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管理中美联储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对我国的启示

危机管理中美联储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对我国的启示
危机管理中美联储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对我国的启示

危机管理中美联储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对我国的启示▲

刘锡良1 周轶海

2

[内容摘要]为缓解本次危机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冲击,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各主要

央行推出大量以“信贷宽松”或“数量宽松”为特点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对危机

中受损的常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进行弥补,加强了各国央行的合作力度,有效缓解了

危机带来的负面冲击。本文将集中研究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效果,并总结

对我国的启示,这也将有助于我国深入理解美联储即将采用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

策的本质。

[关键词]金融危机;货币政策;信贷宽松;信用宽松

作者简介:刘锡良(1956—),男,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成都,610074),教授。研究方向:货币银

行,金融安全。

周轶海(1979—),男,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成都,610074),博士生。研究方向:货币政策,金融安全。

一、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分类和阶段分布

(一)什么是非常规货币政策

通常认为,美联储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采用了非常规的货币政策,但事实上究竟什么是非常规货币政策在概念上是模糊不清的。对非常规货币政策①

(un -conventional policies )进行定义实质上同时涉及到对常规货币政策(Conventional

policies )的定义,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有以下两种看法。②狭义的看法。通常情况下,在短期利率为正并且高于有效利率下限的情况下,中央银行承担有限的信用风险和期限风险,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央行的资产)来调整商业银行的储备(央行的负债)和相应的短期市场利率。因此,所有在短期利率高于有效利率下限的情况下中央银行的行为都可以称为常规货币政策,反之,则为非常规货币政策。这意味着是否达到有效利率下限是衡量是否非 ▲本文受到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公关项目

“中国金融国际化中的风险防范与金融安全研究”

(项目批准号:06JZD0016)和教育部“国际金融危机应对研究”应急课题资助(批准号:

2009JYJR006)。

常规的充分必要条件,即非常规货币政策特指零利率下的货币政策。③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认为这种观点背后的理论基础是泰勒规则。[1]广义的看法。某种措施或工具如果导致银行的储备超过达到短期有效利率下限所需要的储备水平,或者扩展了参与者的范围,或者使中央银行的资产规模和结构或风险水平超过了通常的水平,这些都称为非常规政策,即是说,只要是在非常规状态(危机状态)中使用而不在正常状态下使用的货币政策就是非常规货币政策。[2]④这意味着:(1)非常规措施在政策利率处于下限之上的时候也可能被实施。(2)非常规措施是缓解极端情况的临时性措施,虽然可能持续很长时间。(3)某种工具是常规还是非常规取决于是否会引起银行资产负债表或银行储备的超常增长,而达到有效利率下限是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4)一个央行的非常规措施可能对另一个央行而言是常规措施,不同央行的非常规措施的范围不一样,关键在于不同央行在日常操作中的数量和风险承受能力不同。

本文认为,持狭义看法的人以是否达到有效利率下限来区别常规和非常规,本质上是相信市场机制的有效性,认为在没有达到有效利率下限之前市场机制总是有效的,采用的政策也是常规政策。持广义看法的人认为金融危机一旦发生,金融系统传导货币政策的机能会受损,即使没有达到有效利率下限,也应该立即采取非常规措施,避免危机的蔓延,如果等到利率降低到下限才采取措施的话,可能已经太晚了。

鉴于本次危机中的实际情况是,美联储在采取“零利率”政策之前甚至在进入降息周期之前就已经开始使用很多创新性的货币政策工具,从美联储官员的讲话中也可以明显看出,美联储认为在达到零利率之前采取的多种流动性工具都属于非常规货币政策的范畴,因此本文采用广义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概念。事实上,有些非常规政策作用于总量,有些非常规政策作用于结构,因此还可以继续将其分类为定量宽松和信贷宽松。

(二)信用宽松与量化宽松

信贷宽松或信用宽松(Credit easing,CE)政策,也有人将其称为定性宽松。⑤此类政策改变了中央资产负债表上资产结构,但不一定改变规模,有时意味着承受更多的信用风险和期限风险,实质是一种风险非常规,其政策背景是部分市场机能失灵,常规货币政策无法有效传导。实施此类政策的主要国家是美国。

定量宽松、数量宽松或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QE)政策。此类政策扩展了银行体系的储备总水平,使其超过短期利率达到有效利率下限所需要的储备水平,大幅度扩张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和超量供应基础货币,从而达到有效降低短期利率、维持金融系统正常运行和刺激经济复苏的作用,实质上是规模非常

规,其政策背景是在经济金融危机情况下,基准利率已经降到或接近零,常规货币政策工具无法发挥作用。实施定量宽松政策的主要有英格兰银行、美联储、日本银行和瑞士国家银行,执行后基础货币供应量大幅攀升。

对两种非常规政策的区分是有争议的,包括伯南克在内的众多美联储高官在多个场合宣称美联储采用的是“信贷宽松”政策,并着重阐述了“信贷宽松”政策和“定量宽松”政策的区别。[3][4]但也有人认为美联储刻意强调自身货币政策与“定量宽松”的差别有自我美化的嫌疑,其实信贷宽松本质上就是“准量化宽松”。本文也认为美联储故意宣称自己的政策与量化宽松不同有自我美化的因素,事实上美联储在2009年3月之后也采用了与日本、英国类似的量化宽松政策,但不可否认美联储在2009年3月之前采用的多项信贷宽松政策具有相当的创新性,与单纯的量化宽松的确有很多区别,所以本文还是对信贷宽松与量化宽松的区别进行研究,这样才能深入了解美联储在危机中采取的各种措施。这里我们根据美联储的表态和政策操作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两种宽松政策的几点区别:

1.信贷宽松注重改变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的结构,定量宽松注重扩大负债方的规模。无论如何,美联储的资产扩张虽然必然带来负债(基础货币)的大幅增加,但这并非信贷宽松政策的主要目的,信贷宽松往往主动改变资产的结构,而定量宽松主动改变的是负债的规模尤其是银行在央行准备金的规模。在操作规则上,“定量宽松”接近于“单一规则”,而“信贷宽松”政策则接近于“相机抉择”,美联储并没有设定目标基础货币数量,而是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和市场对流动性的需求变化灵活调整政策组合。伯南克认为,像“定量宽松”政策那样设定基础货币目标,市场情况好转时信贷会放松,在市场情况恶化时由于银行对流动性需求增加,反而会紧缩信贷。由此可见,美联储实行的“信贷宽松”政策实质是“非定量宽松”政策,在危机时期,要比“定量宽松”更具弹性,在退出的时候也更为迅速。[4][5]

