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德国的幼儿园我们震撼了

看了德国的幼儿园我们震撼了
看了德国的幼儿园我们震撼了

圣诞节,这是最激动的日子,他们焦急地等待圣诞老人的来临以及那份神秘的礼物。

圣马丁节,要跟老师一起糊纸灯,游街来纪念这位骑士圣人……

3年过去了,孩子学会了自己修理玩具,自己管理时间,自己约会,自己制订计划,自己搭配衣服,自己整理东西,自己找警察,一个6岁的孩子,生活能力很强。

德国幼儿教育强调两个方面:

一是事实与环境教育。这是一种唤起幼儿环境保护的初步意识的教育,通过观察周围环境,访问不同的机构,增强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直观体验自然过程。通过各种方式让幼儿接触自然,是促进儿童成为环境保护主人的前提条件。比如让幼儿认识能量与水的意义,避免制造多余垃圾的意义,或让孩子们直接参与分拣垃圾等。

二是实际生活与家政教育。就是通过设计有意义的情境,给孩子以体会,形成集体生活中必须具备的技能。如穿衣,熟悉使用各种玩具,认识每年的重要事件,掌握家务劳动技能(整理房间、洗衣做饭等),熟悉交通规则,学习一些仪器使用(收录机、煎烤箱),对紧急情况作出反应。给孩子机会,进行模拟练习。

对于一个德国孩子而言,他们要在幼儿园里度过将近4000个小时,经过漫长的探索和改进,德国提出千万不要把幼儿园变成学校的理念。如何运用这4000个小时,是幼儿园面临的一个问题,孩子们要快乐地成长,要学会游戏,要学会和小伙伴相处,要做的事情也很多,他们把教育融合在玩耍中。在德国很少有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因为在幼儿园里,轻松自在又有很多小朋友,为什么不去呢?

真希望国内的幼教工作者能够以孩子的需求为教育基础,把幼儿园办成一个孩童自由玩耍的地方,而不是学校,把学校和幼儿园区分开来。说到底,幼儿园应该是孩子们快乐玩耍的地方,过早地开始文化学习,孩子们的童年就被过早地剥夺了。

德国幼儿园概况

德国幼儿园概况 1、德国幼儿园的环境——自然。 德国幼儿园给人最强烈的感受是家庭的温馨。通常室内外都显得十分安全、卫生、舒适而且丰富多彩。德国幼儿园的门一般都很小,基本没有气派的“大门”。幼儿园一般都是两三层楼的建筑,而每一个幼儿园都有大片的户外活动场地。户外场地极其自然,通常除了走道铺着朴素的石砖,就是草地、沙地、石头地,还会有许多小山丘或小山坡。在中国常见的塑胶地却从未见到。幼儿在户外活动的时候,活动量都很大,胆子也很大,动作灵活。老师只是站在远处观察,不怎么干涉。幼儿在这里,干着自己喜欢干的事情,显得很愉快。而站在一边的我们,有些时候倒会觉得心惊肉跳,非常担心孩子们的“胆大妄为”。 活动室装修十分朴素,内墙上多是白色涂料,然后装饰一些幼儿的作品或一些图表、计划等,看上去随意自然。室内游戏器材、活动材料一般都是木质结构,本色,用清水漆漆成,一看就知道很结实耐用。 2、德国幼儿园的种类——三类。 按照幼儿园的设立者及其接受政府补助及辅导的程度来分,德国有三种幼儿园: (1) 公立幼儿园: 由县、市政府所设立的幼儿园。这类幼儿园接受社会局幼教部门监督及辅导,例如公立幼儿园园长和幼教师之遴选及派任全由这个单位来负责。公立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一般和政府的规定相去不远。 (2) 私立幼儿园: 括了由基督教、天主教及其它宗教团体或由协会、财团法人、公司、研究机构所设立的幼儿园。这类幼儿园接受社会局幼教部门补助及辅导,但其教育理念及幼教师的聘任并不受社会局幼教部门监督或控制。另外,还有许多由教育理念相似的父母亲所设立的幼儿园或托儿所。这类幼儿园一样也接受社会局幼教部门补助及辅导,但是所有在幼儿园就读幼儿的父母亲是"园长",他们有权自己选择他们认为合适的幼教师,并要求幼教师以他们所认同的教育理念来教育自己的子女,父母对幼儿园里的活动与策划有高度的参感。这类幼儿园出现于六十年代,一群不满当时幼儿教育的父母亲提倡反权威教育,并亲自设立他们理想中的幼儿园。这个运动影响所及是有更多带有特殊教育理念的幼儿园纷纷成立。 (3) 独立自主的幼儿园: 这类幼儿园不接受社会局幼教部门补助及辅导,例如华德福幼儿园(WaldorfKindergarten)2。华德福幼儿园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家长的缴费,为了顾及低收入家庭,所以缴费标准以幼儿父母的月收入来分级,最低收费目前为每月90马克 (1马克约15元新台币)。 3、德国幼儿园的空间区隔——促进幼儿多方面发展的刻意安排。 活动室有大有小,但是以各种形式区隔,很难在室内找到能容纳全体幼儿所用桌椅的集体教学空间,因此教学是以个别或小组的形式开展的。空间优势非常鲜明,一方面为幼儿提供不同材料形成各种功能活动区,任幼儿自由选择,同时也为幼儿交往合作的需要提供了多种区隔形式,它的意义是:最小的空间是为幼儿独处或一对一活动所设;较小的空间则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幼儿在小组群活动中,倾听他人和被他人倾听,使沟通更容易进行;较大的空间使幼儿在大组

