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选择题2

马基选择题2
马基选择题2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3.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这些人的做法违背了()

A.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B.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

C.量变和质变统一的观点

D.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观点

4.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

A.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

B.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

C.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

D.具体的实践能对一切认识做出确定检验的观点

5.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政治关系

B.生产关系

C.阶级关系

D.思想关系

6.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

A.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C.产品分配不公、收入差距加大

D.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7. 本的不同部分按其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可分为()

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B.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C.生产资本和流通资本

D.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8. 产业资本循环中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是()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流通阶段

9.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指()

A.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价值的价值形成过程

B.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C.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D.转移价值的过程和创造价值的过程

10. 意识的本质是()

A.各种感觉的综合

B.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C.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绝对精神”的体现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是否承认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2.下列各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 )

A.“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

B.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理念”的影子

C.物是感觉的复合

D.“理”是天地万物之根

3.下列各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有 ( )

A.水是万物的本原

B.火是万物的始基

C.万物由土、金、木、水、火五种基本物质构成

D.世界由不可再分的原子和虚空构成

4. 意识是()

A.人脑的分泌物

B.人脑的属性和机能

C.神的启示

D.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5. 国家与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产生的途径包括()

A.国家和私人资本共同投资于一个新的企业

B.国家财政拨款新建的企业

C.国家向私人出售一部分国有企业的股份

D.国有企业购买私营企业的一部分股份

6.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为()

A.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物质来源

B.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不同的地理环境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

D.是社会发展经常的、必要的条件

7. 辩证的否定是()

A.事物联系环节和发展环节的统一

B.由事物内部矛盾决定的自我否定

C.主观任意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8. 下列选项中说明量变是质变前提的有()

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B.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C.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D.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9. 从资本的不同分类来看,以机器设备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固定资本

D.流动资本

10.下列选项中,属于矛盾同一性含义的有( )

A.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B.矛盾双方相互区别

C.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D.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D

3.A

4.A

5.B

6.B

7.B

8.B

9.B 10.C

二、多项选择题

1.BD

2.ABD

3.ABC

4.BD

5.ACD

6.ACD

7.ABD

8.ABC

9.AC10.ACD

全国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 )

A.理论品质

B.理论基础

C.理论核心

D.理论内涵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D.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3.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

A.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感觉的集合

D.万物是“绝对精神”的体现

4.“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一种(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唯心主义的观点

5.在唯物辩证法看来,粮食同稻谷、小麦、大豆、高梁等之间的关系属于( )

A.全体和部分的关系

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6.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C.事物的性质是否发生了变化

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7.规律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普遍性,另一个是( )

A.客观性

B.变动性

C.社会性

D.能动性

8.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

A.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B.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C.需要与满足需要的价值关系

D.创造与被创造的主从关系

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包括两次飞跃,其中第二次飞跃是( )

A.从概念到判断的过程

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从判断到推理的过程

D.从感觉到概念的过程

10.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并且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这说明人类的认识是( )

A.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B.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C.正确和错误的统一

D.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11.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2.下列概念中,反映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是( )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方式

D.生产资料

13.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是一种( )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C.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D.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14.除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另一对社会基本矛盾是( )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

B.人口因素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C.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15.“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一论断表明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 )

A.都以夺取国家政权为目的

B.都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

C.都是要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D.都不需要采取暴力冲突的形式

16.从本质上看,货币是( )

A.特殊的资本

B.普通的商品

C.一般等价物

D.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17.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是指( )

A.劳动力供给超过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出现的过剩人口

B.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而出现的过剩人口

C.人口增长超过生产资料的增长而出现的过剩人口

D.人口增长超过资本增长而出现的过剩人口

18.用于发放工资的货币执行的是货币的( )

A.价值尺度职能

B.流通手段职能

C.支付手段职能

D.贮藏手段职能

19.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机构是( )

