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

夏前2070年——前1600年

商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

春秋前770年——前475年

前632年城濮之战

前551年-前479年孔子在世

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前260年长平之战

秦前221年——前206年

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西汉前202年——8年

前60年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

前140——前87年汉武帝在位

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东汉 25年——220年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壁之战

三国魏晋南北朝 220年——581年

220年魏国建立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494年北魏孝文帝改革隋朝 581年——618年

7世纪初隋创立科举制

唐朝 618年——907年

627-649年贞观之治

713-741年开元盛世

五代十国 907年——960年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辽)北宋 960年——1127年

1005年宋辽澶渊之盟

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

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金灭辽

南宋 1127年——1279年

1141年宋金和议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1227年蒙古灭西夏

1234年蒙古灭金

元 1271年-1368年

明 1368年-1644年

清 1644年-1911年

1661-1796 康乾盛世

1684年康熙设置台湾府

1727年乾隆设置驻藏大臣

18世纪中期乾隆平定大小和卓

叛乱

第一章先秦历史考点精讲

1、夏朝

(1)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2)政治制度:启开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3)灭亡:统治400多年,夏桀时灭亡

2、商朝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2)政治: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统治范围:东至大海,西到渭水上游,南抵长江,北达辽河

(4)灭亡: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3、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大败商军。灭商后,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2)政治经济制度:分封制,土地国有制。

(3)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4、对夏商周三代更替的认识

勤于政事、宽以待民、重视人才、广纳谏言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条件;民心的向背关系国家的存亡;残暴昏庸、奢侈淫乐,既害了自己,也毁了国家。

1、目的:巩固对西周的统治。

2、内容: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诸侯管理当地的事务。但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和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周天子作战。

3、重要封国:鲁、齐、燕、晋、宋等

4、作用: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1、春秋五霸

背景: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我国进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

(1)齐桓公称霸:

原因:任用管仲改革,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尊王攘夷,成为春秋首霸。

标志:葵丘会盟

(2)晋文公称霸:前632年城濮之战打败楚军后称霸中原。(退避三舍)

(3)楚庄王问鼎中原:邲(Bì)之战打败晋军后称霸中原。(问鼎中原,一鸣惊人)(4)吴王阖闾:用孙武为将,打败越军称霸中原。

(5)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影响:春秋争霸,给社会带来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一些大国谋求霸权,进行改革,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同时一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这也为将来的社会统一,奠定了基础。

2、战国七雄

(1)背景: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原来的国君建立田氏齐国,至此形成齐、楚、秦、燕、赵、魏、韩“七雄”

(2)兼并战争:魏齐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减灶诱敌);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纸上谈兵),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进攻。

(3)著名军事家:孙膑(孙子兵法)、白起(长平之战坑杀赵军40万)

(4)谋略: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即六国出兵联合攻秦(苏秦)。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即秦拉拢东方国家服从自己(张仪)

1、孔子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儒_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要是“仁”和“礼”两部分。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孔子还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编订《诗》《书》《春秋》,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的言论整理成《论语》一书。

2、百家争鸣

(1)背景: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的冲击。

(3)影响:各派之间不仅阐述各自的思想

主张,还相互争论和批判。各家相互辩驳,又

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针对训练

1、“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反映我国古代的一项政治制度的出现。这一制度是:()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2、春秋时期,诸侯争霸。诸侯国的出现源于西周实行的()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

3、山西简称“晋”。下列选项与“晋”的来历相关的是(B)

A..大禹治水

B.西周分封

C.晋楚争霸

D.商鞅变法

4、公元前7世纪后期,通过城濮大战,成为中原霸主的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宋襄公

D.楚庄王

5、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他是()A.齐桓公 B.秦穆公 C.楚庄王 D.晋文公

6、“此场战役,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这场战役是()A.马陵之战 B.长平之战

C.牧野之战 D.桂陵之战

7、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和世界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创立的学派是()

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D.墨家学派

8、孔子曾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教导人们()

A.时常复习已学过知识

B.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C.经常不断向他人学习

D.学习生活中各种知识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向身边有长处的人学习。它出自()A.《论语》B.《道德经》

C.《孙子兵法》D.《金刚经》

10、 10、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

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 ) A.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B.诸侯争霸局面

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D.商业繁荣局面

11、小明同学在刚结束的模拟试中考砸了。

爸爸暴跳如雷,说要“家法伺候”。妈妈赶紧说:“我们要好好教育孩子,使他进步”。爷爷慢吞吞地说:“这次考差了不全是坏事,知道差在哪儿,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嘛!”其中爷爷的言论与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主张最接

近?(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第二章秦汉魏晋南北朝

考点精讲

1、“秦王扫六合”(秦的统一)

(1)条件:(1)统一成为大势所趋。(2)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3)长平之战后,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

(2)史实: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3)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3、如何评价秦始皇

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他兼并六国,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修长城抵御匈奴等。同时,他又是一位暴君:焚书坑儒,摧残文化;严刑酷法,征收重税,征发无尽的徭役和兵役。1、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1、张骞通西域

(1)目的:为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经过: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3)影响:建立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的开发,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为西域归属中央统辖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2、丝绸之路

(1)开辟时间:西汉汉武帝时。

(2)路线: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3)作用:“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2、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人口南迁

(1)原因:东汉末年,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南方比较安定

(2)概况:东汉末年,北方人口开始南迁。

西晋后期,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浪潮。 北方移民南下后,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部分移民到达岭南一带。

(3)作用:为江南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2、江南的开发

(1)原因:主要原因:北人南迁,带去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客观原因:北

方战乱,南方社会稳定。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

(2)表现

①孙吴开发江南:织麻布(会稽),生产青瓷,侯官、临海、番禺成为吴国三大造船中心,230年,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到达夷州(今台湾)

②东晋南朝时南方的开发:广种水稻,推广原产北方的麦、豆等;建康成为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

1、改革背景:五胡内迁:从东汉末年起,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内迁。

2、改革内容:①迁都洛阳;②使用汉语;③穿戴汉族服饰;④将鲜卑氏改为汉姓;⑤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⑥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⑦学习汉族的礼法。

