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哲学常识试题

高二哲学常识试题
高二哲学常识试题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恩格斯说:“人们在远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告诉我们()A.哲学是自发产生的B.人人都是哲学家

C.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D.哲学能够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

2.马克思说:“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这句话主要批判那些把哲学()

A.神秘化的倾向B.简单化的倾向

C.庸俗化的倾向D.体系化的倾向

3.达尔文的进化论否定了上帝创造物种的神创论,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目的论和物种不变论,不仅是生物学上的革命,还带来了哲学上的革命。这说明()

A.哲学为具体科学的发展提供指导

B.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神创论的荒谬性逐渐暴露出来

C.具体科学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D.具体科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下列关于哲学、世界观、具体知识之间联系的正确说法是()

A.哲学是世界观和具体知识的统一

B.哲学就是科学的世界观和具体知识

C.哲学决定世界观,世界观决定具体知识

D.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5.甲乙二人做生意均失败。甲认为,生意失败是天命所致,我应顺应天命,另谋其他出路;乙认为,事在人为,经验不足可以历练积累,遂重新创业。由此可见()

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②自发的世界观阻碍事业成功

③生活需要科学世界观的指导④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辩证法的关系问题B.世界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

7.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提出了一个箭射不到靶上的理论,即箭要射到靶上,必先经过路程的一半;然后又要经过剩下一半路程的一半,以此类推,箭永远有一半的路程要走,所以它永远也射不到靶上。此理论虽然荒谬,但几千年来却无人给出令人信服的解决方案。该理论主要揭示出()A.思维和存在之间具有同一性B.唯心主义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合理性

C.思维和存在之间具有矛盾性D.形而上学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合理性

8.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9.牛顿经典力学对近代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使近代唯物主义呈现出很大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下列哲学观点能够体现这种特征有()

①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②没有偶然性,一切都是必然的

③人体就是一架机器④万物都在运动,但只在概念中运动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②③

10.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一切外部的事物都不过是人们的一些主观感觉和印象。因此,人们在认识中只能和感觉发生关系,不能超出感觉之外。在感觉之外有什么东西,人们无法知道。我们之外的外部世界是否存在,也是不知道的。”休谟的上述观点属于()

①客观唯心主义②主观唯心主义③可知论④不可知论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11.哲学是一个厮杀的战场,每个哲学家在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总要批判前人的观点。推动哲学家不断批判前人的根本动力在于()

A.哲学家的批判精神B.前人对后人的启迪

C.实践提出的新问题D.自然科学的新进步

12.启蒙哲学引导和塑造了现代精神,开启了人类社会进入现代化的大门。经过几百年发展,现代性的弊端也充分暴露出来,后现代哲学应运而生,它全面反思和批判人类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弊端,并对启蒙哲学发起了猛烈攻击。这表明()

①哲学对社会弊端有批判功能②哲学可以引导和塑造时代精神

③时代的变化推动哲学的变化④哲学分歧皆是对社会斗争的反映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之所以不能把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关键在于其不能提出()

A.科学的自然观B.科学的社会观C.科学的历史观D.科学的实践观

14.恩格斯说:“以往的社会主义固然批判过现存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后果,但是它不能说明这个生产方式,因而也就不能对付这个生产方式;它只能简单地把它当作坏的东西抛弃掉。”可见,以往的社会主义没能实现()

A.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B.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C.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D.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15.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就要()

①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③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性④认同马克思的各种现成结论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根据题目要求作答,紧扣题意,适当分析。)

16.简述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7.辨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8.材料一“物质一般地就是一切以任何一种方式刺激我们感官的东西;我们归之于不同的物质的那种特性,是以不同的物质在我们身上造成的不同的印象或变化为基础的。”

霍尔巴赫《自然体系》材料二“任凭是全宇宙的重量,也动摇不了一个真正的无神论者,更不必说粉碎他了。”

拉美特利《人是机器》材料三“要知道,人民夺回自由,根据的就是那种曾经夺去人民自由的权利,所以,要么是人民有理由恢复自己的自由,要么就是过去人们并没有理由剥夺人民的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以上材料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哲学观点或政治观点?请说明这些思想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中“客观实在”是()A.万事万物的总和

B.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

C.从自然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D.从社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2.《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这一观点是()

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C.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

