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颜色视觉理论

颜色科学

颜 色 视 觉 理 论

v三色学说

v 四色学说(对立学说)

v 阶段学说

1807年英国 T.Yang 认为人只有感红、感绿、

感蓝三种基本视神经。

一、三色学说(杨—赫姆霍尔兹学说)

三色学说背景

一、三色学说(杨—赫姆霍尔兹学说)

1862年德国 Helmholtz 认为人眼视网

膜含有三种感色细胞。

赫姆霍尔兹

(a) Helmholtz 假设的三种

颜色纤维的光谱吸收曲线(b) 根据生理学数据测得的光谱吸收曲线

?(1)第一;人眼的视网膜上有三类锥体感色细胞,分别具有感红、感绿、感兰的功能;

?(2)光作用在视网膜上,三种感色细胞分布对红光,绿光、蓝光敏感,当其中一种感色细胞受到较强的刺激,会产生比较强的兴奋;

?(3)当三种细胞产生不相等的兴奋,能产生各种颜色的感觉

学说要点

?优点:

成功解释了三原色色光成色规律;?缺陷:不能满意地解释色盲现象。

二、四色学说

?赫林四色学说背景

1)颜色是成对出现的。

2)另一根据:

找不到一种看起来偏绿的红或偏黄的蓝。

赫林的假设

于是赫林提出:

R—G、Y—B、K—W

人眼中存在两对起对立作用的感光化学视素

?学说要点:

?第一:人眼的视网膜上有三对视素,即白-黑视素,红-绿,黄-蓝视素,

?第二:光作用在视网膜上,对应于每一波长的光,三对视素都有其独特的代谢作用,代谢作用包括建设(同化)和破坏(异化)两个对立的过程,三对视素的同时代谢产生了相应的色觉。

?第三:各种颜色都有一定的明度(即含有白色的成分),而且影响了白-黑视素的活动。

感光化学视素视网膜过程感 觉

白 — 黑分 解

合 成

红 — 绿分 解

合 成

绿

黄 — 蓝分 解

合 成

赫林学说的视网膜视素

?优点:能够解释色盲成对出现、全色盲及颜色负后象等现象。

?缺陷:不能说明三原色能混合出一切光谱色这一现象。

阶段学说第一阶段:视网膜上有三种锥体感色细胞,有选择的吸收不同波长的光辐射。

第二阶段:在锥体细胞向视觉中枢传导神经兴奋信息时,这三种反应又重新组合,形成了三对对立的神经反应。

第三阶段:在大脑的视觉中枢,形成了各种颜色的感觉。

三色感受

四色传导

处理

颜色感觉光波R B G R—G L

Y—B 锥体细胞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视觉皮质阶段学说示意图

小结

思考:阶段学说解释印刷中颜色现象

色彩基本理论

设计师必修课:色彩构成基本理论知识 一、色彩与视觉的原理 1.光与色 光色并存,有光才有色。色彩感觉离不开光。 (1)光与可见光谱。光在物理学上是一种电磁波。从0.39微米到0.77微米波长之间的电磁波,才能引起人们的色彩视觉感觉受。此范围称为可见光谱 。波长大于0.77微米称红外线,波长小于0.39称紫外线。 (2)光的传播。光是以波动的形式进行直线传播的,具有波长和振幅两个因素。不同的波长长短产生色相差别。不同的振幅强弱大小产生同一色相的明暗差别。光在传播时有直射、反射、透射、漫射、折射等多种形式。光直射时直接传入人眼,视觉感受到的是光源色。当光源照射物体时,光从物体表面反射出来,人眼感受到的是物体表面色彩。当光照射时,如遇玻璃之类的透明物体,人眼看到是透过物体的穿透色。光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物体的干涉时,则产生漫射,对物体的表面色有一定影响。如通过不同物体时产生方向变化,称为折射,反映至人眼的色光与物体色相同。 2.物体色 自然界的物体五花八门、变化万千,它们本身虽然大都不会发光,但都具有选择性地吸收、反射、透射色光的特 性。当然,任何物体对色光不可能全部吸收或反射,因此,实际上不存在绝对的黑色或白色。 常见的黑、白、灰物体色中,白色的反射率是64%-92.3%;灰色的反射率是10%-64%;黑色的吸收率是90%以上。 物体对色光的吸收、反射或透射能力,很受物体表面肌理状态的影响,表面光滑、平整、细腻的物体,对色光的反射较强,如镜子、磨光石面、丝绸织物等。表面粗糙、凹凸、疏松的物体,易使光线产生漫射现象,故对色光的反射较弱,如毛玻璃、呢绒、海绵等。 但是,物体对色光的吸收与反射能力虽是固定不变的,而物体的表面色却会随着光源色的不同而改变,有时甚至失去其原有的色相感觉。所谓的物体“固有色”,实际上不过是常光下人们对此的习惯而已。如在闪烁、强烈的各色霓虹灯光下,所有建筑及人物的服色几乎都失去了原有本色而显得奇异莫测。 另外,光照的强度及角度对物体色也有影响。 二、色立体及表色系 1.色立体 色立体是依据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变化关系,借助三维空间,用旋围直角坐标的方法,组成一个类似

色彩与视觉:色彩三要素及色彩对比

色彩与视觉:色彩三要素及色彩对比 (一)色相对比的基本类型 两种以上色彩组合后,由于色相差别而形成的色彩对比效果称为色相对比。它是色彩对比的一个根本方面,其对比强弱程度取决于色相之间在色相环上的距离(角度),距离(角度)越小对比越强,反之则对比越强。 1.零度对比 (1)无彩色对比无彩色对比虽然无色相,但它们的组合在实用方同很有价值。如黑与白、黑与灰、中灰与浅灰,或黑与白与灰、黑与深灰与浅灰等。对比效果感觉大方、庄重、高雅而富有现代感,但也易产生过于素净的单调感。 (2)无彩色与有彩色对比如黑与红、灰与紫,或黑与白与黄、白与灰与蓝等。对比效果感觉既大方又活泼,无彩色面积大时,偏于高雅、庄重,有彩色面积大时活泼感加强。 (3)同种色相对比一种色相的不同明度或不同纯度变化的对比,俗称姐妹色组合。如蓝与浅蓝(蓝+白)色对比,橙与咖啡(橙+灰)或绿与粉绿(绿+白)与墨绿(绿+黑)色等对比。对比效果感觉统一、文静、雅致、含蓄、稳重,但也易产生单调、呆板的弊病。 (4)无彩色与同种色相比如白与深蓝与浅蓝、黑与桔与咖啡色等对比,其效果综合了(2)和(3)类型的优点。感觉既有一定层次,又显大方、活泼、稳定。 2.调和对比 (1)邻接色相对比色相环上相邻的二至三色对比,色相距离大约30度左右,为弱对比类型。如红橙与橙与黄橙色对比等。效果感觉柔和、和谐、雅致、文静,但也感觉单调、模糊、乏味、无力,必须调节明度差来加强效果。