德国的幼儿园都教什么

德国的幼儿园都教什么 几年前,表姐一家移民德国,定居在法兰克福。今年夏天,我应表姐邀请,带着女儿到表姐家度假。我女儿今年5岁,表姐儿子今年6岁,很快两个小家伙就玩到一起了。 在表姐儿子面前,我女儿简直就是一个小天才。因为我让她上了最好幼儿园,她三位数加减法早已不在话下,而且还会弹琴、跳舞,还能用简单英语对话,而表姐儿子两位数都算不出来。 我问表姐:“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啊,你是不是对儿子教育放松了?”表姐却说:“德国孩子都这样,他们任务就是玩耍。”原来,在德国学前教育是被禁止,孩子在幼儿园不允许被教授专业知识。那么。德国幼儿园都教什么呢?对此我充满了好奇。 有一次,我和表姐一起造访表姐儿子上学那家幼儿园。当时,孩子们正在玩一个游戏,表姐孩子落后了。小家伙忍不住说了一句:“哎呀,我失败了。”老师马上说:“不,你没有失败,你只是慢了一点点。”说完,老师还主动拥抱了孩子,小家伙脸上顿时充满了笑意。 游戏结束,我问老师:“你为什么要特别向孩子强调他没有失败?”老师说:“必须用正面能量感染孩子。在成长期,孩子世界里不应该有失败这个词。”让孩子永远以积极眼光看待世界,让孩子世界里充满阳光,这或许是德国幼儿教育真谛吧。 晚上回家,孩子在玩完玩具后没有收好,表姐有点生气,冲他发了火。没想到,孩子平静地说:“妈妈,你要温柔地跟我说话,这样我才会愿意和你合作。不然,我心情不好,就不想跟你合作了。” 听到这句话,让我很诧异。这个我原以为什么都不会孩子着实给我上了一课,让我进一步懂得相互尊重重要性。原来,德国不允许在幼儿时期教授专业知识,就是为了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积极心态。 无独有偶,在欧洲很多国家都有类似规定。比如匈牙利就明确立法:严禁教授幼儿园孩子学习写作、阅读、计算等。在他们看来,孩子唯一任务就是快乐地成长。过早地教孩子专业知识,不是让孩子赢在了起跑

德国学前教育

德国学前教育的特色 一、德国学前教育概况 德国的学前教育源远流长。文艺复兴之前,德国学前儿童的主要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母亲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自福禄贝尔1837年在家乡附近的勃兰根堡开办了一所学龄前儿童教育机构、1840年将其正式命名为幼儿园(kindergarten)后,德国成为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的发祥地。福禄贝尔在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促进了德国学前教育事业质的飞跃,同时也对世界学前教育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标志着世界幼儿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德国对学前儿童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也逐渐走上正轨,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在德国,幼儿园不属于国家的学校体制,而属于青少年救济事业。主要由教会、联合会、乡镇负责举办幼儿园,也有企业和协会办的幼儿园。德国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主要是社会教育,旨在培养儿市既对自己负责又能合群的个性。德国幼儿园不是义务教育,幼儿自愿入学,因此要收费。但是,不同家庭所交费用是不一样的,即孩子的父母根据收入情况向幼儿园交费。这就有效地解决了贫穷家庭儿童的入园问题。2002年,德国人有8253.7万,幼儿园27830所,平均2966个居民就有1所幼儿园。但在德国西1部,平均每园不到80个儿市。这主要是因为德国西部出生率极低,很多家长自认为家庭教育更好,因此较少送孩子入园。而在德国东部,由于历史原因,平均每园有642名儿童,这与我国相似。在我国,对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要求基本相同。在德国,则有所不同。 而幼儿园老师则必须在专门的学校培养。这类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2年。德国幼儿园老师都属于雇员性质。2002年底,德国幼儿园的雇员共374170人,其中女性359811人,占96.16070;男性14359人,占3.84%。从年龄看,20-30岁段的最多,有12.3万人,其次是30-40岁的,有11.7万,40-50岁的有9.6万人,20岁以下和50-60岁的均不到2万人,2002年,全德国学前班有儿童1.92万人,学校幼儿园有3.56万人,二者共5.48万,仅占小学在校生的0.56%,以及专门在放学后照顾学龄儿市的校外照顾中心。德国幼儿园虽不是义务教育,但是政府出资却不少。2002年,政府拨款44亿欧元给幼儿园(不含学前班和学校幼儿园等)。仅此项,就占德国当年GDP的0.2%。教会等非政府团体拨款更多。2002年,私款项估计不会低于74亿欧元。虽然只有约250万的在园幼儿,德国幼儿园的生均经费达到每年4720欧元,约合人民币4.7万元。可见,政府和民间资木的投入是非常可观的,也反映德国政府和民众对幼教事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二、德国学前教育特色 (一)、幼教法制健全 随着德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关于学前教育的法规与体制也逐渐发展起来。1578年颁布《学校规程》,向从事幼儿保教工作的人员说明其责任和各注意事项。18世纪的德国学前教育政策具有强迫教育特征,将5-6岁的学龄前儿童提前纳入到了学龄期。19世纪上半期德国各邦的幼儿教育政策是:(1)将幼教机构视为私人或团体的慈善设施而予以鼓励设立,并加强监督管理。(2)在幼儿学

德国路金斯兰幼儿园简介

德国路金斯兰幼儿园 该幼儿园外观呈船型,由贝尼斯及其合伙人事务所设计。该船型建筑有两层,首层有直接通向花园的入口,从入口穿过舷梯可以上到二层。建筑内没有屋顶或墙壁,却有篷帆、桅杆和船舷。在西南侧有可以收回的帘幕来遮蔽夏日的阳光,帘幕好比可以升降的篷帆,该设计进一步强化了船型的隐喻。从建筑元素的角度出发,觉得这座建筑不属于这个世界,看上去像正在群山间航行的大船。该幼儿园设计的出发点在于空间的创造性,幼儿可以在这里驰骋幻想,从而开发他们的想象力,也很好的反映了“新、奇、趣、美”的幼教建筑个性风格。解构的造型在给儿童带来新奇和刺激的同时也给室内设计带来了一定的不规则性,创造出不同寻常的空间变化,给幼儿比较直接的取得视觉冲击效果。 德国路金斯兰幼儿园在视觉感观和空间体验上给了儿童更多的想象空间,另外在开窗的高度和空间的尺度上也更符合儿童的生理特征。 该幼儿园由汉诺·雅科拉设计,建筑立面简洁,色彩协调明快,外观构图以各种立方体和自然的蓝灰主色调,加上明快的三原色有机构成。该幼儿园的内走廊—“室内大街”是设计的亮点。“室内大街”既是功能分区的界限,又是日常活动的中心,由三角形玻璃顶为其带来自然采光。东西向的“室内大街”将室内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所有的教室、活动室都在南侧,享受最理想的朝向;公共区域(各种门厅、过厅)和配套功能设施(音体教室、图书室、手工室)都安排在北侧。区域的划分使所有的班级都有独立的出入口直接通向室外和“室内大街”;同时音体教室、图书室、手工室等配套功能设施也都有单独的出入口,以便某些场合下能单独分开使用,或同时由不同班级组织活动,充分体现出该幼儿园建筑的弹性。 这个幼儿园在设计中很注意儿童的空间感受,用一个“室内大街”串连各个功能块,同时也提供了可灵活使用的游戏空间。

