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地下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地下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地下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地下水作为主要饮用水和农田灌溉水,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近年来地下水的污染不断加剧,石油泄漏、农药化肥流失和工业废弃物的处置不当,无时无刻不在加重地下水的污染趋势。其中硝基芳香烃作为一种单环芳香族化合物更难降解且毒性更强,而纳米材料具有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反应活性高的特点,对于多种环境污染物都有良好的去除能力,利用合适材料改性后的纳米颗粒克服了自身容易团聚的不足,使颗粒比表面积和反应能力大大提高,因而获得了更大的应用价值,对硝基芳香烃有更好的降解作用。使用蔗糖改性的纳米铁粉还原硝基苯对污染的土壤进行治理具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字:地下水污染原位反应带纳米铁改性

1 引言

自20世纪中期以来,地下水污染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其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地下水污染风险预测评价,地下水污染调查监测与分析,地下水污染控制修复,地下水污染防控管理决策等方面。其中,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作为治理地下水污染保护地下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的直接有效手段,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

本领域发文数量最多的是纳米技术,其次为生物修复技术、自然衰减技术、原位氧化技术和渗透反应格栅技术。从文献发表数量的变化趋势来看,自然衰减技术、原位氧化技术和渗透反应格栅技术近年来发文数量基本保持稳定,说明该类技术的理论研究已较为成熟,而纳米技术的发文数量自2006年起呈快速增长的趋势,说明该技术为本领域现阶段研究的重点。根据美国超级基金修复项目报告的统计结果[1],原位修复技术( 包括生物修复、化学修复、空气扰动等)监测自然衰减和抽出处理为美国目前应用数量最多的技术类型,其中,抽出处理及监测自然衰减的使用量在近年来逐渐下降,而原位修复技术( 以生物修复、化学修复、纳米技术等为代表)的使用数量稳步增长,表明原位修复技术为今后研究和应用的重点。

3 地下水有机污染常用修复技术

○1异位修复方法

抽取处理技术是去除有机物污染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修复方法,该技术是利用地面抽出系统将污染地下水抽出,然后选择合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对抽出液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地下水可回灌或直接排放。抽取处理技术虽应用广泛,但由于含水层中污染物的反向扩散,会使修复过程出现浓度拖尾,导致修复周期较长,采用这种方法修复地下水有机污染至其达到健康标准,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数百年[2]。异位修复方法需要开挖土体或抽取地下水,因而修复成本较高,且该过程受污染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和污染范围的限制,对复杂含水层无法进行有效的修复。

○2原位修复方法

(1)原位氧化技术

原位氧化技术(In Situ Oxidation,ISCO)是将芬顿试剂、过氧化氢、高锰酸盐等强氧化剂注入到地下环境,与污染物发生氧化反应,将其氧化为无害物质或危害性较小的稳定性化合物。该技术通常用于污染源的修复,具有反应速度快、操作简单、修复成本低等优点,2005~2008 年间,美国有近 40 个超级基金限。

(2)原位冲洗技术

原位冲洗技术(In situ flushing)是根据污染物种类性质,选择合适的冲洗液注入污染区域,污染物在水流的作用下进入到冲洗液中,或直接与冲洗液发生化学反应,从而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在污染区域下游,将含有污染物与冲洗液的地下水抽出后进行地表处理或者再利用。常用的冲洗液类别包括水、酸性溶液、还原剂、螯合剂和表面活性剂等。该技术多用于污染源污染物的去除,而对于溶解性和挥发性污染羽的修复效果不理想。

(3)原位热处理技术

原位热处理技术(Thermal treatment in situ)是采用直接或间接的加热方式对污染土壤或地下水进行加热,使有机污染物被破坏或挥发的处理过程,转化为气相的污染物质通过收集井抽出后进行废气处理。原位热处理技术多用于非水相液体(NAPLs)污染物的去除,加热方式通常采用电阻加热、射频加热、热传导和注入热水、水蒸气等。相对于异位处理技术,原位热处理可大大节省工程成本,但是修复时间相对较长,且受地下土壤及含水层性质影响较大,修复效果

具有不均匀性。

(4)原位空气扰动技术

原位空气扰动技术(Air sparging)是通过将新鲜空气注入到饱和地层中,污染物挥发进入气相,并在空气的携带下逐步上升进入包气带,再利用抽提井对气相污染物进行收集,从而达到修复目的。该技术具有高效、易操作、对周围环境干扰小的特点,因而被认为是去除饱和污染地下水和土壤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最有效方法。但该技术不能在承压含水层中使用,且修复效果受非均质介质影响明显,大量空气的注入也存在导致污染羽范围增大的风险。

(5)土壤气相抽提技术

土壤气相抽提(Soil Vapor Extraction,SVE)也称“土壤通风”或“真空抽提”,是针对地下包气带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修复的一种原位修复技术。一般是利用真空设备对包气带中气体进行抽提,空气在负压作用下流经污染土壤,并携带污染物质向上运动,经抽取装置抽出后进行地面处置。

(6)可渗透反应墙技术

可渗透反应墙技术(Permeable Reaction Barrier,PRB)兴起于 20 世纪 90年代,是在地下水污染的下游设置一个充填反应材料的原位处理墙,污染地下水在流经反应墙的过程中,污染物质被反应材料降解或固定,从而达到去除或降低污染物浓度的目的。该技术具有处理污染物范围广、不需要持续能量供给、修复费用低的特点,但在实际应用中,反应材料选择不当和反应过程生成的沉淀会引起填充介质的堵塞,导致墙体很难长期有效运行。

(7)植物修复技术

植物修复技术(Phytoremediation)是利用植物及其根系微生物群落的吸收富集能力,实现土壤或浅层地下水中污染物的去除。近年来,该技术多用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并已在铅、镍、锌和镉的修复上取得了显著成果[46-50]。

(8)地下水循环井技术

地下水循环井技术(Groundwater Circulation Well,GCW)是基于有机污染物的挥发性,将修复工艺系统集成在井内,通过曝气、抽提和吹脱过程实现对污染组分的去除。循环井的技术优势在于修复范围广,适用于地下饱和区和非饱和区的修复;无地表排放和处理过程,节约成本;可以和多种修复技术联合使用。

2012 年,白静[3]对循环井修复 NAPL 污染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硝基苯和萘的去除率分别达到 71.2%和 64.9%,苯的浓度低于检测限,这说明循环井技术对于强挥发、中等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物均能进行有效的治理修复。

(9)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

原位微生物修复(In situ bio-remediation)是指向污染的地下环境中注入微生物,通过土著微生物和外源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处理污染的土壤及地下水。生物修复过程是污染物自然衰减过程的强化,因此终产物对环境具有无害性。1985年,纽约利用微生物技术修复某汽油泄漏污染场地,在为期 21 个月的修

