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师范类教育学课程优化的有益思考

对师范类教育学课程优化的有益思考
对师范类教育学课程优化的有益思考

218

2012?

11

对师范类教育学课程优化的有益思考

季思远

(阜宁高等师范学校,江苏盐城)

【摘要】教育学是师范类院校的一门主要的必修课也是专业课,但多年来有关教育学的教学课程却是那么的不如人意。重点

在于,学生认为教育学是枯燥是无味的,而老师也认为教育学的本身的内容也是空乏的,只有堆积的概念,没有其他让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正因为如此教育学的教学课程必须优化与改革,否则教育学的课堂教学质量不可能会有提高,学生以后为人师表之后会带来很多不便。

【关键词】师范教育学;课程优化;教学质量师范类院校中的教育学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培养学生以后为人师表时的教学能力,用一定的教育理念来指导学生,为他们以后步入社会进行教学工作时做好准备。很多师范院校中学生对教育学课程并不重视,而老师也缺乏一定的课程创新。正是因为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原因,教育学课程在师范类院校的效果让人感慨。然而不论是原因使得这种情况产生,我们都应该针对这一现象,进行改进。

一、教育学教学主要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学方法的错误。很多教育学的老师,

在上课的时候主要是单一讲解那些枯燥的文字为主,然后再分析一些教学案例,这样的课程只看重书本里面的知识跟一些概念,课堂的时间全被老师占用,而学生只是在下面记笔记又或者是埋头大睡,再或者是做一些其他的事情。而快考试的时候,只背背一些定义,过后就什么也不记得了。可以说在这样的教学氛围学生是很难有什么兴趣的,加上教育学本身就是枯燥乏味的一门课程,其教育的结果以及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2.教学目的错误。很多老师认为,

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把那些教育的理念,以及理论灌输给学生们,因为这样老师们的教学目的才会走进一个错误的盲区。学生与老师大约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会了就行,就是这样老师跟学生才会忽略了学生的实际。

3.教育内容繁杂。教育学中的理论很多,

什么概念、理论、原理以及管理,这些本身就很繁杂,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更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不用说什么主动性了。

4.教学条件很难达标。首先,

因为教育学开设课时,各个学校是参差不齐的。再有就是一个学校的教育学老师不是太多,当班级过多的时候,教育学的主讲教师就会是可以容纳最少四、五个班级教室,这么多学生一起上课,老师想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把那些理论等等完全教给学生是不可能的事情。再就是课堂的表现,不仅仅只是学生,有时候人数太多,老师跟学生各讲各的。这样的教学条件,别说教给学生们,能有人听就算是很好了。

5.教学管理水平的不科学。教学管理的科学性与否,

是对教育学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影响的因素。目前的很多学校的管理体制系统,不能有效的调动老师以及学生的积极性,这也就是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教学目标不能实现的根本。主要表现为两点,第一就是学校对教育学这门课程的不重视,第二就是教育学这门课程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课程优化的思考

1.合理定位教学目的。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根据目前的教育现况,来选择教学内容,避免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

3.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①用案例教学。案例的运用,可以鼓励学生去思考,把理论与实际有效的相结合在一起。②进行教育实践的锻炼。尽量给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去中小学中实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让他们把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③不断完善教学条件。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把抽象化的理论知识,变成可视的形象,来增加教学的有效性。

三、针对问题,提出的见解

1.树立正确的观念。只有正确的思想才能推进正确的教育的发展,所以观念的改变是不可缺失的,学生、老师的观念都需要彻底的改变。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教学效率最主要的条件,老师与学生之间应当互相了解与体谅。在教育方面老师不仅仅需要对学生传输概念上的东西,也应该培养他们的喜好。学生也应该有积极性、主动性。

2.建立明确的教学目的。一堂教育学课中,

老师的教育目的,应当是强行的把教学理论完全灌输给学生。在课堂上理应建立起学习的知识目标,只有目标确立才能知道下面要做什么,而不是目标就是把这些知识理论全部讲完。课堂的核心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因此课上要以学生为核心促进学生去主动的了解,而不是老师空谈概念,只讲理论那么简单。

①不再是单一教学模式。教育学教学课堂中,总会有这样一种情况,老师在讲台上不停的讲着,学生在下面记着,下课了也就都走了,老师只是把一些知识灌输给了学生,但是却没有去明确自己的教学目的是什么,老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所以在课堂上,老师是作用应该有一定的变化。②以学生为中心。在学校的课堂上,学生是组成课堂环境最重要的部分,没有之一。但目前中国的教育方式还是那种以老师为主体的模式化教学方式,这点是需要彻底的改变的。而以后的课堂教学不能再以老师为中心,必须实现由老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过渡的转化,不然教育学的课堂质量是不可能有所转变的。③课材的整理与改进。教育学的知识点很多,概念也很是复杂,大多情况下一节课的时间里,要学习很多新的概念跟理论。老师可以在上课前把一些理论知识进行一定的归类与总结,尽可能的把知识点简化,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营造更多的实践时间。

