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战争文学比较

中外战争文学比较
中外战争文学比较

中外战争文学比较

呼啸着的炮弹拖着长长的光芒划破黑暗,枪弹从每个黑暗的角落里放射出来,到处都是浓烟和纷乱。枪炮声,哭声,喊声…响彻长空,余音在耳边萦绕。这就是战争,战争历来就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生处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很难能想象到那个战争年代。我们所了解的战争更多的是从电视剧,影剧中,或是书中所得来的。在那个战争年代,中外文坛涌现出无数关于战争的宏伟篇章。

但是一直以来,战争文学好像都是当代文学的软肋,好像更多的是描述前线的残酷,那种鲜血淋漓的现场感和呼吸急促的紧迫感让人觉得真实可怕。还有一种就是描写军民鱼水情,抗战时期这种情意深深得温暖每个人。但更多的是,歌颂军人的勇敢无畏,领导的正确指挥,爱国主义精神,那种光芒万丈的英雄主义让我们欣赏,却也有距离感。就像,冯德英的《苦菜花》,该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胶东半岛昆嵛山区的王官庄为背景,以仁义嫂及其一家的际遇为中心线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抗日根据地军民在反扫荡中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鲜明地表现了根据地人民那种英勇不屈的精神,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普通而感人的革命母亲的艺术形象。

更有甚者是,孙犁的《荷花淀》,该小说是战争题材小说,但感觉有点像把战争诗化了,该作者有意的非战争化把握和处理,整个战斗场面,通常被必然作为高潮出现的战斗场景却在小说中又只是寥寥几笔,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完全回避了通常那种硝烟弥漫、枪林弹雨、血肉横飞等惨烈景象,甚至把敌对双方的激战和对抗过程也全然省略,三言两语之间如同神话一般便结束了战斗,夺取了胜利。这有别与传统的战争文学的写法,但其中的主题还是一样的,歌颂英雄主义。该小说通过水生嫂等正确处理爱丈夫与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上的矛盾,描绘了白洋淀广大妇女泼辣、勇敢、坚定、乐观的战斗风貌,反映了她们在革命实践中锻炼成长的历史进程,歌颂了白洋淀人民众志成城、保家卫国的伟大斗争。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可征服的伟大力量。

然而,将其与外国的战争文学对比,我们不难发现这两者的不同。外国战争文学,比较少的是把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作为讴歌的主题。就比如,美国杰出作家,约瑟夫·海勒的《第22条军规》。小说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但与其他表现战争题材、英雄主义作为讴歌的主题。在这里,士兵所关心的是如何才能逃命,军官所关心的是如何才能晋升、嘉奖和发财。小说从真实的叙述原则出发,不在虚伪的构建个人精神世界的伟大和为真理而献身的英雄主义理想,而是叙述与战争零距离处境中的小人物内心的本真状态,他们把爱情、生命、个人爱好、幸福看到高于一切。战争中的将帅们也没有了传统文学中叱咤风云,一呼百应的气概。小说叙述的战争把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交易所和屠场。虽然悖论借助不确定的语言构建了一个虚假的世界,以揭示现实世界的混乱、疯狂和零散性。更是描写了二战中一支美国空军中队官员勾结赚钱的腐败现象,揭露了美国官僚机构随心所欲地解释军队的规定,设下骗局,谋取私利,坑害别人的丑行。这篇小说以“黑色幽默”来表现世界动荡不安,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诞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对战争的厌恶。

中国绝大多数战争文学与外国战争文学相比,外国文学撇开了传统写作手法,用荒诞的笔调、杂乱的章法来表现他们对现实生活的逃避,以悲观、颓废的方式来发泄对社会的不满。尤其是现实主义文学对二战的描绘、回顾、反思,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作品。不过也不能一竿子打死一棒人,只是中国绝大多数战争文学是那样的,造成中外文学这种不同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时

代特征、民族特征和阶级特征。任何一种文学的形成,都要受到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及时代风尚,占主要地位的审美观点和标准的影响;受到所属民族特殊的物质生活条件、文化传统、共同语言、心理素质的影响;受到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阶级意识的影响。由于作家在立场、世界观、生活经验、艺术修养、才能、气质都各自不同,因此,战争文学的风格也是多种多样,这是文艺的自身规律所决定的。

中外文学艺术比较复习材料

中外文学艺术比较复习材料 第一讲导论 中西艺术的基本差异 从总体上讲,中国艺术体现出强烈的写意性、程式化和整体感、运动感,追求内容与形式的高度和谐。西方艺术则体现出强烈的写实性、科学性和真实感,在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的同时,常常也表现出偏重形式的倾向。 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分别对中西艺术迥异的总体风格加以把握,那就是中国艺术的“写意”与西方艺术的“写实”。 具体体现为: 心物感应与模仿现实 中和婉约与激情奔放 抽象写意与具象写实 中西艺术比较的主要内容 中西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比较 中西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比较 中西语言艺术(文学)比较 中西表情艺术(音乐、舞蹈)比较 中西综合艺术(戏剧、电影、电视)比较 第二讲中西建筑比较 中西传统建筑的基本差异 木质材料为主;石质材料为主 梁柱式的弹性结构体系;拱券式的穹顶结构 优美的线条造型;崇高的立体几何造型 整齐灵活的平面布局;开放单体的空间格局 绚丽而淡雅的色彩;外观宏大冷峻理性简洁 丰富的雕塑装饰;室内装饰华丽繁琐细腻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建筑与自然的对抗 1.建筑材料差异 ?我国古代建筑普遍采用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 式。中国建筑也是世界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 ?西方建筑是以石为本位的建筑,与之相比较,中国的土木建筑具有温和、平缓、轻 捷、实用的艺术特征,表现的是一种入世的生活气息。而西方采用的主要材料都是冷而硬、厚而且沉、庞大的石块,追求的是一种高大、宏伟、神秘、威严和震慑的效果,体现的是一种弃绝尘寰的宗教出世精神。 ?中国传统建筑用木材,不追求其永久性,是非永恒的思想,是中国文化基础中非永 恒观决定的。而在西方,那里是石头的史诗,追求建筑的永久性。 2.建筑结构差异 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梁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此外,由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 西方建筑从古罗马开始就采用拱券结构来架构建筑同梁木结构相比: 1、拱券结构带来的大跨度的穹顶和拱顶可以形成很大的建筑内部空间,部分室外活