复过程中,生物作用去除的污染物占总去除量的 72%,修复后,场地汽油含量低于检测

(10)原位反应带技术

原位反应带技术(IRZ,Suthersan, S.S)是指通过向地下注入化学试剂或微生物来创建一个或多个反应区域,用来截留、固定或者降解地下水中的污染组分。该技术在实际场地的工程应用过程为:在污染源地下水下游方向设置注入井(井排),通过重力流入或压力注入的方式使反应试剂进入到地下环境,并在注入井(井排)周围形成反应带,当污染物随地下水流过反应带时与反应试剂发生作用,从而达到去除污染组分、修复污染地下水的目的。原位反应带能否成功创建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注入的反应试剂对污染物的处理能力,无论是对污染物质进行截留、永久固定还是彻底降解,都需要根据目标污染组分的种类和性质选择合适的反应试剂,反应试剂的正确选择是反应带对污染物发挥作用的基础条件;二是反应试剂在地下环境中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对反应带污染物修复的影响,根据修复反应的需要,优化反应试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可以大大提高修复效果。

原位反应带技术在地下水污染修复中的主要优势有:

1)主要成本支出为注入井的建造,不需要抽取和处理系统,省去了昂贵的设施费用;

2)注入的反应试剂浓度较低,反应带运行过程中,只需定时取样对地下水污染物浓度进行监测,因此技术的运行费用相对较低;

3)修复范围不受污染羽深度限制,对于深层地下水污染,可以通过设置集群注入井使反应带到达更深的位置。

4)设施简单,其运行对周围环境干扰较小。

3 用蔗糖改性的纳米铁原位反应带技术处理硝基苯污染地下水

硝基苯是有机合成中间体和苯胺的重要基础原料,主要用于染料、炸药、医药、农业等行业,每年生产量庞大,据统计[4],1994 年全球硝基苯生产总量达到 200 万吨,且各国生产量呈逐年上升态势。硝基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是地下水中硝基苯的主要来源,其中,洗涤废水是最大的硝基苯污染源,其中硝基苯含量可高达 2000mg/L,由于其中含有苯、硝酸盐、硫酸盐等多种成分,使其

具有更大的污染风险。除此之外,硝基苯在贮存、加工和输送过程中产生的泄漏也会造成地下水的严重污染,全球每年排入环境的硝基苯超过 10000 吨,硝基苯属于持久性有机污染污染物,其在环境中的不断积累对饮用水安全和人类健康均构成巨大威胁。

硝基苯是硝基芳香族化合物的一种,为淡黄色油状液体,具有苦杏仁气味,它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醚、乙醇和苯等有机溶剂中。硝基苯化学结构相对稳定,不容易分解,属难生物降解化合物,但在一定反应条件下,可被还原为重氮盐、偶氮苯和苯胺等。硝基苯常由发烟硝酸和浓硫酸的混合液与苯反应制取硝基苯具有“三致”(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性,人体可通过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和生物累积等途径暴露于硝基苯危害中,环境中的硝基苯可通过皮肤接触与吸入等途径进入生物体内,其体内总滞留率达到 80%。国内外大量动物实验表明硝基苯进入生物体内严重影响肝脾等脏器功能,并对神经系统造成损伤,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头晕乏力、恶心、口唇紫绀,重者出现抽搐、昏迷、肝功能衰竭等症状。

硝基苯毒性作用机理为:形成高铁血红蛋白,降低血液携氧能力,从而导致机体缺氧;脑组织缺氧会造成脑干和小脑的破坏,造成神经系统损伤;通过氧化还原等代谢途径,产生大量致癌性自由基及中间体;使红细胞中的珠蛋白变性,红细胞渗透性和脆性增加,在脾内甚至血管内溶血,损害肝脾脏器。我国国家标准《急性毒性实验》中将硝基苯划分为低毒污染物,然而由于其对环境及人体的巨大潜在危险性,许多国家和组织已将硝基苯列为优先控制污染物,并对其环境安全标准浓度进行严格限定:我国《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在生活饮用水源地特性区域内,硝基苯环境水质标准为≤17μg/L;俄罗斯饮用水水质标准中硝基苯浓度限值为 20μg/L[5];美国国家环保局将硝基苯的安全标准定为 17μg/L, 而各州水质标准较国家标准则更为严格[5]。

目前,国内外对硝基化合物污染地下水的修复技术,常用的主要有泥浆阻截墙技术、活性炭吸附法、化学氧化法、可渗透反应墙技术(PRB)和微生物法等,这些方法常因施工量大、修复成本高、修复周期长等原因限制了技术在实际场地中的应用。以可渗透反应墙技术为例,将铁屑作为 PRB 的填充材料修复地下水硝基苯污染是经济高效的方法,然而,铁屑本身粒径较大,加上装置长期运行会产生大量铁氧化物,这些都会影响墙体渗透性,使 PRB 很难长期高效运行,

导致修复后期效果不理想。因此,根据硝基芳香类污染物性质,寻求更有效的反应材料和地下水修复方法,是目前该类污染物污染控制与修复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原位反应带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原位修复技术逐渐被人们认识。该技术是指通过向污染的地下环境中注入适合的反应试剂或微生物,在污染区域创建一个或多个反应带,将污染物质截留、固定或彻底降解,从而到达修复地下水污染的目的。针对污染物性质,选择合适的反应试剂是该技术成功运行的关键,在实际应用中,反应试剂通常为传统的氧化剂、还原剂、螯合剂或微生物,而纳米材料在环境领域的广泛应用为该修复技术的应用拓展了更大的空间。纳米材料具有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反应活性高的特点,对于多种环境污染物都有良好的去除能力,而利用合适材料改性后的纳米颗粒克服了自身容易团聚的不足,使颗粒比表面积和反应能力大大提高,因而获得了更大的应用价值。有人选择高浓度、难降解的硝基苯作为目标污染物,使用蔗糖改性纳米铁还原硝基苯反应机理及影响因素,并通过对蔗糖改性纳米铁迁移行为的研究,明确了其迁移机理、特性及反应带形成规律,最后利用蔗糖改性纳米铁原位反应带处理硝基苯污染含水层,对反应带修复效果、影响因素及渗透性变化进行研究,取得良好效果[6]。此为原位反应带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更多理论依据和技术参数,为硝基苯污染地下水的原位修复提供新的方法技术。

结论

新兴的纳米修复、植物修复和化学修复正越来越受到关注,受有机污染的地下水的研究正深入展开,然而我国的地下水的修复在实践中的应用仍需一段时日,随着地下水污染状况的加剧,从技术手段加强末端治理显得力不从心,真正从源头控制矿业、工业、农业污染源对地下水的污染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Zhang Y, Yang M, Huang X. Arsenic(v) removal with a Ce(IV)-doped iron oxide adsorbent [J].Chemosphere,2013(51):945-952.

[2] Travis C C,Doty C B. Can contamination aquifers at superfund sites be remediated[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0,24(10):1464-1466.

[3] 白静.表面活性剂强化地下水循环井技术修复 NAPL 污染含水层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2.

[4 ]WHO,Nitrobenzene (Environmental Health Criterion 230)[S]. WHO, Geneva,2003.

[5] USEPA. National Recommended Water Quality Criteria (4304T)[M].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of the United States,2004.

[6] 李奔.蔗糖改性纳米铁原位反应带修复硝基苯污染地下水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4.