3.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目前中国教育的基本方式就是

教师专业化与师范教育专业性课程设置

27玉溪师范学院学报(第21卷)2005年第10期 Journal of Yuxi Teachers College Vol.21No.10Oct.2005 教育教学研究 教师专业化与师范教育专业性课程设置 李方强① (温州师范学院平阳校区,浙江平阳325400)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课程设置 [摘 要]师范院校合理设置教育专业性课程并有效地实施是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教师职业专业性素质的基础。通过调整教育专业性课程容量和时序、开设综合实践性教育专业性课程、完善教育实习制度,纠正当前我国师范院校教育专业性课程设置和实施中存在的严重缺憾,是促进我国教师专业化的根本保证。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506(2005)10-0072-04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成为我国教师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199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面向21世纪师范教育国际研讨会”明确提出,“当前师范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师范教育如何改革以适应教师专业化的要求呢?无疑,合理开设教育专业性课程并有效的实施是一条根本途径。 一、合理的教育专业性课程设置是教师专业化的根本保证 从社会学角度来讲,一个职业专业地位的确立不是依赖于专家学者的研究而是社会民众的心理认同。社会民众对一个职业专业地位的心理认同则来源于这个职业因其专业性而表现出来的从业人员的不可替代性。目前,从我国教育发展历史来看,大众对于教师专业地位的怀疑很大程度是由于教师职业的从业人员在执业过程没有充分彰现教师职业应有的专业性,而给人一种教师行业的从业人员可随意替代的错觉。因此当前我国教师专业化研究的中心不是“教师职业是不是专业性职业”,而是“如何使教师职业的从业人员具备并在执业过程中充分彰显教师职业应有的专业性特点”即“怎样使教师具备专业性素质”和“教师怎样在职业活动显现专业性特点”。而教师具备专业性素质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显现专业性特点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大部分的教师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了普通民众所不具备的专业性素质,彰显了其不可替代性,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也就确立了。 怎样使教师具备专业性素质包含3个最基本的问题:一是教师专业性素质是什么的问题即基本内容问题;二是教师的专业性素质从哪里获得即基本渠道问题;三是教师的专业性素质怎样获得问题即基本方法问题。 教师专业性素质是什么?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系统,教师要顺利地履行职责无疑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这些素质都是教师职业活动所必须的,那么这些素质是不是都是教师的专业性素质呢?回答是否定的。作为教师的专业性素质,应该是教师区别于其他行业人员的一种素质,它应该是其他行业人员所不具备的教师特有的素质,而且应该是只有经过特定教师教育才具有且是必须具有的素质。如果我们把支撑教师顺利履行职责的多方面素质称为教师的全面素质,那么这个全面素质就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共有素质,教师和其他行业人员所具有的共同的素质,如通识知识、学科知识和能力、基本的道德素养等。它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所不可少,但不是教师所独有。它既可用于教育也可用于其他职业活动;二是特有素质,是指作为教师所特有的教育能力和教育品质。它是教育活动作为一种有别于其他社会性活动的活动对从业人员的特殊要求。教师惟有具备了这种特有素质,才能将他们所拥有的共有素质在教育活动中发生良好效用。这种 ①[收稿日期]2005-07-08 [作者简介]李方强(1973-),男,浙江平阳县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师教育、教育社会学。

公共课教育学案例汇编

公共课教育学案例汇编 公共课教育学改革小组 二○○七年八月

目录 1、父亲撕了儿子手绘的地图 (1) 2、校园里的隐性伤害 (1) 3、研究生的科学水平与小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 (2) 4、掌声中的舆论转化 (3) 5、从一则公益广告想到的 (4) 6、教育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的教育行为差异 (4) 7、两个孩子和两个老师 (4) 8、扬起爱的风帆——评“为雕像穿衣服”活动 (5) 9、浅析青少年上网成瘾心理 (6) 10、也谈教育改革 (8) 11、流失生的法律责任 (8) 12、生命是美丽的 (9) 13、高校悲歌,父母卖血儿摆阔 (9) 14、切错苹果的故事 (10) 15、答案不是唯一的 (10) 16、“课堂纪律”真的那么重要吗? (11) 17、浅谈中美教育的差异 (12) 18、学生老师换角色 ——中国科大举办班主任学校培训班见闻 (13) 19、天鹅的悲哀 (14) 20、妈妈,你能把我打聪明吗? (14) 21、让孤雁返回群体 (15) 22、“神童工程” (16) 23、魏书生老师一堂生动的语文课 (17) 24、把好教师的语言关 (18) 25、特长教育给孩子的是馅饼还是陷阱? (18) 26、巧设台阶 (19) 27、谐趣诱导 (20) 28、孩子需要什么 (20) 29、搭起师生间思想情感沟通的桥梁 (21) 30、两个分苹果的故事 (22) 31、增强体育锻炼,关爱生命 (22) 32、秋末初冬的果子 (23) 33、酸酸的青苹果 (24) 34、小议班风 (24)