3、作用:促进了北魏经济文化的发展,促

进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

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针 对 训 练

1、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灭六国,完成统一。这个年代用世纪纪年法表示是( ) A .公元前2世纪早期 B .公元前2世纪晚期 C .公元前3世纪早期 D .公元前3世纪晚期

2、《帝国的终结》是易中天迄今为止最为用力也最为看重的一部著作,该著作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焚书坑儒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3、秦朝统一全国后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其中对后世地方行政机构建设产生深远影响的是( ) A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B .车同轨,书同文 C .废分封,立郡县 D .焚书坑儒

4、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 焚书坑儒

B. 实行“八股取士”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大兴文字狱

5、“欲天下之治安(安定),莫若众(多)建诸侯而少其力(使其弱小),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无)邪(反叛)心。”下列与这一思想最相似的是()

A.宗法制B.分封制

C.科举制D.推恩令

6、汉武帝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主要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B.排斥异己

C.平定叛乱D.发展经济

7.“丝绸之路”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中西的桥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以下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汉朝的使者商人沿路西行

B.朝鲜派遣大批使节来中国

C.中国的丝绸织品转运欧洲

D.西域的奇珍异宝不断输入

8、在古罗马,丝绸的价值等同于同等重量的黄金,古罗马人以能穿上中国丝绸为荣。中国的丝绸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下列事件与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关的是()

A.班超出使西域B.张骞出使西域

C.玄奘西行D.佛教东来

9、2010年10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访问土耳其时说:“中国人民对土耳其人民一向怀有友好情谊。早在一千多年前,古丝绸之路就把双方联系在一起。”丝绸之路作为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它最早开通于()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10、电视剧《三国》再创收视率新高。追忆三国历史,你知道曹操领导了以下哪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吗()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巨鹿之战 D.官渡之战

10.绵阳西山的蒋琬墓,是我市著名的历史遗迹,蒋琬继诸葛亮之后主政蜀国。运用所学知识判断墓主人属于()

A.秦朝时期 B.三国时期

C.唐朝时期 D.明朝时期

11.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都城在建业的政权,国号是()A.魏 B.蜀

C.吴 D.汉

12、“(江南)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这一现象开始出现于()

A.秦朝B.西汉

C.东晋南朝D.宋朝

13、小明在查阅资料时,发现中国古代有一位少数民族皇帝,要求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这位皇帝是()

A.北魏孝文帝 B.辽太祖阿保机

C.西夏元吴 D.金太祖阿骨打

1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突出特征是()

A.澄清吏治B.提倡汉化

C.发展经济D.中央集权

16、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A.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C.加强了对边境地区的管辖

D.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17、《博物志》记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经归,故名安石榴。”张骞最初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A.引进果树品种B.推动经济交流

C.加强友好交往D.寻求军事联盟

18、秦始皇虽然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但也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他为了巩固秦朝的统治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不包括()A.分封制B.中央集权制

C.郡县制D.皇帝制

第三章唐宋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考点精讲

1、创立:隋朝(文帝)时创立,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建立。

2、完善:唐朝时,科举考试:分科考试,择优录取。分常科和制举两大类。常科中最重要的是进士科,其次是明经科;形成相对固定的程序:武则天时,创造了殿试和武举。

3、影响:选拔优秀人才;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带来了革新气象和创新精神;促进了世界文官制度的形成。

4、废止:清末(1905年)废除。

“开元盛世”

1、唐王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统一全国。

2、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

(1)原因:①吸取隋朝灭亡教训;(客观原因)②唐太宗选贤举能,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主观原因)

(2)贞观新政:①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②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③在《隋律》的基础上,修订《唐律疏议》(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④密切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3)作用: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3、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

(1)措施:任用贤能,起用姚崇、宋璟担任宰相;发展农业,扩大耕地面积,兴修水利;整理财政,清理土地户口;废除酷刑苛法;倡导节俭。

(2)表现: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4、盛世局面的相同点:

(1)原因:统治者都调整统治政策;减轻农民负担;

(2)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3)启示: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前提和基础。

1、并立:(北宋与辽、西夏、并立)

(1)辽:916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改国号为辽。

(2)北宋: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定都东京(开封)。

(3)西夏:1038年,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元昊建立,建都兴庆(银川)。

(4)宋辽之战——澶渊之盟:1004年,北宋寇准重挫辽军的进攻。1005年,双方议和。史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后,南北贯通,互市不绝,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2、对峙:(南宋与金、西夏并立)

(1)金:1115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建立。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军攻占北宋都城东京,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

(2)南宋:1127年,赵构建立,定都临安。岳飞是抗金名将。

(3)宋金和议:

1141年,南宋对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向金送交岁币。至此形成宋金南北对峙局面。

1、南移经过:从夏商到秦汉,我国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开始南移;唐朝中期后南移加快;两宋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2、南移原因: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②南方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③南方自然资源更多得到开发利用。

3

、南移表现:

(1)农业:南方水稻是全国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

(2)手工业:纺织业、丝织业、制瓷业、造船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3)财政:南方的赋税收入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支柱

(4)商业: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通行“会子”“关子”等纸币;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蕃学等;福建泉州成为全国第一大港。

针对训练

1、唐太宗吸取“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闭口不说话),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的教训,注重()

A.虚心纳谏B.轻徭薄赋

C.科举选才D.微服私访

2、温总理说“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国之命在人心”之内涵与下列古代政治家思想一致的是()

A.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D.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3、“开元盛世”是我国唐朝的盛世之一,当时,社会此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达到鼎盛阶段。开元年间的皇帝是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4、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其历史依据是我国古代实行的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5、有人曾经中肯地评价科举制:“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科举制从隋朝诞生到唐朝完善、清朝灭亡,历时l300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影响是()

①收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④改善了用人制度,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现今,国家公务员招考一般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下列皇帝中亲自出题面试,首开殿试之举的是

A.隋文帝

B.店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7、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之间有分有和,在交流与碰撞中不断地融合。两宋时期,曾出现了宋与辽、西夏、金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下列能正确反映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A B C D

8、金庸武侠小说名著《射雕英雄传》讲述的是发生在南宋时期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为这两个未出世的孩子分别取名:郭靖和杨康。并各赠一剑。丘处机此举是让孩子们勿忘国耻——靖康之耻。根据所学推断当时的国耻是指()