3.一个小偷,被别人抓住后为自己辩解说:“偷盗的我是刚才的我,现在的我已不是刚才的我。”他的观点()

A.属于辩证法,看到了运动的绝对性B.属于唯物论,看到了运动的客观性

C.属于诡辩论,否定了静止的相对性D.属于唯心论,夸大了意识的独立性

4.万有引力规律使得物体在脱离支撑以后会普遍下落,但人可以造出各种飞行器向上运动。这说明()

A.人们能自觉地创造条件,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方式

B.人们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或创造规律

C.改造规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D.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5.越南流行一句谚语:“顺水行舟一人易,逆水划船十人难。”下列的格言、警句体现了相同道理的有()

①不懂庄稼脾气,枉费一年力气②劈柴不识纹,累死劈柴人

③过了芒种,不可强种④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6.物质和意识的区别在于()

A.物质是运动的,意识是稳定的

B.物质是有形的,意识是无形的

C.物质是简单的,意识是复杂的

D.物质能够独立存在,意识不能独立存在

7.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从哲学上看,这一现象表明()A.不同的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相似的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D.人脑总是不能如实地反映外界事物

8.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B.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产物

C.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D.要发挥意识的能动性

9.老师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传统文化的小论文。在学生上交的作业中,有的讨论传统饮食,有的讨论传统服饰,有的研究古典诗歌,有的研究书法艺术。这表明()

A.意识有目的性B.意识有计划性

C.意识有主动创造性D.意识有自觉选择性

10.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解放思想是推动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解放思想的根本任务是要()

A.达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B.发挥意识能动认识世界的作用

C.摆脱各种束缚,获得自由D.发挥意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1.依据人物性别、年龄、身份、职业、性格和创作者对人物的褒贬不同,京剧的行当可以划分为生、旦、净、末、丑。每一行当都有不同的脸谱造型,这些脸谱是对社会生活中形形色色人物形象进行抽象概括后的艺术加工。用哲学的语言来说应该这样理解()

A.艺术源于艺术家的主观创造B.客观现实以艺术作为摹本

C.艺术是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D.客观现实是对艺术的再创造

哲学常识基本理论整理(完整版)

哲学常识基本理论整理 ㈠唯物论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有求实的精神,无论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实际。(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则方法论为:充分肯定意识的能动作用,用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从而能动的改造世界) 2、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是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而要把意识的能动作用变成现实,还必须通过人的时间活动。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用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3、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承担者。宇宙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宇宙中也没有离开物质的“纯粹”运动,万事万物都是处在这样或那样的运动之中。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静止的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绝对的动包含着暂时的、相对的静,相对的静又包含着永恒的、绝对的动。 5、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注:分析材料时,通常要用规律的客观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点进行分析) 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 6、规律具有客观性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是规律最重要的特点。 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只有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 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认识并利用规律,可以借助于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也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其变害为利。)

2021年高中哲学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一)

2021年高中哲学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一) 1.【题干】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 A.理论特征B.理论核心 C.理论品质D.理论前提 【答案】C 【解析】(1)C: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只有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是与时俱进。 (2)B: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是物质与意识。(3)A: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4)D: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前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2.【题干】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选项】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时间的关系问题 D.物质和空间的关系问题

【答案】A 【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3.【题干】客观实在性是 【选项】A.自然物质的个性 B.一切物质的共性 C.物质的具体形态 D.物质的存在形式 【答案】B 【解析】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体现了个别和一般、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辩证统一。 4.【题干】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选项】A.联系具有复杂多样性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答案】D 【解析】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两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 联系的观点和孤立观点; (2)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3)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观点。那么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第三点,因为只有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才能科学的说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坚持发展的观点才能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 5.【题干】“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等说法,都是要在实践中坚持 A.适度原则B.辩证否定观 C.实事求是D.科学发展观 【答案】A 【解析】“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等说法,都是要在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大全

1.物质意识辩证关系?答: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促进,错误阻碍. 2.一切从实际出发含义及重要意义?答:即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它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的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发点. 3.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答:基本问题即物质意识的关系问题,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又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4.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对青年学生的要求?答: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放在国情上.客观的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 5.联系的概念及普遍性表现?答:联系指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具有普遍性.(1)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2)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3)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6.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及方法论意义?答:区别: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有序合理).整体功能小于部分之和(无序欠佳)联系: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相互影响:整体影响部分,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7.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答: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8.静止的两种情况?答:一是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9.如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答:要把事物如实的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阶段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10.规律的含义?答: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11.规律客观性的表现: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高考哲学常识重点分析题(附答案)

