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更改温度后浇带为膨胀加强带的建议

关于更改温度后浇带为膨胀加强带的建议
关于更改温度后浇带为膨胀加强带的建议

工作联系单

工程名称:泰安京沪高铁南片区E2棚户区住房改造工程(二标段)编号AQ-004

致:泰安泰山城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敬业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上海中建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内容:

关于建议更改温度后浇带为膨胀加强带的建议

附说明一份

山东临沂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6年1月16日

关于更改温度后浇带为膨胀加强带的建议

一、工程概况

泰安京沪高铁南片区E2棚户区住房改造工程二标段工程总建筑面积72366.85㎡,住宅楼(2、3、6、7)地上17层,地下2层,剪力墙结构;换热站建筑面积196.83 ㎡,地上1层,框架结构;地下车库(车库分界线为Y轴北侧后浇带南边线)建筑面积19160㎡,地下1层,框架结构。

二、工程情况说明

在2#、3#、6#及车库设计中,根据规范要求,设计人员分别在2#、3#楼○21-○22轴之间、6#楼○20-○21轴、车库每隔30米左右设置温度后浇带。由于本工程工期紧,筏板钢筋规格大、间距密,且车库防水板厚度为300mm,宽度800mm,止水钢板深入后浇带较长,不便于后期后浇带凿毛、清理垃圾;根据设计要求温度后浇带在两侧混凝土浇注完成2月后封闭,后期有可能存在积水,导致钢筋锈蚀不利于钢筋与混凝土的咬合性能。

综上所述;留置温度后浇带对于整个工程的质量、工期进度都存在明显的影响。根据以往相似工程的施工经验和建筑市场的成功案例,并结合规范要求和设计图纸关于《地下超长混凝土抗裂技术专篇》,建议将主楼部位底板和车库底板及顶板的温度后浇带更改为膨胀加强带一次性连续浇筑以减少混凝土收缩应力,以便提高筏板基础和车库顶板的施工质量。

三、膨胀加强带代替温度后浇带的依据和原理

1、膨胀加强带代替温度后浇带的依据:

根据补偿收缩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178-2009)第2.0.7解释,膨胀加强带解释如下:

1.1 根据住建部2009年6月16日颁布的补偿收缩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178-2009)第4.0.3、4.0.4、4.0.6条规定可以设置连续性膨胀加强带代替温度后浇带,同样可以满足混凝土对温度收缩应力的要求。如下图:

1.2 根据补偿收缩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178-2009)第4.0.5条对配筋的要求,查阅本工程所设计的配筋完全可以满足收缩应以要

求,如下图

2、膨胀加强带代替温度后浇带的原理:

随着建筑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混凝土超长结构的设计与施工可以利用混凝土外加剂补偿收缩的原理,采用膨胀加强带代替后浇带实现超长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无缝施工,HEA混凝土膨胀剂是一种新型混凝土外加剂,其主要成分是无机铝酸盐和硫酸盐。水化后生成膨胀结晶体-水化硫铝酸钙,这种产物能填充混凝土中的毛细孔、缝,增加混凝土的密实度,提高抗渗性能,并在混凝土内产生0.2-0.7Mpa的预应力,它能抵消或部分抵消由混凝土干缩蠕变和温度等引起的拉应力,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混凝土超长结构中,根据混凝土水平法向应力OX分布曲线,设想在应力较大部分施加较大的膨胀应力OC,而在两侧施加较小的膨胀应力,全面补偿结构的收缩应力,可控制有序裂缝的出现,从而取消温度后浇带。

建议依据:

补偿收缩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178-2009)

设计图纸结施S005《地下超长混凝土抗裂技术专篇》

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将后浇带改为膨胀加强带处理方案

关于将后浇带改为膨胀加强带的处理方案 安泰幸福里凤凰酒店及地室工程,由武胜县安泰丝业有限公司投资兴建,四川时代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设计,四川省众信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监理,四川省第十五建筑有限公司总承包施工,工程为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独立承台及条形基础,为防止超长结构裂缝,设计要求D-H交D-G轴之间采用后浇带,D-8交D-9轴之间采用后浇带,D-15轴交1/D-15轴之间采用后浇带。后浇带宽度匀为1500。由于是温差后浇带,因此根据设计要求,温差后浇带必须在两侧混凝土浇筑后60天才可封闭。与工期总体进度要求相矛盾,而且在屋面设置后浇带给屋面渗漏也带来了隐患。因此我司根据以往的施工经验及各地的案例建议在屋面结构标高处将后浇带改为膨胀加强带以减少混凝土收缩应力、降低屋面渗漏机率,将其部位的后浇带改为膨胀加强带以缩短施工周期, 方便后续的工程施工 一、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并增设膨胀加强带代替后浇带依据: 1、根据住建部2009年6月16日颁布的《补偿收缩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178-2009)第4.0.3、4.0.4、4.0.5、4.0.6条规定可以以设置膨胀加强带代替后浇带。同样可以满足混凝土对温度收缩应力的要求。

