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公园发展历史

深圳公园发展历史
深圳公园发展历史

深圳有了三个国家重点公园

https://www.360docs.net/doc/fd6583172.html, 2008-12-01 09:37 深圳新闻网

来源:深圳特区报编辑:李晓蕾

深圳新闻网讯记者昨日从市城管局获悉,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公布26个公园为第二批国家重点公园。广东省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重点公园名单的共有4家,深圳三个公园榜上有名,分别是深圳市仙湖植物园、深

圳国际园林花卉博览园、深圳市莲花山公园。

这是深圳首次有公园上榜国家重点公园。据介绍,国家重点公园是根据各有关城市人民政府申报,所在省、

自治区建设厅和直辖市园林局审查推荐,按照《国家重点公园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经过国家住房和

城乡建设部研究批准的。2007年2月公布了第一批20个国家重点公园,包括北京颐和园、北京天坛公园、苏州拙政园等。目前为止,国家重点公园已达46个。(记者王慧琼)

深圳公园:美丽城市的精致插图

新闻链接

国家重点公园是指具有重要影响和较高价值,且在全国有典型性、示范性或代表性的公园。必须符合下列标

准之一:园林历史悠久,代表一定时代的优秀园林作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利用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

因地制宜建造公园,展现中国风景园林的设计艺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公园的人文景观与中国的历史文化、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等相联系,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在濒危动植物研究和保护、科普教育、

生物多样性宣传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和保护价值;公园内历史遗存、动植物资源丰富,自然地质独特,

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按照有关要求,对于被批准的国家重点公园,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编制保护利用规划,划定保护范围和

建设控制地带,对其独特的自然景观或具有特殊历史文化价值的人文景观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同时,依照

有关国家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国家重点公园的功能,不得侵占国家重点公园的用地,不得擅

自改变国家重点公园的用地性质,不得出让、变相买卖国家重点公园的资源,不得进行经营性开发和上市。

据市城管局统计显示,深圳去年底已建成各类大小公园440多个,总面积达38000公顷。今年截至目前,统计数量已达570多个,人均面积和数量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

摊开深圳地图,这些大小不一的公园,如一幅幅丰富多彩的“城市插图”,成为深圳这座动感绿都一张绚丽

的“名片”。

以“深圳速度”营造“公园之城”

20多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深圳建成最干净、最优美、最舒适现代化文明城市作为战略目标,努力建设最优美的人居环境。深圳借鉴新加坡等先进城市经验,3次修编和调整了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明确

公园作为生态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地面积要大幅增加,增加了建设乡村公园和郊野公园及沿海公共

海滩等规划,构建市、区、社区三级公园体系,与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结合成完善网络,形成城市空间的绿化

走廊和城市肺叶,让城市更接近自然,让百姓有更多宽敞的生活空间,让深圳成为名符其实的“公园之城”。

从1983年起,深圳根据这些规划,先后筹建了人民、洪湖、儿童、荔枝、仙湖等公园,市民没有公园游

玩的局面被打破。1990年起,深圳把绿地和公园连续3年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之一,市城管局作为

政府园林主管部门积极部署落实,相继建成笔架山、皇岗、翠竹、莲花山、中心等公园,这些建设奠定了深

圳公园的基本格局。到2001年,深圳公园达到110多个,面积为3200多公顷。

2002年,深圳公园建设的“拐点”之年,这一年是深圳第一个公园建设年。到这年底,深圳公园数量跃

升到149个,面积4600公顷,数量和面积增幅,创历史新高。到2004年,深圳公园数已达218个,面积13000多公顷。在取得初战告捷之后,深圳再接再厉,将2005年作为深圳第二个公园建设年,这是深圳公园建设历史的第二个拐点。这年底,深圳公园数量达到303个,面积达到15700多公顷。2007年,深圳公园建再次提速。这年,深圳市政府把建设100个社区公园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

在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市城管局积极发挥指导、监督、协调作用,积极调动基层大力开展社区公园建设。

到年底,100个社区公园建设超额完成,深圳公园数量和面积的增幅再创新高。

从2002年起,深圳公园数量和面积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在寸土寸金的情况下,深圳全方位、多层次营造“公园之城市”,体现“深圳速度”。

市城管局局长吴子俊表示,按深圳“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深圳将新建各类公园300个,其中郊

野公园13个,市政公园约25个,社区公园250个以上,使全市公园达到500个以上,成为“公园之城”。那时,全市森林覆盖率保持在48%以上,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4.5万公顷。到2020年,我市

人均公共绿地18平方米,绿地率50%,绿化覆盖率55%。大量的社区公园、路边带状公园与市政公园、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连成一体,届时展现在市民面前的将是更多人情味和亲切感,更接近诗意安居理想的

“公园之城”。

实现三级跳

回眸深圳公园建设和管理之路,我们发现,它折射出深圳追求生态文明的轨迹。

面对深圳园林绿化和公园建设的迅速发展这一态势,2001年深圳提出要以世界先进城市为参照系推进城

市管理现代化,加快建立职责明确、相互衔接、规范高效的城市管理体系,强化城市科学管理,提高城市管

理水平,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市城管局等单位联手发起开展创建园林式、花园式单位(小区)达标

活动。这项活动作为市政府改善环境质量一项重要举措,验收标准以“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为主要内容,重点突出“净化、绿化”。活动采取自愿报名、量化考核方式,涉及单位卫生设施、垃圾收集、屋顶绿化、门牌号设置、无乱张贴等40项具体内容。市城管局下属各大市政公园作为园林式、花园式创建单位,

率先垂范,在园内环境硬件设施上下功夫,当年全部达标。这是深圳公园提升管理水平使出的第一招。

2002年是深圳的“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年”。深圳把公园建设作为优化环境抓手,提出要进一步加快梅林、塘朗等公园建设,进一步形成园林式、花园式城市风貌。与这个“公园建设年”巧合的是,这年7月市城管

