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_主题1课题1关注空气质量(第1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主题1课题1关注空气质量(第1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主题1课题1关注空气质量(第1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关注空气质量》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及高一的化学学习,学生已经深深领会到化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这一章的学习中学生将更加震撼地认识到化学对我们的生存环境的影响。

1.知识上,根据受污染的环境系统所属类型或其中的主导因素,环境污染主要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义务教育阶段在“保护好我们的环境”部分已经对这三种主要的污染来源及其危害有所介绍,因此高中阶段的学习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其危害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侧重于治理污染的方法与原理,使学生能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体会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2.方法上,学生分析探究大气主要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危害以及改善大气质量的主要方法,充分认识到人类生活与自然界的矛盾,充分认识到科学发展的局限性,从而进一步领悟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树立用科学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学生经过先前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是现时的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严格要求。

3.情感上,空气污染是当今热门话题,本市也经历过雾霾和空气污染指数高的天气,学生对此感同身受,对于空气污染带来的灾害,学生有改变和预防的兴趣和欲望,所以,在此过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关注空气质量》效果分析

本节课采用平实的引入,先讲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性,空气污染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再通过我国2017年1-12月空气质量最好和最差的十个城市中的海口和石家庄展开,通过城市图片的展示让学生切身感受空气质量的巨大差异。比较成功地引发了学生兴趣。

空气质量报告的讲解采用先阅读了解再详细讲解的方法,学生反响较好。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自学和老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得出。

污染物的来源与治理部分按照污染物的来源、危害、治理措施的思路展开。来源让学生阅读并汇报,危害由老师讲解,配合图片是学生加深印象。治理措施采用课本和PPT相结合的展示方式,最后知识总结部分的思维导图,使知识图像化,直观化,思路清晰又吸引学生,收效良好。

知识总结后配合习题的练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理论知识。

知识总结后不忘情感总结。播放电影《私人订制》片尾的“道歉”片段,引起学生共鸣,达到情感的升华,使学生不禁想通过自己的力量保护自然母亲。目的是让学生树立关注空气质量的理念,竖立保护自然界就是保护母亲的思想,发动学生从身边做起爱护环境,保护环境。达到本节课的最终目的,将“呵护生存环境”的理念根植于学生内心,使他们终身爱护环境,并用自己的爱感染身边的人,由此及彼,积少成多,将保护环境的理念无限传播。

《关注空气质量》教材分析

知识与技能:

本节内容位于鲁科版选修一《化学与生活》的第一章《呵护生存环境》的第一节《关注空气质量》的第一课时“从空气质量报告谈起”。

教材以“联想质疑”的形式提供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出新课。对于“大气污染的危害”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深受其害,应该有许多感触,因此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联系身边的生活和环境或者通过查阅资料来了解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及造成的危害,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可以到图书馆查阅报刊、杂志和书籍;也可以上网搜索相关信息。)过程与方法:

从看图了解空气质量报告开始,通过空气污染指数计算素材的了解,学会定量认识空气质量。又通过氮氧化物的治理,酸雨的治理等问题,联系必修一氮的氧化物以及硫的氧化物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也促使“学以致用”学习目标的达成。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对于“酸雨”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从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两个方面探讨酸雨的成因,并结合本地区的情况向学生介绍酸雨的情况和防治措施。例如让学生课后通过亲朋好友了解硫酸工厂的尾气排放情况、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防治措施,写成调查报告,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学习。)对于可吸入颗粒物的破坏,让学生了解PM2.5的危害及产生原因、治理措施,掌握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从看图了解空气质量报告开始,通过空气污染指数计算素材的了解,学会定量认识空气质量。又通过氮氧化物的治理,酸雨的治理等问题,联系必修一氮的氧化物以及硫的氧化物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也促使“学以致用”学习目标的达成。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关于改善大气质量方面,对于“减少煤等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污染”让学生能从所含元素分析造成的污染,进一步了解防治措施。其中的反应原理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所学知识会分析,并且掌握。对于“减少汽车尾气污染”,可以让学生收集资料,了解氮氧化物,一氧化

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来源,了解一氧化碳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原理,对于如何减少污染,可以采用交流、讨论方式进行。同时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对于防治措施要理解并能加以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使学生开始关注空气质量,也懂得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课程的最后,通过《私人订制》片尾的道歉片段强烈激发起学生对大自然的保护欲,决心从自身做起,从身边一点一滴做起,为环境的改善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注空气质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龙口第一中学孙瑞莺【引入】PPT展示蓝色海洋和清新空气的图片

教师: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创造了空前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与此同时,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也导致了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

以我国为例,环境问题经常登上各大城市的榜首。就在去年,我国统计出了1-12月空气质量较好和较差的十个城市:

【图片展示】2017年空气质量状况较好和较差的城市及图片

1.海口的碧海蓝天:

2.石家庄的雾霾

【提出问题】可以看出两个城市的空气质量相差很大,那我们国家是通过什么手段来评估各城市空气质量好坏的呢?我们要先从空气质量报告谈起。

表1-1-1是某城市某日空气质量报告,你了解各项内容的含义吗?

【阅读】表1-1-1 某城市某日空气质量报告

污染指数首要污染

物空气质量

级别

空气质量

状况

SO2NO2PM10

233556PM102良

【板书】一从空气质量报告谈起

1 解读空气质量报告

【讲解】

(1)空气质量报告中涉及的污染物主要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可吸入颗粒物(PM

10

)。

(2)污染指数是将某种污染物浓度进行简化处理而得出的简单数值形式。(3)每天分别测定各种污染物的浓度,计算出它们的污染指数,其中污染指数最大的污染物就是当日的首要污染物。

(4)将首要污染物的污染指数作为当日的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简称API)。API作为衡量空气质量好坏的指标,其数值越小,空气质量越好。(5)API在空气污染指数分级标准中所对应的级别就是当日的空气质量级别。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表1-1-2,了解下我国空气污染指数分级标准,及各个级别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讲解】空气质量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污染物的排放量,另一个是气象条件。

以海口和河北为例,二者在污染物的排放量上就大相径庭,海口主要以渔业、

食品业、旅游业等为主,污染物排放量少,而河北是座重工业城市,产业结构偏重,有钢铁、热电、建材、石化...很多产业是以燃煤为主,所以污染物排放量大。

从气象条件看(气象条件跟地理位置有关),海口城市位置开放,污染物易转移,而河北位于地理位置的“墙角”,西边是太行山,北边是燕山,污染带常在此汇聚,且城市风力小,不易转移,才使雾霾久聚不散。

【联想质疑】

污染物是怎么产生的呢?为什么在我们小的时

候,污染问题没这样多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污染物的

来源与治理。主要介绍三种污染物。

【板书】 2 污染物的来源与治理

(1)氮氧化物与光化学烟雾

【图片展示】光化学烟雾

光化学烟雾图片

【阅读】阅读课本P3-4,找出氮氧化物与光化学烟雾的关系。

【学生讲解】引起大气污染的氮氧化物主要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①大气中氮氧化物的主要来源: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汽车尾气的排放

