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图形教学案例 (2)

认识图形教学案例 (2)
认识图形教学案例 (2)

《认识图形》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他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相关的物体和图形。

2、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操作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

提供活动机会,经历对物体的分类、观察、触摸和比较的过程,从而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识别,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初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

教学难点:能准确判断不同点几何图形。

教法:演示法、观察法。

学法:小组探讨。

教具准备:不同的立体图形实物、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景导课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礼物,猜猜看到底是什么呢?想不想知道,谁来揭开它?大家喜欢它吗?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机器人的到来。

二、分类感悟

师:小朋友们这么聪明,机器人很高兴!下面老师想请你们把桌面上的这些做机器人的玩具分分类。

1、学生小组活动。

2、汇报分类结果。

师:哪个组来告诉大家,你们组把玩具分成了几类,怎样分的?

生1:我们组按颜色分,分成了五类。

师:有道理!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2:我们组分成了两类,会滚的一类,不会滚的一类。

师:有同学可能没听明白,请拿上台给大家看看。

师:你们组很有办法,还有哪个组来汇报一下?

生3:我们组把长得像的放在一类,分成了四类。

师:你们说得很棒!也请拿上台给大家看看。现在大家和他们组一样,把长得像的放在一起,它们是好朋友,分成四类。

三、玩耍体验

师:下面我们分别认真地摸一摸、看一看、玩一玩,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这些好朋友长得是什么样,摸起来有什么感觉。赶快行动吧!

学生小组活动。

每小组的学生拿着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摸摸、看看、玩玩、说说。老师参与小组活动和学生一起玩。

师:谁愿意上台来介绍你们组的好朋友。愿意介绍哪一种都可以,说一说它们长的什么样。其他的同学要仔细看、认真听。

生:这是我的好朋友球,它长得圆头圆脑的,摸起来圆乎乎的,没有平平的地方,它爱滚来滚去的。我很喜欢玩球。

师:你真会观察,让它滚给大家看看(在实物投影上滚一滚),请同学们从你带来的物体中,拿出这位同学的好朋友球。我们的下一个好朋友是谁呢?

生:我的好朋友有点圆,又有点长,直直的,上面和下面都是圆的,要它站它就站,要它滚它就滚,它站着不会滚,只有躺着才会滚。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让你的好朋友在台上表演一下好吗?(生在实物投影上演示。)

师:请同学们拿出他的好朋友。有没有同学知道这类好朋友的名字?(有的同学知道叫圆柱)你们还想介绍哪位好朋友?

生:我的好朋友它长长的,有的地方摸起来是平平的,有的地方摸起来有点扎手,有尖尖的角,它有六个面。

师:你能有顺序地数给大家看看吗?大家都来数数。

生:六个面摸起来是平平的,有的面大。有的面小。它很听话,它不会乱滚,我很喜欢它,我家里有很多东西跟它长得一样。

师:你真聪明!对你的好朋友非常了解,请同学们拿出他的好朋友。有谁知道它的名字吗?(有的同学知道它叫长方体)你们还有好朋友介绍给大家吗?

生:我的好朋友是方方正正的,也有六个面,六个面是一样大的,有的地方摸起来是平平的,有的地方有尖尖的角,有点扎手,它也不会滚。

师:你真了不起,请同学们拿出他的好朋友。有谁知道它的名字吗?(有同学知道叫正方体。)

生1:为什么球爱滚?

师:有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1:球没有平平的地方,所以爱滚。

生2:为什么圆柱站着不会滚,躺着才会滚?

生3:我知道,圆柱的上面和下面是平平的,所以能站稳,它的旁边是弯弯的所以会滚。

师:现在老师有个问题,球和圆柱都会滚,请大家把圆柱和球放在桌上滚一滚,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生:我发现球可以自由自在地滚,圆柱是直直地滚。(放实物投影上演示。) 师:再提一个问题,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六个面,但长方体是长长的,有些面大,有些面小,正方体是方方的,每个面都一样大。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会听、会看、还会问,很了不起!下面有四幅图,都是我们今天认识的物体,谁能说一说它们的名字。

四、应用拓展

说一说,我们身边的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圆柱和球?(先同桌说,再全班交流。)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不仅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而且还在校园里找到了很多我们今天学过的物体。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今天学过的物体用途很广泛,到处可见。小朋友们今天回家看看自己家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我们今天学过的物体,讲给你爸爸、妈妈听一听,好吗?

