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课文六年级语文习作范文与指导

《家乡的风俗》课文六年级语文习作范文与指导

中国风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经验和趣味,小偏整理了《家乡的风俗》课文六年级语文习作范文与指导,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家乡的风俗》课文六年级语文习作范文与指导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多媒体出示诗词《竹枝词》)同学们,你们读过陈勉襄的《竹枝词》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读)你们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节日的景象吗?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描写的是中秋节,体现了吃月饼、赏月、吃芋头、嘬田螺的习俗。(逐一出示相关内容)

3.(多媒体出示诗词《元日》)我们再来阅读一首王安石写的诗,那么你们知道这首诗描写的又是什么节日的景象吗?(过春节时的热闹景象。)

4.中秋节、春节都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有许多的风俗习惯,刚才我们诵读的两首诗中就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了节日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俗话说:“离家三里远,别是一风俗。”各地有各地的风俗,那什么是风俗呢?(生谈自己对风俗的理解)

5.教师归纳小结:风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经验和趣味,同时也丰富着人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一篇关于“家乡的风俗”的习作,一起来了解家乡的风俗,感受家乡的风情。

二、展示图片,了解风俗

1.同学们,我们有些风俗是大同小异的,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的一些风俗。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节日的风俗图片。(多媒体逐一出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的一些风俗图片)

2.学生边看图边说、边补充。

3.刚才所看到的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节日方面的风俗图片,但是有

些风俗具有各地的特点,如有的地方春节时吃黄豆芽(如意菜)、端午节吃咸鸭蛋等。你的家乡有哪些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风俗?

4.学生按小组互相交流自己家乡的特色风俗及自己参与风俗活动的经历。

三、确定思路,回顾写法

1.听了同学们的发言后,我们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如果让我们来写一写自己家乡的一种风俗或者是你参加的风俗活动的经历,你最想介绍哪种?

2.引导学生回忆课上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的和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

3.确定写作内容后,引导学生回顾从本单元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1)抓住重点课文,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进行指导。课文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先介绍了老北京春节开始的时间和人们为过春节做的准备。紧接着,通过介绍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三次春节的高潮,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藏戏》先连用三个反问把藏戏的特点先写了出来,接着写藏戏的来源,分述藏戏的三个特点。先总后分,让人印象深刻。

4.学生小组交流自己能借鉴的一些写法。

5.出示范文,感受习作魅力,借鉴写法。

四、课堂小结

说得再好都是纸上谈兵,请同学们自己动笔,来写一写家乡的风俗!老师给大家8分钟的时间,写一个小片段,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分享。

范文评语

家乡的风俗

“温州迎灯三月三,湗村抬猪十五六”农历二月十六是湗村一年一度的抢“排殿猪”的日子,天似乎作美,一扫了前几天的阴霾,突然变得晴空万里,湛蓝的天空飘着几朵洁白的云儿,似乎也想要来当

个拉拉队呢!

今天中午11点15分左右,学校宽阔的大操场,去变得分外热闹起来。从四面八方前来观看抢殿猪的大人和外地专程赶来的游客,记者,摄影爱好者们陆陆续续集中在这儿。同学们一吃完饭就直奔操场上,就连好学生也不会例外,哪里还顾得上什么作业,早就抛在脑后了,一心只想观看着精彩无比的比赛呢!大大小小的观众们挤满在操场上,大家摩肩接踵,热闹非凡,真是特别给力啊!论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那几头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殿猪”了,恐怕大姑娘出嫁时,也没法与之’媲美”啊。比赛还未开始呢,几个低年级的小朋友,便围着这几只漂亮的大花猪绕来绕去,心里肯定在想:打扮这么漂亮的猪儿,肯定是上辈子做猪时修来的福分吧!11点半,比赛正式开始,排殿猪的人各就各位,主家举着一对红蜡烛,在队伍的前面引路。

这次的活动,共有18组参与,其中有15个村民小组和3个老人组(人老心不老哦!)比赛分为每三组一次,进过层层选拔,才会选出最后获胜的一组。一声枪响之后,人声鼎沸,人群攒动,有的观众为自己中意的小组呐喊加油;有的观众去耐不住性子,就跟在旁边或者身后一起跑,为的是能更快的获得更多的小细节,一睹为快,看的更清楚一写。只见每组四位力大如牛的参赛选手,齐心协力地扛着“有福气”的小猪,向前冲去每个人都想跑的最快,但不可乱了脚步,之间某组的队员或许是一时心急,乱了步伐,一个不小心,摔在了塑胶跑道上,但更可悲的是,肩上那“重如泰山”的殿猪已是压在了他的身上。那叫一个‘惨不忍睹“,有些胆小的同学不忍心看,便捂上了双眼;有的大人则发出善意的微笑,鼓励他们赶紧站起来,继续比赛。摔倒得人很快调整了一下,又站了起来,重整旗鼓,抱着’比赛第一,重在参与”的心态,又冲刺向了终点……

最后的结果,我并没有在意,只是默默觉得,这不一样的民风民俗,带个大家的并不只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还有那一份难得的快乐。

简单评语:这篇文章通过自己的真实经历,由“民风民俗”中汲取了生活的力量,得出了微笑面对生活的认识。文章叙述语言流畅,情感真挚,人物描写生动,并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很精彩!

火把节

我的家乡普格是凉山州东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县,这里有着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是火把节的故乡。

火把节是祈祷幸福、祝福吉祥的节日。火把节原旨是驱虫灭害、保佑庄稼获得丰收。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普格彝族人民过火把节的日子。

火把节的第一天,各家各户清洗炊具,杀鸡宰羊,筹办丰盛的节日晚餐。吃晚饭前,大人们把饭盛进簸箕里,把菜放进盘子里,筷子与勺子放在菜上,然后一起摆放在门前。希望已过世的老人们回来吃顿饭,来看看儿孙,保佑在世的家人平平安安,健康长寿,并把家中的不吉利带走。祭完过世的老人,全家才开始吃饭。晚饭后,老老少少都走出家门,不约而同地来到寨口,用火把烧几堆熊熊的篝火,老的聚在一起,小的聚在一起。女孩子们手牵着手围绕火堆念起火把祝词。人们迎着金灿灿的火光,跳啊,笑啊!祝词一声高过一声,欢乐一浪压倒一浪,此起彼伏,在山谷中久久回荡。

火把节的第二天,是节日的高潮。四面八方的彝族人民都聚到一个固定的场地。火把节的场地是一块圆而平坦的草坪,外围是浓浓密密的树林,过节的人们坐满了草坪四周。这天要进行斗牛、斗鸡、赛马、摔跤等活动。普格彝民的摔跤与人们在电视里看到的日本相扑运动有些相似。摔在上面的不一定赢,摔在下面的不一定输,而要看谁的双脚先离地,谁的双肩先触地。能参加火把节摔跤比赛的小伙子都是各村各寨的佼佼者。他们时而被这个抱起,时而被那个摔倒。战败者不气馁,战胜者也不骄傲。他们都冷静地迎接新的挑战,直至无敌手才算胜利。

火把节的第三天,是选美活动。姑娘们穿着节日的盛装,佩戴着金银首饰,每人撑一把黄油布伞,相互牵着彩色三角巾,在草坪上围成一个又一个的圆圈,跳起了优美的彝族舞,唱起了婉转的彝族歌。五彩艳丽的裙子摆动着,旋转着,如彩蝶展翅,似孔雀开屏,煞是迷人。姑娘们努力展示出自己的美。记者们可忙坏了,又是拍照,又是录像。评委们也在精心挑选着百花丛中的“牡丹花”。瞧,他们满头

大汗,看来还真难选出来呢!傍晚,各家各户点燃火把,在家长的带领下,在屋内、院坎中转绕,口中念道:“烧死瘟疫,牛羊发展。”祈求六畜兴旺,庄稼获得丰收。接着,全寨各家各户把剩下的火把集中堆放于村头牛羊出入的路口,燃起熊熊的篝火,在篝火的上面放一块石板,每家朝石板上投小石9粒、草9根,象征着数不清的牛羊来吃草,收不完的庄稼堆成山。