A.金灭北宋 B.辽灭北宋

C.西夏灭北宋 D.蒙古灭南宋

9、归纳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和重要方法之一。辽、宋、夏、金时期的阶段特征是()A.国家统一 B.政权并立

C.三国鼎立 D.和平共处

10、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和完成分

别是在()

A.秦汉时期、隋唐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

C.秦汉时期、两宋时期

D.魏晋南北朝时期、两宋时期

11、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①“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③“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

南财赋。”④“苏湖熟,天下足”。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第四章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考 点

1、元朝的建立

(1)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后,建立蒙古国,他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2)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

(3)1276年,元灭南宋,统一全国。 2、元朝的统治措施

(1)政治:①中央设中书省管理全国,设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②设行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设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今台湾)和澎湖列岛。

(2)经济:重视农业。①禁止把农田变为牧场,鼓励开荒;②推广棉花种植,棉布成为主要布料;③治理黄河、疏通大运河。 3.元朝的民族融合

(1)原因:忽必烈的改革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表现:①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族同汉族逐惭融合,被统称为汉人;②形成信俸伊斯兰教的新民族——回族。

1

、明清政权的更替

(1)明朝:1368年,朱元璋建立。永乐年

间,国力强盛。1644

年,李自成占领北京,明朝灭亡。

(2)清朝: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

改国号清。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史称“康乾盛世”。

2、皇权高度膨胀(明清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1、清朝对新疆的管理

(1)平定准格尔部(蒙古族)叛乱:1690年,准格尔部葛尔丹联俄叛乱,康熙亲征,在乌兰布通大败叛军。

(2)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乱:乾隆时,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叛乱,乾隆派兵并在当地人民支持下平定叛乱。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3、对西藏的管理

(1)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2)1727年,雍正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3)乾隆帝制定“金瓶掣签”制度,规定喇

嘛教活佛转世的人选,必须用中央颁发的金奔

巴瓶抽签决定,由驻藏大臣监督。 4、对台湾的管理:1684年,康熙设置台湾府,

隶属福建省,巩固了清朝对东南边疆的统治。 5、对东北的管理:设置乌苏里台将军

6、意义:各族人民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我国

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得到了巩固。基本奠定了今天的民族格局

针对训练

1、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一个统一的国家政权。元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它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直沿用至今。你知道这一制度是()

A.行省制 B.科举制

C. 郡县制 D.厂卫制

2、我国至今一直延用的的县、省级行政机构,最早推行分别是在()

A.秦朝、元朝 B.夏朝、唐朝

C.商朝、汉朝 D.西周、秦朝

3、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这首《天堂》充分表达了蒙古歌手腾格尔对自己家乡的赞美。在我国历史上,蒙古族曾经建立了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完颜阿骨打 D.耶律阿保机

4、“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中华民族大家族中,在元朝时才融合形成的新民族是()

A.维吾尔族B.回族

C.苗族D.白族

5.被誉为“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其历史功绩是()

A.统一蒙古 B.建立元朝

C.设立行省 D.打退沙俄

6、“在中央撤中书省,废丞相,六部长官直接听命于皇帝。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三司互不统属,分别归中央管辖。”这些措施是下列哪个朝代实行的()

A.秦朝B.元朝C.明朝D.清朝

7、“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反映了()

A.魏晋以来权贵子弟把持高官

B.隋朝时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C.唐朝时将诗赋作为科举考试内容

D.明朝时采取八股取士的弊端

8、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到清雍正帝设置军机处,这种变化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社会秩序动荡B.边疆防御巩固

C.军政实现合一D.皇权高度膨胀

9、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和清明大兴“文字狱”的根本目的是()

A.防止人民反抗 B.压制知识分子

C.巩固封建统治 D.统一思想

10、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下列关于清朝时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发生于乾隆皇帝时期的是() A.册封达赖五世 B.册封五世班禅

C.设置驻藏大甩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1、我国各族人民自古就有团结一致共御外侮的传统。十九世纪70年代发生在新疆的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事件是()A.土尔扈特万里回归祖国

B.中国军民取得驱逐阿古柏战争的胜利

C.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D.清政府与俄国签订条约收回伊犁

12、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l727年,清政府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设置了()

A.西域都护 B.宣政院

C.驻藏大臣 D.伊犁将军

13、下列甲、乙、丙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央机构设置的主要情况,其中丙图反映的朝代是()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答案

第三章ADDDD CCABD C

第四章AABBA CDDCD BCD

中国古代史复习(二)