)和过氧乙酰硝酸脂(PAN)等有毒

②光化学烟雾的形成:臭氧(O

3

物质混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浅蓝色烟雾,称为光化学烟雾。

③光化学烟雾的危害危害:

a.降低大气能见度;

b.刺激人和动物的眼睛、呼吸道,对健康造成损害;

c.影响植物生长,降低对病虫害的抵抗力;

d.破坏建筑材料…

④光化学烟雾的治理 P4

【追根寻源】阅读光化学烟雾形成过程示意图及文字。

治理措施:对汽车尾气进行净化处理,2NO+2CO=N

2+ 2CO

2

;加强以氢气为动力的

染料电池汽车的研制。

【阅读】臭氧的功与过

【板书】(2)二氧化硫与酸雨

工厂排放的硫污染

【交流研讨】

①阅读课本P5,描述酸雨的形成,写出涉及到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②为了减少SO2的污染,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讲解】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及其被氧化所生成的三氧化硫,以及氮氧化物溶解于降水中,分别生成亚硫酸、硫酸和硝酸等,这是造成降水PH降低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看出,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之一。

酸雨的危害:1.使土壤酸化,K、Na、Ca、Mg等流失,肥力降低;

2.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鱼类食物来源,并影响鱼类的繁殖和发育,破坏水生生态系统;

3.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使金属溶解进入水中,危害人体健康;

4.破坏古建筑和石雕艺术作品;

5.破坏电线、铁轨、桥梁、房屋…

【提出问题】酸雨的危害如此之大,我们如何治理呢?

【阅读】治理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成为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含量的重要途径。烟道气体脱硫是一种大规模脱硫方式,采用的大斗是石灰石-石膏法,煤烟中的二氧化硫在吸收塔内与洗液中的碳酸钙反应成亚硫酸钙,然后又被烟气中的氧气氧化成硫酸钙。硫酸钙可以做成生产石膏板材的原料等。

CaCO

3 + SO

2

= CaSO

3

+ CO

2

; 2CaSO

3

+ O

2

= 2CaSO

4

【板书】(3)可吸入颗粒物与呼吸系统疾病

【讲解】结合PPT图片理解

a.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PM2.5:

PM10指空气中直径≤10微米的颗粒物,可入上呼吸道,但可排出体外。PM2.5指空气中直径≤2.5微米的颗粒物,可入肺,吸入过多易引发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疾病。漂浮在大气中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总称为总悬浮颗粒物(TSP)。【开阔视野】图解PM2.5致病全过程

【阅读材料】向学生平板推送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1:关于雾霾

燃煤、生物质燃料燃烧时,产生颗粒物,简称雾霾颗粒,其中PM10,PM2.5为可吸入颗粒,后者直接入肺泡。霾指的是颗粒物,固体;雾指的是液滴,液体,两种在大气中都能起到阻挡光线作用,造成混沌的空气,在冬季北方干燥地区,多数情况下雾霾其实专指霾。研究清楚有重要意义,有了它形成的机理就可以有针对性的从根本上来防止霾产生。

阅读材料2:河北的空气质量为什么差

1.地理位置影响,先天不足。

河北位于地理位置上的“墙角”,西边是太行山脉,北边是燕山,污染带常在此汇聚。

2.产业结构不合理

河北产业结构偏重,钢铁、建材、石化、电力等两高”行业比较集中,以煤烟型、颗粒物为特征的大气污染较重,氮氧化物、烟(粉)尘排放量居全国第一。【讲解】减少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措施——从工业烟尘和灰尘着手:改造锅炉,改造燃料结构,提高燃烧效率,安装有效的除尘设备等;

尽量保持路面清洁,减少因风扬起的灰尘;

减少裸露地面的面积;

拆房作业时先用水喷淋,采取纱网防尘、随时冲洗进出车辆轮胎,及时清除建筑垃圾;

造林绿化—植物可过滤多种大气污染物。

【课堂知识总结】

【课堂小测】

(1)目前,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经常超标,下列现象会造成污染指数超标的是()

A. 人的呼吸

B.液化空气时先蒸发出来的氮气

C. 汽车排放的尾气

D.植物的光合作用

(2)用下列物质作燃料时,对环境污染最严重的是()

A. 原煤

B.天然气

C.酒精

D.氢气

(3)近年来,我国北方的沙尘暴频频发生,它主要造成空气中()有害成分的增加

A. 二氧化氮

B. 二氧化硫

C. 可吸入颗粒

D. 氮气

答案:C、A、C

【视频分享】电影《私人订制》结尾的道歉视频,激发学生深刻的认识,结束本节课的同时实现情感的升华。

【集体朗诵】一位环境科学工作者说:在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物质欲望越来越高的今天,不能忘了,对我们的生命至关重要的东西其实只有三样,那就是:干净的空气、清洁的淡水和肥沃而没有受到污染的土壤。我们随时都在呼吸,不断需要喝水,一日要吃三餐饭。如果空气、水和土壤被污染了,毒素就会进入我们的身体,我们的生命将不再安全。环保要做的事情就是:保护空气、水和土壤的洁净。这是我们生存必须依赖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情感总结】保护环境,不是自私地为了我们自己活得更好,而是因为地球是孕育我们的地方,我们应该像呵护母亲一样呵护她。虽然我们能做的微乎其微,但是也要做。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做起,比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纸、

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使用可降解塑料、垃圾分类、低碳出行......就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保护环境,为后代积福。

《关注空气质量》评测练习

1.“环境保护,以人为本。”北京空气质量指标中指出,影响北京空气质量的一组主要污染物是( )

A.CO

2、N

2

、O

2

B.SO

2、NO

2

、可吸入颗粒物

C.CO

2、O

2

、SO

2

D.NO

2、N

2

、可吸入颗粒物

2.设立酸雨监测点,可以了解酸雨的发生时间、危害程度,以及对水源水质造成的影响等情况。关于空气污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是大气主要污染物

B.正常雨水的pH等于7

C.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是引起酸雨的主要气体

D.秸秆焚烧总体来说对庄稼是有益的,值得提倡

3.下列有关酸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和民用上大量燃烧含硫的化石燃料

B.二氧化碳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C.用天然气代替含硫的煤作燃料,可有效控制酸雨的形成

D.酸雨能直接破坏农作物,使土壤酸性增强,腐蚀建筑物及工业设备

4.某雨水样品刚采集时测得pH为4.82,放在烧杯中2小时后,再次测得pH为4.68。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雨水样品酸度逐渐减小

B.雨水样品酸度没有变化

C.雨水样品继续吸收空气中的CO

2

D.雨水样品中的H

2SO

3

逐渐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H

2

SO

4

5.导致下列现象的主要原因与排放CO 2有关的是( )

A .酸雨

B .光化学烟雾

C .臭氧层空洞

D .温室效应

6.现有以下几种措施:①对燃烧煤时产生的尾气进行除硫处理;②少用原煤作燃料;③燃煤时鼓入足量空气;④开发清洁能源。其中能减少酸雨产生的措施有( )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7.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禁止汽车使用含铅汽油,其主要原因是( )