A.法院

B.检察机构

C.议会或国会

D.政府

20.公式W…P…表示的是产业资本循环的( )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流通阶段

21.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四个阶段的顺序一般为( )

A.萧条—危机—复苏—高涨

B.复苏—高涨—危机—萧条

C.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D.高涨—萧条—危机—复苏

22.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是( )

A.剩余价值率等于利润率

B.剩余价值率大于利润率

C.剩余价值率小于利润率

D.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成反比

23.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 )

A.优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

B.中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

C.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

D.各类土地的平均生产条件决定

24.处于垄断地位的大银行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表现在( )

A.它已掌控了所有银行业务

B.它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万能垄断者

C.它已控制了整个国民经济

D.它已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

25.从作用上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国民经济的调节和管理( )

A.维护了全社会的利益

B.维护了全体资本家的利益

C.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D.维护了全体私有者的利益

26.从性质上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是( )

A.帮助发展中国家克服经济困难的一种方式

B.新殖民主义的一种方式

C.扼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手段

D.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独立的工具

27.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关系方面的一系列新变化表明( )

A.其社会性质已经根本改变

B.其基本矛盾已经彻底解决

C.其阶级对立已经消失

D.其社会性质发生了部分质变

28.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归根结底是由( )

A.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B.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

C.被统治阶级的意愿决定的

D.统治阶级的倒行逆施决定的

29.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是( )

A.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

B.工人运动的发展

C.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

D.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30.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都存在的经济关系是( )

A.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制

B.按劳分配

C.按需分配

D.市场经济体制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32.下列各项体现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或相互转化的有( )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

C.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D.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33.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有( )

A.感觉

B.知觉

C.概念

D.表象

34.下列各项属于观念上层建筑的有( )

A.军队和法庭

B.哲学和宗教

C.艺术和道德

D.逻辑学和语言学

35.下列各项正确表述可变资本含义的有( )

A.可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B.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C.可变资本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价值增殖的那部分资本

D.可变资本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价值转移的那部分资本

36.产业资本循环的职能形式有( )

A.货币资本

B.流通资本

C.生产资本

D.商品资本

37.商业资本的作用有( )

A.促进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

B.帮助产业资本家节省流通费用

C.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

D.缩短流通时间

38.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控货币量的主要手段有( )

A.公开市场业务

B.最低准备金率政策

C.再贴现利率政策

D.利率政策

39.从人员构成上看,马克思主义政党( )

A.由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

B.由工人阶级的全体成员组成

C.有其他阶级的先进分子加入

D.有其他阶层的先进分子加入

40.共产主义社会经济上的特征主要有( )

A.生产资料的单一社会公有制

B.对社会经济的计划管理与调节

C.个人消费品实行按需分配

D.生产力极大提高、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历年马基试题精华整理版

历年马基试题 【辨析题】 1、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答:不完全正确。人类的认识和实践就其现实性即它们的具体实现来说是有限的。(1分)然而,有限与无限是对立的统一。有限是无限的环节、部分和因素,有限包含、体现着无限。人类认识和实践发展的本性,决定有限的界限必然不断地被打破和超越,而趋于无限。(2分)人类已有的认识和实践的成果不是限制、束缚新的认识和实践的框框,而是认识和实践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前提和基础。因而,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3分) 2、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答:错。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2分)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的东西,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尽管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3分) 3、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答:错。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1分)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又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1分)由于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该命题的错误在于颠倒了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因果关系。(3分) 4、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力商品创造的价值是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 答: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工人的劳动,而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不仅补偿劳动力的工资,还创造出了更多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5、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客观标准。 答:不完全正确。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标准是生产关系。但生产力起间接作用。 6、量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答:错。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但量与事物的存在则不是直接同一的。量的变化在度的范围并不影响事物性质的变化,只有量变突破度,才会引起质变。 7、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答:错。本论强调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如没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盲目的,这有合理之处,但是,不能以此而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马基试卷8(选择题)