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

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 伦理性与宗教性(一) 1【单选题】西方文明主要是以(C)来重构古希腊罗马文明? A埃及文明 B伊斯兰文明 C希伯来文明 D阿拉伯文明 2【单选题】克尔凯戈尔把人类文化性的生存方式分为三种,其中最低级的是(B)? A政治的 B审美的 C伦理的 D宗教的 3【判断题】相较于中国文化,西方文化更侧重于审美性?(×) 4【判断题】在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中,相似的文学现象在不同文化结构当中尽管位置不同,它的价值和作用是类似的?(×) 伦理性与宗教性(二) 1【单选题】儒家的仁和基督教的博爱之间的差异在于,儒家的仁强调区分(B)? A地域联结 B等级秩序 C信仰对象 D经济阶层 2【单选题】(C)认为德性就是力量? A尼采 B黑格尔 C康德 D歌德 3【判断题】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上层社会主要受审美和伦理的影响,宗教的因素很少?(√) 4【判断题】墨家的伦理强调爱人若爱其身?(×) 伦理性与宗教性(三) 1【单选题】与基督教相比,儒家最大的特点是(C)? A阶级性与整体性 B阶级性与独立性 C合群性与整体性 D合群性与独立性 2【单选题】下列思想中,强调安于现实的富乐的是(C)? A基督教 B佛教 C儒家思想 D伊斯兰教 3【单选题】宗教最大的功能是(A)? A超越死亡 B慰藉个体的孤独情怀 C寻找希望 D提供帮助 4【判断题】儒家的教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宗教的作用?(√) 伦理性与宗教性(三) 1【单选题】斯宾格勒认为西方文化是一种(C)文化? A神曲

D荷马史诗 2【单选题】(D)将中国文化中反对不知餍足的追求极端化了?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3【单选题】儒家经典如《尚书》中出现的“上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与西方的概念类似 B是无限绝对的主宰 C是天人合一的文化表现 D指代人间实际的统治者 4【判断题】西方文化中“天”主要指代自然,而中国文化中“天”主要指代主宰?(×) 伦理性与宗教性(五) 1【单选题】(B)认为尼采是西方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 A萨特 B海德格尔 C胡塞尔 D德里达 2【单选题】下列任务中,对基督教进行了更为严厉批判的是(D)? A拜伦 B雪莱 C雨果 D尼采 3【单选题】尼采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基督徒,即为(D)? A尼采自己 B教皇 C马丁·路德 D耶稣 4【判断题】夏志清认为,中国的文学理念缺乏一种宗教信仰的阐释,使中国文学缺乏深度?(×) 泛审美主义与泛科学主义(一) 1【单选题】庄子哲学的伦理趋向是(C)? A礼 B法 C合 D分 2【单选题】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A)? A中国文化具有更突出的审美特征 B西方文化具有更突出的审美特征 C中国文化不具有科学特征 D西方文化不具有科学特征 3【单选题】儒家的伦理体系构建是由(A)开始的? A诗 B书 C礼 D乐 4【判断题】法国哲学家?美学家鮑姆嘉通被誉为“美学之父”?(×) 泛审美主义与泛科学主义(二)

中外文学比较与欣赏(小说篇)

