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浣溪沙

纳兰性德浣溪沙
纳兰性德浣溪沙

[标签:标题]

篇一:纳兰性德《浣溪沙(一半残阳下小楼)》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一半残阳下小楼,珠帘斜控软金钩。倚阑无绪不能愁。

有个盈盈骑马过,薄妆浅黛亦风流。见人羞涩却回头。

1.这首词上片描写了怎样一幅图景?(4分)

2.这首词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试作简要分析。(4分)

【注】①斜控:斜斜地垂挂。控,下垂、弯曲貌。

②倚阑句:意谓倚靠着阑杆,心绪无聊,,又不能控制心中的忧愁。

③盈盈:谓仪态美好。此处代指仪态美好之人。盈,与赢同,容貌之意。《玉台新咏日出东南隅行》: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参考答案

1.夕阳西下,小楼染上晚霞,珠帘斜挂在门窗,柔软的金钩弯曲下垂。词人倚在栏杆上,

心绪无聊,无法控制心中的忧愁。

2.上片感情基调是低沉的,无论是夕阳还是小楼,既无情绪也控制不了忧愁,这是抑。下

片,美少女忽然出现,是那么潇洒,那么风流,使原来低沉的气氛一扫而光,这是扬。通过

先抑后扬手法的运用,塑造了少女的娇羞美丽形象。

篇二:浣溪沙——纳兰性德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本词上阕写景,“西风”、“黄叶”、“疏窗”、“残阳”,笼罩着一片哀伤怀旧的气氛;下阙用典抒情,表达自己对往事,对亡妻的爱怜不舍的心境。词中用了李清照和

赵明诚赌书泼茶的典故,想到自己和妻子卢氏何尝不是如此恩爱?只是如今相爱之心犹存,

相爱的那个人却已然不在,曾经以为是何等平常的点点滴滴,现在却成了最宝贵的零零碎碎

的记忆。

全词好似一张古朴的图画,笔不在多:一幅秋景、一份心情、一段岁月、一伤心人尔……

西风乍起,秋意渐凉,又是一年萧瑟的时节。我孤单地立在窗前,任听片片枯叶敲窗的声

响,胸中几许落寞又几许惆怅。再没有人为我嘘寒问暖,再没有人为我添加衣裳,世间没有了你,这本已凄凉的深秋变得更加凄凉……

夕阳西下,沉思过往,点点滴滴又如缕如烟在心头涌上。曾几何时,我们春日饮酒醉卧雕

床;曾几何时,我们饭后赌书泼尽茶香。这些当时看来平凡的小事,现在回想起来却无比怀念,无比感伤!真是后悔啊后悔,当初不曾多一分珍惜,多一分相守。时至如今,却再也无

法回去那段旧时光……

篇三:10首纳兰性德最凄美的词

十首纳兰性德最凄美的词

纳兰性德,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嵩并称“清词三大家”。他还是明珠长子,康熙帝御前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一)。喜欢纳兰,并不在于他的显贵身世,而在于他的至情至性。几百年来,纳兰的

一切都让后人为之着迷,为了探寻纳兰生命中的痕迹,人们只能从他的词中入手。小编选出纳兰10首最凄美的词,与大家分享。

1.木兰花令:人生若只如初见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纳兰容若《木兰花令》

“人生若只如初见”。

短短一句胜过千言万语,刹那之间,人生中那些不可言说的复杂滋味都涌上心头,让人感

慨万千。开篇一句起到统领全词的作用,其余七句都是为了迎合这

一句而存在,同时这一句也代表了容若的梦想:人生如果总像刚刚相识时那样的甜蜜,那样的温馨,那样的深情和快乐,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梦想终归是梦想,如果真能实现,又怎会“何事秋风悲画扇”?

无论是汉成帝与班婕妤,还是明皇与杨妃,再凄美的爱情都抵不过爱情的魔咒——当日的

爱情誓言情深意重,却也免不了最终的背情弃义。

纳兰伤的,是爱情的美好又转短暂;纳兰悲的,是情爱的璀璨又转凄凉!人生如果只有初见一场,那该是多美好,还是多遗憾?

2. 长相思:聒碎乡心梦不成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容若《长相思》

说起来,这首诗并不凄美,却字字含情。

提及长相思,自李太白一曲绝唱之后,再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只是,我更爱纳兰这首。

说是对纳兰的偏爱也好,真正喜欢这首词也罢。最初打动我的,便是《长相思》。

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纳兰性德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纳兰

对北京什刹海后海家的思念,这首词即在这个背景下写成。风雪交加夜,最幸福的莫过于

一家人的团聚。可此时的纳兰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

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聒碎乡心梦不成”可谓是水到渠成。

无论是“夜深千帐灯”的壮美,还是“故园无此声”的委婉,纳兰将生活跃于纸上,这种

美,都是心灵的体验。而我最喜欢的还是,一字一句读来,有民歌的浓郁,还有诗词的清丽。犹如出水芙蓉,还宛如夜来香一样,风一来,香气夜夜回荡。

3. 浣溪沙:我是人间惆怅客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纳兰容若《浣溪沙》

我是人间惆怅客,只这一句,纳兰的哀愁都溢了出来。

正因为饱尝人间离愁别苦,才情不自禁,潸然泪下。又马上回头看见自己竟然在流泪,也

更是无人知晓,来给予慰藉,便回头自对自地冷嘲:“你知道你一个伶仃孤苦,独自掉泪究

竟是为什么呢?难不成还会有人来给你安慰么?简直煞是可笑了!”