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知识分享

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1.1.前言 地下水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如今,随着我国人口的迅猛增加和经济的法则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在日益增加,全国水资源量27940亿,其中地下水水资源量为8840亿,占总水资源量的1/3。在我国当前的用水结构中,地下水雄踞一端,占据了全国总供水量的20%,饮用水供水量的70%,农田灌溉水量的40%,工业用水量的38%,并且这种用水结构短期内不会改变。 然而,我国地下水体的保护.安全情况并不乐观,污染比较严重,并且呈现日益增加的趋势。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我国地下水污染概况,熟悉其污染途径和污染成因,从长远利益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制定科学的防治对策,让我过的水体结构更加科学,地下水更加安全,能够长远的造福人类。 1.2.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 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大幅度增长。近30年来,我国地下水的开采量以每年25亿的速度递增,全国有400个城市开采地下水。有些城市基本上是依靠地下水来满足对水资源的需求。根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地下水水情通报(2005年度)》,2005年在具备系统统计数据的171个地下水漏斗中,漏斗面积扩大的就有65个,占到了统计数的38%,面积扩大了6736,仅河北沧州第Ⅲ承压含水层漏斗面积就扩大了2089,最大水位埋深达到10m。由此导致了湿地消失、植被死亡和土地沙漠化等严重的生态灾难,以及地面沉降、岩溶塌陷、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 目前,我国地下水污染呈现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由城市到农村的扩展趋势,污染程度日益严重。全国195个城市监测结果表明,97%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40%的城市地下水污染趋势加重;北方17个省会城市中16个污染趋势加重,南方14个省会城市中3个污染趋势加重。在一些地区,地下水污染已经造成了严重危害,危及到供水安全。例如,辽宁省海城市污水排放造成大面积地下水污染,附近一个村因长期饮用受污染的地下水,多数人患上当地未曾有过的特殊病症,造成160人因饮用受污染的地下水而亡;淮河安徽段近5000范围内,符合饮用水标准的浅层地下水面积仅占11%;由于地水的严重污染,淄博日供水量51万立方m的大型水源地面临报废,国家大型重点工程——齐鲁石化公司水源告急;在首都北京,浅层地下水中也普遍检测出了具有巨大潜在危害的DDT、六六六等有机农药残留和尚没有列入我国饮用水标准的单环芳烃、多环芳烃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有机物。 地下水超采与污染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水污染造成的水质性缺水,进一步加剧了对地下水的超采,使地下水漏斗面积不断扩大,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地下水位的下降又改变了原有的地下水动力条件,引起地面污水向地下水的倒灌,浅层污水不断向深层流动,地下水水污染向更深层发展,地下水污染的程度不断加重。日益严峻的地下水环境问题已经成为自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1.3.地下水污染的途径 地下水污染途径指污染物从污染地进入地下水中所经过的路径。除了少部分气体,液体污染物,可以直接通过岩石空隙进入地下水外,大部分污染物会随补给地下水的水源一道进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后题总结

1.试说明沉淀有哪些类型?各有何特点?讨论各类型的联系和区别。 答:自由沉淀:悬浮颗粒浓度不高;沉淀过程中悬浮固体之间互不干扰,颗粒各自单独进行沉淀, 颗粒沉淀轨迹呈直线。沉淀过程中,颗粒的物理性质不变。发生在沉砂池中。 絮凝沉淀:悬浮颗粒浓度不高;沉淀过程中悬浮颗粒之间有互相絮凝作用,颗粒因相互聚集增大而加快沉降,沉淀轨迹呈曲线。沉淀过程中,颗粒的质量、形状、沉速是变化的。化学絮凝沉淀属于这种类型。 区域沉淀或成层沉淀:悬浮颗粒浓度较高(5000mg/L以上);颗粒的沉降受到周围其他颗粒的影响,颗粒间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形成一个整体共同下沉,与澄清水之间有清晰的泥水界面。二次沉淀池与污泥浓缩池中发生。 压缩沉淀:悬浮颗粒浓度很高;颗粒相互之间已挤压成团状结构,互相接触,互相支撑,下层颗粒间的水在上层颗粒的重力作用下被挤出,使污泥得到浓缩。二沉池污泥斗中及浓缩池中污泥的浓缩过程存在压缩沉淀。 联系和区别:自由沉淀,絮凝沉淀,区域沉淀或成层沉淀,压缩沉淀悬浮颗粒的浓度依次增大,颗粒间的相互影响也依次加强。 2.设置沉砂池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曝气沉砂池的工作原理和平流式沉砂池有何区别?答:设置沉砂池的目的和作用:以重力或离心力分离为基础,即将进入沉砂池的污水流速控制在只能使相对密度大的无机颗粒下沉,而有机悬浮颗粒则随水流带走,从而能从污水中去除砂子、煤渣等密度较大的无机颗粒,以免这些杂质影响后续处理构筑物的正常运行。 平流式沉砂池是一种最传统的沉砂池,它构造简单,工作稳定,将进入沉砂池的污水流速控制在只能使相对密度大的无机颗粒下沉,而有机悬浮颗粒则随水流带走,从而能从污水中去除砂子、煤渣等密度较大的无机颗粒。曝气沉砂池的工作原理:由曝气以及水流的螺旋旋转作用,污水中悬浮颗粒相互碰撞、摩擦,并受到气泡上升时的冲刷作用,使粘附在砂粒上的有机污染物得以去除。曝气沉砂池沉砂中含有机物的量低于5%;由于池中设有曝气设备,它还具有预曝气、脱臭、防止污水厌氧分解、除泡以及加速污水中油类的分离等作用。 3.水的沉淀法处理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试分析球形颗粒的静水自由沉降(或上浮)的基本规律,影响沉降或上浮的因素是什么? 基本原理:沉淀法是利用水中悬浮颗粒的可沉降性能,在重力作用下产生下沉作用,以达到固液分离的一种过程。 基本规律:静水中悬浮颗粒开始沉降(或上浮)时,会受到重力、浮力、摩擦力的作用。刚开始沉降(或上浮)时,因受重力作用产生加速运动,经过很短的时间后,颗粒的重力与水对其产生的阻力平衡时, 颗粒即等速下沉。 影响因素:颗粒密度,水流速度,池的表面积。 4.加压溶气气浮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有哪几种基本流程与溶气方式,各有何特点? 答:加压溶气气浮法的基本原理:空气在加压条件下溶解,常压下使过饱和空气以微小气泡形式释放出来。 基本流程及特点:全加压溶气流程,特点是将全部入流废水进行加压溶气,再经减压释放装置进入气浮池,进行固液分离。部分加压溶气流程:将部分入流废水进行加压溶气,再经减压释放装置进入气浮池,其它部分直接进入气浮池,进行固液分离。部分回流加压溶气流程:将部分清液进行回流加压,入流水则直接进入气浮池,进行固液分离。 5.废水处理中,气浮法与沉淀法相比,各有何优缺点? 答:气浮法:能够分离那些颗粒密度接近或者小于水的细小颗粒,适用于活性污泥絮体不易沉淀或易于产生膨胀的情况,但是产生微细气泡需要能量,经济成本较高。沉淀法: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研究进展.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研究进展一、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研究进展目前人们对污染物在土壤及地下水中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一是通过室内土柱试验和野外大田试验进行实测模拟分析,二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通过模型模拟来预测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以便采取控制措施,使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受影响的程度降为最低。根据污染物在土壤及地下水系统中的迁移途径,研究者分别从表层土、含水层及非饱和带3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一)污 染物在表土层中迁移转化的研究表土层污染物主要有无机废物污染及有机废物污染,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上述各种污染物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尤其是重金属、化肥和有机农药方面的研究受到农学家们的高度重视。学者们对于污染物在土壤作物系统的吸附、迁移、转化、归宿和分布规律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由于土壤环境的复杂多样性,而且污染物的种类、污染途径、污染物与环境各要素作用机理不同,因此对各种类型的污染必须分别研究。1污染物在表层土中迁移 转化研究由于表层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和微生物,使得各种污染物在其中发生了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考虑到表土层比较薄,国内外大多都采用黑箱模型来描述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对于内部机理的研究成果较少。如美国的Jury(1971在砂土中拌盐用灌水入渗淋溶试验观测溶质在均匀土壤中的迁移规律; Jay nes(1991在野外进行了漫灌条件下Br -离子的示踪试验;Ellsworth(1996在露天试验场进行了微区试验,研究了Br -、Cl -、NO 3 -随水流在非饱和土壤中的运移规律。近年来,土壤学家借助于室内外模型试验,正在确定土壤的环境容量,美国等发达国家正在进行表土层的灰箱模型研究,如Geng等人将氮循环过程看作灰箱”进行土壤地下水系统的氮循环迁移模拟,并在不同区域范围和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了应用,得到了满意的结果。该模型由3个子模型构成,分别模拟硝酸盐迁 移过程中各个环节,即土壤中氮循环和硝酸盐渗出量模型、硝酸盐从土壤到含水层的迁移量模型、以及二者的耦合模型。2?污水灌溉引起的土壤污染问题污水灌溉 是解决水资源缺乏和污水资源化的重要工程措施,污水中大多含有比较丰富的有机物质,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分解,能为农作物提供可利用的氮、磷等多种养分,作物增产效果明显,但是由于污水中含有不同种类的污染物质,长期利用这种污水进行灌溉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壤环境的恶化。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可在土