家乡的火把节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的进步,逐步发展成为集民间体育、文化活动和民风民俗展示为一体的盛大节日。近年来,每逢火把节都有大批的外国朋友和港台同胞来普格和彝族人民共度佳节。

朋友,请来普格参加彝族的火把节,你将会看到惊心动魄的一幕又一幕……

简单评语:本文的主旨昂扬,充满激情,语言优美,例如:“姑娘们穿着节日的盛装,佩戴着金银首饰,每人撑一把黄油布伞,相互牵着彩色三角巾,在草坪上围成一个又一个的圆圈”。典型的事例也为文章增色不少。

一个独特的民族

苗族大约有740多万人口,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地。苗族居住地带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在山岭之中,给人一种祥苗族人认为万物有灵,崇拜自然。他们拥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各种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则迷信鬼神和巫术。苗族人对某些奇特的自然景物认为是灵性的体现,如果遇到,就会对其顶礼参拜。他们大多数人都信和天主教,极少有人信仰佛教和道教。

苗族人还认为世上有鬼神,他们认为鬼有两个种类,一种为善鬼,也就是神,会给人带来幸福、好运。而另一种则是恶鬼,他们认为,死去的人或动物的怨恨化做的恶鬼,会带来厄运、灾祸。有些地方的苗族人认为盘瓠(一种神犬)或枫树枫木为他们的始祖,把它们当作祖先来崇拜。

他们的饮食也很有意思。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则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里面包着鲜肉或酸菜,味道极为鲜美。苗族人还

爱吃酸、辣味的食物,他们的典型食物有: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介绍完饮食,就要介绍服饰了。在苗族,不管男女老少,都爱戴银饰。银饰的种类也很多:有银花冠、银牛角、银花带、小银花坠……

这就是苗族,一个独特的民族。

简评:这篇文章为我们介绍了“苗族的民风民俗”。本文对苗族人民的人口、饮食、鬼神观念等方面进行说明,说明顺序从说明顺序符合人的认知规律。语言形象生动而又不失严谨。

端午节

古代有一个爱国大诗人,名叫屈原。因受奸人挑拨,被皇上驱逐。但他仍然爱自己的国家。最后投江自尽。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便有了今日的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地方的节日特色已经不复存在了。可是闽南一带却还有着浓浓的民风民俗。

上午,大家都会去割艾草。割来的艾草都被挂在门前屋后。整条街都是绿茫茫的一片,仿佛有千万条绿色的丝巾迎风飞舞。这艾草寓意驱蚊除虫,驱灾避邪。

艾草驱邪的民俗流传至今,而十二点的光阴更让人难以忘怀。

正午十二点。家家户户都端着盆子,到河边取水。用晶莹剔透的水来冲洗脚或脸,洗走自己身上的晦气。之后,人们还会聚集在河边跪拜祭祀。不仅是跪拜,在贡台上还供着不少供品,有鸡鸭鱼肉、美酒果蔬等。当然,更少不了最重要的棕子。最后,将其中6个棕子投下河去喂鱼虾。(好让屈原的遗体继续安息于海底)祭祀便完毕了。其余的贡品便可以自己带回家食用,以求沾一些福气,带来好运。

午后,端午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采莲。由一个打扮不堪入眼的醉汉为导,抬一尊木雕龙头。龙头雕刻的栩栩如生,眼睛炯炯有神,有一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威严。身后跟着锣鼓队、花童等。这个游行队伍要进入每家每户舞旗拂尘。主人则要行待客之礼,送一些糖果饼干给他们。队伍十几米长,上百人组成。鞭炮声持续不断,锣鼓声响彻云霄。气势真是不同凡响!

在端午,小孩子最高兴的莫过于得到一件礼物——香包。它的色彩多以红黄紫为主,表面细绣着一些美丽的图案。据大人们说,香包里还有许多好东西。喻吉祥如意,带有长辈们对孩子的美好祝愿。

闽南的端午总是那么别具特色,那么令人难以忘怀!

简评:这篇文章记叙了作者“过端午节”的经历,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语言形象生动,如“整条街都是绿茫茫的一片,仿佛有千万条绿色的丝巾迎风飞舞”,富有生活气息,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我的故乡浙江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过年时都有一样的风俗。如: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

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

除了这些以外,我的家乡还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举其中一个来说吧。

照田蚕

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

简评:这篇叙事为主的文章,描绘了“我”家乡的过春节时的民风民俗,描绘了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详细介绍了守岁、吃年夜饭、照田蚕等习俗。主题明确,结构严谨,感染力强。

元旦

由于元旦是在民国年间才诞生的,并是由春节演化而来,所以,在中国刚刚开始庆祝元旦时,其庆祝的风俗习惯当然大都是类似于春节,或者说是春节的缩小版。毕竟元旦不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虽然沿用了部分传统的庆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杀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却并不见的会占用多么重要的地位。到了现代,元旦的庆祝习俗就更简单了。

元旦的庆祝方式一:

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的,很多国家都把元旦顶为法顶节日,在元旦这天放假。新中国成立后,也规定元旦为法定节日放假一天。

元旦的庆祝方式二:

现在比较普遍的就是由团体组织的活动,如元旦联欢会、挂庆祝元旦的标语、或举行集体活动

等,以前就有组织敲锣打鼓、集体跳民族舞的,现在在电视记录片上还能看到,到科技发展的今天,就演变为联欢晚会什么的了。近年更是有旅游、聚会等节目,反正元旦这天并没有太多的传统,在这一天假期了就任人发挥了。甚至,元旦这天对年轻一代来说只意味着

一天的假期。元旦祝福短信

元旦的庆祝方式三:

保留着中国传统的庆祝方式就是在以民间了,尤其是在农村。每到元旦,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炮竹,杀鸡宰鹅的,拜祭过各方神灵后就是一家人团聚一餐。至于更为浓重的庆祝方式暂时还没见过。

少数民族有他们独特的习俗,各国的习俗也不一样。

点评:文章开头直接描写元旦节的来历和地位,然后介绍了庆祝元旦的三种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元旦节的重视和喜欢,较为吸引读者。语言优美生动,结构完整,是一篇十分优秀的文章。

提着酥糖去拜年

我的故乡是鄂东地区的一个小县城,这里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却有着丰富的地方特产,特别是我们当地的武穴酥糖。每到春节的时候,人们都会提着酥糖去亲戚家拜年。提起武穴酥糖,还有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呢!相传明朝万历年间,武穴有一位姓董的孝子与母亲相依为命。有一年秋天,母亲突发风寒,卧病在床。因为家里贫穷,无钱治病抓药,这位孝子很着急,一心想着缓解母亲的病情。情急之下,他把自家田里种的芝麻炒熟后,碾成粉末状,然后摇落院中新鲜的桂花,用甘蔗糖水浸渍,与芝麻末混拌,最后让母亲吃下去。没想到奇迹出现了,母亲吃了几天后,居然康复了。这位姓董的孝子将这一良方传给了身边的人,经历代糕点名师不断改进,后定名为“酥糖”。这个美丽的传说伴随着武穴酥糖流传下来,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最初也许是动人的故事打动了我,但后来对它产生深厚的感情是因为它的味道香甜。年关将近,亲戚之间相互串门,便会带上一盒“武穴酥糖”当作礼物,这是我的故乡特有的风俗。客人走之后,我们小孩便会迫不及待地拆开包装盒,从中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封酥糖,还未来得及轻轻地咬上一口,浓浓的香气便弥漫开来。合上牙齿,酥糖的甜味便在舌尖回荡。松脆却不粘牙齿,细碎的芝麻末散落在唇齿间,酥酥麻麻的感觉妙不可言。吃完一封后,喝上一杯菊花茶,别提多惬意、多舒适了。今天,武穴酥糖名扬四方,我想不仅与它的味道有关,还与它背后的美好民间传说有关,与它寄托着行孝和感恩的美好愿望有关。点