试卷8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问题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关系问题 C.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源泉和动力 B.状态和过程 C.方向和道路 D.可能性和现实性 3.社会精神文明包括 A.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性质 B.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 C.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D.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4.时间是指 A.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B.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C.运动着的物质的客观性 D.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 5.国家的职能是由 A.国家的地理位置决定的 B.国家的大小强弱决定的 C.国家的形式决定的 D.国家的本质决定的 6.经济基础是指该社会的 A.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 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7.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A.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8.阶级对立的根源是由于人们之间的 A.政治立场的根本对立 B.价值观念的根本对立

C.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根本对立 D.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 9.风俗、习惯、乡土观念,它们是 A.低水平的社会意识 B。高水平的社会意识 C.对社会生活过程的正确反映 D.对社会生活过程的错误反映 10.事物的度是 A.事物发展的一定程度 B.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 C.质要求量达到的高度 D.量要求质达到的深度 11.历史上存在的两种基本的国家类型是 A.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B.君主立宪国家和民主共和家 C.剥削阶级国家和无产阶级国家 D.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2.物质的肯定方面是指 A.事物的积极方面 B.事物的消极方面 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D.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1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B.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C.某些不可知论也承认的观点 D.某些唯心主义也承认的观点 1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 A.17世纪40年代 B.18世纪4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 D.20世纪40年代 15.在世界是否有统一性问题上,存在着 A.一元论于二元论的对立 B.唯物论于唯心论的对立 C.辩证法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16.唯心主义否认联系的 A.普遍性 B.客观性 C.多样性 D.复杂性 17.列宁说,唯物主义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辨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这段话揭示了 A.矛盾的客观性 B.矛盾的主观性 C.矛盾的普遍性 D.矛盾的特殊性 18.划分阶级的依据是 A.人们收入的来源忽然收入的多少

马基考试题目

原理思考题2011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及其来源。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4、马克思一生中两个最伟大发现。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内容。 2、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4、如何理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5、简述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6、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7、什么是联系?联系有哪些特点? 8、发展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说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9、什么是矛盾?简述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及其对立统一关系。 10、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1、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12、简述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3、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14、简述规律及其特点。 15、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16、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简述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2、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的本质的回答。 4、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区别。 5、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6、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意义更为重要? 7、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8、认识发展的总规律是什么?为什么说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 9、什么是真理?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10、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统一关系原理。这一原理对正确认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何指导意义?

马基辨析、材料题题库完整

复习资料 辨析题部分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并非就是市场经济。 正确。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发达商品经济的表现形式和现代形态。只有建立了统一市场和市场体系的商品经济才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市场化的商品经济。只有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才能成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经济关系货币化,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全面介入经济运行,才能形成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货币化的商品经济。只有在开放条件下,才能与世界经济接轨,把国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起来,形成现代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开放化的商品经济。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的变化就是价值变化的表现。 价值是价格的容和基础。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价格的变化。但是,在现实的交换活动中,影响价格变化的不仅仅是价值的变化,还有供求关系、竞争、货币币值和政府政策等因素。 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的东西,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尽管价格是价值既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 现实中,商品的市场价格常常与价值不符,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因商品价格虽然时升时降,但商品价格的变动总是以其价值为轴心。一般情况下,影响价格变动的最主要因素是商品的供求关系。同时,价格的变化会反过来调整和改变市场的供求关系,使得价格不断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另外,从较长时期和全社会来看,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偏离有正有负,可彼此抵消。因此总体上商品的价格与价值还是相等的。所以,现实中商品的市场价格常常与价值不符是必然的,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正是其表现形式之一。 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此观点错误。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同等的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