国内外除砷技术研究现状_1

---------------------------------------------------------------最新资料推荐------------------------------------------------------ 国内外除砷技术研究现状 国内外除砷技术研究现状康雅,李涛,高红涛 (郑州市自来水总公司,河南郑州 450007) 摘要: 本文介绍了砷对人体的危害,饮用水去除砷的重要性,着重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应对饮用水砷超标问题的策略以及常用除砷技术及其优缺点,最后展望了除砷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饮用水;除砷; MCL 标准;零处理策略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署的报道,自 1990 年起,全世界总人口净增了六亿,而人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却日益枯竭。 水资源的枯竭大部分的原因直接来自水的资源污染,这引起全世界的高度关注。 目前,全世界 43% 的人口其饮用水没有达到足够的卫生标准,而有 22 %的人口其饮用水的情况非常糟糕[1]。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用水量的增加,地表水的供应已常常满足不了需要。 人们不得不转向地下,寻找地下水资源。 然而地下水的过度开发,又引起一系列新的问题。 P. Bagla 在《科学》期刊中披露[2],印度和孟加拉国由于地下水的污染,产生了种种新的疾病,严重地威协人类的健康。 在孟加拉湾三角州地区,大约 3600 万的居民喝了被砷污染的 1 / 10

水而导致中毒。 最新一期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3],又专门报道了孟加拉国砷污染的严重情况,并且有科学家义务前往该地,进行调查研究。 世界各地不断有关于饮用被砷污染的水而导致中毒的报道。 这其中有亚洲的印度、孟加拉国、越南、泰国、中国的台湾、新疆、陕西、内蒙古,南美的阿根挺、智利、巴西、墨西哥,欧洲的德国、西班牙、英国,以及北美的加拿大和美国。 砷是一种有毒元素,其化合物有三价和五价两种,三价砷的毒性更大。 五价砷对大鼠、小鼠径口半数致死量为 100mg/kg,三价则为10mg/kg,相差 10 倍。 天然地下水和地表水都可能含有砷,除来源于地壳外,砷污染也来自农药厂、玻璃厂和矿山排水。 地下水含砷量高于地表水,砷可通过呼吸道、食物或皮肤接触进入人体,在肝肾、骨胳、毛发等器官或组织内蓄积,破坏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从而具有致癌作用[4] [5]。 欧洲、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实行饮用水的最高允许含砷质量浓度 10 g/L 的标准,美国环境保护协会(EPA)规定: 2006 年 1 月 23 日,美国所有地区均强制实行饮用水的最高允许含砷质量浓度 10 g/L 的标准[6]。 我国目前实行的饮用水最高允许含砷质量浓度 50 g/L 的标准,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全民健康意识的普遍提高,最近建设部

水污染控制工程知识点

第九章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 1、污水有机物指标:①生化需氧量(BO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 氧量。BOD5——五日生化需氧量 ②化学需氧量(COD或OC):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COD Mn或OC——以高锰酸钾作氧化剂时,地 下水;COD Cr或COD——以重铬酸钾作氧化剂时,地表水 ③总有机碳(TOC):包括水样中所有有机污染物的含碳量 ④总需氧量(TOD):当有机物全部被氧化时,C全部变为二氧化碳, H 、N及S怎被氧化成水、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此时需氧量称为 总需氧量 COD>BOD TOD>TOC 2、水体自净:①物理净化: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沉淀或挥发等作用而使河水污染物 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②化学净化:氧化、还原、分解 ③生物净化:水中生物活动,尤其是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 3、水环境质量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分五类水体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 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4、污水排放标准:①浓度标准:规定了排出口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浓度限值,其单位一般 为mg/L ②总量控制标准:是以与水环境质量标准相适应的水体环境容量为依据而 设定的 第十章污水的物理处理 5、格栅:①分为人工格栅和机械格栅:人工格栅倾角30°~60°,机械格栅(每日栅渣量> 0.2m3)倾角60°~90° ②设计参数:渠道宽度适当,过渠道水流速度一般0.4~0.9m/s,过栅流速 0.6~1.0m/s;格栅工作平台应高出设计水位0.5m 6、沉淀法:利用水中悬浮颗粒和水的密度差,在重力作用下产生下沉运动,达到固液分离 的效果,可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污水池里系统的预处理(沉砂池)②污水的初级处理(初沉池)③生物处理后 的固液分离(二沉池)④污泥处理阶段的污泥浓缩(污泥浓缩池) 7、沉淀类型:①自由沉淀:发生在水中悬浮固体浓度不高时的一种沉淀类型,直线下沉, 且颗粒物理性质不变(沉砂池) ②絮凝沉淀:悬浮颗粒浓度不高,但沉淀过程中悬浮颗粒之间有互相絮凝作 用,曲线下沉,且颗粒物速度质量性状等变(二沉池中间段) ③区域沉淀(成层沉淀、拥挤沉淀):高浓度悬浮颗粒的沉降过程(5000mg/L 以上)有明显泥水分离(二沉池下部和污泥重力浓缩池开始) ④压缩沉淀:高浓度悬浮颗粒的沉降过程中(二沉池污泥斗中、污泥重力浓 缩池)