2009年高考哲学常识重点分析题(附答案) 1.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孩子正在激烈争辩,觉得有趣,便问:“你们两个争个啥呀?”一小儿说:“我以为太阳早晚离地近,中午离地最远,可是他不同意。”另一小儿不服气:“明明是早晚离地远,中午离地近。”孔子觉得这个问题比较深奥,似乎不是孩子能发表意见的,于是颇感兴趣地说:“你们都说说自己的理由,我来给你们作个裁判。”一小儿说:”早上太阳升起的时候,大得像车顶盖一样,中午只有碗口大,黄昏时又大了起来,同样一个太阳,当然是离我们越远看着越小,离我们越近看着越大,所以太阳应该是早晚离地近,中午离地最远了。”孔子恍然:这小孩真聪明,能用这么简单的方法解释如此复杂的问题。另一小儿不服气:“不对不对,太阳才出来的时候并不太热,到中午就热得厉害,到黄昏又恢复了清凉,所以,太阳就象是一个火炉,离地越近就越热,离地越远就越凉,当然是早晚离地远,中午离地近啰。”孔子觉得也有道理,但两个人不可能都是正确的。 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两小儿的观点。 2.在十七世纪,牛顿曾坚信光是由很小的微粒组成的,这一学说得到了几何光学实验的证明。后来到了惠更斯菲涅耳时代,光的波动学说被光的干涉和衍射实验以及后来的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所证实,从而否定了牛顿的微粒说。二十世纪初,量子力学以其优美的数学形式和极其精确的实验再一次否定了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由微粒组成的,但这种微粒是具有波动性的,称之为光量子。显然量子力学所说的光量子是具有波动性的微粒,它与牛顿所假设的微粒有本质的区别。 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辨析这段文字。 3.以下是一则漫画: 请运用唯物史观的相关原理分析这则漫画。 4.阅读下列反映辩证法和形而上 材料1 有一户人家,养了一头母牛。这家主人因事要请客,准备挤些牛奶下来,供招待客人之用。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离请客还有一个月,如果预先把牛奶挤下来,积存多了,牛奶容易变质发酸,也不便于保藏,不如就利用牛肚皮暂时储藏一下,临到请客时一次挤出,到时牛奶既多又鲜,岂不妙哉?于是,主人就把母牛和那头小牛隔离开来,停止了挤奶。转眼间,请客的日子到了,客人们纷纷光临。主人把母牛从牛棚里牵出来派用场,却什么也挤不出来。 材料2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基本观点归纳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基本观点归纳 利川二中牟方利 唯物论 一、基本原理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一原理要求一方面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另一方面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主观主义。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3)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内容:自然是客观的,即自然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4、社会的客观性原理 内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客观性,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性;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方法论:人们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 5、规律是客观的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

高二文科数学竞赛试题及答案

高二文科数学竞赛试题2008.12.12 一、选择题(50分) 1、不等式 1 1112-≥-x x 的解集为( ) A .),1(+∞ B .),0[+∞ C .),1()1,0[+∞ D .),1(]0,1(+∞- 2、当x >1时,不等式a x x ≥-+ 1 1 恒成立,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A .(-∞,2] B .[2,+∞﹞ C .[3,+∞﹞ D .(-∞,3] 3、若直线10ax y +-=与直线4(3)40x a y +-+=平行,则实数a 的值等于( ) A .4 B .4或1- C .35 D .32 - 4、下列命题在空间中正确的个数是( ) ○ 1三点确定一个平面; ○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3两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有三个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A .0 B .1 C .2 D .3 5、曲线42 2 =+y x 与曲线))2,0[(sin 22cos 22πθθθ ∈? ??+=+-=参数y x 关于直线l 对称, 则直线l 的方程为( ) A .02=+-y x B .0=-y x C .02=-+y x D .2-=x y 6、椭圆19 2522 =+y x 上一点M 到焦点F 1的距离为2,N 是MF 1的中点,则|ON |等于( ) A .2 B .4 C .6 D .2 3 7、若双曲线192 2=-m y x 的渐近线l 方程为x y 3 5±=,则双曲线焦点F 到渐近线l 的距离为 ( ) A .2 B .14 C .5 D .25 8、已知A (1,0)-、B (1,0),以AB 为一腰作使∠DAB= 90直角梯形ABCD ,且3A D B C =,CD 中点的纵坐标为1.若椭圆以A 、B 为焦点且经过点D ,则此椭圆的方程为( ) A .22132x y += B .22134x y += C .22143x y += D .22 154 x y += 9、设圆222 (3)(5)x y r +++=上有且只有两个点到直线4320x y --=的距离等于1,则圆的半径r 的取值范围是( ) A .615r << B .4 5 r > C .4655r << D .1r > 10、设双曲线的左、右焦点为F 1,F 2,左、右顶点为M ,N ,若12PF F ?的顶点P 在双曲线上,则12PF F ?的内切圆在边F 1F 2上的切点是( )