马基 第一章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基本问题是 A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B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C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D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3.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 )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4.《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观的基本观点是: (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5.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 )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 B.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降低了人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 D.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 7.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 )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8.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 )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9.“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 )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 10.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 ) A.正确的原则 B.人们的目的,制定的路线 C.领导者的意图 D.客观存在的事实 11.“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的观点是( )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辩证法转化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唯物主义观点 12.承认客观实在性是物质唯一特性的哲学派别是( )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13.我国哲学家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这是( ) A.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4.二元论哲学主张世界有两个各自独立的本原,它是( ) A.介乎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一个独立的蹭派别 B.唯物主义的一种形式 C.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 D.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 15.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 ) A.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 B.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 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D.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 16.承认人的观念,情绪等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这是( ) A.符合实际的唯物主义 B.唯意识论的观点 C.机械论的观点 D.物与物的关系 17.人工智能的出现表明( ) A.意识不只是人所特有的 B.电脑将来会代替人脑 C.意识与物质是同一的 D.人的能动性具有广阔的前景 18.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是 (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19.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 ) A.实物性 B.客观的规律性 C.内部的矛盾性 D.客观实在性 22.“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 ( )

马基 第二章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 ) A.经验论 B.教条主义 C.诡辩论 D.二元论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 A.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 B.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 C.真理的两个不同阶段 D.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3.认识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 ) A.科学家们不断地发明创造 B.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与结合 C.社会实践的需要 D.人们追求知识的愿望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是对对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5.在下列成对的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 A.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 B.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 6.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体现了( ) A.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B.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C.认识论中的唯理论 D.认识论中的经验论 7.“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式和领导方法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中的哪一个原理一致( ) A.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 B.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C.从理性回到实践 D.从实践回到理性 8.有些同志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 A.类似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主义的错误 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0.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 ) A.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 B.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 C.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 D.具体的实践能对一切认识做出确定检验的观点 1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 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12.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正确的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原理 C.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统一的原理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相统一的原理 13.下列属于唯心主义经验论性质的观点是( ) A.感觉经验是认识的起点 B.必须事事直接经验 C.只有经验事实而无客观事实 D.亲身经验比抽象理论可靠 14.相对真理是指( ) A.不含有绝对性质的真理 B.包含有错误因素的真理 C.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 D.暂时正确的真理 1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 A.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 B.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

马基总的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 B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D 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2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 变是世界的本源 ?B 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 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 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A 前者是劳动人民和先进阶级的哲学,后者是统治阶级的哲学 ?B 前者重视实践,后者不重视实践 ?C 前者认为存在决定思维,后者认为思维决定存在 ?D 前者主张从自然界出发,后者主张从人出发 ?4 哲学史就是一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这是一种()?A 简单化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B 符合历史实际的观点 ?C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 不符和历史实际的观点 ?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A 前者是理论化的世界观,后者不是理论化的世界观 ?B 前者吸取了具体科学的成果,后者没有吸取具体科学的成果 ?C 前者是科学,后者是非科学

?D 前者以实践为出发点和归宿,后者不懂得实践的意义?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A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 革命的批判的观点 ?C 实践的观点 ?D 人民群众的观点 ?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A 表明人类发现了绝对真理 ?B 表明哲学由此成为科学的哲学 ?C 为人类揭示了永恒的真理 ?D 为人类认识真理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8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伟大贡献是() ?A 创立了唯物史观 ?B 建立了革命的人道主义 ?C 使哲学成为实证的科学 ?D 创立了辩证思维方法 ?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是() ?A 批判性和实践性 ?B 革命性和否定性 ?C 系统性和完备性 ?D 实践性和阶级性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使命是()

