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茨基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含答案) 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画框者为答案)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单项选择题 1.劳动是 A.社会存在和地理环境的统一 B.物质和意识的统一 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 D.理论和实线的统一 2.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B.决定社会的性质的结构 D.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 3. 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生产力状况表现出来 B.通过社会心理表现出来 C.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 D.通过社会革命表现出来 4.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它是社会革命的原因 B.它决定社会的性质 C.它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它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5.生产方式是指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6.人猿相揖别的标志是 A.直立行走 B.手脚分工 D.制造工具 7.我国实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率的政策,目的在于 A.全面提高人口素质B.要大力减少人口 C.限制消费者人数的增加 8.决定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的因素是 A.物质生产力 B.精神生产 C.国家的人口政策 D.政治制度 9.整个社会面貌的决定因素是 A.政治制度 B.精神文明 C.人口素质 10.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B、阶级斗争史 C.政治思想史 D、生产关系 11.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是 B.血缘关系 C.民族关系 D.政治思想关系 多项选择题

1.由于我国人口增长太快,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包括 劳动力的供需矛盾更加尖锐 人口增加与消费品增长之间矛盾更加尖锐 人口增加与全民族素质提高之间矛盾更加尖锐 加重了国家、集体和家庭的负担 延缓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2.下列哪些属于天然的劳动对象 D.汽油 E.焦炭 3.人类劳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表现在 A.动物的活动是有规律的,人的活动是无规律的 动物只能利用天然的条件,人则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 动物只能消极地适应环境,人则可以改造自然 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人类劳动则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动物没有社会性,人则具有社会性 4.人类当今面临的环境向题,主要有 5.当代日益严重的环境向题使我们认识到 D.回到原始状态 6.社会存在的具体内容包括 D.社会形态 E.上层建筑7.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 它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 它为人类提供生产建设资源 D.它决定社会的性质 E.它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源 8.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 它在某些方面制约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和前景 9.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是因为

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意义 孙正聿 【专题名称】哲学原理 【专题号】B1 【复印期号】2007年11期 【原文出处】《哲学研究》(京)2007年9期第3~7页 【作者简介】孙正聿,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编者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核心,马克思“划时代的哲学革命”的实质就是创建了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建构,也是哲学研究的一项长期任务。《哲学研究》继今年第3期发表了孙正聿教授的《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后,又刊发了商榷和回应的文章,以作为把这一研究引向深入的开端。 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对它的研究乃至发展、创新,不能仅仅限于抽象的概念思考或文本解读,而是必须面向生活实践。今天,全球化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出现、现代化的推进和世界格局的变化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的改革开放更提供了大量的新经验、新问题。善于把时代的问题转化为哲学自身的问题,在解释和解决中国和世界的重大现实问题中表现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强大的生命力,是哲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历史唯物主义对全部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都有指导意义。当前,理论和现实中的大量争论都涉及到历史唯物主义问题。我们应当拓展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领域,关注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学科中的哲学问题,在与其他学科的对话中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并显示出它在理论上和方法上的独特价值。 《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一文发表后,得到学界的关注。读过李荣海先生与之商榷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原则及其世界观意义》(见《哲学研究》2007年第8期;以下简称“李文”)后,我感到有些理论问题进一步凸显了出来,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仍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意义的问题。 一、世界观及其解释原则 当人们把哲学定义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时,人们对“世界观”概念本身的理解不仅是有歧义的,而且正是由于这种歧义构成了对哲学的不同理解。这就是说,在对“世界观”的理解中,蕴含着各不相同的解释原则;只有揭示这些不同的解释原则,才能澄明各种不同的哲学世界观。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明确地揭示了由三种不同的解释原则所构成的世界观理论:一是以客体的或直观的解释原则所构成的旧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二是由抽象的能动的解释原则所构成的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三是以人的感性活动为解释原则所构成的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这三种解释原则构成了三种世界观,亦即构成了三种不同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革命,从根本上说是关于世界观的解释原则的革命。正是以人的感性活动为解释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超越了“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全部旧哲学,实现了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哲学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解释原则,这是我所写的《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一文的基本出发点;正是在这个根本问题上,该文构成与“李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意义及其意义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意义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物质的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物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分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利的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意识观:从起源上看,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从本质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与主管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作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的运动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提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表现在恢复性上,其中有短暂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道路。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的,而是螺旋上升的。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4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②时间为人士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资本的划分及资本积累问题:资本的划分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它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失业现象的本质,深刻的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最新考研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唯物史观