这就是纳兰,一位多情、深情,又敏感的男子。满腔愁苦,转过身才发现,自己是如此可怜,竟然连哭泣似乎也毫无价值。残雪冷,花屏冷,月光冷,心更冷。他能做的,只能像你我

一样,在肠断心碎之后,“忆平生”了。

4. 画堂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纳兰容若《画堂春》

爱情真是使人欢喜使人愁。

明明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璧人,怎奈分隔两地,暗自神伤。容若一向讴歌爱情,字字句句都

是爱情的悲唱。由困顿到渴望,从爆发到解脱,这期间的情绪波动,便是这首《画堂春》。隔着茫茫人世和滚滚红尘,我与你已经错过。失去的痛,让纳兰的呼喊显得这么苍白,却

有着呼天抢地的悲恸。这种悲歌,不仅是委屈、遗憾、感伤,它是喃喃的絮语,是卑微的抗

争。

就像“浆向蓝桥易乞”,就像“药成碧海难奔”,爱人远去,如若相会,只能在天河里相亲相

望了。就像是他的爱,注定了漂泊,再也没有归期。

5.虞美人·秋夕信步: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

愁痕满地无人省,露湿琅玕影。

闲阶小立倍荒凉。还剩旧时月色在潇湘。

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

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

——纳兰容若《虞美人·秋夕信步》

读这首词,不能不让人想起《红楼梦》。

信步竹林,竹叶满地,宛如愁绪片片。站在石阶处,内心生出无限荒凉来。这不正是宝玉

吗?这位多情公子,又在缅怀哪位妹妹?

如果是,我宁愿相信此刻他想的是那个夏日里任性的撕扇子的晴雯。

就像他在《芙蓉女儿诔》中写的“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垅中,女儿命薄!”纳兰叹的,是否也是这样一个命薄的可心人?

我所爱的,正是最后一句:“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当年和她一起在灯前写字,往事历历。夜寒露重,他呵手写下诗篇,为她。纳兰的好词,仿佛就藏在小事里,

淡淡一句清言,俩人的情深呼之欲出。

爱情里的那些小事,想起来都有深情。

部编版六年级下《浣溪沙》教案(含教学反思)

9.浣溪沙 [教学目标] 1.了解与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江水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到《浣溪沙》中去寻找答案。 1.简介作者。(课件出示) 2.介绍创作背景。(课件出示) 二、朗读课文 1.听朗读音频,注意听准节奏和重音,可以轻声跟读。听完后提问:从哪里看出这首词是游记?(点明小序的作用) 2.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3.全班齐读。 三、翻译词句 1.参见课本注释,通读全词。师补充部分字词含义。(白发,代指老年。) 2.同桌为一组,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意思。(一个同学译上阕,一个同学译下阕) 3.学生合作交流。 4.指名说意思,其他同学点评。 5.师说全词意思 四、悟意境,体感悟 1.师: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相机引导。) 2.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朗读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上阕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鸟在啼叫;下阕转入抒怀: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课件出示图片) 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4.一个人在怎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平和宁静) 5.苏轼面对挫折还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旷

浣溪沙教案

《浣溪沙》教案 付明伟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2、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反复吟诵,让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细细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问答法。在梳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词作内容。 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二、写作背景 元丰五年(1082)三月,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作的一首游记词。“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但他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态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首《浣溪沙》就表现出了他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解题 “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三、难解词句 参见课本注释 补充: 浸溪:浸在溪水中。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 四、鉴赏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词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上阕: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 提问: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 明确: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兰花发出了短短的嫩芽,浸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声中杜鹃在啼叫,渲染出一派爽人耳目、沁人心脾、优美洁净的春景,又带有作者当时丝丝落寞之情。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浣溪沙》教案

《浣溪沙》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与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江水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到《浣溪沙》中去寻找答案。 1.简介作者。(课件出示) 2.介绍创作背景。(课件出示) 二、朗读课文 1.听朗读音频,注意听准节奏和重音,可以轻声跟读。听完后提问:从哪里看出这首词是游记?(点明小序的作用) 2.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3.全班齐读。 三、翻译词句 1.参见课本注释,通读全词。师补充部分字词含义。(白发,代指老年。) 2.同桌为一组,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意思。(一个同学译上阕,一个同学译下阕) 3.学生合作交流。 4.指名说意思,其他同学点评。 5.师说全词意思 四、悟意境,体感悟 1.师: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相