PRB在地下水污染修复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_邱锦安

PRB在地下水污染修复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邱锦安1,张澄博1,2,李洪艺1,2,张永定1,陈仲如1,林涛1,彭利群1 (1.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广东广州510275;2.广东省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探查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地下水污染已成为当今世界严峻的环境问题。为保护地下水资源,采取有效的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已迫在眉睫。PRB 作为原位治理领域中的新型技术,具有处理时效长、可同时处理多种污染物、运行费用低等优点。综述了PRB的结构类型、反应介质、反应机理和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PRB;原位治理;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X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74X(2011)13-0144-03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PRB in remediation of polluted groudwater QIU Jin-an1,ZHANG Cheng-bo1,2,LI Hong-yi1,2,ZHANG Yong-ding1,CHEN Zhong-ru1,LIN Tao1,PENG Li-qun1 (1.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510275,China; 2.Guangdong Province Key Laboratory of Geological Processes and Mineral Resources Exploration,Guangzhou510275,China) Abstract:Pollution of the groundwater had became a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 in the world today.To protect the groundwater resources,taking effective prevention-control measures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was very urgent.As a new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treatment in situ,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 had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long processing ag e ing,simultaneous processing various pollutants,inexpensive operating cost and so on.Structure types,reactive medium,reactive mechanism,research progress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discussed generally in the paper.Some problems were analyzed,and the developing prospect was expected. Key words:groundwater pollution;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treating in situ;research progress 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生活、工业、农业等人为活动产生了大量污染物,不但引起地表水污染,还导致了地下水污染。据统计,我国超过50%的城市地下水污染较严重,大多数的城市地下水水质不断恶化[1]。在许多农村地区,由重金属引起的土壤污染也日趋严重[2]。土壤系统与地下水系统紧密联系,土壤污染也导致了地下水污染。 保护人类宝贵地下水资源和治理地下水污染已刻不容缓。相比传统的异位处理法(如抽出处理法),属于原位修复的可渗透反应墙(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简称PRB)技术无需外加动力,具有处理效果好、可同时处理多种污染物、处理时效长、运行费用低等优点。1998年美国环保署将其定义为:在地下安装活性材料墙体用来拦截污染羽状体,使污染羽体依靠自然水力传输,通过预先设计好的反应介质后,溶解的有机物、金属、核素等污染物被降解、吸附、沉淀或去除[3]。目前欧美发达国家普遍研究PRB 并将其商业化应用,而我国有关PRB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仍处于试验研究阶段。 1PRB系统及其反应机理 1.1PRB简介 PRB系统结构类型主要有两类:连续式可渗透反应墙(Continuous PRB)、漏斗-渗透门式反应墙(Funnel and Gate PRB)。连续式PRB结构比较简单,但它要设计得足够大,确保整个污染水羽体都能通过。而漏斗-渗透门式PRB将隔水漏斗嵌入隔水层中,引导污水流进导水门,汇集后经过含有反应介质的可渗透反应墙,就可进行污水修复了。漏斗-渗透门式PRB系统又可分为单通道系统和多通道系统。多通道又有并连多通道和串连多通道两类。当污染地下水羽较宽时,主要采用并连多通道系统处理;而对于不同类型污染物混合情况下的地下水处理,一般采用串连多通道系统。在实际应用时应根据场地、污染物、水流等特征采用结构合理的PRB系统。 在PRB系统构筑过程中,如何选取合理有效、费用低廉的反应材料是个关键问题。Blowes等[4]研究指出:高效的反应材料必须满足3个基本条件:(1)当污染地下水流经反应墙时,污染组分与反应材料之间应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反应性;(2)处理区的反应材料应能大量获得,以确保处理系统能长期有效地发挥功用;(3)反应材料不应产生二次污染。PRB介质材料主要有零价铁(Fe0)、活性炭、沸石、粘土矿物、煤炭、离子交换树脂、硅酸盐、磷酸盐、高锰酸钾晶粒、石灰石、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双金属、微生物、轮胎碎片、泥煤、稻草、锯末、树叶、黑麦籽、堆肥以及泥炭和砂的混合物等[5]。目前,PRB技术反应介质采用最多的材料是Fe0,它可以加速污染物中的难生物降解有机物的还原或分解,可以有效去除重金属,且取材容易、价格便宜。 PRB系统要在地下运行多年,对于污染成分复杂的地下水,单一的反应介质无法有效地去除这些污染物。选择 收稿日期:2011-05-19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5A30402004) 作者简介:邱锦安(1985-),男,在读硕士生,E-mail:qiujinan_sysu @https://www.360docs.net/doc/fd16275093.html, 通讯作者:张澄博(1970-),男,博士,副教授,E-mail:eeszcb@mail. https://www.360docs.net/doc/fd16275093.html, 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第13期 144