六、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七、课后小记:

“角的认识”教学案例

“角的认识”教学案例 教材简析: “角的认识”这部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角和直角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内容。角是几何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先通过图形观察,利用射线的概念给角下定义,说明角的各部分名称。然后通过实际操作,用运动的观点说明角的概念,使学生初步理解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明确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这也是重点所在。另外,学习这部分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七册16—17页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认识,角的认识。 教学要求: 1、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线段、射线、直线,知道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明确角的大小及直接比较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 3、培养学生关于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角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计算机硬、软件一套、三角板、活动角。 学具准备:三角板、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认识射线和直线 1、复习线段的特点 电脑显示:线段: 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线段,它的特点是什么?

2、认识射线 ⑴电脑显示:射线 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⑵把射线和线段比一比,它有什么特点? ⑶指导画射线 先点一点,再沿着尺一边画射线,这一点就是它的端点 让学生画一条射线 提问:射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指出: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是无限长的,所以不能量出它的长度,象手电筒、太阳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成是射线。 3、认识直线 ⑴电脑显示:直线 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 ⑵那么,直线有哪些特点呢? ⑶你会画直线吗?自己画一条。 提问:你是怎么画的?要不要点上点?为什么? ⑷提问:刚才,我们延长线段得到一条直线,从这个过程,你能看出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吗? 5、练习:下面哪些图形是线段?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直线?想想做做第1题

一下数学认识图形教学案例思维导图教案资料

《认识图形》教学案例思维导图 一,教学案例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年龄还小,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弱,构成了图形教学中的障碍。作为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充分运用生活中的实物、教具等直观模型,让孩子自己动手摸一摸,画一画,充分感知来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就有利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求新知的欲望。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6~18页。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体会“面在体上”。 (2)通过观察操作、合作和交流等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并能个识别这些图形。 (3)过程与方法:通过摸一摸、画一画、找一找,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化形象为抽象的能力。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能识别这些图形。【教学难点】体会“体”与“面”的关系,知道面来自于体。 【教学准备】 老师:多媒体课件,积木教具,牙膏盒一个,魔方一个,装三角形三明治的盒子(三棱柱形状)一个,水彩笔笔筒一个(圆柱形的),长方形卡片、正方形卡片、圆形卡片各一张学具,钉子板等 学生:一盒积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呈现主题图 老师:小朋友们,还记得上学期认识过的图形吗?我们认识过一些图形,在图形王国里各式各样的图形多着呢!想到图形王国去玩一玩吗? 今天我们就去图形王国参观一下,看看那里的小朋友在玩什么吧! 2、引导,揭题。

《认识角》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最新】

《认识角》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有: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如提问方式单一、内容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回答问题,或不能、不善于回答问题。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案例】某教师教学《认识角》为了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配合教师设计的“我们去旅游”的情景线索,出示了一系列与交通标志相关的实物:出口指示牌(长方形),转弯指示牌(三角形)和限速警示牌(圆形),手巾(正方形)等,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而圆形没有角)。 师:这些是什么?

生:交通标志 师: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1:有些是圆的,有些是方的 师:还有吗? 生2: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 师:什么不同? 生:转弯指示牌表示……, 限速警示牌表示……, 生2:我不同意….. 接着学生争论起来。 在这种“满堂问”的课堂里,教学气氛是活跃了,甚至显得有些热闹,但学生受益不多。我们老师总是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千方百计创设情景,再引出问题;在这些情景的渲染下,教师有意无意地会抛出一些无关的问题,并且认为完全尊重学生的所有问题

和兴趣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生1已经讲到要害时,教师的那句“还有吗?”,本是想让更多的学生来叙述,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不想教师的随意发问是画蛇添足。可见,教师的设问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随意发问,就不能发挥相应的价值和作用。教师的问要适可而止,把握好度,当学生偏离基本的思维方向的时候,教师来一点“武断”的纠正也是必要的。

一年级认识图形重难点解决教学案例

一年级认识图形重难点解决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认识图形》第一课时 2、内容简析: 认识图形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设计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能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观察与操作活动,初步学会辩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教学重点:辩认四种图形。 5、教学难点:体现“面”在“体”上 6、教学准备:师生交流学具:平面图形教具多媒体课件。 小组交流学具:立体图形,实物(剪刀、印泥、印章、彩笔、纸)若干。

自主探究导趣学具:门票每人一张。 导趣情境视频链接:《小小智慧》开场曲圆圈圈、《中国达人秀》哈工大仿人机器人舞。 二、教学理念: 本次教学活动以“师生互动,边学边交”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交流、合作方法为一体,注意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趣: 师:“今天,有一位小客人也想和我们一同学习。” 生:(学生们用好奇的目光在在教室里的寻找。) 师:课件出示机器人多多。(学生们一阵兴奋的欢呼“啊”、“哇”)师:“淘气的多多把老师带来的四种图形朋友藏在了自己的身上, (学生不怀好意的笑。) 师:你能帮忙找出来吗?学生积极地观察、与同伴交流、急着举手汇报。” 全班交流说一说: 生:“我找到了圆形,是多多的眼睛。”“圆形还有手。” 师:“你是说她的手……” 生(及时补充):“他的手是圆形。”

《认识图形》优秀教案#(精选.)