德国学前教育理念

海外育儿 | 德国体验式学前教育 前段时间,微信上有朋友问起之前疯传的德国立法,禁止学前教育的帖子。后知后觉的我赶紧科普了一下,读完顿感有必要写一篇小文,介绍一下德国的学前教育。借以此文,也顺便让大家感受一下德国的学前教育是如何进行的。 因为我曾经打算让女儿YOYO提早上学,所以我专门去附近的幼儿园了解情况,后来又因为我们搬了家,于是参加了两次不同幼儿园的学前活动。一来二去,我也算不大不小的专家一枚了。 我们所在的巴登州的公立幼儿园大多是3~6岁混班,所以学前教育大多是渗透于幼儿园里的。YOYO先后所在的两个幼儿园,都是过完圣诞节、新年假期之后开始给当年上学的孩子开始一周两次的学前内容学习。 德国的学前教育相比国内的学前班,不管是从学习内容,还是从课程设置,貌似都单薄了点。但仔细一想,学前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即为幼小衔接做准备,而非提早开始小学的课程,所以这些时间其实也足够了。 学前教育内容 以专注力和逻辑训练为主

德国的学前教育,正儿八经坐下来学习知识的时间不多。对于学前的孩子,幼儿园每周会有1~2次的安静坐下来时间,为小学45分钟的上课做准备。 除此之外,幼儿园还会安排一些课程,作为学前准备,但这些课程大部分内容是以专注力训练、逻辑游戏题为主,比如找出两幅图的不同之处,图片的排序等等。课程里也偶有一些和德语或数学相关的内容,比如找出单词的开头字母。 但总体的课程设置更多是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学习内容也非常实用且接地气,比如学习数钱,理解时间的概念,观察沙漏和钟,感受长度和重量。让孩子亲自体验自己的体重等于多少盒牛奶,以及进行各类科学小实验。 譬如做一个小小水循环系统,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转换。或自己做净化水实验,体验光的魔法,观察燃烧和氧气的关系等。课程的内容设置既有科学性,也非常有意思,孩子们参与其中,非常开心。 组织孩子进行各类外出活动,是德国学前教育的一大特色幼儿园不定期组织的外出活动,也非常受孩子们的喜爱和欢迎。德国幼儿园的各类外出参观活动本就不少,对于学前孩子的,就更多了,比如,参观消防局、警察局、气象局等。参观警察局时,会由当地警察局的警察叔叔教学前孩子

德国幼儿园环境创设之管见

德国幼儿园环境创设之管见 今年 4 月 , 有幸在德国参观了九个托幼机构 , 原以为语言的障碍会限制我对幼儿园的深入了解 , 然而每走进一个幼儿园 , 不用介绍 , 也无须交谈 , 只要留意整个环境 , 就能“阅读”其中蕴含着的教育信息和课程理念;原以为幼儿园看多了会由于其大同小异而失去兴趣 , 然而每新到一个幼儿园 , 就会迎来一个新的面貌 , 园本化的特点不断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感悟。 户外:是游戏场而不是操场 沙池是最气派的 , 幼儿园大都有能容纳几个班孩子的大沙池 , 玩沙的工具包括了各种自然物 , 这里是最富有智慧和力量的地方 , 可以说 , 各类游戏行为及其发展的价值都会在这里体现。 户外 , 是孩子们最向往的地方 , 特别令人感叹的是 , 大自然离孩子们是那么地近。土坪、草地、斜坡、树木 , 不规则地充斥着沙石、水管、木桩、板条、粗棒、轮胎 , 在阳光和空气的关怀下 , 活跃着孩子们游戏的身影。 玩水的设施极其粗朴 , 一个裸露水管的水龙头和几个木箱、几条 V 型的木板槽 , 孩子们可以任意组合 , 一个槽连一个箱排了很长的一条 , 可以想象孩子是如何搬动水槽移动木箱 , 在游戏中体验蓄水、引水、水的流动状态以及水与其他材料之间关系的。 场地的特征也是富有变化的 , 平地、缓坡、土坑、阶梯、木屋、帐篷、迷宫树丛 , 场地的每个角落都是有趣的地方 , 我想躲猫猫的游戏在这里是不会绝迹的。在这样的场地上游戏 , 孩子们的各种大

肌肉动作都会自然而均衡地发展起来。 在我们所到过的幼儿园 , 还没有看到过一个规整而气派的塑胶场地 , 或是宽阔而平坦的水泥场地。除了大型组合式的运动设施以外 , 场地上全都是可以任由孩子们搬动的废旧材料和自然物 , 这些材料刺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和多样化经验 , 在他们的创造组合中变换着花样地满足了肌肉运动、认知建构、交往合作等发展的需要。可见 , 那里是游戏场而不是操场 , 孩子们在那里玩出了一个个高水平的游戏。 室内:大小不同的区隔 研究表明 , 空间大小与人际交往的品质直接相关 , 空间过大会减少交往的机会 , 无区隔的开放空间 , 增加噪音和身体冲突的机会 , 因此大小不同的空间区隔是很有必要的 , 它将适合不同人数的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 促进交往能力的提高。 在我们所参观的幼儿园 , 活动室有大有小 , 但是以各种形式区隔以后 , 我们将很难再找到能容纳全体幼儿所用桌椅的集体教学空间了 , 因此教学是以个别或小组的形式开展的。空间优势非常鲜明 , 一方面为幼儿提供不同材料形成各种功能活动区 , 任幼儿自由选择 , 同时也为幼儿交往合作的需要提供了多种区隔形式 , 它的意义是:最小的空间是为幼儿独处或一对一活动所设;较小的空间则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 , 让幼儿在小组群活动中 , 倾听他人和被他人倾听 , 使沟通更容易进行;较大的空间使幼儿在大组群的合作中 , 通过协商、竞争、比较等行为 , 获得许多社会行为的基本规则;