2.两者的政策传导路径和作用重点有所不同。美联储认为,“定量宽松”政策一般需要设定具体的银行存款准备金增长目标,主要依靠资产组合调整渠道发挥作用,即通过基础货币的扩张使经济主体手中的现金过剩,从而增加对其他资产的投资,进而推动总需求的复苏。而根据伯南克的解释,“美联储的`信贷宽松'政策关注于其所持有的信贷和证券的组合,以及这些资产组合如何影响居民和企业获得信贷的条件”。[5]美联储认为,在危机时期,由于银行无法准确估算自身损失和所需要的流动性,“这种不确定性使得银行对于相互借贷,以及向企业和居民提供借贷更加小心”,这会导致经济衰退,而经济衰退会“刺激对于安全和高流动性资产(如国库券)的强烈需求”,[6]导致金融市场更加紧张,经济进一

步下滑,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解冻信贷市场和恢复向企业和居民的贷款对于逐步恢复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是必须的”,并且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关键目标”。对于“信贷宽松”的直接操作目标,目前美联储没有明确披露,从现有资料看,美联储广泛地监测一系列指标,其中最重要的可能就是信贷利差和风险升水指标,例如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和隔夜掉期利率之差。⑥因此本文认为,信贷宽松的关键是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恢复信贷市场功能,而不在于扩大货币供应量。

3.基础货币的释放渠道不同。伯南克认为,“由于市场缺乏流动性,以及由于资产负债表限制导致套利不完全等因素的影响,买1美元的长期债券和借1美元给银行,以及向商业票据市场注资1美元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中央银行不同的货币政策操作渠道对经济和金融的影响差异很大,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必须对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大胆创新,并将各类资产巧妙搭配,不同的操作方案用于解决不同的市场问题,每一种操作方案释放的流动性数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个市场借款人的实际需求决定的,一般在危机时期对基础货币的需求迅速上升,情况好转后需求逐渐下降。因此“信贷宽松”政策信号与传统的不同,基础货币供应增加(即银行储备增加)代表的不是政策放松,而是市场情况恶化。[5][7]

4.承担的风险类型不同。由于信贷宽松主要改变结构,提高了央行资产的风险水平和资产的持有期,使央行直接承受更多的信用风险和期限风险;定量宽松主要改变规模,货币供给的大幅增加使经济体承担更多的通胀风险进而形成央行信誉损失的风险。

美联储信贷宽松政策和量化宽松政策在危机不同阶段的分布情况政策特征描述重点目标财政政策配合

第一阶段: 2007.7-2008.3常规政策为主+初步的信用宽松

在不增发货币的情况下,对金融

体系注入流动性

第二阶段: 2008.3-2008.9信用宽松

在不增发货币的情况下有针对性

地对特定市场注入流动性

基本上无

第三阶段: 2008.9-2009.3信用宽松为主+初步的量化宽松

增发货币,对特定机构注入流动

保尔森计划

第四阶段2009.3-2009.10量化宽松为主+初步退出的信用

宽松

增发货币,通过促进消费信贷和

对整个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促

进宏观经济的恢复

盖特纳计划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美联储网站、华尔街日报、新华网等公开信息自行分析和归纳。

正是由于信用宽松和量化宽松的特点不同,在危机的不同阶段的使用情况不同。本文根据美联储采用货币政策工具侧重点的变化,将危机划分为四个阶段。

在危机的不同阶段,由于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和流动性状况的不同,美联储所采用的非常规货币政策有较大差别,这说明非常规货币政策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微调,因此在危机的不同阶段,政策的重点、力度、节奏大不相同,通过这种比较可以更加深入了解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实质和信用宽松与量化宽松的不同。

二、美联储危机管理中使用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

(一)操作工具多元化

在工具类别上,一方面,美联储悉数运用利率、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等传统政策工具并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如大幅降低贴现利率、延长公开市场操作买入债券期限。另一方面,还创新推出大量流动性管理工具,其中包括向存款类金融机构大量注入流动性的定期招标工具,为一级交易商提供融资和借券便利的一级交易商信贷工具和定期证券借贷工具,为缓解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赎回压力,向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购买者提供资产抵押商业票据流动性便利、向货币市场投资者提供融资便利、向发行商业票据的金融机构或非金融企业提供商业票据融资便利,此外,还向资产支持证券投资者提供定期资产支持证券贷款便利。这些新型工具救助对象、抵押品范围、贷款期限、操作方式、操作理念均与传统工具有较大区别,导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危机前占比高达88%的国债2008年年底下降至21%,⑦贷款占比则从0.02%上涨至约46%。从贷款结构看,危机前贷款项目中只有贴现窗口有1.87亿元的余额,截至2008年底,有9个贷款项目的余额均超过200亿元,其中TAF和CPFF余额占贷款总额的比重接近20%和15%。新的政策工具不断出现,打破了原来以公开市场短期操作为主的局面,工具搭配使用呈现多元化趋势。[8]

(二)操作力度空前放大

美联储向市场和各大金融机构注入的流动性超过1万亿美元,已占其2008年GDP规模的7%。与此对应的就是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规模迅速膨胀,在本次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前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年均增长率不到5%;但危机爆发之后,随着大规模注入流动性过程的继续,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迅速增长, 2008年12月17日为23467亿美元,较2007年6月27日9025亿美元增长了160%。

(三)政策工具定价和退出的市场化

美联储在政策工具定价过程中尽可能发挥市场的作用,从而为政策工具创造了市场化的退出机制。如针对存款类金融机构的TAF融资和针对一级交易商的TSLF融券定价都采用了市场化的招标形式;在使用PDCF、CPFF、MMIFF、TALF 等针对特定市场注入流动性过程中,对不同抵押品的折扣率和不同期限资金借贷

利率都充分考虑了抵押品和相关市场的实际情况,设定了精细的定价机制,并能随着市场利率的调整而进行浮动,交易过程中还要求相关私人部门承担代理、清算、咨询甚至资格审核、抵押品评级工作,或者设立SPV等完成交易。这些设置充分发挥了市场的定价机制,随着市场融资功能恢复和相关债券流动性增强,大部分创新工具将根据市场资金及债券供求情况实现自然的退出。

(四)操作对象广泛化[9]

从国内市场看,在危机期间市场失灵的情况下,美联储突破了货币政策调控宏观总量而不调控个体结构的理念,通过直接购买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企业债券,不仅向存款类金融机构、投资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甚至罕见地将发行票据的商业企业及特定债券的投资者作为救助对象,对于维持金融机构流动性和弥补市场机制失灵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从国际市场看,在救助危机过程中,美联储协同多国央行一致降息,几乎同时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并安排多种形式的货币互换向全球提供美元,对于提振全球主要市场的信心具有积极意义。