考研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的是: A.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社会的上层建筑 D.地理环境 2.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的人与人的关系 D.三者的统一 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因为: A.科学技术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B.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最重要的因素 C.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D.科学技术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B.现存的种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C.符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5.判断一种上层建筑是否先进,取决于: A.它是否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 B.它维护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C.它是否为它的经济基础服务 D.它是否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 6.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在于: A.社会意识不是人对于自然的意识,而是人对于社会生活的意识 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全部意识现象的抽象,因而是永恒不变的 C.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D.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7.生产方式是: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B.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8.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 A.社会心理 B.自然科学、语言学和普遍逻辑学等 C.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大部分社会科学 D.群体意识 9.在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的各种条件中,具有决定性的条件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文化水平 C.传统观念 D.科学技术水平

历史唯物主义材料题目

1、“我们所作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这是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庄严承诺,让人振奋和憧憬,给人以力量和希望。追求幸福与尊严,是人的崇高价值取向。党和政府顺应这一必然趋势并针对当前客观实际的新问题,将“人民的尊严”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政府工作的目标,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和落实,是国家发展的最高思想理念的新变化,也体现了新世纪在取得巨大经济建设成就、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之后的新期待、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相关知识分析说明“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哲学依据。 2、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登上了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莫言的作品之所以被世界读者认可,是因为他始终密切关注着中国的社会课题,并对各种时代的“关口”作出了积极的回应;是因为他一直站在人的立场写作,歌颂了生活在故乡土地上那些平凡而又历经灾难的生命;还因为他在立于本土文化的根基上,善于借鉴欧美、拉美等现代文学的养分。 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相关知识,说明莫言为什么要“歌颂生活在故乡土地上那些平凡而又历经灾难的生命”。 3、材料1:2010年7月7日,集受贿罪、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强奸罪等于一身的重庆司法局原局长文强被执行死刑,其54年复杂而荒唐的人生到此终结。文强曾经是重庆公安系统标杆式的人物。但是,当他成为手握大权的地方领导干部之后,渐渐地从社会守护者蜕变为黑社会的“保护伞”,从执法者蜕变为阶下囚。 材料2:文强在悔过书中写道:“看到比自己资历短、业务又不熟悉,甚至过去是自己‘下级’甚至‘下下级’的人,都提拔到与我同一级的职务,甚至更高的职务后,思想上不能正确对待,产生不满情绪,升官不成,就乱用权……” 结合材料,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角度,剖析文强的蜕变给公务员的警示。(14分)