评:小作者用凝练而生动的笔墨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武穴酥糖的传说和味道,让人读后如见其形,如闻其香,如品其味。全文一气呵成,开篇直奔主题,正文重点突出,过渡自然巧妙,结尾抒发感情,是一篇佳作。

家乡的风俗

如果,你看过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黄山;看过了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看过了历史悠久的故宫;看过了浓妆淡抹的西湖;看过了清奇俊秀的桂林山水……那么你来江西浏览一番吧。既然来到江西,你就应该去庐山浏览一番,才不枉此行。

日出东方时,庐山像刚刚苏醒的少女,被晨雾笼罩着。在这时上山,你准会有一种飘飘欲仙,腾云驾雾的感觉。晨雾中的庐山像是人间仙境,有仿若海市蜃楼。记得苏轼在《题西林壁》中这样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的云雾以瞬息万变闻名全国。瞧,刚刚还是仙女舞动的飘带,现在又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一会儿又变成巨大无比的天幕;一会儿又变成奔驰的骏马;一会儿又变成琼枝玉树、粉妆玉砌的天堂……

江西还有很多特产。如:庐山云雾茶、景德镇陶瓷、会昌大果金桔、玉山罗纹砚等。庐山云雾茶在国际茶叶市场上是深受欢迎、供不应求的高档产品。“幸饮庐山云雾茶,更识庐山真面目”,这诗一般的赞语,足以说明它的地位和价值。黄山有“四绝”,而庐山云雾茶有“六绝”:条索粗壮、青翠多毫、汤色明亮、叶嫩匀齐、香凛持久、醇厚味甘。还有那狗轱脑茶,是江西珍贵名茶之一。此茶的特点与其它茶叶迥然不同,它叶片细嫩均匀,碧色中微露黛绿,表面覆盖一层柔细软嫩的白毫,茶叶五至七片,茶水清澄而略呈金黄,茶味清凉、芳醇、香甜,沁人肺腑,口中甘味经久不去。

江西有令人如痴如醉、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有与众不同、独具一格的民风民俗;有引人入胜、感人肺腑的民间传说;还有味道独特,令人回味无穷的民间小吃。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赶快来这里亲身体验一下吧。你不来会终生遗憾,来了会终生难忘的哦!

这篇短文描写了江西的民风民俗。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江西的美丽富饶,轻松自在描写得淋漓尽致。作者在文中多次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更能表现作者的喜爱之情。

贴春联

我们家乡每逢春节都要贴春联。无论是住在楼房,还是住在平房,家家户户都要把红色的春联贴在门上,用来辞旧迎新,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春联,据说起源于桃符。桃符的最初用意是求平安。据古书记载,五代十国时期,宫廷里就有人在桃符上题写对联了。宋代王安石的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新桃”“旧符”指的就是桃符。后来,桃符便由桃木板变成了纸张。贴春联这一习俗到了明代开始盛行。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十分喜欢大户人家贴的春联,于是想推广,便要求每到春节时,金陵的人家都要将大红春联贴在门框上。有一户人家因为忙而没来得及贴春联,大年初一的早晨,被微服巡视的朱元璋看到了。朱元璋得知原因后亲笔题写了一副春联送给这户人家,但这户人家舍不得贴,把它当成“限量版”春联珍藏了起来……随着时间的流逝,春联的内容除了表达新春祝福以外,更融入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贴春联有讲究,上下联的位置不能贴错。贴春联时,人们可以根据横批的书写方式来贴上联和下联。如果横批是从右往左书写的,上联就应该贴在右边,反之则贴在左边。贴春联,不仅是为了营造喜庆祥和的气氛,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之情。点评:小作者对春联的发展过程、贴春联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让读者感受到了浓浓的文化气息。对春联相关故事的讲述,增强了习作的趣味性;对名句的引用和对贴春联、写春联的学问的讲述,增强了习作的知识性。

冬至打年糕

“年糕,年糕,年年高。”冬至打年糕是我们家乡的传统习俗。冬至前后,村子里到处散发着一股熟悉的味道,是年糕!打年糕喽!瞧,家家户户都像赶庙会似的,或肩扛,或车载,把一袋袋糯米陆续运到村头。大家把一袋袋糯米倒进碾米机里,碾成糯米粉来做年糕。碾好的糯米粉都被倒进了一个个小木桶里,白花花、软乎乎的,沾点儿放

到嘴里,淡淡的米香中夹着一丝甜味……糯米全部碾好后,家里人就把木桶拎到蒸年糕的炭炉上,只等糯米粉熟了就可以做年糕了。每个人的脸都被炉炭映得红扑扑的,看起来很喜庆。不一会儿,蒸糕师傅喊了一声:“出锅嘞!”人群立刻开始骚动,小孩子们更是迫不及待,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热气腾腾的糯米粉被倒入石臼中。“可以开始了!”话音刚落,好几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就挽起衣袖,围着石臼,拿着木槌,一边转一边舂糯米粉。淘气的孩子们也会乘机上前,你敲一下,我捶一下。可他们一不小心把糯米粉蹭到脸上,就变成了小花脸。没多久,年糕打好了,婶婶们就拿着菜刀,娴熟地将一大块年糕分成许多小块的。吃上一口热乎乎的年糕,香滑软如,谁尝了都会啧啧称赞。切剩的年糕角就被心灵手巧的奶奶变成了小兔子、小鲤鱼、大元宝……孩子们可喜欢这些了。最后,每家都把年糕一块一块整齐地摆在竹席上,再把竹席托举到通风的竹架子上。等风干后,就能带回家慢慢享用了。冬至,全村打年糕、吃年糕,品尝的是邻里之间的那份温馨,感受的是乡里乡亲的那份情谊。点评:小作者详细介绍了冬至打年糕的习俗,习作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打年糕前的准备工作、打年糕时的情景和年糕出锅后的热闹场面。习作详略得当,场面描写生动,读来让人如身临其境一般。

小学六年级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1.学会用“比较法”掌握不同类型课文的内容、结构、特点。

2.学会用“质疑法”阅读课文,通过边读、边质疑、边释疑的过程得到新的知识。

3.学会用“连缀段意法”、“找中心句法”、“审题归纳法”、“重点段落归纳法”、“课后问题归纳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学会用“课题分析法”、“重点段落分析法”、“分析主要内容法”、“找文中总结、小结、过渡或议论等关键句法”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5.学会逐步掌握“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

6.学会用“总结提高的方法”检查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使自己的学习方法更科学,更系统,更完善。