1)《补偿收缩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第4.0.3条大体积、大面积及超 长混凝土结构,可采取设置后浇带的措施。后浇带宽度不宜小于800mm,非沉降后浇带可在两侧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28d后浇筑,大体积混凝土 应待两侧混凝土中心温度降至环境温度时再浇筑。膨胀加强带一般按照 后浇带的设置原则设置。膨胀加强带宽度宜为1m,应在其两侧用密孔钢(板)丝网将带内混凝土与带外混凝土分开。 2)膨胀加强带是一种旨在提高混凝土结构抗裂性能的技术措施。施工 中采用膨胀加强带的目的是代替后浇带,进一步简化施工工艺,所以一 般设置在后浇带的位置。为了有效发挥膨胀效果,增加长度方向的膨胀 绝对量,所以其宽度应该比后浇带更宽一些;膨胀加强带是一种“抗” 的措施,在连续施工的混凝土结构中,为提高其抵御收缩应力的能力, 增设一些附加钢筋。膨胀加强带的结构与后浇带基本相同。对于钢筋混 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有“抗”与“放”两种措施。设膨胀加强带方式属 于“抗”,后浇带或后浇式膨胀加强带方式属于“放”,同时使用补偿 收缩混凝土、后浇带、膨胀加强带体现了“抗”与“放”的结合。 试验研究和工程实践表明,补偿收缩混凝土有显著的裂缝“自愈合”能力,对因施工不当产生的微小裂缝,即使一些渗水的裂缝,在水养护 一段时间后,由于膨胀性水化产物堵塞裂缝可以将断裂的两个表面胶接 为一体,这个性质对地下防水工程非常有益. 2、根据王铁梦教授著的《工程结构裂缝控制》第7.9、7.10条的阐述 完全可以取消后浇带改为膨胀加强带来减少混凝土收缩应力。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依据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依据 ≮结构设计≯2010-08-15 15:17:03 阅读625 评论1 字号:大中 小订阅 有关后浇带的设计规范相关规定有: 一是JG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2.1.10 条规定,当采用刚性防水方案时,同一建筑的基础应避免设置变形缝。可沿基础长度每隔30~40m 留一道贯通顶板、底板及墙板的施工后浇缝,缝宽不宜小于800mm,且宜设置在柱距3 等分的中间范围内。后浇缝处底板及外墙宜采用附加防水层;后浇缝混凝土宜在其两侧混凝土浇灌完毕2 个月后再进行浇灌,其强度等级应提高一级,且宜 采用早强、补偿收缩的混凝土。 二是JGJ6-99《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6.6.2 条规定,基础长度超过40m 时,宜设置施工缝,缝宽不宜小于80cm.在施工缝处,钢筋必须贯通。6.6.3 条规定,当主楼与裙房采用整体基础,且主楼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采用后浇带时,后浇带的处理方法 应与施工缝相同。 三是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1.3 条规定,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本规范表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混 凝土浇筑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 四是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8.4.15 条规定,对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当高层

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2 跨内;后浇带混凝土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期沉降差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五是GB50108-200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5.2.1 条规定,后浇带应设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间距宜为30~60m,宽度宜为700~1 000mm.5.2.2 条规定,后浇带可做成平直缝,结构主筋不宜在缝中断开,如必须断开,则主筋搭接长度应大于45 倍主筋直径,并应按设计要求加设附加钢筋。5.2.4 条对后浇带的施工规定如下: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42d 后再施工,但高层建筑的后浇带应在结构顶板浇筑混凝土14d 后进行;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时 间不得少于28d. 1 、后浇带的设置应遵循“抗放兼备,以放为主”的设计原则。因为普通混凝土存在开裂问题,设置后浇缝的目的就是将大部分的约束应力释放,然后用膨胀混凝土填缝以抗衡残余应力。 2 、结构设计中由于考虑沉降原因而设计的后浇带,在施工中应严格按设计图纸留设;由于施工原因而需要设置后浇带时,应视工程具体情况而定,留设的位置应经设计单位认可。 3、后浇带的间距应合理,矩形构筑物后浇带间距一般可设为30~40m,后浇带的宽度应考虑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结构构造要求而定, 一般宽度以700 ~1000mm为宜。

膨胀加强带与后浇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后浇带 后浇带的施工工艺是在带两侧先浇筑混凝土,待两侧混凝土浇筑40~60d后采用比两侧强度高一级的混凝土进行带内浇筑来减少大体积或者超长结构混凝土裂缝产生的方法。 2.关于膨胀加强带 膨胀加强带的种类有三种,分别是连续式膨胀加强带,间歇式膨胀加强带和后浇式膨胀加强带。 其中在墙体结构小于等于60M时候采用连续式浇筑, 板体结构小于等于60M,和大于60小于120且厚度小于1.5M时候采用连续式,其余情况采用后浇式或者间歇式。 3.这三种的主要区别 后浇式的膨胀加强带和后浇带类似,两侧需要预埋止水带,两侧先浇筑,待达到强度后浇筑带内混凝土,因而有两道施工缝。 间歇式的加强带是先浇筑一侧的混凝土,然后待达到强度后一起浇筑带内混凝土和另一侧混凝土。因此在先浇筑一侧需要预埋止水钢板,施工完毕后有一道施工缝。 连续浇筑方式就是带内和带外混凝土一起浇筑,两侧均不埋设止水钢板,浇筑完毕后没有施工缝。 4.后浇带的缺点 (1)一般设计要求后浇带的浇筑时间需待两侧结构混凝土浇筑后2个月,因此在很多工程中这样会影响总工期,(特别是后浇带在地下结构的部位,如筏板基础在底板浇筑后还要回填土,这样会造成非常多的麻烦)。 (2)后浇带在两侧混凝土浇筑后需要对其进行保护、清理与凿毛,给后期施工无形中增添了一定的工程量: (3)由于有施工缝存在,在地下工程及其他有防水要求的地方,增加了渗漏隐患。 5.膨胀加强带与后浇带的主要区别。 (1)膨胀加强带无论哪种形式,都需要在带内和带外添加补偿收缩混凝土,有限制膨胀率的要求,而后浇带只是在带内有要求添加膨胀剂。 (2)后浇带需要留两道施工缝,因而需要铺设两道止水钢板,而膨胀加强带除了后浇式留两道与之相同外,间歇式只有一道缝和一道止水板,而连续式能达到无缝施工,也就是不需要埋设治水钢板。 (3)连续式膨胀加强带施工由于是一次性连续浇筑,因此工期大大缩短。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要求