环境中砷污染治理的研究现状

环境中砷污染治理的研究现状 发表时间:2014-12-29T14:09:49.810Z 来源:《价值工程》2014年第7月中旬供稿作者:邹小丽 [导读] 环境中的砷污染给人类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本文阐述了国内外砷污染的状况,总结了水体和土壤的砷污染治理的研究现状。邹小丽ZOU Xiao-li曰杨智末YANG Zhi-mo曰林鹏LIN Peng曰黄叔贤HUANG Shu-xian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广州511325) (Huali College,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1325,China) 摘要:环境中的砷污染给人类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本文阐述了国内外砷污染的状况,总结了水体和土壤的砷污染治理的研究现状。 Abstract: Arsenic pollution has caused great damage to human. In this article, the situation of arsenic pollution is expounded, theresearch status on treatment of water and soil which has arsenic contaminant is summarized. 关键词:砷;污染;水体;土壤 Key words: arsenic;pollution;water;soil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0-0290-02 0 引言 砷是一类有毒且具有致癌、致畸性的物质[1],环境中过量的砷和微量的砷长期暴露会对人体和动物产生危害[2]。近年来,地下水砷污染和土壤砷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受砷污染的水体和土壤的治理工作迫在眉睫。孟加拉、泰国、印度、越南以及中国等一些亚洲国家出现了严重的水体和土壤的砷污染状况。如:1991 年广东省某市357 人因饮用自来水,陆续发生急性中毒;2010 年8 月麻城市宋埠镇长塘村老河湾1 号帝主庙发生了十余人群体砷中毒事件等。 1 水体和土壤中砷污染的治理 国内外,含砷污染物或被砷污染的地区的治理和修复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依据砷污染物的类别、性质、状态和所处的环境不同,采用的处理方法和治理技术也不相同。从所处环境来讲,一般分为水体砷污染治理和土壤砷污染的修复。 1.1 水体系中砷的去除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排放到水体中的砷也随之增加,水环境中砷的污染日益严重。根据这些污染物的形态、性质,污染的程度的差异可采取不同的处理处置方法。 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产生的砷废水,这类废水易于收集,可以集中处理。处理此类污废水的主要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或者是物理化学生物的结合方法。如:沉淀法、浮选法、膜分离技术、离子交换法、吸附法、催化氧化法等。 大面积且难于收集的废水或已受污染的自然水体,此类水的面积比较广,涉及到环境中其他的事物,用物理或者化学的方法来治理比较难以实现。对于这类污废水最常用的是生物技术法和植物修复法。生物技术法主要是利用微生物菌种培养产生的物质,与砷结合,产生絮凝、沉淀,再分离,去除砷污染。植物修复法主要是利用植物对水体中的污染物的吸附、吸收等作用,达到环境修复的目的。 1.2 土壤砷污染的治理与修复性质不同、用途不同、污染程度不同的土壤,其修复的技术和方法也不相同。常用土壤砷污染治理修复技术有以下几种[3,4]:固定、稳定化技术、土壤淋洗技术、原位电动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等。固定、稳定化技术成本低,但是材料固化剂的大量使用会破坏土壤的结构,因此,该技术不适用于大面积的土壤修复。土壤淋洗技术用淋洗液淋洗,此方法容易引起某些营养元素的淋失和沉淀,因此,该方法适用于面积小的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治理。 上述的土壤砷修复技术各有优点,但使用这些方法后均会对土壤环境照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微生物和植物本身就是来源于大自然中,能与大自然和谐发展。近年来,国内外的环境工作者发现了这一有利优势,在生物修复和植物修复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生物修复主要是以微生物为材料来净化环境。植物修复是利用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吸收、累积作用,来移除土壤环境中的污染物,是一种经济环保的环境污染修复方式。 2 植物修复 与环境处理方式、方法、技术相比,无二次污染是植物修复的最显著也是最重要的特点,且植物修复的操作容易、简单,成本费用低,还有美化环境和保护环境的功能,是环境友好型污染物修复技术。具体的有:淤它在去除环境污染物的同时,不仅能维持微生物的活性,保持土壤结构,不破坏生态环境,还可以改善和改良土壤的结构和性质,增大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地本身的生产能力,此外,还具有防止水土流失、扩大绿化面积、美化生活环境的作用。于投入成本低。植物修复不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易于管理,所需财力、人力、物力投入相对较少,可以提取回收贵重金属,植物也可以资源利用,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盂适用范围广。用于减少和去除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的同时,还可以净化和美化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周围受污染的大气和水体。 20 世纪90 年代,中国在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的理论研究方面就取得了的进展。目前,我国已经拥有了一些重金属方面的植物修复技术,如砷、铜、镉、锌等污染物的植物修复技术。尤其是建立了多个污染物的植物修复示范点,这推动了我国植物修复事业的发展。已有一些植物修复技术上的成功案例,使我国的植物修复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3 砷的植物修复 植物体能够吸收砷,并且在体内积累,土壤环境和水体环境中的含砷量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到植物对砷的吸收和积累[5]。近年来,关于植物修复砷的研究越来越多,在美国、中国和泰国等国家还发现了一些能超富集砷的植物。超积累植物是指植物修复过程中所利用的能超量吸收和累积重金属并将其转移到地上部分的特殊植物[6]。它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比普通植物高出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一般情况下,植物中砷含量变动范围为0.01耀5mg·kg-1,但关于砷的超累积植物,其地上部分的砷含量可超过1000mg·kg-1[7]。Ma 等[8]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中部发现了一种植物-蜈蚣蕨,能超富集砷。他们在实验室栽种蜈蚣蕨,培养6 周,其羽片中砷的含量达到了22630伊10-6。陈同斌等、韦朝阳等[9]在中国湖南也发现了砷的超富集植物-蜈蚣蕨和大叶井口边草。目前,还发现了很多植物能够很好的富集砷,比如:匍茎翦股颖、蒙塔那菊、蓼车、狗牙草等[10]。砷的植物修复为环境中砷的去除提供了另一种绿色可行的方法和技术。 参考文献: [1]Tseng W P, Chu H M, How S W, et al. Precalence of skincancer in an endemic area of chronic arsenicism in Taiwan [J]. NatlCancer Inst, 1968, 40(3):453-463. [2]Golub M S, Macintosh MS, Baumtind N. Developmental andreproductive toxicity of inorganic arsenic:Animal studies and

水污染控制工程知识点总结

第九章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 1污水污染指标中, 体物质的分类 水中所有残渣的总和称为总固体(TS):总固体=溶解性固体(DS)+悬浮固体(SS);水样经过滤后,滤液蒸干所得的固体即为溶解性固体(DS),滤渣脱水烘干后即是悬浮固体(SS); 固体残渣根据挥发性能可分为挥发性固体(VS) +固定性固体(FS); 600°C温度下灼烧,挥发掉的最即为挥发性固体(VS),灼烧残渣则是固定性固体(FS) 2BOD COD BOD5 TOC TOD 生化需氧量(BOD):水屮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mg∕L) 5日生花需氧量(BODJ:测定有机物第一阶段的生化需氧量至少需要20天时间,在实际应用中周期太长,故目前以5天作为测定生化需氧最的标准时间 (BOD5=70?BOD2O) 化学需氧量(COD):化学需氧星是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mg∕L)(用高猛酸钾作氧化剂测COD Mn/OC,用重珞酸钾作氧化剂测得 COD cι∕COD) 总有机碳(TOC):包括水样中所有有机污染物的含碳量 总需氧量(TOD):当有机物被氧化时。碳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氢、氮及硫则被氧化为水、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此时需氧量称为总需氧量3水体自净作用的定义和净化机制 定义:是指河水中的污染物质在河水向下流动中浓度I i l然降低的现象机制:(1)物理净化:稀释、扩散、沉淀或挥发 (2)化学净化:氧化、还原、分解 (3)生物净化: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 4受到污水污染的河流,根据水体中BOm和Do曲线的关系,可以分为哪几个区域(氧垂曲线) U≡ _ 一河染带—斗-恢环 2 1 O 12 3456789 需水河流流卜时何/d m 1 -1 氣垂曲线示恵图 污染带:EOD5、DO均下降显苦阶段