历史唯物主义性质问题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性质问题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刘 晗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 要: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学者们对历史唯物主义性质问题长期达不成一致看法,已经影响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应该从新的视角对历史唯物主义性质问题进行研究,以取得相对的共识。从经典作家文本中的 历史 范畴出发,推及其历史观,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任务、研究目的及四者的综合中提炼历史唯物主义的自身特质,是以后解决历史唯物主义性质问题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 性质; 趋势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297(2010)04-0001-04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它是 人类思想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真正的革命,是最伟大的革命 [1]。它不但把唯心主义从它最后的避难所即历史观中驱逐了出去,而且找到了一条 用人们的存在说明他们的意识,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用人们的意识说明他们的存在 [2]的新发展道路。然而对于在思想史上产生如此重大变革意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其性质定位问题,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不能不说是历史唯物主义自身的尴尬。系统地回顾历史唯物主义性质问题研究的发展历程,总结和反思对此问题的研究观点及内在联系,分析此问题的研究趋势,对于深化我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和研究、促进我们在历史唯物主义性质问题上达成相对一致的看法,具有积极意义。 一、历史唯物主义性质问题的产生背景 历史唯物主义的性质是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的基础性问题。列宁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 不可分割的一块整钢 ,由此思想出发,目前许多教科书把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并列起来,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然而,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中,并没有对历史唯物主义性质直接而明确的回答。在早期,他们一方面赞同德国实践政治派 消灭哲学 的主张,另一方面认为消灭哲学并不是取消哲学,而是为了在现实中更好地实现哲学。从这点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对哲学采取简单拒斥的态度。后期,他们更倾向于将历史唯物主义看作是 在思辨终止的地方 、在现实生活面前,用于 描述人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 [3]。 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以梅林、考茨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理论家们对历史唯物主义作出了一个权威性阐释,那就是以 经济决定论 为核心的实证化的社会科学。梅林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社会科学或经验实证科学,马克思完全撇开哲学,而只在历史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实践工作中考察人类的精神进步。正是从梅林这里,第二国际理论家对马克思哲学的唯物主义的理解开始具有了实证主义方向。当时,大多数的理论家如普列汉诺夫、拉法格等都延续了实证主义这一主流思想,而忽视了历史唯物主义中的辩证法思想,从而丢弃了历史唯物主义最本质的批判性和革命性。 20世纪初期,这种实证化的阐释遭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严峻挑战和猛烈攻击。至此,有关历史唯物主义性质的激烈争论第一次走上了理论斗争的舞台。以卢卡奇、葛兰西等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第二国际理论家的经验实证主义提出质疑,并试图恢复 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的辩证法的主流传统 来恢复马克思哲学的革命。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葛兰西发表题为 反 资本论 的革命 一文,声称十月革命的胜利说明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因素并非天然的经济事实,而是社会中彼此联系的人,从而批判 第10卷第4期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0年8月Vo.l10N o.4J OURNAL OF C HONGQ I N G JI A OTONG UN I V ERS I T Y(Soc ial Sciences Editi o n)Aug.2010 *收稿日期:2010-04-15 作者简介:刘 晗(1985-),女,山东临沂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历史观研究。

唯物史观知识归纳

社会历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③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其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规律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人类社会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①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②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③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④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4、社会历史的主体 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价值观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推动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阻碍作用。(2)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价值观不同,人们的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选择不同。 方法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⑴.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征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⑵.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两个标准 ①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 ②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3.人生价值观 ⑴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同时体现在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⑵人的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②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1)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2)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历史唯物主义主观题

一、小角度题目 1、考点: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例1、(2009重庆卷39.) 材料三近年来,水资源利用中的民生问题引起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为此,我国政府加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法》,规范取水许可管理,完善水资源综合规划,深化水价改革,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推动了饮水安全、节水改造等民生水利工程建设。 (8)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材料三。(10分)

例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前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请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分析说明 答: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考点: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2011·全国新课标)

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她一生救急扶危,行善济世。妈祖去世后,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牧事业的发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妈祖信仰越传越广。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000 多座(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2亿多人。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

文化交流。近年来,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 2009年,妈祖信俗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运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对立性原理,说明妈祖文化为什么千余年绵延不绝,不断发展。(12分)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1.生产力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 2.与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结构和现实基础,它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 3.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4.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暂阶段。没有永恒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发迹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生要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从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后,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社会形态是不会灭亡的。 5.现实存在的具体社会形态都是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又存在着其它社会形态的残余和萌芽。" 人类社会史上的各个时代,正如地球史上的各个时代一样,是不能划出抽象的、严格的界限的"(马恩全集,卷23,P408) 6.人类社会的一般进程和总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再进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一发展过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7.人类社会历史,是不以研究者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人们研究历史,探索规律,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详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态,揭示其内在联系,得出相应的结果。 8.人类社会及其构成部分均以总体的体系的方式存在。要从研究对象的整体出发,从对象及其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从对象整体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象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研究。 9.在客观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 10.人类社会是有规律运动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它显现为历史过程,构成历史过程的各种社会现象也是运动的、发展的。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一切,用辩证的观点去把握对象的基本联系,又要求人们把研究对象提到一定范围之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准确地把握对象。