局在创建“园林式、花园式”单位活动经验基础上,率先在全国实施了《深圳市公园星级评定办法(试行)》。该《办法》确定,星级公园评定依据“规划设计、建设、景观保护、绿地管养、综合管理、安全管理、卫生管理、宣传服务”8大项、100多个小项量化考评。五星级公园须950分以上,只有获得园林式、花园式单位才能参评星级公园。这是我市第一个最为严格、规范、全面的公园管理标准。星级公园标准

的出台,体现深圳公园建设和管理以从单一的净化、绿化等基本元素上,开始突出园林精品,并以量化手段

对公园实行全方位的质量考评,这标志着深圳公园进入建设与管理并重时代,竖起了科学、严格、规范、长

效的新标杆。

随着深圳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和人口增多,深圳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2004年,深圳市委三

届十一次全会首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发展理念。2005年,是深

圳发展模式由速度转向效益的第一年。与此对应,生活逐渐富裕起来的深圳人,越来越关注身边的环境质量,越来越多地喜欢到七娘山、羊台山等进行户外休闲、健身、探险活动,百姓迫切希望深圳能有更多的公共空

间满足回归大自然的需求。

深圳城市建设和管理再次顺应了时代和民意。2004年,深圳提出全面开展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2005年,是深圳第二个公园建设年。与第一个公园建设年不同,社区公园首次进入视野,市城管局适时

推出了《深圳市社区公园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2006、2007年是深圳连续两个基层基础年、

城市管理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在践行科学发展观中,提出向新加坡等先进城市学习的目标,努力建设生态市。公园建设作为夯实基础、提高城管水平的重要内容和抓手,再次得到了质的提升,深圳不仅提出再建100

个社区公园的目标,而且着手进行国家重点公园的创建。在市城管局的直接领导和部署下,仙湖植物园、园

博园、莲花山公园三个基础非常好的公园,根据国家重点公园有关要求,逐一对公园建设、管理等方方面面

工作精益求精,全力向国家重点公园冲刺。

深圳再次获得了成功。2006年,深圳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为国家建设部)专家组评为“国家生

态园林城市”示范市,并希望深圳市总结创建经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为全国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做好示范,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更大贡献。上述三个公园,今年也被命名为国家重点公园。目前,市

人民公园正努力申请成为“世界月季名园”。

从园林式、花园式公园到星级公园,从星级公园到国家重点公园。改革开放的深圳,踩着时代的鼓点,不断

在发展中解决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新问题,不断缩小与世界一流城市的差距,实现了可贵的三级跳!

力铸公园之“魂”

深圳公园不仅在数量和管理质量呈现质的飞跃,公园文化建设也成为深圳“文化立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呈

现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文化是景观的“灵魂”。公园是城市园林艺术的集中表现。市城管局作为深圳市政公园的主管部门,积极借

鉴古今中外园艺手法造园,积极提高公园的文化品位和内涵,目前形成每个公园一花一特色的格局。人民公

园的月季、洪湖公园的荷花、荔枝公园的荔枝、东湖公园的菊花、莲花山的杜鹃、翠竹公园的毛竹等各具特色。这些公园不仅成功引种、驯化、栽培这些植物花卉,而且成为国内享有盛誉的物种保护中心,为深圳生

态文化抹上亮丽的底色。

花卉,是一种生态文化的象征。这些市政公园以花为媒,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积累一定的文化底蕴。

每年,以主题花卉展开花事活动,已成为各大公园的“亮点”,令人目不暇接。从1987年开始,人民公园、东湖公园、荔枝公园及笔架山公园举办了18届迎春花展,成为深圳人过年的一大盛事;洪湖公园从1

988年始每年6、7月间举行荷花展。从1984年起每年元旦期间,东湖公园都举办菊花展。各大公园

也以不同花展为主题,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增添了城市园林绿化休闲和生活情趣。各公园还利用花展期间

举办各种书画展、科普展、设计展等公益性展览活动。从2006年起举办的深圳市公园文化节,则进一步

丰富公园的文化内涵,让百姓享受着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

深圳还采取走出去战略,积极提高公园的文化内涵。深圳参加了全国性的花事活动,参加历届的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香港花卉展览和上海国际立体花坛大赛活动等,加强交流,提高了园林园艺水平。明年,深圳将参加6月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世界玫瑰展。

深圳公园,透视生态城市的一扇窗口。只要你漫步深圳大大小小的公园,步移景异风光旖旎。这一幅幅的精美的“城市插图”,必将让你感受一个个生态建设的生动故事!(记者王慧琼)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发展历程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发展历程? [ 来源 ] 《蓝天园林》第1期总第40期 [ 作者 ]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景奇胡云 摘要:在国内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以及近年来涌现的绿地系统规划新思想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就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出了基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新思想,这对中国城市环境与区域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的最后对未来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规划思想;理论与方法;历程 Abstract:In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cities green system plan research foundation, to the cit ygreen system plan concept, the development co urse, theexistence question as well as the recent years emerged green the systemto plan the new thought to carry on the induction summar y.Meanwhile proposed on our countrycity green sys tem plan based on thelandscape ecology security patternnew thought, this is safe and the sus

tainabledevelopment to the China urban environm entand the region ecology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The article finally hasmade theforecastto the future city green system plan d evelopmenttendency. Key words:Urban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Urban green space;Thought of planning;Theoryand metho d;Course 20世纪是地球环境急剧恶化的世纪,我们居住的地球,正在经受绿色空间不断消失的危害。而人类要设法走出目前所面临的严重生态危机,就必须重建地球上已经被破坏的生态基础,由征服、掠夺自然转为保护、建设自然,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共生关系。其中,有着“城市绿肺”美称的城市绿地便担当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绿地系统的合理规划,可以达到改善城市环境的目的。因此,在城市建设和改造过程中,如何对绿地系统进行合理规划,使绿地系统产生最大的效益,实现人们生活与环境的和谐,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1 概念解析 1.1城市绿地