德国森林幼儿园教育模式特点及启示

德国森林幼儿园教育模式:特点及启示 森林幼儿园是源起于丹麦,兴盛于德国,近年来广泛流行于欧美、日本、韩国等地的一种新型幼儿园教育模式。20世纪50年代,世界上第一所森林幼儿园在丹麦成立,20世纪90年代中期,森林幼儿园在德国获得了快速的传播和发展。目前德国大约有2000家森林幼儿园,占德国幼儿园总数的5%~10%,也有越来越多的正规幼儿园开展“森林项目周”活动,森林教育体系已成为德国幼儿教育享誉世界的重要名片。 一、德国森林幼儿园兴起的背景 森林幼儿园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是对德国福禄贝尔幼儿教育理念的一种追溯与回归。福禄贝尔认为:“人,特?e是少年期的人,应当在内心熟悉自然,按照在自然中活着的并支配着自然的上帝精神,去熟悉自然。”他主张“教师至少每星期一次同他的学校的每个班级的学生一起到野外去,让他们仔细观察和理解自然或四季向他们显示的景色”。森林幼儿园虽缘起丹麦,却能够在德国迅速风靡,与其理念与德国幼教传统理念的吻合不无关系。 另外,德国还有适宜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环境教育传统。据德国联邦环保部公布的民意调查显示,85%的人把环保问题视为仅次于就业的国内第二大问题,75%的人希望德国应该在环境政策上继续维持在欧盟的领先地位。对自然的推崇和环境的重视,使德国家长希望孩子从小就能形成热爱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意识。此外,德国人有着深厚的“森林情结”,自称是“森林中走出的民族”。他们

认为森林是大自然的象征,培养孩子热爱森林、敬畏自然的精神,能够让孩子一生充满灵性,享受单纯质朴的快乐。德国有三分之一国土面积被森林覆盖,尤其是西南部森林资源丰富,很多居住地附近两三百米就有一片森林,这为森林幼儿园的迅速增多提供了环境基础。 儿童生活世界的改变进一步加速了森林幼儿园在德国的传播。1989年之后,德国社会由密集工作的工业社会转化为密集消费与休闲的服务型社会。居住环境的改变使得现代儿童生活与游戏的空间发生了重大变化。儿童居住在拥挤的高楼大厦中,户外活动时间严重缩短,生活空间变得狭窄,越来越多的儿童开始出现身体发展上的问题。儿童由于缺乏运动发生意外的现象越来越多,同时,儿童也缺乏游戏与交往的伙伴,他们的时间被大量各类媒体填补。基于此,家长们迫切希望孩子们能够深入自然,拓宽活动的空间,增强运动技能,强健身心,从而对森林幼儿园的需求加大。 二、德国森林幼儿园的教育特点 (一)实践先行的教育模式 森林幼儿园与其他模式不同的是,它在最初并没有理论基础和学术支持,而是由于其实践的风靡带来了理论界对它的关注。森林幼儿园最初建于丹麦。一位全职妈妈埃拉?法拉陶在带她的学龄前子女和邻居家的儿童在森林里玩耍时发现,在森林中长大的孩子异于传统幼儿园中的儿童。他们擅长游戏、较少争执、互动频繁、身心平衡、体能更佳。于是联合周围的父母一起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森林幼儿园。虽然森林幼儿园在最初并没有特定的教育理念,但它独特的教育方式

德国学前教育特色

德国学前教育特色

德国学前教育特色 德国的学前教育源远流长,文艺复兴之前,德国学前儿童的主要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母亲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福禄贝尔1837年在家乡附近的勃兰根堡开办了一所学龄前儿童教育机构,1840年将它正式命名为幼儿园(Kindergarten),这成为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幼儿教育机构,德国成为幼儿园的发祥地。福禄贝尔在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促进了德国学前教育事业质的飞跃,同时也对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标志着世界幼儿教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自福禄贝尔之后,学前教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发展起来,德国对学前儿童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也逐渐走上正轨,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一、幼教法制健全 随着德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关于学前教育的法规与体制也逐渐发展起来。1578年颁布《学校规程》,向从事幼儿保教工作的人员说明其责任和各注意事项。18世纪的德国学前教育政策具有强迫教育特征,将5-6岁的学龄前儿童提前纳入到了学龄期。19世纪上半期德国各邦的幼儿教

育政策是:(1)将幼教机构视为私人或团体的慈善设施而予以鼓励设立,并加强监督管理。(2)在幼儿学校及托儿所中加强对贫民子女的宗教、道德教育,把这些作为抵制当时革命运动及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手段。(3)认为贫民幼教设施不应像英、法的幼儿学校和托儿所那样进行读、写、算等正规学校课程的教学,主要是给予幼儿家庭式的照料和安排,室外游戏以保持身体健康。这些总的政策倾向是“控制但不援助”,与英、法等国的“控制但援助”的政策形成了反差。一战后,德国于1922年制定了《青少年法》,其中强调要设立“白天的幼儿之家”,包括幼儿园、托儿所及幼儿保护机构等;同时提出训练修女担任看护工作;此外还要求加强幼儿教师的培训。在此期间,幼儿园得到极大发展,成为德国幼教中的主流。在政府颁布的幼儿园条例中宣布:各种各样的幼儿教育机构,凡招收2-5岁儿童者,均称为幼儿园。政府还规定了隶属关系,规定一切幼儿园由政府监督,隶属于教育、卫生部门;幼儿园儿童具体由地方儿童局监督,学校教养均须经儿童局许可。凡儿童在家不能得到正常教养者,则由儿童局遣之入学或入园。