《认识图形》优秀教案 1.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能辨认和区别出这两种图形. 2.使学生初步建立起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渗透分类统计思想.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和名称,并能区别这两种图形.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大家鼓掌欢迎! 1、初步认识长方形. 师:这是图图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图形国是什么形状的?”谁来回答? 教师出示国旗图,问:国旗的面是什么形状的?举起数学课本、练习本问:数学课本、练习本的面是什么形状的?再拿出一张长方形彩纸,先横着放,问:这张彩纸是什么形状的,竖着放、斜着放呢? 学生举例. 小结:以上这些物品的面,不管大,还是小,它们的形状都可以用这样一个图形表示,问:这是什么图形? 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再数一数桌上的长方形纸有几

条边,用彩笔逐一勾出四条边. 师用一定长来量长方形的四条边,学生认真观察后,问:长方形四条边一样长吗?哪两条边一样长?哪两条边不一样长? 小结:长方形四条边不一样长,对着的两条边一样长.学生折纸,看看是不是对着的两条边一样长. 反馈练习:请说出几号图形是长方形. 2、初步认识正方形. 这是图图提出的第二个问题,谁来回答? 教师拿出一块手绢,问:这块手绢是什么形状的?再举起地板砖、正方形电光纸,问这些东西的面是什么形状的?斜着放呢? 学生举例. 小结:以上这些物品的面不论大或是小,它们的形状都可以画成这样一个图形“□”,这是什么形? 数一数正方形有几条边,四条边一样长吗?先量一量,再折折桌上的正方形纸比一比. 长方形和正方形比较:①长方形有几条边?正方形有几条边?②长方形四条边怎么样?正方形四条边怎么样?③长方形与正方形相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教师归纳:长方形有四边条,正方形也有四条边,这是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是长方形对着的两条边相等,正方

《倒数的认识》案例分析

《倒数的认识》案例分析 一、设计科学、合理的、富于思考性的问题,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本节课中,教师在关键处提出一些内容恰当,难易适度、并富于思考性的问题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了分层递进,逐步深入的设计方案。比如: 师:“……既然叫‘倒数’那肯定和什么有关?” 生:“数”。 师:“倒数,与数有关,还与导有关,大家有什么问题提出来么?” 生又问……,教师依次板书:是什么?什么样?怎么求?干什么?分层递进,逐步深入。这样有序的引导,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过程。 二、教师利用问题,将学生思路引向既定方向,由教学内容的灌输者转变成为了启发者。 在本节课中,教师不是把教学内容按部就班地搬进课堂,不管学生乐意听还是不乐意听,听得懂还是听不懂,独霸讲台,一讲到底,搞“一言堂”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搭桥铺路”激活学生思维。比如: 师:什么关系?请举例说明…… 师:你这么肯定,为什么?…… 师: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 师:哪种数的倒数最好求?那种数的倒数最难求?…… 师:为什么分数的倒数最好求?…… 等等问题,或启发学生思考,或提问、设问,或引导学生讨论、互问等,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他们发挥自己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真正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学习过程让学生参与,内容让学生总结,方法让学生归纳。引导学生动脑思考,边学习边训练,促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来。确实体现了启发式教学。 三、有效地组织学生展开合作、探究、讨论,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 在此案例中,我们能看到几处学生通过讨论获得结论的场景。比如: 生:1 的倒数是1 生:不对! 生:怎么不对? 生:不对!1 是带分数,我们应该把它化成假分数,也就是,然后分子分母调换位置是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 (篇一)教学案例: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00~101页。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1、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个聪明的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阿凡提卡通图像)谁认识他? 2、师简介阿凡提抽“生”“死”签的故事。(阿凡提是古时候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喜欢帮助老百姓。所以,大家很喜欢他。但古时候的国王和有钱的坏人都很怕他,一直想要害死他,就找个罪名把他关起来。当时,这个国家有个条例,处死罪犯时要让他抽“生”“死”签,如果抽到“生”签,就不用死。国王为了要阿凡提死,就把2个字都写成“死”,有人把这件事告诉阿凡提。第二天,当国王让阿凡提抽“生”“死”签时,他不慌不忙地把一个纸团吞下,大家很惊奇他为什么这样做,阿凡提说:“吞下去的签是我的,请打开剩下的签,如果是‘死’,那我的是‘生’。)阿凡提用他的智慧逃过了一劫。今天,他来到我们教室里,想看看同学们是否和他一样用智慧来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拿出一个箱子,放进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黄色的球。 师:阿凡提说:“我拿了一个球,你们猜会是什么颜色的?”(学生有的说是红色的,有的说是黄色的),学生上来试一试。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阿凡提告诉你们,他“拿的不是红色的球”,那你们知道他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吗?你怎么想的? 2.师:阿凡提夸你们说得很好,他想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请2个小朋友上来,一个拿数学书,一个拿语文书,把书藏在背后。) (1)XX同学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请大家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书?” (2)同桌交流。 (3)汇报。(要求有条理,说出推理方法) 3.师:阿凡提带来3张动物卡片。它们是:兔、狗、猫,准备送给3个小朋友。(出示P101页第3题,并帮3个小朋友取名字) (1)请学生读一读图中小朋友说的话,说说和刚才猜书游戏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说怎样想的。 (3)汇报(注意引导有条理的推理)