(2)类似色相对比色相对比距离约60度左右,为较弱对比类型,如红与黄橙色对比等。效果较丰富、活泼,但又不失统一、雅致、和谐的感觉。 (3)中差色相对比色相对比距离约90度左右,为中对比类型,如黄与绿色对比等,效果明快、活泼、饱满、使人兴奋,感觉有兴趣,对比既有相当力度,但又不失调和之感。 3.强烈对比 (1)对比色相对比色相对比距离约120度左右,为强对比类型,如黄绿与红紫色对比等。效果强烈、醒目、有力、活泼、丰富,但也不易统一而感杂乱、刺激、造成视觉疲劳。一般需要采用多种调和手段来改善对比效果。 (2)补色对比色相对比距离180度,为极端对比类型,如红与蓝绿、黄与蓝紫色对比等。效果强烈、眩目、响亮、极有力,但若处理不当,易产生幼稚、原始、粗俗、不安定、不协调等不良感觉。 (二)明度对比的基本类型 两种以上色相组合后,由于明度不同而形成的色彩对比效果称为明度对比。它是色彩对比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决定色彩方案感觉明快、清晰、沉闷、柔和、强烈、朦胧与否的关键。 其对比强决于色彩在明度等差色级数,通常把1——3划为低明度区,8——10划为高明度区,4——7划为中明度区。 (图)在选择色彩进行组合时,当基调色与对比色间隔距离在5级以上时,称为长(强)对比,3——5级时称为中对比,1——2级时称为短(弱)对比。据此可划分为九种明度对比基本类型。 (1)高长调如10:8:1等,其中10为浅基调色,面积应大,8为浅配合色,面积也较大,1为深对比色,面积应小。该调明暗反差大,感觉刺激、明快、积极、活泼、强烈。

色彩视觉心理

色彩视觉心理 不同波长色彩的光信息作用于人的视觉器管,通过视觉神经传入大脑后,经过思维,与以往的记忆及经验产生联想,从而形成一系列的色彩心理反应。 1.共同感受色觉心理 (1)色彩的冷、暖感色彩本身并无冷暖的温度差别,是视觉色彩引起人们对冷暖感觉的心理联想。暖色:人们见到红、红橙、橙、黄橙、红紫等色后,马上联想到太阳、火焰、热血等物像,产生温暖、热烈、危险等感觉。 冷色:见到蓝、蓝紫、蓝绿等色后,则很易联想到太空、冰雪、海洋等物像,产生寒冷、理智、平静等感觉。 色彩的冷暖感觉,不仅表现在固定的色相上,而且在比较中还会显示其相对的倾向性。如同样表现天空的霞光,用玫红画早霞那种清新而偏冷的色彩,感觉很恰当,而描绘晚霞则需要暖感强的大红了。但如与橙色对比,前面两色又都加强了寒感倾向。(这个示意图在最后贴。) 人们往往用不同的词汇表述色彩的冷暖感觉,暖色——阳光、不透明、刺激的、稠密、深的、近的、重的男性的、强性的、干的、感情的、方角的、直线型、扩大、稳定、热烈、活泼、开放等。冷色——阴影、透明、镇静的、稀薄的、淡的、远的、轻的、女性的、微弱的、湿的、理智的、圆滑、曲线型、缩小、流动、冷静、文雅、保守等。 中性色:绿色和紫色是中性色。黄绿、蓝、蓝绿等色,使人联想到草、树等植物,产生青春、生命、和平等感觉。紫、蓝紫等色使人联想到花卉、水晶等稀贵物品,故易产生高贵、神秘感感觉。至于黄色,一般被认为是暖色,因为它使人联想起阳光、光明等,但也有人视它为中性色,当然,同属黄色相,柠檬黄显然偏冷,而中黄则感觉偏暖。 (2)色彩的轻、重感这主要与色彩的明度有关。明度高的色彩使人联想到蓝天、白云、彩霞及许多花卉还有棉花,羊毛等。产生轻柔、飘浮、上升、敏捷、灵活等感觉。明度低的色彩易使人联想钢铁,大理石等物品,产生沉重、稳定、降落等感觉。 (3)色彩的软、硬感其感觉主要也来自色彩的明度,但与纯度亦有一定的关系。明度越高感觉越软,明度越低则感觉越硬,但白色反而软感略改。明度高、纯底低的色彩有软感,中纯度的色也呈柔感,因为

(完整版)色彩试题

色彩理论试卷 专业:班级:姓名: 一、填空题 (每空2分,共20分) 1. 丰富多样的色彩是由暖色系和____________系两大类组成的。 2. 色环上相互距离在180°左右的色相两色的关系我们叫()色 3..黑色和( )及由黑、白两色相混的各种深浅不同的色彩系列,通称灰色。 4.CMYK中K代表( )色 5.色彩三要素为色相,饱和度,( ) 6. 橙色的数值为() 7.金色的数值为() 8.M=100 Y=100 色彩为() 9.在色系中橙色为( ) 10.CMYK中Y代表()色 二、单选题(每空1分,共20分) 1.颜色三原色中品红色的互补色是() A.红 B.绿 C.蓝 D.黑 2、色彩黑场是指在一个图像中的() A、颜色 B、饱和度 C、亮度 D、暗度 3. 色彩白场是指在一个图像中的() A、颜色 B、暗度 C、亮度 D、灰度 4、色彩中最为被动的颜色是(),属中性色,有很强的调和对比作用。 A、橙色 B、灰色 C、黑色 D、白色 5、下列颜色中,亮度最高的是() A、红色 B、蓝色 C、黄色 D、绿色 6、颜料的三原色是()。 A.红、黄、青 B.红、绿、蓝 C.红、黄、绿 D.黄、绿、蓝 7、以下选项()不属于色彩三要素。 A.色相 B.明度 C.色调 D.纯度 8、在彩色系中,()明度最低。 A.蓝紫色 B.黄色 C.白色 D.黑色