教师或家长在这个阶段中,结合课堂教学,着重注意训练学生掌握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并注意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激发学生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训练《家乡的风俗》范文3篇及点评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训练范文3篇及点评 第一单元主题:家乡的风俗 例文: 1、家乡的春节 2、家乡的大秧歌 3、家乡端午民俗 家乡的春节 照家乡的规矩,从腊月初一就开始新年的预热了。腊八一般是最冷的一天,大家都在这天熬腊八粥,里面的食材丰富极了,让人闻到就觉得心里暖和。 在过年时,孩子们都喜欢先准备自己过年时的东西。第一种是大家都喜欢买的花炮或鞭炮等,尤其是男孩子,一买一大包。第二种便是又硬又甜的糖或又甜又红的枣,只要大人一买到,小孩就一抓一大把。 终于到了小年二十三,在这一天,鞭炮声接连不断,年味浓浓。街上卖东西的也多了,尤其是糖和瓜子,孩子们也开心多了,到处是欢声笑语。 虽然别的地方一般是除夕当天才贴春联,但在我的家乡,腊月二十八便开始了,人们喜气洋洋地一边贴着春联,一边哈哈大笑,显示出了万象更新的气象。 期待已久的除夕之夜终于到来了。这天晚上,鞭炮声比以前多了许多,每分每秒都在响,人们穿着新衣,做着一道又一道的美味佳肴。外出打工的人,除了万不得已,必定会回家吃个团圆饭。这天晚上吃完饭,人们便忙了起来,烧香、磕头、拜天、拜地,一刻也不停。一切活动结束后,除了很小的孩子,一家人都要守岁,听说这么做可以延年益寿。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人们都要去拜年,互相表达新年的美好祝愿。正月初六,多数商店都已经开张。这天也是我最不愿过的一天,因为家里每一个干活的人都要出去干活。 元宵节是春节期间又一个重要的日子。这天晚上,人们去城里看灯会,有“二龙戏珠”“龙凤呈祥”……各形各色,各不相同。人们看完灯会便匆匆赶回来,因为大家都要点蜡烛、闹花灯,整个村子火红一片,真是一片灯的海洋。 就这样,过完元宵节,春节也就结束了。人们各忙各的,又开始了新的生活,孩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家乡的风俗》写作指导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家乡的风俗》写作指导课教案 《家乡的风俗》写作指导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集中一点来细致抒写“家乡风俗”。 2.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体验故土乡情。 重点 学会细致抒写,表达对故乡的感情。 一、导入--节日风俗 同学们,大家好。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有许多传统节日。中国人过节也是非常讲究的,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 悦耳的童谣把我们带入到了浓浓的节日的氛围中。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粗略的了解到中国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风俗。过春节要贴春联、放鞭炮、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等……这些经过长时间的积淀,逐渐形成的历代人们约定俗成的节日传统和习俗就是风俗。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由于文化的差异、地域的不同,各地的风俗习惯也有着天壤之别。今天,我们就从家乡的节日风俗着手,来上一节“家乡节日风俗”的写作指导课。(板书) 二、品他乡风俗 1.下面请同学们默读两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习作:《家乡的春节习俗》《春节·添位》,看看自己喜欢哪篇文章,说说你的理由。可以联系文章中的一些具体的语言和段落,来谈。 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从这两篇文章中,总结出一些写作的方法呢? 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感受,反映出民风民俗的情趣。写民风民俗,要能让别人从中体会到生活情趣。我们还要注意不能生搬硬套所查阅的资料,要将资料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感受体会写进去,这样文章才有感染力,别人才爱读。 小结:写什么?选取家乡有代表性独特的风俗。明确了写什么,最难的是把它写好。大家看,该怎样写?细腻描写(可以结合具体段落读)板书:选材:独特 描写:细腻 同学们,民风民俗是时间积淀的产物,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寄托了老百姓美好的愿望和朴素的情感。因此我们在写节日家乡风俗的时候,不能仅仅是介绍这种风俗、介绍它的起源、更要挖掘蕴含在节日起源和风俗中的美好愿望和情感。 三、说家乡风俗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品读、鉴赏了学长们所写的习作之后,我们来说一说自己家乡的有哪些节日风俗。老师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一会选一位代表起来发言。 四、写家乡风俗 同学们说的很好,有的同学选取了独特的最具家乡代表性风俗,有的同学介绍了家乡风俗的来历,有的同学给我们描绘了参加节日活动时的具体情境,讲的都很生动细腻。但是,说的再好都是纸上谈兵,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动笔,来写一写我们家乡的风俗!老师给大家8分钟的时间,写一个片段。 同学们写的都很好,我发现很多同学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故乡的真挚感情。说风俗,谈家乡,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作文素材积累 习作:家乡的风俗-写作指导+范文赏析+病文升格 教案

习作家乡的风俗 目标导航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习作,创编班级民俗作品集。 4.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审题指导 题目:家乡的风俗。 1.审清题材:“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你对一些地方的风俗习惯是否有了更多的了解?请你将调査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写成一篇习作。 2.审清内容: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可以写民风民俗,可以写节日风俗,也可以写富有地域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还可以写新颖、别致的民间工艺品等。要体现家乡风俗的特点,体现地域风情的与众不同。 3.审清重点:通过介绍风俗习惯时,能够详略得当进行描写,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赞美,感受家乡独特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思路指引

【拟题思路】 本次作文并没有给出具体的题目,属于自由命题作文。依据作文要求,围绕两个方面命题:第一个是离不开“风俗”,让人一看到题目就会知道这是写风俗习惯的;第二个是直接用风俗的名字命名。作文题目体现文章的写作目标。作文命题时,要有声有色,吸引人,尽量避免大众化的文题。 我的魅力题目:可以选择下面的题目来写你的故事,也可以自拟一个有趣的题目。 ●过年的风俗●扫尘●吃饺子●…… 【写作思路】 开头:开门见山,点明题意。我想通过歌谣引出要介绍的风俗。 中间:按照一定的顺序,通过生动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详细写家乡的风俗。(详) 结尾:点明中心,升华主题。(略) 技法点拨 一、回忆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 说一说:下面这是什么节日?展现了什么风俗?

统编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课堂讲解范文2篇

1 1 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范文7篇 (习作例文)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 首清明是大家从小就开始背了一首诗,相信大家再熟悉不过了,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也叫踏青节,大多数人都会在这一天回到家乡去扫墓祭祖,关于清明节的起源,还有一个传说呢。 据说清明节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也仿效,在那一天祭祖扫墓,慢慢的就成为了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因为时间关系,所以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清明节,一般是在新历的4月5日。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到现在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就升高,正是春耕播种的好时节,以前还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谚语。 清明节的习俗有很多,扫墓是对祖先的思敬,按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以前家乡人大多数都在清明节扫墓,但祭扫仪式并不在清明节的当天,而是在临近清明的那几天里执行,传说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中,也有插柳,因为有一句古话是这样说的,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 (习作例文)元宵闹花灯 我最喜欢的就是元宵节闹花灯,元宵节的晚上,大街上,公园里处处挂满了色彩缤纷,图案各异的花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我特别奇怪,为什么元宵夜一定要闹花灯呢?妈妈告诉我,在很久以前,一只神鸟降落人间被人误杀,天帝知 人们想出个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 琳琅满目的花灯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那漂亮的兔灯粉红色的身子,长长的耳朵,圆圆的小脸上挂着一副甜美的笑容,摆动的手臂好像在跟大家说,祝你们元宵节快乐,那桃灯,粉红的底色,桃尖上涂点红色,槽底有翠绿的大叶子,真是既漂亮又简单,还有那红艳艳的五角星,会动的小鸡,灯多看花灯的人也多,马路上人山人海,整条马路都变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见人流的末尾。 人们边赏花灯边猜灯谜,兴致盎然你看,这盏灯上写着一双长耳朵,眼睛红又红,不吃肉和鱼,吃菜和萝卜,打一动物,谜底是兔子你猜对了吗?也渐渐深了,但观灯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各种彩色的灯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大放光彩。真是夜,花灯醉园春意浓。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作文范文五篇

【导语】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 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作文范文篇一 大家都知道,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节。这一天,大家都要看花灯,猜灯谜,而我的家乡—歙县汪满田的花灯可是别有特色哟! 说这里的花灯很有特色,因为它们大都是由竹架子骨在内,糊纸于外,加以形象逼真的绘画与色彩点缀共同组成的各式各样的鱼儿。花灯为何都是纸鱼儿呢?传说由来以久,老人们说,古时火神总是来烧房子,人们损失了许多的财产,为了驱赶火神,人们就把花灯都做成鱼的形状,并带着如同真的大纸鱼绕着村子转。火神看见鱼,以为整个村子里有好多水,就不再敢来烧房子了。以后,人们就年年做鱼,戏鱼,以求平安。 每逢正月十五晚七点,花灯会便开始了。瞧!只见那天空中出现了许多烟花,有的金光闪闪,似一座金桥横空而架;有的五彩斑斓,升上天空呼啦开出各色的花朵…,各种烟花争奇斗艳,让人目不暇接。接着,真正的主角上场了!一个个头能装下两三个小孩的巨大纸鱼游来了,它的身体里有几十枝甚至上百枝红蜡烛,把路面照得亮堂堂的。在鱼队前,一个汉子拿着一个火把引路,十几个壮汉抬着一个“巨无霸”鱼缓缓地走来。“巨无霸”鱼摇头摆尾的,似乎在向人们问好,人们欢呼着挥手表示欢迎。紧随其后又是几条大鱼儿,后头跟着一条条可爱的小纸鱼欢快地游着,不时地互相亲昵着。小纸鱼的主人可是我们孩子,花灯会上也随之增加了几分童趣。 鱼队的中间杂着敲着铜锣,打着大鼓的大人,声音震耳欲聋,使花灯会更显热闹。几个淘气的小男孩跟着他们的爸爸和爷爷,举着燃完的烟花剩下的杆儿做成的小小火把,走在鱼队的最后面,来回跑着,乐着。鱼队走到另外的地方,又该烟花炮竹上场了,“叭”,这儿的炮竹响了,“轰”那边放烟花了,真不知道该看哪儿了呢! 元宵灯会“纸鱼儿”游,灯火通明喜洋洋!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作文范文篇二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虽然我们的大中华地大物博,风俗千