中外文学比较与鉴赏 纵观中外文学小说,我最爱的莫过于艾米丽的《呼啸山庄》和沈从文的《边城》,我将通过对这两部小说的鉴赏,来对比中外文学在描述凄美爱情上的不一样。 《呼啸山庄》通过一个爱情悲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画面,勾勒了被这个畸形社会扭曲了的人性及其造成的种种恐怖的事件。整个故事的情节实际上是通过四个阶段逐步铺开的: 第一阶段叙述了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朝夕相处的童年生活;一个弃儿和一个小姐在这种特殊环境中所形成的特殊感情,以及他们对亨德雷专横暴虐的反抗。 第二阶段着重描写凯瑟琳因为追求传统的“人间的爱”而背弃了希斯克利夫,成了画眉田庄的女主人。她对希斯克利夫的爱,是源自于“他和我是同一块料子做的”。爱情从幸福的追求转变成自我的追求,只是“超人间的爱”。 第三阶段以大量笔墨描绘希斯克利夫如何在绝望中把满腔仇恨化为报仇雪耻的计谋和行动。最后阶段尽管只交代了希斯克利夫的死亡,却突出地揭示了当他了解哈里顿和小凯瑟琳相爱后,思想上经历的一种崭新的变化——人性的复苏,从而使这出具有恐怖色彩的爱情悲剧透露出一束令人快慰的希望之光。 在小说中,作者的全部心血凝聚在希斯克利夫形象的刻画上,她在这里寄托了自己的全部愤慨、同情和理想。这个被剥夺了人间温暖的弃儿在实际生活中培养了强烈的憎,亨德雷的皮鞭使他尝到了人生的残酷,也教会他懂得忍气吞声的屈服无法改变自己受辱的命运。他选择了反抗。凯瑟琳曾经是他忠实的伙伴,他俩在共同的反抗中萌发了真挚的爱情。然而,凯瑟琳最后却背叛了希斯克利夫,嫁给了埃德加·林顿。这是她自己在”人间的爱“和”超人间的爱“之间的徘徊和选择。在全书的结尾,是原野上的三块墓碑:林顿的墓碑,斯克利夫的墓碑,中间是既做妻子又是情人的凯瑟琳的墓碑。凯瑟琳的背叛及其婚后悲苦的命运,是全书最重大的转折点。凯瑟琳一死,斯克利夫这腔仇恨火山般迸发出来,成了疯狂的复仇动力。希斯克利夫的目的达到了,他不仅让亨德雷和埃德加凄苦死去,独霸了两家庄园的产业,还让他们平白无辜的下一代也饱尝了苦果。这种疯狂的报仇泄恨,悖于常理,但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恨,是爱的异化”。在女作家心中,对立的爱和恨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斯克利夫对整个人类的憎恨来自他的爱。而“爱”,是“恨”的归附。因此,爱和恨是互相对立的,又是彼此统一的。 《呼啸山庄》的故事是以希斯克利夫达到复仇目的而死告终的。他的死是一种殉情,表达了他对凯瑟琳生死不渝的爱,一种生不能同衾、死也求同穴的爱的追求。而他临死前放弃了在下一代身上报复的念头,表明他的天性本来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变得暴虐无情。这种人性的复苏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闪耀着作者人道主义的理想。它一反同时代作品普遍存在的伤感主义情调,而以强烈的爱、狂暴的恨及由之而起的无情的报复,取代了低沉的伤感和忧郁。它宛如一首奇特的抒情诗,字里行间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和狂飙般猛烈的情感,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希斯克利夫的到来,使一个家庭失去了平衡,失去爱的亨德雷自然会不满,我们不必要一个小孩子去宽容,世上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宽容呢?随之而来的是一连串的报复:亨德雷对希斯克利夫,希斯克利夫对亨德雷和林顿。佛曰;冤冤相报何时了。哈里顿成了亨德雷的牺牲品,伊莎贝拉成了林顿的牺牲品。只是因为仇恨,希斯克利夫甚至宁愿看着自己的儿子一天天接近死亡,最终死去,仇恨已将他完全控制。当然,他也有爱,对凯瑟琳的爱。彼此相爱的没能在一起。爱与恨之间,有时那样遥远,有时却又那样接近。在爱与恨的选择中,希斯克利夫不是个悲剧,无法想像,当他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与对凯瑟琳的向往时,他是多么得痛苦。但最后的他是幸福的——当他笑着死去时——他也应该由恨而得到了解脱。山坡上有三座坟墓:凯瑟琳在中间,一边是林

中外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fd16044576.html, 中外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外文学比较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论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外文学比较的关系. 《安康学院学报》.2014年6期.朱云. [2].19492000中外文学比较史. 《江苏社会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7年6期. [8].湖南外国文学研究三十五年.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6期.吴正锋. [9].苏曼殊的比较文学研究及其特点.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5年4期.袁荻涌. [10].中外文学作品比较中的"文化"问题. 《海外英语(上)》.2015年8期.邱佳. 二、中外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梦想在泥泞中放飞:自由·自觉·自卑·自毁——老舍与曹禺比较研究. 作者:王俊虎.中国现当代文学兰州大学2008(学位年度) [2].中外网络文学比较分析.被引次数:11 作者:张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陕西师范大学2006(学位年度) [3]“撒种在荆棘”——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文化关系研究. 作者:杨世海.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湖南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 [4].中小学语文中外同题材文本比较教学研究.被引次数:2 作者:李军飒.学科教学(语文)河南大学2011(学位年度) [5].中外“小城”文学的审美特征及叙事模式初探.被引次数:1 作者:王骁勇.中国现当代文学兰州大学2009(学位年度) [6]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和80年代小说研究.被引次数:2 作者:方贤绪.中国现当代文学苏州大学2003(学位年度)