孝感2019年历史中考考试说明考点整理(二) 【秦汉时期】 考点1:秦兼并六国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 ①秦王嬴政,先后吞并六国,完成统一, ②于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建立皇帝制,称秦始皇定都咸阳 (2)秦统一中国的意义 ①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②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3)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①秦王嬴政自称皇帝,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合称“三公,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百官。 ②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③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并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 ④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4)秦朝巩固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①经济上:统一货币:度衡量,修筑驰道,统一车轨。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②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探远的影响 ③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④思想上:进行了“焚书坑儒”,推行法家思想。给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 ⑤军事上:反击匈奴,为防范匈奴而北修长城。 考点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西汉统治 2.措施:(1)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从此确立了古代中国的统治地位,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但不放弃法家(3)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解除边患(4)文化上:在长安兴办太学,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学校。大力发展儒家学说 3结果: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思想、军事、文化上实现高度统一,进入鼎盛时期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考试必备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选择、填空: 1、开皇九年正月,隋攻入建康,灭掉了陈朝。 2、隋的统一,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再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利于各民族的融 合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3、隋王朝的统治基础是以关陇士族集团为核心的南北士族地主阶级。 4、三省六部制度,自隋定型。三省之名在魏晋时早已存在,而三省并立,各有分工,三省长官共同向皇帝负责则 始于隋。 5、隋朝在府兵制度上的改革,使府兵制进一步与均田制结合起来,从而巩固了府兵制。 6、开皇三年,隋文帝命苏威、牛弘等进行修订,制成《开皇律》。制定《开皇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的需要和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贵族官僚在法律上享有特权。《开皇律》继承了中国封建法制的基本精神,所以也为历代封建法典所沿袭。《唐律》就是直接沿袭《开皇律》而来的。 7、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是以九品中正制为考核。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进士科的创置,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开 始。 8、杨坚集团在夺取政权后,首先是确保统治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隋代的均田令,扩大了品官授田数量,实质上 就是利用法令强行扩大贵族官僚的地产。 9、开皇元年(581年),杨坚称帝后立即颁布均田令。隋初曾实行均田,但主要是解决官僚的永业田,此即所谓“方 蒙爵土”;而民田问题尚未全面推开,故出现“民田不赡”的现象。 10、“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既有利于国家的赋税收入,又打击了豪强士族的势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促 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11、大业元年,营建东都,于宫城东建含嘉仓,据考古发掘,含嘉仓已探出粮窖259个,大窖可储粮一万数千石, 小窖也可储粮数千石。唐朝建国20年,隋朝的库藏尚未用尽,隋代仓储之丰实是前所未有的,它为后代封建史家所艳称。 12、隋代工匠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掌握了提炼或控制胎料和釉料中铁的成分的方法,因此烧造出色调比较稳定的 白瓷。 13、造桥技术:河北省宁晋县著名的安济桥(又名赵州桥),隋代杰出工匠李春设计的。 14、隋炀帝时,日本开始采用汉人的衣冠制度。 15、隋炀帝的暴政主要表现为役赋繁重和刑法苛暴两方面。他即位后,隋朝的国力、武功达到极盛,他修建东都, 开凿运河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有深远的意义。 16、隋炀帝穷兵黩武,频繁发动对外战争。隋炀帝即位后,凭借着国家的富强,威胁高丽王高元来朝,高元不理, 炀帝即以此为借口,连续发动了三次对高丽的大规模战争。 17、隋炀帝为了张扬国威而连年出巡,他曾三下江都,六巡北塞。 18、大业七年十月,山东(首先爆发)邹平王薄起义于长白山,王薄起义具有明显的反徭役、反兵役的性质。 19、隋末农民起义的各地义军逐渐汇合,在617年前后形成三支主要力量:一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二为窦 建德领导的河北义军,三为杜伏威,辅公袥领导的江淮义军。 20、正当农民起义勃兴之时,一些地主官僚也乘时起兵。首先是礼部尚书杨玄感于大业九年起兵黎阳,进围东都。 21、隋朝自开皇元年(581年)建立,到大业十四年(618年)灭亡,前后历时37年。 22、唐朝中央政权的主要机构仍然是三省六部制,在地方上,唐朝仍实行州、县两级制。 23、唐高祖时,命裴寂等人以隋《开皇律》为基础,与武德七年(624年)损益而成《武德律》。太宗时对《武德 律》加以修订,修成《贞观律》,至此,《唐律》基本形成。高宗时,以《武德律》《贞观律》为蓝本,修成《永徽律》,后又对《永徽律》作出具体解释,撰成《疏议》30卷,后《疏议》附于律文之后正式颁行,形成流传至今的《唐律疏议》。《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学校:班级:姓名:学号: ★(各课重要知识点,要求学生识记、掌握,并加以运用) ★(期末考试题目类型有:一、单项选择题;二、填空题;三、判断改错题;四、列举题;五、材料分析题) 第1课: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其生活距今约170万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 2、人跟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3、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4、山顶洞人: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使用人工取火;用骨针缝制衣服;他们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第2课: 1、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位于长江流域,体现的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住干栏式房子,挖水井,饲养家畜,打猎捕鱼;会制造陶器和简单的玉器、原始乐器。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位于黄河流域,体现的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已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住半地穴式房子;制彩陶;饲养动物、使用弓箭、打猎捕渔;已会纺线、织布、制衣。 第3课: 1、黄帝和炎帝都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两个著名的部落首领,距今约四五千年。后 来,黄帝和炎帝结成联盟,打败蚩尤。从此,这两个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2、黄帝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黄帝也被称为“人文初祖”。 3、尧、舜、禹的“禅让”。这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称为“禅让”。

中国古代史复习题一(1)

中国古代史复习题一(4、7) 1.数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应该是(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2.下图是周代世系略图,它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公九卿制 D.三省六部制3.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这标志着()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 B.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 C.夏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 4.周朝“虽历时很久,但却未能建立稳固的中央政府。周朝有许多诸侯国,他们无视周名义上的最高领主地位,彼此征战不休”。这一局面的出现是由于() A.禅让制的推行 B.世袭制的出现 C.分封制的实行 D.郡县制的推广5.《史记》记载:“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sì)氏。”材料反映的史实标志着() A.世袭制的确立 B.郡县制的确立 C.华夏族的形成D.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6.《左传》载:“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材料涉及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7.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 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的进攻,兵败后降周 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8.四川某地二王庙的大殿有一副对联“六字炳干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对联中的“此公”主持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是()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灵渠 D.大运河 9.下列哪一幅图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高中-中国古代史核心知识复习资料

古代第一单元先秦——秦汉 一、夏、商、西周 (一)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对象:王族(为主)、姻亲、功臣、先代贵族 评价:加强了西周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使统治集团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秩序。 后期诸侯国壮大,逐渐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分裂局面。 2、西周的宗法制 目的:为了解决贵族继承问题。 内容(也是特点):最大特点(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本质特点是以血缘关系维护统治 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 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评价:宗法制保证了西周贵族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该制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但嫡长子继承制、家族制度和“尊宗敬祖”观念,长期影响着 中国社会。 (二)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1、农业:耕作技术的特点:刀耕火种。 农业工具: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以石器、木器为主。 农作物:北方以粟为主,南方以稻为主。 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国有,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买卖 2、手工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丝织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3、商业:商朝,出现了最早的货币。商人善经商,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三)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 1.商朝的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 2.商朝已有关于日食的纪录(世界最早)。 二、春秋战国 (一)经济 1、农业 (1)铁工具、牛耕推广:铁器的应用——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划时代的重大变革; 牛耕的运用——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2)水利:秦国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秦国修郑国渠灌溉了关中农田。

2020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综合复习材料

中国古代史综合复习 一.封建社会的主要线索 (一).封建社会的五大分期及历史特征 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 五代、辽、宋、夏、金、元: 明清: (二)、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主要特点: 政治上:(1)(2)经济上: 文化上:(1)(2)二.古代政治