后浇带 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10》条地下室和基础设计 12.2.3 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可考虑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降低水泥用量;也可每隔30m~40m设置贯通顶板、底部及墙板的施工后浇带。后浇带可设置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附近,其方向宜与梁正交,沿竖向应在结构同跨内;底板及外墙的后浇带宜增设附加防水层;后浇带封闭时间宜滞后45d以上,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提高一级,并宜采用无收缩混凝土,低温入模。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10》条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3.4.13 当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小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时,可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这些措施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方面: 1 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 2 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外保温层; 3 每30m~40m间距留出施工后浇带,带宽800mm~1000mm,钢筋采用搭接接头,后浇带混凝土宜在45d后浇筑; 4 采用收缩小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宜的外加剂; 5 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结构。 条文说明:3.4.13 提高配筋率可以减小温度和收缩裂缝的宽度,并使其分布较均匀,避免出现明显的集中裂缝;在普通外墙设置外保温层是减少主体结构受温度变化影响的有效措施。 施工后浇带的作用在于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应力,并不直接减少使用阶段的温度应力。所以通过后浇带的板、墙钢筋宜断开搭接,以便两部分的混凝土各自自由收缩;梁主筋断开问题较多,可不断开。后浇带应从受力影响小的部位通过(如梁、板1/3跨度处,连梁跨中等部位),不必在同一截面上,可曲折而行,只要将建筑物分开为两段即可。混凝土收缩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完成,一般在45d后收缩大约可以完成60%,能更有效地限制收缩裂缝。 3、《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地下工程混凝土结构细部构造防水条 5.2.1 后浇带宜用于不允许留设变形缝的工程部位。 5. 2.2 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42d后再施工;高层建筑的后浇带施工应按规定时间进行。 5.2.3 后浇带应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其抗渗和抗压强度等级不应低于两侧混凝土。 Ⅱ 设计

后浇带设置依据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依据 2010-07-16 10:04 一 JG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2.1.10 条规定,当采用刚性防水方 案时,同一建筑的基础应避免设置变形缝。可沿基础长度每隔 30~40m 留一道贯通顶板、底板及墙板的施工后浇缝,缝宽不宜小于800mm,且宜设置在柱距 3 等分的中间范围内。后浇缝处底板及外墙宜采用附加防水层;后浇缝混凝土宜在其两侧混凝土浇 灌完毕 2 个月后再进行浇灌,其强度等级应提高一级,且宜采用早强、补偿收缩的混 凝土。 二 JGJ6-99《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6.6.2 条规定,基础长度超过 40m 时,宜设置施工缝,缝宽不宜小于 80cm.在施工缝处,钢筋必须贯通。6.6.3 条 规定,当主楼与裙房采用整体基础,且主楼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采用后浇带时,后浇 带的处理方法应与施工缝相同。 三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1.3 条规定,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本规范表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混凝土浇筑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 四 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8.4.15 条规定,对高层建筑筏形基础 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 2 跨内;后浇带 混凝土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期沉降差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 五 GB50108-200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5.2.1 条规定,后浇带应设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间距宜为 30~60m,宽度宜为700~1 000mm.5.2.2 条规定,后浇带可做成平直缝,结构主筋不宜在缝中断开,如必须断开,则主筋搭接长度应大于 45 倍主筋直径,并应按设计要求加设附加钢筋。5.2.4 条对后浇带的施工规定如下: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 42d 后再施工,但高层建筑的后浇带应在结构顶板浇筑混凝 土 14d 后进行;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得少于 28d

混凝土结构后浇带和膨胀加强带的异同

混凝土结构后浇带和膨胀加强带的异同加强带:当混凝土结构超长过多,单靠设置后浇带不足以解决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问题时,可以考虑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在适当位置设置膨胀加强带.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大伸缩缝最大间距,而且可以用膨胀加强带取代部分施工后浇带,从而实现混凝土的连续浇筑即无缝施工.但应注意,采用膨胀加强带取代部分施工后浇带时,膨胀加强带的位置应设置在结构温度应力集中部位,并应制定严格的技术保障措施,保证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和微膨胀剂的配合比准确,结构设计应对地下室结构各部位混凝土的限制膨胀率提出明确要求.

后浇带:后浇带是指现浇整体钢筋砼结构中,在施工期间保留的临时性温度和收缩变形缝,着重解决钢筋砼结构在强度增长过程中因温度变化、砼收缩等产生的裂缝,以达到释放大部分变形,减小约束力,避免出现贯通裂缝.后浇带应设在对结构无严重影响的部位,即结构构件内力相对较小的位置,通常每隔30-40一道,缝宽70-100CM.一般在两部分砼浇灌后两周至一个月再用比原结构强度高5-10N/MM2的微膨水泥或无收缩水泥砼补浇成为连续、整体、无伸缩缝的结构. 注意:后浇带只能解决施工期间的混凝土自收缩,它不能解决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结构应力集中,更不能替代伸缩缝.有一些结构设计者将后浇带和伸缩缝等同起来的看法是错误的,因为两者的作用并不相同 为减小后浇带封闭后由剩余差异沉降差所引起的结构内力,尚应采取其他措施,通常可考虑以下方法: (1)高层建筑采用桩基或其他地基基础处理方法,或补偿基础,尽量扩大高层建筑基础与地基接触面积,减小高层建筑基础底面接触压力,而裙房则采用埋深较浅的独立柱基或条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要求

后浇带 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12.2 条地下室和基础设计 12.2.3 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可考虑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降低水泥用量;也可每隔30m- 40m设置贯通顶板、底部及 墙板的施工后浇带。后浇带可设置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附近,其方向宜与梁正交,沿竖向应在结构同跨内;底板及外墙的后浇带宜增设附加防水层;后浇带封闭时间宜滞后45d 以上,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提高一级,并宜采用无收缩混凝土,低温入模。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3.4.13 条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3.4.13 当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小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时,可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这些措施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方面: 1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 2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外保温层; 3每30m?40m间距留出施工后浇带,带宽800mm?1000mm,钢筋采用搭接接头,后浇带混凝土宜在45d 后浇筑; 4采用收缩小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宜的外加剂; 5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结构。 条文说明:3.4.13 提高配筋率可以减小温度和收缩裂缝的宽度,并使其分布较均匀,避免出现明显的集中裂缝;在普通外墙设置外保温层是减少主体结构受温度变化影响的有效措施。 施工后浇带的作用在于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应力,并不直接减少使用阶段的温度应力。所以通过后浇带的板、墙钢筋宜断开搭接,以便两部分的混凝土各自自由收缩;梁主筋断开问题较多,可不断开。后浇带应从受力影响小的部位通过(如梁、板1/3跨度处,连梁跨中等部位) ,不必在同一截面上,可曲折而行,只要将建筑物分开为两段即可。混凝土收缩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完成,一般在45d 后收缩大约可以完成60%,能更有效地限制收缩裂缝。 3、《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地下工程混凝土结构细部构造防水 5.2 条 5.2.1 后浇带宜用于不允许留设变形缝的工程部位。 5. 2.2 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42d 后再施工;高层建筑的后浇带施工应按规定时间进行。 5.2.3 后浇带应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其抗渗和抗压强度等级不应低于两侧混凝土。 □设计 5.2.4 后浇带应设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其间距和位置应按结构设计要求确定,宽度宜为700-1000mm。