历史唯物主义

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类已经经历了前三个阶段,目前正处于第四阶段(越南、古巴、朝鲜等自称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987年的中国共产党十三大上,中国政府宣布自己在1956年代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断言初级阶段至少一百年。) 其主要方面的内容有: 一、生产是历史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 二、与生产力一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的现实基础,他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 三、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四、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无穷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没有永恒的社会制度和形态,社会制度的发迹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社会关系要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从旧社会的基础中成熟,在它们的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社会形态是不会灭亡的。 五、现实存在的具体社会形态都是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又存在着其他社会形态的残余和萌芽。 六、人类社会的一般总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七、人类社会历史是不以研究者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人们研究历史,探索社会规律,必须要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详细的占有材料,分析他的各种发展形态,揭示其内在联系,得出相应的结果。 八、人类社会及其构成成分均以总体的体系方式存在,要从研究的对象的整体出发,从研究对象内部的相互作用与矛盾和研究对象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研究。 九、在客观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 十、人类社会是有规律运动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它显现为历史过程,构成历史过程的各种社会现象也是运动与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一切,用辩证法的观点去把握对象的本质联系与内部矛盾,又要把研究的对象提到一定的范围之内,具体问

原理总结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唯物辩证法 18、辩证否定观 【原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方法论】1.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 3.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4.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19、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原理】①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 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②辩证法的肯定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③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方法论】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①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②注重研究新情况,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亦称为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唯物史观之历史观) 【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 1.用实践观点把握社会的本质(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原理(唯物史观之历史观)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们从事政治活动、科学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的原理(唯物史观之历史观) 【原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方法论】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唯物史观之群众观) 【原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 1、要求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2、要求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五、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唯物史观之价值观) 【原理】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表现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概念从开始出现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1、唯心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唯心主义完全否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总是将物质规定为某种精神产物。其中,主观唯心主义将物质说成是某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则将物质归为某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唯心主义的物质观是错误的。 2、旧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所谓旧唯物主义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相信世界上存在着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初物质”,世界上的万事都是由这些“原初物质”所构成,这些“原初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对物质的认识坚持了唯物主义的立场,是其合理之处,其根本缺陷则在于:一是混淆了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的物质形态;二是缺乏实证科学的依据,具有自发的、直观的、猜测的性质,故而称其为“朴素的”。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将物质归结为原子,从而认为原子的个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相比,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仅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而且以一定的自然科学的材料作为依据,是一个重大进步;但由于科学材料的不足和不懂得辩证法,它没能概括出各种物质形态最一般的共性,从而也不能提供对哲学物质范畴的科学认识。这决定了它不仅不能解释物质世界无限多样性的统一,而且无力回应来自自然科学的挑战和唯心主义的诘难,从而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仍然陷入唯心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的认识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物质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A、列宁的物质定义深刻地揭示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和根源性,以及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和派生性。这就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思第二性的唯物主义根本立场,贯彻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B、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人的认识可以反映的客观实在。这就坚持了辩证唯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从而同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C、列宁的物质定义明确地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是普遍的、绝对的。这就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整个世界是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世界。运动宁是标志着一切事物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方面,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一切物质的根本属性,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另一方面,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一切运动的承担者和主体,设想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同时,并不否认物质具有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所谓静止主要是指物质运动的两种特殊情形:其一是特定的事物之间没有发生空间位置的相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李秀林 考研笔记 真正第五版

导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1、哲及哲学的字义解释 (1)哲的字义解释 A、中国汉语解释:聪明 B、希腊文的解释:爱智慧(philo+sophia) (2)哲学的字义解释 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 2、哲学的真正含义 (1)什么是哲学? 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或者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及其分类 A、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B、分类:自发世界观、系统世界观 (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补充)? 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发展的多样性 (1)哲学的不断发展导致多种哲学的存在 原因: A、人类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实践和科学水平的不同导致。 B、社会发展中的人们的根本利益、经济地位和分工的不同导致。 (2)哲学的二重性: A、知识体系(真理) B、意识形态(信念) (3)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A、发展史上的先高度融合(哲学的无所不包导致“科学之科学”的出现)而后分化(科学从哲学中的独立) B、哲学与科学的区别 第一,认识层次不同: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重在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内容和普遍形式。科学的对象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具体知识。 第二,学科特点不同:哲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科学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和概括,但具体性是其基本特点,因此,科学又称为具体科学。 C、哲学与科学的联系 第一,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第二,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怎样提出的(补充) (1)人类面对自然的反思——我和自然关系导致精神和物质关系 (2)人类自身做梦的困惑——灵魂和肉体关系导致思维和存在关系 (3)恩格斯的总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章 复习重点