《认识图形》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认识图形》教学案例分析 《认识图形》教学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6~18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围一围等操作实践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初步感受到图形间的异同。 2.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3.让学生在经历探究图形特征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探究事物特征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游戏中梳理回顾 ①小朋友,你们喜欢搭积木吗?今天我们就来玩这个游戏。先请每组的小朋友商量一下,你们准备搭什么。 学生小组内商量后,教师提出要求:请小朋友边搭边注意观察这些积木的形状,有哪些我们是认识的? ②在学生活动后,指定几个学生拿出已经认识的积木,介绍它们的形状,相机也让其他学生找一找相同形状的积木。 [评析:一个简单的搭积木游戏,既让学生尝试并体验了本节课运用最多的学习形式——合作,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平常的游戏中也蕴含着数学知识,从而为后继的学习活动既作了情感上的铺垫,又作了认知上的准备。] 2.探索中合作感知 ①.引导认识长方形。 看一看、摸一摸。

讲述介绍:(教师依次指长方体的几个面)这是长方体的一个面,这是长方体的另一个面,这也是长方体的一个面,长方体上有好几个面。 布置操作:请你任意选择一个面,正对着自己,仔细看一看它的形状,再用手摸一摸。 画一画。 动一动脑筋,你能把这个面的样子在纸上画下来吗?想一想该怎么画呢?让我们来动手试一试吧。 比一比。 请小朋友把你画下来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互相看一看得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教师借助实物投影仪进一步展示学生画出的各种各样的长方形:再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有的是这样的,有的是这样的…… 揭示名称。 想像:让我们闭上眼睛把刚才看见的图形再想一想。 指出:像这样的图形虽然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横着,有的竖着,但我们都把它们叫做长方形。 找一找。 手中的长方体上还有哪些面的形状也是长方形的?找到后看一看、摸一摸。 [评析: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体验的深刻性。这一层次的教学就是试图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比一比、找一找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对长方形的直观认识体验。同时在揭示概念时,通过对学生自己画出的各种各样的长方形比较,也巧妙地丰富了概念的外延,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 ②自主认识正方形。 谈话启发方法。 刚才我们用了“先看一看长方体一个面的形状,再摸一摸,然后把它画下来”的方法认识了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1

认识图形 教学目的: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解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3.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1. 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教具、学具: 课件、小圆印章、三棱柱、圆柱、正方体、长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践、复习引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谁能在我们教室里找出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从桌面上拿出自己喜欢的物体,并说说它们的的形状。 3.摸一摸手中的物体,有什么感受?与同学交流想法。 4.引导学生说出有些物体的一面或几面是平平的,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认识图形 1.认识长方形 (1)让学生动手找出长方形的面(生可以用摸、描、印),认识长方形并出示图形。(电脑出示:从长方体中取下长方形。) (2)其余生也找找手中物体中的长方形的面,看一看,摸一摸。 2.能不能从其他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呢?(学生独立找、小组内找、与教师一起找)。 3.汇报交流,认识正方形、三角形、圆。(电脑演示) 4.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和过去认识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5.用自己的办法把图形从物体中“印”下。 三、联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出示教材中的交通标志图让学生辨认,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2.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呢?请同组的同学相互说说。 四、探索与实践 1.淘气和同学们一样也认识了这些图形,这是淘气利用今天认识的图形拼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电脑演示)你们能从这幅美丽的图画中找出今天学的这些图形吗? 2.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互相合作,利用老师给你们的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漂亮的图画,要尽量和淘气的不一样。 五、课内小结与课后延伸 1.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想今天认识的图形。 2.在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这些图形,同学们回到家后仔细观察家里的物体,看看能在哪些物体上找到这些图形,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爸爸、妈妈,好吗?