35、一个是拒人千里,一个刀光血影 ——研究生因恋爱失败害女友的惨痛故事 (25) 36、在爱的沐浴下 (25) 37、正确对待差生 (27) 38、少年“网虫”游戏杀人酿大祸 (27) 39、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9) 40、快乐不应成为伤害 (30) 41、由“卢刚事件”引发的思考 (31) 42、老师文明不文明学生有权投一票 (32) 43、儿子乱扔遭罚款母亲抵赖不认儿 (33) 44、从偶像到战犯 (33) 45、父母教育孩子要慎选“榜样” ——少年为何杀害同班同学 (34) 46、教师强行给学生剪发 (35) 47、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 (36) 48、为学生点燃希望之灯 (37) 49、学校是否有罚款权 (38) 50、投“骰子”学数学 (39) 51、虐待学生的伪教育当休 (40) 52、向母鸡学习,永不丢蛋! (41) 53、教育的艺术 (42) 54、老师的几句话让我放弃了物理学 (42) 55、天才难“克隆”5岁孩子讨厌“哈佛女孩” (44) 56、关注教育体罚现象 (44) 57、教育真的离不开惩罚? (45) 58、上课吃瓜子老师罚长跪一小时 (46) 59、1999年教师施暴事记 (47) 60、毒杀双亲 ——值得反思的一则教育悲剧 (48) 61、学生的“逃学”现象 (49) 62、让学生敢说“我不懂” (49) 63、教育的机智 (50) 64、教室里的纸屑 (50) 65、错误也美丽 (51) 66、十七岁女儿毒死亲生母亲 (51) 67、“法律板”和“教鞭” (52) 68、爱是教育的起点 (53) 69、放飞 (53)

学前教育学课程标准

学前教育学课程标准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学前教育学》课程标准 学前教育学是培养合格幼儿教师和从事儿童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课程,是突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的重要标志。是学生掌握普通教育学基础知识和学前教育学的一般原理,学前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幼儿园及小学管理等内容。通过学习和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组织学前儿童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初步具备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学前教育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学前教育的新观念、新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把握现代学前教育机构的性质、任务,掌握实施学前教育的素养。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理论课和学生学习专业技能课的理论基础课,学前教育学是幼儿教师走向成熟的必修课程。根据我院高职办学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基本原则,通过

《学前教育学》,掌握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幼儿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幼儿教育研究方法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观察幼儿、分析幼儿的基本能力以及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技能;具有编制具体教育方案和实施方案的初步能力;熟悉国家和地方幼儿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动态;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为满足企业要把岗位技能融入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企业所需求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拓宽学生视野及知识面,满足用人单位需求,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的就业工作。 三、课程设计思路 新世纪,我国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出现繁荣状况,随着技术的进步、工作方式的变革和工作组织形式的变化,儿童教育越来越倾向社会化,学前企业(幼儿园)不断出现,组织形式也日新月异。在这种变化下,幼儿教育机构对于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 《学前教育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不只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运用教育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因此,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教学的实践环节,加深学生对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丰富学生对学前教育的感性认识,形成学生一定的教学技能技巧,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组织课堂讨论或案例分析、进行课堂教学模拟、到幼儿园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学前教育的实际,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学前教育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教育理论分析教育问题、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使学前教育学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专业课。 四、课程培养目标 1.总体目标 《学前教育学》是以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为基础,研究学前教育的发生、发展,系统阐述现代学前教育的观念、知识和基础原理,以寻求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科。它具有理论性、宏观性、全面性特点。