将后浇带改为膨胀加强带来代替后浇带新

关于将后浇带改为膨胀加强带的函 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广东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广州市民用建筑科研设计研究院 我公司承建由广州市民用建筑科研设计研究院设计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经济适用住房项目,。由于该工程面积大(建筑面积 10.45万m2),工期紧(地下室按业主要求提前在2016年2月8日前(春节前)前投入使用)。所以对整个工程进度我司进行了详细的部署和编排,发现后浇带的封闭时间对完成工期有直接影响。根据图纸设计要求设置了四条后浇带,在底板、负三层、负二层和首层垂直对其,各层贯通,并应在混凝土施工后60天才可封闭,宽度为1m,具体部位为: 1、A栋和附楼之间:①~?轴交X轴偏南5.3m; 2、附楼和B栋之间:①~?轴交S轴偏南1.9m; 3、B栋和附楼之间:①~?轴交L轴偏南3.9m; 4、A栋和附楼之间:①~?轴交G轴偏南2.3m。 由于是后浇带,因此根据设计要求,后浇带必须在两侧混凝土浇筑后60天才可封闭。与工期总体进度要求相矛盾,而且在地下室底板设置后浇带给地下室渗漏也带来了隐患。因此我司根据以往的施工经验及各地的案例建议地下室结构将后浇带改为膨胀加强带以减少混凝土收缩应力、降低地下室渗漏机率、缩短施工周期。

一、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并增设膨胀加强带代替后浇带依据: 1、根据住建部2009年6月16日颁布的《补偿收缩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178-2009)第4.0.3、4.0.4、4.0.5、4.0.6条规定可以以设置膨胀加强带代替后浇带。同样可以满足混凝土对温度收缩应力的要求。 1)《补偿收缩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第4.0.3条:大体积、大面积及超长混凝土结构,可采取设置后浇带的措施。后浇带宽度不宜小于800mm,非沉降后浇带可在两侧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28d后浇筑,大体积混凝土应待两侧混凝土中心温度降至环境温度时再浇筑。膨胀加强带一般按照后浇带的设置原则设置。膨胀加强带宽度宜为2m,应在其两侧用密孔钢(板)丝网将带内混凝土与带外混凝土分开。膨胀加强带分为连续式、间歇式与后浇式三种形式。 2)《补偿收缩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第4.0.4条:应根据结构长度,按表4.0.4选择构造形式和浇筑方式。膨胀加强带之间的间距宜为30m~60m.条文说明:后浇带和膨胀加强带的设计。 补偿收缩混凝土基本能够补偿或部分补偿混凝土的干燥收缩。因此与一般混凝土相比,用于释放变形和应力的后浇带可以提前浇筑,为降低温度应力的影响,大体积混凝土应该在温度降至环境温度下再浇筑后浇带。后浇带详细构造见《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的第5.2节的要求。 采用普通混凝土施工时,关于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时间,不同的规范要求也不相同,《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要求在两侧混凝土浇筑42d后再施工,高层建筑的后浇带应该在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要求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要求

后浇带 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12.2条地下室和基础设计 12.2.3 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可考虑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降低水泥用量;也可每隔30m~40m设置贯通顶板、底部及墙板的施工后浇带。后浇带可设置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附近,其方向宜与梁正交,沿竖向应在结构同跨内;底板及外墙的后浇带宜增设附加防水层;后浇带封闭时间宜滞后45d以上,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提高一级,并宜采用无收缩混凝土,低温入模。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3.4.13条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3.4.13 当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小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时,可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这些措施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方面: 1 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 2 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外保温层; 3 每30m~40m间距留出施工后浇带,带宽800mm~1000mm,钢筋采用搭接接头,后浇带混凝土宜在45d后浇筑; 4 采用收缩小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宜的外加剂; 5 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结构。

1 膨胀剂掺量不宜大于12%; 2 膨胀剂掺量应以胶凝材料总量的百分比表示。 5.2.10 后浇带混凝土施工前,后浇带部位和外贴式止水带应防止落入杂物和损伤外贴止水带。 5.2.11 后浇带两侧的接缝处理应符合本规范第4.1.26条的规定。 5.2.12 采用膨胀剂拌制补偿收缩混凝土时,应按配合比准确计量。 5.2.13 后浇带混凝土应一次浇筑,不得留设施工缝;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8d。 5. 2.14 后浇带需超前止水时,后浇带部位的混凝土应局部加厚,并应增设外贴式或中埋式止水带(图5.2.14)。 条文说明 5.2.1 后浇带是在地下工程不允许留设变形缝,而实际长度超过了伸缩缝的最大间距,所设置的一种刚性接缝。虽然先后浇筑混凝土的接缝形式和防水混凝土施工缝大致相同,但后浇带位置与结构形式、地质情况、荷载差异等有很大关系,故后浇带应按设计要求留设。 5.2.2 后浇带应在两侧混凝土干缩变形基本稳定后施工,混凝土的收缩变形一般在龄期为6周后才能基本稳定,在条件许可时,间隔时间越长越好。 高层建筑后浇带的施工除满足上述条件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第13. 5.9条的要求,对高层建筑后浇带的施工应按规定时间进行。这里所指按规定时间应通过地基变形计算和建筑物沉降观测,并在地基变形基本稳定情况下才可以确定。 高层建筑一般是按照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的共同作用进行变形计算,其计算值不应大于地基变形允许值;必要时,还需要分别预估建筑物在施工期间和使用期间的地基变形值。测定建筑地基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是一种十分直观的方法。一般情况下,若沉降速度小于0.01—0。04m/d时,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确定。如工程需要适当提前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应采取有效措施,并取得设计单位同意。 5. 2.3 补偿收缩混凝土是在混凝土中加入一定量的膨胀剂,使混凝土产生微膨胀,在有配筋的情况下,能够补偿混凝土的收缩,提高混凝土抗裂性和抗渗性。后浇带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是为了使新旧混凝上粘结牢固,避免出现新的收缩裂缝造成工程渗漏水的隐患。补偿收缩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尚应满足防水混凝土的抗渗和强度等级要求,故规定补偿收缩混凝土的抗渗和强度等级不应低于两侧混凝土。 Ⅱ 设计