9、相同面积形状的两个对比色,由于在空间位置的距离不同,对比之效果亦不相同,请判断以下哪一项正确?( ) A.二色相距越远,对比效果越强 B.移近二色距离,对比效果逐渐增强 C.二色互相呈现相交状态,对比效果弱 D.一色被另一色包围,对比效果最弱 10、红色是具有()的颜色,因此体胖、高大的人不宜穿纯红的色彩。 A.膨胀感 B.收缩感 C.后退感 D.兴奋感 11、在印刷色彩的标注中,CMYK分别代表了______四种颜色的油墨。() A.青、黑、品红、黄 B.品红、蓝、黄、黑 C.青、品红、黄、黑 D.品红、蓝、黑、黄 12、把明度轴一分为三。处在明度7以上的明度极(7、8、9、白)为()。 A.高明度阶段 B.中明度阶段 C.低明度阶段 D.无明度阶段 13、黄是光明的象征,是所有色彩中光辉最强、最刺眼的色彩。在纯色中()最高。 A.纯度 B.明度 C.膨胀度 D.饱和度 14、看见红色,想到火、太阳,这是色彩的()。 A.具象联想 B.情感联想 C.抽象联想 D.象征性 15、配色中以强烈的高纯度鲜艳色为大面积的基调色,以小面积中、低纯度为对比色,这是色调类型中的()。 A.鲜色调 B.灰色调 C.深色调 D.浅色调 16、明暗产生的原因() A光源B结构C形态D形体 17、三大面除了有受光面、背光面还有() A、反光面B高光C明暗交界线D灰面 18、在印刷的CMYK图象中,当四种成分的百分比均为100%时,则会得到() A.红色 B.绿色 C.白色 D.黑色

视觉与色彩

其中哪个不是视觉观看色彩的三要素?窗体顶端 A、物体 B、视觉 C、亮度 D、光 我的答案:C 2 【单选题】 我们在室外看到苹果是红的,在室内这个苹果偏黄,最可能是哪个部分出问题了? A、物体 B、视觉 C、亮度 D、光 我的答案:D 4 【判断题】 如果一个苹果很红,用"深红"描述,别人就能准确了解这个苹果的颜色了。 我的答案:× 5 【判断题】 如果想知道一个物体的真实颜色,用一个白色的灯去照射观看就可以了。 我的答案:× 可见光波长范围用下列哪个描述最为准确? A、300-680nm B、400-650nm

C、380-780nm D、450-780nm 我的答案:C 2 【判断题】 瞳孔能够变化大小,从而控制外界光量进入的多少。 我的答案:√ 3 【判断题】 感光细胞中的视锥细胞只能对色彩感应。 我的答案:× 4 【判断题】 感光细胞中的视杆细胞既能对光感应,也能对色彩感应。 我的答案:× 5 【判断题】 中间视觉下能感受到一定的色彩,但不如明视觉下清晰。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 在一个照明场景中,想要突出某个物体,可以采用下列哪种方式? A、降低周围环境光亮度 B、同时提升周围环境光和物体亮度 C、同时降低周围环境光和物体亮度 我的答案:A 2 【判断题】 明适应的时间相对比较短,一般30秒到几分钟就能适应。 我的答案:√

3 【判断题】 白天汽车进入隧道时,隧道洞口很暗,看起来像黑洞,因此在入口处要比隧道内部多装灯。 我的答案:√ 4 【判断题】 不管是正对比还是负对比,运用恰当,都能将物体从背景中突出出来。 我的答案:√ 5 【判断题】 视觉阈限与作用时间有关,但作用时间超过数秒时,就不会影响视觉阈限。 我的答案:√ 单选题】 色盲人群中哪一部分人群比例比较大? A、全色盲 B、红绿色盲 C、蓝黄色盲 D、蓝绿色盲 我的答案:B 2 【判断题】 对于色盲人群,女性比例要超过男性比例。 我的答案:× 3 【判断题】 杨格一赫尔姆霍茨的三色说是假定在视网膜中存在三种基本色觉,即红、绿和蓝,与此相对应有三种视锥细胞,含有三种不同的感光化学物质。 我的答案:√ 4 【判断题】

色彩与视觉

色彩与视觉 发布时间:2007-09-04 10:22:37 作者: ◆ 颜色感觉要素 一个物体在视觉上引起的颜色感觉是由以下三种因素决定的: (l)物体表面将照射光线反射到主间的性质,这种性质决定于物体表面的化学结构与组成、表面物理与表面几何特性。 (2)照明光源的性质,即光源的波长构成特性一光能在相关视觉波段范围内的能量分布,从光源的色品质量而言,也就是它的色温。 (3)眼睛的感色能力,主要决定于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系统的光线感受能力和处理与传送光刺激的能力。 ◆ 色彩视觉的三要素 1.色相色相是色彩的一种最基本的感觉属性,这种属性可以使我们将光谱上的不同部分区别开来。即按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感觉采区分色谱段。缺失了这种视觉属性使无所谓色彩了就像全色盲人的世界那样、根据有无色相属性,可以将外界引起的色感觉分成两大体系:有彩色系与非彩色系。 (l)有彩色系即具有色相同性的色觉。有彩色系才具有色相、饱和度和明度三个量度。 (2)非彩色系即不具备色相属性的色觉。非彩色系只有明度一种量度,其饱和度等于零。 2.饱和度饱和度是那种使我们对有色相属性的视觉在色彩鲜艳程度上做出评判的视觉属性。有彩色系的色彩,其鲜艳程度与饱和度成正比,根据人们使用色素物质的经验.色素浓度愈高,颜色愈浓艳,饱和度也愈高。描述饱和度感觉的程度词是浓、淡、深、浅。非彩色系是饱和度等于零的状态,正如同我们在彩色显示器上将色彩逐渐调淡,到最后便成了黑白画面一样。 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眼睛对色彩的饱和度感觉也不一样。眼睛对红色的光刺激强烈,对绿色的光刺激最弱,饱和度低。因此,中国满大街小巷里跑的红色出租车.从视觉科学来讲,其实是一种视觉污染,没有人喜欢长时间盯着红色的出租车,这么多的红色会引起人的烦躁不安的情绪。而司机之所以选择红色的理由无非有两条,一是红包车价格便宜(红色染料易得到),另一个理由即是所谓中国人喜欢红色的吉利。其实真是一种以讹传讹的误解,毫无科学道理。 3.明度明度是那种可以使我们区分出明暗层次的非彩色觉的视觉属性。这种明暗层次决定于亮度的强弱即光刺激能量水平的高低。请注意:不要对这一定义产生误解,即并非有彩色系便没有明度属性,只是强调明度这一视觉属性是排开色相属性,只涉及明暗层次的感觉,就像用黑白全色胶卷拍照片,只记录明暗层次而不记录色相那样。根据明度感觉的强弱,从最明亮到最暗可以分成三段水平:白-高明度端的非彩色觉;黑-低明度端的非彩色宽;灰-介于白与黑之间的中间层次明度感觉。绘画中的素描和不着色的雕塑就是利用这种明度层次来表现艺术主题的。 科学研究发现,我们眼睛的明暗层次感随光线变暗而急剧变得迟钝起来。当光线弱时,我们不太能分得清明暗层次.同样在强光下,眼睛对明暗层次也会变得迟钝。研究也发现,人眼睛在555nm的黄绿色段上视觉最敏感.因此,从打动知觉能力的强弱角度看.略带黄绿色光最醒目。人们还发现.人眼的光谱敏感度也是与亮度水平有依赖关系的在低亮度水平下这条光谱机敏度曲线将会向短波方向平移.使人眼对短波系列的色彩变得相对地更为敏感起来。这使得拂晓之前和日暮之后,室外景色变得幽蓝,蓝紫色的花草或物体变得醒目起来.夜色总是一派乌蓝景象便是这个道理。这为我们设计户外广告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可以根据各个地方的日照特点和不同的环境,设计选择醒目的色彩基调,同时根据广告的面积和高度选择合适的光照强度。