国内外主题公园发展历程策略分析详解

国内外主题公园发展历程策略分析 全球主题公园在近20年经历了快速发展:据统计至1990年,全球大型主题公园达到225家,年游客量约3亿,营业收入达到约80亿美元。到2005年,全球主题公园的数量、游客量和收入分别增加了约50%、80%和100%。 一、主题公园概述 主题公园是一种以游乐为目标的拟态环境塑造,从游乐园演变而来。17世纪初,欧洲兴起了以绿地、广场、花园与设施组合再配以背景音乐、表演和展览活动的娱乐花园,被视为游乐园的雏形。 现代的主题公园是一种以游乐为目标的模拟景观的呈现,它的最大特点是赋予游乐形式以某种主题,围绕既定主题来营造游乐的内容与形式。园内所有的建筑色彩、造型、植被、游乐项目等都为主题服务,共同构成游客容易辨认的特质和游园的线索。 传统旅游产品给旅游者带来的是常规的游览观光以及休闲度假的感受和体验,而主题公园作为一种新兴旅游形式带给游客的则是新颖、全方位、综合性的休闲娱乐感受和全新的生活体验。人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找到了开心、刺激、惊险、奇特的感觉,这是传统的旅游产品服务形式无法比拟的。 二、主题公园是公众娱乐需求和文化需求的产物 主题公园是近60年由游乐公园发展出的新概念,而1955年建立的迪士尼乐园则标志着主题公园的诞生。游乐公园发展已有500年历史,整体发展分为4个阶段:(1)1583年–1850年,起源:人们对公众娱乐、社交诚、公共教育的需求; (2)1850年–1920年,黄金年代:工业技术发展带来交通便捷和骑乘系统的创新,经济发展带来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增多; (3)1930年–1950年,衰退期:人口由城市向乡村转移,电视机出现成为新娱乐需求; (4)1950年–现在:同时实现文化需求和娱乐需求,是文化创新、技术创新、需求升级的结果。 从游乐公园到主题公园的历史来看,游乐公园的发展主要来自于公众对娱乐的需求。而公众的娱乐需求来自于3个方面: (1)良好的城市环境和公共交通建设:吸引外来人口; (2)居民多余可支配收入:带来消费意愿; (3)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带来设备和技术创新。对于主题公园来说,其发展还多了一个公众对文化的需求。

深圳发展历程

深圳发展历程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自选你所了解或感兴趣的城市,分析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动力,城市化的现状及城市的职能、空间体系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 深圳市,又称为“鹏城”,位于中国南方珠江三角洲东岸,处于广东省沿海,南邻香港的新界、北接东莞、东部和惠州隔着大亚湾、西部和珠海澳门隔着珠江口。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经国务院批准于1980年8月26日正式设立。经过29年的建设和发展,深圳由一个昔日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新兴现代化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 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深圳特区。深圳具有特区和开放区的区域倾斜政策,是我国大陆对外开放程度最高,市场经济休制相对最发育的城市,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也最为密切。因优惠政策及良好的城市环境吸引,深圳聚集了全国各地来的相当数量的人才群体。深圳属移民城市,居民的素质较高,观念开放,对外来文化的吸纳能力较强,城市国际化的软环境条件在我国大陆名列前茅。 深圳与香港山水相连。在短短的30年里,深圳从一个南疆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深圳是中国口岸最多和惟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主要门户之一,有着强劲的经济支撑与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深圳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列内地城市第一。至今。深圳已经建设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商贸中心、运输中心及旅游胜地,将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 旧时的深圳 深圳老城改造 罗湖第一楼“友谊商场”1982建成虽然只有七层高,但已是当时深圳的最高记录。 蛇口村貌(1983年) 东湖地段原貌(1984年) 深圳第一座高楼——电子大厦(1983年) 1984年的西丽

现代城市公园的起源和历史(DOC)

现代城市公园的起源和历史 专题提纲 现代城市公园的起源和历史 (1) 一、城市公园简介 (1) 二、城市公园的起源 (1) 三、城市公园的历史演变 (2) 四、西方城市公园历史 (2) 五、国内城市公园的历史 (4) 六、城市公园发展历史区域案例——杭州 (7) 一、城市公园简介 1.城市公园的概念 城市公园是指向公众提供浏览、休憩、娱乐的城市公共绿地,为公益性城市基础设施,包括综合性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儿童乐园、居住区游园等,城市公园的景观面貌标志着一座城市的整体文化修养和精神文明水平高低。 公园的设计理念不是简单的“园和林的混合物”,而是以植物造景为主体、体现以人为本、充满文化艺术气息的境地。公园造景的设计,无论在命名、楹联、摆设等都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公园景观的内容。同时设计还需要空间和内容上的相互照应、调整,并使之协调互补发展,提高庭园总体的造园艺术,也使庭园更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 2.城市公园的景观特征和设计趋势 1)城市公园的景观特征 以树木、草地、花卉为主,兼以人工构筑物的景观。由动物、植物、水体、园路等组成,偏重人与自然的交流。为人们提供优质的户外(绿化)活动空间。 2)城市公园的设计趋势 从静态走向动态 从平面水平走向空间立体功能日趋综合风格更趋多样性 案例:巴黎拉维莱特公园 二、城市公园的起源 从古埃及园林出现至今,世界造园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但以城市公园的形式出现,却只是近一二百年的事情。17世纪中叶,首先在英国、继而在法国和全欧洲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武装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起土地贵族与大资产阶级联盟的君主立宪政权,宣告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诞生。在“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下,新兴的资产阶级没收了封建领主及皇室的财产,把大大小小的宫苑和私园向公众开放,统称为“公园”。这些园林具备城市公园的雏形,为19世纪欧洲各大城市公园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

