,叶圣陶先生逝世了,与叶老亦师亦友的张中行先生的悲伤不言而喻。张中行先生敬仰叶圣陶先生的,对叶圣陶先生的风格和文风深以为然,对叶圣陶先生以身作则、鞠躬尽瘁追求充满敬意,对叶圣陶先生关于作文深重的苦心感同身受。在叶圣陶先生逝世之后他写了一篇性的文章,就是《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草率.() 生疏.() 商酌.()恳.切 () 譬.如() 朦胧.() 累赘.() 拖沓.() 妥帖 ..()诲.人不倦 () 不耻.下问 () 鞠躬尽瘁. ()颠沛 ..流离() 三、略读课文 1.概括文中写了关于叶圣陶的哪些事情。 2.根据以上分析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四、精读品味 1.请同学们精读课文,找出关于叶圣陶语言描写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分别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什么精神? 2.通过品析这些句子我们可以看出叶圣陶先生哪些感人精神?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