机引导。) 2.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朗读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上阕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鸟在啼叫;下阕转入抒怀: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课件出示图片) 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4.一个人在怎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平和宁静) 5.苏轼面对挫折还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旷达乐观) 6.苏轼会不会就此放弃世俗的一切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了呢?(学生可在老师的提示下,看词的下片,从而得出答案。) 7.学生自由畅谈对下片的理解或所受启发。 8.全词小结: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 五、总结 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勇往直前。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同学们,你们说对吗? [教学板书] 9.浣溪沙 浣溪沙上片:写景三幅画面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 清新幽雅 下片:抒怀溪水西流—青春可驻 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反思] 《浣溪沙》是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上片主要是对意境的品味,为了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词中的景,我采用了听、读、想象结合的方法,通过范读、想象画面等途径,学生还是比较到位地融入了情境。而对于下片的抒情,确实是教学的难点,也没有达到让学生站在主体地位去感受、表达和感悟的目的。如果让他们根据对诗词的理解

《浣溪沙 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 阅读鉴赏题 考点汇总 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阅读鉴赏题考点汇总理解性默写 (带答案)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清代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译文: 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教人听不真切。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夕阳下,荒烟飘在废弃的营垒和关隘上,半竿红日斜挂在旧时关城,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创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1.内容主旨: 这首词描绘了深秋远塞,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景中含有悠悠苍凉的今昔之感,抒发了词人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2. 这首词哪些词语写出了塞外的荒凉? 答:①北风吹断马嘶声,引人入寒风凛冽之境,“断”字,不仅生动描绘马嘶声在北风中被阻断,更描绘了人被隔绝在荒凉地的感觉。 ②“深、远、晚、荒、旧”一系列形容词。深秋远塞,揭示出时间处于深秋,给人以寒冷萧瑟印象,空间处于偏远荒凉之地。晚烟、荒戍垒、旧关城,给人以暮色、黯淡、荒凉、残破之感。 ③另外“一、半”这两个量词,实际上展示的也正是与丰富、繁多完全相反的萧疏、稀薄之感,映衬塞外空阔荒凉。

3.这是一首边塞词。词作通过刻画“北风”“晚烟”“戍垒”“斜日”等边塞之景,将塞外的荒凉和词人内心的悲怆合二为一,凄凉中透露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今古之悲。 4. 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答:北风呼啸,吹散了骏马的嘶鸣声;深秋遥远的边塞,使人不禁情伤。渲染了边关荒凉萧瑟的氛围,抒发了词人奉命出塞的的怅惘之情和迷茫情绪。 5.赏析“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答:一抹晚烟袅袅升起,边防驻军的营垒显得更加荒凉,夕阳照在关塞的城堡上。描写了深秋边关萧索、寂寥的荒凉之景,寄寓了词人奉命出塞的怅惘之情。 6、理解性默写: (1)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词中寥廓的意境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有相同意境的句子是: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2)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词中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图的句子是: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晏殊《浣溪沙》教案讲课教案

晏殊《浣溪沙》教案

晏殊《浣溪沙》教案 一、学习目标 1、在吟诵背诵中感受本词语言清丽自然的特色。 2、体会本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二、学法指导 学生先在查阅资料和借助书下注释的基础上理解本词的大意,再通过重点字词和关键句子的讲解,引导学生去不断地挖掘本词的深刻内蕴,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预习内容 1、根据前一节课中学过的有关词的知识,回答这首词从字数和结构上分类分别属于和。 2、你对作者晏殊了解多少?他在写这首词时的境况和心情是怎样的? 晏殊是时期的词人,《浣溪沙》是词的,它选自。 3、学有潜力的同学还可以思考下一部分中出现的问题。 四、课堂学习重点内容(1课时完成) 1、作者和词作的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

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 这首词选自《珠玉词》。“浣溪沙”是词牌名。《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两阕 (也叫上下两片),各有三个七字句,一、二、三、五、六句押同一个平声韵。这首词写作者在暮春时节的思绪,表现了年华易逝的伤感。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传诵名句。 2、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1)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一首。新词:刚填好的词,意同新歌。 (2)去年天气旧亭台。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3)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4)无可奈何花落去。无可奈何:不得已。花落去:花谢,点明节令是暮春。(5)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6)小园香径独徘徊。香径:花间小路。徘徊:来回走。 3、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词中关键词句所蕴涵的哲理和感情。