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 园林城市是在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城市发展,适应城市需要,顺应当代人的需要,以整个城市辖区为载体,以实现整个城市辖区的园林化和建设国家园林城市为目的的一种新型园林。它的总目标是“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它的 一个突出特点是城中有乡,郊区有镇,城镇有森林,林中有城镇,总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透,共同提高。 1、保护生态与环境的要求 经过工业化、城市化急速的发展,人们猛回首,惊觉我们的环境已经变的如此恶劣,生态失去平衡,大自然饱受蹂躏,空气、水、土壤遭受污染,动植物灭绝,森林消失,水土流失,沙漠化,温室效应等使人类生活品质下降,各种“城市病”随之而起威胁人的健康。这些促使人类觉悟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我们必须从工业化的黑色道路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转折。建设园林城市可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维护生物多样性。 2、发展民族文化特色的要求 由于信息传播和网络化的发展,造成了文化国际化倾向的加剧。城市和建筑的标准化和商品化,使建筑和城市特色逐步消失,城市面貌千篇一律,文脉难以继承,这是一种文化的失落。文化是衡量经济和技术进步的真正尺度,只有文化的发展,才能进一步带动经济的发

展和社会的进步。在科技和经济国际化的时代,更加要求文化的民族化,地方化和多样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全球的。园林由于更贴近人的生活,承载着大量历史文化的积淀,反映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建造园林所用材料,如植物、山石等更具有地方特色,因而更有利于产生具有民族化、地方化的效果。中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特点,在发展过程中又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地方流派和民族风格,对东亚国家和欧洲的园林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这些传统特色要很好地继承和发扬。随着时代的前进,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符合现代人生活需要,又具有民族的、地方的文化特色的园林,是时代对园林工作者的呼唤。 3、城市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又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据联合国1995年统计:全世界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 48.1%,我国1998 年城镇人口约占30%,据预测,到2030 年我国城镇人口可达60%。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将会使小城市增多,大城市扩大。城市是人口大量聚居的地方,城市生态环境的好坏,对市民的身心健康影响至深。因此,园林城市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要. 4、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 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1.3亿,占总人口的10%;等到2020年,这个比率将达到16%,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目前我国已有1/4 的省市率先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山东等经济较发达地区。老龄化社会将带来一系列

深圳发展历程

自选你所了解或感兴趣的城市,分析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动力,城市化的现状及城市的职能、空间体系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 深圳市,又称为“鹏城”,位于中国南方珠江三角洲东岸,处于广东省沿海,南邻香港的新界、北接东莞、东部和惠州隔着大亚湾、西部和珠海澳门隔着珠江口。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经国务院批准于1980年8月26日正式设立。经过29年的建设和发展,深圳由一个昔日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新兴现代化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 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深圳特区。深圳具有特区和开放区的区域倾斜政策,是我国大陆对外开放程度最高,市场经济休制相对最发育的城市,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也最为密切。因优惠政策及良好的城市环境吸引,深圳聚集了全国各地来的相当数量的人才群体。深圳属移民城市,居民的素质较高,观念开放,对外来文化的吸纳能力较强,城市国际化的软环境条件在我国大陆名列前茅。 深圳与香港山水相连。在短短的30年里,深圳从一个南疆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深圳是中国口岸最多和惟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主要门户之一,有着强劲的经济支撑与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深圳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列内地城市第一。至今。深圳已经建设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商贸中心、运输中心及旅游胜地,将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 旧时的深圳 深圳老城改造 罗湖第一楼“友谊商场”1982建成虽然只有七层高,但已是当时深圳的最高记录。 蛇口村貌(1983年) 东湖地段原貌(1984年) 深圳第一座高楼——电子大厦(1983年) 1984年的西丽 上步建设大规模铺开(1985)画面左下角为原蔡屋围,图中央三座高层是红岭大厦,深圳大剧院正在建设中,晶都酒店尚在平整地基,而荔枝公园仍是一片黄土。 1985年的笋岗路 1988年的翠园住宅区 深圳体育馆落成93年 94年7月,广深高速公路全线试通车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发展历程..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发展历程 [ 来源 ] 《蓝天园林》第1期总第40期[ 作者 ]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景奇胡云 摘要:在国内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以及近年来涌现的绿地系统规划新思想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就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出了基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新思想,这对中国城市环境与区域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的最后对未来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规划思想;理论与方法;历程 Abstract:I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cities green system plan research foundation, to the city green system plan concept, the development course, the existence question as well as the recent years emerged green the system to plan the new thought to carry on the induction summary. Meanwhile proposed on our country city green system plan based on the landscape ecology security pattern new thought, this is safe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the China urban environment and the region

公园发展历程修订稿

公园发展历程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现代园林—公园的形成与发展 由于历史的悠久,我国也就被列为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并在国际上享有盛名。从有关记载,我国的古典园林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经营,只不过是作为历代帝王、贵族等少数统治阶级享乐的场所。 如在奴隶社会的周代,就有周文王的“灵囿”,方七十里,养百兽鱼鸟,供帝王游牧取乐。到了封建社会的秦代,在公元前218年于咸阳渭水之南兴建了“上林宛”,周围三百里,有离宫七十所,“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苑中有涌泉,有怒瀑,还有种类繁多的动植物。 到了汉代,“上林苑”相续扩大,分区豢养动物,栽培它地的名果奇树达三千余种,其规模和内容都相当可观。三国时,魏文帝“以五色石起景阳山于芳林苑,树松竹草木,捕禽兽以充其中”。吴国的孙皓在南京“大开苑囿,起土山楼观,功役之费以亿万计”。晋武帝司马炎重修“香林苑”,并改名“华林苑”。到南朝,梁武帝又重修齐高帝的“芳林苑”,“植嘉树珍果,穷极雕丽”。北朝在盛乐(今蒙古和林格尔县)建“鹿苑”,引附近武川之水注入苑内、广几十里。 到了隋代,隋炀帝杨广在洛阳以西建造“西苑”,周围二百里,其规模虽然没有“上林苑”大,但内容却有过之而不及。苑内造海,周十余里,海中有三座神山,高百余尺,殿堂楼观极多,山水之胜,动植物之多,都是极尽豪华。