中外文学比较

一、简答题 1.中外神话分别体现了哪些民族精神? l 西方的神话中,赞美崇拜的不是救苦救难的“德者”,而是叱咤风云的“力者”。而“力”的最高形式是战争。(王位都是通过战争取得的,而不是“禅让”。神是征服世界。这种力有双重含义:一是战场的英雄,二是赛场上的运动员。)(在斯巴达城邦里,生下来的婴儿如果体质过弱或残疾的,就要被处死)(英雄观、战争观,一定要经历艰难险阻) l 中国则是三皇五帝式得圣德。中国神话中的神为人们所称赞的是因为他们锲而不舍,救世拯民的努力以及熔铸在精神品质中的“德行”。 l 西方是“崇力”,中国是“崇德”。中国神话中创世女娲、天辟神盘古、夸父、文化英雄神农、后羿、治理水的大禹,他们为了整体的利益毫无顾虑的做出自我牺牲,成为美德与贤能的化身。(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致使妻子变成了石头) l (西方的神缺少“伦理”,而中国的神是缺少“性”,这些神几乎是没有亲人,就算是有家庭也会为了社会责任而置之不顾)(性:兄妹的结合,是为了人类的繁衍而不是为了性欲的满足)。 2.对照一下中外创世神话,谈谈其异同和影响。 创世、造人:是关于宇宙是怎么来的、人自身又是从何而来这一重大话题的想象 异: 伏羲女娲与亚当夏娃神话是地处亚洲两端的古代华夏民族和古希伯莱人的神话。在故事建构上它们有着相同的叙事模式和视角。 在文化身份上,伏羲女娲神话代表着农耕文明,亚当夏娃神话表现为游牧文化; 在哲学意义上,伏羲女娲神话反映着东方阴阳和谐、人本主义精神,而亚当夏娃神话则显示着西方二元分立的哲学思想; 在美学追求上,伏羲女娲神话流溢着宁静空灵之美,亚当夏娃神话则激荡着悲壮理想之情。 中国人讲究群体意识、团队精神——女娲造人,一造一大群,形成中国人的群体意识,不提倡独来独往,难以忍受孤独。 中西思维方式不一样,西方是“of”的方式,我们是“的”的方式。“的”就是小的从属于大的,“of”首先关注个体。上帝造人首先造出亚当和夏娃,都是有名有姓的,而我们的女娲造人一搅就一大群。 影响: 由此可见,这众多的创世神话中,既有其共同性,也有其差异性。世界之初,世界基本都是一片混沌,一切黑暗被黑暗所掩盖,不能分辨其根源。也许就像《旧约》所描述:“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但它又不尽相同,有的是多神论,有些是一神论;有些是自然的神,有些是纯精神的神;有些是力量型的神,有些是意志型的神;有些神与人同形同性,有些神与人同性而不同形;有些是世界本身的自然的象征,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心理差异 宗教和哲学是中西方在审视文化方面分歧的主要来源,儒、佛、道、 释合为一体的东方文化一直影响着中国人,中国人最原始的认知在于 悟自身,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出发,儒家的“仁”、道家的“道”、释 家的“空”是它的思想核心。而西方文化是以基督教教义为思想核心,它包含一种彻底的批判性。西方文化认为获取和解脱在于乐园和天国,而中方文化则认为是幻想和期待。以中西两方著名的两个文学作品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朱 丽叶的结局是可怕的毁灭,是到天国去团聚,这种解脱同时也消除了 两个家族的仇恨和积怨。而汤显祖笔下的男女主人公梦中钟情,死生 离合,冲破束缚,天人合一。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中外人都渴望的文学 最终结局,但就这俩个具有深沉的历史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来说,同样 的悲剧却有着不同样的认知差异。在西方文化中悲剧和喜剧源于不同 的认知理念,往往悲剧是主要的文学研究对象,它处在高高在上的一 种位置,在一个人物,一件事情的悲剧中体现大自然的崇高,体现人 类的伟大,这样的结合在西方文化中叫做悲剧性。而喜剧是“从逆境 与恐怖开始,但以幸福、欢乐与充满魅力的情调结束。”喜剧经常以 卑微的角度来展开事件,叙述主人公的日常琐事。 虽不能算做是轻视,但多数的西方作品中喜剧惯于发生在小人物身上,而大悲大爱的主人公往往发生在帝国和英雄之中。人们也在不知不觉 中更加青睐悲剧多于喜剧。西方人推崇悲剧的重要原因是悲剧庄严肃 穆的气氛,认为悲剧的本质是崇高、美、神圣的体现。正因如此,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莎士比亚并没有满足于罗、欧在现实生活中 的结合,而是赋予了他们更重大的使命,让他们以自身的完全毁灭来 换取最后的反抗,以自身的生命来同封建家族势力搏斗,直至流完最 后一滴血。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一个典型的带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悲 情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特征.杜丽娘身居官衙之中,单调 的生活迫使她在虚幻中寻找自己的所渴望的自由和爱情,却因现实本

中外文学比较与欣赏(诗歌篇)

中外文学比较与鉴赏 自古以来,诗歌是表达作者情绪和艺术精神表达最好的载体。下面我讲通过比较纳兰容若的诗词风格与雪莱最著名的《西风颂》来探寻中外抒情诗人的相同与差别。所谓文学的审美理想是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自觉遵守的诸种创作标准与价值追求。文学创作是极为复杂的精神活动,作家的各种知识、观念、情感、意愿都要参与其中,社会生活的各种普遍原则、规定、习惯、风俗也会通过作家的意识而参与其中。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看,中外文学的审美理想既是相似的,又各自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纳兰容若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加之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对职业的厌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在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其多。首先其别业就名为“渌水亭”。无论目前关于渌水亭所在地点的争议怎样,无论它是在京城内什刹海畔,还是在西郊玉泉山下,亦或在其封地皂甲屯玉河之浜,都没能离开一个水字。是一处傍水的建筑,或是有水的园囿。对于水,纳兰性德是情有独钟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水认作有生命的物质,认为是有德的。并用水之德比君子之德。滋润万物,以柔克刚,川流不息,从物质性理的角度赋与其哲学的内涵。这一点被纳兰性德这位词人尤为看重。 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对荷花的吟咏,描述很多。以荷花来比兴纳兰公子的高洁品格,是再恰当不过的。出污泥而不染是文人雅士们崇尚的境界。它起始于佛教的有关教义,把荷花作为超凡脱俗的象征。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梅、竹、兰、菊“四君子”和松柏、荷花等人格化,赋予人的性格、情感、志趣,使其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意蕴。郑板桥的竹、金农的梅、曹雪芹的石,都成了寄托文人心态、情感的文化图腾。而纳兰性德却认定了荷花。他的号为楞伽山人,有禅缘者,看重荷花,更在情理之中。 《西风颂》雪莱“三大颂”诗歌中的一首,1819年8月,曼彻斯特八万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反动当局竟出动军队野蛮镇压,制造了历史上著名的彼得卢大屠杀事件。雪莱满怀悲愤,写下了长诗《暴政的假面游行》,对资产阶级政府的血腥暴行提出严正抗议。法国自拿破仑帝制崩溃、波旁王朝复辟以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广大人民正酝酿着反对封建复辟势力的革命斗争。拿破仑帝国的解体也大大促进了西班牙人民反对异族压迫和封建专制的革命运动.面对着欧洲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革命形势,雪莱为之鼓舞,为之振奋,诗人胸中沸腾着炽热的革命激情。这时,在一场暴风骤雨的自然景象的触发下,这种难以抑制的革命激情立刻冲出胸膛,一泻千里,化作激昂慷慨的歌唱。这时诗人正旅居意大利,处于创作的高峰期。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骄傲、轻捷而不驯的灵魂”的自白,是时代精神的写照。诗人凭借自己的诗才,借助自然的精灵让自己的生命与鼓荡的西风相呼相应,用气势恢宏的篇章唱出了生命的旋律和心灵的狂舞。诗共分5节,每节的韵脚安排是:aba,bcb,cdc,ded,ee,前3节写“西风”。那狂烈的西风,它的威力可以将一切腐朽的生命扯碎,天空在它的呼啸中战栗着。看吧!那狂暴犹如狂女的头发,在天地间摇曳,布满整个宇宙;那黑夜中浓浓的无边际的神秘,是西风力量的凝结;那黑色的雨、冰雹和火焰是它的帮手。这力量足以打破一切。在秋天,西风狂暴地将陈腐的生命吹去,以横扫千军之势除去没有生机的枯叶,吹去那痨病似的生命。然而,它没有残杀一粒生命。它要将种子放进冬天深深的心中,在那里