苏轼浣溪沙教案

苏轼浣溪沙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 理解词人情感主线。背诵全词 2、过程与方法: 理清借景抒发人生哲理层次,体味描写的精妙 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培养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词,进而把握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设想:通过朗读、想象把无形的意境转化为有形的画面,以此来品味词的妙处;借用多媒体手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积极鼓励学生互助学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苏轼图片、古曲。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邓丽君的《明月几时有》,谈苏轼词的风格导入新课。 二、苏轼及背景介绍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2、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 “愤、抑郁、凄凉。” 3、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学生沉思中,悠扬的古曲响起,屏幕上出现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 三、诵读 1、播放朗读的音频文件 2、学生在音乐声中自读,体会朗读要领。 3、由学生推荐朗读较好的.同学诵读,进行PK 四吟读: 1、吟读: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读得较慢,有时有拖音。 2、教师示范(读出节奏、韵脚读重音,读出感情) 3、学生摇头晃脑地自由吟读 4、男生齐声吟读,女生一起吟读,看谁读得更有味。 五、译读 1、译读:以诗译诗,用现代文译,也要有韵脚 2、教师示范:山下的兰芽短短浸入小溪 3、学生试着译读后几句,老师可适当帮忙。 六、背读 1、随机抽学生背读,检查预习效果。 2、全班同学齐声吟诵这首词 七、说读 1、说读:用自己的话在译的基础上,增加自己描写的内容,然后对诗人说。 2、教师示范:山下兰芽短浸溪

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范文

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 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 课文: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与置身于社会底层,潦倒不得志的柳永截然不同,晏殊身为宰相,生活是安逸的。不同的主人公,同样是面对春色,同样是登高饮酒,晏殊抒发的情怀会与柳永有什么不同呢? 二、品读语言理解内容 1、朗读这首词,说一说这首词上下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疏通这首词的大意 2、圈划这首词中作者所见的景物,说说随着所见景物

的不同,诗人的心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3、体会这首词中的“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落花”“归燕”分别象征什么? “去年天气”,“旧亭台”——生命之中看似不变的事物、“夕阳”——时光的一去不回 “落花”——生活中消逝的美好 “归燕”——似曾相识的新的美好 4、品读下片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无可奈何”、“似曾相识”两个词包含了怎样的情感?诗人面对“花落去”“燕归来”的眼前之景,悟到了什么哲理? 生活之水向前流淌,其间会有失去,但新的美好也会以新的方式再次出现,虽然花开花落,每年的花朵都是不同的,但是生活之树常青。 三、比较迁移、深入把握 1、从思想内容上看,晏殊的这首《浣溪沙》与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有哪些异同? 相同之处:都通过今昔对比,表达对失去时光的不舍与怀念,且两者对生活都充满热爱,以平静乐观的心态看待生命之中的得失。 不同之处:晏殊体认到了生命之中的美好会以不同方式再次出现;崔护以审美的生命态度,将逝去的美好化作浪漫的记忆珍藏心间。 2、从语言风格上看,晏殊的这首《浣溪沙》与柳永的《蝶恋花》有哪些异同?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

《浣溪沙》教学设计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和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2、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反复吟诵,让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细细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问答法。在梳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词作内容。 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二、走近作者,感受其创作冲动。 1、作者简解: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文学家、书 画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2、感受创作冲动:元丰五年(1082)三月,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作的一首游记词。“乌台诗案”后,苏轼被 贬黄州,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但他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态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首《浣溪沙》就表现出了他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3、解题:“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 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三、难解词句: 参见课本注释。 补充: 浸溪:浸在溪水中。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 四、鉴赏: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词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上阕:“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 提问: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 明确: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兰花发出了短短的嫩芽,浸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声中杜鹃在啼叫,渲染出一派爽人耳目、沁人心脾、优美洁净的春景,又带有作者当时丝丝落寞之情。 上阕写暮春三月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以反问起,以借喻回答,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复返,青春对人只有一次,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词人面对着眼前“溪水西流”,却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

(完整版)(浣溪沙)教学设计

(浣溪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想像画面感受意境、 2.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3.背诵全词、 教学重难点:感受意境,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教具预备:媒体背景音乐《旧梦不须记》、《昭君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读春诗引新词 1.同学们,春回大地,春意盎然!有人说“春天”的同义词是“沉醉”!因为春天的每一处事物,每一个角落,基本上那么的令人陶醉!看看这一处事物,你想吟咏哪首诗呢?我们一起来吟诵它。这一处呢?你想到了?读读他吧。这几首诗,确实是古代诗人对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景象的赞美。 2.那么在苏轼眼里,春天是什么样的呢?我们走进他的词里去看看吧。板书课题:浣溪沙。全班齐读课题。 3.我们先来理解一下词题,浣溪沙是词牌名,因西施浣纱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上下两阙,句式整齐,音节明快,朗朗上口,为婉约派与豪放派词人所常用。 4.关于他的作者苏轼,你们了解多少?