到了唐代,在西安建有宫苑结合的“西内”、“东内”、“芙蓉苑”及骊山的“华清宫”,面积虽不算大,但苑的内容和造园的意境却有了新的发展。在宋代有着名的“寿山艮岳”,周围十余里。元代建“万岁山”,明朝建”西苑”,清代更有占地八千四百多亩的热河避暑山庄,以及世界文化史上着名奇迹“圆明园”等。 唐宋在以往造园艺术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创了我国园林艺术的一代新风,达到了新的境界。它效法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为我国明清园林艺术的发展,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明清(1368~1644~191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至清朝特别是乾隆、慈禧挥金如土、奢侈豪华,大造离宫别馆。在风格上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的水山宫苑和山水建筑宫苑的特点,同时进一步有所发展。这一时期特别是在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由于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而使我国的古典园林艺术在世界园林艺术中独树一格,自成一体。 在世界各个历史文化交流的阶段中,我国“人工为之,宛自天开”的自然式园林艺术,自唐朝已传入朝鲜、日本。特别是在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把杭州西湖的园林艺术称誉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从而使杭州西湖的园林艺术名扬海外。至今,它更成了五大州的朋友们想往的游览胜地。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发展历程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发展历程 20世纪是地球环境急剧恶化的世纪,我们居住的地球,正在经受绿色空间不断消失的危害。而人类要设法走出目前所面临的严重生态危机,就必须重建地球上已经被破坏的生态基础,由征服、掠夺自然转为保护、建设自然,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共生关系。其中,有着“城市绿肺”美称的城市绿地便担当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绿地系统的合理规划,可以达到改善城市环境的目的。因此,在城市建设和改造过程中,如何对绿地系统进行合理规划,使绿地系统产生最大的效益,实现人们生活与环境的和谐,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一:概念解析1、城市绿地 “绿地”(Green Space)一词,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释。近年来沿用较多的城市绿地概念是: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覆有人工(或自然)植被的用地,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城市绿地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个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另一个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之外,对于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我国在2002年由建设部批准公布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建标[2002]135号),将城市绿地分为5 大

类,13中类,11小类。按大类分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规划,是对城市总规的深化和细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市园林行政主管部门共同负责编制,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规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跟以往相比,在建设部于2002年制定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增加了树种规划、古树名木保护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等内容。二:国内外绿地系统规划思想的发展历程1、国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思想的发展 国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思想主要经历了19世纪后半叶的公园运动及公园体系、20世纪初到五十年代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初期发展、20世纪60至70年代的引入生态思想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进入生态化运动时期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大致四个阶段。

深圳房地产业的发展研究报告

深圳房地产业的发展 □尤福永我国房地产业现状从发展历程上看,与20世纪20、30年代美国房地产业的状况基本相同,其共性表现主要是房地产市场的不稳定性,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起大落,房地产金融体制亦尚处在探索中的不完善阶段。尤其深圳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变化,在阶段上,同美国有特别相似之处。1993年底,深圳因“圈地运动”和“炒地皮过热”出现了商品房价格偏高、空置率上升,从而导致房地产市场迅速下滑,而且连续4年直至近期仍呈萎缩疲软之态势。无独有偶,美国1929年房地产市场因股市骤然下跌也曾出现过连续4年持续低迷濒临崩溃的形势,两地情况非常相似,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方面商品住房大量积压滞销,而另一方面缺房户无力购买的供求畸型现象。美国当时由于房地产业已开始走向衰落而严重地影响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状况促使美国联邦政府在这个时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并通过金融机构的重组和房地产金融体制的深化改革,才使美国房地产业于20世纪30年代

后期开始逐渐复苏,随之社会经济发展也开始逐步有所好转。 实践证明,房地产金融体制的改革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房地产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根本出路,而且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加速城市国际化建设,保障社会稳定和城市居民的安居乐业都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构建新型房地产金融体制的可行性 (一)房地产及房地产金融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现实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和深圳商品房空置依旧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全国6624万平方米,深圳328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的比率都在70%以上,这是不容回避的客观现实。坦率地讲,由于供过于求,商品房积压严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开发经营性贷款不能如期偿还,造成银行回笼资金困难,周期运转不畅,负担沉重。这种连锁式的不良反应,使得资源和资金得不到有效利用和合理使用,因而严重地阻碍了房地产业和房地产金融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究其原因,是我国现行的房地产金融体制还不够成熟,体系也不完善,甚至可以说存在着一些弊端,主要表现为购房贷款和经营性贷款的融资渠道或资金来源受房地产

城市绿地系统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进展 摘要:由于人们对于城市景观及城市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成为当前城市规划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规划工作由于观念转变及视角转移,也面临新的发展。本文介绍了城市当前城市绿地系统的定义,总结国内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现状,探讨了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城市绿地;绿地系统规划;发展趋势 Abstract:Because people to urban landscape and urban environment problem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in current urban planning work, planning work for conceptual change and focus at the same time, also facing a new development. City we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e definition of the current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summari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at home and abroad,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in China. Keywords:Urban green space;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Development tendency 1 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 对城市绿地系统的认识,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由于受前苏联援建项目的影响,每项工程都要做配套基础设施的规划,也就是工程所在地的城市规划。在城市的总体规划中也包含了该项工程所需的卫生防护绿地和为城市人口游憩服务的公共绿地[1]。作为最初的城市绿地系统,其主要思想是“从城市整体出发,发挥园林绿地卫生防护、文化休息、美化城市综合功能”,其后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一直强调“既照顾点,如公园、小游园等;也照顾线,如行道树、绿带、防护林等;更照顾面,如街坊小区庭院绿地,要点线面相结合。既重视城市内部的绿地,又要注意郊区的绿化,要内外结合。既要建设丰富多彩的大型公园,也要建设仅供附近居民休息散步的中小型公园绿地,要大中小相结合[2]。”可见,当时虽然没有直接指出“绿地系统”的概念,但城市绿化的建设思路已从城市整体出发,考虑到点线面相结合、内外结合、大中小相结合等问题。 城市绿地系统的定义是在2002年颁布的《园林基本术语标准》中明确规定的,定义指出:“城市绿地系统由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整体”该定义说明城市绿地系统是一个结构完整的系统,并承担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满足居民娱乐要求,组织城市景观,