后浇带与膨胀加强带含义及区别

后浇带与膨胀加强带含义及区别 一、两者的含义不同: 1、后浇带的含义: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的临时施工缝。 2、膨胀加强带的含义:膨胀加强带是通过在结构预设的后浇带部位浇筑补偿收缩混凝土,减少或取消后浇带和伸缩缝、延长构件连续浇筑的长度的一种技术措施,可分为连续式、间歇式和后浇式三种。 二、两者的作用不同: 1、后浇带的作用: (1)调压力差:主楼荷载大,采用整体基础降低土压力,减少附加压力;低层部分采用较浅的十字交叉梁基础,增加土压力,使高低层沉降接近。 (2)调时间差:先施工主楼,待其基本建成,沉降基本稳定,再施工裙房,使后期沉降基本相近(点我:送工程实用干货)。 (3)调标高差:经沉降计算,把主楼标高定得稍高,裙房标高定得稍低,预留两者沉降差,使最后两者实际标高相一致。 (4)减小温度收缩:新浇混凝土在硬结过程中会收缩,已建成的结构受热要膨胀,受冷则收缩。混凝土硬结收缩的大部分将在施工后的头1~2个月完成,而温度变化对结构的作用则是经常的。当其变形受到约束时,在结构内部就产生温度应力,严重时就会在构件中出现裂缝。 在施工中设后浇带,是在过长的建筑物中,每隔30~40米设宽度为700~

1000毫米的缝,缝内钢筋采用搭接或直通加弯做法。留出后浇带后,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可以自由收缩,从而大大减少了收缩应力。 2、膨胀加强带的作用: (1)实现结构自防水:取消外防水措施,提高经济效益2/3。 (2)取消超长现浇结构后浇带:地下工程60M长不设后浇带,超过60M,以膨胀加强带取代后浇带,降低成本、缩短工期。 (3)大体积混凝土温差裂缝控制:采用膨胀加强带,放宽温控指标,一般不必再采用冷却骨料、在混凝土中埋设冷却管等传统施工方法,节约施工费用。 (4)屋面现浇施工:进行现浇屋面,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廉、防水耐久性好等特点,已获广泛使用。 三、两者的设置要求不同: 1、后浇带的设置要求: (1)后浇带的留置宽度一般700-1000mm,现常见的有800mm、1000mm、1200mm三种。 (2)后浇带的接缝形式有平直缝、阶梯缝、槽口缝和X形缝四种形式。 (3)后浇带内的钢筋,有全断开再搭接,有不断开另设附加筋的规定。 (4)后浇带砼的补浇时间,有的规定不少于14天,有的规定不少于42天,有的规定不少于60天,有的规定封顶后28天。“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规定是45d后浇。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规定是28天。 (5)后浇带的砼配制及强度,原砼等级提高一级的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 (6)养护时间规定不一致,有7天、14天或28天等几种时间要求,一般小工程常用的是用14天左右,赶工或工程要求才7天,大工程自建民房常用28天或者一个月左右。 2、膨胀加强带的设置要求:

后浇带的一些规范要求

一、后浇带的定义 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的临时施工缝。 二、后浇带的设置条件 1、伸缩后浇带: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 1.1、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小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 1.2、后浇带是避免施工期收缩裂缝的有效措施,设置后浇带可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但不能代替伸缩缝。 1.3、在超长结构混凝土施工中,采用留后浇带法施工是防止和控制混凝土裂缝的主要措施之一。 2、沉降后浇带: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 2.1、当筏形与箱形基础的长度超过 40m,不设置永久性的沉降缝和温度收缩缝时。 2.2、当“影响建筑物”的平均沉降大于 40cm时,相邻建筑基础之间的距离应大于 12m,当相邻建筑物较近时。 3、温度后浇带:当筏形与箱形基础的长度超过 40m,不设置永久性的沉降缝和温度收缩缝时。 4、板间后浇带:装配式楼盖(包括屋盖)加强整体性的构造措施。 4.1、对后张楼板为减少约束力,使其与约束柱或墙暂时分开。 后浇带的设置 1、伸缩后浇带:每隔30m~40m设置,贯通顶板、底部及墙板。在柱距三等分 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附近,其方向宜与梁正交,沿竖向应在结构同跨内。 底板及外墙宜增设附加防水层。 1.1 后浇带应从受力影响小的部位通过(如梁、板1/3跨度处,连梁跨中 等部位),不必在同一截面上,可曲折而行,只要将建筑物分开为两段即可。