六年级下册语文 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作文范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 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作文范文 范文一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便迎来了我喜欢的节日一一端午节。 到了那天,我和妈妈会很忙,因为我们要包粽子。首先,妈妈拿出了所需要的材料。把绿豆洗干净,糯米调好味,五花肉腌制好,把它切成一块块。接着妈妈便对我说:“儿子,咱们一起包粽子吧!”我看着这一片片绿色的粽子叶,再想想粽子那金字塔似的外表,一下子发起愁来,问妈妈:“该怎样包啊?”妈妈见我如此疑惑,便做起示范来:“首先把两块粽子叶叠成一个类似圆锥的物体,然后把糯米、绿豆和五花肉放进去,再用一块粽子叶封好底面,用草绳把它捆扎紧,不把它绑紧煮熟后就不好吃了。”妈妈示范完后,我就尝试着包了起来。一开始时并不太顺利,不是漏了东西没放进去,就是绑得不够紧。后来在妈妈的逐一纠正后,一切变得顺利了。 包好后,就要开始煮了。看着这些刚下锅的粽子,我以为十几分钟后便可以吃了。但妈妈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对我说:“这些粽子起码也要四五小时后才能吃。”听了妈妈的话,我有些失望,但还是忍住了喉咙里的馋虫。等呀等,终于煮好了。我望着这些又大又饱满的粽子,馋得口水都流出来了。等不到爸爸回家,我便开始吃了起来。吃着自己动手包的粽子,真是开心又激动。

家乡的习俗多得数不清,但无论什么节日或习惯,我都会开开心心地过,开开心心地做。 范文二 我的家乡在贵州,那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在四周都有青山环抱,空气清新,景色优美。 我家的四周都是青山,最有名的黄果树大瀑布。这里除了风景好之外,在我们当地,各种各样的习俗是十分有趣的。像新年和元宵两个节日。在新年的前一天,每家每户都会贴上红红的对联;威严的门神;各种各样的“福”字剪纸。在新年那一天,人们会把长长的一串鞭炮从山上铺到山脚然后点燃,听外婆说这是和山里的山神一起过年,求山神保佑,来年的田地五谷丰登。在这一天,人们还会做饼、打糍粑、吃长寿菜。整条街都十分喜庆,这一切无疑透露着人们对新年的重视,新年对人们的重要。过了新年,就是又一个高潮一一那就是元宵。 元宵在我们那边,也是一个长辈们重视的日子。在我们那里“元”同“圆”谐音,所以长辈们这一天,就想一家人团团圆圆。这一天,长辈们,还会自己亲自包汤圆,她们会在汤圆里包上各种各样的馅,还会在汤圆里包一些别的东西,像钱、桂圆、花生等,花生预示吃苦耐劳,就会有好结果;桂圆圆圆满满,则表示一家人团团圆圆;钱,希盼来年财源滚滚。元宵那天,还会养鱼,养一天后放生。为什么不在新年养呢?新年养鱼年年有“余”嘛。长辈告诉我:新年吃鱼,有了一个“余”,那个时候养鱼,两个“余”就抵消了,就没福气了。所以在元宵养,就一直有好福气,又给元宵一个新的意味。 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习俗,真是应了“百里不同风,千里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习作《家乡的风俗》习作指导+习作范文+习作点评 (1)

《家乡的风俗》习作指导+习作范文+习作点评 习作指导: 一、习作题目 以《家乡的风俗》为题,介绍自己家乡的一种风俗。 二、习作指导 1. 审题:明确题目的关键词是“家乡”和“风俗”。“家乡”限定了写作的范围,要写自己熟悉的、有深厚感情的地方;“风俗”则指明了写作的内容,要写家乡独特的风土人情、习惯和传统。 2. 选材:可以从家乡的节日、庆典、祭祀、婚俗、饮食、手工艺等方面入手,选取一个具体的风俗进行介绍。在选材时,要注意选取有特色、有代表性的风俗,能够体现家乡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 3. 收集资料:通过查阅书籍、采访长辈、观察体验等方式,深入了解所选风俗的历史渊源、具体形式、象征意义等。收集的资料要准确、详细,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4. 列提纲:在写作之前,先列出提纲,明确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可以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介绍风俗的名称和背景,然后详细描述风俗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最后总结风俗的意义和自己对它的感受。

5. 描写细节:在描述风俗时,要注意细节的描写,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风俗的独特之处。可以运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具体的数据等方法,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6. 融入个人感受:在介绍风俗的过程中,要融入自己的个人感受和体会,让文章更加真实、生动。可以讲述自己参与风俗活动的经历,或者谈谈风俗对自己成长的影响。 7. 文化传承:在文章的结尾,可以适当探讨风俗的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让读者对家乡的风俗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习作技巧 1. 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如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2. 注意详略得当:对风俗的描写要详细,自己的感受可以简略一些。 3. 使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4. 引用诗句、俗语: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 5. 采用对比手法:可以将家乡的风俗与其他地方的风俗进行对比,突出家乡风俗的特色。 四、注意事项 1. 尊重风俗习惯:在介绍风俗时,要尊重家乡的风俗习惯,避免使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作文范文10篇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作文范文10篇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作文范文1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元宵节,又称灯节。古时候一到过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多是为了增添节日气氛,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很多民俗活动是和灯连在一起的,这一天人们不光吃元宵,还观灯,赏灯也是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民俗。 灯节是赏元宵灯,那几天是极寒冷的,但寒冷也挡不住人们观花灯的热情。那一天我和爸爸妈妈,弟弟。还有叔叔一家子去的。我到了观灯的地方我不禁的惊叹到:“哇塞”,好看死了吧!弟弟妹妹也跟着惊叹道。那是有各种各样的灯,有小马。小猪。小猴。小兔等等,是十二生肖的灯里的动物全部包括。更有骰子灯,常规的圆灯,关刀灯。走马灯是在灯上画上马你追我赶,十分好看。我最喜欢的是兔子的形式。它还有一种象征是多子多孙的,俗称“兔婆”。还有许多灯就不一一说了,还有灯谜,一个灯笼下面有着一个纸条,上面有条谜语,如两个月亮天上挂,是“朋”字。 好啦!有一个特别棒!我们特别喜欢的,一个习俗,就是吃元宵,南方人称汤圆,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又称“元宵”。因为元宵表示团团圆圆。每一次吃元宵我就特别激动,有好多口味的元宵,汤圆,有我最喜欢的草莓味蓝莓味的也有黑芝麻,豆沙的等等,我每次都吃很多,妈妈会说不能吃太多,吃多了不消化,但是太好吃了,会让人一个接一个的吃,别太着急,会烫嘴的! 从正月“十三上灯”,“十四试灯”,“十五正灯”,真热闹,到“十八落灯”,整个春节过了,元宵节就算落下序幕。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的元宵节是这样过的,你们家乡的元宵节是怎么过的,快和我讲讲吧!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作文范文2 在我的家乡新兴县,一提起那里独有的是热闹的“走大王”活动,连最小的孩子都能眉飞色舞地向你道来。 活动还没开始,已经到处挤满了人。我挤在观看的人群里,周围的人们都开心地大喊着,有的孩子一边举着大大的风车奔跑着;有的孩子蓄足了力,使劲地往里挤;还有的孩子被挤在了外面,急红了眼。风吹着路旁的树发出了“沙沙”的响声,似乎是在为即将开始的“走大王”活动而欢唱,风车快速地转着,似乎为“走大王”活动快乐地舞动。