哲学常识易错知识点

哲学常识(上) 257、人类从事的两项基本活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58、哲学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哲学。× 259、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60、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26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62、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63、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264、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 265、物质离不开意识,意识也离不开物质。× 266、物质和意识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 267、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错误的思想意识的区别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作出了反映。×268、从本质上看,宗教是鬼神观念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269、正确思想意识的科学预见性,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反映形式。√270、人的意识具有多样性、差异性、相对独立性。× 27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以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为前提的。√ 272、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273、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274、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275、人的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27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的评论也会不同。× 277、“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诗说明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人们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 278、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279、有的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280、意识对物质(认识对实践,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阻碍)作用。× 281、主观与客观相分离还是相统一,是错误路线与正确路线在认识上的根本区别。√282、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283、机会主义和主观主义都是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 284、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共同毛病是从狭隘的局部经验出发,主观认识脱离当时当地的实际。× 285、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最重要的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找出自己的前进道路。√ 286、我国当前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87、“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气者,理之依也”,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28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 28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290、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活动,291、必须以承认自然与社会的客观存在为前提。√ 29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 293、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94、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295、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哲学常识辨析题集锦

哲学常识辨析题集锦 一、辩证唯物论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1、背景:人类面对大自然,不甘于等待自然的恩赐,总想以自己有意识、有目的的生产劳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的需求,因此,有了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等发明。 辨题:人类认识自然就是为了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答案:(1)人类认识自然的目的是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正如材料中所说,人类总是想以自己有意识、有目的的生产劳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的需要。 (2)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思考着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尽力追求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即不断地改造主观世界。 (3)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也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二)影响意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因素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都有理。 答案:(1)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虽然结论不同,但又都是正确的。因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有道理的。 (2)人的认识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由于人们的利益立足点、阶级立场、世界观等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会不同,因此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 (3)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意识,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因此,主观符合客观就有理,主、客观相背离就无理,不能说大家都有理。 总之,人们能否正确地认识事物,从主观因素上讲,关键在于能否坚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 3、只要从实际出发,就能使主观符合客观。 答案:(1)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客观实际是多方面的,往往是许多事实的总和。如果从个别事实出发,从某一方面的事实出发,就不能使主观符合客观。 (3)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如果不能使自己的思想适应变化发展了的客观实际,也不能使主观符合客观。 (4)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只有从客观实际的整体出发,全面地看问题,使自己的思想不断适应变化发展了客观实际,才能使主观符合客观。否则,也不能算是真正从实际出发。4、背景:发扬求真务实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是加强政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办事情、作决策,都要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 辨题: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就是要不“唯书”,只“唯实”。 答案:(1)“求真务实”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题中所说的“唯实”就是坚持求真务实,办事情、作决策要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 (2)不“唯书”就是要求我们不从本本出发,不搞教条主义,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并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唯书”实质上是脱离实际,从书本的理论知识出发的思想和行为,是教条主义的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唯书”的态度和做法。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如果要求“唯实”,否定正确意识、科学理论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也是片面的、有害的。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四)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5、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因此,是否端正态度决定办事情成功与否。 答案:(1)物质决定意识,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首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端正态度,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3)上述观点强调了态度的重要性,但过分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若从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上回答问题,只要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二、唯物辩证法 (一)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6、“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寓言说明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答案:(1)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部分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部分的结构状况会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 (2)“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寓言说明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伤整体功能的发挥,整体功能就会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3)但是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4)仅仅因为“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存在,就认为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是片面的。(5)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7、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所以,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36、(1)一切事物都是一个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辩证 统一的关系。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 (2)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实际上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第二种情形是,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第三种情形是,整体的功能小于各个部分功