(一)关于国家统一 1、结束长期分裂的四次大统一 ①史实: ②促成统一成为主要趋势的因素 △中央______制的建立与发展,有效地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南北______发展和交流,经济联系加强,促进统一。 △儒家_________思想,成为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渊源,对维护和促进国家统一发挥了重大作用。 △民族______使民族间的交往、关系密切,民族间的凝聚意识不断增强,历史文化认同不断扩大 △人民_____________(历史趋势) △统一的核心_________________ 2.局部统一 北宋统一 3.对统一的认识 ①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_____________,是主流;统一的时间长,统 一的范围不断扩大;统一的_____性越来越大。 ②统一的影响 △有利于社会的_______ △有利于______发展,文化____________ △有利于边疆的_______

△有利于抵御______________ △有利于提高_______________ 4.主要统一王朝的相关内容作比较(秦、隋、元) (二)重要的政治制度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产生根源 △封建经济基础决定 △分散的小农经济 △地主阶级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含义与特点 △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特征是个人______专行,集各种_____于一身,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包含三层:一是个人独裁;二是个人终身制;三是家族世袭制。 △中央集权是政体形式,特征:是地方政府在各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服从中央,官吏是任免制 △总特点: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听命皇上;,皇权至高无上。 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过程(时期、主要内容、评价) △初步形成—— △确立—— △巩固—— △完善——

中国古代史复习试题(单项选择题)

中国古代史复习试题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 1.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事件是() A.炎黄联盟 B. 大禹治水 C. 夏朝的建立 D. 商朝的建立 2. 秦统一全国后,诏书传到南方的许多地方,当地没有人认识。据此,你认为秦始皇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A.焚书坑儒 B.统一文字 C.统一货币 D.统一语言 3.西汉王朝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形成于() A.汉高祖时期 B.汉文帝时期 C.汉景帝时期 D.汉武帝时期 4.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统治的历史事件是() A. 张骞首次出使西域 B.张骞再次出使西域 C.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D.东汉派班超经营西域 5.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基础的重要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6.“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这两句诗描写了北方人民南迁江南的情况。从材料可以看出,人民南迁主要是因为()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北方战乱频繁 C.北方统治者残暴 D.南方经济发达 7.西安、洛阳、南京和北京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古都,其中哪一个作为都城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时间最长?() A. 西安 B. 洛阳 C. 南京 D. 北京 8.对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②说明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④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异族服装,吃异族食物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④ 9.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后来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对中国文化有深远影响的是 A. 道家思想 B. 墨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法家思想 10.秦始皇巡游各地时,往往要刻石记功,石刻上的文字应是() A.隶书 B.楷书 C.小篆 D.草书 11.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出的根本问题是() A.知识分子思想活跃 B.各学派重视学术交流 C.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变化 D.各国诸侯重视知识分子 12.按照时间长短排列下述历史时期() ①春秋②战国③西汉④东汉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④② D.②③④① 13.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夏启以禅让制代替王位世袭制 B.秦始皇实行郡县制 C.曹操废汉献帝自称皇帝 D.汉武帝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 14.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A.官渡之战 B.漠北之战 C.赤壁之战 D.河套战役 15.北魏孝文帝迁都的时间是() A.494年 B.485年 C.386年 D.439年 16、北魏的建立者属于( ) A、匈奴族 B、汉族 C、鲜卑族 D、氐族 1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提出者是( ) A、主父偃 B、萧何 C、董仲舒 D、张良 18、秦始皇确立的中央机构中,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19.下列改革中,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的是()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20.北魏迁都后,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是() A.平城 B.洛阳 C.建康 D.长安 21.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是 A.受到北方其他民族的侵扰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 C.扩大鲜卑族的地位和影响D.接受先进文化,巩固统治 22.通过对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的学习,我们知道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它们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B.战后都使我国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状态 C.这两次战役间隔了一个多世纪 D.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骄傲使人失败 2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曾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有①氐族②羌族③鲜卑族④匈奴族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24、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日:‘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令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文中的“上”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黄帝。请你判断下列事件与他有关的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建立行省制度 D.创立科举制度 25、中华文明以农耕文明为基础。最能体现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是 A、种植粟 B、种植水稻 C、加工玉器 D、烧制彩陶 26、战国时期,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思想家是 A、孟子 B、孙武 C、韩非 D、董仲舒 27、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汉武帝治国的核心思想来源于 A 法家学说 B 道家学说 C 儒家学说 D 墨家学说 28、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大规模的反击匈奴取得胜利的帝王是 A、秦始皇 B、唐太宗 C、汉武帝 D、唐玄宗 29、科举制度创立于 A秦朝 B两汉 C隋唐时期 D明朝 30.追求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墨子思想中体现这一特点的主张是 A.“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B.“兼爱”、“非攻” C.“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D.“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31、由秦朝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体制,对此后近两千年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秦朝中央政府分管监察的是 A.丞相 B.御史大夫 C.殿阁大学士 D.军机大臣 32、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物。从此,今新疆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请算一算,这一事件距今(2013年)应是多少年: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学校:班级:姓名:学号: ★(各课重要知识点,要求学生识记、掌握,并加以运用) ★(期末考试题目类型有:一、单项选择题;二、填空题;三、判断改错题;四、列举题;五、材料分析题)第1课: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其生活距今约170万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 2、人跟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3、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4、山顶洞人: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使用人工取火;用骨针缝制衣服;他们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第2课: 1、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位于长江流域,体现的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住干栏式房子,挖水井,饲养家畜,打猎捕鱼;会制造陶器和简单的玉器、原始乐器。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位于黄河流域,体现的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已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住半地穴式房子;制彩陶;饲养动物、使用弓箭、打猎捕渔;已会纺线、织布、制衣。 第3课: 1、黄帝和炎帝都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两个著名的部落首领,距今约四五千年。后来,黄帝和炎帝结成联盟,打败蚩尤。从此,这两个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2、黄帝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黄帝也被称为“人文初祖”。 尧、舜、禹的“禅让”。这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称为“禅让”。3、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第4课: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开始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_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卷共有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然而历代商品经济仍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据此回答1-4题。 1.我国古代商品经济最初产生于 ( ) A.原始社会后期 B.商朝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所以孔子是主张重农抑商的 B.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始作俑者,所以战国时法家都是主张重农抑商政策的 C.重农抑商政策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结果,因而它长期的实行,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 D.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从事工商业者作传记(《货殖列传》),说明秦汉以前工商业者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后世的正史中再也看不到专门为工商业者作的传记,说明由于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工商业者不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了3.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 ) ①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 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 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③④ 4.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 A.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B.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 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对北方边疆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情况不符合两汉时期匈奴历史的是 ( ) A.经济生活由畜牧业发展到农牧业 B.铁器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 C.从分裂走向统一,形成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D.西汉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6.两汉与秦朝对匈奴采取的相同措施是 ( ) A.修建防御工事 B.和亲与互市 C.进行战争 D.迁民屯边 张骞出使西域,促成当时世界几大文明在西域的碰撞与交融,使当地文化丰富多彩。据此回答7-8题。 7.司马迁称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主要是由于 ( ) A.张骞没有完成使命 B.西域不愿同西汉夹攻匈奴 C.了解到西域的历史地理与风俗人情 D.开辟了西汉同西域的交通 8.当时,西汉传人西域的物品与技术是 ①丝织品与金属工具②铸铁技术③井渠法④葡萄与石榴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汇编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 夏前2070年——前1600年 商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 春秋前770年——前475年 前632年城濮之战 前551年-前479年孔子在世 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前260年长平之战 秦前221年——前206年 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西汉前202年——8年 前60年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 前140——前87年汉武帝在位 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东汉 25年——220年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壁之战 三国魏晋南北朝 220年——581年 220年魏国建立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494年北魏孝文帝改革隋朝 581年——618年 7世纪初隋创立科举制 唐朝 618年——907年 627-649年贞观之治 713-741年开元盛世 五代十国 907年——960年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辽)北宋 960年——1127年 1005年宋辽澶渊之盟 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 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金灭辽 南宋 1127年——1279年 1141年宋金和议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1227年蒙古灭西夏 1234年蒙古灭金 元 1271年-1368年 明 1368年-1644年 清 1644年-1911年 1661-1796 康乾盛世 1684年康熙设置台湾府 1727年乾隆设置驻藏大臣 18世纪中期乾隆平定大小和卓 叛乱