A .提高汽油燃烧效率

B .降低汽油成本

C .避免铅污染大气

D .铅资源短缺

8.下列现象的产生与人为排放大气污染物氮氧化物无关的是( )

A .闪电

B .光化学烟雾

C .酸雨

D .臭氧层空洞

9.为了使天更蓝,空气更清新,目前很多城市对没有申领到“绿色”通行证的高污染车实行限行。高污染车排出的尾气中所含的污染物除碳氢化合物、可吸入颗粒物、一氧化碳外,还主要含有( )

A .二氧化碳

B .氮氧化物

C .水蒸气

D .氮气

10.我国三峡工程所提供的清洁、廉价、大功率、可再生的水电,相当于每年燃烧3×107吨原煤的火力发电厂产生的电能。因此三峡工程不能减弱的是( )

A .温室效应

B .氮的氧化物的排放

C .白色污染

D .酸雨

11.[双选题]为了降低硫氧化物造成的空气污染,一种方法是在含硫燃料如煤中加入生石灰,这种方法称为“钙基固硫”,采用这种方法在燃料燃烧过程中的“固硫”反应为( )

A .2CaO +2S=====高温

2CaS +O 2↑ B .S +O 2=====点燃

SO 2 C .CaO +SO 2=====高温

CaSO 3

D.2CaSO

3+O

2

===2CaSO

4

12.“飘尘”是物质燃烧时产生的粒状漂浮物,颗粒很小(直径小于10-7 m),不易

沉降(可漂浮数小时甚至数年),它与空气中SO

2、O

2

接触时,SO

2

部分转化为SO

3

,使

空气酸度增加,形成酸雨。

飘尘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A.氧化剂

B.还原剂

C.吸附剂

D.催化剂

(2)二氧化硫与雨水形成酸雨,试写出这两个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 。

(3)汽车排放的尾气、硝酸厂和化肥厂的废气含有氮氧化物,全世界每年排放的氮氧化物约5×107 kg,NO

2

溶于水生成酸。

(4)酸雨可导致下列哪种危害?

A.腐蚀建筑物

B.导致树木枯萎

C.造成洪涝灾害

D.恶化人类环境

(5)为了减少酸雨的形成,必须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对燃料中的硫化物进行,对废气中的氮氧化物进行。

【评测答案】

1.答案:B

解析:A项中CO

2、N

2

、O

2

都不是污染性气体;B项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C项中CO

2

O 2不是污染性气体;D项中N

2

不是污染性气体。

2.答案:C

解析:二氧化碳不属于大气污染物,它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A选项错误;正常雨水中因为溶有二氧化碳而显酸性,pH为5.6,B选项错误;二氧化硫可以形成硫酸型酸雨,二氧化氮可以形成硝酸型酸雨,C选项正确;秸秆焚烧不但引起空气污染,还破坏了土壤的结构,造成农田质量下降,且容易引起火灾,必须禁止,D 选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燃烧含硫的化石燃料,若用天然气代替煤(含硫)

作燃料,可大大降低酸雨的形成,A、C项正确;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SO

2和NO

2

,B

项错误;酸雨对农作物、土壤、建筑物及工业设备均有较强的破坏性,D项正确。

4.答案:D

解析:硫酸型酸雨中含有的H

2SO

3

,易被空气中O

2

氧化生成H

2

SO

4

;H

2

SO

3

为弱酸,

H 2SO

4

为强酸,故放置后酸性变强。

5.答案:D

解析:CO

2

能造成温室效应。

6.答案:C

解析:形成酸雨的原因是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的排放,其中在工业城市中主要是由于含硫煤的燃烧所引起的,要减少硫的氧化物的排放,我们可以对煤燃烧所产生的尾气进行脱硫处理,最好少用原煤直接作燃料,这样既可提高煤燃烧的热效率,又可解决燃煤引起的污染,还能分离、提取煤中的化学原料;开发新能源,也是减少含硫物质排放的一种重要途径;燃煤时鼓入足量空气只能使煤充分

燃烧,无法减少SO

2

等的排放。

7.答案:C

解析:禁止使用含铅汽油的原因是避免重金属对大气的污染。

8.答案:A

解析:排放氮氧化物可造成光化学烟雾和酸雨;NO还会破坏臭氧层造成臭氧空洞;闪电为自然现象与人为排放NO x无关。

9.答案:B

解析:高污染车排出的汽车尾气中主要含有氮的氧化物和CO,可吸入颗粒物及未完全燃烧的烃等。

10.答案:C

解析:火力发电厂主要是燃煤,会造成大量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引起温室效应;煤炭中除C、H、O外还含有S、N等元素,燃烧时导致硫、氮氧化物的排放造成污染,与白色污染无关。

11.答案:CD

解析:CaO与产生的SO

2反应生成CaSO

3

,CaSO

3

再被O

2

氧化为CaSO

4

12.(1)答案:D

(2)2SO

2+O

2

2SO

3

SO

3

+H

2

O H

2

SO

4

(3)硝

(4)ABD

(5)脱硫处理吸收利用

解析:飘尘能使常温常压下很难化合的SO

2和O

2

变得容易反应,即加快了反应速率,

因而起了催化剂的作用;3NO

2+H

2

O2HNO

3

+NO;为了减少酸雨的形成,应减少SO

2

NO

2等气体的排放,对燃料进行脱硫处理,对废气中的SO

2

、NO

2

、NO等进行回收利

用。

《关注空气质量》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中心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化学平衡知识、树立平衡观念、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新课程中看重的是学生在该类知识结构的形成过程,特别是高二这个年段,广度甚于深度。由于各学生之间的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为了避免学生对知识“消化不良”,我把复习课的高度定义在掌握基本知识,练好基本技能。所以所选题目难度不是很大。通过一节课的复习,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掌握的不错,而且惊喜的发现有部分同学总结归纳能力很好,在以后的学习中,应该有意的设计这样的环节增强他们的能力。因为当学生可以自己说出来的时候,就说明只是已经在心中了。在以后的课程中,我将把这一点发展下去。

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两个方面: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在教学中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讲题不要面面俱到,而要注重思路的分析。所以有些难解决的小问题让学生来解,其他同学聆听,交换思维,是学生之间取长补短,更加智慧的解题。

我会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反思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多让学生讲,自己在旁边提醒、引导、点评。这样可以有效的提起学生兴趣。当有的同学回答问题时,其他同学都能认真听着,然后进行补充,学生的兴趣提起来了,成绩的提高就是水到渠成的了。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认为一堂优质的课是教师能传给学生方法、兴趣、解决问题的态度和珅是问题的穿透力。这该是日后在设计课堂上最该投入的一面,是真正的为学生着想。

《关注空气质量》(第一课时)