08马基试题B卷答案及评分标准

(3分) 广东工业大学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B )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考试时间:2008年12月31日(第18周星期三)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 纸相位置涂黑。本大题共 20小题,每小题1. 5分,共30分) 1、A B B ? B B ? B B B B ? D 11、A B ? D D D D D ? ? D D D 2、A ? D 12、A ? C 3、A C D 13、? B C 4、? C D 14、A ? C 5、? C D 15、A B ? 6、A C D 16、A B C 7、A ? D 17、A B C 8、A C ? 18、A B ? 9、A ? D 19、A ? C 10、A ? D 20、? B C 二、多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至少有. 二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多选和少 选均不得分。 1、 A 2、 A 3、 ? 4、 ? 5、 ? 请在答题纸相位置涂黑。本大题共 ? C ? ? C ? ? ? D ? ? ? ? ? D 5题, 每小题 3分,共 15分) 三、辨析题(先判断对错,然后说明理由。每小题 5分,满分15分) 1、 矛盾的同一性就是己方的存在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 答:错。(2分)矛盾的同一性一方面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如己方的存在以对方的 存在为前提);另一方面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如上坡路与下坡路是同一条路) 2、 贱买贵卖是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源泉 答:错。(2分)劳动力价值是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源泉( 3分) 3、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思想理论水平也越高。 答:错。(2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思想理论水平发展具有不同步性。如马克思所处 的德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但思想理论水平发展先进。 (3分)

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真题模拟及答案马基部分

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真题及答案马基部分

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真题和答案选 (马基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爱迪生在创造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实验,有个年轻的记者曾经问她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创造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因此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她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 A.认识中所获得的相对真理 B.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C.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D.实践中能够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 【答案】 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爱迪生把每一次的实验的结果都看成了认识过程中的相对真理。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因此爱迪生说她一次也没有失败。故A正确。 2.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 A.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B.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C.经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D.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答案】 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区别。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规律的重复性高,社会规律的重复性低。二是自然规律不需要人去参与,自然而然就能够出现,社会规律需要有人的参与才能体现出来。A本身表述错误,B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也是错的,D说法也不准确,因此C是正确答案。 评价:此题不是很难,还是沿用了往年以材料带考点的形式。从此题中我们能够得出如下的结论:一是马原的基础知识很重要,特别是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因此建议预备考研的同学在复习时要重点把握基础知识。二是掌握好答题技巧,建议大家在做

马基期末考试单项选择题(重点)!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B)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决定论思想 【答案】B 【解析】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创立了唯物辩证法。教材6页。2.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 A.广延性 B.存在性 C.物质性 D.可知性 【答案】C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教材39页。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时空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答案】A 【解析】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材35页。 4.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D) A.联系的 B.精神的 C.发展的 D.实践的 【答案】D 【解析】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教材48页。 5.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一个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B) A.质量互变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 【答案】B 【解析】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教材51页。 6.提示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A)

A.否定之否定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答案】A 【解析】唯物辩证法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其他范畴构成的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教材56页。 7.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D)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消灭规律 C.人可以改变规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答案】D 【解析】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不能任意地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地改变规律。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教材78-79页。 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C) A.唯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答案】C 【解析】列宁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教材89页。9.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B) A.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答案】B 【解析】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的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强调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唯一来源,并不否认可以从他人和书本获得知识。直接经验是认识中“源”,间接经验认识中的“流”。教材95页。 10.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D) A.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答案】D 【解析】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自由落体实验,证明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是错误的认识。教材118页。 1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D)

马基论述题题目+答案

第一章思考题论述题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解: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 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2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突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产生不利影响。(见下题) 4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答:一、对立统一规律是任何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存在着两对社会矛盾,一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二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解决得好,就能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解决得不好,就会极大地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努力克服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部分,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加大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二、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元时期,一方面生产力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有了较大提高,这自然有利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所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黄金发展期。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与现实的差异,所有制形式与分配方式的差异等,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相对处于不平衡状态,各经济实体中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也出现了逐渐拉大差距的趋势,

马基练习题

马基练习题(新)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二、多项选择题 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A.巴黎公社 B.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马基样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列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Array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答题纸上。每题1分,共40分) 1、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是划分() A.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标准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标准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是() A.是否强调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B.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C.是否承认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D.是否承认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 5、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6、“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8、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 A.客观性B.有限性C.相对性D.一维性 9、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是() 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人 10、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普遍联系规律 11、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 12、“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这里所说的“和”在哲学上是指() A.质B.量C.度D.质变