大学中国古代史(下)复习资料

户调式 凡丁男之户,每年每户缴纳绢3匹、棉3斤、丁女及次丁之户,折半输纳,边郡纳2/3,远郡纳1/3。少数民族交賨布,户一匹,远者一丈。户纳绢3匹、棉3斤。这就是同类每户应交户调得平均数,每户实际交多少,要根据各户得土地、房屋、桑树等数量与质量得评定,划为九等,然后按家产得等级分类交纳。 府兵制(西魏、北周时期) 府兵制创立于西魏大统十六年(550),设8柱国12大将军、24开府将军,统24军。早期府兵自相督率自带弓刀,不编户贯,将领无论何族均用鲜卑赐姓,军人也从主帅之姓,带有知兵。府兵得户籍由军府—称为折冲府,折冲一词取于古语“折冲于樽俎之间”,有不战而胜之意。与平时期府兵耕地种田,并在折冲将军领导下进行日常训练。战争发生时,由朝廷另派将领聚集各地府兵出征,府兵作战一般不能长期在外也很少远征作战,更不能随意更换原驻屯地。战事结束后各地府兵仍归本镇,重新纳入当地折冲将军得管辖下。这种兵役制度得初衷本就是为了解决自三国、南北朝以来军队成为将领个人私产得局面,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势力重新抬头,此外还结合了屯田制,有利于农业生产,减轻国家军费开支,部分解决了后勤供给问题,也扩大了兵源。这一制度为唐朝所继承。 “王与马共天下” 东晋政权就是以侨姓士族与吴姓士族为支持建立得。东晋建立时,得到北方士族得代表人物王导等得支持。王导帮助司马睿争取到吴姓士族即江南地区土著士族得拥护。司马睿称帝,以王导为首得王氏士族功劳最大,王导为丞相,以王导族兄王敦任镇东大将军,王氏士族执掌了大权,所以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大运河 隋炀帝时开凿了沟通了洛阳与杭州得大运河。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一带人开通济渠,由洛阳西引谷水、洛水到黄河,再由板渚引黄河入汴水,又从开封以东引汴水入泗水,最后通于淮水。同年,又征发淮南人开山阳渎,自淮安引淮水。绕扬州、仪征入长江,即原来吴王夫差开得邗沟。大业四年(608年),征河北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大业六年开江南河,从京口到余杭。这条运河长达四五千里,就是沟通通南北得大动脉,适应南北经济交流得需要,加强了南北联系。 关陇集团 关陇与河东等地豪强地主得力量,在当时有了很大得发展,在东、西魏得争夺战中,这些豪强地主都归附了宇文泰。为了把北方六镇武将与关陇豪族得力量统一起来,宇文泰组成了以八柱国为核心,以大将军、开府为主要成员,以府兵系统为基础得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一般就称之为关陇集团。这就是一个依靠武装力量建立起来、胡汉结合得集团。在西魏、北周、隋与唐初她们都占据着统治地位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十二套密卷 第01卷 中国古代史综合卷(含答案解析)

第一卷中国古代史综合卷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24.夏商周三代时姓与氏分离,姓源于母系氏族且多带女字旁;氏则主要来自父系贵族的封国封地。战国至秦代以来,姓氏逐渐合并而简称为姓,而氏则专指女子出嫁后的娘家。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民族融合趋势促进姓氏发展 B. 国家的统一使姓氏走向规范 C. 女权社会被男权社会所取代 D. 传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崩溃 【答案】D 【解析】“姓”源于母系氏族,多带“女”旁。“氏”主要源于各级贵族的分封。秦汉以来,原来的“氏”大多转化为“姓”,姓氏合而为一“表明传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崩溃,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主要考查分封宗法制的解体。 春秋时期,分封制崩溃。崩溃的原因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25.学者对秦始皇陵修陵人乱葬坑中的人骨取样进行 DNA 检测,数据显示劳工中既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其中大多数来自中国南方,没有样本显示明显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个体。检测结果还不能为乱葬坑中人骨种族属性下最终的结论。这一研究说明 A. 秦政权的统治政策具有明显地域性 B. 秦政权带有鲜明的北方游牧民族色彩 C. 现代科技为考古学提供了精确方法 D. 现代技术可以拓展史学研究的领域 【答案】D 【解析】A.题干信息只是个案,不能由此得出秦政权的统治政策具有明显地域性,故不选A。 B.从题干中看不出秦政权带有鲜明的北方游牧民族色彩,故不选B。 C.项说法与题干“检测结果还不能为乱葬坑中人骨种族属性下最终的结论”信息相悖,故不选C。 D.由题干信息可知,通过现代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历史史实,这表明现代技术可以拓展史学研究的领域,故D正确。 故选D。 26.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考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