本节内容位于鲁科版选修一《化学与生活》的第一章《呵护生存环境》的第一节《关注空气质量》的第一课时。《化学与生活》这门课程重点包括了“化学与健康”、“生活中的材料”和“化学与环境保护”三个主题。本章《呵护生存环境》的内容就属于第一个主题。在必修部分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深深领会到化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这一章的学习中学生将更加震撼地认识到化学对我们的生存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为现代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其中空气污染一直是比较突出的方面。因此,在课程标准中除了要求学生了解空气质量报告的含义,还特别介绍了现行比较常见的三种污染:光化学烟雾、酸雨、可吸入颗粒。对这三方面的污染问题提出了认识要求和知识要求,并在此基础上侧重于治理污染的方法与原理,使学生能利用化学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做出判断与解释,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体会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积极并富有责任心的生活态度。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表达交流的技能和探究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体现了从自然、社会和生活走进化学科学的思路以及从化学科学走入社会、生活和科技的线索。

英语学习学习学生学情分析报告

八年级学生学情分析 王永霞 一、八年级三班学情现状: 没有尖子生,中等生及中等偏下学生是全班学生的主力军,差生比例占全班比例在30%以上。因此当前要下大力气培养尖子生,树立榜样作用。重视中游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仅教会他们知识,更要提高他们的能力。带动下游学生,减少差生,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予以表扬,增强其自信心,鼓励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 二、教学措施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1、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2、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 3、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4、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的问题,并自主的解决问题。

(二)、关注学生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关注学习有困难学生和性格内向学生,尽可能为他们创造讲话机会。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学会学习。 1、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预习、课堂展示等,从而实现学习目标。 2、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八年级英语期中学情分析 王永霞 本次期中试卷结构合理,直接采用中考试卷结构模式,与中考接轨,既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又注重对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知识的能力和阅读写作能力的测查。同时,试题能根据课程标准把握重点、难点;知识点覆盖全面。本次考试,我所教班级的均分分别

XX中学教情学情分析报告

XX中学教情、学情分析报告 XX中学目前有XX个教学班,初一X个,初二X个,初三XX个,学生XX 人。多年来,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大力帮助下,我校以培养“XXXX”的合格中学生为教育目标,扎实推进“成人、成才”的教育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多次被评为区“XXX”、“XXX”等荣誉称号。 一、学校目前的教学质量现状 由于每个年级情况不同,因此教学质量也不尽相同。 初三年级,从几次考试来看,我校的毕业年级喜忧参半。某些班保持区生均总分前几名,应该说问题不大,如果去掉实行等级考核的文综,优势会更明显些。某些班的趋势是每次考试都有所进步,但中考毕竟迫在眉睫,想使这些班有很大的提高已不太现实,但是学校仍努力在提高这些班的成绩。 初二年级,和其他年级相比,是状态最好的级部,虽然本学期我们还没有机会和其他学校进行成绩对照,但从以往的成绩,以及目前的教师工作状态和学生的精神面貌来看,这个级部应该说是成绩不错的。上周我校进行了教学常规检查,初二学生的作业给所有检查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书写规范,作业干净整齐,各种试卷装订整齐,保存完好;分组教学启动早,教师课改积极性高,从平时的观察和听课来看,学生总体情况平稳,成绩优良。但老师有一个很大的心事,在这里不得不提,初一招生时,有多个乡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被允许照顾借读,学籍仍在其他学校,这些学生大部分学习成绩较好,很多排在了班内前10名,这是一个不小的群体,现在评价老师和班级都含有这些学生,一旦这些学生回到学籍所在学校,将对成绩产生极大的打击,如何让付出心血的老师不寒心,有干劲,是各级领导都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初一年级是我校比较担忧的一个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老师们显得力不从心。究其原因,其一,从教师层面看,初一普通班整体师资水平薄弱,该级部领导力量精力有限,教师课改意识不强,课堂效率低,学校要求他们必须改变教学行为和方式,但大部分教师只是被动的参与,教改热情与积极主动性差,致使教学质量较难提高。面对变化了的学情束手无策,畏难发愁。

高中化学_原子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 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他们并不满足,还想知道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本课题学习的原子的构成,就是回答这些问题。 关于原子质量,书上给出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的绝对质量,并指出它们数值太小,不便于记忆、书写和计算,只能使用相对质量。考虑到此时学生尚无同位素的知识,不便提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按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计算出来的平均值,所以此处只能要求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做含糊的、初步的了解(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作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使用)。 效果分析

教学中,老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难点,播放原子结构发现史相关图片,图文并茂,形象直观,通过分析和讨论原子结构的科学史料,提高学生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有关原子结构的图片和课本上的表格,使得学生学会从中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总结和归纳,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探究,让学生逐渐认识原子的构成,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新课标教材《化学2》(必修)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第一节《原子结构》。本节从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入手,在原子水平上认识了原子的结构,在这基础上,又认识了构成原子核的两种粒子——质子和中子;通过分析质子、中子、电子的相关数据总结出了原子的各种粒子间的电性关系和质量关系,引入了质量数这个概念,并介绍了核素、同位素的概念。旨在帮助高中学生进一步丰富原子结构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原子结构》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这节内容的要求:主题3:物质结构基础及化学反应规律 【内容标准】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报告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方法:缺乏思路一做就错效率低下机械记忆眼高手低 心态:粗心马虎考试焦虑信心不足贪玩厌学题海战术 提高:基础薄弱知识衔接同步超前英语过级基础不牢 缺乏思路:没思路就没有办法上升更高层次 很多学生认为,做题纯粹是“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做时凭直觉,做完凭运气,“文无定法”。由于对知识不熟悉、认识不深刻,导致在做题的时候缺乏思路,往往想当然的来回答,造成结果偏差很大。重大的升学考试中思路决定效率,能够为我们争取更多的做题时间,赢得更多的分数。 缺乏思路的危害: 1、不能形成清晰的解题脉络,找不出已知和所求的关系 2、解题方法单一,方法死板,遇到难题解不出,到时学习兴趣下降 3、综合分析能力较弱,逻辑思维体系不完善

缺乏思路的原因: 1、学习计划性不强,所学知识一知半解 2、缺少学习方法,听课时精力不集中,缺乏思考 3、没有勤学好问,预习和复习的好习惯 4、对解题的目的不明确,不会从题目入手,寻找关键要素和突破口 5、练习少,不能掌握知识要点 名师支招: ●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 ●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吸光 ●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 ●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 ●养成擅于总结的习惯 一做就错:自我感觉良好,成绩一直无提高

孩子挺聪明的,就是粗心大意,不管多难的知识,一听就会,可是一做题就错。每当碰到那些看似简单、其实复杂的题目,没有进行自己的反思和容易出错的总结。 一做就错的危害: 1、对学过的知识一知半解,背诵、记忆时出错率多 2、上课时跟不上老师的节奏,看似听懂了,过几天后一问三不知 3、经常需要翻书查看例题和知识点,做题和考试磕磕绊绊 4、影响知识迁移能力,只掌握容易的知识点而难题不会做 5、打击孩子学习自信心,考试容易出现紧张和消极的心理 一做就错的原因: 1、没有预习的习惯,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一无所知,只能被动地听课 2、不会巩固复习,对学过的知识消化不良,造成基础越来越不牢固 3、不重视平时的作业和练习,导致学习基础越来越差 4、不会运用学习工具,学习方式生硬、呆板,导致掌握的知识零散 5、学生没有掌握解题的思路和基本方法,不会举一反三 名师支招:

一年级语文教情学情分析

一年级语文教情学情分析 为了及时总结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发现不足之处,为进一步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对教学工作进行查漏补缺,做好期末教学质量保证,现对本次教学质量检测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 一、考试分析 本次测试,我们采用的是多人协商精选,共同完成的语文试卷,从拼音到字词,从句子到阅读、看图写话有五大题型,题目有一定的灵活性。选择试题时在学生应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稍微增加试题的难度,目的是引起学生、家长对学生学习的重视,为顺利完成下半学期教学任务打好基础。 一年级组共有5个教学班的230名学生参加考试。总体平均成绩是84.71分。及格人数是220 人,及格率是94.2% ,优秀人数是135人,优秀率是50.66%,最高分是100分,最低分是13分。 这次考试的目的是在学期中期对学生的学情做一个客观的了解,因此我们在整个检测过程中都抱着客观公正的态度从检测结果看学生的学习质量,从学习质量反思教学。拿到测试的结果,我们共同分析及时总结了经验教训,发现问题并寻求对策,希望能对后半学期的教学工作提供有益的帮助,。 二、教情分析: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特点,结合我段小专题研究,本学期我组在教研中把新课标学习放在首位,切实做好先行课研讨工作。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书写、思考等学习习惯,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把识字、写字作为本册教学重点,始终把拼音、生字,词语的掌握放在训练的首位,加大训练的广度和深度,注重平时积累,当天学的内容当天巩固,并且采取多种方式检测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程度,引导激励学生多认字,指导学生把字写规范、写美观,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在阅读教学中,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不同的感受,读出不同的味道;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读书中多识字,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积累习惯。为了让学生养成一定的积累习惯,我们培养学生把自己读到的好词、好句摘抄下来,并互相交流、反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我们尽力为学生创设交际的情境,情境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行体验,展开想象,自由表达。 三、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比如,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等,有一定的阅读、写话能力,从试卷看,绝大多数同学能认真听题,理解题意,答题正确,卷面干净,书写规范,较好地完成了本阶段的学习任务。但是,综观各班的期中质量分析,我们发现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重视: 1.拼音的掌握不够牢固。

高中化学_化学键(1)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 (2)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学生能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 (2)通过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学生可以获得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1.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媒体选择 1.3—1让学生欣赏物质世界的神奇多彩,播放网上下载录像。创设情境,欣赏审美,陶冶情操,引发动机,在教学中使用方式:播放——提问——讨论; 1.3—2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键概念,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播放来自网络动画(NaCl形成过程)以及离子键形成的录像,在教学中的作用:呈现过程,形成表象,建立概念,使用方式:播放——讨论——归纳总结。 1.3—3拓宽学生视野,大概了解离子晶体的结构,播放来自网上的动画,氯化钠的晶体结构,在教学中作用展示事例,开阔视野,使用方式:设疑——播放——讲解; 1.3—4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电子式规范书写注意事项,播放自制的页网内容,媒体的作

用,归纳总结,使用方式:练习——讨论——播放——总结四、教学程序

五、课堂评价建议 (一)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度,可以通过纸笔测验的方式来检查。 (二)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可以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和评价过程中来检验。 课堂表现评价表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 【学情分析】

高中教育化学人教版必修1 郑洪开微课教案

专题四离子反应 [考纲要求] 1.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并能进行有关计算;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在离子共存问题上,常常设置一些“陷阱”,做题时应引起注意。 1.警惕“颜色陷阱” 若限定溶液无色,则Cu2+、Fe3+、Fe2+、CrO2-4、MnO-4等有色离子不能大量存在。 2.警惕溶液酸、碱性的几种表示方法 (1)表示酸性溶液的是①pH<7或c(H+)>c(OH-)或c(OH-)=10-(8~14)mol·L-1(25 ℃);②能使pH试纸显红色的溶液;③能使甲基橙显红色或橙色的溶液;④能使紫色石蕊溶液显红色的溶液。 (2)表示碱性溶液的是①pH>7或c(H+)7加酸或加碱抑制水的电离);③与NH4HCO3或(NH4)2CO3等反应放出气体的溶液。 3.警惕几种隐含情况 (1)含有大量Fe3+的溶液,隐含是酸性溶液,并具有强氧化性。 (2)含有大量NO-3的溶液,隐含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 (3)含有大量AlO-2的溶液,隐含是碱性溶液。 (4)含有大量S2-、SO2-3的溶液,隐含不是酸性溶液。 4.警惕相互促进水解的几种情况 (1)NH+4与CH3COO-、CO2-3,Mg2+与HCO-3等组合中,虽然存在相互促进水解情况,但水解程度较小,在溶液中仍然能大量共存。 (2)Al3+与CO2-3、HCO-3、AlO-2、HS-、S2-,Fe3+与CO2-3、HCO-3、AlO-2相互促进水解,生成沉淀或气体,不能大量共存。 5.警惕几种说法 (1)HCO-3可存在弱碱性环境中,HSO-3可存在弱酸性环境中。 (2)Al3+、Fe3+在中性条件下不能存在,在酸性条件下也可能不存在。

数学教情学情分析报告

《数学》教情学情分析报告 一、教材分析 (一)数学(1—6 年级)教材分析 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与原则体现"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这套教材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在深入研究国内外数学课程、教材的基础上,试图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和时代特征的数学课程体系,充分地反映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充分考虑未来社会对公民的数学要求。 教材以新的课程标准为依据。强调从以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作为教育内容的学校数学,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是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在教学方面,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师生关系方面,强调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材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推进素质教育。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的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本套教材大量采用操作实验、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这样的课程体系,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造了良好的课程条件。教材以建构主义心理学等理论为基础。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对学生来说,获得数学知识需要经过对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具体地说,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作类比、分析、归纳,渐渐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 教材体现我国广大教师的实践经验。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广大教师积累了许多经验。这套教材的编写,吸收了广大一线教材的经验,力求较全面地体现这些实践经验,使教材更加符合我国基础教育的需求。 (二)教材的基本特点 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革,发展习题的层次性、思考性、有趣性、生活性。教材突破 - 1 -

高中化学_化学平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化学平衡(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2、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和特征过程与方法: 1、借助数学知识的图像来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化学问题 2、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动态平衡的学习,加深理解“对立统一”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 1、化学平衡状态概念 2、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和判断标志 三、教学难点 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和判断标志 四、教学方法 类比、归纳、精讲点拨 五、教学过程 [导入]:图片引入课题 [复习]:可逆反应的定义和可逆反应的特点 1.可逆反应的定义: [练习] 判断下列有关可逆反应的说法是否正确 (1)H2和O2反应能生成水,水又能分解生成H2和O2,该反应为可逆反应 (2)SO2溶于水的反应是可逆反应 (3)在一定条件下,把氢气和足量的氮气混合,充分反应后,氮气完全消耗。 2.可逆反应的特点: [引导学生理解溶解过程及溶解平衡的建立,为化学平衡建立做铺垫]