物体的视觉色彩

物体的视觉色彩 学习要求: 1.掌握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的基本概念。 2.把握视觉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把色彩间的相互关系灵活运用于色彩写生中。 教学方法:启发、实验法 课时:1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请同学们看一个实验:在自然光下出示白色的盘子。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只盘子是什么颜色? 生:白色。 师:对!接下来,我将把光源进行改变,再请同学们观察盘子呈现出什么颜色。 用红光。 生:呈现红色。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物体的固有色受环境色影响! 师:很好!这节课,我就和同学们共同探讨物体的视觉色彩。 三、新课: (一)固有色 在正常的光线照射下(自然光),物体所呈现的色彩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色彩,被称为固有色,如白色的墙、红色的砖等。

外界条件的变化,会引起物体颜色的改变,这种习以为常的现象,并未改变人们的固有色观念。例如,一张白纸在红灯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红色,这是特定光的结果,而在我们大脑中的概念纸张仍然是白色。因此,人们一直认为物体有着自身固有的颜色,即固有色。 固有色在表现上也有一定的规律。 举例:如表面粗糙的物体其反光的强度较弱,但物体的固有色较强(如棉麻织物);表现光滑的物体其反光的强度较强,但物体的固有色较弱(如玻璃、金属等);距离近的物体固有色清楚;距离远的物体其固有色模糊。 因此,物体表面的光滑与粗糙,决定了它对光的正反射与漫反射,决定了它的固有色观感的强弱及各部分明暗对比的程度。所以,根据物体表面光滑与粗糙的程度,准确地描绘出它的固有色观感,是表现物体质感的重要手段。 (二)光源色 不同颜色的光源会发出不同的光色,照射到物体的受光面时,物体的色相会产生变化,这种色彩被称为光源色。 光源本身的色彩,通常比物体色彩稳定,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光度的强弱、距离远近的变化等有所不同。光源色的变化,必然影响物体色彩的变化。不同色相的光源色变化时,对于物体色彩变化的影响能力各有不同。大致是红光最强,白光次之,再次为绿、蓝、青、紫等。即便是同一光源,在不同的情况下其色彩也各不相同,光源色越强,对物体的固有色影响也越强,有时甚至会改变物体的固有色。物体受光部位的色彩,一般是光源色和固有色的间色。 (三)环境色 由于光的反射作用,使物体受到环境色彩的影响而改变固有颜色,这种色彩称为环境色。环境色虽然没有光源色那么强烈,却会引起复杂的色彩变化,尤其是物体暗部的色彩变化较为明显。暗部的色彩除了环境色以外,还有与亮部色彩对比产生的补色。

视觉设计色调与色彩理论的案例分析

视觉设计色调与色彩理论的案例分析 视觉设计:色调与色彩理论的案例分析 2008-07-15 作者: 来源:design 【大中小】评论:0 软件:“视觉设计:色调与色彩理论与案例分析” 当文字结合形成文章、经过之体、排版比例、尺寸、精细以及字间与行间的留白等决定之后,版面整体的色调明暗度,才能做最后修饰。然而想要调配出完美色调,你不必太迁就文案的内容,只需要将它当作纯粹调色的配置,仔细地观察。均匀的色调必须靠字型、尺寸、字体粗细的巧妙搭配,才会有完美的演出。就像是报纸的内文、杂志和报章刊物,时常改变文字色调明暗度,那是因为要强调段落分明、引证及标题,引起人们对其内容的兴趣,并且时常变换阅读的步调。如果单就字体粗细上的改变,将会造成最强烈的对比,从极粗到细字,会形成退后和前进的错觉。收集各种不同杂志和报纸的内文色及色调,将它们拼奏在一起,并拍成照片,然后从中观摩它们在印刷效果的运用。充份运用印刷的形式与效果,可以给观者强烈的视觉兴趣!

不论何种设计,首要任务都是吸引视觉的注意力,色彩在这方面有着卓越显著的效果。 对比色色彩组合会比同色系色彩组合更容易吸引注意力,但也可能使受众厌烦,艳丽的色彩通常会引起眼睛的疲劳。 色调差异俞大,愈容易维持受众的注意力,反之则否。而红色字黑底这种色彩上的对比,假如字够大,线条够粗的话,亦能在相当距离外阅读。 色彩的面积与明亮度所造成的重量感。 对设计而言,色彩有四种功用理由如下: 一、视觉吸引力 设计作品必须在短暂的时间中吸引观者的视觉注意力,虽然人类的视野很宽,但视力范围却很窄。而视觉经验则建立在无数次眼球运动上,以每秒四至五次的转动速率改变