高二级哲学常识(上)最新期末复习测试题

高二级哲学常识(上)最新期末复习测试题 命题人:高银物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第一卷(7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一卷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用铅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2006年10月2日瑞典皇家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由于发现了控制遗传信息流动的基本机制干扰机制,美国人安德鲁〃菲尔和克雷格〃梅洛荣获200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据此回答1-2题1.历经长期的研究,RNA干扰终于被发现,这表明B A.人们能够穷尽对整个世界的认识B.世界上不存在不能被认识的事物 C.人的主观能动性制约着客观规律D.客观规律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2.美国科学家安德鲁·菲尔和克雷格·梅洛成功发现控制遗传信息流动的基本机制的前提是D A.是否承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B.能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人的意识是否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D.是否尊重客观规律 2006年10月8日—11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和谐社会,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必然会出现许多新事物、新思想、新做法。全会指出: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据此回答3—9题。 3、我国已具备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中央适时提出这一构想体现下列哲学原理A A.物质决定意识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 4、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我们应该A ①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③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分析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④具有创新精神,大胆探索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5、《决定》指出:“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这是因为D A.矛盾具有普遍性 B.矛盾具有特殊性 C.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6、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主要是A A.物质和意识辩证的统一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B.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C.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7、和谐社会并不意味着没有矛盾,而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

高中政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哲学常识》 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且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1、事物是普遍联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2、整体和部分关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全局高于局部、统帅局部。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定的条件下,关键性的部分对整个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方法论】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3、事物是发展变化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物质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着

高二上学期文科数学期末试题(含答案)

东联现代中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 试 文科数学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抛物线x y 162 =的焦点坐标为( ) A . )4,0(- B. )0,4( C. )4,0( D. )0,4(- 2.在ABC ?中,“3 π = A ”是“1 cos 2 A = ”的( )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直线经过椭圆的一个焦点和一个顶点,则该椭 圆的离心率为( ) A. B . C. D. 4、ABC ?中,角C B A ,,所对的边分别是c b a ,,,若A b c cos <,则ABC ?为 ( ) A 、等边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钝角三角形 5.函数f(x )=x-ln x 的递增区间为( ) A .(-∞,1) ?B.(0,1) C.(1,+∞) D.(0,+∞) 6. 已知函数()f x 的导函数()f x '的图象如图 所示,那么函数()f x 的图象最有可能的是( ) 220x y -+=22 221(0)x y a b a b +=>>55122552 3

7.设等比数列{}n a 的公比2q =,前n 项和为n S ,则 2 4 a S 的值为( ) (A )154 ? (B)152? ?(C)74 (D )72 8.已知实数x y ,满足2203x y x y y +≥?? -≤??≤≤? , ,,则2z x y =-的最小值是( ) (A)5 (B ) 52 (C)5- (D )52 - 9.已知12(1,0),(1,0)F F -是椭圆的两个焦点,过1F 的直线l 交椭圆于,M N 两点,若 2MF N ?的周长为8,则椭圆方程为( ) (A )13422=+y x (B )1342 2=+x y (C ) 1151622=+y x (D)115 162 2=+x y 10、探照灯反射镜的轴截面是抛物线)0(22>=x px y 的一部分,光源位于抛物线的焦点处,已知灯口圆的直径为60cm,灯深40cm ,则抛物线的焦点坐标为 ( ) A、??? ??0,245 B 、??? ??0,445 C 、??? ??0,845 D、?? ? ??0,1645 11、双曲线C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21,F F ,且2F 恰好为抛物线x y 42=的焦点,设双曲线C 与该抛物线的一个交点为A ,若21F AF ?是以1AF 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