[类比溶解平衡,引导学生建立化学平衡] [类比溶解平衡,引导学生建立化学平衡] [引导学生归纳化学平衡相关结论] (二)化学平衡

[引导学生完成思考与交流1和2,归纳有关的规律]。 【思考与交流1】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g)+3B(g) 2C(g) 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 C的生成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 B. 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A,同时生成3n mol B C. A、B、C的浓度不再变化 D. A、B、C的分子数比为1:3:2 【思考与交流2】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密闭容器中,当物质的下列物理量不再变化时,不能表明反应A(g)+2B(g) C(g)+ D(g)达到平衡。() A. 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 B.混合气体的总压强 C.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D.混合气体的密度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 [试一试]: [布置] :课下作业 1教材P32 2、3、4 2、预习化学学平衡的移动

学情分析报告

五年二班语文学情分析报告 王秀莹 本年级学情分析: 本年级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比较落后。其表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待学习被动、麻木,课堂上目光呆滞,听不懂,记不住,或者记住了,忘得快;书写潦草,习作抓不住重点等等。 我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有三:即态度、习惯和能力。 1、态度:有些学生思维敏捷、聪明灵活,但是他没有把学习放在心上,满 脑子想着玩。对待学习任务一味地应付,没有把智慧用到学习中。对待这类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我们要想方设法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首先,应该大力地表扬他们,放大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尽力把他的兴趣、爱好拓展到学习上来,让他知道学习的重要性,通过竞赛的方式迫使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赢得成功,获得学习给他带来的快乐和荣誉感。其次,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或者寓教于乐,让课堂生动有趣;或者讲得激情澎湃、入情入境;或者干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体验学习的快乐。上这种有感觉的课堂,学生慢慢地就会喜欢上语文、喜欢上学习,从而端正学习的态度。 2 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而直接影响学习成绩的则是听课 习惯,听课习惯又包括边听边想的习惯和自制力两方面。有的学生坐在座位上纹丝不 动,看似专心致志,但实则一无所获,其原因就是他没有边听边思考,大脑没有参与课 堂,学习效率几乎为零。还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心神不宁、抓耳挠腮,注意力不能长久 保持,这类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是很低的。怎么对付这种没有良好听课习惯的学生呢?我 认为,一定要让他们自己的大脑和手动起来,主动地学习,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比 如说,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和读不准的字音自己查字典,自己动手划住优美的和有启发的 句子,自己动手写写对某一部分的理解和 感悟,哪里不懂,就写出你的问题来等等,最好是给学生规定时间完成,之后要检查和反馈,否则将流于形式。有句话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那么学生自己动手思考和学习一定要比只听老师讲记得牢,而且能一点点地促进他们的思维,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并帮助他们注意力的长久保持。 3、能力。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最根本的一个因素就是能力。能力差的学生,

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学情教情分析报告

七年级语文教情学情年度报告 太岳中学徐锋 一、班级基本概况 我在上学年任教七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由于学生大都是来自农村,因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很不平衡。尤其是班中有几位学生作业难以独立完成,还有5-6名学生从一开始基础太差,习惯也不太好,也比较难以独立完成作业。 二、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基础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测试,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表现,本班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比较高,有四分之一学生很喜欢语文学习,大部分学生喜欢或比较喜欢语文学习,只有几位学生不太喜欢语文学习。从完成课外阅读作业时间与学习知识检测来看,我班总体学习基础不够扎实,两极分化距离较大。同样的一篇课外阅读作业,最快的学生与最慢的学生在阅读完成时间上整整相差近一倍的时间,作业慢的学生主要是知识不掌握,基础较差者,读课文还停留在一年级的指读水平。还有一两个是连最基本的字都不会认,一篇课文十有八九不会读;从知识检测来看,对课标要求的达成度一般,100%达标的不到一半,还有3 人只达到课标要求的40%,2 人只达到40%甚至以下。全面超标的学生只有1个,超过课标要求1/3的也只有5人。因此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我班的学生总体学习水平一般,特别突出的学生不多,大部分学生处于中等水平,可以说学生的学习兴趣与

学习基础之间形成鲜明的反差,也就是简单的知识学生表现为很强的表现欲望,积极性高涨;而对于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学生望而生畏,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态度。 三、学生学习习惯与先前学习经验 通过近一年的接触,以及平时学生上课的表现与种类作业情况的观察,发现此班学生学习习惯一般,特别优异的学生很少,如认真预习,认真完成各种作业,认真复习,做读书笔记等。有一小部分学生学习习惯特差,如上课不发言,回家不预习,作业拖拖拉拉,甚至不完成,要教师再三催促才交作业。 对语文学科知识的领悟力和灵活运用能力较强,

高中化学_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一)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第一课时钠) 解读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本节课内容主要以实验探究为主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高一学生对实验的操作能力较弱,因此要体现高一化学的学习特点,通过实验与课件激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使学生能从中爱上化学。 教学【重点、难点】 1.知识上重点、难点:金属钠的化学性质 2.方法上重点、难点:使学生初步学会以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中的运用,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一般程序。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系统把握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能熟练的运用.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新进取的优秀品质和协作精神;

教学设计过程 【引言】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你认识了哪些物质?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研究它们的性质的?掌握了物质的性质才能更好地发挥该物质的优点,更好的服务于人类。怎样才能更科学的认识物质的性质?通常我们采用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来研究物质的性质。 一、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眼、鼻、耳、手)考察研 究对象的方法 2.实验法:在研究物质性质的过程中,可通过实验来验证对物质 性质的预测或探究物质未知的性质。 要求:(1)实验前要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实验用品和实验步骤等 (2)实验中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 (3)实验后要写好实验报告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客观而正确的结论 3.分类法:根据分析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对象分为不同种 类并且形成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系统的 逻辑方法。(例:金属,非金属;酸碱盐) 4.比较法: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辨别异同的方法。(主要 是站在研究物质性质的角度对物质性质进行比较)【板书】钠 试验探究1:【观察】1、盛放在试剂瓶中的金属钠:比煤油的密度大

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分析

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分析 摘要: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标志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微课作为一种新型在线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通过微课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对比分析研究了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使用及现实意义,阐述了微课未来的发展前景,同时分析了微课在教学应用中的实践引起的思考。 关键词:微课化学教学实际应用 微课是“微型视频课例”的简称,微课的主要呈现方式是以与教学相关的视频,以“微视频”的提供形式结合教学中的习题、例题、问题、难点和相关知识点,提供“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思”等内容。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学课件和课例为核心,所以传统教学方式具有单一性,灵活性不高。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微课是在其基础上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新兴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微课具有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知识点突出、资源容量少的特点。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实践为例,研究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的应用与思考。 1.微课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与深度 每个人理解能力和接受新信息的能力不一样,老师很