马基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B )。 A.唯物论和辩证法 B.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唯物的自然观和历史观 D. 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2、一切唯物主义都认为( C )。 A.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 D.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明( D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C.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4、“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主要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D )。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也是绝对的 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是相对的 5、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 A )。 A.把握事物的度 B.认识事物的量 C.确定事物的质 D.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6、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 )。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动力和

源泉 7、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B )。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问题 8、马克思主义诞生于( C )。 A.18世纪40年代 B.19世纪7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 D.18世纪60年代 9、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其唯一特性是( D )。 A.具体性 B.现实性 C.多样性 D.客观实在性 10、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中的“扬弃”是指( B )。 A.全面抛弃 B.既克服又保留 C.发展 D.继承 11、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C )。 A.事物数量的增加和减少 B.事物的简单的循环和重复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物体位置的移动和场所的变更 12、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 C )。 A.唯理论 B.先验论 C.反映论 D.经验论 13、概念、判断和推理是( C )。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唯物主义的三种形式

马基复习题(有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绪论部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 )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马基题库—辨析题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1.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就在于它确立了崇高的社会理想。 2.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3.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 4、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因而人类历史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5.可变资本,即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经过生产过程后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 辨析题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技术科学作为主要的生产力,已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 3.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4.金融资本就是银行资本 5. 历史事件是人们意识的“合力”造成的。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1.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创立的理论总称。 2. 物质是存在的,意识也是存在的,因此,世界统一于存在。 3国家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4.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5.垄断是在垄断竞争中产生的。 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1.马克思主义是为一切被剥削阶级服务的。 2.既然物质和意识都是存在的,所以杜林说“世界统一于存在”是对的。 3、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因此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的要素是多元的。 4.“物以稀为贵”实际上就是价值规律的要求。

5.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1.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2. 仓廪实必知礼仪。 3. 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有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生存、生活。 4、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5. 劳动力价值就是劳动创造的价值。 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1. 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革命,就在于他们彻底抛弃了资产阶级时代的一切旧思想。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 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才具有反作用。 4、“人生的每一瞬间都是必然性掌控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 5. 可变资本,即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经过生产过程后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

马基习题4知识分享

马基习题4

1. 哲学上所认为的“人类世界”是指() · A. 人类世界是由人组成的世界 · B. “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 C. 与自在世界无关的又一个世界 · D. 人的“自然性”和人的“自然史”答案( 2 ) 2. 事物矛盾的精髓是() ·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 B.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 C.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 D.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答案( 2 ) 3.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根本区别在于()。· A. 主体不同 · B. 层次、水平不同 · C. 跟经济基础的联系不同 · D. 跟社会生活的联系不同答案( 2 ) 4. 哲学是(????? ) · A.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B. 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 C. 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 D.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答案( 3 ) 5.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 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 C.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 D.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答案( 4 ) 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B. 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C. 只有唯心主义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D. 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答案( 4 ) 7.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

· A. 矛盾的普遍性 · B. 矛盾的斗争性 · C. 矛盾的特殊性 · D. 矛盾的同一性答案( 3 ) 8.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 生产方式 · B. 地理条件 · C. 社会意识 · D. 人口因素答案( 1 ) 9. 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发展是() · A. 事物由不完善向比较完善的转化 · B. 物质世界的一般变化 · C. 新事物的不断产生和旧事物的不断灭亡 · D. 事物的永恒运动答案( 3 ) 10.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指出:“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这一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说明: · A. 国家的社会法律制度、民族精神都根源于地理环境的本性 · B. 人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因素决定着社会法律制度的形成 · C. 地理环境影响并作用于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D. 地理环境既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也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答案( 3 ) 11.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答案( 4 ) 12. 列宁指出:“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这句话体现的关于社会形态更替的原理是 · A.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 B.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 C. 社会形态更替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 D.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答案( 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