中外比较文学阅读书目

比较文学经典要著研读参考书目 1、梵·第格亨著、戴望舒译:《比较文学论》,商务印书馆,1936 2、基亚著、颜保译:《比较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3、威斯坦因著、刘象愚译:《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4、约斯特著、廖鸿钧等译:《比较文学导论》,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 5、布律内尔等著、黄惠珍与王道男译:《何谓比较文学》,上海社科出版社,1991年 6、谢弗雷著、冯玉贞译:《比较文学》,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7、乐黛云等著:《比较文学原理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8、李达三、罗钢主编:《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9、谢天振著:《译介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10、钱钟书著:《管锥编》,中华书局,1979 11、乐黛云主编:《中西比较文学教程》,高教出版社,1988年 12、曹顺庆著:《中外比较文论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13、迈讷著、王宇根等译:《比较诗学》,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14、刘若愚著、田守真等译:《中国的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15、弗里著、朝戈金译:《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16、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17、约翰 J?迪尼、刘介民主编:《现代中西比较文学研究》(1、2)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18、刘介民《中国比较诗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19、艾布拉姆斯《镜与灯》郦稚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20、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三联出版社,1984年。 21、叶维廉《中国诗学》三联书店1992年 22、季羡林著《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中外家庭主题文学作品的一些比较

家庭主题下中外文学作品的一些比较 主体学主要探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作家对相同或相似主体,题材,情节,人物典型的不同处理,重点在于研究对象的外延。家庭是一个古老的文学主题。从原始的神话传说到当代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一代代文人墨客孜孜不倦地向世人讲述着家庭的故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通过家庭这个窗口来展现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这种手法一直为中外作家所青睐。当然由于社会历史传统的差异,家庭在各自文化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中外作家在对相同主题的把握上又会现实出一些不同的特点。本文主要涉及讨论的几部中外家庭主题的文学作品,西方的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少年》和《卡拉马佐夫兄弟》,托尔斯泰的的《安娜·卡列尼娜》(1877)、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国的《红楼梦》,《家》等,都是中外作家积极运用家庭主题的经典之作。下面就具体分析下中外作家,运用家庭主题的一些特点。 一,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家庭主题。 (一)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偶合家庭 家庭自婚姻始。婚姻不仅是两性问题,而且涉及家族和集团的繁衍、维系、巩固、发展,是人们为了赓续正常的社会生活而采取的一种社会行为。因此,社会常立下种种禁忌、规则来作为指导婚姻的范式。而陀氏笔下的家庭却是偶然凑合的产物,它的成立具有非范式的特性。其表现如下: A,夫妻两人“根本没有什么爱情”。男性主子使用权力占有自己的女奴,本是封建社会统治者婚姻的合乎范式的补充,而主子为了一时冲动而把自己同一个本不相爱的女奴拴在一起,以致构成事实上的婚姻家庭,则是偶然的,它既不符合旧的、又有悖于新的婚姻范式。《卡拉马佐夫兄弟》中费多尔的两次婚姻一也都出于偶然,成于蹊跷。费多尔的第一次婚姻建立在富家小姐阿杰莱达的浪漫奇想之上。阿杰莱达并不是为了爱情,而仅仅是因为不愿用极安静极寻常的方式嫁人,就与食客兼小丑的费多尔私奔了。他的第二次婚姻则是索非亚的窘困生活促成,她身为养女,“呆在女恩人的家里,本来就不如投何死了的好”,于是慌不择主地投向了费多尔。婚姻范式反映出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社会存在的需要。社会用它来指导择偶,控制婚姻,以维持社会正常的代际传递和社会阶层、社会集团内部的正常整合。婚姻是家庭的起点,只有依照婚姻范式成立的家庭,才能成为那个社会中正常或“美满”的家庭。而偶合家庭成立的非范式性就决定了它必然是病态的、残破的。名.反常态的人际关系。 B,缺少家庭成员之间那种天然的内聚力。在种种人际关系中,家庭关系是最为紧密的。家庭成员间不仅存在经济上的合作关系,政治上的利害关系,而且还有天然的血缘联系。他们朝夕相处,空间距离最近,情感交流最多,相互影响最深:均为其他人际关系不能比拟。这一切决定了家庭有一种天然的“内聚力”。尽管这种“内聚力”的表现形式和社会作用各有不同,它既可以是英雄之家的志同道合,前仆后继;也可以是竹篱茅舍的齐心协力,和衷共济;还可以是魔窟鬼穴的杭涤一气,狼狈为奸,但都是行为上的高度一致,本质上的有机统一。而在偶合家庭中,这种“内聚力”却丧失殆尽了。而维尔西洛夫和卡拉马佐夫的家庭成员从未协同一致地干过一件事(哪怕是坏事》。“内聚力”的强弱是衡量家庭人际关系远近亲疏的重要尺度。“内聚力”的消失,标志着偶合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已大悖常情,大逆常理。 C,失功效的家庭职能 家庭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担负许多重要职能,如经济、教育等。偶合家庭则不然,