第一章物质与世界 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确立科学的物质观以及运动观和时空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前提。物质、运动、时空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历来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之一,也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之一。 1、“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 基石。依据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可以把唯物主义哲学划分为3种形态,即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这三种不同形态的唯物主义代表了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P38—39) 2、物质:物质范畴:是从各种具体实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普遍概念。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确认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这就把物质的根本睡醒与物质的具体形态、具体结构、具体属性区分开来,把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区分开来;同时,由于“客观实在性”不仅概括了自然物质的本质属性,而且概括了社会物质的本质属性,这就为唯物主义贯彻到人类历史领域奠定了理论基础。 3、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1)第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物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物质规定、规定物质,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根本特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人类在认识和实践中所遇到的最普遍的关系、最基本的矛盾。列宁对物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体现出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唯物主义立场。这同时又表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它们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这一认识论的基本问题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者相脱离的。 (2)第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可以认识的对象,而不是不可捉摸、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还有许多难以感知的事物,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它们迟早必定为人们所认识。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表明,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3)第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不是作为一切事物的基础,不是作为物质性质的支撑者,而是对人们意识所反映的一切现象、事物、过程,对整个物质世界的多样性所做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辩证唯物主义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试大纲

602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试大纲 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3、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的基本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内涵及其关系。(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1、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 哲学和时代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科学前提、思想理论来源。哲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2、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3、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及其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创新性、开放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们确立辩证的思维方式、确立正确的人生观、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中的重要作用。 2、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 二、物质与世界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1、物质 哲学物质观的形成和发展。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2、时间和空间 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1、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社会基础 人和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前提。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构成社会运动的基本的物质要素。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社会存在是一种物质存在。 (三)从物质到意识 1、意识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社会基础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2、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意识的结构和功能 意识的复杂结构。意识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 4、意识与人工智能

划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唯一标准在于

划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唯一标准在于 ?是否承认社会内部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 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里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 ?地理条件 ?人口条件 ?资源条件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 ?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自然和社会既相区别又相统一的基础和纽带是 ?劳动 ?自然 ?人 ?社会 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生产发展水平表现出来 ?通过社会心理表现出来 ?通过社会制度表现出来 ?通过社会革命表现出来 社会规律同自然规律的区别是 ?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主观的 ?自然规律是自然界固有的,社会规律是人造的、 ?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通过人的活动实现出来 ?自然规律无法废弃和改变,社会规律可以废弃和改变

“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一本打开的心理学”.这一观点反映的是 ?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心理创造的结果 ?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 ?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有意识活动的结果 ?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心理一样的存在 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或基本要素是 ?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生产工具 ?人的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人的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资料 ?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是 ?物质资料生产高度发达 ?科学技术 ?生产关系 ?经济体制 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生产关系 ?血缘关系 ?政治关系 ?思想关系 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人与人的思想关系 ?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这表明 ?社会意识的性质决定社会存在的性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区分是相对的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形态是指

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关于物质的观点

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一,唯心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唯心主义完全否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总是将物质规定为谋,精神的产物,其中主观唯心主义将物质说成是某种住关精神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则将物质归结为某中客观精神的产物。唯心主义的物质观是错误的。 二旧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所谓旧唯物主义,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相信世界上存在着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初物质世界上的万事都是由这些援助物质所构成,这些原初物质是世界的本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对物质的认识,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原则立场,是其合理之处,其根本缺陷则在于,一是混肴了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的物质形态,二是缺乏实证科学的根据,具有自发的,直观的,猜测的性质,故而称其为朴素的。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将物质归结为原子从而认为原子的个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相比,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仅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而且以一定的自然科学的材料作为依据,是一个重大进步,但由于科学材料的不足和不懂的辩证法,它没有概括出各种物质形态最一般的共性,从而也不能提供对哲学物质范畴的科学认识,这决定了它不仅不能解释物质世界无限多样性的统一。而且无力回天,来自自然科学的挑战和唯心主义的诘难,从而

在社会历史领域仍然陷于唯心主义。 三,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哲学对物质的认识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物质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深刻的解释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和根源线以及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和派生性,这就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根本立场,贯彻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与唯心主义的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人的认识可以反应的客观实在。这就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从而同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列宁的物质定义明确的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是普遍的,绝对的,这就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