(五)货币政策操作的资金来源多样化

2008年上半年,美国的通胀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美联储主要通过抛售政府证券向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随着机构贷款需求量越来越大,美联储对获取资金的来源进行了创新,与美国财政部达成协议,由美国财政部通过增发国债将筹措到的资金转入财政部在美联储新设立的“补充融资账户”供美联储使用,这种应对策略有助于减弱通胀压力、稳定市场的通胀预期,表明美联储在进行非常规货币政策操作救助危机时,尽量避免货币供给的过快增长,在达到短期目标的同时缓解对长期目标的负面影响。

(六)提高政策透明度

由于非常规政策具有很大的创新性,政界和公众对其熟悉程度较低,因此,美联储在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实施危机救助的过程中将更加重视信息交流,通过在网站上建立专门的宣传栏目、联储官员发表演讲等方式解释其决策意图,为相关政策的实施创造了很好的舆论环境。

(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对救助效果起到关键作用⑧

1.在危机时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有优势和不足,必须密切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危机第三、第四阶段的政策综合效果明显要强于第一、第二阶段,一个关键性因素就是在后期货币政策得到财政政策的大力配合。

2.央行的独立性可以使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更灵活地对市场流动性状况做出反应。货币政策更加灵活,决策效率高,扩张潜力大,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而财政政策效果更加直接,能够进行结构调整,标本兼治。

3.债权救助的政治和社会压力要小于股权救助,效果也似乎要好一些。

4.购买资产的行为比直接购买股权的行为更有效,无论股权由谁掌握,如果资产负债表中的有毒资产不能有效清除,是难以真正走出困境的。

5.同样的购买资产行为,操作细节的差别会造成结果的本质不同,资金来源多源化、引入私人投资、市场化定价、增加透明度、减少市场扭曲等举措,有利于有毒资产的定价和清除。

6.财政货币政策要既有分工又紧密合作,整体上看央行购买债权,财政可以购买股权和债权,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购买国债为财政政策扩张提供资金支持,通过降息减少财政融资成本,通过调节汇率避免财政刺激效果过度外溢。财政政策能够为货币政策疏通传导渠道,降低融资风险,甚至提供流动性贷款的资金来源(如财政补充计划)。这次危机救援的实践显示,财政部门应该在拯救破产金融机构、清理不良资产、对高风险金融机构注资等方面发挥主要作用,中央银行可以向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当问题金融机构难以通过市场融资时,中央银行应视情况提供额外资本或阶段性持有股权(而且是通过SPV持有),以避免金融机构大规模倒闭,但前提是不能承担超过其风险管理能力的风险,因此财政担保和提供铺底资金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10]

三、对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启示

(一)多元化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有利于危机时期结构调整目标的实现

对政策工具进行创新,央行工具箱中储备各种类型的政策工具大有裨益,一旦危机发生,可以根据特定的操作目标采用特殊的工具,实现货币政策进行结构调整的需要,也可以将工具组合使用发挥其叠加效用。但是必须清楚认识到每个政策工具的作用机理和可能的正面负面效果,并根据本国国情实事求是地进行发展和应用。

(二)在灵活使用非常规政策的同时必须遵循一定条件和原则

从美联储情况看,非常规货币政策的灵活运用对于缓解危机的负面影响发挥了积极作用。不过,非常规政策只有在市场严重失灵的前提下,当原有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损时才启用,不能将之运用于干预市场的常规手段。同时,非常规政策的使用还须遵循以下原则:尽可能保留更多的市场功能,让私人部门参与定价;与财政等部门建立明确的损失分担和弥补机制,保持央行应有的独立性;要有法律和制度保障,以及足够有能力的工作人员,从而具备与非常规货币政策相对应的风险管理能力;要兼顾流动性救助措施的目标与货币政策长期目标之间的关系,将利益冲突尽可能降到最低;加强全球合作;工具在使用的同时要设计好退出策略。

(三)进行全方面、多层次的流动性监测在金融危机救助过程中意义重大

危机爆发最直接的表现往往是流动性紧张,金融机构为了防止资金链断裂不得不加快抛售资产,形成资产的加速下跌,从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在危机救助中,非常规政策往往针对特定市场和特定机构注入流动性,这要求央行不仅能够对特定市场和机构的流动性状况及其整个市场流动性的影响进行监测和分析,同时还应扩大流动性监测范围,尤其要重视对风险指标的分析,在全面衡量救助措施效果的基础上,科学决定实施救助的力度和节奏。随着救助措施的实施,市场流动性状况也成为衡量市场机能恢复与否的重要指标。

借鉴美国的经验与教训,我国央行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流动性监测工作:一方面要加强央行金融监管协调职能,扩展流动性监测范围。由于我国的分业监管现状,根据监管权限,央行现有的流动性监测主要集中在银行间市场,而流动性往往是跨市场流动的,为此,央行需要加强对证券、保险、财务公司、信托公司以及地方性银行和信用社等机构流动性情况的监测分析,建立全面的流动性监测机制,保证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要完善现有的流动性监测指标体系,加大流动性的监测深度。现有的监测主要集中在银行体系的头寸和超额备付率上,应该增加更多的风险管理指标以及针对特定市场的流动性衡量指标,如对国际流动性情况监测的指标体系、对跨行业和跨市场的流动性监测体系、大宗商品市场流动性监测体系、股票市场流动性的监测体系、期货市场流动性监测体系、房地产流动性监测体系、金融控股公司流动性监测体系等等,并逐步研究探索构建相应的流动性预警指标体系。

(四)逐步构建和完善我国金融危机管理的三维立体框架

危机救助只是危机管理的部分内容,从理论上讲,可以从应对危机的时间维度将危机管理方案进行分类如事前(预警和预防)、事中(控制和应对)和事后(退出和恢复),也可以根据危机的规模或者影响的程度如单个金融机构危机、系统性金融危机、全球范围金融危机,也可从应对危机的组织级别和架构、决策程序、相关政策工具的组合进行划分。这三个维度实际上构成了危机管理的三维空间架构,在危机的不同时段(横轴),根据危机的不同程度(纵轴)提出不同的危机应对方案,包含对不同危机不同阶段、不同危机程度的组织行为、决策过程、政策工具组合的分析(第三轴),构建我国央行(含金融监管等金融管理部门)应对的立体框架。这和中国传统的哲学中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观念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必须在一定的时间约束下(处于危机管理的什么阶段),在识别危机的规模和程度之后构建相应危机组织框架(由哪一层级来进行决策),并适时适度地提出相应对策,采用合适的政策工具来进行危机管理。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注 释:

①对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分析借鉴IMF《全球金融稳定报告》、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副主席Donal d L. Kohn、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会等机构及专家学者的论述。

②多数中央银行在其政策利率接近于0的时候采取非常规措施,以保持利率略高于0(有效利率下限),以避免对市场功能的负面影响。有效利率下限对具备不同特点的金融系统和不同市场参与者预期、不同央行而言是不一样的。

③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课题组,2009:《零利率下的货币政策》,人民银行2009年度重点课题。

④定性宽松货币政策应该是更狭义的一种信用宽松政策,特指央行干预市场的同时保持基础货币数量不变,即央行购买低质量的私有资产以影响其收益,同时出售相对应数量的政府债券以保持基础货币数量的平稳。这种干预方法可以通过处置不良资产和赠与优良资产的方式直接或间接支持商业银行。

⑤伯南克:《危机和应对政策》,2009年1月13日,美联储网站。

⑥美联储副主席克恩:《金融危机时期的货币政策》,2009年4月18日,美联储网站。

⑦美联储副主席克恩:《金融危机时期的货币政策》,2009年4月18日,美联储网站。

⑧该利差反映了交易对手风险,其原理在后文有较为详细的阐述。

主要参考文献:

[1]刘锡良等.中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刘锡良.论我国经济转轨时期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J].经济学家,1997(2).

[3]货币政策委员会课题组.零利率下的货币政策研究[J].中国人民银行重点研究课题,2009.

[4]本·伯南克.美联储的信贷放松政策及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J].中国金融,2009(7).

[5]美联储副主席克恩.金融危机时期的货币政策,美联储网站,2009-04-18.

[6]FED,2009:Credit and Liquidit y Programs and the Balance Sheet,J une2009.

[7]Ta ylor,John,2008:“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Policy Responses:An Empirical Anal ysis of What Went

Wrong”,November.

[8]The Federal Reserve's Balance Sheet,Ben S.Bernanke,Speech at the Federal R eserve Bank of Richmond

2009Credit Markets Sympos ium,Charlotte,North Carolina,April3,2009.

[9]Ben S.Bernanke,“The Fed's Exit Strategy”,The Wall Street Journal,July21,2009.

[10]IMF,2008: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 eport,October.2008.

The Inspiration of Fed's Monetary Policy Instruments

Innovation in Crisis Management

Liu Xiliang1 Zhou Yihai2

A bstract:To ease the damage to financial markets and real economy,the major central banks represented by the Fed take a large number of quantitative easing measures and credit easing measures characterized by “unconventional”monetary policy as the crisis management measures,to compensate the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channels damaged by the crisis,reinforce collaboration among central banks of different nations, and effectively reduce negative damages caused by the crisis.Therefore,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hall-marks and effects of Fed's monetary polity tools,and summarizes the inspiration China might get.It will als o be beneficial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the second round Quantitative Easing Monetary Policy of Fed.

Key words:Financial Crisis;Monetary Policy;Credit Eas ing;Quantitative Easing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概述 --浅谈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 一、简介 要了解货币政策工具,首先来认识一下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主要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给、银行信用及市场利率等变量的方针、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政策目标、中介指标、操作指标和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是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控制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最终实现政策目标。 二、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法律解释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三条关于货币政策工具的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 (一)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比例交存存款准备金; (二)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 (三)为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账户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 (四)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 (五)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 (六)国务院确定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运用前款所列货币政策工具时,可以规定具体的条件和程序。 本条是关于中国人民银行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的规定,这是法律层面上对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解释。 三、种类 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职能和效果来划分,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常规工具 或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存款准备金制度 ②再贴现政策 ③公开市场业务 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二)选择工具 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①消费者信用控制; 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③不动产信用控制; (三)补充工具 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包括:

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全球嘹望 目 73 主持人:张 林 着金融市场逐步企稳,美国经济 复苏迹象显现,美联储正考虑逐 步退出危机期间推出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变动,将会通过溢出效应间接影响到中国宏观经济金融的运行。决策当局需要对此作出前瞻性的政策调整,降低这种变动对中国经济运行带来的负面影响。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可能发生逆转 在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作用下,联邦基金利率处于历史低位,美元呈贬值趋势。美元走弱使得人民币面临较大的升值压力。2009年3月下旬以来,境内外远期市场人民币逐步走强。10月20日1年期人民币预期升值幅度一度接近2.5%和4.0%的年内最高点,至10月末分别回落至0.8%和2.6%。基于人民币升值预期、中美利差倒挂和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良好预期,2009年短期国际资本呈现出加速流入中国的态势。按照错误与遗漏的方法测算,2009年上半年短期国际资本流入额为228亿美元;按照残差法的测算,这一数字达452亿美元。 未来一段时间里,短期国际资本流入中国的趋势仍将延续。首先,随着美国大型金融机构“去杠杠化”进程的结束,美联储向金融市场注入的大量流动性,会通过各种渠道流向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其次,在一系列刺激性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已企稳回暖。发达国家在2010年上半年仍将处于重建库存的阶段,中国出口有望稳步回升,经济复苏的步伐也将快于其他国家。再者,目前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已降至接近零利率的水平,短期内美联储加息的可能性不大,中美利差倒 挂的局面仍将维持。最后,美联储量化宽 松货币政策削弱美元长期信用,全球金融 市场企稳使得美元作为避险工具的作用下 降。 然而,随着美国经济步入持续复苏轨 道,通货膨胀预期将会抬头,美联储必将 逐步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从而推升美 国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这将使使部分套 利交易平仓和美元走强,一些投机性资金 将流出中国,造成资产价格的波动,给中 国的金融稳定带来威胁。上世纪90年代初 期,美联储和日本央行因经济陷入衰退而 大幅下调利率,导致1991~1995年的美元 贬值和日元套利交易兴起。而同期东亚国 家利率明显高于美国和日本,短期国际资 本纷纷流入东亚国家,助推这些国家的资 产泡沫。1994年初美国启动加息周期, 1995年初美元止跌回升,加上随后美国因 IT革命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大量资金开始 流出东亚国家,导致东亚国家的泡沫破裂 并爆发金融危机。 人民币汇率调整进退两难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加大了美元汇率的 波动,增加了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难 度。2005年7月21日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 来,人民币汇率水平和波动幅度都发生了 明显变化。然而,从2008年7月~2009年 3月,金融危机急剧恶化,避险情绪升温, 国际金融机构和企业纷纷将资金撤回美国 或兑换成美元资产,导致美元对主要货币 汇率保持升值,人民币重归盯住美元的汇 率制度。2009年3月下旬,美国量化宽松 货币政策的推出导致美国通胀预期上升、 国债融资风险增加和美元融资套利交易活 跃,加上全球经济反弹使得美元作为避险 工具的需求大大减弱,以美元资产保值的 资金重新追逐高收益资产,美元呈贬值趋 势,使得人民币有效汇率持续贬值。根据 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2009年前3个月, 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各升 值4.09%和2.92%,此后人民币汇率随美 元走弱,连续7个月呈贬值态势,名义有 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各贬值9.17%和 7.67%。 在美元贬值和短期国际资本涌入的背 景下,人民币将再次陷入缓慢升值还是大 幅升值的尴尬选择。如果采取大幅升值策 略,人民币汇率很可能出现超调,资金流 向逆转的风险很大,或者是大幅升值以后 如果没有升到位,可能还会有下一次的升 值预期,造成过多的投机性资金流入。无 论是哪一种情形,都会造成资金大进大 出,产生宏观金融风险。如果采取慢速升 值,货币当局需要面对投机性资金流入、 资产价格泡沫浮现和通胀预期升温带来的 严重挑战。笔者认为,在当前国际经济环 境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出口尚未得到实质 性恢复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很 可能在2010年上半年维持不变。其后,当 确信中国出口好转和经济持续复苏后,人 民币进入温和、渐进和可控的升值通道。 一旦美联储逐步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 策,美元贬值的趋势将出现反转。根据历 史经验,美联储加息周期的启动往往带来 美元的走强。1994年美联储将基准利率迅 速从3%开始升息,并在1995年中期维持 在6%左右的高位后,美元指数迅速上升。 2004年中期美联储开始加息,到2005年 12月13日共加息8次,美元对欧元、日元 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谭小芬 随