中外图像诗比较研究

中外图像诗比较研究 ●雄风 中国是一个诗国,有三、四千年的诗歌历史。诗歌的数量难以记数,诗歌的形式丰富多彩。图像诗,便是其中的一种。图像诗又称图案诗、具象诗或视觉诗,它是一种把词语、诗行按某一图案或形状排列而成的诗,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诗歌形式。 中国古代就有很多著名的图象诗,有其特有的趣味性、文学性,精巧的谋篇构思,高妙的文字技艺,令人叹为观止。但它们的形式相对单一,一是绘图填文成诗,二是文字排列具象成诗。前者如盘中诗、酒壶诗、梅花形诗等,后者如三角诗、宝塔诗等。 其一《盘中诗》(以下几首图像诗均引自网络): 全诗共一百六十八字,四十九句,二十七韵,诗中多伤离怨别之辞。阅读时从中央起句而至四周四角,宛转回环,属回文诗一类。

相传《盘中诗》为汉代苏伯玉之妻所作。苏伯玉赴蜀久而不归,其妻居于长安,她运用巧思制成?盘中诗?以叙相思之情。诗曰: 山树高,鸟啼悲。泉水深,鲤鱼肥。空仓雀,常苦饥。吏人妇,会夫稀。出门望,见白衣。谓当是,而更非。还入门,中心悲。北上堂,西入阶。急机绞,抒声催。长叹息,当语谁。君有行,妾念之。山有日,还无期。结巾带,长相思。君忘妾,未知之。妾忘君,罪当治。安有行,宜知之。黄者金,白者王。高者山,下者谷。姓者苏,字伯玉。人才多,知谋足。家居长安身在蜀。何情马蹄归不数。羊肉千斤酒百科。令君马肥麦与粟。今时人,智不足。与其书。不能读。当从中央周四角。 其二《酒壶诗》: 这首?酒壶诗?,引自1902年史密斯在上海编印的《中国的谚语和常用俚语》一书。它虽近乎文字游戏,却富有奇巧之趣。酒壶的壶口部分是四个五字句,头三句的第一个字,采用了字谜和谐音的手法,

比较中外文学作品中的骂

1.《三国演义》 在小说第九十三回,写到魏主曹睿太和元年,蜀兵复出祁山,军临渭水之西。睿拜曹真为大都督,命郭淮为副都督,王朗为军师——朗时年已七十六岁矣,曹真命大军来到长安,过渭河之西下寨,真与王朗、郭淮共议退兵之策。朗曰:“来日可严整队伍,大展旌旗,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自退。” 如此三言两语,已足见王朗夜郎自大、自命清高、目空一切的傲慢形象。大军之前夸下海口,众人拭目以待,王朗到底有何能耐,从而为下文撞死马下埋下伏笔。 且看王朗及孔明之言: 朗曰:“久闻公之大名,今幸一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无名之兵?” 孔明曰:“吾奉诏讨贼,何谓无名?” 朗日:“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曩自桓、灵帝以来,黄巾倡乱,天下争横。降至初平、建安之岁,董卓造逆,傕、汜继虐;袁术僭号于寿春,袁绍称雄于邺土;刘表占据荆州,吕布虎吞徐郡;盗贼蜂起,奸雄鹰扬,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百姓倾心,四方仰德,非以权势取之,实天命所归也。世祖文帝,神文圣武,以膺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临万邦,岂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欲比于管、乐,何乃强欲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

耶?岂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腐草之萤光,怎及天心之皓月?公可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孔明在车上大笑曰:“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吾有一言,诸军静听:昔日桓、灵之世,汉统陵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牌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人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继统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王朗听罢,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 后人有诗赞孔明:兵马出西秦,雄才敌百万。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诸葛亮仅凭三寸之舌将一个在军前自命不凡、耀武扬威、目空一切的王朗活活骂死,这正是攻其不备,切中要害,揭其短也。王朗初举孝廉人仕,却反助逆贼。古代人最重忠君之义。而孔明从一开始便命中要害,使王朗无言以对;紧接着顺势而下,摆出咄咄逼人的架势:“天下之人,愿食汝肉……”,