教育学主要内容整理

第一章 1、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论者认为,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具体之,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2、教育的历史 原始教育的特点 1. 非独立性一一与当时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 2?无阶级性一一教育机会具有原始均等性 3、原始性一一形式、手段和内容极为简单,水平低下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阶段的教育。 第一、岀现了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一学校。 第二、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森严的等级性。 第三.学校教育脱离生产劳动、脱离社会实际。 第四,机械性与刻板性。 近代教育的特点: 第一,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与控制,公立教育崛起。 第二、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第三、教育的世俗化。 第四,教育立法的实施。 3、教育的定义,广义狭义。 广义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教育:指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习者的身心发展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德育”是同义词。 4、教育的八个属性 1、教育的永恒性 2、教育的生产性 3、教育的历史性 4、教育的继承性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6、教育的长期性 7、教育的民族性&教育的阶级性 5、教育的要素与作用 1、教育者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学校教育,教育者则主要是指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 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影响源,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层于主导地位。 2 ?学习者 第一,学习者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第二,学习者具有独特个性,身心不断发展完善 3.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中国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中国师范教育的生成与流变 历经一个多世纪的中国师范教育,其发展历程是一波三折的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中国师范教育在初创时期就饱受质疑,同时还受到保守势力的竭力阻挠,但是她还是顶着压力破壳而出,走过百余年的风雨历程,改写了中国师范教育零的历史。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师范教育也是如此,中国的师范教育从她诞生的那天起就不断的根据具体情况完善着自己,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但是随着中国教育的大发展与受到其自身概念界定的有限性的影响,当今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顿与新的趋势。 第一节初创与定型 谈到师范教育我们大多数人会想到中国的至圣先师孔子,关于教师教育他有相当多的论点,包括对教师的要求、教师的选择等内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1]等等孔子的这些教育名言几乎每个人都能脱口而出,同时孔子的这些零散的关于教师教育的思想也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师范教育的发展。孔子之后的汉代思想家杨雄在其《法言》中最早的提及了师范教育——“师者,人之模范也”。[2]唐代的韩愈更加明确的论及关于教师的内容,其文章《师说》更是具体而明确的阐明教师的职责等内容,极大的影响了后来中国教育的发展。这说明我国古代先哲早已经开始思考“教师教育”的内容,并且他们的思想影响了后来我[1]《论语》

国现代师范教育这一概念的界定。 我国近代真正意义上的师范教育出现于1896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的南洋公学师范院,该校于1897年4月8日开学共招收学生40人,这一创举开启了中国师范教育的一个全新的时代,在此之后出现了众多的师范院校,其中就包括于1898年5月创办的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随后京师大学堂于1902年开设师范馆开始了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历史。[1]与此同时,我国实业家们也纷纷私人开办师范院校,我国著名爱国实业家张骞在南通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私立的中等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堂。在同一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壬寅学制”,清政府颁布的这个章程中正式的确定了师范教育系统,在制度上给予了肯定与确立。但是“壬寅学制”由于诸种原因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其确立的师范教育系统也就成了泡影。次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即葵卯学制,在学制中,师范教育系统得到了确立,并且独立于普通教育之外。不像“壬寅学制”只是没有实施的一纸空文,“癸卯学制”在全国范围内颁布并得到切实的实施。这个时候的师范教育虽然形成了从初级到高级的纵向系统和从政府办学到私人办学的横向系统,但是这时候的师范教育还不能称得上完善而有健全的师范教育系统,因为在招收学生上还没有做到男女平等,这个时候的师范院校还没有招收女子师范生,也没有出现女子师范学校,直到1907年《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得到颁布才从法律上确立了女子师范教育的合法地位,并在次年清政 [1]

《学前教育学》课程标准

高职《学前教育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简介 学前教育学是培养合格幼儿教师和从事儿童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课程,是突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的重要标志。是学生掌握普通教育学基础知识和学前教育学的一般原理,学前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幼儿园及小学管理等内容。通过学习和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组织学前儿童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初步具备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学前教育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学前教育的新观念、新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把握现代学前教育机构的性质、任务,掌握实施学前教育的素养。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理论课和学生学习专业技能课的理论基础课,学前教

育学是幼儿教师走向成熟的必修课程。根据我院高职办学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基本原则,通过《学前教育学》,掌握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幼儿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幼儿教育研究方法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观察幼儿、分析幼儿的基本能力以及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技能;具有编制具体教育方案和实施方案的初步能力;熟悉国家和地方幼儿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动态;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为满足企业要把岗位技能融入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企业所需求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拓宽学生视野及知识面,满足用人单位需求,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的就业工作。 三、课程设计思路 新世纪,我国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出现繁荣状况,随着技术的进步、工作方式的变革和工作组织形式的变化,儿童教育越来越倾向社会化,学前企业(幼儿园)不断出现,组织形式也日新月异。在这种变化下,幼儿教育机构对于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 《学前教育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不只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运用教育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因此,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教学的实践环节,加深学生对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丰富学生对学前教育的感性认识,形成学生一定的教学技能技巧,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组织课堂讨论或案例分析、进行课堂教学模拟、到幼儿园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学前教育的实际,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学前教育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教育理论分析教育问题、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使学前教育学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专业课。 四、课程培养目标 1.总体目标 《学前教育学》是以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为基础,研究学前教育的发生、发展,系统阐述现代学前教育的观念、知识和基础原理,以寻求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全面和