5.我请一位同学来给大伙介绍一下苏轼。〔设计意图:用多媒体幻灯片引出作者,学生直观的展示了作者的形象〕 二、通读感受诗的韵味 1.他是豪放派词人,因此他写浣溪沙。在读这首词之前,我们先来观看一下,这首词与别的词有什么不同?诗的前面——有一行字,这是一行小序。下面是他的上下两阙。 2.读这首词啊,每人最少读三遍,要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有板有眼,假如能读出词的节奏来,那你就很了不起。开始吧。 3.从课堂朗朗的读书声中,看得出来你们读得很认真,谁情愿来展示一下呢?正音:多音字:少、将,蕲, 〔评价:你读得一字不差,做到了第一个要求。你不仅读准了字音,还读得有板有眼。你很了不起,还读出了词的节奏。〕 4.你们读得如此入情入境,我也想加入你们的朗读,我来读词牌名和小序,你们读上下两阙,注意阙与阙之间要停顿。我们交换位置来读读。 5.咱们男女生合作来读读吧,男生读词题和小序,女生读上下阙。 6.嗯,读得韵味十足。全班同学齐声来读吧。 (设计意图:配乐朗诵,入情入境的展示诗意,体悟诗情。〕 三、游览此处别样风景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首词写了什么呢?请你用上你喜爱的方法理解词的意思。理解完后,能够和同桌交流讨论。

纳兰性德《浣溪沙》赏析教案资料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浣溪沙(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赏析: 一、关于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9~1685.7.1),清代著名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叶赫那拉氏,满清后族。他出身满清贵族,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一年生命,但他却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之一。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并称“清词三大家”。他的词清丽凄婉,特别是为悼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写下的许多词篇,更是泣血之作,哀感顽艳,使他成为中国词史上一位著名的“伤心人”。 纳兰性德与他的妻子: 1674年,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赐淑人。是年卢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娈,性本端庄”。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新婚美满生活激发他的诗词创作。但是仅三年,卢氏因难产而亡,这给纳兰性德造成极大痛苦,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 译文: 独自在西风中,谁知道我的凄凉感伤呢?不忍心面对满眼的萧萧落叶,所以关上了疏窗。我伫立在残阳中,深思往事。 (回忆当初)因为春日酒醉,她不忍心惊动我的酣睡,我和她曾经有过赌书泼花的闺房乐趣。只是那时把与她相处的美好时光当做寻常情境。 赏析: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开篇“西风”便已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词人明知已是“独自凉”,无人念及,却偏要生出“谁念”的诘问。仅此起首一句,便已伤人心髓,后人读来不禁与之同悲。 而“凉”字描写的绝不只是天气,更是词人的心境。次句平接,面对萧萧黄叶,又生无限感伤,“伤心人”哪堪重负? 纳兰或许只有一闭“疏窗”,设法逃避痛苦以求得内心短时的平静。 “西风”、“黄叶”、“疏窗”、“残阳”、“沉思往事”的词人,到这里,词所列出的意向仿佛推出了一个定格镜头,长久地锲入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为之深深感动。几百年后,我们似乎依然可以看到纳兰孑立的身影,衣袂飘飘,“残阳”下,陷入无限的哀思。

晏殊《浣溪沙》教案

晏殊《浣溪沙》教案 一、作者和词作的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 这首词选自《珠玉词》。“浣溪沙”是词牌名。《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两阕(也叫上下两片),各有三个七字句。 文本解读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一曲:一首。新词:刚填好的词,意同新歌。 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问题一:“一曲新词酒一杯”到“去年天气旧亭台”,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词人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对酒听歌,但在边听边饮时,不期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于是产生一种岁月流逝、时光不再的感慨。 问题二: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文中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仔细体会思考“夕阳西下几时回?”这句话的含义。 “去年”二字把今昔两幅相同的画面重叠在一起了,一样的暮春天气,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但人事却和去年大不相同了。“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它东升再起,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期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细腻心态。)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无可奈何:不得已。花落去:花谢,点明节令是暮春。 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香径:花间小路。徘徊:来回走。 问题一:怎样体会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的“无可

我是人间惆怅客——纳兰性德 的《浣溪沙 》赏析

我是人间惆怅客——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赏析 《浣溪沙》纳兰性德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闻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落雪了。远远近近的白。纳兰的王府里不会有成排成阵的大白菜,江南也不会下铺天盖地的鹅毛大雪。花园啊,凉亭啊,窗子的凹角里,坡上的腊梅花上,都只是温柔和凉薄的一层。象鲁迅先生和北方的雪比较着形容的,“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南方的雪确乎如处子的温柔绰约,好比一曲“杨柳岸,晓风残月”,而北方的雪是铁板铜琶,“大江东去”,还有北风卷地白草折。 残雪凝辉,让这温柔的画屏也变得冷落了好些。这个时候,梅花也一瓣两瓣的随凉风飘落,开与落都是在寂寞黄昏。而笛声也幽幽怨怨地响起来了。夜了,静了,凉了。想起往事了。想起了往事,月色于无人处也好象越发的朦胧起来。 往事堪哀,惆怅满怀。记得以前有个朋友问我纳兰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的回答其实是自己对他的神往和幻想。我说这是一个翩翩浊世佳公子,白衣胜雪,立马桥头,神情里总有些落寞和忧郁。我说得虽不确切也并不大错,应该算是触及