色彩给人视觉心理效应

色彩的心理效应 一切以色彩为表现手段的创造活动,其意义都在于沟通某种色彩组合的视觉感受,使人产生一种心理的关系与共鸣。 一、色调------色彩视觉与心理的沟通 1、色调与色彩心理 色彩创作的意图表达首避免色彩感觉上的偏差,如果色彩感觉与表达的意图不符,无论怎样的配色,都会使人觉得不协调,而色彩会对人类心理产生影响,并在不知不觉中左右人们的情绪,这是得到普遍认可的事实。 色彩心理是人对所看到的色彩的视觉刺激和心理暗示产生的系列联想。鲜亮的红色、橙色和黄色能够令人精神振奋,而蓝色和绿色则能平静我们的情绪;高纯度的色彩给人们华丽、气派的感觉,而低纯度的色彩给人一种朴实、素雅质感,混入黑色和灰色的冷色调,其沉闷、压抑的色彩环境令人意志消沉和绝望的感觉。不管是色彩的冷与暖、湿与干、远与近、轻与重、弱与强、柔软与坚硬、华丽与朴素都通我们的视觉经验与心理联想有关,这些感觉偏向于物理感觉的印象,而不是物理的真实物象,是我们的心理作用产生的主观印象。 色彩与形状的关系: 色彩学家通过测试发现色彩以纯色出现时会和人的许多感觉发生联想,其中造型因素有不少联系。当某一形状与某以色彩有相同的心理作用时,他们就构成了表现方面的对应关系;比如:红色的稳定、重量和不透明性给人一种静止、厚实、强烈、大方的感觉,被认为具有正方形的特征;黄色则被认为同三角形有关,是人们把改色相明快、敏锐、活跃、爽快、利落、刺激的特点同三角形的尖锐感以及好斗和进取的精神结合在一起;蓝色的轻柔、柔和、寒冷、通透、飘渺,被联想为海洋或天空之色,他给人们的感觉是浮动不定的、变化万千,因此,能滚动的圆球则成了他的造型代号;橙色的安稳、敦厚、温和、不透明,使其具有长方形的特征;绿色的冷静、清凉、自然、宽坦,对应了六角形;紫色的温和、虚无、变换、神秘同椭圆形的特征相对应。 色彩与民族传统: 民族及环境文化也影响着人类对色彩的感知,这就使色彩赋予了象征性的意义:在西方的工业文化中,黑色象征着死亡,哀悼者都会穿黑的衣服;在古埃及人的眼里,黑色是与准备迎接新生是连接在一起的,而不是世俗生命的结束;西印度群岛的人们使用鲜艳的色彩来祭奠死亡,因为这实际上是庆祝死者进入一个更好的世界。在中国,死亡的颜色是白色,穿着未经染制的白色衣服是一种谦卑的表示;而子昂艺术创作中,白色通常是纯洁、高尚的代名词,象征着和平与宁静。淡粉色使人对温情和浪漫产生联想,而过度夸张的粉色有暗示了甜蜜与肉欲。所以色彩的象征意义在很大程度具有名族性和区域性。 色彩与情感的关系: 色彩同人的性格、情感有关。人们能够感受到色彩的情感,是因为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色彩世界中,积累了血多视觉经验,一旦知觉经验与外来色彩刺激产生一定的呼应时,就会在人的心理上引出某种情绪。比如,那些敏感的人喜欢红色,理性的人更加偏爱蓝色;性格外向的人喜欢暖色,而性格内向的人喜欢冷色;灰色因其代表着实用和理智,则被那些沉稳或保守的人喜爱;然而作为平衡,人们可能会被性格中所缺乏的特质的色彩所吸引。 红色:活力、力量、温暖、肉欲、坚持、愤怒、急躁、正能量等。 粉红:冷静、关怀、善意、爱情、无私、暧昧等。 橙色:喜悦、安全、创造力。 黄色:快乐、刺激、乐观、担心。

色彩理论基础

光色原理 对于色彩的研究,千余年前的中外先驱者们就已有所关注,但自18世纪的科学家牛顿真正给予科学揭示后,色彩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色彩是一种涉及光、物与视觉的综合现象,"色彩的由来"自然成为第一命题。 所谓色彩术语,即色彩的专用名词。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一方面是基本知识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是阐述色彩原理与规律的必要的中介语言,所以应在开始就作为讲解的内容。 经验证明,人类对色彩的认识与应用是通过发现差异,并寻找它们彼此的内在联系来实现的。因此,人类最基本的视觉经验得出了一个最朴素也是最重要的结论:没有光就没有色。白天使人们能看到五色的物体,但在漆黑无光的夜晚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倘若有灯光照明,则光照到哪里,便又可看到物像及其色彩了。 真正揭开光色之谜的是英国科学家牛顿。17世纪后半期,为改进刚发明不久的望远镜的清晰度,牛顿从光线通过玻璃镜的现象开始研究。1666年,牛顿进行了著名的色散实验。他将一房间关得漆黑,只在窗户上开一条窄缝,让太阳光射进来并通过一个三角形挂体的玻璃三棱镜。结果出现了意外的奇迹:在对面墙上出现了一条七色组成的光带,而不是一片白光,七色按红、橙、黄、绿、青、蓝、紫的顺序一色紧挨一色地排列着,极像雨过天晴时出现的彩虹。同时,七色光束如果再通过一个三棱镜还能还原成白光。这条七色光带就是太阳光谱。 牛顿之后大量的科学研究成果进一步告诉我们,色彩是以色光为主体的客观存在,对于人则是一种视象感觉,产生这种感觉基于三种因素:一是光;二是物体对光的反射;三是人的视觉器官--眼。即不同波长的可见光投射到物体上,有一部分波长的光被吸收,一部分波长的光被反射出来刺激人的眼睛,经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形成对物体的色彩信息,即人的色彩感觉。 光、眼、物三者之间的关系,构成了色彩研究和色彩学的基本内容,同时亦是色彩实践的理论基础与依据。 光、可见光、光谱色 要了解牛顿发现的光色散现象的产生原因,还须从光的本质中寻找答案。

视觉与色彩答案

视觉与色彩答案 1.其中哪个不是视觉观看色彩的三要素? A.物体 B.视觉 C.亮度 D.光 你的答案: C 2.我们在室外看到苹果是红的,在室内这个苹果偏黄,最可能是哪个部分出问题了? A.物体 B.视觉 C.亮度 D.光 你的答案: D 3.一个房间整体光色偏黄一些,我们用哪个描述更好? A.暖色 B.冷色 你的答案: A 1.如果一个苹果很红,用"深红"描述,别人就能准确了解这个苹果的颜色了。错误 2.如果想知道一个物体的真实颜色,用一个白色的灯去照射观看就可以了。错误 1.可见光波长范围用下列哪个描述最为准确? A.300-680nm B.400-650nm C.380-780nm D.450-780nm 你的答案: C

1.瞳孔能够变化大小,从而控制外界光量进入的多少。正确 2.感光细胞中的视锥细胞只能对色彩感应。错误 3.感光细胞中的视杆细胞既能对光感应,也能对色彩感应。错误 4.中间视觉下能感受到一定的色彩,但不如明视觉下清晰。正确 1.在一个照明场景中,想要突出某个物体,可以采用下列哪种方式? A.降低周围环境光亮 B.同时提升周围环境光和物体亮度 C.同时降低周围环境光和物体亮度 你的答案: A 1.明适应的时间相对比较短,一般30秒到几分钟就能适应。正确 2.白天汽车进入隧道时,隧道洞口很暗,看起来像黑洞,因此在入口处要比隧道内部多装灯。正确 3.不管是正对比还是负对比,运用恰当,都能将物体从背景中突出出来。正确 4.视觉阈限与作用时间有关,但作用时间超过数秒时,就不会影响视觉阈限。正确 1.色盲人群中哪一部分人群比例比较大? A.全色盲 B.红绿色盲 C.蓝黄色盲 D.蓝绿色盲 你的答案: B 1.对于色盲人群,女性比例要超过男性比例。错误