六年级数学《倒数的认识》评课稿

六年级数学《倒数的认识》评课稿 六年级数学《倒数的认识》评课稿 听了史老师执教的《倒数的认识》一课;收获颇多.总的认为这一课设计巧妙、思路清晰;流畅;重点突出;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充分发挥了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之中;运用所学知识推到出倒数.具体评议如下: 1.重视课的引入;创设情境.教师利用生活中的朋友和中国的文字;很形象地让学生对倒数有了直观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2.对教材内容理解透彻.教学过程思路清晰、流畅;环节设计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到位;教学设计严谨;语言简练;对教材理解全面、深刻.例如新课之前通过好朋友;在理解“互相”的同时;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学习倒数的概念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为学生整体感知倒数和求倒数做好充分的准备. 3.充分体现新理念;让学生充分感知、发现概念.知识的学习以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讨论为主要形式.教师充分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对概念的认识;从意义到求倒数的方法都是由学生来尝试、探索;效果非常好.对0和1有没有倒数的认识更是充分听取了学生的意见;从多角度进行了分析、验证. 如:让学生试着把每组的两个数相乘;发现规律;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了倒数的概念. 4.及时质疑点拨;做好归纳小结.在给出倒数的概念后;教师让学生认真读概念;概念中的重点内容;教师并用彩色的粉笔标出.概念给出后;教师立即询问学生“互为”是什么意思;并让学生及生活中的例子;以便更好的理解倒数这一概念.在探索分数的倒数、整数的倒数、带分数的倒数及小数的倒数时;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给予总结归纳;让学生的知识更加条理和系统.这样下来;便于学生做一些判断题. 5.教师注重及时对学生的表现作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做出正确回答时;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6.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重难点一目了然.强调了倒数的概念和求倒数的方法. 建议:

二年级数学教学案例《认识角》

二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认识角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让学生经历做角,比较角的大小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体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3、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 教学难点: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探索多种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小棒、两根硬纸条、圆形的手工纸、毛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故事导入 谈话:在数学王国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图形娃娃,他们整天在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可开心啦!其中就数“角”娃娃最调皮了,经常要和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这不,今天它就藏到了这些图形娃娃中,你能把它找出来吗?2、揭示课题 那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找“角”娃娃,并与“角”娃娃交朋友。(出示课题:认识角) 二、操作实践,自主建构 (一)、认识角 1、指角 谁来给大家指指找到的角。(教师示范指,不必强调。) 2、抽象角 把这些角从图形上移下来就成了数学上的角。(板书:3个不同的角) 3 、摸角 摸摸你找到的这些角,你有什么感觉? 4 、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1)指出:角尖尖的地方叫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角的边。(板书:顶点、边)跟读。 (2)指名指出另两个角的顶点与边。 (3)追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出示齐读) 5 、找角 我们的教室里也藏着一些角娃娃,你能找出来吗?(强调学生正确地指角。)6 、想想做做1(小黑板出示) 交流时说清为什么2、4不是角。进一步明确: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1、3让学生指出顶点与边。 7 、想想做做2(小黑板出示) 独立完成,集体校对。指前2个图形的角在哪儿。 8 、补充 提问: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三角形3个角……是几边形就有几个角。