2017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教案

试题详见课件或复习资料 5.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

⑤在《隋律》的基础上,修订,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 考点二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1.诞生于朝: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吏;隋炀帝时设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2.完善于朝: (1)考试科目:唐朝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明经科、进士科最重要。 (2)关键人物:①: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②武则天:首创、。③: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3.意义:科举制度僵化于明朝。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考试内容脱离了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科举制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统治者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到清朝末年(1905年)被废除。 考点三唐朝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1.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各族尊奉为“”。 2.吐蕃概况: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 3.吐蕃与唐朝的关系:唐太宗时,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8世纪初,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蕃“”。考点四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唐朝与日本:日本多次派到唐朝学习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生活习俗等先进文化。唐玄宗时,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除讲授佛经外,他还详细介绍了中国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等。 2.唐朝与天竺:唐太宗时,佛教高僧西行天竺(即今)取经,著有《》。 考点五宋代的都市生活 1.物质生活: (1)衣:官员、贵族的衣饰由节俭到奢侈。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2)食:东京城里有两百多种食品,夜市小吃很多,夏季有冷饮。 (3)住:农村百姓住低矮的茅屋,富裕人家以茅屋与瓦房相结合。城市平民住四合院,贵族官僚宅第宏丽。 (4)行:多用牛车、驴车,达官贵人乘轿。交通比较发达,旅店业兴旺。 2.文化生活: (1)娱乐: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舍)。 (2)节日:传统节日很多,其中春节在宋代称,最受重视。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含解析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 (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材料说明楚国( ) 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 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 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 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 解析:A 根据材料信息,楚国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把重要地区掌握在国君手里,且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收回,这说明楚国逐渐废除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掌控,逐渐走向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楚国率先废除了分封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县曾作为封地分封给功臣贵族,说明并没有推行郡县制,秦朝时才真正确立郡县制,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楚国的国力,D项与题意无关,故错误。 2.(2017·安徽蚌埠二模)唐代科举考试礼部录取后,还需经过吏部考试合格后才能做官,岁取不过三十人。宋代增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通过后即可入仕,每次录取五百人以上,甚至达千人。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科举制度更加客观公正 B.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 C.削弱六部职权强化皇权 D.皇帝开始掌握选官权 解析:B 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科举制标准的变化,不能体现出更加客观公正,故A 项错误;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增加,权贵依靠特权入仕的人数减少,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皇帝主持的“殿试”削弱六部职权,故C项错误;隋朝科举制创立,皇帝已经开始掌握选官主动权,故D项错误。 3.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 ) A.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 B.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 C.发挥重要的决策作用 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解析:C 材料重点强调政事堂的职能,不能体现三省体制日益完备,故A项错误;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可知政事堂与尚书省职能不同,故B项错误;题干“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体现出唐朝政事堂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政事堂的职能,不能表明行政效率提高,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政事堂: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唐初始设于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宰相们平时在政事堂讨论军国大事,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唐玄宗时改名为“中书门下”,堂后设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

中国古代史考试题

1.唐宋时期主户和客户的含义有何变化? 2.科举制度的意义? 答:(1)科举制的创立冲破了士族门阀垄断国家政权的局面,为庶族地主出身的士人开辟了参政机会,不仅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而且促进了官僚体制的成熟,完善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2)有力的促进了教育文化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3)有利于边远地区的社会进步 (4)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权和任用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地主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手中,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揭开了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5)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形成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3.王阳明的主要思想和精华有哪些? 答:(1)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哲学命题,认为心是一切事物的本原,是有心派生出来的 (2)提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命题,反对朱熹的知先行后的说法 (3)提出致良知的说教,作为道德修养的方法 (4)在治学方面强调独立思考,自求自得,反对盲从权威。 (5)实质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目的是消除人们的反抗动机 4.南方经济的发展纲目(十三章第三节) 答:一.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1)唐朝后期,安史之乱使北方遭到严重破坏,经济恢复和发展比较缓慢(2)北方长期战乱,迫使北方人口不断南迁,不仅为北方增加了众多劳动力,而且为南方带去大量技术和经济开发资金(3)江南从六朝以来就有了发展,社会安定,为发展经济提过有利条件。 二.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水利事业发展,耕地面积扩大 (2)农业工具改进如曲辕犁的发明 (3)农业生产超过北方,粮食产量居全国首位 (二)南方手工业的发展 (1)纺织业的发展,质量和产量超过北方 (2)茶叶生产的发展和《茶经》的出现 (3)南方成为主要的造船业基地 (三)南方商业的发展 (1)出现众多商业城市,而且城市经济繁荣 (2)对外贸易获得很大发展 (3)城市和乡村中各种形式的定期集市出现 (4)许多城市出现夜市 (6)货币信用机构“柜坊”和货币兑换业务“飞钱”的出现 5.摊丁入亩和一条鞭法 答:摊丁入亩:又称摊丁入地,即将丁银摊入田赋一并征收。是雍正实行的赋税改革,将人丁税摊入地亩,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是谓"摊丁入亩",历代均以人丁、地亩作为双重征税标准,此举取消了自秦汉以来存在了两千多年的人头税。简化了收税程序,削弱了农民对国家的依附关系。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赋役负担,松弛了对人民的封建束缚,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有利于人口的增长和统治,不必为逃避逃亡,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推动作用。