2020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11)考试大纲

2020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11)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教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教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教育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及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必答题为270分,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100分 中外教育史约100分 教育心理学约40分 教育研究方法约30分 (二)必选题为30分,考生必须在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第I道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第Ⅱ道题考查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容。考生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I道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辨析题 简答题 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Ⅳ、考查内容 教育学原理 【考查目标】 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我国师范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审思及重构

我国师范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审思及重构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师范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经历了知识中心取向、工具主义取向和实践取向三个发展阶段,呈现明显的技术化和工具化倾向,忽略了师范生作为独立生命体的立场,也造成了师范生对其未来学生生命关怀的先天缺失。师范教育具有丰富的生命蕴意,师范教育课程价值取向应以學生生命成长为旨趣,师范教育课程设置应全方位浸润生命意识与生命素养,增强专业课程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关联性,注重实践课程的有效反思及能力生成。 关键词:师范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生命关怀;课程反思 师范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教育事业有序发展培育了大量优质师资,极大促进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建国以来,我国师范教育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政策调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师范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也发生相应转变。师范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受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的综合制约,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使命遵循,并内显为人才培养定位,外化为课程教学实践,带有鲜明的的时代“烙印”和文化传统“脚本”的属性。师范教育课程作为培养教师的载体,其价值取向直接决定了师范教育课程的性质、特征与内容选择等,也直接影响到教师培养的方向与质量。因而,探究建国以来师范教育课程价值取向,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和教师培养要求的师范教育课程,对指导和优化我国师范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师范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回顾

建国以来,师范教育课程历经了知识中心取向、工具主义取向、实践取向三个发展阶段。这些价值取向不论在观念层面还是在实践意义上都凸显了师范教育课程的“工具化”倾向。 (一)知识中心的价值取向(1949年-1965年) 建国初期,我国百废待兴,急需大量人才,教师队伍无论在数量层面还是在质量层面均无法适切当时国家的发展需求。为培养一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教师队伍,1951年,教育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大办师范教育。当时,知识及其掌握者作为一种稀缺资源,是否掌握一定数量的知识成为衡量人才的主要依据。知识主导下的人才直接影响了教育目的,也影响了师范教育课程价值取向。在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目标导向下,政府和社会大众都将知识看成人才应当具备的最重要素养。知识本位成为教育事业的主导思想和根本价值追求。教师作为传道、授业与解惑者,知识成为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师范教育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事业,掌握国家规定要求的知识成为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价值追求。在此背景下,师范教育旨在培养扎实系统掌握各门学科专业知识的教师,其课程以知识为中心,强调对学科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掌握。课程考试也主要以试卷的方式考查师范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师范课程的知识中心取向。1952年的《师范学院教学计划(草案)》与1954年的《师范教育暂行教学计划》规定以学科课程为主,师范生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被视为师范教育课程首要的价值追求。尽管这一时期教育类课程与教育实习的课时比重较大,然而在师范教育实际培养过程中,教育类课程及教育实习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形式化严重。[1]《师范教育暂行教学计划》的颁布压缩了总课时,部分师范院校以专业学科比重轻和学生负担过重为由,删减了教育类课程,简化了教育实习,使教育类课程让位于专业学科课程,以专业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初具形态。

心理学(章志光第三版大学师范公共课教材)复习笔记

心理学(章志光第三版大学师范公共课教材)复习笔记 名称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心理活动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2、成熟指不依靠后天经验自然发展起来的身体和性方面的变化。格塞尔和汤普森以“爬楼梯”的实验为例 3、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较持久变化的过程,因而也可以简洁地把学习定义为“行为的变化” 4、智力技能指学习者掌握要领规则并将其应用于新情境,这是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5、认知策略指学习者借以调节自己的注意、记忆和思维等内部过程的技能又称“元认知” 6、动作技能指能够为完成有目的的动作使骨骼、肌肉、筋腱有组织地活动,是平稳、精确、灵活而适时的操作能力。 7、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 8、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9、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 10、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重现 11、组块是指人们将熟悉的孤立项目连接为更大的刺激单元,也是信息的意义单位,如一个字母或一个单词、一组数字或材料、一组语词或句子等。 12、记忆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出现时,在头脑中仍然能够再现出事物的形象。特征:1.形象性2.概括性作用:记忆表象的积累和丰富,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和个性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是从知觉过渡到思维,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或中间环节。它在人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 13、识记是通过对事物反复感知而获得事物的信息和编码,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分为无意识记、有意识记、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14、保持是识记的材料和获得的信息在头脑中得到巩固和储存的过程。主要是在质量和数量上发生变化 15、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重现,或是错误地再认或重现。遗忘和保持是相对立的心理过程,它的表现是持久性的从艾宾浩斯的曲线图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1.遗忘是先快后慢的2.遗忘是不平衡的3.总的趋势是最初忘得快,忘得多,以后忘得慢,忘得少 16、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性的思维形式。内涵是概念所包括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外延是属;概念的一切事物 17、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加工改造创造出新事物的过程 18、再造想象是语言的描述或根据图样、图解、符号记录等头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19、创造想象是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20、幻想是指向个人希望的未来事物的想象过程。可分为积极有益的幻想和消极无益的幻想