色彩视觉理论

3.1一色彩视觉理论 人的视觉系统究竟是如何产生色彩感觉,色彩感觉形成的机理究竟是什么呢?只有搞清色彩感觉形成的机理,才有可能模拟色彩的产生,实现色彩的计算和复制三为此,许多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根据各自的实验结果提出了各种假设三历史上,对色彩视觉模型的假设有两大典型学派:一个是以英国科学家杨(T h o m a s.Y o u n g,1773 1829)与德国科学家赫姆霍尔兹(H e r m a nv o n H e l m h o l z,1821 1894)为代表的三色学说;另一个是以德国 心理学家赫林(E w a l dH e r i n g,1834 1918)为代表的四色学说三这两大学派的假说都有大量的实验结果支撑,都能够解释一些色彩视觉现象,但也都有不足,因此长期争持不下三直到现代色彩视觉理论诞生后,才将这两派的学说加以统一,形成了现在的色彩视觉理论,称为阶段学说三 3.1.1一三色学说 三色学说是由杨四赫姆霍尔兹提出的三1807年英国的医学家二物理学家Y o u n g根据红二绿二蓝3种原色以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白色和其他各种颜色的规律,提出了红二绿二蓝3种原色以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白色和其他各种颜色的假设三这个假设为以后的颜色混合实验所证实三在此基础上,1862年德国的生理二物理学家H e l m h o l t z提出了一个颜色视觉的生理学理论三他假设在人眼内有3种基本的颜色视觉感觉纤维,即感红纤维二感绿纤维和感蓝纤维,3种颜色感觉纤维的光吸收曲线如图3.1所示,其峰值部位分别在680n m二540n m和430n m附近三后来生理学研究也证实了3种感色细胞的存在,并测出3种不同光谱敏感性的视色素的光谱吸收峰分别在570n m二535n m和440n m附近,图3.2所示为W a l d 于1964得到的曲线三 图3.1一三色学说的神经纤维光谱兴奋曲线图3.2一视网膜3种锥体细胞的光谱兴奋曲线

色彩理论知识

色彩理论知识 一、色彩与视觉的原理 1.光与色 光色并存,有光才有色。色彩感觉离不开光。 (1)光与可见光谱。光在物理学上是一种电磁波。从0.39微米到0.77微米波长之间的电磁波,才能引起人们的色彩视觉感觉受。此范围称为可见光谱。波长大于0.77微米称红外线,波长小于0.39称紫外线。(2)光的传播。光是以波动的形式进行直线传播的,具有波长和振幅两个因素。不同的波长长短产生色相差别。不同的振幅强弱大小产生同一色相的明暗差别。光在传播时有直射、反射、透射、漫射、折射等多种形式。光直射时直接传入人眼,视觉感受到的是光源色。当光源照射物体时,光从物体表面反射出来,人眼感受到的是物体表面色彩。当光照射时,如遇玻璃之类的透明物体,人眼看到是透过物体的穿透色。光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物体的干涉时,则产生漫射,对物体的表面色有一定影响。如通过不同物体时产生方向变化,称为折射,反映至人眼的色光与物体色相同。 2.物体色 自然界的物体五花八门、变化万千,它们本身虽然大都不会发光,但都具有选择性地吸收、反射、透射色光的特性。当然,任何物体对色光不可能全部吸收或反射,因此,实际上不存在绝对的黑色或白色。 常见的黑、白、灰物体色中,白色的反射率是64%-92.3%;灰色的反射率是10%-64%;黑色的吸收率是90%以上。 物体对色光的吸收、反射或透射能力,很受物体表面肌理状态的影响,表面光滑、平整、细腻的物体,对色光的反射较强,如镜子、磨光石面、丝绸织物等。表面粗糙、凹凸、疏松的物体,易使光线产生漫射现象,故对色光的反射较弱,如毛玻璃、呢绒、海绵等。 但是,物体对色光的吸收与反射能力虽是固定不变的,而物体的表面色却会随着光源色的不同而改变,有时甚至失去其原有的色相感觉。所谓的物体“固有色”,实际上不过是常光下人们对此的习惯而已。如在闪烁、强烈的各色霓虹灯光下,所有建筑及人物的服色几乎都失去了原有本色而显得奇异莫测。 另外,光照的强度及角度对物体色也有影响。

色彩的基础知识——物体的视觉色彩

知识点五:物体的视觉色彩 1、掌握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的基本概念。 2、把握视觉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 知识点主要内容: 一、固有色 在正常的光线照射下(自然光),物体所呈现的色彩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色彩,被称为固有色,如白色的墙、红色的砖等。 外界条件的变化,会引起物体颜色的改变,这种习以为常的现象,并未改变人们的固有色观念。例如,一张白纸在红灯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红色,这是特定光的结果,而在我们大脑中的概念纸张仍然是白色。因此,人们一直认为物体有着自身固有的颜色,即固有色。 固有色在表现上也有一定的规律。如表面粗糙的物体其反光的强度较弱,但物体的固有色较强(如棉麻织物);表现光滑的物体其反光的强度较强,但物体的固有色较弱(如玻璃、金属等);距离近的物体固有色清楚;距离远的物体其固有色模糊。 因此,物体表面的光滑与粗糙,决定了它对光的正反射与漫反射,决定了它的固有色观感的强弱及各部分明暗对比的程度。所以,根据物体表面光滑与粗糙的程度,准确地描绘出它的固有色观感,是表现物体质感的重要手段。

二、光源色 不同颜色的光源会发出不同的光色,照射到物体的受光面时,物体的色相会产生变化,这种色彩被称为光源色。 光源本身的色彩,通常比物体色彩稳定,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光度的强弱、距离远近的变化等有所不同。光源色的变化,必然影响物体色彩的变化。不同色相的光源色变化时,对于物体色彩变化的影响能力各有不同。大致是红光最强,白光次之,再次为绿、蓝、青、紫等。即便是同一光源,在不同的情况下其色彩也各不相同,光源色越强,对物体的固有色影响也越强,有时甚至会改变物体的固有色。物体受光部位的色彩,一般是光源色和固有色的间色。

第二章3节颜色视觉现象4节颜色视觉机理模型.