倒数的认识教学案例

倒数的认识教学案例 2012.3.5 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倒数 二、教学目标:1、在计算、比较、观察中,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 2、 掌握找一个倒数的方法。 3、 体会自我发现,主动探究的乐趣,在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理解倒数的意义会找一个数的倒数 四、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个新的内容,想知道吗? 生:我知道是倒数 师:哦?你真知道啊?那老师问你:倒数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把分数分子和分母调换一下 师:举个例子看看 生:比如说23 倒数就是32 (板书:23 →32 ) 师:同学们都会找了吗?谁出一个数,大家找它的倒数,看谁最快。 生:(自由发言,老师板书):78 →87 8→ 18 95 →59 师:看来同学们都提前做了预习,这很好。看看这四组两个倒数之间你有什么发现呢? 生:⑴大于1的数倒数小于1, ⑵大数的倒数变小,小数的倒数变大 …… 师:你们发现了不少规律,但是,你们看到的都是些表面现象,再认真观察,还能发现什么? 生:哦,我发现这两个数相乘都等于1 师:是吗?我们都来看看,他的发现对不对? 生: 23 ×32 =1 78 ×87 =1 8×18 =1 95 ×59 =1 师:哦,原来倒数还有这个规律,你的发现太伟大了,真了不起掌声(鼓掌)既然倒数有这样的规律,那么我们判断两个数是不是互为倒数就可以怎么办? 生:看它们的乘积是不是1就行了。 师:对!这是个好办法,下面这些数你能说出它的倒数吗? 34 52 4 1 师:1的倒数还是1,那么0的倒数呢? 生:还是0 师:同意吗? 生:不是,0乘0不等于1 师:是啊!我们还可以这样想啊,1写成分数是11 ,分子和分母调换还是11 ,0行吗? 生:不行,不能做分母 师:所以0没有倒数,下面我们把书上练一练做一下 生:(学生板书) 师:找一个数的倒数你有什么办法? 生:如果是分数,就把分子和分母调换一下,如果不是分数先变成分数,然后调换分子和母。

认识图形优秀教案课程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和要求是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与球。所谓直观认识,是指学生通过观察 和简单操作,初步了解这些几何形体的形状,并把它们的整体形状保留在大脑的记忆里,作为以 后识别和辨认的参照;知道这些几何形体的名称,了解生活中有许多这些形状的物体,并能把看 到的实物与相应的几何形体联系起来,用几何形体的名称描述实物的形状。 设计理念: 《认识图形》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让学生感知两者之间的关系,进一 步了解立体图形各个表面的特征;再从众多不同的平面图形中分类,概括、抽象出不同的平面图 形的一般特征,并能辨认、拼组。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 习中进行互补、互学。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观察、滚、推、搭、转、摸等过程,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并能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含义。 2、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通过学习,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和学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学生经历观察、滚、推、搭、转、摸等过程,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并能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小朋友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你们喜欢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师出示多媒体,屏 幕上有粉笔盒、牙膏盒、皮鞋盒、足球、易拉罐、茶叶筒、积木块、乒乓球、魔方、接力棒、排球、皮球、三棱镜等实物)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学生自由说)它们的形状一样吗?(学生 抢着说) 【过程说明】学习素材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学生感到亲切,符合小学生爱玩玩具 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探索新知。 (一)、初步感知物体的形状。 1、分一分师:请小朋友们把桌子上形状相同的物品放在一块儿。(师不停地转着,指导小 组合作。) 【过程说明】渗透分类思想,初步感知物体的形状不同。

倒数的认识教学案例

——《圆的认识》教学案例 一、教学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并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例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来折圆纸片、同学之间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圆的一些特征。这样的组织教学,使整节课充满了“做数学”的过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展现。 现代信息技术是为教学服务的,其主要功能就是“提供学生学习背景,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本课例的教学设计还着力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能力。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时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年龄在11—12岁。他们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此时,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更应当关注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使他们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对于本节课教学的圆学生在生活中有大量的接触,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同时学生具备了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有较强的交流与表达的愿望,使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成为可能。 三、教学内容分析: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P55—58 页的内容。 本单元教材教学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和面积、轴对称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一些常见平面图形的认识,有关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以及在低年级直观认识圆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知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知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圆的认识》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是这一单元中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本课时的教学是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重要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很重要。 四、教学阐明: 1、知识与技能: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合作、探究、游戏等活动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发现圆的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体验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通过体验圆与人类生活的不解之缘,感受圆的美、生活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圆的相关概念,归纳圆的特征,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在本年段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创设一个自主性、研究性、协作性的教学环境,构建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协作学习。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今天我听了本校冯丽娥老师上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角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38——39页的内容。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引出角,并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的角。教材中不要求学生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实际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画角、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角的其它知识奠定了基础。 一、案例描述: 片段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1、复习引入: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一年级时学过了哪些图形? 生: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学生说,老师出示这些图形。) 师:圆形与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有什么区别? 生:圆形没有角。 师:对。那么今节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角”。 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2、出示主题图。 师:操场上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快找找吧! 生1:我发现老师手上拿的三角板上有角。 生2:我发现老爷爷剪草的剪刀上有角。 生3:我组发现操场上有角,足球门上也有角。 生4:小朋友们做操时伸开的双臂形成了角。 生5:我发现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之间也形成了角。 (学生在主题图中找角,学生说到一个,课件演示一个,师跟着复述一遍,并及时表扬。)师:小朋友一下子找到了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 3、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师:小朋友一下子找到了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把剪刀、吸管、水管放大,背景逐渐褪下去)那这些生活中的角在数学上该怎样表示呢?你们看,角就是这样儿的:(课件中