货币政策工具---名词解释

公开市场业务 在多数发达国家,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外汇公开市场操作1994年3月启动,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1998年5月26日恢复交易,规模逐步扩大。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年开始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选择了一批能够承担大额债券交易的商业银行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交易对象,目前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共包括40家商业银行。这些交易商可以运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作为交易工具与中国人民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从交易品种看,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其中回购交易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正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正回购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正回购到期则为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现券交易分为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两种,前者为央行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债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础货币;后者为央行直接卖出持有债券,一次性地回笼基础货币。中央银行票据即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可以回笼基础货币,央行票据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 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中央银行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世界上美国最早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始作用是保证存款的支付和清算,之后才逐渐演变成为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1998年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 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998年3月21日起,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改革,主要内容有以下七项: (一)将原各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和“备付金存款”两个帐户合并,称为“准备金存款”帐户。 (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到8%。准备金存款帐户超额部分的总量及分布由各金融机构自行确定。 (三)对各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按法人统一考核。法定准备金的交存分以下情况: 1.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投资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各总行统一存入人民银行总行。 2. 交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海南发展银行、烟台住房储蓄银行、蚌埠住房储蓄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各总行统一存入其总行所在地的人民银行分行。 3. 各城市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其总行统一存入当地人民银行分行。 4. 城市信用社(含县联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法人存入当地人民银行分、支行。农村信用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按现行体制存入当地人民银行分、支行。 5. 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法人统一存入其总部所在地的人民银行总行(或分行)。 6. 经批准,已办理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等外资金融机构,其人民币法定存款准备金,由其法人(或其一家分行)统一存入所在地人民银行分行。 (四)对各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按旬考核。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效果评价.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效果评价 08金融3班08050315 钱晨 摘要: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实施宏观调控,是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责之一。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间接调控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决策程序的科学合理和政策工具的正确使用是货币政策作用有效发挥的重要前提。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我国当前货币政策面临的主要问题,了解当前的货币政策目标和为实现目标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及对政策的效果评价 关键字: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汇率利率政策效果 正文: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变化来改变民间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当前,我国金融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是好的,但由于正处于市场化改革的特殊历史时期,一些不良因素和倾向值得警惕。货币政策面临着巨大挑战和严俊考验。当前货币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汇率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存在冲突,以及多重因素导致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目前我国正处于金融业对外开放、金融机构健全性改革以及汇率、利率和资本市场等市场化改革齐头并进的特殊历史时期,金融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是好的,但是有些不良因素和倾向也值得警惕,包括国际热钱大量流入、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流动性过剩、贷款增长偏快以及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等。货币政策面临着巨大挑战和严峻考验。 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存在冲突 一方面,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央行试图使人民币与美元利率之间保持一定的差距,这样不但可以减小“热钱”的套利空间,还可以鼓励国内资金外流,进而减轻本币升值压力;另一方面,国内流动性过剩,信贷增速偏快,直接导致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房地产、部分能源和原材料市场价格偏高。经济形势本身要求提高利率,紧缩流动性。当前这种格局符合“蒙代尔三角”的描述:一个国家在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和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只能三取其二。就国内已经大量涌入的热钱数量来看,资本管制的效力有限,我国存在实际上的资本自由流动,因此,汇率稳定和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这两者从理论上讲不能同时作为货币政策目标,但实际上央行却一直在努力三者兼得,这使货币政策回旋空间十分狭窄。上半年央行的货币政策思路是在尽量不提高利率(特别是存款利率)的前提下,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窗口指导来紧缩流动性,以达到同时稳定利率和汇率的目的。 (二)多重因素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 在汇率和利率这一对矛盾中,汇率处于主导地位。对人民币升值原因的深入探讨应该作为对当前货币政策进行深入研究的逻辑起点。归纳起来,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第二,国内资金缺少国际投资出口。第三,多种预期因素导致热钱涌入。 面对我国货币政策所存在的问题,要调整货币政策以完成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目标,宏观经济的四大目标我们已经了解,即: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物价稳定及国际收支平衡。

品牌危机案例分析报告

品牌危机案例分析

撰写人:陈艳方 专业:08市场营销 学号:0811020373 指导老师:胡礼文 前言 在瞬息万变的产品竞技场上,我们的企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注重品牌效应。然而,市场的变幻莫测又使得企业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那就是对品牌危机的处理。本文主要介绍了品牌危机的概念、成因和应对危机的措施,以及对危机的利用等。 品牌危机是品牌生命历程中无可回避的一种现象,国内外知名品牌在其成长过程中也大都经历过。危机并不可怕,关键的是如何利用危机,化“危”为“机”。总之,“创品牌难,保品牌更难。谁不珍惜品牌,最后只能倒牌”。品牌危机管理的本质就是品牌信任的重新恢复,希望企业能在危机中抓住契机,实现涅磐。 品牌危机是品牌生命历程中无可回避的一种现象,国内外知名品牌在其成长过程中也大都经历过。成功的品牌危机管理,不仅能使品牌度过危机,甚至还能进一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充分展示品牌对消费者的承诺,使品牌声誉更