地下水砷污染与修复

地下水砷污染分析及修复 摘要 地下水砷污染是全球饮用水的主要威胁之一,目前全世界有超过一亿人受砷污染地下水问题的困扰。深入研究地下水砷污染的形成机制,对预测地下水中砷的分布及解决地下水砷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和改良的物理化学修复方法以及现在生物学基础上兴起的生物修复方法都为砷污染地下水的修复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关键词:地下水;砷污染;修复 第一章地下水砷污染分析 1.地下水砷污染状况 目前, 由于各国的生活水平和技术的差异, 饮用水中砷的安全标准也就有所不同。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93年将饮用水中砷的标准降低为10ug/ L 。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 在2006年 1 月将饮用水砷的标准从50 ug/ L 降低到10 ug / L, 欧盟将饮用水中砷的标准确定为20ug/ L, 而发展中国家饮用水中砷的标准一般为50 ug/ L。但是, 在全球地方性砷中毒地区, 地下水砷的含量远远超过该地区饮用水中砷的标准。据英国地质调查局报道,孟加拉国地下水砷污染面积达150000km2,该地区人口为3000万,地下水质量浓度为015~2500 ug/L,最高砷含量是该国饮用水砷标准(50 ug/L)的50倍。印度中心地下水部调查,印度孟加拉邦地下水砷的质量浓度为10~3200 ug/L,污染区面积为23000km2,总人口为600万。Welch等研究美国内华达州南部卡尔森沙漠地带地下水时,发现该地区地下水砷质量浓度达到2600 ug/L。Smedley等对阿根廷Chaco-Pampean 平原地下水进行研究时发现该地区地下水砷质量浓度为110~5300 ug/L,同时测得有些沉积物孔隙水的砷质量浓度高达7500 ug/L。在中国,地下水受到砷污染的地区有台湾、山西、新疆、内蒙古等。20世纪60年代台湾地区出现黑脚病,Kuo等对该地区地下水水样进行测试,得出地下水砷质量浓度为10~1800 ug/L。20世纪80年代在新疆发现了砷中毒问题。研究表明,该地区地下水砷质量浓度达1200 ug/L。Smedley等对内蒙古呼和浩特盆地地下水环境进行调查,该地区地下水处于强烈的还原环境,砷的质量浓度达1500 ug/L,同时所采地下水水样大部分(60%~90%)砷为三价As(Ⅲ)。在山西地下水污染最严重的是山阴县,研究表明,该地区地下水硫化氢气味较浓,砷质量浓度最高可达1530 ug/L。该地区的饮用水多取自地下水,地下水中砷的含量已远远大于国家规定的饮用水砷标准(<50 ug/L) [1]。

水污染控制工程(下册)重点知识点汇总

水污染控制工程下册重点知识点 第九章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 1、污水类型: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初期雨水、城镇污水 2、物理指标:温度、色度、嗅和味(异臭:S和N化合物、挥发性有机物、氯气、总固体(溶解性固体DS、悬浮固体SS)固体残渣根据挥发性能可分为挥发性固体VS、固定性固体FS 3、有机物指标:BOD、COD、TOC、TOD (燃烧化学氧化反应) 4、无机物指标:PH (6-9)、植物营养元素、重金属、无机性非金属有害物(总砷、含硫化合物、氰化物) 5、生物指标:细菌总数、大肠菌数、病毒 6、自净作用:物理、化学、生物 7、混合过程:竖向混合阶段、横向混合阶段、断面充分混合后阶段(POP下降) 8、根据BOD5与DO曲线,可以把该河划分为清洁水区、污染恶化区、恢复区、清洁水区 9、污水排放标准:浓度标准、总量控制标准、国家排放标准、行业排放标准、地方排放标准 10、一级处理:主要去除 SS 、 COD 、 BOD 11、二级处理:去除有机物(90%) 12、三级处理:去除 N 、 P ,色度 第十章污水的物理处理

1、污水的物理处理法去除对象主要是污水中的漂浮物和悬浮物,采用的主要方法有:筛滤截留法、重力分离法、离心分离法 2、格栅作用:截留污水中较粗大漂浮物和悬浮物 3、格栅设计的主要参数:确定栅条间隙宽度 4、按格栅形状,可分为平面格栅、曲面格栅 5、曲面格栅:固定曲面格栅、旋转鼓式格栅 6、清渣方式:人工清渣(过水面积不小于灌渠有效面积的2倍)机械清渣(1.2倍) 7、工业废水根据水质确定是否有沉砂池 8、水流适当流速:0.4-0.9 污水通过格栅:0.6-1 最大 1.2-1.4 9、在典型的污水处理厂中沉淀法可用于下列几个方面:污水处理系统的预处理、污水的初级处理、生物处理后的固液分离、污泥处理阶段的污泥浓缩 10、沉淀类型:自由沉淀(水中悬浮固体浓度不高) 、絮凝沉淀(悬浮颗粒浓度不高(活性污泥二沉池中间)、区域沉淀(悬浮颗粒浓度高,二沉池下部、重力浓缩开始) 、压缩沉淀(高浓度悬浮颗粒,污泥浓缩、重力浓缩) 11、斯托克斯公式u=(P 固-P gd2/18μ 12、水温上升,黏度减小、沉速增大 13、理想沉淀池:进口区、沉淀区、出口区、缓冲区、污泥区 14、沉淀池工作原理:利用水中悬浮颗粒可沉降性能,在重力作用下产生下沉作用

地下水污染控制复习资料

一、绪论 1、污染控制(pollution control):一般是指对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废料及化学物质等,在其被释放到环境中之前,将其捕获或改变其形式,从而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 2、地下水污染是指地下水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导致地下水水质变差,以至于不再适合使用。 3、引起地下水污染的物质称为地下水污染物。地下水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其污染物质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合成有机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无机阴阳离子、病原体、热量以及放射性物质等。这些物质中,大部分溶解于水,具有不同的溶解度,这类物质被称为溶质。 4、地下水污染类型:地下水的细菌污染(细菌总数、大肠杆菌指数) 地下水的化学污染 地下水的热污染 地下水的放射性污染 5、地下水污染源及污染途径:排放废物的污染源 贮藏、处理与处置废物的污染源 运输过程中的污染源 人类有计划的活动所导致的污染源 污染水体进入含水层的通道 人类活动产生或加剧的自然污染源 6、地下水污染入渗类型:间歇入渗型 连续入渗型 越流型 侧向补给型 第二章 1、岩石空隙是地下水储存的场所和运动通道。空隙的多少、大小、形状、连通情况和分布规律,都对地下水的分布和运动具有重要影响。孔隙(松散岩石) 裂隙(坚硬岩石) 溶隙(可溶岩石) 2、孔隙:松散岩石中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孔隙体积的多少用孔隙度(n)来表示,即单位体积岩石(V)(包括孔隙在内)中孔隙(Vn)所占的体积。孔隙度的大小取决于颗粒排列方式(图2-2、图2-3),颗粒的分选程度,颗粒形状以及充填胶结程度。 对于粘性土,结构及次生孔隙是影响孔隙度的重要因素。