认识图形的教学案例

认识图形的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二册 P36 1、通过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并结合相关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摸一摸”、“描一描”等学习过程,体验“面在体上”、“面从体来”,感知“体、面”之间的关系。 2、经历“贴一贴”、“取取名”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及圆的特征,并通过认交通标牌、猜一猜等活动,让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辨认出这四种图形。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处处有用,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鉴于以上的目标定位,本课设计了“在活动中认识图形,在破案中运用图形”的总体思路。引入了学生喜闻乐见并感兴趣的卡通——“黑猫警长”,让学生经历了尝试、操作、探究和分析等过程,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心向,使学习数学成为每个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和追求。同时,学生经历从探索中发现,从发现中体验,从体验中发展的过程,感知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为此,主要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活动化的教学情境,采用活动化的教学方式。

2、注重评价的多元化,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他们的个性。 3、注重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北师大版的实验教材中,本课与传统教材的安排有所不同,传统教材先让学生认识平面图形,再认识立体图形。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更早更多接触的是物体,因此北师大版教材安排非常合理,刚好与传统教材相反:先让学生认识立体图形,再认识平面图形,符合现实生活规律。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幼儿园时期,他们已经玩过积木,画过平面图形,其实也已经接触了立体与平面图形。这样,在教学中就非常有必要让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面从体来”的思想。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应该结合具体、相关的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平面图形在生活中是非常多见且非常有用的。综上所述,本课的设计为:从平面到立体,再从立体到平面,即围绕“平面在生活中已经见到,它从哪里来?如何从立体实物中得到平面图形”展开。 1、学校。余杭区是浙江省的首批国家级课改实验区,经济发达,素有“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等美称,历史上曾出过沈括、章太炎、陆羽等名人。临平,位于杭州市区东郊,为杭州市副城,又是余杭区政府所在地,人口密集,交通发达,商业繁华,文化底蕴厚。而临平一小,位于临平街道中

认识图形公开课教案

认识图形 一、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初步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3、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感知其特点,正确辨别这几种图形。 难点: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体会“面由体来”。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柱、正方体、长方体、三棱柱等立体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白纸、彩笔、小棒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这里有大家熟悉的老朋友吗?(多生答。)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都是我们的老朋友。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出示三棱柱),知道他是什么形状的吗?(它叫三棱柱)。 (二)学习新课: 师:你可以帮我分一分类吗?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新朋友吧!介绍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 1、拼一拼 要求: (1)、用小棒拼一个你最喜欢的图形。 (2)、小组长确定顺序,在小组内轮流说一说:“我用几根小棒拼成了哪个图形” 2、师生共同小结图形的特点: 长方形: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边相等,长长方方的。 正方形:四条边相等,正正方方的。 三角形:三条边,三个角。 圆:圆圆的,没有角。 3、找一找,摸一摸。 (1)、请从立体图形中找到这些新朋友,并用手摸一摸,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2)、小组长确定顺序,在小组内轮流说一说: “我在……找到了……,摸起来………………” 4、快速抢答:课件出示图案,学生判断是什么图形。 5、小结: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平面图形。 6、小组合作:把新朋友从立体图形请下来,描一描。(把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从立体图形描下来。) (1)、四人小组,由小组长分配任务,每人描一个图形,四个人的图形要不同哦!(2)、小组长确定顺序轮流说一说:“我从什么物品描出了一个什么平面图形” 7、你能从我们的身边找到这些图形吗?用“我发现……是什么图形”来说一说。(三)、巩固应用: 1、生活中的应用:这些交通标志的表面是什么形状的?(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9、智力大冲关: 第一关:(1)连一连。学生独立完成,并反馈,教师引导并总结。

六年级数学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能准确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二、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展示质疑,在探索活动中,培养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能力。 三、激情投入,挑战自我。 教学重点: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1和0倒数的问题。 教学设计: 离上课还有一点时间,咱们先聊一会吧。同学们,我给你们代数学课多长时间了?(一年)一年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我觉得我们之间已经互相成为了朋友,你有这种感觉吗?该怎样表述我们之间的朋友关系呢?(你是我的朋友,我是你的朋友,互相应该是双方面的。) 就先聊到这儿吧?好,上课!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数学课之前,老师想考你一个语文知识,怎么样?(出示“杏”和“呆”)看到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上下两部分调换了位置,变成了另一个字 师:对了,把其中任一个字上下两部分倒过来,就变成了另一个字,这个现象很有趣很奇妙吧!