隆 目录 一、什么是品牌危机..................................................................... 4 二、品牌危机的成因..................................................................... 5 三、品牌危机的内容..................................................................... 5

(一)危机预防 (5) (二)危机处理 (5) (三)危机利用 (6) 四、危机总结................................................................................. 9 五、案例分析................................................................................. 9 (一)案例一:失败的危机处理——SK—II(官司虽胜,市场犹败) (7) (二)案例二:成功的危机处理—创维勇闯”虎山行” (10) 一、什么是品牌危机 品牌危机是指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企业自身的失职、失误,或者内部管理工作中出现缺漏等等,从而引发的突发性品牌被市场吞噬、毁掉直至销声匿迹,公众对该品牌的不信任感增加,销售量急剧下降,品牌美誉度遭受严重打

央行货币政策工具

央行货币政策工具 一、简要介绍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活动,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最终影响国民经济宏观经济指标。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conduction mechanism of monetary policy) 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存款准备金制度 ②再贴现政策 ③公开市场业务 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选择工具 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信贷或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而采用的工具,以某些个别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资产运用也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侧重于对银行业务活动质的方面进行控制,是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①费者信用控制 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③不动产信用控制; ④优惠利率; ⑤特种存款 补充工具 其它政策工具,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包括: 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依法对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业务进行直接干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预、流动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种贷款; ②用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凭借其在金融体制中的特殊地位,通过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磋商、 宣传等,指导其信用活动,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导、道义劝告。 新工具 2013年11月6日,我国央行网站新增“常备借贷便利(SLF)”栏目,标志着这一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央行于2013年初创设这一工具。常备借贷便利,在各国名称各异,如美联储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使用情况的论述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使用情况的论述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一定时期内利用某些工具作用于某个经济变量,从而实现某种特定经济目标的制度规定的总和。它和财政政策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货币政策有三个构成要素:(1)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业务。(2)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货币发行量,利率等。(3)货币政策目标: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及国际收支平衡。货币政策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来改变货币发行量,利率等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最终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上述对货币政策内涵有了总体的把握,下面就我个人谈谈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使用情况。货币政策工具有三个,各个国家的喜好各不相同。资本市场比较成熟的美国喜好用公开市场业务,西欧的发达国家喜好用再贴现业务,资本市场发展比较晚的我国喜好用存款准备金率。总体这各个工具对应国家效果还不错。 下面简要叙述我国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业务的使用情况。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用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1999年,中国基础货币的主要供应渠道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公开市场操作成为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的主渠道。全年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基础货币1920个亿,占全年基础货币投放的52%。再贴现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和规定贴现条件来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给和需求。从1998年3月起再贴现利率成为独立的利率体系,不再继续与同期再贷款利率挂钩。同时下调再贴现利率并延长再贴现最长期限。1999年,中央银行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再贴现业务管理的通知》,进一步改进了再贴现业务的方式,扩大其范围,使年末余额达500亿,增长51%。由于我国喜欢用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业务相对用的少一点,尤其再贴现业务,用的更少且市场影响小。我个人在这方面了解不多,也没查到比较好信息,在此多做介绍。

美联储的目标进行货币政策

美联储的目标进行货币政策 国会成立的法定货币政策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温和长期利率——在《联邦储备法》。 The 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FOMC) is firmly committed to fulfilling this statutory mandate.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是坚定地致力于履行这一法定使命。 In pursuing these objectives, the FOMC seeks to explain its monetary policy decisions to the public as clearly as possible. 追求这些目标,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试图解释它的货币政策决定向公众尽可能清楚地。 Clarity in policy communications facilitates well-informed decisionmaking by households and businesses, reduces economic and financial uncertainty, increases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and enhances transparency and accountability, which are essential in a

democratic society. 清晰的政策交流促进消息灵通的家庭和企业的决策,降低了经济和金融的不确定性,增加了货币政策的效力,并且增强透明度和问责,而在民主社会是必要的。 Following its meeting in January 2012, the FOMC issued a statement regarding its longer-run goals and monetary policy strategy. 2012年1月的会议之后,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发表了一份声明,关于它的长期目标和货币政策战略。 The FOMC noted in its statement that the Committee judges that inflation at the rate of 2 percent (as measured by the annual change in the price index for 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 or PCE) is most consistent over the longer run with the Federal Reserve's statutory mandate.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在声明中指出,委员会认为,通货膨胀率为2%(按年度变动价格指数的个人消费支出,或PCE)是最稳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规定,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 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般性工具和选择性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贷款规模控制、特种存款、对金融企业窗口指导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多属于间接调控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多属于直接调控工具。在过去较长时期内,中国货币政策以直接调控为主,即采取信贷规模、现金计划等工具。1998年以后,取消了贷款规模控制,主要采取间接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总量。现阶段,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贷款与再贴现、利率政策、汇率政策和窗口指导等。一、概述为实现其最终目标有一个传导机制,并有一个时间过程,一般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也就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活动,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最终影响国民经济宏观经济指标。 目前中国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主要监控基础货币、银行

的超额储备率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回购利率;中介指标主要监测货币供应量和以商业银行贷款总量、货币市场交易量为代表的信用总量。二、种类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职能和效果来划分,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 或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存款准备金制度 ②再贴现政策 ③公开市场业务,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时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二)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 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信贷或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而采用的工具,以某些个别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资产运用也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侧重于对银行业务活动质的方面进行控制,是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①消费者信用控制; 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③不动产信用控制;

货币政策工具讲课讲稿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概述 --浅谈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 一、简介 要了解货币政策工具,首先来认识一下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主要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给、银行信用及市场利率等变量的方针、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政策目标、中介指标、操作指标和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是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控制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最终实现政策目标。 二、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法律解释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三条关于货币政策工具的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 (一)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比例交存存款准备金; (二)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 (三)为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账户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 (四)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 (五)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 (六)国务院确定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运用前款所列货币政策工具时,可以规定具体的条件和程序。 本条是关于中国人民银行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的规定,这是法律层面上对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解释。