将后浇带改为膨胀加强带

关于将后浇带改为膨胀加强带的函 我公司有幸承建了由苏州电器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苏州市时代工程咨 询设计管理有限公司监理、苏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设计的国家电器产品 监督检验中心南区一标工程。由于该工程面积大(建筑面积4900m2),工期紧(整 个工期含桩基工程只有248天,其中还穿插2011年春节)。所以对整个工程进度我 司进行了详细的部署和编排,发现后浇带的封闭时间对完成工期有直接影响。根据图 纸设计要求在研究院楼及舰船车间均设置了温差后浇带,并应在混凝土施工后60天才可封闭。具体部位为: 1、研究院楼:○1~○12轴长81.6m;宽36.9m,根据设计±0.00以上在○1~○12轴之间设置了一条温差后浇带。 2、机床舰船测试车间:总长72m,宽74m,根据设计纵、横向各设置了一条温差后 浇带。 由于是温差后浇带,因此根据设计要求,温差后浇带必须在两侧混凝土浇筑后60天才可封闭。与工期总体进度要求相矛盾,而且在屋面设置后浇带给屋面渗漏也带来 了隐患。因此我司根据以往的施工经验及各地的案例建议在研究院楼及舰船车间屋面 结构标高处将后浇带改为膨胀加强带以减少混凝土收缩应力、降低屋面渗漏机率、缩 短施工周期。 一、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并增设膨胀加强带代替后浇带依据: 1、根据住建部2009年6月16日颁布的《补偿收缩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JGJ/T178-2009)第4.0.3、4.0.4、4.0.5、4.0.6条规定可以以设置膨胀加强带代替 后浇带。同样可以满足混凝土对温度收缩应力的要求。 1)《补偿收缩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第4.0.3条大体积、大面积及超长混凝土结构,可采取设置后浇带的措施。后浇带宽度不宜小于800mm,非沉降后浇带可在两侧补偿 收缩混凝土浇筑28d后浇筑,大体积混凝土应待两侧混凝土中心温度降至环境温度时 再浇筑。膨胀加强带一般按照后浇带的设置原则设置。膨胀加强带宽度宜为2m,应在 其两侧用密孔钢(板)丝网将带内混凝土与带外混凝土分开。膨胀加强带分为连续式、间歇式与后浇式三种形式。

钢筋混凝土结构后浇带施工标准

中南控股集团南通建筑工程总承包有限公司 钢筋混凝土结构后浇带施工标准

单位:中南控股集团南通建筑工程总承包有限公司部门:技术质量部

南通建筑工程总承包有限公司 公司标准编号:NZ-BG-01-2009 代替:NZ-BG-01-2006钢筋混凝土结构后浇带施工第1 页;共31 页 1.总则 1.1制定目的规范公司钢筋混凝土结构后浇带的施工方法,力求后浇带施工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科学施工,达到施工方便、保证质量、节约成本的目的。做到技术先进、工艺合理、施工规范,满足建筑功能要求,确保结构受力安全和后浇带处无渗漏现象,避免不可预见因素对后浇带施工质量的影响,杜绝后浇带施工质量通病的发生,特制定本工艺标准。 1.2 适用范围可适用于总承包公司及其分公司所有的房屋建筑工程地下室底板、外墙、内墙、顶板、楼层的楼板、房屋及大型构筑物的基础以及大型设备基础的后浇带;不适用于工程竣工后仍有可能存在变形的结构工程。 2.编制依据 2.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 2.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 2.3地下防水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 2.4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 2.5砼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 2.6砼处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J119) 2.7砼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 2.8砼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 2.9《建筑施工计算手册》

3.相关的说明和特点 3.1后浇带的概念 3.1.1后浇带也称施工后浇带,是现浇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期间,为了克服因温度、收缩而可能产生有害裂缝而设置的变形缝,经一定时效后再进行后浇封闭,形成整体结构。是一种在施工期间留存的,起到消化沉降收缩变形作用的临时性带形缝。 3.1.2后浇带一般可同时考虑沉降、收缩、温度作用,只是一种临时性的措施,待将该处混凝土后浇补齐后,才能充分发挥结构的整体刚度。 3.1.3建筑物结构由后浇带连成整体,因此后浇带施工的质量与结构质量休戚相关。 3.1.4由于施工原因需设置后浇带时,应视工程具体结构型式而定,留设位置应经设计院书面确认。 3.2后浇带的分类 3.2.1用于解决高层主体与低层裙房的差异沉降者,称为后浇沉降带。 3.2.2用于解决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者,称为后浇收缩带。 3.2.3用于解决混凝土温度应力者,称为后浇温度带。 3.3后浇带的施工特点 3.3.1后浇带处往往断面大,钢筋密集,模板支设难度大。 3.3.2杂物垃圾容易落入,清理十分困难,若清理不彻底将会影响结构质量。 3.3.4通过设置后浇带,使大体积混凝土可以分块施工,加快了施工进度,缩短了施工工期。 3.3.5由于不设永久性的沉降缝,简化了建筑结构设计,提高了建筑物的整体性,同时也减少了渗漏问题。

后浇带规范

一、后浇带的设计 当建筑结构的平面尺寸超过混凝土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混凝土规范第9.1.1条)时,可考虑采用施工后浇带的方法来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但一般地上结构由于受环境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伸缩缝最大间距不宜超过混凝土规范限值过多,同时应注意加强屋面保温隔热,采用可靠的、高效的外墙外保温,并适当提高外纵墙、山墙、屋面等重要部位的纵向钢筋配筋率。当地上结构由于抗震设计需要而设置了防震缝时,伸缩缝宽度应满足防震缝宽度的要求。地下室结构超长的情况较为常见,除地下室顶板和处于室外地面以上的地下室外墙受温度变化影响相对较大外,地下室内部和基础结构在使用阶段受室内外温度变化影响较小,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混凝土收缩应力对结构的影响。除在施工阶段设置后浇带外,应该加强地下室顶板及地下室外墙的配筋,建议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5%,钢筋应尽可能选择直径较小的,一般10到16即可,间距尽量选择较密的,宜不大于150mm,细而密的钢筋分布对结构抗裂是有利的。 必须指出的是,后浇带只能解决施工期间的混凝土自收缩,它不能解决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结构应力集中,更不能替代伸缩缝。有一些结构设计者将后浇带和伸缩缝等同起来的看法是错误的,因为两者的作用并不相同。 当地下室结构超长过多,单靠设置后浇带不足以解决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问题时,可以考虑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在适当位置设置膨胀加强带。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大伸缩缝最大间距,而