城市公园的发展起源与本质

1.城市公园的起源和发展 世界造园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而公园真正出现不过是近一二百年的事。17世纪中叶,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武装推翻了封建土朝,建立起土地贵族与大资产阶级联盟的君主立宪政权,宣告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诞生。不久,法国也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继而革命的浪潮席卷了整个欧洲。在“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下,新兴的资产阶级没收了封建领主及土室的财产,把大大小小的宫苑和私园都向公众开放,并统称之为公园(Public Park)。 城市公园是指向公众提供浏览、休憩、娱乐的城市公共绿地,为公益性城市基础设施,包括综合性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儿童乐园、居住区游园等。城市公园的景观面貌标志着一座城市的整体文化修养和精神文明水平高低。 其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城市公共园林。近代美国奥姆斯特德设计的纽约曼哈顿中央公园可谓是城市公园发展的里程碑,它的成功建成与开放掀起了“城市公园运动”。公园运动带动了世界范围内大量城市公园的建设高潮,同时园林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流也开拓了一片现代崭新的公园新天地。 在我国,城市公园是通过外来文化打开国门的。1868年在上海建造的黄埔公园是最早的一个,其造园思想直接来源于欧洲的造园实践和理论,有大片的草地和占地极少的建筑。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对人民文化娱乐活动的关心和对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重视,全国各个城市扩建、改建、新建了大量的公园。(1)应对“城市病”的出现 英国城市发展的经验表明,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病”等问题开始蔓延。出现城市环境不佳,需要大规模公共空间建设。1844年英国市政当局提出“建立面向全体市民开放的公共园林的要求。工人集会要求“为保障市民的健康,为市民提供休息娱乐场所,交流感情而建设公园。城市公园系统具有提供活动空间、遏制城市蔓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多个功能。 (2)对生态、自然以及良好的人居环境的追求 从“英国公园运动”到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是人类不满于工业污染,对公共活动场所和宜人的城区环境的追求。 因此,城市公园的本质内涵应该是:没有围墙,使城市与公园融为一体,自然环境和人类现代生活相结合;阻止城市蔓延(从公共利益和使用的角度减少或削弱城市土地全盘为土地投机者所控制的局面)导致的自然环境破坏;避免沦为“商业性”设施(中央公园与迪斯尼乐园的严格区分)。概括来说,即: 1)生态性; 2)开放性、公共性、社会性。 (3)与城市化发展联系紧密 从发达国家已走过的历程看,一般来说,当城市化达到或超过50%时城市病最多且最严重,社会健康问题常常爆发于加速城市化阶段转变为城市化基本完成的阶段。如果说社会健康问题的激化是城市公园出现的直接原因,那么其根本原因是城市化速度过快导致的城市人居环境的恶化。在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前,全社会目标都已提高经济效益为主,忽视甚至牺牲生态与社会综合效益。 至2013年底,中国城市化率到53.73%。部分学者认为在今后的10年间,以城市公园为核心的城市绿地系统将会是中国城市建设的重点。 2.公园功能 (1)社会文化功能 ①休闲游憩的场所 城市公园是城市的起居空间,是城市居民的主要体闲游憩场所。其空间环境和相关设施

深圳发展史

深圳发展史 36年,只是历史长河的短暂一瞬,但对于深圳这座城市“36”却有着不一样的代表意义。 从一个边陲小镇变身为屹然矗立在祖国南方的新兴现代都会,深圳的高速成长和迈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 截至2014年,深圳每平方公里产出GDP、财政收入均居全国大城市首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均居全国领先水平。 从1979年中国实行对外政策开始,就意味着深圳这座中国南部的海滨城市的崛起。根据当年广东省向中央提出的一份报告,中国政府批准在广东和福建省设立四个经济特区。那么为什么深圳会成为作为经济特区发展的对象呢,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一下深圳相关资料。 地理位置: 深圳是中国南部海滨城市,毗邻香港。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东经113°46′至114°37′,北纬22°27′至22°52′。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南边深圳河与香港相联;北部与东莞、惠州两城市接壤。辽阔海域连接南海及太平洋。 城市简史: “深圳”地名始见史籍于1410年(明永乐八年),于清朝初年建墟。当地方言俗称田野间的水沟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泽密布,村落边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深圳又称鹏城。 经济特区定义: 经济特区是指在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内划出一定的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更为开放的政策,实行特殊的管理方法,实施优惠待遇,建立高效能的领导体制,提供良好的、安全的、可靠的贸易与投资环境,以吸引外商投资建厂,兴办各种经济事业,从而达到扩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扩大劳动就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繁荣本地和附近地区的经济,促进设区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 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 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提出的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的议案,由此经济特区在中国正式成立。1988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包括财政计划实行单列,并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随着深圳特区的发展壮大,原先的行政区已渐不适宜深圳市宝安区、龙岗区两个市辖区。两个新区于1993年1月正式挂牌办公。目前深圳下设福田、罗湖、南山、盐田和宝龙、龙岗六个区,其中宝安、龙岗两区位于特区外,其余四个区在特区内。 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1979—1985年的初创阶段、1986—1992年的快速发展阶段以及1993年以后的成熟阶段。 特区建立之初,百业待兴。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深圳,一开始就把法治建设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来抓。举例来说,1980年,深圳只有3名律师和一个法律顾问处。20多年前,深圳向全国招聘了100名法制干部。如今的深圳有律师事务所514家,执业律师8000多人,法治环境日臻完善。 特区改革发展,有破有立。早期打破传统体制藩篱,解放发展了生产力。而今,深圳更重破立并举,“立”字当先,率先打造“一流法治城市”便是“立”的重要内涵。在深圳,法