了这个人灵魂深处的底色。 要按说他是不应该如此的,他的父亲是内阁大学士鼎鼎大名的纳兰明珠,他从小是其父的掌上明珠,大了是皇帝身边的贴身侍卫,从贫家的角度说这个人不愁吃不愁穿,从富家的角度说这个人独有世家子弟无边的贵,从皇亲贵胄的角度说这个人如此的儒雅风流,万般宠爱集于一身,他还有什么理由感觉孤独和落寞呢? 可是,套用现在的话来说,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也未必就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有的人有了钱就胡吃海塞寻欢作乐,有的人富贵加身也不动一下声色,有的人遂了心愿就趾高气扬不可一世,有的人得了天下也不会得意忘形。这是因为人和人的境界不一样,读过书和没读过书的不一样。我们关注贫家子弟的奋斗和艰苦的时候也没有权利否定一个贵族公 子精神上的孤寂和苦闷并且把它斥为无病呻吟。 纳兰性德是典型的世家子弟,通身是不矫揉造作的贵族气派。他让我想起了古龙笔下的楚留香。这个人身着常服也是不俗,住得豪华也不见多么的挺胸叠肚。倒是贾府门前的看门狗和给晏子赶车的车夫才莫名的得意洋洋,不可一世。 如果把人的活法用方向来界定的话,有的人是面朝外的,终生的精力都放在了取得社会成就和得到社会承认上,向每一个缝隙延伸自己的枝叶,和每一个人攀上交情以备不时之需。而有的人是活得内敛的,眼睛看到的不是外部的风云变幻,

人教新课标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浣溪沙》教学设计教学提纲

《浣溪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 ●理解词人情感主线。背诵全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培养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词,进而把握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设想: 通过朗读、想象把无形的意境转化为有形的画面,以此来品味词的妙处;积极鼓励学生互助学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并出示“学习目标”: 明确: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

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二、苏轼及其背景介绍;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2、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 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3、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引入课题。 三、学生初读全词: 1.学生自读,体会朗读要领。 2.学生示范读 3.全班齐读 四、整体感知全文: 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教师提醒重点:

1、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五、由苏轼的心境引入画面赏析: 1、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 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随机引导。 2、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朗读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上阙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布谷)在啼叫。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下阙转入抒怀:——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 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六、学生评点词的意境。 学生口头交流所看到的画面。学生老师共同评

《浣溪沙》优秀 教案

教案 章节名称浣溪沙计划学 时 2 学习内容分 析古诗词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在反复的诵读中中感悟作者通过意象的描写,所传达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高度凝炼传神的语言。诵读是教学诗词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而那种能够倾注自己感情的诵读,就更能让我们体会作者的情感,贴近作者的心灵。 教学目标要 求1、通过多媒体资料读、背课文,积累文言语汇,增加文化积淀,提高学生对文言诗文的解读能力。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体会本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教学重点难 点1、重点:在读读背背中感受语言清丽自然的特点,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2、难点:理解词中“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所蕴含的深邃内涵。 主要教学方 法朗读法、点拨赏析法、讨论法主要教具多媒体 板书设计 浣溪沙 晏殊 意象:上片新词酒旧亭台夕阳怀旧下片落花归燕小园香径伤春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所用 时间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看图说感想, 背诵相关诗 词,并由此导 入晏殊《浣溪 沙》的学习。 8分 钟 1、同学们,首先在开始正课之 前,我们来看几张图片(用PPT 给学生展示三张关于落花的图 片),同学们,这些图片有什 么共同点啊?(学生回答)那 么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有什么 样的感受?能想到哪些相关的 诗词名句?(并根据学生的回 答用幻灯片展示相关诗词。) 2、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那么 我们接下来来看一看词人晏殊 在面对这些落花的情景的时 候,想到的都是什么。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晏殊的浣溪沙(板 书课题“浣溪沙”)。 互相交流,积 极发言,背诵 学过的相关诗 词。 作者简介了解作者,知 人论世。 4分 钟 同学们之前对晏殊似乎没有多 少了解,那么我们先来看看作 者的相关信息(用幻灯片展示 晏殊的信息)。 安静地看,安 静地听,默默 记忆理解晏殊 其人。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听范读,自己 跟着朗读。结 合书下注释, 初步理解本 词中重点词 语的含义。 16分 钟 1、了解了作者,我们就可以开 始正式得进入本词的学习了, 首先,由我为大家朗读一下本 词,同学们要注意听,看看有 没有什么字词是自己之前读错 的,同时注意一下老师读的时 候,情感是怎样的(深情朗读 课文)。 2、好,课文读完了,那么下面 我们给同学们几分钟之间,自 己读词,注意读音和情感,另 外,我们之前布置了预习作业, 关于重点词句的理解,等会请 1、静静地欣 赏,并正音正 字,正确把握 诗句的朗读节 奏,自己准确 朗读诗歌。结 合书下注释, 初步理解本词 中重点词语的 含义。 2、把自己之 前理解错误的 地方在书本上