三、种类 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职能和效果来划分,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常规工具 或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存款准备金制度 ②再贴现政策 ③公开市场业务 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二)选择工具 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①消费者信用控制; 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③不动产信用控制; (三)补充工具 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包括: 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依法对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业务进行直接干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流动性比率、利率限制; ②信用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凭借其在金融体制中的特殊地位,通过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磋商、宣传等,指导其信用活动,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

美联储货币政策对我国央行的影响及启示

美联储货币政策对我国央行的影响及启示 摘要: 美联储是美国中央银行,控制着美国经济走向,乃至世界经济发展。随着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美联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货币政策。本文将对美国货币政策进行回顾,通过对中美央行的比较,分析美联储货币政策对我国的影响,最后对我国央行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字:美联储中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借鉴 一美联储综述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Federal Reserve System,简称Fed)负责履行美国的中央银行的职责,这个系统是根据《联邦储备法》(Federal Reserve Act)于1913年成立的。这个系统主要由联邦储备委员会,联邦储备银行及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等组成。美国最早具有中央银行职能的机构是1791年获批的美国第一银行和美国第二银行。1837年至1862年间的“自由银行时代”美国没有正式的中央银行,而自1862年至1913年间,一个私营的国家银行系统起到了这个作用。美联储是由美国国会在通过欧文-格拉斯法案(Owen-Glass Act,又称联邦储备法案)的基础上建立的,由伍德罗·威尔逊总统于1913年12月23日签字。现在的美联储属于二元式的单一中央银行制主要包括:联储银行、美联储董事局、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联邦顾问委员会、3000多家商业银行。 美联储作为美国中央银行对美国经济运转起着重要作用。通过三种主要的手段(公开市场操作,银行准备金率,贴现率)来实现相关货币政策;监督、指导各个联邦储备银行的活动,监管美国本土的银行,以及成员银行在海外的活动和外国银行在美国的活动;批准各联邦储备银行的预算及开支;任命每个联邦储备银行的九名董事中的三名批准各个联邦储备银行董事会提名的储备银行行长人选;行使作为国家支付系统的权利;负责保护消费信贷的相关法律的实施;依照《汉弗莱?霍金斯法案》(Humphrey Hawkins Act)的规定,每年2月20日及7月20日向国会提交经济与货币政策执行情况的报告(类似于半年报);通过各种出版物向公众公布联邦储备系统及国家经济运行状况的详细的统计资料,如通过每月一期的联邦储备系统公告(Federal Reserve Bulletin);每年年初向国会提交上一年的年度报告(需接受公众性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及预算报告(需接受美国审计总局的审计);另外,委员会主席还需定时与美国总统及财政部长召开相关的会议并及时汇报有关情况,并在国际事务中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二美联储货币政策回顾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银行体系遭受重创,信贷活动萎缩,市场利率上升,实体经济难以得到资金支持,美国经济陷入了衰退。为了刺激经济复苏,稳定金融市场,修复银行体系,美联储密集地进行货币政策操作,通过各种方式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因此美联储实施了非常时期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1)推出7000 亿美元不良资产纾困基金(TARP),将被用于向银行注资、购买不良资产、提供担保以及为住房贷款者提供服务等四个方面; (2)推出2,000亿美元定期资产支持证券贷款工具(TALF),旨在重振消费者与小型企业贷款; (3)提出公私联合投资计划(PPIP),旨在从金融机构手中收购问题贷款和其他资产;该计划将动用原先TARP 中的750 亿~1000 亿美元,再搭配民间资金,预计计划购买力最高可提升至5000 亿美元,未来甚至可能将扩大至1 万亿美元; (4)实行私人资本担保,根据美财政部公布的PPIP计划细则,私人资本如通过甄选介入“问题贷款”的处置,联邦贷款保险公司(FDIC)将按1: 6 的比例为其提供担保,以便投资者从美联储获得无追索权贷款;而剩余部分,财政部将与私人资本按50%的比例各自出资组成股本。

简述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及其功能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使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货币政策目标确定以后,还需要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来保证其实现。中央银行可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通常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等。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经常使用的且能对社会的货币信用总量进行调节的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政策工具,俗称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目前,凡是实行中央银行制度的国家,基本上都实行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即规定金融机构只要经营存款业务,就必须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建立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防止商业银行盲目发放贷款,保证客户存款的安全,维护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大危机后,人们开始认识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一个重要工具。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机理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机理是:中央银行通过调高或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派生能力,从而达到调节市场货币供给量的目的。具体来说,当中央银行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需要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数量减少,可自主运用的超额准备金增加,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增加,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增加贷款或投资,引起存款的数倍扩张,市场中货币供给量增加。相反,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需要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数量增加,可自主运用的超额准备金减少,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减少,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减少贷款或投资,引起存款的数倍紧缩,市场中货币供给量减少。 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优点和局限性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优点主要有:第一,中央银行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制定者和施行者,中央银行掌握着主动权。第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过影响货币乘数作用于货币供给,作用迅速、有力,见效快。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也具有局限性:第一,缺乏弹性,有固定化倾向。由于作用于货币乘数,即使准备金率较小幅度的调整,可能也会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巨大波动,因此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常被认为是中央银行最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调控效果较为强烈,不宜作为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的日常性工具,这致使它有了固定化的倾向。第二,为了体现公平性,各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各类存款机构基本都一样,“一刀切”式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可能使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较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难以把握货币政策的操作力度与效果。第三,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干扰较大,增加了银行流动性风险和管理的难度,当对法定准备金存款不付息时,还会降低银行的盈利,削弱其在金融领域的竞争力。 (二)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取得资金,将已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再以贴现方式向中央银行进行转让的票据行为。中央银行的再贴现政策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再贴现利率的确定与调整;二是再贴现资格的规定与调整。 1.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机理 (1)调整再贴现利率的作用机理。 中央银行调整再贴现利率主要着眼于短期的供求均衡。中央银行通常会根据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随时调整再贴现利率,用以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进而影响商业银行向

品牌危机的成因及管理

品牌危机的成因及管理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品牌危机越来越难以避免,危机管理已经成为一项必修的课题。对品牌危机的成因,品牌危机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并论述了品牌危机管理各个阶段企业的对策,为企业建立品牌危机的科学管理系统,提高企业抗击品牌危机风险的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品牌危机;成因;危机管理 一、引言 品牌危机是指由于企业外部环境变化、企业品牌运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对企业品牌形象造成的不良影响并在很短时间内波及社会公众,并导致企业品牌价值大幅度降低,甚至危及企业生存的状态。可见,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品牌危机的产生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多情况下,对企业是一次生与死的考验。因此,积极预防和管理品牌危机是企业的一项重大课题,对品牌危机的成因及管理模式的探讨,形成一个有效的保护品牌形象的体系,将有助于防止和减少品牌危机的发生,有助于企业健康地发展。