3、裂隙:由于地壳运动及内、外地质营力作用下岩石破裂变形产生的空隙。裂隙按其成因可分为:成岩裂隙、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裂隙率(Kf) 是指包括裂隙在内的单位体积岩石中裂隙的体积(Vt) 4、溶隙:可溶的沉积岩,在地下水溶蚀下产生的空隙。溶穴(隙)的多少以岩溶率来表示。溶穴的体积(Vk)与包括溶穴在内的岩石体积的比值称为岩溶率(Kk)。 5、气态水、结合水、重力水、毛细水、固态水 6、结合水:松散岩石的颗粒表面及坚硬岩石空隙壁面均带有电荷,而水分子又是偶极体,由于静电吸引,固相表面具有吸附水分子的能力。根据库仑定律,电场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当水分子与固相表面的距离足够小时,受固相表面的引力则会大于水分子自身的重力,这部分水我们就称其为结合水。结合水区别于普通液态水的最大特征是具有抗剪强度,即必须施加一定的力才能使其发生变形,随着距离颗粒表面由近及远,结合水的抗剪强度减弱。 7、重力水是指在自身作用下能够自由运动的水。它既不同于结合水附着在颗粒表面而不能自由运动,又不同于毛细水受表面张力的约束。 8、毛细水是指在松散岩石内复杂而细小的空隙中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而滞留着的地下水。在地下水面以上的包气带中广泛存在着毛细水。毛细水和重力水都是液态水。毛细水有支持毛细水、悬挂毛细水和孔角毛细水(触点毛细水)。 9、水从地下水面沿着小孔隙上升到一定高度,形成一个毛细带,此带中的毛细水下部有地下水面支持,并随地下水面的升降而改变其位置,这类毛细水称为支持毛细水。 大气降水、地表水入渗或地下水位快速下降而形成的与地下水面不相连接的毛细水,称为悬挂毛细水。其特点是毛细水成带状,但与地下水面无联系。 孔角毛细水存在于颗粒的接触处,多孤立存在而不形成毛细水带,与地下水面也无关。孔角毛细水有补给成因的,有支持毛细水残留而成的,也有凝结成因的。 10、气态水:呈水汽状态贮存和运动于未饱和的岩石空隙中的水。 11、固态水:以固态冰的形式存在于岩石空隙中的水。 12、岩石水理性质主要有容水度、含水量、持水度、给水度与饱和差、透水性 13、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上存在着连续的具有自由表面的地下水。在该地下水面以上,称为包气带;地下水面以下,称为饱水带。 14、包气带按不同的水文地质情况,可分为三种情况: (1)当地下水面埋藏很浅时,即使地下水面变动较大,毛管上升水总能达到地面,即地下水面和地面之间有毛管作用存在。 (2)当地下水面埋藏足够深时,即使地下水面变动很大,毛管上升高度总不能达到地表。这样在地下水面和地面之间,自上而下可分为土壤水带、中间带和毛细水带。 (3)当地下水面的埋深介于以上两者之间时,随着地下水面的变动,毛细上升水有时能到达地表,有时则不能到达地表。 包气带是饱水带与大气圈、地表水圈联系的必经通道。饱水带通过包气带获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补给,同时又通过包气带蒸发排泄到大气圈。 15、含水层指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即饱含水的透水层。含水层不但可贮水而且水还可以在其中自由运动。 16、隔水层是指不能透过并给出水,或是透过与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的岩层。

水污染控制工程知识点总结

第九章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 1 污水污染指标中,固体物质的分类 水中所有残渣的总和称为总固体(TS);总固体=溶解性固体(DS)+悬浮固体(SS); 水样经过滤后,滤液蒸干所得的固体即为溶解性固体(DS),滤渣脱水烘干后即是悬浮固体(SS); 固体残渣根据挥发性能可分为挥发性固体(VS)+固定性固体(FS);600℃温度下灼烧,挥发掉的量即为挥发性固体(VS),灼烧残渣则是固定性固体(FS) 2 BOD COD BOD5 TOC TOD 生化需氧量(BO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mg/L) 5日生化需氧量(BOD5):测定有机物第一阶段的生化需氧量至少需要20天时间,在实际应用中周期太长,故目前以5天作为测定生化需氧量的标准时间(BOD5=70%BOD20) 化学需氧量(COD):化学需氧量是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mg/L) (用高锰酸钾作氧化剂测得COD Mn/OC,用重铬酸钾作氧化剂测得COD Cr/COD) 总有机碳(TOC):包括水样中所有有机污染物的含碳量 总需氧量(TOD):当有机物被氧化时。碳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氢、氮及硫则被氧化为水、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此时需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3 水体自净作用的定义和净化机制 定义:是指河水中的污染物质在河水向下流动中浓度自然降低的现象 机制:(1)物理净化:稀释、扩散、沉淀或挥发 (2)化学净化:氧化、还原、分解 (3)生物净化: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 4 受到污水污染的河流,根据水体中BOD5和DO曲线的关系,可以分为哪几个区域(氧垂曲线)

地下水污染试验研究进展

2005年2月SHUILI XUEBAO第2期 文章编号: 0559-9350(2005)02-0251-05 地下水污染试验研究进展 叶为民,金麒,黄雨,唐益群 (同济大学岩土工程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2) 摘要:本文在总结国内外众多学者有关污染物在含水层中的运移规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介绍了地下水污染试验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据此认为,三维弥散,各向异性含水层介质中污染物的迁移,非饱和土层中的污染物多相迁移和吸力的关系等将成为今后地下水污染传播研究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弥散;NAPL;污染物 中图分类号:X523 文献标识码:A 由于人类活动的长期影响,在全世界范围内地下水环境均表现出不同的恶化趋势。日本环境厅对全国地下水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很多地方的地下水中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的含量已严重超过世界卫生组织(WHO)所规定的饮用水标准[1]。而我国的污染情况更不容乐观。据《中国统计年鉴》(1996年),我国每年排放的工业废水、污水总量205.9亿t。这些废水、污水的75%左右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入水域。同时,随着地表水体的污染、下渗,许多城市附近,如北京、天津、太原、郑州、许昌、淄博等,地下水污染日益严重,浅层地下水已不能饮用[2]。 为此,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污染物在含水层中的运移、控制、修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中包括:(1)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运移的模拟及预测。利用室内或野外试验测定相关参数,结合数学模型,为地下水资源管理和已污染含水层的修复提供定量依据。(2)防止污染源扩散的方案设计。通过计算分析,选择最佳治理方案。(3)海水入侵问题。对人工开采地下水后海水与地下水过渡带的运移分析。(4)高辐射性核废料处置库的选址问题。选择合适的处理库使核废料在其半衰期内与人类生存空间及环境隔离。(5)饱气带中污染物的运移问题。评价农田施用化肥、农药、污水回灌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以及了解土壤盐碱化过程,并确定排盐改碱过程。(6)已污染含水层的修复研究。包括工程措施(客土、换土、隔离法、清洗法、热处理和电化法等)、施加改良剂(沉淀作用、抑制剂、吸附剂等)、农业措施(增施有机肥、控制土壤水分、选择合适形态的化肥等)、生物修复技术。 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运移的研究和应用从20世纪初即已开始了[3]。许多学者研究了多维弥散、重力分异、吸附效应等水动力弥散问题。由于石油在开采、储运和炼制的过程中常会发生外泄事故,渗漏的成品油会对地下水土壤造成严重的污染。目前这已经成为世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于是国外学者把注意力转向了包括石油在内的非亲水相液体(Nonaqueous phase liquid,简称NAPL),对NAPL在地下水中的运移、控制、修复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表1所示)。 收稿日期:2003-10-31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青年科学项目基金(01QN17);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叶为民(1963-),男,安徽枞阳人,博士,教授,博导,从事环境地质、非饱和土力学研究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