教育学基础课程标准十二所

附件二:《教育学基础》课程标准编写指南 适用专业语文、英语、 音乐 修读学期第4学期制订时间2015 课程代码课程学时48 课程学分 3 课程类型 B 课程性质必修课程类别专业对应职业或容教师 合作开发企业 执笔人合作者审核人 践课) 2.课程性质(单一选项):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 3.课程类别(单一选项):专业通识课/专业核心课程(含职业拓展课) 4.合作者:须是行业企业人员 一、课程定位 《教育学基础》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是语文教育,英语教育,音乐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它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以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两个基本问题为主线,介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理念,帮助学习者观察教育现象,思考教育问题,发展教育思维,提高教育素养。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并在头脑中构建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能力。引导学生建构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深厚的情感体验。 二、课程设计思路 教育学要求基础性与时代性结合,即以专科为学历定位,准确阐释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尽可能反映教育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适切性与发展性统一,即考虑学习者的特点,使课程容的难易程度和知识容量的多少既能适合专科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程度,同时又能够激励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努

教育学考研各个专业介绍及就业前景与方向

一、教育学原理(专业代码040101) 主要研究教育基本理论与现代教育基本问题、比如教育与人的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问题、教育的本质与功能问题、教育体制创新问题、受教育机会和教育公平问题、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制建设问题等等。其中既有教育学原理传统的理论领域,也有近年来根据教育实践的发展新开拓的领域。 主要研究方向: 1、教育基本理论方向 教育基本理论主要研究教育理论问题。主要研究教育的发展规律、元教育学、教育与人之间的关系、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当代教育热点和问题、教育改革于发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理论的比较研究、教师教育研究等。 2、教育哲学方向 教育哲学是多以一定的哲学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基本问题的学科,原本科哲学专业的学生再选择这个专业比较好。注重对我国现代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的哲学考察研究,着重探讨在社会转型条件下教育的目的、任务、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中国传统教育的哲学思想,以及对西方教育哲学思想的借鉴和批判。 3、教育文化学方向 教育文化学是以人类的教育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全面、多角度地透视并理解人类的教育活动,重点是在深入诠释教育现象背后的文化意义,比如研究不同国家教育观念里各自体现什么样的文化传统,教育制度中体现一国怎样的教育文化等。 4、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方向 主要侧重于学校教育改革问题研究,区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同时,注重义务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学校发展与定位研究,区域教育规划研究等。如关于义务教育管理与资源配置的研究,关于高等学校定位研究,对学校管理与规划的研究。 5、教育政治学方向 教育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与政治的辩证关系及其运动发展规律的学科,着重探讨教育与政治的区别和联系及二者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现在国内的研究一般包括:教育与政治的基本关系、教育与政治主体及其行为的各种关系、教育民主化、教育的国际化与国际政治的关系等。 6、教育法学方向 教育法学是以教育法、教育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如何用法律规定一切教育中权利与义务问题,主要集中在研究教育法的制定、实施与完善。 7、教育社会学方向 教育社会学以研究教育的社会性质、社会功能以及教育制度、教育组织、教育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主题:教育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教育与社会化过程的关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学校自身的结构和组织、教育分流研究等。 8、教育人类学方向 教育人类学是指用人类学的概念、理论、观点和方法,描述、解释教育现象的应用性学科,旨在提示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文化、社会文化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9、德育原理方向(含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等) 主要研究对公民整体或个人怎样进行有效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比如研究如何培养学生