高中政治 哲学常识 第一课第一节同步练习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第一课第一节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点哲学的确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下列观点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的上述感悟相一致的是( )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 解析:选D。回答引文题重在理解引文含义,李振声的观点体现出哲学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D正确。A错误,颠倒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B错误,哲学研究事物的共性,它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C错误,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2012·广东河源龙川中学第一次模拟)东方哲学研究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中国社会科学哲学所东方哲学研究室承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东方哲学史》最近完成并出版。该书共5卷,约250万字。我们之所以重视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是因为( ) 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理论 B.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C.哲学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前提 D.哲学社会科学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进方向 解析:选D。本题考查哲学的作用。A项错误,并非所有哲学都是科学的;B项错误,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C项错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D项符合要求。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 ) A.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物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 B.人们有意识地创造人工自然物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物的规律 C.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人造物可以脱离天然物而存在 D.人类通过实践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使其打上人的烙印 解析:选D。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故A错误。人们可以有意识地创造人工自然物,但必须根据事物本身固有的属性和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改变规律存在的条件,但并不能改变规律本身,故B、C错误。D的说法反映了人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创造出自然界许多原本不存在的东西,这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表现。4.(2011·高考江苏卷)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 )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解析:选D。荀子的话说明天地都有自己的运动规律,不以人的好恶而改变,因此D项入选。A项强调世界的本原,B项强调自然界的产生,都与荀子的话不一致。C项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5.下列选项中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 A.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B.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C.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解析:选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故应选D。A、B、C虽然也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客观性,但不能理解为是社会客观性的集中体

高二文科数学试卷

民开中学2012——2013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 数 学 试 卷(文科) 温馨提示:1.本场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2.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3.本试卷所有答案都要写到答题卷指定的位置,否则答题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 顶点在原点,且过点(4,4)-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 ) A.24y x =- B.2 4x y = C.24y x =-或24x y = D. 24y x =或2 4x y =- 2. 抛物线2y x =的焦点坐标是( ) A .()1,0 B .1,04?? ??? C .10,8? ? ??? D .10, 4?? ??? 3. 命题p :存在实数m ,使方程2 10x mx ++=有实数根,则“非p ”形式的命题是( ) A .存在实数m ,使得方程2 10x mx ++=无实根. B .不存在实数m ,使得方程210x mx ++=有实根. C .对任意的实数m ,使得方程2 10x mx ++=有实根. D .至多有一个实数m ,使得方程2 10x mx ++=有实根. 4. 函数2 221 x y x =+的导数是( ) A .()()23 2 2 4141x x x y x +-'= + B .()() 22 2 2 4141x x x y x +-'= + C .()() 2 3 2 2 2141x x x y x +-'= + D .()() 22 2 4141x x x y x +-'= +

5. 若椭圆 22 110036 x y +=上一点P 到焦点F 1的距离等于6,则点P 到另一个焦点F 2的距离是( ) A .4 B .194 C .94 D .14 6. 函数3 2y x x =-+的单调递减区间是( ) A .-∞(,)3 6- B .36(,)∞+ C .-∞(,3 6 ()36Y -,)∞+ D .36(-,)36 7. 已知函数()y f x = 则()y f x =的图象可能是( ) 8. 命题p :?x ∈R , 2 10x x -+>的否定是 ( ) A . 210x R x x ?∈-+≤, B . 2 10x R x x ?∈-+≤, C . 2 10x R x x ?∈-+<, D . 2 10x R x x ?∈-+<, 9. 抛物线x y 82 =上的点),(00y x 到抛物线焦点的距离为3,则|y 0|=( ) A .2 B .22 C .2 D .4 10. 准线方程为x=1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 ) A. 22y x =- B. 24y x =- C. x y 22= D. 2 4y x =