纳兰性德《浣溪沙》赏析

(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赏析: 一、关于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清代著名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叶赫那拉氏,满清后族。他出身满清贵族,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一年生命,但他却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之一。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并称“清词三大家”。他的词清丽凄婉,特别是为悼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写下的许多词篇,更是泣血之作,哀感顽艳,使他成为中国词史上一位著名的“伤心人”。 纳兰性德与他的妻子: 1674年,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赐淑人。是年卢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娈,性本端庄”。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新婚美满生活激发他的诗词创作。但是仅三年,卢氏因难产而亡,这给纳兰性德造成极大痛苦,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 译文: 独自在西风中,谁知道我的凄凉感伤呢?不忍心面对满眼的萧萧落叶,所以关上了疏窗。我伫立在残阳中,深思往事。 (回忆当初)因为春日酒醉,她不忍心惊动我的酣睡,我和她曾经有过赌书泼花的闺房乐趣。只是那时把与她相处的美好时光当做寻常情境。 赏析: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开篇“西风”便已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词人明知已是“独自凉”,无人念及,却偏要生出“谁念”的诘问。仅此起首一句,便已伤人心髓,后人读来不禁与之同悲。 而“凉”字描写的绝不只是天气,更是词人的心境。次句平接,面对萧萧黄叶,又生无限感伤,“伤心人”哪堪重负? 纳兰或许只有一闭“疏窗”,设法逃避痛苦以求得内心短时的平静。 “西风”、“黄叶”、“疏窗”、“残阳”、“沉思往事”的词人,到这里,词所列出的意向仿佛推出了一个定格镜头,长久地锲入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为之深深感动。几百年后,我们似乎依然可以看到纳兰孑立的身影,衣袂飘飘,“残阳”下,陷入无限的哀思。

六年级下册《浣溪沙》语文教案

六年级下册《浣溪沙》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作者苏轼的文学常识、有关词的基本常识、苏轼作词的背景和动机。 2、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其中用词的凝练和抒情的深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乐观积极应对挫折和困难、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及欣赏词描绘的情境、体会词表达的情感。 2、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老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在上课前给你们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北宋年间,有一位闻名的文坛巨匠,他的名字叫做苏轼,但是由于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讽刺了当时的朝廷新政,被捕并且关了四个月,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后来苏轼出狱也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一官,心里承受的打击,对于一位文坛领袖和政治人物来说,无疑是非常沉重的。”“但是,在苏轼失意的时候,他是选择自暴自弃还是其他的态度呢?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苏轼的《浣溪沙》,来寻找这个答案好不好啊?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应,进入到学习苏轼词的过程。 二、过程:了解作者,感受其作词动机 a) 作者 老师:同学们,苏轼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先来了解 一下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也叫”苏东坡“,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诗人、词人,唐宋八 大家之一,是一位难得的全能之才。 2、诵读词,了解词的基础知识。 老师: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苏轼众多词中的一首《浣溪沙》,同学们,来,跟着老师读一遍这首词好不好?(生回答好,老师有感情地、注意停顿地带读一遍。) 老师:同学们,你们有注意到吗?我们刚刚读的课文和以 前的古诗有什么不同吗?(学生回答字数不同、分开两段等) 老师:这首是词,是一种文学体裁。大家看,”浣溪沙“就是 词牌,而”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就是这首 词的词前小序,我们再看,”山下……子规啼“就是这首词的 上阕,也叫做上片,”谁道……唱黄鸡“就是下阕,也叫做下片。 3、通过学习字词意思、了解大意 (参见课本注释),通过老师翻译上阕一两句,引导学生 自己理解词的字面意思,老师从中辅助引导,采取提问的方式 让同学们说出对字词意思各自的理解和看法,由老师总结:游 历在蕲水的清泉寺,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 山脚下兰草嫩芽浸入小溪,松林间沙路干净得没有泥, 傍晚细雨中传来布谷鸟阵阵啼叫声。

热门-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

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 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 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 课文: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与置身于社会底层,潦倒不得志的柳永截然不同, 晏殊身为宰相,生活是安逸的。不同的主人公,同样是面对春色,同样是登高饮酒,晏殊抒发的情怀会与柳永有什么不同呢? 二、品读语言理解内容

1、朗读这首词,说一说这首词上下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疏通这首词的大意 2、圈划这首词中作者所见的景物,说说随着所见景物的不同,诗人的心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3、体会这首词中的“去年天气”“旧亭台”“夕 阳”“落花”“归燕”分别象征什么? “去年天气”,“旧亭台”――生命之中看似不变的事物、 “夕阳”――时光的一去不回 “落花”――生活中消逝的美好 “归燕”――似曾相识的新的美好 4、品读下片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无可奈何”、“似曾相识”两个词包含了怎样的情感?诗人面对“花落去”“燕归来”的眼前之景,悟到了什么哲理? 生活之水向前流淌,其间会有失去,但新的美好也会以新的方式再次出现,虽然花开花落,每年的花朵都是不同的,但是生活之树常青。 三、比较迁移、深入把握 1、从思想内容上看,晏殊的这首《浣溪沙》与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有哪些异同?