0.“尸 第一章颜色视觉 第一节颜色的基本概念第二节颜色视觉的生理知识第三节颜色视觉现象第四节颜色的视觉机理模型第五节颜色心理知识第六节颜色和谐理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节颜色%觉现象 一、记忆色 实际色源残留在人们记忆屮的颜色,一切从 事颜色再现的行业(印刷电影电视)都必须 研究记忆色,W为它才是人们判断颜色再现质量的标准。 各人对同一种事物的记忆色基本一致,但存 在一定的个体差异。 二、互补色色光加色法色料 减色法

适应性:=為明视场血光发生改变:rJ 人眼要有一个适应调节过程才能达到适应状态。暗适丿"(darkadaptation):人从光亮处到暗处,眼 睛感受能力逐步增强的现象。需要时间较长。 明适应(light adaptation):出于强光作用而引起视网膜对光的刺激的敏感度下降的现象。需要时间较短。 旷四、对比性:两种颜色在空间或时间的布置中山于它们相互作用的结杲使得彼此差别更明显或更加强了彼此的不同特征的一种色觉现彖。 有:明度对比(brightness contrast ) 边界对t匕(border contrast ) 颜色对比(color dntrast)

"1、明度对比:旳:背景存不同明度,显将颜色本身 的亮度也不同的一种现彖。 物体的 朗度受 环境的 变化2、颜色对比:观察视场中,人们对一颜色的感觉由 「受到它邻近的其它颜色的影响而发牛?变化。 灰-纯色: 非互补色: 厅补色:

ffSRfc 对色科判W 上彬* (二) 五、后像 在灰色幕布上用幻灯打上一个红色的小鸟 图形,儿分钟后突然关掉幻灯,在屏幕上 的原处会出现一个青色的同形小鸟。对人 眼产生刺激的色源消失后,英刺激效果仍 残留一段时间,时隐时现或正或补,称为 后像效应。

色彩理论基础

色彩理论知识(01) 一、色彩与视觉的原理 1.光与色 光色并存,有光才有色。色彩感觉离不开光。 (1)光与可见光谱。光在物理学上是一种电磁波。从0.39微米到0.77微米波长之间的电磁波,才能引起人们的色彩视觉感觉受。此范围称为可见光谱。波长大于0.77微米称红外线,波长小于0.39称紫外线。 (2)光的传播。光是以波动的形式进行直线传播的,具有波长和振幅两个因素。不同的波长长短产生色相差别。不同的振幅强弱大小产生同一色相的明暗差别。光在传播时有直射、反射、透射、漫射、折射等多种形式。光直射时直接传入人眼,视觉感受到的是光源色。当光源照射物体时,光从物体表面反射出来,人眼感受到的是物体表面色彩。当光照射时,如遇玻璃之类的透明物体,人眼看到是透过物体的穿透色。光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物体的干涉时,则产生漫射,对物体的表面色有一定影响。如通过不同物体时产生方向变化,称为折射,反映至人眼的色光与物体色相同。 2.物体色 自然界的物体五花八门、变化万千,它们本身虽然大都不会发光,但都具有选择性地吸收、反射、透射色光的特性。当然,任何物体对色光不可能全部吸收或反射,因此,实际上不存在绝对的黑色或白色。 常见的黑、白、灰物体色中,白色的反射率是64%-92.3%;灰色的反射率是10%-64%;黑色的吸收率是90%以上。 物体对色光的吸收、反射或透射能力,很受物体表面肌理状态的影响,表面光滑、平整、细腻的物体,对色光的反射较强,如镜子、磨光石面、丝绸织物等。表面粗糙、凹凸、疏松的物体,易使光线产生漫射现象,故对色光的反射较弱,如毛玻璃、呢绒、海绵等。 但是,物体对色光的吸收与反射能力虽是固定不变的,而物体的表面色却会随着光源色的不同而改变,有时甚至失去其原有的色相感觉。所谓的物体“固有色”,实际上不过是常光下人们对此的习惯而已。如在闪烁、强烈的各色霓虹灯光下,所有建筑及人物的服色几乎都失去了原有本色而显得奇异莫测。 另外,光照的强度及角度对物体色也有影响。 二、色立体及表色系 1.色立体 色立体是依据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变化关系,借助三维空间,用旋围直角坐标的方法,组成一个类似球体的立体模型。它的结构经了比地球仪的形状,北极为白色,南极为黑色,连接南北两极贯穿中心的轴为明度标轴,北半球是明色系,南北半球是深色系。色相环的位置则赤道线上,球面一点到中心轴的重直线,表示纯度系列标准,越近中心,纯度越低,球中心为正灰。 色立体有多种,主要有美国蒙赛尔色立体、德国奥斯特瓦尔德色立体、日本色研色立体等。 2.蒙赛尔表色系 三、色彩三要素及色彩对比 <一>.色相对比的基本类型

视觉与色彩.

视觉与色彩 一、视觉感受器——眼晴 光、物体、物体的反射、透射,是生成色彩的客观条件、人类感受色彩必须具有一双健康的视觉感受器——眼晴。 眼睛解剖示意图 对于色彩的色相、明度及纯度的感觉都是建立在人类的视觉器官的生理机能上的。研究色彩我们首先必须了解视觉器官的生理特征及

其功能。 视觉器官是一架非常复杂的机器。太阳光线的物理特征造就了眼睛这一特殊感管、使之具有光学仪器般的结构。 二、视觉器官的构成 视觉器官分为眼球、视路和眼附属器三部分,眼球、视路完成视觉功能.眼附属器则起保护、运动等辅助作用。 角膜、房水、晶状体与玻璃体作为屈光介质,像透镜那样,使物体成像于视网膜上。 三、成像过程 视网膜上的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如同摄影胶卷底片上的感光剂,接受光的色彩及明暗的刺激。视网膜内层合有神经节细胞.与视神经相联、把光的信息传入大脑皮层枕叶视觉中枢部位,产生色感。 脉络膜上布满了黑色的色素细胞,起着吸收外来杂散光的作用,消除光线在眼球内部的杂乱反射。 瞳孔的张缩就像照相机上的光圈的调节,以此适应光线的强弱变化。 四、视觉适应 l、明暗适应 在人的视觉生理上有一种特殊功能,即对客观环境变化的视觉适

应能力。这是由于进入眼球的光是由虹膜调节的幅度控制的。 明暗适应有两种。 1)明适应 “明适应”,即在黑暗的房间中,灯光打开时瞬间、会满目花白什么都看不清。大约0.2秒后,便形色皆明。 2)暗适应 “暗适应”。夜晚从灯光明亮的室内到室外时,刹那间会什么都看不见,大约需要几分钟后,才会谩慢辨请物体。 2、距离适应 人眼的晶体相当于一个透镜、它能起自动调节焦距的作用,因此,在一定的视觉范围内、不同距离的物体都能看得比较清楚。3.色彩适应 当人戴上有色眼镜观察景物时、景物带有镜片的颜色、一段时间之后,镜片颜色会自然消失、摘下眼镜时、景物的颜色感觉失真。此现象就是色彩适应。 人眼认识色彩的正确性并非与时间成正比,颜色刺激只需几秒钟即止、如果长时间盯着某一物体的颜色,它的纯度则会显著地减弱,深色会变亮,浅色会变黑。色彩感受最佳时间为5—10秒之间。 正确认识色彩的方法有:整体观察、比较观察、流动观察、短