中西文学比较分析

中西悲剧审美差异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比较研究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生活在人类历史得同一时代,都就是十六世纪最伟大得戏剧家。汤显祖得代表作品《牡丹亭》与莎士比亚得《罗米欧与朱丽叶》被称为中西方戏剧史上最绚丽得两朵奇葩,绽放在几百年得艺术舞台上。两部巨著描述得都就是一对青年男女为追求自己得爱情而做得一系列抗争。两部诞生在不同历史土壤与文化土壤中得作品,在许多方面有着众多相似之处,诠释着人类共同美好情感;同时也存在着差异,折射出中西文化在诸多方面得不同。在几百年得历史长河中,研究《牡丹亭》与《罗米欧与朱丽叶》得学者众多,在这些学者与专家当中,更多人仅单独就某一作品进行研究,做二者比较研究者相对较少。做比较研究者多侧重爱情故事、哲学思想、艺术形式或舞台技巧等不同角度。从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与审美心理差异角度研究者与作品明显不足。笔者力图通过研究两部巨著,透视与折射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与审美心理差异。这一研究对我们理解与研究中西方戏剧文化,进行中西方文化交流有着重要得推动意义。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法从三个方面探讨两部作品中反映出得中西方不同得审美文化。一方面,通过比较得出东西方具有审美价值取向差异。西方追求人性至上,而东方则崇尚礼理至上;在悲剧人物得选择方面,西方悲剧侧重于高贵得英雄人物,突出主人公昂扬得斗志,东方悲剧侧重于地位低下得善良弱小得人物尤其就是女性作为悲剧得主人公;在对美得基本观念上,西方人求真务实,她们认为悲剧得本质就是美与真得体现,而东方人则追求美与善。 第二方面,通过研究得出东西方审美心理差异,表现在审美意象上,同样就是表达爱情悲剧,西方人常用阳台或雷、电、光等自然界中较为剧烈得意象。东方则采用后花园、优美得亭台楼阁、牡丹、柳枝等较为温与之物作为审美意象;在对悲剧结局得期待方面,西方人追求一悲到底。而东方人则喜欢大团圆得结局,即使就是悲剧也要加上一条欢乐得尾巴。西方得爱情悲剧受骑士精神得影响,主人公充满阳刚之气,而中国得爱情悲剧中男主人公通常就是文弱书生,即才子佳人得爱情模式;在爱情表达方式上,东方爱情表达含蓄、委婉,西方则热情、奔放。 第三方面,从审美形式上对两部作品进行分析。在结构上、《罗米欧与朱丽叶》非常紧凑,而《牡月亭》则舒缓。在语言方面,《罗米欧与朱丽叶》语言壮美,而《牡月亭》得语言则就是十分优美。 论《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情趣理”得冲突 中西戏剧史上有着数不清得奇珍异宝。但在表达爱情力量得伟大、抨击封建俗礼得虚伪方面,却有着很多相似得作品,其中得《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堪称16世纪末期爱情悲剧中得“双生花”。《牡丹亭》凭借着冲破封建礼教牢笼得“至情”力量,打动了古今中外得无数读者。《罗密欧与朱丽叶》创造出一段在封建家长专制下无所畏惧得爱情故事,触动了每个读者得心灵,从而情不自禁地将悲伤延续。虽然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并不处于同一创作空间,但就两部作品而言,从作家得生活时代到文学思想,从作品得主题展现到情节设置,都有着惊人得相似之处。也就就是说无论从主观思维还就是客观环境出发,它们都存在着可比性。尤其就是两部作品中不约而同出现得“情越理”得冲突,更值得深究。本篇论文拟立足两部作品文本,运用比较文学中平行比较得方法,分五部分系统探讨两部作品得“情越理”冲突得异同,且重点研究造成这种异同得原因。第一部分为绪论。详细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关于两部作品研究得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得研究论题,并概述本文得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阐述“情越理”得相关概念。第二部分为类同性与异质性分析。通过对两部作品及作家文学背景、创作主题两方面得比较来分析

中外文学名著中的悲剧色彩对比

中外文学名著中的悲剧色彩对比 D文化类 姓名:王瀛 班级:0941 学号:2012091115

中外文学名著中的悲剧色彩对比 王瀛 (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2-941班,哈尔滨市,150001) 摘要:悲剧作为重要的文学形式,在表达人物个性,描绘社会风貌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历史文化不同,中外名著中的悲剧色彩存在很多差异,通过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认识西方文化,风土人情,并且在与中方的比较中进行取长补短,找到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优点和缺失,今后正确引导社会文化氛围。关键字:悲剧色彩;中外名著;异同点 中外文学名著中的悲剧色彩对比 Tragic contrast of Foreign Literature Wang Ying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lass of 12-941,Harbin, Heilongjiang Province,150001,China) Abstract:Tragedy as an important literary form, expressing personalities, depicting the social scene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However, due to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resence of foreign classics tragic lot of differences, by understanding these differences can help to understand Western culture, customs, and be compared with each other in Chinese, find Chinese literature and missing the advantages of the future correctly guide public culture. Key words:Tragedy; foreign classic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一、悲剧的概述 (一)悲剧的定义 悲剧作为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戏剧创作的主要载体之一,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 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公们多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它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与丑陋,从而激起观看者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改造思想情操的目的。著名思想家鲁迅曾经对悲剧有一句精辟的概括:“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二)悲剧的历史 悲剧起源于古希腊,由酒节祭祷仪式中的酒神(狄奥尼索斯)颂歌演变而来,是整个西方戏剧的起源。古希腊著名悲剧有《被束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美狄亚》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戏剧家们,把悲剧艺术推向高潮。在我国,也涌现了大批悲剧作品,如元杂剧《窦娥冤》、《桃花扇》,传统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都是悲剧定义下的悲剧作品,其实每部著名的文学作品中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悲剧色彩,他们或为生活彷徨,或为家庭担忧,或为工作劳苦,最终都倒在命运的车轮下,不知是喜是悲的走完人生之路。 本文主要通过比较列夫·托尔斯泰所著《复活》,雨果所著《巴黎圣母院》和曹雪芹所著《红楼梦》来展示中外著作中的悲剧异同点。 二、悲剧主要代表作品简述及评论 (一)《复活》 《复活》是十九世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取材真是故事,描写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马洛斯娃,是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妓女,因涉嫌谋财害命而收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