师小结:这种奇妙有趣的现象不仅出现在语文中,其实在数学中也存在着,想了解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揭秘这种现象,好吧? 二、合作探究: (一)揭示倒数的意义 1.(出示例题课件)请看大屏幕,先计算,再观察这些算式,同桌互相说一说它们有什么规律?(学生自学,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 请同学们按照要求逐一完成,看谁是认真仔细的人,既能准确的计算,又能发现其中的秘密。 师:同学们,在以前我们看来非常简单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研究起来有如此大的发现,那么,像符合这种规律的两个数叫什么数呢?谁能给这种数取个名字?(生取名字) 师:那么根据刚才的计算结果与发现的规律你能说出什么叫倒数吗?(生答)师板书: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你认为哪些字或词比较重要?你是如何理解“互为”的?你能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吗?(生答) 师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倒数的意义,知道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而且倒数不能单独存在,是相互依存的。就像课前我们聊得话题,老师和你互相成为了好朋友,就是说“老师是你的朋友”,“你是老师的朋友”,我们俩是双方面的。 (二)小组探究求一个倒数的方法 1.出示例题2课件: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报告篇一

《角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思南县第二小学:赵彩霞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有: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如提问方式单一、内容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回答问题,或不能、不善于回答问题。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案例】某教师教学《认识角》为了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配合教师设计的“我们去旅游”的情景线索,出示了一系列与交通标志相关的实物:出示指示牌(长方形),转弯指示牌(三角形)和限速警示牌(圆形),手巾(正方形)等,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而圆形没有角)。 师:这些是什么? 生:交通标志 师: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1:有些是圆的,有些是方的 师:还有吗?

生2: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 师:什么不同? 生:转弯指示牌表示……, 限速警示牌表示……, 生2:我不同意….. 接着学生争论起来。 在这种“满堂问”的课堂里,教学气氛是活跃了,甚至显得有些热闹,但学生受益不多。我们老师总是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千方百计创设情景,再引出问题;在这些情景的渲染下,教师有意无意地会抛出一些无关的问题,并且认为完全尊重学生的所有问题和兴趣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生1已经讲到要害时,教师的那句“还有吗?”,本是想让更多的学生来叙述,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不想教师的随意发问是画蛇添足。可见,教师的设问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随意发问,就不能发挥相应的价值和作用。教师的问要适可而止,把握好度,当学生偏离基本的思维方向的时候,教师来一点“武断”的纠正也是必要的。

认识图形教学案例及反思

《认识图形》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材内容及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第一课时。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在生活中了解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是粗略知道,却不是系统的数学认识,是学生的生活基础。学生的知识基础,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经认识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课是将学生的已经知识联系起来,体会“面”在“体”上,对于学来说是认识上了一个层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会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这四种图形。 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教学反思:教师通过孩子们感兴趣的漂亮城堡来引入课题,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 【教学反思:通过已有的知识立体图形家族来引入平面图形。自然贴切,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课件出示:平面图形)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 教案 It was last revised on January 2, 2021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教学内容:课本P2~P3 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教材是在上个学期学生学习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编排在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单元教学目标 1、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 形,能正确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2、能直观地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平面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 系。 3、经历观察、比较、描画的过程,从中感受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 区别。 第一课时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 教学内容:课本P2~P3,P5 教材分析: 重点:重点: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难点:建立平面图形的观念 学情分析:学生在感知熟悉的物体时,首先注意的就是物体的形状。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学生对形状等外部特征鲜明的物体,总是表现出强烈的认知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多种解决问题方法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小组合作开放型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敢于创新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 复习立体图形。 2. 启发学生动手操作,用学具摞出“体”。 二、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1. 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观察书上第三、四幅例图,并仿照图用正方体、三棱柱体学具在纸上描出正方形、三角形。 问:(1)你刚才从书上第三、四幅图中学到了什么你是怎么做的(2)摸一摸描在纸上的正方形、三角形,感觉怎样 小组讨论:体与面的区别。 2.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哪几个新朋友(根据学生回答,在图形 板书名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图形(板书课题),这四个图形 都是平面图形。 三、多层练习、巩固提高 1. 想象印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