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写作指导和范文

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写作指导和范文 第一部分:写作指导作文要怎么写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多媒体出示诗词《竹枝词》)同学们,你们读过陈勉襄的《竹枝词》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读)你们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节日的景象吗?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描写的是中秋节,体现了吃月饼、赏月、吃芋头、嘬田螺的习俗。(逐一出示相关内容) 3.(多媒体出示诗词《元日》)我们再来阅读一首王安石写的诗,那么你们知道这首诗描写的又是什么节日的景象吗?(过春节时的热闹景象。) 4.中秋节、春节都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有许多的风俗习惯,刚才我们诵读的两首诗中就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了节日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俗话说:“离家三里远,别是一风俗。”各地有各地的风俗,那什么是风俗呢?(生谈自己对风俗的理解) 5.教师归纳小结:风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经验和趣味,同时也丰富着人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一篇关于“家乡的风俗”的习作,一起来了解家乡的风俗,感受家乡的风情。 二、展示图片,了解风俗 1.同学们,我们有些风俗是大同小异的,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的一些风俗。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节日的风俗图片。(多媒体逐一出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的一些风俗图片) 2.学生边看图边说、边补充。 3.刚才所看到的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节日方面的风俗图片,但是有些风俗具有各

地的特点,如有的地方春节时吃黄豆芽(如意菜)、端午节吃咸鸭蛋等。你的家乡有哪些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风俗? 4.学生按小组互相交流自己家乡的特色风俗及自己参与风俗活动的经历。 三、确定思路,回顾写法 1.听了同学们的发言后,我们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如果让我们来写一写自己家乡的一种风俗或者是你参加的风俗活动的经历,你最想介绍哪种? 2.引导学生回忆课上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的和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 3.确定写作内容后,引导学生回顾从本单元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1)抓住重点课文,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进行指导。课文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先介绍了老北京春节开始的时间和人们为过春节做的准备。紧接着,通过介绍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三次春节的高潮,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藏戏》先连用三个反问把藏戏的特点先写了出来,接着写藏戏的来源,分述藏戏的三个特点。先总后分,让人印象深刻。 4.学生小组交流自己能借鉴的一些写法。 5.出示范文,感受习作魅力,借鉴写法。 四、课堂小结 说得再好都是纸上谈兵,请同学们自己动笔,来写一写家乡的风俗!老师给大家8分钟的时间,写一个小片段,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分享。 第二部分:家乡的风俗优秀范文3篇

六年级下册语文写作指导-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 部编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写作指导 习作:家乡的风俗 习作内容: “十里不同俗,五里不同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你的家乡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请你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习作指导 1.写前: (1)如果是写一种风俗,写之前,先查阅资料或问问长辈,深入了解这种风俗。 (2)想一想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以分几个方面介绍,重点介绍什么。 2.写时: (1)在介绍的时候,可以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2)如果是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则可以把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如,“听爸爸说,这个习俗大有来历呢……”或“我查资料得知,元宵象征着……”然后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3)如果你对这种风俗习惯有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表达出来。 3.写后: (1)写好以后和同学分享,根据同学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2)如果有条件,可以将全班同学的习作集中在一起,编成一本民俗作品集。 例文: 端午节的风俗 香喷喷的粽子熟了,黄澄澄的雄黄酒酿好了,赛龙舟的船也准备好了,端午节也就随着夏日的和风款款而来了。 彩绘的龙舟,整齐的着装,如潮的人群,那热烈的场面实在令人悠然神往。今年荣幸地来到新会司前大范亲眼目睹一次久违的赛龙舟。 比赛在人们的翘首以待中终于开始了。青年桡手们意气风发,头上腰上各束一块红布,在朝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鼓声响起,龙舟便如一支离弦的箭,在塘江上来去如飞。一时间,呐喊声、锣鼓声、劈劈啪啪的鞭炮声交汇在一处,在江面上回荡,震耳欲聋。 端午节又怎能少了粽子呢?我们面前的粽子是所有粽子之中体积最大、用料最丰富、做法最讲究的。咸粽内馅有咸肉、蛋黄、烧鸡、烧鸭、叉烧、栗子、香菇等;甜馅有莲蓉、绿豆沙、红豆沙、栗蓉、枣泥等;更有广东碱水棕、竹叶粽等。 然而,端午节这一天还得戴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佩香囊,虽是一种民俗,但也是一种预防瘟疫的方法。在夏季传染病开始抬头的时候,古人为了确保孩子们的健康,用中药制成香袋拴在孩子们的衣襟和肩衣上。 我非常喜欢端午节,因为其中含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习作点评: 这篇习作例文按照“总写——分写——总写”的结构,写了家乡端午节的风俗。详写了端午节的三个不同的方面“赛龙舟——吃粽子——戴香囊”的习俗,表达了作者对端午节的喜爱。文章结构严谨,线索清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描写生动,内容具体,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作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范文(附点评)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范文(附点评) 一、审题:明确写什么 1、介绍一种风俗。建议:可以写成说明文:风俗是什么+来历+特点+传说+感受 2、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建议:可以写成记叙文:风俗是什么+参加活动经历+感受 二、素材选择和写法 1、春节的风俗: 贴春联、守岁、吃团年饭、拜年、逛庙会、放烟花,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包饺子,祭祖等。(考试有时要列举) 例如:春节饺子香:三十晚上包饺子+包的过程+习俗(放个硬币巧克力 剩面做个鱼)+总结(吃的不仅仅是饺子还有美好的憧憬) 2、元宵节: 例如:元宵节闹花灯:大红灯笼开头+做灯笼过程+传说习俗+象征、盼望正月十五闹元宵:开头引出元宵+做的过程+传说习俗+吃元宵+感悟 习俗、诗词、精彩句段及相关材料都在下边连接中。 (1)“元宵节”主题作文:解析+开头结尾+范文+点评(2)元宵节:教你读诗词,教你动手制作灯笼 (3)配乐朗诵丨上元夜遐思(篇尾有音频) (4)元宵节暖心短句,发朋友圈好用,写作文也给力 3、清明节:踏青、植树、踏青、祭祖扫墓祭祖扫墓很多同学轻身经历过,可以写写过程。(全家团聚供品纸钱锄头上坟扫墓除去杂草培上新土上供烧纸磕头放炮) 4、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插艾草。下面链接有有关诗句和端午节的传说:端午忆屈原:即使被全世界抛弃,也要留下最动人的诗句 5、中秋节:吃月饼、赏月。 6、乞巧节:对月穿针

三、精彩开头:交待清楚时间、地点、事件、什么节日、什么习俗。 1、“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之夜是万人归家,合家团圆的日子。吃着香甜的月饼,欣赏皎洁的圆月,那是多么快乐呀! 2、每年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它已有二千多年的 (),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不尽相同的习俗,不过都少不了吃粽子。 3、朋友,您看过大秧歌吗?如果您正月十五能到我们家乡做客,您一定会被那粗狂豪放的场面所吸引,在流连忘返中,说不定您也会情不自禁地加入这狂欢的行列,身不由己地扭起来。 4、盼呀盼,好不容易盼到了春节,一到春节,我又可以收到大红包了。 5、节近清明,一池春绿蛙催雨。人们把清明比作春雨淋就的抒情诗,春雨泼成的水墨画”。 6、泱泱华夏,地不分东南西北,人不分男女老少,说起清明都会吟咏杜牧那首千古绝唱:“清明时节雨纷纷,()。”足见清明节人们心中的分量。现在,清明节已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月5日成为法定休假日。 7、“清明时节雨纷纷,()。”最初是从这句诗中知道了清明节。 8、像一片飘飞的杏花,如一阵绵绵的细雨,清明总会如约而至。是坟上新培的泥土,还是祭奠时袅袅的青烟?是踏青时清脆的笑声,还是孩子们吹响的柳笛?清明真是一个特别的节日。 9、“汤圆,汤圆,雪白,滚圆。糯米粉,香又软,豆沙馅,蜜样甜。”这首儿歌从小会唱,可直到今天才知道元宵做法和由来。 四、结尾:可总结全文,抒发一下自己的感受,赞美一下自己的幸福生活等等。 1.家乡春节的()风俗,真是趣味盎然。 2.元宵节是个令人愉快的节日,做元宵品元宵都那么开心。 3.看花灯不觉已三个多小时,但一点也没觉得累。我们陶醉在绚丽夺目的灯火之中,尽情享受着节日带来的欢乐!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第一单元习作指导《家乡的风俗》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指导《家乡的风俗》