二、品牌危机形成的原因 1.产品质量存在问题 企业产品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一是由于在原料采购、产品的生产、营销、储存、运输等过程中,对质量的监督、检查等管理不严,引发质量问题;二是由于设计或生产技术方面,不符合相关法规、标准等的规定,造成产品存在缺陷,出现质量问题。可以说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是引发品牌危机的主要原因。 2.品牌营销策略的失误 品牌营销策略的失误会引发品牌危机的产生,品牌营销策略的失误主要有: (1)品牌的个性定位不正确。有的企业在品牌定位时出现误差,没有找准市场,从而造成定位不准确。 (2)品牌的盲目延伸。有的企业为尽可能的开发品牌而不顾市场规律,导致品牌延伸策略失败。 (3)品牌传播广告费的过度投入。一些企业单一的依赖广告投入,希望促使品牌快速成长,但广告并不是唯一的造就品牌的原因,反而被沉重的广告费用拖得企业不堪重负,最终拖垮企业。 (4)过度的价格战。过度的价格战,将导致消费者对价格及产品质量以及产品定位产生质疑,难以建立消费者对

央行货币政策工具

央行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 般性工具和选择性工具。在过去较长时期内,中国货币政策以直接调控为主,即采取信贷规模、现金计划等工具。1998年以后,主要采取间接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总量。 现阶段,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贷款与再贴现、利率政策、汇率政策和窗口指导等。2013年11月6日央行网站新增“常备借贷便利(SLF)”栏目,并正式发布今年常备借贷便利开展情况,标志着这一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规定,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 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般性工具和选择性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贷款规模控制、特种存款、对金融企业窗口 指导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多属于间接调控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多属于直接调控工具。在过去较长时期内,中国货币政策以直接调控为主,即采取信贷规模、现金计划等工具。1998年以后,取消了贷款规模控制,主要采取间接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总量。现阶段,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贷款与再贴现、常备借贷便利、利率政策、汇率政策、道义劝告和窗口指导等。 概述 为实现其最终目标有一个传导机制,并有一个时间过程,一般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也就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活动,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最终影响国民经济宏观经济指标。 中国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主要监控基础货币、银行的超额储备率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回购利率;中介指标主要监测货币供应量和以商业银行贷款总量、货币市场交易量为代表的信用总量。 种类。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职能和效果来划分,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以下四类: 常规工具,或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存款准备金制度 ②再贴现政策

我国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又称经常性、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即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俗称三大法宝: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1.存款准备金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存款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等货币存款机构按规定比例上缴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 2.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 3.公开市场业务。所谓“公开市场业务”(OpenMarketOperation,也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货币政策手段。 货币政策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货币政策(monetarypolicy),它是通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 货币政策的性质(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以及货币、产出和通货膨胀三者之间联系的方式)是宏观经济学中最吸引人、最重要、也最富争议的领域之一。 一国政府拥有多种政策工具可用来实现其宏观经济目标。其中主要包括: 1.由政府支出和税收所组成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主要用途是:通过影响国民储蓄以及对工作和储蓄的激励,从而影响长期经济增长。 2.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执行,它影响货币供给。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指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反映了社会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客观要求。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

品牌危机管理办法

品牌危机管理办法 一.总则 1.目的:为有效预防及管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及时应对危机并妥善处理、避免或最大程度地降低危机带来的损害,根据集团公司《×××××品牌管理制度》,特制定本办法。 2.释义: 2.1品牌危机可能引起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事件,其后果可能或已经对公司的声誉造成损失的任何情势,统称为品牌危机。 2.2 危机管理指通过危机监测、危机预警、危机决策和危机处理,达到避免、减少、控制危机产生的危害,总结危机发生、发展的规律,对危机处理科学化、系统化的管理体系。 2.3危机等级 2.3.1特大危机:指造成全国性影响及以上的危机。 2.3.2重大危机:指造成区域性影响的重大群体事件或经媒体曝光的危机。 2.3.3普通危机:指造成本公司范围内的负面舆论或经媒体介入的危机。 3. 危机管理原则 3.1迅速反应,积极回应,坦诚相待,化害为益。 3.2为了提高危机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不同领域的危机由不同区域公司及不同部门来负责,实现危机分散管理。 3.3不同危机管理部门须最终向集团公司品牌管理上报危机始末,以实现危机集中管理。 3.4除经集团公司品牌管理特别授权的人员外,所有员工一律不准就危机事件接受媒体任何形式的采访或询问。 3.5迅速、合理、最大限度的解决或回复危机所反映出来的现有问题,从根源上妥善消灭危机,不能不置可否、任其发展。 二.机构保障及工作职责 1.组织机构 1.1集团公司品牌管理为处理危机事件的最高管理和协调机构。 1.2危机所属职能部门为处理危机事件的第一负责部门。

1.3负责日常媒体业务对接的部门为危机发生时的媒体公关部门,负责正确舆论导向以及媒体安抚。 1.4危机所属公司为危机处理的管理单位。 2.工作职责 2.1集团公司品牌管理职责 2.1.1负责制订并不断完善危机管理办法及工作细则,推动危机管理办法的有效实施。 2.1.2当有特大危机发生时,负责即刻成立危机应急小组,小组成员至少包括:公司总裁、法律顾问、公关顾问、业务负责人、行政负责人等,以便全力迅速展开危机处理。 2.1.3负责集团所有危机事件的指导、备案、监控。 2.1.4负责对所属公司危机处理情况的考核。 2.1.5当危机发生时,根据危机等级有权建议集团管理委员会调动集团所有资源以处理危机事件。 2.2危机第一负责部门职责 2.2.1负责本区域本公司范围内的危机事件的全程处理,提出解决方案并以最佳方案进行处理。 2.2.2负责对危机事件在第一时间内上报,并对相关领导的决策进行具体执行。 2.2.3危机解决后,负责整理、总结,将处理危机的经验教训纳入管理预案,以便以后工作借鉴,并报集团公司备案。 2.3媒体公关部门职责 2.3.1负责及时接洽当事媒体,对其进行非正式渠道的交流沟通,探明其真实用意及事态发展方向,必要时采用其他方式进行安抚。 2.3.2负责公司内部正确舆论导向及口径统一。 2.3.3在集团公司认可下,进行对外说明信息发布。 2.4危机所属公司职责 2.4.1负责对本公司范围内员工进行危机意识培训。 2.4.2负责对本公司范围内危机处理的决策和把控,协调一切资源避免危机进一步扩大。 三、危机管理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