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窗的艺术辩证法

艺术辩证法分析

艺术辩证法分析 艺术辩证法分析 一、形与神 形,即事物的外貌、形体,它往往是具体可感的;神,即事物内在的气质、精神,它是无形的、抽象的。在文学作品中,神还指作家的主观精神和作品的主题。优秀的作家在艺术创作中,不仅能写出事物的外貌特征,更能传达出客观事物的内在神韵及作家的审美理想,从而实现形与神的统一。 在文学创作中,仅仅描画出客观事物的形体而未传达出神韵的作品,决不是好作品。《世说新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谢太守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兄子(谢朗,谢据的儿子)将雪比作盐,未必不似,但只是其形,未写其神。而兄女(谢道韫)将雪比作柳絮,则是传神的妙喻,因为她写出了大雪飞舞的神态。再如《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一节,当范进因中举而发疯,胡屠户为了治好女婿的疯病,大着胆子打了范进一个嘴巴。 范进因这一个嘴巴,却也打晕了,昏倒于地。众邻居一齐向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渐渐喘息过来,眼睛明亮,不疯了。 也是一个舞字,既写出了众邻居那种巴结、下作的神态,也传达除了对他们的厌恶,真是一字传神。所以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在文学创作中,片面追求形似历来被人们反对。中国美学历来以传神为上乘,尤其是中国画,尤重写意。齐白石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也。 黄宾虹说:画有三:一,绝似物象者,此欺世盗名之画;二、绝不似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亦欺世盗名之画;三、惟绝似又绝不似物象者,此乃真画。 其意思都是说,优秀的艺术作品应当在形似的基础上,追求神似。 优秀的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为了达到神似,常常不惜改变形似,在他们看来形应当为神服务。《世说新语·巧艺》记载: 顾长康(即顾恺之)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人问其故,顾曰:裴楷俊朗有识具,此正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 顾恺之是东晋著名画家,他为裴楷画像的时候,在面颊上添画了三绺髭须,而三毛原非裴楷面部所有,但益此三毛,目的就是为了使裴楷的画像更有神明。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为了表现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审美理想,常常对创作素材进行加工和变形。例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这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而创作的小说。小说的原型是:左权县的民兵队长岳冬至,与本村的一个姑娘恋爱,当他们两人幽会的时候,被当地的恶霸当场抓住,岳冬至竟被活活打死,姑娘也远嫁他方。赵树理在创作《小二黑结婚》的时候,认为这个悲惨结局没有反映出生活的必然性,于是作家便对素材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小说的结局写道: 小芹和小二黑各回各家,见老人们的脾气都有些改变,托邻居们趁势说和说和,两位神仙也就顺水推舟同意他们结婚。后来两家都准备了一下,就过门。过门之后,小两口都十分得意,邻居们都说是村里第一对好夫妻。 重神轻形,在中国传统画论、文学理论中一直占据着主导的地位。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人物以形模为先,气韵超乎其表;山水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乎其中,乃为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