【习作内容】 同学们,大家好。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有许多传统节日。中国人过节也是非常讲究的。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风俗。过春节要贴春联、放鞭炮、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等……这些经过长时间的积淀,逐渐形成的历代人们约定俗成的节日传统和习俗就是风俗。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由于文化的差异、地域的不同,各地的风俗习惯也有着天壤之别。今天,我们就从家乡的节日风俗着手,来上一节“家乡节日风俗”的写一篇作文。 【习作思路】 民风民俗包括哪些方面:节日习俗;特色民居;民间工艺品;特色饮食;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 节日习俗:开头,节日事件,结尾; (开头:交代清楚什么节日。节日事件:是活动过程,抓住有趣、有意义、给人教育来写。抓住细节让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结尾:总结,抒发感情,赞美幸福生活。) 特色饮食:开头,具体特点,结尾; (开头:介绍美食名称及对它的感情,如引用诗句会更有诗情画意。具体特点:要重点来写,具体写它的由来、滋味、外形、烹饪方法等。结尾:抒发感情,赞美美食,赞美家乡) 【习作方法】 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感受,反映出民风民俗的情趣。写民风民俗,要能让别人从中体会到生活情趣。我们还要注意不能生搬硬套所查阅的资料,要将资料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感受体会写进去,这样文章才有感染力,别人才爱读。透过这种风俗在写我们的家乡,写家乡的风土人情,写家乡的文化,抒写我们心中的故乡情!有了真挚的情感,我们的文章就有了生命,就能打动人心。 【习作材料】

选取家乡有代表性独特的风俗。明确了写什么,最难的是把它写好。大家看,该怎样写?细腻描写(可以结合具体段落读)民风民俗是时间积淀的产物,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寄托了老百姓美好的愿望和朴素的情感。因此我们在写节日家乡风俗的时候,不能仅仅是介绍这种风俗、介绍它的起源、更要挖掘蕴含在节日起源和风俗中的美好愿望和情感。 【习作提纲】 以“有趣的民风民俗”为话题作文。 1.选材要有地方特色,突出“美”和“趣”。 2.选材要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一、节日: 1.春节习俗 2.家乡的元宵节 3.欢度三月三…… 二、小吃: 1.家乡特色小吃——饺子粑 2.家乡特色小吃——碱水粑 3.第一次包粽子 4.舌尖上的冷粉…… 范文一:我的 梅子熟透以后,端午的脚步款步而来。“她从花明柳暗细雨如丝的走来,从绿阴如盖的梦中走来,从我深深地凝眸中走来了。”这是当代词作家丰桦对端午节的赞美。 我的家乡在东北的山区。的四周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山上“佳木秀而繁阴”。一条清澈的小溪在巍峨的山涧溢出,淌过缭绕,鸡鸣狗叫的村庄。千百年来,古朴安宁的村庄就这样静静的躺在大山的怀抱中,吸收着大地的灵气,沐浴着阳光的光辉。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习作一《家乡的风俗》范文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习作一《家乡的风俗》范文 一、家乡的风俗 “温州迎灯三月三,湗村抬猪十五六”农历二月十六是湗村一年一度的抢“排殿猪”的日子,天似乎作美,一扫了前几天的阴霾,突然变得晴空万里,湛蓝的天空飘着几朵洁白的云儿,似乎也想要来当个拉拉队呢! 今天中午11点15分左右,学校宽阔的大操场,去变得分外热闹起来。从四面八方前来观看抢殿猪的大人和外地专程赶来的游客,记者,摄影爱好者们陆陆续续集中在这儿。同学们一吃完饭就直奔操场上,就连好学生也不会例外,哪里还顾得上什么作业,早就抛在脑后了,一心只想观看着精彩无比的比赛呢!大大小小的观众们挤满在操场上,大家摩肩接踵,热闹非凡,真是特别给力啊!论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那几头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殿猪”了,恐怕大姑娘出嫁时,也没法与之’媲美”啊。比赛还未开始呢,几个低年级的小朋友,便围着这几只漂亮的大花猪绕来绕去,心里肯定在想:打扮这么漂亮的猪儿,肯定是上辈子做猪时修来的福分吧!11点半,比赛正式开始,排殿猪的人各就各位,主家举着一对红蜡烛,在队伍的前面引路。 这次的活动,共有18组参与,其中有15个村民小组和3个老人组(人老心不老哦!)比赛分为每三组一次,进过层层选拔,才会选出最后获胜的一组。一声枪响之后,人声鼎沸,人群攒动,有的观众为自己中意的小组呐喊加油;有的观众去耐不住性子,就跟在旁边或者身后一起跑,为的是能更快的获得更多的小细节,一睹为快,看的更清楚一写。只见每组四位力大如牛的参赛选手,齐心协力地扛着“有福气”的小猪,向前冲去每个人都想跑的最快,但不可乱了脚步,之间某组的队员或许是一时心急,乱了步伐,一个不小心,摔在了塑胶跑道上,但更可悲的是,肩上那“重如泰山”的殿猪已是压在了他的身上。那叫一个‘惨不忍睹“,有些胆小的同学不忍心看,便捂上了双眼;有的大人则发出善意的微笑,鼓励他们赶紧站起来,继续比赛。摔倒得人很快调整了一下,又站了起来,重整旗鼓,抱着’比赛第一,重在参与”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范文指导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范文指导 1.习作。 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请你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 要求: 1.题目自拟。 2.突出风俗特点,详略得当,有真情实感,语句流畅。 3.书写规范,字迹工整。 4.字数:500~600字。 【答案】范文: 家乡的端午节 端午节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在各个地方的人们都买上几个粽子或做几个在家吃,“五月莺歌燕舞日,又到棕叶飘香时……”当耳边响起这句话时,不由得想起一家人包粽子的画面。 传说,屈原投江后,人们非常思念他,每到五月初五,就用竹筒装上食物,投入水中。 在我的记忆里,奶奶最会包粽子了。有一次看到邻居小孩拿着粽子大口吞咽,我就拽着院子里择菜的奶奶给我包几个粽子,我不想吃端午节外面卖的粽子,奶奶拗不过我,只好去买食材…… 回到家中,奶奶便去厨房淘米、洗叶,这时的我坐在旁边去看那些食材。有一碗糯米、一些蜜枣、一些绿豆还有红豆。奶奶就这样一边准备馅料,一边还不忘时刻提防着我偷吃。 “奶奶,包好了没有啊?”我焦急又有些无奈的喊道。“好了,你看看吧!”只见桌子上出现了一个翠色欲滴的粽子,虽说只看见一个“包装”,也能想象出馅料的美味。“我也要做。”我吵着要做。“好,那奶奶教你。”只见奶奶用木勺一舀馅料,放在几片叶子中间,一包一捆,一个三角状粽子就诞生了。我也学着包了几个,但还是“散了架”,“脱了皮”,奶奶只看了我一下,也没多说,又包了几个。虽说她没对我进行鼓励,可是她的动作却鼓励了我。终于,在我的“勤学苦读”之下,一个完美的粽子,不禁使我心花怒放。 粽子在口,家人在身边,幸福在心中。 【详解】 本题习作为自命题作文,要求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习惯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想想家乡的哪种风俗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选择你最想表达或最了解的去写。写作时切忌平铺直叙,记流水帐。注意详略得当,把印象最深刻的内容作为重点,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亲身经历的主要部分记叙下来,可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同时要写出特定节日的特点或风俗习惯。 这篇文章,作者主要向我们介绍了端午节所要做的一些事情,如:包粽子。作者把包粽子的细节描写的十分详细,可见作者的观察十分仔细。文章语言淳朴,叙事条理,是篇不错的文章。 2.快乐习作。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请描写一种风俗习惯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适当穿插这种风俗的特点和来历,要写出活动现场和自身感受,详略得当。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450字。 【答案】示例: 家乡的风俗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我的家乡也有自己的风俗——包饺子。 为什么吃饺子呢?传说女娲造人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耳朵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形,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除夕和面吃饺子有团圆的意思。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北方春节喜吃饺子,其寓意团圆,表示吉利和辞旧迎新。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作文范文10篇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作文范文10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作文范文1 大家都知道,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节。这一天,大家都要看花灯,猜灯谜,而我的家乡—歙县汪满田的花灯可是别有特色哟! 说这里的花灯很有特色,因为它们大都是由竹架子骨在内,糊纸于外,加以形象逼真的绘画与色彩点缀共同组成的各式各样的鱼儿。花灯为何都是纸鱼儿呢?传说由来以久,老人们说,古时火神总是来烧房子,人们损失了许多的财产,为了驱赶火神,人们就把花灯都做成鱼的形状,并带着如同真的大纸鱼绕着村子转。火神看见鱼,以为整个村子里有好多水,就不再敢来烧房子了。以后,人们就年年做鱼,戏鱼,以求平安。 每逢正月十五晚七点,花灯会便开始了。瞧!只见那天空中出现了许多烟花,有的金光闪闪,似一座金桥横空而架;有的五彩斑斓,升上天空呼啦开出各色的花朵…,各种烟花争奇斗艳,让人目不暇接。接着,真正的主角上场了! 1 / 19