幼儿园园长研修德国幼儿园的“教育秘密”

园长之窗园长研修《德国幼儿园的“教育秘密”》 上次微博上流传着一个幼儿园的“德国秘密”,有同学问我是否属实: 在德国,小孩一般3岁可上幼儿园,为期3年。这3年中,他们会参观警察局,学习如何报警;参观消防警察局,学习灭火和躲避火灾;参观市政府,认识市长,看他如何为市民服务;去坐有轨电车,学会记住回家的路线;跟老师去超市买东西,学习付钱和选货……3年后,他们具备初步的生存能力。 雷根斯堡小兄妹:基本是这样的,童一他们在幼儿园一年,已经参观了消防站(懂得起火应该拨哪个号码),邮局(亲自给家长寄了明信片),幼儿园每周是不同的主题活动,与之配套的有很多手工,绘画,孩子们经常带些小作品回家,例如秋天孩子拣核桃,用秋叶做装饰画等!小朋友们都比较喜欢幼儿园,老师也都很不错。。。呵呵

其实素质教育是我们从教育里生分出来的一个概念,在幼儿园,尤其所谓的文化教育还没正式开展时,个人觉得,孩子所接受的一点一滴应该都是素质教育! 童一和甜妞在德国幼儿园玩了一年了,俩孩子都有不小的进步,体现最明显的是语言表达,另外就是为人处事,还有比较明显的是逻辑思维的发育! 有次妈妈随手借了童一的叉子给妹妹叉了块食物,小男生很严肃的说:“妈妈,你用叉子得问下我的意见,如果我同意了你才能拿!”妈妈有些讪讪的,小男生继续说:“我们在幼儿园,无论干什么,都要提前打招呼,例如去厕所或者去lego角落,有时是问老师,有时是问同学,老师和同学也会问我!” 晚上给甜妞洗脸,刚打开水龙头,3岁多的小妞却马上把水龙头关小了:“老师说过,当我们洗脸时,要用小水,不然会很浪费!”

俩孩子在幼儿园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穿衣换鞋自理,包括上 厕所自己完成所有程序!(童一经常贪玩儿,提上裤子就跑,妈 妈就说:“你用完厕所要先冲水,然后再穿裤子,就不会忘记了!”小男生有些羞涩的说:“我们老师也是这么讲的”)德国幼儿园有很多规矩,例如每个孩子都要常年备有雨衣雨裤,因为在幼儿园不管刮风下雨,固定的户外时间是雷打不动的!绝对不会无故取消孩子们的户外时间!冬天,孩子们的手套,帽 子老师也会提醒,如果接送孩子碰不到家长,就会留个小纸条! 对家长也一样:妈妈接孩子晚了5分钟,就会被罚款2欧元!但你早些去接,差一分钟门也不开!童一和妹妹是早上8点去幼 儿园,有次大人有事,就提早几分钟送孩子到了幼儿园,老师很 友好,但很明确的说:“孩子早到了,请在走廊里等一下吧!”

德国与中国学前教育的异同

德国与中国学前教育的异同 【摘要】:自80年代以来,加强学前教育成为世界未来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许多国家把学前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并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和保健学等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尝试新的改革,以促进本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逐步被纳入义务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在学前教育的目标、制度、内容、方式和方法等方面,都出现一些新的趋势。了解研究这些新的动向,将有助于我们借鉴别国的经验,促进本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关键字】:学前教育、身心健康、幼儿园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重视儿童教育的国家之一,1949年11月,中央教育部成立,在初教司里设立幼教处,这是我国**教育部门中首次设立幼儿教育的专管机构。我国实施学前教育的机构有托儿所和幼儿园。托儿所招收的是从初生到3岁的幼儿,幼儿园招收的是3岁以上至入学前的幼儿。中国托儿所为数不多。下面主要介绍幼儿园情况。 幼儿园可分为全日制、半日制、定时值、季节制和寄宿制等。上述形式可分别设置,也可混合设置。 幼儿园可按年龄分别编班,也可混合编班。按年龄编班一般为:小班3-4岁,中班4-5岁,大班5-6(7)岁。 根据国家教委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的任务是:实施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使其身心和谐发展。学前教育的目标是:锻炼儿童的身体,发展儿童的动作,增强儿童的体力,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展。培养儿童自我服务的能力,发展儿童的独立性,提高儿童的交往能力,使其学会关心别人,友爱别人,能与人分享、协商和合作。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探索精神和口语表达能力,为读写算作好准备,发展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儿童的思维水平,充分发展儿童的各种潜能。培养儿童的乐感、绘画能力和手工制作能力,发展儿童对美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儿童适应环境的能力,使儿童懂得民主、科学,学会遵纪守法,发展健康的人格,以增进人类的幸福。 我国学前教育的教育内容包括生活卫生习惯、体育活动、思想品德、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等八个方面。我国学前教育的工作原则是:体、智、德、美诸方面的教育应相互渗透、有机结合;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面向全体幼儿,热爱幼儿,坚持积极鼓励、启发诱导的正面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对学前教育的性质、功能、目标、内容的认识存在偏差。 近年来,一方面,人们日益认识到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越来越意识到学前阶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开端,是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基础与保障,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社会上仍有许多人士(包括家长、教师等)对于学前教育的性质、功能还存在着不少不适应时代要求的观念与想法。 在学前教育的目标、内容上,由于传统、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社会上还较普遍地存在着重智轻德,重认知教育轻社会性、人格培养的问题,如忽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情感、态度、自主性、社交能力等的培养。 第二,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缺乏领导机构与计划的保障。 在当前政府精简机构的背景下,特别是由于一些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因而对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在个体成长与国家整个教育事业发展