[实践性,师范教育,理论]师范教育中实践性课程的理论基础初探

师范教育中实践性课程的理论基础初探 实践性课程以实践性知识为核心,主要以在实践中习得、体验、反思和分析等形式进行,是一种教师在行动中反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以获得如何教的专门的实践知识和特别的技术为任务的课程,实践性知识包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或表现出来的知识和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解释和运用原则,是教师内心真正信奉的、在日常工作中实际使用的理论,支配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动中。[1] (一)解释主义哲学对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的观点 在如何解决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上,解释主义有自己的方法:casesand interpretations即每一个教师在面对教学问题的时候,都有权利去解释它,并最终解决它。但教师不可以随心所欲的解释。按照Phillips的观点:教师在进行解决教学问题的同时必须受到联系前提的限制和约束。他把这种联系前提分为两类,一是经验前提,即自身有过和当前所遇到的教育问题相似的经历,或者从他人那里得到过与现在问题相似的经验,就可以对当前的问题进行解释并最终解决它。二是价值前提(value premises)。即在一定的价值观和不变的原则的指导下去解释教育问题进而解决教育问题。Phillips 认为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无法跨越的鸿沟。它只能依靠上述的联系前提来尽量缩小,但是永远不能消除。解释主义学派,特别是Phillips 关于价值前提和经验前提的理论对教师教育的实践性课程的实施是很有启发的。 (二)现象学教育学重视教育教学实践浓厚的情境性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教育科学领域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换,教育专家们发现仅仅探究普适、确定性的教育规律是不能满足解决现实的教问题、描述教育现象的需求的,因而转向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现象学教育学大师马克斯梅南把教师知识看作是动态的、随情境变化的,他所探讨的教学机智正是对具体教育教学情和实践深刻领悟的结果。他认为,成人所施的影响都是发生在具体情境之中,常常非常微这种影响永远也不能完全预测和控制。而且,由成人促成的影响是形成性的它引导儿童的身心健康不断成熟和成长。[2] 随时可能变化的情境存在偶然性。情境的偶然性来自于情境中的构成要素具有令人难以置的丰富意义:我们关心的是一个或一群具体的孩子,他们有着特别的生活经历,有着具体的心或一系列的问题,生存于一个具体的情境中。这个具体的情境有着一组具体的关系,受一个体的情感氛围支配。每一个教育学理解的机遇是不同寻常的。[3]对于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来说,面对有着特别生活经历的一个或一群具体的孩子,如何做才能做到最好,从来没有现成的答案,这是一个永远存在未知变化的世界,即使最有效最系统的规则也无法给所有可能的偶然事件提供明确的指导。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对教育教学情境敏锐的观察与判断,问题分析的清晰与透彻,对学生状态和心态的准确把握,对突发事件的恰当处理等教育智慧均来自于实践。[4] (三)形象互动理论强调教育教学行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彼此影响 形象互动理论的创立者米德认为:社会是由一群互动的个人所组成的,个人之间的互动靠思考能力归纳、命名、分类社会互动过程的象征符号,并予以诠释,然后决定行动。而个

提高高师“教育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提高高师“教育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摘要: 教育学是体现高师师范生专业特征的专业基础课,其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个体的专业发展和未来的职业取向。目前,高师公共课教育学课堂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要改变现状,就必须探究产生问题的原因,并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关键词:公共课教育学;课堂教学;问题;策略教育学作为高等院校师范生的专业基础课,它的开设对于学生确立教育观念、培养教育技能和传播教育新理念意义重大。课堂教学,作为本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其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到教学目的的实现和课程功能的实现。但由于种种因素,现阶段高师公共课教育学课堂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大多数呈现出“教师讲课如同嚼蜡,学生听课昏昏沉沉” 的状态。为此,本文拟通过对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结果的分析,来探讨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原因,寻找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解决对策,以期能对教育学的课堂教学有所裨益。 一、教育学开设的目的及课堂教学的现状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其对专业基础课教育学的学习和把握,不仅影响到其毕业后的求职就业,更影响到其未来的专业发展。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和专业自我的形成。专业理想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理想和信念。它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教师专业行为的理论支点和专业自我的精神内核。教师的专业知识拓展包括三个方面:量的拓展、质的深化和结构的优化。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方面,是体现师范性的重要标志。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能量和本领。教师的专业自我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 教育学的基本内容构成包括教育学基础理论知识、课程论、教学论、班级管理、学生评价及教师教育等部分。其中教育学基础理论知识(教育与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功能、教育目的)是师范生建立教师专业理想的基本的理论基础。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师的专业能力的发展更离不开课程论、教学论、班级管理和学生评价及教师教育等方面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教师的专业自我虽然是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但其发展和完善要建立在前三者的基础上,更离不开教育学的理论指导。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谋得一席之地,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并辅之以丰富的心理学和教育教学知识、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相关的学科知识。其中教育科学知识就需要从教育学这门课程中习得。而目前,在校的师范生对于开设的教育学课程缺乏正确的认识,没能认识到对其

课程标准参考格式(杨青华教育学)

《幼儿教育学基础》课程教学标准 课程名称:幼儿教育学基础 总学时:80课时 1.课程的基本属性:本课程是幼儿教育专业必修课,是专业基础课。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掌握幼儿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初步形成运用现代幼儿教育的新观念、新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在教育幼儿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专业思想,课程的任务是要求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幼儿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之一,它涵盖了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全部内容,偏重于研究幼儿教育的宏观指导理论及其一般教育活动规律等问题,在完成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中起着核心作用。 2.课程在本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主要研究3~6岁幼儿教育规律和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规律,需要不断地吸收和综合其它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如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幼儿园各课教法、中外幼儿教育史等等,这样有利于拓宽知识面,提高实践能力,加深对书本知识、对教育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本课程着重对幼儿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研究,有其与其它课程不同的学科特色。 本课程教学两条线并举,既突出理论性的学习,又加强实践性活动,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学前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学会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形成科学的幼儿教育观,提高幼儿园保教工作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和技巧,以获得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综合应用能力,形成从事幼儿园教师职业所必备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对新时代幼儿教师的职业要求,形成职业能力。 3.主要内容: 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幼儿园教育的基础知识,幼儿和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我国幼儿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第二部分:教师和幼儿,幼儿园环境,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第三部分:幼儿园教育的实施:幼儿园课程,幼儿游戏,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教育学》课程标准