《哲学常识》基本知识点总复习检测试题及答案

《哲学常识》基本知识点总复习检测题及答案 1.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_____________。(根本看法)2.所谓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_____________和根本方法。(根本原则)3.哲学是关于__________的学说,同时又是关于__________的学说。(世界观,方法论)4.哲学是________化、_________化的世界观。(理论,系统) 5.世界观________方法论,方法论________世界观。(决定,体现) 6.哲学是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世界万事万物的______本质和最一般规律。(共同) 7.具体科学研究的都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某一局部的问题,揭示的是自然界或社会的___ ____本质和规律。(特殊) 8.哲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具体科学的概括和________。(总结) 9.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重要、最具革命性的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历史唯物主义)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____________,在于它正确阐明了整个世界发展的最普遍规律,给人们提供了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和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科学性) 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在于它是以__________________为目的。(改造客观世界) 12.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依据生活经验明确肯定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把金木水火土等看作世界的_________。(本原) 13.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_________是世界的本原。(原子) 1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本原(本质)是_________(物质)。 15.整个世界是一个不依赖于人的______而客观存在的______世界。(意识,物质)1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__________。(客观实在) 17.___________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它是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具有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18.物质是可以被人们所_________的。世界上只有已被认识的事物和有待于被认识的事物,并不存在___________的事物。(认识,不可认识) 19.就其本质来说,意识是__________对___________的__________。(人脑,客观世界,能动反映) 20.就其起源来说,意识是_____________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物质世界) 21.就其生理基础来说,意识是________的机能和属性。________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和生理基础。(人脑,人脑) 22.就其形式和内容来说,意识是_______内容和_______形式的统一。意识是_______存在的_______映象。(客观,主观,客观,主观) 23.意识不是来源于人脑,是来源于_____________。(客观世界) 24.意识具有能动地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_ _______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________作用。因此,要树立正确的意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促进,阻碍) 25.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是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_______。(前提) 26.要把意识的能动作用变成现实,还必须通过人的_________。(实践) 27._________与__________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意识) 28.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

高二下学期文科数学试卷及答案

新侨中学10届高二下数学期末试卷(文)(集合简易逻辑函数) 2009.06.25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60分) 1 . 设 集 合 {1,2} A =,则 -----------------------------------------------------------------------------------( ) A .1A ? B .1A ? C .{1}A ∈ D .1A ∈ 2.将3 2 5写为根式,则正确的是-------------------------------------------------------------------------- ( ) A . 3 25 B . 3 5 C . 5 32 D .35 3.如图,U 是全集,M 、P 是U 的子集,则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是------------------------- ( ) A .)(P C M U ? B .M P I C .P M C U ?)( D .)()(P C M C U U ? 4.下列各组函数中,表示同一函数的是---------------------------------------------------------------- ( ) A .1y =,0 y x = B .y x = , 2 x y x = C .y x =,ln x y e = D .||y x = ,2 ()y x = 5.函数1 -=x a y (10≠>a a 且1)a ≠的图象必经过定点--------------------------------------- ( ) A .)1,1( B . (0,1) C .(2,1) D .0,1 6.下列函数在(0,)+∞上是增函数的是---------------------------------------------------------------- ( ) A .3x y -= B .12 y x = C .25y x =-+ D .3y x = 7.给出以下四个命题:

哲学常识综合测试题

哲学常识第五课综合测试题 第Ⅰ卷 熊红莲 一、单选题(25×2=50分) 胡锦涛总书记在河北考察工作时强调,全党同志在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扎扎实实地为党和人民工作,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脚踏实地,真抓实干。阅读材料完成1—2题。 1.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从哲学上看,就是要 A.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正确对待事物的矛盾 D.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2.“各级领导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这一要求就是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 A.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B.端正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利益出发点 C.认识到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 D.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3.一位哲人说:“思想的可靠在于其深入,感觉的虚幻在于其肤浅。”这句话 ①否认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具有一致性②肯定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③强调感性认 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④说明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②④ 4.《诗经·小雅·小宛》中有“螟蛉有子,蜾赢负之”一句,认为蜾赢不产子,喂养螟蛉为子。因此,人们以“螟蛉”比喻义子。后来人们认识到:蜾赢捕捉螟蛉是为了把自己的卵孵化后当作其幼虫的食物。材料表明 ①要从现象着手去分析事物的本质②人们的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③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④感性认识不可靠,对事物的本质认识才是可靠的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草皮广场”一度受到许多城市的青睐,但近年来有关专家提醒道:城市种草不如种树。树枝、树叶的绿色覆盖面更大。同时,树往空中长,占地面积小,可以在拥挤的城市给人们留下更多的活动空间。以上材料说明 A.真理是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B.科学的预见离不开对客观规律的认识 C.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提高的 D.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6.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上,下列看法既唯物又辩证的是 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B.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抽象、间接的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并反作用于感性认识 D.理性认识依赖于感生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上升到理性认识 7.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此乃“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他反复强调“眼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①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理性的②前者是直接反映,后者是创造性反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