知到 中外比较文学史课后答案

第一章单元测试 1、问题:跨文化研究应该既要注意它的文化之间的差异,但是更多的要注意差异下面之间能够沟通不同文化之间一些__的方面。 选项: A:本土性 B:政治性 C:共同性 D:社会性 答案: 【共同性】 2、问题:要使一个文学经典成为世界上流通的文学经典,要采用__的语言。 选项: A:世界范围内流通的 B:使用人数最多的 C:历史最为悠久的 D:书写最为简便的 答案: 【世界范围内流通的】 3、问题:比较文学从19世纪到20世纪,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在当前都还是一个以西方为中心的一个学科,而__是当代的学者非常重要的一个认识。 选项: A:超越西方中心主义 B:超越东方中心主义 C:继续西方中心主义 D:形成东方中心主义 答案: 【超越西方中心主义】 4、问题:17、18世纪以及近代所有西方人都认为自己的文化非常发达,他们是文明的代表,非西方则是落后的。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错】 5、问题:世界文学是一个固定的概念。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错】 6、问题:哈佛大学的大卫·丹穆若什在他的《什么是世界文学》一书中认为,超出本国的语言和文化传统,在世界上更广泛的范围内流通的作品,才是世界文学的作品。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7、问题:做一个好的比较文学学者,既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8、问题:差异是使一个文化具备其独特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没有文化差异就没有独特的文化。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9、问题:哈佛大学的大卫·丹穆若什在《什么是世界文学》中认为世界文学是__。 选项: A:世界各国文学的总和 B:世界范围内流通的文学 C:西方经典文学 D:非西方经典文学 答案: 【世界范围内流通的文学】 10、问题:___是使文学作品能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通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 选项: A:翻译 B:文学批评 C:学术著作 D:原著出版 答案: 【翻译】 第二章单元测试 1、问题: 爱默生所引领的_____,是一场思想与文化的解放运动,被誉为美国的文艺复兴。 选项: A:浪漫主义运动 B:超验主义运动 C:垮掉派运动 D:反文化运动 答案: 【超验主义运动】 2、问题: _____被美国林肯总统称为“美国精神的先知”、“美国的孔子”。 选项: A:白璧德 B:爱默生 C:惠特曼 D:庞德 答案: 【爱默生】 3、问题: 儒家的道德理想和生活方式与超验主义_____的主张是不谋而合的。 选项: A:重物质轻精神 B:重物质轻文化

中外上古文学比较

中外上古文学之比较 上古时期(原始社会末期—公元5世纪后期) 1、远古时期 2、先秦时期: 商(公元前16世纪)、西周;东周(春秋、战国) 3、秦、汉 4、魏、晋(公元420年)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及其以前】 中国文学 一、远古时期 口头文学: 原始歌谣:表现原始狩猎生活的《弹歌》(《吴越春秋》),反映丰收愿望的《蜡.zhà辞》(《礼记》)。 古代神话:女娲补天(《淮南子》),夸父追日(《山海经》),精卫填海(《山海经》);。 传说故事:黄帝战蚩尤(《山海经》),后羿射日(《淮南子》),尧舜禅让(《尚书》),鲧禹治水(《山海经》)。 神话是纯粹的幻想和虚构,传说却是有一些历史事实的影子。 当时无文字记载,为口头文学,散见于先秦典籍。

文字的产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文学由口头走向书面化的起点。相传黄帝时仓颉.jié造字,《荀子》《韩非子》里都有“仓颉作书”的记载。甲骨文是现在能见到的较早的我国文字。甲骨文在殷墟出土,又名“殷墟文字”;它是刻写在龟壳和兽骨上的图画文字,故又名“契文”、“龟甲文字”;这些文字与占卜吉凶有关,故又名“卜辞”。甲骨文以象形字为主,还有形声字、会意字。 汉字有“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汉字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甲骨文(殷商)—钟鼎文(商周)—石鼓文(又名“大篆”,已失传;周秦)—小篆(秦,“书同文”)—隶书(汉时通行,此时又有连笔速写体“草书”)—楷书(汉末出现)—行书(魏晋流行)。 二、先秦时期(一) 【商(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 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叙事文字,为散文的萌芽; “盘庚”篇(保存于《尚书·商书》)已初具散文的形式,可算是最早的历史散文; 1、《诗经》(《诗》《诗三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起源。收录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前后500多年间的诗篇,汇编成

中外文学比较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360docs.net/doc/fd16044576.html, 中外文学比较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外文学比较论文选题参考 1、文化视域中的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从《中外文学比较史1898-1949》谈起 2、观照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性视阈——评朱栋霖主编的《1949—2000中外文学比较史》 3、《1949-2000中外文学比较史》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 4、“世界文学”眼光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评朱栋霖主编《中外文学比较史》 5、评范伯群、朱栋霖主编的《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 6、评《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 7、《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简评 8、《二十世纪中外文学比较史》正在编写中 9、中外文学跨文化比较 10、论跨文化研究的视角 --兼评曹顺庆《中外文学跨文化比较研究》 11、中外文学园地中的两株奇葩——艾芜与梅里美小说创作比较 12、跨文化视野下的新创获——评《中外文学跨文化比较》 13、中外文学的比较与共生 14、试用精神分析理论比较中外文学作品 15、中外文学作品的思想意义比较 16、文化生态视角下中外文学互译差异比较 17、中外文学杀子故事之比较 18、浅谈中外文学的比较与共生

https://www.360docs.net/doc/fd16044576.html, 19、中外文学作品比较中的"文化"问题 20、中外文学作品比较中的“文化”问题管窥 二、中外文学比较论文题目大全 1、从文学名著到时尚影视——《名著的影视改编》和《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比较谈 2、中外文学作品比较中的“文化”问题 3、中外文学翻译中的语言风格之比较 4、中外文学翻译中语言风格差异比较 5、中外文学中两类儿童形象比较 6、中外文学“边缘人”形象比较研究 7、中外文学因缘 : 戈宝权比较文学论文集 8、中外文学“复古运动”比较论 9、女性哀歌——中外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比较鉴赏 10、中外文学中的经典女性形象之比较——以《诗经》和《威尼斯商人》为例 11、《女神》与中外文学作品及文艺思潮之比较 12、中外文学中的凄美爱情观比较——以《呼啸山庄》《边城》为例 13、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 14、中外比较文学名著导读 15、中外比较文学译文集 16、二十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与比较文学学术空间的拓展 17、中外文学作品中“红”词群的意义比较 18、比较文学主题学研究在中外文学教学中的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