《教育学》课程标准 一、前言(课程概述) (一)课程定位 该课程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是小学音乐教育、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它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以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两个基本问题为主线,介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理念,帮助学习者观察教育现象,思考教育问题,发展教育思维,提高教育素养。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并在头脑中构建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能力。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教育类相关课程奠定了基础,为教育专业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这一的培养目标服务。 《教育学》是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其后续课程为《教师资格证国考》、《教师招考理论》,是一门理论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 该课程是依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要求为指导思想,根据教师职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中的以“培养学生从事教学能力为核心”工作项目而进行的设置。其基本理念是通过系统教育理论和知识的学习,为今后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打

下坚实基础。本课程在第2学期开设,是音乐教育、美术教育专业必修课程。后续课程是《教师资格证国考》、《教师招考理论》。本课程是一个让学生懂得教育理念、学会基本教育知识并把握教育教学规律的理论学科,是专业必修课程。(三)课程设计思路 1.该课程是依据“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要求为指导思想,根据教师职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中的以“培养学生从事教学能力为核心”工作项目而进行的设置。其总体设计思路是:①基础性与时代性结合,即以专科为学历定位,准确阐释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尽可能反映教育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②适切性与发展性统一,即考虑学习者的特点,使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和知识容量的多少既能适合专科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程度,同时又能够激励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努力突破难点,从而促进学习者身心的良好发展。③理论性与实践性协调,即本门课程既是教育对象对教育学理论的系统学习和提高,同时所学的理论又应具有指导教育实践的即效作用,可帮助学习者把这些理论应用到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实践中,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水平。教学形式可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实习等工学结合实践形式。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中美师范教育课程比较与反思

中美师范教育课程比较与反思 摘要: 师范教育的质量关系到未来教师的质量,从而直接影响国家的人口素质和人才竞争力。师范教育课程的目标、结构和内容又决定了教师的质量和水平。本文以具体院校为实例,通过对中美两国师范教育课程的比较,认识各自课程的价值和特点,同时对我国师范教育课程进行反思,旨在借鉴美国优秀经验,通过加强通识教育、提高师范特性和重视实践课程等方式完善我国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从而提高师范教育质量。 关键词: 师范教育课程比较反思 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教育的践行者,教师质量的优劣是关系到国家教育事业发展、人口素质,以及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师范教育不断发展和巩固,业已形成规模,为国家教育战线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同样在美国,其走在世界前列的师范教育保障了国家的人才供给,对美国的绝对人才优势功不可没。而师范教育的课程又决定了教师的质量和水平。因此,通过中美两国师范类课程的比较,可为完善我国师范教育体制、提高教师质量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概念界定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教育大词典》、《中国教育百科全书》等教育工具书的定义,“师范教育”是指“培养师资的专业

教育”,“培养和提高基础教育师资的专门教育”。由于美国19世纪“师范学校”(Normal School)主要提供职前教师的培养,因而“师范”的含义相对狭窄。随着美国教育机构的转型,师范学院和综合大学教育学院逐渐取代了师范学校,教师培训工作的含义已远远超出“师范教育”的范畴,由此,“教师教育”作为“包含为培养未来教师的职前培训、新教师的入职培训和在岗教师的在职培训三个层次,涵盖职前、入职和职后教育的综合概念”[1],开始被广泛认可和使用。在我国,“师范教育”作为一种习惯用法保留至今,但由于本文主要针对中美教师职前教育,即本科师范生的课程进行比较,并未涉及入职培训和在职培训层面,故使用“师范教育”的概念加以表述。 二、中美师范教育课程目标比较 (一)我国师范教育课程目标 1.培养爱国、尚德和社会主义觉悟的政治课程 在我国四年制本科师范教育中,社会主义价值观课程在通识教育阶段可谓浓墨重彩。师范大学一般设置政治理论类、中国近现代发展史类及国际教育等课程,旨在培养教师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以及自愿投身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要求教师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担负起国家人才培养的重任。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类课程旨在培养教师具备基本的法律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在教育实践中以积极的态度、宽大的胸怀、崇高的师德以身作则,诲人不倦,并通过适当的、合法的手段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