一个个头能装下两三个小孩的巨大纸鱼游来了,它的身体里有几十枝甚至上百枝红蜡烛,把路面照得亮堂堂的。在鱼队前,一个汉子拿着一个火把引路,十几个壮汉抬着一个“巨无霸”鱼缓缓地走来。“巨无霸”鱼摇头摆尾的,似乎在向人们问好,人们欢呼着挥手表示欢迎。紧随其后又是几条大鱼儿,后头跟着一条条可爱的小纸鱼欢快地游着,不时地互相亲昵着。小纸鱼的主人可是我们孩子,花灯会上也随之增加了几分童趣。 鱼队的中间杂着敲着铜锣,打着大鼓的大人,声音震耳欲聋,使花灯会更显热闹。几个淘气的小男孩跟着他们的爸爸和爷爷,举着燃完的烟花剩下的杆儿做成的小小火把,走在鱼队的最后面,来回跑着,乐着。鱼队走到另外的地方,又该烟花炮竹上场了,“叭”,这儿的炮竹响了,“轰”那边放烟花了,真不知道该看哪儿了呢! 元宵灯会“纸鱼儿”游,灯火通明喜洋洋!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作文范文2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虽然我们的大中华地大物 2 / 19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习作范文和名师点评(10篇)

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 范文一: 贴春联 我们家乡每逢春节都要贴春联。无论是住在楼房,还是住在平房,家家户户都要把红色的春联贴在门上,用来辞旧迎新,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春联,据说起源于桃符。桃符的最初用意是求平安。据古书记载,五代十国时期,宫廷里就有人在桃符上题写对联了。宋代王安石的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新桃”“旧符”指的就是桃符。后来,桃符便由桃木板变成了纸张。 贴春联这一习俗到了明代开始盛行。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十分喜欢大户人家贴的春联,于是想推广,便要求每到春节时,金陵的人家都要将大红春联贴在门框上。有一户人家因为忙而没来得及贴春联,大年初一的早晨,被微服巡视的朱元璋看到了。朱元璋得知原因后亲笔题写了一副春联送给这户人家,但这户人家舍不得贴,把它当成“限量版”春联珍藏了起来……随着时间的流逝,春联的内容除了表达新春祝福以外,更融入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贴春联有讲究,上下联的位置不能贴错。贴春联时,人们可以根据横批的书写方式来贴上联和下联。如果横批是从右往左书写的,上联就应该贴在右边,反之则贴在左边。 贴春联,不仅是为了营造喜庆祥和的气氛,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之情。 名师点评:小作者对春联的发展过程、贴春联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让读者感受到了浓浓的文化气息。对春联相关故事的讲述,增强了习作的趣味性;对名句的引用和对贴春联、写春联的学问的讲述,增强了习作的知识性。 范文二: 冬至打年糕 “年糕,年糕,年年高。”冬至打年糕是我们家乡的传统习俗。 冬至前后,村子里到处散发着一股熟悉的味道,是年糕!打年糕喽!瞧,家家户户都像赶庙会似的,或肩扛,或车载,把一袋袋糯米陆续运到村头。大家把一袋袋糯米倒进碾米机里,碾成糯米粉来做年糕。碾好的糯米粉都被倒进了一个个小木桶里,白花花、软乎乎的,沾点儿放到嘴里,淡淡的米香中夹着一丝甜味……糯米全部碾好后,家里人就把木桶拎到蒸年糕的炭炉上,只等糯米粉熟了就可以做年糕了。每个人的脸都被炉炭映得红扑扑的,看起来很喜庆。 不一会儿,蒸糕师傅喊了一声:“出锅嘞!”人群立刻开始骚动,小孩子们更是迫不及待,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热气腾腾的糯米粉被倒入石臼中。“可以开始了!”话音刚落,好几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就挽起衣袖,围着石臼,拿着木槌,一边转一边舂糯米粉。淘气的孩子们也会乘机上前,你敲一下,我捶一下。可他们一不小心把糯米粉蹭到脸上,就变成了小花脸。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要求及范文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指导及范文 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 一、习作目标 1.本次习作主要是写自己家乡的风俗,可以写家乡的节日习俗,也可以写家乡独具特色的饮食、服饰、建筑、礼仪和民间工艺等传统风俗。 2.语文课本中给出了两个选择。可以介绍一种风俗,也可以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3.写作时要突出民俗特点,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学会借鉴本单元课文的写作方法,学会抓住特点、有详有略地介绍家乡风俗。 二、写作思路点拨 我们如何把它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呢? 1. 审读题目,明确内涵。抓住两个关键词:“家乡”和“风俗”。“家乡”限定了写作的地域,意味着不能写“他乡”;当然,“家乡”不一定只指自己所住的村子、街道,也可以理解为自己所在的镇、县、市等。 2.化大为小,选好切口。通过认真审题,明确了题目要求和内涵后,就要学会化大为小,选择一个最易于表现主题的切入点进行构

思写作。“家乡的风俗”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范围,老舍先生写《北京的春节》,整个春节从开始到结束,前后有几十天,但作者只选取了其中最具特色的几件事来写。所以我们就要学会着重选择一个方面,用具体的事迹、生动的细节和典型的材料来以小见大。可以写家乡的一种节日习俗,或者写家乡的一种风味小吃,还可以写家乡的奇人俗事等。 3.抓住特点,细致描绘。选好了文章的切口,同学们还要善于根据自身的实际,扬长避短,选择自己熟悉的、感受较多或体验真切的内容来写。有的风俗喜庆,有的风俗庄重,有的表达思念,有的传递孝道。不同的风俗表达的内容不同,呈现的方式也不同,所以我们要善于观察体会,抓住想要表达的风俗活动的特点,细致描绘,才能写出特色,让读者一看就知道你所写的是什么。如:《寒食》中“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禁烟火的景象,就是作者感受最深切的,也是当时寒食节最有特色的风俗。 4.有详有略,主次分明。某一风俗活动中常常有许多程序,有许多内容,在写作时就不能像记流水账似的从早写到晚或从开始写到结束,而应该分清主次,有详有略地写。如:《腊八粥》中作者在详写八儿等粥的过程,略写一家人吃粥的情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