德国幼儿教育 德国幼儿园教什么

德国幼儿教育德国幼儿园教什么 德国幼儿教育德国幼儿园教什么对于德国孩子而言,他们要在幼儿园里度过将近4000个小时。在这期间,德国孩子都学到了些什么呢?3年中,孩子们参观了警察局,学习了如何报警,如何处理遇到坏人的情形,了解警察是用来做什么的。孩子们参观了消防警察局,跟消防警察们一起学习灭火知识、躲避火灾的常识;参观了邮局,看看一封信是如何从家里到达邮局,又被投递出去的;参观了市政府,认识市长,看看这个为他们服务的市长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去自由市场,拿着钱,学习怎样买东西,区别自由市场跟商店的不同。他们去花圃,参观花圃的种植,学习分辨花草植物。他们去看马戏、儿童歌剧和魔术。 他们参观图书馆,学会了如何借书、还书。 他们去坐有轨电车,学会记住回家的路线。 他们每周都跟老师去超市买东西,学习付钱,选择货物。 樱桃收获的时节,孩子们跟老师去采摘樱桃。 南瓜收获的时节,孩子们跟老师一起做南瓜汤。 圣诞节,这是最激动的日子,他们焦急地等待圣诞老人的来临以及那份神秘的礼物 圣马丁节,要跟老师一起糊纸灯,游街来纪念这位骑士圣人 3年过去了,孩子学会了自己修理玩具,自己管理时间,自己约会,自己制订计划,自己搭配衣服,自己整理东西,自己找警察,一个6岁的孩子,生活能力很强。

德国幼儿教育强调两个方面: 一是事实与环境教育。这是一种唤起幼儿环境保护的初步意识的教育,通过观察周围环境,访问不同的机构,增强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直观体验自然过程。通过各种方式让幼儿接触自然,是促进儿童成为环境保护主人的前提条件。比如让幼儿认识能量与水的意义,避免制造多余垃圾的意义,或让孩子们直接参与分拣垃圾等。 二是实际生活与家政教育。就是通过设计有意义的情境,给孩子以体会,形成集体生活中必须具备的技能。如穿衣,熟悉使用各种玩具,认识每年的重要事件,掌握家务劳动技能(整理房间、洗衣做饭等),熟悉交通规则,学习一些仪器使用(收录机、煎烤箱),对紧急情况作出反应。给孩子机会,进行模拟练习。对于一个德国孩子而言,他们要在幼儿园里度过将近4000个小时,经过漫长的探索和改进,德国提出千万不要把幼儿园变成学校的理念。如何运用这4000个小时,是幼儿园面临的一个问题,孩子们要快乐地成长,要学会游戏,要学会和小伙伴相处,要做的事情也很多,他们把教育融合在玩耍中。在德国很少有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因为在幼儿园里,轻松自在又有很多小朋友,为什么不去呢?

亲身体会德国幼儿园环境教育

亲身体会德国幼儿园环境教育 亲身体会德国幼儿园环境教育在中国接受了太多的应试教育之后,越发的对国外的教育体制充满好奇,他们在孩子幼儿的时候是什么培养的呢?下面让我们走进德国幼儿园,来看看他们的教育模式吧。德国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国家之一。这既应归功于德国完备、详尽的环境立法,更应归功于德国对环境教育的重视。 一、环境教育理念:注重情感与实践 人的环境素养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它不仅包括环境知识和技能,还包括环境意识和价值观。而这种环境意识和价值观来自人们自幼对环境问题的深切感受。德国环境教育学者赖纳·多拉瑟(Rainer Dollase)指出,环境教育“情感基础第一,不是认知第一”〔1〕。早先德国教育界认为“人们掌握环境知识才会保护环境”,后来才发现真正的原因是“人们热爱环境才会保护环境”。针对幼儿这一特殊的教育对象,德国幼儿园注重把幼儿情感目标放在首位,认为只有让幼儿到环境中去认识自然,感受自然,欣赏自然的美,才能使他们真正热爱自然,关心环境。 德国环境教育协会和教师培训中心赫尔曼教授通过研究发现,更多地传授知识并不一定意味着行为的改变,而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幼儿参与实际行动。德国的幼儿园显然十分强调这一点,如他们让孩子们去野外观察动植物,学习种植庄

稼,自己动手改变幼儿园面貌,布置活动室,从中慢慢积累与环境共处的经验,为形成良好的环境素养打好基础。 二、幼儿园环境创设:崇尚自然 走进德国的幼儿园,给人最强烈的感受是环境朴素而自然。我们参观的Baunatal的Hunstein幼儿园就如同一座美丽的花园。园内有大片的活动场地,草坪、沙池、水沟以及花草树木基本上都是原生态的,孩子们可以在自然中尽情嬉戏。户外玩具如秋千、独木桥、摇马、跷跷板等都是原木做成的,木屑地、草地和沙地都是真实自然的。活动场地上放置了许多任由孩子们搬动的废旧材料和自然物,如旧轮胎、木板、梯子等。运用这些材料不仅节约了资源,同时激发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里,孩子们是自由的、放松的、充满探究欲望的。他们即使玩得浑身沙泥,也不会受到教师的训斥和限制。他们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创造的乐趣以及与自然亲近的美好感受与体验。 我们参观的两所幼儿园的室内布置处处洋溢着一种纯朴自然的清新感:简简单单的原木家具,随处可见的绿色植物,树根、干草编制而成的艺术造型……活动室墙上贴的、挂的都是幼儿的作品,幼儿园里每一个角落都体现了孩子们独具匠心的构思与设计,落叶、枯枝、坚果、贝壳等无不成为他们进行艺术想象与创造的素材。 三、户外活动:灵活多样

德国的学前教育

德国的学前教育

德国的学前教育源远流长 文艺复兴之前,德国学前儿童的主要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母亲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自福禄贝尔1 8 3 7年在家乡附近的勃兰根堡开办了一所学龄前儿童教育机构、1 8 4 0年将其正式命名为幼儿园(K i n d e r g a r t e n)后,德国成为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的的发祥地。 福禄贝尔在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促进了德国学前教育事业的飞跃,同时也对世界学前教育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标志着世界幼儿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德国对学前儿童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也逐渐走上了正轨,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纲要 德国学前教育概括 幼教机制健全 幼教机构多元德国的学前教育机构 课程以游戏为主 德国新近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环境教育 德国培养学前儿童教师的机构 德国学前教育中值得我们注意和学习的地方