难让每位学生都理解教学难点,所以教学难点是让教师很头疼的一点。但借助微课这个线上学习平台,每位教师都能贡献出自己对教学难度的理解方式和解决方式,微课会给学生提供不同的解决问题的角度。例如在微课上,关于氧化还原反应,其对相关概念、方程式、氧化性与还原性的理解都有不止一种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微课更深入细致多方面地理解氧化还原反应,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难点的效果,从而顺利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根据科学研究,人们在五分钟到十分钟之内的学习效率是最佳的,人们的注意力保持非常集中,思考能力和记忆能力均处于最佳状态,对于一个化学知识点的讲解只需要不超过十分钟,通过这个最佳时间段进行授课,学生更容易吸收知识点。微课对于学生来说不会产生很大的精神压力。化学的特点就是有繁多的知识点,通过微课分散的知识点更能帮助学生记忆。同时教学难点不容易理解,微课上会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来自不同地方的优秀教师会用各式各样的方法解答,帮助学生理解和突破教学难点,甚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更加有效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2.微课帮助学生培养实验能力和科学精神 化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是实验教学,虽然实验教学受到师生的重视,但由于条件的限制或者没有足够的学时,教师会舍弃实验教学选择教学录像或者直接口述讲解实验部

高中化学:离子反应系列微课

江西省南昌市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江西师大附中使用)高三理科数学分析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二、亮点试题分析 1.【试卷原题】11.已知,,A B C 是单位圆上互不相同的三点,且满足AB AC → → =,则A BA C →→ ?的最小值为( ) A .1 4- B .12- C .34- D .1-

六年级学生学情分析报告

六年级一班数学学情报告 教师:马玉霞六年级上学期即将结束,我认为在教学中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对提高学生成绩,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重要,尤其是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品行、兴趣、动机及思维能力等方面的了解也必不可少。 一、班级情况: (1)学生情况:六年级一班开学共50人,本班学生部分都是从大河乡下属的各个农村小学转入进来的学生,本班学生的年龄大部分在12岁左右,也有少数偏小的学生,年龄结构比较正常。本班学生的地域来源比较繁杂,部分学生基础较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自律性差,上课好动,喜欢说话等。其中男生的思维能力比较强,但学习上缺少耐心与细心,女生相对男生来说学习更加认真,但分析能力却不及男生。 (2)学生成绩:由于留守儿童比例较大,课外学习几乎无人督促,而学生又缺少自制力,因此在学习成绩上两极分化存在,及格率很难突破50%。 (3)学习习惯:有近十位学生有主动学习的行为,深得老师赞赏。学习热情也很高,并喜欢与老师友好相处,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常在一起交流学习体会(如刘佩兵,马国强,陈伟,李龙,马小云,马玉明十人等)。但仍有大部分学生(如马金龙,赵宝奎,马阿哥,李宁,杨小虎近三十人等)学习懒散、学习习惯差,如:粗心大意、书写不认真,不愿思考问题,上课开小差,依赖老师讲解,依赖同学的帮助,作业喜欢与同学对题。 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浮躁、好动,学习浮躁,做事浮躁,有一颗不能安定下来的心,不能真正静下心来搞学习。这是最棘手的一个问题,表现在方方面面。例如早上来了,学生自己安排时间时,看书的不多,讲话聊天的多,跑动的多;上课的时候,心静不下来,总是想法子和周围同学说话,做小动作,更不说有很多课上爱说话、做小动作之类太多了;听到下课铃声响了,你可能还在说最后一句话,就有人已经迫不及待地看着外面了,说明铃声响之前人家都已经做好准备了,或许已经忍耐了半天了。仿佛这四十分钟的忍耐就是为了这一会的激情。 2、部分学生的学习欠缺主动性,存在依赖性。学习的动力来自督促,学习的目的是应付老师和家长的检查。对学习完全是应付差事、敷衍了事,差的作业在老师三令五申要求补齐的情况下,实在没办法了,就一个字……抄。 3、学生学习存在懒惰思想。不愿意去背诵积累,不愿意深度思考问题,不愿意自己探究问题。例如平时做作业、该识记的公式、基本性质等,老师不检查,他就不做不记,做也少题减题,你明天检查,他可能明天一早来看同学的,而且效果不佳。就是基础好点的同学,作业中也存在着敷衍,遇到思考题,随随便便肤浅写几句,不愿意多问,不愿意多思考,不愿意多写,这个成普遍现象,对自己学习有较高要求的人不多。 4、两极分化的情况日趋严重。学习后进生不光是基础差的学困生,他们往往又是学习习惯差的学生,更是语文、数学老师补差争抢的对象,在校时间特别紧俏,对老师来说,补差压力巨大 三、今后采取措施: 教学方面 1、“要抓质量,先抓习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要求

高中化学学情分析及辅导思想和计划

高中化学学情分析及辅导思想和计划 新高一:这一部分同学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与初中相比高中有着完全不同的知识体 系、学习方法、考察方向。对于已经适应了初中学习生活的同学来说,突然接触高中学习会出现极大的不适应,与新环境、新老师、新同学相比更难适应的是新的知识体系、新的考察方向、寻找新的学习方法。这个过程会持续一个学期甚至更长时间。那么,同学们就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做这项工作,当我们感觉适应的时候,回过头来看看会发现由于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在“适应”上,导致知识的学习落下了好多好多…… 所以,初升高的衔接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让我们提前接触和了解高中学习生活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提前进入角色,提前适应高中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再者,老师和同学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当然比在课堂上六十多个同学分享一个老师更能事半功倍。即使以后不参加辅导但是初升高必须衔接! 高考不是从高三开始的,而是从踏进初升高考试考场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 辅导计划: 《必修一》 第一章: 第1节《走进化学》和第2节《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2课时 第3节《物质的量》4课时 章末检测 第二章: 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1课时 第2节《电解质》2课时 第3节《氧化剂和还原剂》3课时 章末检测 阶段验收 第三章: 第1节《碳的多样性》1课时 第2节《氮的循环》1.5课时 第3节《硫的转化》1.5课时 第4节《海水中的元素》1课时 章末检测 第四章: 第1节《硅无机非金属材料》0.5课时 第2节《铝金属材料》1.5课时 第3节《复合材料》指导自学 章末检测 阶段验收 《必修二》视情况而定