且可以用膨胀加强带取代部分施工后浇带,从而实现混凝土的连续浇筑即无缝施工。但应注意,采用膨胀加强带取代部分施工后浇带时,膨胀加强带的位置应设置在结构温度应力集中部位,并应制定严格的技术保障措施,保证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和微膨胀剂的配合比准确,结构设计应对地下室结构各部位混凝土的限制膨胀率提出明确要求。对高层建筑主体与裙房之间是设置永久变形缝,还是在施工阶段设置沉降后浇带,应该根据建筑场地地基持力层土质情况、基础形式、上部结构布置等条件综合确定。当地基持力层土质较好,例如高层建筑基础做在基岩层或卵石层上,或采用桩基时,高层建筑沉降变形量较小,此时可考虑采用施工后浇带而不设置永久变形缝,将高层建筑与裙房基础(或地下室)连成整体。当地基持力层压缩性较高,且厚度较大,高层建筑主体与裙房之间的高差悬殊较大,高层建筑荷载较大,则由于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量较大,在采用天然地基的情况下,还是以设置永久变形缝将高层建筑与裙房彻底脱开为好。当高层建筑与相邻的裙房之间设置永久变形缝时,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一般应大于裙房基础埋深至少2米,不满足此要求时应计算高层建筑的稳定性,并采取可靠措施防止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发生相互倾斜。笔者曾经参观过某工程,高层建筑地下一层,地上十六层,纯地下车库一层,与高层建筑地下室贯通,其间设置了沉降缝,基础埋深基本相同,沉降缝间采用硬质材料填充。由于没有解决好高层建筑与地下车库间的互倾问题,建筑投入使用后,发现沉降缝两侧墙体开裂,造成地下室渗漏。

后浇带施工标准化做法【最新版】

后浇带施工标准化做法 主要技术要求: 一、施工准备 1.1 技术准备1、后浇带施工前应对材料、施工时间、现场状况进行检查核对,以确定对设计与规范的符合性,预测施工后对功能的有效性,并做好核对记录。2、确定施工方案,针对后浇带不同的部位,不同的功能要求,不同的现场情况,编制满足设计规范和工艺要求的施工技术措施。3、对施工操作人员进行书面技术交底,其主要内容为: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应注意的事项和操作要求、细部构造及技术质量要求。4、应熟悉设计图纸、本施工工艺标准及相关技术规程,对后浇带的做法、位置、配筋进行了解,以确定后浇带上述内容的合理性,并确定是否提出修改建议。1.2 材料要求1、品种规格1)后浇带混凝土所用碎石应根据所浇后浇带的钢筋密度确定,一般为5~31.5㎜,含泥量不得大于1.0%,泥块含量不得大于0.5%。2)后浇带的砂子应采用中砂,含泥量不得大于3.0%,泥块含量不得大于1.0%。3)中埋式止水钢板宜用3㎜厚400㎜宽的折形钢板条。4)钢丝网宜采用密目钢丝网和30×30型钢丝网,?为什么夫妻“云雨”,女性很难达到“癫峰”?与这几点有关两种钢丝网配套使用。2、质量要求:1)碎石应满足试配强度要求且检验结果应符合《JGJ53标准》。

2)砂子应采用河砂或山砂,不得用海砂,且检验结果应符合《JGJ52标准》。3)粉煤灰应用II级以上。4)外加剂必须用合格一等品。5)水泥应用32.5R以上的普通水泥或硅酸盐水泥。6)拌和用水应用饮用水或水质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63的规定的水源。7)止水带表面不允许有开裂、缺胶、海绵等影响使用的缺陷,中心孔偏心不允许超过管状断面厚度的1/3;止水带表面允许有深度不大于2㎜、面积不大于16㎜2的凹痕、气泡、杂质、明疤等缺陷不超过4处;止水带的尺寸公差应符合GB 50208附录A中表A.0.4-1的要求,其物理性质应符合GB 50208附录A中表A.0.4-2的要求;止水带现场抽样数量以每月同标记的止水带产量为一批抽样。8)选用的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应具有缓胀性能,其7d的膨胀率应不大于最终膨胀率的60%。当不符合时,应采取表面涂缓膨胀剂措施;其物理性质应符合GB 50208附录A中表A.0.5的要求;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现场抽样数量以每月同标记的止水带产量为一批抽样。1.3 主要机具1、自拌混凝土:混凝土搅拌机、混凝土坍落度桶、天平、插入与平板振动器、手推车等。2、商品混凝土:混凝土坍落度桶、插入与平板振动器、手推车等。3、其它机具:电焊机、剪刀、锒头等。1.4 作业条件1、后浇带的留置1)后浇带的位置、宽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已场地平整,放线无误,垫层施工完毕。2)后浇带的行式,保证成型的措施应按施工方案进行落实。2、后浇带混凝土浇筑1)后浇带两侧混凝土面上的浮浆、松散混凝土应予凿除,并用压力水冲洗干净,涂刷混凝土界面处理剂或水泥砂浆。地下室底板后浇带施工时不得有积水。2)

膨胀加强带、后浇带施工方案

啟福城福苑 12#、13#、16#、17#、20#、21# 楼 膨 胀 加 强 带 后 浇 带 施 工

方 案 编制人: 审核人: 审批人: 河南建隆建筑安装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一、编制依据 1、主楼施工图纸 2、《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 3、《砼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4、《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 5、《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 6、《建筑施工手册》(第五版) 7、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1G101-1、11G101-3 8、《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03 二、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啟福城福苑12#、13#、16#、17#、20#、21#楼 建设地点:郑州市长江路南、福安路西、环翠路东 建设单位:河南长坤置业有限公司