第三节颜色视觉

第三节颜色视觉 我们生活在颜色的海洋中,昂首可望蔚蓝的天空,环顾四周可见草绿花红。颜色不仅装扮了大自然,也极大地丰富了人眼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色彩成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彩色电影、彩色电视能再现大自然的无限美妙的色彩,画家画出大自然奇妙的景象都需要颜色。色觉是视觉的基本机能。但人眼很少看见单纯的只有一种波长的光波,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不同波长的光波混合起来的色光。 颜色是物体的一种属性,是由于光投射到物体,根据物质的性质,反射出没有被吸收的光的特性,并作用于我们的视觉而引起感觉的结果。人类认识颜色的本质最早是由牛顿(Sir Isaac Newton, 1642~1727)的研究开始的。牛顿于1704年发表了《光学》以后,研究色度的工作就从浅到深由表及里地发展,终于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下面我们先从视觉的颜色现象入手展开讨论。 一、视觉的颜色现象 颜色的基本特征是认识颜色现象的基础,尽管颜色现象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但心理学家正是从研究颜色的基本特征入手,开始研究五彩缤纷的颜色世界的。 (一)颜色的基本特征 颜色可分为两大类:非彩色和彩色。非彩色是指从黑色到白色,由深浅不同的灰色组成的系列,这个系列的梯度可以用一条垂直线来表示,见图6-12。非彩色系列是无色系列,基本特征主要是明度。非彩色系列各梯度色没有绝对的纯度指标,系列中的各梯度色的非彩色反射率代表物体的明度,反射率越高越接近白色;反射率越低,则越接近黑色。一般地说,白色表面的反射率达 80%左右,而黑色表面的反射率小于10%。由于人的视觉在明亮的白天和昏暗的夜晚是由两种不同的细胞进行工作的,这样二种感光细胞对明暗光的敏感程度不同,所以选择视觉刺激要考虑这些因素。 视觉感受一种颜色取决于三个特性,即亮度、色调和饱和度。任何一种颜色都是由三者总效果的结果。亮度(brightness)是彩色和非彩色所共有的属性,它是指作用于物体的光线的反射系数,它同光能的强度密切有关。强度越大,反射系数越大,颜色就越亮,最后成白色;反之,强度越小,反射系数越小,颜色就越暗,最后成黑色。色调和饱和度是彩色独有的特征。色调(或色别)(hue)是由物体表面反射的光线中什么波长占优势所决定的。饱和度(saturation)是色调的表现程度,它是指同一色调的两种颜色,哪一种含颜色较多或较少,它决定于物体所发射出来的光线中规定其色调的波长占多少优势。实验证明:三个特

色彩技巧与视觉感受

方案一:黑+白+灰=永恒经典 黑加白可以营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而近年来流行的灰色融入其中,缓和黑与白的视觉冲突感觉,从而营造出另外一种不同的风味。 在这种色彩情境,会由简单而产生出理性、秩序与专业感。 近几年流行的“禅”风格,表现原色,注重环保,用无色彩的配色方法表现麻、纱、椰织等材质的天然感觉,是非常现代派的自然质朴风格。 方案二:银蓝+敦煌橙=现代+传统 以蓝色系与橘色系为主的色彩搭配,表现出现代与传统,古与今的交汇,碰撞出兼具超现实与复古风味的视觉感受。 方案三:蓝+白=浪漫温情 方案四:黄+绿=新生的喜悦 鹅黄色是一种清新、鲜嫩的颜色,代表的是新生的喜悦. 如果绿色是让人内心感觉平静的色调,可以中和黄色的轻快感使之稳重下来。 色彩技巧应该从以下几点注意:一是色彩与包装物的照应关系;二是色彩和色彩自身的对比关系。这两点是色彩运用中的关键所在。(一)、色彩与包装物的照应那么,作为色彩与包装物的照应关系该从何谈起呢?主要是通过外在的包装色彩能够揭示或者映照内在的包装物品。使人一看外包装就能够基本上感知或者联想到内在的包装为何物。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曾多次在过去的文章中提到过,但是如果我们能走进商店往货贺上一看,不少商品并未能体现到这种照应关系。使消费者无法由表及里去想到包装物品为何物。当然,也就对产品的销售发挥不了积极的促销作用。正常的外在包装的色彩应该是不同程度地把握这么同个特点;(1)从行业上进,食品类正常的用色其主色调鹅黄、粉红来表述这样给人以温暖和亲近之感。当然,其中茶,用绿色不少,饮料,用绿色和兰色的不少,酒类、糕点类用大红色的不少,儿童食品用玫瑰色的不少,日用化妆品类正常用色其主色调多以玫瑰色、粉白色、淡绿色、浅兰色、深咖啡色为多,以突出温馨典雅之情致,服装鞋帽类多以深绿色、深兰色、咖啡色或灰色为多,以突出沉稳重典雅之美感。从性能特征上,单就食品而言,蛋糕点心类多用金色、黄色、浅黄色给人以香味袭人之印象;茶、啤酒类等饮料多用红色或绿色类,象征着茶的浓郁与芳香;蕃茄汁、苹果汁多用红色,集中表明着该物品的自然属性。尽管有些包装从主色调上看去不象上边所说的那样用商品属性相近的颜色,但仔细看去如果该包装的设计是出自行家里手的笔下,那么,在它的外包装的画面中准有那点晴之笔的象征色块、色点、色线或以该色突出的集中内容。这应该是大家们的得意之作。有些服装的包装和一些化妆的包装,甚至一些酒的包装都能找到很多这样的例子。(二)色彩与色彩的对比关系再说,色彩与色彩的对比关系。这是很多商品包装中最容易表现却又非常不易把握的事情。在设计中出自高手,包装的伤口效果就是阳春白雪,反之,就是下里巴人了。在中国书法与绘画中常流行这么一名话,叫密不透风,疏可跑马。实际上说的就是一种对比关系。表现在包装设计中,这种对比关系非常明显,又非常常见。所谓这些对比,一般都有以下方面的对比:即色彩使用的深浅对比、色彩使用的轻重对比、色彩使用的点面对比、色彩使用的繁简对比、色彩使用的雅俗对比、色彩使用的反差对比等等。(1)色彩使用的深浅对比。这在目前包装设计的用色上出现的频率最多,使用的范围最广。在很多平面设计上(指招贴、吊画类或局面装帧类)非常常见的。所谓的深浅对比,应该是指在设计用色上深浅两种颜色同时巧妙地出现在一种画面上,而产生出类比较协调的视角效果。通常用的如大面积的浅色铺底,而在其上用深色构图,比如淡黄色的铺底,用咖啡色的加以构图,或在咖啡色的色块中使用淡黄或白色的图案线条;还如用淡绿色的铺底;墨绿色的构图;粉红色的铺底;大红色的构图;浅灰色的铺底;皂黑色的构图,比如淡黄色的铺底,用咖啡色的加以构图,或在咖啡色的色块中使用淡黄或白色的图案线条;还如用淡绿色的铺底;墨绿色的构图;粉红色的铺底;大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