深圳发展历程

深圳城市发展历程 111001112 隆皓原深圳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富海在大讲堂谈“深圳城市规划30年”,全面回顾了深圳城市规划30年的进程和教训,强调以后必须控制好建设用地。 深圳市,位于中国南方珠江三角洲东岸,处于广东省沿海,南邻香港的新界、北接东莞、东部和惠州隔着大亚湾、西部和珠海澳门隔着珠江口。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经国务院批准于1980年8月26日正式设立。经过29年的建设和发展,深圳由一个昔日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新兴现代化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 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深圳特区。深圳具有特区和开放区的区域倾斜政策, 是我国大陆对外开放程度最高, 市场经济休制相对最发育的城市, 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也最为密切。因优惠政策及良好的城市环境吸引, 深圳聚集了全国各地来的相当数量的人才群体。深圳属移民城市, 居民的素质较高, 观念开放, 对外来文化的吸纳能力较强, 城市国际化的软环境条件在我国大陆名列前茅。 深圳与香港山水相连。在短短的30年里,深圳从一个南疆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深圳是中国口岸最多和惟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主要门户之一,有着强劲的经济支撑与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深圳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列内地城市第一。至今。深圳已经建设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商贸中心、运输中心及旅游胜地,将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 旧时的深圳

深圳老城改造 罗湖第一楼“友谊商场” 1982 建成虽然只有七层高,但已是当时深圳的最高记录。 蛇口村貌(1983年) 东湖地段原貌(1984年)

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做法报告

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做法报告 1现代化城市内涵 1.1现代化城市 为了给城市居民提供最佳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并根据城市居民的需求不断建设及改进,最终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居民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现代化的城市。 1.2核心——以人为本 现代化城市是由现代人创造的,城市的现代化是为了满足现代人的需要。 2城市现代化的特征 2.1规模适度 生产要素在空间的聚集产生了生产的外部性和知识外溢,促使生产效率提高,并且城市拥有的公共服务设施、便利的交通设施和资源、资本和劳动力方面的优势,使得厂商为追逐利润最大化而在城市或城市周边布局,使得集聚过程得以持续。聚集的同时也带来拥挤,包括通勤时间增加、地租上升、公共产品投入成本等。研究表明,城市的收益以城市产出或人均收入测度) 与城市规模呈现倒U 型关系。当城市运行在小于最佳规模时,扩大规模将提高城市效率; 当运行在大于最佳规模时,将会为规模不经济支付成本,从而导致城市效率下降。因此,现代化的城镇体系中的城市应该有适度的规模,以期达到城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城市的最优规模是由城市的专业分工所在的行业的生产函数决定的,而城市分工是与其在整个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密切相关的。此外,城市所在的区位决定了其获得资源的运输成本和市场规模,也决定了其扩大规模的成本和城市的最优规模。现代化城市应该在聚集的规模经济和因此带来的负外部性的张力间取得平衡,既充分发挥聚集带来的规模效应、知识溢出带来的高效率和持续创新,又避免过度聚集带来的拥塞。 2.2空间结构合理 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首先应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的聚集功能并同时降低聚集带来的拥塞为目标,这就要求城市居民的总出行时间最短。一方面,出行起点如居住用地、出行终点如商业和行政用地应尽量靠近大型公共交通设施; 另一方面,为了使土地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城市应采取高密发展策略,容积率从城市中心向城市边缘递减,降低城市用地消耗的同时也减少居民的总出行时间[20]。从用地空间布局上讲,合理的空间结构应该是适当的混合和隔离。商业、居住、办公和城市绿地等用地类型恰当地混合,能够提高居民生活的舒适度并减少出行开支。具有负外部性的用地,如带来噪音或者环境污染的用地类型应与居住、商业、教育等用地类型严格隔离,尽可能减少或消除不利影响。从空间尺度上说,应该以人为本,避免“为汽车修建城市”。这就要求在居住、商业用地内以小街坊、窄街道为主,提高居民生活的舒适度。 2.3城市产业高级化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大城市中占主导地位的产业不再是制造业,而是服务业。以纽约曼哈顿各行业雇员占总劳动人口的百分比为例,仅1. 8% 的雇员在制造业,金融服务业雇员占12%,保险业占25%,商业服务业占7.5%,广告业占15%,其他雇员分布在公司总部和金融总部。日本东京、英国伦敦、法国巴黎的情况也是如此。实践表明,大城市由于拥有多样化的经济基础,它们在现代化的城镇体系中扮演的是高层次定制服务的提供者、创新的孵化器和商品的分销者的角色[19 -22]。产品周期理论表明,当生产技术标准化之后,这种商品的生产将被分散到城市规模较小的城市[12,22]。在实践中,制造业往往郊区化或者被离心力推向地租更便宜、劳动力成本更低廉的中小城市。在过去的十年中,日本、韩国、哥伦比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制造业都出现了郊区化的趋势。因此,从理论和实践证据来