高二: 60分以下:学校课堂效率极低,以45分钟计课堂效率不足十五分钟。基础知识 漏洞非常多,无法形成知识体系,课下无法完成或者说无法独立完成老师交代的作业。长此以往,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然后就几乎会放弃学习。 对于这部分同学来说,重拾信心是首当其冲的任务,信心哪里来?这个不是说说就会有的,从哪里摔倒的再从哪里爬起来!利用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方法的掌握、基本题型的解决,让学生自己领悟不是学不会,而是没好好学!只有想学我也可以很行!其次,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重拾信心必然会在学习中实现自我,品味到成功的甘甜和喜悦,兴趣水到渠成! 辅导计划: 约需15课时的时间对高一所学知识复习强化(期间章末检测七次,阶段验收四次) 高二预习: 《化学反应原理》 第一章: 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课时 第2节《电能转换为化学能——电解》1.5课时 第3节《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2课时 章末检测 第二章: 第1节《化学反应方向》0.5课时 第2节《化学反应的限度》2课时 第3节《化学反应的速率》2课时 第4节《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工业合成氨》0.5课时 章末检测 第三章: 第1节《水溶液》1课时 第2节《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4课时 第3节《沉淀溶解平衡》1课时 第4节《离子反应》0.5课时 章末检测 阶段验收 60——70分:学校课堂效率一般,以45分钟计课堂效率也就二十分钟。基本知 识能知道但漏洞较多,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或者想学无从下手,谈不上什么学习方法。 针对这种情况,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显得比较重要。首先,查找学生基础上的漏洞,建立知识架构,指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的建立会让学生感觉学习不再困难,然后,通过知识的完善达到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目的。 辅导计划: 约需10课时的时间对高一所学知识复习强化(期间章末检测七次,阶段验

关于中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一:关于中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报告 一、调研的目的 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后,学习科目的增加,学习任务及学习压力的陡然加大,相当一部分同学感觉很不适应,平时表现及学习成绩不理想,引起了家长朋友的焦虑。 现在的社会,应该说学生成人比成材更显重要。从素质教育角度来看,倡导“学生全面发展,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亮点”,是大势所趋。为此,学生要从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显得至为关键。为了进一步了解小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的情况,掌握其学习规律,以便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行为习惯,设计并进行这项调查。 二、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我们以初一学生为对象,接受调查问卷的学生达200多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调查分析 1、学生课前准备及预习的习惯 学生课前准备的习惯从上调查显示,约占94%的学生一听到上课铃响了以后,都能停止户外活动,迅速进教室。但进教室后讲话的学生所占的比例约占36%左右之多。上课用的学习用品能每天带齐的还不到总人数的70%。究其原因,学生书包沉重,为减轻负担,每天只携带课表上安排课程的学习用品,有时临时调课,便显得慌乱;有的则由于自理能力差,没有自觉整理书包的习惯。书本、文具盒随意乱放的现象或还在课桌里的约占14%左右。做好课前准备是学生上好课的基本前提,它有利于稳定学生的学习情绪,保证上课的质量。这一方面学校已按行为规范的要求、标准进行了训练,但检查考核评比工作未能深入持久真正落实,出现了抓一抓,紧一紧,放一放,松一松的现象,或还没有引起各任课老师的足够重视。在貌似平静的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2、学生上课听讲、思考的习惯 学生上课听讲、思考的习惯从上表显示,能真正做到上课从不做小动作、注意专心听讲的学生比例不高,其比例还不到20%,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要求学生上课时眼睛注视老师,根据老师的要求注视黑板或看课本,不讲废话,不做小动作。学生的听课行为往往受学习情绪影响和教师授课质量、组织教学的能力所影响。学生感兴趣的课,开小差做小动作的现象相对较少,反之则多。另外,学习环境干扰等因素,也会干扰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上课听讲时能积极思考、爱动脑筋近占26%。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爱动脑筋学生数的百分比四、五年级较高,说明这个年级的学生求知欲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较强。遇到疑难的问题时,大多数学生能主动请老师、同学,约占61%,但上课时不动脑筋,有疑问时不敢发问的学生也不在少数。甚至有4~6%的学生学习敷衍,有疑惑也得过且过,不求甚解。在这里也反映学习能力的问题。学生学习过程应是不断地生疑(发现问题)、质疑(提出问题)和解疑(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热爱学习,勤学苦练、善于思考的精神是不可能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因此,不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勤学好问,善于思考的习惯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3、课堂记笔记的情况和方法 调查表明,记笔记的方法是随学生的听课装态的变化而变化的。说明对于较难学习的科目或思维逻辑强的学科,学生应该集中精力听讲,以免造成思维混乱和前后逻辑不连贯的现象.确实有一部分教师习惯于写板书,也要求学生抄板书,这不仅影响了教师的讲课思路,也影响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不能通过眼看,耳听,动手,动脑和口答等交替使用大脑皮层兴奋域构成多通路的联系,阻塞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对较难学科应该以听,想为主。 4、学生作业习惯 学生作业习惯有效地进行作业,不仅能巩固知识,而且能培养一个人健康的学习习惯和高度自觉的学习责任感。但目前许多学生作业的方法不健康,做作业前并不注意复习知识,不把

化学反应限度微课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的限度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 2、掌握化学平衡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按从熟悉到陌生、从形象到抽象认知规律理解化学反应限度概念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按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以教学中引导学生从量变角度(C 、υ)理解化学平衡状态。使抽象知识图表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对规律的推断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化学平衡的学习让学生懂得大自然是很奇妙的,让学生是体验化学之美科学之美。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科学的探究精神。 重点 化学平衡的建立与理解 难点 理解化学平衡概念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Ⅰ、导入展示拔河比赛的图片 教师讲解拔河比赛的规则和比赛时的发生的情况引出化学反应限度 [思考1][投影] 在一定条件下把3摩尔氢气和1摩尔氮气置于容积为1升的密闭容器中,反应过程中N 2、H 2、NH 3浓度变化情况填入下表,最终能生成2摩尔NH 3? [分析] [投影] 你能以N 2 的消耗速率与生成速率为例作出可逆反应进行过程中正、逆反应速率各自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吗? 开始:正反应速率 =最大 逆反应速率 =O 过程:v (正)减小 v(逆)限度:v (正) = v(逆) 图示: 2、化学平衡 (1)定义:[教师] 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到v(正)= v(逆),各反应物、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浓度、百分含量保持一定的状态(限度),这种状态叫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记忆)[教师帮助学生多角度理解、分析并得出化学平衡特征] (2) 化学平衡特征:逆、等、动、定、变 例题N 2+3H 22NH 3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N 2和H 2不再化合 B. N 2、H 2、NH 3浓度相等 C.平衡状态时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

数学教情学情分析报告

数学教情学情分析报告

《数学》教情学情分析报告 一、教材分析 (一)数学(1—6 年级)教材分析 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与原则体现"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这套教材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在深入研究国内外数学课程、教材的基础上,试图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和时代特征的数学课程体系,充分地反映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充分考虑未来社会对公民的数学要求。 教材以新的课程标准为依据。强调从以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作为教育内容的学校数学,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是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在教学方面,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师生关系方面,强调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

者。 教材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推进素质教育。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的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本套教材大量采用操作实验、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这样的课程体系,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造了良好的课程条件。教材以建构主义心理学等理论为基础。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对学生来说,获得数学知识需要经过对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具体地说,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作类比、分析、归纳,渐渐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 教材体现我国广大教师的实践经验。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广大教师积累了许多经验。这套教材的编写,吸收了广大一线教材的经验,力求较全面地体现这些实践经验,使教材更加符合我国基础教育的需求。 (二)教材的基本特点 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