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史复习朝代线索

中国古代史复习朝代线索 一、历史主干知识 知识分类主要知识点 评价历史人物(一分为二、**家)商鞅、☆秦始皇(开创)、☆汉武帝(发展大一统)、张骞、司马迁、☆北魏孝文帝、孔子、☆文成公主、蔡伦、张仲景、华佗、祖冲之、郦道元、王羲之、顾恺之 重要时间1、记住具体历史事件出现的先后顺序最为重要:如下列战役按时间发生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牧野之战②城濮之战③赤壁之战④长平之战。 2、记住阶段带有标志性特征的时间:如170年万,我国已知最早人类的出现;公元前221年,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的建立;公元前138年,张骞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出使西域开拓丝绸之路等。 3、记住时间和年代的换算方式:如公元前1788年属于公元前18世纪80年代。 重要事件 商鞅变法、都江堰、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措施、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通、南方经济发展、孝文帝改革、秦汉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专题 重要制度禅让制、王位世袭制、西周分封制、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郡县制、屯田制 二、历史分期 社会时代 特征时间 朝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原始社会(170万年前——前21世纪) 中华文明的起源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云南元谋人(长江流域)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距今发现最早的人类 北京人(黄河流域)距今70—20万年,最典型、遗留人类化石最多的人类1、直立行走;2、使用制造简单的劳动工具;3、使用天然火。 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农耕时代—过上定居生活山顶洞人人工取火代表人类地理 位置流域种植作物居住房子工具 半坡居民北方 西安黄河 流域粟(世界最早)、黍半地穴式磨制石器、彩陶(尖底瓶和鱼纹彩陶盆)河姆渡 居民南方 浙江长江 流域水稻(世界最早)干栏式磨制石器(新时期时代)、陶器 传说时代黄帝、炎帝被尊称为“人文始祖” 尧舜禹禅让制:通过民主推选的方式产生部落联盟首领 大禹治水有功深受人民的爱戴

大学中国古代史下复习资料

户调式 凡丁男之户,每年每户缴纳绢3匹、棉3斤、丁女及次丁之户,折半输纳,边郡纳2/3,远郡纳1/3。少数民族交賨布,户一匹,远者一丈。户纳绢3匹、棉3斤。这是同类每户应交户调的平均数,每户实际交多少,要根据各户的土地、房屋、桑树等数量和质量的评定,划为九等,然后按家产的等级分类交纳。 府兵制(西魏、北周时期) 府兵制创立于西魏大统十六年(550),设8柱国12大将军、24开府将军,统24军。早期府兵自相督率自带弓刀,不编户贯,将领无论何族均用鲜卑赐姓,军人也从主帅之姓,带有知兵。府兵的户籍由军府—称为折冲府,折冲一词取于古语“折冲于樽俎之间”,有不战而胜之意。和平时期府兵耕地种田,并在折冲将军领导下进行日常训练。战争发生时,由朝廷另派将领聚集各地府兵出征,府兵作战一般不能长期在外也很少远征作战,更不能随意更换原驻屯地。战事结束后各地府兵仍归本镇,重新纳入当地折冲将军的管辖下。这种兵役制度的初衷本是为了解决自三国、南北朝以来军队成为将领个人私产的局面,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势力重新抬头,此外还结合了屯田制,有利于农业生产,减轻国家军费开支,部分解决了后勤供给问题,也扩大了兵源。这一制度为唐朝所继承。 “王与马共天下” 东晋政权是以侨姓士族和吴姓士族为支持建立的。东晋建立时,得到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王导等的支持。王导帮助司马睿争取到吴姓士族即江南地区土著士族的拥护。司马睿称帝,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士族功劳最大,王导为丞相,以王导族兄王敦任镇东大将军,王氏士族执掌了大权,所以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大运河 隋炀帝时开凿了沟通了洛阳和杭州的大运河。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一带人开通济渠,由洛阳西引谷水、洛水到黄河,再由板渚引黄河入汴水,又从开封以东引汴水入泗水,最后通于淮水。同年,又征发淮南人开山阳渎,自淮安引淮水。绕扬州、仪征入长江,即原来吴王夫差开的邗沟。大业四年(608年),征河北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大业六年开江南河,从京口到余杭。这条运河长达四五千里,是沟通通南北的大动脉,适应南北经济交流的需要,加强了南北联系。 关陇集团 关陇和河东等地豪强地主的力量,在当时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东、西魏的争夺战中,这些豪强地主都归附了宇文泰。为了把北方六镇武将和关陇豪族的力量统一起来,宇文泰组成了以八柱国为核心,以大将军、开府为主要成员,以府兵系统为基础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一般就称之为关陇集团。这是一个依靠武装力量建立起来、胡汉结合的集团。在西魏、北周、隋和唐初他们都占据着统治地位 输籍定样 开皇五年,隋文帝实行该法,又称“输籍法”。规定每年五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三党五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指定税额,并将各户赢缴纳税额写成定簿。这样百姓不能逃避赋税,地方官也不致任情舞弊。而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所定税

七年级历史-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上册)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第1课: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其生活距今约170万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 2、人跟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3、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4、山顶洞人: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使用人工取火;用骨针缝制衣服;他们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第2课: 1、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位于长江流域,体现的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住干栏式房子,挖水井,饲养家畜,打猎捕鱼;会制造陶器和简单的玉器、原始乐器。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位于黄河流域,体现的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已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住半地穴式房子;制彩陶;饲养动物、使用弓箭、打猎捕渔;已会纺线、织布、制衣。 第3课: 1、黄帝和炎帝都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两个著名的部落首领,距 今约四五千年。后来,黄帝和炎帝结成联盟,打败蚩尤。从此,这两个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2、黄帝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黄帝也被称 为“人文初祖”。

3、尧、舜、禹的“禅让”。这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 上称为“禅让”。 第4课: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我国开始进入奴隶社会时期。 2、禹死后,其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世袭制代替 了禅让制。 3、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 隶主压迫奴隶和平民的工具。 4、由于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桀的暴政,导致商汤灭夏,夏朝灭亡,商朝 建立。 5、商朝又称为殷朝。因为商王盘庚迁殷后,商朝的统治区域不 断扩展,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6、由于商朝最后一个国王商纣的暴政,导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后来周武王建立西周,定都镐。 7、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这是西周成为一个强盛国家的 主要原因。西周的等级制度:(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 第5课: 1、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 灿烂时期。其中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世界上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和四羊方尊。 2、在成都平原盛行着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叫做“三星堆”文化。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4、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奴隶是主要的劳动者,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