勘察单位:郑州市岩土工程勘察设计院 设计单位:河南徐辉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民用) 监理单位:河南开大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河南建隆建筑安装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结构形式:主楼为剪力墙结构 本工程位于郑州市长江路南、福安路西、环翠路东,12#、13#、16#、17#为地下二层、地上均为三十四层,20#楼层数为地下二层、地上九层,21#楼层数为地下二层、地上7层。 12#楼建筑高度为99.050m,总建筑面积为18111.24m2,基底面积689.74㎡;13#楼建筑高度为98.750m,总建筑面积为33947.01m2,基底面积962㎡;16#楼建筑高度为98.750m,总建筑面积为17948.24m2,基底面积540.97㎡;17#楼建筑高度为99.050m,总建筑面积为36526.41m2,基底面积1034㎡;20#楼建筑高度为27.750m,总建筑面积为3477.68m2;21#楼建筑高度为21.750m,总建筑面积为15504.47m2;本工程设计合理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主楼及与主楼相连的裙房抗震等级为二级,独立裙房抗震等级为三级。建筑物耐火等级地下室一级,地上一级。 三、施工安排 1、主楼-0.06m以下膨胀加强带均随各楼层浇筑混凝土 时同时浇筑,并按要求提高混凝土等级,添加抗裂纤维。 2、车库划区范围内沿除西侧均设沉降后浇带,西侧设 伸缩后浇带。车库施工时按后浇带留置要求封堵加固,待主

后浇带设置依据及施工注意事项

后浇带设置依据及施工注意事项 【摘要】 后浇带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出现,已经有20多年了。它的应 用确实给建设工程带来了一次重大的创新。但如在施工过程中有些 环节注意不到,往往会使后浇带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还可能给施工 带来不便,给结构造成隐患。结合我们近年来施工工程后浇带的做 法,就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 理解及选用、依据、施工注意事项 一、后浇带混凝土的理解及选用 对于后浇带至今没有具体而明确的定义,它的作用到底有哪些,有多大,又有什么理论和计算的依据,是没有任何人能够解释清楚的。所以这方面的学术争论和技术研讨一直在延续。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合理的采用。 我个人的理解,后浇带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解决施工中出现的温度问题。因为在施工过程中,浇筑的混凝土要释放大量的水化热。施工期间混凝土中释放的水化热,所产生的温度应力应该占到总温度应力的80%以上。实际上我们所做的施工缝也具有相类似的功能,只不过施工缝连续施工的间隔比较短,部分温度应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罢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所有规范都要求,后浇带必须在主体混凝土浇筑28天以上才能浇筑的真正意义。故,后浇带对于解决温度应力的作用是应该成立的。 后浇带是否可以解决沉降问题,是学术界争论最多的问题。因为对于不均匀的地质条件,各建筑物的沉降量会是不尽相同的。如果发生相对的沉降差,那后浇带一定会出现不同的沉降变形,后浇带中的钢筋就一定要产生附加的瓒余应力。这个部位一定是结构最弱部位之一。之所以有人提出后浇带可以解决沉降变形的理由,是源于地基规范的一些构造规定。地基规范规定,同一个建筑的基础,必须落在同一个土层内,这就减小了发生不均匀沉降的概率。所以,把后浇带能解决沉降问题,是一个概念性的错误。 综上所述,后浇带解决温度应力的说法可以理解,能解决沉降问题理论是不能成立的。所以大家在应用后交代是应该适当,对于温度应力方面的应用,可以根据规范的规定适当放宽限制的长度,但相应的技术措施一定要明确,采用的施工方法一定要有实际效果。不能无

后浇带改膨胀加强带施工方案

Xxxx住宅工程 膨 胀 加 强 带 施 工 方 案 编制人: 职务(岗位): 负责人: 职务(岗位): XXXX有限公司 XXXX年XX月

目录 第一章膨胀加强带位置设置 (3) 第二章膨胀加强带构造措施 (3) 第三章膨胀加强带工艺原理 (4) 第四章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5) 4.1 施工工艺流程 (5) 4.2 施工注意事项 (6) 第五章材料与设备 (6) 5.1 材料 (6) 5.2 施工设备 (7) 5.3 劳动力组织 (7) 第六章质量控制 (7) 第七章安全措施 (8) 第八章环保措施 (9)

第一章膨胀加强带位置设置 XXXX住宅工程位于道源路西侧,县前西街以北,目前剩余4个楼号未施工,其中B-4#楼为22层,B-6#楼为25层,B-b#商铺为3层,B-c#商铺为3层。整个场地设人防工程和地下车库。总建筑面积为57959平方米(含地下室)。建筑物设计使用年限50年,建筑屋面防水等级二级,建筑耐火等级二级(地下建筑一级),建筑抗震设防裂度:6度。B-4#、B-6#楼地下室底板为C40,地下一层外墙及地下室室外部分顶板抗渗等级P6,水池抗渗等级P6。剩余人防地下室底板为C35,地下一层外墙及地下室室外部分顶板抗渗等级P6。 由于以下原因: 1、地下工程设计防水等级为二级,采用后浇带施工增加了渗漏隐患(局部处理不到位); 2、裙房施工工期紧,而设计要求后浇带需待两侧结构混凝土浇筑后2个月才能施工,给 现场的文明施工及标准化管理带来难度; 3、后浇带的保护、清理与凿毛给后期施工中增添了一定的工程量。 a、6D-5~6D-6轴间和6X-1~6X-2轴间南北向伸缩后浇带用1.5米宽膨胀加强带代替。 b、人防地下室D1-16~D1-17轴间南北向伸缩后浇带用2米宽膨胀加强带代替。 第二章膨胀加强带构造措施 膨胀加强带宽1.5~2米,在加强带的两侧架设密孔钢丝网,网孔4mm,以防止带外混凝土流入加强带,带内增加Φ10钢筋间距同原设计后浇带的钢筋间距,加强带混凝土强度等级比两侧混凝土提高一级,掺12%膨胀剂。施工中,先浇加强带的带外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再浇加强带,加强带用膨胀混凝土连续浇捣。膨胀加强带构造做法如下图所示。 图2.1-1 板膨胀加强带构造做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