相同之处:都通过今昔对比,表达对失去时光的不舍与怀念,且两者对生活都充满热爱,以平静乐观的心态看待生命之中的得失。 不同之处:晏殊体认到了生命之中的美好会以不同方式再次出现;崔护以审美的生命态度,将逝去的美好化作浪漫的记忆珍藏心间。 2、从语言风格上看,晏殊的这首《浣溪沙》与柳永的《蝶恋花》有哪些异同? 相同之处:婉约含蓄 不同之处:《浣溪沙》更为清丽自然,圆通晓畅。

纳兰性德浣溪沙赏析

浣溪沙 (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赏析: 一、关于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9~1685.7.1),清代著名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叶赫那拉氏,满清后族。他出身满清贵族,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一年生命,但他却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之一。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并称“清词三大家”。他的词清丽凄婉,特别是为悼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写下的许多词篇,更是泣血之作,哀感顽艳,使他成为中国词史上一位著名的“伤心人”。 纳兰性德与他的妻子: 1674年,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赐淑人。是年卢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娈,性本端庄”。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新婚美满生活激发他的诗词创作。但是仅三年,卢氏因难产而亡,这给纳兰性德造成极大痛苦,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 译文: 独自在西风中,谁知道我的凄凉感伤呢?不忍心面对满眼的萧萧落叶,所以关上了疏窗。我伫立在残阳中,深思往事。 (回忆当初)因为春日酒醉,她不忍心惊动我的酣睡,我和她曾经有过赌书泼花的闺房乐趣。只是那时把与她相处的美好时光当做寻常情境。 赏析: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开篇“西风”便已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词人明知已是“独自凉”,无人念及,却偏要生出“谁念”的诘问。仅此起首一句,便已伤人心髓,后人读来不禁与之同悲。 而“凉”字描写的绝不只是天气,更是词人的心境。次句平接,面对萧萧黄叶,又生无限感伤,“伤心人”哪堪重负? 纳兰或许只有一闭“疏窗”,设法逃避痛苦以求得内心短时的平静。 “西风”、“黄叶”、“疏窗”、“残阳”、“沉思往事”的词人,到这里,词所列出的意向仿佛推出了一个定格镜头,长久地锲入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为之深深感动。几百年后,我们似乎依然可以看到纳兰孑立的身影,衣袂飘飘,“残阳”下,陷入无限的哀思。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这是格式较为工整的对仗句。“被酒”即醉酒。春日醉酒,酣甜入眠,满是生活的情趣,而睡意正浓时最紧要的是无人打扰。“莫惊”二字正写出了卢氏不惊扰他的睡眠,对他体贴入微、关爱备至。 出句写平常生活,对句更进一层。词人在此借用了赵明诚、李清照夫妇“赌书泼茶”的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优秀教案

浣溪沙 【教学目标】 了解晏殊及词牌,理解词句含意,背诵全词。 【教学重难点】 理解晏殊的思想情感,体会婉约派的艺术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后用作词牌名,属小令。均双调,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共42字。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人。北宋大臣,词人。十四岁中进士。累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富弼、欧阳修、韩琦等均出其门下。曾以枢密副使出知应天府,延请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其词清新婉丽,“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名句。谥元献。存《珠玉词》和清人辑《晏元献遗文》。 2.背景资料:《浣溪沙》这是晏殊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其语言疏淡闲雅,而意蕴却虚涵深广,能给人们哲理性的启迪。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4.词的上片写由眼前景物触发的怀旧之感、伤今之情、惜时之意。词的下片抒写了消逝中的再现、重现中的变化,以及词人对这种现象的感受与思索。 三、细读品味: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由景触情,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

2.“夕阳西下几时回”——词人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以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同时也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是全词中的绝妙之笔,传诵千古,被誉为“天然奇偶”。“无可奈何”表现出对落花怀着的深深叹惜;“似曾相识”表现出对归燕带着的迷离思绪。惜时之情、怀旧之感融合在一起。 4.“小园香径独徘徊”——直接抒发寂寞和忧伤之情。“独”字突出了凄清寂寞之感。“徘徊”一词表达了词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 四、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千古名句? 明确:“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是传诵千古的佳句,被誉为“天然奇偶”,对仗工整而不露痕迹,词人对此也颇为得意。“无可奈何”,表现出对落花怀着深深的叹息;“似曾相识”,表现出对归燕带着迷离的思绪,词人似乎失去了什么,又似乎拥有了什么,似虚似实,意味深长。“燕归来”与“花落去”为实笔,但一经与“似曾相识”“无可奈何”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无限扩展,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义,就在这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深蕴着生活的哲理。 五、教师小结: 《浣溪沙》首句歌咏自己富贵闲适的生活情趣。二句引发出怀念昔日之感。三句,就眼前景抒怀,有落日余晖之迟暮情感。下片融情人景,写其旧情难忘,好景不长的叹惋。 《浣溪沙》这首小令,通过惜春表达了作者感伤年华飞逝,好景不长的惆怅思绪。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板书设计】 浣溪沙 上片:怀旧之感、惜时之意;下片:无法挽回、有意自慰。 ————年华流逝、好景不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