一、德国学前教育概括 在德国,幼儿园不属于国家的学校机制,而属于青少年救济事业。主要由教会、联合会、乡镇负责举办幼儿园,也有企业和协会办的幼儿园。德国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主要是社会教育,旨在培养儿市既对自己负责又能合群的个性。德国幼儿园不是义务教育,孩子的父母根据收入情况向幼儿园交费,有效地解决了贫穷家庭儿童的入园问题。 德国东西部幼儿园分布不均匀。这主要是因为德国西部出生率极低,很多家长自认为家庭教育更好,因此较少送孩子入园。而在德国东部,由于历史原因,平均每园有642名儿童,这与我国相似。 而幼儿园老师则必须在专门的学校培养,政府和民间资本的投入是非常可观的,也反映德国政府和民众对幼教事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德国学前教育特色

德国学前教育特色 一、朴实温馨的环境 德国幼儿园一般都很小,从外看很难发现这是一所幼儿园,但推门进去,你会觉得豁然开朗,一个丰富多彩的儿童世界呈现在你面前。德国的幼儿园是温馨、舒适的,没有我们想像中的现代化设施,更没有我们想像中价值不菲的奥尔夫或蒙台梭利的全套教具和特色教室,它的优雅和朴实超出了我们的想像。教室的屋顶上悬挂的是粗麻绳和轻纱做成的帷幔,充满了梦幻色彩。匍匐在地毯上的幼儿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中,在书中描述的想像世界中漫游着;墙面上是幼儿随意的涂鸦,还有在户外捡来的树枝、干花和枯叶挂在墙面上,记录着幼儿户外生活的快乐和惊喜。也许因为我们看的几所幼儿园都是极具传统的幼儿园吧,教室中的桌椅和教具都是古旧的,可以看到岁月的痕迹,也可以看出这里的教育者正在用自己的双手经营着一段可以留下来的历史。在我国,一些收费较高的私立幼儿园的环境设施十分豪华,昂贵的木地板,塑胶的活动场地,琳琅满目的玩具,很多幼儿园把这些外在的环境设施视为争创示范先进园的硬指标,这些也是许多家长选择幼儿园的一个衡量标准。诚然,完善的配套设施是必须的,可是我们很少有人去思考:这样豪华的设施对教育幼儿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幼儿长大成人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环境,而不是永远呆在宫殿式的房子里。过于现代化的设施也阻碍了幼儿探索大自然的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二、林间幼儿园 在上世纪90年代,德国出现了一种叫做“林间幼儿园”的托幼方式,这里没有房屋、围墙,教师在树林里对幼儿进行没有教室的幼儿教育。他们组织幼儿在草地上散步、观察动植物,在这些直接投入大自然怀抱的野外活动中拓展幼儿的独创性和运动能力。“英国庭园”是慕尼黑的一所自然公园,后来被开辟成了慕尼黑林间幼儿园,园内有成片的白桦林和灌木丛,草地上有清澈的溪流,在这里入托的15个l岁半以上的幼儿每天上午9时来这里集合。他们或分成几个小组做游戏,或个人自由活动,做手工、捡树枝、玩石子、堆泥沙。有喜欢爬树、赛跑的幼儿,也有乐于观察蚂蚁、蜗牛的昆虫迷。教师除了在规定的时间教唱歌以及随时解答幼儿游戏中的各种“为什么”之外,更多的精力则放在了安全保护工作上。午饭如同郊游时的野餐,大家席地而坐,摆上自带或教师帮助准备的食品,饭后下午2时左右,结束一天的活动。 首创这个林间幼儿园的赫本黛拉女士对幼儿园的未来充满信心:幼儿在林子里跑来跑去非常开心,既提高了他们的运动能力,又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没有过多的管束也就不存在压抑心理,所以他们当中从未发生过吵架、打斗的事,也很少生病。赫本黛拉给幼儿定了三条必须遵守的纪律:不准吃木耳等野生果菜;不准拿着棍棒跑跳;听到哨声要马上向哨音方向集合。 我国的幼儿园,大多数都是铁将军把门。在我国日益城镇化的今天,幼儿已经很少有机会能够接触到泥土、昆虫这些来自大自然的事物,甚至他们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都被压缩的少得可怜。在幼儿园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种景象:能不让幼儿出去就尽量不出去,就算是出去了,教师的组织、管理也要占据大部分时间,很少能看到让幼儿自由自在地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一些幼儿为了想获得片刻的自由而寻找各种借口逃避呆在牢笼似的教室里,比如经常在上课时间要求上厕所等。对于铁将军把门、限制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管理者和教师们有充分的理由:基于安全的考虑。诚然,让幼儿在户外自由地活动肯定要比让他们呆在教室里排排座要难管理得多,也产生了一些安全隐患,但是如果仅仅因为怕出事故就剥夺幼儿的活动权,限制幼儿的发展空间,这样做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得不偿失呢? 三、混龄编班

德国的幼儿教育

德国的幼儿教育 在德国,大部分幼儿园由教会、福利机构以及城市社团来管理,有些幼儿园也由企业和协会负责。幼教人员中心任务是给孩子们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创造一种学习氛围,让他们将来能够发展成为有责任感社会成员。幼儿园教育应对家庭教育起到辅助补充作用,帮助消除儿童发育缺陷,给他们提供各种广泛教育、发展和培训机会。 政府对幼儿教育高投入 在德国,幼儿教育机构可以分为州立、私人或教会举办等几种类型。所有幼教机构运作经费绝大部分由国家提供。政府在制定教育收费时,考虑到了不同家庭收入以及各家庭幼儿人数情况。家长将个人收入3%交给区教育行政部门,就可以送孩子入园。 德国法律规定,必须给3~6岁儿童提供受教育机会,所以德国3~6岁幼儿入园率能够达到90%。德国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职责是制定有关幼教行政法规,对幼儿园设置予以规划、调控,对幼儿园规模、招生数及工作人员数量予以监管。另外,他们还要提供幼儿园经费预算上交议会,为议会下拨经费时提供依据。 幼儿园环境 走进德国幼儿园,给人最强烈感受是到了一个有一大群孩子家庭里,安全卫生、舒适温馨而丰富多彩。幼儿在这里干着自己喜欢干事情,显得很愉快。德国幼儿园门面一般都很小,从外看很难发现这是一所幼儿园,但推门进去,你会觉得豁然开朗,一个丰富多彩儿童世界呈现在你面前。 幼儿园一般都是两层楼建筑,室外有大片活动场地。幼儿在户外活动时候,活动量都很大,胆子也很大,爬高上梯,一点也不含糊。老师只是站在远处观察,不怎么干涉。 活动室内墙上贴、挂都是幼儿自己作品,看上去有些零乱,但对幼儿来讲很亲切。大盆大盆绿色植物随意放在橱柜上。桌子上,给活动室带来不少绿意和生机。