新时期城市更新发展趋势与实践思考

新时期城市更新发展趋势与实践思考 摘要:城市更新概念早在1958年已有权威界定,它经历了半个世纪以上的发展,函盖的多个发展历程,不断融合了新时代的特征。而在我国城市建设也经历着由“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变的过程,以人为本、社区层面、文化导向、环境提 升是新时期城市更新的四大导向及重要手段。 关键词:城市更新;连片改造;有机更新 一、城市更新的新时代特征 当时我国城市发展逐渐由“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变,我国城镇化率自 1978年至2013年从17.9%提升到53.7%,广东省城镇化率从16.9%提高到67.7%。2014年珠三角地区建设用地规模已超过8500平方公里,特别是深圳和东莞的国 土开发强度已逼近50%。广州、深圳、上海等城市已尝试将城市更新作为城市发 展的重要目标。广州成立了国内首个以城市更新为主要职责的政府职能部门“城市更新局”、深圳市在城市更新中已探索了多年并形成“深圳模式”。 新时期,城市更新更加强调渐进小规模再开发、利益共享、文化性、可持续 发展。城市更新的核心是处理分散产权与整体开发的矛盾,政府/官员、开发商、居民、公众、环境等多元利益主体利益冲突,并通过利益调整达到整治、开发与 保护的综合目标。 二、广州城市更新政策探索 2015年2月广州市正式设立国内首个城市更新局,将原有的“三旧”改造办公 室职能纳入,同时“三旧”(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规划及实施工作全面 升级为城市更新规划及实施工作。 回顾2010年前,广州主要是通过城市美化运动、危破旧房改造及退二进三等进行局部的、政府行为为主的城市更新。随着“东进西联、北优南拓中调”的战略 提出,城市更新正式上升为广州城市战略。2010年后,省市三旧政策及相关配套 政策陆续出台,广州城市更新逐渐由战略向政策转变,如《关于推进“三旧”改造 工作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粤府办〔2009〕122号)、《关于加强市“三旧”改造专项资金管理的意见》(穗旧改联字〔2010〕9号)。但此阶段的城市更新(“三旧”改造)存在整体与局部不协调、利益分配不均衡、以增量性拆建为主等 问题。2015年广州城市更新踏出了历史性一步,城市更新局正式成立,《广州城 市更新办法》(即“1+3”政策)、《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提升城市更新水平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实施意见》、《广州市旧村庄全面改造成本核算办法》等一系列政 策出台,更明晰了各主体职责,同时从政策创新的角度落实政府主导、利益共享、放管结合及市场导向等有机更新目的。 三、南沙合成工业区的城市更新实践与思考 3.1背景与概况 合成工业区位于蕉门河中心区中区,是进入蕉门河中心区的东部门户。地块 西邻蕉门河中心区自贸区区块,东接黄山鲁森林公园,区位条件优越,改造条件 日趋成熟。目前,该地区产权情况复杂,多为工业厂房、宿舍及城中村,功能单一,产业老化,已不适应新的地区定位和发展要求。 3.2改造模式与实施计划 由于合成工业片处于蕉门河中心区非核心功能区位,自主改造对蕉门河中心

公园发展历程.

现代园林—公园的形成与发展 由于历史的悠久,我国也就被列为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并在国际上享有盛名。从有关记载,我国的古典园林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经营,只不过是作为历代帝王、贵族等少数统治阶级享乐的场所。 如在奴隶社会的周代,就有周文王的“灵囿”,方七十里,养百兽鱼鸟,供帝王游牧取乐。到了封建社会的秦代,在公元前218年于咸阳渭水之南兴建了“上林宛”,周围三百里,有离宫七十所,“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苑中有涌泉,有怒瀑,还有种类繁多的动植物。 到了汉代,“上林苑”相续扩大,分区豢养动物,栽培它地的名果奇树达三千余种,其规模和内容都相当可观。三国时,魏文帝“以五色石起景阳山于芳林苑,树松竹草木,捕禽兽以充其中”。吴国的孙皓在南京“大开苑囿,起土山楼观,功役之费以亿万计”。晋武帝司马炎重修“香林苑”,并改名“华林苑”。到南朝,梁武帝又重修齐高帝的“芳林苑”,“植嘉树珍果,穷极雕丽”。北朝在盛乐(今蒙古和林格尔县)建“鹿苑”,引附近武川之水注入苑内、广几十里。 到了隋代,隋炀帝杨广在洛阳以西建造“西苑”,周围二百里,其规模虽然没有“上林苑”大,但内容却有过之而不及。苑内造海,周十余里,海中有三座神山,高百余尺,殿堂楼观极多,山水之胜,动植物之多,都是极尽豪华。 到了唐代,在西安建有宫苑结合的“西内”、“东内”、“芙蓉苑”及骊山的“华清宫”,面积虽不算大,但苑的内容和造园的意境却有了新的发展。在宋代有著名的“寿山艮岳”,周围十余里。元代建“万岁山”,明朝建”西苑”,清代更有占地八千四百多亩的热河避暑山庄,以及世界文化史上著名奇迹“圆明园”等。 唐宋在以往造园艺术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创了我国园林艺术的一代新风,达到了新的境界。它效法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为我国明清园林艺术的发展,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明清(1368~1644~191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至清朝特别是乾隆、慈禧挥金如土、奢侈豪华,大造离宫别馆。在风格上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的水山宫苑和山水建筑宫苑的特点,同时进一步有所发展。这一时期特别是在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由于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而使我国的古典园林艺术在世界园林艺术中独树一格,自成一体。 在世界各个历史文化交流的阶段中,我国“人工为之,宛自天开”的自然式园林艺术,自唐朝已传入朝鲜、日本。特别是在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把杭州西湖的园林艺术称誉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从而使杭州西湖的园林艺术名扬海外。至今,它更成了五大州的朋友们想往的游览胜地。 在十八世纪,中国自然式园林由英国著名造园家威廉康伯介绍到英国,使当时的英国曾一度出现了“自然热”。1730年在伦敦郊外所建的植物园,后改为皇家植物园,除模仿中国的自然式布局外,还出现了中国式的宝塔和桥。从此以后,我国园林艺术那种顺应自然的设计手法,在欧洲广为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