德国幼教专家眼中的中国幼儿园

德国幼教专家眼中的中国幼儿园 去年夏天,儿童问题咨询专家赵远虹陪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学者艾申波茜博士走访了北京数所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幼儿园。可是考察结果令德国专家非常失望。“在北京一个标榜与国际接轨接得最紧密的现代寄宿幼儿园里,艾博士见到的却是最厉害的灌输教育。”赵远虹说,“这家幼儿园里,竟然没有一个专门为孩子们玩‘过娃娃家’而布置的角落;书架上也没有任何孩子做手工用的材料。最令人震动的是:凡孩子目光所及之处贴的只是中国汉字,连绵不断,从教室一直延续到寝室。据说这家幼儿园四五岁的孩子已经可以认识1000多字。在北京一处婴儿早期教育基地,一个9-16个月的婴幼儿上课时间竟长达45分钟。”艾博士走访完这些幼儿园后感叹道:中国的孩子是世界上最累的,他们的生态环境是最不宽松的。 赵远虹手里有一本艾博士的新书《七岁儿童的认知世界》,其中详细列出了德国一位7岁儿童长达70条之多的必修课和教育清单:

情感体验方面:一个学龄前儿童在个人情感和自信心建立方面应该:体验过自身存在的重要性。体验过压抑的心情。能够分得清饥饿与愤怒,劳累与悲伤之间的差别。懂得心理学上基本因素的相互联系,诸如尿床是由情绪波动而导致发生等等;能够原谅大人某次不公正的惩罚;体验过出门在外时对家和父母的怀念,感受过舒适与将就的差别,在家与在外的不同。在路上奔波时产生的思乡、漂泊、借宿以及无家可归的概念;想赢,但也输得起。 对自身身体的认识方面:体验过水对人体有浮力;会荡秋千,知道使用不同的身体力量会对秋千的高度有不同的作用;在床上打过枕头大战;堆过雪人、沙堡,在小溪中搭过水坝,在野地里生过火,并能够熄灭之;身体生病时的基本急救常识,发烧应热敷还是冷敷,呼吸有痛感应休息还是运动,知道鸡皮疙瘩,战胜疾病后有自豪感,知道身体生病在所难免的道理;有爬过一棵树的经历;研究过拉链,会用钥匙开锁,会使用工具;有收集东西的愿望;能区分食物和膳食,

德国儿童教育理念

德国儿童教育 中国的家长很喜欢的一句话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究竟这句话的 科学性如何,至今也没有得到多少有力的证据去论证。而遵循这句话的思想, 导致了中国千千万万的家长在几岁的孩子身上强加许多花样百出的学习任务, 多少有点揠苗助长的意思。相反,德国的教育理念,恰恰和我们中国这个耳熟 能详的教育思想背道而驰。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重要。而德国主流的 学前教育体制,爱因斯坦教育体制就倡导这样一种思想,在学龄前,留给孩子 一个自由快乐的童年。 爱因斯坦曾在演讲中说:“我没有什么特殊的天赋,只是拥有无比强烈的 好奇心罢了。”他并不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他的童年学习经历在许多中国的教 育工作者和家长看来就是一个差生,但恰恰是这样一个“差生”,成为了科学 发展历史里的一个泰斗。德国的儿童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孩子的好奇心。那么,如何激发一个孩子对他周围的世界产生好奇呢?德国的儿童教育工作者给出了 一个平凡的答案:玩。玩,是人的天性,更是学龄前的孩子探索世界的动力, 德国的教育工作者清晰地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孩子在学龄前的想象力是十分 丰富的,对周围未知的世界是充满好奇心的,在这个阶段,孩子会无时无刻提 出让大人捧腹的问题,并通过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和思考,给出自己的答案。这 种“好奇——发现——思考——认知”的过程,就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学习的 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而激发这一连锁反应的关键因素,就是“玩”。在学龄 前的教育,德国的教育工作者,只需要为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提供支持和鼓励, 而不用过早地进行一些知识的教育。 曾经有在德国从事儿童教育的研究人员指出:德国的孩子,在学前教育阶段,更注重学会如何在幼儿园里和年龄相仿的人相处,和小伙伴们寻找好玩的 游戏,自己制定游戏规则,也鼓励他们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培养他们探索科学 的精神和意识。相比之下,我们国内的孩子在幼儿教育阶段,更注重的是“双 语教育”、“艺术教育”、“诗词背诵”等等机械的教育方式,孩子在获得知识,得到大人的认可的时候,他们的内心一样有满足感,有成就感,也许孩子 们也能获得短暂的学习乐趣和学习动力;但是,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是十分肤浅的,也是十分不牢固的。获得的仅仅是家长的表扬,以及家长间的相互攀比。 随着时间的推移,机械的学习方法,带给孩子更多的是学习的厌恶心理,并由 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这也是中国教育体制下产生的“江郎才尽”,最 终家长望子成龙的厚望也化为泡影。 德国的教育者们认为,想象力和知识是天敌,过早的教育,是在知识的传 授中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如果过早的让孩子接触系统知识的教育, 只会加重他们的学习负担,让他们对学习产生一种厌恶和反抗的心理。爱因斯 坦曾提到,学校的职能,应该始终将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放在 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知识,应该是孩子自己通过对外界 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再根据自己的探索和思考获得的。德国的儿童教育对于孩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